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6教案

2025-02-14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6教案(8篇)

1.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6教案 篇一

Unit 1 Art

Teaching plan

I. 单元教学目标:

1. Talk about art and galleries

2. Talk about likes and preferences

3. Learn words in families

4. Use the subjunctive mood

5. Write a letter to give suggestions

II. 目标语言

1. 功能句式。

Talk about likes and preference:

I’d prefer…/ I’d rather…/ I’d like…/ which would you prefer…./ I really prefer…/ would you rather…/ would you like…or…

2. 词汇

abstract, sculpture, gallery, consequently, belief, consequent, convince, shadow, ridiculous, controversial, nowadays, attempt, predict, aggressive , scholar…

3. 语法: the subjunctive mood

if I were you…./ I wish I could…

4. 重点句子

1. there are so many different styles of western art it would be impossible to describe all of them in a short text.

2. people became focused more on human and less on religion.

3. if the rules of perspective had not been discovered, people would not have been able to paint such realistic pictures.

4. at the time they were created, the impressionists’ painting were controversial but today they are accepted as the beginning of what we now call “modern art”.

5. it is amazing that so many great works of art from late-19th century to 21st century could be contained in the same museum.

IV.课型设计与课时安排

1st period Warming up and reading

2nd period Language study

3rd period Grammar

4th period Using language

分课时教案

The First Period Warming up Reading

Teaching goals:

1. To enable the students to have a knowledge of the short history of Western painting.

2.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Teaching important & difficult points

Enable the Ss to talk about the short history of Western painting

Teaching methods

Skimming and scanning; individual, pair or group work; discussion

Teaching aids

A computer, a tape recorder and a projector.

Teaching procedures & ways

Step I Lead-in

To lead in such a topic by mentioning the sculptures or paintings around the students, for example, sculptures on the campus, famous paintings hanging on the walls of the corridor of the school building, etc. Ask Ss to figure out their functions and the general term to call them---the works of art

Step II Warming-up

Show some famous paintings and ask : Do you know the following famous paintings and painters?

Mona Lisa Smile → Leonardo Da Vinci (Italian, 1452-1519)

Sunflowers & starry night → Vincent van Gogh (Dutch, 1853-1890)

Water Lilies → Claude Monet (French, 1840-1926)

Dream & Seated woman → Pablo Picasso (Spanish, 1881-1973)

Ask: Can you tell the ages of the paintings?

Say : Today we’ll learn about the short history of western painting.

Step III Reading

1. Comparison: Make a comparison of Western and Chinese painting and ask: Which do you think has a greater change? Why?

2. Scanning

Read Para. 1, and answer the question.

Scan Para2-5, and find the representative artists and the features of their paintings.

Names of Ages Time Artist Feature

The Middle Ages 5th to 15th century Giotto Di Bondone religious, realistic

The Renaissance 15th to 16th century Massaccio perspective, realistic

Impressionism Late 19th to early 20th century / detailed, ridiculous

Modern art 20th century to today / Controversial, abstract, realistic

3. Careful reading

Read the text carefully and find some detailed information.

The Middle Ages Features:

1. theme: religion

2. Artists were not interested in showing nature and people as…but interested in creating respect and love for God.

The Renaissance

Masaccio:the first person to use perspective in painting

1. Focused more on humans and less on religion.

2. Two developments: a. Drawing things in perspectives

b. Oil painting.

Impressionism

1. What changes led to the change in painting styles?

2. Look at these paintings, what did they paint?

3. Why did the impressionist have to paint quickly?

Modern art

Two extremes

Style A. Abstract B. Realistic

Concentrate on Certain qualities

of the object What we see with our eyes

Presentation Color, line and shape photograph

Step IV Comprehending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passage again and deal with Exercises.

Step V Homework

1. Underline the useful expressions and the time expressions in the reading passage.

2. Retell the passage with the help of the chart about the text.

The Second Period Language Study

Teaching goals:

To enable the students to learn the useful expressions.

To help the students lean how to judge the parts of speech according to the suffixes and determine their functions in the sentences.

Teaching important & difficult points:

Get the Ss to learn word formation by adding suffixes

Teaching methods:

Explanation and practice

Teaching aids:

A computer and a projector, a blackboard

Teaching procedures & ways:

Step I Revision

Check the students’ homework and let one read their work.

1. Ask Ss to speak out the time expressions they underlined as homework

2. Ask a student to retell the short history of western painting

3. Ask Ss to discuss the questions in Exercises 3 on page 3 in groups of 4.

Art is influenced by beliefs of the people, the way of life and so on.

Step II Language points

1. Painting is silent poetry, and poetry is a speaking picture.

画是无言的诗, 诗是有声的画。

2. Good painting is like good cooking; it can be tasted, but not explained

好的画犹如佳肴,可以品其美味,却无法解释。

3. would rather宁愿,宁可

I would rather walk than take a bus.

She would rather die than lose her child.

would rather do sth.

would rather not do sth.

would rather do sth. rather than do sth.

prefer sth. to sth.

prefer to do sth. rather than do sth.

I always prefer starting early, rather than leaving everything to the last minute.

4. 认为,看待

Consider + n. + adj./ n. + to be/ n. + as /+that-clause/ it + adj. / + n.+ to do sth.

We consider that you are not to blame.

Do you consider it wise to interfere?

I consider you( to be )honest.

5. 比较suit, fit ,match

suit多指合乎需要、口味、性格、条件、地位等

fit多指大小、形状合适,引申为“吻合,协调”

match多指大小、色调,形状、性质等方面的搭配

1) No dish suits all tastes. 没有人人合口味的菜。

2) Try the new key and see if it fits the keyhole.

试试新配的钥匙,看看与锁眼是否吻合。

3) The people’s Great Hall and the Historical Museum match the Tian An Men beautifully.

人民大会堂和历史博物馆与天安门陪衬得极为优美。

6. attempt v.试图,企图,尝试

The prisoner attempted an escape / to escape.

She will attempt to beat the world record.

n. They made no attempt to escape.

比较 attempt: 表示未知结果的尝试或失败的尝试

manage: 表示成功的尝试

7.painting (油、水彩)画drawing(素描)图sketch草图 portrait肖像illustration 插图

A painting of sbA painting by sb

某人的画 ? 某人画的画?

8. abstract adj . n . V

an abstract painting 抽象画 in the abstract 抽象地 abstract …from… 从…中提取

9.detailed adj./n. detailed information in detail 详细地

Reading

10. belief 相信,看法

It’s my belief that he will win.

It was once a common belief that the earth is flat.

Their beliefs in God are very firm. 信仰,信条

The rumor is beyond belief. beyond belief难以置信

n---v: belief--- believe life --- live proof--- prove safe--- save thief --- thieve

11. while

Some people respect him, while others look down upon him . ( 表对比 )

12.influence v. n.

The weather in summer influences the rice crops .

He has no influence over his children .

搭配:Have an influence on /upon …对…有影响

Under the influence of … 受….的影响 ,被 …左右

Influential adj. 有影响的; 有势力的

The Middle Ages (5th to …)

13.aim n. v.What is your aim in life ? He aimed the gun at a bird .

搭配::achieve one’s aim达到目的 miss one’s aim未击中目标without aim 无目的的

14.take the place of = replace

“ please take your place , everyone ,” said John Smith .”

From now on I will take the place of Mr.George as chairman of the meeting .

15.focus vt. Vi . focus on 集中于 All eyes were focused on the speaker .

16. possession n.所有,占有;( pl )所有物,财产personal possessions

Compare:

in possession of (主动) / in the possession of (被动)

v. possess n . possessor

17.convince vt 使确信,使信服

I managed to convince them that the story was true.

搭配:convince sb of sth = convince sb that … 使… 相信

be convinced of sth = be convinced that …相信…

Translation :

我怎样才能让你相信她的诚实呢?How can I convince you of her honesty?

她说的话使我认识的我错了。What she said convinced me that I was mistaken .

Impressionism (late 19th to…)

18. 修饰不可数名词:a great /good deal of / a great amount of

修饰可数名词: a large /great number of ;large/great numbers of ;a great /good many

dozens of / scores of

修饰不可数名词或不可数名词: a lot of / lots of ; a large quantity of /large quantities of

plenty of

19.mostly adv . ( =mainly , largely )大部分的,主要的

They are mostly students.

most pron . adj . adv

This is the most I can do for you.

Peter made the most mistakes of all the class.

What interested you most? ( 最)

Most students say that it is a most interesting book, but it isn’t the most interesting they have read , and that they read such books mostly on weekends.

20.lead to

The heavy rain leads to serious floods.

