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新授课教学流程图

2024-08-20

数学新授课教学流程图(13篇)

1.数学新授课教学流程图 篇一

高二地理新授课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一、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步骤

学生

老师

第一步 课堂导入

进入角色

创设情境,进入新课 第二步 展示目标

认清目标

出示并解读目标

第三步 学案反馈

听、看、改学案问题

总结学案预习情况,讲解存在问题 第四步 合作探究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点拨、解惑、调控

第五步 反馈达成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和检测 布置练习或检测题,当堂检查反馈 第六步 课堂小结

形成知识网络

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第七步 布置作业

听、记 布置适量的作业或练习,课后巩固

二、课堂教学基本程序的操作

第一步 课堂导入(约2分钟)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言要精练、简洁、生动、自然。必须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能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提高学习效率

常见的导入方法有:

1、由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导入。

2、由课题导入。

3、图片或者是动画导入。

4、复习提问导入等。第二步 出示教学目标(约2分钟)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学目标,使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目标、知识框架、重难点做到心中有数,探究过程有的放矢,老师要重视对能力目标的提示和解读。(注意:老师尽可能将导学目标问题化、题目化)第三步 学案反馈(约6钟)

提前印发学案,学生在自习课上结合学案阅读课本,进行自主学习。教师收缴学案批改后总结归纳预习学案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上反馈学案预习情况,讲解存在问题。第四步 合作探究(课堂重点)(约20分钟)

学生通过生生互动,小组互动等形式达成学习目标。对重点、难点、易错点各小组进行深入探究。教师要通过多渠道的方式引导学生突破学生自学不会、探究不出的疑难问题。在这一阶段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多通过问答方式,启发、点拨、解惑学生中的问题。

②多加强课堂组织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能适度地调节气氛,激发兴趣,培养情感。③多及时提供相关信息、资料、案例与练习,拓展、论证相关知识或提高学生运用能力。④多走近优生差生,采取切实有效的举措,提优补差。第五步 学习反馈 达成目标。(约10分钟)

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检测。练习题要讲究适量、适度、适时。量不求多,求精,杜绝题海战术;练习多穿插于教学中,边讲边练。留有少部分习题用于课堂小测试。第六步 收获交流与总结(约4分钟)

教师用简捷的语言,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易错点,对学生课堂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对照课标,逐一核对,明确过关情况;完善知识框架。第七步 布置作业(约1分钟)

教师布置适量的作业或练习,以利于学生进行课后巩固。作业和练习题要提前准备好,要注意紧扣课标要求,难度适当,教师要及时收缴批改后和反馈。

2.数学新授课教学流程图 篇二

在教学实践中, 根据布鲁姆的目标分类理论, 赞可夫的“一般发展”理论, 结合英语课自身的特点, 初步形成了英语新授课流程教学模式, 即诊断学情, 确定目标:激发动机、认定目标;优化过程, 实施目标;达标检测, 反馈矫正。

一、诊断学情, 确定目标

“学情”是指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情感的前提特征, 诊断学情就是要求教师在备大纲、备教材的同时, 尤其“备好学生, 了解学生”底码, 以便及时为学习新知识扫清障碍, 创造良好思想情感, 增强学习动机, 树立信心。进而从符合学生实际出发, 制定具有整体性、层次性、课操作性和可测的教学目标。

诊断的方式有默写单词、听写句子、背诵课文、表演课文等。同时还要坚持值日生制度、唱英语歌曲等。诊断题应选择余新授课目标有关知识技能, 以便及时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好基础。

二、激发动机, 认定目标

认定目标就是教师根据教材特点, 学生实际水平和英语教学规律, 选择适当时机, 把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 使之认定目标, 进而转化为学生学习目标。展示目标可以在新课开始时集中展示, 或者在课中分散展示。展示手段长勇小黑板、投影仪、粘贴知识卡等形式灵活多样。布鲁姆说:“如果学生开始就知道教师期望他们做什么, 那么他们便能更好的组织学习。”我把教学目标分4层认定:1、识记 (包括说出、写出、读出、拼出、背诵、默写等形式) ;2、理解 (包括辨认、辨别、听选等形式) ;3、应用 (包括造句、转换、改写等形式) ;4、综合运用 (包括复述、交谈、回答等形式) 。让学生明确本课知识所应掌握的程度。学生了解学习目标, 从而能够激发学生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而努力的自觉性、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达成学生学习目标的动力。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故在教学过程中, 我采取了多种手段引起学生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优化过程, 实施目标

优化过程, 实施目标是教学中的主要部分, 是教学的中心环节。这里的优化主要是优化过程中的看、听、释、说、用5个环节, 以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

1、看。

新教材每一话题都是具有一定情景的对话, 通过这种真实的语境来学习语言知识并训练学生的交际能力。教师在讲授之前, 都应将自己事先根据本话题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安排的情景演示一下让学生看。入师生扮演不痛的角色, 共同表演对话内容、看投影图片、看挂图、看教材录像等。让学生用眼看、用耳听、用脑思考。对新知识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学习, 学生就不会感到“吃力”。

2、听。

在看完本话题的目标后, 学生对本话题要掌握的知识点有了明确的认识和了解, 学生的注意力便会集中在目标上, 这时老师放录音, 学生在看演示、听对话时便会积极思考, 产生疑问的地方就是本话题的内容重点、难点。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变被动为主动,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3、释。

释就是在师生共同明确目标后, 按照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疑问讲授新课。即解释本课中出现的新的语言现象。解释时, 要围绕教学目标, 把新语言中最关键的地方讲懂、讲透, 使学生真正理解新内容, 讲课要力求“少、妙、活”。启发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总结规律。不要给学生以个静止的结果, 而是要给学生一个运动的思维过程。

4、说。

说是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所应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 也是初中英语教学必须培养的一种表达能力。培养好学生的说的能力, 既可以促进听、说、写的能力, 也可以为跟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 坚持在每学完一组对话后, 都要学生根据对话出现的人物进行同桌、前后桌、男生、女生等分角色练习说, 而后等生说得熟练之后再为学生创造语言环境、到黑板前面去演说, 还不时分组记分比赛以得红花的多少确定比赛的胜负。这样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 因此学生自始自终都情绪饱满, 在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 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力。

5、用。

新大纲明确指出:“初中英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因此每课时的教学目标都要考虑到这一总体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我每节课总是要留一部分时间, 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和课堂教学目标, 自己编写新的对话, 到前面去表演。这样做能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得到充分练习和发展, 使语言形式与生活实际、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 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教学目标得到了巩固、发展和提高。同时也使学生感到学了英语能够在生活中有用武之地。经常让学生体验这种成功的喜悦, 有助于巩固他们学习英语的信心。

四、达标检测, 反馈矫正

达标检测室判断目标达成的有效手段, 为了使检测真正成为条件教学过程的有力武器, 我根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通过提问、测试等手段检查教学目标实施程度, 以便使教学信息及时得到反馈。我根据反馈的教学信息中存在的问题, 采取补救措施及时矫正。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 使大多数学生能够达标。

上述4个英语新授课流程步骤, 是我经过几年的工作时间、不断地学习、探索、总结出来的英语课堂达标教学模式。它既符合目标教学的基本模式, 又很切合英语作为交际工具的能力训练要求。学生的素质稳步提高, 突出表现为学生对英语的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和主动性的增强。学生的学习成绩直线上升, 说明这种教学流程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

