演讲稿的本质和特征

2024-09-28

演讲稿的本质和特征(精选8篇)

1.演讲稿的本质和特征 篇一

1.物流服务的本质

由于流通业与一般制造业和销售业不同,它有运输、仓储等公共职能,是为生产、销售提供物流服务的产业,所以物流服务就是流通业为他人的物流需要提供的一切物流活动,它是以顾客的委托为基础,按照货主的要求,为克服货物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间隔而进行的物流业务活动。物流服务的内容是满足货主需求,保障供给,即在适量性、多批次、广泛性上,安全、准确、迅速、经济地满足货主的要求。

物流服务的本质是达到客户满意,服务作为物流的核心功能,其直接使物流与营销相联系,为用户提供物流的时空效用,因而其衡量标准只能看客户是否满意。

2.物流服务的特征

(1)无形性

商品是一种有某种具体特性和用途的物品,是由某种材料制成的,具有一定的重量、体积、颜色、形色和轮廓的实物,而物流服务主要表现在活动形式,不物化在任何耐久的对象或出售的物品之中,不能作为物而离开消费者独立存在,顾客在购买服务之前,无法看见、听见、触摸、嗅闻物流服务。物流服务之后,客户并未获得服务的物质所有权,而只是获得一种消费经历。

(2)不可储存性

物流服务容易消失,不可储存。物流企业在为客户服务之后,服务就立即消失。因此,购买劣质服务的客户通常无货可退,无法要求企业退款,而且企业也不可能像产品生产者那样,将淡季生产的产品储存起来在旺季时出售,而必须保持足够的生产能力,以便随时为客户服务。如果某个时期市场需求量低,物流企业的生产能力就无法得到充分利用,而在市场需求量超过生产能力时,物流企业就无法接待一部分客户,从而丧失一部分营业收入。当然,尽管物流服务容易消失,但物流企业可反复利用其服务设施,因此,要保持持久的销售量,物流企业最好的方法是保持现有的老客户。

(3)差异性

差异性是指物流服务的构成成分及其质量水平经常变化,很难统一界定。物流企业提供的服务不可能完全相同,由于人类个性的存在,同一位第一线的员工提供的服务也不可能始终如一,与产品生产相比较,物流企业往往不易制订和执行服务质量标准,不易保证服务质量,物流企业可以在工作手册中明确规定员工在某种服务场合的行为标准,但管理人员却很难预料有各种不同经历、性格特点、工作态度的员工在这一服务场合的实际行为方式,而且服务质量不仅与员工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能力有关,也和客户有关,同样的服务对一部分客户是优质服务,对另一部分客户却可能是劣质服务,

(4)不可分离性

有形产品可在生产和消费之间的一段时间内存在,并可作为产品在这段时间内流通,而物流服务却与之不同,它具有不可分离性的特征,即物流服务的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同时进行,也就是说企业员工提供物流服务于顾客时,也正是客户消费服务的时刻,二者在时间上不可分离,由于物流服务本身不是一个具体的物品,而是一系列的活动或者说是过程,所以物流服务的过程,也就是客户对服务的消费过程。正因为物流服务的不可分离性,不需象产品一样要经过分销渠道才能送到客户手中,物流企业往往将生产、消费场所融为一体,客户必须到服务场所,才能接受服务,或物流企业必须将服务送到顾客手中,因此各个物流服务网点只能为某一个地区的消费者服务,所以物流网络的建设是物流企业管理人员必须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

(5)从属性

货主企业的物流需要是伴随商流的发生而发生,是以商流为基础的,所以物流服务必须从属于货主企业物流系统,表现在流通货物的种类、流通时间、流通方式、提货配送方式都是由货主选择决定,流通业只是按照货主的需求站在被动的地位来提供服务,站在被动的地位来提供物流服务。

(6)移动性和分散性

物流服务是以分布广泛、大多数时候不固定的客户为对象,所以有移动性和面广、分散的特性,这会使产业局部的供需不平衡,也会给经营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7)较强的需求波动性

物流服务是以数量多而又不固定的客户为对象,他们的需求在方式上和数量上是多变的,有较强的波动性,容易造成供需失衡,成为在经营上劳动效率低、费用高的重要原因。

(8)可替代性

一般企业都可能具有自营运输户、保管等自营物流的能力,使得物流服务从供给力方面来看有替代性,这种自营物流的普遍性,使物流经营者从量和质上调整物流服务的供给力变得相当困难。

2.演讲稿的本质和特征 篇二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必须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的要求,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这是在党的历史上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科学概念,是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中一个带有全局性、根本性、战略性的新的重大课题。同时,这也体现了我们党对时代发展脉搏和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新要求的高度自觉和清醒把握,对于我们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认识,认真探究学习型政党的科学内涵和本质特征有着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1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科学内涵

1.1 学习型政党的提出“学习是一个人获取知识、提高素质、

增长本领的重要方式,是一个民族和国家传承文明、繁荣进步的重要方式。”(1)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一个优良传统,也是党的一个重要政治优势。80多年来,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阶段,我们党总是把学习摆在首位,作为战胜艰难曲折、夺取新胜利的重要法宝。实践证明,历史上我们党开展的一系列重要学习活动,对推动党的事业和党的建设的大发展、大进步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2)

诚然,我们党有重视学习和善于学习的优良传统和重要经验,而且这也是今天我们建设学习型政党的思想来源和锐利武器。但是应当看到,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政党并不就是学习型政党。因为学习和学习型是两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学习是主体的求知、行为,而学习型是以一种学习为主要特征的社会发展和组织发展模式,学习型的“学习”是对传统学习的超越和提升。建设学习型政党是一个创新性概念,不是已有的概念,它是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组织理论的背景下,在继承和发扬我们党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从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实际出发,顺应历史潮流,迎接国内外挑战的重大举措。从这个意义上讲,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既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党的自身建设发展的内在要求。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知识创造、知识更新速度大大加快,世界各国政党的发展也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即学习型社会的到来。学习型社会是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具有全民学习、终生学习、团队学习、组织学习等特征的社会发展模式。其中,学习型组织的普遍化是学习型社会的基石,创建学习型社会必然要求创建学习型组织。伴随着世界许多国家教育界、政府部门对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理念的倡导与实践,管理界、企业界也在积极探讨学习型组织问题。“学习型组织”这一概念是美国哈佛大学佛睿思特教授在1965年《企业的新设计》一文中首先提出的。他的学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学者———彼得·圣吉在1990年出版的《第五项修炼》一书中,对“学习型组织”的内在含义作了如下描述:“学习型组织是一个不断创新、进步的组织,在其中,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以及不断一起学习如何共同学习。”(3)此外,,在本书中圣吉进一步提出了“通过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系统思考”(4)等五项修炼来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方法。学习型组织把个人学习和团队学习作为组织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学习最大限度地激发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内在活力。通过学习形成团队整体的创造力、凝聚力和竞争力,使组织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学习型组织的提出被誉为管理学上的一场革命,也在我国引发了建设学习型组织的热潮。

学习型政党就是在世界各国积极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站在历史的高度,在继承我们党优良学习传统的基础上,以开放的胸怀、全球化的眼光,从国外引进一系列关于“学习型”的理念之后,将其运用于党的建设率先提出来的一种全新理念,是中国共产党的独特创造。

1.2 学习型政党的理论内涵

从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组织的角度来看,“学习型政党”并不是一个新词,但“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却是十七届四中全会的首创,是一项崭新的且实践性很强的课题。它既是一种学习型组织,又是特殊的学习型组织,政治性是学习型政党的突出特性,即应该具有马克思主义方向的追求、理想与信念。因此,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并不是在它的前面贯以“学习型”三个字,所有问题就都解决了,即都成了真正的“学习型政党”。也不能仅凭字面的理解,“望文生义”,把学习型政党简单的理解为加强全党的教育与培训,传统意义上的读书看报学文件,这就容易使“学习”流于形式,形成泛化的态势。真正的“学习”,是注重思维能力的学习,改革创新能力的学习,不仅强调个人的学习,而且更加注意团体的学习,并努力把学习科学理论和先进知识在全党形成制度,形成风气,建立共同愿景。

