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历史初中作文

2024-09-30

见证历史初中作文(精选10篇)

1.见证历史初中作文 篇一

历史的见证,血泪的控诉_小学作文

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军突然袭击上海,黑暗笼罩了整个上海市市民得马上离开这个危险的地方。因为北站被封锁了,大批的难民便像洪水似的“涌”向南站。南站被挤得水泄不通。这对日军来说是个好机会,毫不犹豫地把炸弹投向上海南站,炸死无辜难民五百多人。不久,日本侵略军又再次轰炸火车站,炸死无辜难民两百多人。只听见几声轰炸声,只看见一团团的烟雾,只闻见呛鼻的烟味,上海南站顿时就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痛苦声、喊叫声,从一堆堆废墟传来。到处是一片凄惨的景象。

在一个角落,一个衣裳褴褛的三岁小孩与死神擦肩而过。他看到被炸到而坍塌的建筑物,听到那响亮而巨大的轰炸声,害怕得哭了。他不知道这是战争造成的`,他不知道他的父母为什么不起来安慰他;他只知道他的父母睡着了,他柔软的小手拼命地摇着他们的身体,让他们醒来保护他、安慰他……

命运之神依然照顾着他,他被一个好心的年轻人送进了孤儿院。这里的阿姨很慈祥,其他的小朋友也很友好。他们一起学习、嬉戏、生活。他感到很满足。

但好景不长,日军非常残忍,过了五年,他们又来上海,打算轰炸孤儿院,享受他们认为的所谓的那“杀人的快感”。一阵慌乱过后,“梦星”孤儿院除了那个小男孩和几个孤儿,其他人都死了。五年前的景象又一次呈现在他们的眼前。他们不知道以后该怎么办,号啕大哭。那个小男孩成为了流浪儿。可能命运之神太忙了,没有时间照顾他,在冬天的一个晚上,被冻死在墙角。

战争是多么可恶,一次又一次地残杀无辜的生命,使原本可以安然地度过一生的男孩,却因为战争而失去了生命。

啊!和平,和平!和平,我们正在呼唤你,我们需要你,你听见了吗?在背后操控的人们,你们听见了吗?世界的人民们,请不要将这个可爱,美丽,生机勃勃的家园因战争而变得丑恶不堪,好吗?让我们放下武器吧!让我们追求和平吧!让“和平之花”永驻人间吧!

2.五月劳动见证历史诗歌 篇二

细雨如烟,子规燕呢渐入沉静

汗滴浸泡麦粒,一粥一饭咀嚼轮回

五月,未见园润

成熟雏形

眸子里贮满憧憬

五月,无闲人

蚕桑探路,耕织成画

被秧苗折叠的背影

刻绘着存在的象形文字

男耕幸福,女织安宁,小儿无赖收割

鄙视不劳而获在田间地头响起

五月

耳囊机床轰鸣,高架桥梁,地铁,高楼大厦

破土而生

坚实臂膀托起生活

是扎实工作,改变出行

小汽车成为流动的家

巴士在城市小镇携公众穿行

坐行大船享受旅途潇洒

飞上蓝天把世界变小

劳动是成长幸福的唯一途径

幸福是从深入浅出的劳动中长出的果实

茹毛饮血到现代文明

从乡村到城镇都依籁它生存

服务让繁华商业之所以繁华

老师抺擦汗水,浇灌栋梁

知识改良劳动,创造神奇

勤劳,是蜜峰采蜜后的甘甜

不弃不离

代代相传,代代沿习

五月勤劳的花不会枯萎

耕耘的人们无瑕让心徜徉

注目蓝天云卷云舒优雅

五月花红柳绿阻碍不了

你的期盼劳动的希望

种植在阳光下

种植花好月圆,丰收贮满的日子

暮春,春风徐徐暖过心房

夜雨缠绵惹人怜

花事未了燕依旧

醉它勤劳建家园

比翼劳作双飞

劳动的节奏和韵律

生活美好人类进步都是它的赏赐

五月握着你因劳动开满茧花的手

如咖啡里的方糖把生活调得有滋有味

万里长城每一块砖凝结劳动的血泪和汗水

千年古堰流淌着劳动勤奋,思考着传承繁衍的智慧

京杭大运河沟通五大水系,联通南北运输大动脉

茶马古道见证人类走南闯北探索生存的价值

秦始皇兵马佣演译劳动卓尔不凡的手工艺和民间艺术魅力

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

创造科技智慧改变生活

从嫦娥奔月到神州飞天

从千里眼神话到村村网络

从顺风耳到无线通讯手机定位

从指间大千世间到喜欢的东西,物流无所不至

从高峡出平湖到三峡大坝落成劳动改变着今天未来希望梦想

是一曲永无休止的音乐

是一首不断创新的赞歌

是一种不朽传承的精神

五月第一天是创造历史创造未来的劳动者的节日

是人类美德传承的纪念

生存支柱劳动价值的认可

劳动没有贵贱没有等待奢求之理

踏踏实实的做真真正正的干

没有不劳而获一逸待劳的免费

浸润劳动之美融于劳动之实干

劳动美德世代传承为梦想和民族兴旺而努力

五月,蝶飞山岗花藏谷底

麦浪稻禾如浪卷过田野

日出丈量土地的宽度

3.央视记者走访万隆会议历史见证人 篇三

来源:中央电视台 来源日期:2005-4-22 本站发布时间:2005-4-22 23:29:27 阅读量:277次

二零零五年四月十八日,亚非会议50周年纪念,中央电视台央视记者走访万隆会议见证人播出节目《央视记者走访万隆会议见证人》,谨以此片献给半个世纪前为“万隆会议”做出过贡献的所有热爱和平健在的和已经故去了的人们。以下为节目内容。

这是一本出版于1955年的老画册,记录着半个世纪前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当旅居香港的印尼华侨梁思谋先生把这本画册交给我们,同时告诉我们港澳地区有不少“万隆会议” 的历史见证人,这些人今天虽然都已经青丝不在,但是50年来他们一刻也不曾忘怀“亚非会议”是怎样让占世界人口一半以上的亚洲、非洲各国人民从此团结和站立了起来,那是让海外华侨何等扬眉吐气的历史时刻!

