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校本课程纲要(11篇)
1.体育校本课程纲要 篇一
小学儿童画校本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儿童画 教
师:姜平
授课对象:2—4年级部分学生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校本课程选修课
学习背景:低中年级儿童的画色彩鲜艳内容丰富,儿童又喜欢用鲜艳色彩涂抹,同时他们又是天生的想象家,他们的想象超出成人,学习儿童画又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表达自我的空间。因此本学期我决定在校开设《儿童画》课程。课程目标:
(1)通过丰富有趣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引导学生了解《儿童画》最基础的知识,提高绘画水平及审美能力,培养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儿童画经过学段训练,逐步能掌握对色彩的理解及运用,掌握油画棒技法的运用,为将来进入更高层次的美术学习打下基础。(3)培养学生良好的作画习惯。
课程内容:
儿童画的内容丰富,表现手法也多种多样,比如线描、油画棒、水彩笔、水墨画等等。在课程内容上,我针对学校及学生的实际,选择了学生最喜欢的儿童油画棒学习,油画棒是一种在颜料中加入蜡质材料中介物质后所做成的,具有油画的效果,材质柔软,遮盖力强,色泽鲜艳浓厚,能够随意的大面积涂抹,还具有能调合颜色特点,让孩子能很快、很好的学习色彩知识,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儿童喜欢用丰富色彩涂抹,运用油画棒创作儿童画正符合儿童作画大胆,敢做、敢画的纯真稚朴的天性。
学习内容如下:
1、学段一:工具材料介绍,色彩知识学习,油画棒技法训练。
2、学段二:临习范作
3、学段三:想象创作(重点阶段)
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进行系统学习与训练
课程实施建议:
(1)组织形式:小组学习(2)课时安排:每周2小时(3)场地:三楼美术器材室
(4)用具:绘画工具材料学生自备,(5)方式:教师示范与学生自主实践相结合(6)原则:灵活自主性原则
课堂教学:
1、主要手段:
(1)教师多收集名人作品,精心绘制范作,采用灵活多样的教法,引导学生欣赏学习,激发学习热情。
(2)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养成善于观察生活的习惯,为创作打下基础。(3)总结教学方法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实践。
(4)多给学生自主学习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
2、过程及授课方法: 临习阶段:
(1)以重点观察为基础,提高欣赏美的能力。提高对色彩的认识,有意识的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生活的多姿多彩,创作来源于生活,让学生体会学习美术是能够运用于实践的。
(2)以示范为重点训练绘画技能。儿童画学习,适当临习范作,也是有必要的,为了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在教学中要做到熟练的示范画,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做详细的分步引导。毕竟是低中年级儿童,如动物造型分解图,色彩调和和过渡分步示意图,并以图形概括所画主体特征,这样才能使学生很轻松的掌握表现的内容。教学示范是最直接,最具体最直观的教学方法,让他们能获得直观感悟,清晰明了作画步骤,集中注意力,发展了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创作阶段:
(3)以空间组合为落点训练构图能力。在指导儿童画创作时,构图是个很重要的难点,因此教学中引导学生绘画时,把握物象的主次,把主要物象画在中间合适位置,之后在它旁边空间进行添画组合,在背景绘画方面多进行指导,通过点画背景、背景涂色、装饰背景等多种形式让画面更完整,让空间组合更到位。(4)尊重儿童的意愿,鼓励他们的奇思妙想,引导儿童多练习,从中自己探究,自己从练习中寻找更多有趣的美术技法,促其不断发展。课程评价建议:(1)评建内容:
注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发展,关注学习对基本知识学习的过程,强调评价多元化,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对师生关系的感受,学生学习兴趣和获得成功体验等成为评价学生的主体内容。
(2)评价方法:在评价方法上除了观察、调查、考察学习知识成果展示等,重视形成性评价,定期展示孩子的作品,激发他们持久的学习兴趣。(3)教师评价:
1、学生自评:学生自己对照参加本课程以来的变化进行自我评价
2、教师评价:,多加鼓励,多赞扬,激发学生绘画兴趣,培养创作能力,根据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适当评价。
2011年11月22日
2.体育校本课程纲要 篇二
一关于《新纲要》的创新点
新、旧“纲要”都是国家的意志和行为, 在性质上没有差别, 但在创新思想上, 《新纲要》在五个方面表现出了它的与时俱进:
第一, 将大学体育课程的性质界定为“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突出了体育课程身心参与、从事练习并承受运动负荷的实践课程特征。中国的学校无论是大学还是中小学, 彼此间差距相当大, 指导纲要的制定者们显然知道这一点, 故放宽了要求, 兼顾了差异, 但是推广这种具有革命性的改革的做法值得商榷。总体来讲, 它首先试点, 然后推广, 试点的学校多是重点院校, 这给在地方院校的推广工作无形中增加了阻力;另外, 改革工作从第一线全面开始, 但作为师资来源的师范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明显落后于改革实践, 改革的外部管理环境落后于改革实践, 致使在第一线的广大教师, 不论长幼都很难把握《新纲要》的精神实质。
第二, 将课程目标层次化, 从根本上否定了以往“进了大学门就按一个标准培养人”这一陈旧的教学模式, 褒扬了以人为本、承认并尊重学生个体差别、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等诸多新的教育理念。
第三, 以三个“自主”明确了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真正承认, 为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气氛提供了政策上的保证。
第四, 在体育课程的时间空间、类型和组织形式、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以及评价等四个方面都大大拓展了视野。
第五, 对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这五个领域目标的确定, 不仅是贯彻中央《决定》中提出的“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直接体现, 对“体育是手段, 健康是目的”的最佳诠释, 也与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相吻合, 为长期困惑人们的大中学体育课程衔接问题, 提供了一个解决的新思路和新办法。
二《新纲要》制定的背景及影响因素分析
《新纲要》确立了以育人为本的思想, 将学生的发展、成人成才放在首位, 着眼于调动和依靠学生内在的积极性。[2]正是基于这一点, 《新纲要》将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全面和谐发展、提高运动技能和参与意识置于课程目标的核心位置。因此, 《新纲要》恰当地处理了学生本位、知识本位与社会本位的矛盾, 体现了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和谐统一, 使体育课程更符合“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 充分反映了体育的本质特征, 即一方面把身体运动作为对自身进行改造的手段, 另一方面又追求身体运动本身对人的积极作用和美的价值, 促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这也是《新纲要》课程目标的创新之处, 它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课程改革是一个复杂的、受多方面影响的、交互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被称为“政策”的“主意”转化为行为———社会行动 (Ottoson&Green, 1987;Wenger, Mc Dermott, &Snyder, 2002) 。因此可以看出, 课程改革要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社会、政治、经济、组织、文化、及个人因素) , 也牵扯各级人力的参与 (管理人员、课程制定委员会参与人员、教授、学者) 。《新纲要》制定和出台同样有着特殊的背景, 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新纲要》正式颁布离《旧纲要》的颁布时间已过去整整10年。这10年来, 中国政治、经济、教育形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大变化。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不拘一格培养人的理念、终身体育的意识、学生为主体、发展个性、培养兴趣等诸多新的教育观念得到普遍的认同, 涌现了不少新的教学模式、课程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风格。这些变化使中国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成为必然。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全面而深刻地总结了50年来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 指出由于主客观原因, 现行的教育观念、体制、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方法相对滞后, 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3]《决定》还明确提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 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作为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正式《决定》, 对体育而言, 这是首次。因此, 《决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是推动高校体育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强劲动力。这是新世纪国家对体育课程的基本要求, 同样是国家的意志和行为的体现。这样, 自然而然需要一个与之相衔接、相配套的高等教育《新纲要》的出现。《新纲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它是继承了《旧纲要》的合理内核而创新发展的结果, 是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必然, 是与时俱进的产物。
