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水的多少说课稿(8篇)
1.比较水的多少说课稿 篇一
《水的组成》说课稿
《水的组成》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水虽然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质,但是如何从化学的角度认识水,学生还是陌生的。本课题要紧扣教材,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开展,既符合事物的认识规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有利于缩小学生对于化学的距离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水的组成的认识是从水的电解实验与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分析开始的,在此过程中,直观的体现了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过程与方法,这种展现方法能够有效的启发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
本课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认识水的组成的基础上,结合前一单元所学的氧气的知识,能够区别并归纳出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由对水的分解反应的认识学习,深化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有新物质的生成,但元素种类不变。为今后学习元素的概念,正确书写化学式打下了基础。
(二)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水的电解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2)了解氢气的性质。
(3)了解单质与化合物的概念,并学会区分。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教材,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过程中体会科学的探究和思维方法,认识实验探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2)充分利用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和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对电解水的化学实验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保持对生活的化学现象的好奇心与探究欲,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四)教学难点
对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认识和区分。
(五)教具准备
试管、酒精灯、火柴、小木条、水、电解水装置。
二、说学生
九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大脑机能显著发展并趋于成熟,首先他们对化学的兴趣逐步由直觉兴趣、操作兴趣、具有因果关系的兴趣向具有概括性的认知兴趣迁移。其次是知识基础:在生活中学生已经初步的对水的物理性质有所了解。最后是能力水平:学生已初步具备了收集、分析、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也初步具备了与人合作、交流、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学好本节课的知识和能力。
三、说教法
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辨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采取演示教学法、课件展示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诸方法之长,努力做到教法最优组织。
四、说学法
教学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的活动,而且需要学生的活动。学生的学习方法有:探究学习法、多种感官协同法、小组讨论法、自主学习法。
五、说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得的。为此我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讲述:1977年11月9日,在印度东南部的马德里斯某一海湾的水域内,发生了一次大火。当时,海上风浪已经接连数日没有停息了,这天,一阵强大的飓风过后,海面上突
然燃烧起熊熊大火,颇为奇观,火光照耀四周数十公里。剧烈的火焰竟使海天连成一片,形成半壁红彤壮观奇妙的景观,目击者无不目瞪口呆。海水为什么起火?事故发生后,据科学家研究,原来这场大火的原因是时速高达250公里的飓风与海水发生剧烈摩擦,产生的巨大能量使水分子分解,引起氢气燃烧。原来这场大火和水的组成关系密切,那么我们先来研究一下水的组成。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设置悬念,引入本课题。
(二)演示实验推进新课
1、通过我演示电解水的实验过程,提问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此时,再引导他们猜想、思考产生的是什么气体,接下来通过气体检验来证明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和氧气,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使用各种仪器做化学实验的能力。最后在我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主得出实验结论。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
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加深他们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认识和理解。
②鼓励学生对未知事物进行大胆猜测,调动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
③培养学生学习观察、总结的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2、通过提出问题和引导学生阅读第47页有关氢气性质
的内容,鼓励学生归纳总结出氢气的性质,并加深学生对于氢气在使用前一定要先检验纯度这一认识,之后再为学生演示氢气验纯这一过程,接下来引导学生写出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并尝试写出化学式。最后让学生自由交流讨论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在水的电解实验里,有新物质生成吗?水发生了什么变化?二是在上述这个变化的前后,参与反应的元素种类有无变化?在交流讨论后,询问学生的交流结果,再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总结,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在化学变化中参加反应的元素没有发生变化”两个重要结论。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
①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主动思考,而不是教师的直接灌输,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积极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②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能力。
介绍氢气的多种用途:
①高能清洁燃料。(可用火箭、宇宙飞船的燃料);
②最常见的用途是充填氢气球和氢气飞艇;
③氢气跟氧气反应时放出大量的热,氢氧焰可达3000℃的高温,用于焊接或切割金属;
④利用氢气的还原性,可以冶炼重要的金属。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
①拓展学生视野,活泼课堂气氛;
②引导学生放宽眼界,不要拘泥于课本,更多的知识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水的组成》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初中化学第三章“水氢”的内容可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水和氢气,第二部分为原子结构知识的扩展。对于第一部分而言,教材第一节以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为题,讨论了水与工农业生产等的紧密关系,在学生了解了水污染产生的严重后果和防止水源污染的重要意义之后,就应该对水作进一步认识,但教材只讲了水的物理性质和水的组成,把水的化学性质分散到以后的其他章节中去,而把本节重点放在分析水的组成。教材的编排还注重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本节是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等概念基础上编排的,因此,通过本节的学习,巩固和加深了这些知识。通过实验现象引出的氢气,又为学习氢气的性质作出铺垫。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a、使学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质;b、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使学生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了解水的化学式;c、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关系,并可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2)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b、培养学生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3)德育目标:a、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b、通过观看有关水资源和水的污染的录像,增强环保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
(2)教学难点: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即从宏观现象转向微观分析。
二、说教学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如下:
1。以问题导入新课,简洁明了在讲授新课前,通过计算机展示出两个联系实际的问题,然后进入新课。
2。归纳出水的物理性质。展示一杯水,培养学生从观察中发现问题,学生结合教材探究出水的物理性质。
3。分析实验现象,探究水的组成,进行微观解释(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出水的组成这个重要知识点。因此,作好演示实验尤其关键(展示实验),书第48页,这是未改进的演示实验,实验效果不直观,效果不好;这是改进后的实验,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更便于学生主动根据实验进行探究。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出水的电解产物——氧气和氢气,然后学生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也很容易探究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水属于化合物,重点知识得以解决。
(展示课件)分析了水的组成后,接着展示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从讨论中发现,问题得到解决,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难点也得以突破。
4。课堂练习巩固,达标检测。
