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落体运动》说课稿(精选9篇)
1.《自由落体运动》说课稿 篇一
自由落体运动说课稿9篇
自由落体运动说课稿1
各位评委,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说课的课题是《探究自由落体运动》。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以及说教学过程三个方面阐述我的说课。
一、首先是:说教材:
1、分析教材:《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是高中粤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本章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运动学的基本概念(如位移、时间、速度、匀速运动、加速度等)知识后编排的。
自由落体运动作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种特例,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历史上曾经有很多科学家研究过落体运动,其中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等对落体运动的研究,对物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向学生介绍相关的物理学史,可以让学生受到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熏陶。通过探究自由落体运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特殊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我们在后面的内容中将从特殊到普通,推广到探究一般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运动规律。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章通过对落体运动的研究,去探索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为研究复杂的运动规律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对于自由落体运动,学生有一定感性和模糊的体会,但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概念,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困难。我觉得主要来自两方面,首先是物理语言的误导,使学生认为只要从某一高度随意下落的物体做的就是自由落体运动;其次是生活中的落体运动与自由落体运动的区别──现实与理想的差异。在知识方面,学生有匀速直线运动规律、打点计时器及纸带分析的学习基础,完全可以通过自主体验与自主学习来完成本节课的内容。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利用了实验和理论探究的方法,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己体验、分析、归纳、讨论、评价等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动手与合作能力,生成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物理意识。)
2、教学目标:从前面对教材的分析,我把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首先是知识与技能方面:(1)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在理想条件下的运动。
(2)能用打点计时器得到相关的运动轨迹,并能自主分析纸带上记录的位移与时间等运动信息。
(3)初步了解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然后是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落体运动的实验探究,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实验探究落体运动的规律,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求知的欲望。
(2)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兴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述能力。
(3)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研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抽象出一种物理模型——自由落体。
(4)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参与、勇于探索的精神。
(5)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3、重点、难点:对于自由落体运动,学生有一定感性和模糊的体会,但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概念,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困难。我觉得主要来自两方面,首先是物理语言的误导,使学生认为只要从某一高度随意下落的物体做的就是自由落体运动;其次是生活中的落体运动与自由落体运动的区别──现实与理想的差异。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及产生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和实质。本节课的难点我认为应是对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轻、重无关的理解。
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是用实验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落体运动的兴趣,且是安排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都能体验实验过程,获得成功体验。在下面的教学过程中会详细提及。
二、然后是教法、学法:
基于学生对于自由落体运动运动概念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而在知识方面,学生有匀速直线运动规律、打点计时器及纸带分析的学习基础,完全可以通过自主体验与自主学习来完成本节课的内容。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利用了实验和理论探究的方法,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己体验、分析、归纳、讨论、评价等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动手与合作能力,生成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物理意识。)
教法拟采用探究式综合教学法。具体说就是,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分析与推理(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总结归纳。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对学生来说,主要是启发主动参与、善于思考、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搜集和处理信息,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结论,而且要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领悟科学思想方法,提高科学素养。
三、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人们说,历史上有3个改变世界的苹果,一个诱惑了夏娃,开启了人们的欲望与智慧的大门,一个砸醒了牛顿,一个握在乔布斯手中。苹果的下落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可是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而不是飘荡在空中?它在下落过程中是怎样运动的?我们在这一节课讲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学习。
(二)进行新课
1、录像演示:
a.石头从空中落下
b.重力使屋檐下的雨滴下落
c.树叶从树上竖直飘落
教师引问:观察并指出以上物理情景中物体相似的运动特点。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总结
教师活动:教师在学生表述的基础上总结:画面中的物体都是从高处落到地处,这类下落的运动称为落体运动,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落体运动是否具有一定的规律。设计说明:从生活中构建物理情景或模型,以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联系物理知识的好习惯。
2、关于落体运动的进一步思考
A.提出问题
落体运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可以用观看赛跑的生活情景来说明我们研究物体运动往往首先关心的是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直接引入该问题)
(1)提示学生想象生活中经常见到的落体运动(或具体举例)。
提出疑问:以经验来看是否重的物体一定下落得快?
(2)直接经验:重的物体下落快——也是历史上亚里士多德认可的观点(简介亚里士多德)。学生小组内相互交流对落体运动快慢的经验感受。设计说明:此环节将对落体运动的研究落实在其运动的快慢上,直接问“是否重的物体一定下落得快”是为了更易进入主题
B.引导学生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进行逻辑推理,得出矛盾。
(1.观点——物体从空中下落的快慢与物体质量有关。重的物体下落得快。
2.结论
【结论1】如果把石头和树叶捆在一起,其下落的速度应该比其中任一物体下落的速度快。
【结论2】如果把石头和树叶捆在一起,独自下落较慢的树叶就会拖慢独自下落较快的石头,最终其下落的速度应该比石头独自下落的速度慢。
显然,这两个结论是“自相矛盾”的。)设计说明:相互矛盾的结论既是对学生头脑中错误概念的震撼,也是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手段,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可相互讨论,然后小组代表举手发言,其余倾听、思考。逻辑推理为后面的研究指明了方向,使学生明确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
C.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1)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分别用一枚硬币(一元的效果不错)、两枚和硬币大小面积相同的硬纸片、一枚粘有硬纸片的硬币、一粒小塑料球,一团棉花(质量要比小塑料球的大)来比较轻重不同或相同的物体下落快慢。
①.一枚硬币与一枚与硬币面积相同的纸片等高同时下落,比较下落快慢。
②.一枚硬币与一枚粘有面积相同的纸片的硬币等高同时下落,比较下落快慢
③.将一枚硬纸片团成团,与另一枚大小面积相同的硬纸片等高同时下落,比较下落快慢。④.一粒小塑料球与一大团棉花等高同时下落,比较下落快慢。设计说明: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在各个小组间巡视,收集学生实验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实验操作时如何创设实验条件(如怎样保证等高同时释放等);启发学生注意总结实验现象中两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轻重进行关联比较。学生准备材料:硬币、纸片。课前要求学生准备材料时并没有告知学生具体用途,学生对此充满好奇,这也从一个侧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进行实验与探究,小组成员分工进行实验操作、观察记录,在实验现象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讨论,得出本小组的结论。
结论一般有三种情况:
a.重的物体下落快;b.轻重不同而下落快慢相同;c.轻重相同而下落快慢不同。
考虑到如果能有与直觉经验完全相反的现象出现,学生的认识会更明确,故增加了“一粒小塑料球与一大团棉花下落快慢比较”的实验设计,体现“轻的物体可以比重的物体下落快”。
(3)分析小节
(a)选小组代表描述所观察的实验情景及小组的讨论。
(b)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教师讲解,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结果显示出物体下落快慢与其质量没有必然联系。设计说明:教学的重心应放在精心准备的语言讲解上,归纳、认识、分析、发现。作出科学猜想,然后验证猜想,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强化学生对自行探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的理解。此处由学生做结论时可以的,但学生的结论不应是最后结论,最后结论应是教师给出的,以加深学生的认识。
4.进一步探究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
(1)引问:既然物体下落快慢与其质量没有必然联系,实际生活中物体下落快慢不同可能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学生从实验现象和生活经验可以猜想到是空气阻力影响。
(2)猜想: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是空气阻力吗?
教师演示实验,验证猜想:毛钱管实验。(可考虑用电脑课件,老师同步讲解。)
(3)引导学生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猜想、观察、思考、理解、体会。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从实验中得出结论:物体下落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没有空气阻力时,物体下落过程中运动快慢与质量无关。
通过毛钱管实验使学生认识:
(1)探究现象背后的实质原因必须考虑或排除外界因素干扰。
(2)科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有效方法。
5.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
(1).概念引入
引问:由于落体运动受到空气阻力影响,要想研究落体运动就必须排除空气阻力,那么,如果物体在下落过程中忽略空气阻力,物体的受力有什么特征。
学生以原有的力学基础可以很快答出:忽略空气阻力,则物体只受重力作用。
(2).自由落体运动
物体仅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即初速度为零)开始竖直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学生思考,联想,答问。概念认识强调自由落体运动实际上是一种理想条件下的运动,实际生活中物体受到空气阻力,但一般重力大于空气阻力。
6.学生自主实验探究自由落体
(1).引问:若要研究某种运动规律,我们可以采用怎样的方法和器材?