关注人类健康是21世纪国际社会的共同主题。《新纲要》所坚持的“以人为本”的原则, 强调健康意识的培养, 是世界性的潮流和趋势。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的综合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 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享受科学技术和现代文明所带来的便捷、舒适的现代生活。现代文明在带给人们充分的物质享受的同时, 也给人类的健康带了新的威胁。由于精神紧张、营养过剩、运动不足、环境污染等因素所引发的非传染性疾病在全球不断蔓延, 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不断扩大。对于学生来说, 升学压力大、睡眠不足正成为影响他们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生活水平的普遍改善, 热量、脂肪等摄入过多及食物结构的不尽合理, 加之营养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滞后, 特别是沉重的课业压力使得学生闲暇锻炼时间减少, 导致了肥胖发生率的不断升高。2002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显示, 学生形态发育水平继续提高、营养状况继续改善、握力水平有所提高、几种常见疾病 (低血红蛋白、龋齿等) 的患病率继续下降;反映肺脏功能的肺活量测试继续呈现下降趋势;超重及肥胖学生明显增多, 已成为城市学生重要的健康问题。[4]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适应社会发展以及人们对健康的迫切需要和对生活质量的不断追求, 必须从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抓起。这一点国内外已经达成共识。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把体育课名称改为健康与体育、保健体育、体育与健康等, 表明了体育教育指导思想的变化。《新纲要》在强调增强学生体质, 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 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的同时, 突出了三维的健康理念, 即通过接受体育教育实现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全面健康发展, 充分反映了体育教育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主体思想。
三如何辩证地看待《新纲要》
《新纲要》相对于我们传统的课程教学而言, 是一个新的事物, 有一个认知的过程, 但它不是空穴来风, 它还是有着比较坚实的实践经验和科学的探索作为基础的, 它之所以引起了许多的疑惑, 这是新旧事物之间发生交替转换时的斗争表现, 它在某些方面比较超前的认识, 反映了制定者或推行者矫枉过正的思路与想法, 我们的体育课程在发展的道路上, 改革、创新与传统、经验是永恒的一对矛盾, 在传统、经验的基础上改革创新, 在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形成新的传统和经验, 这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我们在研究它们之间进行的转化或发展中, 要注意它们之间的斗争形式, 要正确认识到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不能绝对地否定, 也不能绝对地肯定, 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对立统一的思想作风才能使我们的改革工作朝着我们的良好愿望发展。
“健康第一、科学全面、全体发展”是新世纪对人才质量的时代呐喊, 大学体育课程在体现体育的健身价值和人文价值上有着自己独特的使命, 在健身价值上, 它是最后的正规性学校体育教育, 在人文价值上, 于个人, 于社会, 在大学体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处处闪烁着“奋斗、自由”“竞争、和谐”的体育文明之光。
《纲要》鲜明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 突出了“健康第一”的工作指向, 坚持宏观控制, 抓大放小的工作思路。在具体推行时, 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交织在一起, 问题会很多, 但笔者认为, 关键问题在于我们广大的一线教师要领会“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抓住《纲要》“学生主体性”的人文精髓, 根据实际情况, 选择符合客观发展条件的体育课程观, 然后要坚持尝试, 不断进取。这种体育课程观不再是单向的维度, 它来自学生、教师、社会、学校等多方的维度。如果我们为了某种利益, 仍在坚持争论《纲要》的合理与否, 徘徊在改革与保守、行动与等待之间的话, 时代发展的浪潮一定会把我们掀翻。少点争论、多点理解, 勤于思考, 勇于实践, 才能在实践中真正把握《纲要》的先进性思想, 发挥《纲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欣.影响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主导因素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5 (5) 108.
[2]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2002.
[3]林志超.普通高校两个“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异同[J].体育学刊, 2004 (1) :75.
3.论高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 篇三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本课程;体育教师;对策
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教育课程也经历了巨大变化,当前,我国高校具有“国家统一课程”,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办学条件不一样,因而统一的课程安排并不适合地区特殊情况。因此,在很多地方高职采取统一课程与地方 “乡土教材”相配合,但治标不治本,因此,高职校本課程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体育教育也不例外。1999年,国家明确指出,调整和改革教育课程体系,试行校本课程。这一决定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政策依据,给广大高职体育教师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
一、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开发与体育教师的关系
(一)体育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地位
没有教师发展就没有课程开发。,教师是传授课程的“艺术家”,教师有权对课程进行某些选择,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和主导者。现存体育课程体系建设模式并没有成为高校体育教师的自觉行为,体育教师都是被动的。在自发状态时,体育教师对课程的安排不认同,就根本不会无法满足教学需要,所以,我们要调节教师与课程之间的关系,把握教学的精髓,融会贯通,变知识为主体性,才能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1]所以我们说,高校体育教师是课程发展的核心。
(二)体育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
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教师是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力军,他们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是共同建构校本课程的合作者,不再是“传声筒”。所以,我们要做到的是努力改变校本课程开发观念,让教师形成校本课程的一种意识,提高教师专业知识水平,掌握课程开发的技术,以此为基础提高教学的质量。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程开发主体中的核心,课程设置、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都要征得体育教师意见,让高职体育教师参与课程政策的制定与讨论。[2]在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开发中,关键的地位也属于体育教师,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很多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更加是直接决定校本课程开发成败的关键因素。因为他们必须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完成校本课程体系建设,根据教学的实际设定方案进行开发,并以此为基础实施教学。高职体育课程体系建设,它源于生活实践,具有丰富性,多样性,复杂性的特征,是存在于现实生活当中的。作为教师必须不断挖掘、利用这些素材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这要求教师必须进入高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激发自己的潜能,完善自己,提高自己。
二、当前我国高职体育校本课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意愿不高
所有教师都听说过“校本课程开发”,75.6%是通过学校获得的,占绝大多数。还有8.9%的教师是从报刊上获取的。剩下的教师是通过“听别人说”获得的知识。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教师已逐步认识到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但由于各种因素,仍缺乏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多数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了解程度为“一般”,“非常了解”的仅为15%。多数教师表示愿意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愿意率不到40%。
(二)体育教师反思能力和合作精神不高
问题意识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必具的思维能力,立志于创新的教师必须善于发现那些有价值的问题,使问题得到妥善的解决。教师不仅需要教好课,更重要的是进行总结与反思,找出反思中的问题,解决问题。问题意识与反思能力是教师主体意识的体现。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半数的教师会“比较经常”反思,可见很多高职教师逐步树立了问题意识。但是反思能力还存在不足的现象。调查发现,教师间的合作意识还不高。[3]到教学问题或疑惑后,大部分教师都不会与其他教师交流探讨,都保持着较为独立的工作习惯。
(三)体育教师课程知识较薄弱
很多高职体育教师的校本课程理论知识比较欠缺,许多教师都是含混不清。只有15%的教师会订阅与教育相关的期刊,高达35%的教师没有阅读或者订阅教育期刊。虽然学校条件优越,但是高职体育教师很少能够接受校外专家的指导,外因不转化为内因,因此,课程知识都比较薄弱。
三、提升高职体育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对策建议
(一)努力提高高职体育教师的素养
高职体育教师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素养,不断完善自己的学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教好书,必须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掌握本学科的教学目标、方法,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教师还必须掌握的不断出现的新的教学手段。教师必须加强继续教育,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
(二)高职体育教师应树立科学教育观念
体育教师要确立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观,增强主人翁的责任感。高职体育教师,就必须对教育有更全面的认识,也需要教师及早做好准备,承担更多的教学任务,要付更多的努力。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加速,任何一门学科都不可能完全的独立存在。职业教育应该增进人文素质教育等来推进素质教育。教师要使学生树立终生学习观,挖掘潜能,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钱应华.论高职高专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校本课程开发[J].教育与职业,2014(06).