记者长江:“画册上的这位少年就是梁思谋,当年只有13岁。梁先生告诉我们:当年他很荣幸地到机场迎接周恩来总理,这让他一生都感到骄傲。同时50年了,他也在一直在寻找当年和他一起为总理献花的这位女孩——谢彩月。前不久,谢彩月终于在内地昆明被找到了,两个老人很快将在香港重逢。”

梁思谋:“那天的下午,我妈妈悄悄告诉我:阿谋,校长在大厅要见你,校长对我说:明天你要代表印尼华侨向中国代表团献花,这件事不要对任何人透露,包括你的父母。能做到吗?我连忙点头:能做到。”

谢彩月:“我那时是文艺宣传队的,头告诉我,我妈就连夜给我做了一条裙子。到了机场我们才知道,是向周恩来总理献花。,可是等了很久,突然说不来了。”

记者:那么第二天呢?

谢彩月:“第二天见到了,那时候特高兴!”

梁思谋:“说实在的,当时我的脑海里一片空白。周总理下飞机了,我以百米的速度,左手捧着鲜花,另一只手拉着谢彩月。总理接了鲜花就握手了。”

谢彩月:“总理的手特软,脸特慈祥、钢毅。”

梁思谋:“我想说的话什么都忘了,只记得激动地连连说:“您好,总理!您好,总理!”

记者:后来回到学校呢?

梁思谋:“回到学校,大约有三百名同学拥到我的跟前,他们抢的是我的手,比较亲密的同学就说:‘思谋,千万别洗你的手!这是福气的手!’那天回家后,我真的久久不舍得洗手。”

解说:两位当年给总理献花的少年今天都已经年逾花甲,但是他们忆起当年的往事还是那样的幸福,这不禁把我们带回了半个世纪前的万隆,让我们寻觅“万隆会议”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会议?中国代表团为什么要参加?中国在这次会议上都做了什么?

解说:1955年,印度尼西亚美丽的山城万隆成了“亚洲和非洲的首都”。4月18日,亚、非两洲的第一次历史性会议在这里隆重召开。来自印度、缅甸、中国、埃及等29个国家共计304位代表出席了会议。东道主印尼总统苏加诺在大会上以《让新亚洲和新非洲诞生吧!》为题敬致了开幕词。他强调亚非国家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发出呼声的时刻已经到来,我们不是要建立反对其他集团的集团,而是为了亚非各国、为了全人类找出一条通往和平的道路!

记者长江:“万隆会议是谁最早建议召开的?”

黄书海(时任中国驻大使馆翻译):“印尼、缅甸、印度、巴基斯坦、锡兰(今天的斯里兰卡),当时叫‘科伦坡五国会议,决定开这个会当时最引人注意的就是邀请谁来参加?让不让中国来?”

记者:“为什么?”

黄书海:“因为美国当时要孤立中国,不希望中国参加。”

专访见证人姚力

记者提问:“中国当时为什么要参加‘万隆会议’?”

姚力(时任国务院周恩来总理秘书):“当时中国和亚非国家建交的只有7个,很希望多交朋友。周总理当时给印尼著名的《南华》画报的题词也说明了中国的愿望”

解说:为了搞清楚上个世纪50年代刚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究竟处于什么地位,中国代表团出席“万隆会议”对这次大会意味着什么,记者首先乘上了从香港前往澳门的客轮。我们此行所要寻找的人叫司徒眉生,这位老先生当年不仅是印尼《新报》的记者,后来成为苏加诺总统的助理和中文翻译,而且当年也是万隆大会秘书长办公室的一名工作人员,对“万隆会议”召开之前的历史背景可以说十分了解。

(司徒眉生)

当时亚非国家对中国并不了解,有的国家确实反对中国参加;苏加诺总统当时特地让我(司徒眉生)把这个背景告诉中国驻印尼大使馆的黄镇大使,为的是让中国早有思想准备;

苏加诺总统坚持要中国代表团出席会议,他明确指出:中国是亚洲最大的国家,中国不参加“万隆会议”,这个会就毫无意义!

解说:“万隆会议”和如今留在印度尼西亚的人文遗迹,50年后对探询者依然充满着魅力,因此为了制作纪念万隆会议的电视节目,中央电视台记者4月初,一方面在香港开始了紧张的采访,另一方面也在梁思谋夫妇的陪同下来到了印尼。

记者:“1954年12月底,在茂物,五个主办国召开了第二次筹备会议。会议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商讨召开万隆会议的目的,二是解决是否让中国代表团参加的问题。这就是当年筹备会的旧址。”

解说:茂物,距离雅加达80公里的一座小城,万隆会议二次筹备会在这里举行,这对于决定大会的召开和中国参加具有特殊的意义,而鲁士兰·阿卜杜加尼是当年“亚非会议”的秘书长,由于记者在印尼巧遇了前来参加庆祝活动的司徒眉生先生,在他的引荐下,我们很快见到了这位九十二岁高龄了的历史见证人。

解说:由于苏加诺总统和缅甸总理吴努的坚持,茂物会议最终做出了邀请中国参加会议的决定。这样,1955年4月18至22日,中国代表团得以全程参加了“万隆会议”,并从此掀开了新中国外交历史上的新篇章。

解说:万隆会议如今已经过去了整整半个世纪,就在中国和海外许多地方都在纪念这个划时代的历史盛会的时候,香港“万隆友校会”隆重纪念“万隆会议”50周年的大型纪念活动也在香港拉开了序幕,在这个纪念活动上,我们不仅看到了许多历史见证人,听到了他们对大会难忘的记忆,也了解到了中国参加“万隆会议”并为了使大会最后取得成功曾经经历了怎样艰辛的历程。

康岱沙(时任中国驻印尼大使馆研究室主任):“那时候真是太紧张了。在会上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大多数代表都同意‘和平共处’,可是也有一些国家鼓吹帝国主义的军事集团,也就是反对‘和平共处’”。

解说:由于对坚持共产主义的新中国不甚了解,加上帝国主义反华势力的有意挑唆,以周恩来总理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会议一开始就遇到了巨大的挑战,致使周恩来在19号下午的第一次发言中,上来第一句话就首先声明:我们不是来吵架的。”

记者:“总理为什么一上来就那样说——‘我们不是来吵架的’?”

