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英语教学设计

2024-10-10

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英语教学设计(15篇)

1.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英语教学设计 篇一

对《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小学信息技术

教学策略实验研究》文章的读后感

赵晓敏的《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实验研究》一文主要包括六个章节,这六个章节涵盖了本实验研究的现状及意义,研究对象和方法以及各个概念的界定,对实验的设计、实施、数据分析、结果都作了很详细的记录。研究方法

本实验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获取多元智能理论的相关知识,通过测量法掌握学生的智能结构,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以准实验法设计教学实验,验证假设,运用文献研究法搜集资料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理论和经验的支持。研究内容

本研究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构建符合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策略,以解决目前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智能培养不足的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相关概念及理论的研究。(2)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研究。(3)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实验。(4)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研究对象

本实验研究的对象为山东省济南市某重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实验开始前通过测查,抽取两个总体智力水平基本相当的班级作为被试。四年级五班为实验班,全班共有学生52人,其中男生28人,占53.8%,女生24人,占46.2%;四年级一班为对照班,全班共有学生52人,其中男生29人,占55.8%,女生23人,占44.2%。实验前对两个班的班级特点、学习气氛等进行了比较,认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具有良好的同质性。

本实验的自变量 X 为教学策略,分为两个自变量水平X1和 X2。X1是在实验班采用的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策略;X2是在对照班采用的传统教学策略。本实验的因变量 Y 为学生的多元智能水平的变化,通过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及学生家长接受《多元智能评价量表》测查而得到,考虑到现实条件的限制,本实验的因变量仅包含四种智能的变化:言语智能的变化、身体运动智能的变化、人际交往智能的变化、自然观察智能的变化。

为了实验的准确性,本实验采还对无关变量进行控制:

(1)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人数相等,性别比例大致相等;(2)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采用相同的教材,相同的教学进度和要求;(3)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课堂教学的课时相等。

实验设计

1.教材

本实验采用山东省编教材山东教育出版社于2010年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第3 册)进行教学。

2.测量工具

《多元智能评价量表》(学生用)是笔者根据阿姆斯特朗编制的智能测评表《多元智能评价量表》(学生家长用)

3.实验模式

本实验采用教育实验中常用的非对等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准实验设计模式。实验数据分析

利用 Excel 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及家长填写的《多元智能评价量表》进

行统计,并采用 Z 检验对两个班的样本均值进行差异性判断。在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差异显著性检验中,采用独立样本 Z检验;在实验班前、后测以及对照班前、后测差异显著性检验中,因此采用Z 检验。

实验前测及后测

本研究主要通过测量法获得了学生智能分布情况,利用《多元智能评价量表》(学生用)和《多元智能评价量表》(学生家长用),分别对学生及家长经行相应的前侧。

经过15周共15课时的教学实验,完成本学期教学任务后,在期末考试前组织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填写《多元智能评价量表》(学生用),另外将《多元智能评价量表》(学生家长用)发给学生带回家让家长填写,通过对学生及学生家长填写的《多元智能评价量表》进行统计并计算二者的平均分,从而获得了实验班和对照班所有学生的八种智能后测得分,然后将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智能结构方面的变化进行比较,加以分析。

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

采用教会学生有效倾听、给学生提供说的机会、讲故事等教学策略可以提;采用分组教学、关注个别学生、游戏教学、精讲多练的教学策略可以提高;采用合作学习、同伴分享的教学策略可以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智能。;采用提供基本的观察内容、观察操作结果、进行更细致的观察的教学策略;学生部分智能水平的提高也会使学生整体智能水平得到提高。(6)不同学生和不同智能的提高情况不同。

由此,我们在以后的信息技术教学中

给学生提供说的机会,采用分组教学及合作学习、关注个别学生、游戏教学、教学生学会与同伴分享,平常多让学生观察事物,给学生创造自我反省自我评价的环境,以达到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从而更好的提高学习水平。

2.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英语教学设计 篇二

一、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意义

语文中通常蕴含着很深的文字魅力, 读者可通过回忆或想象与作者产生共鸣,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但是由于小学生的阅历和经验尚浅, 加上受到注意力、理解力和文学素养上的限制, 对一篇文章从阅读到感悟通常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而课本只以静态的图片和文字将内容呈现出来, 学生阅读过程较为枯燥, 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根据教学内容配以动画、图片、音乐、视频等, 并要求学生在良好的视觉和听觉效果中进行课文朗读, 学生很容易就会体会到阅读的乐趣, 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利用信息技术能够通过多种方式将课本教材无法展现的重点、难点展现出来, 让学生对重点、难点进行反复阅读和研磨, 不仅可以强化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还能够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中得以提升。

二、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探究

1. 激发学生兴趣, 增强教学互动。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一切依赖智力的学习都需要以兴趣为动力, 学生只有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 他们的学习热情才会提升, 对学习内容才会更易接受。因此,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 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势将教学内容以一种充满意境的方式呈现出来, 在课堂中注入新的活力, 不断激发学生兴趣, 活跃学生思维, 增强教学互动, 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比如在学习《九寨沟》这一课时, 文章描写的是九寨沟景区的优美景色, 由于很多学生没有去过九寨沟, 所以无法对课文所描述的情景进行想象, 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通过播放视频、图片形式向学生展示九寨沟的美丽风光, 打破空间界限, 使学生仿佛置身于九寨沟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中, 学生的阅读兴致会油然而生。

2. 进行情景创设, 丰富课堂教学。

如果说兴趣引导人的行为, 那么情感对人的行为和认知则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运用现代技术能丰富课堂教学, 增强教学的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在阅读教学实践中, 教师首先应掌握学生的情感变化趋势, 把握好时机将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整合起来, 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情感, 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比如《艾滋病小斗士》这篇课文具有浓重的感情色彩, 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艾滋病患儿的图片, 配以感人音乐, 伴随图片和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听到老师充满情感的朗读, 同时看到画面, 就会深深被触动, 自然而然他们就会进入朗读情景中, 进而自主朗读, 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还能陶冶学生情感, 使他们认识到不论我们遇到什么困难和灾难, 都要珍惜生命, 同命运抗争, 对生活充满信心。

3. 鼓励学生探究, 激发创造精神。

信息技术使语文阅读教学改变了传统的静态学习方式, 通过画面、声音将知识动态化, 给学生以深刻的直观印象, 教师可大大利用这种优势适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探究, 使教与学始终处于动态。比如《诚实和信任》这一课中, 首先可引入《狼来了》这一故事, 并以视频形式将故事展现在学生面前, 问“为什么牧童焦急地呼救而没有人下山救人呢”, 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 原来是因为牧童不诚实, 才导致大家都不信任他, 所以一个人只有诚实才能得到大家的信任。然后要求学生品读课文, 展示关于小学生诚实和信任的典型事例, 文章中说主人公给小汽车主人留下了诚实和信任的印象, 提出问题“为什么小汽车主人会这样说呢?”通过仔细阅读, 可发现主人公是一个敢于承担又能充分信任别人的人。通过阅读, 理解人物品质, 学生对这种行为不仅能够予以肯定, 还会将主人公作为榜样。由此可见, 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将文章中的创新素材展现出来, 能更好激发学生创造精神, 培养学生人格素养,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对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

3.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中职英语教学 篇三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资源,有效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言学家克鲁姆认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该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使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利用电教媒体其不断变化的画面给学生的语言学习提供较为丰富、生动的学习素材,直观的情景和多样化操练活动平台来展现更加丰富和方便快捷的人机界面,让学生在相对真实的环境中“身临其境”来接触语言,进而使用语言。那么教学的内容就不是单纯的填鸭式,而是犹如婴儿学习母语般耳濡目染而得。在使用的过程中,语言知识又会得到不断强化,不用刻意循环机械的记忆。学生在无意识中接受外语,使用外语,把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更容易搭建知识语感的框架,减少了心理学习的负担。

例如,在教授高教版《商务英语口语》BookIUnit3Halloween一课时,课前,教师布置前置任务,要求学生通过互联网查找Halloween的起源、传说、不同名称、相关活动、有关歌曲等。在课堂上,每个小组展示了自己的信息资源,使课堂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时代气息,更贴近现实生活。授课时,教师播放了Sue一家为Halloweenparty做准备及购买物品的视频,形象生动的画面,鲜活的人物语言,为课堂营造一个生动、立体、接近生活、交流、富含信息的环境,使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新的单词和句型。课后,老师布置了制作有关Halloween的电脑小报的任务,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与现代技术运用息息相关,拓展了学用渠道,而且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事半功倍效果。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资源,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

传统的语言输入主要来自于课堂和课文,语言的输入非常有限,而且缺少语言环境的支撑。以幻灯片为主的多媒体课件教学,相对于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的教学方式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多媒体教学允许老师在授课时,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教学班的需要,根据教学计划和课堂教学实际情况的变化,在保持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系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对教学内容进行详略取舍或顺序调整,有机整合教学内容,优化了课程结构,从而掌握了更多的主动性与灵活性。