[2]蔡艳子.高职院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浙江体育科学,2014(03).
4.书法校本课程纲要 篇四
设计日期:2013年9月
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
适用年级:郑州市二七区马寨镇培育小学 小学一年级
课程目标:
1.通过书法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爱国情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2.养成认真细心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品质,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创造力,审美能力,使学生掌握书写的基本方法,会写一手字,培养学生书写汉字的能力;3.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书法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为其他课程的学习打好良好的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课程内容:
(一)写字课程的教材体系
1、开发写字本教材 是课程的核心问题,选编适合学校和学生特点的教材至关重要。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校本课程必须借鉴现代美育的先进方法,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改变以前比较枯燥死板的内容编排,使学生从相同的主题中领悟各种字体的意蕴,感受提高写字速度带来的快感。让学生觉得主动,做到主动地欣赏美、探索美和表现美。
2、校本课程的内容 根据课程目标的定位,我们开设写字校本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
一、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进行写字基本技能的训练。
二、我们将围绕写字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比如:通过现代媒体、查阅图书资料等多种渠道了解历代的书法名家、讲讲他们勤学苦练的故事,观看有关书法家的影片,欣赏他们的作品,了解书法各大流派的特点,带学生去参观书法展,举行学生作品展和家长参与的写字竞赛等,以丰富写字课程的内涵,拓展其外延。
3、教材选择与开发意图 目标要求适中;体现写字规律;密切联系语文教科书;合理设置板块;引导自主探究;注重写字兴趣;技能、欣赏并重;注重评价激励。
(二)课程的内容框架:
根据总的目标,“写字”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一年级写字训练
掌握正确握笔方法和写字姿势,学会写规范字。培养良好写字习惯,学会选择及使用、保管写字工具。
基本笔画及与之相关的偏旁、独体字、结构的学习。每节课学习其中一项内容,共安排了点、横、竖等笔画及与之相关的偏旁、结构、独体字。
每课包括四个板块:
“新课学习”——含有相应笔画的汉字,供课堂教学之用;
“活学活用”——含有相应的汉字6个,供学生边学边练,每个汉字摹写1遍、临写2遍;
“临写创作”——含有2个汉字的例字剖析,供学生分析练习、揣摩感悟,临写一句、创作一句,为学生提供一显身手的习作园地,内容均为经典诗文,旋子响应的语文教科书;
“佳作赏析”——含1幅经典作品,配以简明扼要的解读文字,供学生欣赏。
练习与评价:期中期末各一次,结合平时的学习情况和创作实践,参考《写字学习评价表》,采用自我评价和同学评、老师评、家长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写字学习情况如实作出阶段性评价,以利扬长避短、不断进步。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写字热情和灵感,领悟书法艺术的魅力,认识书法的表现力,养成良好写字习惯,掌握硬笔的书法技巧,形成自己的特色,有一定的书写速度。提高审美能力,丰富审美情感,体验成功喜悦。
(三)围绕写字教育,开展一系列活动:
1、参观书法会展,利用网络资源,欣赏中外优秀书法作品。
2、邀请书法家做书法讲座,上书法示范课。
3、对学生的书法作品进行展评,组织全体学生参加全国各级各类写字竞赛,为学生创造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举办师生座谈会。
实践活动 一年级
①学习正确的书写姿势和执笔要领.②掌握横,竖,撇,捺等28种笔画的书写,逐步进入简单汉字书写的教学,具体内容根据书法教学的特色并结合教材的安排自行编排.③学习使用和保管书写用具,初步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①激发书法兴趣,做好对学生书法的启蒙教育.②以故事介绍,图片欣赏,说话交流等形式介绍文房四宝的知识,了解历代书法家的故事.③初步学会专题收集.积极参与并表达个人意愿.如:收集书法家故事,欣赏书法家的作品……
课程实施: 第一阶段:激发写字兴趣,培养书写习惯,练好基本笔画 第二阶段:陶冶学生性情,教给写字方法,提高写字能力 第三阶段:了解各大流派,形成独特风格,热爱祖国文字 课程评价: ①对教师的课程实施评价.主要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定,包括:教学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方面评价,这样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评价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和课题组评价,专家评价有机结合.②对学生成长的评价.把书法教学作为一项科研课题来研究的目的就是想通过这一载体培养学生勤学苦练的精神,创造美的能力.因而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要杜绝以往只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功利价值,只需要学生在比赛中获奖便万事大吉的传统观念,而将目光放在了学生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心理品质的锻炼.课程实施
1、基本知识
(1)从学生的特点,兴趣和实际出发,体现儿童的教育特点,以描、临、画、说、看、听、记,多方位体现美。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兴趣,建立审美观点。
(2)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学生是书法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创设优秀自主学习的情境,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增加学生书法实践的机会。
(3)体现娱乐和情趣,课堂要充满生活气息。
(4)重视情感的导向与能力的培养,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是书法教学的目标,老师要用美的人格、美的字体、美的形象影响学生,使他们受到熏陶和感染,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字型的积累,多种能力的培养。
2、基本技能
掌握最基本的握笔姿势和写字方法。要求以规范化的训练为基础。培养学生勤学苦练的精神。发展审美能力。
3、实践活动
让学生能从书法练习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能从书法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一定要走出教室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程评价方式
评价方法多样化,学生采用自评、互评、师生集体评的方法。
(一)基本知识(评价内容及评价方式)
1、教材的选择:是否按照老师要求选择教材。
2、交流中的表现:是否积极参与交流,相互学习。
3、参与的态度:是否有认真踏实的学习态度
(二)基本技能(评价内容及评价方式)
1、姿势的准确性:是否有习字姿势的准确程度。
2、练习过程中的投入程度:是否认真书写。
3、对学生作品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评价标准
5.象棋校本课程纲要 篇五
课程名称:象棋
主讲教师:宋远明
教学材料:《大师教你下象棋》、中国象棋一副
课程类型:棋类
课程性质:选修
课时安排:每学期16课时
授课对象:四年二班学生
一、课程开发背景
学生的智力因素包括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注意力等,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起着直接作用,学生对知识的获得与技能的形成,在学习过程中都是通过智力因素获得的。开展象棋活动,学生在下棋过程中要想赢棋,离不开对棋局变化的把握,对棋局变化的把握需要有一定的观察力,要眼观六路才能应对八方,观察力是学生成才不可或缺的能力。要想提高棋艺,对局结束学生要复盘,复盘必须有较强记忆力,与棋手多盘对弈重要的是记忆力,知识的获得靠的是理解和记忆。想象力在提高棋艺中更为重要,象棋棋子的形象能诱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象棋活动能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下棋着子的每一步,都要经过缜密思考,要巧妙利用对手的失误,力避重蹈对手覆辙;要洞观全局战况,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离不开严谨的逻辑思维,成功的人才都具有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象棋经典文化是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的丰富的文化遗产,大部分学生对象棋兴趣非常爱好,俗话说“棋道虽小,棋品最尊”。棋,通过方寸天地的拼搏,胜败各半,胜者不骄,败者不馁。所谓“棋如人生”,学生在下棋的过程中,人生观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弄虚作假;凡事要成功,都得付出努力,都要靠自己的真本事;下棋有输有赢,人生亦有沉浮„„这些道理,学生虽不能立刻明白,但对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都将产生极大的影响。
二、课程目标
1、开发学生智力,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质。
2、在学校棋类活动中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发展学生思维,提高教育质量的功能和途径。
3、培养学生胜者不骄,败者不馁,端正的棋风及持之以恒的意质品质。
三、课程内容简介
1、本课程分为:象棋历史与文化、象棋入门、战略战术三部分。分别适用初级和提高级两种棋艺水平的学生。
2、棋类活动对人的智力发展具有很大的作用,通过棋类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学习的进步、落实素质教育。
3、处理好学校棋类活动与文化课教学的关系,使其在功能上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形成良性循环。
4、研究以棋为媒,加强学生的思想德育工作。
四、课程实施建议
1、每学期能够开展一次象棋比赛,并给予学生一定的精神或者物质奖励
2、学生保证按时参加活动、遵守活动纪律、保持活动室的卫生
3、争取社会各界对开展棋类活动的支持,与家庭取得联系,争取家长的支持和响应。
4、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
5、活动对设备要求不高,方法容易掌握。一张桌子、二只凳子、一副棋子就可摆开阵势,展开对弈,而要对学生的智力有所促进,则需要反复锻炼,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五、课程评价建议
课程评价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6.校本课程课程介绍与课程纲要范例 篇六
课程介绍(包括课程开设背景、课程开设意义或课程特点等)300字左右
范例:
《家庭花卉的欣赏与养护》课程介绍
爱花养花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花卉的栽培在我国历史悠久,早在一千多年前的甲骨文上就有花卉栽培的记载,作为我国新一代接班人的中学生有必要学习有关花卉栽培及养护方面的知识。目前中学生的学业负担重、精神压力大,需要得到缓解,而花卉色彩绚丽、多姿多态、香气沁人心脾,养花不仅可以美化生活,怡情养性,还能使我们紧张的情绪得以缓解。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污染也随之产生,并有日益加剧的趋势;居室的装修也日渐普及,装修带来的污染也严重危害到人类的健康。种植花卉有利于减轻并消除污染。为此,本课程充分结合学生所处市区这一地域环境,选择家庭养植花卉系列专题,因材施教。本课程希望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由花花草草带来的美感和情趣,去用自己的双手体验生活,并且以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去创造自己的个性生活空间。
《课程纲要》一般要包括下述内容:
一、基本项目: 1.主讲教师;
2.教学材料(改编、创编、选编等);
3.课程类型(分属的学科:如历史、地理、美术等);
4.授课时间; 5.授课对象。
二、具体内容:
1.课程目标(要求写3~5点;必须全面、恰当、清晰地阐述课程涉及的目标与学习水平,三维目标要明确);
2.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要求突出重点,涉及选择什么样的内容以及怎样组织这些内容,或安排什么样的活动,处理好均衡与连续的关系); 3.课程实施(包括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安排、场地、设备等); 4.课程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涉及评定方式、记分方式、成绩来源等)。
范例:
某校《定向越野》校本课程纲要
一、基本项目
课程名称:《定向越野》 主讲教师:某某
教学材料:选编。资料来源于孙全兴主编的《国防教育——定向运动指导》一书的部分资料、沈荣桂和甘盛俊主编的《军事地形学与定向运动》一书的部分资料以及国际定联的有关资料。
课程类型:体育 授课时间:每周三的活动课 授课对象:七八年级学生
二、课程目标
以《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纲要》为指导,以全面贯彻落实课改精神为宗旨,以开展定向越野为契机,在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的同时普及与提高定向越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申报定向越野特色学校奠定基础。
1.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定向越野的概况、基本技术、技能; 2.通过教学,增强学生体质、体能;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自主学习的能力; 4.通过教学,增强学生国防意识,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5.通过教学,普及和提高、稳固和提升我校定向越野项目在市、区初中校中的优势地位。