5。观看录相:有关水资源及其污染。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辨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采用演示教学法、课件展示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诸方法之长,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织,并体现以下特点: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重点改进了演示实验,利用实物投影将实验投在屏幕上,将实验加以放大,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实验装置、步骤、现象都展现在每一个学生眼前,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让每个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突出了重点。
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如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水属于哪类物质?水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分析,最后探究得出结论。自制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化枯燥为生动,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学生也为其形式之新颖,从而产生乐学情绪,激发了他们以探究为特征的求知欲望。
3。加大教学密度: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做到高密度的学习知识,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利用文字闪动,图象移动,颜色变换的手段,不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为了增强学生对水的分布和水的污染的感性认识,课上选择一段“有关水资源和水污染”的录像,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4。优化教学过程:计算机以其独特的功能创造良好的思维情景,培养探究能力,发展智力,教师、计算机、学生形成一个有机的组合。通过计算机不仅能学懂、学会、学活、学精,而且能促使学生乐学、善学、勤学、活学,师生共同进入教与学的自觉状态和最佳状态,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
总之,我在设计本课教学程序时,力求符合探究学习的三个特征:(1)学习者由问题或设计任务出发;(2)学习者通过观察、假设、实验等探究活动提出自己的解释;(3)学习者通过表达和交流,检验或修正自己的解释。
《水的组成》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题以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展开,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和分析介绍了水的组成,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在认识了水的组成的基础上,又学习了一种新的物质——氢气,并结合前一单元所学氧气的知识,从组成上的区别归纳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在课题之后还提供了稍详细些的资料——水的组成揭秘,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系统知识。
本节内容是为今后学习元素的概念埋下伏笔,对正确书写化学符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②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它的化学式为H2O。
③了解氢气的性质。
④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及区别。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归纳和运用知识等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态度。
(2)在教学中渗透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
(3)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3. 教学重、难点
实验探究认识水的组成及区分单质和化合物是本课题的重点;从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是本课题的难点。
4.教具准备
直流电源、水电解器、电解用水、火柴,木条,酒精灯,小试管、投影仪。
二、说教法
创设学习情景→实验探究→验证实验→讲解总结
三、说学法
教学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的活动,而且需要学生的活动。学生的学习方法有:
1.探究学习
学生在观察演示实验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
2.多种感官协同法
化学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需要耳听、眼看、脑想、手写等结合起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应做好以下指导:指导正确使用教科书;指导学生正确听课。
四、说教学程序
1、创设学习情景
在上课之初,先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
观看之后,学生意识到人们对水寄予的感情和人们对水的熟悉程度。水是地球上最普通、最常见的物质之一,不仅江河湖海中含有水,各种生物体内也都含有水。
[投影]展示下列资料
生物体内都含有水
2、实验探究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水曾被看作是一种元素。直到18世纪末,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拉瓦锡通过对水的生成和分解实验的研究,才确认水不是一种元素。
[引导学生看课本P45资料(水的组成揭秘)]
拉瓦锡让水蒸气通过一根烧红的枪管,得到了“易燃空气”,而我们通过电解水也能得到“易燃空气”,并可以揭开水的组成秘密。
取水电解器,加入电解用水,接通直流电源,观察与电源正、负两极相连的电极上和试管内发生的现象。
在做实验之前,提醒学生注意:
1.提示学生观察两电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有何差异。
2.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可加入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
实验完毕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得出现象:
①通电后,两根电极上都出现气泡,即产生气体,气体都是无色的。
②一段时间后,与电源正、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
3、验证实验
在得出上述现象后,紧接着问:
两极上得到的气体分别是什么呢? 在前一单元学生已经学习了如何验证氧气的方法,自然会想到用木条去检验。
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试管1中的气体,用点燃的木条检验试管2中产生的气体。向学生提问试管1和试管2中产生的气体分别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
①试管1中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②试管2中产生的气体可以在空气中燃烧,火焰颜色呈淡蓝色。
教师在学生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讲解试管2中产生的这种无色气体叫氢气,它在空气中能够燃烧且火焰颜色呈淡蓝色,它就是拉瓦锡所谓的“易燃空气”。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共同得出以下结论:
①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②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一种新的气体叫氢气。简称负氢(父亲)
4、讲解总结
教师向学生提出:在水的电解实验里,有新物质生成吗?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电解水的实验过程中产生了氧气和氢气两种新物质,水发生了化学变化。
那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把这个变化表示出来。
这个反应的反应物为水(化学式H2O),反应条件是“通电”,生成物为氢气(H2)和氧气(O2),所以此反应可表示为:水 氢气+氧气。
由此可见水中含有氢(H)、氧(O)两种元素,即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教师向学生提出:电解水这个反应属于前面我们所学过的哪一种反应类型呢?为什么?
要求学生回答:因为它的反应物只有一种物质——水,而生成物有两种物质——氢气和氧气,满足“一变多”的特点,所以它应该属于分解反应。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气体——氢气,大家对于氢气了解多少呢?
学生讨论后得出:
1.氢气是一种可燃性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2.从网上了解到,氢气是一种新型能源,将会是未来世纪最主要的能源;
3.查阅资料可知,若是不纯的氢气燃烧会发生爆炸,所以在点燃前必须检验氢气的纯度;
4.氢气名称的可能与它的密度有关,因为“轻”“氢”谐音。
看来大家对于氢气了解得还真不少,接下来我们就来介绍一些有关氢气的知识。
谁能描述出氢气的有关物理性质呢?
1.从电解水的实验可见氢气是一种无色的气体,若闻它的气味,还会发现它是一种无味的气体;
2.试管2内既有氢气又有水,而氢气的体积没有减少,可见氢气是一种难溶于水的气体。
向学生展示氢气爆炸的投影。
氢气具有“可燃性”这个化学性质。那么该如何去检验氢气的纯度呢?你能结合课本图3—3进行描述吗?
学生讨论并总结:收集一小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管口朝下,移近酒精灯的火焰。然后移开拇指,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如果听到很小的声音,则表示氢气较纯。不纯的氢气不能点燃,需重新检验氢气纯度,直到声音很小表示氢气较纯了才能点燃。
接着提问:是不是只要空气中混有一点点氢气或氢气中混有一点点空气在点燃时就会发生爆炸呢?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作出结论
我们知道,世界上绝对纯净的物质是不存在的,不可能空气中有一点氢气或氢气中有—点空气点燃就会发生爆炸。它有一个限度,我们称为爆炸极限。若空气中混入氢气的体积达到总体积的4%~74.2%,点燃时就会发生爆炸,这个范围就是氢气的爆炸极限。
刚才还有同学说到了氢气名称的由来,这确实与它的密度有关。在相同的条件下,氢气是所有气体中密度最小的,也就是说,它是最轻的气体,因此,它的名称为“氢气”。
在能源逐渐短缺的当今世界,氢气作为一种很有前途的能源而被各国科学家看好。 展示下列资料
新型燃料——氢气
现代世界所使用的矿物燃料主要是煤、石油、天然气,它们燃烧后产生较多的气体污染物,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寻找一种不会产生污染的燃料,是各国科学家努力的目标。
氢气作为燃料行许多突出的优点:第一资源丰富、以水为原料;第二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多;第三燃烧产物是水,无毒、无污染,且可以循环使用。所以,氢气被称作绿色能源。
据报道,1988年,前苏联采用液氢及天然气组成混合燃料,成功地进行了图—154喷气式客机的试飞。日本研制的氢引擎汽车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德国奔驰汽车公司研制的以氢为燃料的小型客力和货车已经接近实用阶段,大众汽车公司研制的10辆燃氢汽车,已试运行8万公里。2月2日,世界上首辆用氢气和氧气作燃料动力的无污染出租汽车已在美国纽约街头亮相。这辆名为“千年出租车”的环保汽车几乎听不见任何嗓音,尾气排放量为零。
尽管氢能已在一些国家进行了探索性的.使用,但日目这种绿色能源并没有被普通使用,这是由于氢能属于二次能源,需要借助别的能源来制取,加之生产成本高,经济上也划不来,所以尚不能普及。
科学家们预汁,21世纪氢能将进入越来越多的领域为人类造福,城市空气污染状况将因此显著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将因此进一步提高。
可见。氢气真是未来世纪主要的能源,希望大家努力学习,并能为氢气的普遍使用作出贡献。
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水电解生成的氧气和氧气的组成与水的组成有什么不同。教师写出氢气(H2) 氧气(O2) 水(H2O),启发学生从元素种类的角度去考虑。
学生讨论后发现氢气和氧气都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而水却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
你能说出以下物质是由几种元素组成的吗?