3.浅谈数学课堂教学新授课的引入 篇三

一、用类比的方法以旧引新

这种方法是指教师在讲授新知识前,先复习与此相关的旧知识,使学生很自然地从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并用类比的方法对旧知识进行设想,再对设想的结论进行推理论证,从而获取新知识。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发现新知识的能力。例如:“对数函数”一课的引入及讲解,笔者让学生对指数函数的定义、图像的画法、性质进行研究,通过类比发现相似的性质及结论。如“指数函数在第一象限内,对应图像的底数由大到小(按顺时针方向),还要充分展示直线X=1的应用,把底数反映到Y轴上,体现底数的大小关系”,首先复习,并把事先准备好的课件投影,然后启发学生类比出对数的相关性质,得出结论“对数函数在第一象限内,对应图像的底数由小到大(按顺时针方向)”,告诉学生类比得出的结论在没有断定是否正确之前不能使用,若想知道结论是否正确需要证明,这就顺势导出了“直线Y=1的应用,把底数反映到X轴上,体现底数的大小关系”;同时,还要进一步通过比较“y=2x与y=log2x”的图像关于Y轴对称,进一步验证这个性质,达到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一致性。例子很多,如“双曲线的讲解可从椭圆复习开始”;等差数列中,从高斯1+2+3+…+99+100求和引入,在引入倒序相加这一方法时,不要过度太快,在突出首位相加时,一定引导学生思考奇数项和偶数项的不同、有限项和无限项的区别,进而得到同法“倒序相加”。这种方法,是培养学生数学设想能力的较好的方法,教师应注意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这类活动,一旦他们类比设想出的结论得到证明,必定大大增强信心。

二、用教具演示法引入新课

这种方法是指教师通过教具的演示,把抽象的数学内容具体化、直观化,便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运用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同时可弥补学生空间相象力的不足。例如:“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一课的引入,在黑板上画一直线,把事先剪好的圆形纸板放在黑板上,使其渐渐向直线移动,通过观察学生很快就能发现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只有三种且和公共点的个数有关:相离——没有公共点;相交——有两个公共点;相切——有唯一公共点。此法主要应用于几何课的教学中,达到学生看图透明化。

三、用发现法引入新课

这是根据中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材料,让学生充分发现问题的一种方法。例如:“两平面的位置关系”一课的引入,首先让学生观察教室的墙壁、天花板、地面、桌面之间的关系,发现只有两种情况:有公共直线和没有公共点,从而得出结论:两平面平行——没有公共点;两平面相交——有一条公共直线。此法中,由于知识方法是学生自己发现的,因此掌握起来比较容易。

四、用承上起下复习的方法引入新课

它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复习,引申结果,得出结论的一种方法。例如:“平面向量基本定理”一节,教材顺序是先平面基本定理,再例题,环节如下:如果e1,e2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一向量a,有且只有一对实数λ1,λ2使a=λ1e1+λ2e2,我们把不共线的向量e1,e2叫做表示这一平面内所有向量的一组基底。

■  ■

例题:已知向量e1,e2,求作向量-2.5e1+3e2。这个环节倒过来通过复习平行四边形法则,做例一,演示和向量的形成,进一步提出和向量的分解,或在图中改变基向量的长度,或改变基向量的方向均可,再引入平面基本定理,更是自然,更是承上启下;练习中,再设计“一个向量同一基地两种表示,系数唯一”,这节课也就完整了。该方法的优点是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得到新知识,并把抽象概念具体化,降低了难度,便于理解掌握。

五、用分析讨论法引入新课

它是根据中学生爱争论的特点,一开始就给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充分讨论,自己分析出问题的答案,从而获取新知识的一种方法。例如“指数函数的性质”的引入:先用投影仪把函数y=2x和y=(1/2x)的图象挂出,让学生讨论两种函数各具有哪些性质,再推广到一般函数y=ax(a>0,a≠0),这样学生对函数y=ax的性质和应用掌握起来就比较得心应手了。这样在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六、用直接法引入新课

对于一些学生过去非常熟悉的内容,教师可直接告诉学生,以便于节省时间,把精力用在学生陌生的、重点的内容上。如“任意角的概念及推广”一课的引入,学生在初中,已经对角有了较深的印象,不需要过多地介绍什么是边、顶点,可直接引入,把精力集中放在研究角的三角函数定义上,不需要过细讲解,让学生认可就行。

以上所述六种新法,并非全部的引新法,还有其他方法,如“计算引入”,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情况,恰当地选用其中一种或另外选取一种更好的方法引入新课。但无论怎样选,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能使学生对新课产生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教学目的和要求。违背科学的引入,即使非常生动,也不足取,而要依赖教材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引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采用什么方法引入,引入得是否恰当,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这堂课的兴趣。开头如果精彩,就容易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激发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欲,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故此,笔者就多年的教学感受谈一谈几种引入新课的方法。

一、用类比的方法以旧引新

这种方法是指教师在讲授新知识前,先复习与此相关的旧知识,使学生很自然地从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并用类比的方法对旧知识进行设想,再对设想的结论进行推理论证,从而获取新知识。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发现新知识的能力。例如:“对数函数”一课的引入及讲解,笔者让学生对指数函数的定义、图像的画法、性质进行研究,通过类比发现相似的性质及结论。如“指数函数在第一象限内,对应图像的底数由大到小(按顺时针方向),还要充分展示直线X=1的应用,把底数反映到Y轴上,体现底数的大小关系”,首先复习,并把事先准备好的课件投影,然后启发学生类比出对数的相关性质,得出结论“对数函数在第一象限内,对应图像的底数由小到大(按顺时针方向)”,告诉学生类比得出的结论在没有断定是否正确之前不能使用,若想知道结论是否正确需要证明,这就顺势导出了“直线Y=1的应用,把底数反映到X轴上,体现底数的大小关系”;同时,还要进一步通过比较“y=2x与y=log2x”的图像关于Y轴对称,进一步验证这个性质,达到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一致性。例子很多,如“双曲线的讲解可从椭圆复习开始”;等差数列中,从高斯1+2+3+…+99+100求和引入,在引入倒序相加这一方法时,不要过度太快,在突出首位相加时,一定引导学生思考奇数项和偶数项的不同、有限项和无限项的区别,进而得到同法“倒序相加”。这种方法,是培养学生数学设想能力的较好的方法,教师应注意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这类活动,一旦他们类比设想出的结论得到证明,必定大大增强信心。

二、用教具演示法引入新课

这种方法是指教师通过教具的演示,把抽象的数学内容具体化、直观化,便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运用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同时可弥补学生空间相象力的不足。例如:“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一课的引入,在黑板上画一直线,把事先剪好的圆形纸板放在黑板上,使其渐渐向直线移动,通过观察学生很快就能发现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只有三种且和公共点的个数有关:相离——没有公共点;相交——有两个公共点;相切——有唯一公共点。此法主要应用于几何课的教学中,达到学生看图透明化。

三、用发现法引入新课

这是根据中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材料,让学生充分发现问题的一种方法。例如:“两平面的位置关系”一课的引入,首先让学生观察教室的墙壁、天花板、地面、桌面之间的关系,发现只有两种情况:有公共直线和没有公共点,从而得出结论:两平面平行——没有公共点;两平面相交——有一条公共直线。此法中,由于知识方法是学生自己发现的,因此掌握起来比较容易。

四、用承上起下复习的方法引入新课

它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复习,引申结果,得出结论的一种方法。例如:“平面向量基本定理”一节,教材顺序是先平面基本定理,再例题,环节如下:如果e1,e2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一向量a,有且只有一对实数λ1,λ2使a=λ1e1+λ2e2,我们把不共线的向量e1,e2叫做表示这一平面内所有向量的一组基底。

■  ■

例题:已知向量e1,e2,求作向量-2.5e1+3e2。这个环节倒过来通过复习平行四边形法则,做例一,演示和向量的形成,进一步提出和向量的分解,或在图中改变基向量的长度,或改变基向量的方向均可,再引入平面基本定理,更是自然,更是承上启下;练习中,再设计“一个向量同一基地两种表示,系数唯一”,这节课也就完整了。该方法的优点是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得到新知识,并把抽象概念具体化,降低了难度,便于理解掌握。

五、用分析讨论法引入新课

它是根据中学生爱争论的特点,一开始就给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充分讨论,自己分析出问题的答案,从而获取新知识的一种方法。例如“指数函数的性质”的引入:先用投影仪把函数y=2x和y=(1/2x)的图象挂出,让学生讨论两种函数各具有哪些性质,再推广到一般函数y=ax(a>0,a≠0),这样学生对函数y=ax的性质和应用掌握起来就比较得心应手了。这样在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六、用直接法引入新课