在教授高教版的《基础模块》时,笔者结合自身以及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教材内外课程资源,以话题为主线,开发课程资源,优化课堂教学。例如,针对“Busylivesandfreetime"这一话题,我结合了模块一Chapter5OnVacation和模块二Chapter4Howwasyourvacation?的单元教学,教师可以充分借助“教育e时代”的丰富的资源,登录网站http://www.nationalgeographic.com/(国家地理杂志),点击vedio或movies,就可以找到有关旅游的影音资源,也可以在网站中下载一些趣味性的难度适中的关于度假的阅读篇章。

只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师选择了相应的视听和阅读材料,利用多媒体呈现生动、直观的英语教学模式,全面整合课程目标,让学生喜欢课堂,让学生学到新知识,就能更好地完成课程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资源,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去“做事”,通过“做事”的方式学习,让学生在“做”中学。教师把任务分配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网络咨询,单独完成任务,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在学习过程中,老师要指导学生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获取信息,独立地进行相关资料信息的采集、筛选、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并利用信息解决问题。利用网络查找资料是个开放性的学习过程,老师要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式,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从而逐渐形成自己学知识,自己做事的习惯。在“做”的过程中慢慢吸收、理解和消化英语语言学习。例如,在《商务英语口语》BookIIUnit5 TellingNews教学中,学生在学习本章节的内容之前,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互联网查阅下载、阅读报纸杂志(如《21世纪报(中学生版)》,《广州早报》,《空中英语课室》等,每组收集了几篇关于国内和国际的新闻,加以整理归类,最终形成了整一套内容各异,图文并茂的阅读材料。让学习者在真实的目的语环境中,通过运用目的语收集资料、解决问题等方式,在轻松、愉快的环境里习得语言,从而增加学习的有效性。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资源,有利于关注学生最近发展区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来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略高于其个人当前能力水平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加速学生的发展。外语课堂上多媒体课件的使用,除了能提供真实的生活情境之外,更主要的是利用多媒体独特的效果呈现给学生许多文本内容无法表达的含义,也体现着Krashen输入假说:“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得语言输入,即略高于习得者现有的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员,而习得者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如果习得者现有水平为“I”,能促进它习得的就是“i+1”的输入。”根据Karen 的观点,多媒体课件独有的图、文、声、像并茂的生动、直观的教学模式在外语课堂中所起的作用实际上就是发挥“1”的作用。多媒体教学的最大的一个优势就在于它的超越性:即以其直观形象、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障碍、把数据、文字、声音、图形、动态图像有机结合在一起,为外语学习者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和真实的情景,从多角度来刺激学生,使他们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通过小小的鼠标灵活地掌握课堂节奏,调动学生多种器官参与学习,把精力集中到听课上来,更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增加与教师,与同学的互动与交流。

利用多媒体教学,必须对课程进行精心分析,根据各教学章节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的特点,结合教师本人的教学经验,合理选择多种媒体手段和资源,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多媒体教学存在生动性和多样性的明显优势,而传统媒体在适用性,信息传递能力,课堂学习质量等方面都能积极介入教学活动过程中。因此,多媒体教学只有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实现教学过程中的优化,使学生在最佳的教学条件下学习。

4.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英语教学设计 篇四

我们不禁要问:这节课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通过这节课教师到底要培养学生哪些信息素养?教师是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评价和教学方法的吗?信息技术课不应该还是纯粹的计算机技术教育课!

二、 现实教学目标设计的误区及其根源

(一)误区: 1、重形式轻目标。由于教师没能很好的理解新课标,一味的追求教学方法的出新,导致教学设计中出现“重形式轻目标”的现象,教学过程不能体现设计的教学目标。“重形式轻目标”的典型案例:

老师激动地说:梦想是美丽的。梦想是神奇的。今天,我们就来放飞自己的梦想!板书课题:下书汉字:梦在网上飞!

复习上节课内容:请会的学生上来演示并表扬其操作。

“今天,我们利用网络资源和Power Point 软件来进行一次活动。”教师明确本节课目标任务。课件出示活动题目:××班“梦之路”电视台优秀节目展播。“下面,请各小组的同学开始设计制作你们组的节目。同学们,加油啊!老师期待着你的成功!”教师激情四射地鼓励学生。(以上环节耗时约7分钟)而后,学生便分组开始了各自的活动,讨论、设计、操作忙得不亦乐乎。教师则微笑着巡视于各组之间。(此环节历时约20分钟)

教师指挥暂停操作。 “各组的作品都完成了吗?”“完成了!”孩子们齐声回答。“很好!下面请你们来展示一下各组制作的节目。”四个小组开始分别展示:

第一组的作品是《新闻快递》。一名学生充当节目主持人,另一名学生操作电脑展示,小主持人脱稿演说,落落大方,颇有些央视“国嘴”的风范。

之后上场的第二组、第三、第四组分别以“世界各地”、“好朋友专栏”和“智力世界”为内容做了精彩的展示。(这时整节课已过去了37分钟)

展示过后,教师点评说:“同学们,今天你们做出了如此精彩的作品,老师为你们骄傲!”话锋一转,“除了本节课我们用到的以外,你们知道网络还有哪些功能吗?”“资源共享!”“发送邮件!”“传递信息!”……学生们自由地回答着。“同学们,你们说的很对。”教师小结,“最后,老师想送给大家一句话:努力——梦想成真!好,下课!”

这节课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很好的: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无所禁锢的教学模式,卓有成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师适时地激励与评价,加上学生精彩的课堂表现,似乎是一节无懈可击的好课!事实真的如此吗?抚案自忖,这样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的一节课结束后,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呢?即便是综合练习课,学生也应当有所提高,有所发展。只有切实解决了学生现有水平与教学任务之间的矛盾,才算是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一个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无论教学形式多有创意,课堂气氛多好,都是一次失败的教学行为。

2、重知识轻素养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组成,三个层面的目标相互渗透、有机联系,共同构成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看到“重知识轻素养”的教学设计,以单一的知识技能目标代替信息技术的整体性目标。下面“关于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和计算机病毒”的教学目标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1、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应用和Internet的应用;

2、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定义、特征及防治

细读“教学目标”,我们不难发现:这个目标中只有单一的知识技能目标,仍然是老一套的“计算机”教学模式。

由于单一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可能掌握了计算机及网络在生活、军事、科技等领域的应用,知道计算机病毒所造成的危害,但这些都只是学生在知识层面的了解和掌握,在谈话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设计一个计算机病毒,让全球的计算机系统瞬间瘫痪,这是一个多么危险的教育信号,这难道不是这节单向知识传播教育的失败吗?

5.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英语教学设计 篇五

摘要: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对当代社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把学生所学所有学科知识整合起来并运用于生活实践,成了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新难点,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是突破口,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参与性、创造性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促进学校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 网络环境 实景教学 任务驱动

随着“校校通”工程的逐步建设,“数字化校园”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目标,同时计算机教学已开始从过去单纯的计算机知识教育向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要信息工具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向转变;学生也从过去学习使用电脑向现在的使用电脑学习方向转变。

(一)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由电化教学,计算机辅助(CAI)向网络教学过渡。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实际学习生活中问题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计算机教师主要任务是通过教学提高学生信息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在知识探索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一定的信息素养。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技术教学具备如下优势:

(1)交互性:以多媒体计算机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文字、声音、图形、图象、动画、视频等多媒体元素集中于一体,采用可视化界面,窗口交互操作使人机交互能力大大提高;网络电子教室的建立,增加了屏幕广播、网上监视功能,给交互式学习创造了条件;利用多媒体开发工具设计的多媒体课件以及集网页制作、网站管理于一身的可视化网页编辑器设计出来的跨平台、跨浏览器的充满动画的网页,更具有设计新颖、版面整洁流畅等特点,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活泼,真正实现人机交互。

(2)实时性:计算机具备高速传输信道,老师可充分利用在线功能实现师生、生生之间交流,得到及时迅速的反馈信息,大大减少教学的盲目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留言板、BBS、电子邮件等都可实现在线跨时空的信息交流。我在讲《电子邮件的申请、收发》充分利用这一点,让学生用自己申请到的电子邮箱给老师发电子邮件,这样既掌握了知识点的学习,又促进了师生交流,同时对课堂上遇到的问题在留言板发贴子,老师实时进行点评,大大节省了时间又增加了课堂的生动性。

(3)开放性:开放性是互联网最大的特点。我们可以在超链接的指引下,在Internet的海洋里自由地遨游,到达事先不可预料的地方;因为开放性,老师可通过互联网广泛收集信息,把新科技、新信息、新发明充实到教学内容上,增加课堂信息量,使教学内容现代化,促进教学改革。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这种学习使学生真正获得了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这正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能够整合各个学科内在知识体系,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首先要具有计算机知识(最起码是基础知识),其次必须要有跨学科的知识与能力,才能驾驭各种计算机软件,比如几何画板软件,要用它来进行学习,要知道软件本身用法及它涉及的数学、物理等学科各方面知识,这调动了学生纵向与横向学科学习的兴趣,它使学生形成了长久的自主学习的习惯,这对于开发人力资源很有益处,这也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面。

