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读后感

2024-11-15

中学数学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读后感(精选13篇)

1.中学数学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读后感 篇一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性质(基础物理教育的目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课程基本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3、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4、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

5、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发展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提出了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物质、相互作用、运动规律、能量、实验操作技能等。

2、过程与方法观察、科探究、信息处理、信息交流、提高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兴趣、实践、信心、科学态度、责任感。

课程内容:

1、科学探究: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2、科学内容:(3大主题)一级主题: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每一级主题都设若干次主题,这些主题综合融入课程目标。

中学物理教材分析的目的和意义: 科学准确的分析物理教材不仅是正确选用适合本地区的物理教材的需要,而且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等教学工作的基础,还是物理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重要形式。

物理教材分析的涵义: 物理教材分析是物理教师的重要工作之一,它是教师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物理学等多方面知识,在教学理论指导下,结合物理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对教材的知识系统结构、重点、难点以及蕴含的教育因素等进行挖掘和剖析的过程。

中学物理教材版本介绍:义务教育课标物理教材版本共六种,分别是:彭前程

人教版,廖伯琴 沪科版(司南版),束炳如 沪科粤教版,阎金铎 北师大版,刘炳升 苏科版,吴祖仁 科教版。

安徽地区常用版本是的有人教版和沪科版,人教版共三册,八年级上下册,九年级全一册。沪科版八年级和九年级共两本。不同版本教材结构、内容的共性特点:(1)教材内容在呈现形式上改变了纯理论的叙事模式,代之以生动活泼、图文并茂、以图代文,传递各种科学和生活信息的直观形象模式。(2)教材结构均作了较大的调整。

(3)删掉了传统教材中繁难偏旧的内容,增加了开放性、实践性课题。

(4)教材在教学活动的安排上突出了学生的探究活动,注重学生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内容的学习。

(5)教材均设置了STS栏目,介绍并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联。

(6)教材在内容的选取、知识技能的呈现和探究课题展开上均注重了理论联系实际,并以最新的社会、生活和科技知识丰富和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了解)两种版本物理教材的结构特征:

1、组织结构:人教版:第一章 声现象,第二章 光现象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第四章 物态变化,第五章 电流和电路,第六章 电压 电阻,第七章 欧姆定律,第八章 电功率,第九章 电与磁,第十章 信息的传递。沪科版: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运动的世界,声的世界,多彩的光,熟悉而陌生的力,力与运动,密度与浮力,压强,机械与人,小粒子与大宇宙

栏目设置:人教版:阅读指导,实验,想想议议,想想做做,我还想知道,小资料,动手,脑学物理,科学世界。沪科版:设计与制作,观察与思考,作业,观察,实验探究,探究点拨,信息窗,拓展一步,迷你实验室,讨论与交流,动手与动脑。不同版本中学物理教材特色比较: 不同版本教材都能够具体详尽的表现新课标的理念,其共性是主要的,又各具特色。在知识内容的选择上都能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在知识内容的呈现上,注重加强过程和方法的引导,突出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设计,体现新的科学文化观,科学精神的培养,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做了积极的大胆尝试和女里努力,渗透STS教育思想,注意教材内容选择和为不同潜能的学生提供发展空间等。

但不同版本教材在篇章安排上不尽相同,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不同,对部分知识内容的处理方式各有优点,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层次不一。总体来看,人教版继承性强,适合农村或基础教育相对薄弱的地区和学校使用;沪科版创新之处诸多,比较适合城市或教育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和学校使用。

物理课程标准在教材分析中的作用: 新课标和教材之间的是“源”与“流”的关系。课标 是教材编写的直接依据,教材是具体化了的课标。教师只有对教材深入分析,才能弄清楚和挖掘出教材中所包含的思想方法和能力要求,从而正确的树立科学的教学目标。理解和把握课标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分析和处理物理教材,比较教材,有合理的删选取舍。应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物理学科的基本特征:(1)物理学是实验和科学思维相结合的科学。(2)物理学是一门严密的理论科学。(3)物理学是一门精密的定量科学。

(4)物理学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基础科学。(5)物理学是一门带有方法论性质的科学。

学生心理特征及其在物理教材分析中的作用:

1、中学生的生理特征

2、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3、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分析物理教材

4、结合学生情感和兴趣特征分析物理教材

中学物理教材分析的基本方法:

一、紧扣物理课程标准和课程目标分析教材

二、根据物理学科特点分析教材

三、从教材内容的整体和局部两个方面分析教材

1、教材的整体分析

2、教材的局部分析

四、从学生认知角度分析教材

中学物理教材章节分析:

一、教材章节的地位与作用

说明学习本章前学了什么内容,与本章的关联,本章的主要作用及对后续内容学习的作用。

二、教材章节的内容及呈现方式

综述本章的章节安排,共几节,每一节的主要内容和所用到的栏目和方法。

三、教材章节的重点、难点

分析说明那些内容是重点,哪些内容是难点,并说明依据。重点内容是如何展开的,难点是如何分解的。

四、确定章节教学目标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说明本章的教学目标。

2.中学数学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读后感 篇二

1. 对我国目前数学教材中含有的数学思想进行分析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涉及到的数学思想都是基本的数学思想, 这些基本的数学思想可以为学生未来的数学思想发展做铺垫, 小学数学思想涵盖了古代的经典数学思想以及近代数学思想精华, 对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意义重大. 对于数学思想的种类以及分类方式, 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说法都不一样, 在本文中笔者从教材出发, 对现在新课标教育下的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思想进行分析. 通过对各版本教材深入分析, 目前在我国的小学数学教材中贯彻的数学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 小学生可以轻松接受2. 对于学生未来的数学思维培养有着指导性意义的3. 以符合小学教育内容的知识为载体. 下面笔者来对常见的几种数学思想进行简要分析.

2. 符号化思想

符号化思想指的是通过加入符号来组成数学语言来表达相关的数学概念、命题等, 小学教材中符号涉及广泛, 例如字母、数字、小的图形都可以作为符号来对数学知识进行描述. 符号化思想的运用可以使数学知识表达的更加形象, 通过特定的符号与相关知识连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以及理解. 符号化思想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形成, 在古代的数学运算中, 通过特定的事物来代替相应的数学概念, 例如通过小树枝来表示动物的只数, 通过符号来对动物的数量进行记录, 这些都很好的体现出了符号思想的运用. 四年级下册《认识方程》, 教材设计通过“1 只青蛙1 张嘴, 2 只青蛙2 张嘴, …… ”这么一个简单的儿歌引入符号化思想, 让学生认识到原来数字也可以用字母来表达, 让学生了解了数量与规律变化之间的关系, 通过生动形象的儿歌, 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在新课标中也提出, 要让学生正确的认识符号, 并且逐渐养成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运用符号的意识. 让学生拥有一个很好的符号转换能力, 并且在遇到与符号相关的题目时, 可以有具体的思路方法去解决. 符号化思想在数学思想教育中尤为重要, 所以在数学教育工作改革的过程中, 教师要注重对于符号化思想的培养, 让学生逐渐养成运用符号的意识.

3. 转化思想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转换思想, 可以帮助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去灵活的转换思维, 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小学转化思想的培养对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它可以阻止学生思想固化从多个角度去看待问题. 教师在转化思想的教学中要对学生有一个正确的引导, 让学生意识到转化思想的重要性. 通过对小学教材的深入研究我们不难发现, 数学转换思想在教材中多次体现, 这也就说明了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思想教学中的重要性, 例如五年级下学生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积的计算公式时, 在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基础上通过图形的引导让学生去推导平行四边形的计算公式, 这是图形上的转化. 教材中的转化思想还有很多,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通过举出一些例子来让学生进行探讨, 增加学生对与转化思想的应用意识, 以及加深对转化思想的认识.

4. 分类思想

分类思想是指通过一种多多种判断标准来对事物进行分类, 分类思想是重要的数学思想, 在各等级的数学教育中均有体现,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 例如对奇数偶数的分类, 在三角形中分别以边, 角度为标准进行分类. 分类标准的不同就会有不相同的分类结果, 分类思想的运用可以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 这有助于学生对整体数学知识框架的理解, 通过系统的分类找到相关知识的练习, 加深对数学课程学习的认识.

5. 结束语

数学思想的教学工作是以后数学教育工作发展的重心, 文中笔者对于几种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比较基础的数学思想进行了简要分析. 数学教材中涵盖的数学思想还要很多, 还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 对于数学思想的教学工作进行探讨. 在以后的数学教学工作中可以将教材知识与相应的数学思想相结合, 把知识当作思想的载体去传授给学生, 改善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现状, 推动我国教育工作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彩琴.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点滴[J].新课程 (小学) .2016 (01) .

[2]刘柳.小学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J].新课程 (小学) .2016 (02) .

3.中学数学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读后感 篇三

我国的高中数学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从全球视野与国际交流的观点来看,我们的教学改革应放眼世界,需要在平等交流与相互沟通的基础上健康发展.笔者从教学前辈处得到一本现行美国的高中数学教材,笔者仔细翻阅了教材,发现与我国现行的高中数学新课程存在相同点,但更值得研究的是,它们之间又存在很多方面的差异,教材的布局、顺序、教学的方式方法等等,这些都引起了笔者很大的兴趣.“函数(Functions)”是我国高中数学中一个贯穿始终的重要概念,在美国的教材中它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笔者选择“函数”作为比较对象.

本文旨在就美国与我国教材中关于“函数”部分的教学情况进行比较研究,从中寻找异同点,为我们正在进行的高中数学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以期待获得一些关于函数概念教学的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

1 “函数”的教材处理与布局

我国的数学教材中是通过“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过函数的概念,并且知道可以用函数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现在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函数及其构成要素.下面先看几个实例……”作为函数教学的引言;给出“函数”的集合形式定义,研究初中里学过的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介绍区间的概念;最后通过两个例题来强化学生对函数的理解.

