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2024-07-29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共17篇)(共17篇)

1.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一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南岳庙中心小学周红英

教师的天职是“传道授业解惑”,“传道授业解惑”就是教书育人,怎样教书育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小学语文学科是基础性工具学科。语言文字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在完成德育任务方面具有许多的优越条件。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形象感染、感情陶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来实施德育,培养高尚的情操,提高思想觉悟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德育教学呢?

一、思想教育放在语文教学的首位

在课堂教学中应实施德育与智育的统一,不能离开语文训练去进行德育,更不能让语文训练从属于德育。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来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在领会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以受到语文教学应有的效果。学习课文时,应使学生学好语言文字,了解字、词、句的含义,把德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讲析中,达到智育与德育的自然融合。例如,学习古诗《锄禾》、《长征》、《刘胡兰》、《白杨》等课文,可以对语言文字进行深入的解析,在深入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后,再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进行诵读,激励学生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教育、传统教育,使之从小就懂得做人的道理。从我做起,从小做起,这样就能为他们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德育教育要把握好阶段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同样也是教育的主体,在德育教育上,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表现在自我教育、自我养成。对学生的德育要求就是规范学生的行为,就小学生来讲,德育教育也有阶段性,在教低年级爱国教育时,从懂得入手,让其知道自己是中国人,知道国旗、国徽、国歌、首都等等。在教中年级时,对学生进行国家和民族知识的传授,使其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从而使他们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在教高年级语文时,要注重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国家性质教育和党的方针政策的教育及社会主义建设辉煌成就的教育。这样就使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环环紧扣,从不脱节,形成连贯性。

三、在课外阅读中渗透德育教育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针对某些学生阅读时只注意故事情节,教育他们在阅读文艺作品时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看到它的社会意义,从中受到有益的感染。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能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

难的奋斗精神,所以应该鼓励学生阅读课外读物,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四、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教育要把握儿童的心理特征

教师在传授知识中育好人,关键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掌握自己教育对象的心理特征,根据其心理状况、年龄特征去施教寓德育教育于语文教学中,才能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语文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儿童,他们知识面窄、贪玩、好动,这是他们的弱点,但他们纯洁好奇、好表现,喜问、喜听,争强好胜是其优点。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使其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个性、懂道理、做新人。如:在教《群鸟学艺》这一课时,使学生明白要做好一件事,必须不怕苦、不怕挫折,才会成功的道理。小学生虽然年幼,可心灵十分纯洁,他们都期望表扬,表扬会使他们更加自信,为此,在教学中常用激励性的语言在班里进行表扬他们,这样会受到良好的效果。

五、教师自身的影响起表率作用

学生的思想品德主要由教师来培养。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是学生直接的榜样,教师的情感、态度对学生有着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品德教育,在课后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以优雅的仪表、文明的谈吐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就会对学生道德风貌的健康培养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成为学生的镜子。

总之,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开辟各种渠道,把德育渗透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把德育渗透到课外活动中,把德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

活中,使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同时,正确处理好德育和教学的关系,做到寓德育教育于知识教学之中,使二者融为一体,把握教材的思想性,遵循德育教育的阶段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组织活动的实效性,长期坚持,必定会受到良好的效果。

2.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二

一.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 明确对学生教育什么

初中学生年龄大都在12—15岁的范围内, 具备了一定的价值取向观念, 能够分清是非对错、美丑善恶, 基本可以判断个人言行产生的直接后果, 但他们往往决心很大, 行动力很差, 说的和做的相脱离。仍不能确切地评价和认识自己的智力潜能和性格特征, 很难对自己做出一个全面而恰当的评价, 而是凭借一时的感觉下结论。这个时候的性格特征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另外, 初中生接受形象、感性事物的能力强。针对这一特点, 我们的初中语文教材在类型选择和安排上都注意了这一点。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等都具备直观、形象、易懂的特点, 让初中学生在学习、练习方面感觉都比较容易。这也要求语文教师在通过课文进行德育教育时, 一定要注重选择合理、简便的教育方式, 千万不要高谈阔论、大讲道理或理论, 应该在感性教育方面下些功夫。

二.掌握方式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德育教育

(一) 导语中渗透

《皇帝的新装》一文通过一场荒唐的闹剧, 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世界上还有比金钱和权力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诚实。”授新课前, 我先设计好了一个导语, 说给大家讲《曾子杀猪》的故事, 讲完问学生听了这个故事, 有什么感受, 曾子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引出, 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 所以我们必须从小诚实守信。继续引导, 一个国家的臣民没有诚信时, 这个国家会怎么样?通过这样的导入, 可以引发学生的阅读动机, 调动学生内心的积蓄和隐埋的情感, 从而认真地去阅读, 体会, 去认识诚信在当今全球市场经济社会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思想上得到升华。

(二) 讲解中渗透 (1) 情感教育

(1) 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爱国主义从来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不同于政治课的说教和概念化, 它以典型的人物形象、感人肺腑的事迹和优美动人的语言感染学生。教师只要因势利导, 自然能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 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强不息的奋斗激情。诸如《土地的誓言》《黄河颂》《最后一课》等从不同角度歌颂祖国,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 而《与朱元思书》、《岳阳楼记》则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富春江、岳阳楼等绮丽的风光, 祖国壮丽的山河, 欣欣向荣的面貌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

(2) 培养爱亲人、重友谊的情感

语文教材中不少篇章洋溢着浓郁的亲情氛围, 语文不应当成为干瘪的说教, 只有利用课文, 结合学生自身实际, 动之以情, 才能晓之以理。《背影》让学生感受到骨肉亲情感人的力量;《风筝》里“我”和小兄弟厚重的隔膜造成的无法弥补的悲哀及《我的叔叔于勒》以金钱为标准衡量兄弟关系的炎凉世态;《羚羊木雕》里成人世界的重财轻义等都从反面告诉学生友情和亲情的可贵, 失去这两样感情是多么的可悲。学生自然变得格外珍惜和重视神圣的感情。

(3) 培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经济的发展让学生的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 轻而易举地获得似乎成了理所当然, 所以生活中稍有不顺就容易悲观失望, 语文教材到处渗透着开导的良方。《紫藤楼瀑布》就是一首生命的赞歌,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不幸, 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引导学生乐观面对挫折。《爸爸的花儿落了》文题一语双关, 既隐含了爸爸的离世, 也表明我成熟了, 懂事了。《落难的王子》以童话的形式向人们呈现出这样的道理:连向来悲观失望的王子都能在挫折面前坚强地活下来, 何况我们每个常人!学生自然会更多地去关注生活的阳光面, 发现生活的多姿多彩!

(2) 美德教育

(1) 孝敬父母, 尊老爱幼

《大道之行也》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已早在几千年前就给我们立下了为人处世之道;《木兰诗》里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家喻户晓, 她深明大义挺身而出的豪情更是让人印象深刻;胡适《我的母亲》里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处处流露;莫怀戚的《散步》更是体现出祖孙三代之间的其乐融融, 这点点滴滴无不散发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 个人修养

如吃苦耐劳,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孟子先生举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六人从普通人, 甚至下人, 最终成就大业的事例, 让人们明白成就大业的人, 都要吃得了苦。只有经受了种种肉体和精神的考验后, 才能坚定意志, 增长才干;《愚公移山》这一富于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 写愚公挖山不止, 终获成功。也说明:要克服困难, 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还有《爱莲说》中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的“洁身自好”;《论语十则》中“人不知而不愠”的涵养,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礼貌待人等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好教材, 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流传几千年的传统美德。

(3) 人生观教育

由于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的形成中, 这就要求, 中学语文德育中必须注意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教材中有不少体现积极的人生观的内容:《贝多芬传》通过贝多芬在逆境中仍然执着的讴歌欢乐的那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育学生面对挫折和困难如何坚定自己的意志, 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敬业和乐业》则告诉学生如何对待生活, 才能实现理想。玛丽·居里的《我的信念》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自信心, 要相信我也能行, 要有坚忍不拔的精神。

(三) 拓展中渗透

⑴推荐阅读。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不仅有利于知识技能诸多方面的积累, 更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鉴赏得到自我教育, 如《宋词三百首》意境非常美, 有利于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爱的教育》一书无论哪一章, 哪一节, 都把“爱”表现得精髓深入、淋漓尽致, 大至国家、社会、民族的大我之爱, 小至父母、师长、朋友间的小我之爱, 处处扣人心弦、感人肺腑, 使得全世界各国都公认此书为最富爱心及教育性的读物而争相翻译出版。

⑵开展专题活动。学习《成长的烦恼》这个综合性活动后, 可给学生看一些相关的表现青少年生活的片子, 让他们认识到中学生有烦恼是很正常的, 并且引导学生说出烦恼后, 将收集到的学生的烦恼分类, 接着师生一块讨论出相应的对策解决这些烦恼, 减少人生路上的绊脚石。

(四) 写作中渗透

作为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课中的德育教育绝不可忽视。作文教学中德育的环节为:1、在作文命题中育人;2、在作文指导中育人;3、在作文批改中育人;4、在作文讲评中育人, 通过生动活泼的作文教学, 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 渗德育于整个作文教育环节中, 鼓励学生积极创作, 在习作中完善自己, 成长自己, 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三.教师要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实施德育教育, 首先要提高老师的自身素质,

第一, 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运用之妙, 会于一心”。作为一名教师, 要心存教育, 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才会在工作中时刻关注每一个学生, 才会在日常工作中发现问题, 才会在小事中发现大问题, 才会抓住问题、找到方法, 才会在与家长的交流中得到家长的认可和信任, 才能争取到家长的理解与支持, 一起很好地解决学生的教育问题。

