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阅读鉴赏:落日怅望

2024-10-27

诗歌阅读鉴赏:落日怅望(4篇)

1.诗歌阅读鉴赏:落日怅望 篇一

落日怅望诗词鉴赏及习题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落日怅望]诗歌赏析

(1)本诗以“落日怅望”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2分)

鉴赏:

客中久滞、思乡情切——颔联。(或年华渐老、感时伤逝——尾联)(答对一点给即给2分)

(2)从语言、表达技巧方面任选一角度对诗歌进行作鉴赏。(50字左右)(6分)

鉴赏:

角度举例:语言方面——炼字潜词形象传神,“孤云”“归鸟”“微阳”“秋山”营造了秋日傍晚的萧瑟与清冷,寄托着作者的伤感之情。“烧”字的使用,是静中有动;“远”字又写出了意境的空阔,增强了对孤寂之情的表现。

表达技巧方面——A、作者触景生情,由“孤云”“归鸟”疾速飞去,想到自己的久滞不归;由夕阳落山,想到自己年华老去。联想自然,抒情真切感人。

B、对比,云、鸟行去之快于自己留滞之久形成对比,表达对家乡的.深深的思念。

C、比兴,首联、颈联既兴且比,“孤云”“归鸟”既引起乡情,又是自比;由夕阳引出年老,又是以夕阳自喻。表现了自己离家的孤寂与老去的伤感。

D、“不敢照”的心理描写,明抑暗扬。照了才愁,是原本无愁;不照已知,表明愁思深重。

E、情景分写,层次鲜明。一、三句景,二、四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时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有曲达其意之妙。(角度选对2分,结合诗句分析到位4分)

2.诗歌阅读鉴赏:落日怅望 篇二

所谓“3+1”的阅读训练, 就是在阅读一首诗歌时, 在思考形象、语言、技巧的同时, 要考虑感情。具体说来就是:形象+感情; 语言+感情;技巧+感情。

一.诗歌阅读鉴赏“3+1”模式阅读训练示例

下面以2010年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为例来体会一下“3+1”的阅读训练方法。

送魏二/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一) 阅读鉴赏“醉别江楼橘柚香”

形象与感情:江边;高楼;橘柚飘香。在靠江的高楼上设饯行宴, 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 环境幽雅, 气氛温馨。眼前的景物因为朋友即将分手而变得尤为美好, 暗含离别后物是人非, 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技巧与感情:乐景哀情。

语言与感情:“醉”字, 借酒浇愁, 暗示着“酒深情亦深”“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离别深情。

(二) 阅读鉴赏“江风引雨入舟凉”

形象与感情:江面;风;雨; 舟;行人。送友人上船时, 眼前秋风瑟瑟, 气候已变, 人的心情亦跟着变化。

技巧与感情:寓情于景。句法字法运用皆妙, 耐人吟咏。

语言与感情:“引”字与“入呼应, 有不疾不徐, 飒然而至之感, 善状秋风秋雨特点。”“凉”字最能表现离愁, “凉”写秋风秋雨的“凉”意, 是身体的感觉, 同时又是心理的感受。

(三) 阅读鉴赏“忆君遥在潇湘月”

形象与感情:潇湘;月。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 那时风散雨收, 一轮孤月高照, 环境凄清。

技巧与感情:想象 (虚写) 。因为孤寂与愁苦, 行人恐难成眠。

语言与感情:在叙写离别场景后, 用一“忆”字, 虚构分别后朋友月夜泊舟中。

(四) 阅读鉴赏“愁听清猿梦里长”

形象与感情:猿啼;梦境。朋友暂时入梦, 两岸猿啼一声一声闯入梦境, 令他睡不安恬, 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诗人从视 (月光) 听 (猿声) 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