对于一些学生过去非常熟悉的内容,教师可直接告诉学生,以便于节省时间,把精力用在学生陌生的、重点的内容上。如“任意角的概念及推广”一课的引入,学生在初中,已经对角有了较深的印象,不需要过多地介绍什么是边、顶点,可直接引入,把精力集中放在研究角的三角函数定义上,不需要过细讲解,让学生认可就行。

以上所述六种新法,并非全部的引新法,还有其他方法,如“计算引入”,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情况,恰当地选用其中一种或另外选取一种更好的方法引入新课。但无论怎样选,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能使学生对新课产生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教学目的和要求。违背科学的引入,即使非常生动,也不足取,而要依赖教材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引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采用什么方法引入,引入得是否恰当,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这堂课的兴趣。开头如果精彩,就容易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激发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欲,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故此,笔者就多年的教学感受谈一谈几种引入新课的方法。

一、用类比的方法以旧引新

这种方法是指教师在讲授新知识前,先复习与此相关的旧知识,使学生很自然地从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并用类比的方法对旧知识进行设想,再对设想的结论进行推理论证,从而获取新知识。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发现新知识的能力。例如:“对数函数”一课的引入及讲解,笔者让学生对指数函数的定义、图像的画法、性质进行研究,通过类比发现相似的性质及结论。如“指数函数在第一象限内,对应图像的底数由大到小(按顺时针方向),还要充分展示直线X=1的应用,把底数反映到Y轴上,体现底数的大小关系”,首先复习,并把事先准备好的课件投影,然后启发学生类比出对数的相关性质,得出结论“对数函数在第一象限内,对应图像的底数由小到大(按顺时针方向)”,告诉学生类比得出的结论在没有断定是否正确之前不能使用,若想知道结论是否正确需要证明,这就顺势导出了“直线Y=1的应用,把底数反映到X轴上,体现底数的大小关系”;同时,还要进一步通过比较“y=2x与y=log2x”的图像关于Y轴对称,进一步验证这个性质,达到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一致性。例子很多,如“双曲线的讲解可从椭圆复习开始”;等差数列中,从高斯1+2+3+…+99+100求和引入,在引入倒序相加这一方法时,不要过度太快,在突出首位相加时,一定引导学生思考奇数项和偶数项的不同、有限项和无限项的区别,进而得到同法“倒序相加”。这种方法,是培养学生数学设想能力的较好的方法,教师应注意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这类活动,一旦他们类比设想出的结论得到证明,必定大大增强信心。

二、用教具演示法引入新课

这种方法是指教师通过教具的演示,把抽象的数学内容具体化、直观化,便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运用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同时可弥补学生空间相象力的不足。例如:“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一课的引入,在黑板上画一直线,把事先剪好的圆形纸板放在黑板上,使其渐渐向直线移动,通过观察学生很快就能发现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只有三种且和公共点的个数有关:相离——没有公共点;相交——有两个公共点;相切——有唯一公共点。此法主要应用于几何课的教学中,达到学生看图透明化。

三、用发现法引入新课

这是根据中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材料,让学生充分发现问题的一种方法。例如:“两平面的位置关系”一课的引入,首先让学生观察教室的墙壁、天花板、地面、桌面之间的关系,发现只有两种情况:有公共直线和没有公共点,从而得出结论:两平面平行——没有公共点;两平面相交——有一条公共直线。此法中,由于知识方法是学生自己发现的,因此掌握起来比较容易。

四、用承上起下复习的方法引入新课

它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复习,引申结果,得出结论的一种方法。例如:“平面向量基本定理”一节,教材顺序是先平面基本定理,再例题,环节如下:如果e1,e2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一向量a,有且只有一对实数λ1,λ2使a=λ1e1+λ2e2,我们把不共线的向量e1,e2叫做表示这一平面内所有向量的一组基底。

■  ■

例题:已知向量e1,e2,求作向量-2.5e1+3e2。这个环节倒过来通过复习平行四边形法则,做例一,演示和向量的形成,进一步提出和向量的分解,或在图中改变基向量的长度,或改变基向量的方向均可,再引入平面基本定理,更是自然,更是承上启下;练习中,再设计“一个向量同一基地两种表示,系数唯一”,这节课也就完整了。该方法的优点是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得到新知识,并把抽象概念具体化,降低了难度,便于理解掌握。

五、用分析讨论法引入新课

它是根据中学生爱争论的特点,一开始就给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充分讨论,自己分析出问题的答案,从而获取新知识的一种方法。例如“指数函数的性质”的引入:先用投影仪把函数y=2x和y=(1/2x)的图象挂出,让学生讨论两种函数各具有哪些性质,再推广到一般函数y=ax(a>0,a≠0),这样学生对函数y=ax的性质和应用掌握起来就比较得心应手了。这样在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六、用直接法引入新课

对于一些学生过去非常熟悉的内容,教师可直接告诉学生,以便于节省时间,把精力用在学生陌生的、重点的内容上。如“任意角的概念及推广”一课的引入,学生在初中,已经对角有了较深的印象,不需要过多地介绍什么是边、顶点,可直接引入,把精力集中放在研究角的三角函数定义上,不需要过细讲解,让学生认可就行。

4.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学基本模式 篇四

素质教育的实质是实施主体性教育。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我认为,在素质教育下的小学数学新授课的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是:以新的教学观念为先导,进而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模式”的实施要体现数学课堂教学的重心不但在数学知识上,应该在培养人的发展上转移;体现从接受性学习向积极参与转移。因此要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参与的程度,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加强学生之间的交往和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模式构建的基础是民主平等的教学观,新型的师生关系。

一、新授课的基本模式与操作流程:

小学数学新授课的基本教学模式是:“创设情景,引入新课——自主探究,交流提高——巩固深化,拓展应用——总结回顾,评价反思”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前提。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引起学生迫切学习的欲望,教师要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平衡”,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景中,产生弄清求知的迫切需要,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

教学开始,在进行必要的基本训练的基础上,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置学生于问题情景之中,使其处于很想弄懂但又无法弄懂,有所知但不全知的心理状态,从而产生认知冲突,激活思维。教师顺势利导,引入新课。

这一环节要干净利落,不能拖泥带水,控制在5分钟以内。

(二)自主探究,交流提高

此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核心部分,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习惯、发展学生个性、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空间。可分以下几步进行。

1、自主探究

针对上一环节创设的问题情景,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活动,形成自己的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2、小组讨论

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见解,在学习小组内进行讨论,可以形成并协助解决探索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困难。学生在小组讨论时,可以直接说明自己的观点,最终形成小组的统一意见。由于学生之间的知识水平差距不大,又有类似的表述语言,比较容易畅所欲言,发表观点,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

3、全班交流

学生小组讨论的结果、探讨问题的效果如何,需要进行必要的交流。在这里,教师的作用相当于节目主持人,让各小组尽情发表观点,争辩、质询、接受、吸收。在这个过程中,热烈的气氛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集体的力量可以促使学生勇敢的阐述观点。学生的辨析、推理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4、形成共识

当学生的交流取得一定进展时,教师应该及时加以肯定和表扬,不断引导学生理解领会知识,掌握方法和技能。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活动的情况,针对交流中存在的问题,作必要的小结性讲解,对学生的研究情况、交流情况、以及问题解决的方法,给予客观评价,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感受解决问题的愉快。

此环节以10-15分钟为好。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作为数学课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是进一步巩固知识、深化知识、由知识转化成能力、提高学生应用水平、减轻学生课外作业负担的有效环节。巩固深化,拓展提高的基本形式是练习。只有经过充分练习,才能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进一步发展能力、开发智力。练习分为基本练习和拓展练习。基本练习在先,拓展练习在后。基本练习具有例题特征,主要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拓展练习是体现知识的系统性,使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本环节15分钟左右,根据第二环节的时间适当调整。