学会回顾前面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体验,可想到:利用打点计时器采用示踪(轨迹记录)法研究。
(2)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利用打点计时器记录重物的下落过程。(提醒学生操作注意事项)
(3)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如何合理利用纸带记录的信息作初步分析:
A.轨迹——直线方向——竖直向下
B.变速——速度越来越大——比较相等时间内发生的位移。
小组实验、操作、记录、思考、交流讨论,
(可提醒学生课前复习打点计时器的工作原理,重点强调任意两个相邻点(无论匀速或变速)的等时性。)
7.引导思考讨论
引导学生认识到研究运动规律的方法之一为寻找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故可以想到做s-t图象,分析推测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基于本实验的特点,不容易确定起始点,故不方便准确测出s,从而给s-t图象的得出带来一定难度,这一点可在下一节课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时解决。
(三)课堂总结、点评
教师活动: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的小结内容。
学生活动: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比较黑板上的小结和自己的小结,看谁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
设计说明:总结课堂内容,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允许内容的顺序不同,从而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框架。
附:板书设计:
第一节探究自由落体运动
一.物体下落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1.亚里士多德: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
2.伽利略:物体下落快慢与质量无关
二.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只受重力,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三.记录自由落体运动轨迹。
1.打点计时器的使用
2.速度方向不变,有加速度
自由落体运动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1、本章教材简析
本章讲述运动学的一些基础知识,主要内容是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这些内容是进一步学习动力学知识和研究比较复杂的运动规律的基础。
2、自由落体这一节教材分析
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运动形式,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落体运动可以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同时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简单基本的运动形式,这一节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可强化学生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认识;启下,为以后学习抛体运动(例如上抛运动、平抛运动等)打下基础。
教材先是通过生活中常见现象提出落体运动的运动情况,然后通过实验对现象进行定量探究分析,研究落体运动的规律,进而得出科学结论。
(二)、教学目标要求、重点和难点
目标要求:
1、认知目标
(1)、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
(2)、自由落体运动产生的条件
(3)、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4)、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问题,概括问题,分析问题及推理归纳能力。
3、德育和情感目标
掊养学会认识事物时善于抓主要矛盾,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了解物理发展史,学习伽利略的科学方法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体会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通过实验加强师生互动和培养同学间的团结协作的精神,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和科学态度等方面的教育。
重点和难点:
1、重点是使学生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和规律
2、难点是演示实验的技巧把握和规律的得出
二、说教法
1、关于教学方法
鉴于当前教学现状,很多学生受应试教育影响,只注重知识本身,而忽视主动探求知识能力的培养,为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质,我将采用实验启法式和问题讨论式教学方法来实现各项教学目标,可采用“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讨论理论推导归纳概括”的教学思路。
2、关于演示实验
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建立伽利略关于落体运动的正确观点,而实际实验时有很多实验现象符合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这些实验要做,不能回避,因为真理是不怕考验的,这样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培养学生观察事物一定要全面,抓主要矛盾,透过现象看本质,并且培养归纳总结科学规律的能力。
三、学法
这一节就知识本身而言很简单,学生易掌握,我觉得这一节最重要的是在对各种情况的落体运动过程表现出不同现象的研究中掌握物理学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
第一步: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列举几个常见落体运动的生活实例,并介绍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和伽利略(1564~1642)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伟大的天文学家、力学家、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对落体运动的不同看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讨论。
第二步:实验验证,观察现象
[演示1]一张纸片和一小硬币从同一高度落地,硬币先落地
说明亚里士多的观点也是有实验基础的,并非凭空想象,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
[演示2]一张纸片和一张同样的纸片拧城的纸团从同一高度落地,纸团先落地
[演示3]把上面第二个实验中,纸片拧成的纸团,再与硬币做实验,发现两物基本同时下落。
说明物体重量不变或变小有时下落会变快,亚里士多德观点出现破绽,培养学生探研问题的兴趣和决心。
[演示4]观察空气中的金属片、纸片下落运动和玻璃管内“真空”中的金属片、纸片、羽毛下落运动,比较得出常见的轻、重物体下落快慢不同是空气阻力所致。
综上分析,定性、粗略实验有时不能说明和解决实质问题,须有精确定量的实验和对实验的全面归纳分析总结,从而使学生养成分析问题要全面,尊重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并养成勤思考,好探索的习惯。
第三步:定量分析,得出结论
利用打点计时器做纸带实验,让学生根据以前做过的“研究物体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实验,分组定量测定,分析出落体运动的规律。
第四步:对比分析,总结规律
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1)初速度为零(2)只受重力
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大小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自由落体加速度g的特点:在同一地点g的值不变;通常:g=9、8m/s2或10m/s2,方向竖直向下。
第五步:反馈练习,巩固知识
(题目略)
第六步:学以致用,深化主题
课外实验:
1、一个秒表、一个小球,并且知道本地的重力加速度是9、8m/s2,用以上器材测量教学楼1—3楼的高度。
2、P48测量反应时间。
第七步:本节小结
自由落体运动说课稿3
课标分析:
本节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第5节自由落体运动教学内容。内容标准中这节有关的条目是:
(1)通过史实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2)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一、教材分析
自由落体运动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自由下落运动的理想化模型,是一种典型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学习分成两节来讲授。本节通过演示、实验、分析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明确重力加速度的意义,使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有具体、深入的认识。下一节按照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过程和科学思维过程,使学生认识自由落体运动。
学生分析
有利条件:能够比较熟练的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不利条件:对“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有根深蒂固的感性认识。
学生特点:基础比较差但有好奇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自由落体的概念和通过实验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
确立依据:自由落体运动概念需要学生准确掌握。而探究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是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的重要体现,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能用打点计时器或其他实验仪器得到相关的运动轨迹并能自主进行分析。
(3)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的加速度,知道在地球上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归纳总结规律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进行物理实验设计,根据现象进行合理假设与猜想的探究方法。
(3)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自由落体运动的实质。
3、情感与价值观:
(1)调动学生积极与讨论的兴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
(2)渗透物理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3)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协作意识
教学仪器:多媒体课件、牛顿管、硬币、天平、小纸片、打点计时器、刻度尺、铁架台、纸带、重物(两个、质量不同)等。
二、教学方法
落体运动是一种常见的运动,自古以来有很多人研究,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意义重大。为了便于学生接受,教科书的表达分为两节。本节课教师通过“设疑”、引导学生“探究”、“讨论”,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实验过程”来实现“知识的迁移”。
三、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设置悬念:“比一比看谁反应快”。两个同学上讲台,同学甲用右手捏住直尺的上端,同学乙将右手的食指和中指分开,放在直尺的正下方,当同学甲放开直尺后,同学乙立刻去用手指夹直尺。然后甲、乙同学互换,看谁反应快,能夹住直尺。
设计意图:①、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并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②、以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为切入点,展开对自由落体运动的探索。
2、录像演示:
a、石头从空中落下;b、重力使屋檐下的雨滴下落;c、树叶从树上竖直飘落
提出问题:“影响下落快慢的因素”
设计意图:从生活入手,让学生在真实的案例中分析问题,体会物理模型来源与生活。
3、学生自主探究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
(1)提出假设:物体从同一高度下落,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是什么呢?