①铁(Fe) ②铜(Cu) ③过氧化氢(H2O2) ①高锰酸钾(MnO4) ⑤四氧化三铁(Fe3O4)
答案:分别是①1种 ②1种 ③⑤两种 ①3种
对学生讲解化学上我们把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如氧气(H2)、氧气(O2)、氮气(N2)、磷(P)等,把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如二氧化碳((CO2)、二氧化硫(SO2)、水(H2O)等。
1.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2.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单质和化合物就是根据纯净物中所含元素的种类来进行分类的,可见分类的方法在化学科的学习中运用的非常的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水是由氢(H)、氧(O)两种元素组成的。我们还通过电解水的实验证明了这一点,在这个实验中我们看到水在通电的情况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我们还简要介绍了一些有关氢气的知识。根据水、氢气、氧气等物质组成中元素的比较,我们还了解了单质和化合物。
五、板书设计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课题1 水的组成
一、电解水实验
现象:①两极都产生无色气体。
②与电源正、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
二、验证实验
结论:1.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2.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一种新的气体叫氢气。
水(H2O) 氢气(H2)+氧气(O2)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三、氢气(H2)
1.物理性质:无色、无臭、难溶于水。
2.化学性质:可燃性(产生淡蓝色火焰)。
3.验纯方法:管口朝下,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移近酒精灯火焰,移开拇指,若听到很小的声音,则表示氢气已纯。
4.爆炸极限:4%~74.2%。
四、单质和化合物
1.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2.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水的组成》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初中化学第三章“水氢”的内容可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水和氢气,第二部分为原子结构知识的扩展。对于第一部分而言,教材第一节以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为题,讨论了水与工农业生产等的紧密关系,在学生了解了水污染产生的严重后果和防止水源污染的重要意义之后,就应该对水作进一步认识,但教材只讲了水的物理性质和水的组成,把水的化学性质分散到以后的其他章节中去,而把本节重点放在分析水的组成。教材的编排还注重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本节是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等概念基础上编排的,因此,通过本节的学习,巩固和加深了这些知识。通过实验现象引出的氢气,又为学习氢气的性质作出铺垫。
2. 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
a、使学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b、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使学生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了解水的化学式;
c、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关系,并可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②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
b、培养学生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③德育目标:
a、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
b、通过观看有关水资源和水的污染的录像,增强环保意识。
3. 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
②教学难点: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即从宏观现象转向微观分析。
二、说教学实施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如下:
1. 以问题导入新课,简洁明了 在讲授新课前,通过计算机展示出两个联系实际的问题,然后进入新课。
2. 归纳出水的物理性质 展示一杯水,培养学生从观察中发现问题,学生结合教材探究出水的物理性质。
3. 分析实验现象,探究水的组成,进行微观解释(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出水的组成这个重要知识点。因此,作好演示实验尤其关键(展示实验),书第48页,这是未改进的演示实验,实验效果不直观,效果不好;这是改进后的实验,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更便于学生主动根据实验进行探究。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出水的电解产物——氧气和氢气,然后学生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也很容易探究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水属于化合物,重点知识得以解决。
(展示课件)分析了水的组成后,接着展示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从讨论中发现,问题得到解决,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难点也得以突破。
4. 课堂练习巩固,达标检测
5. 观看录相:有关水资源及其污染
三、介绍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辨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博采演示教学法、课件展示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诸方法之长,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织,并体现以下特点:
1.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重点改进了演示实验,利用实物投影将实验投在屏幕上,将实验加以放大,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实验装置、步骤、现象都展现在每一个学生眼前,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让每个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突出了重点。
2.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如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水属于哪类物质?水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分析,最后探究得出结论。自制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化枯燥为生动,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学生也为其形式之新颖,从而产生乐学情绪,激发了他们以探究为特征的求知欲望。
3. 加大教学密度: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做到高密度的学习知识,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利用文字闪动,图象移动,颜色变换的手段,不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为了增强学生对水的分布和水的污染的感性认识,课上选择一段“有关水资源和水污染”的录像,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4. 优化教学过程:计算机以其独特的功能创造良好的思维情景,培养探究能力,发展智力,教师、计算机、学生形成一个有机的组合。通过计算机不仅能学懂、学会、学活、学精,而且能促使学生乐学、善学、勤学、活学,师生共同进入教与学的自觉状态和最佳状态,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
总之,我在设计本课教学程序时,力求符合探究学习的三个特征:
(1)学习者由问题或设计任务出发;
(2)学习者通过观察、假设、实验等探究活动提出自己的解释;
(3)学习者通过表达和交流,检验或修正自己的解释。
《水的组成》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初中化学第三章“水氢”的内容可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水和氢气,第二部分为原子结构知识的扩展。对于第一部分而言,教材第一节以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为题,讨论了水与工农业生产等的紧密关系,在学生了解了水污染产生的严重后果和防止水源污染的重要意义之后,就应该对水作进一步认识,但教材只讲了水的物理性质和水的组成,把水的化学性质分散到以后的其他章节中去,而把本节重点放在分析水的组成。教材的编排还注重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本节是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等概念基础上编排的,因此,通过本节的学习,巩固和加深了这些知识。通过实验现象引出的氢气,又为学习氢气的性质作出铺垫。
2.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a、使学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质;b、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使学生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了解水的化学式;c、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关系,并可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②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b、培养学生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③德育目标:a、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b、通过观看有关水资源和水的污染的录像,增强环保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
②教学难点: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即从宏观现象转向微观分析。
二、说教学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如下:
1.以问题导入新课,简洁明了在讲授新课前,通过计算机展示出两个联系实际的问题,然后进入新课。
2.归纳出水的物理性质展示一杯水,培养学生从观察中发现问题,学生结合教材探究出水的物理性质。
3.分析实验现象,探究水的组成,进行微观解释(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出水的组成这个重要知识点。因此,作好演示实验尤其关键(展示实验),书第48页,这是未改进的演示实验,实验效果不直观,效果不好;这是改进后的实验,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更便于学生主动根据实验进行探究。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出水的电解产物——氧气和氢气,然后学生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也很容易探究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水属于化合物,重点知识得以解决。