在美国的教材中,一开始就明确指出了Objectives(目标):(1)Determine Whether a Relation Represents a Function(判断给出的关系是否是函数关系);(2)Find the Value of a Function(求出函数值);(3)Find the Domain of a Function(求出函数的定义域);(4)Identifythe Graph of a Function(分辨函数的图象);(5)Obtain Information from or about the Graph of a Function(从函数的图象得到信息).然后给出提示:A relation is a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wo sets. If x and y are two elements in these sets and if a relation exists between x and y, then we say that x corresponds to y or that y depends on x, and we write x→y. We may also write x→y as the ordered pair (x,y).(两个集合之间存在这样一种对应关系.如果x和y分别是这两个集合中的两个元素,并且在x和y之间存在着一种联系,那么我们可以说由x得到相应的y或者说y由x得到,我们可以记作x→y.我们也可以把x→y记作有序数对(x,y)). 接着教材就通过13个Examples来逐步阐述函数的概念和本质,并且逐一向学生展示应该如何达到教学与学习的目标.在这13个Examples中有些是通过叙述的形式,有些是通过问答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来揭示“函数”这个重要的概念,并且占用了很大的篇幅.

笔者比较两个教材对“函数”概念教学的总体处理,发现以下几点区别:(1)美国教材中对“函数”概念的处理从篇幅上讲明显多于我国的教材.总共通过13个举例来逐层讲解函数概念,每个例子都有详细的解说过程,在几个例子后还有一些阶段性小结.我国的教材在给出函数概念后设计了两个例题,一个是求函数的定义域,求函数值;一个是判断两个函数是否是同一个函数.在中间穿插了三个“思考”,第一个思考是让学生总结函数有什么特征,第二个思考是研究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第三个思考是让学生比较研究初中和高中函数的两个定义.(2)我国的教材中在给出了函数的概念后穿插的给出“区间”的概念,而在美国的教材中,“区间”的概念在之前的章节中就已经介绍了,因此在讲解函数概念时就已经可以拿来使用了.这种处理方法笔者觉得还是比较可取的,因为“区间”的概念本身比较独立,可以提前至集合概念之后讲解,而在函数概念的讲解时就不必要腾出空间来介绍“区间”,可以对函数概念再进行深入的剖析.(3)在美国的教材中可以使用绘图计算器来研究函数图象.我国的教材中虽然在某些内容已经引进计算器的使用,但在函数图象的绘制上尚还没有引进绘图计算器,我们教师在平时的备课中经常会使用几何画板来绘制函数的图象,笔者觉得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向学生渗透计算机绘图的方法.

2 “函数”概念的引入

我国的教材中给出三个实例,让学生分析、归纳三个实例,发现它们的共同点.通过让学生思考、探究发现函数的特点,随后教材就给出函数的概念.美国的教材中对函数概念引入的处理与我国有些不同.Example 1 就是An Example of a Relation. 实例给出了四个学生与他们的生日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

首先是通过上面这样的框图对应关系让学生感受函数是一种对应关系.Often, we are interested in specifying the type of relation (such as an equation) that exists between the two variables. For example,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revenue R resulting from the sale of x items selling for $10 each may be expressed by the equation R=10x. If we know how many items have been sold, then we can calculate the revenue by using the equation R=10x. This equation is an example of a function.在给出一些实例后教材给出the definition of a function: Let X and Y be two nonempty sets A function from X into Y is a relation that associates with each element of X exactly one element of Y.

从两个教材对“函数”概念引入的处理上分析,我国的教材着重让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得出函数的特点,而美国的教材则更注重对实例进行剖析,从剖析的过程中得到函数的特点,运用图示加深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其实在我国,虽然在教材中已经删去了图示的内容,但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也是经常通过类似于上面的图示来加深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而且笔者自己在教学中也发现相对于文字的形式,学生对图示的形式更容易接受.

3 “函数”本质的分析

从对“函数”本质的剖析上分析,笔者觉得美国教材对函数本质的剖析更显深刻.我国的教材在给出函数概念后就给出了两个例题,而美国的教材在介绍了函数的概念后,花了很大的篇幅来逐步揭示出函数的本质.比如教材中使用了这样一个例子来强化函数概念:Sometimes it is helpful to think of a function f as a machine that receives as input a number from the domain, manipulates it, and outputs the value. See Figure.

The restrictions on this input/output machine are as follows:

1. It only accepts numbers from the domain of the function.

2. For each input, there is exactly one output (which may be repeated for different input).

Example 7 是Determining Whether an Equation Is a Function(判断等式是否是函数关系),教材给出这样的一个等式,并做出了如下解释:For values of x between -1 and 1, two values of y result. This means that the equationdoes not define a function.

Example 9 是 Identifying the Graph of a Function. 给出四张图象,让学生判断这些图象是否是函数图象.

教材对于这个例题给出了Solution,引导学生从图象上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紧接着教材就对函数图象再作深入探讨:If (x,y) is a point on the graph of a function f, then y is the value of f at x; that is , y=f(x). The next example illustrates how to obtain information about a function if its graph is given. Example 10 就是Obtaining Information from the Graph of a Function. 给出已知函数的图象,让学生通过函数图象来研究函数的性质,比如定义域、值域、求函数值、或是已知函数值求自变量x的值等问题.函数图象在我国的教材中也有介绍,在第二节中专门介绍函数的表示法:解析法、图象法、列表法,并且通过两个例题要求学生画出分段函数的图象.

4 “函数”的表述形式

在美国的教材中对函数有一种表述形式,有别于我国的高中教材.We may think of a function as a set of ordered pairs (x,y) in which no two distinct pairs have the same first element. The set of all first elements x is the domain of the function, and the set of all second elements y is its range. Associated with each element x in the domain, there is a unique element y in the range. Example 3 is Determining Whether a Relation Represents a Function.

Determine whether each relation represents a function. For those that are functions, state the domain and range.

(a){(1,4),(2,5),(3,6),(4,7)}

(b) {(1,4),(2,4),(3,5),(6,10)}

(c) {(-3,9),(-2,4)(0,0),(1,1),(-3,8)}

In Example 3(c), this relation is not a function because there are two ordered pairs (-3,9) and (-3,8) that have the same first element, but different second elements. 这种“a set of ordered pairs (x,y)”的函数表述形式其实也是从另一种角度来加强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笔者总结美国的教材,它总共从四个角度的表述形式对函数的概念与本质进行阐述:从图示的角度、从有序实数对的角度、从双变量等式的角度、从图象的角度.在我国的教学中笔者也发现学生对函数的概念理解确实存在困难,由于概念本身比较抽象,即使在一堂课上学生接受了函数概念,但在继续学习了大量关于函数的知识后,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对函数概念的本质仍然含糊不清,比如在高三的总复习时曾遇到过这样一道题目:函数图象与直线x=1会有几个交点?此题的错误率非常之高,高三学生在此题上出错就说明学生虽然一直在解有关函数的问题,甚至是一些高难度的综合问题,但他们其实对函数真正的本质还未能领悟透彻.这样的现象是不是应该引起我们教师的重视,是不是我们对函数概念剖析得不够深刻,或是花费的时间还不够呢?笔者觉得我们不妨在我们自己教材的基础上,参照美国教材的一些做法,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这样做不仅培养学生多角度、多视角的观察事物,而且也起到了强化学生认知心智的作用.

5 “函数”教学重点的侧重

在具体的函数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我们新课程的改革有些做法非常巧合的与美国教材的处理相一致.比如关于求“值域”的处理,美国教材明确指出:We have not said much about finding the range of a function. The reason is that when a function is defined by equation it is often difficult to find the range. Therefore, we shall usually be content to find just the domain of a function when only the rule for the function is given. We shall express the domain of a function using inequalities, interval notation, set notation, or words, whichever is most convenient.可见美国教材对函数值域是非常淡化的.在我国之前的教学中,对求函数值域的要求比较高,比如分离常数法、反表示法、图象法、Δ法、换元法等等,总体来说,求函数值域比求函数定义域要困难得多,在现在的新教材中对求函数的值域也是非常淡化了,教师在新课讲解时基本是不讲解求值域了,但是在很多的参考资料中,求函数值域还是经常出现,所以这种情况也迫使教师不得不适时的补充有关内容.

美国教材重点落在求函数定义域,求函数值,以及已知函数值求自变量等问题上,这与我国的教材是相符的,而我国的教材中还特别强调了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对应法则、值域.着重强调了判断两个函数是否是同一个函数.

对于函数图象作图的要求,美国学生可以使用专用的作图计算器来绘制函数图象,在这方面我国对学生函数图象作图能力的要求明显高于美国,要求学生会画出一些特定函数的图象,比如含绝对值的分段函数图象.

此外在实际问题的处理上,两国的教材也有相通之处.两国的教材中有很多例题都是以实际问题为背景的,由此说明两国都很注重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而非只拘泥于函数抽象的概念.

通过以上美国与我国教材中对“函数”概念教学的比较来分析,“函数”这个概念无论在我国还是在美国都是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的新教材高一第一册几乎全部是围绕有关函数问题展开的教学,美国教材中至少7节的内容与函数有关,所以两国都非常重视“函数”概念的教学,相对比较而言,美国教材对概念剖析更详细与深入些,在多个Examples之后都从不同的角度阐明“函数”的主要特征,而我国的教材设计则在让学生自我思考与探究方面花费了一番心思,巧妙的设计了几个思考点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充分显示了“以生为本”的教学新理念.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国教材每节开头都有一个“Field Trip to Motorola”,在其中会有一些“Real Mathematics at Motorola”、“Interview at Motorola”,这样不仅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价值;我国教材每一章开头也有引言或是一些引入性的情境问题,目的也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总之在我国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的初始阶段,通过研究国外数学教材的途径,我们可以发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获得更多改进与完善的空间.