从上述层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就是全体党员和各级组织具有持续增长的学习力的、能让全体党员进行创造性学习并在学习中体会到工作和生命意义的、能使整个组织获得快速应变能力和持续创造能力的政党。它指的是一种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政治组织。具体说来,它有四层涵义:

1.2.1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要成为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

思主义方向的政治组织。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建设学习型政党,必须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重点,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当今的世情、国情和党情,创造性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更新学习理念,创新学习制度,形成一套科学的学习机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学习型政党组织。

1.2.2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要成为拥有全员学习、终身学

习、终身教育理念与机制的政治组织。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广大人民群众和人民政府联系的桥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自觉学习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教育、学习理念———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理念,使每个党员成为学习型党员,每个干部成为学习型干部,每个组织成为学习型党组织。

1.2.3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要成为拥有不断增长的学习

力、创新力与组织力的政治组织。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要以提高党的学习力、创新力、组织力为核心。学习是政党进步的前提,学习力是学习型政党最本质的竞争力;创新力是学习型政党建设的灵魂和核心;组织力是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关键因素和组织保障。因此,真正的学习型政党的学习要经过“找问题—小组研讨—自主学习—知识共享—深入研讨—实现创新”这六个环节的环环相扣,方能成为拥有不断增长的学习力、创新力与组织力的政党组织。

1.2.4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应当要成为追求卓越,不断进步

的政治组织。追求卓越,不断进步是学习型组织的共同特征。建设学习型组织的核心含义就在于寻找并提高组织不断适应变革的能力,在于形成组织的整体思考能力;其目标就是通过学习、培训等手段提高组织的再造力和竞争力。所以,建设学习型组织的过程不仅是组织成员个人全面发展的过程,组织和团队自我超越的过程,而且是这些组织为社会发展进步做出贡献的过程;而建设学习型政党就是要使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不断自我超越、不断进步,从而实现党组织的再造力、创新力和竞争力。

2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本质特征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在创建学习型社会、努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背景下提出的新的重大课题,是党的建设的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党内政治学习、组织生活、教育活动、管理培训等环节,而且涵盖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等各个方面。从党的建设整体视角审视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应突出体现为四大本质特征:

2.1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以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

学习型政党建设解决的是政党内部的“软实力”问题,更多的体现为思想建设,而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理论武装工程是党的建设的基础工程。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最根本的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这是与一般学习型组织的本质区别,更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根本大计和内在要求,也是确保宏图大业成功的基石。

2.2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具有世界眼光、胸襟开阔的政党

面对世界的新变化,形势的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必须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具有宽广的世界眼光、胸怀全球,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正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趋势,努力从国际国内形势的相互联系中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从国际国内条件的相互转化中用好发展机遇。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我们才能少走弯路,快速发展,走在世界前列。

2.3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善于把握规律的政党

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所以,能否把握规律,是能否科学发展的关键。我们党之所以能在八十九年的时间里不断成功,就在于我们党善于把握规律,并且按照规律办事。在新世纪新阶段,党能否更好地履行好自己的执政使命,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能否在复杂多变的执政环境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并且运用到党的执政实践中,以此来为科学发展提供思想保证。

2.4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政党

富有创新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必须具有的理论品质和政治勇气。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中国共产党人是具有发展创新能力的政党,“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中国共产党的独特创造,是全新的课题,全新的探索与实践。无论是在国际社会,还是在我们党的历史上都无先例可循,我们不能乞求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找到答案。因此,在新形势下,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必须一如既往地坚持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坚持改革创新精神,永不自满、永不懈怠,不断以新的理论、新的经验、新的方法切实推动学习型政党的建设。

综上所述,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对中国共产党重视学习和善于学习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是合乎历史发展,顺应时代潮流作出的重大选择。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党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精神;始终坚持以科学理论武装为核心,以树立科学的学习理念为基础,以提高发展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完善体制机制为保障;我们党内的学习就一定会向着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我们党就一定会成为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摘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而提出的崭新命题,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全会精神,把加强和改进全党的学习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提高全党政治思想水平,使我们党真正成为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中国共产党,理论内涵,本质特征

参考文献

[1]唐晓清.论学习型政党的理论形态和实践意义[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11).

[2]武湖.学习型政党: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重大贡献[J].淮海文汇,2010,(2).

[3]蒋仁勇.建设学习型政党是对党的建设思路的创新[J].学习论坛,2008,24(6).

[4]谢春红,林志杰.学习型政党建设的研究述评[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6).

[5]徐迪祥,李群山.建设学习型政党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审视[J].求实,2008-12.

3.武术的本质特征探析 篇三

关键词:武术;本质;特征;功能;技击

中图分类号:G852.01文章编号:1009—783X(2009)04—0420—03—文献标志码:A

武术基础理论是整个武术理论体系得以构建的基石,是进行武术科研的起点。长期以来,武术界许多问题争论不休,皆因武术的基础理论领域内各种关系没有理顺,加强该领域研究是解决各种问题的关键。为此,本课题围绕武术最基本的本质、概念、分类、特点、文化特色等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本文是关于武术本质问题的研究。

1对武术本质问题研究的综述

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体育文丛》编辑部曾邀请20多位武术专家就武术的性质问题举办了一次学术座谈会,从会后整理的材料看,绝大多数人的意见是相接近的,即在性质上,技击是武术固有的运动特征。但是,后来在当时的极左思想影响下,武术的技击成为研究禁区,“技击”成为武术领域的一个避讳词语。例如,自1957年以后出版的甲乙组、初级套路及在此基础上编写的体育院系通用教材和大、中、小学武术教材,多为图解之作,在文字叙述中竟无一处能反映出武术的技击方法;又如1961年出版的《体育学院本科讲义·武术》对武术的概念界定根本没有涉及武术的本质特点技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中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工作方针的确立,武术对抗形式比赛得以恢复,学术界也呈现出一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人们基本达成共识——“技击是武术的本质特征”,例如,1978年、1983年、1988年相继出版的《体育系通用教材·武术》对武术概念的表述都突出了技击特点,1988年全国武术专题研讨会对武术的概念表述中也肯定了武术的技击内涵。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却出现了一些“新论”和“另类思考”的争鸣。针对这些不同声音,有必要对该问题从理论层面进行深入剖析。

博览众多研究,坚持“技击是武术的本质”的学者占大多数,但是他们只是理所当然地坚持,还有待提供充分的论据和进行深入论证,而提出新的观点的学者虽是少数,但却观点鲜明,论据充足,论证得法。下面我们首先对该领域的研究分类综述,然后进行立论。

1.1坚持“技击是武术的本质特征”的相关论述

坚持该论点者除了上述的各版本的武术教材外,还见于很多学者的研究论文。例如,20世纪80年代温力在论证武术的概念时就指出:“某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就是某类事物有决定性的特有属性。也就是某事物赖以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特殊矛盾”;“动作具有攻防技击价值是武术最基本的特点。这是武术的特殊矛盾,事物的本质决定于事物的特殊矛盾,所以说动作具有攻防技击价值正是武术的本质属性”。杨红兵在《试析武术的概念》一文中也展开分析,认为:要能善打首先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专项素质,通过武术的演练可以遥想中华民族的英勇雄姿,通过表演的艺术性还给人们以美的享受,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但是,这些体育和艺术方面的属性只是武术的偶有属性,就本质属性而言,武术是技术搏击。