(展示)分析了水的组成后,接着展示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从讨论中发现,问题得到解决,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难点也得以突破。
4.课堂练习巩固,达标检测
5.观看录相:有关水资源及其污染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辨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博采演示教学法、展示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诸方法之长,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织,并体现以下特点: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重点改进了演示实验,利用实物投影将实验投在屏幕上,将实验加以放大,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实验装置、步骤、现象都展现在每一个学生眼前,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让每个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突出了重点。
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如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水属于哪类物质?水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分析,最后探究得出结论。自制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化枯燥为生动,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学生也为其形式之新颖,从而产生乐学情绪,激发了他们以探究为特征的求知欲望。
3.加大教学密度: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做到高密度的学习知识,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利用文字闪动,图象移动,颜色变换的手段,不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为了增强学生对水的分布和水的污染的感性认识,课上选择一段“有关水资源和水污染”的录像,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4.优化教学过程:计算机以其独特的功能创造良好的思维情景,培养探究能力,发展智力,教师、计算机、学生形成一个有机的组合。通过计算机不仅能学懂、学会、学活、学精,而且能促使学生乐学、善学、勤学、活学,师生共同进入教与学的自觉状态和最佳状态,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
总之,我在设计本课教学程序时,力求符合探究学习的三个特征:
(1)学习者由问题或设计任务出发;
(2)学习者通过观察、假设、实验等探究活动提出自己的解释;
(3)学习者通过表达和交流,检验或修正自己的解释。
《水的组成》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初中化学第三章“水氢”的内容可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水和氢气,第二部分为原子结构知识的扩展。对于第一部分而言,教材第一节以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为题,讨论了水与工农业生产等的紧密关系,在学生了解了水污染产生的严重后果和防止水源污染的重要意义之后,就应该对水作进一步认识,但教材只讲了水的物理性质和水的组成,把水的化学性质分散到以后的其他章节中去,而把本节重点放在分析水的组成。教材的编排还注重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本节是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等概念基础上编排的,因此,通过本节的学习,巩固和加深了这些知识。通过实验现象引出的氢气,又为学习氢气的性质作出铺垫。
二、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
a、使学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b、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使学生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了解水的化学式;
c、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关系,并可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②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
b、培养学生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③德育目标:
a、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
b、通过观看有关水资源和水的污染的录像,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
②教学难点: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即从宏观现象转向微观分析。
四、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辨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博采演示教学法、课件展示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诸方法之长,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织,并体现以下特点:
⒈、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重点改进了演示实验,利用实物投影将实验投在屏幕上,将实验加以放大,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实验装置、步骤、现象都展现在每一个学生眼前,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让每个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突出了重点。
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如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水属于哪类物质?水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分析,最后探究得出结论。自制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化枯燥为生动,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学生也为其形式之新颖,从而产生乐学情绪,激发了他们以探究为特征的求知欲望。
⒊、加大教学密度: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做到高密度的学习知识,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利用文字闪动,图象移动,颜色变换的手段,不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为了增强学生对水的分布和水的污染的感性认识,课上选择一段“有关水资源和水污染”的录像,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⒋、优化教学过程:计算机以其独特的功能创造良好的思维情景,培养探究能力,发展智力,教师、计算机、学生形成一个有机的组合。通过计算机不仅能学懂、学会、学活、学精,而且能促使学生乐学、善学、勤学、活学,师生共同进入教与学的自觉状态和最佳状态,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如下:
⒈、以问题导入新课,简洁明了。在讲授新课前,通过计算机展示出两个联系实际的问题,然后进入新课。
⒉、归纳出水的物理性质展示一杯水,培养学生从观察中发现问题,学生结合教材探究出水的物理性质。
⒊、分析实验现象,探究水的组成,进行微观解释(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出水的组成这个重要知识点。因此,作好演示实验尤其关键(展示实验),书第48页,这是未改进的演示实验,实验效果不直观,效果不好;这是改进后的实验,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更便于学生主动根据实验进行探究。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出水的电解产物。
《水的组成》说课稿7
一、说教材。
探究水的组成是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在学习水的重要性、科学饮水、水的污染和防治等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水的物理性质和通过电解水的实验来探究水的组成,从而转入对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有关内容的学习。
二、说学习目标。
因本节重要学习水的物理性质和通过电解水的实验来探究水的组成,所以确定的学习目标为:读教材说出水的物理性质和观察水的电解实验现象及对生成物的检验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三、说学情。
水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它是无色、无气味的透明液体,学生早已经知道了。在物理课中学生已经知道了水的凝固点为零摄氏度,沸点为一百摄氏度。温度在四摄氏度时,水的密度为一克每立方厘米。所以通过读教材说出水的物理性质问题不大。关于水的组成,学生在前三章的学习中早已知道水用符号表示为:H2O 。即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教学难点是: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的过程,即从宏观理解转向微观分析。
五、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特点主要运用的教学方法为:讲解法、演示法、直观图示法;学习方法为:阅读法、观察法、练习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学习目标,突破重点,分散难点。在达标导学过程中,首先安排学生阅读教材说出水的物理性质。紧接着通过电解水实验,学生观察到两个电极表面都有气泡放出,并且连接电源正极与负极的刻度管内的气体体积比为1:2.通过检验连接电源负极刻度管内的气体可以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它是氢气;
连接电源正极刻度管内的气体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它是氧气。最后让学生分析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七、说板书设计。
为突出教学重点,完成学习目标,设计的板书如下:
探究水的组成
(一) 水的物理性质:无色、无气味、无味道的透明液体;一标准大气压下,凝固点为0℃、沸点为100℃,4℃时密度最大,为1g/cm3
(二) 探究组成水的元素
1、电解水的反应文字表达式:水 → 氢气+氧气
2、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纯净物,是化合物,也是氧化物。
3、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八、说作业。
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这样做能照顾大多数学生和少数优绩生的培养。作业题与学习目标紧紧相扣。
九、说反思。
通过导学案的运用,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很好地完成了学习目标。学生能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水的组成元素,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2.比较水的多少教学设计 篇二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教科版科学教材中“水”的单元,以学生熟悉的水为探究对象,本单元由“一杯水的观察”、“各种各样的液体”、“比较水的多少”四课组成。本课是让学生在用感官观察水的基础上,通过与其他物质比较,更深层次来认识水。