第二, 善于观察和发现

在教育管理工作中, 更多的是平凡的琐事。老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日常言行, 要学会在小事中发现深层的问题。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学生不良的思想和行为总是在一次次的试探中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而不断滋长, 进而使他们产生了不良的习惯, 所以应及时地了解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 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的危害, 这样问题学生才会从内心认识自已, 勇敢地面对自己。

第三、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身教重于言教, 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教师无小节, 处处做楷模。教师要有实力、能力, 才会出潜力, 有了潜力才会有魅力。教师的魅力就是一种对学生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新课标》人教版

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三

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把语法知识作为语文的重点教授给学生,教他们怎样读文章,怎样写作,却在这个过程中忽略了在语文教学中也应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仅要让他们学习文化知识,而且要对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提高给予重视,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美的和谐发展。学习语文知识的目的是形成良好的道德和修养。语文老师应该把德育渗透进平时的教学中去。在这里,我们对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融进德育教育提出几点做法。

一、在解析词语和解释句子时体会其道德含义

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讲解课文时,会解析文中的关键词,还有剖析中心句,去帮助学生理解该文章的主旨,在这样的解释过程中,如果能渗透进关键词和句子所体现出的德育问题,也不失为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好方法。

在学习《孔乙己》时,文章中多次出现了一个动词“笑”,孔乙己两次出场都是笑着走出来,也是笑着离去。第二次出现在饭店时他是在人们的笑声中爬出来的。主人公的遭遇令人同情,但是当时封建制度下的人们,却在这样一个可怜的人面前都只是笑。本来文章意在写悲,却用笑来反衬出主人公的悲,同时让学生认清封建制度下人们受毒害的程度,认识到现在社会人们道德水平的提升。

二、在对课文的讨论中挖掘出所包含德育问题

讨论是课堂中必要的环节,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时需要学生和学生,或者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互相交流思想,最后由老师来总结,带领大家领悟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正确思想。这对理解好一篇课文是很重要的。

比如在学习《愚公移山》时,有的人说愚公是愚蠢的,因为他面对着两座巨山,想要移走山,利用简陋的工具和这几个人手是不可能实现的。有的人说愚公是有智慧的,认为他具备不折不挠的精神,能把问题考虑长远,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经过讨论,学生明白了愚公移山所表现出来的古代劳动人民决心改造自然的气魄和毅力,也学到了要想成功就必须下定决心,并为之而不懈奋斗。讨论使课文中心思想更加深入,同时把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也融入到讨论之中。

三、从文本之意引导学生理解言外之意

教师在教学时,如果可以把文章词句本来的意思和它所要表达的言外之意巧妙地串联起来,让学生融入文章情景中,展开思维,想象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去表达中心思想。

比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一课时,这是安徒生的一则童话故事,文章写皇帝特别爱穿新衣服,每次人们问皇上在哪儿,都回答的是在更衣室。可能在看到这段话的时候学生们都在想的是这个皇帝很爱美,可是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皇帝的愚蠢和自私。为了自己的喜好可以不顾国家大事,一个男人天天换新衣服,把大部分精力和金钱都花费到这些毫无意义的事情上,这就是一个愚蠢、不称职的皇帝。这也就会为下文两个骗子的故事埋下伏笔。接连几个大臣都没有看到衣服,但是他们的虚伪让他们说出了假的事情。这也正是骗子的精明所在,人性的虚伪在这篇童话故事里被演绎得淋漓尽致。直至最后一个小孩的真话,让大家看到了事实。通过文章精彩的文字描述,让人们对文章印象深刻,但主要还是应该让学生理解到文章之外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就是对弄虚作假、愚蠢至极的统治者的抨击,对人性虚伪的讽刺。这就是它的现实意义。

四、在朗读课文时渗透入德育教育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朗读是领会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具体的和直接的学习课文的方式。一篇文章中作者的思想可以从朗读时语气和声调的轻重缓急中体现出来。在朗读时表情的喜怒哀乐中更可以体会出作者情感。语文课程的学习中融入德育教育,其实是让教师的感情和学生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同步,相互激发,让学生在朗读课文时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从而起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如在教学《我的母亲》时,先让学生对全文进行阅读,然后让学生对文中生动、感人的语段进行朗读,师生共同欣赏。课堂上老师叫一个学生起来朗诵自己觉得最感动的段落,该同学在朗读时声情并茂、情感充沛。教师让同学们注意他在朗读时哪里声调高哪里声调低,哪里读得快哪里读得慢,哪里语气重哪里语气轻,再让同学们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去读,这个同学读完后教师先不急于讲解文章,而是让同学们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重新读一遍,这样让学生在揣摩词语和比较语气中来领会课文传达的意思,领悟出课文主人公母亲的伟大品格。

百年大计应以教育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教育是育人工程,应立足于社会的需求,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德育工作居于首位,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德育教育也应时时渗透。像语文这样人文性极为彰显的学科,德育教育尤其不容忽视。广大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不断发现和改善教学方法,把德育教育更多的渗透和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

4.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四

中学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与作品进行心灵的对话和精神的沟通,将优秀的言语作品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质,这样,才能形成孩子们对世界向往,对人类关注的自觉性。

1.诠释主题中渗透德育。

主题是指作品通过其形象或语言体系显示出来的主要意旨,它既反映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也是作者创作意图的体现。因此,作为文本意义解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题诠释,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甚至可以说是作品鉴赏和阅读的必然归宿。在诠释主题中渗透德育,语文教师必须把阅读的权利、诠释的权利还给学生,通过感性的、感情的交流,把学生心灵中美好的因素、崇高的因素都调动起来,帮助他们建立一种对生活的美好信心。

2.再把握形象中渗透德育。

文学作品中记叙、描写了众多的优秀人物。这些优秀人物具有崇高的品质,他们的思想优美,心灵优美。深刻地揭示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剖析他们的性格特征,可引起学生思想情绪上的共鸣,使之明确善、恶、美、丑的标准,激发他们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感情,并逐渐形成优秀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例如:《木兰诗》中的木兰深明大义、刚毅勇敢、不图功名而又胸怀柔情;魏巍的《我的老师》中的蔡芸芝热爱学生、热情公正、温柔美丽、教导有方;还有舍生取义的陈毅,热爱祖国的韩麦尔等。阅读这些作品时,要善于从鉴赏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使学生从人物的心灵美中得到陶冶,产生一种愉悦感。这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并且促进他们以作品中的光辉形象为榜样,努力追求心灵的高尚。

二、写作指导中渗透德育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写作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读写结合,加深认识,帮助学生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系统的思想观点。

1.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感受生活。

要求他们留心观察身边发生的人和事,鼓励他们主动积极参与生活,有了感受,学生才有素材和情感上的积累。下面是一个教师的实际教学经历:有一次学生学农回校后,老师让同学以“路途见闻”为题,用十五分钟写一篇随笔,好多同学写出了一些令人惊讶的发现。一个同学写道:现在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家户户都装上了空调,走在路上,碰上呼呼作响的空调机,脚步不由加快了一点,心里不由想道:装空调者有没有考虑,这做法是凉了小家,热了大家……另一同学写道:走在农家的田埂上,举目望去,只看到一台收割机在稻田里滚过,仍有好多庄稼人正吃力地躬着腰,挥动着镰刀,收割稻子。不由地想到:这世世代代、相传至今的镰刀何时能躺下休息呢?什么时候才能看到高效省时的现代化收割机在这广阔的农村普及呢?……由此可见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身边就会有取之不尽的习作材料。

2.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

教育他们正确地认识生活,了解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让他们用心去关注生活、感受生活、领悟生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通过写作,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我们要引导学生与时代的脉搏连在一起,为生活艰辛而潸然泪下,为环境破坏而忧心忡忡,为道德沦落而焦不安,为信而呼号,为壮举而呐喊助。

三、听说教学中渗透德育

听说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读写同样重要。但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和应试教育的束缚,语文教学一直重视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而忽视学生听说能力的训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重视听说教学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对增强学生的语文整体素质也起着重要作用。

5.浅谈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 篇五

美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所谓美育, 就是通过形象熏陶启迪感染学生, 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灵魂。教师的教学过程, 特别是语文教学, 都与审美教育有着不解之缘。将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活动中, 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获得美的感悟, 受到美的熏陶, 完善自我, 在心理、思想等方面得到升华, 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那么, 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

一、赏析词句, 品味语言美

我们祖国的语言生动优美, 博大精深, 它表情达意的准确与细腻在世界上是罕见的。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小学语文教材以其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和热情洋溢的抒情色彩集中体现了艺术作品的美, 所选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语言精品, 不仅具有典范性, 而且各具特色: 有的讲究韵律格式, 表现出一种形式美;有的朗朗上口, 洋溢出一种韵律美;有的浓墨重彩, 描绘出一幅景观美;有的满怀深情, 歌颂出一种人文美, 无一不蕴含着美的成分, 无处不闪烁着美的光芒。因此,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品味和欣赏, 从而感受美的熏陶, 增强美的享受。

二、创设情境感受意境美

兴趣是学习的力量和源泉。兴趣来源于寓教育于娱乐之中。让学生学习中感到精神和谐, 这就要创设好审美情境。对课文的欣赏实践, 教师要指点门径, 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揣摩语感, 以景生情, 从情联想到境。为此,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意境, 制造气氛, 表情范读, 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 以情动情, 使语文教学上升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如教学 《荷花》 一课时, 教师可创设情境, 学生随着轻柔的音乐来到 “荷花池” 边。通过画面的展示, 再加上生动的配乐朗诵, 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之中。

