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2024-08-21

怎样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精选14篇)

1.怎样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篇一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如果我们教学方法得当,会使学生由“让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使他们对知识有一种渴求的欲望。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广下,符合素质教育的本质和新课程改理念的课堂也应运而生。因此,我们每位教师都应重视课堂教学,让课堂真正成为学习和各方面发展的主阵地。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呢?应从学生、教师、文本主体性的发挥等几方面去衡量。

一、让学生的智慧充满课堂

有人指出:一堂好课是一面多棱镜,因观赏者的不同、评价角度不同会呈现千姿百态。但不管怎样,一堂课是不是好课,最有发言权的是学生。只有当你心中有了学生,站在学生的立场上选择合适的视角去评价教学效果,评价的才有力度,才有价值。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也是受益的主体,只有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知识和能力上都有收获,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达到目标要求,而且学生能有效利用40分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对问题能从多方面角度去思考,有问题当堂解决,课后能对问题深入思考,这样的课堂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二、让教师的激情充满课堂

教师的肢体动作,富于智慧幽默的语言,一个含蓄的微笑,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富有启发性的创造性的提问都能决定课堂的气氛,决定课堂的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优越条件,用充满激情的语言,用各种辅助教学工具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使学生思维活跃,快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师生双边合作融洽。只有这样积极活泼的氛围,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负荆请罪》一文时,我先对文章的历史背景简单介绍,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自主读课文,这时让学生自己提问,学贵有疑。读而能问,既是学生认识的突进,也是学生思维的聚焦,进而推动学生阅读向纵深发展。在自读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质疑的空间与时间,让他们充分思考,这样,学生的头脑中就会产生诸多千奇百怪的想法。学生的问题提出后,教师不要急于回答,应该让学生去作答,遇到有价值的问题还应该让学生去讨论。在此基础上来表演课本剧,让学生自由搭档分组表演,观看的同学在表演结束后进行评价。同学们的积极性都很高,能够将人物的各种感情表演出来,效果很好。

三、让文本的作用充满课堂

文本作为知识的载体,承载着师生的联系,在课堂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许多教师要么忙于浏览现成的经典教案,甚至有的人来不及备课直接抱着现成的教案走向讲台,仅凭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滔滔不绝,要么忙于追求新颖的课堂效果,画蛇添足地制作不必要的教学课件,要么为了应付接二连三的考试忙于整理搜集各类试题,搞题海战术,要么就是因为时间紧而无暇顾及-----太多的主客观因素冲淡了我们对文本的研究。如果教师自身不熟悉教材,不去研读教材,又如何能游刃有余的去驾驭课堂呢?教师如果不能静心研读,读出感受,读出新意,感同身受,与作者产生共鸣,那么想与学生实现“心灵的碰撞”则如同虚无缥缈的幻景,遥遥无期。因此,语文教师上课之前应花大量的精力在对文本的认真研读上,将文本中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将知识融会贯通地吸纳,才会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灵活多样,运用自如。

另外,教学效果的优劣主要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理教材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材的处理,应由过去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这就表明教材是“材料”是“例子”。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教材进行了分类,并将这些类型文章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把握住文章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其次,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也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如:按顺序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步朗读,评读赏悟。教师应着力知道学生养成适当地提出问题的习惯:引导学生用笔在字里行间、文章的空白处圈点重要的词,划出重要的段落,或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以笔记的形式记下来。让学生有适当的时间去阅读,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阅读要“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才能对课文的理解充满个性化,对课文的主题进行升华,对教材有独特的理解。

四、让德育教育充满课堂

要想人敬我,我必先敬人。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和思想感情,也同样有人格尊严。教师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一定要将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平台上。只有在平等的人格面前,无论老师还是学生,才会有要求被尊重的心理。教师的教育应建立在民主、平等、友善的基础上,以说理疏导、循循善诱的方法,促使学生学业的进步和思想品德的提高。教师在教会学生去尊重别人的同时,还要让他们理解体会来自别人的特别是家人的关爱。

语文教科书中的很多课文都是围绕人性的真、善、美展开的。我在语文课上特地讲一些卧薪尝胆、愚公移山、凿壁偷光的故事,讲一些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韩愈的“业精于勤,荒于嬉”。学生在学课文的同时,既丰富了文化知识,有升华了精神境界,从中汲取了思想营养,有助于培养高尚情操。可谓是一举多得。

总之,我们只要在语文课堂上灵活运用教材,倡导实践新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情况灵活的组织教学过程,努力创设宽松愉快的自主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不断的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探索的欲望,鼓励学生敢问、多思、主动创新,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教育是门艺术,永远没有明确的答案,没有永恒的标准。深化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只有注重加强自身修养,热爱学生,为人师表,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大胆的实践,不断的总结,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使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培养情感、熏陶美感、增强素质的过程,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希望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不断地深入研究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让它像雨露一样滋润每一个学生的心田,进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我有几点体会:

一、深入钻研课本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我虽然执教了八年的语文,但每每钻研一篇新的课文,总是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则在一旁作上标记。对于要通过查字(词)典理解的词语,自己先查字(词)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总是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一些难于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写入教案,课堂上予以指导。此外,在阅读各种教学参考书的同时,我总是把文章的结构分析在教本上作好标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写在段末空白处。对于重点词句的含义,总是写在一旁,方便课堂上参考表述。只有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的基础上,我才开始撰写教案,而且几乎是一气呵成。课堂上,我可以不看教案执教,但却不能离开教本上课。

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们很难有个一般的标准去加以衡量。不同的教师个性,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最好的,只有此时此地最有效的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许要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甚至包括一些“无用功”,但它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环。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在教学<<太阳>>这堂课。针对题目引发学生发挥想象课文有可能写什么内容。因此学生也毫无顾虑的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太阳给人们带来哪些好处?太阳给人们送来什么?等问题。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创设问题情境的常用方法有: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2)利用演绎推理创设问题情境;

(3)利用类比推理创设问题情境;

(4)借助多媒体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

(5)借助童话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在探究中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弘扬创新精神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迫切。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从提炼文章主题,还是分析人物形象,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会增强学习效果。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因此我们在课题研究课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我们通过研究总结出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

1.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信任学生,相信学生能提出问题;要激励学生,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欣赏,是一种给予,一种沟通与理解;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不轻易否定。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

(1)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

(2)注意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3)组织汇报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4)开展课外实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3.重视对问题进行筛选,让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当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后,教师应该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者,应该鼓励并放手让他们通过查找资料、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多种途径尝试解决问题。这对启发、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三、把握学生思维发民的年龄特点,发展学生的智力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形式新异,生动活泼的东西特别容易发生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发挥极大的主动性,对一些问题主动地多思多想,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智力。因此,我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画画写写,模仿表演。设疑质疑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咏柳>>一课时,我先配乐范诗,然后展示幻灯片图。通过引导学生看体现诗意的画面,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在意境中体会到古诗的美。再根据学生喜欢画画的特点,在学生粗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配乐作画,并让他们介绍自己的画。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诗的意境之中,即享有了美,又弄懂了诗意,而且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能力、绘画能力、想象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语文活动要立足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组织开展,才能行之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

让细节为语文课堂教学添彩

摘要:

课堂细节,就是课堂中的细小环节或场景,或许是一句话语、一个眼神,或许是一个动作、一种表情。透过教学细节,我们可以见理念、见价值、见功力、见境界、见文化、见智慧、见魅力„„关注细节的教学,必定是成功的教学;关注细节的教师,必定是成功的教师。因此,我们细节研究入手精心预设细节,用细心发现细节,慧心捕捉细节,用心挖掘细节,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创造完美灵动的课堂。

关键词:

教学细节 有效 新理念 新课堂

惠普创始人帕卡德在谈到其创业经验时曾说过: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教学活动正是由瀚若星辰的教学细节汇聚而成。所谓课堂细节,就是课堂中的细小环节或场景,或许是一句话语、一个眼神,或许是一个动作、一种表情。精彩细节是教师教育理念的流露,教学风格的表达,教育功力的表现。透过教学细节,我们可以见理念、见价值、见功力、见境界、见文化、见智慧、见魅力„„关注细节的教学,必定是成功的教学;关注细节的教师,必定是成功的教师。因此,打造有效的课堂,我们要从“有效”细节研究入手精心预设细节,用细心发现细节,慧心捕捉细节,用心挖掘细节,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创造完美灵动的课堂。

一、精心预设细节,追求教学新理念

教学细节可以体现教师的实力。新课程改革理念已经被多次地转述,但如果在细节上没有更新,改革也只能是一句空话。在教学设计中,老师应该更多地注意教学细节的打造。特级教师虞大明上《“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时,有这样两处细节的预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这是与船共沉的悲壮行动,这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让我们凝视每一个字,将每一个字都深深地刻在心中。(伴随音乐,学生看文字,课堂气氛严肃)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想问船长?

生1:船长,你为什么不走?

生2:船长,你为什么一句话也不说?你难道不怕死吗?

生3:船长,你为什么一个手势都不做,难道你不留恋这个世界吗?

师:是啊!同学们你又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作者雨果吗?

生1:雨果,你为什么要把船长比作一尊雕像啊?

