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改革考察报告(精选4篇)
1.公车改革考察报告 篇一
公车改革的案例分析报告
———— 贾燕宇 邹川 徐煊
【案例摘要】
目前,公车消费已成为财政的包袱,成为不合理的消费黑洞,甚至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受到公众的普遍关注,公务车是政府采购的主要物品之一,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呼声最高的2005年,公务用车采购市场却暴露出一些令人费解的怪现象,并因为高档车的激烈竞争而被称为“豪华车元年”.奔驰、宝马、皇冠等车争相进入政府采购名单,车本位与官本位相结合之下,公务用车领导着中国汽车消费的豪华之风。因此,公车改革势在必行。公车改革难以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公车改革影响最大的既得利益群体主要是领导阶层,因此公车改革的阻力也特别大。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公车现状及存在问题,然后阐述了公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接着说明了公车改革的目的,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公车改革的难点,最后提出了公车改革的途径。公车改革的意义不言而喻,对于减少公用支出、节能减排、降低拥堵都有不可估量的意义。要抑制公车腐败,节约行政成本,建设和谐交通乃至和谐社会,改革公车制度正可谓一举多得。
【案例陈述】
山东省临朐县公安局交警大队一张奥迪Q7的照片在网上引发热议,被众网友封为“牛车”。这台Q7的车身是标准的“2004式”警车外观标识,车引擎盖上赫然印着“警察”和“POLICE”字样。根据奥迪官方网站的信息显示,据悉,此警车属于山东省临朐县公安局交警大队。临朐县公安局宣传科的工作人员随后回应称,此Q7警车只是一台带路车,重要领导来的时候才会使用,平时不会开。奥迪Q7作为警车,价格在81万到256万之间。而半年前,临朐公安局曾撰文称“警力不足、经费紧张依然是制约公安机关发展的‘短板’和‘瓶颈’”。如此庞大的财政数字跟半年之前的所谓“警力不足、经费紧张依然是制约公安机关发展的„短板‟和„瓶颈‟”形成强烈的反差,或者说如此豪华警车已经成为“经费紧张”的一种反语,它正好揭示了一种弥天大谎的出现。可见,临朐县的公安局是在诉说着神奇的一个故事。因为经费紧张只是一种借口罢了,这种借口是用来填补群众的口的。
经费紧张,就没有能力办案或者没有精力办案。这不能不说是给自己最好的借口和托词。当有案件发生的时候就可以不去理会了。而现实中却出现了豪华警车,那么,经费紧张在何处?不难发现,在新闻中很多贫困县,阜宁县的山寨中国馆和山寨悉尼歌剧院,山西蒲县的山寨鸟巢等等都说明经费并不紧张,这只是一种为了申请更多经费的幌子。
试想,如果说自己的经费很充裕,岂不是在来年的预算中就不会增加更多的数额?说自己经费充裕岂不是就没有办法为自己不去办案或者办案不力寻找借口了?可见,说自己经费短缺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说辞。临朐县这么说只不过是借鉴了别人的说法而已。但由于豪华警车的出现打破了这个借口的宁静,因为毕竟这是一个贫困县。尽管是贫困县但县里的领导人员还是不去申请贫困县的名额,何其壮哉!
在公款采购的过程中,由于缺乏一种有力的监督和管理机制。对于财政的收支情况就形成了一个空白。那些政府工作人员在进行采购的时候就会肆无忌惮,形成一种“买贵不买好”的局面,因为是纳税人的钱不是政府自己的钱,所以花起来大手大脚。在这样的贫瘠的县城里竟然会出现这样的豪华警车也不足为怪,只不过太惹眼了,太对不起半年之前的“经费短缺”影响公安机关的发展了。
【网民观点】
在网民评论中,仍不乏言辞激烈的抨击和责骂。除此之外,有不少网民爆出了各地警察配豪车的现象,表示不足为奇。如凤凰网无线网友手机用户称,“有些事情知道就好,何必说出来呢!合肥警车有的是路虎”;新浪网广东省深圳市手机用户称,“在惠州就见过着装的奔驰S600,这些事见怪不怪了”;新浪网福建省厦门市网友“lumaca”表示,“太正常了,你们去看看湖北咸宁,这个经济落后的地方,警察外出办案开的就是Q7,什么带路车,代步车还差不多”。
还有不少网民对公安养豪车表示不满,认为是严重的资源浪费,如凤凰网江苏省苏州市网友“秋同不三”称,“那不是浪费,那钱是多少老百姓的血和汗啊”;腾讯网北京市网友“虎头猫”称,“不知养这台车相当于多少低保人的钱”。
针对警方的豪华警车为领导开道的说辞,不少网民表达了对“面子领导”的不满,如搜狐手机网友称,“不要把矛头都指向警察,现在的大小领导观摩视察什么的,都要求豪华警察开路,公安局长也不能违背上级领导的意思啊”;另一位搜狐网友则调侃道,“没听见是接领导的吗,领导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还有少数网民支持为110民警配好车,如腾讯网青岛市网友“陌生人”称,“我倒觉得应该给下面的110民警同志配这样的车,因为他们现在开的那些破车连一般的摩托车都要追不上了”;也有批评管控缺失、改革不到位的,如搜狐社区网友“rzxfch”称,“这说明政府部门管控严重缺失或者肆意纵容,一个政府机关购置固定资产难道没有程序吗?看看鹤立鸡群的政府机关高楼大厦,什么都不用说了”,搜狐手机网友称,“公车改革都是空话,太腐败了”。
【案例分析】
1.目前公车现状及存在问题
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孙继业指出,公务车使用存在的三大弊端[2]:一是公车费用高,财政负担沉重。一辆公务车的年运行成本(含司机工资、福利)可达5万元以上,地方公车消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在6%至12%之间,有的地方甚至更高。二是公车私用现象严重。在公车使用中,有的地方办公事占三分之一,领导干部及其亲属私用占三分之一,司机私用占三分之一。三是公车使用效率低下,浪费惊人。社会其他运营车辆每万公里运行成本为8215元,党政机关则高达数万元,每辆出租车的使用效率为公车的5倍,而运营成本仅为公车的13%左右。四是公务用车还存在超标准、超编制配备使用小轿车问题。
2.公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目前,公车使用中存在着耗能大、费用超标,公车私用等浪费问题,是造成行政官员腐败的一个重要根源,已经影响了党的执政能力,也是中央和国家及“两会”提出议案最多的热点难点问题,呼吁最强烈的问题。“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治理执政党官员腐败,必须从官员的吃、住、行这个根源抓起,所以公车改革势在必行。
有报纸批露,我国财政收入自改革开放之初到现在,只增长了9倍;可同期我国行政开支却增长了近50倍,这里面很大增幅就是购买、维持公车的费用。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条件下,举国上下都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问题,愈发显现公车改革问题的紧迫性。免费的义务教育、全民的社保、医保,都是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需的,也是政府对公民应尽的义务,但这些无疑都需要巨额资金,在我国还不富裕的情况下,钱从哪里来就很关键。而公车改革无疑会提供这笔巨额资金,根据有关分析,我国公车改革后,公车耗费财政资金至少可以从每年3000亿元左右减少至1000亿元左右,这样可以每年节约2000亿元,都可以投入上述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事业中。