Lead to / lie in

Hard work leads to success and failure often lies in laziness. (result in / result from)

21. shadow n.

The willow’s shadow falls on the lake .

shadow (阴影、影子---指一个平面)

shade (树阴、阴影---指一个立体空间)

Stay in the shade ------it’s cooler . (阴凉处)

The shadows of the trees grew longer as the afternoon went on.

随着下午时光的延续,树影会越来越长。

Step III Suffixation

Let Ss learn some uses of suffixes

Ask Ss what suffix is ( A suffix is a particle, which is added to the end of a root.

Suffixes usually do not change the meaning of the root, but can change its part of speech. For example: lead (v.)---leadership (n.); ill(adj.)---illness(n.) But sometime, some suffixes add new meaning to the newly formed words. For example: meaning---meaningless; think--- thinker

1. Suffixes used as a noun signifier

Verb Adjective Suffix Noun

read -er reader

act -or actor

train -ee trainee

build -ing building

attend -ance attendance

punish -ment punishment

invent -tion invention

sick -ness sickness

special -ist specialist

true -th truth

2. Suffixes used as an adjective signifier

Noun Verb Suffix Adjective

wind -y windy

adventure -ous adventurous

hope -ful hopeful

hero -ic,(-ical) heroic

nation -al national

care -less careless

trouble -some troublesome

depend -ent/-ant dependent

comfort -able/-ible comfortable

act/imagine -ive/-tive -ative/-itive active

imaginative

second -ary secondary

change -able changeable

annoy -ing annoying

excite -ed excited

3. Suffixes used as an adjective signifier

Adjective Noun Suffix Verb

broad fright -en broaden, frighten

simple -fy simplify

modern -ize(-ise) modernize

Step IV Practice

Get the Ss to review the uses of verbs, nouns and adjectives.

Parts of Speech Nouns Verb Adjective

Subject ☆

Object ☆

Predicate ☆

Predicative ☆ ☆ ☆

Objective Complement ☆ ☆

Attribute ☆

Then practice Exercises 2, 3 &4 on page 42.

Step V Homework

Prepare to learn the grammar of the subjunctive mood.

Period 3 Grammar

Teaching aims

1. To enable the students to use the Subjunctive mood correctly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Teaching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s

To enable the students to use the correct form o f of the subjunctive mood.

Teaching methods

Summarizing, comparative method; practicing activities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I Presentation

At first, give the students an example to present what the subjunctive mood is and in what situation we should use the subjunctive mood. Then, show them the sentence structure of the subjunctive mood.

Ask Ss to listen to the following example:

Suppose I’m a basketball fan. Yao Ming is coming here to play a basketball game this evening. But unfortunately, I haven’t’ got a ticket for it. I feel sorry about that and what should I say in this situation? I will say: I wish I watched the basketball game. / If I had got a ticket, I would go to watch the basketball game. Have you ever heard such kind of sentences?

They use subjunctive mood. The subjunctive mood is used when we want to express a wish, request, recommendation or report of a command. Also the subjunctive mood is used to express something that is contrary to the fact, highly unlikely or doubtful.

We can use the following tow sentence structures to express our regretting.

Ⅰ.“If” clause---, main clause

Time Verb Main Clause

Now were/ did would/could/should/might +V(原)

Past had done would/could/should/might+have+p.p.

Futrue were /did would/could/should/might +V(原)

were to do

should do

Ⅱ.虚拟语气特殊句型

1. Subject +wish+ Object Clause

Time Verb Objective clause

now wish would do / could do / were /did

past wished had been / done

future wish would do/ could do / were / did

2. would rather (that) 现在:过去时

过去:过去完成时

将来:过去时

3. as if /though + Clause 虚拟 从句动作与主句动作同时发生用过去时

从句动作先于主句动作发生用过去完成时

4.It’s (about/high) time +(that)…过去时 /should +V. (Should不可省略)

5.表示要求,命令,建议的虚拟语气 宾语从句。常见动词: 一个坚持,两个命令,三个建议,四个要求。即:1. insist 2. order, command 3. advise, suggest, propose 4. demand , require, request, desire 这些动词后面的宾语从句要使用虚拟语气。即从句中的动词 使用should + 动词原形,或者将should省略。

6.without和but for 构成虚拟. but for(要不是)

7. If only …要是就好了

If only I knew his name!

If only we had followed your advice!

If only I could see him again!

8. It’s necessary /strange/ natural/ important + that-Clause 从句中的动词要用虚拟,即(should)+动词原形

9. 某些简单句的固定句型:

Heaven help him!

God bless you!

May you succeed!

Long live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三: 虚拟语气假设条件句型注意点:

假设条件从句谓语动词发生的时间与主句所假设的谓语动词不一致,这种条件句叫做混合条件句。主句和从句的谓语动词要依照假设的时间而定。(“各归各” 的原则)

If the weather had been finer, the crops would be growing better.

If you had followed the teacher’s advice, you wouldn’t be in the hospital.

2. 虚拟条件句倒装。 条件从句中有should, were, had三个助动词可以把if省略,并将这三个词提至句首。

Step II Practice

Exercises for the Subjunctive mood.

Step III Consolidation

Ask the Ss to do Exercise 1 & 2 in 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 on page 4 and Exercises 1-4 on page 43.Then check the answers.

Step Ⅵ4 Homework

Prepare for the Listening and Talking on page 41.

The Fifth Period Using Language

Teaching goals:

1. To read about the best of Manhattan’s art galleries and develop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art.

2. To help the students improve listening skills.

3. To enable th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art galleries and write a letter giving suggestions.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I Lead-in

Show pictures of some famous art galleries around the world: Chinese Art Gallery, The Frick Collection, Guggenheim Museum,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British Museum, Louvre Museum in France and so on.

Step II Reading

1. Fast reading:

Ask Ss to read the passage about art galleries on page 5, and answer the question: How many galleries mentioned in this text? What are they? What can you see there?

2. Careful reading:

Detailed reading to check Exercises 1& 2 below

After that, ask the Ss to listen to the recording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in Part 3.

Play the tape for the students to follow and after that, check the answers.

1. Post-reading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 What do you think the purpose of this text is?

To give people information about various art galleries in New York and to show them where they are.

2. Who do you think the text was written for?

Tourists, art gallery visitors.

3. Where might you see such a text?

Possibly in guide book.

Step III Discussing and listening (P7)

ⅰ.Suppose you were staying in a hotel in Manhattan with Gao Yan, Susan and John. Now if you have a chance to visit art galleries, which galleries do you prefer? Why?

Ask the students to tell the group members which galleries introduced they prefer in groups of 4.

ⅱ.Ask the Ss to do some listening practice on page7

At first, ask them to listen to the tape for the first time and number the galleries.

Next, listen again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At last,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 whole class.

Step IV Writing

First, ask the Ss to discuss the questions in Exercise 1 on page 8 in groups of 4, giving their own suggestions and reasons and then write a letter to give their opinions.

StepⅥ Homework:

1. Finish the writing task.

2. Prepare for the Reading task on page 45.

2.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6教案 篇二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明确指出:“英语课程要特别着重培养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传达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可见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阅读教学作为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一直倍受重视, 但长期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还存在一些问题。不同于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者提出了教师作为指导者, 意义建构者和促进者的支架式教学。

支架 (scaffolding) 原指建筑行业使用的脚手架, 是建筑楼房时必需的暂时性支持, 基于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美国教育工作者布Wood (1976) , Bruner (1990) 等人进一步提出了“支架”一词。“支架式教学提倡教师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提供支架来鼓励学生自己思考” (Fisher&Mercer, 1999) , “根据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帮助, 并在他们能力增长时撤去帮助” (Pressly, 1996) 。因此自支架式教学问世以来, 在国外受到了极大关注。目前, 我国国内也有不少教育研究者对支架式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张雪梅, 2002;闫寒冰, 2003;张国荣, 2004) , 可见支架式教学应用于高中教学中具有现实意义。该文主要分析一节阅读课中支架式教学的有效运用, 来探究支架式教学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1 支架式教学在阅读课中的应用

阅读一个是复杂的认知过程, 是读者借助己有认知来理解未知内容的过程。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理解, 帮助学生形成阅读的能力。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直接知识灌输, 在支架式教学中, “教师引导着教学的进行, 帮助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 从而使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识活动” (闫寒冰, 2003) 。以下将以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6 Unit 2A few Simples Of English Poems的阅读教学为例, 具体说明支架式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1.1 Pre-reading:回顾引导, 激活知识

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几种简体英语诗歌, 因为在前面一节课已经介绍了几种不同内容和形式的简单诗歌, 同学们都对英语诗歌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所以教师直接用问题导入, 唤起学生已有的图式。

