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课题研究报告

2024-09-27

民族文化课题研究报告(精选11篇)

1.民族文化课题研究报告 篇一

历史课题姓氏文化研究

出版团队:汕头一中高一27班

中华姓氏文化研究课题小组

出版日期:12月15日 编辑员:刘丹纯

导读

第一版:中华姓氏文化起源 1. 图腾 2. 氏的出现

第二版:中华姓氏文化发展 1. 国姓(帝王之姓) 2. 赐姓改姓 3. 少数名族姓氏 第三版:姓氏小知识 第四版:趣味姓氏

在夏商周三代,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用来区别贵贱,贵族有氏,贫民有名无氏。姓用来区别婚姻。同姓不能通婚,姓同氏不同也不能通婚,而氏同姓不同则可以通婚。后来在中国一直保持了这种传统,同姓之人通婚被视为禁忌。直到现代,这种传统才被逐渐打破,但是许多地方民间仍然不赞成同姓通婚。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宗法制度瓦解,姓氏制度也发生根本变革。这时氏开始转变为姓。战国以后,平民也有姓,百姓遂成为民众的通称。这反映了贵族的没落,平民地位的上升。

秦汉以后,姓与氏合一,遂称“姓氏”。

[课题研究报告姓氏文化]

2.民族文化课题研究报告 篇二

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強国的宏伟目标, 2012年十八大和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 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強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和部署。正是在文化全面改革发展的大气候下, 广西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战略任务, 接着自治区党委十届二次全会又发出了《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若干意见》。建设民族文化强区, 发展具有广西气派、壮乡风格、时代特征、开放包容的地域文化, 把广西建设成为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文化中心、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枢纽以及中国文化走向东盟的主力省区, 使文化软实力成为发展硬支撑, 这是宏大而艰巨的任务, 也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广西社科院把这个问题的研究列入院级重点课题, 课题组承担这一课题, 敢于啃硬骨头, 体现了我区社科研究机构和社会科学工作者为了建设文化强国和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而勇于担当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

创新是这本书的灵魂, 是贯穿全书的红线。从“各省市自治区文化强省战略出台暨专题研究成果出版一览表”, 我们可以看到:近几年, 陕西、重庆、湖北、安徽、四川、山西、河南、浙江、辽宁、山东、湖南、云南、广东、福建、河北、广西等16个省 (区) 提出建设文化强省 (区) , 也许还不止这些。因此, 广西建设民族文化强区战略关键在于创新, 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揭示其新意之所在。具体来说, 《广西建设民族文化强区战略研究报告》有以下几个长处或特点:

其一, 全面系统地设计文化发展战略。在把握国际国内文化发展大动向、大趋势的背景下, 从广西的区情出发, 指出了广西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战略意义、整体框架、基本内容、发展路径、改革方略、开放体制、实施步骤、投入机制、保障体系等等。既充分展示广西的区位、自然、人文、历史资源优势和文化发展家底, 又看到广西文化发展的障碍, 广西文化建设与国外区外先行地区的某些差距, 以宽广的心态和开放的眼光, 借鉴美、日、韩等国和云南、四川、浙江、湖南等省和西安市的成功经验。

其二, 突出文化发展战略的重点和特色。没有重点就没有重大突破, 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力。第四章至第九章集中论述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重点, 包括以弘扬“广西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传承, 培育和推广广西文化精品和品牌, 推行文化旅游开发为主的文化产业合作, 整合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发展现代文化产业,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公共文化产品供给, 以文化创新推动民族文化强区建设, 等等。广西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一大特色是, 发挥广西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 依托北部湾经济区的强势发展, 突出海洋文化和北部湾文化特色, 选准文化与旅游的结合点, 推进桂西桂北旅游产业升级, 实施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带动战略, 打造一批旅游文化精品, 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联动发展。另一个重大特色是,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和升级的文化基因, 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投资峰会的文化效应, 广西与东盟文化的合作交流。广西的广大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文化资源宝藏, 广西的文化建设, 之所以冠以“民族”一词, 盖源于此。这正是广西文化与众不同、别具一格的一个重要标志。

其三, 构思战略布局体现科学性。本书构思的文化战略布局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 建立在科学认识、科学态度的基础上。首先是作者在课题研究中, 能够吃透国家层面和自治区层面关于建设文化强省 (区) 的一系列重要文件, 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民族文化强区规划纲要 (2012~2021年) 》等直接指导文化强区建设的依据, 了解中央和自治区有关战略意图和战略部署, 将国家和地方改革发展文化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融会贯通, 结合广西的实际, 构思具有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地方特点的战略布局。其次是在战略布局中历史和现实、全局和局部、整体和项目、目标和基础相统一的科学性。

其四, 提出对策建议具有可行性。应用性专著的价值, 不在于讲了多少公知公用的道理, 而在于主要提出了什么有应用价值的对策建议。书中实施篇的第十一至第十三章, 着重阐明实施民族文化强区建设的方法步骤措施, 此外其他章节在分析问题之后, 也往往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和设想, 这都是颇有价值的。正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沈北海在序言中所说的:“该书有较强的实用价值。该书从理论到实践、从国际到国内、从区外到区内、从案例分析到图表分析, 着重从发展趋势、创新思维、制度建设、政策落实、实施路径、实践载体、推进举措、保障体系对广西建设民族文化强区作了系统的阐述, 立意高远、观点新颖, 构架大气, 思路开阔, 数据翔实, 措施有力, 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对广西建设民族文化强区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3.民族文化课题研究报告 篇三

中国传统文化赋予“家”这一概念以深刻的内涵。《礼记·大学》中记载:“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及至今日,有关家的责任、家的梦想、家的延续都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由此而形成的家园文化也逐步被借鉴、运用到现代管理中。可以说,对于学校而言,要想学校得到良好发展,最佳的方式就是让学校成为教师的家。如何使学校与教师形成命运的共同体,使教师真正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还有赖于学校是否能实现学校发展与人文价值关怀的某种一致,不仅做到充分尊重教师,同时也有责任促使教师实现个人价值。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通过查找资料,我们了解到,家园文化是在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和形成的具有类家庭性的行为方式、共同信仰和价值理念。打造家园文化,就是要使每个成员给予公共家园类家庭式的认同,视公共家园如自己的家。我们从中得出如下启示:家园文化建设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实现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深化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三、研究目标、内容、对象、方法阐述

1.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提取家园文化的核心要素,使家园文化元素在学校教育、学校建设中的运用和实践全面展开。

2.研究内容

(1)家园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研究。

(2)家园文化与学校教育、学校建设的相关元素研究。

(3)家园文化在学校实践中的运用研究。

3.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四、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1.家园文化的概念界定

我校的家园文化是把学校和教师的行为和精神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力量,一种精神,一种氛围,一种习惯,它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根植于教育时代要求,成长于学校发展历程,是独具特色、自成一体的校园文化体系。我校家园文化元素是“大爱”“责任”“规范”“和谐”,家园文化的内涵是“大爱聚家,责任立家,规范齐家,和谐兴家”。

2.加强文化熏陶,美化“家”的环境

校园的布局,充分体现出“家园”的独到之处。学校修建了校园文化长廊,凸显了楼梯走道的传统教育文化布局。文化长廊外形典雅,极富中国特色,是师生课间休闲的雅处。廊壁内的中华名人的小故事深入浅出,寓意深刻。学生漫步其中充分感悟着中国文化深奥的哲理,让博学与博爱、礼与道、现代与传统得到充分展示,成为校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3.推进家园管理,培育“家”的情怀

家园文化核心元素是“和”,建设和谐的校园,最重要的是“人和”。在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下,我校对教师的关怀与尊重体现在每一个环节。我们在学校现有制度的基础上,采取民主集中的原则,充分发挥教代会的作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完善了学校管理制度,使管理制度更加全面、规范、具体,为师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营造出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民主平等、团结互尊的良好氛围。

4.打造家园特色课堂,享受“家”的教学幸福

我们在前期家园教育实践的基础上,以“家园礼仪、家园民俗、家园美食、家园游戏”为载体,着手编写《家园》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形成了学校有特色队、年级有特色活动、班级有特色项目的活动特色。本学期家长的参与更丰富了《家园》课程内容,有的班级家长将少儿流动图书馆开进校园;有的班级请当法官的家长来给学生普及法律知识……这些课程能培养学生继承和发扬祖国的优良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宽容、谦让、诚实、守纪的良好品质。