三、熏陶感染, 体悟情感美

语文美育也要靠感情的 “渗透” 及审美实践的感染和陶冶来实现。体味感悟是关键, 是核心。体验是主客体的沟通, 所以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实践、体验, 通过教学艺术启发学生进入体验状态。叶圣陶先生说: “最要紧的在多比较、多归纳、多论文格式描述、多体会, 一字一句不放过, 引导学生揣摩语感, 体味感情。” 这样, 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大凡名篇佳作, 无不包含着作者浓烈的情感。有的托物言志, 有的借景抒情;因事缘情者有之,直抒胸臆者有之。因此, 在教学中要力求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把握住

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 并把作者创作时那种激奋的情感表现出来, 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表现出的丰富优美的情感, 激起学生心中美好的情感, 从而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使学生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理解课文的美, 获得启迪和教益。采用多种方式启发体味, 引导学生感情体验, 并进一步扩展情思, 是培养审美理解力的好方法。

四、言行揣摩, 领会形象美

美好的人物形象能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 从而产生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感情。语文教材中描写了众多的优秀人物, 有一心为民的孔繁森、大禹;有潜心科学研究的达尔文、爱因斯坦;有勤学苦练的梅兰芳、怀素;还有深爱自己母亲的陈毅、沉香„„他们对事业、对科学、对真理、对人类之美孜孜不倦追求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无不体现在他们的一言一行中。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好好揣摩他们的言行, 并透过表面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运用判断、比较等方法剖析他们的性格特征, 寻找他们的思想根源, 从而感知人物的形象与心灵。

五、引导诵读, 鉴赏整体美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 有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 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 有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 也有强烈感人的抒情色

彩。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袤的原野、欢快的溪流、宽广的海洋、寒来暑往、鸟语虫鸣, 都能在作家的生花妙笔下多姿多彩地呈现于学生面前, 使学生体验到一种身临其境的美感, 但任何一篇关于自然美的描绘, 都不是单纯的自然美的复现, 而是作者意象的凝聚,是作者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如何引导学生鉴赏这整体美? 诵读课文就是一个有效的方法。通过美读感受和欣赏课文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是审美教育的关键。叶圣陶称有感情的朗读为 “美读”。他说: “美读, 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 不但了解作者说出什么, 而且与作者的心相通了, 无论兴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可见有感情的朗读, 是感知美、欣赏美的重要途径。

六、拓展延伸, 学习创造美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审美教育的归宿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创造美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和宝贵的心理特征。在教学中, 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他们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当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体会到美时, 就会产生跃跃欲试的创作冲动和灵感, 这时教师就应趁热打铁、因势利导, 引导学生论

文格式把整个审美过程进一步提升。语文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 结合课文的学习, 诱导他们开展一些行之有效的创造美的活动。比如表演, 既是一种欣赏, 又是一种再创造;进行写作练习, 也是一种创造美的活动, 可采用续写式、仿写式等多种表达方式进行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训练。

6.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 篇六

感恩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教学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掘教科书中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的教学内容。对于一个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工作者来说,我们在教学中就更应该对学生从小进行感恩教育。在此,我想就以下几个方面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感恩是发自内心的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亲友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是否你在父母劳累后递上一杯暖茶,在他们生日时递上一张卡片,在他们失落时奉上一番问候与安慰,他们往往为我们倾注了心血、精力,而我们又何曾记得他们的生日,体会他们的劳累,又是否察觉到那缕缕银丝,那一丝丝皱纹。感恩需要你用心去体会,去报答。

二、感恩是敬重的

居里夫人作为有名的科学家,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但她在会上看见自己的小学老师,用一束鲜花表达她的感激之情;伟人毛泽东也同样在佳节送上对老师的一份深深感激。自古以来的伟人无不有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激不需要惊天动地,只需要你的一句问候,一声呼唤,一丝感慨。

三、感恩是有价值的

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感恩教育,要培养学生感恩的价值观。每个人来到人世间只有一次,珍惜生命,是对大自然最好的回报;是对父母含辛茹苦养育我们最大的回报;是对为我们健康成长提供阳光土壤的祖国的最好回报。珍惜生命,就要爱惜自己的身体,滋养自己的精气,要远离危险。其次,在感恩教育中,要渗透承担责任的教育。感念父母之恩,就要孝敬父母,不让父母为自己的成长忧心;感念祖国之恩,就要报效祖国,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作出贡献,这和珍惜生命的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另外,要学会和大自然的生灵和谐相处;学会和不同性格、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友好交往。

四、感恩是有意义的

爱让这个世界不停旋转。父母的付出远远比山高、比海深,而作为我们,只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而似乎又有一条隔离带,让我们变得自私自利,忘记了曾经父母的付出,忘记了那一声声快乐,学会去感激别人是自己的一份良心,一份孝心,因为如此才会有和睦,有快乐,有彼此间的敬重。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社会,看待父母,看待亲朋,你将会发现自己是多么快乐,放开你的胸怀,让霏霏细雨洗刷你心灵的污染。学会感恩,因为这会使世界更美好,使生活更加充实。

在当今的学校,“感恩”应该上升到更高层次,不仅要感恩父母,更要感恩国家,感恩社会。大自然不仅保证了我们生存的物质条件,还以壮丽秀美的山川哺育我们的精神。如,《黄河魂》能让我们心潮澎湃,壮怀激烈,《桂林山水》《西湖的“绿”》能让我们心灵小憩。祖国是具体的,祖国不仅是疆土,还有文化和她的万千子女。我们不仅要从描写祖国各地风景的文章中感知祖国的地大物博,更要从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丰富底蕴,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祖国危难时刻为祖国而献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课文中的几十首古代诗歌,《长城》《赵州桥》《卢沟桥的狮子》《颐和园》等课文能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灿烂文化;《海上英魂》《狼牙山五壮士》等课文能让我们感知英烈的祖国心、民族义,《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詹天佑》等课文让我们体会到什么才是祖国的优秀儿女。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培养为有个性的人,还要把学生培养为社会人,教育学生爱社会,爱人类,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我们要引导学生,从《画杨桃》等课文感受师恩,从《她是我的朋友》等课文感受友恩。

五、感恩教育的措施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施恩勿念,受恩莫忘,知恩图报必大善也。感恩教育,首先要让学生知恩。要根据文章特点,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明白要感谁的恩,感什么恩。让学生在以下方面去锻炼:

1.学生可以在学习中体会

适宜感恩教育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适宜在朗读中体验恩情和深深的感激之情。因此,在知恩之后,要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感情朗读的重点,一是直接抒发感恩情感的语段,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可反复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对父母的感恩之心;二是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段,在朗读中体验人物的崇高,如《小抄写员》一课,要反复朗读有关叙利奥的心理描写的语段,体会叙利奥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和对家庭的责任感;三是景物描写细致的语段,要在反复的朗读中深入意境,体验大自然的美,激发敬畏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如《山雨》,要抓住描写山雨的语段反复朗读,体会大自然的神奇,愉悦自己的情感。此外,要腾出时间让学生朗读全文,鼓励学生课外多读全文,把对课文的体验留下深深的痕迹。

2.学生可以在交流中体会

表现大自然美景的课文,通过想象深入意境,能使大自然之美深入人心,如《黄河魂》对壶口瀑布的想象,能更加体验到大自然的造化之功,祖国的雄伟壮丽;表现祖国优秀儿女包括英烈的课文,通过想象,能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对人物高尚品质的认识更加深刻,如《狼牙山五壮士》,想象五壮士英勇歼敌的情景,能够激起我们抵御侵略的万丈豪情。

3.学生可以在思考中体会

对表现事物意义的课文,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思维,在思维中深刻认识事物的意义,体验恩情的深广。如《只有一个地球》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深入认识地球对人类的意义,体会地球对人类的恩情是不可代替的。《圆明园的毁灭》,通过体会圆明园毁灭的意义,从而体会到一个强大的祖国对人民的意义,激发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情感。

7.浅谈语文课堂中的德育教育 篇七

一、教师个人必须树立利用德育因素的意识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书是过程和手段,育人才是目的。因此,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为教书而教书的“教书匠”。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诸如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之外,还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通过教学活动,在学生的心灵上精心施工,做一个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立足文本,使课文开口说话

我们现行小学语文教材里选编的一篇篇文章,或是对真、善、美的颂扬,或是对假、丑、恶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洁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写照,或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热情洋溢的赞美,其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这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教书育人的有利条件。《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让人体会到海峡两岸同胞的骨肉亲情,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落花生》一文让学生明白做人应该有花生那种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由此可见,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的双重特点,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深入、细致、全面地挖掘课文中的德育因素,有目的地、自觉地以教材中感人的事迹、高尚的思想情操、鲜明的观点道理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在学生心中播撒做社会有用之才的美好种子。

三、在结课和拓展延伸中渗透德育

一个有创意的小结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也能更好地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如在学习完课文《搭石》后,我作了这样一段总结:“是的,真情是明媚的阳光,它给人以温暖;真情是盛开的鲜花,它给人以芳香;真情是潺潺的溪流,滋润万物的成长;真情更是熊熊的火炬,它点燃生命的希望。同学们,美文《搭石》让我们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人与人相互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在我们的生活中,美无处不在,本文的作者就是从《搭石》这么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现在,你认为什么是美的?在我们身边还可以找到哪些美的事物?”学生从“搭石”这个不起眼的事物上,读懂了更加丰盈的美,从而更加立体地看待生活中的事物,发现生活中的美。

众所周知,凡事都要讲究分寸。语文教学要具有感染力,也需要讲究分寸的适度。一忌画蛇添足,过量过分。语文课不是品德课,也不是班队会,它的主要任务还是传授知识。因此,进行德育教育时,渗透的内容要精准,适可而止,不能多多益善,任意发挥,以致忽略或冲淡了知识的传授。二忌蜻蜓点水,不深不透。在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时,如果渗透内容过少或强调力度不够,那就是蜻蜓点水,轻描淡写,也就不能充分起到德育的作用。

