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择业的心理准备

2024-09-18

求职择业的心理准备(精选7篇)

1.求职择业的心理准备 篇一

求职择业的心理问题及心理调适

第一节心理矛盾与大学生就业

心理矛盾也可理解为心理冲突,它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方向的动机、欲望、目标和反应同时出现,由于莫衷一是而引起的紧张心态。

心理冲突是心理失衡的重要原因。

人的一生就是在矛盾心理中度过的。

心理矛盾是促进心理发展的动力。

过分强烈而持久的心理矛盾对人的心理健康与活动效果会带来消极的影响。

大学生在择业中的心理矛盾既有需求矛盾,也有目标矛盾,主要表现为:

1.有远大理想,但往往不能正视现实

人的一生,总是在不断追求美好未来。大学生在择业中这种追求和憧憬更为强烈,更为丰富,更为远大。

但是,理想往往脱离客观条件。在择业中未慎重考虑所选择单位是否有利于自己的发展,以致出现理想自我膨胀和现实自我萎缩之间的矛盾。

2.想做一番事业,但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

不愿到艰苦的地方去,不愿到边远地区去,不愿深入基层。

3.有较强的自我观念,但缺乏把握自我的能力

由于他们涉世尚浅,社会经验不足,自我意识还不完善,还不能正确的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自负:自我评价过高,洋洋自得,目无一切,(就业期望过高);

自卑:自我评价过低,自卑自贱,自艾自怨,(就业期望过低)。

在面对择业现实时,有时不能把握自我,缺乏驾驭自我的能力。遇到顺利的事,忘乎所以、狂喜狂欢;遇到挫折时,烦躁苦闷、自暴自弃,不能冷静地理智地对待现实。

4.渴望竞争,但缺乏竞争的勇气

真正面对社会为其提供的竞争机会时,许多大学生顾虑重重,缺乏勇气,害怕:竞争失败丢面子,竞争伤和气,不正之风干扰太大,竞争肯定会败北。

真正原因是主观努力不够,缺乏实践的能力和勇气,尤其是在择业遇到困难时,不善于调整目标、调整自己,而是自己给自己打退堂鼓,自己拱手让出竞争的权利。

5.鱼和熊掌,都想兼得,难于决断

择业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多种选择的境遇。各种选择各有千秋,倘若犹豫不决,往往坐失良机。

例如,考公务员待遇稳定,但收入不高;经商收入丰厚,但不稳定;留在原籍人际关系较熟,但缺乏新鲜感和挑战性;去外地有新鲜感和挑战性,但又人地两生。

为什么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会产生以上心理矛盾呢?

(1)求职择业本身是各种矛盾的汇集,难于抉择。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专业与爱好的矛盾、专业与地域的矛盾、地域与家庭的矛盾、讲究实惠与精神需求的矛盾等。

(2)大学生自身处于人生中心理矛盾突出的阶段。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开放与闭锁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情感与理智的矛盾。

为什么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会产生以上心理矛盾呢?

(3)生理与心理发展的不同步性。

(4)就业指导工作明显滞后于学生就业心理的发展变化。

第二节常见的就业心理误区和障碍分析

一、常见心理误区

心理误区:是指人在心理上特别是认知和人格上陷入无出路而又不能自拔,且本人对此又缺

乏意识的状态。

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常见的心理误区有:

1.“选择的自由度越大越好”

2.“我不能比别人差”——攀比心理

3.“过去我事事顺利,择业也依然会顺利”

4.“大多数人钟情的一定是好工作”——从众心理

5.“要去就去沿海或大城市”

6.“选择单位就看实惠不实惠”

7.“求职的竞争就是关系的竞争”

8.“首次就业关系一生命运”

二、常见的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指一切心理不健康的现象或倾向,它是由心理压力和心理承受力相互作用,使人失去了应有的心理平衡的结果。

心理障碍表现十分复杂,程度亦有轻重之分。大学生择业中出现的心理障碍多属适应过程中的轻度心理障碍。主要表现有:

1.焦虑

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而引起的,是一种复杂情绪的反应。主要表现为恐惧、不安、忧虑及某些生理反应。轻度的焦虑,人皆有之,是正常的。适度的焦虑,使人产生一种压力感,迫使人积极努力。过度的焦虑,则会干扰人的正常活动,易导致较严重的心理障碍或疾病。

2.自卑

自卑是一种缺乏自尊心、自信心的表现,自卑常和怯懦、依赖等心理交织在一起。自卑使一些学生悲观失望、忧郁孤僻、不思进取,阻碍了学生自身聪明才智的正常发挥。过度自卑,会产生精神不振、消极厌世、沮丧、失望、孤寂、脆弱等心理现象,久而久之还可能导致自卑型问题人格发生。自卑是一种缺乏自尊心、自信心的表现,自卑常和怯懦、依赖等心理交织在一起。自卑使一些学生悲观失望、忧郁孤僻、不思进取,阻碍了学生自身聪明才智的正常发挥。过度自卑,会产生精神不振、消极厌世、沮丧、失望、孤寂、脆弱等心理现象,久而久之还可能导致自卑型问题人格发生。

3.怯懦

怯懦是一种胆小、脆弱的性格特征。有些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产生怯懦,有一种“丑媳妇怕见公婆”的心理。