技巧与感情:想象 (虚写) 。月夜泊舟已是幻景, 梦中听猿, 更是幻中有幻。所以诗境颇具几分朦胧之美, 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语言与感情:“愁”直接点明感情;“长”字状猿声相当形象, 使人想起《水经注·三峡》关于猿声的描写:“常有高猿长啸, 属引凄异 , 空谷传响 , 哀转久绝 。”“长”字作韵脚用在此诗之末, 更有余韵不绝之感。

运用以上 “3+1”模式解 读《送魏二》后, 学生在答题时就能八九不离十。

二.诗歌阅读鉴赏“3+1”模式阅读训练原理

(一) 诗歌阅读鉴赏“3+1”中“1”指的是感情

鲁迅先生认为诗歌有两种来源, 一是原始劳动, 一是原始宗教。不论是先民在劳作中, 还是在对神明的顶礼膜拜中产生的诗, 都离不开人的感情抒发。劳作中的愉快和痛苦, 面对神明的恐惧和敬畏, 都是先民发之为声的直接动因。

诗人内心情感的流露, 就是诗歌产生的本源。正如德国格罗塞所言:“诗歌唤起一切人类的同一的感情, 诗歌到最后创出了一种持续的心情。”古今中外的哲人对诗歌的看法都强调了感情。更为重要的是, 我们中国古代的诗歌与外国的诗歌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古代诗歌基本上是抒情, 而外国的诗歌大多是叙事诗。既然如此, 我们在阅读鉴赏每一首诗歌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时候, 首先考虑必然是感情。

(二) 诗歌阅读鉴赏“3+1”中“3”用意也在感情

1.形象是诗人抒情特有的方式

诗人的职责在于抒情, 但诗人不能空洞地抒情, 他必须把心中的感情通过富有一定感染力的审美形式抒发出来。正如俄罗斯文艺理论家别林斯基所说:“诗歌是赋予形象的思维。”有了这些形象, 诗歌才有美的境界, 才能产生艺术魅力。

诗歌的形象可以分为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三类。诗歌的人物形象, 包括抒情主人公和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无论哪种形象都有各自的基本特征, 都寄托着诗人的苦乐悲喜。诗歌的事物形象, 即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也都寄托着诗人的思想感情。景物形象的类型有景物 (季节、时令、地域等) 、场面 (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 、色彩, 诗中的景物必然要浸染作者的思想感情。

杜甫的两句诗“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通过春天的花鸟景物, 表达作者在战乱年代的惊恐心理和恨别情绪, 既形象又深刻, 看似写景, 实则抒情。李煜的两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作者把无形的“愁”化为有形的“一江春水”, 把自己因亡国而引起的不绝的愁绪渲染得淋漓尽致。

2.语言是诗歌的物质外壳

不论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语言都是必不可少的中介, 诗人们要创造出美的诗歌, 就必须首先在语言上下功夫。

高考诗歌语言类题目有三类: 炼字、炼句和语言风格。炼字、炼句两类是高考的重点, 无论是哪一类, 都要在把握语境含意的基础上, 分析诗句的表达效果或蕴涵的情感。一首诗, 语言给我们提供了最直观的印象, 我们从诗人们的炼字造意方面就能体会到诗人们的辛酸、无奈与快乐、欣慰, 只有准确地理解了诗人语言的精妙, 我们才能读懂诗歌, 进而理解诗人们的喜怒哀乐!如唐代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一句:“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 画面开阔, 意境雄浑。

3.技巧是诗歌感情的物质形式

技巧对表现感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里的技巧就是通常意义上的表达技巧, 它是个广义的概念, 可以使诗歌形象更鲜明、语言更凝练、意境更蕴藏、表现力更强, 从而鲜明地突出情感。

古人十分重视技巧的运用。《诗经》的主要手法是“赋、比、兴”三种。三种表现手法目的都指向感情, 与“饥者歌其食, 劳者歌其事”抒情传统的写实取向一样, “赋比兴”的传统, 一直是中国诗歌最主要的艺术手法。《楚辞》更 是屈原愤激情感的表达, 它辞藻华美 , 对偶精巧 , 并杂有大 量的“兮”字, 以更丰富多变地抒发情感。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这是李清照《声声慢》的首句, 一连使用了十四个叠字, 一下子就点化了整首词感伤凄惨的基调, 不仅如此, 它还活画了诗人怅然若失、无所事事和百无聊赖的孤苦心情。