(2)学生动手实验(分组):小段粉笔下落、纸片下落、纸片揉成纸团下落。
(3)让学生思考、讨论、“说一说”,“说一说”是开放性的,鼓励学生参与,不过分看重结果。
(4)学生独立完成教材实验(学生独立完成,本章第1节为:实验“探究小车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然后交流、讨论得到结论:在空气阻力、摩擦力可忽略的情况下:
①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②不同重量的物体加速度相同;
③加速度的大小为(学生由实验中测量的值)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设计、动手操作,更有说服力。并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4、教师演示:牛顿管。在无空气阻力的条件下不同下落的快慢。
设计意图:把生活中的自由下落运动升华为自由落体运动,强调物理条件的重要性
5、引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及特点:
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提出问题: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设计意图:概念的强调有助于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6、学生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纸带)。方法:Δs=aT2、V—t图像法。结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a约等于9、8m/s2。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实验数据,师生共同提炼教学内容要点,在教学活动中建立民主、平等、交流互动的师生关系。
7、引出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概念
使用不同的物体进行的反复实验表明,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
学生阅读:P44一些地点的重力加速度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归纳及表达能力。
8、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及应用:由“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迁移到“自由落体运动”。
V=gth=gt2/2V2=2gh
9、例题分析、课堂练习
10、思考与讨论:解释如何测反应时间。设计意图:学以致用首尾呼应
板书设计:
自由落体运动
一、概念:只受重力作用,三、重力加速度四、运动规律
从静止自由下落
1、大小V=gt
二、特点:初速度为0,加2、方向h=gt2/2
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3、不同纬度的变化V2=2gh
教学体会
本节课的教学中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逐步提出问题,不断引发矛盾,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自由落体运动说课稿4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例——自由落体运动》是司南版必修1第三章第3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本章从最简单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入手,讲述运动学的重要知识,是高中物理的基础,所以本章的教学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好坏。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
1.科学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2.自由落体的加速度;
3.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探索的回眸。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运动学的知识后编排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一方面是对前面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同时也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另一方面,通过讲授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和科学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结合本节的内容和特点,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用理想化方法比较重力与空气阻力的大小,识别自由落体运动。
2.通过探究,知道自由落体运动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3.知道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的方向和大小,知道不同地点的重力加速度不一样。
4.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得到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
5.运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和思维能力,感受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他们对理论的推导普遍感到困惑;并且严重受(重的物体下落的快)前概念的影响。所以本节教学的重点是: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教学的难点是:物体下落快慢与重力无关。
说教法
物理教学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学生对物体的下落运动已有自己的认识,可以作为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演示实验和科学的辨析,认识自由落体的规律,通过对其研究,加深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理解。使学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综合运用讲授法、实验观察法+合理推理+实验验证+归纳、总结的方法并结合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加强师生双向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更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讨论(轻、重的物体,哪个下落的快?)、引导学生思考、勤于动手,引导学生推导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使学生获取新知识学会解决问题。采用:“提取旧知识——积极思维——实验探索——构建新知识——巩固深化”的学法。
说教学过程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大约需要5分钟的时间)
复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后,提出问题(从生活经验出发,对物体下落的快慢情况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举例说明),学生思考,讨论(可能回答:重的物体下落的快;体积小的物体下落的快等)。
2.新课教学:(大约35分钟的时间)
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对重的物体下落的快的印象很深,为了克服学生的前概念,教师要创设物理情景,通过演示实验(比较硬币与纸团的下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积极进行观察和思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然后用牛顿管实验进一步探究,使学生明确认识到如果处于真空环境,物体就会同时落地。启发学生认识到生活中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不同是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从而总结出: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教师提出新问题:自由落体运动有什么规律?并引导学生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推导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速度公式
平均速度公式
位移公式
位移速度关系
推论
同时给出重力加速度g的值,让学生阅读教材47页的信息窗,知道不同地点的重力加速度不同。培养学生推导能力。最后,教师让学生阅读49-51页;通过伽利略的悖论入手,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逐步体会伽利略的“提出假设——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的研究方法,体会科学家的探究精神。教师总结本节的内容,再进行例题的讲解与巩固,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稳定性。最后布置作业。(在板书方面:教学中将黑板一半写概念,另一半用来作图分析。)
结束语: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以学生为中心”,以物理实验为基础,积极倡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老师,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自由落体运动说课稿5
1、说教材
“自由落体运动”是高中物理“物体运动”一章的内容,教材,目的显然是把它作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来处理。由于学生对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轻的物体下落得慢的印象很深,因此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于不同物体下落的快慢是一样的以及不同物体在同一位置的重力加速度都是g。教材的思想体系是:
(1)通过毛线管(牛顿管)实验,证明在无阻力情况下物体下落快慢相同,并观察其轨迹是直线。
(2)利用教材的闪光照片和数据表以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方法,确定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的。
(3)揭示重力加速度的概念,给出常用值。
(4)归纳出其运动性质和运动规律,并能运用。
因此,教材的主体思想是,经过实验及分析,学习自由落体运动、重力加速度的概念以及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以达到培养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思维能力的目的。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征,拟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实验观察、定义并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和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并能用ΔS=aT2和教材的闪光照片及数据表,确定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引出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并能导出公式vt=gt和h=gt2/2。
(2)实验目标:通过观察空气中的金属片、纸片、羽毛下落运动和毛线管内“真空”中的金属片、纸片、羽毛下落运动,比较得出常见的轻、重物体下落快慢不同是空气阻力所致。
通过分析小球自由下落的闪光实验,学会物理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的方法。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使之会验证匀变速直线运动;通过分析、归纳出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培养分析、推理、综合的能力。
(3)德育和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巩固学生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认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说教学方法
(1)实验观察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让学生观察金属片、纸片、羽毛在空气中的下落以及在毛线管内的“真空”中下落的现象,分析出在“真空”中物体下落快慢相同。
(2)实验研究为使学生判断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启发学生利用闪光照片以及数据表的实验数据,证明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并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启发学生推导出vt=gt和h=gt2/2的公式。
(3)讲练结合式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应用上,让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死套公式,随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并引导分析错误原因,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巩固强化有关知识。
4、说学法指导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现代教育更重视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本节的教学法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综合,自己得出结论,在其中渗透物理学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受到学习方法的训练。
5、说教学程序
(1)复习提问:
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什么?
速度、位移公式是怎样表示的?
板书:a恒定;vt=v0+at和s=v0t+at2/2。
②怎样验证一个直线运动是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
③
板书:ΔS=aT2
(2)新课导入:
提问:不同物体的下落运动,情况是否相同呢?
(即重的物体下落快还是轻的物体下落快?)
演示1:纸片和金属球下落
学生:金属球先着地,纸片后着地。重的物体下落快。
提问:有没有轻的物体下落快的现象?
演示2:纸团和棉花下落
学生:纸团先着地,棉花后着地。轻的物体下落快。
总结:有时重的物体下落快,有时轻的物体下落快。
怎样从道理上论证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快是不对的?
阅读教材P89伽利略的推理。
提问:为什么有时重的物体下落快,有时轻的物体下落快?
演示3:纸团和金属片下落。
学生:纸团和金属片几乎同时着地。
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是不对的。
提问: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引导:空气阻力的作用使问题变得复杂!
提问:我们应该怎样研究物体的下落运动?
引导:研究问题要从简单→复杂,因此先研究没有空气阻力时物体的.下落情况(理想化模型)
演示4:在没有空气的空间里物体的下落
软木塞、金属片、羽毛几乎同时着地。
学生:在没有空气的空间里,物体下落的快慢相同。
板书: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结论1:不同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它们的运动情况是相同的。
提问: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什么样的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
学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零、变速。
提问:是不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怎么证明?
根据:ΔS=aT2
对闪光照片及数据表进行分析,使学生懂得如何处理实验数据。
结论2: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结论3: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来表示。
通常:g=9、8m/s2或10m/s2,方向:竖直向下。
(3)推导
学生根据匀变速运动的速度公式、位移公式推导出自由落体的公式,提问学生回答。
vt=gth=gt2/2vt2=2gh。
(4)巩固练习
自由落体运动说课稿6
各位专家、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五节《自由落体运动》,下面我将从教学分析、教学过程、课堂教学反馈与调整三个环节说明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处理。
一、教学分析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
新课程比较注重物理量引入、建立的来龙去脉,这也是为实现教学三维目标服务的。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非常重视概念、规律的探究过程,整章紧紧围绕研究匀变速运动规律而展开。而“自由落体运动”是最常见的一种匀变速运动,教材的目的显然是把它作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来处理。由于学生对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轻的物体下落得慢的印象很深,因此,教材的主体思想是,经过实验及分析,学习自由落体运动规律、以及学习伽利略的科学思维方法,以达到培养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思维能力提高认识层次的目的。同时通过本节内容的知识探究,也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运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学生情况及学习方法的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匀变速运动的规律和处理方法,可以说理论知识上已经没有什么障碍 ,但是暗示学生对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轻的物体下落得慢的日常生活经验印象很深,因此重的物体落的快这个问题既是难点也是教师应该抓住的思维碰撞的关键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探索的学习心态。
3、教学三维目标的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在理想条件下的运动。
(2)通过学习能用打点计时器得到相关的运动轨迹,并能自主分析纸带上记录的位移与时间等运动信息。
(3)通过学习初步了解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下落物体的运动性质,了解研究过程与方法。
2)学习运用理想化的方法,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抽象出物理模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兴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述能力。
(2)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研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抽象出一种物理模型——自由落体。
4、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
重点:对自由落体运动性质及运动规律的掌握和运用;
难点: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的认识。
5.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的知识很重要而且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设计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在以学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采用“抛锚式教学法”把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通过多媒体最大程度的呈现物理情景,应用启发与探究相结合的方式有目的的引领学生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课堂中所有的设计与安排都要围绕学生来展开。接下来我将具体谈一谈我是如何采用以上教学方法来实施课堂教学的。
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创设情景:拿一张新的100元钱,如果谁能按老师的要求抓住下落的钱,老师就把钱给他。让学生亲自观察和感受下落物体的运动
教师说明这是个骗局,由此激发学生探索,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来揭示骗局的本质。
目的:创设情景兴趣引入激发学生的探索的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初探落体运动
创设情景:让羽毛和小铁片从同一高度静止下落。 重的物体落得快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曾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得出了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的重量有关,越重的物体下落的越快这个结论。
创设情景:小贴片和一团棉花从同一高度静止下落。轻的物体先落地。学生产生疑问并提出疑问:到底是什么影响物体下落的快慢学生很容易达成共识是空气阻力的作用。预见:没有空气会如何用牛顿管实验,把管内抽成真空时比较羽毛和铁块下落的快慢,播放:美国宇航员斯科特的月球实验。验证猜想。
讲述小故事:纪伽利略通过抽象思维加科学实验的方法才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目的:形成感性认识为下一步教学打下基础。
三.深入探索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
问题:重锤的下落能不能看成自由落体运动?可以近似看成
一、提出问题:重锤下落时自由落体运动,它下落有什么特征,有什么运动规律。
二、学生猜想提出假设:可能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三: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制定计划应用打点计时器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教师要对学生的想法给与鼓励和肯定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内容,和教师提供的仪器,设计不同的实验和验证方法:
1.如果△s=aT2为一恒量,则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2.利用,如果s和t2成正比,则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3.利用v=at,如果v和t成正比,则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4.连续相等时间的位移比为1:3:5:(这个方案最开始普遍被学生认可,但实际操作误差是教大的)但教师开始不要点破
四: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根据自己小组的设计,做实验,收集数据,老师要及时知道学生的实验操作是否规范。
五:分析与论证合作交流:并分析数据,得到结论,每个小组间交流,补充。老师给与正确的评价。
目的:应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验证,经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从而让学生印象深刻的突破难点问题。
四、扩展探究:
能不能利用以上的实验方案求解重力产生的加速度。学生讨论,选择一个可行的方案△s=aT2。
阅读课本,教师说明:国际上取北纬45°海平面上的重力加速度值作为标准值,g=9.80665 m/s2。通常的计算中,可以把g取作9.8 m/s2,在粗略的计算中,还可以把g取作10 m/s2。
呼应开头: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开始提到的那个老师的骗局。加深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理解。
最后:和同学小结结束课程
在板书上的设计:
尽可能的通过板书体现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和教学思路同时突出重点内容,尽量让学生在看到板书时能体会到清晰的课堂思路。
设置作业超市 (ABC)三个难度的试题让学生自己选择。同时设计一个趣味性的共同探究题目,给有兴趣的同学课后思考钻研。
三、课堂教学反馈及调整策略;
1、这里一定要注意提醒学生先开打点计时器后放手,但是可能会有少部分学生如果测量△s=aT2,那么就不涉及这个问题,而这些学生往往不能够想到原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适当的知道,必要时要停下来讲解或讨论。
2、计算重力加速度时,没有必要让学生再做一次实验,只要采用一组学生的纸带大家分析一下即可,毕竟结果已经有学生计算出来了。
3、课堂教学由各个环节组成,各环节之间尽量通过一些恰当的语言和问题灵活的串接起来,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而非堆砌的感觉,也会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背后的逻辑关系
以上是我在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的部分环节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来突破自由落体运动重难点的一点尝试和想法,有不妥当的地方还恳请各位评委多多批评指正!