生2:雨果,为什么此时此刻连薄雾都是阴森森的啊?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静静地凝望,静静地体会。

虞大明老师在这个教学预设中至少有值得我们关注的两处细节,首先教师将普通的默读演绎成了深情的凝望,既延续了课堂创设的肃穆悲壮的气氛,又给学生理性思考的余地。在悲壮凄婉的音乐声中,这样的凝望令学生刻骨铭心。新课标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虞大明老师设计的两个问题,其一突出了人文性,其二体现了工具性,使两者水乳交融,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由于预设的精彩,使课堂充满了生成的活力,充满了思辨与灵性。

教学细节是可以“打造”的,有些细节表面上看是信手拈来,即兴所得,而实质上是匠心独运,慧心设计。它的背后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思想。细节的设计源于对教材、学生和环境的深刻理解与把握,源于对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组合与利用。一位特级教师指出:文本是由细节组成的,把握细节是解读文本的钥匙;文本又是靠细节支撑的,解读教材,其实就是通过对文本诸多细节的析读把握全文。一个生动传神的词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画龙点睛的句子等,对这些关键地方的理解、揣摩、品味往往可以成为解读文本展开教学的突破口。一些经典课例中,教师正是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文本细节,使课堂熠熠生辉。如《荷花》中的“冒”,冒出了生机;《草船借箭》的“笑”,笑出了智慧;《鸬鹚》中的“抹”,抹出了和谐;《猫》中的“蹭”,蹭出了情趣„„这样的课堂正可谓是“着一字而境界全出。”教师对文本细节的精雕细琢,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及内化。特级教师薛法根说:“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学生涵咏在语言文字中,采撷文本细节,发现课文中语言文字的意蕴、情味和妙处,品读时幽香缕缕,回味时清香阵阵,实现了对语境的独特感悟。

二、细心发现细节,追求完美新课堂

由于受年龄、阅历的限制,我们的学生还是不成熟的读者,他们的知识、经验、认识与许多课文的文本意义还存在着差距,因此,学生对阅读中的感悟常常处于浅尝辄止或朦朦胧胧的“浅阅读”状态。这时就需要教师认真倾听,细心发现,正确引导,“该出口时就出口”,追问一句,让学生的感悟“更上一层楼”。

如特级教师支玉恒执教《放弃射门》片段:

师:福勒到底是不是优秀的运动员?

生:福勒是一名好的运动员,他放弃了一次成功的辉煌,宁可踢不进球,也不让对方守门员受伤。

生:福勒不是优秀的运动员,球员的职责就是把球踢进门,而他放弃了射门。(部分学生频频点头,福勒是没有完成任务啊!)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是一个球重要还是一条生命重要?

(在老师的追问下,学生陷入沉思)

生:每位球员在球场上都想创造机会射门,但他为了避免对方的受伤,放弃了射门的机会,品质多么高尚,不是一位好球员吗?

生:如果不顾对方的生命,不顾一切把球踢进去,这也算是一位优秀的运动员吗?是一个冠军重要,还是一条生命重要?

在对话过程中,支老师敏锐地发现、判断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发出了直面心灵的追问,“是一个球重要还是一条生命重要?”,使学生对感悟的形象进行有效的解读和深化,高大鲜活形象生成在语言和精神中。一句巧妙的追问,使可能搁浅的对话有效地深入下去,在自主领悟中水到渠成又不露痕迹地掘深文旨,深化阅读,让学生的思考向纵深处发展。

教学是师生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过程。叶澜指出:“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园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这个过程中时时跳跃着一个个鲜活的细节,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具有一双“发现”的慧眼,善于捕捉细节,有意识地创造与开发教学细节,并巧妙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把细节做大做精,赋予细节更多的教学价值和功能,让细节生成别样的精彩。

三、慧心捕捉细节,追求课堂新境界

敏锐捕捉小心把握有价值的细节反映着教师的睿智。如果说对教学过程的精心预设是精彩课堂必备的基石,那教师对于精彩细节的捕捉无疑就是课堂的闪亮之笔。精彩的教学细节是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闪现,它虽然美丽,但瞬间即逝,有时让人始料不及,有时让人遗憾不已。教师要用诚挚的热情、真切的态度关注稚嫩的心灵;用发展的眼光、激励的神情呵护别样的思维。若能谨慎地、智慧地处理好一个个教学细节,就能成为教学过程的突破口。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剖析解疑的转折点,使课堂熠熠生辉。

“老师,为什么这里是‘两个黄鹂’,不写‘两只黄鹂’?”刚听完一位小朋友描述读了第一句诗后看到的和听到的,发现了一位小男孩大声问。听课的老师被这突如其来的声音所吸引,大家的脸上随之露出了惊讶赞许的神色。此时一种担心马上在我的脑海闪过:老师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有准备吗?只见老师不慌不忙,问:“小朋友你有自己的看法吗?”课堂上静静的,学生显得有些困难。老师一点都不着急,组织大家再读读诗句。突然一只小手高高举起,站起来大声回答说:“我认为黄鹂就像小姑娘在唱歌,诗人把黄鹂鸟当作人了,因此就用‘个’”。听课的老师也争大了眼睛,情不自禁地点头,有的还鼓起掌来。

多精彩的解答,自圆其说,富有创意。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上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虽然这个问题不是课前的预设,教师却及时捕捉到这意外生成,并组织讨论。如果这位老师缺乏教学的机智,避而不谈或将参考资料及教师本人析理解强加给学生,会显得平淡无其、索然无味,将会成为课堂的一大遗憾。正是教师善于发现和把握,以之为契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化,生成了教学活动的亮点。细节是华美乐章的一个音符,欣赏细节、把握细节,可以奏响课堂灵动的音符。

四、用心挖掘细节,追求教学深层次

“挖掘细节”是对捕捉到的细节,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进行深入的追踪、剖析,使其发挥最大的效应。深入挖掘,寓教育于无痕。

上《伟大的友谊》一课,当我在总结课文时出现了这样一幕:

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了40年,共同创造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课文结尾只提到共同创造了马克思主义,而没有提起恩格斯?

生1:我认为《资本论》不署恩格斯的名字,更能突出他们友谊的伟大。因为恩格斯和马克思有伟大的友谊,他们不分你我,署不署名字都无所谓。

生2:我觉得《资本论》署上恩格斯的名字,更能突出他们友谊的伟大。因为他们干什么都是一起的,署上他俩的名字,更能突出他们友谊的伟大。

(这时我发现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而且这两种观点都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理解“伟大的友谊”这一主题。于是,就临时决定来一次简单的辩论赛。)师:下面我们来一次辩论。正方:《资本论》署上恩格斯的名字,更能突出他们友谊的伟大。反方:《资本论》不署恩格斯的名字,更能突出他们友谊的伟大。请大家在辩论时,要结合课文内容,也可以结合课外阅读。好,现在请大家稍做准备。

(后来,我请了8位学生作为正反方的主辩手上台辩论,其他学生在座位上发表观点支持意见相同的一方,效果很好)

课堂教学艺术,在教学细节的发现中加以深挖和提升。教师利用教学机智和对教育规律的把握,顺势引导,创设辩论,深挖教学细节,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辩论中,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给课堂带来了未曾预约的精彩。尽管这种辩论结果没有对错和胜负,但学生根据自己理解,说明个中原因,锻炼了思维与发达能力,更加深切地体会到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友谊的伟大。

课堂小细节,教学大文章。细节虽小,但在教学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意义和价值,却举足轻重。关注细节,就是关注新课程的理念是否到位,就是关注我们的教学行为能否根据新课程的要求重新塑造;关注细节,就是追求教学的智慧,追求教学的高品位。把握细节更是提升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我们只有精心去把握,去探究,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在教学过程中建立“细节优势”,在细节中探索学习语文的有效途径,实现师生间有效合作,体现精神和语言的有效融合,使语文课得到有效提升。

细节,让教学生辉;教学,因细节而精彩!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成了当前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传承传统教学中的优点的同时要根据学生特点和学习能力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模式,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愿学、乐学且善学,从而使小学语文的教学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主动性,有效地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实现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小学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应采取怎样的措施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呢?本文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几点对策。

一、融洽师生关系,创设和谐、愉快的教学气氛

教师在课堂中要树立服务意识,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从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进行预习、尝试、操作、探索、归纳等。努力做到: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教师不替代;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讲的,教师不暗示。

在语文的教学中,如果要让学生感到学习有趣且有益,以饱满的热情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主动与语文教师进行交流,探讨和研究学习语文中的重点与难点。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树立起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与学生建立起融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形成民主的、和谐的、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于发言,而且勇跃发言,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语文的学习中。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协调,对学生遇到的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解决,促进学生的学习进程。实践证明,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考,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一看题目较难尚未好好琢磨就去问老师。这时候如果老师鼓鼓劲,学生仔细一分析,可能就想出来了。如果鼓劲还不行,老师可以给学生指明思路,要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只有在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为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能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二、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

受不同生活环境的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总是存在着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困难,在客观上制约着教师的教学成效。因为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面对的是几十个知识基础和性格各异的学生,教师如果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是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必然导致有些学生跟不上教学,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进展。所以教师要变“一刀切”为“因材施教”,允许学生采用自己的方法方式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舞台,让每个学生都可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提高小学语文的总体教学水平和质量。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

三、情境教学.激发探究兴趣

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这在小学生的精神世界里表现得更为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先进的现代化教育技术,如录像、幻灯片等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也可以通过问题情境来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要尽量多地给学生留一些自主探究的学习机会,让他们置身于探究问题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而积极主动地去研究问题,探索新知识。语文教师也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对学习的重点与难点提出问题,教师在旁边指导,让他们去查找资料,交流与思考,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对于学生而言是大有好处的。它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能够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满足素质教育和新时代发展的要求。