更多的研究的起因是针对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的艺术化发展倾向。例如,陈照斌在《试论武术体育性与本质性的统一》一文中针对武术套路逐渐脱离技击的趋向指出:应“突出武术套路魂的攻防技击特点,我们不能采取表面上承认,感情上回避,事实上否认,如此将最终导致对武术本质特点的否定”。田桂菊的《从武术的本质特征论中国武术的发展走向》也强调:虽然近现代武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从历史看,决不能因此就否认技击性是中华武术的本质特征这个逻辑前提;攻防技击乃武术的本质或灵魂,套路的编排应以攻防动作为基本特征。司昌军也呼吁:必须界定武术的本质特征,指明只有攻防技击才是武术的本质和灵魂。马敏跃、邹国建也坚持:武术的本质是技击,是打的艺术,以取胜为目的。李桦也指出:技击是武术的本质特征,是区别于其它体育运动的鲜明特征,是武术得以发展的基石,也是武术动人心魄的魅力所在。徐向东较为全面地指出:武术的主要精神是尚武,主要作用及目的是实战搏击;攻防技击是武术的本质特点,更是中国传统武术的灵魂,这与海外人士所说的功夫一词在概念上是一致的,即是以技击为主要目的,兼具养生及表演作用。陆东群也坚定地认为:武术的核心是技击性,武术动作的产生、变化与发展,主要是围绕着技击这条主线展开的,不讲技击就不能称其为武术,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另外,还有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论证了武术的技击本质,如:朱君、秦延河从历史的角度,翟少红从学校武术改革的角度,张力从武术的国际化发展角度,李龙从对武术概念的纵向寻绎角度,王遂振从李小龙的武学思想角度,张志雷、李成银从武术的形式、概念、起源与发展几方面,等等。

涉及“技击是武术的本质”的论述还有很多,如:陈永辉等的《竞技武术全球化之策略研究》、《竞技武术套路发展战略研究》,刘林生的《中国武术国际化发展的思路探索》,陈异等的《竞技武术套路发展方向的探讨》等等,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1.2对“技击是武术的本质”质疑的相关论述

原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张山曾指出:武术套路运动的本质特性应包括攻防技击性,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练功方法和各拳种、器械的不同风格特点。这里显然将武术套路的本质由原来的攻防技击扩大到文化层面。蔡仲林、汤立许也指出:技击动作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统一才是武术的本质特征,也是武术发展的动力源泉。洪浩依据列宁、毛泽东、胡塞尔有关事物本质的论述,提出:“技击不是武术惟一本质”,并将武术的本质划分为一般本质和特殊本质2个层次,一般本质是武术与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項目共同具有的健身本质和民族文化本质,而特殊本质是武术区别于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技击本质。

以上学者只是对武术的本质特征在技击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扩展和延伸,然而,更有学者则完全抛弃了武术的技击,甚至否认技击是武术的本质。例如:有学者认为:“道”是武术的最根本的本质特征……拳技的千变万化之中贯穿着一个“理”、实质上就是老子的“道”。秦开元认为武术的本质特征有2点:历史文化特征、民族文化特征。汪海

涛也有过类似论述,他指出:中国武术就其本质而言,所展现的是一种人体文化和精神再现,即整体上追求模糊性的直观把握、领悟和体验,表现形式上注重个体心理上的平衡和情与理的和谐的感悟。这是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它与西方竞技体育的外显、客观、实效等价值取向,以及以力量、速度等物理特征的结构体系是完全平行的2种文化形态。这些学者的共同之处是回避了武术的技击本质,而将武术的本质与其文化特色等同起来。

著名学者王岗教授则把“技击”跟“暴力化”和“低俗化”联系在一起,提出:“‘技击’的武术……在近20多年的武术发展进程中不断地推动着‘文明的武术’越来越‘武技化’、‘暴力化’,甚至是‘祛文化化’和‘低俗化’的”,进而提出:“倡导‘技击’理念的中国武术发展是历史的倒退”,从而对“技击是武术的本质特征”提出疑问,其博士学位论文在否认“技击是武术的本质”的基础上,指出:武术的本质是教化。吴福友等则指出武术的技击本质论有2个弊端:①它使传统武术沦为一种工具,不利于武术的健康发展;②它很容易导致武术消亡论,因而否定了武术的技击本质论,提出武术的生命本质论。这2个研究都以是否有利于武术的发展来确定其本质。客观地讲,武术的本质应该是相对固定、确定不移的,它不应因为人们的主观好恶和外部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2对武术的本质问题的分析

以上几方面的论证各执一词,相互对立。要彻底解决这个矛盾,首先应明确“本质”一词的具体含义,为此我们查阅了权威辞书对“本质”的定义。《辞源》对“本质”有2种解释:“①事物本来的性质,②物质的本体”。《辞海》对“本质”的解释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综合2本辞书对“本质”的解释,可以认为:武术的本质特征是武术本来就固有的,根源性、本体性的特征。

有鉴于此,对武术的本质的研究,还应该追本溯源,到武术的原始形态中探寻其本来就固有的,根源性、本体性的特征。

《中国古代体育史》中有如下的论述:“据推断,当时人类的社会活动只能勉强区分为2类:①求食——采集和渔猎;②攻防——发起对野兽、对其他人群的进攻和自卫”;“发展到后来的拳击、拳术、兵器武艺、摔跤、手搏、擒拿格斗等实际上就是从最原始人类的这种徒手或手持石片互相格斗中发展起来的”。温力教授也指出:“对自卫的需要是随着人类产生就与之俱来的、最基本的、最原始的需要,甚至可以说是在人类产生以前的动物就具有的一种最基本的本能”,原始人小到个体,大到部落,经常因利益纷争而发生争斗和战争,这是早期人类武技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它推动着这种先天的自卫本能逐渐发展成后天的技击术。

随着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不同发展,世界各地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系统,受各自的文化影响,不同地区的武技也逐渐具有了各自的文化特色。中国武术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形成并逐步发展完善的,特别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2个繁盛期——先秦诸子和赵宋诸儒文化的影响。受先秦文化影响,武术已经初具文化形态,重道、重德的文化特色开始初显。受宋明理学思想的影响,武术在明清之际全面成熟,武术的重道,重德,重整体思维,重辩证思维,重意境,尚巧不重力,门派林立,拳种纷呈、套路丛生等文化特色都一一呈现出来,武术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文化载体。

正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作为中国的武技的武术才在世界武技中独树一帜,但是,武术的这些独树一帜的特色,无论是技术方面还是文化方面的,都是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完善的,并非武术所固有的本原性特征。

需要指出的是,有些学者对于武术产生或形成的时间存在异议,提出:武术到了明代才产生、成型,在此之前的武技因为不具备武术的典型特征而不能称其为武术,例如:孙金亮、刘秉国、曾世华等的研究都提出类似观点。实际上,武术始终在不停地发展变化,只是到了明代受中國传统文化全面下移的影响才开始全面成熟,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认为其成熟之前的内容不是武术。各个版本的中国武术史都从原始社会谈起,是有其道理的。武术只是世界各个国家的各种武技中的一种,不同的武技正如作为独立个体的不同人,一般而言,某人的特征经历了成熟期以后,步入中年才基本定型,但我们不能否认此人在中年以前不具备成熟期的特征时是另外的人,更不应因其孩提时只有乳名,没有现在的名字,而否认他早就已经存在。一个人的诞生是以其出生为标志,而非步入中年成熟以后。武术因满足人类生存自卫的需要而产生,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才因外部文化环境影响呈现出独特的风格。

借用温力教授曾经讲过的一句话,仅从技击角度而言,世界各国的武技“大同小异”,它们是“同质异趣”的东西。也就是说,世界各国的武技具有相同的本质——技击,具有不同的特色——文化上的差别。从《辞源》、《辞海》对“本质”的界定角度出发,也只有“技击”才是武术“本来”就“固有的”,“本体性”的“根本属性”,其他文化特色都是在以后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并非武术本来固有的、本体性的根本属性。