4.数学教学设计与教材分析 篇四

1.简述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答:

(1)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2)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

(3)提倡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4)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5)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6)与时俱进的认识“双基”(7)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8)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9)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10)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

2.谈谈你对普通高中数学学习中核心概念的理解 答:

(1)数感:所谓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2)符号感:所谓符号感,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证,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3)空间观念:空间观念是指由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4)数据分析观念:数据观念包括: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再通过分析做出判断,并从中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

(5)应用意识:应用意识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有意识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6)推理能力:推理能力的发展贯穿于整个数学过程中。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模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3.普通高中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 ①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②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③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④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⑤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⑥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4.数学教材分析的目的、任务以及依据:

目的在于熟悉理解把握教材为进一步处理教材、备课、上课打下基础.任务在于弄清楚数学内容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对教学内容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安排的顺序与过程这三部分的问题.依据:数学教材、数学课程标准、数学认知理论及教学经验.5.如何对中学数学教材内容作高观点下的知识分析:①用高等数学的理论分析中学数学知识②用高等数学的知识结构分析中学数学知识③用高等数学的思想方法分析中学数学知识④结合高等数学的发展史分析中学数学知识

5.作业题中学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_ 篇五

1.教材研究对学生的学习有哪些促进作用? 答:(1)有利于安排最优化的内容;(2)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学习.2.简述教学设计对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现实意义。答:(1)有利于促进学习,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2)有利于教学工作规范化、科学化;(3)有利于促进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4)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

3.请查阅文献或进行调研,简述我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现状 答:高中信息技术改革现状不容乐观。我们在肯定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取得成绩的同时必须正视以下现实问题:

教师对新课改下的课堂尚需研究;(2)高中阶段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教学“断层”严重;(3)信息技术实验教材尚需进一步调整;(4)部分信息技术教师还不能胜任新课标的教学要求;(5)信息技术课及信息技术教师的地位还没有真正受到重视。

4、什么是教材? 答:教材一般是指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材料,它通常具有三个基本要素,即信息、符号、媒介(广义狭义......)

5.什么是教材分析?

答:对教材内容作出具体分析,包括分析教材编写的意图、制定教学目标、找出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挖掘教材中隐含的知识点,为下一步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以及教学评价等做好前期准备。

6.教学的三个关键因素有哪些? 答:教师、学生和教材。

7.教材分析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答:(1)知识分析法;(2)心理分析法;(3)方法论分析法。

8.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研究、探索教与学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及要素与整体之间的本质联系,并在设计中综合考虑和协调它们的关系,是各个要素有机结合起来以完成教学系统的功能。

9.什么是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充分地、恰当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合理地安排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从而达到促进中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及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目的,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

10.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的特点有哪些?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的特点有:

1强调以学生者喂中心,○注重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只是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引导、监控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进程;强调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2强调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的系统,○从而促进中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设计重点从教学内容设计转向了教学过程设计。

3强调要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形成广义的学习环境来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4强调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活动的主线,强调学习任务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在相关的有具体意义的情境中确定和教授学习策略与技能,将信息技术与完成任务

有机整合,促进学生高级智慧能力的发展。

5强调“协作学习” ○6强调针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反对将简单的技能与知识的测试作为唯一评价的依据。

11.教学设计过程的主要模式有哪些?

1).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1“肯普”模式 ○2“史密斯—雷根”模式 ○2).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3).“主导—主体”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12.教学设计过程的核心要素有哪些?

1学习者特征分析:分析学习者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变量,从而确定教学○的起点。

2教学目标分析:决定着教学的总方向,是后续的设计环节,如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方法选择、学习环境设计、教学或学习评价得以展开的依据。

3教学内容分析:确定教学内容、教学顺序或学习的主题。○4教学方法的选择:根据教学内容和认知结构变量决定采用以“教”为主或是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从而选择和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或学习方法。

5教学设计结果的评价:包括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方法、评价主体的确定、评价○方案和评价标准的制定,其中形成性评价贯穿教学设计过程始终,并且应根据评价结果对教学设计方案进行修改。

13.什么是学习需要?

答:学习需要是学生追求学业成就的心理倾向,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主观反映。学习需要是学习动机产生的基础,是激发学生进行各种学习活动的内部激活动力(即内驱力)。

14.什么是学习需要分析?

答:学习需要分析是一个系统化的调查研究过程,这个过程的目的就是要揭示学习需要从而发现问题,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确定问题的性质,并辩明教学设计是否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合适途径;同时它还分析现有的资源及约束条件,以论证解决该问题的可行性的。正因为如此,学习需要分析属于一种前端分析。

15.学习需要分析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答:以不同的期望值作参照系分析学习需要,便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确定学习需要的方法,即内部参照需要分析法和外部参照需要分析法。

内部参照需要分析法:由于目标存在于机构内部,所以关于期望的状态只须查阅机构内部目标方案和访问内部目标决策者就可得到,但应注意的是把所期望的状态用学习者的行为术语描述出来。这样收集数据的重点就是关于学习者目前状态的信息,具体做法是将期望状态(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的目标具体化,形成完备的指标体系,作为收集目前状况数据的依据。

外部参照需要分析法:根据机构外社会(或职业)的要求来确定对学习者的期望值,以此为标准衡量学习者学习的现状,找出差距,从而确定学习需要的一种分析方法。这种方法揭示的是学习者目前的状况和社会实际要求存在的差距。特点是把社会目前和未来发展的需要(超前性,需科学预测)为准则和根本价值尺度揭示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制定教育、教学的目标,因此,外部参照法是对机构内部目标合理性进行论征的有效方法。

16.学习者分析的要素有哪些?

答:学习着分析的要素有: ① 认知发展分析(认知发展是主体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现象和过程)。

② 起点水平分析(起点水平是指学习者原来具有的知识、技能、态度)。

③ 学习风格分析(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综合)。④学习动机分析(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

17.学习者分析的方法有哪些?

答:学习者分析的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自我描述法。

18.什么是教学目标?

答:教学目标:教学活动主体预先确定的,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利用现有技术手段可以测量的教学结果。19.什么是教学内容?

答:教学内容是教学层面的概念,它主要面对的是”实际上需要教什么”的问题,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要求学习者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包括教师教的内容和学生学的内容。它具体体现在教学大纲,计划以及教科书,教学软件的要求和承载的学习的内容上,但他又不同于教材内容。20.教学内容的类别有哪些?

答:一般可分为认知动作技能和态度情感技能三大类。认知类教学又分为言语信息的教学,智力技能的教学和认知策略的教学三个层次,这样就有五种类型的教学内容类别。21.什么是教学内容分析?

答:教学分析的目的就在于揭示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本质联系。其中教学内容的广度揭示学生必须达到的知识和能力范围,深度决定了学生必须达到的只是深浅程度和能力的质量水平。教学内容分析中有两个关键的“节奏点”是必须把握的;一是教学的“重点”而是教学的“难点”。22.教学内容分析的一般步骤有哪些?

答:(1)教学内容的选择:依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的范围。

(2)教学内容的编排:组织对已选定的学习内容进行组织编排,使它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3)分析教学内容的类别:对教学内容的类别做出基本判断,为选着不同内容分析方法和不同教学策略提供依据。

(4)确定单元目标及对内容进行初步评价:为每一个单元编写相应的单元目标,说明学习哲学万本单元的内容后应能做什么;在各单元目标确定以后,教师应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进行初步的评价,以保证所选择的内容与学习需要相符合。23.教学内容分析的基本方法

答:基本方法:归类分析法,图解分析法,层级分析法,信息加工法和使用卡片分析法。24.什么是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被特定的教学目的所指导,服务于特定的教学任务。答:○2教学方法把人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融于师生共同的课堂活动中。

○3教学方法是师生共同活动来完成教学内容的手段。

○25.教学方法的特点有哪些?

1依存性(所谓依存性,就是教学方法不能独立的存在,而是受各种教学因素的影响和答:○制约。)2灵活性(灵活性,就是教学方法在运用上有较大的伸缩性,即“教无定法”

○。)3综合性(综合性,在教学中,对方法的运用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

○)26.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有哪些? 1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答:○2依据教学内容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3依据学生实际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4依据教师的自身素质选择教学方法。

○5依据教学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

○6依据教学环境条件选择教学方法。

27.什么是讲授法?讲授法的教学环节有哪些?

答:讲授法:教师通过语言向学生描述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

28.什么是讲练结合法?讲练结合法的教学环节有哪些?

答:讲练结合法是以学生为主体,环绕完成某些学习任务,组织以学生进行信息活动、操练某些技能为主的学习活动,并且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学生操练中级进行个性化的指导与帮助,已达到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熟悉过程与方法培养信息意识情感与价值观的目标。

教学环节:提出任务和目标、学生动手实践、讲师讲练指导和师生归纳交流。

29.什么是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法的教学环节有哪些?

答:任务驱动法:以人物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确定任务是核心,怎样驱动是关键,信息素养是目的。

教学环节:教师提出任务、学生完成任务和交流与归纳。

30.什么是教学评价?

答:教学评价: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原理,运用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和手段,对整体或局部的教学系统进行全面考察和价值判断。

31.教学评价有哪些功能和作用?

1诊断功能

答:○

评价是对教学效果及其成因的分析过程,以此了解教学各方面的情况,判断它的质量和水平、优点和缺点、矛盾和问题。

2强化激励功能 ○

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可以调动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使教师和学生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任务的某些重要部分。

3反馈调控功能 ○通过教学评价可以提供有关教学活动的反馈信息,以便师生调节教和学的活动,是教学能够始终有效的进行。

4教学功能 ○评价本身也是一种教学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学生的知识、技能将获的长进。5导向功能 ○在进行教学评价前,将评价的依据或条目公布给被评价人,将对被评价人下一步的学习目标起到导向作用。

32.教学评价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答:(1)以基准为依据划分有:相对评价、绝对评价、自身评价

(2)以内容为依据划分有:过程评价、成果评价

(3)以功能为依据划分有: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4)以方法为依据划分有: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33.教材的功能有哪些?

34.教材的局部分析和整体分析的概念和意义是什么?

35.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如何确定的?教学因子的确定方法有哪些?