二、学生分析:
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需要比较液体的多少,但是液体同固体不同,由于没有固定的形状,难以直接测量。三年级的学生刚学习科学课,生活中经常接触到一些比较的问题,也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本课设计主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三、教学理念:
1、以探究为核心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这堂课中主要安排了三个活动“用各种方法比较水的多少”、“用自制量杯测量水的多少”“用量筒测量水的多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究时间和机会。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活动中注意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注重实验探究的开放性
材料的开放性: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大量的材料,在探究活动中根据需要领取材料。实验方法的开放性: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各组交流、互相补充、完善实验方法,最后按照自己的方案进行活动。交流的开放性:学生充分的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
四、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液体的体积是可以测量的。
非标准单位的测量会导致结果的多样,标准单位的测量使信息交流成为可能。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使用标准和非标准单位测量液体的体积。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比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对比较的方法进行分析和统一,有助于确立科学的标准。
五、教学重点
能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液体的多少,并能较规范地使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
六、教学难点
自制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明确用标准单位测量使信息交流成为可能。
七、教学准备
每组3只塑料瓶(大小高低不同)且里面有水、一个贴有纸带的杯子(组与组之间大小高低不同)、透明杯子若干、与1号、2号或3号相同的瓶若干个、天平、漏斗、量筒、记号笔、记录纸、教学ppt。教学过程:
一、趣味故事,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喜不喜欢听故事啊?(喜欢)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他们途经火焰山的时候,一个个都热得满头大汗,猪八戒叫喊着:“我要喝水、我要喝水。”师傅拿出了他们喝剩的3瓶水(出示1号水瓶、2号水瓶,3号水瓶),八戒一看可乐了,一心想找水多的那一瓶,他左看右看,可是,哪一瓶多呢?他犯难了。请同学们也帮帮八戒比较一下1号瓶、2号瓶和3号瓶到底哪一个瓶多点水呢?出示课题《比较水的多少》。请你们仔细地观察桌上的1号瓶、2号瓶和3号瓶的水,同桌交流一下马上告诉老师哪一瓶的水更多些。(学生同桌交流)
【设计意图】:故事是学生特别是低段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故事中八戒憨厚的形象让孩子们更易亲近产生兴趣和共鸣,学生很快就进入了教学的预设。
2、观察猜测 【教师导语】同学们观察好了吗?哪些同学能勇敢的和大家交流一下呢?站起来交流的同学说一说哪一瓶水多,并说一说为什么呢?(同学们的意见不一,得不出准确答案)【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观察充分说出自己的预测及原因,从而发现大家预测的结果不尽相同,引出仅仅通过感官感知有时会产生不确定因素,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二、集思广益,验证猜测。
1、【导语】那到底是哪一个瓶的水多呢?单凭眼睛看能准确看出来吗?(不能)除了观察,同学们开动小脑筋想一想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这个方法需要哪些材料?我们四人一小组讨论一下,看看能想出多少种方法,并把最终讨论结果写在记录单上。(学生小组讨论)
【教师导语】同学们想好了吗?那我们来交流一下,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站起来说,记得站起来的同学要说清楚你们想到了什么办法,要怎样操作,另外需要什么材料。
【预设】我们组认为1号瓶多,我们的比较方法是:把三个瓶子里的水分别倒在三个相同的杯子里来比较。看哪个水位高就哪瓶水多。需要的材料是三只相同的杯子。(师板书:方法一:三只相同的杯子)
【预设】我们认为2号瓶多。方法是再找两只只与1号瓶一样的瓶子,把2号和3号瓶的水分别倒入这两只瓶子里,再比较这三只瓶子里的水就可以了。我们需要的材料是两只与1号一样的瓶子。(师板书:方法二:两只跟1号瓶相同的瓶子。)
【预设】我们认为2号瓶多。我们的方法是:先把1号瓶的水倒入一只杯子,作上记号,再倒回1号瓶。然后把2号瓶的水倒入这只杯子,再做上记号。最后把3号瓶的水倒入这只杯子,再做上标记,对比看看哪个高。(师板书:方法三:一只杯子)
【预设】我们认为3号瓶多,我们组想把水倒在相同的杯子里,用天平称。(师板书:方法四:三只相同的杯子、天平)【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大胆设想用各种材料进行水的比较,教师对学生设想的每一种方法给予充分的肯定,并不失时机的让他们上台演示实验的方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为接下去的小组实验做好操作铺垫。
2、选择实验方法,验证猜测。【导语】同学们想出这么多的方法来比较三瓶水的多少,那你们小组看看都喜欢哪一种方法,先商量商量,看看需要哪些材料,到老师这边来领,每一组只要派一名代表上来就可以了,用你们喜欢的方法来帮八戒选一选,同学们先想一想,在做实验的过程,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预设】注意不要把水洒出来了
【教师导语】是啊,不然我们就不能正确计算出哪一瓶多了,那同学们先讨论用什么方法吧,讨论好的可以到老师这边来拿材料。看看哪一小组做的最成功。(学生进行实验)
【教师导语】看来每一小组都做好了,那个小组愿意和我们交流一下呢?(同学们都测出是2号水最多)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比较水的多少,感受在所有的方法中,有的方法是简便的、有效的。通过亲手做实验,学生不仅兴趣提高了,而且也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
三、深入探讨,水多多少。【导语】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实验,都得到了2号水瓶最多,八戒这回可开心了,他很想谢谢你们,但他还想知道2号水瓶比1号、3号到底多多少呢? 【预设】多一点点 【教师导语】一点点是多少呢?谁能告诉老师一个具体的量。开动脑筋想想看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来帮助八戒解决难题的?
【预设】我们是用尺子在杯子里分别量出两杯水的多少,然后看相差数就可以了。
【教师导语】真是聪明,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出多少了,但这样的看法很容易产生误差,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材料。(出示贴有白纸条的杯子)这是一只贴有纸条的杯子(杯子的大小不一),请同学们先在纸上均匀地画上刻度线,然后分别测量出三杯水各是多少,求出它们相差多少。在做实验的同时,请同学们完成实验记录单。注意在画刻度线的时候要用尺子,做到均匀。
(生比较水多多少的实验)
【教师导语】:哪一小组愿意与同学们分享你们的成果?
【预设】我们的1号瓶有水25毫米,2号瓶有水35毫米,3号瓶有30,它们分别相差5毫米。【预设】我们的1号瓶有水35毫米,2号瓶有水43毫米,3号瓶有38,2号比1号多8毫米,比3号多5厘米。
【教师导语】咦,老师在盛水的时候,分明记得在所有1号瓶、2号瓶和3号瓶内倒入了相同量的水,但为什么同学们测量出来的时候却相差这么多呢? 【预设】老师,因为他们的杯子各不相同啊。
【教师导语】是啊,由于我们自己制作的量杯大小各不相同导致水位还是相差的。那我们能不能把所有的杯子换成一样的呢?(学生反思)【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对最后的实验结果进行思考分析让学生意识到实验结论的不同,可能跟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有关,引出统一标准的测量仪器“量筒”
四、认识量筒,正确使用量筒。
【教师导语】看来,想要确切知道2号瓶到底多多少,还得用一种统一标准的测量仪器。(出示实物“量筒”并板书)请同学们看课件(打开ppt,量筒的照片),这就是量筒,同学们看一看量筒有什么特点呢?
【预设】它们都有一个个均匀的刻度 【预设】它们的上下是一样粗细的。【预设】它们的单位是毫升
【教师导语】,同学们说得真棒,你们所说的就是量筒的特点。那我们怎样正确的使用量筒来测量水的多少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74页边看书边划出你认为的重点知识。通过看书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量筒要放平稳。
【预设】视线要与量筒凹液面最低处持平。
【教师导语】那老师测验你们到底会不会读了。(打开ppt,有三道读数的题)在读的时候我们应该要注意身体动作姿势,不仰视、俯视读。(老师示范读一遍)下面小组合作,用量筒测量水的多少,看看到底多多少?(学生做实验)
【教师导语】看来同学们都做好了,那我们来交流一下。(同学们做得很接近)
【教师导语】看来同学们测量的结果都十分的接近。实际上老师在课前倒入1号瓶的水为70毫升,2号瓶为90毫升,3号瓶为80毫升。为什么有的同学测量出来不是这个结果呢? 【预设】因为他们眼睛看的时候,没有平视。
【预设】因为他们在倒水的时候,可能有部分的水浪费了。
【教师导语】是啊,由于操作的关系,我们在测量的时候会产生一定的误差。
【设计意图】通过指导学生观察认识量筒;自学课本中量筒的正确使用方法;老师演示用量筒测量比较水的多少;学生小组示范演示使用量筒的过程,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有条不紊的运用量筒测量比较出水的多少,提高了小组实验效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五、知识拓展,回归生活。
3.《比较水的多少》教学设计 篇三
应用多种教学方法,通过讨论交流、操作实验、观察、游戏等引导学生自主的探究知识,学会运用多种方法比较不同溶器中水的多少,能正确使用量筒量出水的多少,并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乐于与人合作与交流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多种方法比较不同容器中水的多少。
2、知道测量水的多少可用量筒,能正确使用量筒。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推测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4、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使用多种方法比较不同容器中水的多少。
教学难点
设计各种比较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小组准备你的实验所需的材料
教师准备:
1、每组三个(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饮料瓶2、大小量筒,透明的一次性塑料杯、漏斗。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引入
1、同学们,喜欢看电视吗?你喜欢看什么节目呢?
2、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凤凰电视台收视率很高的节目,就是“我猜我猜我猜猜猜”,你们想不想玩。
3、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三瓶水。三个瓶子中,水面都高低不同。同学们,你们来猜猜哪个瓶子里的水多?哪个瓶子里的水少?还是一样多?