1) Last period, we learned simple forms of English poems, do you still remember what are they? (在这里, 教师搭建了一个支架:重新提及上节课的话题, 通过与学生互动问答, 找到他们最近发展区, 这个支架成功地引导了学生的思维和讨论, 激活了他们已有知识的图式, 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1.2 While-reading:进入情境, 搭建支架

支架式教学是“教师通过与学生的良性互动来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 (Balaban, 1995) 。也就是说, 支架式教学是逐渐把教师的“一言堂”变成与学生的对话, 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1) we’ve learned 5 simple forms of English poems, Let’s come to these poems one by one, 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 (设置问题支架, 帮助学生进一步内化关于简体诗歌的知识, 要求学生说出文中八篇英文简体诗歌的主体大意, 逐步的引导学生感知不同类型诗歌的内在含义。)

2) Then let’s come up to each characteristic of each poem.We’ll start from the first one, nursery rhymes. (教师通过与学生有效对话的形式, 逐步引导他们去寻找每种不同类型诗歌的特点。例如学生通过观察, 得出英语童谣的特色。这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了指导者的作用, 鼓励学生去表达自己的看法, 并给予一定的评价, 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

1.3 Post-reading:做好铺垫, 撤除支架

当教到五行诗时, 老师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T:What’s the Characteristic of cinquain

S:Very brief and convey a strong picture, and only 5 lines.

T:Good, any others?...

T:Yes.First line, one word as a topic;second line, two adjec-es;third line, three verbs withing;fourth line, four words;and“”one word in the last line.Can you make a cinquain with your part-ners according to this rule? (在这里, 教师先启发学生自己去归纳与分析, 以D诗歌为例, 一步一步为学生搭建五行诗规律的支架, 在他们感到困难时, 提供更多的支架, 在他们理解后撤销支架, 让学生在合作式的学习中自己创作, 把自己的见解生动活泼地表达出来, 从而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独创精神。在五分钟的热烈讨论与交流后, 学生展示了自己创作的诗歌。例如:

Ruizi

Faithful, funny

Barking, dancing, following

Pet of every one

Ours

“支架式教学模式下的学生获得语言知识的多少在于他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相关知识的能力” (陈玉清, 2005) 。这一环节, 教师展示的五位同学的诗作都取自于实际生活, 包括身边同学。全班气氛十分活跃, 同学们跃跃欲试, 教师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而且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通过内化的支架, 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事实可见, 这样的课堂既轻松, 又有效。)

2 支架式教学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2.1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适时搭建和拆除支架

在阅读教学中, 学生的认知与阅读材料或任务之间存在着差距。作为指导者和帮助者的教师, 这时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提供一定的支架, 帮助他们顺利的穿越“最近发展区”, 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把握好搭建和拆除支架的时机, 根据课堂反应和学生的水平, 在任务难度较大, 学生感到困难时, 提供更多的支架;在学生能独立的思考操作时, 及时“隐退”, “为学生提供主动和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 引导学生进入理解与能力发展的新领域” (闫寒冰, 2003) 。

2.2“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支架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和自主学生的习惯, 更好的体现了“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把支架式教学运用于实践, 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帮助学生进一步开发潜能,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而且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效。

2.3 发挥好教师自身的“支架”作用

支架式教学对教师自身也提出了要求极高。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不仅在帮学生搭建支架, 教师自身对学生来说也是支架。如何更好地成为学生的支架, 引导学生由“实际发展水平”逐步向“潜在发展水平”转化, 对教师来说也是重大的挑战。教师不仅要在理论上武装自己, 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 关注课堂中的动态生成。只有教师深刻地去了解学生并更好的提高自己的教学认知, 有效的课堂阅读教学才会实现。

3 结束语

支架式教学提倡在充满活力合作轻松的学习环境中,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与帮助下, 逐步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这样的教学模式既与新课标提倡的理念相一致, 又与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相适应。应用于英语阅读教学中, 能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 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玉清.建构主义理论与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5 (2) .

[2]闫寒冰.信息化教学的学习支架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03 (11) .

[3]张国荣.支架理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 (9) .

[4]张雪梅.有利于学习者会话的因素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 (4) .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6]Balaban N.“Seeing the Child, Knowing the Person.”Ayers, W.To Become a Teacher[M].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 1995.

[7]Bruner J.Act of Meaning[M].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 sity Press, 1990.

[8]Mercer N, Fisher E.How Do Teachers Help Children to Learn[M].London:Routledge, 1998.

[9]Pressly.Collective Scaffolding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A]//Vygotsky.Approach to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C].Ox 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3.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6教案 篇三

银镜反应是醛类物质的重要反应之一,是检验醛基的特性实验,也是高中化学试验中经典实验之一,对于了解醛的性质,突破醛类性质学习的重难点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银氨溶液的配制,特别是银镜反应的书写表达是学习醛类性质的重点、难点,该试验有利于扩展学生对氧化反应的理解,拓宽学生认识问题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为后面学习糖类知识打下基础。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1.实验原型

人教版化学选修五教材中的表述为“在洁净的试管中加入1ml 2%的AgNO3溶液,然后边振荡试管边逐滴滴入2%的稀氨水,至最初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制得银氨溶液。再滴入3滴乙醛,振荡后将试管放在热水浴中温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但在实际操作中实验成功率较低,生成的银镜大多数并不光亮。

2.现行教材中的银镜反应实验有如下不足

(1)需要水浴加热,实验成功率较低;(2)耗时太久,不适合做课堂演示实验;(3)实验室长期放置的乙醛部分氧化为乙酸而且还有部分乙醛聚合成微溶于水的三聚乙醛,使银镜反应效果不佳。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1.无需水浴加热,反应装置更加简易。

2.在银氨溶液中加入几滴氢氧化钠溶液,在强碱溶液环境中银镜反应速率加快,演示实验可瞬间完成(1分钟左右),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课堂效率更加高效。

3.稀硫酸可使乙醛溶液中的三聚乙醛发生解聚,从而提高乙醛溶液的浓度,然后再用氢氧化钠溶液调节溶液呈碱性(用pH试纸检验),有利于银镜的生成,实验成功率大大提高。

4.在乙醛银镜反应过程中加入少量乙醇可使生成的银镜更加均匀光亮。

四、实验器材

1.药品

2%硝酸银溶液、20%氢氧化钠溶液、2%氨水、先后经稀硫酸和氢氧化钠处理的乙醛溶液、乙醇。

2.仪器

pH试纸、玻璃棒、洁净的小试管一支。

五、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

1.银氨溶液的制备原理

向硝酸银溶液中逐滴加入稀氨水会形成氢氧化银沉淀,继续滴加,氢氧化银沉淀溶解形成银氨络合离子。①AgNO3+NH3·H2O= AgOH↓+NH4++NO3- ②AgOH+2NH3·H2O=[Ag(NH3)2]OH+2H2O

2.银镜反应原理

乙醛中的醛基具有还原性,氢氧化二氨合银是一种弱氧化剂,它能把乙醛氧化成乙酸(即-CHO被氧化成-COOH),乙酸又与生成的氨气反应生成乙酸铵,而银离子被还原成金属银。

CH3CHO+2Ag(NH3)2OH→CH3COONH4+H2O+2Ag↓+3NH3↑

3.乙醛溶液先后用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处理的原理

(1)实验室存放的乙醛在常温下会聚合生成微溶于水的三聚乙醛使银镜反应效果不佳,实验前应将乙醛溶液中加入几滴稀硫酸,然后在热水中水浴加热2~3分钟,使三聚乙醛发生解聚,从而使乙醛溶液的浓度增大。

(2)乙醛在常温下除生成三聚乙醛外还会被空气氧化生成部分乙酸,从而使乙醛溶液呈一定的酸性,而酸性环境不利于银镜反应的生成,所以,加入硫酸解聚后的乙醛溶液还应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和乙醛溶液中的乙酸和硫酸,使乙醛溶液成碱性,有利于银镜反应的生成。

4.银镜反应中加入少量乙醇的作用

在乙醛银镜反应过程中加入少量乙醇可使生成的银镜更加均匀光亮。

六、实验过程

由于氧化、聚合以及溶液的酸碱性都会对银镜反应产生影响,因此,实验方案及步骤改革如下:

1.取少量乙醛溶液于洁净的试管中,加入几滴稀硫酸,然后在热水中水浴加热2~3分钟,再加入几滴氢氧化钠溶液将溶液调节呈碱性(用pH试纸检测)待用。

2.向另一支洁净的试管中加入1ml 2%的AgNO3溶液,再加入2滴氢氧化钠溶液,然后边振荡试管边逐滴加入2%的稀氨水,至沉淀恰好溶解,再加入3滴步骤(1)中的乙醛溶液,并加入3滴乙醇,最后充分振荡后静置。