自由落体运动说课稿7
1、说教材
“自由落体运动”是高中物理“物体运动”一章的内容,教材的目的显然是把它作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来处理。由于学生对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轻的物体下落得慢的印象很深,因此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于不同物体下落的快慢是一样的以及不同物体在同一位置的重力加速度都是教材的思想体系是:
(1)通过毛线管(牛顿管)实验,证明在无阻力情况下物体下落快慢相同,并观察其轨迹是直线。
(2)利用教材的闪光照片和数据表以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方法,确定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的。
(3)揭示重力加速度的概念,给出常用值。
(4)归纳出其运动性质和运动规律,并能运用。
因此,教材的主体思想是,经过实验及分析,学习自由落体运动、重力加速度的概念以及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以达到培养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思维能力的目的。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征,拟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实验观察、定义并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和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并能用ΔS=aT2和教材的闪光照片及数据表,确定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引出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并能导出公式vt= gt和h=gt2/2。
(2)实验目标:通过观察空气中的金属片、纸片、羽毛下落运动和毛线管内“真空”中的金属片、纸片、羽毛下落运动,比较得出常见的轻、重物体下落快慢不同是空气阻力所致。 通过分析小球自由下落的闪光实验,学会物理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的方法。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使之会验证匀变速直线运动;通过分析、归纳出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培养分析、推理、综合的能力。
(3)德育和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巩固学生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认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说教学方法
(1)实验观察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让学生观察金属片、纸片、羽毛在空气中的下落以及在毛线管内的“真空”中下落的现象,分析出在“真空”中物体下落快慢相同。
(2)实验研究为使学生判断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启发学生利用闪光照片以及数据表的实验数据,证明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并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启发学生推导出vt= gt和h=gt2/2的公式。
(3)讲练结合式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应用上,让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死套公式,随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并引导分析错误原因,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巩固强化有关知识。
4、说学法指导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现代教育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本节的教学法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综合,自己得出结论,在其中渗透物理学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受到学习方法的训练。
5、说教学程序
(1)复习提问: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什么?速度、位移公式是怎样表示的?板书:a恒定;vt= v0+at和s= v0t+at2/2。 ②怎样验证一个直线运动是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③板书:ΔS=aT2
(2)新课导入:提问:不同物体的下落运动,情况是否相同呢?(即重的物体下落快还是轻的物体下落快?)
演示1:纸片和金属球下落
学生:金属球先着地,纸片后着地。重的物体下落快。
提问:有没有轻的物体下落快的现象?
演示2:纸团和棉花下落
学生:纸团先着地,棉花后着地。轻的物体下落快。
总结:有时重的物体下落快,有时轻的物体下落快。 怎样从道理上论证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快是不对的?阅读教材P89伽利略的推理。 提问:为什么有时重的物体下落快,有时轻的物体下落快?演示3:纸团和金属片下落。
学生:纸团和金属片几乎同时着地。 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是不对的。
提问: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引导:空气阻力的作用使问题变得复杂!
提问:我们应该怎样研究物体的下落运动?
引导:研究问题要从简单→复杂,因此先研究没有空气阻力时物体的下落情况(理想化模型)
演示4:在没有空气的空间里物体的下落软木塞、金属片、羽毛几乎同时着地。
学生:在没有空气的空间里,物体下落的快慢相同。
板书: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结论1:不同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它们的运动情况是相同的。
提问: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什么样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
学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零、变速。
提问:是不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怎么证明?根据:ΔS=aT2 对闪光照片及数据表进行分析,使学生懂得如何处理实验数据。
结论2: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结论3: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来表示。 通常:g=9。8m/s2或10 m/s2,方向:竖直向下。
(3)推导学生根据匀变速运动的速度公式、位移公式推导出自由落体的公式,提问学生回答。 vt= gt h=gt2/2 vt2=2gh。
(4)巩固练习小结本节内容,布置作业P90练习(1)(2)(3)
自由落体运动说课稿8
一、说教材:
《自由落体运动》是中专物理教材(高教版)第三章第五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运动学的基本概念、匀变速直线运动等知识后编排的,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种特例。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一方面是对前面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另一方面也加强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通过学习本节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巩固前面的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分析和概括能力。它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本节课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创新精神。因此,教学要从科学结论的学习上转移到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以及形成这些概念和规律所用的物理方法和思想的学习中,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懂得认知未知事物的研究方法,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2)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3)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4)能分析纸带上记录的位移与时间等运动信息。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通过实验探究,逐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及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及推理能力;(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地获取知识的方法。
三、说重点和难点:
1.从前面对教材的分析,可以看出本节课的重点是:自由落体运动性质及运动规律;重力加速度。
2.本节课的难点我认为至少有两点:
(1)对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轻、重无关的理解;
(2)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的过程,纸带的处理。
为了突破重难点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先让学生观察分析演示实验,用实验事实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观点,启发学生回忆前面研究匀变速直线的方法,进行合理的类比迁移。我安排学生分组实验——用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为了能让学生顺利探究出自由落体的运动性质,求出自由落体加速度,在前面已经给学生介绍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规律和怎样用打点计时器测加速度(重点给学生讲解了纸带的处理)。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来验证自由落体的运动性质,并让学生通过动手计算得出自由落体加速度。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让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更让体会到成功的体验。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过“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运动学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基础,能够开展小组学习活动,但毕竟是农村学生,实验动手能力不强,由于是高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为了学生能顺利开展探究活动,在课前我作了必要的准备工作:给学生介绍了怎样用打点计时器计算加速度,着重给学生讲解了纸带的处理方法及注意事项。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采用讲授、实验演示、探究式教学法。人们在自然界看到的落体运动都是重的物体下降快,轻的物体下落慢。为了帮助学生消除错误观念,树立正确观念。通过纸团和纸片下落演示实验和牛顿管演示实验,让学生知道物体下落的快慢跟物体的质量无关,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一样快。为了让学生亲眼“看到”自由落体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并且加速度的大小为g,在此采取实验探究法。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分析纸带上的点迹,自己动手算出:自由落体运动确实是一种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通过计算得出:加速度的大小与纸带下悬挂重物的质量无关,说明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轻重不同的物体下降的速度一样。
对学生来说,注意观察演示实验,并积极思考,得出准确结论。在老师的引导下探索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通过分析纸带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和自由落体加速度。体验知识的发现过程,领悟科学思想方法,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通过列举自由落体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测量人的反应时间),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演示:质量相等的纸团和纸片同时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及思考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提出问题: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的快慢是否一样?
结论:下落慢是由于空气阻力的作用。
此时介绍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落体运动的研究,大胆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
问题:如果没有空气阻力,结果会如何?