5.创新家园特色活动,丰富“家”的教育载体

结合我校的家园特色文化主题,引导学生开展“装点幸福家园,绽放五色之光”的主题活动。通过发放“阳光卡”和“阳光币”的方式客观评价学生。通过评选每月最有爱心的“阳光小主人”的方式,调动学生参与自主管理的积极性,增强他们装扮家园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家园”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凝聚人心,每年一度的大型师生展示活动成为德育工作中的一个亮点。每年10月我们邀请家长、社区领导共同开展校园文化节活动,通过开展校园文化节,让学生感受中国经典文化的魅力。

6.校社联动共育人,家园评价促发展

我校把学校的主体评价与学生在社区的评价、学生自主评价以及学校的跟踪评价等结合起来,构建了学校、家庭、社区三维教育评价新机制,从“好学生、好孩子、好公民”三个维度评价学生。这一评价方式的改变,丰富了评价内容,使评价更符合科学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研究成效

1.明确了家园文化在学校管理中的功能

家园文化是以人为本的具体化,倡导“学校是我家,发展靠大家”理念,让教师在这种工作氛围中工作,自觉地把自己的行为和价值取向向集体靠拢,体现共同的价值诉求,以学校的发展实现自身的发展。家园文化在学校管理中具备凝聚功能、导向功能、约束功能、激励功能、辐射功能。

2.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和谐发展

在家园文化的建构中,我校打造了家园特色的课堂文化。这种课堂文化拓展了教育的空间,丰富了学生的实践体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文化素养的整体提升。公民教育对实现中小学生个体的社会化,把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的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十二五期间,我校形成“家校社”三结合的教育网络,以“我爱我家”教育为主线,打造“我是小小楼栋长”品牌活动。学生从学校这个“小家”走到社区这个“大家”,参与社区文明实践行活动,提高了服务家园的公民意识。

3.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家园文化所追求的是人的自由发展和谐,是满足个人和社会需要的和谐,是求真善美的和谐。它的核心是强调人格尊严,理解与宽容,自由与责任以及对人类和自然的关爱的和谐。我校让和谐精神来伴随教师专业成长,营造一个关爱教师发展的氛围,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十二五”期间,我校涌现了一批教学的行家,建立了一支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教师队伍,教师们在温馨、和谐的管理文化中迅速成长。

4.实现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在“家园文化”的引领下,师生共同“构筑自主发展平台,创建快乐幸福家园”,把学校办成既是学园又是家园的学校,成就着师生的健康人生和幸福生活。我校的“家园教育”由“家园管理”“家园德育”“家园教学”“家园环境”四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有相应的操作规范和评价标准。如今,家园教育已成为江岸区学校素质教育的文化品牌。

5.把家园文化元素引入学校教育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谐的社会依赖于人的和谐、家庭的和谐、社区的和谐。我校把家园文化元素运用到学校教育中,让师生在安全的、绿色的、温馨的家园中以开放、愉悦的心态去交往处事、工作、学习,这正是社会和谐的体现。

六、研究的思考

第一,家园文化在教育与生活的深度融合还有很大空间。如何有效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化手段,实现生活教育的现代化,是我们需要继续探索的地方。

第二,教师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还需进一步强化。如何采取适当的激励方式,带领教师将家园文化的研究与实践进一步引向深入,也是今后需要继续关注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杜威.我的教育信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3]顾伟.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1.

4.民俗文化研究总结报告 篇四

1、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民族。

2、我国民族分布的总体情况是汉族主要分布在东南部、东部、中部,各少数民族则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西南等边远地区。

3、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我国各民族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4、我国各民族除了汉族、回族使用汉语外,其他54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

二、中国的民俗

1、民俗,即民间的风俗习惯,它是一定地域的特定人群在生产、生活和生存发展中所形成的思想和行为的传承性事象。

2、民俗大致可分为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和游艺民俗四大类或心理民俗、行为民俗和语言民俗三大类。

3、中国民俗具有社会性和集体性、类型性和模式性、稳定性和变异性、传承性和播布性四大特征。

关键词:

汉族、满族、蒙古族、朝鲜族、回族维吾尔族、壮族、土家族、.....等。

汉族

一、概况

1、汉族分布于中国的各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2、汉族主要源于黄炎、东夷等部落联盟,同时吸收了周围的部分荆蛮等部落联盟的成分而逐渐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称“华”、“夏”或“华夏”,汉代以后始称汉族。

3、汉族的语言简称汉语,属汉藏语系。汉语分为北方、吴、湘、赣、客家、闽、粤七大方言。现代汉语普通话为汉民族的共同语言,其以北方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作为语法规范。

4、信奉主要宗教有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等。

二、民俗

1、汉族服饰,多穿对襟上衣和长裤。

2、汉族饮食主要以米、面为主。注重烹调技术。

3、汉族的丧葬过去多为土葬,现行火葬。

4、汉族的订婚程序一般分为“六礼”,即纳彩、问字、纳吉、纳征、清期、迎亲。

5、汉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A、春节俗称“新年”,是中国最为隆重的节日。春节源于原始社会时期古人在年初岁尾用一年的收获来祭祀众神和祖先的腊祭。

B、清明节称为清明寒食节,为汉族的传统节日。

C、端午节又名五月节,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常见的说法是为了纪念

于阴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的战国时期著名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期间的主要活动有:赛龙舟、吃粽子、挂香袋、采药材等。

D、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流行于汉族、蒙古族、朝鲜族等民族之间。日期在每年阴历的八月十五,因恰值孟、仲、季三秋之中,故名中秋。中秋佳节期间的主要活动:祭月、赏月、吃月饼、吃团圆饭、舞龙等等。

满族

1、概况

满族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三省和河北省,尤以辽宁最多。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语和满文。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族信奉萨满教。

2、民俗

满族服饰,男子穿马蹄袖袍褂,系腰带。妇女头顶盘髻,不缠足,其传统的服饰是旗袍。

满族的饮食,以面食为主,喜黏食有“萨其马”。

满族住房结构行似口袋,三面设炕,俗称“口袋房,万字炕”。西炕为供奉祖先神位。

满族的婚姻有“成不成,三瓶酒”之说。

满族一般实行土葬,忌在西炕和北炕死人,人死入棺后从窗户抬出。

3、主要禁忌:不准杀狗,不吃狗肉。满族人忌打喜鹊和乌鸦。以西为上。

4、满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中秋节等。

蒙古族

1、概况

蒙古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属阿尔泰语系。蒙古族信奉藏传佛教。

民俗

蒙古族的服饰主要包括首饰、长袍、腰带、靴子四个主要部分。 蒙古族饮食大致可分为粮食、奶食、肉食三大类。

蒙古族住房牧区多为圆形穹庐顶蒙古包。

蒙古族葬式大致有野葬、火葬和土葬三种。

蒙古族尚白崇九。

2、重要禁忌:见到门前有火或挂红布条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不要进入。来客不让坐西炕。禁止打骂守门的狗和猎犬。

蒙古族的主要节日有那达慕大会(“那达慕”为蒙古语,意为“游戏”或“娱乐”之意,源于摔跤、赛马三项竞技)、敖包祭祀、小年和大年。

朝鲜族

1、概况

朝鲜族主要聚居在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其中尤以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人数最多。朝鲜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但语系未定。

2、民俗

朝鲜族喜爱穿素白衣服,有“白衣民族”之称。

朝鲜族传统食品有打糕、冷面、大酱汤等。

朝鲜族婚礼仪式隆重,分新郎婚礼和新娘婚礼。在新娘家举行的婚礼

叫新郎婚礼;新娘坐轿到新郎家后举行的婚礼,叫新娘婚礼。

3、朝鲜族的禁忌有:客人来访,忌进儿女的卧室。

回族

1、概况

回族是我国人口较多,分布较广的民族,主要分布在宁夏回族自治区。 回族信奉伊斯兰教。

2、民俗

回族服饰,西北地区一般中年男子都戴白色小帽;妇女戴黑、白或绿色的盖头。

回族的饮食以米面为主,如“香油”、“馓子”、“八宝茶”。 回族习惯在居住地修建“礼拜寺”,多围寺而居。

回族的丧葬实行土葬,讲究速葬、薄葬。

回族的主要禁忌有:禁食猪、狗、马、骡的肉。

回族的节日有:开斋节(肉孜节)、古尔邦节(宰牲节)、圣纪节。

维吾尔族

1、概况

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自称“维吾尔”,意为“团结”、“联合”。维吾尔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属阿尔泰语系。