姚力(时任国务院周恩来总理秘书):“因为他们吵架了,批评我们,如果我们反批评不就吵架了吗?我们不同你争。”

解说:万隆会议第一天的大会发言,一些代表就宗教信仰、双重国籍等问题对中国展开了责难。

记者:“当时总理听了这些攻击不生气吗?”

黄书海(时任中国驻大使馆印尼翻译):“总理知道这些国家是受了美国的挑唆,这些国家不是我们打击的对象,如果中国和他们吵会就开不下去了。

解说:按照万隆会议的日程,中国代表团的发言本来是被安排在前面,但是为了更多地听取不同意见,周恩来特请大会批准将中国代表团的发言放在尽可能靠后。同时根据会场出现的新情况,总理19号下午的发言并没有采用事前已经准备好了的发言稿,而是临时起草了一篇补充发言,这篇‘补充发言’不仅简短,富有针对性,而且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崭新说法。

黄书海(时任中国驻大使馆印尼翻译):“总理发言后引起全场沸腾!热烈鼓掌!”

解说:梁凤翔,1955年印尼《生活报》的记者,当年曾全程参加了亚非会议的报道,对于总理在第一次发言后各国媒体的热烈反应至今仍记忆犹新。

梁凤翔:“当时各国记者马上都冲出去到电报房和电话房抢着发消息,我记得美国的一个记者也说,总理的发言平静而有理——”

解说: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第一次发言坦诚、智慧,他的出色表现和政治家的个人魅力使亚、非29个国家很快了解了中国,他所提出的“求同存异”的口号不仅使每一个与会代表都表示赞同,而且这个口号一经提出,立即驱散了一度在万隆会议上空凝聚起来的阴云,更为后来大会绕开争吵、避免分裂起到了扭转方向的作用。

司徒眉生:“求同存异四个字挽救了万隆会议。当时苏加诺总统最为周总理担心,但是后来听了总理的发言,看到会场上的热烈反应,苏加诺总统对秘书长说:他‘心头的一块大石块才落了地’。”

解说:万隆,与50年前同样的季节,50年后这里绿树依然青翠,空气依然清新。

“万隆会议”的主会场——“独立大厦”原名刚果利亚剧场,1945年印度尼西亚独立前,这个剧场一直是专供殖民者使用,所有印尼人都不得入内。2005年4月中央电视台记者来到万隆,当大厦的负责人听说我们是特意从中国赶来的,不仅友好地让我们进入了大厅,而且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微缩会场,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万隆会议29个国家当年使用过的国旗,总理当年上台发言的讲台,以及这部当年用来拍摄新闻记录片的老式摄影机。

美丽的万隆并没有因为半个世纪的风雨而减少了容姿,然而当人们把记忆重新拉回到50年前的会场,当年的血雨腥风又仿佛扑面而来。

记者:“如果说万隆会议曾经出现过危机,一共有几次?”

黄书海(黄书海——时任中国大使馆印尼翻译):“一共有三次。”

康岱沙(时任中国驻印尼大使馆研究室主任):“整个亚非会议全过程,每一次遇到破裂,关键的时候周总理就以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做工作,他提出亚非国家讨论世界和平和合作问题,为什么不可以撇开不同的意识形态、国家制度?以和平、合作为共同基础?这样我们就能够达成协议,组成保卫世界和平的强大力量。真是影响了与会代表,这个思想一直贯穿了全过程。

解说:1955年4月22日以后,万隆会议已经进入了分组讨论,此时个别代表突然并提出台湾应该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交给国际社会托管。面对这场突起的**,23日上午,中国总理周恩来在有五个发起国及菲律宾、泰国、中国组成的8国代表团团长会议上由发表了简短的声明。

黄书海(时任中国大使馆印尼翻译):“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声明,总理所了三句话。第一,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是友好的;第二,中国不愿意和美国打仗;第三,中国愿意就解决中美关系问题和美国政府坐下来谈判。”

解说: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不断地平息着有可能导致会议破裂的一波又一波浪潮,始终坚持亚非人民应该团结起来,在“求同存异”的出发点上寻找和平与合作的路径。周总理的每一次发言并不是没有原则,而总是恰到好处地发挥了灵活性。

康岱沙:“总理做人的工作真是太辛苦了”

记者:“您说的做人的工作是指什么?”

康岱沙:“会上出现问题,总理就下来做工作,心平气和地和大家交谈,很多反对派就最后采纳了中国的意见。”

解说:经过会上、会下的努力,周恩来和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会议上赢得的信任越来越大,而就在会议即将结束,将要诞生29国联合公报之前,一些代表因为公报的措辞又引发了争议。

黄书海(时任中国大使馆印尼翻译):“比如有人说“和平共处”是你们共产主义国家使用的名词,他们不愿意接受,想避开。”

康岱沙:“大会明天就要闭幕了,总得有个东西吧?是否能够顺利闭幕,当时大家都捏着一把汗。

黄书海:“总理就说那好啊,我们可以换一个说法,采用联合国宪章中所提出的“和平相处”。

解说:万隆会议通过中国代表团和其他主张和平与发展国家的共同努力,最后终于诞生了一个29个国家一致同意的《十条原则》,这份划时代的《联合公报》完全是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中国代表团、特别是周恩来总理为大会取得成功做出了艰苦的努力。因此就在会议刚刚结束的4月25日傍晚,黎巴嫩大使来到周总理的住地,感慨地对总理说:“总理先生,我想我可以说,这次会议你赢得了每一场战斗的胜利。我们有机会看到中国共产党人是怎样办事的,而且我们发现你们是和我们一样的人。围绕着你们的神秘性部分地消散了。”

解说:“万隆会议”是亚洲、非洲从此改变命运的一次历史性盛会,中国代表团为大会所做的贡献有目共睹,但是国际反共势力为了阻挠这次大会的顺利召开,启动了种种暗杀计划,其中4月11日,中国政府包租的印度国际航空公司“克什米尔公主号” 飞机,在主要搭载了出席亚非会议的中方工作人员,自香港飞往印尼的途中,突然爆炸,机上11名乘客全部遇难,这给尚未召开的万隆会议带来了极大的恐怖威胁。

记者:“要暗杀周总理是不是就是为了阻挠周总理去万隆?”