4.孤傲

孤傲:一部分学生对自己估价过高,自认为高人一等,非常傲气;或认为自己已学习了很多的知识,各方面条件也不错,不会没有好的归宿,哪个单位录用自己是其荣幸;或认为现实太落后,英雄无用武之地。

5.冷漠

冷漠是遇到挫折后的一种消极的心理反应,是逃避现实、缺乏斗志的表现。这种心理是与就业的竞争机制不相适应的。

6.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即违背社会行为规范的不良行 为。毕业前一些大学生因某些主观需要不能满足或感受较大的挫折感,加之平日缺乏应有的品德与个性修养,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行为。

7.躯体化症状

躯体化症状是由于心理压力和生活方式而导致的异常的生理反应。

大学生产生这些心理障碍,有其主客观原因。

客观原因主要有:

一、从社会环境看,我国经济体制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产业结构调整、政府机构缩减、部队裁员,因此为大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有限。

二、从家庭期望看,多数家庭对子女所寄的期望较大。作为父母,多数希望子女毕业后能到层次高的单位,不希望子女碌碌无为,平平庸庸。

三、从学校角度看,有不少学校在师生中形成一种偏见,认为学生到不了高层次单位,有失学校的声誉,有失学校的身份。

四、从同龄人关系及相互影响看,比起未上大学的青年来说,大学生更具有虚荣心,他们认为只有找到一个好的工作才能证明上过大学的比没上大学的强。与大学同学相比,他们认为谁找到好工作,谁就强,谁找不到好工作,谁就无能。

这些客观因素交互作用构成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源,使学生感到压力重重,无所适从。主观原因主要是:学生还不善于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不善于重建心理平衡,不善于运用自我功能克服“危机”。

面临就业环节中的种种压力时,就容易出现心理失衡,导致心理障碍的发生。

第三节择业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

自我调适:是指个体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促使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获得积极改变的过程。作用:帮助大学生在遇到挫折和冲突时,能够客观地分析自我与现实,有效地排除心理障碍,从而使自己保持一种稳定而积极的心态,达到如愿择业的目的。

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本对策,是帮助大学生学会自我调适。

一、提高大学生自我调适的自觉性

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人的心理活动:不平衡—平衡—新的不平衡—新的平衡螺旋式发展过程。

人生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历程,也是个人对环境不断适应的历程。

如果个人能够主动自觉地改变自己或环境,使个人与环境相协调,就可以渡过难关顺利进入下一个新的人生阶段。

相反,如果个人不能调适自己以符合环境的要求或不能克服环境的某些限制,就会无法通过难关。

二、学习运用心理调节的方法进行自我调适

1.认识和评价自我的方法

进行自我调适,首先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这是进行自我调适的基础。因为只有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才能找到自我调适的立足点。

认识和评价自我的方法很多,主要有:

(1)自我静思。自我静思也叫自我反省,就是面对各种矛盾和冲突,首先能冷静地、理智地思考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找到自我的确切位置。

(2)社会比较。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要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离不开社会。(以人为镜)

(3)心理测验。心理测验是心理测量的一种工具和手段,是根据一定的法则对人的行为用数字或图线加以确定的方法。

2.自我调适的方法

(1)自我转化法。把情感和精力转移到其他活动中,使自己没有时间和可能沉浸在不良情绪中,求得心理平衡。

(2)自我适度宣泄法。向朋友、老师倾诉,一吐为快,或参加运动,宣泄情绪。(哭吧)

(3)自我慰藉法。(阿Q精神胜利法)

(4)松弛练习法。通过练习学会在心理和躯体上放松。

(5)理性情绪法。人有理性与非理性两种信念。

三、提供必要的社会关怀

首先,社会要努力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择业环境和更多的择业机会,尽快完善和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公正平等的竞争环境。这是对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进行社会调适的最有力的措施。

其次,学校要大力加强就业指导和心理咨询工作。

另外,家长和亲友要主动关心大学业择业心理状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缓解心理压力,促使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度过求职择业阶段。

第四节大学生应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择业

一、正视现实

正视现实是大学生择业必备的健康心态之一。正视现实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正视社会、正视自身。

1.正视社会

现实是客观存在的。积极的心态是正视社会,适应现实;消极的心态是脱离现实,逃避社会。现实是客观的,既有利于自己的一面,也有不利于自己的一面。我国目前生产力还比较落后,社会为大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不可能使人人满意。供需形势也不平衡,边远地区、艰苦行业、基层和第一线急需人才。

2.正视自身

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如思想表现、专业学习状况、各种能力、身心素质等。对自身个性心理特征的充分、客观的认识,在择业时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例如,气质方面。心理学家一般将气质分四种类型,即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气质类型的不同,适宜从事的职业范围亦不同。了解自己的气质特点,便可以对气质表现加以控制和调节。性格方面: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三种类型;外倾型和内倾型两种类型;

俄罗斯的一个科研机构曾把大学生的性格划为16种类型:“未来理想专家”型;“理想大学生”型;“职业家”型;“院士”型;“纯理性主义”型;“勤奋”型;“平庸”型;“懒汉”型;“社会活动家”型;“博学”型;“运动员”型;“消费”型;“假现代派”型;“中心人物”型;“机灵鬼”型;“极端消极”型。

兴趣方面。大学生在择业中应适当考虑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以便在将来的工作中更加充实、丰富,更富有乐趣。