七、实验效果

一分钟内出现均匀光亮的银镜。

八、自我评价

改进后的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无需水浴加热,所用时间短,成功率高,有利于课堂演示实验,提高了课堂效率,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了积极探索化学反应原理的

习惯。

4.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教案 篇四

第一单元 梭伦改革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知识要点:

一、梭伦改革的背景:

1、政治:

雅典城邦国家产生(公元前9~前8世纪)——设立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

贵族制国家确立(公元前8~前6世纪)——贵族专权而平民无权

2、经济发展

农工商业以及贸易得到发展

3、阶级变化:

工商业奴隶主形成,公民内部斗争激烈:“山地派”、“平原派”、“海岸派”

4、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雅典贵族与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二、梭伦改革:

1、内容:“颁布解负令”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恢复公民大会权力

建立“四百人会议”

设立公民陪审法庭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2、特点:奠定民主政治基础、促进工商业发展

三、梭伦改革的评价

1、历史意义: 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克里斯梯尼改革促进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得以最终确立

2、历史局限: 贵族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绝对优势,下层平民未享有充分的权利

氏族制度残余及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

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未得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政局动荡不安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课标内容要求: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

2、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变化——私田增多 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 井田制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阶级基础:阶级关系的变化——新的阶级形成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4、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频繁、思想繁荣、各国竞相改革变法

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

二、商鞅变法内容:

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2、政治改革: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等爵制;加强集权、普遍推行县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制定连坐法

3、文化风俗改革:“燔诗书、明法令”;改革社会风尚习俗、父子分居、一夫一妻

三、评价:秦国强盛、意义深远

1、作用:废除旧制度,创建新制度;促使秦国成为当时先进的国家,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2、表现

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这就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

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开始建设中央集权制度

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综合国力:公元前343年,秦国已经成为富强之国,周天子派人送礼,各诸侯派人来称贺

3、局限性

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划清界限

4、消极影响:推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导致了秦朝的暴政,对后世影响消极。

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倡导君主独裁专制,选错了政治体制的方向为 后世 君主专制埋下了祸根;

改革不彻底,所以在我国封建社会初期特别是秦汉时期存在大量奴隶制残余。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

1、东晋时建代国,拓跋珪建魏,统一黄河流域

影响:社会安定,经济恢复,推动了畜牧经济向农业经济的转变,国家机构日益完备,民族融合2、鲜卑文明与汉文明冲突,社会矛盾尖锐,改革迫在眉睫

宗主督护制,豪强地主隐瞒人口,逃避赋税、徭役

广大农民赋税赋税负担沉重,农民起义不断

民族矛盾激化,北魏统治者未处理好民族关系,激化矛盾

3、冯太后与孝文帝注重汉化,改革条件具备

二、改革内容:

1、创新制:制定俸禄制、推行均田制、设立三长制、推行租调制

2、迁都:目的——强化中原统治、避开鲜卑族旧势力;原都城偏穷、交通不便、不如洛阳;北受柔然威胁、南为经略中原

3、移风易俗:汉服、汉话、汉姓、通汉婚、改汉籍

三、评价:促进民族大融合1、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手工业经济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

2、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3、民族的交流与融合鲜卑游牧民族的农耕化 汉族人民生活的鲜卑化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

1、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严重

(1)土地兼并,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农民反抗斗争不断

(2)极贫积弱局面: 财政困难,入不敷出;辽和西夏威胁北宋安全

2、庆历新政:以整顿整治为中心,触犯大官僚大地主利益,推行一年多夭折

二、内容:

1、富国之法

青苗法 农田水利法 免役法 市易法 方田均税法 均输法

2、取士之法

改革科举 整顿太学 改革官吏选拔

3、强兵之法

保甲法 保马法 将兵法 设军器监

三、评价:

1、结果:新法被废止

原因:新法遭到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强烈反对

失去宋神宗的支持

新法推行中的缺陷

2、变法的历史作用

北宋积贫局面的改善:政府财政收入大幅上升,国库充裕

北宋积弱局面的改善:军队战斗力增强,取得重大胜利

第五单元 宗教改革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中世纪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和危机

1、天主教地位:支配地位,大一统神权统治。

经济上是最大的封建地产所有者;

政治上,教权高于世俗王权,至高无上;

思想文化上,支配文化教育,钳制人们思想;

社会生活方面,天主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广大人民深受教会束缚。

2、宗教“异端”思想

含义:中世纪时,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派别对异己派别的蔑称

实质:市民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矛头:天主教会

手段:利用宗教思想“异端”

表现:12世纪法国纯洁派 14~15世纪英国人威克里夫 捷克人胡司思想及胡司战争

影响:打击了天主教神权统治 为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3、西欧向近代过渡

资本主义产生、发展;西欧民族国家发展;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思想

二、宗教改革:

1、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1)社会原因

根本原因: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阻碍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主要原因:罗马教廷对德国进行政治控制和经济掠夺

主观原因:马丁?路德立志宗教改革

直接原因:天主教兜售赎罪券

(2)标志:“九十五条论纲”发表

(3)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理论基础——因信称义

《圣经》是信仰的惟一权威

世俗的统治权力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

建立本民族教会

(4)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

推动了广大民众的反封建斗争;

《圣经》翻译成德文,促进了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

最终确立了“教随国定”原则,路德教派取得合法地位;

确立新教,冲击了罗马教会在德国的神权统治,为欧洲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2、加尔文宗教改革

(1)原因条件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影响;加尔文深入研究《圣经》

(2)内容

坚持《圣经》是最高权威,反对教皇权威;主简化宗教仪式;提出自由平等和个人主义宗教精神;主张“先定论”,宣扬选民和弃民;主张选民要有奋斗精神,具有节制、忍耐等美德;主张建立共和式的长老制度;建立政教合一政权

(3)作用

传播到欧洲许多地区;日内瓦成为“新教的罗马”

3、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1)背景

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

天主教对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控制

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思想的传播

社会各阶层反对教会情绪的不断高涨

日益集权的英 国 君主力图摆脱罗马教廷的桎梏

(2)内容

禁止英国教会向罗马教廷纳年贡

断绝英国教会在行政和经济上与罗马教廷的联系

规定国王为英国最高首脑

保留天主教主制、基本教义和仪式

没收修道院财产归王室所有

(3)结果

伊丽莎白一世进一步巩固了宗教改革成果

确立了英国基督教为英国国教

英国国教会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三、历史作用

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在欧洲的神权统治

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

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 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四、实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

第六单元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

(2)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知识要点:

一、历史背景:

1. 必要性:

(1)埃及国力的衰弱:奥斯曼素丹的政治、经济统治和马木路克的反动统治——经济凋敝、政局动荡——国力削弱。

政治: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征服 派遣总督(帕夏)建立近卫军 保留马木路克

经济:包税制

埃及形势:恶化 马木路克的统治 经济凋敝 西方经济势力入侵

(2)面临民族危机:英法列强的殖民侵略

原因:埃及战略地位优越,自然资源丰富 英法等国资本主义发展地需要

条件:18世纪后期埃及国力衰弱、局势动荡 英法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强大

(3)埃及独立民族意识形成2.可能性:阿里政权的建立(原因:埃及人民反侵略斗争和独立民族意识的形成;开罗三次起义,穆罕默德?阿里取得政权(1805年);阿里政权面临的形势:国外—英国等西方列强侵略,国内—面临奥斯曼帝国和马木路克反动势力的威胁)

拿破仑在的近代化措施的诱导

二、内容:

1、改革土地制度

没收不向政府纳税的包税人土地;没收了违规的宗教地产;废除包税制,将全部包税地收归国有;改革赋税制度,征收单一的土地税;确定了土地私有制度

2、促进经济发展

(1)农业

兴修水利,推广改良农具,引种新的经济作物;

设立专门机构,管理各地农作物的种植品种和面积;

重要经济作物实行国家专卖制度;

向贫苦农民提供种子、牲畜、农具和贷款

(2)工业

限制私营手工业生产,发展官办工厂;

引进西欧国家的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

重点发展军事工业,同时创办民用工业

(3)商业和对外贸易的繁荣

商业中心:开罗

地中海东部贸易中心:亚历山大

3、政治

内容 中央设立国务会议、咨议会 地方建立了省、县、乡、村各级行政机构

目地:确立高度的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实质:维护专制集权

4、文化

创办学校,培养人才;

聘请外国专家讲学和传授技术,选派埃及青年去欧洲留学;