庄世平(时任香港地下党员主要领导):“对,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有声音了,强大了,要反攻大陆叫嚣不就没有了可能?”

解说: 50年来,“克什米尔公主号”爆炸事件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而不久前刚刚解密的中国外交档案揭示了整个事件的全过程,也将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展现到了人们的面前——1955年3月,周恩来将率领中国代表团包乘“克什米尔公主号” 飞机取道香港前往印尼。台湾特务感到这是一次谋杀周总理的绝好机会,于是策划了飞机爆炸。

姚力(时任国务院周恩来总理秘书):“‘克什米尔公主号’过去总理就坐过,也是印度总理尼赫鲁的专机,是比较好的飞机。”

记者提问:“那就是说,总理本来确实是要坐这架飞机的?”

姚力:“对。现在就是蒋介石为什么要下怎么大的狠心呢?亚非会议没有邀请台湾参加,却邀请了新中国,而29个与会国当时很多都是和台湾建交的。所以他曾经对手下人这样说:‘我们的外交是到了危机的时刻’。”

解说:“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的发生立刻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但同时也使周恩来总理的万隆之行陡然加大了危险程度,但中国政府在人为空难之后并没有被恐怖威胁所吓倒,而是很快向大会表示:中国政府一定会按时出席会议。

记者提问:“那么总理当时是怎么躲过这一劫的?”

姚力:“缅甸的总理吴努想在万隆会议前先召开一个6国的小会,要总理去,总理就去仰光了,没有坐这架飞机。”

解说:正是因为总理的行程发生了变化,因此尽管为了实施暗杀,国民党特务经过苦心安排,找到了当时在启德机场做清洁工的、一个化名为周驹的人,悬赏60万港币,让他趁11日中午“克什米尔公主号”机组人员下飞机用午餐的机会偷偷地将四枚美国制造的定时炸弹安放在了飞机上,但是最终他们的阴谋还是没有得逞。

解说:总理在万隆的安危直接决定着“亚非会议”是否能够取得成功,这一点使万隆爱国华侨的心也被揪得紧紧的。出于安全的考虑,代表团当时决定不在宾馆下榻,而是希望借房子住到华侨的家里,于是,根据政府的授意,印尼华侨组成了“印度尼西亚华侨支持祖国亲人委员会”,专门组织、安排总理和中国代表团的起居、外围保卫等项事宜。

邱章龙:(时任印尼支持祖国亲人委员会联络部部长)“就是这个地方,但老房子已经改成学校了,那边的树还是原来的。”

解说:到了万隆我们才得知,当年曾经腾出自己的别墅给周总理居住的爱国华侨郭贵盛老人已经去世,而当年为了欢迎周恩来总理,郭贵盛一家特别将被褥床单全部更新,夫妇俩则临时住到了酒店。同时为了开展多边外交,总理的住处经常需要接待各国贵宾,因此客厅的沙发座椅、家具家什都需要补充。当万隆家具店的老板知道了这件事,大家都争着要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而为了解决交通的车辆问题,万隆至少有160位华侨向“亲委会”申请愿意提供车辆,很多人还表示自已驾驶,这样就可以确保总理的安全。

解说:万隆会议到今年已经过去了50年,当年在万隆中华总会的组织下亲身参加了为中国代表团承担后勤和保卫工作的很多人都已经作古,但是在香港我们还是有幸找到了一对年迈的老夫妇,当我们上门进行采访的时候,我发现提起当年为总理服务,两位老人还是那样的激动。

记者提问:“您当时是给总理做饭的吗?”“当时给总理做了什么好吃的?”

欧阳汶(许东亮夫人):“印尼烤肉(用印尼语)”

解说:因为受到当年反华势力的迫害,过去的几十年,爱国华侨许东亮带着家人曾多次迁徙,当我们感叹为什么当年他们很许多机会和总理见面,许家却只留下了这样两张照片?许东亮的女儿告诉我们,这还是她母亲多少年来无论走到哪里,总是把这两张照片珍藏在自己贴身的衣服口袋里,照片才得以保存至今。

解说:在印尼,当年给总理和中国代表团做饭的人也大多不在人世,而当记者经过努力打听到一位当年曾经给周总理做过饭的老人至今还活着,可是还没等我们上门,这位年近百岁的老人在得知中国记者要采访她以后,已经让家人带着先找到了我们。

解说:在香港,万隆中华总会当年好几位会长的子女如今也都已是老人,大家听说中央电视台正在制作“万隆会议”的纪念报道,约好了集中在一起,盼望着向我们讲述他们的父辈曾经为万隆会议做过的贡献。

房庆宜(万隆华侨总会副会长房延龄之子):“克十米尔公主号出事以后,万隆华侨很紧张,吃饭就是一个问题——还有牛奶是指定一个客家的华侨,由他挑选最好的奶牛,到总理喝前也要先尝一尝,否则总理要是出了事,今天的中国历史恐怕就要改写了。”

记者:“‘万隆会议’期间你们看到你们的父母每天都在做什么吗?”

张娟妮:(华侨张容珍之女):“我妈妈那些日子做的最多的就是给总理住的房间缝窗帘,好多好多,那时总理房里的家具都是借来的,我们家借也出去了一个衣柜,好高兴,到现在还都保存着。那时每天我们都问妈妈今天给总理做的是什么饭?你知道韭菜吧?妈妈说总理最喜欢用韭菜白色的根儿,一点点切碎,炒鸡蛋来吃。”

解说:陈柏文,1955年万隆华侨中学的一个普通学生,他在谈起当年为总理服务,今天还认为自己是做了此生最伟大的一件事情。

陈柏文:“那时总理原本是要来我们华侨中学接见万隆的华侨代表的,我们就日日夜夜守在学校,结果后来总理没来我们学校,换了广华中学(处于安全考虑)去接见华侨,那我也不后悔,也觉得自己是干了一件最伟大的事情。”

解说:因为有了爱国华侨的支持,“万隆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和中国代表团的生活和安全才有了可靠的保障。当时对总理的出行除了印尼政府承担的官方保卫以外,万隆还有数不清多少华侨义务地为总理进行外围值勤。其中在印尼首都雅加达,记者找到了当年华侨总会的秘书长汪大均,这位老先生当年为了给总理探路,曾经开着私家车,用自己的身体为总理的车队在前方“扫雷”。

记者:“您当时紧张吗?”