四、鼓励学生多读课外读物,拓宽知识面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等名诗名句都为我们说明了多读书的好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读物,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教师应教给学生正确阅读的方法,并努力为学生创造有利条件,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去阅读。例如,在教室里设一个图书架,方便学生阅读;也可以每周举行一次读书交流活动,鼓励学生多做读书笔记,积极交流读书感受。长此以往,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就会有很大的提高,语文的学习能力也一定会有显著提高。这种方法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以及对知识的积累。

要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积极探索有利于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鼓励学生有益的课外读物,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积累更多的知识;努力为学生创造体验成功的条件,以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进而让每个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上都有所进步,促进语文总体教学水平的提高,满足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都已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现代教学方式已广泛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逐渐活了起来。但是,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缺失仍是急待解决的严重问题,本文就来谈谈怎样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就针对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提出了一些策略。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是教学研究的一个永恒课题。但是,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缺失仍是急待解决的严重问题,有些课堂未能通过多边活动的优化调控,使其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以教师教的效率代替学生学的效率,重眼前“有效性”,轻将来“有效性”;有些课堂学生参与的机会悬殊;有些课堂“课内损失课外补”;有些课堂呈现出片面化、绝对化、形式化的倾向。本文就来谈谈怎样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就针对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提出了一些策略。

一.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树立服务意识

教师在课堂中要树立服务意识,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从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进行预习、尝试、操作、探索、归纳等。努力做到: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教师不替代;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讲的,教师不暗示。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

三.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是实施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就必须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而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就是准确和明确。目标的制定既要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其次,目标的制定要有一定的层次。可以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学习动机等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如:在为《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第二课时设计教学目标时,可以这样定位:①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训练,使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大自然的奥秘和情趣。②把自己已掌握的课文中辨别方向的方法教给大家,学习课文还未掌握的辨别方向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意识。③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通过拓展了解更多的辨别方向的方法。目标的表达准确、清晰,对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层次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尊重学生的主体,从学生已有的基础出发。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得就比较人性化。

四.优化教学情境

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兴趣是实施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先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就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兴趣之上。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在“智力发展最佳状态”中学习,才能使学生获取更多的有效知识。所以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带着兴趣学习是教学的一个最简单的有效法则。在教学实际中,可根据教材内容选择性地组织一些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蘑菇该奖给谁》这一课时,可在班上组织分角色表演课文,先在每个小组练习,然后全班学生参加,你喜欢哪个角色,你就演哪个角色,一次一次进行交换,使每个孩子对课文内容都有了了解,并通过自己的朗读表演理解了课文内容,无需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逐句逐段地分析课文内容了。

五.注重过程

注重过程应给予学生四大关注,这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1.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改革进行中的今天,大家一致认为探究、合作的学习式是最好的方式。但我个人认为,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对于学生的有效学习也显得很重要。我们可以把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重点把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方法整合成新知识结构。

2.在课堂上关注学生原先的经验。课程要素的整合要有效的唤醒学生沉睡的经验,并使其兴奋和活跃起来。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要按教学需求主动地进行有效经验的改组和改造,生成性的内容要有效的为落实预设目标服务。所以要造成课堂教学的有效,激活学生以前的学习经验是很关键的。

3.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学生的学习体验,一般来源于强烈的认知冲突,并在亲历性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获得体验。不断的强化和拓展学习体验,有利于为后续学习积累新的经验。同时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疏通必要的信息通道,使教学更加开放和对话,同时也使学生的能力在信息背景下进行思维的加工,形成新的思维的成果。学习体验和信息意识的形成也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完成的必要手段。

4.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主体价值观。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在我们许多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应该强化学生的个性化的体验。引导学生质疑,笔者在教学《凡卡》一课结尾时,引导学生讨论,提出质疑:凡卡给爷爷的信发出后,他的命运怎样?爷爷能收到凡卡的信吗?为什么?凡卡能不能跑回去呢?为什么?即使爷爷收到凡卡的信,接他到乡下去,是否就能摆脱苦难的命运?为什么?这样逐层深入地讨论,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产生新的答案,从而使他们的思维向独立特性和创造性方向发展。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也很多,如教师的因素学生的因素,教材的因素,以及课堂环境的因素等等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2.怎样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篇二

一发挥语文课堂的人文优势, 增强趣味性, 让学生思想更快地进入课堂

语文课本中, 文言文内容的考试多侧重于名句背写和翻译, 平时学生多喜欢背记下来, 作者的情感和立场也爱听教师说明, 课堂很容易陷入沉闷, 记得在讲授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课时, 首先, 我补充了一个内容:“狗尾续貂”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谁能运用一下这个成语, 或介绍它的来历, 学生们在老师的提示中弄明白了这个成语的意思和来历, 也形象地体会到了两晋时皇族争权, 豪强自立给社会带来的动荡和混乱, 在介绍了陶渊明之后, 大家带着陶渊明给我们描绘了什么图景, 他要表达什么的问题开始了阅读, 思绪很快进入了课堂。语文本身就是一个无比丰富的宝藏。教师细心地选择一些材料, 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一些基本的语文知识, 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对学习内容充满了期待, 同时为后面的讨论提供一个粗略的背景和铺垫。

二让学生“说出来”, 鼓励其大胆地质疑和发表意见, 让思维擦出火花

学生不是一个等待装进东西的容器, 而是一个可以点燃的火把, 引导和鼓励学生真实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思想, 这会是一位教师发现学生的能力, 欣赏学生的过程, 也会是一个学生建立自信, 调动判断力, 想象力和体现创造性的过程, 更会是一个思维与思维碰撞的过程。

在一次课外阅读训练中, 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阅读材料:一个学识渊博的哲学家带着他的学生去过许多地方后回来了, 他们在城外的一片荒地上围坐下来上最后一课, 哲学家问道:谁能说说用什么方法可以除掉下面这块地上的杂草?读到这里的时候, 我省去了原文, 让学生们自由说说, 同学们七嘴八舌说了许多, 他们在表达个人看法时也去留意听别人的想法, 然后我又接着原来的内容念下去。听到文中的弟子想的方法与他们想的很多方法都一样, 他们开始专心听哪个最好了, 当念完全文最后一句:若要我们的心灵不出杂草, 那就在上面种上美德时, 教室里静悄悄的, 同学们都若有所思, 在接下来关于短文给了自己哪些启发, 文章结构安排技巧的探讨中, 学生们对做文、做事、做人各抒己见。写文章讲究设悬念, 课堂同样需要“悬念”, 这样, 在“释疑”的时候, 趣促进思考, 思考让趣延伸, 课堂在学生积极的思维参与中产生了好的效果。

三以趣促思, 以思带说, 课堂上同时进行写作训练

有趣不是课堂教学的目的, 而是要以趣味性引起注意进而去思考, 思考后还需要表达, 当学生可以清楚而主次分明地表达出自己想法时, 那么个人的思想就会成为共享资源。有一次, 在观察一幅《米缸里的老鼠》的漫画后, 围绕漫画我让学生思考:想到了什么, 悟出了什么问题并讨论之后进行写作。学生作文交上来之后, 内容形式都很独特, 有续写的, 有写观后感的, 有用原话去写的。有一位同学不仅像其他同学那样指出了老鼠的不智之处, 还批评了放米人的管理疏漏, 并联系了贪官与政策疏漏的地方, 看法很独特。

只要平时多说, 说出了想法, 积累了知识, 拓宽了思路, 到写时, 就很少有无从下笔的现象了, “我手写我口, 我口说我心”, 当学生心中积累起了很多素材时, 当课堂充分成为引导学习的媒介时,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工具性、文学性的特点就会逐渐转化为他们自身不断提高的素质和能力。

摘要: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课堂效率, 培养富有创造力的一代新人?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日常积累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适时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 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一是要发挥语文课堂的人文优势, 增强趣味性, 让学生思想更快进入课堂;二是要让学生“说出来”, 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和发表意见, 让思维擦出火花;三是要以趣促思, 以思带说, 课堂上同时进行写作训练。

3.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篇三

关键词:语文;多媒体;循序渐进;教学情境

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更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课堂教学效果如何。我在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时,成功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轻松实现本课教学三维目标。下面我结合本节课教学谈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几点看法。

一、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最重要的前提是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每堂课的开始都要讲究引入新课的设计,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进入课堂教学领域,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

本课开始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这是西北地区一个曾经非常美丽的仙湖,这是一个动物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这就是罗布泊。此时,运用多媒体播放这如诗如画的美丽风景,淙淙的流水,绿色的森林草地,还有各种充满活力的动物在这里栖息,鸟语花香。学生看到这么美的风景都暗暗心生向往。转而,我又用多媒体播放了寸草不生的沙漠,毫无生机的戈壁。我的导语继续:这是一个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的地方,这就是罗布泊。一个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成了沙漠。此时,所有的学生都唏嘘不已,都急于想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导入时,通过多媒体的运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了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循序渐进