(二)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初探

以构建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新的教学模式,在网络环境下更具有优越性。在网络教学中,教与学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师生关系更容易体现直接、平等、合作关系;学生的知识不仅仅来源于老师所讲授的知识,可以利用网络的开放性,进行自我构建;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控制台中断学生操作,将教学内容实时传递给每个学生机,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有问题可向老师电子举手或通过耳麦请教老师,教师可跟不同的学生交流,一对一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这种新型的点对面、点对点的教学模式使师生地位作用都发生了变化,使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在宽松、平等环境中自主学习,不但有利于学生个体发展,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性,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创新思维中完成学习任务,真真正正成为驾驭知识的主人。在网络环境下,教师也可创设情景,给学生提出任务,驱动学生积极寻找、搜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在实践中掌握知识的学习,增强协同工作能力。

(三)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体会(1)研究学生、分析教材、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教师、学生、课程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素。研究学生、研究教材是必不可少的工作,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层次,要研究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特点及规律,研究教材,根据学生实际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及教学顺序;要研究如何突破课程中的重难点,从而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技能性较强的课程,各个学校之间硬件环境差异很大,因此导致学生上中学后所掌握的知识程度有很大差异。在上初一年级第一堂课时,我没有急于上新课,而是调查学生“能用计算机为自己做些什么事情?”。通过调查,我发觉有的同学能够上网,有的会用电脑画画,更多的同学会一些游戏,也有少数插班同学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对学生实际有了大致了解,我便开始研究教材,调整教学顺序。例如:我安排两个学时,学习键盘指法操作,然后学习Windows窗口基本操作。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上较难部分,我适当降低要求以增加学生学习信心;操作性强、实用性较大部分,适当增加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Word2000表格的基本操作时,我增加行列插入,表格合并、拆分以及单元格的合并拆分,表格的删除等知识点;讲文件复制时,增加了运用“拖拽法”实现文件复制这一知识点;在学习利用FrontPage2000制作生动网页时,增加在网页中插入插件,播放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源的内容。这样拓宽了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同时激发了兴趣。总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能照搬书上的内容,要根据学生层次差别、兴趣爱好灵活进行教学设计,分层教学。

(2)创造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的情感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学生的情绪、兴趣、动机都影响着学生学习效果,其中最直接影响因素是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力量源泉,有了兴趣,才能唤起学生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热心探求未知领域。学生的兴趣大致来源两个方面:一个是本人对自己喜好的事物感兴趣,另一个是在老师等外界力量引导下产生的兴趣;试问一下,从小学到中学,没有老师教学生玩游戏,可他们却玩得轻车熟路,炉火纯青。为什么?因为他们有兴趣,他们会主动体念游戏带来的乐趣;相反,在一次课堂上,我在讲网页中调整表格的行高、列宽时,给一个同学讲了3遍,让他给同学演示一下,结果他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他根本就没听,为啥?一句话“没兴趣”。因此,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情感机智,增强学生学习动力,可以实时创设教学情景。创设教学情景大致有3种模式:

A、在上课之前,实施课堂引入;

课堂引入形式多样,我们可以总结前一节课知识点,引出本节课知识内容,也可从近期身边发生的热门话题入手等。例如:我在讲Word2000版式设计时,从平时学生喜欢办班报入手,告诉学生用计算机办班报具有方便、字体工整等特点,启发学生用计算机替代手工办班报;还有,在学习上传主页这课时,我告诉学生,这学期我们都在学习如何设计网页,网页做好了,只有少数人能欣赏到,要使做的网页在一个区域乃至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到,该怎么办?这样来引出上传主页这节课的课题。

B、充分利用实景教学,创设课堂情景

网络环境本身具备的优势使实景教学变得非常容易。信息技术课操作部分都可应用多媒体控制台操作演示,边讲解边操作,这样师生教与学都变得相对容易,既减少学习中的困难,提高课堂效率,同时又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C、创设问题情景

信息技术科学性很强,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人为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勤于动脑;信息技术课程操作性也很强,在练习过程中,会出现些不可预料的问题,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适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肯定,多加鼓励,给学生表现自我、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环境下学好每一节课。例如:在学习屏保知识时,我们提出“计算机为什么要设置屏保?”这一问题,激励学生发挥自己想象力去探索该问题,教师可加以点拨,提示学生屏保特点是运动的画面,最后从显示器显示原理去讲授计算机设置屏保原因,这样可让学生加深问题的了解,又能发展个性化教育,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帮助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讲文件的基本操作中文件的删除时,可以设计出如下问题:“被删除的文件放到了回收站,文件是不是一直放在回收站?”引出了“先进先出”的原理;学习如何设置网页中滚动字幕属性时,可插入两个滚动字幕,设置不同的数量(速度),不同的滚动方向,由速度及方向的差异,类比出数学上的相遇和追击问题。

(3)“任务驱动,强化实践”

学习是为了应用,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知识在应用的过程中才能转化为能力: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实践出真知”,我们要注意讲解和实践的关系处理。在练习的时候,我们不能没有目的去练习,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现,使他们在实践中构建自己知识体系。任务驱动不仅仅运用于上机练习,同样在课堂教学中,也不可忽视,根据任务进行教学设计,将所讲的内容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中。例如:将办班报、设计课程表作为学习Word2000的教学任务;将制作学生成绩表作为学习Excel的教学任务;将制作班级主页或个人主页作为学习Frontpage2000的教学任务;有了任务,就可以成立兴趣小组,加强合作性学习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

6.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英语教学设计 篇六

摘 要: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飞速进步的今天,信息技术在各行业得到飞速发展并起着重要作用。尤其在当今的高等教育中,新型教学理念和方法随着信息技术产生。随之而来的是信息技术与现代高等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深度融合,创新型的教学改革方案不断推出。借助信息技术,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方法被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本文围绕翻转课堂这种新型教学改革模式,采用信息化手段将其融合,为教学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信息技术 翻转课堂 影响 作用

1.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信息技术在各行业得到飞速发展并起着重要作用[1]-[2]。在教育领域,信息化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至关重要。尤其是信息化发展与新型教学方法的深度融合,通过信息化的发展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更丰富的创新教学方法,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3]-[4]。在教育领域中,借助信息化技术,当前翻转课堂的创新方式被广大教育工作者广泛研究。本文围绕翻转课堂这种新型教学改革模式,采用信息化手段将其融合,为教学发展提供新的思路[5]。通过阐述翻转课堂的起源和发展,由此进行信息化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方法分析,最终给出信息化的翻转课堂教学方法。

2.基于信息技术对翻转课堂的影响与作用

翻转课堂的起源应该追溯于2000年,拉格教授和普莱特教授在2000年的时候发表的著名论文中,提到翻转课堂的概念[6]。贝克尔教授在国际十一届大学教学会议上首次提出翻转课堂的概念。世界著名的可汗学院的创始人萨尔曼?可汗在其学院开展了翻转课堂的实验教学,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了翻转课堂领域的领军人物[7]-[8]。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型可以分为如下几种:

第一种模型,学生可以通过观看教学视频资源和网络上的课程资料,通过在线的讨论获取课程的基本知识。之后,学生通过课程的测试,完成学习过程。

第二种模型,学生在观看视频的时候记录问题,并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教师加以引导,解决学生的问题,并补充问题使学生真正深入理解课程内容。

第三种模型,学生的学习分为课前学习和课堂学习两个部分。在这两个学习过程中,信息技术为翻转课堂提供学习的前提,为学习环境和学习情境的建立提供有力的保障。

信息技术虽然不是翻转课堂的唯一建立途径,但是信息技术为翻转课堂提供了多样的、丰富的和个性化的教学资源,提供了多种途径的交互方式。比较传统的教学环境来说,这种引入信息技术的翻转课堂更能够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3.结语

本文首先阐述了信息技术对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其次对信息技术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教学特点进行了分析,最后通过互联网信息的获取教学、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和互联网信息的再创新三个方面进行了信息发展对翻转课堂创新教学方法影响和作用的深入分析。引入信息技术的翻转课堂创新教学方法,有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并且能够在人员成本、设计成本、教育教学多样性、互动性和趣味性等多个方面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为今后创新性教学模式发展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7.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英语教学设计 篇七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有的老师当听到学生向自己提出特殊看法时,情绪上往往会有所不安。教师要有能力进行良好的情态把握,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这有助于对教学做出更好的响应,有利于强化教学效果。没有对学生学习体验的了解和重视,我们就很难组织民主化课堂,很难做好教学工作。教师要及时通过学生的反应了解教学效果的基本状况, 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按教学设计的期望目标行动。进行教学设计时,忘记了学生的实际,而适应各类教参的需要,结果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死气沉沉,那么自己越讲越不是滋味到底怎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打破僵局,焕发勃勃生机呢? 我与学生进行了商量。有的说要多开玩笑,多讲故事,而有些则认为教师不能抹杀其授课的个性而只停留于表面, 更重要的是能够引领他们进行比较深刻的认知活动。更有学生指出,教师应将时间交给他们,让他们组织讨论,等等。我对学生的意见进行了归纳与思考, 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实行教学主体的转变,由讲堂变为学堂,讲授变为启发我们要善于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状况达到教学目的。衡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主要看有效教学时间,即在教与学的活动过程中,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和提高认识真正的时间,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这就需要我们做好课前和课上两个时段的准备工作。首先,课前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素质教育更侧重于对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查,因此对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至少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备学生,即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二是备目标,即明确教学目标;三是备教材,即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四是备教法,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类型,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只有认真备课了解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只有明确课堂目标,才能有效克服教学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增强数学教学的针对性,才能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只有选择正确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其次,就是课上,新课程改革强调的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该紧紧抓住教学重点,层层深入进行分析,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创设有利于数学知识传授的教学情境