1、学生有兴趣地回答。
2、认真观察,兴致高昂地猜测结果。
设置这样一个情境引入,把同学们喜欢的电视节目与所要学习的科学知识联系起来,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二、自主探究科学知识(哪个瓶子的水最多)
观察猜测
1、谈话:同学们都说是自己对,那么你们怎么证明自己猜对了呢?
2、分组讨论:你的实验该怎么做?需要什么材料工具?做这个实验要注意什么?你们小组怎样分工?
分小组热烈地展开讨论,想出了多种多样的实验方案并做好小组分工安排。
意图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主动探究、亲身经历来获取知识、提高能力。通过观察、讨论让学生寻求比较哪个瓶子的水多的方法,对学生想出来的比较方法,只要有道理,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保护了学生活跃的思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验证明
1、小组合作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到实验活动中去。
2、实验汇报:哪组已经有结果了?告诉大家你们的实验结果。你们小组是怎么证明的?
3、师生小结,互相交流实验结果。你们组有什么成功的经验想和大家分享或失败的教训和大家交流吗?
1、小组合作完成实验。
2、大胆地汇报实验结果。
3、师生共同小结。
让学生自主完成实验,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的能力。
让学生在交流合作的同时还学会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通过交流,让学生认识到,比较液体的多少的方法很多,在生活中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地选择。
三、提出问题
寻求方法
动手操作
实验验证
小组讨论验证
1、谈话:比较水的多少的方法有许多种,有的是很简便的。大家现在知道了那个瓶子的水最多了,你还有新的研究问题吗?(装得水多的瓶子比另外两个瓶子的水多多少呢?)
2、分组讨论。你认为这个实验该怎么做?你需要什么材料工具?做这个实验要注意什么?(提出为了保证数据的精确,要学会使用漏斗)
3、分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到实验活动中去。
学生主动想提出探究的问题。
小组讨论交流,找出可行的实验方案。
小组合作实验,并交流实验结果。
疑问是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的原始动力。只有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感兴趣的问题,才有可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习惯。
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和自主探索科学知识的能力。教师参与实验使学生对知识研究更有信心、有激情而更加认真仔细地学习新知识。
认识量筒
1、适时引入量筒的正确使用方法。(轻拿轻放、视线与液面水平、使用的单位是亳升)
2、分别测量三个瓶子中的水,记录在表格中。
3、任选二个瓶子,得出多多少的结果,作好记录。
认真听老师介绍量筒的使用方法。
积极动手操作,并作好记录。
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养成倾听的好习惯。
通过活动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今天的表现如何?
学生谈收获。
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学习态度。
五、活动实践
1、量出一毫升的水有多少、一杯水有多少毫升、测量你带来的瓶子能装多少毫升水等。
2、游戏: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看谁的眼光最准,动作最快
学生动手操作。
学生兴趣高昂地玩游戏。
让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
4.大班科学说课稿《水的变化》 篇四
一、说设计意图自然界充满着神气有趣的自然现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式从身边的食物开示的,本活动恰恰贴近幼儿的生活,激发幼儿科学探究兴趣且当他们通过自己实践操作找到答案,得出结论时,那种喜悦时不可替代的,从而将更加有效地促进幼儿主动学习和发展,而且大班幼儿的求知欲与探究欲很强,他们渴望获得新颖有趣的知识,记得有一次,有一个孩子问:“老师,天上的云彩是什么做的啊?”“老师,水为什么会变成冰啊?”因此我选择了大班科学活动《水的变化》。
二、说教材《水的变化》这次活动选自幼儿园探究式活动课程科学探究大班的活动,它是通过几组实验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引导幼儿观察并描述生活中水的三态变化,初步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
三、说活动目标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索精神,教师要让幼儿自己动手实践操作,体验发现得乐趣,因此我的目标是:
1.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2.幼儿能感知水的三态变化,初步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
四、说活动的重点难点1、活动重点:幼儿感知探索水的三态变化,初步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
2、活动难点: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实验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感知水的三态变化,而不是教师直接口述给幼儿这个概念。
五、说教法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心中有目标,严重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开放,研究的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因此,我主要采用了三种教学方法:情景设置法、实验法、讨论法。
六、说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电热水壶一个、凉玻璃片、装有热水的玻璃杯子、每人一块冰、图表
七、说活动过程1、情景设置:“小朋友,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个小客人,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让我们一起数1.2.3把它请出来好吗?激发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得积极性。
2、出示冰块,感知,讨论教师出示冰块,引导幼儿感知,教师启发式的提问。(1)小朋友这是什么啊?(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进行参与,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
(2)讨论水和冰有什么不同?(幼儿之间相互交流,满足幼儿得求知欲,也促进幼儿同伴之间的交往能力,有利于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朋友,那水为什么会变成冰啊?(鼓励幼儿大胆想象,敢说敢想,教师并充分给予肯定,做到以幼儿为主)
3、观察和实验
实验一
教师将电热水壶中的水烧开,幼儿仔细的观察,之后教师再出示相应的图表一。
提问:(1)小朋友,你们要仔细的观察热水壶,告诉老师你看见什么了?(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
(2)那水和水蒸气一样吗?(让幼儿自己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而不是教师直接告诉幼儿答案,那样就忽视了幼儿的发展)
(3)想想水为什么会变成水蒸气啊?(幼儿之间讨论,知道谁经过加热就会比那成水蒸气)
实验二
在热水杯上放块凉玻璃片,幼儿再观察,并出示图表二。提问:(1)小朋友,老师在热水杯上放了一块凉玻璃片,你们仔细地观察看看发现了什么?
(2)你们想一想为什么会有小水滴呢?(知道水蒸气遇冷就会变成小水滴。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
实验三
幼儿分组实验,自己操作
教师发给小朋友每人一块冰,幼儿自己操作,感知观察,动手体验探究的乐趣。小朋友想一想刚才小朋友说了,水在很冷的地方就会变成冰,放冰箱里,在冬天放到外面等等。那拟制到究竟多冷吗?老师告诉你叫0摄氏度以下,很低的温度。出示图表三。4、听故事,播放多媒体课件,《小水滴旅行记》让幼儿进一步了解水的不同形态的变化和自然界水的循环过程.