能力方面。能力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是和活动密切相关的。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发展能力,也才能表现一个人的能力。人的能力是在先天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社会实践而获得的。

大学生的能力除了一般能力(即智力)之外,还包括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社交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造能力等。在就业制度改革的今天,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思想素质和学业水平,而且还有各种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霍兰将人的个性分为六种,并将个性与职业相联系。这六种类型为:现实型或实际型(R型);研究型(I型);术型(A型);社会型(S型);企业型(E型);常规型(C型)。

(1)适用原则。即个性和所从事的职业属同一类型。如R型的人适宜从事R型职业;S型的人适宜从事S型的职业。

(2)相近原则。如现实型(R)与研究型(I)相近;现实型(R)与常规型(C)相近。选择与个性相近类型的职业,比较容易适应。

(3)中性原则。如现实型(R)与艺术型(A);现实型(R)与企业型(E)。

(4)相斥原则。如现实型(R)与社会型(S);常规型(C)与艺术型(A),对角相斥。人们如果选择与个性类型相斥的职业,则很难适应。

二、敢于竞争

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了“双向选择”的机会,充分体现了竞争机制,使大学生能够根据国家赋予自己的权利,结合自己的专业、爱好、性格、特长、愿望等挑选工作岗位,可以通过适当的途径和方式展示自己、推荐自己,取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大学生应该珍惜这个机遇,敢于竞争,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

要有竞争意识。大学生要适应就业制度的改革,就要有竞争意识。作为高层次文化青年的大学生,更应该有青年人的朝气和锐气,要敢想、敢说、敢干,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不能唯唯诺诺、胆小怕事、羞怯自抑。

竞争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自己的专业、性格、气质、爱好等,扬长避短,发挥特长。才可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竞争要靠真才实学。不能纸上谈兵、夸夸其谈,更不能互相拆台或互相嫉妒。竞争应是在互相学习、互相勉励、共同进步中进行。

竞争要准备经受挫折。求职择业的竞争,失败在所难免。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尤其是做好遭受挫折的思想准备,才会成为竞争中的强者。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生本来就是一场竞争。对竞争渴盼已久的大学生,应摒弃侥幸和幻想,面对机遇,正视现实,扬起理想的风帆,在竞争的激流中奋力拼搏,驶向成功的彼岸。

三、不怕挫折

挫折是指个人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干扰和障碍,致使动机不能实现时的情绪状态。

遇到挫折,要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是主观努力不够还是客观要求太高?是客观条件苛刻,还是主观条件不具备?认真分析,才能心中有数,才能更好地调节心理。

遇到挫折,要保持健康的心理。有人说,挫折是试金石。心理健康的人,勇于向挫折挑战,百折不挠。心理不健康的人,知难而退,甚至精神崩溃、行为失常。择业时,应该保持健康稳定的心理,采取积极的态度。遇到挫折,不要消极退缩。

一个人战胜挫折的能力绝不是一时的努力所能奏效的。它还有赖于大学生平日不断增强自身修养,学会科学地认识分析事物,特别是主动经受一些磨难,增加一些挫折经历。

四、放眼未来

尽管社会为大学生择业提供了“双向选择”的机会,多数大学生可以通过“双向选择”获得较满意的职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部分大学生的志愿难以实现:也许专业较为对口,但地域偏僻或工作在基层;也许地域优越但专业不对口等等。对于这些问题,大学生应该有充分的估计,要从长计议,正视现实,适应现实,放眼未来。

要看到不管怎样,职业是自己生活的新起点,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能使自己生长、发展、充实、满足,从而实现人生的目的,实现服务于社会的目标。

要认识到基层是锻炼人的最好地方。众所周知,我国的现状是大城市、大机关、科研单位、高校人满为患,容易人浮于事。基层却是人才匮乏,有的还相当奇缺。基层为大学生施展才华提供了有利条件。大学生要想成才,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只有立足基层,才能大有作为。要看到边远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正在缩小,边远地区采取了很多吸引人才和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措施。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大学生,应该怀着一腔热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奉献青春。

要看到我国人事制度正在进行较大改革。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事制度也正在适应新要求,越来越开放,人才流动的机会将会越来越多。首次择业成功或未能如愿,还可以有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的择业机会。越来越开放的人事流动制度,将会为毕业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就业前景。

2.求职择业的心理准备 篇二

一、女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分析

1. 择业期望值过高,择业理想务实化,脱离择业的现实基础。

择业是受人的价值观念所支配的一种社会行为,在择业过程中,大学生希望得到的是一个能满足自身需要的、并能使自己出人头地的工作。这是青年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是可以理解的。但目前不少女大学生在择业时,不能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择业理想务实化,择业期望值过高,较少考虑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素质是否适应这种工作,不能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脱离自身的能力,对现实的切身利益考虑过多,如过分强调经济条件好、生活环境舒适、工资收入高的发达地区,选择超越个人素质的职业,功利主义倾向突出,甚至为此而放弃自己所学的专业。这种脱离现实基础的择业,必然会导致择业价值取向的扭曲,是很难实现的。