(四)总结回顾,评价反思

作为一节课的终结部分,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对自己进行一下评价,然后教师对学生参与学习的精神状态进行肯定,对学生进行积极评价,使学生产生获取知识的喜悦,充满后继学习的信心。

一般控制在3分钟之内。

二、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学模式运用的基本要求:

1、破除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树立“和谐课堂”的观念,在这里“和谐课堂”主要是指一种民主、平等、合作、交流、自由、开放、安全、愉悦的课堂,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主体、问题解决为主线、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教师有效指导相结合的“和谐课堂”。

2、转变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思想。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做到“动而不乱、动而有序、动而有节”,不放任,也不过于严肃。

3、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以问题解决为主线,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教师要尽量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和不同兴趣的具体要求,创造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和大胆尝试,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4、要着眼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在问题解决方案的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合作学习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丰富的知识,健康的情感、健全的个性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一代新人,使他们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能自尊、自信,敢于迎接社会的挑战。

三、新授课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创设问题情景应该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学生活动成败的关键。备课时,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教科书内容,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2、要扩大学生活动的空间。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要积极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但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小组交流”时,不要进行集体讲述,要使学生充分的活动。

3、要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尽量避免一问一答的交流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勇于辩论,教师不可随意打断学生的思路。

4、课堂训练要目的明确,层次分明,讲求实效。训练形式应该多样化,尽可能避免重复单调。练习题的设计应遵循下列要求:(1)基本练习覆盖面要宽,起点要低;(2)练习题量要大些,对比较重要的知识重点练习,比较模糊的知识集中练习;(3)练习分层进行,由浅入深;(4)设计必做题和选做题,各类学生有所兼顾。

5.浅谈小学数学课新授课教学策略 篇五

小学数学基本课型可分为六种: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讲评课、测验课、活动实践课。其中最重要的课型是新授课,新授课是指以传授新的数学知识,形成新的数学能力为主的课型,是一种最常见,最重要的课型。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呢?根据以往的教学实践以及学生的实际,我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学模式应包括四个环节:导——学——练——测.一、“导”——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开篇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常用的导入方法有:故事导入、复习导入、游戏导入、设疑导入、谈话导入,不管采用哪种导入形式,力求简单精炼,开宗明义,富有情趣,明确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学”——探索新知。

探索新知是新授课的主干。教师的角色转换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参与者、合作者,引导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炼升华的学习过程,使课堂成为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主动获知的“载体”,把课堂变成学生展示自己,互动交流的舞台,引导学生思考、探索、交流、解释、应用和反思,让学生在感知、感受和体验知识的同时多元化地、多角度地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

1、自主探索。真正的数学学习不是对外部所授予知识的简单接受和积累,而是学生以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教材为学生提供的丰富学习素材,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储备,为学生提供自主参与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采用小组协作、互动交流、讨论分析等多种形式,创造机会让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表达,调动多种感官积极探索、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参与对新知的自我探究。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过程中,还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探索,并协助解决探索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困难。当学生的探索取得一定进展时,教师应该及时加以肯定和表扬,不断增强学生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的信心。引导学生理解领会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能。

2、交流认知。

交流认知是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也是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更是学生发挥创造的用武之地。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师生平等交流,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学生通过交流展示各自的见解,提出自己的困惑或问题,然后对于难点重点问题,教师以参与合作者的角色适当点拨启发。促进学生拓展思路,深入探究。这个阶段教师要精心组织、引导,要保证学生做、说、讲的时间,不要越疽代疱,也不要急于求成,教师不能直接说出问题的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要耐心引导,细心指导,逐步让学生去体会和体验,真正达到对数学知识的领会和理解。

3、提炼升华。在学生探索出各种方法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交流平台,让学生(或学生代表)充分阐述(或解释)他们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并引导学生对不同方法进行比较、梳理、评议,进一步进行数学思考、交流与归纳,促进数学知识逻辑化和数学方法系统化,进一步凸显最优化解决方法,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与方法的理解,有效帮助学生建构多元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时,先让学生选择研究的对象,每组选择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中的一种,请各组商量研究的方法:(1)先限量出各角的度数再算出内角和;(2)把三个角剪下来拼成一个角量一量是多少度;(3)把三个角拼折在一起,看组成什么样的角„„各族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验。然后组织学生汇报交流研究的结果,并加以验证,请学生思考:“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在讨论交流中,概括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三、“练”——巩固练习

巩固性练习是新课教学到学生独立作业之间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练习,提供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理解、巩固的时空,目的在于试探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以便及时矫正。同时,可以巩固学到的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素质。练习内容以例题后面的“做一做”、“课堂活动”、“想想做做”为主,练习时让尽可能多的学生板演,练习情况要及时反馈和评价,教师及时捕捉生成信息,做好有针对性的跟踪补缺,及时矫正。

四、“测”——当堂测试

测试题设计应紧扣知识点,题型要富有变化、内容要富有思考性及趣味性,要遵循学生学习过程的基本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拾级而上,把教材的知识结构逐步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测试题的设计分为三个层次:

1、基本测试。这是测试题中难度最低的题,题型与例题相似,促进知识的记忆和掌握。

2、变式测试。这类题目与例题比较稍有变化,在原有基础上有一定提高,可以强化认识,防止生搬硬套消极思维现象的发生,并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这些题全班绝大多数学生经过认真思考能够解决。

3、发展测试。在新课之后,练习一些思考性较强的题目,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好地向智能结构转化,发展思维能力。这类题目不一定要求全班同学人人会做,供学有余力的同学进一步探索。测试题内容可参考课后练习中与例题对应的练习题及思考题,并以当堂作业的形式呈现,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学生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教师在巡视过程中,要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帮助,当堂批改作业和组织批改作业。

6.数学新授课教学流程图 篇六

1 准备 2

1--3 位置 7

3--5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11

6--7 图形的拼组 6

8--9 100以内数的认识 9

10-11 认识人民币 6

11-13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10

14-15 认识时间 6

15-16 找规律 6

17 统计 5

18 总复习4

一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计划

一、学生知识现状分析:

二、本期教学要求: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的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初步感知所学的图形之间的关系。

5、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爱护人民币。

6、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知道珍惜时间。

7、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8、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力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举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本期教学重、难点:

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的口算。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操作实践活动

五、教学关键:

充分利用教具引导学生采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操作实践等方式去体验获取知识。

六、教具:

投影仪、投影片、口算卡片、多媒体、小棒、计数器、数字卡片、小黑板、各种面值的人民币、钟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各种实物图片。

七、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充分做好课前准备,为学生提供必需的学习材料;

2、按新课标的要求进行教学,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习兴趣;

3、严格要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4、认真做好差生的辅导和转化,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5、做好家访工作,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共同教育管理好学生。

八、课时安排:

7.数学新授课教学流程图 篇七

一、教学案情

这是一节市级公开课的导入实录, 课题是新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实数》第一课时《算术平方根》.教者设计了如下一组练习题导入新课.

1. 说出下列各数的平方.

2. 你能找出一个数的平方等于下列各数吗?

3. 完成表格.

师:练习题1和练习题2有什么区别?

生众:他们是相反的运算.

师:练习题2和练习题3呢?

生1:第3题结果没有负数.

师:为什么呢?

生2:因为求的是正方形的边长, 边长不能为负值.

师: (边板书边说) 对了.一般的, 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 即x2=a (强调x=a中x>0) , 那么这个正数x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a的算术平方根记作, 读作“根号a”, a叫做被开方数.我们规定0的算术平方根是0.因为x≥0, 所以a≥0, 从而也大于等于0. (板书:

……

二、分析诊断

本节课教者从开始引入新课到学生完成预习题, 生成算术平方根的一系列概念, 共用时17分钟.师生对答如流, 教学进展的速度有些偏快, 使一些值得探索的关键问题悄悄滑过.下面结合课例, 谈谈新授课教学何时需要“慢”一些.