如果要进一步区分中国武术的技击与国外各类武技的技击的区别,可以认为武术不仅追求技击,更追求技击之道,倾向于以巧取胜。像庄子论剑、越女论剑中对剑术技击规律的精彩论述,俞大猷的《剑经》对棍术技击规律的精典总结,吴殳的《手臂录》对枪术规律的高度提炼,太极拳技击对劲力的全方位把握,都是武术追求技击之道的集中体现。在对技击的规律孜孜以求和高度把握的基础上,如何更加巧妙地技击,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表达技击,是中国武术对技击本质的特殊把握,也即武术技击的特殊矛盾所在,这正是中国武术独树一帜的技击特色。

实际上,前面一些学者提出的追求“道”,讲“教化”,“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练功方法和各拳种、器械的不同风格特点”,历史文化特征、民族文化特征,人体文化和精神再现,等等,都是武术区别于国外武技的文化特征,这些文化特征是在武术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而非武术固有的、本体性的根本属性。否认武术的本质是技击的各类观点实际上混淆了“本质”、“特色”、“功能”等几个词的含义。应该说事物的本质是其性质中的一种,专指“本来的性质”;事物的本质也是其特色中的一员,是本来就固有的特色,而非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增添的特色;事物的本质与其价值功能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区别在于本质只有一个,而价值功能可以是多元的,联系在于本质只规定着事物的主导功能,而非副功能。武术本来是一种技击术,在其后来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增添了一些文化特色,同时其价值功能也逐渐多元化,由原本单一的技击搏杀,增加了健身养生、艺术审美、道德教化等许多方面,从其性质方面讲,现在的武术既具有体育属性,也具有艺术属性,但其本性是技击。只有真正抓住“本质”的真正含义——事物本来的性质,是事物固有的、根本性的东西,才能

够彻底弄清武术的本质,从而大胆结论:技击是武术的本质,只是这个技击本质受文化环境的影响具有了独具一格的特色——追求技击之道,倡导以巧胜力。

3结论

众多有关武术本质的研究文献中,大多数学者坚持“技击是武术的本质”这一观点,只有少数学者提出异议。

根据《辞源》、《辞海》对“本质”一词的原始界定可知:“本质”是“事物本来的性质”,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属性”。武术原本是一种技击术,因此,武术的本质仍然是技击。

一些学者之所以对“技击是武术的本质”提出质疑,是因为他们混淆了本质、文化特色、价值功能几个词语的具体含义,武术的一些文化特色和价值功能是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并非武术“本来所固有的根本属性”,不属于本质的范畴。

参考文献:

[1]周伟良.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的历史透视[J].体育文化导刊,2003(7):18-20.

[2]陈照斌.试论武术体育性与本质性的统一[J].体育科技.1994,15(4):4 7.

[3]温力.试论武术的概念[J].体育科学,1989,9(2):13 16.

[4]杨红兵.试析武术的概念[刀.安徽体育科技,1994,15(1):8 9.

[5]田桂菊.从武术的本质特征论中国武术的发展走向[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25(1):17-19.

[6]司昌军.对中国武术申奥的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9(3):118—120.

[7]马敏跃邹国建.对竞技武术发展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 2004(7):42-43.

[8]李桦.对武术套路中创新动作的研究[J].武术科学,2004,1(6):43-44.

[9]徐向东.从武术的本质特点看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策略[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4(4):121—123.

[10]陆东群.论武术文化的特点及其对世界体育文化的影响[J].中国科技信息,2005(13):215.

[11]朱君,秦延河.浅析武術概念的确定[J].湖北体育科技,2001,20(3):14-15.

[12]翟少红.试论构建“淡化套路,提倡技击”的武术教材体系[J]体育文化导刊,2005(5):58-59.

[13]张力.技击:武术发展的核心支柱[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4,14(3):88-90.

[14]李龙.中国武术概念的寻绎[J].武术科学,2007,4(11):8-8.

[15]王遂振.李小龙武学思想之透视[J].武术科学,2005,2(4):22 24.

[16]张志雷,李成银.武术套路创编的依据与原则[J].体育学刊,2005,12(1):71—73.

[17]陈永辉,唐劲松.竞技武术全球化之策略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5(5):54—55.

[18]陈永辉.竞技武术套路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6,42(1):108—110.

[19]刘林生.中国武术国际化发展的思路探索[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2l(4):138—139.

[20]陈异,吴东煌.竞技武术套路发展方向的探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2,20(4):93—96.

[21]张山.略谈当前竞技武术的发展[J].中华武术,1995(3):4—5.

[22]蔡仲林,汤立许.对武术概念的再认识[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22(1):77—79.

[23]洪浩.竞技武术发展理论之研究[J].体育科学,2005,25(8):88—95.

[24]蔡仲林,汤立许.对武术概念的再认识[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22(1):77—79.

[25]秦开元.我国武术的本质特征与功能新论[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1(2):76—78.

[26]汪海涛.文化冲突中武术的传承与变异[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5):589—591.

[27]王岗.对“技击是武术本质特征”的另类思考[J].武术科学,2007,5(11):扉页.

[28]吴福友,付文生,席饼嗣.从生命哲学探讨武术的本质与发展策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5):57—60.

[29]康哲茂.新辞源[M].台南:综合出版社,1977:327.

[30]倪文杰,张卫国,冀小军.现代汉语辞海[M].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1994:49—50,1584.

[31]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中国古代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0:11-12.

[32]温力.中国武术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235.

[33]杨建营,邱丕相.武术的文化进程探析[刀.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2):47—50.

[34]孙金亮.浅谈武勇、武艺、武术的本质区分:就《武术》教材“概述”章及有关文章提出质疑和商榷[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83(3):22—26.

[35]孙金亮.浅谈中国武术的成型与全面发展[J].体育教学与研究,1983(4):57—6L

[36]孙金亮.浅谈武勇、武艺、武术的本质区分[J].体育科学,1985,5(2):18-22.

[37]刘秉国.中国武术的起源、形成和发展[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89,6(2):66—70.

4.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特征 篇四

周山雪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

摘要:

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特征应体现在--宏观上,针对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微观上,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理论上,针对职业岗位所要求的专门技术理论和经验知识;实践上,针对职业岗位所要求的专门技能、技巧和其他实践能力。在上述认识基础上,我们还必须知道:除了两种理想的极端情况外,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只是相对的。实际上,任何教育都同时具有职业技术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双重特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蓬勃兴起和普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我国教育的实用性大大增强,教育为经济服务的职能得以强化。在教育改革深化的同时,很多理论问题的研究也取得长足进展,但仍然有很多重要问题迫切需要得到解决,如关于职业技术教育本质的问题。对这个根本性的问题,理论界一直分歧很大。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直接影响到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进程和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构建。有人说争不清楚先不要争,先去做,将职业技术教育的模式先做出来。不错,是要做,但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理论的总结。因为正确的理论指导可以减少实践的盲目性,使我们的教育改革少走弯路。为此,本文就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特征谈谈看法,认识不一定成熟,但愿大家能从中得到启发。

严格说,“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现阶段一种比较笼统的说法。我国其他历史时期和各发达国家的叫法都不一样。如我国古代的学徒教育、专业技术教育和近代引进的实业教育(IndustrialEducation)又如现代英国的多科技术学校(Polytechnics)教育、美国的社区学院(CommunityCollege)教育、法国的短期技术教育和德国的“双元制”与高等专科学校(Fachhochschule)教育等等。在我们看来,它们都属于职业技术教育。因

为它们都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旨在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应用型、实用型人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中建议使用“技术与职业教育”(Technicaland Vocational Education)的概念;我国前几年也有“南派”和“北派”关于“职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正名之争”。1985年我国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使用的是“职业技术教育”,而1996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则采用了“职业教育”的概念。至于“职业教育”一词在我国则是1904年山西农业学堂总办姚之栋在关于增添教习一文中首先提出的,当时未被采用。到了1917年,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黄炎培等48人在上海发起创办中华职教社后,才将“实业教育”改为“职业教育(VocationalEducation)”。实际上,职业技术教育概念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一方面,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随着教育现象本身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另一方面,人们对它认识和理解的侧重点、深度和广度也不一样。因此,要给它下一个绝对准确、统一的定义是很困难的,也不一定必要。但对它的本质或核心进行概括却是十分必要的。