杨秀莲(时任印尼雅加达华侨妇女会主席):“当时我不知道,那时我们家有四个孩子,他也不想想万一他出了事,我们可怎么办?!”

解说:万隆会议期间总理和中国代表团从驻地到会场有一段路程需要步行,“人墙”是我们从汪大均先生嘴里听到的一个词儿,当年作为一种保护手段,万隆爱国华侨就是自己的生命为屏障来保护周总理的。

汪大均(时任万隆中华总会秘书长):“总理出来,我们就把他包围起来。当时我是记者,手里只有照相机,就把它当作武器,万一遇到坏人就用这个打!”

解说:印尼和海外华侨对祖国的热爱即使是50年后也没有改变。当年在万隆,许许多多华侨就是为了看一眼总理而日日夜夜等候在总理的住处和往返开会的道路两旁。

范淑岚(中国时任雅加达总领事馆赵仲时的夫人):“路上前三层,后三层呀!就是要看总理。”

张婉媚:(华侨张容珍之次女):“当时我们都是学生,大家每天都比着谁看到总理的次数多。我数阿数,一共见了总理20多次”

解说:也是在印尼,曾经带着记者去寻访总理住处的邱章龙老人向我们忆起了他当年曾经亲眼看到的感人一幕,这让我们明白了华侨为什么对总理那样的爱戴。

4.见证历史初中作文 篇四

从20世纪初到现在近百年间,世界发生了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在喜迎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前夕,用唯物史观回眸这一时期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人们看到,上世纪初那个贫穷落后、任人宰割的中国,自1921年有了中国共产党后,人民群众的奋斗有了主心骨,虽然历经艰险,但能排除万难,逐步实现了改天换地的梦想,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当今中国充满生机活力,不断创造发展奇迹,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明显提高,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国际影响越来越大。发生在世界东方人口大国的这一翻天覆地的变化,堪称史无前例,当代罕见,举世瞩目。这一历史现象,包含和印证了一个基本事实,就是中国共产党诞生90年来,始终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伟大旗帜,始终保持和发展着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先进性,发挥着凝聚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幸福生活的领导核心作用。“党离不开人民,人民也离不开党”,就是近一个世纪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反复证明的历史结论。

中国共产党是顺应时代呼唤和人民意愿诞生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她以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工人阶级作为自己的阶级基础,以深刻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先进理论——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以民主集中制这一先进的政党组织制度凝聚全党的智慧与力量,从而成为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先进政党,成为最有资格担当历史重任的领导力量。

任何一个自称先进的政党都不能不接受人民的选择和历史的检验。只有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最大多数人民群众拥护,能够清醒把握时代特征、所处社会性质和面临的主要矛盾,坚定站在进步潮流前列,自觉按照人民的意愿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在不同历史阶段最大限度造福于人民的政党,才算得上是先进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就是这样一个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不懈奋斗的历史,也是在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中始终保持和发展自己先进性的历史。90年来,我们党从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掌握全国政权后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都经历过由幼年到成年、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环顾中外历史,有几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经历过那么残酷的腥风血雨,遇到过那么多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面临过那么多严峻的内外挑战,为国家、为人民、为民族做出过那么大的贡献和付出过那么大的牺牲?中国共产党为履行对国家、人民和中华民族以至对整个人类进步事业承担的历史使命,屡经磨难而不衰,愈战艰险愈坚强。中国人民认可她是一个伟大、光荣、正确的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无可取代的领导核心力量。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90年始终保持和发展自己的先进性,一个关键的因素,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他们领导我们党,成功解决了中国共产党举什么旗帜,引导人民和国家走什么道路,以及建设什么样的党等一系列根本问题。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党教育培养了一代又一代自愿为党和人民奉献一切的共产党员,锻炼出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领导骨干,凝聚了许许多多忠于祖国和人民的各类优秀人才。当然,我们党在前进中不是没有挫折和危难,而是善于驾驭全局,因势利导,依靠自己的力量和人民的支持,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党的工作不是没有缺点和错误,而是光明磊落,善于从总结经验教训中学习,依靠自己的力量和人民的支持加以纠正;党的队伍里不是没有背离党的性质宗旨的人和事,而是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和人民的支持,不断解决自身存在的思想上作风上的消极因素和组织上的不纯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更加自觉地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认真解决不适应形势、任务发展变化和人民群众要求的问题,不断增强自身的凝聚力、在群众中的吸引力和推动伟大事业的创造力。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同党坚持不懈加强自身建设、保持先进性和领导核心地位的历史,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我们党在领导伟大事业的历程中,是怎样推进党的建设,保持先进性和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呢?历史的经验十分丰富、极为宝贵。

一、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一切为了人民,尊重和依靠人民,兑现向人民的承诺,贯穿于党领导人民夺取政权、巩固政权和用好政权建设国家的各方面与全过程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所以她是以为全国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谋利益为己任的。这是我们党始终坚定地站在时代前列,发挥先锋队作用的根本原因,也是得到各族人民真心拥护的根本原因。党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奋斗目标和最高理想,是因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揭示,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实现社会主义并向共产主义前进,就必须彻底摧毁建立在旧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上层建筑,确立人民自己的政权,并运用这个政权建设国家,造福于人民。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按照人民愿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也是政权问题。没有掌握政权的人民,不可能得到解放,不可能获得幸福。中国共产党为在中国建立新型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实现一切权力归人民,浴血奋战了28年;为巩固和用好人民政权,建立、完善新型生产关系和解放生产力,使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又顽强拼搏了60余年。人所共知,中国的发展从落后于资本主义国家一百多年的废墟上起步,在不长的时间里建立起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取得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的伟大成就。这是我国政治上层建筑总体适应经济基础要求的最好证明,也是党领导人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取得成功的最好证明。在我国,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根本政治制度的政体,共产党领导并执政、多党派合作并参政的政党制度,各民族政治上完全平等、依法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保证国家统一、人民当家作主,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协调、高效运转,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和各种危机冲击等诸方面,都显示了人民政权的本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的歌声,在神州大地传唱至今几十年;“现在的生活比过去好,今后一定会更好”等来自普通群众的话语,到处可以听到。这是中国人民对共产党和党领导的政府实践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基本评判,也是我国人民和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的朴实反映。