1. 概念教学时慢一些

数学概念有很强的系统性, 教学时应从有关概念的逻辑联系和区别中, 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从而使其形成一个比较完整、准确的概念体系.对一些相关联或者类似的概念要互相比较, 从中找出它们共有的本质要素, 确定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和关系.此外, 有些本来不同的数学概念, 由于形成概念的过程具有某种相似性, 也可以让学生通过类比的方法去研究.

在七年级上册, 学生已经学习了乘方的概念, 熟知25既可以表示一种运算, 又可以看成一个数, 即乘方的运算结果———幂.当学生发现开方与乘方是互逆的运算时, 何不让学生类比乘方的概念去研究呢?在这里如果教者能停一停, 抛出问题:是一种运算, 还是一个数呢?如果耗费一些时间将这个问题探究清楚, 那么学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a了.

理清概念, 解题练习才能通畅.这正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章建跃主任强调的“在核心概念的教学上要做到不惜时, 不惜力”的要义所在.

2. 审题分析时慢一些

在解题教学中, 要向学生灌输“用力磨刀, 省力砍柴”的观念, 即细分析、慢动笔.要逐字逐句地分析题意, 观察语法结构、数字含义等, 真正弄懂题意、条件和结论, 以及它们分别与哪些知识相关联.

教师在教学中应进行审题示范, 如板书典型题, 并将关键词、特殊逻辑关系等用醒目的彩色粉笔做标记.然而, 随着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普及, 许多教师过于依赖课件, 展示练习题的速度偏快.一出示练习题就让学生即时回答, 留给学生审题思考时间不足2秒, 这非常不利于学生良好解题习惯的养成.

展示课件上的习题时, 有两个时间需要教师充分给予:一是展示习题后的候答时间, 称为“第一等待时间”;二是学生回答后的时间, 称为“第二等待时间”.教学实践表明, “第一等待时间”应保持在3秒以上, 由于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思考时间, 学生的答题质量会明显提高,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第二等待时间”被提高到3秒以上时, 师生之间的问答性质会从一对一的“质问式”变为轻松愉悦的“对话式”.在“第二等待时间”中, 教师不及时给予评价, 给回答者增加了完善答案的机会, 同时也给其他学生以质疑、补充的信心.

3. 练习“究”错时慢一些

数学新授课的课堂节奏是律动的, 富有节奏感的.既需要猜测验证、建构新知的“急锣密鼓”, 也需要消化磨合、巩固提高的“浅斟低唱”.当堂反馈是新授课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 教师从中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所以在这个环节中, 教师也要舍得慢下来, 耐心地走到学生中间去寻找教学中的“瑕疵”.

在本节课上, 教者发现了学生的易错点:题型1:x是4的算术平方根, 则x=.

题型2:x的算术平方根是4, 则x=.

两种题型极为相似, 学生容易混淆.当学生的解答出错时, 教者及时指出错误, 并明晰了解题思路:因为2的平方是4, 所以4的算术平方根为2.但笔者认为此时只是完成了“纠”错, 更重要的应该是“究”错!教师不必急于呈现答案, 可以停下来让学生观察比较两种题型的特征与区别, 了解已知和求解的内容分别是什么.一步步引导学生去探索, 最后得出:“x是4的算术平方根, 求x”是已知被开方数, 求算术平方根;而“x的算术平方根是4, 求x”是已知算术平方根, 求被开方数.这才是这两道题的本质区别.

“究”错是对思维河道浅滩的疏浚工程, “究”错深刻了, “纠”错的航船才会一帆风顺.如果对学生的错题只做简单的正误判断, 就会导致极佳教学资源的流失.

三、追溯“慢”源

1.“慢”是一种态度

特级教师李庾南指出:“我们教师应该尊重和爱护学生, 为他们提供平等的平台, 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和愉悦的学习情境, 提供机会展示和发展个性, 因为个性是创造性的基础.我们强调个性化的过程, 实质上是怎样‘以学定教’的问题, 解决课前的预设与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的问题.”教师能否在抛出引导性问题后, 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观.当然一节公开课并不能完全反映教者的教学观, 因为公开课上执教者常会更多关注整节课的各个环节是否能够完整地展示.公开课的这种负效用会影响课堂诊断的客观性、准确性.

2.“慢”是一种策略

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告诉我们, 在一定时间内, 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 消费者从某种物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 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将这种规律迁移到数学教学中来, 我们能得到这样的结论:如果一节课中, 教者的讲解平铺直叙, 始终保持一个节奏, 会使得逻辑性很强的内容更显枯燥乏味, 使听者的学习效用大打折扣.而恰当的节奏感能有效地遏制边际效用, 逐渐降低影响.例如, 在思维训练强度不够的时候, 教者提出一个的高层次认知问题, 突然停顿引起学生关注、争议;在概念教学结束后, 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 “消化”新知.

在教学中, 为了恰当地“慢”, 需要教师深刻理解教学的重点、难点, 合理分配教学时间;为了适时地“慢”, 教师更要深入了解学情, 才能做到当“慢”则“慢”, 恰如创作一幅泼墨山水画, 时而浓墨渲染, 奇峰层叠;时而惜墨如金, 千里云霭.

8.数学新授课教学流程图 篇八

[关键词]题组教学 新授课 铺垫性题组 探究性题组 比较性题组 坡度性题组 联结性题组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5-033

题组教学,是指运用题组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题组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一种练习形式,常安排在课的练习巩固环节。其实,题组教学不仅可以在课堂的各个环节之中进行,还可以在整堂课的设计上有效运用,以实现学生对问题本质的真正理解。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做法和思考。

一、课首,铺垫性题组化繁为简,找准生长点明方向

课始,教师可精心设计铺垫性题组,加强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在知识、思维上的铺垫,从而化难为易,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来同化新知识,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案例:“百分数的认识”教学

1.课前师做了一份学情调查并进行了统计,然后通过题组(如下)的形式反馈调查结果。

(1)94%的学生会读百分数;

(2)87%的学生会写百分数;

(3)38%的学生懂得百分数所表示的含义;

(4)5.4%的学生知道百分数的优点以及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2.在生逐一齐读这些信息的同时,师随机教学百分数的读法,并追问:“现在会读百分数了吗?全部会读了,那百分数现应该改成哪个数?”

生:100%。(在指名学生上来写这个百分数的过程中,师教学百分数的写法)

3.师(追问):那你们觉得我们接下的学习重点应围绕什么展开?

生:应该重点研究百分数的优点以及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与区别,因为这些是同学们学习的难点。

……

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前,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如何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这非常重要。上述教学中题组的设计,教师不仅了解了学生的学习起点,而且利用这些题组引导学生学会读、写百分数,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教师通过题组非常巧妙地把本节课的知识点都呈现出来,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感受到百分数比较的方便性——可以一眼比较出哪个知识同学们最需要学习,收到了一举多得、让人眼前一亮之效。

二、课中,探究性题组化散为联,找准整合点破难点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探究性题组,自然地将知识点一一呈现,并让题组会“说话”,这样才能让学生通过探究获得所学的知识。

案例:“长方形的周长”教学

1.师利用我校东北角的种植园需要围篱笆这一真实情况创设情境(课件出示):种植园有6块菜地,分别是长方形2块(白菜园、萝卜园)、正方形(大蒜园)、平行四边形(油菜园)、不规则图形(花菜园,通过平移可以变成长方形)、一边靠墙的长方形(菠菜园)。

2.尝试给白菜园(长方形)围篱笆。学生先独立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在展示连加、长×2+宽×2、(长+宽)×2这三种典型算法后,进行算法优化。

3.给萝卜园(长方形)围篱笆,继续优化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4.给大蒜园(正方形)、油菜园(平行四边形)围篱笆,巩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5.比较观察、总结:连加可用于所有图形的周长计算,长×2+宽×2、(长+宽)×2这两种方法可用于两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周长计算,四条边相等的图形可以用边长×4来求周长。

6.给菠菜园(一边靠墙的长方形)围篱笆,研究长边靠墙和短边靠墙的周长计算方法。

7.给花菜园(不规则图形)围篱笆,探索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得出结论:通过平移边的方法,把不规则图形变成一个长方形来求周长。

……

上述教学,情境中的问题通过题组的形式呈现,把本节课的知识点融合到位、自然,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2道探索性练习、4道基础巩固练习、1道对比练习、3道变式练习,从数量上看可谓足够,从质量上看可谓到位。

三、课尾,比较性题组化难为易,找准思考点悟内涵

在新知教学的深化拓展环节,运用比较性题组,能使学生更好地厘清容易混淆的知识点,真正掌握解题方法上的差异点。

案例:“百分数的认识”教学(结束环节,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1.课件以百格图的形式逐幅出示师自制的三种含量不同的苹果汁饮料,其中苹果汁分别占77%、98.5%、100%。

师:这三个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生答略)

师(追问):果汁含量可不可能占105%?100份表示什么?105份又表示什么?(引导学生从意义上理解不可能的理由)

2.课件出示下图:用百分数表示出甲车的速度是乙车的( )%。

师(追问):甲车的速度可不可能是乙车的105%?