三、课程内容
《定向越野》校本课程内容共分五个章节: 第一章 定向越野概述
1.定向越野的起源。2.定向越野的定义、类型及规则。3.定向越野的益处。4.定向越野国内外开展的情况。5.定向越野在本地区开展的情况。第二章 定向越野物质条件
1.定向图。2.指北针。3.检查点点标。4.点鉴(电子卡座)。5.检查卡片(电子打卡座)。6.号码布和服装。
第三章 定向越野识图基础
1.定向地图的颜色。2.符号名称。3.国际检查点说明表符号。4.检查点与相应说明符号对照示例。
第四章 定向越野现地用图知识
1.判定方向。2.地图与现地对照。3.对照地形确定站立点和目标点。第五章 定向越野基本技能、1.出发点动作。2.运动中的动作。3.检查点上的动作。4.终点的动作。5.怎样选择比赛路线。
四、课程实施
1.教学方法:课内外理论传授与实践相结合,即基础知识传授、实物演示、电教配合、图上作业、小组研讨、图上分析、现地讲解、模拟训练、考查等。
2.组织形式:课内外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即基础知识学习、图上作业、小组研讨、现地实践、撰写体会等。
3.课时安排:每周大体安排2课时,也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灵活安排教学时间,或集中或分散。参考以上阶段目标中涉及的内容,循序渐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学校实际情况,适当调适课程内容,及时生成新的课程内容。
4.场地安排:在学校操场进行。
五、课程评价
(一)指导思想:
通过学习评价,使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对定向越野的兴趣,为奠定定向越野学校特色项目打好基础。
(二)评价方式:
1.学习评价指标
(一):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即上课出勤情况、课堂纪律情况、参与练习情况、团结协作情况;
2.学习评价指标
(二):平时模拟训练与考查相结合; 3.学习评价指标
7.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对策研究 篇七
一、学校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
1. 加强素质教育的推进, 促进学校体育课程改革
学校体育校本课程能使学生通过体育课教学增强体质, 学习体育“三基”, 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使学生满足社会的需要。体育校本课程要求加强因材施教和区别对待, 并针对学生对体育需求的千差万别来进行课程开发。同时, 校本课程反映了课程管理地方化和民主化,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在于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这有利于调动师生的积极性, 使全校的教学和管理人员参与到体育课程开发的实践当中来。因此, 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改变了体育教师和学生在体育课程开发中的角色, 从而推动学校体育课程改革。
2. 提高学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
由于我国课程开发的权利一度集中于国家, 长期教授相同的教学内容使得部分体育教师缺少对课程实践反思的主动性。随着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 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 做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要求的准备。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对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为教师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和发展平台。因此, 体育教师通过对课程开发, 进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在尝试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3. 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满足学生对体育的多种需求
现在, 许多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有所不满, 他们与体育教学内容接触最多、最深, 最能反映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目前, 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的意见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第一, 总体感觉体育教学内容枯燥, 没有趣味;第二, 对长跑类的教学内容有强烈的惧怕和畏惧;第三, 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被达标项目所替代的现象很反感, 反应也很强烈, 等等。然而, 校本课程的开发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力求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校本课程开发的着眼点是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重视学生原有的兴趣, 并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与此同时, 校本课程的开发从学生的体育经验出发, 考虑课程开发的可行性, 以学生的需要为依据, 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对策
1. 体育校本课程方案的制定
(1) 校本课程的确立要体现国家和本校的课程目标
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符合新课程提出的五大领域目标, 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 其目标的确立要能体现本校的体育特色和本校运动项目的地方特色。同时, 校本课程开发要注意几个体系, 避免目标过于单一或过大, 要注重课程目标的系统性、整体性和阶段性。因此, 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和国家对学校办学目标的要求基础之上。
(2) 科学地分析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
学校开发体育校本课程的依据应遵照《决定》和《纲要》等文件的精神, 以科学的态度开发体育校本课程。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要善于借鉴以往和现有的成功经验, 一方面对学校已有可利用的课程资源进行合理的适应性改造, 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和开发新的课程资源。结合学校自身发展目标和所处地理环境, 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发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开发要紧紧围绕学校特色和区域特色。
(3) 加强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计划制定前期的调查研究工作
进行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应注意各个层次教学计划的制定, 各层次教学计划之间要体现渐进性和持续性。新形势下, 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计划的制定不同于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计划的制定。新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要求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计划要满足不同程度、不同兴趣的学生对体育学习的不同需求。因此, 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计划制定之前, 学校相关领导和体育教师应对学生现有的体育基础、兴趣和动机等情况进行充分的调查和分析。因此, 通过若干学时或若干单元的体育校本课程教学, 使不同学生得到相应程度的提高, 这也是体育教师在今后制定课程方案时值得深思的问题。
2. 加强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 调动师生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 加强学校领导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
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重视程度, 是取得学校校本体育课程改革进展和进步的关键。有调查显示, 有近40%的领导对开发校本课程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 甚至对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持无所谓的态度。因此, 要引导和带动这部分领导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态度是很有必要的。对此, 学校体育教学部门应积极地做好宣传工作, 制定本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计划。在此基础和前提下, 建立学校校本课程组织机构, 加强开发和领导。
(2) 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应充分调动体育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现代教学观念下, 调动体育教师参加开发校本课程的积极性, 提高参与意识是非常重要的。首先, 组织教师参加体育校本课程的相关理论学习, 提高对校本课程的认识水平;其次, 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校本课程的学术交流和经验交流;再次, 让优秀教师代表参加校本课程的组织机构, 发挥“传、帮、带”的作用。
与此同时, 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关键。首先, 校本课程开发前要做好充分的调查工作, 真正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爱好等;其次, 做好体育校本课程的宣传教育工作, 让学生充分认识课程开发的意义;再次, 吸收学生进入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组织, 注意学生的学习反馈意见, 以及时改进课程改革工作。
3. 学校体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对策
(1) 加强体育教师的培训
体育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目前, 部分学校缺乏对体育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针对这种现状, 学校应采取多种培训的措施和渠道, 以提高教师的开发素养, 如学术交流、各种短期培训以及学校的体育校本课程研讨等途径和形式。这使教师在学术交流中学习到了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和经验, 为学校间联合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合作平台和交流空间。
(2) 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进行开发
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应该充分结合各校实际和体育教学特点,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开发适合学生的体育课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办出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特色。自然环境资源是最经济的体育课程绿色资源, 教师通过对自然环境资源进行筛选、开发和利用, 进而将学生引入他们熟悉的环境中构建体育知识。
4.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
(1) 制定与体育校本课程相对应的课堂管理制度
体育校本课程教学的复杂性, 要求教学管理者应该把注意的重心从教师转向学生, 学校应该允许教师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对教学计划作出适应性的调整。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探究式的课堂环境, 使学生在课堂中自觉展开讨论和学习。因此, 要积极建立相应的教学规范, 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进各种教学方法。
(2) 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综合管理
学生学业成绩的衡量不应使用单一的尺度, 应从学生各个方面的进步入手。实施学业成绩综合管理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以往学校体育在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当中, 忽视了对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 应该建立和完善学生学业成绩管理办法, 明确学业管理人员职责, 细化学业管理的步骤, 规范对学业管理的评价, 以求对学生的学业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 保证其学业成绩的各个方面均衡健康地发展。
除此之外, 应加快完善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评价。如, 注重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评价主体多元化。同时, 拓展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评价内容, 将教师的专业水平发展列入到体育校本课程评价内容当中。
参考文献
[1]廖哲勋, 田慧生.课程新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2]董翠香, 周登嵩.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及相关概念的界定.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5 (1) .