当前,汽车用油已经成为我国成品油消耗的重要组成部分,汽车尾气污染已经成为大城市空气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元凶。当全球能源紧张时,当交通堵塞严重时,当养车费太高时„„私人车主就会承受不起而少开或停开,而改用乘公交车或自行车代步,这就是市场价格调节的作用。
但这种市场价格调节往往只能对私车有效,对于公车却是不灵的,因为公车的所有一切费用都由公家买单,自然不会对公车使用人产生调节作用。公车私用高昂的费用由公家报销,使节能措施与市场调节失灵,加重了大气污染,人类的生态生存环境受到了影响。
据测算,就北京来说,公车改革可以使公车的出行量减少2/3。这意味着公车改革可以使北京的交通总量减少25%左右,这是其他措施很难达到的[7]。
公车改革的意义不言而喻,对于减少公用支出、节能减排、降低拥堵都有不可估量的意义。要抑制公车腐败,节约行政成本,建设和谐交通乃至和谐社会,改革公车制度正可谓一举多得。
【讨论的问题】
1、公安局该不该采购豪华警车,为什么?
2、面对公安局采购豪华警车只为开道、接待贵宾用,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反思些什么? 通过“大庆模式”、湖南长沙“好帮客模式”、“昆明模式”、“杭州模式”试分析公车改革十八年搁浅的原因
,
2.农村卫生改革发展考察报告 篇二
为了全面掌握我县农村卫生事业发展情况,不断促进我县农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全县农村卫生事业发展。按照县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9个乡镇卫生院,12个村卫生室和1家民营医院,采取听汇报、实地查看、走访群众、翻阅资料、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解我县农村卫生工作情况,并征求乡村医生、村干部、人大代表等对我县农村卫生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组织乡镇人大开展调研,广泛收集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对我县农村卫生工作的基本估价
近年来,我县农村卫生事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的工作方针,以建立覆盖全县人民医疗卫生基本制度为目标,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为着力点,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府责任,坚持城乡统筹,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我县农村卫生事业协调发展。
(一)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服务条件有了较大改善。近年来,县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不断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着力改善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就医需求。一是服务网络基本实现了全覆盖。我县有县级医院2家,乡镇卫生院27家,民营医院3家,村(社区)卫生室531个(已建成规范化卫生室255所),个体诊所12家,药品零售企业270多家,县乡公立医院有病床718张。县乡两级医疗机构有在编人员896人(其中乡镇卫生院405人),有卫生技术人员768人(其中乡镇387人)。医务人员中大学本科137人,专科419人,中专220人;获高级职称的21人,中级职称180人,初级职称428人。基本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乡镇卫生院为主体,村级卫生室为基础,民营诊所为补充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极大地方便和满足了广大群众的就医需求,基本解决了农村群众看病难的问题。二是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初步统计,近年来各级争取中央、省、地专项资金8000多万元,用于改善业务用房、新增设备、建设标准化村卫生室、农村改厕、配置急救车等。县乡村医疗卫生条件得到了不断改善。
(二)不断强化内部管理,医技水平和服务质量有了较大提高。一是全面加强医疗卫生人员业务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采取开展“医院管理年”等活动,采用在岗培训、选送进修和开展乡村医生培训等措施,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对职工进行了业务水平提升和医德医风教育。二是全面加强了医疗质量管理。全县医疗机构不断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落实了各项质控措施,制定了医疗服务考评标准,并将服务质量与个人工资挂钩,严格实行考核奖惩,确保了医疗安全,促进了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三是实施了乡镇卫生院医疗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了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年,制定下发了《县医疗机构绩效工资考核办法》,乡镇卫生院院长实行聘任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职工实行全员聘用制,人员工资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由于强化内部管理,提高医技水平和服务质量,就诊人员不断增加,业务收入不断提升。据初步统计,全县27个乡镇医院中,中心集镇卫生院年营业额超100万元的,约占乡镇总数的二分之一。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顺利推进,医疗保障能力不断提高。新农合工作自2007年开始在我县推行以来,县人民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坚持以解决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为着力点,制定了《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细则》,相继成立了县合医局和乡镇合医站。工作中强化