四、在语言文字中寻找结合点

小学语文是一门思想性、情感性都很强的基础工具学科。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时,须坚持文道统一,准确把握语言训练和思想教育的结合点,在指导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有机地进行思想教育,使语言训练扎扎实实,思想教育潜移默化。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师,等等不同就有不同的结合点,根据本课教学列举几种结合点。

1.在词中寻找结合点。

抓住有关看似平淡、却能揭示思想内容的词,引导学生探究,品读体味,深究思想义蕴,理解语言内涵,以使思想教育随机渗透而不留痕迹。如在课文中有一句话“妈妈,您别说我小。”然后在“您”字下加点,问:这里为什么用“您”,而不用“你”?通过区别“您”和“你”的用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白了丁丁不但爱劳动,而且还是个懂礼貌的好孩子呢。自然和谐,一点也不牵强附会地渗透了德育。

2.在句中寻找结合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自我教育的境界,能够使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教育的成功。学科知识都是现实的反映,和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在学习课文《您别说我小》时,在学生知道“丁丁会穿衣。”“丁丁会洗脚。”以后,进行句式训练“我会()。”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大面积的说话训练。在培养学生说话能力、思维能力的同时,启发学生用课文中正确的思想观点,自觉地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达到自己教育自己的效果。

8.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八

【关键词】小学语文 ; 德育教育 ; 阅读教学 ; 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138-01

什么是德育?简言之,德育即培养学生思想和品德的教育,也可以说是培养学生世界观与人生观的教育。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可塑性大,行为习惯较易形成,从小学开始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通过教学实施道德是学校其他形式无法比拟的,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提高学生德育水平的有效途径。下面筆者就个人教学经验及体会,谈谈在语文学科中如何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

一、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充分发挥文本的德育功能

1.课前深入备课,挖掘品德教育素材

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深入钻研,挖掘每篇课文的德育因素,确定每一课的教育点,即每篇课文可以运用文中哪些内容(字,词,句,段)对学生进行哪一方面的思想教育,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确保在教学中做好既教书又育人。总而言之,只要我们有心,每一篇课文都可以是很好的德育教材。

2.提供写作背景,感受作者创作心态

要使作者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首先要缩短学生和作者的心理差距,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使他们置身于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去感受作者写作时的特殊心态。如教《太阳的话》一课,介绍作者当时的时代背景,学生从中可以了解到中国过去的一些情况,感受到作者对祖国美好明天的向往与追求,同时呼唤中国的同胞们要珍视生命,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追求光明的未来。

3.利用多媒体,强化课文情感渲染

教师要创造特殊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渲染之中。在一种心理场的影响下,去感受课文的内容,以产生强烈的情境感应效果。如《江畔独步寻花》一课的教学,教师可播放与诗匹配的图画让学生大饱眼福,就不难理解“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了,再如讲《飞夺泸定桥》这一课时,以多媒体呈现当时红军迎着敌人的火力点,以十三根铁链攀爬大渡河的场面,无不体会出红军战士的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崇高的革命主义精神,学生心灵受到震撼的同时也会反思自己在思想上的不到位,自私自利的行为也会得以改变。

4.抓住关键词句、深化学生情感体验

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如果我们抓住课文的关键字、词,句深入剖析品味,就容易领悟文章的主旨及其深刻的思想内容,迸发学生的感情火花。如教《语言的魅力》一课,可抓住“春天到了,可是......”这一饱含深意的语言,感受盲老人心酸的日子,,把自己的生活跟这些弱势群体的生活相比较,自然而然唤起学生的同情之心,相机进行德育教育,取得的效果显而易见。

二、注重作文教学,不断触发学生的思想感情

德育工作不仅仅是阅读教学中的任务,也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经过观察、感悟、分析事物进而写作文章的一系列过程中,必然会触发种种思想情感,对所写事物产生并表达出一定的见解或评价。在习作过程中,教师只要激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起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便能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可见作文教学也应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德育责任。

1.开展实践活动渗透德育、激发写作

所谓“实践出真知”,学生的良好品德来源于实践,也反映在行动上。教师可以根据课内教学开展一系列课外活动,巩固、加深课堂教学的效果,把德育落到日常社会生活中。学生非常喜爱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但多半是欣赏其有趣,好玩。而不注重观察活动过程,了解人类和生态平衡的关系,这时老师就要注意引导学生有序的去观察,发现事物的特点,就能写出感人的文章来。孩子们都是独身子女不爱参加家务劳动,在家中受到长辈的宠爱和娇惯,所以教师更要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和生活自理能力,学会理解别人、体谅别人、尊重别人。

2.通过评价渗透德育、激发写作

道德发展是人的精神生命整体提升的过程,对它的评价因此也应该关注知情意行的各个方面及其和谐。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道德情景,让学生进入情境中自主的感受和体验,并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把学生带人到情境中去,将心比心的感受情景主体的喜怒哀乐、学会羞愧、同情、怜悯,陶冶善良的心灵,培育不泯的良知,追求自我的不断完善与超越、如评价别人写的文章、可以从文章的写作顺序方面去分析评价,还可从文章的结构方面、谴词用句中去评价,让大家从别人写的好词佳句中受到感染,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评价分析文章作者的目的,如文章歌颂什么?赞美什么?告诉我们什么等,使学生从评价别人的好文章中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并利用别人文章中的情志来影响自己,陶冶自己。

三、引导课外阅读,逐步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当然,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针对某些学生阅读时只注意故事情节,教育他们在阅读文艺作品时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看到它的社会意义,从中受到有益的感染。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能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订阅书刊杂志,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多方面的,形式是多样的,学生情况也是千差万别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采用恰当的方法,和学生做真正的朋友,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处处关心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把握好“鼓励”和“批评”的“尺度”从学生思想实际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出发,更好地完成历史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托,使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之花绽放的更加艳丽。

参考文献

[1]杨四耕.论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适度艺术[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2(02)

[2]彭新华.试论语文教学中的心理素质教育[J].广西教育.2000(01)

[3]李炜.浅谈中学语文教学当中的德育渗透[J].网络财富.2009(03)

9.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九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内容之一,需要各学科教师共同努力。下面谈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体会。 1、在语文教学中,注意传授美育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一种善于在生活、自然、艺术中发现美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一种感觉上的能力,而且是一种对美的本质的认识能力。一个人的审美能力与其美学理论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说来,美学理论水平高,审美能力就强。现在学生审美能力总体水平不高,有必要在学校普及美学理论知识。诚然,美学知识的教学主要由美育学科的教师来承担,但其他学科的教师也有这个责任,应该为普及美学知识作出贡献。而且美育和德育、智育有互相促进的作用。在学科教学中传授美育知识并不影响本学科的学习。语文学科历来提倡与美育相结合,在语文教学中传授美育知识是必要的、可行的。 在语文教学中,以何种形式传授美学知识呢?在卫生部颁发的专业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通过优秀作品的教学,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品德熏陶,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的途径是范文的学习,传授美学理论知识也要通过范文的学习来传授。然而,语文课毕竟不是美育课,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寻找最佳的切人点、适当地讲授美学理论知识。 2、利用课文内容进行人格美的教育人格是一个人的根本之格,人格美能唤起人类最珍贵的感情――敬重;能化为强大的道德力量,激人向上。学生在校学习阶段,正是确立人生价值观时期,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人格美的教育。语文课文的内容,蕴含着丰富的人格美育资源,语文教师可通过课文内容进行人格美的教育。 教师利用课文内容进行人格美教育时,要遵循美育的规律,按照审美活动的心理过程进行诱导,才能收到良好的美育效果,忽视了这一点,那是德育而不是美育。因此,教师在上课前必须设计好教学程序,上课时注意观察学生的情感反应,适时诱导学生感受人格美。 2、利用课文体裁、语体进行形式美的教育形式相对于内容而言。在这里指文章思想内容的表现方式,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形式美是文章的外在美。进行形式美的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审美能力。语文课文在体裁和语体运用上,蕴含着各种不同的形式美资源。例如:记叙文中的形象美,说明文中的科技美,议论文中的思辨美,应用文中的庄重美,各具特色,是语文教师进行形式美教育的极好材料。在教学中,笔者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发掘发现形式美,再指导学生写作创造美的方式进行形式美教育。例如:卫生管理应用文的教学,一般人都认为应用文没有文学作品的形象和情感,难以进行美育。然而,笔者认为只要肯挖掘,就会发现美。应用文同样蕴含着丰富的形式美,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美和创造美。在讲应用文的结构时,笔者以图示的方式,把标题、正文、署名和日期图示出来,引导学生发现应用文结构的均衡美;从应用文表达方式、句式等语体特点上引导学生发现应用文的.文雅美、简洁美;从公文的行文规则中引导学生发现并欣赏公文的庄重美等等。通过引导,学生发现了应用文的多种形式美,学得愉快,在收获知识的同时,获得了艺术享受。学生在感受了应用文的各种形式美后,都有一种创作欲,跃跃欲试。此时,教师就要适时地进行指导,由发现美过渡到创作美,把应用文理论知识转化为写作能力。每讲完一个类型的应用文,及时让学生练习写作,鼓励学生发挥审美创造力,写出美文。由于写作是学生的自觉行为,所以效果很好。 2, 美术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现代设计. 美术的社会作用:美术不仅与人们的精神生活有关,而且与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美术的社会作用,除了体现在一般艺术作品所共有的教育作用、认识作用和审美作用以外,它还具有其他艺术所无法比拟的实用的价值,那就是人类还要创造出更多更好更美的各种物质产品,以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这在工艺美术和建筑中体现得尤其明显。现代发达国家迅速兴起并获得很大发展的服装设计、室内设计、工业设计、商业美术、环境艺术等新的美术领域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人们常说:“爱美是人的天性。”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都需要更多的美。创造美的任务虽然不完全依靠美术,但是,美术却是创造美的最重要的手段。因此,美术的社会作用,归根结底地说,是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密切相关的。