36.什么是生物科学素养?一个有生物科学素养的人应该是怎样的?

6.中学数学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读后感 篇六

□郭应龙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对大量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和判断,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因此说数学是一门非常有用的科学。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的使用在我校已快六年了。我本人也从七年开始用北师大版的新教材教到九年级了,时常听到同行抱怨:“新教材太难上了。课本上的不多,可考试考的不少,老师一教就会,学生一考就累„„对新教材的褒贬众说纷纭。我在新教材的使用中,也遇到许多问题,产生很多困惑,引发了很多的思考,现我就对北师大初中数学教材,结合《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些课改理念进行简要的分析,与同行的老师一起交流,共同提高我们驾驭新课堂的能力,为不断提高数学教育教学质量而努力。

一、北师大版数学教材的知识体系及编排意图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课题与研究四个版块,在三个年级中采取交替渗透,螺旋上升的方法,以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其中七年级上册共七章46节,一个课题学习;七年级下册共七章36节,一个课题学习:八年级上册共八章39节,一个课题学习;八年级下册共六章32节两个课题学习;九年级上册共六章21节,一个课题学习;九年级下册共四章24节,一个课题学习;整个学段共38章198节,六个课题学习。

二、第三学段(7~9年级)目标

1、数与代数:在本学段中,学生将学习实数、整式和分式、方程和方程组、不等式和不等式组、函数等知识,探索数、形及实际问题中蕴涵的关系和规律,初步掌握一些有效的表示、处理和交流数量关系以及变化规律的工具,发展符号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空间与图形:在本学段中,学生将探索基本图形(直线形、圆)的基本性质及其相互关系,进一步丰富对空间图形的认识和感受,学习习近平移、旋转、对称的基本性质,欣赏并体验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习运用坐标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发展空间观念。

3、统计与概率:在本学段中,学生将体会抽样的必要性以及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进一步学习描述数据的方法,进一步体会概率的意义,能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

4、课题研究:在本学段中,学生将探讨一些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发展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进一步加深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认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三、北师大版数学教材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

㈠新知的引入有趣新颖,但有些不适合农村学校。

该教材在很多情况下,新知的呈现,知识的发生过程都是在现实的背景中产生和发展的,让学生在数学思考与研究中发现知识。这一过程突出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符合数学课程标准中的探究、合作、创新的理念。但教材的这种做法也存在以下缺陷:

⑴问题背景及研究占据教材过多篇幅,导致很多重要的概念与知识点过度淡化,知识的内在联系也被弱化。

比如七年级上册4.6“垂直”一节,教材用大量篇幅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垂直,用各种方法画出垂直,然后用纸折叠出垂直,对垂直的形象认识占据太多时间,至于两直线垂直的位置关系和所形成的四个角的关系却忽略了,甚至连垂线段的概念都没有出现就直接得出“垂线段最短”的结论,让学生感觉到唐突,这种做法挤压了学生对知识内在理性分析的时间和空间,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

⑵北师大数学教材突出体现了知识的发生过程中对学生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但却忽视了知识应用能力,特别是解题能力的培养,有些章节甚至出现新课教学与课后练习的断裂,这样学生所学知识得不到及时的巩固,日久天长,势必会造成学困生的增多。

比如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探索勾股定理》。这一节共用15页的版面介绍三种验证勾股定理的做法: ①利用数据枚举法说明勾股定理,这种做法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探索精神与发现能力,是很必要的。

②“演绎法”证明。这种方法能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能力,可以说是面积证法的一个经典,也是可以理解的。

③“无字证明法”利用我国古代“青朱出入图”是勾股定理的无字证明的一个典范,这种方法的引入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拼图能力,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勾股定理,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不难体会每一种方法的价值和意义。但最后一种方法,即使是对教师而言也是具有挑战性的,教材中还安排学生制作七巧板验证勾股定理,还要求学生撰写小论文,教学中是很难达到目的的。显然,本节的重点通过勾股定理的验证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那么,教材就应该安排一些简单的习题加以巩固。而教材后面安排的6道习题大多是高难度的,有的综合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还要添加辅助线,有的糅合了方程思想、不等式知识,圆与三角形等知识,要建立数学模型才能解决,难度太大,打消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㈡习题与练习设计不合理,不利于知识的巩固。

①代数部分计算题数量过少。计算能力的培养是数学能力培养的一个重点,如有理数的运算一章,光用教材提供的练习题,简直达不到热身的目的,更不要说训练解题能力和技巧了。

②部分习题缺乏铺垫,跨度太大。如七年级上册3.6 探索规律,求出纸片对折n次的折痕;八年级上册第三章复习题:在街道上修天桥,街道两边甲、乙两单位过桥距离最短的路线问题等。

因为考试都要依纲据本。一般来说,课本上的问题都是我们必须让学生掌握的,而这些难度过大的数学问题大都安排得有些靠前,学生掌握起来很困难,容易给学生造成挫伤感。教材中习题编排太少,教师又不得不要求学生购买相应的教辅资料,从而增加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农村学校的学生因经济困难或意识落后等原因不购买教辅资料,课后基本无事可做,谈何巩固加强?可见教学质量会有多高?

㈢教材编排欠妥,知识出现断裂。使用北师大教材,教师选择章节跳着上是经常遇到的,原因是其章节之间内在联系不紧密,知识脱节。如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勾股定理,第二章才学平方根,我们在教学中只有先学习习近平方根后再回去上勾股定理。再如北师大数学教材把证明都放在九年级学习,太过于集中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事实上,在七年级下学期就安排学习简单的证明也不困难。

㈣侧重知识的应用,弱化了知识的理论体系、逻辑推理、计算能力的训练。如七年级第二章有理数中由于不做有关定性的描述,在学生头脑中没有形成相反数的概念,以致学生不理解“a的相反数是-a”情况出现。显然是忽略了语言文字的描述与符号转换的内容。教学中教师不得不补充在语言文字描述中提炼数学符号和总结学习数学的方法的训练。

四、教学应对策略与实施建议

1、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我们要尽量从学生身边的实例出发,用学生摸得着,看得见的实物、教具、模型展示,不要局限教材提供的内容、情景,用好身边的教学资源,我们的教师为了把课上得形象、直观,有趣,把木块、萝卜、豆腐块等都搬进教室演示给学生看。说破嗓子,不如做个样子,创造一定的图形氛围,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有条件的学校要运用好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资源,把空间与图形的内容演示得活灵活现,以利于学生几何知识及空间观念的形成。

2、在进行数与代数的教学中,应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出发点,向学生呈现丰富的问题情景,注重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估计、求解、验证的过程。应强化方程、不等式、函数等内容的联系,介绍有关代数的几何背景,如平方差公式的几何意义,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提高。

3、在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中,应更多的给学生创造接触社会的机会,根据本校实际,设置适当的,富有挑战性的社会调查问题,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数学知识的广泛性,实用性,体会生活中的数学,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现实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课题研究学习:应针对基础较好的、学有余力的学生,组建学科兴趣小组,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提出问题,积极思考,动手操作,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5、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不同的学生对数学学习要求不同,评价方式也不同。做到作业分层布置,讲解有所侧重,辅导有所区别。这也符合“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

6、鼓励自主探索,教会学生合作学习,选好数学科代表,建立学习小组,开展“一帮一”助学活动,培养班级集体进步意识。

7、教师要加强学习。新教材给教师带了巨大的困惑,教学中很难把握知识点深浅,特别是对第一遍接触教材的教师,极易讲得过深。与新教材的要求脱节;习题中涉及的知识面广泛,需要教师不断扩大自身的知识面,要求教师有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8、让教材和现实生活接轨,整合教学资源。创设的情境要是学生熟悉的。应避免脱离生活实际的、人为编造的情境。情境与表述应当力求有挑战性与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7.中学数学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读后感 篇七

一、小学数学教材中“图形的认识”编写线索分析

1. 教材中“图形的认识”之知识体系分析图

通过对北师大版、人教版、北京版三套教材图形的认识的调研分析, 三套教材在相关图形的认识的具体编排顺序上虽然有一些不同, 但基本知识点及体系安排是一致的. 为了更好的把握教材, 我们把图形的认识中涉及的知识制成了知识体系分析图如图1 所示.

2.教材中“图形的认识”的编写线索分析

(1) 从直观辨认到探索特征

通过前面的知识体系分析图, 大家不难看出, 图形的认识的教学基本可以分为两个学段, 第一学段直观辨认阶段和第二学段探索特征阶段.第一学段, 是建立在直观辨认的基础上, 并不要求学生准确的描述图形的特征.第二学段, 不论是平面图形还是立体图形, 都要求学生比较准确的探索出图形的本质特征和内在属性.

(2) 从静态到动态

对于图形的认识, 不仅仅是从静态的角度去认识它, 还可以从动态的角度去丰富对它的认识.从教材的构建过程中, 我们也能随处可见这种动与静结合的过程.

例如, 在角的认识过程中, 三套教材都是首先要求学生通过对静态的角进行观察, 建立对角的初步认识,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做一做、摆一摆等活动的安排, 要求学生从动态的角度对角进行观察.从而进一步使学生增强了对角的感知, 并通过旋转角的制作和观察, 初步体验到角的大小变化.

(3) 从立体到平面再到立体

教材在编写上是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再到立体图形进行编排的, 如果我们再把它细化, 应该是从立体到平面到基本元素, 之后再到平面、再到立体的编排过程.第一学段, 从立体到平面, 容易使学生从直观上来认识图形, 第二学段, 从平面到立体, 使学生尝试把握图形的特征.

二、对“图形的认识”的教学建议

1. 重视图形分类教学的价值

图形分类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图形分类, 学生可以不断体会图形的特征. 因此, 在图形的认识的教学中, 教师应重视图形分类的价值. 教师往往会在图形学习完以后, 再复习整理阶段进行图形分类的活动, 当然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实际上, 在图形性质探索的初始阶段, 也可以安排图形分类的活动, 鼓励学生在尝试对图形进行分类的过程中去关注图形的边、角等特征. 在教学时, 可以利用分类这一过程使学生关注几何图形边、角、面的特点, 能够对直观图形进行描述, 归纳抽象出其共性与区别, 这是非常有价值的.