宣传动员,创新工作机制,完善监督体系,促进了我县新农合工作扎实稳步推进。全县新农合参合率逐年稳步提高,补偿方案不断优化,补偿标准稳步提升,农民群众受益面持续扩大,保障能力显著增强。5年来,农村参合率由77%逐年提高到95%,累计筹资33988余万元(其中个人筹资4989余万元)。累计就诊134.43万人次,其中住院统筹14万人次,医疗费用31874.23万元(截止2011年5月),总报补金额达17919.15万元,报补率达56%以上。大病住院补偿封顶线由原来的4万元调整为6万元,实行了个人账户过渡到门诊报补,建立了新农合与民政医疗救助制度的无缝衔接机制,完善了农民大病医疗救助制度,使参合农民重大疾病补助总额得到不断提高,极大地解决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使民生工程得到进一步落实,合作医疗的优越性得到了进一步体现,社会和谐得到进一步促进。
(四)公共卫生工作扎实推进,基本卫生服务均等化成效显著。县政府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工作方针,认真履行公共卫生职责,加强卫生健康宣传教育,构建了县、乡、村三级防疫网络。一是建立了疫情报告制度。各医疗机构对发现的法定乙类传染病病例(如对麻诊、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等)及时报告。二是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县乡(镇)医院分别开设了肠道专科门诊,加强对外环境的监测,对报告的麻疹病人进行了个案调查。认真开展以“甲流”为重点的传染病防控工作,各乡镇卫生院按照“甲流”防控预案的整体要求设立了隔热门诊室,购置了相应的仪器设备及医疗消毒药液,有效地防止了传染病的传播。三是计划免疫工作得到强化。县人民政府认真部署,强化责任,规范接种门诊建设,免疫工作有序推进。四是妇幼保健工作稳步推进。结合农村“降消”项目的实施,县乡卫生院把孕产妇和儿童保健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不放松,切实开展产前健康检查和妇科病普查普治工作,建立了妇幼保健和孕产妇管理系统,为妇幼保健工作科学、规范、有序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五是强化职业病防治工作。加强对职业病防治知识的宣传,重点对水泥、砖瓦、化工等重点企业负责人进行职业卫生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培训,督促用人单位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制定和落实职业病防治管理措施。开展对企业职业卫生的专项监督检查和整治。如今年已经开展了全县洁具行业生产企业职业卫生专项整治,加大对造成职业中毒的有关责任单位和个人的处罚。六是开展农村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加强对精神病及慢性病人的救治和管理。各乡镇卫生院对辖区内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健康体检服务,并对精神病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筛查,建立了“一病一卡一上报”制度,适时开展家庭随访。
(五)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农村食药市场得到有效净化。在食品卫生安全方面,一是加强对从事食品行业从业人员的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业务素质。二是加强对食品市场的检查,开展食品卫生专项整治。近3年来,开展食品卫生专项整治7000户次,罚款1万余元。此外,通过聘请药品协管员、信息员和加大对遍布全县农村的药店、村卫生室规范化药房的建设,并依法打击游医、药贩。近3年来立案查处各类非法行医案件4起,取缔非法行医场所2个、人员4人,没收医疗器械120件、药品780盒,罚款
1.5万元。通过一系列的监督检查,有效地净化了农村的食品、药品市场,促进了农村食品、药品的安全。
(六)医药购销体系和乡村医疗机构管理不断创新,医疗转自http://卫生的公益性质得以体现。为了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县人民政府及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积极落实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有关政策,严格按照《贵州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药物目录(2006年版)》,将国家规定的307种和省里增加的110种药品品种作为我县卫生机构使用的基本药品。从今年3月10起,县乡镇卫生院药品统一实行网上采购和零
差率销售,构建了有效的农村医疗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降低了患者的医疗成本。药品供应制度的改革,保证了药品质量,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药品采供中间环节,降低了药品价格。据测算,药品实行网上采购和零差率销售后,使药品价格较以前下降了15%左右。为了进一步彰显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建立和完善了政府补偿机制,保证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乡镇卫生院的正常运转,各级财政对乡镇卫生院按照药品价额的15%予以补助。
(七)强化环境治理,农村爱卫工作蓬勃开展。一是加强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重点以学校、托幼机构、村寨为重点,采取上卫生知识课、专题会议、发放宣传资料、广播电视、黑板橱窗等形式对传染病的预防进行广泛宣传,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和疾病防控能力。二是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各乡镇结合新农村建设,把改厕和环境卫生整治作为重点来抓。自2007年以来,共改厕6000余户,各乡镇集镇所在地和县乡新农村示范点都聘请了清洁员,建立了卫生保洁制度,实行了垃圾集中处理,有效地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农村卫生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我县农村卫生队伍,呈现出青黄不接的现象。一是学历、职称偏低,年龄老化。目前我县405名乡镇医务人员中,还有中专及以下学历132人,中级职称只有49人,初级还占199人,489名村医中50岁以上的有178人,县妇幼中心44人中48岁以上就有28人。二是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有待提高。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绝大部分乡镇都因为人手紧缺,经费紧张,无力安排医务人员外出培训学习,造成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难以提高。个别医务人员,特别是村医职业道德不高,乱开药方、使用过期药品、套取合作医疗资金的现象时有发生。三是缺编严重。按2003年全县编制总数1069人,都还差173人,永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目前有杨家坳乡、长坝乡、香坝乡、板桥乡、兴隆乡、亭子坝乡、思林乡、东华乡、枫芸乡等乡镇医务人员现有人员不足10人。县卫生监督所缺编缺员10余个。正常工作难以开展。据统计,县两家医院自聘人员225人,目前乡镇自聘人员有154人,如果按照现在的标准1.4‰的比例计算,乡镇卫生院目前缺编缺员在400人左右。由于人手不够,一些医务人员一兼多岗,部分医院的有关科室无法运行,设备闲置。群众“看病难”的问题还客观存在。