10.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十

《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英语是基础教育的必修课,通过英语学习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可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十分重要。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学生接受品德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励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劳动,树立正确的思想,培养良好的品德。我觉得在传授英语知识的同时进行德育教育能使空洞的说教变得有情有趣,有色有味,极赋实效。现就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日常用语教学中,渗透丰富的德育教育

小学英语教学是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现在一年级就开始开设英

语课,所学的日常用语多与学生的生活接近,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找好德育的切入点和结合点,进行自然地渗透。如:教学“Good morning” “Hi”“Hello”“Nice to meet you”时,利用学生初学英语时的兴趣,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在学生进行语言操练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在教“Thank you”这一最为常用的礼貌用语时,教师应侧重于学生这一良好习惯的养成,要告诉孩子们,得到别人帮助时要说“Thank you”,接受别人赞美时要说“Thank you”,收到礼物时要说“Thank you”。课堂上,我给表现好的同学印“Good 小猫”的印章时,学生自然地说出“Thank you”。我还告诉他们,即使是自己的父母,为我们做了事情,或者送我们礼物,也别忘了说“Thank you”。因为只有对生活时刻怀有感恩之心才能真正体验心灵上的满足与快乐。

二、紧密联系教材,进行日常生活中的德育教育。

教学学家赞可夫说:“教学法必须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功能。”当前我们的教材都是围绕我们的日常生活来进行的话题,所以,教师必须要善于唤起和诱发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道德现象的情感体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低段的学生我们从讲文明,懂礼貌;尊敬师长,关爱他人等方面入手。如:鼓励他们见到同学或老师用Hello!Hi!等礼貌用语进行问候,而高年级段的学生我则从一些能够动手动脑的方面来入手,如:遵守社会公德、规章制度,爱护动物,注意环境保护等方面。如: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Save our planet.在讲授这一单元时,我把它与我区正在进行创卫活动联系起来,告诉学生:We have only one planet.We should save our planet.让学生成为小主人,让他们各抒己见,针对我们生活的地球说一说她满身的伤痕,长期下去的危害,再说一说我们应该怎样拯救她。学生会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方法,让他们带着这些见解和方法去参加实际活动,让他们能更加认真的对待这件事。再有就是遵守社会公德和规章制度方面,在学完You should obey the rules.这单元以后,我会让学生自己动手作一些规章制度牌如:Listen to the teacher carefully.Be quiet.Don’t make noise.Go to bed early.等粘贴在教室、教学楼甚至家中,让这些标语随时提醒大家。同时,在课堂上,教师要做个“有心人”,时刻关注学生的动向,找准机会,适时、适度地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在自然渗透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意识。我在教学歌曲Father and Mother时,发现学生唱得感情丰富,而且唱得非常投入,便即时让学生用 I love…来说句子。学生对此反应积极,争先恐后地说“I love my mother.I love my sister.I love China.I love my teacher.”,一个个充满爱意的句子,使全班都沉浸在爱的海洋里。最后我让学生选择其中几个句子,按照歌曲“Father and Mother”的旋律进行哼唱,把爱的基调推向了高潮。

三、精心组织安排教学活动,加深德育教育渗透

小学英语教学中必须引导小学生将德育知识以情感性或体验性的思维和态度来加以把握,融入自己的热情和激情,因此创设课堂情景,精心组织安排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情景,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理所当然成为加深德育渗透的最有效方法。但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任何形式的硬灌、勉强,都不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反有可能产生消极效果,使学生产生反感。因此空洞、牵强的说教是必须要杜绝的。寓德过程是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进行交际。语言的交际性和实践性决定了要在语境中、在活动、在模拟交际中学习英语,感受语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活动,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语言交际场景,要在教学的语境中、练习的活动中、模拟的交际中,向学生渗透德育,如:我在教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What’s wrong with you?时,我把教室设计成医院,同时划分区域,共分出六所医院,给每所医院挂上名称,再把学生分成六组,每组都是由一名医生和几位病人组成,让他们先在组内练习对话:What’s wrong with you? I have a fever.I have a headache...医生给出诊断:You have a cold.take some medcine and drink more water.等,然后可以让病人自己挑选医院去看病,并且进行医生和病人之间的对话训练。并且本单元最后,我又把教室设计成一所商店,让同学们自由结组,去买东西看望生病的同学,在这些模拟的语言情景的交际活动中,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学会与他人的合作和交流,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互助友爱,文明礼貌等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的形成。才能使学生达到Learning to know.Learning to do.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Learning to be.的目的。

11.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和审美教育 篇十一

一、语文教学对学生思想道德、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马克思曾告诫我们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所以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对才能与道德的关系已经做出了精辟的论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意思是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如果没有道德之根的滋养,任何人的才华都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施展。人才的核心是人而不是才。我们让学生学会做人,然后再去做事,只有德才兼备,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作为一名教育者,最崇高的使命就在于培养德才双全的学子;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该具备德育观念,时刻把德育教育渗透进语文教学中。

在“五育”中,德育可谓重中之重,因为最终令人类进步和文明高度发达的绝不是原子弹和经济指数,而是道德指数。人们常说:智育抓不好要出次品,体育抓不好要出废品,美育抓不好要出低档品,德育抓不好要出危险品。相信大家不会忘记大学生马加爵向朝夕共处的同窗举起利刃,清华学子刘海洋将硫酸泼向无辜的黑熊等曾轰动一时的新闻,这一切犹如一把利刃深深地刺痛了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的心。《三字经》里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些妙语让我们明白:孩子的品行完全是从后天获得的,可以说德育决定了孩子的一生。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背后的精神,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深化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引导学生追求高尚情操,提高道德修养,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和人生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熏陶作用

语言和思想、情感是并存的,它不仅是载体,而且实质上是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教材是情感传播的载体,凝聚着人类情感的方方面面,提供了丰富的情感教育素材,这是其他课程所不能及的。笔者在教学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复杂的社会现象。他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往往不知所措,更应当引起注意的是,他们忘却了“孔融让梨”却牢记住了“唯我独尊”;只要求无限的满足,却不管自己该肩负起什么重任。一个情感、人格健全的人,才能是一个真正健康的人。例如,《妈嫂》一文通过嫂子含辛茹苦将弟妹几个拉扯成人的感人故事,歌颂了勤劳善良、宽厚仁爱的劳动妇女。又如舒婷的《致橡树》,以木棉树对橡树的倾诉为喻,采用拟人化的手法,鲜明地提出了现代女性的爱情宣言:平等、炽烈、深情。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教材内容,巧妙运用各种教学语言,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三、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

吕叔湘先生曾说:“语文教学有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既然是艺术,那么,语文教学就离不开美,课堂教学中必须求“美”。语文课堂教学中美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就课文本身而言,如茅盾的《风景谈》有典型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有诗意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豪放高旷的艺术美;莫泊桑的《项链》有迂回的悬念美。把这些美挖掘出来本身就是一种美。就学生主体而言,以白居易的《琵琶行》为例,学生首先感受到的是“顺口、顺耳、顺眼”的语言美;其次还能感受到的是诗歌创设的音乐情境,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婉转流畅的音乐美;再次还能通过诗中形象的比喻、巧妙的陪衬、奇特的联想、比拟,感受到联想美。这些都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因此,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发现语文课中的美。

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身受益。因而,教师应具有更多的育人才能,育人核心由“知”的传授向育人转变。这就需要教师了解新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规律,从而帮助每个学生在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精神价值等方面全面发展。

总之,寓德育和美育于语文教学之中,既有利于促进语文教学,又有利于培养新世纪的有用人才。

12.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十二

一、在教学内容设计中渗透德育

德育的内容十分丰富, 教学过程中要渗透哪方面的德育, 教师要心里有数, 要有一桶水, 甚或活的水源, 才能端出一碗水。教师应具备学生德育发展的理论知识, 并根据学生德育发展的阶段特点,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主动交流或辩论, 作出判断, 寻找自己认为是正确的答案。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考虑他人的观点或意见, 协调与他人的分歧。如果自己对德育内容都糊里糊涂, 理解片面肤浅, 就谈不上端出水去浇灌渗透, 更不可能游刃有余, 有的放矢。所以, 教师本身对德育有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解是前提。只有这样, 我们的学生才会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一些做人的道理,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

二、在教学实践中渗透德育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绝不仅是知识的传授, 教师自身的思想言行、气质性格和道德素养无时无刻不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信息技术学科不同于语文、数学课, 它注重对学生操作技巧的培养,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一些基本习惯的养成, 不能被学生有意无意地仿效。因此, 在机房中, 教师要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良好的培养, 在学生面前做一个很好的示范。在机房中, 学生对教师机都很好奇, 每次进机房都会刻意地看教师机, 而且特别关注教师此时的“所作所为”, 有些教师稍不注意, 就会被学生悄悄模仿。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 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也是直接的。因此, 教师要用自己的博爱之心、无私之情、容人之量, 实现对学生的思想、行动的实际教育, 耳濡目染, 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