三.诗歌阅读鉴赏“3+1”模式阅读训练应注意的事项

(一) 诗歌阅读鉴赏“3+1”模式阅读训练最好安排在复习的第二阶段

诗歌阅读鉴赏训练第一阶段要做的事情主要是建构诗歌鉴赏的知识网络。此方面要分为两步走, 第一步建构诗歌鉴赏的相关知识网络:各种复习资料都有详细讲解, 教师要和学生一起脚踏实地地分块按点认真复习。第二步, 按诗歌内容分类指导:每类诗歌都会有自己的特点, 其形象、感情及采用的技巧都会有区别, 比如“怀人思乡诗”的诗歌, 一般与三类人相关: 飘泊在外的游子、长年征战的将士、独守闺中的离妇;特有的一些意象有:大雁、望月、客居、佳节、羌笛、关山等。抒写的主要情感包括:思念、离愁、哀怨、厌恶战争、渴望团聚等。抒写情感的方式:借景抒情、渲染烘托、虚实结合等。

(二) 诗歌阅读鉴赏“3+1”模式阅读训练应整合到相关的程式中

一般来说, 做一首诗歌鉴赏的题目需要四步。

第一步:浏览。就是在拿到一首诗歌时, 先要读一遍, 如果把一首诗比作一个活生生的美丽的少女, 我们首先获得的是她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最鲜明的容貌、体态等表面印象。在诗歌美丽外表的诱惑下, 我们再去探求她深刻的本质。

第二步:细读。这一步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 它关系到我们对诗歌理解的深度, 直接影响到我们答题的效果。1.看题目;2.看作者; 3.看注释。4.读正文。这一步最重要, 诗的正文是阅读的核心, 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在。诗歌阅读鉴赏“3+1”模式阅读训练就应在这一程式中体现出来。读每一句都要考虑到三个方面, 即:形象+感情; 语言+感情;技巧+感情。在思考这几个方面问题时, 还要有所侧重, 这是因为从结构章法的角度来看, 诗歌的绝句、律诗的前两句、四句往往写景, 后两句、四句常常抒情 (词上片写景, 下片抒情) , 写景的要侧重于分析景, 写情的要重点关注情。

第三步:读题。这一步要求我们要琢磨题干, 所谓题干, 即命题的语言文字, 包括三大要素:指向要素 (回答什么问题) 、解说要素 (解释题目要求) 、限制要素 (哪一联、哪一句等) 。抓住了题干的暗示信息就可以让你进一步读懂诗歌。

第四步:答题。这是最后一步, 也是收获的一步, 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 综合各种信息, 按要求写出答案, 要遵循“问什么, 答什么; 怎么问, 怎么答”的答题策略。

3.诗歌阅读鉴赏:落日怅望 篇三

[关键词]诗歌教学;诗歌鉴赏

从阅读与鉴赏的区别来看,鉴赏要比阅读高一个档次。就诗歌阅读的教学来说,教师对教材诗歌的处理,只是教会学生阅读和鉴赏诗歌的一个个体和载体,如果阅读诗歌,只停留在教材上的几首诗歌,那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关键还是通过教材诗歌的载体,教会学生独立准确的鉴赏诗歌的能力。所以,诗歌阅读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是要看学生是否具备了诗歌鉴赏的能力。从这一点来看,诗歌阅读教学也就是诗歌鉴赏教学。我认为对古典诗歌的阅读与鉴赏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反复诵读、激发想象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韩愈在《进学解》中也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由此可见,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读之同时,还需展开想象。想象是引发情感的桥梁,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这样,作者就把我们的精神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二、积累、运用鉴赏知识