3.最后课件显示下图,师提出问题: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在比较观察中深刻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

上述教学,为了让学生深刻领会百分数的内涵,教师采用题组的形式创设苹果汁含量和两辆汽车速度比较的情境。学生在苹果汁比较的情境中感受到了部分和总量之间的关系,明白部分再怎么大都不可能超过整体,所以不会出现大于100%的分数;在两辆汽车速度比较的情境中,学生能清晰地感受到两个并列量的比较时百分数可以出现105%。显然,这样教学,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会更深刻。

四、课后,坡度性题组化线为面,找准升华点提思维

在课的最后环节进行巩固练习时,教师精心设计一些有坡度、有联系的题组,既有助于学生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又有利于扩展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形成知识网络。

案例:“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

(在课的练习环节,设计如下题组练习)

1.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8厘米和5厘米,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有两种情况分析)

(生尝试计算,师点评,使学生明确思考问题的方式)

2.师变换一个数据,出示: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8厘米和4厘米,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

(生受上一题的影响,也用两种方式解决问题,交流时发现需要考虑边的关系,师再次强化重点,突破难点)

……

上述教学,通过设计坡度性题组,既集中了知识的训练点,又减少了学生的练习量。同时,题组的设计遵循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再加上教师到位的引领,学生兴趣盎然,思维不断深入,真正地理解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实现练习的最大效能。

五、全课,联结性题组串点呈线,找准联结点畅流程

整节课,以题组为框架编写教案,以题组中的题目开路,既能引导学生讨论、分析问题,又使学生把基础知识学懂,把基本方法学会,让整节课的教学自然、流畅。

案例:“小数的意义”教学

1.认识0.1时,师创设情境:老师带来了一个小数,请看大屏幕。

多媒体出示:大脑很重要,可是人类对大脑的利用率却非常低,连世界上最聪明的爱因斯坦,他的大脑利用率也只有0.1。

师:这个0.1表示什么意思呢?(由此引导学生对0.1意义的学习)

2.认识0.01时,师延续上述情境:爱因斯坦的大脑利用率是0.1,那你们知道我们普通人的大脑利用率是多少吗?请看大屏幕,大家一起读——普通人大脑的利用率是0.01至0.05。(由此引入两位小数的学习)

……

用“爱因斯坦的大脑利用率”这个信息将全课教学串联起来,学生非常感兴趣,积极地探究小数的意义,可谓让人记忆深刻。

综上所述,题组教学在数学新授课中有着巨大的作用,只要我们从教学目标出发,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科学设计恰当的题组,就会放大单道习题的功效,发挥出题组的最大,加深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9.新授课英语教学模式 篇九

通过对仁爱版英语这套新教材的使用,总结归纳,初步形成的新授课课堂教学模式如下:Greeting and Warming up Lead in Presentation Consolidation Project

一、课堂教学过程:

Step1: Greeting and Warming up(问候语热身)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学生注意力

Step 2: Lead in(导入)教学的导入应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不断引导学生去思考,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复习的作用是温故知新,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旧引新,减小教学的难度。我们常用谈话或问题式导入、借助图像或音乐素材导入、表演式引入等。课堂导入的设计应力求花样翻新,多彩多姿。任意一种导入设计,都要为全课的教学任务和教学重点做好铺垫,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联,自然衔接。一个好的开头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开头,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

Step 3:Presentation(1).Learning tasks(出示学习任务)

教师将本课内容以自述或者多媒体等方式整体的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明确自己本节课所学内容。呈现任务时应突出重点内容,列出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的语音、词汇、主要句型、语法。(2).Learning time 在这个环节中,要利用各种教学辅助手段,采用规范的英语配以面部表情、手势动作、及其他直观教具创造情景,教授新的语言知识。讲授新知(单词:可以采用游戏教学法对重、难点单词进行操练,举例讲解其意义 句型:进行大量的输入与输出的练习,可以以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练习语法:则要多举例句,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教师对其进行总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Step 4:Consolidation(巩固)

此环节是对本课所学内容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综合的巩固、操练,主要对新课中的语言知识结构采用竞赛等多种方式进行练习。也是对本课内容的一个归纳和总结。Step5:Project(综合探究活动)(1).在该环节教师可以多样式、适当的拓展与本课内容相关联的课外知识,以丰富学生知识量。

10.高中生物新授课教学模式 篇十

一、教学流程

二、操作要义

(一)情景导入 利用情景导入的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愉快地接受探究课题。

1.创设问题情景,导入研究课题 教师要根据课题的特点和学生实际,通过列举实例,小故事,对已有知识的复习深化等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导入研究课题。相关探究情景的创设可从如下几方面考虑(1)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社会热点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多加观察,利用思想品德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问题的联系来创设情景。(2)通过课堂活动创设情境。设法让活动出现出乎预料的现象或故意让活动失败,使学生产生疑问,激起追问原因的欲望。

需要注意的是:(1)课题导入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新课学习的主要意图,激起求知欲,不要长时间没有进入主题,使学生在等待中丧失兴趣。(2)要由已学知识的局限性,体现新课题研究的必要性,激起学生迫切学习的积极性。(3)情景和问题不能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水平实际。(4)要突出新课题研究对学生个体发展的价值和对社会发展的价值。(5)创设的情景要有探究空间、少而精,呈现的问题让学生感到可望也可及。

2.领会新课意图,愉快接受课题 学生通过老师设置的情景,明确新课研究的中心内容是什么,激起学好新课的迫切愿望,愉快接受研究课题,以跃跃欲试的心态投入新课学习。

需要注意的是:(1)要领会老师为导入课题而设置的问题情景的意图,由情景明确要研究的中心问题是什么。(2)此时是明确问题,而不是马上把问题解决,此时提出的问题可能要到新课学习完才能够解决。

(二)自主感悟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重要的不是教,而是学、是体验、是内化、是生成。”在实际教学中必须设置情景让学生亲身经历过程,在经历中领悟,形成他们的认识、感悟,进而把道德要求内化为品质,外显为行为。1.启发引导点拨,调控自主探究方向 教学的主要功能是教会学生学习,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与调控者,及时把握学情,适时调控自主学习进程和发展方向,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益。具体应从如下几方面做起

(1)介绍可提供的探究条件,比如可将自主探究的问题制成学案投放给学生。(2)关注学情发展,及时进行学情反馈,不能把开放式搞成了放羊式。(3)科学加工处理学情信息,灵活采取调控方案,使学情朝着学习目标的达成发展。(4)巧妙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把学生的自由发展调控在课标要求的射程之内。

需要注意的是:(1)学生能够选择的事,教师绝不越俎代庖;学生选择不当的事,教师应稍加调整;学生不会选择的事,教师应暗示启发。(2)要把握好点拨的时机(学生最激愤的时刻、积极思维的起爆点)、点拨的方法(设置合适的思维梯度)、点拨的力度(突出指导性,减少暗示性,杜绝包办性)与点拨的标准(使其明理)。(3)设疑的问题要有丰富的思维含量(要提隐性问题,不要提显性问题,突出导向性,减少随意性,杜绝习惯性)。(4)不要回避必要的讲解,该讲解的就要讲透,该探究的就要探究充分。