三、在作品评价中渗透德育

在信息技术课中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时, 既可以了解学生对新知的掌握程度, 更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察能力与语言表达等基本能力。在作品评价中, 教师可以看到每位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通过学生的观察表述, 了解学生的想法, 看到学生的创新所在, 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 学生对作品能够欣赏, 对社会、自然和艺术真善美和假恶丑能够辨别, 能够多体会感知和创造美, 能够吸收和借鉴艺术上的精华, 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使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得到升华, 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推动社会进步, 是极为有利的。由此可见, 作品评价对审美教育不容忽视, 它为学生的德育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作为信息技术教师, 我觉得要根据信息技术教材的要求, 结合信息技术自身的教学特点, 有意识地在课中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 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提供有力的平台。通过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 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树立学习的信心, 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

四、在相互协作中渗透德育

知识经济时代是合作取胜、协作竞争的时代。作为一名学生, 要想取得成功, 就要学会与人合作, 要能组织、协调各种力量。此外, 与人合作的精神会产生一种和谐亲密的人际环境, 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但是, 计算机技术却会对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据报载, 有学生因迷恋于计算机游戏、网络, 缺乏与同学的交往, 在感到孤独时仅仅与计算机交流思想, 以致发展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 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一定要创造机会, 让学生与他人一起为共同的目标去奋斗, 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相互帮助和支持中, 感受伙伴间的友谊和真情, 从而愿意与他人进行交往与合作。当然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不难发现, 有些学生的依赖性过强, 在操作中一遇到困难就求助于老师和同学。为了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教师可采用限制他们的求助次数的策略。即要求他们在某些情况下, 如已学过的信息技术知识未复习时、对问题未作深入思考时、自己没有尝试操作时等, 都不得请求别人的帮助。虽然这样要求对学生来说, 显得有些“苛刻”, 但只要能坚持一段时间, 他们的独立操作能力就会有明显提高。

五、在培养健康兴趣中渗透德育

信息技术的发展犹如一把双刃剑, 它在带给我们丰富信息和便利快捷的同时, 也带来了一些不良的影响, 尤其在网络环境中, 不同世界观、不同价值观的信息充斥着整个网络世界, 使不少学生混淆是非, 沉迷其中, 出现了许多心理问题, 让我们的德育工作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因此, 作为信息教师的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德育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就拿游戏来说, 有集知识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 也有血腥、暴力甚至色情内容的。帮助学生认识游戏, 用正确的态度对待游戏, 是信息技术教师需要直面的问题。客观上说, 现在有许多网络游戏是不健康的, 或是丑化社会, 或是宣扬暴力, 或是鼓吹侵略, 或是践踏道德。对于单纯的学生, 这些游戏无疑是一颗颗毒果, 食之将严重侵蚀他们的心灵。因此, 我们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辨别良莠的能力, 使他们自觉地远离不良游戏的诱惑。

1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十三

【内容提要】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必须渗透审美教育。通过激发情趣、启发想象、引导思考,让学生领略自然美,品味艺术美,感受社会美。

关键词:审美、教育、情趣、想象、思考

美育渗透在小学各科的教学之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力更强,这是因为语文课的内容大部分是文学艺术作品,而“文艺是依靠美的法则创造的”(马克思语)。这些文质兼美的作品,决定了美的内容存在于整个语文教学之中。因此,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必须渗透审美教育,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陶冶。

一、激发情趣,领略自然美

自然美是指客观世界中自然物的美。自然界的日月星辰、朝霞彩虹、名山大川、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等,不论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不论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都能以其美的形式,直接唤起人的美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描写自然风光的文章,给学生带来了众多的审美享受,可以从自然景物的形、色、音不同的角度去欣赏体验。如《海上日出》,可以使人感受到朝霞、旭日的梦幻般的色彩之美;《观潮》使人领略到奔腾壮观的声势之美;《桂林山水》可以感受到漓江水的清、静、奇的玲珑剔透的图画之美,以及桂林山奇、秀、险的奇异险峻之美;“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可以使人感受到婉转悦耳的音乐之美,我在教学实践中注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所展现的美。

教学中老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情趣,认真分析各种美的环境,用优美的语言、华丽的辞藻去描绘这些自然风景,接着反复咏诵课文,产生激情,渗透于讲课之中,学生受到感染激起情趣,产生强烈的审美欲望,然后再引导学生诵读、欣赏、玩味,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推敲、琢磨,把学生带到美的意境中去,从而感受自然之美,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美好山河的思想感情。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我就紧紧抓住漓江和桂林的山两个优美的排比句进行反复地赏析,让学生充分感受其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特点,使学生仿佛畅游其中,亲身感受那美好的山山水水。

二、启发想象,品味艺术美

艺术美是指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美,文学又是通过语言 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因此,语言是语文教材中艺术美的媒介。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散文、小说、诗歌、寓言、童话等不同体裁的作品,都是通过精心筛选的珍品,作为具有审美意义的课文,是美的内容与美的语言的辩证统一。欣赏课文语言艺术美是审美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小学教学的特点所在。教材中作品的语言,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能从感情上打动读者。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生动形象:如课文《飞夺泸定桥》中:“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课文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歌颂了红军战士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其二是凝练含蓄:如课文:《落花生》中这样写到:“父亲接着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凝练含蓄的语言表达了父亲对孩子的期望。其三,新鲜多样。新鲜多样,富于独创性的语言,是和作者思想的深刻、对生活的独到的体验和认识,以及表达上的创造性是分不开的。如郑振铎的散文《燕子》塑造了燕子的小巧玲珑、活泼可爱,声形俱佳的意境美,文章结尾:“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湛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比喻贴切,有形有色,这样新鲜多样的语言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小学生们非常爱读。第四是韵律和谐。文学语言的韵律和谐,尤其在使诗歌中表现得特别强烈。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宋代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些诗歌节奏鲜明、琅琅上口、悦耳动听,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吟诵、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学生在理解了字词句含义之后,就能品味语言的艺术形式美,教师应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陶醉于语言艺术美的氛围中。可用续写、扩写、复述等方法启发想象。没有想象便没有真正的阅读,更谈不上从作品中得到美的享受。只有丰富的想象,才能变文字为画面,变静止为动态,变抽象为具体,按自己的审美理想去创造新的意境和形象,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三、引导思考,感受社会美

社会美指社会生活中的美,包括人类精神行为的美以及 人类社会创造的事物的美。表现社会美的课文在教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它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绝好教材,是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重要篇章。

1、形象美。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美的形象在社会生活中处处可见,文学作品中作家用想象说话,靠形象表现主题反映生活,用美的艺术形式塑造美的形象。教材中描写了许多璀璨夺目的形象,他们高尚的品质、纯洁的心灵、美好的语言给学生深刻的感染。吃鱼骨嚼草根献出生命的老班长、英勇杀敌跳悬崖的五壮士、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日理万机、积劳成疾的周总理,这些形象催人泪下,感人肺腑,充满悲壮之美。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分析美好人物的形象,让其情操、言行、心灵感染教育学生,使学生崇尚英雄模范,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勇挑重担、见义勇为、富有牺牲精神的高尚美德。

2、生活美。教材中有许多展现生活美的佳篇,比如《理想的风筝》中歌颂了残疾的李老师理解生活、热爱生活、坚强乐观、自强不息的美好形象;有表现生活的情趣和理趣的课文,如《养花》:“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有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作家老舍通过写自己的养花实践,切身体会到了养花的乐趣,也让读者得到启迪。

实施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要让美的情趣充满小学语文主课堂,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因为这是《课程标准》的要求,更是时代的要求。

——————————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

2、《小学语文教学参考资料》

3、《素质教育论坛》

14.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十四

楚雄州双柏县第一中学

周楚怡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论审美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及实现方式产生的原因以及艺术语言所具有的特点,探讨了艺术语言对中学语文教学的作用,同时对艺术语言与中学语文教学的结合过程中,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如何才能从自身的语言运用而达到对学生艺术语言的培养和提高的方式进行了简单探讨。

关键词:艺术语言

语文教学

作用

一、语文教材——审美的对象

从文艺理论角度看,文学的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必须通过审美功能来实现,即文学作品必须通过生动的美的形象,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并受到教育,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文质兼美,含有极为丰富的美育内容,能够显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审美性的特点。学生要想提高语文水平,要想在语文学习中真切地感受美、获得美,从而产生创造美的冲动,那就离不开语文教材这个审美对象。语文教材的审美主体主要体现在语言美、形象美和结构美这三个方面。

1、语文教材中的语言美

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或凝练或形象、或优雅或豪迈、或直率或含蓄、或讽刺或幽默,声情并茂,变化万千。作者就是用这些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美的形象和意境,如:作者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描绘了西湖的艳丽,用“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写出了长江三峡的雄奇险峻,用“光和影有着的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表现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淡雅。此外,“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缠绵,“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奔放,无不充满震慑人心的艺术魅力。这样生动优美的语言,不但能向学生展开作品所描绘的生动画面,而且能帮助学生打开心灵的窗户,使他们感知美、热爱美。

2、语文教材中的形象美

形象美,主要包括自然景观美,人文景观美和精神品格美。首先,在教材中,如诗如画般的自然景观随处可见,这些异彩纷呈,景象万千的自然画面,对于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性情,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晋祠的典雅庄重,沙漠驼铃的妩媚庄严,还有洞庭湖碧波荡漾的风光;大明湖“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湖光山色;以及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的壮丽画面;桃花源里幽幽的祥和气氛等等。作者对这些自然景观或描写或抒情,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富于情感艺术的自然画,学生或默读、或朗读,徜徉在这如诗如画的自然美景之中,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荡涤了浮躁不安的心灵。其次,雄壮坚固的赵州桥和卢沟桥,富有现代化气息的背景铁路新客站,发明制作的活版等等。读了这类关于人文景观方面的课文后,学生的心理定会油然而生对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的赞颂和钦佩之情,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