一般来说,职业技术教育是对就业者所进行的一种不同水平的专门知识和专门技能的教育。即是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培训和教育,使他们获得一定的某种专门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从而达到就业的目的或就业后易于提高的一 1 种教育。”参考门振华的《职业技术教育概论》第3页但在实践中,由于普通文化素质教育的渗透和各种层次的交织,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变得复杂,形式变得多样,理论界对其内涵的理解也出现了分歧。但不管怎样,从各种职业技术教育现象中,我们可以概括出以下基本特点,这些特点可以说已为大家所公认:

第一,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不同阶段,国民经济各部门对人才的需要,培养初、中、高级应用型技术或管理人才。就我国现阶段而言,一般较强调培养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

第二,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和管理模式不再是单纯的学校模式,主张企业、行业、社会和个人的广泛参与。

第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强调基本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注重实践性教学,提倡在职业岗位分析的基础上,以能力的培养为中心这里的能力系指一种综合性的职业能力,它包括职业态度、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等。

从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办学模式和教学工作等主要方面的特点可以看出: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特征应该体现在:宏观上,针对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微观上,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理论上,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要求的专门技术理论和经验知识;实践上,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要求的专门技能、技巧和其他实践能力。总之,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可以概括为: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更加具有“职业针对性”。或者说,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更加具有“职业针对性”的教育类型或专门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的上述本质特征从世界上较成功的职教模式--德国的“双元制”和加拿大的“CBE”Campentency-Based-Education的特点中可以很容易地看出。它们是通过企业的参与、职业岗位的分析和

职业能力的培养来实现“职业针对性”要求的。我国办得较早的金陵职业大学和办得较好的广州酒店管理学院、白云职业学院也都是在认真研究地方经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在培养“职业针对性”人才方面获得成功的。

我院电工、电子类的大学生和青年教师专科、本科、硕士、博士考初、中级电工的实践也能说明一定的问题。一般认为,普通教育比较重视理论教学,职业技术教育比较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但实际情况并没有那么简单,在考工的过程中,考生的实际操作一般一次就能通过,而理论知识要考几次才能通过。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这些大学生、研究生的理论水平比初、高中文化程度的技术工人还低吗显然不是,原因是他们的理论知识结构中缺少“职业针对性”的电工知识虽然这些知识的层次并不高。可见,要办好职业技术教育,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就行了。实际上,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同等重要,关键问题是要加强二者的“职业针对性”。

本世纪初,黄炎培先生在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下,通过1914年和1915年对国内外教育的考察,发现中国教育与当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不相适应,因此极力倡导职业教育并创办了中华职教社和《教育与职业》杂志,主张将学校与社会、求学与服务联系起来。他在立社章程中清楚地指出,推行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谋个性之发展,为谋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能力之准备”。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在区别职业教育与实业教育时,黄炎培先生指出“职业教育VocationalEducaton则凡学成后可以直接谋生者皆是”,认为“职业教育以广义言之,曰教育皆含职业之意味,盖教育云者,固授以学识、技能而使之生存于世界也。若狭义言,则仅以讲求实用之知能者为限,„„所谓职业教育,专以职业上的学识,技能教授不能久学之青年„„”。见《黄炎培教育文选》

54、58页。从黄炎培先生的职业技术教育思想中,我们还能更加深刻地领会到“职业”一词的含义及其重要性--它是实现个人谋生、自我完善和社会发展 2 的基本方式或纽带。

北京师范大学高奇教授在她的《职业技术教育概论》我国第一部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论论著中则是这样给职业技术教育下定义的:”什么是职业教育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理解。广义的职业教育是:按社会的需要,开发智力,发展个性,培养人的职业兴趣,训练职业能力,谓之职业教育。狭义的职业教育系指对全体劳动者在不同水平的普通教育的基础上,所给予的不同水平的专业知能教育,培养能够掌握特定劳动部门的基础知识、实用知识和技能技巧人才的教育。”换句话说,职业教育就是针对某种职业用高教授的话说就是“特定劳动部门”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特殊要求所进行的一种专门教育。即是一种“职业针对性”的教育。

此外,两千多年前孔子的“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论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当时教育的职业性和职业教育的“针对性”。这些论点的确也是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的真实写照。当然,它在教育不断走向大众化、贫民化的今天是不恰当的。不过,如果将其改为“学而优则职”、“读书致富”,也许比较符合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情况。

为了加深对职业技术教育“职业针对性”本质特征的理解,我们还必须认识到:除了两种理想的极端情况外,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只是相对的。实际上,任何教育都同时具有职业技术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双重特性。右看是职业技术教育,左看就是普通教育了。如我国培养中级技术工人的职业高中和技校,同样强调高中文化;我国现阶段兴办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也同样强调大专文化;就连短期的就业培训也不能说它对学习者的文化素质的提高没有一点帮助。从教育的起源来看,教育的产生一开始就是以职业技术教育的形式出现的。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才逐渐分化,甚至异化。我们今天强调职业技术教育,可以说是教育经历了一系列

曲折历程后回归自我的一种表现。正如黄炎

培先生所说“教育皆含职业之意味”。

我们必须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职业技术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的关系。如同数学上一根连续的数轴有正、负两个方向,正与负是相对而言的,数轴上任何一个数是正还是负要看原点定在哪儿或与另一个数比较而言才有意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如工程教育相对于理科教育而言更接近于职业技术教育,而相对于职业技术教育而言又更接近于普通教育;又如我们现在所说的学校职业技术教育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更接近于职业技术教育,而相对于就业培训而言又更接近于普通教育。通常我们现在所说的职业技术教育有一个隐含的前题,就是相对于我们现在的普通中学、大学等以较系统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主的教育而言。所以,我们说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更加具有“职业针对性”的教育类型。

也许正是因为如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才将“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分开论述,并将“技术教育”放在“职业教育”的前面合称“技术与职业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中建议使用“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概念,并指出将“技术与职业教育”当一个综合性名词使用,进一步理解为它是普通教育的一部分,是为某一职业领域的就业做准备的手段,是终身教育的一方面。这不正是在解释职业技术教育的“相对性”与“针对性”的本质吗“职业技术教育”的概念只不过是我国现阶段在对“技术与职业教育”的认识还不够深入的情况下,一种不加区分的说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说法更加确切,关于这个问题还可以另行讨论。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我们实际上是在讨论“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两者与“普通教育”的差别,因此可暂不加区分。假如要细分的话,“职”与“业”、“技”与“术”也有所不同。在中国古代“职”是指“官职”,“业”是指“民业”;“技”是指技艺,“术”是指“方术”。不过,如果我们将普通教育、技术教育、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等放在一起比较,职业技术 3 教育的“相对性”和“针对性”的本质特征系问题以及构建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体系的就更加清楚了。如果我们深刻地认识和理解问题等等,限于篇幅,这些问题将另行讨论。了职业技术教育的上述本质特征,那么很多

至于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职业技术教理论和实践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如:职育,是正规的还是非正规的职业技术教育的业技术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关系问题;最近几问题就更不用争了,因为它们无非是概念的年我国出现的“普高热”,职业高中招生滑内涵在扩大、外延在缩小的问题,其核心或坡的问题;职业技术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的关本质是不变的。

参考文献:

①李蔺田主编,王萍副主编:《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8月。

②门振华编著:《职业技术教育概论》,重庆大学出版社,1988年2月。

③梁忠义、金含芬主编:《七国职业技术教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9月。

④高奇主编:《职业技术教育概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室内部发行,1984年12月。