二、始终坚持把实现国强民富、民族振兴作为党的神圣使命,正确判断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自觉运用社会发展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开辟前进道路,不断推动生产力解放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发展是硬道理。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党,特别是执政党,只有致力于发展,造福于人民,得到人民认可,才能够得到人民真正的拥护。事情的关键在于,这个党特别是执政后,引导人民沿着什么方向和道路前进,才能做到发展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20世纪初以来,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国际环境的多变性,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引导中国人民探索并坚持正确前进方向和道路的艰巨性、特殊性。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先进,从根本上看,就是在于她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地判断不同时代、不同历史阶段的世情、国情、党情,善于围绕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改革创新,找到了实现人民解放、国强民富、民族振兴宏伟目标的正确道路。党在探索前进的历程中,引导人民逐步认识到,中国停止在旧民主主义的轨道上不可能,走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行不通,退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大灾难,只能勇往直前闯出一条符合国情和人民愿望的新路,就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失时机地过渡到社会主义,再经过探索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创建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揭开了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序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前进并取得胜利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探索前进,终于在以改革开放为特征的这场自我革命中成功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创造奇迹,人民群众对过上富裕安康生活更有信心的中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雄姿屹立于世界。贯穿于这些伟大成功之中的决定性因素,是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各个历史时期提出并坚决执行了代表人民根本利益并得到人民拥护的政治路线,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保证了党和国家沿着正确的方向、道路前进。

历史经验证明,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能否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有效排除执行中遇到的干扰和阻力,对于党、国家和人民实在太重要了。政治路线正确,排除阻力和干扰得力,在前进中即使局部出了问题,工作有了偏差,都不难解决。胡锦涛同志指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兴国、立国、强国的重大法宝,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群众的幸福线”。这是党领导人民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成功的一条根本经验,实际上也是深刻思考、科学总结我们党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变化90年历史经验和教训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只要我们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把坚定不移地全面贯彻“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并不断丰富其内涵,同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自觉地统一起来,不停步、不倒退、不折腾,不为困难所惧、不为干扰所惑,我们国家就能发展得更好更快。

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政治生活及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时代主题进行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提高全党学习、运用科学理论的能力

先进的政党,必须有先进理论的武装。我们党是靠什么思想武器化解矛盾,战胜困难,赢得胜利的呢?最根本的就是靠结合中国实际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基础上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探索并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胜利是这样,探索和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辉煌业绩也是这样。

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反复验证了的科学真理,它的基本原则和立场、观点、方法,一旦同人民群众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实践相结合,就会转化为巨大物质力量。在中国,这个科学理论由精神武器转化为物质力量的过程,是在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运用科学理论不断寻找破解时代主题的答案,创新思路和办法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风险,正确应对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挑战中实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就是在这样的历程中既一脉相承、又不断创新形成的。因为有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并坚持用于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新的实践,我们才能正确判断国情和社会矛盾,科学回答和解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学习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态度运用马克思主义,克服以不同形式出现的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从而始终保持理论上的清醒、政治上的坚定和发展创新上的活力,使马克思主义在推进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始终展现出勃勃生机。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成果的指导地位,坚持科学理论继承与发展的统一,我们党才能保持先进,引领时代,振兴国家,造福人民。

四、始终坚持发扬党内民主,全面贯彻民主集中制,积极维护和增强党组织的内在凝聚力、战斗力和创新力,保证全党在党章基础上的团结统一

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政治上的力量要靠组织的力量来保证,组织的力量又靠民主集中制来实现全党思想、行动上的一致。中国共产党从建党时只有50多名党员,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拥有380万个基层党组织、7800多万名党员的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广大党员来自不同阶级、阶层和民族,但他们不是各自所在阶级、阶层或某个民族利益的代表,更不是由各种代表少数人利益的集团结成的“自由俱乐部”,而是为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整个国家和中华民族谋利益的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在一定意义上讲,党的本质是民主的,如果没有民主,党就不可能生存、发展。党之所以能把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这么多先进分子凝聚在一起,从组织上看,最根本的就是靠发扬党内民主、坚持和健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民主集中制绝不容许个人或少数人在党内独断专行,搞“家长制”压制民主;也绝不容许任何人在党内为所欲为,搞极端民主和派别活动。

民主集中制是迄今最先进、最科学、最管用的政党组织制度。长期以来,我们党正是靠这个根本制度,才能正确处理党员个人与组织、上级组织与下级组织、党员与党员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形成健康、稳定的党内生活,凝聚全党的智慧和力量,发挥好、引导好、保护好全党的积极性;才能构建起党内权力配置科学和运行有效的机制,以利于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避免决策和决策实施中造成重大失误,有了失误也易于纠正;才能通过宽严结合、既有自由又有纪律的党内生活,解决内部矛盾和问题,促进党员的党性锻炼,造就优秀人才。可以说,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组织优势的制度根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更加重视以保障党员权利为基础、以民主集中制为重点的制度建设全面有序地推进,基本形成了党内权力配置、运行和监督较为科学、有效的制度体系。在工作中,愈来愈注意把制度建设与思想建设结合起来,使党内民主建设和民主集中制的有效执行,建立在广大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觉悟基础上。

过去90年里,党坚持民主集中制大多数时期是好的,也有发生问题甚至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但党还是依靠这个制度解决问题,纠正了错误,并使之日趋健全。随着形势的变化、党内民主的扩大,对于民主集中制的内容和运行机制正在以改革创新精神继续完善和发展,但是坚持这个根本组织制度绝不能动摇,对违背民主集中制的人和事必须坚决纠正。

五、始终坚持党的先进性和群众性的统一,既要善于宣传、组织和引导广大群众前进,又要把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严格置于群众之中,确保在服务人民的实践中接受人民的监督

共产党生存、发展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我们党从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再到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每前进一步,都是因为高度重视集中人民群众的意志,不断从人民群众中吸取智慧和力量,并使党提出的符合人民利益的纲领、路线和政策转化为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实践,才取得成功的。