心理研究结果表明:女性比男性更富幻想、更渴望成功。受过高等教育的女生心性一般较高,进取心强,她们希望能将自己的所学报效祖国,服务于社会,最终以自己的成就得到社会认可和关注,为此,她们在大学里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掌握外语、电脑等实用知识,考取各种证件,为追求事业成功付出艰苦的努力。但是,当代女大学生中独生子女逐年增多,绝大多数人一直囿于校园围墙内,没经历过大风大浪考验,缺乏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加之实用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的渗入,女大学生在择业时又开始犹豫彷徨,一方面觉得应到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到专业对口能发挥自己才干的生产一线去,另一方面又由于人之惰性,宁愿选择平平的工种和安稳舒适的单位就业,不愿从事能获得成功但挑战性强需要拼搏的事业。

2. 自信心不足,依赖心理严重,缺少积极主动的择业行为。

自信是对自己的一种积极评价,是勇于面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面对激烈的择业竞争,女大学生的自信显得尤为重要。但不少女大学生容易在女大学生择业难的影响下产生自卑心理和示弱心态,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不敢和别人竞争,自己给自己设置一些心理障碍,往往使女大学生缺乏竞争的勇气和获胜的信心。一些女同学平时养成了对学校和家长的依赖心理,面临职业选择,寄希望于家人或某种社会关系的帮助,为她谋取一份好工作,从而放松了自己的主观努力,放弃了就业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的准备。女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这种自卑、依赖心理,严重影响了其择业行为。

3. 意志品质不坚定,优柔寡断,容易失去择业的良机。

意志品质是构成意志力的稳定因素,主要包括自制性、果断性、坚强性、忍耐性等,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而目前的大学生往往缺少这种意志品质,对学习、择业中的困难和挫折很难面对,往往采取退却、逃避的态度。从学校到社会,这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面对这一抉择,应该果断地抓住任何一个机遇,当机立断,否则就会失去很多机会。尤其是女性的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的心理弱点,往往会使一些女大学生产生这山望着那山高、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困惑与迷茫,以致失去择业的良机。

4. 性格孤傲、清高,缺少合作协调精神。

目前,独生子女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部分,由于家庭及生活环境的影响,养成了孤独、自私、清高等性格,集体意识不强,合作意识更缺乏,做事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同时,一些女大学毕业生因个人条件上的优越性,或者因自己的能力强,在同学中有一定的竞争实力,也会产生一种自命不凡的优越感,一种自视过高、蔑视一切的心理。

二、影响择业心理冲突的原因

1. 社会因素。

传统观念的束缚及传统教育方式的后果。虽然重男轻女的观念已被现代社会所摒弃,但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仍左右人们。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对女性的发展起着消极作用,造成不少女生对自身性别的自卑。市场经济和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受经济利益驱动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影响,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更加注重经济利益、工作范围和社会效果,忽视了才智发挥、事业成就等。

2. 学校因素。

高校对女大学生在就业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还不能及时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疏导,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教育还显得比较被动,就业心理咨询及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还不够广泛。

3. 自身因素。

不正确的自我定位走入心理误区。有些女生很难给自己正确定位,对就业期望值过高,在就业时忽视所学专业特点,忽视自身特长,不从个人发展和事业前途考虑,而是盲目向往大城市、大机关、大单位,一味追求待遇好、收入高的热门职业。

三、解决择业心理冲突的对策与建议

1. 创造公平良好的社会环境,政府责无旁贷。

当前我国法律法规不完善,操作性不强,缺乏罚则,相应机制不健全,对就业中的性别歧视未能起到有力的遏制作用。因此,政府要积极探索市场条件下促进妇女就业的干预机制,要通过对相关法律、政策的制定和强制执行来切实保障妇女的就业权利。在政策导向方面,政府应当鼓励督促企业录用女性员工,除国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不宜由妇女承担的工作岗位外,应按照一定的比例招聘男女员工,在这方面国家机关更应当率先垂范。按照企业录用女性员工的比例,给予企业一定的补偿或者优惠,从而增强企业录用女性员工的积极性。此外,要建立妇女生育基金,由政府而不是由个别企业或女性个人承担生育责任。应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通过社会保险,将女职工生育保险责任由单位承担改为社会承担,以减轻企业成本,更好地消除生理差异因素给女性就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创造男女公平竞争环境,增加女性就业机会。

2. 有意识地加强对女生抗挫折教育,提高择业自信心。

女大学生在就业压力下产生的诸如抑郁、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如不及时的调整,会影响到她们的正常择业。通过心理的咨询和教育,缓解心理压力,适时调整心理矛盾和困惑,使自己在择业竞争中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自如地应付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增强心理的承受力。当代女大学生中独生子女不断增多,绝大多数人各方面较为一帆风顺,对生活的艰辛茫然无知,因此,学校在学生一入学时就要有意识地进行抗挫折教育,让学生多接触社会;鼓励女生勇于参加竞争,正视竞争。自信是对自己的一种积极评价,是勇于面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面对本专业领域内男性在人数、成就、体力、社会舆论等方面占绝对优势的状况,女生的自信心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不断增强自信心,才能正确认识自己,鼓起勇气迎接挑战。