⑤杨沼全编著:《中国高等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5月。

⑥雷光明著:《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初探》,科学普及出版社,1992年6月。

⑦仇江:《CBE教育体系的四个特征》,《职业技术教育》,1994年第3期第41页。

⑧高奇:《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与实验》,《教育研究》,1998年第5期。

The Featur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Zhou Shan-xue(Shenzhen College of Technology , Shenzhen)

5.演讲稿的本质和特征 篇五

1、内容上的现实性

演讲稿是为了说明一定的观点和态度的。这个观点和态度一定要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它讨论的应该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并为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它的观点要来自身边的生活或学习,材料也是如此。它得是真实可信,是为了解决身边的问题而提出和讨论的。

2、情感上的说服性

演讲的目的和作用就在于打动听众,使听者对讲话者的观点或态度产生认可或同情。演讲稿作为这种具有特定目的的讲话稿,一定要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很多着名的政治家都是很好的演讲者,他们往往借肋于自己出色的演讲,为自己的政治斗争铺路。

3、特定情景性

演讲稿是为演讲服务的,不同的演讲有不同的目的、情绪,有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听众,这些构成演讲的情景,演讲稿的写作要与这些特定情景相适应。

4、口语化

演讲稿的最终目的是用于讲话,所以,它是有声语言,是书面化的口语。因此,演讲稿要“上口”、“入耳”,它一方面是把口头语言变为书面语言,即化声音为文字,起到规范文字、有助演讲的作用;另一方面,演讲稿要把较为正规严肃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易听易明的口语,以便演讲。同时,演讲稿的语言应适应演讲人的讲话习惯,同演讲者的自然讲话节奏一致。

演讲稿对于演讲都有哪些作用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整理演讲者的思路、提示演讲的内容、限定演讲的速度;(2)引导听众,使听众能更好地理解演讲的内容;(3)通过对语言的推究提高语言的表现力,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由于演讲稿具有以上的特征和作用,它在写作方法上也有一定方法可循。

1、演讲稿的结构。演讲稿的结构通常包括开场白、正文、结尾三部分。

开场白是演讲稿中很重要的部分。好的开场白能够紧紧地抓住听众的注意力,为整场演讲的成功打下基矗常用的开场白有点明主题、交代背景、提出问题等。不论哪种开场白,目的都是使听众立即了解演讲主题、引入正文、引起思考等。

演讲稿的正文也是整篇演讲的主体。主体必须有重点、有层次、有中心语句。演讲主体的层次安排可按时间或空间顺序排列,也可以平行并列、正反对比、逐层深入。由于演讲材料是通过口头表达的,为了便于听众理解,各段落应上下连贯,段与段之间有适当的过渡和照应。

结尾是演讲内容的收束。它起着深化主题的作用。结尾的方法有归纳法、引文法、反问法等。归纳法是概括一篇演讲的中心思想,总结强调主要观点;引文法则是引用名言警句,升华主题、留下思考;反问法是以问句引发听众思考和对演讲者观点的认同。此外,演讲稿的结尾也可以用感谢、展望、鼓舞等语句作结,使演讲能自然收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6.预算外资金本质特征 篇六

(1)凭借国家赋予的权利,或是国家信誉取得的;

(2)经过规定程序(包括国家赋予地方政府及税收部门的审批权限)批准后方可收取;

(3)其所收取的收入,单位不能记作单位科目(事业收入),必须按规定上缴财政专户;

(4)由财政专户拨回单位的财政资金,单位才可按规定记作事业收入;

(5)单位预算外资金的使用,必须编制收支计划,按规定程序批准后执行;

(6)单位预算外资金的收支必须纳入综合财政计划管理。

7.审计本质特征的理论解析 篇七

关键词:审计,本质特征,理论,解析

审计本质特征问题,是审计理论研究中最基本的问题。近些年,“银广厦事件”、“ 安然事件” 及 “ 科龙- 德勤事件” 等事件频繁爆发, 给公司利益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还危及到了职业审计人的生存问题。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对什么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审计理论体系,至今还没有完整而全面的预算体系。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目前还没有适合当前实际的审计理论制度,因此,我们工作的重点就是:坚持理论结合实际, 切实地做好审计工作,努力建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理论体系。就目前来看,只有建立了有效的审计理论制度,才有望形成符合中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的审计理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

一、审计内涵及特色

(一)审计理论内涵

审计是社会经济结构的衍生,在国家产生初期,已经以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出现了。随着市场经济的这种社会经济结构的出现, 审计的本质特征逐渐被人们掌握,在此基础上得以发挥,此时的审计不再只是单纯的监督行为,更是成为了全面发挥审计功能的独立的监督系统,也就是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三位一体的审计体系。

国家审计, 由微观审计发展而来,是微观审计发展逐步向宏观审计发展的成果。为保证政府干预经济的各项政策的顺利实现,国家审计更注重审计国计民生企业及政府投资的基础产业。 社会审计,是由单个委托事项发展而来,是委托事项的单一化向规范化和制度化发展的成果。在设计过程中,有些事务所,会出现一些欺诈行为。 在这样的基础上,注册会计师会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并更注重自身的行为规范, 在双方经济责任出现问题时,注册会计师也会极力避免自己的法律责任。 这样很好地保证了审计工作的质量,也进一步促进了社会审计业务的发展。

(二)审计理论发展与特色

审计理论研究,是做好审计工作很重要的一步。 在审计过程中,无论是制定具体的审计方案, 还是落实审计的规划纲要,都需要审计理论的指引。

我国现在运用的审计理论, 有着丰富的理论基础, 是几代人经过辛苦努力得出的成果。 在理论构建过程中,实践研究学生将自身的智慧融入其中,在这个基础上,又吸收借鉴了相关理论的精华。因此,我国现在拥有理论体系,将研究和实践、学习和超越、发展和继承、广博和精深等六方面内容紧密地联合在了一起。既要总结未来,更要看重未来的发展,在审计体系构建过程中,要以此为主要线索, 始终把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放在首要位置,并及时进行解决。 除此之外,要结合我国当前的国情和发展状况,再深入研究和比较国外审计工作问题与我国的不同之处, 对我国现有的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较为有效的整改建议,希冀能为审计事业日后的发展,提供有相应的参考理论。

二、经济责任关系和经济责任审计

(一)经济责任关系内涵

经济责任,是指社会团体与社会之间或社会团体与个人之间,在经济方面应承担的相应责任。。 经济责任制原则是在各个经济责任关系中应遵循的原则。

在交易过程中,两方之间,形成经济权利和义务关系。 以此为基础,之后只要和双方有关系的经济活动,都存在这种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这就形成了所谓的经济责任。也就是说,只有双方彻底解除关系,否则经济责任关系是不会停止的。 因而,经济责任关系, 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关系是必然存在的。

(二)经济责任审计内涵

经济责任审计, 是一种审计形式,是指在审计过程中,和审计组织又经济责任关系的主体应该承担的相应的经济责任,对这样一种经济责任进行鉴证和评价。经济责任审计, 指行政单位领导干部的审计、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审计、乡镇领导干部的审计和企业领导人员的审计这四个方面。

经济责任审计,特别指的是,对近些年特定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及事业单位领导人的经营管理责任,进行深入调查审计的活动。 经济责任审计,一般会把审计重点,放在被审计单位中,最主要的两个领导任期期间,审计他们对所在单位应付的直接和间接的责任。任何一项责任都离不开经济的制约,因而,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包括了其它审计的内容。可以这么说,只要有经济关系的发生,就有经济责任审计的约束。

三、审计监督特征

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我国需要改变国家所有制, 这种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市场经济时期,要运用以多种所有制形式为主体,混合型所有制结构。