这里十分重要的是,党把对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作为加强思想建设和培养优良作风的重要任务,帮助他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学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防止和克服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养成在任何情况下都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甘苦与共的作风和习惯,反对破坏党群关系、损害群众权益的思想和行为,尤其是坚持反腐败斗争不松懈,严惩腐败分子不手软。正因为如此,党越是面临困难和挑战,人民群众就越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筑成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

我们党总结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鲜明地提出党必须解决好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以保持自己的先进性,发挥好领导作用。为此,我们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密切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时刻倾听群众的呼声,尊重群众的创造,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真心接受群众的监督。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判断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这就是建党90年来,特别是执政60多年来,我们党密切党群关系,保持先进性和发挥好领导作用全部经验最核心最本质的总结。

5.走进妈妈的历史初中作文 篇五

听了曾祖母一段关于妈妈的述说,我仿佛走进了妈妈的过去,在那里我似乎又更进一步了解了她,使我对妈妈顿生一种敬佩。

妈妈上初二那年,外公因病去世,外婆又积劳成疾一病不起。那时舅舅才六岁。于是。家庭的重担便落到了妈妈的肩上。在这种情况下,一向勤奋好学的她迫于无奈含泪离开了课堂,一个年仅16岁的女孩从此支撑着一个不幸的家。

打那以后,妈妈就没闲过:不是播种,就是锄田;不是下地挖野菜,就是上山砍柴。为了供舅舅念书,春天一大清早妈妈就下田埂挖马兰到集市上卖,把挣来的钱攒起来给舅舅交学费。妈妈很疼舅舅,有一次,妈妈挖完野菜回来。村里的刘大婶给了一块菜饼,妈妈接过饼,张开的嘴又合上了,她想到了家中骨瘦如柴的弟弟,连忙跑回家,将那块莱饼从牙缝里省给了他。舅舅狼吞虎咽地吃着饼,好一会儿才问:“姐,你怎么不吃呀?”“姐吃过了。”妈妈望着舅舅,开心地笑了,默默地走进厨房,盛了一碗中午剩下的.面汤,蹲在墙角喝着。一个又一个早晨,多少年来妈妈都是早早地起床为舅舅煮早饭,又一直把他送到学校门口,见他进了教室才转身离去。妈妈所付出的一切,只盼望舅舅长大能有出息。

上学后,舅舅总算不负期望,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有一次,舅舅捧着得了满分的数学试卷一路小跑回家,进了门就把妈妈从灶屋里拉出来,笑嘻嘻地直冲着妈妈乐。“看你那副傻样,什么事这么开心?”妈妈说着拍了拍身上的草屑。“你看,”舅舅得意地摊开试卷,“我数学得满分啦!”“真的?!”妈妈连忙将双手在围裙上擦了擦,然后接过试卷,看着卷头红红的“100”分,她欣慰地笑了,将试卷紧紧贴在胸前,激动得半晌说不出话来。我知道,那时的她一定比舅舅还高兴。可以说,舅舅取得每一点进步无不凝聚着妈妈的心血与汗水,她为舅舅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与此同时,外婆的身体也一日不如一日,已完全失去了生活的自理能力。这一年,外婆又被检查出患了癌症,必须动手术。手术费是一笔很庞大的数目,但为了外婆能早日康复,妈妈四处奔波,东挪西借才凑足了钱。在外婆住院的那几个日日夜夜,妈妈一刻不离地守在外婆的床边,人消瘦了许多。手术不算顺利,外婆依然神志不清。每天,妈妈处理完家务后,都已是晚上10点多了,还得烧水泡草药,为外婆擦洗身体、换衣服。可再苦再累,她从无怨言。外婆的一丝丝起色,妈妈都感到欣慰。她最想听到的是外婆再叫她一声“女儿”,可是直至外婆去世那一天,也未能如愿。

6.倾听历史的声音初中优秀作文 篇六

考进上外附中的暑假里,父亲帮我选补习课。当时,他首先给我选的是国学课,我很是奇怪,进附中不补习英语,去学国学做什么。父亲说,等你以后英语很好了,可以和外国人交流了,那时你和他们说什么,你拿西方的文化和西方人交流,人家可是内行。中华文明有着很深厚的历史底蕴,我们祖先的智慧横亘千古依然闪亮。所以,你必须学会倾听历史的声音,从历史里看到未来。

我的国学课目前是讲论语。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作为中华文明的经典,涵盖了古人的处世之道、治国之略。里面绝大多数内容,对当下人的生活,依然有着指导意义。所谓倾听就是仔细全面用心的听。国学老师曾言,对于历史,对于经典,必须通读,切不可断章取义。老师举了个例子,《论语阳货》有个名句:“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现代人老拿着句老抨击夫子,说他歧视妇女。某段时期,甚至拿这句话证明论语是封建的糟粕。而事实上,子是这么曰的:“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目前,研究的结论有多种,一则女子指夫子专门针对卫国国君所宠爱的南子而言的,她曾怠慢了夫子;二则古文中“女”通“汝”,女子则是你这小子的意思,指和对话的`子贡。就算是指女人和小人,其实当今社会的确存在,一些人你对亲近,她就是自以为是,你对她疏远,她又怨声载道的人,还不在少数。要不怎么说,距离产生美。由此可见,对于历史的声音,我们要学会如何倾听,才能明悟起真谛。

有人说,现在科学技术这么发达了,为什么还要去看古代愚昧的东西啊。的确,从技术而言现代是大大超越了古代。可是,人性却没变,而中华文化主要论述的就是自然和人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千百年前要孝敬父母,忠于国家,现在依然需要。千百年前天人要合一,现在人和自然依然要和谐。

7.见证美好中考作文 篇七

这一切都是“新冠肺炎”病毒惹的祸。它先在武汉大爆发,并大规模向外地传播,许多人的生命受到威胁。在“万户萧索鬼唱歌”的悲哀里,我见证了一份美好,一份感动。

疫情最严峻的时候,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就是被称为“白衣天使”的医护人员,大无畏地冲向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他们用平凡的身躯守护全国人民的健康,他们是我们眼中的“最美逆行者”,是勇敢无畏的英雄。