3. 强择业指导,掌握择业技巧。

女性与男性毕竟有差异,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女性有着自身的特点与成长规律,因此,对女大学生仅有适用于全体学生的一般化教育是不能满足其成长需要的,作为择业指导,笔者以为,大学二年级开始最为恰当,因为大学生一年级学习基础课,男女生之间差异并不明显,到了大二开始学习专业基础课,这时开设择业指导课就能有效地引导她们较为全面地认识自己、克服自身弱势,了解从事本专业及相关专业所需的基本素质,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当然,从更广泛意义上讲,无论这些女大学生为自己选择何种职业,也不管这些选择今后是否改变,重要的是通过针对性强的职业理想教育,提高女大学生的抱负,通过有的放矢地讲授女性就业技巧,增强女大学生的择业信心和竞争力,并在大学四年较长时间里有针对性地弥补自身的弱势,最大限度地利用大学的所有资源为自己将来融入社会作好思想、心理、身体素质准备。

4. 加强合作协调能力的教育,培养女大学生的团队精神。

合作协调能力的培养,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是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前提。但目前,大学生的集体观念、合作精神比较淡薄,在对竞争的理解中把目光定格在个人努力、拼搏上,缺少必要的团队精神。事实上,个人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良好的集体,在集体中,如果没有合作精神,不能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将无法面对强烈的社会竞争,也难以发挥个人的优势,个人价值也不会得到充分体现。因此,加强合作协调能力的教育,克服女性心胸狭窄、嫉妒、孤傲、排他等心理,促使女大学生多参与学校和班集体的活动,参加一定的社团组织,广泛地接触社会,并从中学会与各种人打交道,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有助于女大学生在今后工作中与他人的良好合作。

3.求职择业的心理准备 篇三

心理学博士刘远我,长期致力于人才测评工具开发和择业指导方面的咨询工作,曾为中美史克制药有限公司、蒙牛集团、香港华润集团、国家开发银行等许多大中型集团、公司提供人才测评服务,富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实战经验。他著述的《职业总动员——择业、求职与就业指导》一书,全面介绍了与职业选择和个人发展有关的内容,为读者提供有益的启发和思路。

全书分五篇,共十一章,内容包括:怎样了解自己的职业素质、各种职业的发展趋势、如何进行职业选择决策、如何提高求职的成功率、如何适应新的职业环境。第一篇深入详细地阐述了怎样准确把握自己的职业素质(包括职业动力、职业能力和职业风格);第二篇介绍了我国各行业的发展和未来的职业发展趋势;第三篇揭示了职业选择决策的特点和求职面试的各种应对策略;第五篇探讨了职业适应和事业规划中应关注的各种问题。

本书行文浅显易懂,联系现实,不仅有生动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理论研究,还设计了许多具体的、可操作的工具,比如精心设计的心理测试,能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和分析自己的价值理念、职业兴趣、能力结构和个性特征等,以便根据自己的职业素质来进行职业选择。

4.大学生求职择业的自我定位 篇四

自我定位就是要了解自己的需要,了解自己的态度,了解自己的能力,了解自己的职业等等。首先,让我们通过不同人对待第一份工作的不同态度,判断一下该人属于哪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想把第一份工作当作终生的工作:这类人愿意与组织共同成长,在选择时要特别注意所选的单位一定要有规模,能够给你成长的时间和空间,不必太计较起薪和职位。大型企业、机关事业、教育类的职业适合这部分人的选择。

第二种类型,想把第一份工作当作训练自己的场所:这类人可能因为定位不清或是缺少机会,找的第一份工作只是想让自己熟悉职业并进一步了解自己,以便今后再进行选择。这类人在求职时可挑选的余地较大,但也让用人单位担心你的稳定性,所以在面谈时最好不要表达出你的打算,而且要挑选流动的自由度较高的单位,以免离职时损失太大。

第三种类型,想骑驴找马:这类人对自己有相对明确的定位,基本可以确认自己有兴趣从事的行业,但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例如自己心仪的单位刚好没有用人计划,只好委曲求全,在本行业的其它单位工作一段时间,获得相关的经验和背景,以便今后跳槽到自己心仪的单位。

以上三种类型,我是属于第一种类型的。我去了很多次招聘会了,当然也包括我们学校的双选会,可是我依然没能找到工作。唯一的理由很简单,就因为我是女生。其实我很想找一份踏实的工作,我不喜欢变来变去的生活。可是那么多用人单位,只要我一去问,不是说人找够了,就是不要女生,再或者那些主管就说些委婉的话来拒绝我。我真的很受打击的,既然不收女生,学校当初就不要招啊,那样我们就会报其它专业,而不会造成今天这样的局面了。我们专业也有许多女生签到工作了,不过那些多数都是因为有男朋友,单位才会两个人一起签的。

其次,我们就应该了解自己的需要和能力。很多毕业生在求职面试时由于缺乏对自己的认识,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适合怎样的职业,从而丧失了很多就业机会。因此一定要先弄清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及不足,比如你想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你对地理环境的要求是不是特别高?例如只选择离家较近的地区,还是何种地理环境对你的影响不大,只要职位合适都可以考虑?你喜欢与人打交道还是与数字或者物品打交道?你认为在选择职业时什么对你最重要,工作地点、工作环境、收入、能发挥个人特长还是其它什么?希望选择处于起步阶段还是稳定成长阶段的组织? 你能胜任什么样的工作:收入高但压力大还是工作稳定但收入不高?技术性类的工作还是管理类的工作?需要有较强的说服他人的能力的工作还是要求有较好的执行能力的工作?能经常出差吗?愿意经常与客户打交道吗?经常加班可以接受吗?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自身的特点,清楚自己的长处和弱点,知道自己最适合做什么,从而取得竞争优势。只有准确的评估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才能够更好的实现个性与职业之间的匹配,才能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优势。只有我们明确自己的需