另外,语文教学中塑造的无数个生动的美的形象,他们的精神和品格的魅力,远远胜于我们平时对学生的理论说教。这些品格净胜,对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花木兰代父从军卫国的壮举;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格;会制作小桔灯的小姑娘的勇敢乐观„无不给学生以深深地震撼。可以这样说,语文教材中的每个形象,每个主题都可以带给学生一种审美的启示。

3、语文教材的文章结构美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一般都是短小精悍、结构精巧的,我们的学生可以从中领略文章构思的精巧完美,这对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训练思考问题的逻辑性和严密性,极有帮助。如《晋祠》全文由总到分,再总,主体部分又按由外到内,由主到次的顺序进行介绍,重点突出,首尾呼应,构思精巧。全文在结构上所具有的完美性,让学生既感受到晋祠的山水之美和人文景观之美,同时又体会到作品结构的严谨之美,在写作说话时就会注意到有条不紊、有头有尾,就会逐渐改掉丢三落四的坏习惯。

二、教师——审美的中介

中学语文的内容五彩斑斓,包含着激情、灵性,由浓郁的人文特点,因此,我想,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性情中人,是一个有理智、有技巧而又有激情的、有灵性的艺术家,能赋予学生以生生不息的艺术活力与清新美感,能以饱满的情绪营造出活跃的教学气氛,从而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适宜的兴奋状态;能以幽默、智慧和创见,使学生在有限教学内容中得到无穷的知识源泉,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诱导学生去探索、去创造。教师是审美的中介,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

1、教师的语言美

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是传播人类经验和启智益德的综合性实践活动。由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教师的口头语言是学生审美的媒介,教师要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讲解道理、谈心疏导,排疑解惑;学生要通过教师的口头语言,理解、接受知识,所以教师要出色地发挥审美中介的作用,富有美感地将课文世界中各种美揭示并传递给学生,就应当运用富于强烈艺术美和诗意美的教学语言。

首先,语言美应做到情感性和知识性的完美统一。于漪老师曾说过“教师的语言要深于传情,语言不是无情物,情感教育的根”。语文作品都具有以情感人的特征,或直抒胸臆,或托物言情;或激情似火,或温婉感人。所以教学语言的感情型性要求教师必须把感情融合在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理解和认识中。如翦伯赞的《一段最古的长城》,我在教学中,抓住“长城”作为文化古城这一特点入手,让学生寻找能够表达作者对故乡、对古文化的情感的句子,再用富有激情的语言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如何把古城与自己的生活、灵魂融合在一起的。使学生似乎也沉浸在那浓浓的古文化气氛中,似乎与作者一起聆听着古城砖块下蟋蟀的吟唱了。让学生体验到“同样的感情”,这样就扣住了学生的心弦,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可见,教学语言的传情要对着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使之形成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一条情感曲线,时高时低,波澜起伏,以此感染学生,激起学生的兴趣。

其次,语言美应该做到绘声绘色、抑扬顿挫,许多课文都有令人顿生如临其境之感的描绘,或浓墨重彩,或轻笔勾勒,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文的情境性特点,使抽象、概括的语言意义进一步转化为具体生动、更富有感情特色的情景,通过朗读、描述、点拨,引导学生进入意境。如教学《故乡》讲析闰土的形象,讲师可用丰富的情感,试样的语言,给学生勾画出两幅神异的图画。

画面一:天空深蓝,圆月金黄,在海边碧绿的西瓜地里,项带银圈的少年闰土手捏钢叉,轻轻向猹逼近,奋力刺去„

画面二:成年的闰土脸色灰黄,皱纹很深,眼圈肿的通红,头戴破毡帽,身穿薄棉衣,粗糙而开裂的手捏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嗫嚅后终于叫道:“老爷!„”

这样,教师从性感出发,用诉之于感官的形象语言概括描述出闰土从一个活泼、勇敢地乡村美少年到早衰、凄惨农夫的前后变化,虽没大讲特讲时代背景,但同学们心领神会了“变”的巨大和深刻,以至于多少年后仍有清晰地记忆。另外,教学语言应根据教学内容,合理、有效地控制节奏,使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感受到音乐节奏美感。

总而言之,教师的语言美就如李燕杰教授教授说的药具有“相声的幽默,小说的形象,喜剧的冲突,诗朗诵的激情”。

2、教师的体态美

课堂教学中传输教学信息的,除了有声语言之外,还有一种作用于学生视觉的无声语言——体态语言,它能强化有声语言的形象,使描述更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从而能使学生比较愉快地接受信息,加深理解,强化记忆。它主要包括手势、表情、目光、服饰等,这些体态语言的恰当运用,能赋予有声语言以立体感,使课堂更富感染力。如韩麦尔先生的“最后一课”的成功,很大的功劳在结尾,他呆在那,头戴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这个手势,这个体态语,在此起到了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3、教师的板书美

美的板书图形是精要的文字和简明线条的结合体,是一种美的造型。他充分挖掘、浓缩了课文的内容美、结构美和语言美等多种美的因素,利用形象化的手法设计而成,通过教师这一审美中介的提示、诱导,使审美主体的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染、产生审美的情趣,并萌发美的创造意识。例如教学《爱莲说》,把全文主要内容设计成一朵莲花模样,直观、生动,再配以彩色粉笔的利用和教师的讲解,把视觉美和听美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课文的讲解过程成为犹如带学生看画展、观名胜、赏风景,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领略了文章的主旨。

总之,语文教师这个审美中介,应善于千方百计地创造“悦目”的对象,“中听”的形象;不仅字迹要端正、美观,而且内容设计也要精当、合理,再加上娓娓动听、和谐优雅的讲述,就能在审美教学实践中,使审美主体的学生的全部生命机能渐次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使学生的官能性的浅层情绪得以跃升、质变为整个心理的深层次体验。最后达到寓教于美,寓教于乐的目的。

三、学生——审美的主体

创设一种愉快地创造性的教学气氛,学生是审美的主体,作为审美主体的学生,在作为审美中介的教师的主导下,注意力集中,思维专注,情绪稳定,产生学习上的“高峰体验”,即处于最欢喜、最幸福、最完善的时刻,那么学习的效率自然不在话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学生带着一种无比高涨的激励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开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趣,为人的智慧和一支的伟大感到骄傲”。如讨论《一段最古的长城》里德最后一个问题,假如你有机会游玩长城,你会怎么准备以及如何游玩?同学们学了整篇文章,展开热烈的讨论,都能谈出自己的看法。最后,老师简要点评,使学生们受到启发:要学会领略古城文化的魅力,应尽量从平常角度去挖掘体会;应联系实际去寻找和感受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以此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热情和为五千年悠久文化感到骄傲的民族自豪感。这样,在师生共同努力下,整节课就是一曲抑扬顿挫。悠然和谐的爱国主义审美进行曲,老师和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受到熏陶,升华理念感情。

还有,入选教材的文学作品中难度文学形象也能唤起学生各种心理机制的积极活动,共同参与。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的“拳打”这一情节,作者描绘得活灵活现,随着打的部位的不同,运用了不同的比喻,有声、有色、有味、有情,这就诱发学生的各种心理功能,从嗅觉、视觉、听觉以及运动感觉上重建感性的形象,在各种感觉器官的积极参与中,学生的联想能力被充分调动起来,情感之线被连接。正是在各种心理机制的共同参与与积极活动中,审美主体的身心得到极大的快乐和满足,获得精神的享受,这种体验是一般阅读活动无法获得的。

15.浅谈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十五

关键词:德育教育,初中体育,渗透

德育教育是初中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可以渗透到各个学科教育中, 因为它决定着其他素质 (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等) 培养的方向。体育课作为初中课程的一个学科也不例外。体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担负着提高少年儿童身体素质的主要任务, 而思想品德教育也是体育的教育目标之一。因此, 体育教师在日常的体育教学工作中, 必须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寓德育于体育之中, 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把握当代少年儿童的个性心理特征和思想品德状况, 认清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创造性地探索在体育课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策略和技巧。体育教学在对人的教育和培养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也使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问题成为广大的体育工作者所关心的热门话题。本文主要结合体育教学和初中生的特点对德育教育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的途径进行探讨。

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对初中生进行德育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事例进行德育教育。体育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基础知识、任务以及各种运动会,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中学时期的青少年都有向往美好未来的愿望, 都有为祖国贡献青春的使命感, 都愿意用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素质为祖国做贡献。体育教师应抓住时机, 用祖国的召唤去鼓励学生, 使学生树立“锻炼身体, 保卫祖国”的坚定信念, 不仅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述新中国体育发展史, 还要经常用典型事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例如, 及时组织学生观看世界性的体育, 如奥运会等。当看到我国运动员在世界大赛上取得金牌, 会场上奏起国歌和升起国旗时, 学生会激动万分, 欢呼雀跃, 这种发自内心的爱国热情油然而生。学生亲身感受到了现场的气氛, 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那种自豪, 由此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二、根据教材内容特点, 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初中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 可以结合体育教材的特点选择好结合点再进行。体育教师在课前必须了解教材特点, 吃透教材, 分析教材各环节的教学特点, 充分考虑思想道德教育与体育的结合点, 然后根据实际情况科学有序地进行德育渗透。例如, 中长跑锻炼了学生的吃苦耐劳的品质;接力跑培养了的集体主义精神;跳跃项目、各种器械体操培养了学生的勇敢精神;排球、篮球项目培养了学生的败不馁、胜不骄和团结合作的优良品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体育教师要努力去研究教材中的多种教育因素, 依据不同项目、不同教材的特点, 结合初中生的实际情况, 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初中体育教学中。例如, 教师可以通过保护器材、布置场地培养学生的热爱劳动、为别人服务的思想;通过跨栏、体操项目培养学生的果断、勇敢、机智、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品质。由以上可以看出, 体育教师应当尽量挖掘教材内的德育因素, 认真研究教材, 把握时机, 有的放矢, 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 从而达到在体育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目的。