(一)审计监督的双向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通过审计的形式,可以了解经营双方的经济责任的真实情况。 在对重点单位审计时,会运用国家审计,审计过程中,既要掌握企业管理人员的经济行为是不是符合规范,还要检查财务收支状况;而在社会审计中,社会审计得出的验资报告中,既要能够满足委托方审计的要求,还要能够反应验资单位本身的资产状况。 这是审计监督的双向性,有着明显的市场公平交易和互相受益的成分。

(二)审计监督的多层次性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若市场经济作用得不到发货, 商品经济也不发达,那么社会生产水平,只能停留在初级再生产阶段。 在这样的情况,国家可以用直接控制和管理的方法,来组织和管控平常的生产活动。 但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形成,社会和管理的分工也不再向原来那么简单了,变得越来越复杂,这种直接控制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管理的需要了,因而不能取得相应的效果。 在这种的情况下,开始出现了间接控制这样的管理方式,而这样的管理方式运用在审计监督方面,就展现了审计监督的多层次性。

(三)审计监督的公开性

在当前市场经济状况下,审计活动公开化才是最可取的方式,将社会公开审计情况的报告展现在公众的目光下,才能更好的保证监督的公正。在民族和法制进一步发展和改善的环境下, 纵观全世界,许多国家都在公开审理审计案件,审计机构有权向社会披露和曝光审计结果。这也就意味着, 树立审计权威较为有效的方式,就是审计监督的公开性。

四、完善审计工作的对策

第一点, 规范被审计单位财政行为,深化财政审计工作。要着力于建设完善的改进情况反馈机制,并且加大整改跟踪的监督力度,这样才能更好的看到财政审计之后整改的成效。

第二点,强化过程监管,推进资源环境审计和政府投资的审计工作。完善资源环境审计与其他专业审计相结合的审计格局,关注相关政策措施执行情况,深化资源环境审计考评、指标体系研究,促进建设有中国特色是的审计体系。

第三点,围绕监督权力运行,落实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努力完善审计工作的协作配合机制, 拓展审计的结果,促进审计工作的进一步整改。

第四点,努力推进当前审计方式的创新,可以实施审计绩效统计的方式。 这要求我们,在审计工作进行之前,要努力加强宣传力度,转变被审计单位的用钱理念, 让他们意识到用对钱比用好钱更重要。

第五点,增强工作实效,强化审计管理与审计整改工作。 在审计工作过程中,可以加强对成果的应用,通过报告、信息、结果公式等展示形式,努力切实提高审计监督工作的实效。 以促进审计工作进一步整改,着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体系。

参考文献

[1]刘家义.论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J].中国社会科学,2012(06).

[2]牛鸿斌,崔胜辉,赵景柱.政府环境责任审计本质与特征的探讨[J].审计研究,2011(02).

8.计算机病毒的本质特征及检测 篇八

关键词:计算机病毒;检测;特征;宏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7-31304-03

Essential Character and Detection of Computer Virus

YANG Bao-she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fe Baoji Branch Company, Baoji 721000, China)

Abstract:The artical mainly described essential character of computer virus, especially analyze the infection process of computer virus in nature. and then proposed some unknown virus inspection ways in the light of virus place (booting area, disk file, EMS memory)

Key words:computer virus; detection; character

1 引言

计算机病毒正以惊人的速度蔓延,对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构成了强烈威胁。虽然反病毒专家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来检测计算机病毒,但新病毒还是层出不穷,而且技术水平越来越高,隐蔽性越来越强。病毒技术与反病毒技术在矛盾中更新和发展,而且病毒检测总是滞后于病毒的出现。目前针对已知病毒的特征码扫描技术已很成熟,迫切需要一些针对未知病毒的检测方法,以做到提前报警来确保系统的安全。

2 计算机病毒的本质特征分析[1]

计算机病毒要完成传染必须完成三个主要任务:控制权获取、自我定位和复制。完成控制权获取是为了病毒的传染模块得到执行机会,实际上,控制权获取是完成任何病毒任务的基础;自我定位是获取病毒自身副本在内存中的位置;复制是将自身写入目标程序中,以便病毒随着目标程序的传播而传播。

病毒获取执行机会的方法通常有三种:替换“路径”、替换内容以及将自身作为OS的调度单位。

替换“路径”是指替换描述正常代码位置的数据结构,如:文件目录、PE文件中程序入口地址、中断向量表中中断服务程序的入口地址、DLL中API的入口地址等。这样,当OS或者应用程序通过这些数据结构去定位它们所需要的服务代码时,实际上定位到的是病毒代码。为了保证能够完成正常任务而达到病毒的隐蔽性,病毒通常需要保存原有正常的数据结构,以便完成病毒任务后,再由正常的数据结构定位正常代码,以完成正常任务。

替换内容则是指替换上述数据结构所指向的内容。这样,当OS或应用程序要调用这些代码时,实际上调用的是病毒代码。

计算机病毒还可以创建病毒进程或者病毒线程而将自身作为OS的调度单位。创建病毒进程时需要一个与进程对应的磁盘文件,因此,病毒首先会用自身副本在磁盘中创建一个可执行文件,然后再创建病毒进程。如果该可执行文件的名称是固定不变的,则这样的病毒很容易被检测。如果文件名是动态变化的,则病毒为了保证不重复创建病毒进程,自身一定有某种方法判断病毒进程是否已经创建。这样,使用与病毒同样的方法可以检测出系统中是否己有该病毒。创建病毒线程的方法比前一种方法要隐蔽。一般情况下,病毒为了常驻内存都会以常驻内存的进程作为其宿主进程。对于病毒线程,可以先得到系统中每个进程的每个线程的入口地址,然后使用特征码扫描法检测病毒线程。

完成传染性的第二个重要任务是自我定位:得到自身副本在内存中的位置。病毒在内存中的自我定位都依赖于堆栈。首先,执行过程调用指令,则该调用指令的下一条指令的地址会被存入堆栈;然后,可以从堆栈中获取该地址。这样,便完成了自我定位。

完成传染性的最后一个任务是复制:将自身写入目标文件。

3 未知计算机病毒的检测

就PC病毒而言,可以把病毒划分为引导区型病毒、文件型病毒和混和型病毒(既感染引导区又感染文件)三类。其中文件型病毒又包含感染PE文件病毒和宏病毒两大类。这种划分方法不但指明了不同种类病毒各自在计算机系统中的寄生部位,也指明了病毒的攻击对象。我们可以针对各类计算机病毒寄生和攻击目标的特点,对各类计算机病毒个个击破。在计算机系统中,病毒有三种存在场所:引导区、磁盘文件和内存。其中,前两者是病毒的静态存在场所,也分别是引导区型病毒和文件型病毒寄生的攻击的对象,而内存则是病毒的动态存在场所。

3.1 引导区中的病毒分析及检测技术[2]

PC中OS的引导过程为:首先,BIOS完成硬件检测后将引导区中的引导程序读到内存的一个固定地址,并跳到该地址执行;然后引导程序会读入OS的初始化代码执行。这时,BIOS、引导程序和OS初始化程序的执行顺序和位置关系如下图:

引导区病毒可以将引导程序移到其它空闲扇区,而用自身代码覆盖引导扇区。这样,BIOS读入的将是病毒程序。

第二种方法是“存在性检测”:通过检测字符串的存在来检测病毒的存在,或者,引导区中存在的不应该出现的字符串,如Stoned病毒体中含有“Your PC is now stoned!”,可以作为病毒信号报擎。如果引导区中含有这样的字符串,则说明引导区已被Stoned病互感染。

第三种方法是“缺少性检测”:通过检测引导区中必须具有的字符串是否存在业检测病毒。这些字符串包括系统文件名和错误提示信息,这些字符串的缺少或被修改意味着引导区被病毒感染。