[3]周凯.学校体育素质教育的探讨.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3) .
8.体育校本课程纲要 篇八
摘要:主要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对新旧《田径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研究表明:新《田径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基本内容、教学评价等诸方面与旧《田径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相比,有着明显的变化,具有新的内涵、新的特征,依据新《田径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类课程进行整体改革研究,以培养出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
关键词:指导纲要;田径类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9-1260-04
Overall Reform Research on P.E. Education Track and Field Courses under New Guidelines Background
YU Jun, LIU Yun-xiang, MA Xiang-hai
(P.E. Institute of Ludong University, Yantai, Shandong 264025)
Abstract:This paper carries out comparative analyses and studies on the new and old Track and Field Courses Teaching Guidelines mainly through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and comparative research method, etc. It is showed in the research that: compared with the old Track and Field Courses Teaching Guidelines in such aspects as courses goal, courses structure, teaching guiding thought, basic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etc., the new Track and Field Courses Teaching Guidelines has obvious changes with new connotations and new features, and it also studies the overall reform for P.E. education track and field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cording the new Track and Field Courses Teaching Guidelines to develop creative and versatile P.E. education talents meeting the need of the society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guidelines; track and field courses; reform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好的培养适应素质教育、现代社会和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体育教育人才,2003年6月19日国家教育部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并决定从2004年新学年开始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含综合大学、师范院校、体育院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中实施。2004年7月全国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专家编写了《田径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作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和田径类课程建设的指导性文件,该《课程方案》和《指导纲要》为新时期体育教育专业的整体改革和田径类课程建设提供了依据。田径类课程是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田径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对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对贯彻落实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具有积极作用。如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正确理解新《指导纲要》的精神实质,认清田径类课程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和要求,从实际出发实施新《指导纲要》,以培养出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是摆在我们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1新旧《田径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对比分析
1.1课程性质的对比分析┆教育部2003年6月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提出了“主干课程领域化”的思路,《田径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原田径课程进行了改革,重新构建与整合为适应素质教育,集健身、娱乐、竞技为一体的综合性田径类课程。与旧《指导纲要》相比,新《指导纲要》对田径类课程的性质表述更为准确到位。新《指导纲要》阐明:田径类课程是以走、跑、跳、投等多种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竞技性、健身性、实用性练习项目为主要内容,以发展人的基本运动能力和生活生存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基础性实践课程。它不仅表明了田径类课程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且指明了田径类课程的特点、属性、作用和功能等,为我们正确认识田径类课程的性质,把握田径类课程的改革发展方向,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
1.2课程目标的对比分析旧《指导纲要》的课程目标主要在于培养学生掌握“三基”,具备从事中等学校田径运动教学工作的基本能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种课程目标是较为科学合理的,是可行的,对推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的改革起到了积极作用。进入21世纪之后,这种课程目标已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很好地适应“健康第一”、“素质教育”、“以人为本”、“主体地位”、“终身体育”、“创新能力”等体育教育改革发展的理念与要求。新《指导纲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田径运动的功能和作用上去重新认识课程目标,新《指导纲要》除了上述要求外,还重点提出了通过田径类课程来传播田径文化,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终身体育观念、创新能力、合作精神、道德修养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课程目标(见表1)。与旧课程目标相比,新课程目标更能体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更有利于培养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体育教育人才。
1.3教学基本内容的对比分析与旧《指导纲要》相比,新《指导纲要》体现了掌握技能、强调健身、注重实用的原则。一是新《指导纲要》降低了对田径运动技能水平的要求,将一些难度较大、竞技性较强、又缺乏趣味性的项目删除或改为介绍性项目。二是新《指导纲要》增加了实用技能部分,它是在原有田径课程基础上,将越野跑、远足、定向越野、野外生存等实用性、健身性、趣味性较强的与人未来的生存、生活、终身体育密切相关项目纳入到田径教学内容体系。田径类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是以竞技性、健身性和实用性为依据,主要由基础运动能力、田径主要技术和实用技能三大板块构成(图1)。
田径类课程教学基本内容与《课程方案》和《指导纲要》的改革精神相一致,与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体现了田径类课程教学基本内容现代化、综合化、多样化、弹性化和自主化。
1.4教学基本要求的对比分析与旧《指导纲要》相比,新《指导纲要》第一次明确提出田径类课程要树立为培养目标服务的指导思想;更加重视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要求转变传习式技术教学的倾向,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更加重视多媒体辅助教学和田径类课程教学课件的开发与运用;更加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与旧《指导纲要》相比,提出探讨课内、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是课程观念的更新变化,提高田径类课程教学质量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是要依靠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活动作为田径类课程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其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与课堂教学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对田径类课程教学模式、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改革,是提高田径类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1.5教学评价的对比分析与旧《指导纲要》比较,新《指导纲要》不仅在名称上有所变化,由过去的成绩考核变化为现在的教学评价,而且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评价要求、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等方面都是全新的。旧《指导纲要》要求着重考核学生对田径课程基本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和健身手段与方法的实际运用能力。而新《指导纲要》教学评价要求与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相结合,既要重视学生对田径类课程基本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和健身手段与方法的实际运用能力的评价,也要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评价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指导实践的能力。新《指导纲要》的教学评价内容有:基础运动能力、掌握教学基本技能、传承田径运动文化、社会适应能力四个方面,较旧《指导纲要》评价内容更加全面、更加丰富、更加客观、更加合理、更加准确,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反映了现代社会需求,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改善了以往田径技术评定和成绩达标的状况。新《指导纲要》要求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要对学生的测试结果进行评价,也要重视对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进步程度进行综合评价;要求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在对技术、技能定量评价的基础上,应加强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定性评价。评价方式也由以往的唯一教师评价转向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考试、测验等方式的有机结合,保证评价方式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新《指导纲要》的教学评价强化了激励、教育、发展功能。
新《田径类课程指导纲要》在课程目标、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基本内容、教学基本要求、教学评价等方面都有新的变化,对未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类课程教学提出了很多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深刻领会与贯彻新《指导纲要》精神,加大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类课程整体改革力度,以培养出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
2全面贯彻《指导纲要》精神,深化体育教育专业田径类课程教学改革