学生的认知是有规律可循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方法、指引方向、安排梯度。遵循学生认知的渐进性的根本目的是要使学生的能力培养更加科学有效。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朗读课文,整体读、个别读、分组读,在读书的同时在书上圈点勾画自己认为重要的或不理解的内容,自己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教师也展示一些问题:1.今日的罗布泊是怎样一个地方?2.过去的罗布泊又是怎样一个地方?3.罗布泊为什么消逝?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4.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我积极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关键词句来回答上述问题,看谁回答得快而准确,并评出优胜者。这些问题的解决对学生来说其实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认知过程。

通过这一过程,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弄清了全文的思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筛选信息概括知识的能力。

三、激情投入,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求知欲、思维能力,有利于保持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朗读方式使学生认识到真挚深沉热烈的情感贯穿着全文始终,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学生在朗读的同时也明白了对比、拟人、排比手法的运用,强化了感情色彩,也体现了报告文学的形象性、抒情性的特点。

在本课结尾时,专门用多媒体播放了一些美丽的自然风景,并配以歌曲《同在蓝天下》。在优美的歌声中,学生深深地陶醉了。之后,让学生想象自己是自然界中的一员,说说想对人类说的话。学生此时更深深意识到要保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这样就达到了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树立生态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四、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是教学的主体。课堂的一切活动都不能脱离“主体”的要求。传统教学的主要特点是: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一旦教师在课堂上“演”得不好,学生昏昏欲睡;即使“演”得好,也至多只能是学生等着被“灌”被“填”而已。现在,提法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然后学生利用这些方法自学,最后达到会学。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主张“教是为了不教”;陶行知先生也指出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学生学”;教学改革家魏书生教改的核心也是教师应坚持指导学生自学。

我在教学本课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圈点勾画法、合作讨论法、比较学习法竞赛法等培养学生自主协作的能力。

教学中,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对课文的理解,提出了很多关于课文主旨、写作特点等方面的问题,并在小组合作教师指导下分析这些问题,最终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课文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面临干涸,说明悲剧仍在继续。请学生自主思考并分组讨论:说说我们身边有哪些事件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怎样的危害?作为中学生,面对环保问题我们现在或将来能做些什么?将语文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生活。此刻的学生思想活跃,讨论热烈。

五、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关键还在于备好教材、备好学生、备好教法。

备好教材是搞好教学的基础。要想备好课,最基本的要求是:明确教学目标,掌握课文重点,把握教学难点。在上这节课之前我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了大量关于罗布泊及保护环境的资料图片,并精心设计了课堂教学方案。

但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在备好教材的同时必须备好学生。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了查找资料、预习字词、独立思考以及和他人合作的能力。在课堂上,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标准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这样才能大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也同样制约着课堂效率的高低。教学方法不是固定不变的,教材不同、目的要求不同,运用的方法就不同。在本课教学时,我采用兴趣诱导法、朗读法、指导点拨法、竞赛法、探究式学习法等教学方法,引领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课堂上让学生当堂练习:如果我是 ,我想对人类说 。学生的思维表现得非常活跃,积极举手发言,对环保畅所欲言。进一步理解了课文的主旨,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作为语文教师,我想如果做到以上几个方面,珍惜每一堂课,爱护每一位学生,不断提高自身修养,面向全体学生,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因材施教,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就会成为现实。

(作者单位 安徽省宿州市第十一中学)

4.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效果几点做法 篇四

一堂课,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怎样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把课上好,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成了我们所有从事教育工作者的一致思考,当然,语文教学也不例外。

怎样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效果,我想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备好每一节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人们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充分说明了备好课和上好课的关系,可以说,不认真下功夫备好课,要想把课上好是绝不可能的。

怎样才能备好每一节课呢? 首先,要认真钻研和分析教材。

通过分析,找出教材中所备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从而进一步确定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在确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课堂教学设想,如:怎样设计导语引入新课,怎样安排教学内容的先后次序,怎样设置疑问,突破重难点以及怎样进行练习设计和板书书写等。

其次,要分析、认识和了解学生。

因为学生是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如果我们不认真分析和了解学生,那么我们的教学就会缺乏针对性,就不可能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作行之有效的教学,那样我们不但不能提高教学效果,反而会使我们教学陷入盲目尴检的境地。因此,为了搞好我们的教学,在备好教材的同时还必须注意备好学生。备学生,那就是首先要通过接触学生来了解学生,即通过和学生 1 谈心交朋友,来了解其志向,兴趣、爱好等等,并进一步了解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然后在备课的时候,依据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情趣爱好等方面来设置问题,使学生易于接受和掌握,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再次,还要备好教法。

教法是我们从事课堂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好的教学方法能使我们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们在备好教材和学生的同时,还必须备好教法,备教法必须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来考虑,采取那些最能为学生接受而又能切实解决教材中问题的方法,从而实现教学方法的最优化。

综上所述,要备好课,必须既备好教材也备好学生,同时还要备好教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要上好课,功夫确实是在课外。

二、上好每一节课

前面已经提到,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但是,反过来说,即使课备得再好,也并不是就一定能把课上好。要上好每一节课,真正提高课堂效率,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还必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到以下几点:

其一,要激发兴趣。

教学是一门艺术,一位美国教育家曾这样说过:“每一个干练的教师就是一个艺术家。他所从事的教学活动,犹如琴师从事操琴一样。他和缓地触动人类思想和感情上的心弦刺激之,兴奋之,鼓励之。”因此,我们上课之初,尤其在引入新课的导语设计上就可以下一些功夫。比如,我在教《听潮》一文时就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你见过大海吗? 你见过大海涨潮时那惊心动魄的景象吗? 2 如果没有,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雄奇壮丽的景象。听一听那雄伟澎湃的声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彦的《听潮》,它会把你带到海边领略大海的无限风光,倾听大海的潮声”,“当然,如果你见过,你又会做怎样的描述呢?”这样,不仅学生对大海的向往之情被调动了起来,而且激发了他们急切想看一看课文,了解作者究竟怎样描述大海的求知欲望。接下来,我们还可以灵活运用谈话法、讨论法、问答法等各种不同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来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利于学生更多更快地接受和掌握教学信息,提高教学效果。

其二,要精讲多练。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要提高单位时间内的课堂效果,必须精讲多练。怎样才能达到精讲多练呢? 首先要紧扣教学目标,针对教学目标作必要的讲析质疑。其次,要针对重难点来设置问题,通过讨论、交流和归纳来掌握重点,点破难点。再次,就是教师能真正发挥其主导作用,通过必要的讲析、启发和点拨,使学生真正能多动手、动口、动脑,达到少讲精讲,多练精练的目的。最后,就是要我们在讲课的过程中,切忌那种不顾教学目标是否能够完成和重难点是否能够突破掌握而游离于主题的做法。

其三,要授之以法。

人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法的指导也非常重要。比如,听课的方法,我们可以这样告知学生:要把课听好,首先要在上课之前作充分的预习,通过预习明确本文要掌握的内容并找出自己的疑虑。以便上课时来解决。其次要在听课的时候作必要的记录,尤其要记下那些自己认为重 3 要而又一时难以掌握的东西,以便课后及时复习巩固。再如,课堂学习方法,应告诫他们,首先要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在此基础上做到眼、脑、口、手并用,使自己的思路紧跟老师的思路。其次,要积极参加教师指导下的质疑、讨论、交流活动,以此活跃自己的思维,扩大自己信息的接受量,再次就是要做到“学、问”结合,“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只学不问,不能成为学问。课堂上是解决疑难的最佳时机,如果自己在预习时留下的疑问还没有解决或临时又发现了新的问题,应抓住机会及时发问。只有这样,才能在攻克疑难的基础上取得不断的进步,当然,可以告之学生的行之有效学习方法还有许多,如:课堂总结学习法,自我检测学习法等,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5.怎样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篇五

第斯多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是一种渴求知识、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甚至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境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发挥多元化教学手段的优势,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教学《周庄水韵》一课,为了创设情境,我利用多元化教学手段,用flash动画将赵丽宏笔下抽象的周庄美景具体化,再配以音乐和富有感情的朗读向学生展示出来。这一切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中国第一水乡”的神奇美妙。此时此刻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形成了共鸣,学生对整篇文章自然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

二、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可以辅助学生增强语感

如何让学生从文章中把握语感,去读懂文章,领会文章的意蕴呢?我认为除教师进行必要的范读外,还需指导学生全神贯注地去听录音机范读录音。例如我教学《乡愁》一诗,就反复让学生听标准而有感情的范读录音。具体的步骤是:先让学生听第一遍范读录音,要求学生划出其中的韵律与节奏;接着让学生分节听录音,要求学生把握每一节诗的语气、语调乃至其中的感情,想象诗中的意境;最后,要求学生再听一遍录音,构想诗中意象的流动,不同景物组成的画面,进而完成对中心思想的归纳和概括。现在某些课文范读录音,配置了一定量舒缓的轻音乐,更有利于学生把握语感,激发感性思维,这些都有赖于多元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三、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能扩充课堂教学容量

语文教学现在提倡“精讲多练”、“精讲巧练”,但无论教师欲“多练”或“巧练”,借助幻灯投影机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课前制作蕴含大量“知识点”的幻灯片,力求在课堂教学中扩大“练”的范畴,力求在课堂教学完成一定量的作业,力求在课堂教学增设必要的形象画面,创造轻松而多彩的“生疑”、“存疑”乃至“释疑”论说氛围,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电教教学仪器——幻灯投影机来解决,以达到对广大学生增大教学知识容量的目的。教师准备充分,用起投影机来得心应手,使学生不断从变换的幻灯图片上感受知识,发展能力。老师亦可鼓励学生自己去制作一定量知识要点幻灯卡片,通过投影机把学习信息反馈给教师与其他同学,同学之间交流学习心得,师生之间达成教学共鸣,其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如教一些课内自读课文,我就用大量时间使用幻灯投影机,教师少讲或干脆不讲,充分让学生自己“乐见乐说”,以“练”测“读”,往往能在四十分钟内引导他们进入自学天地中,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化知为能,奔向“自能读书”的境界。