要和能力,才能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的专业、技能、综合能力和社会用人单位的要求,做好自己的职业定位,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确定自己的职业定位。职业定位部分大学生由于自我认识不够,产生职业定位过高或过低的问题,这既不利于自身的就业发展,也不利于整个社会的人才流通。对于找准职业定位,建议如下:

1、正确估计自己的能力,避免自卑和自负心理。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握“先就业再择业”的原则。

3、不怕吃苦,不断学习。

4、积极参与竞争,挖掘自身潜能

再者,我们应应用多种就业渠道。

1、参加人才交流会:毕业生人才市场的格局和模式很多毕业生都有了解,至于学校的招聘会对毕业生来说更是熟悉,但是因为毕业生的数量越来越多,就业就变得越来越困难,有些人跑了几次都空手而归,因此视为畏途,其实毕业生人才市场上的信息量是非常大的,只要认真,把握机会,就会很有机会。应注意的是参加人才交流会要注意收集公司的小册子和说明资料,走访每一个你有兴趣的摊位,如果有些摊位比较冷清,还可以与招聘人员进行深入交谈。

2、利用Internet资源:网络资源的特点是信息量大,更新快,查找一些专业的网站和某些单位的网站,可以收集到很多的信息。更方便我们有目的性的搜索自己中意的公司。需注意的是网络资源十分丰富,要注意寻找一些专业和权威的网站,收集到的信息要注意积累和分析。

3、翻阅公开出版物:翻看招聘广告。仔细阅读招聘广告,一些人事管理比较规范的用人单位在刊登招聘信息时会详细地罗列职责描述和招聘要求,有的用人单位还提供未来可提升的岗位。阅读专业出版物。该信息包括各类科研期刊、贸易杂志、报纸等等。

4、利用社会关系网络:把下列常用人社会关系网络的姓名和通讯方式用书面的方式一一罗列: 家庭和亲戚、朋友、其他求职者、专业领域的其它人、曾经共事过的同事。有时我们可能会把把托关系找门路当作是羞于启齿的事情,其时找工作是光明正大的事情,只要处理得当,你会发现很多人愿意帮助你。

通过了解自己和了解职业,会从中发现自己有兴趣的一些行业或单位,对自己有了相对清晰的定位,就可在求职的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5.mou求职择业计划书 篇五

改革开放30年间,“铁饭碗”这个名词曾经深深影响了一代学子。在10多年前,会计学以“技术过硬”、毕业后有“铁饭碗”受到大中专学生的热捧。然而一阵热闹过后,前些年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渐显饱和,使最近几年出现了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

当今西方许多发达国家,将计算机应用于会计数据处理、会计管理、财务管理以及会计预测和会计决策,并且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在企业会计工作领域出现了一种新的局面;财务会计人员处处和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打交道,执业会计人员需要参与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并在会计业务中使用计算机;会计管理人员需要评价会计信息系统的使用状况,利用会计信息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参与企业的决策: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人员需要审核和评价会计信息处理的质量,评价输入和输出会计信息的正确性:会计咨询人员需要为企业提供计信息系统的设计、实施、评价和使用。

6.求职择业的心理准备 篇六

高职学生择业心理指高职学生在毕业时选择职业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心理状态与心理特征的总和。不同的大学生由于生活条件、自身素质等方面的不同, 择业心理也存在较大的差异。高职学生能否拥有健康的择业心理并顺利择业, 取决于择业心理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方面。客观因素主要包括:国家有关就业政策、社会职位与经济收入、性别差异。主观因素主要包括:个性差异、自我评价及一些传统观念 (比如攀高枝、首选国有企事业单位、盲目追求专业的需求量、一味要求专业对口等) 的影响。某高职学院心理咨询室利用两年的时间, 对该院2007届、2008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数据表明高职学生在择业心理方面有共同的特点, 也普遍存在着相同的择业心理误区。以下就调查数据进行列项分析, 对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尤其是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全面提高择业心理素质等方面, 提供可行性建议。

二、高职学生的择业心理特点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107份, 回收854份, 有效问卷841份, 回收率达75.97%。调查结果显示, 高职学生在择业意向和择业行为上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在单位选择上的特点。问题一、你认为理想的工作单位是哪类? (见表1-1)

问题二、你希望从事的职业是哪类? (见表1-2)

上述调查表明, 高职学生在选择职业时理想的单位有国有企业、国家机关。08届愿到国企单位工作的人员比07届毕业生比例下降了6.3%, 而愿意到三资、私营、民营企业工作的比例提高了1.9%, 表明高职学生在择业单位的选择上不再重点选择国有企业, 而将私营、民营企业也作为主要选择目标, 他们开始重视自身的性格、兴趣、特长与单位的匹配程度, 重视个人职业的发展空间。

2. 在对择业中主要问题的看法上的特点。问题一、你认为当前择业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见表1-3)

问题二、预计在择业过程中你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见表1-4)

表1-3、表1-4显示, 近50%的毕业生注意社会需求总量的增减和靠社会关系对他们的影响。。另外, 他们也比较关注用人单位要求过高和毕业生期望值过高的矛盾。此外, 自己所学的专业与用人单位所需要的职位不匹配、自己的专业知识面不够或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录用标准等问题均引起了高职学生的重视。