三、进行文明行为教育, 提高学生体育道德水平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 有针对性地进行文明行为教育, 提高学生体育道德水平, 是体育教师首要任务。常言说:“教育者要先受教育、身教胜于言教。”所以, 体育教师要特别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 真正做到“言传身教”, 表率的作用是无穷的。中学体育教材本身就有很强的思想性, 所以, 深入钻研教材, 挖掘深含于教材的德育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要“寓德于体”。

四、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 增强战胜困难与失败的信心

在体育教学中, 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 是学校其他任何教育形式所不能代替的。而意志品质的培养, 又必须通过实践活动来实施。例如, 组织学生参加带有一定危险性的运动时, 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毅力;参加大强度的身体训练时, 着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参加某些体育竞赛活动时, 则应重点培养学生拼搏进取的意志品质。

五、进行德育渗透要做到内容具体化

对初中生进行德育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事例进行德育教育。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应该从小事做起。

1. 篮球教学。

教师应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去训练, 使学生学有所成, 学有所得,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与教进行充分结合, 否则体育课堂就会成为一盘散沙。

2. 上课时要求学生准时集队。

教师应针对部分学生总是不愿上课、迟到等一些没有组织纪律的表现要进行认真的思想教育。教师还对初中生加强自信心的培养。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 多鼓励他们, 以精湛的技艺感染他们, 以高尚的人格感化他们, 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对于教学过程中比较难的动作, 教师可以用“你能行”“勇敢些”“放松些”等语言去鼓励他们。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 及时给予肯定, 增强学生的信心, 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初中学生高尚思想品德的形成, 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践证明, 通过体育教学, 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 遵守纪律、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 尊重他人, 诚实、谦虚、有礼貌的高尚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和进取的精神及顽强的意志品质。体育教学过程实施德育工作是一项十分细致而复杂的工作, 尤其是当前, 难度特别大, 对教师的思想水平和业务水平要求比较高, 但只要我们坚持把自己平凡的工作与实现“四化”的宏伟目标联系起来, 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和业务水平, 进一步深化体育教学领域各项改革, 就一定能够开创出体育教学过程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李宜彩.初中体育教学如何进行德育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 (19) .

16.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十六

【关 键 词】 教书育人;德教为先;诚实惜时;团结友爱;审美情趣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健康,包含信息丰富,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有着基础教育性、体裁多样化、选材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等特点,对于不同体裁的教学内容,我们的德育渗透方法也有所差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要自觉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将德育教育自然和谐地加以渗透。利用小学语文教学的情感目标、教学知识目标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选好渗透点,充分发挥语文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的作用,把语言文字训练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统一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再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操,让学生认识并学习到正直、诚实、惜时、团结、友爱、互助等高尚品质。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提高德育素养。

一、德育教育在小学识字教学中渗透

小学识字教育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识字目标中明确指出: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拼音认读汉字。针对低学龄学生的特点,应该从汉字的象形演变,如“水”“火”“山”“石”等由象形文字逐步演变成现代汉字的过程给学生生动的展示出来。再从我国汉字的悠久历史和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如中国历史是世界上唯一无断代的历史记录,还比如无论中国各地人民的方言口音如何,汉字都是基本统一通用的文字等方面教学活动,将爱国主义情怀这一重要内容巧妙地渗透给学生。

二、德育教育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渗透

古诗教学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内涵深刻,意境高远,语言精湛。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尤其要注意在课前,充分理解诗人的情况、写作背景及当时的时代状况等。如长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有王昌龄的《从军行》诗二首,通过景物及军旅生动描写,勾画出了当时西北边塞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从戍边将士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和誓死保卫家园的豪情壮士,渗透出保卫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主题。

三、德育教育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渗透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思想精纯、道理深刻、语言优美的文章。正是这些精华让我们在阅读理解中产生了极大的教育和感染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透过阅读材料中精美的语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长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有《一个降落伞包》一课中,当飞机遇到危险时,通过描写周恩来同志的几个动作,如“跨”“迅速”“鼓励”等几个词语,表现出周总理不顾个人安危,关心下一代的高尚品质。

四、德育教育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渗透

小学作文写作能力不仅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更是其道德品质、行为表现、认识能力等人生观、价值观的综合映射。所以,通过作文教学来开展德育渗透,是整个德育工作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重中之重。

如我曾在班级向学生布置过一篇写梦的作文。有位同学的选题就出现了问题,他将作文(下转20页)(上接18页)中的梦境写得十分恐怖和血腥,这个立意很明显不符合现代小学生作文要求健康、积极向上的要求,联系到这名孩子的家庭情况和性格特点,却又不能直接予以品评和改正。于是我换用“爱”为基础,以爱的方式,不仅善意明确地指正了他的错误,而且点名老师和同学们都爱他,希望他能够和老师同学多沟通、多交流的愿望。很快这位同学在从写的作文中巧妙地将他对老师和同学的关爱之情融入进去,起到了很好的德育渗透效果。

五、书法教学在德育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书法作为祖国优秀传统文字——汉字的承载。千百年来的传承和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重视。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开展书法教学,对德育工作的渗透和开展是大有裨益的。首先,书法选材都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不是佳词警局,就是唐诗宋词,还有经典文章等等优秀内容,都是德育教学的直接体现。其次,在书法布局和字体内涵上,那种中国汉字独有的美式对小学生最好的德育美学教育,同时,历史上著名书法家的爱国情怀和奋进精神,是“字如其人”对小学生潜移默化的人生指导。再次,书法的提款中包含着极强的传统思想道德观和书法联章结构上的文化特点,也是“谦虚谨慎”的直观体现。

小学生作为祖国建设的未来力量,人格培养,素质教育对他们的人生发展至关重要。伟大的现实主义爱国诗人杜甫曾在他的名著《春夜喜雨》中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名句,用来形容现代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渗透方式,也是极为恰当的。作为现代的、具有科学发展观的新一代人民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重大,如何既能”教书“又能”“育人”,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深深思考并努力践行的课题。只要我们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结合现有教学实际,以学生为主题,积极探索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以认真积极、和谐地方式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去,就能在“教书育人”这个古老又常新的课题里做出自己的一些贡献。

【参考文献】

[1] 郝树双.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 课外语文(教研版),2014(7).

[2] 杨新梅.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艺术研究[J]. 中国文房四宝,2014(2).

17.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十七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新时期语文教育的“三维目标”也要求在语文课堂上必须进行德育渗透。因此挖掘语文教学的教化力量,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是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现就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挖掘教材内容,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进行德育渗透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充分利用教材,制定渗透计划。

语文课和其他学科相比,在德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它不同于数、理、化等学科,它总是带有一定的政治倾向,寄予一定的褒贬爱憎。翻开课本,你会发现这一篇篇文情俱佳的文章几乎都有一个道德教育的目标。因此,新学期开始,教师应该定出本期的德育重点,有意识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找准智育训练与思想教育的结合点,合理地统筹安排,制定出教学计划,做到心中有数。

二、挖掘教材内容,充分发挥课文的德育功能。

1、课前深入备课,挖掘品德教育素材。

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深入钻研,挖掘每篇课文的德育因素,确定每一课的教育点,即每篇课文可以运用文中哪些内容(字,词,句,段)对学生进行哪一方面的思想教育,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确保在教学中做好既教书又育人。例如《吃水不忘挖井人》、《王二小》等课文,讴歌革命传统,可以使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增强他们继承革命传统,为建设祖国作贡献的责任感。《邓小平爷爷植树》等课文,赞颂了伟人的高尚品质,为学生树立了做人的榜样。

2、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德育渗透

有的课文,由于时代距离现在太远,所以给理解课文带来一定的困难。自幼生长在和平时代的小学生,又如何能体会这样的意境呢?而时代背景往往与作者的写作动机紧密相连。所以背景介绍对有些课文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3、利用电教手段,强化课文情感渲染。

教师要创造特殊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渲染之中。在一种心理场的影响下,去感受课文的内容,以产生强烈的情境感应效果。如《夏夜的美》一课的教学,教师可播放图片,让学生大饱眼福,感受庐山的美,再加上配乐情感朗读,使学生沉醉于祖国江山分外妖娆的美感之中,一种爱美情趣,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便油然而生,由衷而发。这时教师可让学生浮想联翩,谈谈全国各地的名山名水名城名人,使学生感受到祖国河山处处秀美,爱国之情随之倍增,立下把祖国建设得更美丽的雄心壮志。

4、抓住关键词句、深化学生情感体验。

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如果我们抓住课文的关键字、词,句深入剖析品味,就容易领悟文章的主旨及其深刻的思想内容,迸发学生的感情火花。

5、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有众多的典型人物形象,对学生有较强的感染力,如:邓小平等。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接触一个个高尚的人物,让他们的思想感情感染,熏陶学生。

三、引导课外阅读,逐步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能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订阅书刊杂志,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四、教师要以身作则,逐步完善学生的人格。小学生正处在成长时期,好模仿、崇拜偶像是他们的特点,课本中虽有许多品德高尚的人物是他们的榜样,但远没有现实榜样好。教师本身就是学生极好的学习榜样。教师要

以身作则。教师的严谨治学、一丝不苟,会给学生很好的影响;教师的谦虚有礼,勤学好问,学生也会耳濡目染受到感染,使之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

上一篇:文化礼堂改造验收资料下一篇:形容女人顾家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