建立印刷厂、出版读物、翻译著作、创办报纸

5、军事

废除雇佣兵制度,实行征兵制;

按照法国模式组织和训练新式军队

采用当时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军队

三、评价:

1、局限

① 建立并巩固了封建的中央集权统治,农民和工人受到沉重的剥削和掠夺

② 残暴统治和连年战争,给人民带来沉重灾难

2、意义

① 结束埃及长期混乱,确立统一中央集权体制,奠定近代埃及民族国家基础。改革发展了农业和商业,建立了近代工业,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埃及社会历史进程,促进了文化繁荣,增强了经济、军事实力,在较长时期内维护了埃及的独立与主权

② 埃及实际摆脱奥斯曼帝国统治,推迟欧洲列强侵占进程

③ 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客观上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推动埃及进步

四、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失败

1、内忧

根本原因:阿里政权的封建专制性、扩张性

具体原因:税收加重 战事不止、征兵频繁

表现:土地荒芜、工厂停工 父母残子 武装起义不断

2、外患

原因:英国等列强进行殖民扩张,助土反埃

结果:埃及战败、阿里身死、埃及沦为半殖民地

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课标内容要求:

(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知识要点:

一、背景:

1、俄国农奴制的建立15、16世纪,统一的俄罗斯国家建立过程中,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农奴制开始形成。

17世纪中期正式建立。

2、农奴制下的社会关系

(1)封建地主拥有土地和农奴。

(2)农奴是封建地主的私有财产,可随便处理,生活悲惨。

(3)自由农民耕种公地,向国家纳税、不准离开土地。

3、19世纪中叶的俄国农奴制危机

(1)19世纪中期,农奴反抗斗争不断,农奴制危机加剧。

(2)俄国工业步履维艰

特点:发展缓慢、落后。

表现:①仍然处在工场手工业阶段。②蒸汽动力很少。③工业生产的各个部门远远落后于英法。

原因:农奴制度的严重阻碍

(3)反对农奴制的新思潮: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激进派

基本主张:都反对沙皇专制,主张废除农奴制

产生背景:都受西方社会进步影响

不同点:主要活动内容不同。

十二月党人为推翻沙皇封建专制统治,废除农奴制而发动武装起义。

知识分子激进派活动主要是集中在对革命思想的宣传上。

(4)克里米亚战争失败

俄国发动战争目的:①扩大地在中海和西亚的势力②转移国内矛盾

俄国失败原因:英、法势力强大、先进;俄国政府腐败、社会落后

对俄国国内影响:加剧了农奴制危机,推动了农奴制改革的进行

二、改革:

1、改革的酝酿

(1)背景: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国内:局势动荡

国外:国际地位下降

(2)特点:缓慢而谨慎

(3)表现:通过舆论减轻阻力;先秘密后公开;成立委员会

(4)原因:阻力大;借鉴以前改革失败教训

(5)结果:通过了改革法案

2、内容: “二一九法令”

①政治上:农奴从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

②经济上:土地仍旧归地主所有,农民可获得块份地;农民需缴纳高额赎金赎买份地

③组织管理:强化村社对农民的管理

④时限安排:规定前两年是改革过渡期

三、改革的进步性与局限

1、进步性:

表现: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性质: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影响:俄国历史上重要转折点,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局限:

表现:农民很大程度上还被束缚在土地上;实际上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

原因:①封建地主主持下进行的②目的是巩固沙皇专制统治

四、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

1、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原因:农奴制改革①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表现:19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农业成为俄国农业主要组成部分

主要工业部门完成了从手工工场向机器工厂的过渡,产量大幅增加

特点:落后于西欧;对外国资本严重依赖;发展不平衡

2、推动政治缓慢变革

目的:使沙皇专制制度适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以维护其统治

主要措施:政治体制方面改革:设立选举产生的城市和地方自治机构,但有财产限制

司法制度方面改革:废除等级审理制,实行公开审理制,但农村照旧

军事、教育方面:略

反映的问题:农奴制改革实际上动摇了封建统治基础,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影响:推动了俄国由 封建 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的转变;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步伐

3、推动矛盾向深层次发展——亚历山大二世遇刺

原因:改革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

表现:阻碍了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农民贫困,反抗斗争不断

民粹派——基本主张: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不满意资本主义制度;否认工人阶级的先进性

活动:到农村发动农民革命被镇压

暗杀亚历山大二世

第八单元 明治维新

课标内容要求:

(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知识要点:

一、历史条件:

1、国际背景:

2、从锁国走向开国的日本

(1)锁国时期的日本:

政治:幕府统治、等级制度、矛盾尖锐

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对外:锁国政策

(2)被迫开国的日本

黑船事件,签订不平等条约

影响:消极:社会危机加剧;积极:刺激资本主义发展

3、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

(1)尊王攘夷

背景:民族危机加剧,幕府妥协退让、恐怖镇压

主要参加者:中下级武士

(2)倒幕运动兴起

原因:尊王攘夷运动失败;改革现状,实现富国强兵

国内形势: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风起云涌

准备工作:增强经济、军事力量;建立根据地;联络其他藩国;密切同英国关系;获得天丘支持

结果:“大政奉还”

(3)戊辰战争

原因:推翻幕府,真正取得国家领导权

过程:京都政变—鸟羽、伏见战役—讨伐幕府

结果:幕府统治被推翻

二、明治维新:

1、政治(废除旧体制)废除旧体制

(1)削弱封建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废藩置县”,各藩大名迁居东京

(2)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建立新的社会体制

取消大名和公卿的名称武士改称“士族”;平民;废除武士佩刀和“格杀勿论”的特权

2、经济(发展新经济):

改革币制、土地制度、地税;推行“殖产兴业”;拓展海内外市场

作用:

①利于经济发展

②确认土地私有,促进农业发展

③农村经济发展,国家财政收入提高

④发展了资本主义新经济

⑤支持了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3、文化(文明开化):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

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

社会生活习俗“西化”

4、军事(建立新军队):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常备军;改进军事装备;设立军事院校,培养军事指挥人才

结果:建立起一支现代化军队

特点:地位特殊,效忠天皇,富有军国主义思想

5、改革的扩展:1889年日本宪法制定,确立二元君主立宪制

原因:自由民权运动 农民暴动

内容:天皇专制 议会分为贵族院和众议院 设立内阁和枢密院

评价:局限性;浓厚的封建性

积极性;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

三、历史地位:

1、使日本成为近代亚洲第一个走上近代化道路的国家。

2、使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

时间:19世纪90年代初

表现:经济发达 军队加强

影响:废除不平等条约,赢得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善

3、踏上对外扩张之路

原因:经济、军事实力增长、军国主义传统

表现:侵略琉球、侵略台湾、侵略朝鲜、侵略中国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知识要点:

一、变法的历史根源:

1、社会根源——列强的侵略和民族危机加深:必要性

(1)《马关条约》签订,日本的侵略势力开始进入中国

(2)经济掠夺(资本输出)奴役性借款:西方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扩张了在华的政治势力

争夺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的权利

在中国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在中国的一些城市开设银行《马关条约》

(3)列强瓜分狂潮: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4)中华民族危机加深

3、清政府统治危机:危机感

原因: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政府的腐朽

表现:财政危机 原因:偿还外债;自然灾害

措施:增收节支

结果:成效甚微,政府支出有增无减

政治危机: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4、经济根源——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客观条件:帝国主义侵略加剧,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扩大

爱国工商人士“实业救国”主张的推动

清政府调整工商政策,放松限制,允许民间设厂,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积极投资新式企业

表现:甲午战争后商办企业、资本额都有较大增长,出现了一些颇具规模的厂矿企业

问题:民族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其发展困难重重

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基础

5、阶级根源——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6、思想根源——早期改良思潮出现: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

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

目的:解救民族危难和缓和社会矛盾

早期改良思潮主张思想:兼采西学,变法自强

经济: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动脉义进行竞争

政治: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政治制度,设立议院。

影响: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形成社会思潮,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康有为、梁启超的思想:

1、康有为的活动:

(1)康有为的思想:

康有为:自幼接受正统的儒家教育,青年时期关心国家命运、留意西学

萌发变法思想:1888年,第一次上书光绪帝主张变法自强

阐述变法理论:人类社会三阶段理念:“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

代表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影响:为维新变法运动作了思想理论准备

(2)领导公车上书、创办报刊和成立强学会,宣传变法

①公车上书

起因:日本逼签《马关条约》

性质: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举人”)第一次以社会政治力量表现出的群众性爱国政治行动