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我每天都关注着新闻联播关于疫情的报道。有一组医护人员的图片令我十分感动,她们因长时间佩戴口罩,又被防护服层层包裹,脸庞被汗水浸泡,变得皱巴巴的,有的甚至发炎过敏。看着很让人心疼。

看到这里我不由得心酸,在平时,她们应该像我一样爱美。现在为了别人的健康,她们牺牲外在的美丽,但这更彰显了她们内心的美好。

他们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舍小家,顾大家,更不顾自己的安危,义无反顾地赶往抗击疫情的前线。他们不是上天入地的神仙,只是一个个凡人,但他们却用不平凡的双手,为我们撑起一片安全的天空。驱使他们这么做的动力,就是她们那颗炽热的爱国心、使命感,她们的心中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国泰民安。

国泰民安不仅仅是医护人员的美好愿望,也是全国人民的美好愿望。曾经,疫情吞噬了我们的欢声笑语,但我们坚信,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一定能打败病毒。

8.见证作文 篇八

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

身处红尘亦笑亦歌,一身壮志豪情却最终造成乌江自刎的结果。热血男儿,成就西楚霸王,只是思想上不知不觉间已被腐蚀……透过历史的猫眼,我发现了……

镜头一:军帐中,“报,大王,汉军已成溃败之势,正在四处逃窜,我们该怎么办?”项羽正在欣赏歌姬舞蹈,不耐烦地应道:“乘胜追击,直捣大营。”虞姬担忧地问:“不怕敌军设伏吗?大王,你以前总是小心谨慎,为何现在却……”看着项羽凛冽的目光,虞姬再不好说什么,只得长叹一声,“唉”。眼前的这个男人为何突然被功利蒙蔽了头脑!

镜头二:大殿里,“大王,我以为夺取眼前的胜利,宜先安抚民心,兴修水利,减轻徭役……”,谋士范增进言道。“不可,如果钱财都用在安抚百姓上,那我西楚岂不国库空虚,有何资本去对抗刘邦,一统天下?”范增解释道:“钱财乃身外之物,民心才是出奇制胜的根本,再说,有了民心,何愁没有钱财呢?”项羽嘲讽道“范爱卿,如像你所言,那统一天下的岂不都是儿女情长之辈,要干一番大事业,牺牲儿女情长也在所不惜,爱卿如无谏言,请退下吧!”范增无言以对,他摇了摇头,悲叹地说道:“可怜吾往日之明君已去矣!”

镜头三:战场上,“报,前方战火激烈,刘邦已率领数万之众呈包围之势而来。”项羽镇定自若,高傲地喊道:“吾既能举千斤之鼎,又何惮数万乌合之众!杀……”项羽如一只咆哮的`猛虎,疯狂地陷入厮杀场地中……军情越来越不利于项羽,刘邦大军已于潮水般袭来。项羽虽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勇,却也无可奈何,仓皇逃去。不知不觉项羽来到了乌江,看着眼前这一切静谧的景色,厮杀的心已渐渐平息,回首虞姬那深情的警告,深思范增那逆耳的忠言,此刻才明白,才发现……他毫不犹豫地挥舞着手中冰冷的剑,抹向自己的脖子,鲜红的血液迸射出来,大地为之颤动,河川在汹涌,英雄的壮歌由此永垂不朽!

透过历史的猫眼,我见证了西楚霸王,见证了他最初的重情义,英勇善战,见证了他后来的利欲熏心,见证了他刚愎自用,以至于最终落个悲壮的下场,在这思想腐朽的背后折射出的却是历史的轨迹。

9.见证作文 篇九

没有人明白他有多老了,反正很老很老没谁会去问他有多老呢?只要他有水就足够了。

他是口石井,青砖上密密麻麻爬满了青苔,一层又一层。很湿很滑。有人想清掉它,却发现青苔早已嵌入青砖中。

他就静静的躺在那儿,从不说话,只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对着月亮,或是星星。想着过去,此刻,以及未来。

他记不清有多少人喝过他的水了,因为他老啦。只是记得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一个又一个疲惫的士兵,怀揣着他的甘泉进入梦乡。

士兵走了多少年,他也记不清了。只明白之后有位姑娘,早早的来到他的身边,对着他笑。她的打扮他都看在眼里,花布衫,麻花辫或是天青色棉布带着几朵云彩。姑娘老了,也很少对他笑了,只是用他的水洗衣做饭。然而,他却觉得她是他的一切。

再之后,姑娘也不见了。他又孤独一人,对着月亮,或是星星,静静的哭着。

青苔长了又长,一层又一层,密密麻麻,遮住了他的的心。

再之后呢,他尝到了一种味道,那就是涩。一个顽皮的孩子,被父母责骂,不高兴。一个歪点子就涌现心头:让他们和我的尿!就这样,孩子每一天乐此不疲地给他涩的味道,也每一天吃着他的水做的饭菜。

孩子不明白,他小小的一泡尿怎样会改变他多年的清凉呢?孩子也不明白,父母的责骂是多么完美的一种幸福阿。

10.历史的思考的初中作文 篇十

历史远去了刀光剑影,时间掩埋了一切繁华,唯我,梦始于你。

——题记

我常常思考,我李太白是什么,是黄沙迷眼仍就引歌高唱的歌者,亦或是置身于官场拼命打平拼的官员?不不不,那不是我,我李太白自出生以来边注定不是一个声撕力竭的歌者。而那高官厚禄,我不顾,那荣华富贵,我亦不屑。

酒,是好物,醉人醉心,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何等的.惬意。只是,抽刀断水,是无奈的幻想;举杯消愁,却不知愁更愁。已是深夜,又有谁人能知满夜的寒意?罢了罢了,这世间怎会有容我狂放独傲的一席之地?罢了罢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篷篙人?罢了罢了,众人皆醉我独醒,我又怎能去管那疯癫人?

沉缅酒味,或心仪仙道,或放情山水,或高攀明月,我只是生活在遗世独立、高蹈尘外的梦想中,愿有朝一日,我能以酒助兴,邀月共饮,与影同舞,同世隔绝,自由自在。

待我独上高楼,俯视世界,大喝一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从此,以笔为剑,以诗为锋,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名山。

我去矣!

后人云: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上一篇:护理风险的概念下一篇:语文科德育渗透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