维吾尔族信仰伊斯兰教。

2、民俗

5.校园文化建设研究报告 篇五

校园文化建设研究报告

2013年对31中来说是特殊的一年,离开了建设7年的校区,搬入山脚下的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也提上了学校长期发展与建设的日程。因学校迁入新校址不足半年,现对已完成的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总结,对未来将要进行的文化建设学校将争取资金的投入,力求使学校的文化建设适合新时代高中生成长需要,并能起到文化环境育人的效果。

学校的魅力在于它有着丰富的智力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学习、思考、探索、研究的氛围就是一种吸引、教育人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校园文化是学校的重要特征。学校没有文化,学校不引导学生和教师去探索求知,也就不成其为学校,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一所好的校园应当是一座探索求知的学园,真正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是生动、活泼的乐园,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和环境中健康成长,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创新的激情;是充满亲情的家园,使学生在家的温馨和亲情中,感受到家的延伸,并体味出人际交往的坦诚与和谐;是美丽的花园,使学生感受到自然的无穷魅力;并从中体会人与自然的生存关系;更是色彩缤纷的文艺百花园,使学生在艺术的熏陶下陶冶情操,并从中学会欣赏、创作和创造,而这一切仅仅依靠课堂教学的手段是完全不能够满足和实现的,只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到与素质教育紧密相结实的时代高度,才能使学校真正发挥巨大的育人功能。

一、学校概况

乌鲁木齐市第三十一中学始建于1972年,是一所完全中学,隶属于水磨沟区。2013年8月初中部与高中部分离,初中部留在原址成立八中七坊街分校,高中部迁入新校区称为第三十一高级中学。第三十一中学有41年的历史,但由于迁址和初高中剥离,又是一所崭新的高级中学。三十一新校区总投资近3000万元,占地2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4万平方米。拥有集教学、办公、实验一体的教学楼1 幢,可容纳28个教学班,建有300人集会的阶梯教室,图书室和阅览室各1间、理、化、生、通用技术实验室、信息技术教室各2间,音美功能室3间、形体室1间、健身室1间,校园电视台、录播教室各1间;建有可容纳近250人就餐的现代化食堂;配有专用燃气供暖锅炉。操场建有塑胶跑道278米,篮球场4块;新校址是一所设计美观大方,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学校。

但新校址落成的时间毕竟还很短,学校迁到新址时,可以说校园除主体楼群、操场和基本的办公设备外,功能室由于设备的问题,基本不能投入使用。经过2个多月的建设,目前篮球场已能投入使用,校园电视台、录播教室正在装修、实验室的设备也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到位。

我们渴望校园文化似一棵参天大树,根系饱满发达,主干粗壮有力,它的每一片枝叶都能照出一片绿荫,并能吸纳阳光,吞吐精气,使整棵大树蓬蓬勃勃,焕发出无限旺盛的生命力。为此,学校按照“校园建设整体美、绿色植物环境美、名人佳作艺术美、人际和谐文明美、文明礼貌心灵美” 文化氛围浓厚的思路联系传媒公司为校园文化建设进行规划设计,同时组织教师学习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提出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追求品位”的总体思路,丰富学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创建花园式学校,并开展特色活动,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发展,使学校校园文化成为教育、激励全校师生和促进素质教育开展的有效载体,使育人环境得到全面优化。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依据

(一)校园文化理论

1、“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说”:“校园文化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下,在培养人才和不断完善自身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本校特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说”:“校园文化是指在教学、管理及整个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定文化氛围和文化传统以及通过学校载体来反映和传播的各种文化现象。”

3、“校园生活存在方式说”:“校园文化指在学校生活存在方式的总和,包括智能文化、物质文化、规范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方面。”

4、、“价值观核心说”:“校园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办学过程和教育管理活动中,逐步形成并为全体学校成员所认同的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群体意识和群体行为规范,它是学校历史传统、工作作风、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等因素的总和。”

(二)高中校园文化的界定及特征

根据高中教育的性质,针对高中教育的对象和高中校园的特点,结合校园文化的观点,校园文化是指以校园为地位环境圈,以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为背景,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教师员工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下,在学校教育、学习、生活、管理过程中的活动方式和活动结果,这种方式和结果以具有区域特点和校园特色的物质形式和精神形式为其外部表现并影响,制约着所有校园人的活动和发展。

校园文化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模式的基调是“人”,内容是“文化”,核心是“素质教育观”,原则是“灵活、多变的基础性管理”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特征主要表现在:

1、存在的客观性。校园文化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和时代发展的进程中,在社会文化环境和学校本身发展的合力作用下形成的,是客观的和独立的。

2、内容的基础性。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延伸,其教育对象是高中学生。校园文化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门,其文化活动内容也应具有相应的基础性。

3、形式的多样性。校园文化是学校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和扩展,其文化活动形式应是多样的,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

4、明确的规范性。由于学校办学的目的性较强,就使得所形成的校园文化必须具有明确的规范性。

5、鲜明的时代性。校园文化也应反映鲜明的时代风貌。

6、特定的区域性。由于受特定的地理区域,地理环境和区域文化的影响,校园文化也应突出区域性特点。

7、发展的渐进性。校园文化不应是一种静态的。它也应在各种文化内容和条件下,朝着一定的目标迈进。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素质教育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育人,使一个自然的人变为社会的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为人的全面发展准备了充分的条件,教育要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江泽民同志指出:“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我国教育方针所指的全面发展,是使学生各方面素质都获得正常、健康、和谐的发展,学生的脑力与体力、做人与做事、继承与创新、学习与实践同样不可偏废。

素质教育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一教育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引导我国教育迈向21世纪的一种新的教育价值观、建设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在学校中确立起合乎社会要求和时代精神,积极向上的新型教育价值观念体系,充分发挥小学校园文化在基础教育中的育人功能,应坚持以素质教育观为核心,只有这样,才能使校园文化建设中达到形式与内容、目的与手段的完整、统一。

四、校园文化中的德育文化

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努力使每个学生成为志向高远、人格健全、基础扎实、特长明显、勇于创新,善于实践的有用之才。德育要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认知等特点,通过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手段,使学生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形成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学习、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校园德育文化网络建设

学校德育是多方位、多因素、复杂多变的系统工程。要实现德育目标,营造良好的德育文化氛围,必须多层次、多渠道地组建校园德育文化网络,这是建设校园德育文化的根本保证。

1.校内网络。校内德育网络是指将校内各种德育因素组织起来,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①由校党政领导组成的德育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学校德育文化建设的目标、计划,并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进行指导。

②由学校德育处、团委负责校园德育文化建设的组织、实施、检查和考核。

③班主任、各学科教师负责班级德育文化建设和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贯穿校园德育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

④教辅人员、服务人员为校园德育文化建设创设有利的条件。2.校外网络。是指由学校、家庭、社会所构成的社区教育力量的某种联合体。

①成立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定期举办教育知识讲座和召开家长委员会会议。

②与街道签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状,加强与居委会、派出所的联系,及时掌握学生在社区的活动表现,并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调查活动。

③聘请法制副校长。定期为师生员工讲授法律法规知识。

④加强与其它学校的联谊,结成了“手拉手,心连心”兄弟学校,共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二)校园德育文化的内容

德育文化的内容由校内、校外两部分组成,校内侧重于行为规范、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理想教育,校外侧重于各种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校园德育文化的种类

1、作风类。主要包括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校园人际关系。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人际关系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要使小学校园真正成为人才成长的摇篮,首先应表现在校园内营造处处充满亲情,洋溢着欢笑的和谐、民主、理解、宽容的德育文化氛围。

2、规范类。主要包括基本的法律法规、条例、学校规章制度、班级公约、卫生公约、《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建立和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形成良好的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四有”人才的奠基石。

3、时政类。主要包括对时事政治、国家大事、国际形势和地区形势的了解。加强学生对时政类知识的认识和了解,是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新特点,是符合时代需求的具体体现。

4、认知类。主要是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动,加深学生对祖国锦锈河山的热爱、提高对一般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

(四)德育文化的功能和作用

1、提高认知的功能。学生参与德育文化活动,学习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可以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和增强对事物的判断力。