2.1树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主干田径类课程教学指导思想对主干田径类课程的教学活动具有方向性指导作用。主干田径类课程教学指导思想应立足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体育教育专业主干田径类课程目标。2003年6月19日国家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中明确规定: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2004年7月全国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专家编写的《田径类课程指导纲要》明确规定:体育教育专业主干田径类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田径类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达到一定的技能水平,具备田径类课程教学的基本能力和指导课外田径健身锻炼的组织管理能力,形成良好的专业素养和心理素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据此,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主干田径类课程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由面向“小田径”转变为面向“大田径”,其教学指导思想是以“健康第一”、“素质教育”、“以人为本”、“主体地位”、“求知创新”、“合作精神”等体育教育改革发展的理念为先导,以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为重点,突出学生探索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掌握技能,强调健身,注重实用,做到基础运动能力、田径主要技术和实用技能三大板块内容的有机结合,改革教学模式、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与手段和教学评价体系,创新田径类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以培养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
2.2加强田径类课程教材建设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影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材形成并长期固守以竞技技术为主线的教材体系,导致田径课程教学过于专项化、竞技化。面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基础体育教育改革的大潮和“学校教育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我们在选择田径类教材时紧紧围绕着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围绕着现代社会和基础体育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对原田径教材进行了重新审视,进行了新的选择与优化。在《田径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指导下,我们打破传统观念的约束,从“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出发,以竞技性、健身性和实用性三大属性为依据,主要由基础运动能力、田径主要技术、实用技能三大板块构成,我们在追求教学内容的竞技性、健身性、实用性的同时,还根据本地区的气候特点、体育传统、教学条件、师资水平、学生基础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和确定了一些特色教学内容,使整个田径类教材建设在追求普遍意义的基础上,反映出我们的特色。充分体现了高校的自主性,更好地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在丰富、更新、优化田径类教材同时,我们还考虑了田径文化的传播及对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塑造,将素质教育、终身体育思想贯穿于整个田径类教学之中,使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教育专业田径类教材体系更加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适应“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基础体育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图2,图3)。
2.3优化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型。理想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是教师在掌握多种教学模式,并了解不同模式的适应条件及其局限性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情景所选择的最适当的教学模式。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开放式”和“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3.1注重个性培养,建立“开放式”教学模式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惯性,目前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以学生倾听、记忆和被动模仿技术为主,缺少独立思考、消化和吸收的机会,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压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潜能。“开放式”教学模式就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学会知识和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引导、点拨、讨论等方法,教会了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增强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判断力,使学生逐步养成了适应时代要求的思维方式。在课堂上,我们把时间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运用小组讨论、上台演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教学中多参与、多实践,不断地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了能力和提高了素质。“开放式”教学模式深受学生好评。
2.3.2注重综合素质、能力提高,建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随着体育教育专业田径类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内容多、教学时数少、学生基础差的矛盾尤为突出,在规定的课时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创造条件,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形成“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将田径类课程由课内向课外科学合理地延伸,利用校内外各种社会、文化、体育团体提供的平台和帮助,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由教师为学生制定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措施的课外教育教学计划。如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通过组织田径教学小组、田径科研小组、田径健身小组、田径教学见习、田径教学实习、田径训练见习、田径训练实习、田径运动竞赛的组织与裁判、社会调查、学术交流与研讨等形式的课外教育教学与实践活动,使学生把课内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之中,反过来学生在实践中能及时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课内有针对性的学习和练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内课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一方面对学生更具吸引力,可以满足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使学生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进一步得到升华和提高。这样既解决了教学时数少、教材内容多、学生基础差所带来的矛盾,又为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尤其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学实践证明“课内课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具有独特的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2.4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体育教育专业而言,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尤为重要,一方面合理的教学内容只有通过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另一方面受教育者是现在的接受者又是未来的输出者,所以教学方法与手段要加快由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加快教学方法与手段现代化的进程。我们根据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现代的教育科学理论、可行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引入田径类课程教学之中,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统一。在授课形式上由“传授型”向“引导型”转变,即强调教师的精讲、引导、指导下的学生自学自练与自我评价,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充分体现了民主、平等、合作的教风,使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索式”、“自主式”、“合作式”教学,注重科学性和实效性,从学生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同时认真研究探索学生的学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变“封闭型”课堂为“开放型”课堂,面向社会,面向基础体育教育,面向未来。此外,我们还积极引进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研制开发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类课程教学课件,积极创设、改造教学条件,保证了田径类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效实施。不断提高田径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更好地完成了田径类课程的教学任务。
2.5完善评价体系解放思想,更新田径类课程评价观念。改革现行的主干田径类课程考评中存在的以考核田径理论知识掌握,田径技术评定和田径成绩达标为主要内容和“一考订终身”的弊端。从单一的评价视角转向多角度、多形式、多方法的综合评价,全面强化评价的导向、教育、检验、反馈、鉴别、规范、深化和激励的综合功能。在评价内容上我们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创新能力、合作精神、个性发展、自主学习等的表现和能力、学生以多种方法与手段发展体能的运用能力、田径类课程教学组织的基本能力、健身锻炼的指导与管理能力、田径类课程主要项目的文化特点的了解和掌握程度等列入了学生成绩评价内容,这也是田径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在评价方式方法上,我们强化对各种方式方法功能、优缺点及合理的组合(笔试、口试、开卷、闭卷、实践、作业、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等等)建立新的田径类课程评价体系,做到全面衡量,综合评价。保证评价方式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真正做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表2)。
2.6创建新型师资队伍课程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等从根本上都依赖于教师的主体行为。创新型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型教师。江泽民同志指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因此,我们加大了师资队伍建设力度,造就了一支高素质、高质量、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师大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以竞技技术为主线的教学体系培养出来的,技能单一、知识结构偏重于竞技技术,对田径健身、田径娱乐、定向越野、攀岩以及田径文化的了解不足,远远不能适应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类课程教学改革发展的需求。一方面我们提高现有教师的素质和水平,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有措施地鼓励和支持田径专业教师通过自学、在职培训、脱产进修、学术会议、攻读学位,老教师的“传、帮、带“等形式接受继续教育,使他们不断学习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成果,不断自我补充,更新和拓宽了知识结构,提高了现有田径教师的学历层次、综合素质和能力,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我门广开渠道吸引人才,引进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充实到田径教师队伍中来,以改善目前田径教师队伍的年龄、职称、学历和学缘结构,不断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真正起到主导者、启发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3小结
主干田径类课程教学改革是整个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干田径类课程教学改革应以社会需求和基础体育教育改革发展为依据,全面贯彻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和《田径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精神,理清改革思路,抓住改革重点,找准实施途径,更好地为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200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z].