影响: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社会影响极大。

②《中外纪闻》

目的:扩大变法维新的影响,争取更多支持

创办:康有为等在京、沪、湘、津等地创办《中外纪闻》等报刊,宣传变法主张

③强学会

宗旨:研习西学,交流变法思想

成立、发展:1895年8月,康有为等在北京成立,得到中央和地方要员支持。不久,又成立了上海强学会

性质:维新派的政治团体

影响:维新运动迅速开展起来

3、梁启超与《时务报》

梁启超在上海活动:担任《时务报》主笔,发表《变法通议》《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等文章

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改革科举,培养人才,发展近代工业

影响:在上海掀起声势浩大的变法宣传运动,大大推动了变法维新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4、谭嗣同在湖南活动:发表《仁学》,参与时务学堂、办《湘报》、学会等培养维新人才

影响:湖南维新运动蓬勃发展

5、严复在天津活动:发表《原强》等文章、创办《国闻报》、翻译《天演论》等

主张:借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自己的维新变法主张

维新活动影响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

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三、百日维新:

1、历史形势:

(1)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 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

德国强占胶州湾;俄国强占旅顺和大连;

法国强租广州湾;英国强租九龙半岛和新界

(2)维新运动转入政治实践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第六书

康有为进呈《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

康有为1898年发起组织保国会

1898年变法形势进一步高涨

2、百日维新开始: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了《定国是诏》

(1)内容

政治方面:广开言路,精简机构等

经济方面: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等

文化教育方面:提倡西学,废除八股,培养人才等

军事方面:改革军制,精练陆海军,按新法练兵等

(2)内容评价:

未实行的措施:“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

进步意义有利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

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3、新旧势力交锋

(1)背景:新政措施的推行

(2)代表人物

旧势力:慈禧太后为首

新势力:光绪皇帝为首

(3)举措:

旧势力:①慈禧解除翁同稣的职务

②任命亲信荣禄为直隶总督

③荣禄等人暗中密谋慈禧训政

④抵制新政

新势力

①光绪帝革去礼部两尚书、四待郎职务

②任命谭嗣同等“军机四卿”

③拉拢袁世凯

④游说列强支持落空

(4)态势:光绪帝和维新派形势危急

4、百日维新失败——戊戌政变

(1)导火线

①谭嗣同带密谕夜访袁世凯,企图逼慈禧太后彻底交权

②光绪帝接见日本伊藤博文

(2)过程

①慈禧太后“临朝听政”,取消新政

②囚禁光绪帝于瀛台

③屠杀“戊戌六君子”

四、变法失败原因与历史意义

1、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维新派势力弱小,守旧势力过于强大

(2)维新派采取的方式和手段缺陷

①缺乏坚持的组织领导②脱离广大人民群众,依靠皇帝

③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④企图用“和平”“合法”的手段

2、历史意义

①以救亡图存为目标,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②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符合时代潮流

5.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6教案 篇五

促进身体健康 第一节

合理选择饮食

教学目标:

1、了解合理摄入营养物质的重要性,认识营养均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2、认识水在人体中的作用以及识别食物的酸碱性。教学重点:

1、认识营养均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2、认识水在人体中的作用以及识别食物的酸碱性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查阅资料。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投影]图2—1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15-18)

[讲解]1998年我国首次颁布了符合国情的“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提供了合理的选择食物的指南。图中数字指每日的用量,有的项目有两个数字分别表示适合15~18岁的男生和女生。

[思考交流]

1、从图中你能获得那些信息?

2、根据上一章所学的知识和你的生活经验,谈合理选择饮食的重要性。

3、根据图2-1制定你一天的食谱,并与同学交流。[展示](思考交流)成果: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是结合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特点设计的,它把平衡膳食的原则转化成各类食物的重量,并以直观的宝塔形式表现出来,便于群众理解和在日常生活中实行。

平衡膳食宝塔提出了一个营养上比较理想的膳食模式。它所建议的食物量,特别是奶类与豆类食物的量,可能与大多数人当前的实际膳食还有一定距离,但为 了改善中国居民的膳食营养状况,应把它看作是一 个奋斗目标,努力争取,逐步达到。

平衡膳食宝塔共分五层。谷类食物位居底层,每人每天应吃300克 至500克;蔬菜和水果占据第二层,每天应吃400克至500克和100克 至200克;鱼、禽、肉、蛋等动物性食物位于第三层,每天应吃125 克至200克(鱼虾类50克,畜、禽肉50克至100克,蛋类25克至50克);奶类和豆类食物合占第四层,每天应吃奶类及奶制品100克和豆类及豆制品50克。第五层塔尖是油脂类,每天不超过25克。

宝塔建议食物的摄入量一般是指食物的生重,熟食类应折合成生重来计算。各类食物的组成是根据全国营养调查中居民膳食的实际情况计算的,所以每一类食物的重量不是指某一种具体食物的重量。如谷类是面粉、大米、玉米粉、小麦、高梁等的总和。

宝塔包含的每一类食物中都有许多的品种,虽然每种食物都与另一种不完全相同,但同一类中各种食物所含营养成分往往大体上近似,在膳食中可以互相替换。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饮食习惯及物产不尽相同,只有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才能有效地应用平衡膳食宝塔。

膳食对健康的影响是长期的结果。应用平衡膳食宝塔需要自幼养成习惯,并坚持不懈,才能充分体现其对健康的重大促进作用。

中国儿童青少年的膳食指南

1、保证吃好早餐;

2、少吃零食,饮用清淡饮料,控制食糖摄入;

3、重视户外活动。儿童是指6~12岁进入小学阶段的学龄孩子。他们独立活动的能力逐步加强,而且可以接受成人的大部分饮食。这一部分孩子,在饮食上往往被家长误看作大人,其实他们仍应得到多方面的关心和呵护。

一般情况下,孩子应合理食用各类食物,取得平衡膳食。男孩子的食量不低于父亲,女孩子不低于母亲。应该让孩子吃饱和吃好每天的三顿饭,尤应把早餐吃好,食量宜相当于全日量的1/3。孩子每年的体重约增加2~2.5千克,身高每年可增高4~7.5厘米。身高在这一阶段的后期增长快些,故往往直觉地认为他们的身体是瘦长型的。少数孩子饮食量大而运动量少,故应调节饮食和重视户外活动以避免发胖。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除了不应该饮用酒精饮料外,其余原则也适用于这些孩子。要引导孩子吃粗细搭配的多种食物,对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鱼、禽、蛋、肉应该丰富些,奶类及豆类应该充足些,并应避免偏食、挑食等不良习惯。应该引导孩子饮用清淡而充足的饮料,控制含糖饮料和糖果的摄入,养成少吃零食的习惯。

[板书]

一、认识水在人体中的作用

[过渡]人们每天都要补充一定量的水分,那么水在人体中有什么作用呢? [投影]

1、自然界存在绝对的纯净水吗?为什么?

2、天然水为人体提供了那些营养成分?

3、天然水都可以直接饮用吗?为什么?

4、自来水、矿泉水、纯净水、蒸馏水,选择哪一种饮用好? [展示]思考交流成果:

[思考交流]根据投影及29页第2、3、4自然段通过查阅资料思考交流:

炎炎夏日就要来到,水的选择成了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面对各种铺天盖地的广告,我们该该怎样选择?我们究竟该喝什么样的水?

美国的马丁博士告诉我们,有一定硬度、溶解性固体相对较多、偏碱性的水是 健康的饮用水。原因之一就是硬水束缚住了有害成分,因而降低了他们的被吸收;或者硬水中的矿物质提供了阻止毒物发挥有害作用所需的养分。在这个基础上,专家为我们选择了适合我们青少年喝的饮料:

纯净水和矿泉水

纯净水和矿泉水等桶装水由于饮用方便深受现代人青睐,但是,喝这些水时一定要保证其卫生条件,一桶水最好在一个月内喝完,而且人们不应把纯净水作为主要饮用水。因为水是人体的六大营养素之一,水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而纯净水中的这些物质含量大大降低,如果平时人们饮食中的营养结构又不平衡,就很容易导致营养调。

茶水

茶水中富含维生素及氨基酸、茶多酚、黄酮、糖、蛋白质、矿物质等多种物质。它们与

唾液发生反应使口腔滋润产生凉感。具有清心提神、除烦消炎、生津解渴、防治多种疾病的功能。喝热茶能促进人体汗腺分泌,大量水分从汗毛孔渗出散发热量。喝后10分钟可使体温下降1℃至2℃并保持20分钟左右。