提问:
(1)小水滴被太阳公公晒着变成了什么?(水蒸气)
(2)水蒸气在天空遇到冷变成了什么?(小水滴)
(3)小水滴遇冷变成了什么?(雪)
(4)最后小水滴又回到了哪?(大海)八、说效果分析
5.比较水的多少说课稿 篇五
一、说教材:
1、设计意图:
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每个人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它,可以说,幼儿天生就爱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现象。《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变化,作为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了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了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2、目标定位:
《纲要》指出,五大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1)让幼儿在玩水中感知水的特性,知道水是无色透明的、无味的,是会流动的,具有浮力和溶解性的特点。
(2)通过动手操作实验,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脑动手能力。
(3)教育幼儿要节约用水。
3、活动准备:
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我做了如下准备:
(1)教师材料准备:盛有清水、牛奶、醋的玻璃碗各一个,在水中会下沉的小物品(如石子、玻璃珠、麻将牌等)两个;示范用的各组实验用具一套。
(2)幼儿材料准备:盛水的大脸盆四个;小脸盆两个;塑料小篮、能盛水的小容器若干;白糖、盐、奶粉等若干;筷子、汤匙及装有半杯清水的小杯等若干;泡沫板、大花片、小石子、玻璃珠、螺丝帽、吹塑纸等各种不同质量的物品或玩具若干。
二、说教法: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观察指导法:针对科学探索活动的随机性,以及幼儿的自主建构过程,采取观察指导法是比较合适的,教师通过敏锐地观察,能针对地进行指导,还能在观察中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2、演示法:对于科学活动来说,教师的演示是有必要的,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可以让幼儿直接观察到各种物品在水中的变化,而且通过教师的演示方法,可以避免幼儿在实验中的操作错误。
三、说学法:
《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此次活动中,幼儿的具体学法有:
1、操作法:这是此次活动中,幼儿学习活动的主要方法。新《纲要》指出,教师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因此,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水的各种的秘密。
2、体验交流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探讨、交流,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了师生互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
四、活动流程:
1、猜谜活动:(指导语:今天天有位小客人要来和我们一起做游戏,要想知道小客人是谁,请先猜个小谜语——一样东西真稀奇,看得见,抓不起,洗衣做饭离不开,洗手洗脸需要它。)一开始,教师就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通过猜谜来请出小客人,然后请小朋友找出小客人身上的小秘密,一下子将幼儿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2、演示活动:(指导语:水宝宝和牛奶娃娃、醋娃娃有什么地方不一样?):教师边讲解边演示,让幼儿通过观察和比较找出水的小秘密之一,为接下来的操作活动做好准备。
3、操作活动(指导语:请你们也来试一试、玩一玩,来找找水的其它小秘密)这个环节的分组操作活动是此次活动的重点,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幼儿进行分组探究,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在此环节中,教师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
4、交流总结活动(指导语:说说你是怎么玩的,你发现了水的什么秘密。想想水有什么用,我们该怎样节约水和保护水)在这里,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幼儿可以尽情表达,不仅发展了幼儿的友语言,还拓宽了幼儿思维。
6.小树有多少棵的说课稿 篇六
(2)、教师巡视,收集其他同学的做法。
六、后教(议一议)
得出20×4=80中的20表示每捆有20棵,4表示4捆,80表示一共有80棵树,学生有以下计算方法:
(1)、20×4就是4个20相加:20+20+20+20=80;
(2)、因为2×4=8,因此20×4=80;
(3)、可以把20看成10×2,这样20×4可以变成10×8。
对于学生的计算方法,只要正确,教师就应该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
二、迁移应用,探索规律。
1.出示练习:
3×2 5×4 6×7
30×2 50×4 6×70
300×2 500×4 6×700
学生通过独立计算,得出算式的结果,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几组题目,找一找竖列算式的规律,用自己的话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能够发现,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的末尾依次多一个“0”,积的末尾也多一个“0”。学生已经把整十数乘一位数的方法迁移到整百数乘一位数,此时进行方法的强化,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计算的方法,既训练学生的思维,又发展学生的语言。
七、当堂练习:
1、迁移应用,探索规律。
3×2 5×4 6×7
30×2 50×4 6×70
300×2 500×4 6×700
.2、口算练习:(学生独立计算,指名说说算理。)
30×4 50×8 9×600 40×5 60×7 800×4
70×8 30×6 600×9 4×60 20×7 3×800
90×5 8×50 700×4
3、.填空:(巩固算理)
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乘一位数,先不看末尾的“0”,乘完以后再在()的末尾添上()的“0”。
4、练习提高: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并解答。
课件出示:一篮枣30个,( )
5、数学游戏:
教师事先准备好卡片,以同桌为单位开展游戏活动。
游戏规则:一位学生取一位数,另一位学生取整十、整百或整千数,然后两个学生都计算这两个数相乘的结果,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
八、课堂小结:
(1)、自我评价,你觉得你自己这节课表现怎样?给自己打打分。
7.《比较》参赛说课稿 篇七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比较》
一、来自学生的问题
想和大家交流这样一个话题“快乐起航”。首先来看来自学生的问题,在生活当中学生有比较丰富得比快慢,比多少,比高矮的经验,甚至为了比的高一些,还特意把脚尖垫了起来。生活当中有了这样经验,给学生创造了这样一幅图,上面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呢?统计结果如下:在提出比谁多或少的问题的时候,只有15.69%的学生提到,哎!生活当中有了这么丰富经验提出比较,而数学当中的比较学生竟想不到,这是怎么回事呢?
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梳理了三套教材,在教材中通过对比发现,都把比较一课作为起始课,尤其是一一对应的思想,不仅在本节课中充分凸显,而且在后续的学习中也广泛应用。一一对应的思想不仅在结成记事的时候就有所体现,在后续的比多少的应用题、统计当中,数轴上、函数中都有所体现。除了一一对应,比较还反映事物之间的一种关系,可以从定性、定量角度来进行刻划,而且比较还为后续分类的教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我们认识
这么一节重要的启示课,我们要给学生建立些什么?留下些什么?在检测的时候,我们出了这样一组题目:
1、在多的下面画√
2、比一比,谁大?
统计结果发现有100%的 学生都会做,而面对这样的基础知识100%的学生都会,我们还要交给学生什么呢?结果在学习和探究中我们发现应该培养学生数感,让学生来认识这些符号,再远一点,就是让学生体会一一对应的价值。因为在检测的时候,只有21.6%的学生能够有所意识,而在这样学习的过程当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产生这种学习的需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1、首先为学生建立“比较”的需要。
2、引导学生会用“一一对应”的价值。
三、教学目标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来看教学目标
1、经历把“同样多”“多”“少”等语言抽象为数学符号的过程。
2、了解>、=、<等数学符号的含义,会用这些符号表示9以内两个数的大小。
3,、在看图讲故事和分食物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关心他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和应用“一一对应”的方法,会灵活应用>、< 、=
教学难点:培养比较意识
四、教学设计
我们来看具体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当中分为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活动引入关注相等,用时5分钟,操作体验,感悟积累,用时15分钟,利用直观认识符号,包括1分钟课间休息,用时10分钟,练习巩固拓展提高用时10分钟,我们来看具体环节,第一环节活动引入关注相等,由于是一年级的小朋友,我们特意的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校园里要举行运动会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先来到了拔河的赛场,谁当小队长,选两名到上面来选派你的小队员,参加比赛呀!教师选出两名小代表到黑板上来,其中,黄队的小队长选出了一名队员,蓝队也马上选出了一名队员,黄队在选一名,蓝队也选一名,这样把这些小队员都派上场了,教师此时追问这两名小队员怎么没上场呢?同学们都说,这两名小队员不能上场了,在上场就不公平了,人数就不一样了,看似是一个不相等的情景,可是学生却是在理解相等,而且小队长在选派队员的过程当中,放慢和拉长了一一对应的过程,看似确只有两名同学在参与,但是由于有了比赛的情景,学生们都非常关注、热情很高,之后,引导学生到绕红旗跑的赛场去看看,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当小裁判员,给这些小朋友排排队呀!可以用你手中的正方形纸片摆一摆,之后让学生汇报自己摆的过程,并且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同学说我让他们这样排一排,还让他们报报数,1234―1234一个对着一个,这样就排好了,教师此时又追问,这名小队员怎么没派上场啊!学生说,这名小队员没有和他对着的了,这样跑不公平呀,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如果这样跑,第一排比第二排少,第二排比第一排多,从而理解,认识了多和少,之后是操作体验,感悟积累,我们再到观众席上去看一看吧!看看小观众们都已经坐好了唉!快来比一比,站着的小朋友和坐着的`椅子比,够吗?这个题,我们在设计的时候,还特意的把人数超过的学生学到了10以内的数,有的学生真的会数一数所有的小朋友和所有的椅子再去比一比,也有的学生会数一数站着的小朋友和椅子,看够,还是不够,还有的学生会用这样连线的方法去比一比,这不是一一对应价值的体现吗?教师一定要鼓励这种学生,并且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之后,是利用直观认识符号,教师引导学生先来观察一下,说,同学们我们也来比一比,玩一个搭积木的游戏,比比看,谁搭的高,有的小朋友可能先去数一数,点出最多的一堆搭起来了,也有的同学会把所有的积木都搭起来,再比一比,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一比,你发现什么了?有的学生可能会说红色和黄色比一比,发现5个和5个一样高,教师此时一定让学生用小手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了?5和5比,5等于5,认识这个符号吗?它是等号,读一读,5等于5,也许还有的学生会这样比一比,5和3比呢?用小手比一比,5和3比,5大于3这就是大于号。小于号的处理也是这样的,让学生先用小手比一比再引出5小于8,认识小于号,之后是练习巩固、拓展提高,第一个填一填要特别关注□>0这个题目。2、把大于3的这个数写在下面。3、看图多的画√少的画○,这个题目虽然学生没有认识体积,但是相信学生有过这样的生活经验,一定能够很快找到多的,第四个题目是统计当中的一个题目哪种水果最多,那种水果最少?从中体现一一对应在统计中也有渗透。最后一个练习巩固、拓展提高,为学生提供这样的情景服务员要为5位客人准备餐具这些餐具够不够用么?学生可以把盘子和勺子比一比,还可以把勺子和杯子比一比,还可以把盘子和杯子比一比,从而,回到生活,解决问题。