四、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能解决文本重点难点

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可借助多元化教学手段,全部直观化、具体化、简单化。大量的感性材料,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顺利地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例如教学《琵琶行》一课,课文的重点难点在于理解白居易运用比喻的手法描写乐曲的抑扬顿挫。我运用了录音机播放一些琵琶曲,这样学生在听音乐过程中就能领会到白居易比喻手法运用的巧妙。由于用音乐创设情境,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解决了重点难点,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还可以充分运用声、色、形创造气氛,创设文章的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例如教学《我的空中楼阁》一课,作者从两个立足点来写小屋及周围的环境,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如果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教学,这一问题就可迎刃而解。课前我先把小屋的图片根据作者的游踪制成flash动画,上课时边放录音边指导学生看投影。这样,学生就能直观、具体地感知到了从屋外看小屋,小屋的方位和特点是怎样的;从小屋看世界,外面的世界又是怎样的。最后提出问题引导思考:在对小屋及周围环境的描写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通过步步深入引导,学生就能领会作者热爱小屋,热爱自由生活的情感。

6.怎样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篇六

课改下如何提高高中文言文教学效果

内容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今天,文言文教学仍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景象,学生往往发出“学古文难,难于上青天”的慨叹,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因此在文新课改的大环境中,以及言文教学逐步得到关注的今天,如何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是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关键词:新课改 文言文教学 效果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载体,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部分,有着丰富的精神资源。它能够陶冶人的心灵,熔铸人的精神,有利于青少年成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性情中人,体现出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在民族文化不断受到西方文化冲击的今天,加强文言文教学乃至母语教学,无疑有着积极意义。

随着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教师们在文言文教学领域进行了很多新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相较现代文,文言文前进的脚步仍然迟缓,成效和付出还是很不成比例,文言文仍是广大老师头疼教而众多学子不愿学的“硬骨头”。

在文言文的课堂上,我们常见的现象不外乎:教师从头到尾,逐字逐句的讲解,面面俱到,生怕学生不明白;学生埋头苦干,一字不落的记录,生怕漏掉一个词语的解释,往往来不及思考,个别不做记录的,则是一本资料书管到底。最后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学习进程慢,学习效果差。

我校于2012年3月全面铺开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提出了宾川四中“1234”课堂要求,即一个目标: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二种课型:自主课、展示课。三个转变:教师角色转变,由“师长”变为“学长”;学生角色转变,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教室功能转变,由“讲堂”变为“学堂”。四个环节:集体编写学案,自主合作探究;展示互动感悟,归纳反思提升。

那么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在自主课和展示课中,采用何种教学方式,能够真正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果呢?

一、巧妙导入,激发兴趣,让学生“想学”。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在学生眼中枯燥无味的文言文,运用什么方式,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让他们产生“想学”的念头呢?虽然,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过程中,老师应该讲课堂的主权交给学生,但是初学一篇新的文章,相关的文学常识和背景知识的介绍还是不能少的,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导入新课的艺术是非常关键的。

例如《荆轲刺秦王》一课,我是这样导入的。公元前228年,秦王政派其大将王翦攻打赵国,杀掉赵葱,最后攻克邯郸,俘虏赵王迁。王翦随机奉命率兵驻扎中山,准备向燕国进攻。燕国这时处于朝不保夕、危如累卵的困难境地。燕太子丹这时好像热锅上的蚂蚁,在 1

秦军压境的危急时刻,不得不派人采取行刺这种恐怖政策。于是历史上有名的刺客荆轲出现了,那么他是怎样取得秦王的信任进而接近秦王行刺的呢?最后行刺是否成功了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荆轲刺秦王》,共同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这样的导入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好奇求知心里,让学生想学这篇文言文。

二、民主、平等、轻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爱学”。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一直以来,我们的文言文教学都采用以教师串讲为主的教学方法。不可否认,串讲有其可取之处,它可以让学生在教师逐字逐句地讲解中将文言字词一一梳理,并学会翻译。但是,也正是这种串讲的方法使文言文的课堂失去了魅力。用串讲的方式讲解文言文,使课堂的主体完全变成了老师,学生所能做的只有被动地接受,于是,文言课堂变得索然无味,文言的美感也荡然无存,只剩下单调的文言知识,使学生发出学古文难的慨叹,甚至有厌学的情绪,上课不认真听,不注重思考,长期下去就会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文言文教学。

其实,我们老师并不需要如此的累,我们的文言文课堂也可以更有生机。实现的方法,就是改变我们的教学理念,创设一种民主、平等、轻松的教学环境,就能让学生大胆参与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应该尝试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真正想学文言文。

我们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每组由5-6个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课程中,我们一般都是采取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在学习《过秦论》一文时,我们班有九个小组,那么每个小组一部分内容,根据分派内容的多少,确定给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时间,一般是10-15分钟,各个小组的同学聚集起来,一起学习本小组的内容,因为要评比哪个小组完成得更优秀,因此各个小组的学生都会积极地投入学习,这不仅能避免学生因为学习文言文打瞌睡,还能激起学生争强好胜的心,从而积极认真地去学习,整个课堂民主、轻松,且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三、重视“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能让学生“坚持学”。

我们教材中所选文言文都是经过时间淘洗文质兼美的传世名作,往往比现代文更具使用和欣赏价值,因此接触它们的时候先大可不必忙着去肢解,去条分缕析,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先读,多读,目视其字,耳闻其音,心悟其情,从字、词、句到段、篇,从表面到深层含义,进行全面的感知。在反复诵读中,认知文字,感受声律,疏通文脉。诵读是学生的重要阅读实践,教师的任何讲解、分析,都不能代替学生自己对课文的体验、感受。现就以《师说》一文为例,简要谈谈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关键作用。

第一步粗读。首先要求每个学生在上课时要能读通课文,这时的诵读要求可以放低,以不读错读音、不读错停顿为标准。通过这一遍诵读,字音字形解决了,句子大意也基本明了,对于文章学生有了初步的感知。第二步精读。在《师说》的课堂阅读环节,我首先拿出了一、二两段,要求男生和女生作为两个团体各选一段分别朗读,这一次诵读比第一次的粗读进步不少,同学们明显的读出了一定的节奏和感情。然后我要求男女生互换段落朗读,大家兴致盎然,读的居然更好了。第三步烂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前人的经验现在仍有借鉴意义,文言文要想读通读透,只靠课堂上两三遍的诵读几遍是不够的,还需要课下多花时间反复吟诵并配以同步或不同步的默写,以读助写,以写促读,建立读写一体化的学习流程。当然,在这样的良好氛围下,课堂不再是枯燥无味了。

7.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探析 篇七

关键词:语文;民主和谐;兴趣;探究

我们深深感到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高低, 学生培养的好坏, 最终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我根据学生的精神需要, 实施精神关怀,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 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 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鉴于此, 我从几个方面谈谈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几点认识。

一、建立民主和谐的关系

尊重学生, 就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尊严、参与、努力、差异和价值。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 要让学生感到老师是平等地对待他。建立民主的教学关系,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成功学习的基础, 要使教育内容深入人心, 必须抓住学生的兴趣点, 使学生热爱自己所学的语文课。要以激发学生兴趣为突破口, 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 应该向市场管理那样, “放而不乱, 管而不死”。放下老师架子, 以平等态度对待学生, 讲究课堂民主, 不搞一言堂。我们有些老师, 往往习惯于传统教育师道尊严, 习惯于用训斥口吻而不是用“导游”口吻, 对于“俯身侧耳以听”, 训斥后“色愈恭, 礼愈至, 不敢出一言以复”的学生, 表示欣赏尊重他们的参与学习成果, 融洽、亲切的师生关系容易建立, 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劲头就会越来越大。在对话中, 教师扮演的是“平等中的首席”, 通过平等对话构造师生理解的语境, 让教师和学生的生活感情、人生体验、生命意识渗入文本、提升文本、师生原有的对话价值、学生的自主解读的权利就会得到尊重, 学生的文本解读的事业就会得到开启, 学生解读的空间就会得到拓展, 只有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 才能对事物有更充分的认识, 促进自己的发展, 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 特别是学生在母语环境中学习语文有许多有利因素, 存在着主动学习、阅读求知、表达交流、探究创造、自我完善的巨大潜能。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课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叶澜教授曾经说:“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和活力, 只要教师的生命和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 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 才有真正的生活。”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初级阶段, 各方面发展都缺乏持久性、连续性和稳定性。因此, 在进行语文课教学要时时保持教学内容的丰富、学习甘肃通渭●连永红