近年来, 许多教育专家提出了很多关于情境化教学的用途及方法, 在教学中我国各地小学老师们也获得了很多具有实践意义的收获。在有效的班级管理中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是学生独立自主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所以大家很重视研究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建立学习小组是班级管理中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实施有效管理的重要举措。长期以来,数学教学都是观赏和评价老师精彩的表演,而忽略真正的主体———学生。情境教学法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情境是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途径, 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教学组织手段。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都是学生在表演,老师只是指导者,真正参与学习及其他各项活动的是学生,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及参与度。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 当学生各做各的时候, 想放松很容易放松,因为他只为自己做;当小组合作完成任务的时候,即便不会挺身而出,而一天又一天的小组训练,一次又一次的团体荣誉,让每位学生都有责任心完成任务,从而培养学生的监督意识和竞争意识。为了获得小组的荣誉,在小组内部学生互相监督,尤其学习不积极、行为不太规范的同学被大家监督,也受到大家的帮助,以便提高整体素质。在组与组之间学生相互竞争努力提高各组的综合能力。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学生有了较高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有了较强的责任感和竞争意识,也有了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相互支持的意识,从而也就有了较和谐、融洽的学生环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拓宽教学资源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把课程内容和方法与信息技术、信息方法、信息资源进行有机结合,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数学教学过程中,改革传统数学教学模式,促进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实现课程教与学优化发展的目标。数学学科整合课的定位是数学学科课,不是电脑课,不是信息技术课,不是数学多媒体课,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整合各种手段、方法,自主、高效地学习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应用能力,促进学生数学学科素质的提高。新世纪教育改革的新思维,是一种全新的教育资源整合的教学方式。这种整合是指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数学教学活动, 实现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数学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课程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课堂教学结构,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效率和主动性。实践证明,好奇是创新行为的开始,否则教师的教学工作难以收到实效,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无法飞跃。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 有利于创设最佳教学情境,强化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在数学课堂上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多种多样, 需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总结, 情境化既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又与教学效果紧密相连。数学教师应该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应用信息技术优势,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达到数学教学信息技术的融合,这是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发展趋势,也是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要素。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效应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营造妙趣横生而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通过对数学概念的形象化教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强化记忆和理解效果。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把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现出来,形成视听冲击,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拉近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距离,为学生创造形象感受数学知识的条件,进一步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8.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英语教学设计 篇八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高职英语;听说教学

信息技术目前已经被逐渐地应用于社会的各个行业当中,并且在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发展。同时,信息技术手段被应用于教育系统当中,成为了高职英语实际教学的重要方式,并对其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只是通过录音机播放听力材料,导致学生在实际的听力训练过程中不能够得到全面发展,只是通过简短的复述进行听力训练。同时,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失去了教学主体的地位,导致英语听说教学内容枯燥乏味,不能够运用灵活的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高职教育的出现,为英语的实际听说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适应时代的发展形势成为了英语教学当中的重要内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信息技术逐渐的富着人们的生活,教育事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也逐渐得到完善。在实际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听到声音,更能够看到动画以及录像,使得教学形式更加多样。

二、信息技术在高职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1.丰富了英语听说教学环境

高职英语的听说教学对语言环境的要求很高,良好的语言环境对学生理解英语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学生掌握其他知识也有着明显的效果。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较为古板,不能够适应实际教学的发展需求,导致高职学生对英语的接受能力大幅度下降。信息技术在实际的高职英语听说教学当中的应用,能够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加深对英语的理解。如多媒体、录放机、电视机在实际的英语课堂当中的使用,能有效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通过多媒体播放英语材料,能使学生加深对英语知识的理解,也能够促进自身口语能力的提升。

2.完善了课堂的听说教学内容

传统的英语教学都是根据实际的英语教材安排教学内容,并根据具体的内容制订课程的授课模式,实现高职的英语教学。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刻板无趣,教学内容较为单一,不具备灵活性的特点。如果借助信息技术进行英语课程的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资源的播放,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丰富英语教学的听说教学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避免了传统教学内容的单一性,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选择教学资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学生可以对自己知识的薄弱点进行巩固,实现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

3.突出了听说教学重点

每一个学科都有教学的重点,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参照教材进行实际的课程讲解,教学的设置以及内容都与教材内容密不可分,但是由于实际的教材内容以及课程的结构模式相同,导致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够突出教学的重点。而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教学模式更加新颖,重点也更加突出,教学效果也不错。

4.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职学生在实际的学习当中同样需要教师的约束。但苛刻的管理不能够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教师只有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对于英语听说学习的兴趣,才能够促进实际的教学取得进步。借助信息化手段进行英语教学,将英语知识传输到网络当中,摆脱了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实际的学习当中,能观看丰富多彩的图片和视频,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更优质的学习空间,使得学生对英语听说教学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高职英语听说教学当中的实际应用,对高职学生英语知识的掌握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发展,对教学模式的更新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英语教学,能够有效地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银平,姜海军.谈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职外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10(9):154-155.

[2]刘巍.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优化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10(10):116-119.

[3]付学敏.信息技术在高职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4(1):194-195.

9.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英语教学设计 篇九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开拓思路;激发想象 创新教育,是在素质教育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着重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深层次的素质教育。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语文课如何进行实践和创新呢?在教学改革纵深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手段进入课堂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不仅能多渠道地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而且能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难为易,突破学生对学习时空的限制,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内化学生的素质,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信息技术的应用与语文教学的创新试作阐述。

1、激活兴趣,打开情感窗口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因此优化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

生主体参与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尤为重要。信息技术的运用打破了传统模式的束缚,构建情景教学模式,以宽广的通道,丰富的形式引发学生观察兴趣,激发情感体验,促进学生思维和想象力的发挥。

2、倡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与养成,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孔于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创设情境的最佳途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为教学创造了优异条件。现代信息技术以播音员朗读范文的动人声音,不但为学生创设一个多姿多彩的阅读世界,更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处于愉快的教学情境之中,产生积极的情绪与愉悦的心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枯燥的说教,乏味的文字,很难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尽管我们使劲浑身解术,课堂花样百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是一知半解,不过是会读一篇课文,认识了几个字词,究其原因,那就是我们没有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多媒体的介入让文字立体化,变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一段段动人的故事,一首首美妙的音乐,真正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如学生对革命时期恶劣的生活环境了解太少,在讲《金色的鱼钩》

前播放了一段红军战士顶风冒雪过雪山的场景,以及《长征》视频,配以文字,说明条件的艰苦,红军战士面临的种种困难,唤起学生的同情心,敬佩情,那么学生就能理解班长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对课文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深度。再如在葡萄沟一课的开头,设计一段新疆维吾尔族乐曲,随着乐曲画面出现了一群新疆姑娘,她们载歌载舞,欢庆丰收,同学们一下子被吸引了。欢乐的气氛感染了他们的情绪,各个眉飞色舞,喜笑颜开,甚至有的还随着音乐动了起来,仿佛真的来到了葡萄沟,感受到特有的民族风情。

3、使用信息技术,充实课文内容

课文内容是有限的,学生的认识水平、地域差异、生活经历更给理解课文造成一定的局限,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可弥补课文空白,丰富课文内涵。如在《黄山奇石》中展示形态各异的古松图片,云海奇石的瑰丽景色,更多的了解黄山风光,丰富知识,开拓视野。再如在《富饶的西沙群岛》中展示丰富的海底资源,把学生带入神秘的海底世界,认识千姿百态的海洋生物等。

4、引入信息,缩进与课文之间的距离

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画、声音等各种教学信息交融在一起,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想象,使学生思维高度活跃,从而引发学生创新的火花。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阅

历浅,常常感到课文陌生,难以想象其中蕴涵的无穷魅力,为了避免学生“文字”与“实际”脱节,往往要借助信息技术,把课文动态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创建典型场面,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陌生遥远的事物推到学生面前,激发情感的同时使学生对教材语言的感染也敏感起来。如教学《海底世界》中,设计让学生担当潜水员的角色,观察水面,随时报告海底所见所闻,这一创造性教学环节,令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获得真切感,积极投身于教学环境之中,大大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5、利用信息工具,积极收集资料获取知识信息 教师布置收集内容,有明确的要求范围,利用收集的材料为学习服务。例如在学习《你,浪花的一滴水》时,课前教师布置收集资料,内容如下:搜集关于雷锋的生平、事迹等资料,把学生引入雷锋生活的情境。请同学们上网查询。课上随着课文内容的理解穿插汇报,资料与课文内容揉在一起,文字更为立体化,内容得到拓展延伸。

更要养成学生上网自由浏览的好习惯,因为它同读书看报一样能丰富人的知识。自由浏览有一定目的性,但不确定具体内容,活动范围更大,更广阔的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空间。比如学习古诗,进行一次古诗大赛,要求描述诗的意境、写作背景,配以恰当的插图,大多数同学能从网上查阅到自己喜欢的古诗,并插入精美的图片,展示给同学们。