2、积极引导的功能。德育文化的氛围就是将呆板僵化的说理融入生动活泼的形式之中,这既符合教育对象的特点,也符合素质教育观。

3、凝心聚力的功能。现代中学生的特点突出地表现在个性强、自理能力弱、缺乏合作意识。良好的德育文化氛围可以增强学生的向心力、内聚力和群体意识。

4、行为控制的功能。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规范和控制,有利于他们朝着积极、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

五、校园文化中的活动形态文化

(一)校园文化活动的动态性。

校园文化形成的主体是校园人,尤其是学生,他们是校园主体中的主体。长时间的单一的静态性的校园课堂教学形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单一的说教,学生也极易产生逆反和厌倦的心理。因此,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所期盼的是既能调剂学习、生活,又能获取各种知识和才能的充满强烈动感的校园文化活动。

(二)学校园活动形态文化的种类

1、学科类。主要是指围绕各门基础学科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以生动有趣的活动方式,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基础知识的理解,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设置了演讲与口才、英语电影赏析、生活化学、几何选讲、摄影等选修课,我们在这一类的活动中开展了诗歌朗诵演讲、论文答辩、英语电影配音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2、艺术类。艺术类活动是小学生最喜爱最易于接受也最能展示其个性特点的校园特色活动之一。在这方面,我们主要以 “校园文化艺术节”为舞台,开展了唱歌、摄影、器乐、美术等选修课,并开展诸如书画展、现场作画、师生摄影展、手工制作等一系列寓教于乐、形式多样的文娱活动。

3、科普类。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将在人们的学习生活中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在学校园文化中普及科技知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内容。我们在这方面开展了动植物标本制作、科技手工制作、科普知识讲座“崇尚科学,传播文明”等活动。

4、康体类。强健的体魄不但是人体美的根本标志,更是新一代青少年健康成长和精神风貌的外在表现。也是学生能够进行终身学习的坚定基础。将学校平时每天的课间操、眼保健操与课外活动健美操队、篮球队、田径队有机结合,使学生健康成长。

5、文史类。小学校园文化中的文史类活动主要是指将民族文化中的基础性的文学、通过开展读书教育活动、知识竞赛等形式的综合性活动,使学生了解国情、继承和发扬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校园手抄报、黑板报、文学社的校刊、校园广播站的播音丰富了学生的生活,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思想。

6、生活类。主要是指学生的在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学生的在校生活强调以接受生活基本知识和集体生活为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则是学生在校园生活的基础上以实践为主。

六、校园文化中的环境设施文化

校园环境设施文化属于校园物质文化范畴,是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显性存在形式。校园环境设施文化中的每一个实体,以及各实体之间结构的关系,也应突出地反映某种教育价值观。

(一)学校园环境设施文化的内容

1、校园建筑与布局 “建筑是一种艺术。”校园建筑更要体现出艺术性。不但要体现出朴素、典雅、鲜明、协调、造型新颖等艺术风格,更要富有教育意义。

进入学校,拾级而上,台阶两侧的鲜花,宣告美好一天的开始,蓝天下飘扬的红旗,红白线间的教学楼与白塔山相衬托,红色的塑胶跑道、绿草坪与活动的学生相映成趣,校园的布局让人赏心悦目。

2、校舍内部的陈设布置

校舍内部陈设包括室内外墙壁,走廊墙壁的利用,橱窗、名人挂像、警示牌的布置,教师办公室的装饰与布置,各专用教室的合理位置和内部陈设等。

校舍内部的陈设应做到:精、准、美。

精:橱窗的内容,名人挂像的选择等应精选、简洁。准:校舍内部物品摆放、悬挂的位置要准确、醒目。

美:校舍内部的陈设应与校园的布局和谐、统一,要规范、协调 教室的布置突出洁净、明亮,以蓝色为基础,统一布置地图、国旗、班级公示牌、流动红旗、班主任寄语等,并凸显个性化和人性化,如板报的布置和窗台花卉的布置,每班配有杂物柜。

教师办公室布置要求统一、整齐、温馨,各办公室有花卉点缀和美化,每个年级配有谈心室。

3、校园的绿化与美化

好的学校要像花园一样美丽。一位教育家说,学校要让年轻人的心激荡,走进学校,应当让人能够感受一种神圣、魅力和诗意。学校里的花、草、树、木都是可充分利用的办学资源,它对学校构建优美的育人环境发挥着潜在的作用。校园就应当成为花朵盛开的地方,成为希望放飞的摇篮。

①校园的绿化。首先学校应该合理地规划 绿化面积和场地;其次,应有针对性地选择花、草、树木;第三、有目的地开展植树、养花、种草活动;第四、应加强绿化管理。

②校园的美化。主要体现在,第一、作为校园文化主体的师生员工应做到语言美、行为美;第二、校园的规划、布局、陈设应科学、合理、规范;第三、校园应无污染、无异味。

(二)校园环境设施文化的功能与作用

无论是校园中的设施,还是校园中的环境,它们不但是学校开展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而且也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既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顺利进行的保证。

1、潜在的育人功能,科学、规范、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不仅体现了学校精神文明的风貌,而且作为一种自然的力量,起着陶冶学生的情操,规范学生行为,净化学生心灵的作用。当一名入学就在校园中栽下一棵小树苗的学生,一天天地看着在自己亲手呵护下的小树苗与自己一起成长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绿化、美化的校园环境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精神上的轻松、愉悦,而且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自然的神奇和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热情,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并把这种认识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为。

七、反思

现代校园文化建设如何挖掘校园文化的潜在功能,并使之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这是我们不断思考的一个问题。

1、在学校层面上,通过组织各种主题教育及科技节、艺术节、读书节、体育节、演讲赛、广播操等大型活动,不断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同时我们又立足于班级文化建设,通过各班提出班级口号、设计橱窗宣传内容等形式,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通过半学期的努力已凸现出校园文化建设在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中的巨大作用,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对师生启迪、熏陶、感化和塑造等潜移默化的内化功能。

2、校园文化作为一个综合的教育系统,并不是在某一个方面用某一种方法发挥其育人作用的,而是在一个系统的文化氛围中,对学生的情感、意志、信念、行为习惯等等加以综合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反复地运用文化育人的手段对学生进行感染、熏陶、磨练、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先进文化的主导,以师生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底蕴,从营造优化的育人环境和浓厚的育人氛围来研究和建设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3、需要说明的问题:

(1)教学楼内的楼道文化建设和校园绿化建设目前暂未实施,一是因为搬入新校区时间较短来不及进行,而且目前天气条件不允许,二是学校想更好进行两方面的建设并充分体现学校特色,必须通过深思与反复论证形成成熟的方案,故在下学期进行,(2)由于资金的制约,目前学校的阶梯教室、形体室、健身室设备投入和装修暂无进展,这在很大程度影响学校大型活动的开展、学校已将此列入2014年计划,正在积极筹划向上级申请资金与政策的支持。

乌鲁木齐市第三十一中学

6.中西文化差异的研究开题报告 篇六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动态: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的研究方兴未艾,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全方位研究正在不断深入。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中西方文化差异专题研究的论文也相继公开发表,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意义:中西文化承载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本选题以中西方文化差异为切入点,进行较为深入的文化对比研究,反映一个民族的礼仪、宗教信仰、风

俗习惯、饮食等特征的表现,有助于更好的了解和掌握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难点和创新点:

基本内容:本选题重在研究礼仪文化、饮食观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表达方式折射出的文化差异,理论说明与实例分析相结合。难点:如何从多个角度分析归纳总结文化差异。

创新点:将礼仪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重点加以研究。

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步骤:

1.中西礼仪的差异 1.1称呼语

1.2感谢和答谢 1.3赞美 1.4节日

2.中西饮食观念得差异

2.1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2.2中西饮食方式、餐具不同 2.3中西饮食性质的差异 3.中西风俗习惯的差异

3.1称谓及称呼

3.2敬语谦词

4.中西宗教信仰的差异

5.中西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 研究方法和措施:

本篇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措施是在选定课题后,由小

组成员分工协作,从图书馆查阅相关的书籍、上网寻找资料和有价值 的参考文献,最后结合所学课程的相关内容做出总结。

四、研究工作进度:月,查找相关资料。月,结合所学课程的相关内容做出总结。

五、主要参考文献:

邓炎昌、刘润清 : 《语言与文化》

刘炳善 : 《英国文学简史》

王福祥、吴汉樱 : 《文化与语言》

胡文仲 : 《文化与交际》

朱维之、赵澧 : 《外国文学简编》

张今、陈云清 : 《英汉比较语法纲要》

7.民族文化课题研究报告 篇七

1.学生现状:今天的少年儿童, 大都是家中的小皇帝, 小公主, 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家长的百般呵护, 使得大多数学生无缘体验需要他们克服的困难, 无力承受成长道路上遭遇的挫折。胸无大志, 对父母、老师强迫学习, 考重点学校极其反感;对今天的吃苦砾练、认真学习与未来的关系茫然。上进缺乏源动力, 思想简单直接, 纪律观念淡薄, 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低下。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他们的个性完善与学业进步。

2.少年强则国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培养21世纪所需的新一代人才, 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时代的飞速发展, 不仅对学生的素质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且对教师的传统教法也发出了新的挑战。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河南省巩义市大峪沟镇二中七八年级学生两千二百六十二人。

2.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参研《中国人民解放军队列条例》、《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例》、《中国仪仗兵》、《中学生基本行为姿态标准化研究训练》等相关军事资料。

(2) 调查访问:访问相关军队教官和教育学专家20余人次。

(3) 教学实验:自2002年起, 先后在巩义、郑州、洛阳、新郑、焦作等地市等十万余名学生进行训练试验。

(二) 研究目标任务

1.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 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塑造健美标准的形体。

3. 强化学生的纪律意识, 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 提高学生的自律能力。

4. 磨炼学生的意志, 增强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性格、团队精神, 协作意识。

5. 解决训练时间短、任务重、教官少、学生多的训练难题。

6. 引导学生能动的、自觉自愿的参与训练。

三、研究过程

研究过程分为理论性研究阶段 (摸索期) 、实验性研究阶段和总结性研究阶段。

(一) 理论性阶段

为实施课题做好理论、思想、具体工作的准备。正确提出《标准化训练》的要求和内容, 从班级到学校的具体落实。

1. 分析研讨, 明确训练的必要性、可行性;训练的目标、原则;训练应遵循的规律。

2. 问卷调查, 了解家长、学生对训练的想法和要求。

对1200名学生的调查:不怕苦不怕累, 真正想参加训练的学生只有72人, 将近一半的家长认为训不训练无所谓。

3. 征求领导、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

4. 编写训练方案, 力求突出理论支撑和实践操作的高度和深度。

(二) 实验性研究阶段

参与研究试验的班级全校, 依照理论性研究提出的要求、内容, 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应用性实验, 印证和修改, 完善理论性研究所提出的各项要求的准确性、可行性、有效性。

四、实验操作

1.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内容是有关训练目的、训练意义的宣传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训练目标, 端正训练态度, 从思想上做好充分的训练准备。

2.训练初期, 以分解动作的学与练为主, 帮助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动作表像;训练中期, 通过提高训练强度, 增大练习量, 促成学生完成量的沉淀与质的转变;训练后期, 通过不断变换练习条件, 提高学生对技术的把握以及综合运用水平, 从而真正实现学生的会学、学会、会用、会教的训练目标。

3.每周增加一节形体课, 重点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 检测学生个体学习训练情况, 提高单个班级的技术水平。

4.每年的十月下旬开展高规格的《标准化训练》成果展示---大型阅兵表演, 并录制成专题片, 既是学校对外传媒的宝贵资料, 也是下一届新生学习训练的最佳教材。

5.坚持德育从活动中产生的理念, 利用每天的早操、课间操进一步规范学生的队列意识、动作要领, 并且把跑操口号誓词化。从而既强化了学生“令行禁止”的队列习惯, 使学生的团队精神得到很好的锤炼。

6.每年五月份从初一学生中组建学校新国旗班, 完成新老国旗班的交接, 确保军校中小军人集体形象的示范作用和每一次升国旗的高规格完成, 促进全体小军人自尊、自信、自强、团结, 和谐、健康成长。

7.完善学生养成教育的评价机制。

(1) 开展“十美小军人”评价活动。

(2) 开展“行为姿态标准化文明示范班”的评价活动。

五、研究成果

1.研究的技术成果

(1) 六年来的实践和探讨, 证明以少年军校特有的文化进行的《标准化训练》符合青少

年的生理、心理特点, 符合教育教学规律。

(2) 创新的训练模式大大节约了训练成本, 提高了训练进度。

(3) 高规格、高强度的《标准化训练》, 带来体育教师业务能力的迅速提高, 也使体育教师完成了从教书匠到《文韬武略的带兵人》质的转变。

(4) 精心的辅导工作, 同样也使得班主任、任课教师管理水平获得很大的提高, 促进了班级、教学管理的上规格。

研究的实践成果

(1) 通过参加研究, 广大实验教师或相关教师在教育工作理论水平、教改科研能力和军

训实际操作水平及敬业精神方面都有可喜的成绩, 整个研究过程的实际工作是体育老师、班主任具体操作, 甚至包括研究方案、工作报告、研究报告、研究进程附件材料和整理调查问卷及调查结果分析, 都是由一线研究教师亲自完成, 全部研究工作, 学校相关各职能部门、教研组长、班主任和教师密切协作, 从对方案的制订到具体的逐步实施, 再到督促和引导学生密切配合等多方面都表现出主人翁精神和不计报酬、名利得失的敬业精神。

(2) 十一年的研究过程证明, 我们的《标准化训练》, 不仅有力的支撑了学校的创建工作、管理工作, 还有力的支撑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3) 我校先后被评为河南省教育教学科研基地、巩义市少年军校总校基地校、河南省少年军警总校示范校称号;学校多次参加市镇大型检阅式, 并于2007年7月参加了第六届全国少年军校检阅式, 获全国少年军校示范校的最高荣誉。

摘要:《中学生基本行为姿态标准化训练》利用少年军校这个特有的教育文化平台, 通过对学生实施行之有效的训练, 旨在培养学生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行为姿态习惯这三大基本习惯, 提高学生立志报国的觉悟, 弘扬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最终实现学业进步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8.社区居民文化生活调研报告 篇八

一、社区居民文化生活现状

社区是城市组织中的重要细胞,城市居民对社区的概念越来越深刻,对于社区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大。当前社区越来越趋向大型化、多功能化,更注重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和社区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人们渴求的不仅是居住面积的增加和环境设施的配套,更重要的是生活质量,特别是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社区文化恰恰是提高社区居民精神生活、维系社区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人居生活环境空间质量的最有效方式和途径。社区需要文化,同时,社区本身也具有独特的文化功能。所谓社区的文化功能,反映的是社区对于提高公众的素质、培育公民意识、发展新型人际关系、凝聚社区个体、实践社区自治等作用。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作用力,对社区的每个成员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发展社区文化的目的正是要发挥社区的文化功能,以便影响社区人、塑造社区人、教育和完善社区人.

(一)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群众参与热情不断高涨

为丰富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市、区各级党委、政府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据了解,市北区的主要文化节庆活动有:(1)欢乐青岛——广场周周演。(2)“欢乐大家庭”社区文化艺术。(3)“知识与学习”半月一讲。(4)萝卜会·元宵山会。各类文化节庆活动的开展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了群众参与文化生活的热情。

(二)文化设施日趋完善,居民文化生活得到改善

近年来,青岛市加大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建设了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在社区文化体育设施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建成了众多文化活动的基础场所,逐步完善了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社区文化设施普及率较高。为了使居民拥有更大活动空间、更多的活动场所,近年来,街道、社区都建图书室和综合活动室,配置图书阅览室桌椅、文化活动电脑,电视、音响器材等娱乐活动设施配套齐全,健身馆、全民健身点等,基本满足了社区居民的需求。

(三)设有简易健身器材等的户外锻炼场地备受群众欢迎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参加体育锻炼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生活中的“必修课”。设置了简易健身器材的全民健身场地“走”进小区,既给市民锻炼了身体,又给予居民相互交流的空间和时间,融洽了彼此间的关系。社区体育文化正一天天红火起来。在调研中了解到,对于体育健身场所及设施安置地点的要求,居民的选择集中在小区广场或小山头公园、露天健身场所设施这两项上。文化设施的健全,提升了服务社会的能力,加强了城市的服务功能,改善了居民文化生活。