有的人担心自来水硬度太大会不利于身体健康,但水的硬度对人体健康基本没有影响,而且现在国内的自来水都符合生活饮用水的标准,饮用煮沸了的自来水是安全的。

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

如今市场上各种纯净水、矿泉水和饮料名称五花八门,广告宣传更是诱人,那么人们究

竟该选择什么来喝呢?其实从健康的角度来看,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它不含卡路里,不用消化就能为人体直接吸收利用,一般建议喝30摄氏度以下的温开水最好,这样不会过于刺激肠胃道的蠕动,不易造成血管收缩。含糖饮料会减慢肠胃道吸收水分的速度,长期大量喝饮料,对人体的新陈代谢会产生一定不良影响。李百花大夫告诉记者,像橙汁、可乐等含糖饮料口感虽好,但不宜多喝,每天摄入量应控制在一杯左右,最多不要超过200毫升,而对于糖尿病人和比较肥胖的人来说,则最好不要喝饮料。

[投影]资料卡片

[板书]

二、食物的酸碱性

[讲述]食物有酸碱之分并非指味道而言,是指食物在体内最终代谢产物的性质。凡最终代谢产物为带阳离子的碱根者为碱性食物,如蔬菜、水果、奶类、茶叶等,特别是海带等海洋蔬菜,为碱性食品之冠。最终代谢产物为带阴离子的酸根者为酸性食物,如肉、大米、面粉等。酸性食物蛋白质多,碱性食物富含维生素与矿物质多。酸性食物会使体液偏酸,引起轻微酸中毒,易招致风湿性关节炎、低血压、腹泻、水肿、偏头痛、牙龈发炎等疾患。碱性食物会使体液偏碱,易招致高血压、便秘、糖尿病、骨质疏松症、动脉硬化乃至白血病等病。

[板书] 食物在体内最终代谢产物为带金属阳离子的为碱性食物,反之为酸性食物。

[思考]柠檬酸、橘子为什么它是碱性食物?

[回答]食物的酸碱﹐并不是凭口感﹐而是食物经过消化吸收之后在体内吸收代谢后的结果。如果食物代谢后所产生的磷酸根﹑硫酸根﹑氯离子等离子比较多﹐就容易在体内形成酸﹐而产生酸性反应。如果产生的钠离子﹑钾离子﹑镁离子﹑钙离子较多﹐就容易在体内产生较多的碱﹐形成碱性反应。这和食物中的矿物质含量有关。一般来说﹐含有硫﹑磷等矿物质较多的食物﹐是酸性食物;而含钾﹑钙﹑镁等矿物质较多的食物﹐为碱性食物

[讲述]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是维持肌体内部各种因素之间和机体与外部各种因素之间的综合平衡。其中,酸碱平衡就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种种现象表明,在现代社会,身体内的酸碱失衡已经成为导致现代病的一个重要原因。

[分析]人体内的酸碱平衡: 正常细胞功能的维持要求pH变化处于相当窄的范围内(动脉血浆pH为7.35~7.45),正是由于缓冲系统、肺的呼吸和肾的排泄对体液酸碱的调节作用,才使得体液pH变化很小。

[板书]人体中的酸碱平衡:

[小结]但是把食物以“酸碱”而分为“好坏”是一种错误的认知。少吃些肉﹐多吃些菜是对的;如果酸性食物吃的太多,吃些碱性食物均衡一下也是可接受的,但是不要矫枉过正了。只要遵循着均衡饮食的原则,注意天然新鲜食物的充份摄取,在营养上,在酸碱上,都能得到良好的平衡。

6.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6教案 篇六

外研版高中英语选修6 Module2 period 3 教案

选修6  Module2 Period 3 主备人   授课时间及班级   Studying aims 1. Master the words and phrases  2. Learn some sentence pattern Importances of teaching Help students to learn and master the usage of V-ing used as adverbials Difficulties of teaching Help students to learn and master more vocabulary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1       Step2                       Step3                               Step4     Vocabulary Review the words in the book with the whole class on P146-147.   Grammar Ask students to read the passage The Cat That Vanished again and find out all the sentences with v-ing used as adverbials. Then let them read these sentences together and do Activity 1individually.At last show them correct answers on the screen After checking the answers in Activity 1 the teacher should help them to analyse the function of v-ing in each sentence and make them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 of v-ing.   Exercises Ask students to use the verbs in the box to finish the sentences. Let them do it individually and then check the answers with a partner, at last the teacher offers them correct answers. hunt, behave, move, leap, put 1.____ in the forest , the prince came across a beautiful girl. 2.The old lady looked around , ____ down her bag on the ground. 3.____ back and forth, the cat behaved strangely. 4.____ in a particularway, the cat wanted to show Will something. 5.____ slowly on the ground , the wounded man suddenly saw a poisonouss nake.   Summary and homework Summarize the studying aims   Review the words in oral and master more vocabulary       Pay attention to the usage of V-ing                   Call back the answers from the whole class ,having one student read the original sentences and give the correct answer.                         Do the exercise on the paper

7.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6教案 篇七

一、课前“对话”———直面史料,探究提问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中引用了大量史料,这些史料内容丰富,针对性强,重点突出,阅读障碍小。这部分史料应是师生首先要用足用好的。

学生课前与教材“对话”,围绕本课教材提示的“主要探究问题”、“重要概念”, 自习本课的重、难点知识,分析思考与之相应的教材史料,总结并提交自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如孔子及其弟子为何被称为 “儒家”?他们喜欢被称为“儒”吗?对于前一问,学生通过阅读书本第21页的“学思之窗”可以得到基本解决。至于后一问,有学生推测认为“他们不喜欢被称为‘儒’, 因为当时的‘儒’在社会上是一种从事丧葬礼仪的低贱职业”。这样的推测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缺乏史料的进一步证明, 这就需要教师的帮助。

教师与教材“对话”,依据课程标准、 学生的课前疑问、以往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学生理解知识可能出现的认知差异,科学的选取史料,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形成比较完善的教学体系。

通过课前“对话”,师生都对《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一课有了比较充分的思考和认识,为课堂教学的顺利、深入展开做了充足准备。

二、课中“对话”———基于史料,释疑再探究

1.合理统整。一是教师整合学生提出的疑问,使问题结构化并形成“问题群”,以利于学生建构知识体系。二是教师从知识结构、整体课程角度出发,补充学习议题。

例如:孔子“礼乐”思想的形成知识模块。教师通过收集、归类学生课前提出的疑问,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内在逻辑,补充史料,整合设置了如下五问题。

(1)孔子出生于何时何地?大时代环境怎样?

(2)孔子家境如何?酷爱学习?学习什么?

(3)孔子的知识主要从哪里来?

(4)孔子以知“礼”闻名后,创办私学, 作为教师的孔子,受欢迎、被尊重吗?对孔子本人产生了哪些影响?

(5)孔子的“礼乐”思想践行了吗?推广了吗?

补充史料:周公受封于鲁,因其功劳和威信,周成王特许鲁国可以郊祭文王。 这样鲁国不仅有了祭天子的特权,还立有文王的庙,这样鲁国就成为除中央政府外唯一拥有“天子礼乐”的封国。到了鲁昭公时(公元前540年),就有人讲“周礼尽在鲁矣”。

教师通过合理整合,设置了层层深入的问题。学生以史料为依托,在交流对话中解答问题,逐步深入理解了孔子的“礼乐”思想,实现了有效学习。课后反馈也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2.小组学习。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及学生自己课前发现的问题,生生对话,生本对话,教师巡视并适当加以引导。

例如:“sturdy”小组特别关注孔子 “仁”的主张,课前预习时就收集了相关史料,在老师提出什么是“仁”,这一话题后。 “sturdy”小组讨论最热烈,很快就有学生站出来表明看法: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仁”这个字。许慎《说文解字》说:“仁,亲也。从人,从二。” 意思是人与人之间相处要融洽、亲和。清徐灏《说文解字注笺》说:“千心为仁,即取博爱之意。”

简言之“,仁”就是“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要以人为本。如书本“马棚失火”这一事件中,孔子首先关心人,而不是问马。

“think”小组提出疑惑,补充了一点: 统治者行“仁”,就是要勤政爱民,“为政以德”。

“learning”小组再次质疑,又补充了一点:

孔子的“仁”是一种有等差的爱,由亲及疏,爱的程度是逐渐降低的。不同于墨家的“兼爱”,无差别的爱。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巡视监督者、 引导者的作用,把课堂时间还给了学生。 学生通过与史料对话,生与生对话实现了孔子“仁爱”思想的学习,简约而高效。

3.激励评价。

根据新课程要求和学生个性差异,采用多元评价法,及时对各个学习小组及个人的学习情况作出恰当的评价。重视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和个性的发展。

例如:孔子的教育思想。

(投影幻灯片)

(1)请从教育对象、目标、方法、 内容四个方面归纳书本中提及的孔子的教育思想?