演示:牛顿管实验
结论: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物体下落的情况与重力大小无关。
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观察到重物下落快、慢不同的原因是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终于使问题真相大白,从而引入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和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给学生说明自由落体运动是对实际落体运动进行理想化处理得出的一种理想模型(跟前面学习的匀速、匀变速运动一样。相机渗透理想化思想方法——忽略次要因素,凸显物理现象的本质。)
让学生动手探究重物自由落体运动,感悟运动特点。
问题1:自由落体运动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运动?
启发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提供相应的器材:打点计时器、重物等):分组实验、处理实验数据、交流实验结论。
师生归纳、总结出:自由下落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分组实验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也使学生对自由落体的性质有深刻的印象。(这部分大约需要15分钟)
问题2:在同一地点,不同物体作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是否相同?
根据前面的实验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同一地点,不同物体作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是相同。
讲解:重力加速度的概念,说明其方向。
引导学生观看课本上各地重力加速度的表格,能否发现一定的规律。
结论:纬度越大的地点,重力加速度越大(原因待以后进一步学习)
让学生根据匀变速运动的规律推导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
(三)例题巩固:
例题:一个物体从19.6m高的地方自由下落,问经过多长时间落到地面?
它落到地面时的速度是多少?
设计意图: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简单应用,熟悉公式,巩固知识。
(四)学生练习
完成《学生工作页》
(五)巩固新课
(1)运动性质: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其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
(六)布置作业
1.在练习3.5中任选两题上作业本
2.阅读教材65页《伽利略及其科学贡献》
3.课后查阅有关资料看看伽利略是用什么方法推断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的。
设计意图: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难度的作业,让每位同学都会做作业,让每位同学都有收获;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和学习的能力。
自由落体运动说课稿9
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说课的课题是自由落体运动。
首先是说教材
《自由落体运动》是高一物理第二章第八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运动学的基本概念、匀变速直线运动等知识后编排的,自由落体运动作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种特例,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历史上曾经有很多科学家研究过落体运动,其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等对落体运动的研究,对物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向学生介绍相关的物理学史,可以让学生收到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熏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探究过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巩固前面的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分析和概括能力。重力是产生重力加速度的原因。因此本节课高中物理的重要内容,在这里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说重点、难点
1、从前面对教材的分析,可以看出本节课的重点是:自由落体运动概念、性质、规律;重力加速度。至于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应用我主要把它作为以后要考虑的重点。
2、本节课的难点我认为至少有两点:
难点(1)对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轻、重无关的理解
落体运动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学生很容易根据生活经验形成错误的前概念,就是物体越重,下落越快,这种前概念对于学生建立自由落体运动的正确概念是非常不利的。
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准备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把后一节伽利略对落体运动研究的部分内容放在这里介绍。然后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迪卡尔的观点,以及伽利略的观点同时列出,进行对比,然后介绍伽利略反驳亚里士多德的经典推理,再通过实验设计,用实验事实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自由落体概念。同时向学生渗透理想化思想方法在物理学当中的研究价值。
难点(2)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的过程
探究过程难点在于,要尽可能放手让学生独立地设计实验方案,要确保实验能够成功,能让学生在对实验数据处理后,总结出正确的结论。
突破这个难点我准备这样设计教学:首先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落体运动的兴趣,启发学生回忆前面研究匀变速直线的方法,进行合理的迁移。注意指导学生控制实验条件,减小实验误差。我准备安排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都能体验实验过程,获得成功体验。
第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
(2)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加速度,它的方向,知道在地球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是不同的。
(3)掌握自由落体运动规律,会应用相应的公式解答有关自由落体运动的简单问题。
2.自由泳说课稿 篇二
《体育与健康》
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你们好!
我叫xxx, 我说课的题目是《游泳》。本课选自高中《体育与健康》必修全一册的教材,项目选修指南水上运动(游泳运动)。内容是:自由泳打腿技术动作(第2节课)
一、指导思想
根据“以学生发展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营造自主体验、愉快合作的学习氛围;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
二、教学分析
游泳是全身运动,任何一个部位的活动都离不开全身的协调配合。从表面上看,自由泳依靠划水和打腿产生推进力,实际上,躯干的作用也不能忽视。首先,躯干应保持一定的紧张度,腰部如果松软,整个人就像一摊泥一样。其次,身体的转动能够有效地发挥躯干部大肌肉群的力量,减少阻力,提高工作效果。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育对象是高一的学生,男女各30人,共有学生60人(其中百分之十学生基本会自由泳,百分之九十不会)把男女分开,组成两组学生进行教学。学生活泼好动,对游泳有着很大的兴趣,学习新知识的速度很快,模仿能力强,具有一定的探索知识、自主创新的能力。但是注意力的指向性较弱,认知和掌握技能的能力尚处于中等水平,自我保护意识不是很强,团结协作意不强。应该加强学习发展他们的保护意思和团队意思,同时开展他们的智力和培养他们良好的品质。
三、重点与难点
授课内容:自由泳打水
教学重点:大腿带动小腿,脚腕松紧适度,防止屈髋打腿 教学难点:体会上下打腿动作,鞭状打水
五、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教学要求学生基本了解自由泳打腿,知道其动作路线 技能目标:使百分之五十以上同学在本节课学会自由泳鞭状打水
情感目标:使学生身体协调性得到发展,提高在水里面的感觉(即水感)。
六、教学设计 1.镜面示范法:教师做出正规动作,同时对动作要点进行详细慢动作和连贯动作示范。
2.正面示范与讲解:用富有启发性的语言以及分解和完整动作示范,使学生能较清楚地认识到“自由泳打腿的角度与发力着力点”等技术。
七、教学流程
(一)开始部分(5分钟)
1、教师集合整队
2、宣布本次课的内容和要求
3、强调纪律和安全问题(防止意外发生)
(二)准备部分(8~10分钟)
一、进行徒手操8节(4×8拍):
1、头部运动
2、振臂运动
3、扩胸运动
4、腰运动
5、体侧运动
6、弓步压腿
7、仆步压腿
8、肩绕环
二、牵拉训练:
1、腰部牵拉练习
2、腿部牵拉练习目的:徒手热身操和韧带牵拉可使学生身体各关节充分的舒展开,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易受伤,使身体能起到保护的作用。
(三)基本部分(25~30分钟)
1、陆上模仿练习:坐在池边,身体宜往前靠,一臀部接触支撑身体,以免影响大腿的打水,上体稍后仰,脚面伸直,足踝放松,坐直腿和屈腿的打水练习,打水幅度约30-40cm。
2、水中扶边打水练习:双手扶入池边,将肩浸入水中,套圈在腰部上,身体保持平直,髋关节伸展,练习时可要求打腿带动小腿打水,向下打水时稍用力,向上则放松,可做快速和慢速的交替练习。学习新技术
(一)学习自由泳腿部技术动作
自由泳打水动作要领:五个口诀1.打腿带动;2.屈膝下压;3.直膝上移;4.双脚轮流;5.交错打水;
〃⑴打水时,双脚略直,膝盖放松,脚板打平,成内“八字“,双腿活动的角度在水中上下的距离为30-40cm左右。
〃⑵上举时,由大腿带动整个腿部,小腿放松,抬至接近水面。
〃⑶再由大腿开始下压,膝盖自然弯曲,力量渐渐地传至小腿,带动小腿下压。〃⑷最后当大腿和小腿呈一直线时,刚好力量传至脚板,即由脚板将力量传至水中,并马上借此力量的反作用力,将整条腿上抬。
〃整套动作如鞭子在甩动,最大的力量刚好在整条腿的尾端,即打平的脚板,而两脚交互的甩动,产生一种持续的力量,成内”八字“的脚板恰好将力量集中在一起,产生最大的推动力。
2、游戏:组织套圈扶板打腿接力比赛(2组)
游戏目的:让学生体会鞭状打腿技术(从中发现错误技术及时纠正),同时促进学生在比赛过程中学习团结协作的精神。教学步骤:
1、教师讲解自由泳的技术要领及常见错误动作,并做示范。
2、自由泳打腿的陆上模仿练习:坐池边上打腿模仿练习。
3、水上练习:
1)扶壁套圈打腿:5组(20次)2)套圈扶板打腿练习50米
要求:在规定的泳道上内完成;教师统一组织进行,用哨音指挥。组织形式:分组进行练习。
安全保护:在浅水地方练习,统一听口令,统一练习。易犯错误:自由泳打腿时成:木鱼式打水;木棍式打水;脚踏车式打水;锄头脚式打水; 纠正方法:
1、强调向上打水时脚跟不露出水面。多做趴池边直腿打腿练习,要求身体充分伸展略成弓形。
2、多做趴池边直腿打腿练习,要求身体充分伸展略成弓形。
3、水中练习强调展髋,注意大腿上摆,适当抬高头部位置,利用状态反射帮助髋关节展开。
4、多做跪压踝动作,发展踝关节的柔韧性。:要求脚掌稍内旋。有意识地绷直脚尖打水。结束部分
教师组织课后总结学生自评,然后让学生自由发挥,表述这节课的感受,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和反思的意识,然后我对这节课进行总结,布置作业。运动负荷
一、运动时的心率控制在150左右
二、运动时间为20分钟,密度约为50%。场地器材分析:
本课中的场地为学校游泳池岸上、浅水区池边、浅水区两条泳道。器材方面:
陆上模仿练习需要游泳圈30个、扶板30个
3.《运动的快慢》说课稿 篇三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认为要上好一堂课,需要教师对教材的熟悉和把握,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对教学目标的明确制定,对教法学法的灵活应用,再到对教学过程的有效实施。基于以上几方面,我将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运动的快慢》是八年级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三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既是对前一节运动的描述的深化,又是下一节测量平均速度的基础。速度是中学物理第一个也是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并掌握速度的概念,不仅可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还可以为后续概念的学习方法起到引领作用。所以本节内容承前启后,地位非常重要。
二、说学情
八年级学生由于刚刚接触物理,分析,归纳,概括能力相对薄弱,对研究物理的方法感到比较陌生,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些特点,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的同时保护好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勇气,教会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能进行速度单位间的换算。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爱科学的情操。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会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2、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1、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
2、速度单位的换算。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多媒体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讲授法。
学法:体验和感悟法、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我将利用多媒体进行导入。用多媒体播放龟兔赛跑的视频,并提问学生:如何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谁跑的快?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运动的快慢》。
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更直观的观察到物体运动的快慢,引导学生感悟,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新课教学
导入新课后,我将利用多媒体播放我校运动会百米赛跑的视频,并提出问题:如果你是观众,用眼睛看谁运动得快?作为裁判员,你认为谁运动得快?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可以得出:观众和裁判判断谁快谁慢所用的方法是不同的,观众看谁跑在前面是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裁判看谁先到达终点用的是“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展开对问题的交流和讨论,进而分析归纳得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1、相同时间,比较路程,路程长的运动快。
2、相同路程,比较时间,时间短的应动快。
在此基础上我会提出新的问题:如果小聪和小明运动的路程时间都不相同,又该如何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呢?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出:用路程除以时间,值越大,运动得越快。进一步明确同学们归纳的这种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速度的概念。
以上问题的展开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理论,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通过对学生思维信息的捕捉,判断,调整,促进师生双边活动共同完成速度概念的构建过程。
紧接着我会让学生通过自学,然后小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速度的定义是什么?