还要学会摘录下载。信息技术资料丰富,对获取的大量信息必须进行分类整理。例如在布置收集有关西沙群岛的资料中有的学生收集到许多目前海岛的政治经济状况,作为对西沙群岛的了解是很有必要的,但其中掺杂着许多历史回顾,对于体会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关系不是太大,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适时必要的下载。在众多的资料中,要紧紧围绕课文内容、课文中心来收集,有重点,简单明了,便于汇报,要学会归纳总结资料。

6、主动探究,操作解决疑点

教师不应把计算机作为控制学生的“现代武器”,应给学生留有一定空间,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创设合适自己学习的问题情境,发现疑点,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积极化解难题。如在学习《葡萄沟》第四自然段时,我这样处理:第一步、把课前收集的资料指导分类整理,与葡萄干的制作工艺文件另存。第二步、自学课文,找出不理解的地方,标记为问题,按顺序进行整理,提交交流中心。第三步、点击交流中心问题库,选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分析处理,也可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查阅有关内容。第四步、借助多媒体选用三维动画模拟制做过程,理解为什

么留小孔、搭木架、怎样利用热空气等问题,最后汇报交流。虚拟制作过程,改变了生活环境对学生造成的葡萄干制作的片面认识,探究解决的过程,发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为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7、合作学习,实现资源共享

合作学习是信息时代人们学习的三大特征之一,也是新时代人才的重要素质。构建“交互性”学习方式,学会交往与沟通是现代社会的要求,也是信息时代必备的学习能力,尤其是当今社会信息数量多,传播快,更新变化迅速,只有加强群体内部信息交流,信息共享,才能集众人之力更好地捕捉信息,驾驭信息,利用信息。“主动探究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充分显示了信息交流的多向性、丰富性和快捷性。它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立体式的多向交流的机会。形成了“教师的学习指导-学生的个体学习-学生的群体合作学习”,三要素的优化动态组合。通过小组内互相之间的讨论、学习,对不同观点可以比较、分析、综合,从而加深学生对学生合作精神的养成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培养也大有好处。

如在教学《新型玻璃》这一课时,首先在多媒体计算机的帮助下,学生以组为单位,自己读懂课文,初步了解课文

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其次组织学生在网上细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互教互学,弄清五种新型玻璃各有哪些特点和用途,进一步理解课文。接着,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在电脑上为其做广告,向大家推销,以次促进学生创造性地理解课文,然后,学习小组成员在网上演示交流,交换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最后,学生还可以根据老师、同学的意见。在计算机上修改自己的广告,再打印出来,分发给朋友们。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们学会了沟通,学会了交际,学会了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0.初探小学信息技术的分层教学 篇十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第七中学(小学部)

张俊颖

【摘要】由于受不同地域、不同环境和不同教育的影响,学生对计算机的认知程度、操作水平、接受能力等各方面的差异都非常大。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是从学生的差异来考虑,是真正实施 “因材施教”的一种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本文通过借鉴其它学科中分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成果,在比较、反思和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差异,结合小学阶段信息技术学科主要的教学要求和目标,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进行的研究,并形成分层教学的新方法、新策略、新途径。

【关键词】新课程 信息技术 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思想,源于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它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促进包括后进生在内所有学生发展的有效措施,是在班级授课制下按学生实际学习程度施教的一种重要手段。信息技术课程虽是一门新兴学科,但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情况也很不一样,学生之间诸多的差异性使信息技术学科采取分层教学手段势在必行,这也是目前改善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手段。那如何开展分层教学,采取怎样的教学手段来促进分层教学呢?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以系统的教学思想和全方位的教学视

野,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一、针对学生的差异,对学生实行动态分层。

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在学习上的差异一般会呈现出好、中、差三个层次,这种客观存在的层次差异,不仅教师心中有数,往往大多数学生也各自心领神会,师生间这种“心照不宣”的共识,常常由于教师怕伤害一些中、下层次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难以启齿,不好明确。要实施分层目标教学法,教师就不能回避这一问题,但要考虑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能当众宣布学生的分层情况,而应十分注意讲究方法。比如,首先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电脑知识和技能的测试,认真分析学生测试的成绩以及操作中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智力、基础知识、能力水平和情感态度等各方面的差异,将学生分为三层次:稳定层——学生电脑操作基础好,接受能力强,自学能力强,思维活跃,学习兴趣浓厚,称之为A组;发展层——各方面都比较一般化,课堂学习中能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经过老师的激励和引导,能较好适应信息技术课堂学习并产生一定兴趣,称之为B组;基础层——学生双基情况比较差,学习教材知识有一定困难,只能按部就班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接受能力及学习习惯都比较差,称之为C组。需要强调的是,对学生进行这种分层,要注意对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保护,如果处理不好,将会严重的挫伤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完全与我们实施分层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操作时,可以与学生协商分层;在学生自主分层的同时,教师宏观

调控;或者采取隐性分层等方法。同时,要让学生懂得这种分层是相对的、动态的、暂时的,只要自己努力,就可进入更高层次;还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教师进行分层的目的,不是置自己于“死地”,不是给自己难堪,而是帮自己选准“起跑线”,放下思想包袱,配合教师实施好分层目标教学法。

二、结合学生的分层情况,进行分层备课。

教师应在吃透教学大纲、教材,认真分析学生个体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进行课时备课,要把每一个课时的教学目标,相对划分出高、中、低三个层次,使层次不同的学生掌握适合他们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在为各个层次学生设计适度教学目标的同时,要注意遵循“既要让全体学生达到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基本目标,又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超过大纲要求去学习”的原则,使目标层次与各类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相适应,让不同起点学生都有力所能及的目标。这样的目标设立也是符合“量其力所能至”的育人理念的。比如,稳步层的学生要求在知识目标上,能够透彻理解教材的知识点,并在实践操作方面有较大的拓展和提高,在能力目标上,主要提高在理论方面的接受能力和操作方面的实践能力,重点培养操作技能,通过自学掌握如书本中的开动脑筋、亲身体验或者课后的高层次习题;发展层的学生,在知识目标上,要求能够比较透彻地理解教材的知识点,并在实践操作方面略微的拓展和提高,在能力目标上,重点培养操作技能,掌握的知识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基础层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

能,在实践上要求能模仿完成相关的操作。下面以教学《打字练习》一课为例进行说明。对于基础层的学生,要求学生能够严格按照键盘指法,正确地输入26个英文字母;对于发展层的学生,要求学生能够较熟练地掌握键盘指法,正确快速地输入26个英文字母(每分钟输入30个以上);稳步层的学生,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键盘指法,正确快速地输入26个英文字母和10个阿拉伯数字(每分钟输入30个以上,练习输入数字是为了以后学习智能ABC做准备)。

三、课堂教学中自觉运用分层教学法。

分层施教是分层教学最重要的环节,即在课堂教学及其延伸部分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有区别的教学活动,使全体学生各得其所。在课堂教学中,对稳步层的学生应少讲精练,以“放”为主,“放”中有“扶”,给其提出教学任务后,应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教师并不告诉学生完成任务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拓展,重视内容深化,培养其良好的信息技术综合素养;对发展层学生,则实行精讲精练,重视同类强化,注重课本上的内容教学;对基础层的学生则放低起点,降低要求,做到浅讲多练,查漏补缺,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扶”为主,“扶”中有“放”。这样,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全体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如在“文字编辑与排版”教学中,教师讲解对文字进行修饰 的方法后,让学生练习。此时,要重点指导学习兴趣不足的基础层学生如何在文章中设置出错落有序、富于变化的版式,通过设置出漂亮的版面,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对学习兴趣很高的稳步层学生就可让其在掌握一般方法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制作出富有创意的作品。

四、课堂练习中任务分层,按层达标。

课堂练习是检验课堂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练习作业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一般信息技术作业都在课堂上完成,作业难度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分别设置。如果难度对他来说过高,就会越做越没信心,渐渐地失去了兴趣,增加了心理负担——“吃不了”;如果难度过低,学生又会越做越没挑战性,慢慢地失去成就感——“吃不饱”。所以我们要在充分了解学生能力的情况下,设置不同层次的课堂作业,包括:基础题、巩固题、提高题。提高题主要面向稳步层,他们一般学习能力较强,所以设计一些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的题目,要求稳步层必做,发展层有时间选做,基础层不要求;巩固题主要面向发展层,一般是教材上的习题,发展层和稳步层必做,目的在于强化技能,巩固操作;三是基础题,是根据基础层的学习能力设计的简单题目,要求全体学生都做,稳步层可适量少做。在学生操作的时候,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给予适当的分层辅导,如:对基础层多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可以是在“小老师”或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基本的电脑操作,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进而学会思考;对发展层

可采用分组讨论、教师提示的方法,让他们相互学习,逐步提高合作能力、自学能力;对稳步层则给予更多的时间让其独立思考、教师个别点拨,拓宽学习知识面,以此满足优等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力求使稳步层吃得饱、发展层提得高、基础层吃得下。比如:在做将一个文件从C盘复制到D盘的练习时,针对不同的学生可确立不同的要求,对于基础层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利用“编辑”菜单中的“复制、粘贴”命令进行复制,而对于稳步层的学生,要求掌握3种以上的复制方法,发展层的学生要求掌握2到3种方法。凡是提前完成本堂课操作任务的同学,可以让其担任老师的助手或者辅导员,为有需要的同学提供帮助,这样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又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