3.2 文件中的病毒分析及检测技术

文件型病毒包括数据文件中的病毒和可执行文件中的病毒。可执行文件中的病毒主要感染的是PE格式的可执行文件,而数据文件中的病毒则以宏病毒为代表,它用VBScript等脚本语言编写,通过文字处理软件传播,现在大量出现的邮件病毒也通过。outlook等邮件收发工具传播。因为每天通过Internet要交换无数的文档和邮件,所以宏病毒的传播速度极快,危害性也极大。

3.3 执行文件型病毒分析及检测[3]

可执行文件是病毒极好的寄生地,尤其是库文件。可执行文件中的病毒以二进制形式存在,可读性差,难以被发现。而数据文件中的病毒则要简单得多,也很容易对付,如在字处理软件中禁止使用宏便可防范宏病毒的入侵。

可执行文件中的病毒靠替换开始代码入口点(替换“路径”)或入口代码指令(替换内容)来保证在宿主程序被调入内存执行时病毒获得执行机会。对可执行文件中病毒的第一种检测方法是“内容或路径完整性检测”。许多病毒会感染库文件,拦截库函数的调用。库文件中存在一个指出该库中所有库函数入口的数据结构,计算机病毒通过修改该数据结构(替换“路径”)或函数入口代码(替换内容)来拦截库函数的调用。一般地,病毒只会拦截某些特殊的函数,如文件操作函数和网络访问函数。检测程序可以备份这些特殊函数在库文件中的文件入口和入口代码,以备后期进行对比检测。

第二种方法是“结构完整性检测”,它检查可执行文件的内部结构。这种方法基于一个事实:用高级语言编写的程序通过编译链接生成的可执行代码具有确定的内部结构。如在Windows和OS/2的可执行文件中,代码段通常放在所有段的前面,而且数据段跟在代码段的后面。如果数据段的后面出现代码段,则可以作为病毒存在的信号来报警。

3.4 内存中的病毒分析及检测技术[4]

计算机病毒的第三个存在场所是内存。病毒要完成传染任务必须先进入内存,引导区病毒依赖BIOS读入内存,文件型病毒则靠用户对文件的激活。从是否驻留内存的角度来看,病毒又可分为内存驻留病毒和非内存驻留病毒。后者在内存的活动随着宿主程序的终止而终止,而前者则相反,它会继续留在内存监视系统并进行传染。对于非内存驻留病毒,其工作机制一般都比较简单:当感染这类病毒的程序被调入内存执行时,病毒先获得控制权,它的主要任务便是获取一个可被感染的新文件,并将自身写到该文件中,然后将控制权交给宿主程序。这时可以依赖前面的方法对这种类型的病毒进行检测。下面主要分析内存驻留病毒的驻留机理和检测方法。

内存驻留病毒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驻留内存;二是获取新文件进行感染。为了检测内存中的病毒,需要对病毒的驻留机理进行深入剖析。下面给出几种常见的内存驻留机制。

(1)修改中断向量表(DOS)或中断描述符表( Windows)或者替换中断服务程序;

(2)作为驱动程序驻留内存;

(3)寄生到操作系统的库文件、如Windows中的Kernel32.d11;

(4)作为进程驻留内存;

(5)创建一个属于常驻内存进程的线程。

4 宏病毒的分析与检测

4.1 宏病毒作用机制

Word文件是通过模板来创建的,模板是为了形成最终文档而提供的特殊文档。Word提供了几种常见文档类型的模板,它自动将新文档基于缺少的公用模板(Normal.dot)。可以看出,模板在建立整个文档中所起的作用于,作为基类,文档继承模板的属性,包括宏、菜单和格式等。

Word处理文档需要同时进行各种不同的动作,每种动作其实都对应着特定的宏命令。

通常,Word宏病毒至少会包含一个以上的自动宏,或者是一个以上的标准宏。如果某个.DOC文件感染了这类WORD宏病毒,则当WORD运行这类宏时,实际上就是运行了病毒代码。由自动宏和标准宏构成的宏病毒,其内容都具有把带病毒的宏移植到通用宏的代码段,也就是说宏病毒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对其他文件的传染。当Word系统退出时,它会自动地把所有通用宏保存到模板文件中,当WORD系统再次启动时,它又会自动地把所有通用宏从模板中装入。一旦Word系统再次启动时,则以后每当系统进行初始化时,系统都会随着标准模板文件(NORMAL.DOT)的装入而成为带毒的Word系统,进而在打开和创建任何文档时感染该文档。

4.2 宏病毒的检测和防御

4.2.1 利用Word提供的“宏病毒防护”功能

防御宏病毒的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就是在打开Word文档时先禁止所有自动执行的宏(以Auto开头的宏)的执行。由于宏病毒的肆虐,微软公司在Word 97版本中提供了“宏病毒防护”的功能选项。如果打开的文件带有“自动宏”,Word 97将自动弹出宏警告对话框,来让用户选择是否执行宏,如果选择了“取消宏”,那么这个Word文档将用只读形式打开,其包含的所有宏都没有执行。这个方法在理论上能防住所有宏病毒的侵袭,但它有两个很大的缺陷:一是它拒绝了所有宏的执行,包括正常宏和病毒宏,这会造成某些文档在打开时出现错误:二是宏病毒防护无法阻止启动Word时Autoexec.dot中的宏和Normal.dot中的宏的自动执行。也就是说,一旦Word被宏病毒感染过,生成了带毒的Autoexec.dot或Normal.dot,那么宏病毒防护也就没有任何作用了。所以“宏病毒防护”并不能彻底解决“宏病毒”的问题。

4.2.2 智能宏代码扫描技术[5]

因为宏病毒的存在而禁止使用所有的宏,未必有点因噎废食的味道,所以应该考虑采取更为科学有效的方法来解决宏病毒问题。

解决方法是提供一种智能宏代码扫描技术,来分析每个宏的行为,并判定宏的执行是否会带来破坏行为。这样的方法甚至能用来检测和清除那些最新的未知宏病毒。智能宏代码扫描技术的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对于每个Office文件,首先定位和分离出文件所包含的宏代码。因为宏病毒在.DOC文档和.DOT模板中是以BFF(Binary File Format)加密压缩格式存放的,所以可能还需要解密解压缩才能得到最初的宏代码。先可以用已知宏病毒的特征码对文件进行扫描,如果没有匹配到已知的宏病毒,则用智能宏代码扫描技术对宏代码进行分析,搜索宏代码中是否含有有害代码。

因为Word文件中宏的创建和运行都基于对象链接和嵌入(OLE)技术,所以可利用OLE技术定位和扩展文档中宏的关键信息,例如这些宏命令的位置之当扩展到宏表时,就获得包含宏的“对象”的位置)。这个宏病毒检测方案并不会搜查文件的文本部分,因为文件的文本部分不可能包含病毒。除了提高搜索性能,这样做还减少了在大文本搜索时可能带来的误报。

智能宏代码扫描技术的核心在于智能的基于规则的分析,它能在检索到一些危险和破坏性的宏命令时向用户告警。例如,当宏代码程序在没有征询用户意见的情况下就进行格式化,用户就能得到告警提示。因为当文件打开时一些宏病毒就会被激活,所以智能宏代码扫描应该先于任何应用程序打开待查文件之前进行检测。

智能宏代码扫描技术应用了启发式代码扫描的思想,但是遗憾的是,因为Microsoft公司并未公布Office文档的技术内幕,所以我们并不能透彻研究Office文档的结构特征和宏代码的存在与运行情况,所以要实现以上技术有相当大的困难。

参考文献:

[1]曹玉英. 浅析计算机病毒及防范措施[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7).

[2]逄玉萍. 计算机病毒及其防预[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9).

[3]甘容, 李明东, 杨玉梅. 计算机病毒解析[J].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07,(4).

[4]彭海平. 计算机病毒防御新思路[J]. 电信快报,2007,(5).

[5]李忠东. 识别计算机病毒[J]. 科学24小时,2007,(21).

上一篇:劳动能力鉴定查询电话下一篇:海口市龙华区大同街道双创工作汇报(2015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