3. 在择业中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上的特点。

问题一、你认为下列因素对就业的影响程度如何? (见表1-5)

问题二、在求职过程中, 如果用人单位愿意录用, 你如何应对? (见表1-6)

问题三、求职失败后, 你怎么办? (见表1-7)

问题四、签约后若有更好的单位, 你是否违约? (见表1-8) 统计数据表明, 高职学生在处理择业过程中的问题时, 有如下表现特点:一是在影响择业的诸因素中, 毕业生注重实际能力和自己专业知识的科学化, 而实际能力则居首位;二是在与单位签订合约时更冷静、成熟;三是失败后并不气馁, 能主动分析自己失败的各方面原因, 再接再厉, 意志力坚强;四、高职学生已经能够懂得通过合法的程序来维护自己求职择业过程中的权益;五、高职学生对就业协议的合法性, 签协议的严肃性认识还有待提高, 毕业生违约率近几年都较高。从以上择业心理特点分析可以看出, 当下“自主择业”给予高职学生更广阔的择业空间, 许多毕业生能适应形势, 积极探索, 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以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但是, 仍然有一部分学生在竞争中无所适从, 出现了一些择业的心理误区。

三、高职学生的择业心理误区

择业的心理误区指毕业生在择业时心理上特别是认知和人格上陷入了无以自拔的困境, 而本人对此又缺乏意识的状态。根据问卷调查, 高职学生常见的择业心理误区有以下几种:

1. 盲目攀高, 追求“热门单位”。

在择业中, 有一部分高职学生从众心理突出, 看到其他同学找到好的工作单位了, 自己也不管用人单位的好坏, 工作岗位的合适与否, 只要单位热门, 待遇高, 先签就业协议再说。

2. 不注重提高自身素质, 热衷于托关系。

不少毕业生依靠家庭亲友给自己找门路, 千方百计找朋友托关系谋职业, 不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努力上, 而是寄希望于找关系递条子, 甚至不惜代价请客送礼, 用庸俗化的一套对待择业, 其结果不仅使公平公正的原则受到损害, 污染了社会风气, 对毕业生自己将来的健康成长与事业发展也带来危害。

3. 法律意识淡薄, 诚信意识不强。

一部分高职学生没有认识到就业协议的合法性和严肃性, 在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后, 一旦再找到新的更好的岗位, 就不辞而别。这种做法严重影响了用人单位招聘应届毕业生的热情, 不仅影响了学校的诚信声誉, 破坏了就业市场的稳定, 甚至还可能给毕业生本来带来法律纠纷。事实表明, 以上提到的各种择业心理误区, 已经严重影响了高职学生求职择业过程的顺利进行。因此, 高职院校必须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方法, 端正学生的就业动机, 调整择业心态, 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引导他们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和社会需要的职业。

四、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全面提高择业心理素质

近几年来, 高职院校针对毕业生开设了一系列就业指导课程, 高职学生择业心理的渐趋成熟和就业率的提高表明, 重视择业过程中的心理调适和择业技巧的指导是十分必要的。在此基础上, 我们还要在更高层次上培养学生良好的择业心理, 全面提高学生的择业心理素质。

1. 培养学生长远的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人们对职业的认识、意向以及对职业所持的主要观点。市场经济风云变幻, 社会上职业的冷热是相对的。因此, 高职院校应培养学生树立职业的长远意识, 加强学生的职业奉献意识、素质意识、团队意识、竞争意识的培养。只有这样, 高职学生在真正进入用人单位工作的时候才能体现出训练有素的一面, 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赢得一席之地。

2. 掌握灵活的求职技巧。

高职院校应开设有针对性的面试求职技巧课程, 提高学生的面试能力。面试实际上就是求职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自己推销给用人单位的过程。在面试中, 高职学生要能实事求是地介绍自己。当碰到自己不懂的或对自己不利的问题时, 要能应变, 巧妙回答。笔者在参加某高职学院毕业生的模拟面试时, 曾经问一名学生:“你认为你自己最大的缺点是什么?”他回答:“不善与人交际”。虽然这名同学回答得很实在, 但是如果在正式的应聘场合, 这样的回答就有可能使他落选。对这个问题, 这名同学可以这样来回答:“由于平时我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专业学习上, 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时间较少, 今后将在人际交往上多多学习交际技巧, 增强自己的交际能力。”

3. 诚信意识不可缺。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 已经纳入市场体系的就业市场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 所以毕业生要从大局出发, 树立信用意识。一是求职简历要诚实可信, 并附带相关的证明材料, 如毕业证、奖状及各类考级证书。有些学校的毕业生擅自篡改学校统一下发的推荐表内容、成绩单, 甚至伪造各类证书、奖项, 不仅损害了学校的声誉、形象, 也给自己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二是在签订就业协议书时, 动机要端正, 要认识到签协议是一种法律行为。协议一旦签订就受到国家法律的确认和保护, 就不能随便更改, 应严格履行。