(一)文体知识。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鉴赏古诗,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诗词文体知识,就有可能盲目而被动。首先,应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流变有相当清晰的认识,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的脉络;其次,还应对诗词的格律知识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诸如句法、用韵、对仗、词牌、曲牌等知识。再次,还要充分把握诗词特点: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

(二)诗人风格。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三曹诗风的苍凉雄健;张九龄诗风的委婉蕴藉;孟浩然诗风的语淡者味重、恬静浑健;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王昌龄诗风的雄健浑厚;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 高适、岑参诗风的雄浑奇拔;韦应物诗风的清新典雅;韩愈诗风的气势磅礴、奇特新颖;贾岛诗风的萧瑟悲愁;李贺诗风的忧郁激愤;元稹诗风的艳丽浅近;白居易诗风的平白清新;刘禹锡诗风的清峻明朗;李商隐诗风的清丽俊逸;杜牧诗风的含蓄绰约;李煜词风的伤感细腻;欧阳修词风的清丽明媚;范仲淹词风的苍凉悲壮;晏殊词风的明朗疏淡;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词风的缠绵悱恻;黄庭坚词风的自然流畅;秦观词风的情真意切;李清照词风的婉约凄切;杨万里词风的新鲜活泼;陆游诗风的雄浑奔放、明朗流畅;辛弃疾词风的气势雄壮;姜夔词风的精心刻意、清妙秀远等等。我们应通过自己的鉴赏活动,加强对作家作品的感性认识,从而归纳出各个作家的风格。了解诗人的风格,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语言特点。语言是诗歌的载体,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重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2)平淡,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4)明快。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5)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6)简洁。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四)诗歌意象。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作者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指导学生把握形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这是鉴赏成功的重要因素。 例如,我们可以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中所描绘的“孤帆”“远影”等意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而自己仍然依依不舍的深沉而浓郁的绵绵友情。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所传达出来的伤别情怀,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等。另外,还须明白我们传统的审美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诸如此类的符合我国传统的审美特点。

三、强化书面表达

经过一定的鉴赏训练之后,学生对于一首诗歌,往往会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感悟。但是,一旦述诸语言,学生的思维却往往大打折扣,写出的鉴赏文字缺乏逻辑性、条理性,表达不出自己的想法,成为思想表达的瓶颈。从阅卷效果来看,阅卷教师也往往喜欢那些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的答卷。因此,书面表达的训练要求就是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

卷面清爽的要求不必细说。虽然鉴赏的文字较作文少很多,但是考生也一定要遵循“意在笔先”的原则,先构思后再落笔,避免涂涂抹抹。卷面清爽,阅卷教师自然心情愉快,考生在无形中得到了一个较好的印象分。

表述严密,指的是在行文中注意表述的严密性,无论是前后的照应,还是起、承、转、合等环节都能有所注意,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前后矛盾。

条理清晰,是结构方面的要求。一般来说,采用一、二、三、四或者首先、其次等标志明显的样式,往往会得到条理清晰的评价。

逻辑合理,指的是即便你的见解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高论,也应当能够自圆其说。

以上主要从诗歌的内容、形式以及答题技巧几方面,对诗歌鉴赏进行了粗略的谈论。我相信,同学们只要对诗歌饶有兴趣, 掌握一定的规律方法,克服功利主义思想,摒弃为做题而做题的做法,就一定能打开诗歌鉴赏的大门,在平时的学习和高考中游刃有余。

4.诗歌阅读鉴赏:落日怅望 篇四

所谓比较阅读,就是将两件或两件以上在内容或形式上有相同或相似之处的作品编为一组,相互对照,辨析异同,用以识别作品特征,提高读写能力的一种方法。在古诗词的阅读教学中,比较阅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赏优汰劣和触类旁通两个方面。将比较阅读运用到古典诗歌的学习中,可以有效提高其鉴赏能力。