2. 重视在运动中认识图形

教师应鼓励学生把静态和动态结合起来, 鼓励学生在运动变化中, 去观察认识图形及其特征. 教师也有这个感觉, 有的图形按照标准位置放, 学生就能认出来, 换一个角度学生就不认识了. 教学中, 教师就可以将图形转一转、移一移、翻一翻, 使图形动起来, 帮助学生认识图形变化中不变的特征.

3. 重视从复杂图形中辨别基本图形

鼓励学生能够从复杂图形中辨别一些基本图形, 发展识图能力. 比如对于长方体直观图中长宽高的辨认, 学生往往存在着困难. 这里有一个教学建议: 首先画一个长方体的直观图, 然后问学生说: 擦掉一条边, 你们能不能把这个长方体还原. 逐步的擦去长方体的某些边, 只剩下了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时, 学生发现不能再擦了, 再擦就还原不回原来的长方体了. 在这个过程当中, 学生不但感受了长方体的特征, 同时加深了对长宽高的理解.

4. 恰当的运用标准图形和变式图形

对于图形的认识, 还要注意运用标准图形和变式图形进行教学, 抓住图形的本质属性. 使学生清楚与图形的大小、位置关系无关, 而只与图形的特征有关. 例如, 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高的画法时, 学生对于平行于水平线的高都没有什么问题, 但对于平行四边形没有水平放置或者不是水平线上的高就不会画了, 这时就需要教师加强引导.

5. 重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表达之间的结合

在图形的认识和图形特征的探索过程中, 学生必然要从事多种活动, 这也是小学几何跟中学几何学习的一个区别. 这些活动既包括学生的观察活动, 也包括学生的操作活动, 比如撕、剪、拼、折、画, 还包括学生的想象活动. 当然, 还包括一些非常简单的推理, 以及对图形及其特征的表达. 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点, 是能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表达进行有机的结合, 既认识到它们各自的价值, 又能在一些活动中把它们结合起来.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学生动手操作的重要性. 学生通过折叠、剪拼、画图、测量、建造模型、分类等活动, 对图形的多方面性质有了亲身感受, 这不仅为正式地学习图形的性质奠定了基础, 同时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 发展了空间观念. 亲身实践远比只是看一下要获得更多的对图形的“洞察”.

在动手操作中, 也不要忽视推理的价值. 虽然小学阶段不要求学生进行严格的证明, 但是不代表孩子没有推理的意识, 而且推理还能够帮助我们解决操作中出现的误差.

参考文献

[1]刘范, 张增杰.儿童的认知发展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

[2]吕静.儿童开始认识几何图形的研究.心理科学, 1991 (3) .

[3]陆丽萍, 周建忠.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云南教育, 1999 (6) .

[4]沈超.数学活动——培养小学生空间观念的载体.云南教育基础教育, 2006 (7-8) .

8.中学数学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读后感 篇八

关键词:新教材问卷调查分析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8437-(2009)4-0050-01

2004年9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教材开始实施,南通地区使用的是人教版的数学教材,这本教材能否反映课程标准的精神?使用效果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我在当地的若干学校对1800多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力求反映学生的真实看法,为新课标、新教材的完善提供一点借鉴。本文主要是根据对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的分析。

1调查的基本情况

1.1问卷的设计

从初中新教材对新课标理念的贯彻及新教材的编写特点出发。设置了20个问题,其中4个为开放性问题,其余16个为选择题。主要包括学生对新教材的看法、信息技术的使用、学习方式、情感态度的变化、对教材的满意程度等方面。

1.2调查的实施

2005年11月初至12月底,对南通一些乡镇的初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组织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820份,收回问卷1674份,有效问卷1623份,回收率92.0%,有效率97.0%。

2调查的主要结果与分析

综合问卷调查以及对学生的访谈,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结果。

2.1学生对新教材总体上表示认可

新教材是教材编者们集体辛勤劳作的结果。教材编写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学生是最有发言权的。学生对新教材的评价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有83.4%的学生表示满意,有16.6%的学生表示“不满意”或者“很不满意”。可见,虽然新教材总体上是得到学生的认可,但还有待各方共同努力,使之在实践中不断的修订完善。

2.2学生对新教材的具体看法

2.2.1学生认为教材重视数学知识的应用

数学应用的巨大发展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数学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初中数学新课标要求“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调查发现,18.1%的学生认为新教材在讲解相关知识应用方面做得“很好”,63.4%的学生认为“一般”,9.6%的学生认为“差”,8.9%的学生认为“较差”。可见,大部分学生认为教材重视数学知识的应用。

2.2.2习题题量、难度及与教材的配套等方面有待改善

习题是数学教材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新教材在习题设置方面做了不少改进,学生的看法是,关于题量方面:69.7%的学生认为“题量适中”,14.1%的学生认为“太多了”,16.2%的学生认为“太少了”;关于习题难度方面:60.8%的学生认为“难度适中”,19.5%的学生认为“太难了”,19.7%的学生认为“太容易了”。调查发现,许多学生不适应教材中习题的难度,主要表现在:①习题与例题不配套;②教材某些知识内容没有相应的习题来巩固;③部分题目的锵答需要运用信息技术工具,但缺乏相关的设备。

可见,习题的难度还有待调整,基础题、中等题、难题的编排次序还有待探讨,习题的选编既要贴近实际,又应该从多方面设置,让题目不仅与现在的知识有联系,还与过去或将来的知识有联系。

2.2.3多数学生喜欢“阅读与思考”,认为它对数学学习有帮助

数学已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与思考”能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对新教材中的阅读材料,24.4%的学生表示经常阅读,66.9%的学生偶尔阅读,8.7%的学生从来不阅读,可见,90%以上的学生都会偶尔或经常看“阅读材料”。当问及喜欢“阅读材料”的原因时,在被调查的学生中,认为阅读材料有趣、对数学学习有启发、有助于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拓宽知识面等分别占了45.1%、34.3%、40.7%、68.9%;在数学教材中适当穿插一些阅读材料,往往能引起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当然,在什么地方,穿插什么样的材料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思考。

2.3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有待进一步丰富

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这次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除了接受、记忆、模仿、练习等形式外,初中数学课程还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调查发现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方式依次为:听老师讲解(46.2%)、合作交流(19.7%)、搞社会调查(162%)、自主学习教材(17.9%)。可见,“听老师讲解”仍然是学生主要的数学学习方式。同时,我们注意到学生要求自主学习的愿望也是非常强烈的。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社会调查等方式,学生能主动的参与到数学的学习活动中,从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数学的思想与方法。

为了给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多样的学习方式进一步创造有利条件,初中数学新教材在每一章都设立了“数学活动”,让学生从中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从调查结果来看,对新教材中安排的“数学活动”,12.5%的学生表示“很感兴趣,自己积极主动去完成”,60.1%的学生表示“老师要求才做”,12.0%的学生表示“懒得理,反正不会考它”,其余部分学生表示有时问才做、选择感兴趣的问题来做等等。做过“数学活动”的学生认为,探究活动对自己的数学学习很有帮助,如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有助于体验数学研究的过程等。而当问及少做或不做“数学活动”的学生时,他们表示主要原因是没有时间去做、探究活动的结论不明显、老师对探究活动不够重视等。

2.4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仍然是数学教材改革的重要问题

跟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变化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目标并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数学新教材的学习,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如何?调查表明,有37.8%的学生“一直以来都感兴趣”,28.4%的学生“一直以来都不感兴趣”,19.6%的学生“以前不感兴趣,现在感兴趣”,14.2%的学生“以前感兴趣,现在不感兴趣”。可见,新教材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方面所起的作用并不明显。虽然教材编者已经努力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各种情境来吸引学生,但离学生的期望还有一段距离。

2.5学生对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有待加强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影响。新课标和新教材都提倡尽可能使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希望学生能借助信息技术学习有关数学内容,探索、研究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调查表明,77.4%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在数学学习中“有用”或者“很有用”。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信息技术工具或软件的使用率还不高,例如图形计算器有88.3%的学生“从来没用过”。主要原因是没有相关的设备或者

不熟悉相关的操作。可见,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思考与建议

初中数学教材的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中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针对调查发现的问题,下面对初中数学教材的建设提出几点思考与建议。

3.1调整部分教学内容,力求教材更具体、更富操作性

“内容散,不系统”是学生反映最强烈的问题。调查发现,83.5的学生认为新教材内容比较散,不利于系统学习。因而有必要适当调整部分教学内容。

同时,对现有的部分内容,该充实的还是要充实,让教材内容更具体,学生学习起来更方便。例如,关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学生普遍要求教材能对具体操作步骤更细致些,老师不仅对有关软件作演示,还应教会学生操作的方法。又如,某些公式、定理,虽然课程标准中不要求学生掌握,但教材中还是可以以某种恰当的形式给出(如小字的形式,以某个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介绍某些参考书让学生自己去查阅等)。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理解\记忆会更深刻,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

3.2加强教材配套资源的开发与建设

“找参考资料难,找一本能与新教材真正配套的参考资料更难”,由于新教材是第一次使用,市面上的资料与新教材配套不够。值得指出的是,作为教材自身配的习题,题目难易程度与教材配套也不尽合理。层次性不够分明,所用知识超越学生的现有水平等。因而,建议教材编者在编写教材时,对有关的习题要做一下,从学生的角度感知习题的难易程度。这样使得习题的选编、难易顺序的编排更科学合理。同时也可开发与教材相配套的资源,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3.3教学设备应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

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新教材不同程度地注意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整合,教材设有应用信息技术相关的栏目。但从调查的结果看,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情况离课程标准的要求还有比较大的差距。部分学校设备不足,也有部分学校没有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现有资源。建议学校的教学设备应跟上课程改革步伐,想办法让学生有机会接触、使用数学中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以利于对数学内容深入理解。