(四)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提高居民文明素质

街道、社区依托迎奥示范广场和社区文化中心,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科普画廊等社区宣传阵地,对广大社区党员、干部、群众及时正确地进行宣传引导,通过利用街道、社区基层党校、活动中心和市民文明学校等阵地,定期开展文明知识大课堂系列活动,利用社区课堂向居民宣传奥运礼仪知识,举办奥运安保知识讲座,礼仪、音乐、舞蹈等培训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讲座、授课、座谈、知识竞赛等形式,切实提高辖区居民的文明素质以及对奥运知识的知晓率。为了满足社区居民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街道积极探索创新活动载体,坚持以人文本,从社区实际出发,精心打造了特色楼道,创建了精品小区这一文化品牌,用先进的文化知识感染和熏陶社区居民,为构建和谐社区营造良好文化氛围。一是以奥运精神鼓舞人,街道结合迎奥主题活动,将一些奥运知识、奥运帆船知识、奥运冠军形象、奥运场馆、徽标等图片展出在楼道内,形成了一组迎奥文化楼,让居民在感受奥运氛围、了解奥运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居民的爱国热情;二是以书香文化熏陶人,将一些古代、现代的名人名言、名人简介、名人图像等内容展现在每楼的楼道内,使整个书香楼道书香四溢;三是用科普知识启发人,选取贴近居民生活需要的健康小知识、常见疾病的预防常识等张贴在楼道内,打造了养生楼,为居民的健康生活提供帮助,使居民在养生知识的启发下,热爱生活,科学养生。居民们看到焕然一新的楼道,高兴地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日子过得真是有滋味”。

二、目前社区居民文化生活存在的問题

市、区政府长期以来非常重视社区文化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在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方面、在保存社区文物和民俗方面、在丰富基层文化生活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基本上满足了居民的文化生活需要。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社区文化发展目前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解决。约略说来,有如下几点:

(一)社区居民参与文化生活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社区文化的对象是社区成员,如果他们对社区文化的参与意识不强,甚至毫不关心,那么社区文化的开展就很困难。社区文化管理的主体是社区成员(包括居民和社区单位)。就居民而言,有以下情况值得注意:一是参与社区生活的面不够。二是社区文化活动好不容易组织起来,但参与者却总是一些“熟面孔”,这基本上是所有社区文化活动面临的难题。三是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下降。

(二)社区阅览室等文化设施开放率较高、利用率不高

在调研中发现,社区阅览室拥有率较高,开放率也较高。在调研中,“每周开放五次以上(包括五次)”的社区阅览室占总数的7.4%;“每周开放四次以上”的占22.4%;“每周开放两到三次”的占23.2%;“每周开放一次”的占15.1%;“每周一次也不开”的占31.9%。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许多社区图书馆(室)开放时间同居民上班、上学时间冲突,书籍数量有限、品种不多,内容相对陈旧等。

(三)现代家庭娱乐设备对社区公共文化的冲击

随着电视机、DVD、家庭影院等现代娱乐设施普及到家、家户户,使得社区公众对社区公共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有所下降。例如,上世纪八十年代各大城市几乎每个街道有一个电影院,但现在许多电影院都不复存在,有的被改造掉了,有的被出租掉了,剩下的也艰难维持着。这些局面迫使人们重新反思公共文化的地位和作用问题。由于公共文化本身的衰退,再加上市场经济的影响,许多人在思想上开始轻视社区文化的建设与管理。

(四)社区文化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随着生活水准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居民对精神文化需要也呈现了增长趋势。根据调查,该社区居民文化生活现状是时间偏少,双休日用以安排文化生活的时间半天以下的居多,绝大多数居民文化活动局限于市内;项目单一,半数以上的居民以影视娱乐为主。

(五)社区文化人才匮乏

从广义上说,社区文化人才伍应包括街道和居委会的相关人员及社区文化机构的工作人员;从狭义上说,则主要指街道社区文化职能部门及社区文化机构(文化站等)的工作人员。就文化站工作人员来说,许多社区存在青黄不接的状况。这主要是因为市场经济的影响,社区文化站效益不好工资低,无法留住现有的文化人才,更不可能吸引新的优秀人才近来。另一方面,即使留下来的人员大多数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虽工作勤恳,却很难纳入事业编制,评职称困难,参加专业培训的机会也不多。这些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也制约了社区文化的发展。

以上情况表明,城市社区的文化建设和管理尚存在许多问题,亟需努力加以解决。

三、对社区居民文化生活的思考

(一)急需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的参与意识

为了提高社区成员的参与度应当努力做到:(1)加强社区文化服务,创造良好的社区环境,切实解决社区成员最关注的问题。(2)针对社区成员的文化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3)充分挖掘社区文化资源,形成社区文化特色。社区内一般都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历史文化及文化人才等资源,对这些资源的挖掘、配置、利用可形成本社区的文化特色,提高社区文化含量,并激励社区成员的参与热情。

(二)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投入的力度,完善有关的文化管理政策

关于社区文化设施,有条件的社区应建立标志性文化设施,在建筑风格上应体现本社区文化的个性特征,在场地上应达到一定的规模,在功能上应具备综合性的项目。城市社区应当特别重视文化经费的投入问题。社区文化设施的建造及社区文化活动需要一大笔资金。一方面应建立政府、社会、个人等多渠道投入的机制。从社区的角度看,可建立社区文化事业发展基金,也可接受社会各方的资助,甚至可由独家企业资助,制定基金章程,通过一定的程序投入社区文化设施和社区文化活动。另一方面走产业化道路,引入社会化、市场化运行机制,由政府、企业、个人来共同投资、开发、运营。以“自立、自养、自兴”为发展策略,引入市场机制,走产业化道路,推进滚动发展。

(三)必须重视社区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注重抓好专业和业余两支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做到力量互补。在专业队伍建设方面,对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应实行“稳定队伍,提高素质”的方针。要不断提高街道、社区文化管理人员的素质。可采取“输血”的办法,向社会招聘有志于社区文化事业、年纪较轻的人员加盟文化队伍,同时,可安排大专院校有关专业毕业生到文化站工作。

(四)树立社区文化创新意识,实现教育社会化

9.民族文化课题研究报告 篇九

—文

十年文革,十年动荡,文化大革命作为新中国历史上最为**的一个时期,不得不引人深思。、1966年,毛主席因错误估计了国内局势,决定发动“公开地,全面地,由下而上的,发动广大群的”文化大革命,自此,一场空前浩劫洗卷神州。

老舍、傅需夫妇、刘少奇、彭德怀、贺龙„.一位位伟人功臣死于这场浩劫中;孔子庙、霸王庙、成吉思汗陵园„..一座座历史遗产毁于一夕;国内经济雪上加霜,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这些都是发生于文革中的悲剧。而这些悲剧的发生,除了林彪等反动者的阴谋外,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也在其中起着推动的作用,那就是红卫兵。

1966年5月29日,北凉清华附中100余中学生为响应毛主席的号召,自发成立了一个学生组织,宣称自己是“红色政权的红卫兵”,这就是红卫兵的雏形。而自八届十一中全会前夕,毛主席收到清华附中红卫兵“论造反”的大字报和写给他的一封信,并回信表示支持时,红卫兵组织成为了合法组织。在1966年8月18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了红卫兵代表,自此,红卫兵正式走向社会,并通过“大串联”迅速在全国各地发展壮大,成为文革历史中的重要一员。红卫兵们多由青年学生组成,他们怀着对毛主席的地无限忠诚加入这个组织,他们疯狂崇拜毛主席,戴毛主席像章,背毛主席语录,跳“忠字舞”,他们忠于毛主席的政策,高呼“造反有理”的口号,为了反叛体制,纯洁社会而奋斗。但事与愿违,就大多数红卫兵而言,由于年幼无知,他们除去高喊一些空洞的政治口号外,没有明确的政治目标及利益驱动,于是在一些有心人的推动下,这个组织变了,成为一个暴力组织。

自1966年8月初起,红卫兵们在北京各中学掀起了迫害校长,教师的狂潮,他们的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其狠毒超出了正常人的想象,其中有些在人类酷刑史上也属少见。据“文革”结束后公开披露的统计数字,1966年8月9日的40天里,红卫兵在北京即打死1772人。而在老舍、郑拓、李立云、吴晗、前伯赞、傅需、闻捷等知名人士,甚至是刘少奇、彭德怀、贺龙等伟人的死亡中,也有着红卫兵的身影。