古典诗歌的比较阅读具体说来,有不同诗歌题材的比较,不同诗歌同一意象的比较,不同诗人描写同一景物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比较,不同诗歌描写同一对象的表现手法的比较,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不同诗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观点的比较,不同诗歌选材立意的比较等。比较鉴赏要从异中求出同来,也要从同中求出异来。现举隅如下。

一、人物形象特点的比较

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和特定人物形象。人物形象与意象的设题形式表现为判断人物的言行、品质,塑造人物的方法技巧与语言特点的分析,对人物形象的评析等。

例1.阅读下面两首诗,简析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点,并分析诗人通过塑造的采莲少女形象,各表达出什么样的感情。

采?摇莲?摇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摇莲?摇曲

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注:①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②飐风:在水中摇摆。③搔头:古代妇女绾发的簪子。

两首诗都以“采莲曲”为题,都以荷叶、荷花为背景来描写人物,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

王诗中少女美丽,充满青春活力;主人公身穿罗裙,脸似芙蓉,嬉戏荷田。该诗营造了自然环境与采莲女浑然统一的整体背景。白诗描写的是一位情窦初开的采莲姑娘;深藏荷田,遇郎欲语未语,低头微笑。该诗刻画了一个遇见恋人娇羞腼腆、纯真质朴的采莲女形象。两首诗都传达出诗人的欢悦、惊喜之情。

二、情感基调比较

古典诗词都是作者特定情感的产物。而作者的情感不可能凭空而发,总要借助一定的物象来传达。解答此类赏析题,要细心捕捉诗词字里行间的情感信息,找出能传达作者情感的物象加以揣摩,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例2.下面两首唐诗都表达了送别友人的离情,试简要分析两首诗感情的不同之处。

送 柴 侍 卿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摇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扣住《送》诗“不觉”“一道”“何曾”等词细心品味,就会把握诗中表达了洒脱、乐观、豪爽的感情;扣住《黄》诗“烟花”“孤帆”“尽”“唯见”等词反复品味,就能理解到诗中表达的惆怅、难舍、牵挂的感情。

三、意象特点的比较

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统一,是内在的思想感情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融入了作者情思的形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思想感情。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例3.以下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试作简要分析。

咏 白 海 棠

薛宝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咏 白 海 棠

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清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薛宝钗笔下的白海棠是端庄矜持的淑女化身,也是她理想中的自我形象。此诗有意以白海棠关合自己,以花写人,反映出薛宝钗以稳重、端庄、淡雅、宁静的内心世界。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黛玉此诗的特点是以人写花。诗中的种花人、白海棠花以及拟花之“秋闺怨女”,又都是她的自我写照。诗中表现出来的潇洒、机灵、高洁、哀愁的形象,正是林黛玉思想性格的化身。与宝钗的白海棠诗相同,她们都在诗中表现了自我,但黛玉之真率与宝钗之矫情,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特征。

四、表达技巧的比较

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式。具体的考点有: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映衬对比、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等。

例4.以下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

齐安郡中偶题

杜 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两首诗都是写景诗,两诗的后两句的描写对象都是荷,都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但表达的思想情感却不同。两诗中写荷花“相倚恨”、“暮犹怕热”,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

五、作者观点的比较

作者的观点态度,指诗人通过诗歌,形象地告诉读者诗人自己的人生感悟或生活理念等。诗人总是要针对某一历史事件或文物遗迹“赋诗言志”,抒发某种主观情感、人生体验或对家国世事的认识与感悟。

例5.以下两首诗都以“汴河”为题材,但所写的重点不同,抒发的感慨也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汴?摇河?摇曲

(唐)李?摇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 河 怀 古

(唐)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教多。

两首诗都是咏史诗。《汴河曲》借咏史来抒发昔盛今衰之情,通过古今对比的景物描写,曾经“无限春”,而今“已成尘”,满堤的杨柳让回顾昔日繁盛的行人满腹愁绪。李诗重在通过叙写汴河春色和隋宫的荒废,抒发了对隋王朝衰亡的感慨。

上一篇:校本研修教学反思下一篇:集群对讲机使用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