(二)宣传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随着农村医疗体制的改革,政府出台了很多惠民政策,如不加大宣传力度,群众难以知晓,结果“惠民”就“会不到民”。调研中了解到,部分边远山区群众对新农合政策还不够了解,只知道乡村干部在收钱,医院药品实行零差额、妇女住院分娩实行全免费、医院药物实行基本药物制度、网上采购,群众知晓率就更低了,这些都影响着民心工程的落实,更影响了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
(三)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经费筹集难。一是相当部分农民认为自己身体很健康,没有生病,缴了也是打水漂,有的认为自己已参加企业的保险或学生保险或其他商业保险,所以不愿参加合作医疗。二是有的干部工作方法简单,工作不扎实,缺乏与农户沟通。有的没有主动上门,而是等待群众上门缴纳,不注意协调合作医疗服务、管理与农民的利益关系。三是由于宣传不到位,大部分群众对从个人账户过渡到门诊统筹理解不够,加之每年的缴费都有所增加,有种不信任感。
(四)财政投入还相对不足。我县对卫生事业的投入虽然逐年增加,但与周边县市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公共卫生、医疗机构及其他方面的事业经费基数偏低,增加缓慢。一是
乡镇医务人员同时承担着农村预防和保健等日常公共卫生管理职能,工作任务繁重,由于乡镇卫生院空编缺员现象严重,大部分乡镇卫生院不得不自己出资临聘人员,负荷较重。二是县合医报补监督面大,全县有540个医疗报补单位(其中村卫生室489个),还加对外地住院报补的核查,行政成本的增加,导致经费紧张。县卫生监督所负责全县5000余个食品生产经营单位、1000余个公共经营场所和50多所寄宿制学校的监管任务,经费尤显不足。三是部分医疗单位因基础设施建设经费欠账大,如文家店、三道水、县人民医院等。
(五)村级卫生室的监管工作需进一步加强。由于村医素质的参差不齐,乡镇合管站管理能力跟不上(大部分属“门外汉”,非专业人士),加上“天高皇帝远”,他们在从事医疗卫生工作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问题。调研中发现,存在过期药品、合医报补缺乏真实性、缺乏基本医疗急救措施等。
三、建议意见
(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一是加大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宣传,进一步加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宣传,加强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药物网上采购和零差率政策的宣传,加强大病救助政策的宣传。加强“降消”项目政策的宣传。二是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切实加强《食品安全法》、《传染病防治法》等的宣传。三是加强健康教育的宣传。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政策法律的知晓度,不断增强广大经营者遵章守法的自觉性,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
(二)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针对全县医疗机构严重缺编缺员实际,特别是边远乡镇卫生院,一是重新核定编制,要按照现在的标准,以1.4‰的比例把编制核定到各乡镇卫生院和县城医院。二是引进人才,到大专院校招录大中专毕业生到我县各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三是深化医疗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绩效工资制,制定优惠政策,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使人才引进留得住。四是加大技术培训,提升医务人员业务能力。
(三)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一是加大食品药品安全检查力度,确保食品药品安全。二是加大新农合资金报补监管力度,避免新农合资金的流失。三是加大基本药物制度和零差率销售的监管工作。
(四)重视和加强中医药事业和民营医院的发展。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斗争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健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长期以来,我县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得到上级主管部门肯定和认可,年被评为全国中医工作示范县。我们要举全县之力,给予重视和扶持。民营医院是公立医院的补充,是医疗体制改革的内容之一,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必然,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大力扶持,让民营医院健康发展。
3.公车改革考察报告 篇三
导语:各地公车改革方案陆续出台,相信很多人都很好奇吧!如下是智坤教育网小编整理的事业单位公车改革年底前完成,公车改革时间表,欢迎阅读,希望对同学们有帮助。如有变动,以官网为准。
公车改革方案:2016事业单位公车改革年底前完成据国家发改委网站消息,中央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日前印发《中央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意见》。《意见》中提出,按照中央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总要求,坚持社会化、市场化方向,创新公务交通保障机制,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公务活动出行实行社会化,采取报销公务交通费用、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或其他符合规定的社会化方式保障公务出行,从严配备定向化保障的公务用车,实现中央事业单位公务交通保障高效、费用节约、成本下降和管理规范。党中央、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机关本级公务用车制度改革2016年上半年完成;各部门所属在京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2016年底前完成;京外中央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按属地化原则,与地方同步完成。