9.中学数学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读后感 篇九

摘要:课程改革是时代日新月异发展的需要,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无疑是基础教育的彻底洗涤与一场革命。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注重的是学生素养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进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最终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则以教材为中介。因为教材的编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关键词:教学设计、新课程标准、教法、学法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与新教材实验的推广,数学的学与教都发生了新的变革,即时代的发展对数学的学习和教育已经提出了新的挑战。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创造性地应用新教材,使得数学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生活,便成为每个中学数学教师都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为此,在近年来对数学新教材的教学中,本人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教学实效,同时也使我的教育教学理念得到了广泛的拓展,教学思想从封闭转向开放和健全。作为一名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师的我,为使将来的教育教学工作做的更出色,创造更好的教学成绩。本人认为必须认清和耐心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一、教学内容的分析

认真对教学内容的分析,把握好每节课的教学思想与用意,是上好每节课的前提条件。教科书中的每小节的教学内容都是具有一定特定背景下呈现一定的探讨性、研究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如果我们老师在上课前没有认真去对教材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在课堂中的教育教学就有可能出现教与学脱节,即师生的探讨、研究、指导与操作不连贯。因为同一个班的学生的接受能力因基础知识差异导致对学习的内容的理解各有千秋。所以老师在授课时,学生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内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层次的理解,为此,老师只有认真对教材作透彻的分析,归纳好每个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以及传授知识的方法与技能,才能对学生在出现不同症状时才能势如破竹、科学地操作好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二、学生情况的分析

对学生情况的分析,也是每个教师是否上好每节课的关键之一。因为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老师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是上课前已形成了一定性的结构框架,导致教学过程形成循序渐进的思路,在学生学习和提问出乎于老师的思路之外时,老师会一时显得手足无措,导致教与学瞬间脱钩。这样,学生的学习信心就会受阻和受挫,同时他们的学习注意力也可能产生偏移。这时,如果老师没有认真解释学生的问题而按照自己的原有思路进行滔滔不绝,那么教与学就不再在同一轨道上并肩前行了。为此,老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的同时,也要备好班上学生的各种情况,做好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匹配方案,做到因时因地、因材施教和因人施教。

三、编制与设计好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 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必须明确,重难点知识必须呈现一定的凸显性,教学方案也必须精致得当,同时具有可观性和可操作性,这样的教学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向心力。当今的教学有时借助计算机辅助设备,有时也仅限于传统的黑板。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手段,都强力的要求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不能存在一丝笼统和模糊的冗余。否则,在上完一节课后,学生可能一知半解,鱼目混珠。这样的课相当于为学生做了一节课的无用功。所以,在教育教学的里程间,作为老师的我们,必须认真地编制与设计好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且力求让其凸显鲜明的教学设计意图,才能赢在课堂上,才能向45分钟要质量。

四、教学方案的评价与修改

在上完每一节课的教学后,我们老师还必须及时再次对自己的教学方案进行积极性的评价与修改。因为积极性的评价与修改可促进我们对教材的钻研与理解更全面,也强化了我们对教材教法和学生的学法的研究和运用,同时也提高了我们老师的理论水平。相反,教育教学只能固步自封,无进步,无创新。

总的来说,课改后的新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生活,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体验了人文主义关怀,体现了“数学是身边的数学,是生活中的数学”的思想,让学生在解决一个个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好数学、用好数学、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10.中学数学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读后感 篇十

靳增志(北京市新桥路中学,一级教师)

一、初中物理现象教学的特征

(一)什么是物理现象

人类的自然科学知识来自于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孜孜不倦的探索和发现。物理现象包括可观察、普遍存在的自然物理现象,特定条件下的物理实验研究或应用过程中产生的物理现象。如光的折射,水的沸腾,惯性现象,电流的磁效应等。

(二)什么是物理现象教学

教师为帮助学生观察、了解、分析物理规律,而模仿某些物理情景产生的条件再现,从而找出其发生、发展、变化的原因、过程、规律而采取的教学行为。如: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时所做的斜面小车实验。

(三)物理现象教学的特征 1.目的性

任何一节物理课堂教学中的现象教学都需要明确的目的性。物理现象教学并不是对物理学家研究的物理现象方法的简单重复,而是使物理现象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个用以探讨物理问题的最适宜的物理环境。

在一堂课的教学中,考虑要不要进行物理现象教学,选择什么样的物理现象,以及如何设计包括物理现象在内的教学过程都必须先从教学目的出发。没有观察目的或者观察目的不清楚的物理现象教学是低效的、失败的教学行为。

在引入课题时运用物理现象教学,其目的往往是侧重引导学生对所研究问题的兴趣,或者唤起学生的思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要求这类物理现象尽可能新奇、生动、有趣。例如:光的折射现象引入时观察斜插入水中的筷子所出现的现象或者 “ 硬币重现 ” 的现象。

在形成概念和规律教学过程中用物理现象进行教学,其目的往往在于提供必要的、足够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因此要求这类物理现象要突出共同特征、本质的联系,使学生建立正确、清晰的物理图像。例如:力的概念的教学中要提供多种不同情景,以供学生思考力产生的共同特征,为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活动提供支持。

通过有目的的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对比、分析才便于学生概括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特征,了解物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过程,为进一步思维加工从中找出物理现象的规律,提供了思考的线索和依据。

2.广泛性与多样性

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多种多样,有简单的、有复杂的,有便于观察的,有不便于观察的,教学中应针对不同的物理现象采取不同的呈现方式。

演示法:这是物理课堂最重要、最常用的一种现象教学方式。

例如:惯性现象的演示

如果具备条件,应尽可能的让学生参与体验,加深学生的印象和感知。

例如: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多媒体法:

对有些不便于演示或观察,存在安全问题的物理现象多采用这一方法,可以是图片、动画、视频等来辅助教学。

例如:进行压力概念的教学时,为便于学生对压力形成正确认知,而需提供的各种具体情景现象。再比如:用二氧化氮演示气体扩散。

3.科学性

物理现象教学是物理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最具有物理学研究特点的教学行为之一。物理现象对于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认识、分析物理规律,找出其发生、发展、变化的原因、过程、特征,具有很强的思维引导性,所以科学性是物理现象教学中必须遵守的原则。

由于许多物理现象的发生、发展是由多种复杂因素共同决定的,我们在进行分析时虽可以只强调主要矛盾,避开次要因素,但决不能将主次倒置,否则也就失去了现象的科学性,这对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是极为不利的。如在讲摩擦生热时,引用打气筒连续打气后筒壁发热的现象就是不科学的。这个现象更主要的是压缩活塞时对筒内的气体做功所造成的。

二、初中物理现象教学的作用

物理现象教学是形象、直观的展现物理情景、物理过程,揭示物理规律的一种重要的

教学行为,重视物理现象教学设计与研究,能够为学生学习物理概念、规律起到更好的辅助作用。同时,物理现象教学的过程对于学生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杨振宁 教授认为: “ 很多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形成一种印象,认为物理学就是一些演算。演算是物理学的一部分,但不是最重要的部分,物理学最重要的部分是与现象有关的。绝大部分物理学是从现象中来的,现象是物理学的根源。” 由此可见,物理现象对物理学研究起着重要作用,物理现象也是物理探究的源泉。

(一)物理现象是学生学习物理过程中思维的起点,是学生进行思考问题的基石 例如如力的概念的教学,我们需要让学生首先感知 “ 手对书 ” 有力的作用、“ 人对小车 ” 有力的作用等等,再用不直接接触的 “ 磁铁与铁钉 ” 之间也有这种力作用。在这样的大量事实基础上,学生才可能在头脑中建立起 “ 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 的具体表象。

没有必要的现象的再现,面对新的具体问题就很难想象出相应的物理情景,而在头脑中没有与问题相关的物理情景,解决问题就无从谈起。

(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保持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如果学生没有好奇心,那么我们所教授的知识只是死物,那么也就丧失了物理教学的本来意义。新颖、直观的物理现象在课堂的引入、探究环节都会对学生学习起到良好的催化作用。

例如在演示惯性现象时将几个象棋子叠在一起,然后拿起一把直尺,举得高高的,带着微笑问: “ 我要从这叠象棋中取出最下面的一个,但上面的棋子能保持不动,可以吗? ”

(三)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的观察方法

初中阶段对观察的要求主要有:能够有目的地观察,能够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认识观察对象所发生的变化及条件。

实验现象的观察要符合目的性、整体性、理解性、选择性、精确性、客观性六个要求。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 , 启迪学生 , 注意对周围事物的观察 , 让学生做有心人 , 勤于思考、善于观察,逐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形成正确的观察方法。

如探究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只有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全面观察,才能知道通电导体在磁场中会受到磁力的作用而运动起来,而且它的运动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还与磁场方向有关。

再比如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学生通过凸透镜成放大像、缩小像的现象,产生凸透镜成不同像时需要满足什么条件的疑问。教师要注意提供器材,情景让学生亲自动手观察凸透镜成像的不同情况,通过语言引导才能使学生逐步理清探究的问题是什么?探究的方法、程序是什么?