五、教学评价
我们再来看一看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我们出了这样一组题目,力争让学生通过这样一组题目,感受比较在生活当中,有着充分的应用,从中发现学生存在哪些问题。
六、教学思考
8.数学说课稿《小数的大小比较》 篇八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说课稿《小数的大小比较》,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数学说课稿《小数的大小比较》1“小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单元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和活动过程等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是比较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的大小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本节课旨在让学生对小数有进一步的认识,掌握小数的比较方法,并在有趣的数学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特别提倡所学数学内容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本单元的主题是初步的认识小数,小数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基于对教材的认识以及对编写者意图的理解,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我将本课设计如下:
1.掌握比较小数的大小的方法,能够用符号表示小数的大小。
2.感受小数的意义,发展数感,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活动中培养获取、提炼信息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本节课的活动重点是比较小数的大小的方法,活动难点是熟练掌握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活动的准备材料有:多媒体等。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大胆探索通过“数学实践活动”这种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我将教材中较枯燥的数学问题转化成形象生动、贴近学生实际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会、理解并掌握知识,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三、说过程设计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实践活动”的教学建议,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与学法的基础上,我对本节课的活动过程设计如下,具体包括以下四个环节: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复习导入,探索新知
比较大小,应用知识
总结回顾,解决问题
下面我就这四个活动过程做具体的阐述: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男同学都喜欢跳远这项体育活动,体育组<王>老师给男同学测跳远为引子,针对学生争强好胜的心里特点,跳远成绩排名引入新题。这一环节的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二)复习导入,探索新知
本环节主要通过复习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导入小数的大小的比较。
(1)出示几道练习题,请学生回答,说说你是怎么比较的。
(2)总结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三)比较大小,应用新知
本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入手,通过列举四种物品不同的价格进行比较,其中包含三个知识点,即整数部分的比较,小数部分十分位上数的比较,百分位上数的比较,从而总结出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教师给学生创设了实实在在的探究空间,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最后得出比较方法,初步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了探究成功的喜悦,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提高继续探索的兴趣。
(四)总结回顾,解决问题
本环节主要是做一些练习题,回过头来解决开始设计的问题:男同学跳远成绩的排名。这样能使新知识学以志用。
在本节课即将结束时,进行总结,问学生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师生共同总结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最后的总结与交流,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反思和总结一节课的收获和体会引导学生思考并初步尝试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从而提升数学学习的实际价值。
数学说课稿《小数的大小比较》2总结比较方法: 两个小数比大小,先比整数部分,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从十分位开始依次比较小数部分。
2.出示巩固练习。
3.知识迁移
在这个环节上,我通过两个游戏:让学生们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0.286<0.514 0.51<0.52
这样学生们能够进一步掌握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进行一次知识的延伸与扩展。从而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自觉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教师提问:根据你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你对小数的了解,能试着说一说小数怎样比大小吗?
在学生们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比较时是从整数部分开始比较,整数部分大,这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十分位,十分位大,这个数就大.)
4.比较分析
教师:我们归纳出来的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与你最初的猜测相比,有什么不同?
1、出示运动会上110米栏成绩单完成练一练.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小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谁能说一说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吗?希望能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三单元认识小数中“小数的大小比较”(课本第36-37页,例7)。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了小数的特征,并掌握了小数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时内容的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经历购买学习用品这一简单的生活实际情况来获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以前已经学习了“整数大小比较”,那时比较一、两位数大小,一般不脱离现实情景和具体的量来抽象地比较数大小的,且仅限于整数。而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不仅不受小数位数的限制,而且还要求学生渐渐脱离具体内容采用不同的策略来比较小数的大小。本课中安排了一个“购买学习用品”的生活情境,结合生活经验比较小数的大小,并得出小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
这样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日益高涨,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有顺序地思考、讨论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获取成功的喜悦。
四、说教法、学法
情境教学,在例题的教学中创设符合学生生活情境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当中。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学生们经通过观察、比较和交流等学习活动,自主探索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五、教学重、难点:
比较两个小数大小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
师:新学期开始了,同学们都需要买一些文具,今天老师就给你们介绍这家文具店——“奇奇文具店”。现在我们就请文具店的售货员分别给我们介绍商品的价钱,请同学们注意听,看看你们能发现什么?
(由一个同学扮演售货员,分别介绍商品的价钱。)
师:听完售货员的介绍,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这家商店都有练习本、三角板等文具,但价钱不一样。
师:由这些发现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1:哪样文具的价格要贵一些?
生2:它们一共要多少钱啊?
师:是啊,这两样文具那种要贵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小数的大小比较”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1、探索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师:大家都先来猜一猜,哪一种文具要便宜一些?还要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
生1:0.6元是6角,0.48元是4角8分,0.6>0.48。
生2:0.6是60个0.01,0.48是48个0。01,0.6>0.48
生3:通过转化为图形可以看出0.6>0.48
师:真不错,大家都是很聪明的,想到的方法还真多啊!
2.大胆猜测:
师:在以前,大家学过整数的大小比较吗?还记得整数是如何比较的吗?(当整数的位数相同的时候,从高位比起;位数不同的时候,位数越多,数越大)
【比较水的多少说课稿】推荐阅读:
《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说课稿08-07
有理数大小比较说课稿10-25
有多少努力就有多少回报06-29
高三补习多少钱07-16
黄冈中考满分多少08-18
还有多少意义诗歌09-05
《一共有多少》教学反思06-13
比多少教学设计07-25
护理考研总分是多少07-28
Look 用法知多少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