2、速度的公式是什么?变形公式有哪些?
3、速度的基本单位是什么?生活中常用的速度单位是什么?
4、速度的意义是什么?
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学会自主学习,由学会变成会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通过学生的自学和讨论,师生共同得出速度的定义: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叫做速度。速度的公式:v=s/t,变形公式s=vt,t=s/v。速度的基本单位:米每秒,生活中常用的速度单位:千米每小时。速度表示的物理意义:物体运动的快慢。
(三)巩固提升
利用多媒体展示例题:
1、小明家距学校600米,小明骑自行车上学用了200秒,求小明骑自行车的速度?
2、张三跑100米用了15秒,李四用20秒跑了160米,问张三和李四谁跑得快?
通过两道例题,由简到难,激发学生不断尝试解决问题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对物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课堂小结
我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采用提问的方式,着重强调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速度的定义、公式、基本单位、单位换算以及速度所表示的物理意义。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1,2题。
七、板书设计
《运动的快慢》
1、速度的定义:路程与时间之比。
4.《板块的运动》说课稿 篇四
下午好!
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板块的运动。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句: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板块的运动”是“海陆的变迁”这一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六大板块与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说学情
过渡句: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但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需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降低难度。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大地貌的形成、海陆变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等)发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理解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激发学习兴趣,养成求真求实、不断探究的学习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
板块运动的规律。
难点:
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句: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地图法、小组合作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教师播放汶川地震的地理景观图和地震后的废墟图,设问:地震的原因是什么?进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
运用汶川地震的地理景观图和地震后的废墟图片,视觉冲击性很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设置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环节二:新课教学
1.认识六大板块
教师PPT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学生读图并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
六大板块都有哪些?
学生活动:
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教师总结:
从六大板块的示意图中我们看到,大部分的板块都有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只有太平洋板块主要是海洋。在认识了六大板块之后,板块之间是怎样运动的呢?
设计意图:
通过地图展开讲解,能够提升学生读图和识图能力。
2.板块运动
5.静止与运动说课稿 篇五
我说课的课题是《静止和运动》,本课选自九年义务教育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第九课,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5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科学课程主要以科学知识和探究为主要内容,本课选自“物体的运动”这一单元系列,属于观察探究方面的内容,从能力培养方面来看,本课属于培养学生科学观察探究能力的培养系列。
从学生实际来看,静止和运动是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但这些现象却往往使学生视而不见。他们这个年龄,只能感知现象而缺少相关的科学解释。因此,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能力目标: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能用简单的模拟试验;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知识目标:学会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判断实际生活环境中物体的运动情况,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情感目标: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
其中教学重点、难点是:运动、静止含义及描述(课件出示)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活动探究、讨论与直观教学想结合的教学法:依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思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视频和讨论的方法,激起学生的兴趣,利用图片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有效地教学,让学生从实践中的感性认知到科学解释的理论升华。利用讨论互动,让学生参与积极地知识储备中,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享受学习的快乐。从而达到解决重点,分散难点的目的。
三、说学法
本节课我强调主动参与,小组合作,以观察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参与观察探究,用观察实验交流的方式获取信息。根据教学需要分成4-6个小组,利用评价手段激励着学生讨论交流,让评价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这样设计可以达到体验中感悟情感、态度、价值观;活动中归纳知识;参与中培养能力;合作中学会学习的目的。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课前我需要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教师准备:滑板车、模拟小人、视频资料
(二)学生准备:之前观察记录的各种物体运动情况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本环节大约用时5分钟)本环节我分为两小步
1、观察视频,故事导入
我会先出示视频,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我再用故事导入,讲述法国飞行员的故事:在惊愕的同时,我们也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飞行员为什么能顺手抓住一颗子弹呢?相信通过这节课的探究学习之后,我们便可以解释这个问题了。
2、激发兴趣,引导质疑:
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表达对这件事的看法,引出并板书课题。
板书课题,导入新课。(板书:静止与运动)这个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通过这个环节主要是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思考,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并能主动的投入到下面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探究活动(本环节用时30分钟)
1、说一说,想一想,生活中静止的物体和运动的物体。
静止和运动,大家并不陌生。平时,大家都见到过许多静止的和运动的物体,让学生举几个例子
把时间交给学生去交流讨论,我再小结。
2、看一看,猜一猜,说一说,谁是运动的谁又是静止的。(1)看一看,播放情景录像:谁是运动的,谁又是静止的。
这个小环节让学生讨论交流后我适时总结:我们所说的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来说,它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2)猜一猜,播放刘翔跨栏运动录像:谁是运动的,谁又是静止的。这个小环节让学生观察、猜想并交流后我再适时总结:你在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事先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了一个标准,这个被事先选定的标准物体,我们通常称它为参照物。
(3)说一说,再次播放情景录像:让学生选择研究对象和参照物,并判断谁是运动的,谁是静止的?
这样设计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把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进行理性的归纳,初步感知科学就在身边。
3、模拟实验,体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实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索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动手实验中可以发现问题,探讨规律。这个环节教师启发引导: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证明表象认识的科学性,那就是做模拟实验。
让学生拿出他们的玩具汽车,以小组为单位,玩一玩,并分析谁是运动的,谁是静止的。让学生先来确定参照物,以自己或以其他物品都可以。
通过师生交流,把实验材料,步骤,注意事项进行规范。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实验,这样设计意在提高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获得科学发现的同时,感受合作的愉悦。
4、理解相对静止,解释生活现象。(出示飞机空中加油场景的图片)
我会和学生讨论交流谁是运动的?谁是静止的?
并让学生思考交流这种加油方式在怎样的条件下才可进行? 我适时小结:也就是两架飞机保持相对静止。
接着引导学生现在能不能解释开始上课时那个法国飞行员的故事呢? 最后让学生思考交流还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相对静止?
[这个环节的目的是为加深学生对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理解,设计了飞机的相对运动情景图,还紧扣主题、展开环环相扣的情景对话:让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想办法解决如何让运输机给直升机加油的实际问题,通过自己的努力轻松解释较难理解的“同步、相对静止”等问题。
5、描述生活中的静止和运动。
这个小环节里我会先和学生一起欣赏几幅图片,然后让学生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描述他们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并提示学生要选好参照物!