五、评价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特别重视反馈——矫正策略,因此,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来说便十分重要了。由于学生因个性差异而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学习,因此评价他们的标准也应不同,如果再以一张试卷或是统一的操作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的话,不能有效反应出学生实际掌握的水平及提高的幅度,相反可能会挫伤底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基础层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使他们看到希望,抛弃自卑,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发展层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学习积极向上;对稳步层采用竞争性评价,坚

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谨慎、谦虚、不断超越自我。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要对进步明显的学生提高一个层次,对有退步的学生则提醒、鼓励、热情关心,帮助分析原因,树立信心;要帮助学生及时调整适应自身发展的教学起点(层次),使他们看到自身的进步和不足,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学习热情。

我想,教育不能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只能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只有将分层教学真正落到实处,在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心灵情感的交流等多方面兼顾不同学生的需要,促进有差异的发展,才能真正体现教育机会的均等,使师生在共同发展中彼此体验和享受学习的快乐。当然我也知道分层教学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能力挑战,需要教师投入精力、投入热情、投入智慧,才能在共性协进与个性发展中找到平衡点与支撑点。【参考文献】

1、孙建国.《课堂差异分层教学策略》.中国教育报,2002.9.20第4版

11.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英语教学设计 篇十一

【关键词】信息技术 应用 小学数学 教学

一、应用交互式白板信息技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因为小学生的形象思维是其主要的思维习惯,所以,他们比较容易理解一些直观以及具体的知识。然而,数学这一门学科又具有比较强的逻辑性以及抽象性,所以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难以与小学生具有的思维习惯相适应,并且所产生的教学效果也很难达到理想的状态。在现代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引入交互式白板信息技术的这一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将抽象的数理公式在多媒体中运用直观的图像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通过这一信息技术能够看到形象直观的材料,那么将会极大地将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出来,使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从而使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得到提升[1]。教师在传统教学模式的指导下只会在黑板上给学生演示数理推导,这样的方法不仅费力而且费时。在黑板上,一些数据表格以及几何图形难以被展现出来,同时学生对于这种枯燥的数字也会感到厌烦,造成学生不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最终导致数学的教学效率降低。然而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将数理公式以及图形生动地展示出来,这样不仅能够节约教师的教学时间,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分析:在讲述《平移和转移》这一知识点时,因为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这一部分的知识显得有点难,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虽然这个年级的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会接触到一些平移以及转移的事物,在感知物体以及图形的运动方面具有一定的经验[2]。可是三年级的学生总体上来说,拥有的理性思维要弱于感性思维,并且空间观念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应该有效地对电子白板所具有的直观以及互动的特点进行利用,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以及空间进行自主探究,使学生能够对数学活动进行积极地参与。

图1 交互式白板播放动画课件(教材插图,制作成动画)

教师在导入本节课的环节当中,先给学生播放了一个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FLASH动画课件,学生的注意力会被动画吸引,形象直观的理解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对这节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能够将饱满的热情投入于课程当中。具体操作如图1。

二、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以及智力

教师在传统教学之中只会使用到粉笔以及黑板这两种教学工具,学生在这种传统教育之中也只能够被动地接受知识,在整堂数学课中没有更多的形式能够促进学生思考并理解教学内容。将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可以将数学的内容更加具体形象地展示出来,可以从多个角度对学生的思维以及智力进行训练。比如,利用动画对卫星的运动轨迹进行模拟,能够让学生对轨道的本质形成十分直观的理解。同时,具体形象的图像有助于教师教授各种概念上内容,可以让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进行清楚明白地理解,这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智力以及思维。

三、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够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

使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化、动态化以及形象化是信息技术最大的特点[3]。这种变化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以及理解教学内容,能够训练学生的想象力,便于教师讲解难点。比如,在讲解《中心对称图形》的过程中,应该利用多媒体的动画表现,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绕着某一点或者某一线旋转之后可以得到和原图形一模一样的新图形。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加方便地理解知识。同时,教师在教学时,对信息技术进行合理地引用,并且有所侧重地突出教学内容,做到突出教学重点并对这些重点内容进行重点讲解。

四、结语

信息技术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是一种应用于教学中的主要手段,但不能被当作是课堂教学的全部。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恰当地应用信息技术,使它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提供给学生,促使学生获得自主发展,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智力都获得有效地培养,促使课堂教学能够在充满乐趣的氛围下进行,最终使学生的学习质量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李震英,李志涛.英国中小学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及个案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3):70-72.

[2]丁兴富与李敬东.从黑板到交互白板的历史进程——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前景的展望[J].中国电化教育,2012(2):112-114.

12.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英语教学设计 篇十二

关键词:微课程,信息技术,课堂革新

0 引言

伴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 国家教育部对信息技术教育越来越重视, 不断出台新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最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 加强师生互动交流, 大胆尝试新技术, 创新教学模式。 (1) 目前, 以“微课程”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已引起了全国教育研究者以及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微课程这个术语并不是指短小精悍的素质教学模式, 而是采用微课堂教学结合多媒体教学, 实现完整的教学设计环节, 包含课程设计、开发、实施、评价, 它是由丁博士智能教学系统的专家团队集合国内百名重点学校的教学资源推出的教学方式, 实现短时高效的课堂教育。 (2) (3) (4) 本文研究基于微课程的信息技术课堂革新技术, 通过文献研究法, 了解国内外微课程的发展状况、研究现状, 分析研究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和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1 基于微课程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育现状

本文研究基于微课程的信息技术课堂革新和改革问题, 微课程主要和学习内容方面相关。随着Web2.0的先驱者们对网络内容构成趋向的深入理解, 小学教学课堂被赋予新的内涵, 微课堂一直专注于为广大学子提供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 实现优质课外辅导课程服务, 秉持“重视引导, 微处入手”的教学理念, (5) 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实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和多媒体教学, 本文研究基于微课程的信息技术课堂革新, 主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的呼唤。伴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 国家教育部对信息技术教育越来越重视, 不断出台新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而今基础教育信息技术包含课程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等环节, 最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 加强师生互动交流, 大胆尝试新技术, 创新教学模式, 在微观方面进行各种学习模式的革新和改进。目前, 以“微课程”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已引起临沂市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关注, 本文以临沂市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为例, 分析微课程的教学改革模式。

(2) “微课程”在我市的教育教学中初步应用。微课程是2010年在广州佛山基础教育实践中兴起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2012年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举办了全国范围内的微课程教学比赛, 2014年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开展了首届山东省优秀中小学微课程比赛, 推广微课程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3) 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内在需求。当前, 临沂市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式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 虽然这种方式对学生深入、系统地掌握科学知识与能力具有明显的无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这种方式所呈现出的大容量、大板块、灵活性差的特点, 对于学习的自制力和学习控制能力较弱。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呈现形式, 通过在微观背景下的学习, 实现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微课程具有短、精的特点, 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基于微课程的信息技术课堂革新, 设计开发适合小学生学习需求的微课程, 通过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6)

2 微课程教学的特点及该小学信息技术课堂革新的模式

2.1 基于信息技术的微课程教学特点分析

智能微课程, 是由丁博士智能教学系统的专家团队运用建构主义方法, 集合重点学校一线教师推出的“短时高效”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采用微课堂和微课程教学方式分析临沂市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革新模式。基于信息技术的微课程教学特点主要表现如下:

(1) 主持人讲授性。在微课堂老师的精心辅导下, 主持人可以出镜, 通过信息技术授课和远程通信课程辅导, 实现专注于学生学习。 (2) 流媒体播放性。微课程教学的主要特征就是具有流媒体播放性, 可以采用视频、动画等网络流媒体进行多媒体教学。 (3) 教学时间较短。微课程教学5~10分钟为宜, 特别适合于小学教学, 因为小学生的专注性和学习兴趣有待于慢慢培养, 通过微课程信息技术教学, 最少的1~2分钟, 最长不宜超过20分钟的教学时间最合适。 (4) 教学内容较少。微课程以短小精悍为特征, 通过精致教学设计, 真实地、具体地和有针对性地对重点知识进行教学, 分析学生的各种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实现素质教学。

2.2 微课程信息技术课堂革新目标

(1) 构建临沂市小学信息技术微型课程适宜的设计模式。为便于一线教师操作, 保证微课程设计的科学性、规范性、有效性, 秉持“重视引导, 微处入手, 突出重点”的教育理念, 通过对教学对象、教育环境、学科特点等的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 综合现有微课程设计模式得到了适合临沂市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开发和设计的模式。

(2) 探索基于微课程的小学信息技术有效的学习方式。在规范、科学的微课程开发设计的基础上, 研究分析微课程在学科教学的主要应用方式并开展相应的教学实践, 探索出符合小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需求的教学模式, 基于微课程的有效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和评价策略, 来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3 基于微课程的信息技术课堂革新方法

微课堂尤其专注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 分析临沂市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革新模式。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为:一是研究当前临沂市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探寻临沂市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二是研究国内外有关微课程设计开发的理论及实践现状, 设计和使用情况, 研究适合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需要的微课程设计架构。三是归纳总结微课程的主要应用方式, 并在此基础上将微课程与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进行结合开展实证研究, 以期改革现有的课堂模式, 提升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质量。综上分析, 基于微课程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革新方法主要通过如下方面着手:

(1) 文献研究法。通过文献研究法, 了解国内外微课程的发展状况、研究现状, 分析研究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和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2) 调査研究法。使得建构的设计模型和实施策略更具科学性和可行性, 本课题的调查问卷分为前测调查问卷及后测调查问卷。前测问卷的调查对象为选定的实验学校的学习信息技术课的所有学生, 目的在于更直接地了解实验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情况, 为研究的顺利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后测调查问卷的调查对象同样是所实验的小学的学习过微课程的所有学生, 主要是调查研究学生通过微课程来学习知识的感受和期望, 以及对微课程设计应用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为微课程设计及实施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持。

(3) 实例研究法。通过利用课题提出的设计模型针对于不同的教学对象、具体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类型的微课程, 并利用课题提出的应用方式进行施教, 然后再根据具体的评价标准对利用微课程进行教学后的效果进行研究分析, 为微课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提供坚实的实践依据。

4 结语

本文研究了基于微课程的信息技术课堂革新理论和模式。通过微课程教学, 实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和多媒体教学, 在微课程设计过程中充分借鉴国内外各种设计模式。以临沂市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为例, 结合小学信息技术现状, 构建适宜本市信息技术教学的特有的微课设计模式。在微课程的应用探索过程中, 充分考虑影响微课程应用的各种因素, 并对这些因素进行深入而具体的分析研究, 明确把握这些因素的各种作用, 提出灵活有效的微课程应用方式。在小学素质教学发展的今天, 以微课程为基础的信息技术课堂将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为提高小学教学水平提供新的教学模式参考。

注释

11高立军.教学质量测评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科技通报, 2012.28 (2) :193-195.

22 石磊, 赵萍.媒介融合语境下的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J].新闻战线, 2015.2:50-53.

33 于滨.“词媒体”信息传播环节问题与改进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 2012.

44 张剑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 2015.3:81-82.

55 冯宁.高职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2 (6) :35-38.

13.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英语教学设计 篇十三

李娟

湖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湖北武汉 430062

摘要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进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设计思想和方法。本文从更新教育理念 转换角色意识;注重提高教师自身信息技术素养;强化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评价设计;积极利用和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四个方面探讨了基于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化学教学设计的要求和特点。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教学设计 整合

21世纪,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推动了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进程,与此同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向全面和纵深发展,对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教师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新课程的实施有效地结合起来,成为每一个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教学设计是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与传统的教学设计有着根本性区别,教学设计的理论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成为教育现代化与新课程改革和实施中值得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之一。

所谓教学设计是指教师根据化学教学目标、化学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包括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能力发展水平、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对化学教学方案做出的一种规划。传统的教学设计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常常称为“备课”(两者是有区别的),它往往是建立在传统的教学媒体基础上的。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由于教学环境的极大改变,使得在教学活动中师生的地位及活动方式产生了根本的变化,这种变化要求教师站在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习方式等等,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1更新教育理念 转换角色意识

新课程倡导“为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把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增长发展潜能放在突出的位置,以问题为中心,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种形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努力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在这方面,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强大的优势。要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将学科特点、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需求及信息技术有机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变革的优势和作用,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信息素养都得到提高。

要实现课程和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教师必须切实转变角色意识,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认识和把握好人(教师—学生)和技术以及人与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关系,以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以课程为出发点,以信息技术作为一种重要工具,切忌将技术与课程简单的叠加,实行高强度“填鸭式”的“满堂电灌”,要使信息技术应用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明确技术带来教学活动中师生角色位置的变化,学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者,他们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在技术环境中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教师不再是单向的简单意义上的知识给与者,而是学生学习情境的创造者,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帮助者。2注重提高教师自身信息技术素养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参与者和实施者,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具有引领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和功能,实施信息技术环境下科学的教学设计和有效的教学实施,已成为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素质中职业基本能力的重要构成之一。

教师的信息素养不仅仅包含纯信息技术方面的,如网页、课件制作、各种教学软件使用以及超媒体技术的应用等基本技能,由于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拥有最丰富的各种信息资源,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如何收集、整理、处理和运用相关信息,使之有效地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融汇到教学实践中去,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和交流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进步,这是实施信息技术条件下有效教学的前提。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高低,表现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即在教学过程中科学、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新型教学环境的能力,熟练地使用信息技术工具指导学生学习和教学过程的调控能力以及引导学生开展对话、讨论和交流的能力。教师要不断提高个人信息素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和尝试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各种模式和策略,拓展和推动基于信息技术的新课程的实施,丰富教育理论和实践。3强化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评价设计

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使教学内容贮存和教学过程组织实现了数字化,同时也使教学信息反馈与传递更加迅速和准确,显现出强大的优势。传统的教学设计中教学评价的设计,往往十分注重以知识学习为主的单一评价,基于信息技术的化学教学设计,为实现对学生学习的全面评价提供了技术支持,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中,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活动参与、表现和学习结果等全方位多样化的评价,通过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评价活动中来,建立起宽松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评价氛围,实现学生个人、小组自评互评,发挥教学评价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潜能,建立学习信心,促进个性全面发展方面积极的教育功能,同时提高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实践。如传统的教学设计中,对学生的活动表现评价由于收集和整理信息繁杂工作量大,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很难实现,基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使这一工作的实现大为简洁,从而使其在教学实践中更富有实际意义,因此,教师应该重视研究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评价方式和手段的特点和变化,运用多种评价形式迅速、准确地获得教学信息反馈,及时调整自身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4积极利用和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

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在教育领域导致了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也为教学设计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新的平台和空间,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善于积极利用和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利用Internet网的超文本功能,检索化学信息,利用计算机和各种视、听设备实现传统教学中所无法实现的教学场景和效果,利用网络的交互功能,实现交互式教学,进行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探究式和合作式学习,利用各种学习软件,实现学生的个别化学习,从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利用计算机互联网进行远程教学,突破时空地域限制,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总之,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通过积极利用和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一方面为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开阔了教师的设计思路,与此同时,也为学生的学习发展提供令人令人耳目一新的教学环境和强有力的学习工具。

基于信息技术的化学教学设计要求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具有坚实的信息技术素养,不断提高个人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将学科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和信息技术思想水乳交融地整合到教学设计中,真正实现由传统教学设计向现代教学设计的转变,更好地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目标。

参考文献

14.信息技术与小学作文教学的整合 篇十四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作文教学个性化

人的个性是人类进行创造活动的内在依据和能动力量,是一切创造力的基础。重视儿童个性的存在和发展,根据个体之间的差异,因材施教,以此发掘创造的智慧和创造的潜能,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其个性的健康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从教育发展的观点看,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健康的个性,遵照作文的本质特征,采取个性化习作训练的教学策略,是作文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必由之路。

当前,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得到飞速发展,不论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还是通讯技术,都在我们身边得到广泛应用,小学课堂各学科教学中也无处不在。信息技术环境的建设,是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个性化作文教学研究的基础。当前,多媒体教室、校园局域网等硬件设备的建设,个性化作文网页的开发,为课题的实验提供了基础。信息技术环境的形成,正在不断地影响和改变着小学作文教学。信息技术环境以其教学信息呈现的多媒体化,教学信息组织的超文本方式,教学信息储存的大容量,教学过程具有的交互性、可控性、协作性和开放性,以及学习资源独特的共享功能等优势,使学生在较为自由的环境中实现个性化的意义建构。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小学作文教学进行整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小学个性化作文教学,有利于发挥学生习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能力。

一、积极对信息技术与小学作文教学进行整合

为适应社会发展及教学改革的需要,语文教师必须充分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给语文课程与教学带来的种种变化,认清语文教学的转型势在必然,努力学习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基础理论,学会和掌握最基本的现代信息技术,具备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素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积极整合信息技术与小学作文教学,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尊重学生的心理需要,真正体现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作文兴趣,力求提高学生观察、想象、表达和评改作文的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一)利用信息技术积累语文素材丰富学生感知

小学作文教学中常碰到的一个问题是学生生活面不深、不宽,难以建立起高质、丰富的素材库,以至于出现无话可说、内容贫乏现象。究其原因,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生活本身欠丰富,绝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家长过分的担心孩子的人身安全,加上学习压力的作用,学生的活动范围受到很大的限制,几乎只是在学校-家庭之间,对丰富多样的生活内容知之甚少;二是学生对生活的感知认识不深,对生活中出现的人和事他们往往注意不够,甚至充耳不闻,视而不见,通过深入思考在头脑中留下较深印象的生活内容并不多,叙写起来难以做到具体、生动。

《新课标》要求作文指导要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鼓励学生写想象的事物。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

信息技术资源丰富,信息传递快捷全面,为学生提供了精彩纷呈的生活画卷和生动活泼的知识长廊,拓展了他们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素材。让他们走进精彩纷呈的信息世界,学生可凭自己的慧眼自主地去获得感知,通过发散思维,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为了将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广泛运用到作文教学中,教师就必须对作文教材做系统研究,并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集成优秀的作文教学资源,便于教师备课和学生的使用。教师可通过网上下载,有目的地拍摄录像,从教育电视台等录制有关节目,把各种典型例文分类整理。运用超文本方式把文字、声音、图片、视频、动画等信息链接在一起,构成一个超媒体系统的素材库。这样,学生可按照作文教学内容及要求,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素材欣赏,同时酝酿如何表达。