4. 增强择业心理承受能力。

心理素质的高低往往成为高职学生能否顺利就业、步入社会的一项重要决定因素。当今就业形势严峻, 择业竞争激烈, 很多高职学生在求职择业中体验到焦虑、情绪不稳定等心境。面对这种情况, 高职学生就应增强自身的择业心理承受能力, 具体可以做到以下几点:一, 平时注意锻炼自己的耐性与意志, 碰到困难能迎面而上, 不逃避。失败了, 能及时分析原因, 不气馁。二、提升自我意识的水平, 全面、客观分析自己的气质、性格、爱好、特长, 根据社会形势和就业机会, 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和职业定向。第三,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 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并不顺利, 对此高职学生需要做好心理准备, 以利于就业与再就业的顺利进行。第四, 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 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在求职不顺的时候, 向家人、朋友、老师倾诉并听取他们的建议。遭到用人单位拒绝时, 要客观、全面地分析原因, 适当调整择业目标, 重新制定择业方案。

参考文献

[1]陈国梁.大学生心理健康[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

[2]肖建中.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7.求职择业的心理准备 篇七

一、大学生不良的择业心态分析

1.功利心理。部分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缺乏对自身职业发展的规划和设计,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发展的关系,过分看重眼前的利益,缺乏对个人发展前景的考虑。在择业时往往过分讲究实惠,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地往大城市、大机关、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福利好、待遇高的单位挤,为了这些可以不顾专业对口与否。

2.攀比心理。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无主见,人云亦云,容易受他人就业取向的影响,拿同学的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择业目标,而不顾自己是否适合该职业,总想挤进社会地位高、效益好、收入高的好单位,与同学一比高低,盲目攀比,结果往往落空。

3.依赖心理。有些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缺乏主动性,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不是主动出击、积极地去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而是把就业的希望寄托在家长和学校身上,希望通过拉关系、走后门或由学校帮助解决就业问题,消极被动地等待,坐等家长、学校给自己落实单位。

4.自卑心理。部分大学生尽管具备一定的竞争实力和竞争优势,各方面表现均不错,但由于对自己缺乏信心,过低认识与评价自己,认识不到自身的长处,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在择业过程中,面对激烈的竞争,他们往往缺乏勇气,临阵退缩;或表现得畏畏缩缩,不敢向用人单位展现自己;或供需双方见面时表现得神情紧张、心神不定、面红耳赤、举止拘谨、谈吐失常,从而错失良机,失去了许多就业机会。

5.自傲心理。部分大学生一方面不能理智、冷静、客观地分析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另一方面受陈旧观念的影响,认为读书多身价高,自视高人一等,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际能力,目空一切,盲目自信、乐观。在择业过程中,对自己的劣势和就业困难估计不足,把择业目标定得过高,在择业过程中挑三拣四,高不成低不就。结果在激烈的竞争中屡屡受挫、错失良机,影响其正常择业。

6.挫折心理。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一帆风顺,很少遇到大的挫折,因而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遭遇求职失败,往往垂头丧气、一蹶不振,怨天尤人,对求职失去信心与希望。

7.享受心理。有些大学生自视是“天之骄子”,看重安定舒适的生活,图享受,怕吃苦,专门挑那些稳定、轻闲、待遇高的职业,畏惧风险大、节奏快、负荷重、管理严、压力大的职业。

以上这些心态是大学生成功择业的绊脚石,要顺利就业必须加以摒弃。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

1.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针对不少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存在的功利心理、享受心理,要指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此来指导自己的择业活动。要教育他们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把个人的主观愿望和社会的客观需要结合起来,自觉抵制不良的择业思潮的影响,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小我”与“大我”的关系、眼前利益和长远发展的关系、理想和现实的关系。择业时除了考虑自己的意愿、兴趣等外,还要兼顾社会的需要,升华自己的思想境界,主动适应社会需要,正确地自我定位,合理设计成才之路,听从祖国的召唤,到急需人才的地方去、到中小企业、社区和农村基层去就业,为祖国建功立业。

2.确立适宜的择业目标。针对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的攀比心理、自负心理,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切实可行的求职目标。要引导他们对自我进行公正而客观的认识与评估,既要看到自己的优势,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了解自己适合干什么和不适合干什么,有何特长、兴趣、爱好,综合素质、能力如何,以及当前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社会需求总体状况、各专业的需求情况,等等。据此来确立自己的择业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给自己定位,在求职中抓住机遇,获得成功。此外,还要善于确立动态发展的择业观,要善于根据自身的条件与社会的需求不断调整择业目标,使之更加切合实际,这样才能在激烈的职业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求得一份理想的工作。

3.激发独立与竞争意识。针对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的依赖心理,要培养、激发他们的独立与竞争意识。在当今社会,竞争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没有竞争,社会就缺乏活力和发展的动力。一个人如果没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就不可能成就事业。只有在择业之初,就树立自信心,敢于竞争,主动出击,勇于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展示自己、表现自己,才能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所以,要激发大学生的独立与竞争意识,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竞争,勇于并善于推销自己,主动、独立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靠自己闯出一片天地,在竞争中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4.增强求职的信心。针对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的自卑心理,要指导他们客观认识自我,增强求职的信心。自信心是人们学习、事业获得成功的决定因素,也是人们创新和发展的精神动力。求职的信心是大学生就业成功的前提,求职时一个人只有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自己有力量与能力去实现就业目标,他才会充分展现自己,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所以,要指导毕业生客观、公正、全面地认识与评价自己,尤其要善于挖掘自己的潜能,发现自己的长处、优势、特长,以增强求职自信心。

上一篇:2008——2009学年.doc兴趣小组活动总结下一篇:司考卷四必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