[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要通过描述生活中常见的静止和运动现象,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爱科学、爱自然的良好情感。]
三、学生汇报,结束本课。(本环节用时5分钟)
这个环节让学生把本节课学到的科学知识在小组内相互交流,把问题装在问题库里。问题中开始科学探究,又在问题中延续科学探究,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究的无止境:只要保持好奇心,结合多种手段,主动探究,就会有更多的收获。
最后师生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客观的评价,每个组奖励一个飞机资料卡,把静止和运动有关知识或者问题进行积累。帮助学生课后继续探究
我记得有句话说的很好,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个常量,而探究学习的活动是个变量,下课了,学生的学习活动应该是个问号,感叹号,省略号,而不应该是个句号。最后我的板书设计是这样的: 板书:
9、静止与运动
参照物不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6.太平天国运动说课稿 篇六
姓名:于滢 学号:***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太平天国运动》,我将从教材分析、课标分析、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设计、教学过程、训练设计和教学反思八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现在,我正式开始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地位】
本节课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历史必修Ⅰ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中第二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反映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寻求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而进行重大革命斗争的基本史实。太平天国运动是旧式农民运动的延续,反映了农民阶级对土地的要求和愿望,同时由于其处于中国近代社会剧烈变动的时期,时代赋予了这场运动新的特征和意义。因而这一课在整个中国近代史乃至世界近代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教材中,《太平天国运动》上承鸦片战争带来的民族危机,又开启了之后近代中华民族民主革命的新篇章。因此,从结构上看,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地位十分突出。同时,作为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太平天国运动学生对于认识中国民主革命道路途径和深刻认识当今“三农”问题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教材分析】
本课分为“从金田起义建国到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天国悲剧”三个子目。以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发展和失败为主线,主要包含了从金田起义到太平天国的全盛,以天京变乱为转折点的后期太平天国运动以及太平天国运动前期、后期的两大纲领三方面内容。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比较长,本课内容比较多,知识点比较琐碎,要面面俱到的达到教学目标很困难,只能有所取舍。因此,我将在简明地介绍太平天国运动基本史实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分析《天朝田亩制度》和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所反映出的农民阶级的局限性问题。具体的教学问题我在接下来的说课中展现。【重点难点】
(一)重点: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与失败以及天京变乱;《天朝田亩制度》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与失败属于太平天国运动整个过程的一部分,鉴于这场运动前后历时13年,在教学中对运动过程不可能详细讲解,但是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分析和对整场运动的情感把握是必须建立在对过程的熟悉的基础上的。因此我将重点放在这场运动的兴起和失败两个起止点上。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运动极盛而衰的转折点,是体现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的重要方面,也是一个重点。《天朝田亩制度》是中国农民战争史上第一次提出的比较完备的革命纲领,也是历史上农民第一次提出如何分配土地和建立理想社会的方案,反映了几千年来农民对于土地的迫切要求和强烈愿望。因此,有必要进行深入的讲解和分析。
对重点的突破,我采用讲解法紧紧围绕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转折---失败”这条线索,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以框架图的方式向学生清晰简洁地展示《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为之后对这一纲领的分析做准备。
(二)难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和失败的必然性
《天朝田亩制度》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在以往学生的认知基础上如何理解这一纲领的落后性、局限性和空想性,难度相当大,对《天朝田亩制度》的准确分析最能体现农民阶级在近代历史中的革命性和局限性;同时,如何让学生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都是历史的必然,都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也具有一定难度。
在讲解过本课重点的基础上,对于难点的突破,我主要以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分析和探讨,以尽量通俗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培养学生站在理论高度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对历史现象和历史本质的分析能力。
二、说课标
高中历史新课标对本课的课程要求是: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了解”和“认识”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我将在要求学生牢牢记住太平天国运动基本史实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分析评价《天朝田亩制度》、天京变乱等内容,引导学生探究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以及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等问题,做到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彻底解决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下面来看具体的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首先通过讲述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使学生能记忆、掌握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北伐、西征、东征、天京变乱、天京陷落等基本史实;其次通过阅读材料并结合课本内容,使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和评价《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并比较两者的异同;通过对《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内容以及一些实例的讲解,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正确看待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局限性;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的农民阶级由于其自身的落后性,并不能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重任。
(二)过程与方法
讲解金田起义、北伐、西征等一系列历史事件让学生进行历史感知,情感体验;指导学生运用材料分析法掌握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和失败的必然性,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思维意识;
运用比较法加深学生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认识、理解;运用问题探究法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巨大影响。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是学生对中国近代的农民运动有恰当认识;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的历史必然性;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的教育,进行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英雄观的教育;使学生关注中国农民问题,认识农民问题是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之一。
三、说学生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在初中时学生已经对这一部分内容有一定的学习和了解。同时,高一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问题探究的能力。但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还有待养成。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和理念。
四、说教法
以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师生互动为主,通过情景教学法、探究讨论法、图示法、材料分析法、启发式教学法开展研究性学习,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五、说学法
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和合作学习法,具体步骤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我会详细阐述。
六、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以中国古代的主体经济形态——自然经济引出农民阶级和农民问题,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以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变化和中国平民阶级尤其是农民阶级的生活状况引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背景。
【讲述内容】(一)背景
以四则材料分别反映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前中国的状况,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归纳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这一部分内容课本交代的比较明白,并且也不是本课的重点,所以我将用尽量短的时间解决这个问题。另外,对于背景的分析,一般学生都不能做到完全概括,我会根据学生对背景问题的回答稍加总结,教会学生如何提炼有效信息,形成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背景的完整认识。
(二)过程
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史实是本课的重点。我准备运用图示法,向同学展示《太平天国形势示意图》,从而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在讲解基本史实的时候,我会重点突出各个历史事件的历史地位,使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把握:即金田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永安建制标志着太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定都天京标志着太平天国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北伐、西征和东征标志着太平天国进入军事上的全盛时期。我还将以表格的方法向学生展示北伐、西征和东征的概况,帮助学生清晰准确地把握这三次战役。值得说明的是,教材中将太平天国前期和后期的斗争相分离,在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插入《天朝田亩制度》的讲解,我觉得这样的编排过于破碎,从追求连贯性的角度出发,我准备把天京变乱和天京陷落提到前面讲,使学生对天平天国的整体过程有一个连贯的把握。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以线索来带动重大史实的学习,从而串起天平天国运动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形成清晰连贯的脉络。对于本课的另一个重点,天京变乱,我将以图示法进行讲解,使学生清晰地把握这场**的过程,并对这场变乱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让学生理解这场**给太平天国运动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理解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三)纲领
对于《天朝田亩制度》这一本课重、难点的讲解,我将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和材料分析的方法。首先以PPT展示三个问题,以封建社会最基本的土地制度及其特征引出《天朝田亩制度》关于土地方面的分配方法,让学生自己提取归纳出《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和历史地位,并加以补充和完善。再以PPT展示《天朝田亩制度》的部分条款,提出一个探究问题:这《天朝田亩制度》能否同时调动农民阶级的革命积极性和劳动积极性?为什么?帮助学生分析它的革命性和局限性以及它没有真正实行的原因,总结出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的纲领,是本课的一个次重点,我将以对比法比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利用表格可以快速明了地让学生掌握《资政新篇》,通过比较也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天朝田亩制度》的理解;另外,要重点分析《资政新篇》中具有的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四)分析太平天国运动
这一部分主要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新的时代特征,太平天国运动中反映出的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必然性以及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评价主要包括性质、历史意义和教训三方面内容。这一部分是本科节课重、难点最集中的部分,我将以讲解法为主,引导学生从深层次理性地掌握这场波澜壮阔的农民运动。
(五)本课小结