观察能力是提高学习效益必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学会观察、善于观察,将使人对周围的一切变化更加敏锐,更能抓住事物的本质,深刻理解和洞察事物的本来面目。

(四)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形成科学思维习惯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只有现象在人脑中形成一定的表象,人们才能摆脱具体的事物,通过概括、抽象,过渡到思维,从而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学生学习物理概念是从感知操作开始的,没有必要的感知基础就不能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必要的表象,而没有内化了的表象素材学生的思维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这样的学习只能是机械的记忆。例如:研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让学生亲自动手探究,通过手指压水中的乒乓球,感受浮力大小的变化,再进一步进行观察、测量、思考、感知,形成正确的表象,为进一步研究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物理现象教学不但在概念、规律教学中起重要的作用,在概念规律的应用过程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常听一些学生说:看老师做题一看就懂,自己一做就不知从何下手。可见学生并不是规律、公式记不住,而是面对具体问题不知如何应用所学的规律、公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学生在具体问题面前不能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物理情景。

突出物理现象的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能较顺利地实现形象到抽象的过渡,找到思维的支撑点,从而真正学好物理学的知识与方法。

三、初中物理现象教学设计的建议

(一)重视实验现象的教学研究

物理教学离不开物理实验教学,物理学本身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并且由于学生物理知识的学习过程要借助生动、形象的实验现象,这是被长期物理教学实践所证实的。

实验现象是为了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知过程,使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能找到一个形象的、科学的物理现象作为支撑点。只有这样,学生的物理思维水平才能不断地提高,才能在学到具体知识的同时真正掌握物理学分析、研究问题的方法,这才是我们进行中学物理教育的真正目的所在。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表象有些是科学的,有些则是不科学的、甚至是错误的。物理现象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去除不科学的认识,生成正确的认识。物理实验在这一点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例如:对于简单电路的连接与测量的问题,常看到学生的作业出现明显的错误,如电流表短接在电源两极、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不能改变等,但他们却不能自己找出错在哪里。这是由于学生对这些陌生的新仪器、新规则缺乏充分的感知,正有待于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有关的物理现象的展示,加深他们对仪器的使用规则的理解和记忆。

1.注重由小实验导入新课

亚里士多德说过: “ 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 ”。学生有了疑问,就会对研究的对象发生兴趣,有了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高涨起来,这样,学习的效果无疑是好的,所以,展示的物理现象一定要简单、直观、鲜明。例如:玻璃瓶在手的压力作用下的形变,可在施加压力前先问学生:用手挤压瓶子,玻璃管中的水柱会动吗?用细玻璃管中水柱的高度变化,显示出玻璃瓶体的形变,这个实验利用好了是非常能够吸引学生的。

2.用好比较法

“ 比较 ” 的方法,是物理学研究中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也是我们经常运用的一种最基本的思维方法。这种方法的实质就是辨析物理现象所反映的物理事实的条件、结果、原因的异同,以帮助学生把握其本质特征。

由于比较法很适合于初中生学习物理知识,所以教材中很多概念和规律,如比热、密度、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浮沉条件、光的反射定律、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等等,都是用比较法引出的,这种方法要求教师精心准备材料和语言,熟练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二)注重引导学生对物理现象正确的、有目的的观察

进行物理现象教学的目的,是为了突出物理过程的分析与研究,是为了更好地落实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所以在进行现象教学时要摆正关系,不能只强调进行现象教学而削弱了对物理现象的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否则学生会感到看了一堆奇异的现象而不知最终要落实在何处。这样也就失去了物理现象教学应有的价值了。

如果把物理现象教学当调料,只为博得学生的惊叹,反而降低了物理现象教学的层次与品味。教学中展示的物理现象与所要说明的问题要具有明确的因果关系。例如:在平面小车上立起一木块,拉动小车后木块随小车一起运动,当小车遇到障碍物突然停止运动时,木块翻倒。这个实验中的 “ 木块翻倒 ” 并不能说明物体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翻倒本身

就是运动状态的改变。因此不如将木块平放在小车上,当小车突然停止时,木块从车上 “ 冲出 ”,这种现象与教学内容也就一致起来了。

教学中所展示的物理现象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直观性,突出主要矛盾,便于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物理表象。如滚摆实验,教学时应让学生明白观察的对象是滚摆的运动变化,观察的目的是弄清在运动过程中能的转化。

(三)物理现象教学要突出针对性,切忌华而不实、过于复杂

物理教学中重视现象教学,也并不是多多益善,而应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生的实际,切准学生认知过程之脉搏,有针对性地进行现象教学。

例如:有老师在进行浮沉条件的教学时,准备了很多的材料,但由于缺乏有效整理、筛选,课堂很热闹,学生虽然看到了不少现象,但却不知道该往哪个方面思考,造成思维程序混乱。将复杂的物理现象进行的科学的简化,减少干扰因素,从而便于学生在观察中抓住问题的本质。例如:研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时,用很轻的塑料板悬空比在平面上演示更简单适用。

(四)贴近生活、搜集素材、精选材料

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插图、众所周知的典型事例、简便易行的小实验等都是进行现象教学的素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挖掘各种有用的素材,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加以精选,并不断总结经验、积累资料,从而使今后的教学内容更为充实、更为科学高效。

11.中考与教材改革对中学教学的冲击 篇十一

关键词: 初中英语教学 中考 教材改革

从教30年,2013年是高考、中考、教材改革浪声最高涨的一年,也是我从事教学以来最无奈、最厌教的一年。我蹲教初三15年、三届轮回(循环),对初中教材驾轻就熟,在初中教学大纲中,初中学生要求掌握的词汇我已可以倒背如流。哪一个词汇在哪一年级,哪一课文出现过我都知道,哪些词汇在哪一年中考考过我也了如指掌。初中教学重点是思想教育,寓思想教育于教学中,全方位关注学生的成长,让学生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积极提高学科的学习兴趣。我积累了大量的学科教学、学生的思想教育、班级教育、级组管理、后进生转化思想工作等材料。初中学生初生牛犊不怕死,难教,不管你是研究生学历,还是教授级人马都未必能把初中学生教好,只有一线初中教学老师才知道其中的苦。一个具有高学历、能说会道或高级(职称)教师未必是一位成功教师,能让学生既尊敬你又怕你——亦师亦友,那你就是一个成功的老师。对管教初中学生我有独特的教学、教育风格,我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我诚信,言出必行,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换位思考,急学生之所急,为学生着想。让所任教班级学生对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学习积极性高涨,学生对学英语不敢怠慢,心甘情愿地按我的要求做,给足我面子。在大、中、小统考,统改我所任教班级成绩名列前茅,超市平均分、同级兄弟班级十几二十几分不在话下。我愿教、学生愿学,我付出、学生有收获,何乐而不为?

我自认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我严而有度,严中有爱,我爱学生,亲近学生,了解学生,帮助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他们加我微信,我加他们QQ。这样不但可以了解到他们在学校的情况,还可以了解到他们的课后或校外思想活动,全方位关注他们的成长、学习动态,年复一年地教,一届又一届把他们送走。我感到满足、欣慰,不厌烦甚至比那些刚毕业出来工作的新老师还有激情。我的付出,师生是有目共睹的,一个爱学生的老师一定会受到学生的爱戴。言传身教,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学生对学习知识的掌握。我30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履行学校的办学宗旨——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人人学有所成,人人成功,我做到了,记得在2012届毕业晚会黄德辉同学的感言:“没有梁老师我早就学坏了,梁老师批评我最多,分分钟盯住我。她对我从生活到学习上不离不弃的帮助,不厌其烦、孜孜不倦的教育感化了我。所以我最想感恩的人是梁老师,‘梁老师在哪?我一定要拥抱一下她’。”是的,我把每一位学生都看做自己的孩子,不离不弃、不管成绩好与差。多年来我不但在精神上,帮助过处于迷途的边缘生,在物质上也资助过不少学生。例如2008届的苏宇深及2009届的朱嘉威、罗正杰(每人送过四双校鞋和两套校服)等一大批学生。

我爱教育行业、喜欢做老师,我桃李满天下,在石岐区曾经的学生现在已成了我的同事。但2015年是我教书生涯中最厌教的一年,高考改革、中考改革、教材改革使得本来对学习成绩不在乎的“90后”(学生)更肆无忌惮。上课无精打采,上课等着下课,下课往小卖部、球场跑,课后不写作业、不复习、不背书,缺交作业大有人在,追交作业像打仗、玩捉迷藏,找不着人,背书不过关的、听写不及格的留堂。他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说不干就不干。你追紧一点,他们会说:“中国人学英语没有用,今日关注都有说:北京、山东山西、高考不用考英语啦!迟早广东中考英语也不用考的、学那么好来干吗呢?大不了读个专业技术学校出来就业也用不上英语。我也不想考公务员、研究生,更不想出国深造读书。”是的,我还能对他们怎样?尤其像我们这类普通中学,生源差。语文都学不好,他们巴不得不学英语。信息时代,对他们说英语的重要性还管用吗?不少“90后”的孩子,该学习掌握的知识未必知道,不该知道的网络东西他们一定都会知道。迫于老师和家长的压力,有90%的学生想继续读书、想升学。一些政策的不定性,道听途说的谣传对初中英语教学冲击非常大。教材改革英语知识范围更广、更贴近生活,但学习难度大,课文篇幅长,句子结构复杂,练习量大。每周只有四节英语课,每周也只有一节早读课(周一早上要进行升旗礼。周三,周四学生要进行体育锻炼),这样课时比例是非常难于按质按量完成教学任务的。再有就是上级(教育局)已下命令学生在校时间不能超过7小时,监护人家也要有更多的时间共同教育孩子,更要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一天所学科目的课外作业不能超过1.5小时,没有按时完成作业的、书不会背的也不敢留堂,动不动就投诉,学校也怕一票否决。到时到点(下午5:30)校警吹哨赶人、关灯、锁门,“英语越来越难学,语法复杂、单词难记,听、说、读、写都要兼顾”是学生的心声。我做了一次调查统计,本学年每学月检测的成绩都比往届同期低。三率就更不敢比了。学生厌学现象非常严重,家长不配合,初中老师英语教学任重而道远。初中英语教学何去何从?有待深思。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黄远振.新课程英语教与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119-139.

[3]林崇德.英语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149-152.