《意见》全文如下:
中央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4〕40号)有关要求,现就推进中央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中央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
中央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是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要求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重要任务,对规范中央事业单位职务待遇、节约成本、提高效能、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地方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具有先行示范作用。
事业单位行业类别众多,单位类型复杂,经费来源多样,人员身份不一,车辆规模庞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工资制度改革也尚在推进中,必须充分认识中央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复杂性,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坚定信心,扎实工作,确保改革工作有序推进。
二、改革范围、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改革范围
单位范围为党中央、国务院直属非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以及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各单位(以下简称各部门)所属非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各级各类事业单位;人员范围为所有原符合公务用车配备条件的岗位和人员,目前按照报销公务交通费用保障公务出行的岗位和人员原则上维持现有方式。其中,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中央事业单位、中央企业所属事业单位可按照本意见要求实施改革,也可参照中央企业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有关规定实施改革。
(二)工作目标
按照中央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总要求,坚持社会化、市场化方向,创新公务交通保障机制,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公务活动出行实行社会化,采取报销公务交通费用、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或其他符合规定的社会化方式保障公务出行,从严配备定向化保障的公务用车,实现中央事业单位公务交通保障高效、费用节约、成本下降和管理规范。党中央、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机关本级公务用车制度改革2016年上半年完成;各部门所属在京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2016年底前完成;京外中央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按属地化原则,与地方同步完成。
(三)基本原则
1.坚持厉行节约,保障高效。科学制定改革方案,各参改事业单位要对本单位公车改革节支情况进行详细测算,确保改革后公务交通费用支出低于改革前支出,不能因此增加财政预算支出;积极探索和创新符合中央事业单位公务出行特点的市场化交通保障机制,确保中央事业单位社会服务和公益事业工作不受影响。
2.坚持从严从紧,应改尽改。将应改单位和符合参改条件人员全部纳入改革范围,从严核定保留车辆,从紧确定公务交通费用报销额度或公务交通补贴标准,不开口子,不留后门,坚决避免违规配备使用公务用车现象。
3.坚持统筹兼顾,分类指导。从实际出发,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根据中央事业单位行业特点和工作实际,区分不同单位性质、岗位类别和人员身份,采取不同的改革措施,不搞一刀切。完善各项配套政策,切实搞好与事业单位工资及财务管理制度等相关方面的统筹与衔接,确保新旧制度平稳过渡。
4.坚持统一部署,分级负责。中央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审核批复党中央、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机关本级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各部门按照本意见,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强化主管部门主体责任,审核批复所属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确保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任务按期完成。
三、主要任务
(一)分类推进中央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党中央、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机关本级,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中办发〔2014〕41号)有关规定实施改革,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保留必要的机要通信、应急、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和离退休干部服务用车等车辆,在确保节支的前提下,对参改人员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通过社会化方式保障其公务活动出行。中央和国务院直属新闻媒体单位本级管理的新闻记者可根据情况由单位确定选择领取补贴或实报实销公务交通费用。
各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保留必要的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和必要的业务用车等车辆,在确保本单位节支的前提下,对参改人员采取报销公务交通费用、发放公务交通补贴或其他符合规定的社会化方式等保障其公务活动出行。
已经试行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中央事业单位,按照本意见进行规范。
(二)合理确定公务交通补贴或费用报销的范围、标准或额度
党中央、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机关本级,公务交通补贴的标准、发放范围和方式及管理使用,按照中办发〔2014〕41号文件有关规定执行。