[2] 教育部.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田径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
[3] 教育部.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九门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
[4] 顾季青.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改革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2002,18(4),110-115.
[5] 张惠红,等.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改革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3):213-215.
[6] 徐刚.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田径课中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2,(2):39-41.
[7] 董翠香,胡晓波,茹秀英.中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学改革的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3):355-357.
9.《美术—国画》校本课程纲要 篇九
一、基本项目
1.课程名称:美术——国画 2.开发教师: 3.教学材料:自编
4.课程归类:文雅气质、探究精神 5.授课时间:一学期,共计8课时
6.授课对象:高一学生、高二学生(25人)
二、具体内容 [课程背景] 国画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优良传统艺术。把国画作为我校校本课程,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理解,培养学生特长,提高学生艺术修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实施国画教学,有利于整合我校的资源,体现我校的办学特色,促进我校的发展。[课程目标]
1、让学生认识中国画这门民族的传统艺术,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使我们的优良传统文化艺术得以继承和发扬。
2、培养学生对国画的兴趣和爱好,进而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情感和热爱。
3、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国画的基本技法和特点,初步掌握以线造型和
追求意象的特征,使他们的造型能力、色彩能力、创造能力和文学素养得到提高。
4、培养学生具有国画的欣赏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5、培养学生的国画创作能力,为学生走进国画艺术殿堂奠定基础。[课程内容与课时安排]
初段
1、工具材料介绍。笔、墨、纸、砚以及颜料的性质特点。
2、教育学生养成正确的握笔姿势和良好的坐姿。
3、掌握正确的执笔、用笔和用墨方法。
4、利用墨与彩调配产生的变化与宣纸特性,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体验彩墨的乐趣。
5、让学生初步了解在画国画时水分的控制及笔和墨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国画表现能力,会画简单的瓜果、昆虫画。如:南瓜、山水、辣椒、樱桃、蜻蜓等。
中段
1、继续教育学生养成正确的握笔姿势和良好的坐姿。
2、认识笔、墨、色彩。
墨: 焦、浓、重、淡、清。
笔:用笔的中锋、侧锋、顺锋、逆锋、提按顿挫等方法及以之造型的特点。
色彩:了解颜色名称,掌握简单的色调调配。
3、继续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较熟练地运用中、侧、逆锋及掌握墨色浓、淡、干、湿、焦的变化。
4、让学生体验中国画的笔墨情趣,临摹中国画。
5、欣赏近代中国画作品。
6、学会表现花卉、昆虫画的一些基本方法。
7、结合以前学过的内容,自由组合配画。
8、学会收拾整理画面及国画欣赏,并能落款命题等。
高段
1、继续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较熟练地运用中、侧、逆锋及掌握笔、墨的变化。
2、较好地掌握国画的一些技法,培养他们的国画表现能力。
3、欣赏古今中国画名家作品。
4、介绍一些国画的基本构图知识,并能给画面命题题款。
5、让学生体验中国画的笔墨情趣,临摹简单的当今名家水墨花卉、山水、人物。
6、组合创作较大幅及完整的花卉、山水画。如:丝瓜、牵牛花、葡萄、葫芦、山水等。
7、学习树木、山水的绘画技法,创作体现东莞山水和地方风土人情的作品。
8、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大胆创作。
[课程形式]
1.授课方式:采取教师讲授和示范、学生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2.教学工具和手段:生宣纸、墨汁、毛笔、砚台、国画颜料、互联网、多媒体课件、录像资料。[课程评价]
(1)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采用交国画作品的形式,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等级,并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
10.乒乓球校本课程纲要 篇十
学校:四合永中学 科目名称:飞旋的小球 课程材料:自编教材 开发教师:张素华、金权 课程类型:体育与健康 授课时间:一学期
授课对象: 七 至 八 年级乒乓球爱好者
一、课程目标
1、多了解一些乒乓球的常识,认识乒乓球在体育中,特别是在中国体育中的重要性(乒乓球是我国的国球)积极参加乒乓球运动,并逐步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具有一定的欣赏乒乓球比赛的能力。
2、掌握乒乓球运动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能科学地进行乒乓球技术练习,并达到健身的目的,不断提高乒乓球运动能力,提高乒乓球运动技术水平,不断发展自己的运动才能。
3、能通过乒乓球校本课程的练习,使学生的乒乓球素质、身体素质均得到提高,培养学生勇于拼搏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4、能够在乒乓球的运动中享受的运动的乐趣,体验成功的感觉,陶冶学生的情操。
5、能够在乒乓球运动中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个人、集体团队的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同时能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课程内容
乒乓球运动,是我国的国球,我校的学生也非常喜欢这个项目,它具有很强的竞技性、趣味性、知识性和观赏性。学生经常参加该项目锻炼,不仅能强健体魄,而且能培养独立思考、独立解决所遇到困难的能力,本课程根据学生需求与发展目标共安排教学内容如下:
(必修部分)第一章
乒乓球概述
乒乓球的起源与发展、乒乓球的基础常识 第二章 乒乓球基本技术动作要领 :1)乒乓球的握拍、球性、球感(握拍法、准备姿势、球感、球性练习); 2)乒乓球的基本步法(基本步法及动作要领、如何练好乒乓球步法);3)发球与接发球(发球与接发球动作要点、基础训练方法);4)挡球与推挡球;5)攻球;6)搓球;7)削球;8)挑球。
第三章 乒乓球综合技术:1)乒乓球的步法运用;2)发球抢攻;3)左推右攻;4)推挡侧身攻;5)乒乓球常用发球法;6)接发球技术的具体运用;7)常用的搓球技术;8)常用的攻球法;9)乒乓球名将的打法类型;10)乒乓球主要战术练习方法。
(自修部分)第四章 初学者如何训练:1)变换击球线路训练法;2)多球练习法;3)帮助练习法;4)指标训练法;5)附加装置练习法;6)意念打球法;7)发球抢攻和接发球的训练方法;8)比赛法
第五章 打乒乓球技巧:打球的小技巧 ;乒乓球训练方法要诀。
三、课程实施建议
1、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乒乓球校本课与其他校本课由全体七、八年级学生自由选报,学校固定每周周二下午第八课为上课时间。
2、教育着重培养学生对乒乓球运动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争取和创造条件让学生尽可能多参加各种类型的乒乓球比赛,给学生充分的展示空间,并充分体会运动带来的快乐。
3、打破年级限制,统一教学,因场地、器材少,所以先采用集中教学,后分时练习的方法。(即室外球台可自由练习;室内球台可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
4、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身边或国内的乒乓巨星调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更多的知识。(1)合作学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顺延到学生之间,以小组合作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练习。(2)体验式、发现式学习: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所学内容不直接向学生提供,让学生自行发现,然后加以内化。(3)讲授示范法(4)指导点拨法: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启发思维,教给方法,发展能力。