在平时,教师也要让学生建立自己的“虚拟网站”,学生可以通过剪辑有关报章杂志上的图片、文字,自己拍摄的照片,自拍的家庭生活录像,从光盘上截取,网上下载等,搜集积累自己喜闻乐见的文字、图片、声像资料。可按照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想象、应用等分类整理。同学之间可以协作交流有关的资料。而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提取大量的先学知识,有利于新意义的建构,同时在物质上和心理上为酝酿一篇作文做好了准备。

(二)利用信息技术激发作文兴趣培养学生“情商”

作文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商”。学生的学习认知过程,除了依靠观察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外,还受兴趣、情感、动机、需要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外国心理学家丹尼尔认为:一个人事业的成功=20%“智商”+80%“情商”。“情商”是成功的关键因素,是“智商”的催化剂和加油站。现代教育技术更有利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真挚的情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用信息技术图文声像并茂的优势,把抽象的事物变为生动逼真的画面,再伴以悠扬轻快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形象逼真,色彩鲜艳,动静相生的教学情景。面对情境,人人兴趣盎然,情绪高涨,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去求知,去发现,去创新;促使他们进行情感的表达、流露和交流,有了不吐不快的感受,作文成了学生情感交际的需要。

如在进行写游记的作文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展示了他们自己平时爬羊山时拍摄的照片和游羊山时拍摄下来录像,配以古典的音乐旋律和学生自配的景点介绍,羊山之美尽收眼底。欣赏完毕,我们从网站查阅有关羊山的传说或相关信息。学生对羊山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接下来,学生们自定角度,自主命题,自选材料,自创体裁,在自由写作中个个兴趣盎然。一篇篇赞美家乡羊山的优秀习作,在学生的笔下洋洋洒洒地流露出来。个别学生还在家长的指导下,制作了赞美羊山的网页。游记、诗歌、对联、谜语、广告词、导游解说词、神话故事……或跃然纸上,或呈现于网页之中。学生有了自由发挥的空间,个性在快乐作文中得到无拘无束的自由发展。

(三)利用信息技术开放创新课堂促进学生表达

对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进行整合,会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建立了新型师生关系。课堂是开放的、民主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情况。去观察、思维、畅想、表达,每个学生都能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而同学之间互相补充,互相启发,在融洽的交流中,激发了想象力,打开了写作思路,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资料、布局谋篇,形成对全文的基本构思。

如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之后,指导“写活动”的作文时,大部分学生记忆只停留在参加了哪些活动中,而忽略了活动时同学们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情景,通过活动录像,可放映出精彩的特写镜头,跨越时空,启发和诱导学生重返活动中进行搜寻和提炼。“乡间采风”、“溪边探奇”、“彩弹射击”……精彩纷呈的活动再现眼前,难忘的体验重新唤回,此时再利用课件出示了教师的下水文,由学生来评价教师下水文的写作思路以及文中的优缺点,学生情绪高昂,表示要和老师一比高低。于是,《我爱小溪》、《快乐的宿舍》、《“下乡”》、《难忘的“军旅”生活》……一篇篇情真意切的作文便十分流畅生动地写出来了。

(四)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互动交流发展学生个性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是人格的发展,是自我的发展。学习的实质在于意义学习。这种学习以个体的积极参与和投入为特征,是一种自发、自主、自觉的学习,学习者可以自由地去发挥自己的潜能,求得自己更充分的发展。叶圣陶先生说“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者本人”,所以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评改”的过程就是对事物认知明理的过程,也就是矫正错误,对事物意义重新建构的过程。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评改”更快捷,更方便,更高效。首先可进行例文“共评”,教师选出典型例文发送到每个同学的终端机上或在大屏幕显示出来,就习作中的优缺点让学生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加以指导点评,总结出“评改”作文的方法。然后,同学之间互评互改。最后再自我修改,对自己习作的字词句段篇进行全面修改,并与原文对照,推敲回味修改的过程。掌握技巧,举一反三,从改一篇习作到改一类习作,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学生经过反复修改后,对自己的习作比较满意的,或还有疑难的,都可以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给我。我的邮箱中最多的邮件就是学生的习作来稿。我对学生的习作做出评价之后,有的让学生在微机上建立“我的习作库”,有的上传到校园网站上,丰富“学生佳作”网页,有的向校开心果文社社报或向其他报社杂志社投稿,还有的打印装订成册,编成个性化的习作集,展示在班级的习作专栏中。学生有了成就感,信心倍增,写作成为一种需要,一种享受。在互动交流中,发展个性,提高写作水平。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信息技术与小学作文教学的整合为我们的作文教学开辟了崭新的天地,带来了作文教学模式的变革。但在教学探索的过程中,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研究思考。

(一)为保证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作文教学进程和效果,必须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实施监控,如屏蔽互联网,只允许学生在学校作文专题网上活动;对学生写作目标完成的情况进行监控;教师要给学生交待清楚目标任务和要求,以及完成任务的时间限制,任务完成了的同学才可以浏览其它相关网站的信息。

(二)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是实施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作文教学的前提。建设作文专题学习网站,需要教师搜集、处理、整合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资源,并设计、制作专题网站;学生浏览网页,用计算机录入,要通过网络交流意见等,都必须较熟练地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操作的技术。因此,师生都有待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素养。

(三)要关注学生网络道德的教育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自己的发展,提高学生网络道德素养。

(四)教师要以独特的教育风格和个性,对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起示范作用。广施博爱,以学生为本,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都得到健康发展。

三、结论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小学作文教学引入以多媒体、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方式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信息技术为作文教学提供了即时、多向获取信息的可能性和巨大的发展空间。总之,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作文教学的整合,将对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深远的作用,使作文教学效率得到全面提高,学生写作技能得到主动发展。

附:主要参考文献:

(1)郑有才张正茂《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

(2)蔡祖泉《网络环境下小学作文教学的尝试与思考》

(3)倪文锦《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

15.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英语教学设计 篇十五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信息技术,小学作文,教学整合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在社会诸多领域得到广泛认可和关注,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反馈效果。新课程标准下,小学作文教育应该以激发小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作为根本出发点,所以要求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握和运用先进教学技术,使小学作文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小学生的作文兴趣

信息技术是开展情境教学法的技术保障,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根据作文教学的需要为学生播放视频或者展现图片资源,使得学生能够跟随教师的思路或者跟随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思路,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而且能够将抽象化的教学内容进行具体化描述处理,使得学生的创作灵感在不知不觉产生,使得学生作文前的准备工作得到落实。例如,在进行“春天景色”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万物复苏景象画面、春意盎然的美好的图片,也可以播放如“雨后春山”等舞蹈视频,使得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春意的美好,感受自然的伟大,从而作文灵感得到启迪,作文兴趣得到激发。2015年第十一届“希望杯”作文大赛中,临沂杏园小学五年级一班的王振宇同学在《我爱文竹》一文中,透过一种植物描述了春回大地的美好景致,是将生活现象应用到作文中的典型。

二、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小学生的作文情感

一切教学活动一定是源于生活,最后又要回归到生活中的实践活动,尤其是作文教学,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应用的情感一定是生活中的感悟,最后也需要将这种情感用于生活实践中。但是信息技术能够将生活中的诸多细节进行具体化,通过视频播放或者图片展示的方式进行,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得学生能够把握和体味某种情感的真谛,进而在写作文的过程中能够对此种情感进行有效的把握,使得文章的情感更加丰富。

例如,在进行“母爱”或者“父爱”的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将一些能够体现亲情的动画片截取成典型的段落进行播放,如动画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或者节选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影片片段进行播放,如情景剧《家有儿女》,使得小学生能够对亲情形成感性的认识,再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得其能够形成具有理性特征的认识,在作文的过程中会呈现丰富的感情。2014年第十届“希望杯”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中,杨湖中心小学四一班赵跃同学的《嗑瓜子比赛》是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描述了家庭生活的美好和乐趣,使得亲情观念在文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

伴随信息时代的全面到来,网络对于小学生已经不是陌生的名词,生活中学生能够利用网络进行沟通,那么在进行小学作文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构建一个交流平台,使得学生能够在平台上畅所欲言,进而实现对学生书面文字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在写作文的过程中措辞将比较容易,而且在语言表达上会更具备时代特征,沟通性良好。

例如,我们在学习完老舍的《我的母亲》时,教师可以布置写作任务——“我心目中的妈妈”,然后留给学生三天时间进行构思和写作,为了能够达到预期的作文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QQ、微博等信息交流平台进行沟通交流,使得学生能够在交流中丰富自己的写作思路和规范自己的写作行为,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引发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对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力度,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和小学作文教学实践活动的具体情况,变革传统教学观念,创新工作思路,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对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把握以促进教学技术的全面更新,使得小学生能够对作文创作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全面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

参考文献

[1]蔡锦双.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4,(23):81.

[2]李国艳.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作文教学之我见[J].学周刊,2014,(19):183.

上一篇:HR必备-居住证-北京市工作居住证系统操作流程下一篇:军训作文800字高中-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