形式的新颖, 变枯燥为生动,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力求寓教于乐, 引发儿童的兴趣, 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的愉快气氛中学会汉字。每个学生都有着他的优点、长处。我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积极进取的愿望, 都有进步的可能。接纳每一个学生, 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 信任会创造奇迹。在上课我总会说:“上节课大家挺努力的, 表现不错, 老师很高兴。这节课我相信大家会更努力, 表现会更出色, 也相信大家一定行的。”学生实践的结果不理想、不完美, 甚至是错的都不要紧, 因为我相信只要学生肯积极参与, 努力进取, 终有一天会成功的。有了这种自由的学习环境, 学生参与课堂实践普遍很活跃, 对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果是很有效的。

三、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学生在求知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困难, 因此做老师的有责任去帮助学生渡过难关, 不断进取。帮助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与重视, 对于低年段的写话教学, 教师并不需要为孩子设定太多的框框, 应当鼓励学生放开胆子, 自由表达。日子久了, 他们就会觉得很有成就感, 从而自然而然地爱上语文课。他们会认为老师在真心地爱着他们, 从而产生感激和报恩心理, 产生信心, 产生动力, 不断追求成功。让课堂活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 以活动促进学生发展, 关注学生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 要让课堂贴近学生的生活, 突出对现实的认识、生活的体验和精神的感悟, 让课堂充满激情, 充满美感, 充满智慧。向学生提出挑战性、激励性、趣味性的问题, 引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要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学生、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法, 充分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发现性、探索性, 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在合作中知识和能力得到提高, 情感沟通的能力得以形成, 良好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养成, 更重要的是个体在合作中个性差异的价值得到重现与升华。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须创设一定的情境, 让学生表演, 通过表演, 再现课文情景, 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课堂教学时,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可通过积极的探索、发现、实践、体验, 主动学习获取知识, 学生善于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提出新的问题、新的观点、新的思想、新的做法。语文教学是一个外延无限的过程, 课堂的40分钟, 只能算是杯水车薪。但若只限于课内, 是十分狭隘的。因为, 学生更易于在活动中体验, 所以在语文课外活动中的渗透, 能促进课堂教学, 具有相得益彰、事半功倍的功效。

语文是学好各类学科的基础。语文教学的任务在于帮助学生培养与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如能调动学生的思维, 把课教“活”, 达到课堂艺术的佳境, 焕发学生生命活力, 诱发学生创造欲望, 是不断提高学生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8.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篇八

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的激发,是要通过情感生成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把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引到课堂上,让学生感到语文是有趣的知识,语文课堂是有趣的课堂。在授课时,教师可以讲述一些平日收集书本知识外的教学素材,包括作者的轶事、范文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一种趣味性的理解,认识到语文不仅是横平竖直的文字,更有许多生活中的趣事,通过高于生活的升华,认识到语文就是文学。另外,教学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还要把多维的教学方法集中到同一节课中运用,比如即兴的演讲、学生间的辩论、小组讨论以及学生的互访、谈话等方式,让学生不再感到语文课堂的生冷,将自己融入学习的全过程,学会从感知和体会两个方面更深层次的理解语文课程。第三,要把引导学生的思路作为教学的重点。薄弱生源的学习是很吃力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不断调整学习的方向,关注学习的进展,并自主判断学习的内容,学会循序渐进的思考问题,学习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2. 创建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很大,薄弱生源状况下的学习环境一般都会较为散慢,课堂纪律松散。教师面对这种状况不能将批评与指责作为维护课堂环境的手段,而要通过创建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集中精力学习,帮助学生自主进入课堂学习的角色。实践证明,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下,学生在思想和心情均进入愉快的状态下,学习效果会有明显提升。创建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师的引导是关键。教师要把教学语言生活化,让学生感知到教师的教学感情,愿意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主动思考和吸收教师的教学内容,提升学习效果。

3.实施知识情境的导入教学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不只是教会学生掌握文字与语言的应用,更有利于学生的思想和道德品质的形成,因此,教师要努力让学生感知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对个人人生的影响。单一的课堂教学,将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将很难深入,因此,必须通过知识情境的导入,来强化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对薄弱生源而言尤为重要。薄弱生源的理解能力,语文能力以及思维能力都相对较弱,对于语文教学目的很难理解和认识清楚。教师可通过情境导入,让学生通过思维和感观的双重刺激,来强化学习效果。比如在教学《济南的春天》时,教师在讲解作者对文学语言的运用时,如果学生很难理解作者的观察力和文学表现力,将对这种文学运用手法无法产生直观的认识。通过对照图片观察,学生能较为容易地发现作者对观察到的事物进行的描述,从而让学生感知到语文其实并不是象中的全部高于生活,语文其实只是源于生活的一种正确认识。总而言之,学生在正确认识语文课程的情况下,学习效果会有明显提升。

9.运用学具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篇九

幼儿园学具教学法是教师引导幼儿动手操作系列智能学具,以手、眼、脑并用,教、学、玩合一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开发幼儿多元智能,促进幼儿富有个性发展的特殊教学方法体系。运用学具教学,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学知识,练思维。其次,在教学中要重视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指导幼儿开展异彩纷呈的活动,使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另外,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巧妙设疑,最大限度的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幼儿园学具教学法”是历经十三年的研究探索而形成的一种开发幼儿多元智能的教学方法体系。该体系包括理论基础、框架结构、序列化、范式化的方法设计,物化形态的“智能学具组合系列”,填补了我国幼儿教育中长期缺乏特殊教学法研究的空白,拓展了我国幼儿园教学方法研究的思路,是教师引导幼儿动手操作系列智能学具,以手、眼、脑并用,教、学、玩合一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开发幼儿多元智能,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的特殊教学方法体系。那么,如何有效的利用学具进行教学呢?

一、学具教学可以手脑并用,寓教于乐

幼儿的智慧起源于主体对客体的操作动作,动作的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组织者,特别是儿童双手操作的精细动作,能够有效地促进脑神经结构的完善和脑功能的发展,因此,引导幼儿动手操作丰富多彩的客体材料,是促进幼儿发展的主要途径。“学具教学法”借鉴了著名幼儿教育专家蒙台梭利将理论、方法和学具应用融为一体的研究思路,依据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研究出了序列化的“智能学具组合系列”。教师引导幼儿动手操作学具,在手脑并用的操作游戏中,学中玩、玩中学,学知识、练思维,有效地克服了幼儿园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幼儿听,教师演示幼儿看,幼儿教育成人化”的.弊端,真正地实现了手脑并用,寓教于动,学玩结合,寓教于乐。如:在过去的语言教学当中存在只教语言不教思维;重视言语表达而忽视听的理解;重视言语表达的表面形式;忽视言语表达应用的创造性本质。之所以会造成这种弊端,则主要是由于以往用于语言教学的教具少,幼儿只能一遍一遍听老师讲解,不能动手去做、去操作客体材料的缘故。“学具教学法”中儿童智力学具的出现和应用,大大改善了语言教学教具不足的现状。幼儿可以人手一套,由被动地听和看,变成了每个幼儿都可以动手操作,并且这种操作游戏可以是比赛性质的,每个幼儿都可以在游戏中、在竞争中愉悦的发展自己的语言能力。如通过学具画面使幼儿掌握各类词汇,像丰富形容词、训练重叠词、找反义词、选画面说句子、编故事等;也可以通过学具画面,进行词语的扩散能力训练,如词汇接龙、看字组词、说成语等;还可以通过表述学具画面,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如选画面编句子、选画面编儿歌、选画面编故事等等,幼儿都百玩不厌。

又如:在数学教学中更体现了学具教学法的功能,既教计算又教思维,把二者有机地融汇在同

一个教学过程中,以游戏的方式激发幼儿学数学的兴趣。通过智力学具的运用,让幼儿有目的、有意义、有趣味的操作,将外化动作转化为内化的“动作”,孩子们在亲身体验和感受中,将一些抽象关系的理解变成一种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玩得有趣,学得有序,有很多不易被幼儿理解的数学关系就在玩中轻松的解决了。

二、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孩子活动的积极性

幼儿阶段的孩子,好奇心强,并且好动,好游戏,在培养幼儿各种知识能力的训练中,好的游戏情景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集中幼儿注意力,引发幼儿好奇心,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好铺垫。如,我们在对小班孩子进行概括分类能力训练这一活动中,考虑到幼儿思维特点具有具体形象性、分类概括能力差的特点,如果用枯燥、单一的说教让幼儿去理解、操作进行分类的话,那么孩子既弄不懂分类的方法,同时对此次活动也会兴趣全无,无法激励幼儿积极探索的愿望,因此,我们在活动时,以游戏的情节贯穿始终,收效很大。导入部分,我们以听《运动员进行曲》导入,接着以“动物运动会”的情节展开活动。教师当裁判员宣布比赛项目(飞行比赛,游泳比赛……)及运动员(学具块),幼儿当场地工作人员,进行操作和分类,进行过程中,教师以游戏口吻调动幼儿,激发孩子更大热情,最后用“给小动物做奖品”,做观察记忆力练习结束活动,整个过程充满了游戏的趣味。孩子们从玩中自然而又轻松的懂得了分类方法,顺利完成了操作要求,同时发展了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玩中学,学中玩,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了分类概括能力。