在讲解完整课的内容之后,我将对本课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概述太平天国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并指出太平天国虽然是农民运动的最高峰,但是由于其历史局限性,是必然失败的。进而引出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历史结论。
七、说训练设计
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习题训练部分我将放在课后进行。首先我会围绕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事实进行习题设置。课堂教学中对这一部分投入精力较少,可能会有学生掌握不好的情况,因此可以在课后以习题的方式强化;另外,根据课标和重难点,我将专门设置习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这一部分内容;最后,我将会依据一些近期的学术观点设置学术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和对历史的分析探究能力。
7.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说课稿 篇七
固镇县石湖中学 李晔
尊敬的评委老师: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本节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内容。上一节,我们已经进行了有关《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而下一节我们将要研究《牛顿第二定律》。因此,这节课是由牛顿第一定律到牛顿第二定律过渡性的一节,也是关键性的一节。即要进一步认识牛顿第一定律又要为牛顿第二定律的建立作好准备。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学生们已经初步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并且对惯性和有关惯性的现象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牛顿第一定律中提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却没有涉及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有怎样的具体体现;还比如说上节说到物体不论处于什么状态都具有惯性却没有解释影响物体惯性的大小有哪些因素。结合学生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提出本节课的教学要求是理解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以及理解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而上述两点也就成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在新课题的引入方面,我采用的是最传统的复习引入的方法。这样做的目的是充分地考虑了本节在整章中的位置和作用。一方面复
习了上一节中有关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另一方面可以顺理成章的提出新的问题: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但过程上要求老师适当的引导、设疑,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方式相结合,力求简约而不简单。
对于本节课的第一个教学要求(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关键是如何使学生清楚地知道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我采用的是举例法。首先,要求学生列举生活中有关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现象,并从中选出若干例子进行更深一步的分析。如,列车出站、汽车转弯和抛出的手榴弹。通过对上述事例的分析可得: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就意味着物体速度发生了变化。而速度的矢量性也使速度的改变包括以下三种情况:即速度的大小改变、速度的方向改变或速度的大小方向同时改变;由于物体速度的改变,物体就会具有加速度。所以,在这里可以形成结论: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意味着物体具有了加速度。接着对例举的三种运动状态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机车出站、汽车转弯和抛出的物体它们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时,所受到的外力之合不为零。对上述研讨过程进行总结和归纳使学生明确: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刚才进行的讨论也可以理解为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跟物体的受力情况有关。我这时提出质疑: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否还跟其他因素有关呢?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大量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还可能跟物体的质量有关。从而引入问题: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对于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我采用的是试验法。提供试验器材:
遥控汽车、重物、胶带和秒表。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最终确定实验方案:取一遥控汽车放在光滑的长木板上,由静止开始加速运动,用秒表测量汽车从位置A运动到位置B所用的时间T甲,然后在小车上用胶带固定一重物,重复上面的操作,记录汽车从A运动到B的时间T乙。比较发现,两车均由静止开始加速运动并发生了相等的位移,由于T甲<T乙可知甲车的加速度大于乙车加速度;说明甲车的运动状态容易改变。
上述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结论:在相同的力作用下,质量小的物体产生的加速度大,运动状态容易改变,我们说它的惯性小。质量大的物体产生的加速度小,运动状态难改变,我们说它的惯性大。当学生确切的理解这一点后就不难理解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从而实现对本节课教学重点的突破。
通过这一活动可以进一步澄清学生对惯性的错误认识。同时,学生理解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也需要一个过程,今后还会对这一个问题继续进行的讨论。
通过以上教学活动,相信学生已经知道了影响加速度大小的两个因素,这就为下一节学习牛顿第二定律作好了准备。
此时,我还安排了两个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相关问题的理解,提升学生对本节所涉及理论的认识。
例1:下列哪些情况中,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发生了改变?()
A. 运动物体的位移大小变化
B. 运动物体的速度大小变化 C. 运动物体的速度方向变化 D. 运动物体的位移方向变化 例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受合外力越大的物体,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越大 B. 物体同时受几个力作用时,其运动状态可能保持不变 C.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时,物体一定受到外力作用
D.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时,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本节课的小结部分由学生进行总结,老师适当进行补充 和完善,并使学生形成:Fam的认识。
在作业布置方面,为了体现物理学科学习的活泼和严谨,要求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对惯性的应用写一篇小文章,谈谈对惯性的认识。
8.《瓶子的运动》优秀说课稿 篇八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叫洪霞,来自芙蓉区大同小学。刚才各位所看到的教学片段节选自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像火箭那样启动小车》一课的前十分钟。原教材的编写思路是通过玩气球,发现气球在反冲力的作用下能够运动;然后通过组装气球小车和研究小车的运动,了解反冲力的作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粗看教材,似乎像是一节手工制作课。如何把握这种课型的教学,根据学生的现有科学探究水平,充分开发、挖掘教材的内涵,体现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学呢?给学生一杯水,不如让学生自己寻找一滴水。因此,我在所任教的四乙班做了一次尝试。
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中,我是围绕这样一个思路展开教学的:那就是——让他们从观察中发现问题,从交流中提出问题,从实践中解决问题。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1、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问题”在科学探索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是探索的出发点和动力。首先利用生活中一个常见的塑料瓶设置问题情境:假如往瓶里打气,瓶子会怎么样?学生作出猜测后再当场实验,通过观察他们发现瓶子居然“唰”地一声被冲出了很远。一下子,他们的探究欲望被大大激发了。
2、针对现象,提出问题。
针对刚才所看到的现象,我请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问题,并做出自己的解释。
3、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学生交流想法后,在出示一个气球,引导他们自行探究把气球吹大后再放开,气球的运动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发现气球喷气的方向和气球的运动方向是相反的。再反过来解释前面瓶子的运动方向与瓶里空气流出的方向是怎样的。
虽然是四年级的学生,前面关于动力方面的内容又没有学过,但对这节课的探究学习似乎影响不大。这个班的孩子的思维之活跃,反应之灵敏,课外知识之丰富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他们能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辩驳,阐述自己的观点。对于教学主题的设计,通过教学实践,我比原先有了更深的理解:首先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用生活中的材料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生活中的科学。如果给学生看或做他们无法理解的实验或用抽象的语言向他们解释原理,只会使他们觉得科学很难懂,降低对科学的兴趣,甚至对科学产生神秘感,无意去探究。其次必须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经验。正因为孩子们平时有玩气球的经验,虽然他们没有意识到里面包含有反冲的作用,但对于他们提出假设、完成实验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教学的基本方式不是演示和证明科学事实和概念,而是开展充分的科学探究活动,注重活动前的`计划制定和预测,活动中的运用证据和做出解释,活动后的交流汇报与论争,强调探究的延续性,注意将课内的研究活动延伸到课外。
9.物质运动与人生运动说课稿 篇九
中职二年级德育课《哲学与人生》——物质运动与人生运动
一、说教材
本课程题目选自国家规划教材《哲学与人生》第一单元 第2课内容。该教材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四个方面系统介绍了这学基础知识,并阐述了哲学原理对人生价值观的指导作用。第一单元“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属于唯物论部分,是学习哲学基础知识的开篇。
二、说学情
本节课面对的是学前教育专业二年级学生,全班28为同学均为女生。课前,我通过“问卷星”做了个简单调查,60%多的学生对于哲学道理的理解需求不大,但是大部分学生都希望运用所学哲学原理指导实践活动,能够提高职业活动效率。
经过调查了解,这个班女孩子预备天真活泼、渴望成功、表现欲强、熟悉网络等优势,但也有缺陷,比如,缺乏理性认识和推理能力,知识水平差,缺乏辩证思维。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情特点以及德育课《哲学与人生》教学大纲要求,本节课设置以下三个方面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运动含义;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原理; 能掌握规律及其特性。
2.能力目标:学会运用运动客观规律处理生活中的具体事情。
3.素养目标:懂得规律就像规则,通过分析人生活动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的原因,能够自觉遵循客观规律。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教学大纲要求以及学生实际需求,本节课重点突破掌握认识事物运动发展必须符合客观规律
根据理论只是能够指导学生发现规律、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将探索发现人生职业活动中的客观规律,运用客观规律指导实践活动设为本节课难点。
在教学活动中,将采取观看视频分析案例、情境模拟表演、分组评价讨论等方式突破重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教法主要采用新课讲授、比较分析、组织活动、案例分析法。学生学法采用分组讨论、自主设计、表演展示、分组评价等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整个学习过程为1课时,即40分钟。共分为导入、新课讲授、案例分析、情境模拟、评价总结五个环节
首先,播放动画《拔苗助长》寓言故事导入课程,引发思考:任何物质存在状态是怎样的,运动发展是否有规律,违背规律会有什么后果。
其次,引导同学们理解哲学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原理;运动的客观规律性,运动的客观规律原理指导人生运动,能够分析得出制约人生运动的因素。
接下来,结合幼师专业特点,让学生分析典型案例:幼儿园里孩子们吃饭难的问题怎么解决?学生分组讨论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案,并观看视频《幼儿园里排队听口令打饭》的内容,得出幼儿吃饭应遵循的客观规律。
再次,根据案例情境,假设自己就是幼儿园老师,模拟表演在幼儿园里解决孩子吃饭难的问题。学生分组讨论表演方案,通过手机终端登录网络平台互相答疑解惑,从而更有效的将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一哲学原理应用在幼师职业活动中。
方案设计完成,各小组边讨论边分组练习,最后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表演效果,成功解决幼儿不爱吃饭的难题。
最后,学生对以上表演环节以及解决案例实际问题进行评价,强化对知识和能力的理解。这时,再次观看视频《幼儿园里排队听口令打饭》,总结运动、规律以及运用客观规律解决问题的效果。
七、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讲授、分组讨论案例、情境表演、评价总结等环节达到了明知识、悟哲理、方法指导实际行动的目的,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知识、掌握能力、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自由落体运动》说课稿】推荐阅读:
《对自由落体运动实验的改进》06-27
自由落体教学设计06-29
公民的新闻自由与媒介的新闻自由11-30
自由诵读教案07-03
自由辩论技巧07-10
真言自由08-04
自由与成长08-13
自由与束缚09-01
自由的灵魂11-29
原创诗歌自由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