当然,由于当时多数的大、中学生对突出其来的文革**并不能完全“理解”,尚保留着一些残存的理性和人性,所以有血腥暴行的红卫兵,仅是学生当中的部分人,但就是这些学生的盲目随从,他们的口号,大字报以及所谓的批斗在“有心人”的蓄意引导下,成了扰乱社会的最为有力的利剑,甚至连军警们也要惧红卫兵三分。

然而,就在红卫兵们给社会带来灾难的同时,红卫兵们自身也是受害者,当首批老红卫兵开始醒悟,不能满足阴谋家的需要时,他们被放弃了,遭到强硬的打击,随后阴谋家又扶持下一批“红卫兵”继续他们之前的行为。在“文革”结束以后,红卫兵们有的被返原籍,有的受了处罚,严重的关进了监狱,而大部分没受处罚也会不断受到良心的谴责。轰动一时的红卫兵运动以悲剧结束了,但他们给我们的教训是惨痛的。

红卫兵们最初的动机是良好的,但结局悲惨的,归根结底,我认为这是红卫兵们自我迷失的结果,由于疯狂的个人崇拜以及阴谋家的推动,这些红卫兵的内心已经迷失,他们失去自我判断的能力,是非观念已经混乱颠倒,盲目的冲动热血,最终使他们成为阴谋家扰乱社会的利器,等到醒悟时,大错已然铸成,而在今天,我们是否接受了教训,当病狂的歌迷为了彼此的偶像而斗欧时,他们是否走上了与红卫兵相似的道路?

同学们,历史的教训是惨痛的,我们作为祖国的新一代,应当吸取教训,明确自己的目标,树立明确的是非观,冷静处事,勿要因一时冲动而犯下错误,不要让自己悔恨终生。

10.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调查研究报告 篇十

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调查研究报告

一、调查的背景与动机

当前,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提出要培养新型农民,这就对农民的文化水平以及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而在我的家乡,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如何呢?对此,我利用寒假返乡时间,对我家乡几个村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进行了调查,希望能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建设方面起到一点参考和借鉴作用。在我家乡的农村里,农民的生活情况基本上是相似的,因此这几个村庄是整个地区农村社会的一个

缩影,可以代表家乡农村的整体状况。

时间:2011年2月7号至2011年3月7号。

地点: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七里店村及附近几个村庄:沙坡池村,王庄村,毛庄村,孙庄村。

方式:在村委会干部的协助下,我对自己所在的七里店村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查访和统计,而对附近的几个村庄的调查主要是通过对一些亲戚、朋友以及他们的家人进行个别询问来进行。

内容:分别对不同时期;不同年龄人群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和内容进行调查。

二、总体状况及分析

总的来说,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的文化建设也在蓬勃地发展和繁荣,农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化、多样化。就我调查的范围和人群来说,农民对当前的情况是基本满意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按时间来说

从近二十年来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的变化来看,经历了先慢后快的发展过程。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由于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逐渐形成,农村的整体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但同时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历史原因所造成的父辈们自身文化素质过低、观念落后,使得他们在受到外来文化冲击时显得犹豫、盲目以及不适应,农村里传统的文化生活方式如:看大戏、听说书、扭秧歌、祭祖等逐渐消失,农村文化阵地明显萎缩,文化建设发展缓慢。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到现在,这种情况开始逐渐好转。80年左右出生的人开始成为农村家庭的家长,这些人大都受过初中文化教育,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都有了很大提高,他们对各种新鲜事物感兴趣,并且接受很快,于是,一度单调沉闷的农村文化生活逐渐变得丰富多样,听广播、看电视、打扑克、搓

麻将、看电影等文化娱乐活动得到广泛接受和普及,发展到现在,在我所调查的农村家庭里,98%都有彩色电视,近40%的农村家庭安装了有线数字电视,30%左右的家庭购买了vcd或dvd。在我们乡镇也有许多文化场所,如:音像制品出租、书报刊出租与零售、网吧等。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很大的丰富和改善,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也发展迅速。

2、按不同人群来说

当前农村文化生活的主体30岁到45岁之间的成年人,不管是在村里还是自己家里,他们主导着文化活动的组织方式和进行的内容,他们的文化生活方式:54%在家里看电视或者听广播,23%打扑克,10%左右搓麻将,7%下象棋,另外的6%读书看报或作其他文化活动。

农村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整体来看缺乏指导、监督和引导。比如我在调查邻村的一个网吧时,发现近80%都是未成年人,而这些未成年的初中生和小学生几乎全部是在玩电脑游戏或者

聊天。电脑和网络本来是一种现代文明的传播工具,而如果缺乏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管理和指导,使孩子们整日沉迷在游戏或聊天的虚拟世界里,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学业,甚至毒害他们的身心健康。http//:

老年人是一个比较容易被忽略的群体,他们的文化生活相较于其他年龄的人群显得相对贫乏,我所调查的这些农村里针对老年人的文化活动太少,原因主要是缺乏组织。建议农村乡镇的相关部门和干部多关注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多组织开展一些例如扭秧歌之类的文化活动,为他们购置一些健身器材,使农村的老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三、当前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主要是:

1、赌博风的抬头

在我这次调查的几个村庄里,有近30%的农民在打扑克、搓麻将的时候赌

过钱,虽然数额不大,一般都是一元、两元,并且按这些农民所说,“如果不来点小意思,就找不到人跟你玩”,这种风气必须加以遏制,阻止其扩散蔓延。

2、迷信活动在这次调查中我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我调查的村庄几乎全部是汉族,有近10%的家庭信仰基督教,但由于农村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使得基督教在当地农村的传播中,为了吸纳更多的教徒,向文化水平不高的村民宣扬一些迷信思想,比如:“信基督者得病可以不用打针吃药,有主保佑病就能好”等,这已经带有很深的迷信色彩了。

3、部分农民的参与热情不够有些农民仍然只注重挣钱,而忽视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对群体文化活动热情不高,参与较少。

四、几点建议

以上就是我所调查的家乡农村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情况,通过这次调查,我认为家乡农民对目前的现状是

基本满意的,农村的文化活动是丰富多彩也是农民喜闻乐见的。但目前的现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不适应,存在着一些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此我提出几点建议:

1、加强硬件建设。就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家乡的农村乡镇有能力来建设一些公共文化场所,如:农家书屋,健身的器材和场地,放映厅等。

2、重视对农民的文化教育。上级部门应多开展一些“送文化下乡”活动,并且应该针对农民需求,丰富“送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更新他们的思想观念。

11.文化创意产业系专业调研报告 篇十一

关键词:文化创意;培养方案;调查研究;发展建议

1 调研的目的、思路、对象与方法

1.1 调研目的

为了面向昆山及周边地区的创意设计产业发展和现代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以服务当地产业发展和制造业转型升级为宗旨,依托学院地理位置优势,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强调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在高职教育中,作为创意产业的不可或缺的文化创意产业系是我们探索这片教育领域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经过多年的积累,文化创意产业系办学已经逐步成熟,形成了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专业,每年的招生和就业呈现出了相对稳步的发展态势。

结合国家十三五规划,为了进一步办出专业特色,进一步深化专业教育改革,增强人才培养方案的针对性,指导专业及课程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设专业和收缩专业。同时,进一步拓宽文化创意产业就业领域和毕业生就业渠道,开展此次调研活动。

1.2 调研的基本思路

从了解文化创意产业系各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状况入手,及时跟踪人才市场需求及岗位要求的变化,来研究分析高职院校文化创意产业系各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能力与素质结构,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实现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这次参与调查的人员:文化创意产业系教学团队的全体教师、毕业班班主任分5组赴昆山、苏州及上海的20多家企业,通过问卷、座谈、电话访谈等方式开展了专业调研。调研的主要内容:

第一,区域行业产业(目前江苏和苏州的主要产业和“十三五”要重点发展的产业、行业,以便确立重点建设专业)对专业人才需求调查;第二,专业产业分布调查情况(周边地区产业发展和新项目投资等情况,寻求校企间的深度合作);第三,人才需求情况企业的主要就业岗位、典型岗位工作任务对学生核心技能具体要求、所需的知识结构等(含数量、规格、职业能力等,进一步修订及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第四,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调查;第五,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表(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第六,相关企业的生产过程(便于安排实习、工学结合等);第七,相关企业管理人及專业技术人员(完善兼职教师资源库);第八,专业课程体系的架构;第九,与专业对应的规模企业、民营企业的情况分析。