三、重视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使每个孩子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因为每个孩子的遗传素质、家庭环境等有所不同,因此,孩子之间的差异客观存在,在学具教学活动中应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要使每个孩子都能获得成功,增强自信,教学过程中应为不同层次的幼儿设计不同的问题和操作要求,尽量使每个幼儿获得成功体验,对于能力稍差的幼儿,问题的设计应尽量具体,富有启发性,而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则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不同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孩子都能有较正确的回答,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有利于调动孩子三性的发挥。在操作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对于操作跟不上的或不明白的孩子要及时降低要求或暂换要求,对个别操作有困难的幼儿进行重点指导,给予适时的帮助。有的孩子刚开始实验时,动手能力差,加之不能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常常出现顾此失彼,慌忙无序的状况。因此,教师要在巡回检查环节中重点指导他们;而对于动手能力强的幼儿则提出更高操作要求,或当小老师进行检查,或进行创新操作,减少活动中的等待,多动手多思维。虽然每个孩子的操作过程和结果不同,但都应从不同角度给予鼓励、肯定。这样,每个孩子都会在自己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都会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另外,教师对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要及时评价,奖励,强化幼儿的进步,激发幼儿进一步操作、探索的兴趣。如:对孩子一个鼓励肯定的眼神,一句口头称赞的言语,一阵热烈祝贺的掌声等,使孩子体验成功的乐趣。

四、运用学具教学,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是伴随着人的不断创造而发展起来的,在如今飞速发展的新时代,更是需要大批富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学具教学可以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如在让幼儿进行观察记忆力训练时问:你是怎样记住的?为什么?谁还有不同的记忆方法等?翻转练习时问:你还有什么方法可以翻得更快些?而不是用直接告诉的方法,而是让幼儿在探索中去创造去发现。用这样一些问题引导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教师还应以游戏情景激发幼儿兴趣;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引导幼儿明确问题;以外部的动手操作展开头脑内部的联想;以创造活动中的具体作品引导幼儿进行评鉴选择。如在小班《讲故事,练思维》课上,教师讲故事《聪明的文彦博》后提问,球掉到哪里去了?当球掉进洞里时,小朋友们常用什么方法取球?文彦博想出了什么方法?文彦博的方法好不好?别人怎么没想到?在组织幼儿展开充分讨论后,将幼儿分成两组,每组有一个瓶子(瓶内装有小塑料玩具),一杯水,一根木棍。要求幼儿不能倾倒瓶子,想办法取出玩具。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尝试用多种方法,最后寻找用灌水的方法取出瓶内的玩具。活动结束时,孩子们仍意犹未尽,老师只好满足孩子们说:“区角活动时,愿意做的小朋友再来做吧。”

10.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篇十

论文摘要:卓越课堂是最优化的课堂形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对课堂深层次、全方位地把握,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形成人人参与、主动学习的活动形式,创建一个和谐得学习共同体。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探究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重视教学建模能实现教学创新,使教学真正达到促进学生的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卓越课堂 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共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形成人人参与、主动学习的活动形式。目前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就是学习方式的改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课改研究的主要目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但教学实践中,传统的教学意识依然存在,学生在学习中反映出来的情况令人担忧,由于学习方法的不恰当,导致学习效果不佳。近年来,我校课改的研究与探索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一定的关注和思考。本学年,教师们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围绕“卓越课堂”行动计划,开展了“参与,合作、探究”的课题研究活动。

课堂是实施学习活动的主渠道,提高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能力是学习活动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而懂得方法和技能,加强训练又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关键。于是我们教研组教师以“课堂教学”为重点,努力探究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以“双主共学”为理念,建构“问题导学、探究体验、展示交流、检测反馈”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习方式的改变,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们发现:数学教学建模,就是建立数学教学的模式,并以此模式思考教学的目标、方法、进程以及预计其效果,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其实,在教学中重视数学教学建模能使教师实现教学创新,促使其专业发展,也能使教学真正达到促进学生的发展的目的。下面就谈谈我们对建立“数学教学的模式”的一点体会和想法。

一、经历发现问题的过程

问题是思维的核心。只有提出了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教师备课的重点就是根据学生的设计好有效的问题,起

到纲举目张的效果。数学问题可以由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起点提出来,也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来发现。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探索自己发现、提出的问题具有更浓厚的兴趣。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老师创设了一个“套圈游戏”的问题情境。大家先是随意站着投圈,发现这种方式很不公平,于是要求按规则站。但有的规则也不公平:如果站成一横排,越是两边的学生越是“吃亏”;如果站成正方形,四个顶点处的学生最不好投„„同学们发现如果站成圆形,对大家就都很公平。问题自然也就产生了:为什么站成圆形对大家就公平了呢?圆到底有什么特征呢?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圆的特征的兴趣,自然过渡到了探究体验的环节。

二、参与探究体验的过程

“探究体验”是指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运用自己的方式去思考、探索,并在同伴之间交流自己的发现。这一过程包括三个学习活动: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如在“比的基本性质”的教学,教师先请学生说一些比值是2的比,并将这些比按前项从小到大排列,引导学生观察得到初步规律:“前、后项都变了,比值不变”,就产生了疑问:“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的呢?”接着请同学们在学习小组内讨论,要求学生对这些算式任选几个作为研究对象:先独立思考,寻找其中的规律;然后在小组内依次发言;最后小组同学共同提炼本组的意见向全班交流。这一过程中,学生研究的是自己提供的学习材料,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探究欲望,并在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中发现规律,充分展现思维过程,充分表达意见,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三、注重展示交流的过程

注重数学交流,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是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化。这一环节是在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后由小组同学共同提炼本组的意见向全班交流的过程。在交流时,教师要教会学生做到正确的角色定位:首先,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见解。其次,培养学生敢说的勇气,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说话时声音响亮,条理清楚,语句完整,语言精练且重点突出。最后,培养学生适时转换的能力,在交流活动中,既不能成为旁听者,更不能只注重表达自己的见解,而忽略了别人有益的建议。要将说与听有机结合起来,有所倾听,才能有所表达,有了听与说,才有对知识的理解。

在小组合作学习后的交流时,代表小组进行交流的同学,不仅要汇报自己的观点,还要概括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集体探究成果,也可以代表他们组,提出疑难问题向同伴和老

师请教。在交流时,其他同学要注意倾听,以便对交流的内容进行评价,并对他们的发言提出质疑或补充他们的不足,培养学生边听边想、先想后交流的习惯,提高交流的水平与交流的效果。

四、落实应用拓展的过程

“应用拓展”是运用在探究中所获得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进一步提高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应用拓展,要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要解决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设计开放题的基本方法是:

1、条件开放:条件不足或多余。

2、结论开放:有多个合理的答案。

3、策略开放:有多种合理的策略。同时要注意开放性问题的趣味性、综合性、现实性、实践性。例如学习“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后,教师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课后探索:将一个正方体纸盒沿着棱剪开,但6个面仍要连在一起,问有多少种不同的剪法?

五、完善检测反馈的过程

11.用“精讲”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篇十一

关键词:精讲;参透教材;精心设计问题

作为一名在农村工作了十几年的小学教师,经历了小学课堂教学的多次改革与实践。这其中,有20世纪90年代倍受推崇的“愉快教学法”,有2000年初的“目标教学法”,以至近几年在我县大力实施的“自学、精讲、训练、反馈”模式。现在回过头来看,其实这些教学模式,其核心在于抓住教学重点,突出“精讲”,只是形式、称谓不同而已。

多年来,我在课堂教学中始终突出“精讲”。因为只有“精讲”,才能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才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精讲”就是要把主要问题讲得精,但不可把精华和主要地方减掉。把主要内容精讲,这就非常准确地说明教学时要抓住教材的重点和关键。“讲得精”要求教师要吃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严格执行:“注重启发式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不仅学会书本的东西,特别要学会书本以外的知识”。也就是说,教师要善于处理教材,注意教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结合这些年的教学实践,我想,要做到“精讲”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参透教材,激活教材

课本是最好的范本,课文是最好的范文,是中华文化古今之精髓。我常常跟学生讲,书本里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智者人生的感悟。我们要从有限的时间中挤出空闲,多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既然让学生多读,那教师更应好好读。因为教师要做到“精讲”,首先就要参透教材。所谓参透教材,即把握作者的思想脉搏,走进作者的心灵,弄清作者的写作目的,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懂得了作者的写作目的,我们还应该确定:课堂上要让学生懂得什么?怎样懂得?身为教师,我们只有悟透教材,明确教法,方能将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写作目准确地传达给学生,从而引导学生在读中思,在思中悟,在悟中激活思维,进而达到作者、教师和学生的三合一。

例如,在教学《北京亮起来了》这一课时,由于这是一篇介绍首都北京的文章,在教学时,如果教师直接让学生学习课文,学生就很难对夜晚的北京城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同学们,首都北京以它悠久的历史闻名于世,在21世纪的今天,它的夜晚也焕发了勃勃生机。今天,就让老师带领大家领略北京城的夜景吧!”接着我运用多媒体播放了北京城的夜景录像。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被这靓丽的美景深深地吸引了,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赞叹。看完之后,我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讨论,谈谈自己的观后感想。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北京城的夜晚真美丽!”有的说:“我真想让爸爸、妈妈领我去看一看,那一定棒极了!”……此时,我趁热打铁,对学生说:“今天,老师就满足大家的愿望,带领大家一起去北京城逛逛,好吗?”学生十分高兴地说:“好!”于是,我对学生说:“我们开始出发了,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乘飞机来到了夜晚的北京,现在,我们乘车正行驶在北京的街道上,欣赏这‘灯的海洋,光的世界’。”这时,我让学生睁开眼睛,此时他们的感觉已经不一样了,我感受到了一种兴奋。由此可见,要做到“精讲”,教师就要很好地和文本对话,参透课文,激活文章,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引起学生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精心设计问题,自悟升华