5、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原则,让学生多动手、勤动脑,充分体现学生的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个性。
6、建议学校购买一定的教学器材,便于教师教学;建议班主任及家长为学生提供学习器材及满足需求。
四、课程评价建议
(一)评价的内容
(1)学生对乒乓球运动的兴趣、程度,教师所开发的课程资源是否符合学生的兴趣,符合他们现有的水平,贴近他们的实际生活。
(2)学生是否对乒乓球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够自觉地参加乒乓球训练。(3)学生对乒乓球运动技能的掌握,学生是否了解了乒乓球的基本常识,掌握了乒乓球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4)学生获得的成就感,学生掌握的乒乓球技能是否提高,能否评价乒乓球比赛。
(5)学生间人际交往状态的改善程度。
(二)评价的方式
(1)学生自评:学生针对以上内容对照参加本组以前进行自评。(2)学生评价:学生根据被评者能力的提高程度给予适当评价,上课出勤情况,学习态度,团结协作等。
(3)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训练实践态度、运用技能的能力等,可用成绩册、记分的方法对每位学生的表现简单记录,作为评价依据。
(4)学校评价:可以是学校了解本课程情况的方式;也可以是学生在学校活动中发挥特长而得到学校的认可、肯定。
11.谈民族地区体育校本课程的特色 篇十一
[关键词]民族地区 校本课程 地方性 民族性 传统型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30074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或教师自行设计,“量身定做”的个性化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生、学校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也就是要把课程一部分权力下放给学校和教师,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其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校本课程应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加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在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首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校本课程的实施要求是有趣性、具体化和衔接性。即从内容选择、训练形式上考虑,要符合中学生认识规律,以趣促学,以探究与交际为主线,以学生日常生活探究内容为载体,紧扣中学生对现实社会生活的需求;既有独立探究的内容体系,又有较为完整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目标,实现与国家教材内容的衔接。校本课程强调课程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有机联系,即向社会领域和自然环境延伸。课程目标倾向于社会要求与学生需要的统一,注重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及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校本课程还强调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的整合,以及自我、社会与自然的整合。因此,校本课程是一种基于学生与教师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能够充分利用和实施的教学内容。
一、校本课程的地方性
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结合学校的文化积淀、已有的特色、学生来源、学校所处社区的特殊性以及地域特色。德保县是崇尚体育运动的少数民族传统县份,流行于当地的群众体育活动项目繁多,有陀螺、鸡毛毽、抛绣球、舞狮、舞象、虎头棋等体育项目。这给当地校本课程的建构提供了丰富的校本材料,也突出了校本课程研究的主题。抛绣球是德保城乡自古以来壮族人民特有的一种自娱性活动,也是一种体育竞技活动。每年的春暖花开时节,这一活动在壮乡德保随处可见。打手毽也是德保壮族村寨的运动项目,每逢春节青年男女都要参加,这也是一项社交活动。德保壮族聚居的地方,每年都举行一次有名的体育盛会——陀螺节,开展时间为旧历年除夕前两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日,历时半个多月。陀螺,壮语叫“勒江”,它有大有小,有轻有重,有大如柚子的,有小如鹅蛋的,均选用质地优良的坚木制成。德保一带壮族传统体育活动一般在春节期间进行。壮族视大象为吉祥物,当地艺人用铁线和竹片编扎装裱制成大象模型,背上放朵纸扎大莲花,脚下安装带轮子的底座,推上大街称之为舞象。高台舞狮也是德保县一带壮族传统文体活动,又名狮子上金山,一般在节庆活动中举行。虎头棋是壮族民间传统棋类游戏,流行于德保壮族地区,由两人对局,随时随地可弈。棋盘为一菱形“田”字“虎头”,头部有五处平行子点,虎身在山弄里,田字形的外边全摆满了追赶老虎的猎狗,在玩的过程中,主要是把老虎赶回笼子里。这些民间的体育运动项目在特定的地域里进行,因此,校本课程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
二、校本课程的民族性
广西德保县地处桂西南边陲,唐宋时期为黄峒蛮、侬峒地,明清时期是广西十八大府治之一的镇安府所在地,历来就是壮族南部方言区的文化中心地之一。德保县城每年正月初三,都会举行盛大的“开光节”——德保县春节壮族民间文化艺术节。据历代地方史记载,广西直到明朝还有野生大象的生栖,而德保特有的舞象活动,也许就是古代广西壮族地区驯象的民俗残留。近年来,随着年轻人的大量外流,以及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德保的民俗活动逐年萎缩,所以并不是每年的开光节都会举办舞象活动。在庆祝农历新年的地区当中,全国大抵只有德保有舞象的传统。陀螺、鸡毛毽、抛绣球、舞狮、舞象、虎头棋等都是民族的体育运动项目。绣球,古时称之为“飞砣”。宋代朱辅撰在《溪蛮丛谈》中就谈及:“土俗岁节数日,野外男女分两朋,各以五彩新囊豆粟往来抛接,名为‘飞砣。”与其同代的文人周去非也在《岭外代答》中提及:“男女自成,则女受砣而男婚已定。”由此可见,壮族的抛绣球活动,至少有近千年的历史了。我校领导非常重视校本课程的民族性,为增加校本体育课程的民族文化底蕴,按新课程计划要求,将每周3课时的校本教研课程作为必修课排入课程表中,课时可以采用集中安排或分散安排的办法,也可两者结合,灵活运用。如对学生作宣传动员或组织学生开展调查、考察
等活动,可集中安排课时;如学生分小组讲座或制定活动计划等,则可分散安排课时;如举办结题评审或成果交流活动,则可将几周的课时集中安排。特色办学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也是教育课程实践与开发的必经之路。经过校本体育课程的开发,德保初中的领导终于明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道理。
三、校本课程的传统性
抛绣球是德保城乡从古至今特有的一种自娱性的体育竞技活动。每年的春暖花开时节均在壮乡德保举行,无论是抛还是投,从形式至内容,无不和古人描写的情况相仿。壮族的抛绣球活动,至少有近千年的历史,因而它也是一种传统的民族体育运动。一年一度的体育盛会——陀螺节也不例外,每年旧历年除夕前两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日,均在乡间开展运动,是一种名符其实的传统体育运动。据说打陀螺自兴起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舞狮、舞龙在广西各民族中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一般在春节、元宵节或其他喜庆节日进行。德保的舞象源于古时岭南多象,壮族先民用象作生产工具,有象舞象耕习尚。在庆祝农历新年的地区当中,全国大抵只有德保有舞象传统。民族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弥补了地方体育课程缺少的传统部分,真正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从而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姜平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体育校本课程纲要】推荐阅读:
农村中学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论文08-14
校本课程弟子规纲要08-14
七彩折纸校本课程纲要10-06
体育校本教材09-14
校本教材体育汇总10-24
体育校本教研教学反思集10-24
校本课程论证08-18
科学校本课程10-28
校本教研课程总结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