(2)仔细观察《孔子讲学图》,其反映孔子哪些教育思想?

(3)谈谈对你特别有启发的教育思想?

问题(1)的解答,一方面,使学生对孔子教育思想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教师运用积极的评价策略,调动学生展现个性与自我,积极参与课堂“对话”, 体现新课程的“学生主体”理念。为问题(2)的解答创造了活跃的课堂氛围。

问题(2)是图片型试题,在近些年高考中频繁出现。教师重申了读图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充分想象、 主动解析图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快乐中感受历史学习。

问题(3)的开放性让课堂更热烈。学生学得自愿,学得轻松,学得有效。

三、课后“对话”——阅读史料,升华并反思

1.学生:一是课后通过材料题的解答,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加深对《孔子》一课的理解。二是以作业和书面提问的形式反馈老师,实现师生间的再“对话”。

2.教师:一是课后与学生对话,了解学生的课堂感受和认知效果。二是教师课后自我对话,针对教学反馈的信息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寻找不足,探求更好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如针对学生对“中庸”思想的误解,教师在下一节课中引入了如下史料:

材料一:(亚里士多德)“慷慨是挥霍与吝啬之间的中庸,庄重是自傲与顺从之间的中庸,谦懂是无耻与羞怯之间的中庸……”

材料二:(孔子)“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通过中西方“中庸之道”思想的对比, 明晰孔子的“中庸”思想。

怎样才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毫无疑问,挤的时间长一些、做的题目多一些等, 一般都有“收获”,即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历史知识。但记得快忘得也快,更谈不上能力的培养、兴趣的提升,因为这样的教学过程是不规范、不科学的。所以,这种教学只能是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的。因此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手段。只有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学习需要, 设计出多样化的、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才能实现教学目标,促使学生成为成功的学习者。创新设计使教师处于“能力极限的边缘工作”,促使教师成为成功的学习者。

8.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6教案 篇八

整体思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做到“读前说”;完成针对性训练,积极快速获取信息,实现“写前读”;创设谋篇布局“小热身”,做到“写前说”;最后书面表达,激发创新思维,实现“读说后写”,从而进行知识迁移。整体遵循先输入,再输出,过程中创境生疑,但说、读、写都让学生有章可循,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授之以渔,引导学生乐学会学!

指导依据:《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读写八级目标要求;5P (prepare; present; practice; produce; progress)教学法;及我校提出的“三三三教学法”——教学目标三要求: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升素养;教学过程三注重:注重自主学习、注重合作探究、注重拓展提高;教学发展三境界:教师乐教会教、学生乐学会学、课堂有效和谐。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本案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选修)8》第五单元reading and writing部分,本单元的主题是考古学,具体涉及“周口店遗址的北京人”、“早期人类生活方式”、“如何判断遗址年份”、“秦始皇兵马俑”和“埃及金字塔”等,帮助学生增长考古学知识,更好地了解早期人类生活方式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按照新课标的精神,为实现知识到能力的迁移,本课例是以using language ——主要关于公元前18,000年人类准备盛宴为写作的输入部分,文章可以从两条主线进行分析,一条是女主人公Lala 的感情线;一条是以准备盛宴时的男女分工为线索进而了解古人类当时的生活场景。本课例主要是以第二条线索进行分析设题进行信息输入,而writing部分则是对本单元内容的输出与延伸。

学生情况分析:

在学习兴趣方面,目前学生生活在先进便捷的知识剧增的当今社会,学生渴望了解早期人类的生活,using language的内容符合学生的需求,更容易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在语言知识方面,本节课是读写课,内容涉及古今对话,以书信的形式互通古今生活的境况。且学生已通过reading, listening and speaking 部分获知了一些早期人类的生活方式,在历史课上也曾了解一些古人类生活的相关知识。但语篇中的一些词汇可能影响阅读,需老师事先加以疏通。

在运用能力方面,高二学生已具有通过scanning and skimming获取信息的能力,而且具有一定的说与写的能力,但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八级要求相比,尚有一定距离,尤其需要教师创境设疑,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

三、教学目标分析

语言知识:通过教师的适时创景设疑,有针对性地阅读文章,学生能够快速理解文章,并获取必要信息——古人类生活的艰辛,为写作做好铺垫。

语言技能:通过针对性的训练,学生能够通过scanning and skimming迅速获取知识;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能够获知如何写主题句,使用关联词谋篇布局,提升其语言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知识迁移,通过小组交流与合作,培养自主思考、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正如古人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犹如一面镜子,让我们了解更多的人类过去,进而学生会珍惜现在生活,并且敢于创新创造更美好未来。通过教师的乐教、会教,促成学生的乐学、会学!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读前热身,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储备,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结合图片,通过讨论现代人如何准备家庭聚餐,引导学生迅速进入本节课主题——18,000年前古人类如何分工准备聚餐。这便是“读前说”。

2.学生通过完成针对性训练迅速理解using 文章,获取信息,这便是“写前读”。

3.用已知信息进行写作——“读后写”。

教学难点:

1.如何更好地找好切入点,引导学生迅速获取信息,激发其兴奋点。

2.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以书面形式表达成文。

五、教学过程设计

Step1: Warming up——to come to the reading topic (4mins)——prepare (participate)

Invite students to describe how to prepare a feast in modern life and one in primitive life and then come to the topic of the reading tex—— The Feast: 18,000 BC

Your family will prepare a feast, and what will you do?

Long long ago, if our ancestors also wanted to prepare for a feast,what would they prepare?

In the second picture, what is the woman doing? What about the men?

Do you think what you said is enough for them to make a feast at that times?(见图1、2)

设计意图:创境生疑,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在讨论交流过程中,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形成信息差(Information Gap),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求知欲。

Step2: Reading to Collect information (14 mins)——present (input)

Read to get more information through figuring out the work division and discuss about the adjectives to describe the tasks done by men and women.

Brainstorm about life in 18000 BC.

1.Read to get more information through figuring out the work division.

2.Think of and choose some adjectives to best describe their task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为了实现学会求知与迁移目标,笔者设计了第一个问题,Read to get more information through figuring out the work division.因为文中没有明显的固定的答案,于是让他们边读边划出证据支持答案,实现其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注重过程与方法。

旨在实现归纳总结、针对训练等,笔者设计了第二小题Think of and choose some adjectives to best describe their tasks。

Step3: Writing to experience life beyond time and space (18 mins)——practice and produce (intake and output)

A discussion: Talk about what similarities modern life bears compared to life in primitive society, laying foundations for writing. (3 mins)(见图3、4)

Making a decision: The students have to make a decision about who will be the ancestor (Lala), and who will be the modern people. (1 min)

Another discussion: Students (Lalas and modern people) will think about what to write and share their opinions, and then the teacher gives guidance on how to organize the letter. (2 mins)

Dear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incerely

yours

Writing: A letter beyond time and space (12 mins)

设计意图: 第一个讨论环节,让学生合作解疑,从课本知识走向身边的生活,学生乐说也会说。第二个讨论环节,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中的掌握过程与方法,也为接下来的写作过程做铺垫,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信息输出和谋篇布局,最后通过写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及创新能力。

Step4: Sharing to improve and the teachers evaluation(4 mins)——progress (reflect)

Students evaluation: Exchange the letters with your desk mates to enjoy the content and make some necessary corrections to the letters.

The teachers evaluation: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for example, the structure, content (sentence patterns, beautiful expressions, linking words, etc.) handwriting and so on, the teacher will make some evaluation.

The teachers conclusion: The teacher makes a conclusion in terms of the work of the students by a self-made poem:

life

Whether easy or hard

Whether present or past

Itll become history

That will last

Learn from the past

Live for the present

You ll improve fast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互评,实现合作探究,共同提升;通过老师的评价,加强写作方法指导,为进一步提升学生写作能力指明方向。到了总结环节,我巧妙的抓住了本节课的主题古今生活对比,“生活”一词,以及学生信中对古今生活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同情也好,羡慕也好,自作了一首小诗结束了课堂!启发学生了解过去,珍惜现在,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Step5: Homework

Read more letters of your classmates to further learn and experience life in the past and today.

设计意图:让学生去了解更多同学眼中的古今生活,更加珍惜现在生活!

六、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学生完成课上阅读任务及训练;学生的习作;

评价方法:

1.课上学生的回答

2.课上当堂学生互评,及教师点评。

3.课下教师评阅剩余学生习作。

4.自我评价:

Reflection and progress:

If you achieve the goal, tick in the box. If not, keep up your efforts.

I can understand about work division in primitive society.

I can find out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life today and in primitive society.

上一篇:书是我老师六年级作文下一篇:论意志在人的实践本质中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