各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对参改人员实行以按规定报销公务交通费用为主的办法,个别特定岗位确需发放公务交通补贴的应从严从紧核定并报本单位所属的主管部门批准。公务交通费用报销额度及公务交通补贴标准,由主管部门根据取消车辆数量、运行成本和改革前交通费支出情况,在节支的前提下,按照不高于同地区、同级别机关相应层级公务员交通补贴标准的原则从严确定。不得既发放公务交通补贴又报销公务交通费用。严格按规定控制报销或发放人员范围,避免普遍发放交通补贴或允许限额报销的福利化改革倾向。建立公务交通费用报销总额度和公务交通补贴总数与所在单位规模增长相匹配的动态调整机制。
(三)从严核定保留车辆
党中央、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机关本级保留车辆,按照《关于做好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中车辆保留和处置工作的通知》(中车改办〔2014〕3号)有关规定核定。
各部门所属事业单位车改保留车辆,由主管部门核定并报财政部备案,同时按职责权限分系统分别抄送国管局、中直管理局备案。各部门机关本级的机关服务部门可保留1至2辆后勤服务用车。各部门所属其他事业单位可根据业务保障和专业技术活动工作实际,保留必要的医疗救护、新闻转播、科学考察、技术勘察、检疫检测、环卫清洁等特定功能的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和必要的业务用车,保留的车辆要有预算,其中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必须长期搭载固定设备并进行标识化管理,不得在公车改革过程中新增车辆。与主管部门机关同城异地办公的可根据需要保留1辆工作用车,用于机要通信、应急等公务,但不得借车改名义新增车辆。
各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中央管理领导干部,由各部门自行选择确定参加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或维持原有公务交通保障方式。
各部门所属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应当纳入改革范围,改革后原则上不再配备工作用车。原配有符合规定标准工作用车,确因工作需要保留,应当经本单位职代会或党委会同意,报主管部门批准;其本人不得再领取公务交通补贴或报销公务交通费用等。
(四)妥善安置司勤人员
中央事业单位可按照《关于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中妥善安置司勤人员的指导意见》有关政策,根据以人为本、积极稳妥、因地制宜的原则,认真做好司勤人员安置工作,不能简单推向社会,要立足内部消化,保障其合法权益,确保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顺利实施。
(五)规范处置取消车辆
党中央、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机关本级取消的车辆分别移交国管局、中直管理局,按照《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涉及的车辆处置办法》规定程序进行统一规范处置。
各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取消的车辆,由主管部门按照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有关规定,严格履行资产处置审批手续后,委托国管局、中直管理局公开招标确定的评估、拍卖和解体机构,通过公开拍卖等方式进行处置。处置收入按事业单位有关财务管理制度进行管理和核算。
四、认真做好组织实施工作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中央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切实加强领导,明确任务分工,落实工作责任。各部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组要统一负责部署和组织本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正确把握改革方向,明确改革工作任务,督促落实到位;事业单位数量和人数众多的教科文卫等事业单位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要结合行业实际,加强政策指导,要根据行业业务特点制定本行业事业单位公车改革办法并报中央公车改革领导小组批准;各中央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明确专门机构人员,精心组织实施,严格按照要求做好本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
(二)认真制定实施方案
党中央、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按照本意见制定机关本级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于2016年2月底前报中央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领导小组,经批准后执行。
各部门所属事业单位,按照本意见和行业主管部门制定的事业单位公车改革办法,在深入调研、全面摸底、细致测算的基础上,结合单位实际,认真制定本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包括本单位节支率详细测算情况),报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各部门对所属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批复完成后3个月内,将有关情况进行汇总,包括改革的工作安排、参改人员范围和数量、各类岗位和人员的改革方式、公务交通补贴标准或公务交通费用报销额度、保留车辆核定原则和数量、取消车辆处置方式和数量、司勤人员安置情况和改革节支情况等,报中央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三)严格保留车辆管理
中央事业单位应当对保留车辆实行集中管理,统一调度,严格车辆使用管理程序,健全车辆日常使用登记和公示制度,经批准保留的车辆要严格用于规定用途。
(四)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中央事业单位要严肃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和公务用车管理使用纪律,不得变相超编制、超标准配备公务用车,不得以任何方式换用、借用、占用下属单位或其他单位和个人的车辆,不得向其他单位和个人提供车辆,不得以各种名义占用特种专业技术用车等定向化保障的车辆或长期租用车辆变相作为个人固定用车,不得既领取公务交通补贴、又违规乘坐公务用车或报销公务交通费用。