2.自主合作探究,得出初步结论 根据制订的探究方案,进行有目的、有步骤地探究,要实事求是地整理分析探究资料,得出初步的结论(或看法)。需要注意的是:(1)要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过程,要逐步培养自主学习意识。(2)要实事求是,不得人为地修改数据。(3)要关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或发现的奇特现象。

(三)合作探究 学会分享与合作是现代人必备的重要素质。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观点和看法,得到的初步结论,往往都还有很大的完善空间,这些空间的完善不能靠老师的讲解补充(甚至纠正)来实现,而只能通过学生之间成果的交流,进行互动争辩,以实现自我完善。

1.创设互动平台,评析多元信息 合作交流过程是一种自我评价与自我完善过程。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创设一个交流争辩的平台。教师可让学生以6人小组为单位,相互之间进行交流,使学生在交流中得到互补,在争辩中得到提高,通过生生、师生间的互动评析,达到主体与主体、主体与主导之间的思维和情感共鸣,使学生从不同侧面、不同层面得到完善和提高。需要注意的是:(1)让学生展示成果和进行争辩的时间要充分。(2)小组人员的搭配要兼顾各层面的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点拨。(3)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互评,并对学生合作交流的质量进行客观的评价。(4)教师必须根据交流情况,通过引导、点拨等方式使学生达成共识,必要时进行补充与完善,确保最后结论的正确性。

2.展示交流成果,合作完善结论 交流的目的是为了完善,要充分完善自己,就必须大胆暴露自己。学生在呈现自己的成果之前,要依据事实组织好语言,用最简洁语的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小组交流过程中,要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要关注他人的不同见解,以合作的心态接纳他人的不同见解;在交流结束后,要客观分析各种不同的成果信息,通过科学整合完善自己的成果,并推选代表以各种形式展示本小组的探究成果,并在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的基础上形成结论.需要注意的是:(1)要大胆陈述自己的观点(包括可能是错误的观点),要善意地与他人争辩。(2)要以成果分享,互相完善的心态进行交流。(3)要关注为什么,不能只关注是什么。

(四)走进生活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离不开现实生活,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只是完成了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整个认识过程还未达成。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反思生活,重新认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知识进一步内化为学生的品德。

1.启发运用新知 指导生活实践 反思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验过去的经历,纠正过去不完全的认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学会生存与发展。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也可以用“大家谈”等形式在班内交流。

需要注意的是:(1)要激励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生活的经历与感悟。(2)联系当堂所学的知识进行启发。(3)指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经历与感悟,教师适时点拨。

2.运用所学知识 探究生活真谛 学生要勇于袒露自己的心声。同时,要关注他人的经历、感悟。相互交流各自的认识,共同完善对问题的看法。需要注意的是:(1)要大胆说出自己的心路历程。(2)经历必须来源于生活,并用所学知识来指导生活。(3)要珍惜交流的机会,锻炼自己的能力。(五)拓展演练 知识+方法=能力。方法是在应用当中探究出来的,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是学生能力形成的根本途径,也是学生对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价的重要方法。所以,新知探究结束后,必须提供必要的问题让学生解决,1.提供演练资源 教师提供演练题目时应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1)题目功能上要有丰富的思维含量。(2)题目内容上要与新知较好地对应。(3)题目难度上要与学情相匹配。(4)题目数量上要少而精。(5)题目设置要突出主观性、开放性、灵活性。

需要注意是:(1)要控制题目的难度,不可急于把中考题引入。(2)演练的结果要当堂反馈,不可作为向课外延伸的材料。(3)不要说(或写)黑板上没涉及到的,避免搞成了拓展课。(4)要定时间、定规范,及时评析,梳理出思路,归纳出方法。

2.自我演练升华 学生在接到老师投放的演练题目后,要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自主选择,主动投入,争取成功。

需要注意的是:(1)要努力争取更多的展示演练成果的机会并把握之。(2)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严格按中考的要求进行规范化训练、逐步提升自己的做题能力。

(六)系统总结 引导学生明确新课学习的知识主干,通过整体构建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感到学有所获,丰富自己的知识库。教师在引导学生归纳整合时应考虑如下几方面

11.数学新授课的课内练习 篇十一

关键词:课内练习;模式联系;变式练习;练习形式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1-082-1

一、课内练习的重要性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指出:真正的巩固知识是让学生对事实、事物、现象的实质进行独立思考,要让这个思考过程(这也就是知识巩固的过程),通过能够加以分析的实际作业的形式反映出来,苏霍姆林斯基所指的“实际作业”对数学新授课来说,就是课内练习,不少有经验的教师在精讲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口答、作图、判断、改错、板演等方式,让学生多做练习,当堂消化,老师在课后既不加班加点辅导,也不要求学生做大量的作业,而教学质量反而较高。

对于数学的概念与法则、公式与定理、各种技能技巧,学生理解,掌握得如何,这些信息不易从学生的表情动态、语言中反映出来,通过课内练习,可以达到最好、最及时的信息反馈,教和学都可以得到及时调整,通过课内练习,学生及时看到自己学习的成果,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动机,通过课内练习可以把问题及时暴露出来,并得以解决,课后作业会避免或大大减少许多错误,从而提高课后作业的效率和质量,抓好课内练习,使学生当堂消化新课的内容,课后的负担就可以大大减轻,从而获得学习的主动权,抓好课内练习多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才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提高课堂质量,否则,新授课的内容,学生得不到及时的巩固和深化;技能得不到提高和强化,智力得不到锻炼和发展。教师讲得再详尽,对学生来说,也是过眼烟云,稍瞬即逝,即使课后花更多的时间去复习、做题,学生也不可以得到弥补。足见课内练习的重要性,许多成功的教学经验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二、课内练习的内容

1.以巩固新授课为主要目标,统编教材的每一节内容后面都安排有“练习”,这个“练习”都符合这一要求,但并非每一堂课新授课都与课本上的练习对应起来,教师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围绕本节课的重点,以巩固当堂知识为主要目标,有目的地改编或自编过渡题、联系题、变式题、延伸题等。

2.模式联系和变式练习相结合。新授的法则、公式定义、定理的辨析或直接应用、常规题一般解法,均属于模式练习,这种练习有利于知识的及时巩固和强化,有利于练好基本功,但若局限于这种练习,也会促使学生死记硬背。若辅之以多样性、灵活性、技巧性、趣味性的充式练习,如判断、举例、改错、选择填空、作图等,可使学生对概念、法则定理等理解深化,并增强其兴趣,发展其思维能力。

3.练习的深浅应适宜。练习既主要为新授课的教学目标服务,所以它所涉及的知识面不宜过宽,综合性不能太强,以简单题、运算量不大的题为主、选用课内练习题应慎重考虑,如果难度较大,多数学生不会做或来不及做,会影响教学效果,达不到本节新授的教学目标。另外,如果对全班学生提同样的练习要求,搞“一刀切”,那样对学习上有难度和较好的学生都会造成精力和时间的浪费。因此,教师可以给较好的学生提供少量的难度稍大的练习,既可满足其求知欲,又可刺激全体学生的进取精神。

4.练习的量应适度,太少了影响新知识的理解、巩固及基本功的训练,太多了,学生完不成,老师不能充分得到反馈信息,也没有时间纠正练习中的错误,以多数学生完成练习任务,并有时间进行总结和讲评为最理想。

三、课内练习的形式

1.问答式练习。教师提问,学生齐答;教师提问,学生抢答;教师提问,指定个别学生答;学生提问,学生回答。

2.讨论式练习。学生分组讨论或全班一起讨论,各抒己见,取长补短,通过口头的阐述争辩,活跃气氛,激发兴趣,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其思维品质。

3.书面练习。这是最常用的练习方法,教师应特别注意提高其效果,为节约抄题目的时间,应事先准备好题目,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各类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提醒学生留心,设法使每个学生动手练习,并努力完成任务,教师巡回指导,辅导少数差生,并掌握练习中的并共性问题,以便评讲时有的放矢。