12.中学数学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读后感 篇十二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复习与整理

“复习课难上!”这是许多教师经常发出的感叹。那么复习课难在哪里呢?小学数学复习课不是机械重复, 它包括三个方面的任务:第一, 要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 构建知识体系、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 做到“点连成线, 线连成片, 片成体系”;第二, 要对学生学习缺陷进行弥补;第三, 要加强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而怎样完成这三方面任务的教学, 至今还没有一个一般公认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 也没有像新授课那样有一些现成的资料作参考, 这就需要靠教师各显神通。因此, 研究和探索复习课教学的一般模式就显得尤为必要。下面就结合自己教学工作谈一些体会, 旨在得到大家的指正。

一、对整理与复习教学的重新认识

过去小学数学复习课的教学受传授式教学的影响, 在内容上主要以陈述为主, 或是将复习课当做习题课, 通常从具体实例归纳出一般的方法, 追求学生对这种一般方法的掌握, 忽略了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同时当时的教材以及教学缺少对学生引导, 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甚少, 学生难以通过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 缺乏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学到知识的体验, 这些做法已不适应新课程理念对整理与复习教学的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是小学数学课程新理念的集中体现, 它主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学生要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把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和环境之间的互动过程, 充分体现学生在经历和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并形成学会学习的能力。教学内容既要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适宜各学龄段儿童的能力发展水平, 又能促进孩子能力的发展。我认为新教材整理与复习的教学应以知识整理为手段、是复习知识的过程;学会整理、复习知识是目的。整理与复习的教学着力在学生已有知识、能力和认知水平基础之上培养学生后继学习的能力, 这些不仅通过新课的教学去实现, 因此, 整理与复课的有效教学更是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学会学习的能力的良方。

二、关于整理与复习教学的几点思考

在整理与复习课中怎样整理呢?我认为小学数学整理与复习中对已学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是一种从接受到发现的过程。可以通过观察、练习、资料收集与讨论等方法进行整理, 从中产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新的体验和反思。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回忆知识、掌握算法, 顺利进行知识的整理。我在六年级上过一节求表面积的复习课, 为了让学生系统地复习表面积计算的各个要素, 就给学生们布置了综合性较强的内容——“粉刷学校围墙”, 要求各个学习小组实地测量学校围墙面积, 计算需要粉刷的面积, 同时了解周边市场上各种涂料的价格, 综合自己了解到的因素选择使用哪种涂料, 并附选择的理由。学生们通过这种练习方式, 经历了资料收集与讨论的过程, 不断地找办法解决整理过程中出现的疑惑、障碍;而练习中学生不但要复习面积测量的方法、围墙内外面积各需要粉刷多少, 还需要对涂料的购买、涂料价格的比较等相关信息进行处理, 这就使他们通过相关资料收集、阅读以及在同学之间展开讨论等合作学习、自觉学习等形式, 增加对知识及知识之间关系的理解的广度、深度, 优化自己的认知结构, 有效把握知识的整体性, 最后实现对知识结构的重构。

归纳设计制表, 这也是我们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首先, 教师要教给学生归纳整理制表的形式, 针对不同的内容, 采用相应的表达形式, 比如表格式、括弧式、集合式、提纲式等等;其次, 教师要教学生设计表格的栏目;最后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填入表内。注意到整理的发现过程是思维具体与思维抽象不断交叉的过程, 学生在观察、练习、知识收集与讨论的过程中要融入对整理对象深入的体验, 在高学段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尝试理解抽象的数学过程, 将数学知识的复习转化为个人学习的能力。在进行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根据教学灵活处理素材

首先, 教学素材要有趣味性, 因为整理与复习的知识是学生已经学习过的, 学生往往会不同程度地忽视整理与复习的过程。因此, 与新课的教学过程相比, 整理与复习课的教学过程更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更加突出了在整理与复习教学时注重学生兴趣的重要性。所以进行教学时特别要注意的就是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认知和能力发展水平选取负载知识点的素材。一位教师在进行“面积计算”一单元的复习时, 先是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整理, 接着在班级进行评比, 看谁的整理形式更简洁、更容易让大家记牢知识点, 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再让学生们共同进行二次修改, 第三次再让全班同学评价。这一过程是学生在自主参与、自我掌控的前提下展开的, 所以学生的参与性非常高, 在不知不觉中, 对这一单元的知识进行了三次梳理, 各知识点由模糊到清晰, 所以高效地完成复习任务。

2. 对学生的适度指导

虽然对学生的指导属于教学操作性的问题, 难以将其量化。但整理与复习的教学中不能正确合理把握指导学生的“度”, 将影响整个整理与复习过程的效果。若对学生的指导或提示过多, 则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束缚学生的思维, 僵化教学的互动;若对学生的指导过少, 会增大学生整理和复习的难度, 同样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思维的展开;两者都不利于整理与复习的顺利进行。在小学第一学段, 由于学生数学学习处在初级阶段, 学生还不具备自己整理知识的能力。所以在教学整理与复习时偏重教师的指引, 让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知识整理。比如教师仔细教授学生如何观察知识目录、图形、数字等, 如何从中回忆或联想已学的知识, 可以由学生说, 老师将整理出知识结构一步步地呈现在黑板上, 让学生熟悉知识呈现的过程。进入第二学段, 整理与复习课的教学应适当减少指导性内容, 而注重激发学生的知识整理、复习的动机和确定整理的方向, 维持学生对整理目标的追求。

3. 突出整理能力的渐进、上升

整理与复习的教学要顺应数学知识由浅入深, 从具体到抽象的螺旋上升特点, 关心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不断积累及应用知识的能力不断增强等实际情况, 在整理与复习课的总体设计上突出培养整理能力的渐进、上升过程。模仿整理阶段, 学生通过模仿整理方法形成自己整理知识的基础。我认为学生整理能力是在实践中获得的, 而实践在刚开始离不开良好的示范。因此, 教学要有利于学生针对教师的示范进行有目的的模仿, 从模仿整理的方法到发现方法存在的优点和不足, 教学应有示范、模仿性。从模仿转向自觉整理阶段, 教学要有利于鼓励学生之间交流, 大胆的猜测过程和结果, 宽容学生的粗略甚至错误的想法和做法。教学应有过程和结果的冗余性。自觉整理阶段, 教学要有利于让学生通过主动合作、探究看清整理对象的各个方面并在思考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 自觉整理能力的不断得到加强和提高, 教学应有探究性。

4. 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整理与复习的教学要体现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留给老师和学生较大的思考空间, 以促进师生互动。不同的教师对教学内容构想及经验知识往往是不同的, 因此, 在复习课教学设计中提供较大的允许改变和补充的空间, 在教学中融入教师个人对于教学内容构想的经验知识;教材内容作为案例不宜看做是知识点的完整或定式的呈现, 而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 提供较大的思考空间, 为学生创造更多管理自己的机会;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触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使教学内容体现教学互动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吴亚, 数学复习课学生主体地位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0年。

[2]陈军, 复习课教学中思想方法的渗透,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科学版》2010年。

[3]陈明霞优化练习, 使话题复习更有实效《学周刊:C》2011年第1期

13.初中数学教材研究报告 篇十三

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我认为这里的“一滴水”是指学生接受的知识及做人的道理,而“一桶水”不光指教师的学历和水平,更主要指教师要有居高临下的教学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讲透教材思想原理的能力、教会学生解题方法的能力、无意之中吸引学生偏爱所教学科的能力。作为一个数学教师来说,要具有以上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

钻研教材是教师一项重要而又深刻细致的工作,是备好课、上好课、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在一定程度上说,钻研教材又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它联系着方方面面。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研究数学教材呢?现在,我就初中数学教材从以下几方面浅谈自己的想法。

1、熟悉大纲,掌握教学目标。

教学大纲是教学的依据,是教师备教材的指导性文件。钻研教材,教师首先要学习初中数学大纲,熟悉大纲对所研究教材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弄清应遵循的`教学原则,从而在备教材时,才能在知识、技能、培养能力、思想教育等方面提出明确而恰当的要求;才能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从而避免盲目地提高教学目标,增加教材的深度和广度,或随意降低教学要求。

2、通览教材,明确章节地位。

教材是教师备课的主要依据之一。教师应花大力气去通览全册教材,从而掌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掌握其内容安排及习题的配备的目的,明确各章节在整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深入钻研教材还可以知道基础知识以及前后左右的联系;掌握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思想性;分清教材的重点章节及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性及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潜在因素,做到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适应性的统一,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这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

3、抓住重点,确定教学中心。

对于某具体章节教材的分析,我们应结合大纲要求,认真分析,深入钻研,抓住知识重点,从而确定本章节的教学中心。在确定重点时也应由整体到局部,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分析。

例如,平面几何“相似形”一章中,相似三角形是重点,在相似三角形中又以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三个判定定理为重点。在三个判定定理中又以第一个定理为重点。为此,教学中,应围绕定理1的证明来进行一系列的教学工作。课堂上根据证明的需要,可以制作教具、学具,让学生讨论如何移动三角形,从而可以满足所给的条件和结论引出辅助线,使定理1得以证明。

4、寻找难点,制定突破措施。

难点一般是指在学生的理解上、接受上比较困难的知识部分,是学习中的“拦路虎”。因此,在钻研教材时,要根据所教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状况分析教材,找出教学难点,然后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突破难点的措施。解决难点的总原则应遵循认识的规律,要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难点更容易突破,并针对难点形成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对症下药”加以解决。

5、综合分析,选择教学方法。

教师课前备好了教材,教学方法的选取如果不恰当,也是难以教会学生的。所以,慎重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材中某章节的教学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往往需要对教材的特点,知识难易程度、课堂结构、学生知识面和实际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来确定。不论采取哪一种教学方法,都必须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都要从实际效果出发。

例如,在相似三角形的有关教学中,由于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的特殊情况,那么有关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性质等,我们可用类比方法从全等三角形引出。效果较好。

6、精心琢磨,恰取练习作业。

数学教学过程,大体可分为知识发生和应用这两个过程,前者指揭示和建立新旧知识内在联系,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后者指课堂上应用基本知识解决问题的训练过程。教师在新授知识结束后,接下来的主要工作就是基础训练和课下作业。因此,在练习题、作业题的选择上要精心琢磨。它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的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将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上一篇:青协宣传部10招新面试方案下一篇:漂亮的大自然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