纪检监察机关要强化监督检察,及时受理群众举报,依法依纪查处违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政策和公务用车管理规定的行为,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审计部门要对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情况进行监督,并将改革后保留车辆的配备及运行维护费、保留车辆经费支出、车辆处置情况等纳入日常和专项审计监督。各部门要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本意见及公务用车管理规定的责任人追究相关责任,予以严肃处理。扩展阅读
中央和国家机关公车改革时间表:2015年底前完成地方党政机关公车改革时间表:2015年底前完成事业单位公车改革时间表:两到三年时间(到2016年或2017年完成)国有企业公车改革时间表:两到三年时间(到2016年或2017年完成)北京公车改革被指10年未获进展
面对机动车数量的激增,今年10月,北京市官方表示正在研究控制机动车数量的政策。随后,车市还风传明年本市可能采用经济手段限制汽车总量。这些语焉不详的信息背后,控制数量似已箭在弦上。
新华社近日撰文指出,缓解大城市交通问题的药方,不能只针对私家车等社会车辆,公车改革绝不能成为治理的死角。由此,控制机动车数量和公车改革二者再成共生议题。
自2000年酝酿启动公车改革试点以来,本市的公车改革已经历了近10年的长跑。但是,试点非但未能换来车改的大规模推行,反而却有止步之嫌。
遇阻探因
补贴难摊等因素制约推广
目前实施的车改方案是否有推广价值?大兴区委宣传部负责人表示,西红门镇车改方案目前没有扩大试点的计划,他称,“这事不好操作,单是车改补贴就众口难调,每个科室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可是办事多和办事少的人领的钱都一样,大家怎么会满意呢?”在他看来,车补难尽如人意,车改方案也就难以继续推广。
目前,平谷区也未打算扩大车改范围。虽然夏各庄镇已经推行5年,但车改在北京乃至全国,还没成为主流的声音。“虽然每年两会都在提,但都推行不下去,这不是件简单的事”,相关人员表示,“夏各庄镇的车改,就像往河里扔了块石头,可是连水纹都不起,就直接沉底了”。
海淀区温泉镇的车改方案,开始“下面”很支持,这样原本不配车的干部也可以获得交通补贴,但因为“上面”阻力太大,不太愿意改,所以车改未能推行。
2006年,北京市监察局自律办公室主任庞建国曾表示,公车改革试点的综合效果尚无法衡量,而且采用“货币化”车补的办法,可能给全市的财政带来沉重压力。在他看来,北京的党政机关普遍实行“货币化”车改的方式不可行,至少当时的时机尚未成熟。
“货币化”车改到底会增加财政负担还是节约行政成本,财政部门是否做过评估?记者试图就此采访北京市财政局。但是,截至记者发稿时,未能获得有关数据。市财政局办公室工作人员解释,公车改革不是财政局主导的,因此相关财政数据无法单方披露。
现行车改未触及主要矛盾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洪洋认为,北京各地单兵突进式的公车改革,面临今天的困境,也在意料之中。
吴洪洋说,由于北京车改不是自上而下地进行,这种“改下不改上”的状况,具有体制上的冲突,“改革不彻底、不触及主要矛盾”。
全国人大代表叶青表示,综观北京各地改革试点,都有一个普遍特点,即改革选择的都是基层,级别较高的部门都未涉及。而这些部门的主要领导人,又是现行公车体制的最大受益人或既得利益者,因此他们也成了改革的最大阻力。
“真正的难点并非具体模式,而是如何彻底打破原有利益格局”,吴洪洋称。在这个利益格局中,除了作为公车使用者的各级领导干部,还有公车生产厂商、公车司机、车辆维修公司等。
4.公车改革考察报告 篇四
一、南海区改革背景
佛山市南海区在九十年代初,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一是传统农业要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结构性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必由之路;二是二三产业的迅猛发展,需要土地开发和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也需要寻求就业出路,增加非农收入;三是日益壮大的农村集体资产需要加强管理,使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四是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征地难”,“统一规划难”的问题需要解决。上述一系列问题的焦点是土地问题,土地相对固化成为阻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大障碍。为解决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体制障碍,在九十年代初期开始推行农村土地股份经济合作制改革。
二、南海区改革开展情况和成效
广东南海区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发展,经历了1992—1993年6月的试验探索;1993年6月—1994年的全面推广和1994年后—现在的完善提高三个阶段。改革实效主要表现在:
1.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经济效益。通过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建设,有效地解决了小规模分散经营和土地撂荒问题,促进了土地使用权流转,提高了土地集约化,有利于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又极大地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目前,南海区农业规模种养大户达4400户,其中种植业有2044户,面积5.3万亩;水产养殖面积30亩以上规模经营户825户,规模养殖总面积4.5万亩;畜牧规模养殖有488户。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现农产品年销售额24.7亿元。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4个,其中,蔬菜生产基地10个,面积2万亩;水产品生产基地4个,面积达1.5万亩,年产量1.4万吨。
2.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二三产业全面发展。通过对农民的土地承包权作股量化、参与分红,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目前截至,全区农村总劳动力38.9万人,其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16%;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70%。通过对农村社区土地的“三区规划”,既集中了部分耕地和山坡地用于二三产业建设,又有效解决了社区之间因土地交错、格局分散带来的非农产业发展征地难、开发难的问题;既节约和保护了农村土地资源,又降低了基础设施建设成本,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既获取了大量的土地增值收益,保护了农村集体和农民的利益,又降低了乡镇企业的发展成本,提高了农村非农产业的竞争能力。