4.板演练习。让学生到黑板上去练习,这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面对面的练习,若运用得法,其效果远远超过课后作业,应注意的就是板演的时机、人选、内容、数量等,并且注意安排好位上其他同学同时练习,以产生最佳效应。所以板演的题目都应讲评,可详可略,教师不能草草收场,对的要加以肯定,错误的要分析其原因,评价要恰到好处。

5.练习时间的安排。足够的时间是课内练习的必要条件,一些老师一方面感到要讲的内容多、时间紧,而同时在课内又在大量的浪费时间,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告诫“希望你们警惕,在课堂上不要总是老师讲,这种做法不好,数学教师和语文教师在一节课上所要讲的时间不应超过5—7分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他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的掌握的东西。”

可是我们许多同志认为,讲得详细,多讲两遍,学生就容易理解,事实是对于大多数课题你讲得越多越细,学生越不需要思考,久而久之,他也就越来越不会思考,不愿思考,多数问题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老师只要略加指导,使学生偿到思考的乐趣和成功的自豪。

12.数学新授课教学流程图 篇十二

1. 以创设的问题情境导入新授课的课堂情境

如果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并将其以数学模型的方式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就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例如教师在讲解绝对值概念的时候, 就可以创设汽车行驶的情境, 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绝对值的概念。教师问:“两辆汽车同时同地相背而行, 分别行驶了15千米, 到达了A、B两地, 它们的行驶路线相同吗?”学生答:“不同。”教师问:“它们行驶的路程相同吗?”学生答:“相同。”这时教师就顺其自然的导出绝对值的几何意义。通过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 学生对绝对值几何意义的理解就更为深刻。

教师以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场景创设教学情景以此来导入新的教学内容, 既需要教师在生活中细心观察, 创设的情境紧密贴近学生的生活, 又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 创设的问题情境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

2. 设置疑难问题导入新授课的课堂情境

初中教师在导入新课前围绕将要讲解的教学内容, 设置相关的疑难问题, 激起学生对新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在讲解“二次根式”的时候, 就可以用以下设置问题的方式导入新课。教师问:“已知正方形的边长, 你们可以求出它的面积吗?”学生答:“可以。”教师问:“如果知道正方形的面积, 你们可以求出它的边长吗?”此时学生有的回答可以, 有的回答不可以。教师再问:“如果一个正方形的面积为25平方米, 它的边长是多少?”学生答:“5米。”教师问:“如果一个正方形的面积为6平方米, 它的边长为多少?”学生们则面面相觑, 回答不上来。此时教师顺势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要学习新课‘二次根式’”。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这时课堂的气氛已经被完全调动, 学生的好奇心被充分的激发出来, 教学效果自然十分理想。

教师在以设置疑难问题导入新课课堂情境的时候, 需要把握设置问题的难度和问题设置的层次性, 既要让学生觉得问题不能轻易解决,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要层层推进,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注意力转移到对新教学内容的期盼上, 为教师最后导入新课教学情境做好自然流畅的铺垫。

3. 利用教学实践导入新授课的课堂情境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 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满足学生希望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需求, 为学生提供亲自动手实践的平台和机会, 利用学生的实践导入新课, 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例如教师在导入新课“直线、射线、线段”的时候, 可以首先提出问题:“如果在硬纸板上固定一张纸条需要多少个图钉?”然后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 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工具, 让他们围绕着问题进行操作、交流和分析, 学生在经过自己的动手实践后, 对于直线的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最后, 教师结合学生的实践结果, 顺利地导入课堂教学情境, 并对直线的概念和特点进行更为准确和详细的阐述。

教师在以学生实践导入新课课堂情境的时候, 要平衡好学生实践和教学内容讲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把握好教学的进度, 在顺利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最大化地发挥学生实践操作的作用。

总之, 教师对新授课课堂情境的顺利导入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 既需要教师认真备课、精心设计, 又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心理需求、认知规律和学习能力有准确的把握, 才能真正使数学课堂教学充满趣味性和生动性, 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参考文献

[1]沈华.数学新授课导入的六种方法[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0 (6) .

[2]李建芳.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新课导入[J].语数外学习 (初中版中旬) , 2013 (1) .

[3]王伟伟.浅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方法[J].当代教育之窗, 2011 (8) .

13.家长学校授课流程及主持稿 篇十三

各位家长朋友: 大家好!

今天,各位家长朋友的光临,既表达了您对学校工作的支持,也体现了您对子女的重视,为此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向在坐的各位家长表示诚挚的谢意和热烈的欢迎。

为贯彻落实富裕县教育局、富裕县妇女联合会和富裕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联合富教联发(2014)1号文件《关于在全县中小学建立健全家长学校的指导意见》和教育局出台的《关于建立家长学校长效机制的实施的办法》,我校继续开展家长学校的授课工作。

这次活动我们安排的程序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项,2014——2015学年度开班仪式。第二项,学生才艺表演。第三项,学生家长代表发言。

第四项,由我校家长学校讲师为家长学员授课。第五项,调查问卷:家长对学校满意度问卷调查 第六项,家长与班主任交流。

第一项,2014——2015学年度开班仪式。

1、介绍参加会议人员: 塔哈镇政府妇联主席 关 影、塔哈镇政府团委书记 翁文焕

塔哈中心学校校长党委书记 汤先军 塔哈中心学校德育副校长 陶相国 塔哈中心学校常务副校长 朱振国

2、颁发聘书

(1)颁发“塔哈中心学校家长学校讲师名单”:陶相国、乔新华、刘翠荣、梁洪梅、曹玉清、鄂 丽、马云芝、宫海玉、乔丽丽、周 巍、吴艳红、周瑞雪

以上这些讲师在家教方面都有着丰富的经验,经过学校推荐任命为家长学校的讲师。让我们祝贺他们。(2)颁发“塔哈中心学校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名单” 家长委员会主任:肖东海,家长委员会委员:陈海林、秦序娟、敖永昌、崔英建、赵玉波、多秋香、夏晓丽、赵

丽、张 琦、杨洪君、辛慧敏、杨 静、周 丹、刘英华、吴长俊、王秀芝、杨 光、杨艳波

以上这些委员都是经过班级推荐,学校任命为家长学校的家长委员会的主任和委员,他们的主要职责是

(3)塔哈镇政府妇联主席关影同志讲话。

第二项,学生才艺表演。现在请我们的小演员闪亮登场

感谢孩子们精彩的表演,在以后家长学校活动中会为大家安排孩子们的演出。

第三项,学生家长代表发言。

我们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有自己的做法,下面有两位家长朋友对自己 的做法与大家共同交流。

第一位家长是二年二班赵哲家长赵玉波学员讲话。第二位家长是三年一班家长张依茜敬双双。

感谢两位家长把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与各位家长分享

第四项,由我校家长学校讲师为家长学员授课。

1、介绍授课讲师:二年二班班主任乔丽丽老师、优秀讲师马云芝老师、三年一班班主任宫海玉老师。

2、乔丽丽讲师授课

乔丽丽在15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荣获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多次在县组织的教研会议上进行经验介绍,她授课的题目是《家长如何指导孩子的预习和复习》。

乔老师针对家长在家如何培养孩子的预习和复习进行了授课,相信家长朋友一定会有一些收获的。

3、马云芝讲师授课,马云芝在30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攒了丰富的教育经验,这节课她就《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授课。

感谢马老师精彩的授课,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问题,所以我校也十分重视。

4、宫海玉讲师授课

第三位授课教师是三年一班班主任宫海玉老师,在工作13年的工作中,她总结了丰富的家教经验,这次与大家共同学习的是《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

感谢宫老师的授课。

家长朋友们,教育孩子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培养孩子成才是我们共同的心愿,家长学校就是你我共同的家。望家长朋友们能够成为孩子优秀的师长,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让我们在以后的日子里与爱同行,携手前进!

上一篇:北交大毕业论文撰写要求下一篇:基本药物生产企业申报授权委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