1.3 调研的对象

本次调查主要通过对昆山及周边地区室内装饰设计公司、景观设计有限公司、平面及广告设计有限公司、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服装设计有限公司、影视动画设计有限公司的调研、行业协会的调研。

1.4 调研的方法

采用询问法、问卷调查、走访法进行调研数据的采集及分析。

2 调研结果

根据2015年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概览——2015》数据显示,“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一项的数据位居前三,特别是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达89.6亿元,表明赢利能力强,其具有高知识性、高增值性和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是发展创新型经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新亮点。

根据江苏省2014统计年鉴数据,全江苏省的就业人数达到200多万,其中创意设计管理人员约占30%,总人数达到60多万;每年增长的与文化创意产业岗位有关的职位人数约占5%,即20万;在原来的队伍中,自然减员和企业岗位人员更新也达到5%,约20万。

2.1 就业岗位

从调查情况来看,文化创意产业类高职毕业生主要分布于室内装饰设计、展示设计、景观设计、园林设计、平面广告设计、服装设计及加工一线、服装销售、影视背景设计、影视修型、影视后期制作、影视上色合成、影视特效及渲染的环节等基层岗位,占调查总数的82%,而市场经理和区域经理由于层次比较高,只占其中的12%,还有其他岗位占6%。由此可知,基层的设计软件操作类岗位是我们培养的首选目标岗位,而设计经理岗位则是发展岗位。

2.2 学历要求

从实际调查来看,江苏省现有的文化创意产业类专业人员的学历层次偏低,中专文化及中专文化程度以下占42.5%,大专生有48.3%,本科及以上的仅占9.2%。

在接受调查的企业中,90%以上的企业管理层认为高职或专科以上的学历能胜任单位的基层管理工作。

2.3 知识要求

(1)企业对文化创意产业类专业学生基础知识要求。在文化创意产业类专业大专毕业生基础知识方面,受用人单位重视最高的知识的前六位的是计算机基础、英语、思想道德修养、设计构成、素描。由此可以看出,用人单位比较重视大专毕业生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也重视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又由于目前办公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和设计图纸现场沟通需求,计算机基础和设计表现能力也受到重视。

(2)企业对文化创意产业类人才专业知识的要求。用人单位最为重视的文化创意产业类专业大专毕业生应该掌握的专业知识体现在设计创意、专业设计表达上,具体体现在与职业相关的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影视动画和平面设计。

(3)企业对文化创意产业类专业人才其他知识方面要求。根据调研情况显示,用人单位认为文化创意产业类专业毕业生所需要掌握的其他知识中,排在最前面的是个人与团队管理,电子商务和成功素质训练。

2.4 素质和能力要求

(1)素质要求。调查表明,企业最注重文化创意产业类人才的素质包括敬业精神、合作精神、工作经验、身心健康。

(2)能力要求。日常工作基本能力:用人单位最重视的日常工作基本能力包括WORD、EXCEL、POWERPOINT等和网络搜索与传输能力、口头表达和沟通能力以及使用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扫描仪等办公设备的能力。其次,待人接物的基本礼仪、行为能力、企业常用文书写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日常英语口语会话能力都有超过50%的用人单位选择。专业工作能力:调研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文化创意产业类专业高职毕业生的专业工作基本能力当中最为重视的能力包括专业设计能力、专业设计图纸表达能力、与客户沟通交流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企业最为重视的能力:调研结果显示,用人单位最为重视的能力包括良好的协调和沟通能力,吃苦耐劳、有奉献精神以及团结友爱,有团队合作精神这几方面的素质。其次,自学能力、领悟与反应能力与创新能力,道德品质高尚和独立工作能力都有超过40%的用人单位选择。

2.5 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情况

第一,希望学校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增加学生的社会经验和社会活动能力,加大就业推荐的力度。第二,希望学校加大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多开设上机(软件课)、实训课程,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加实践。第三,努力与相关单位探索和构建订单式培养模式,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加大和相关企业的合作,争取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为毕业生提供真正的实习机会,了解社会、了解工作,提高就业技能。

3 调研结论

第一,在花桥、昆山及周边地区,甚至全省及上海市,从行业需求及企业发展上,都对文化创意产业类专业人才有较大的市场需求。第二,文化创意产业具有的高知识性、高增值性和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是发展创新型经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新亮点。第三,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对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技术、服装设计等专业人才需求相对更为迫切。第四,我院文化创意产业类学生的就业面非常宽,初期就业岗位大多为助理设计师(如绘图员)及较小项目的设计师。企业特别看重的是专业设计表达能力(如计算机设计表达能力、手绘表达能力),良好的协调和沟通能力,吃苦耐劳、有奉献精神以及团结友爱、团队合作精神以及抗压能力等,因此我们应该在校内强化素质教育及专业技术水平。第五,可重点合作的企业及合作方式(如表1)。

4 文化创意产业系发展建议

4.1 调研分析

从调研情况看,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培养工作与企业行业用人存在有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

第一,缺乏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第二,学习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第三,创意设计能力不足。第四,所学知识系统性、连贯性不强,学生的实际制作效率低。第五,价值取向和对职业生涯的规划不成熟。第六,承受压力能力不足。

根据相关专业往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调研,文化创意产业最重要的基本工作能力体现在沟通表达能力、设计管理能力、动手能力。基本工作能力的工作要求水平,文化创意产业的毕业生满意度为90%,文化创意产业最重要的基本能力,具體表现:创意设计能力、设计表达能力、专业软件应用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

4.2 建设建议

(1)在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上以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据,以就业为导向。将满足企业的工作需求作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全力提高教育与培训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学校要关注企业需求变化,根据企业用人需求,调整专业方向,确定培养培训规模,开发、设计实施性教育与培训方案。相关行业、企业要深入地参与职业学校的教育与培训活动,要在确定市场需求、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学习成果评估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2)在教学方法上推广体验式教学,体现教学组织的科学性和灵活性。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技能、经验与兴趣,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模块化的学习资源。要力求在学习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给教师和学生提供选择和创新的空间,构建开放式的课程体系,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采用“模块加小项目”的课程组织模式,用本专业职业能力结构中通用部分构筑能力平台,用灵活的模块化课程结构和学分制管理制度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4.3 发展建议

文化创意产业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更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设计流程意识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从三方面入手:一方面在课程改革中,按照企业的岗位工作流程组织课程教学,让学生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又自觉掌握了企业的工作流程,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中贯穿行业标准和设计规范,从一开始规范学生的设计行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专业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课程中多让学生亲手测量、绘图、设计、交流,强化学生的执行能力,将学生培养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

4.4 专业建设规划

根据学院“立足昆山、立足花桥、立足台企”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结合文化创意产业系实际,经过充分调研,我们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对系部专业布局进行适当调整。

重点建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室内设计技术专业,特色发展服装设计和广告策划与制作专业,其他专业维持现状。

4.5 师资建设规划

一是引进(或柔性引进)一批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作为专业带头人(优先考虑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等重点建设专业);二是通过培训、进修、学术交流等方式提升教师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培养一批专业带头人;三是通过实施职称晋升和学历提升计划,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四是采取企业锻炼、职业资格考证等措施提升双师素质。

4.6 实训室建设规划

在争取企业支持的前提下,通过新建、改建、扩建的方式建设集上课、学生创业、对外培训于一体的多功能校内实践基地,以满足实践教学、学生创业、社会服务的需要。

5 主要困难

第一,校内实践条件不足。由于校区迁建等原因,缺少专业实训室,很多实训建设项目因场地限制无法落实,导致有些实训不能进行。第二,师资力量薄弱,高级职称比例过低,师资比例不够合理。兼职教师专业课授课达不到教育厅要求。第三,校企合作不够深入。一是企业更加注重效益,对于不能直接产生效益的校企合作问题重视程度不足,双方合作难以深入。二是企业缺乏成熟的合作意识,大多数企业看重的是短期利益,在直接利益的驱动下,多数企业看重的是人才需求,而不重视人才培养过程。从而使得校企合作仅浮于表象,难以真正深入合作。

上一篇:技术成熟度评估在航空材料开发中的应用下一篇:歌颂赞美老师的经典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