据统计,全区推行农村股份合作制以来,股份合作制组织招商引资项目和企业7874个,投资总额达103.9亿元,厂房建筑面积1415.6万平方米;农村股份合作制组织发展集体经济项目3065个,投入资金25.45亿元,其中:建厂房、仓库投入资金17.23亿元,建筑面积478.2万平方米;建市场、店铺投入资金4.5亿元,建筑面积494.2万平方米。二三产业的迅猛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进一步明晰了农村集体资产的产权。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是通过分离集体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确立了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对传统的集体土地所有制的产权制度改革,成效非常显著。但在人多地少的发达地区,仅把农民对集体土地的权利通过承包经营权固化在具体的土地上获取较低的土地收益还远远不够,农民更需要从规模农业上和在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过程中获取更高的收益。南海区农村股份合作制的探索,就是通过对包括集体土地在内的集体资产作股量化,将农民对集体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利价值化,赋予农民永久性集体资产股权和分红权利,将集体资产所有权、承包经营权、使用权实行“三权”分离,进一步改革和明晰了农村集体资产的产权,满足了农民参与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要求。目前,南海区实行的农村股份合作制,将绝大部分农村土地、资产以股份的形式量化到农民名下,已发放了股权证书的有15.75万个,其中:以户为单位发放股权证书的有1.68万个;以个人为单位发放股权证书的有55.8万个。
4.有效地保护了农民利益。长期以来,土地一直是农民求生存、求发展的社会保障和物质基础。发达地区在农村工业化、乡村城镇化、农民非农化过程中有效地保护农民利益,是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南海区农村股份合作制为保护农民利益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平台”:一方面,通过将包括土地在内的集体资产作股量化,给农民配股分红,使农民能够获取稳定集体资产收益。根据调查统计,2006年,全区股份分红金额达12.1亿元,人均股份分红1708元。另一方面,随着农村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使大部分村社有能力为农民提供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建立了合作医疗、退休金发放、升学参军补助等项制度,还通过修建道路、学校、幼儿园、绿化环境等公共基础设施,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5.促进了农村经济体制的创新。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建立,就是引入市场机制来改造农村股份合作制。在制度上,用明确农民共同占有制代替原来模糊不清的集体所有制;在组织形式上,以股东代表大会制代替原来的领导干部家长制;在经营运作上,用市场调节生产代替原来的以计划指令性生产;在组织管理上,以章程、合同、群众监督等制度规范股民的行为,代替原来指令的权力约束农民的行为;在利益分配上,以按股分红,按资分配代替原来的平均分配,使到改造后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更能反映股民意识,逐步与市场经济衔接。
三、学习考察的几点启示
余杭区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工作刚刚起步,要做的工作还很多,随着我区城市化的推进和农村改革不断深入,一些矛盾也将会凸显出来,如人口频繁变动等带来的利益冲突等,南海区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1.规模经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从我区现行土地股份制改革的情况来看,大部分村没有整村推进,只是把业主意向承包的相对集中的土地流转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不能有效地解决小规模分散经营和土地撂荒问题。今后,我们可以借鉴广东南海区经验完善土地股份改革,更大规模地促进土地使用权流转,可以通过招标等方式将土地出租,提高土地集约化,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一方面可以使股份制改革工作更彻底,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即获取土地租金、务工薪金和土地股红金的“三金”)。
2.明晰产权,确保农民利益。土地是农民求生存、求发展的社会保障和物质基础。借鉴广东南海等发达地区在农村工业化、乡村城镇化、农民非农化过程中有效地保护农民利益的经验。一方面,通过将包括土地在内的集体资产作股量化,给农民配股分红,使农民能够获取稳定集体资产收益。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是通过分离集体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确立了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对传统的集体土地所有制的产权制度改革,成效非常显著。余杭区土地股份合作制的改革,可以也通过对包括集体土地在内的集体资产作股量化,将农民对集体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利价值化,赋予农民永久性集体资产股权和分红权利,将集体资产所有权、承包经营权、使用权实行“三权”分离,维护农民合法利益。
3、创新股权设置,由个人股向家庭股转变。借鉴南海区成功经验,将土地全部折股量化,选定固化时点,将股权全面固化到户,股权不再明细到个人名下,实行股权配置长期不变,股权成为名符其实的家庭财产。一方面改变过去不能由法律解决的股权纠纷,转变为家庭财产的民事纠纷,畅通了法律解决股权争议渠道;二方面堵塞了频繁调整股权出现的政策漏洞,有效截断了人口变动引发股权争议的尾巴,从根本上解决了“农嫁居”股权争议问题;三方面,股权固化后,股权不会因户籍变化等原因被剥夺,农民持有股权可通过股红分配增值,克服了“人地合一、离土难离乡”的体制束缚,让农民放心、放手、放胆持股进城,融入城市,推动我区城乡统筹发展步伐。
4.进一步规范股红分配。从广东南海学习考察中了解,有不少改革村在实现股红分配中有较强的纯福利性,股东对股红分配的依赖性与合作社经济再发展这一对矛盾也是日益凸现。因此,我区在今后的改革过程中一定要先知先觉,既要防止股份合作社脱离实际、片面追求股东分红的情况出现,又要完善规范股红分配的程序与相关手续。
【公车改革考察报告】推荐阅读:
山东事业单位公车改革09-09
公车制度改革实施方案09-12
公车私用条例10-16
公车管理文件06-13
公车上书的历史意义07-29
公车清查工作总结11-11
独自坐公车作文600字06-24
公车媒体广告运营方案09-13
湖南省公车私用通报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