在语文教学中,要做到精讲,教师就要根据各类课文的特点精心设题,在文章的关键地方,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发问,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兴趣,学会从品语言文字中说“疑”,从而达到“精讲”目的。

例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课时,在学生自主学习课文,了解了课文内容后,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有机会去小兴安岭,你会选择哪个季节呢?为什么?把你最喜欢的那个小节读一读,然后给周围的同学说一说你最喜欢的那个小节是怎样的?”同学们立即议论纷纷,一个同学站起来说:“我最喜欢春天,我心目中的春天到处是绿色,小草绿了,树枝也发芽了。”这时,我再提出:“还有谁在点缀着绿色的春天呢?”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小燕子也飞回来了,各种颜色的鲜花都开了……”此时,我立即给予表扬:“说得好!请大家就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课文。”

最后,多媒体播放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画面上明亮的色彩,壮观的景色,加上时高时低、时缓时急的钢琴曲,把他们带入了壮观绮丽的小兴安岭,使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通过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精讲”除了要求教师要深研教材,切实把握文章真谛外,还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因势利导,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同时,在教学中,教师的授课语言要精练、精彩,充满激情,感染学生。

教学的过程千差万别,常说:教无定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运用理论指导工作。只言片语,难以说清教书工作的精深,就让“精讲”的理念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吧!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新

12.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果 篇十二

一、引导学生精读细读, 培养审美情趣

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具有娴雅精致、脍炙人口的特点, 它们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 从不同方面反映出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时, 要注重指导他们进入情境, 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教师要让学生逐渐形成在阅读作品前, 本身就存在一种心理期待, 即阅读习惯、趣味、心理、预期目的等, 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 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 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 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 这种境界是一种美妙的心灵愉悦感。对于初中生来说, 在这一阅读过程中, 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 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沈复笔下的那一片童稚之情;背影中的浓浓舐犊之情……如何不让学生怦然心动而终有所悟呢?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 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 让学生打开心扉, 尽情感悟, 去做主动的探究者, 而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样, 才能陶冶其情操, 培养其审美能力。

二、营建课堂师生互动, 优化教学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这种健康的学习情感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要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 使学生受益匪浅。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更多地继承着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结晶, 这一文化体系本身就对知识分子的人格提出了较高的规范和要求。语文教师作为这种文化的直接传播者, 更应该向这种规范和要求看齐, 其“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的满腔热情, 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 直接对其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

三、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优化学习效果

13.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论文 篇十三

1.提高学生学习信心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假如老师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普遍会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例如,教师一般会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并对其进行一定的心理鼓励,一般有:教师肯定的眼神、赞赏的话语,等一些简单的动作,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关心和重视,这样学生就会有主动融入课堂教学的兴趣。正如“马太效应”中,学生在感受到自己价值的同时,会更加朝向优秀的方向发展,并将这种优秀持续。同时,在高效率课堂上教师一般对学生采取积极鼓励,对学生的错误也能理性看待,特别是对学生进行批判教育时,教师更注重对评判方法的把握,而不是一味的指责学生和强调学生的过错。这样的教育方法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让其主动学习、乐于学习。同样,在这样的积极状态下,更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时效性的发挥。

2.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建设过程中,主要是对学生主动性的培养。在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就会形成自己的逻辑思维模式。教师一味的学术灌输,只能做到“授之以鱼”,而这种教学模式往往抹杀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限制了学生对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在数学研究领域,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主体学生借助于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下,主动地建构对客体。所以,在建设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活力的不断培养,同时,对实效性的强调还有利于学生保持勤于思考,在思考中学生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

二、提高初中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具体方法

1.方法教学

这里的“方法教学”强调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传授。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教师不能一味的只是让学生求得题目,不能是“为做题而做题”的目的。而是要教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数学学习方法的获得远远比解决某个问题更重要。在实效性课堂建设过程中,教师交给学生学习方法的科学性,直接决定了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积极主动的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在掌握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在课堂中更好的实现自己,我们知道学习作为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更好的解决问题。同时,对数学学习方法的掌握使学生形成一种开放性思维,真正的“会学”,这样学生也就能够独立发展逻辑思维,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独立解决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尤其要抓住机会联系现实生活案例,并渗透数学知识在教学知识中的发生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也是对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强调。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应及时向学生分析目前和数学思想融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只有注意对学生思想方法的分析,教师才能更好的把握教学进程,同时,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这也是符合数学教学的规律,数学知识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把握。

2.丰富教学模式

在初中教学工作中,要建设实现性数学课堂,就要结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丰富教学模式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科规定了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注意力集中程度,初中生由于处于性格形成阶段,其注意力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如果数学课堂中,老师仅仅采用单调的板书教学模式,那么学生则会在集中学习一段时间后出现思维停顿或者是不能专注于课堂教学。在实效性数学课堂建设过程中,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模式,例如,在立体几何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动手亲自制作立体模型,在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中,更加有效的把握空间图像的抽象性。同时,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课堂上采用分组讨论,学生提问、学生解答、学生归纳等多种形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集中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确保其学习的高效性。

3.新教学工具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科学技术的成功也广泛的应用于教学实践过程中,在初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熟练的掌握多媒体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工具参与教学,有利于将平面固定的模式转化为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线条感等一系列感官活动有效把握的生动画面。在这种形象、直观的视觉展示中,使学生更加有利的对问题进行把握,同时,还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使思维更加活跃。这样当教学中出现难题时,学生可以有效的把握其重点和突破点,最终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这样学生在课堂学习的效果就得到了优化,进而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最终实现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

三、结束语

14.地理:运用插图,提高教学效果 篇十四

前苏联著名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把画片带进教室,就是哑子也会说话了。”由此足见地理图片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作为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地理图片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完整、清晰的地理空间观念,真正做到“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九年义务教育地理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依据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编排了大量的教学插图。这些插图和正文、阅读材料、活动等内容相得益彰,从而使教材图文并茂,增强了可读性和说服力。教学中充分发挥插图功能,加强和改进插图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发展观察、思维和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多种素质。

从形式上看,地理教材中的插图可分为地图(地理事物和现象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漫画和史料图等几类,它们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各有侧重。那么,课堂上如何充分利用课本插图,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呢?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以图释文,相辅相成

地图被誉为地理的第二语言,它与文字是相辅相成的。地理插图印证文字内容,文字描述插图。插图知识的讲授,也就是地理知识的传授过程,掌握了插图知识能更好地理解教材的文字内容,教学中要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把地理知识落实在地图上。例如,在学习综合探究“认识北美地形、气候、河流之间的关系”一课时,充分利用“北美地形图”“地形对北美天气变化的影响图”“北美气候图”,通过指图讲解,让学生对北美的气候形成原因能从根本上了解认识:影响气候的要素除了纬度因素和海陆因素以外,地形在某种情况下对气候的形成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这样讲解,学生既掌握了北美气候的特点和成因,又增强了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从中又加强了辩证思维的训练。

二、以图提问,启发思维

图像是课文的再现和补充,利用图提问能起到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的作用。如讲“欧洲西部”一节时出示欧洲西部地形图和降水图,让学生分析为什么河流较短,但水流量大,通过读图讨论学生很快明白:欧洲西部由于地处平原且面积小,轮廓曲折因而河流较短,但降水较多因而河流量较大。再如教材中有的地方直接用一幅图来表现和说明一个问题,而不用文字叙述。例如,在讲世界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时,迁移的原因没有文字叙述,而是用图像表示出来。图上画了一个大大的箭头,由农村指向城市,旁边列出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三个原因。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读这幅图,开展讨论,弄清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否则就遗漏了知识点。

三、指导读图,释疑解难

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原理性、规律性较强的内容,有时利用课本彩图可以在教学中收到释疑解难、帮助理解与记忆的作用。如“地球上的五带”这部分内容,初中一年级学生感到抽象,难于理解和接受。倘若利用课本中的五带分布图和图片周围的儿童的叙述,便容易达到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再如讲欧洲西部的人口分布时,先出示“欧洲西部人口分布图”和“欧洲西部工业区示意图”,然后提问:说出欧洲西部人口稠密区主要分布在哪里;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稠密?通过引导看图,学生可以很快分析出:欧洲西部人口分布和工业发展的关系,人口稠密区沿煤矿和工业地带分布。

四、课前引用,激发兴趣

在讲“巴西”一课时,先引导学生读彩图“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然后提问:“具有世界一流的足球队,喜欢跳桑巴舞的国家,大家知道是哪个国家吗?”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又如在学习“世界人种”时,通过阅读课本彩图“世界上三个主要人种”,让学生观察了解白种人、黑种人和黄种人的体表特征的差别,一方面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自然地导入新课,同时在课前学生阅读彩图的基础上,教师也能比较容易讲授上述三大人种的体表特征的差别及环境对人种形成的影响。

五、引导欣赏,激发感情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图片展示世界各地的美好河山和人文景观,各民族各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工农业生产情况,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观念。如讲我国的旅游业时,阅读黄山、桂林等景观图,激发学生热爱和保护祖国河山的感情;讲“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时,分别阅读“罗斯一家的照片”和“纳米亚的照片”两幅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别一目了然,从而激发学习热情,树立赶超发达国家的信心。

上一篇:给灾区小朋友的一封信作文950字下一篇:安全在我心中演讲稿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