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赛作文

2024-10-01

辩论赛作文(19篇)

1.辩论赛作文 篇一

前天,学校里举行了一场关于该不该看闲书和上课多举手好和不一定举手的辩论赛,我是反方。

比赛十分激烈,首先是正方发表辩论词,他们说多看闲书能获取更多的知识,还可以把学习提高。我方各各都显得不服,也毫不落后。我站了起来说“上课时看闲书会扰乱思维,还会使我们得成绩一落千丈。”我刚坐下,我方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曾诚就拿起笔写了两个词语是支持和反对,我话说完他就举起了支持的牌子。让对手看见了很不服,于是,鞠子易也拿起笔写了同样的牌子。这时正方强敌‘朱静文’说……话音刚落我方‘张禹哥’马上回应又把正方压了回去。

聊了一个多小时,还是没有结果。我认为闲书要在正确的情况下看好的闲书,而上课还是要多举手好。这场辩论赛虽然没有结论但是我们也收获了许多道理!

像这样的辩论赛还是要多多举行。

2.辩论赛作文 篇二

关键词:辩论赛,议会式辩论,论辩理论

1 两种赛制的比较

首先, 让我们从比赛框架的层面上来对两种辩论赛进行比较。中文辩论赛经常采用的是新加坡模式, 即两支队伍各由四名辩手组成, 整场比赛分为三个阶段:

1.1 立论阶段:

由正方一辩首先发言, 时间为三分钟。然后是反方一辩发言, 时间也为三分钟。双方四辩在这个环节中不上场。

1.2 自由辩论阶段:

这个阶段双方的四位辩手均可上场, 对对方的任意一名辩手发问。由正方先开始。每队各四分钟。

1.3 总结陈词阶段:在这个阶段先由反方四辩发言, 最后由正方四辩陈词。时间各为四分钟。

新加坡模式就其功能上来看, 是重论轻辩的。首先, 在三十四分钟的辩论中, 陈词阶段共占时十八分钟。这样的模式最有利于选手“有背而来”, 即在场上只将自己事先准备好的稿子声情并茂地背出来。这样的做法是违背论辩原则的。论辩, 正如van Eemeren所定义的, 是一种以说理为特征的语言与社会行为。这种行为的目的是增加受众对一个受争议的论点的接受程度, 并且这一目的是通过在一个理性受众的面前排列出一系列的论据而达到的。[1]辩论赛作为论辩理论的一种最典型的体现, 更是需要通过与对手的论据进行比较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国内辩论赛在经历了对新加坡模式的盲目崇拜之后, 意识到了这一缺点, 并对辩论赛框架进行了一系列积极的改进, 例如从1998年的“蓝带杯”开始增加了攻辩环节, 而在2000年的“黄山杯”开始, 则更是将二、三辩从陈词阶段中去掉, 直接进行一对一的攻辩。这样改革的效果是明显的, 比赛的观赏性、激烈性都得到了很大的加强。但国内各个辩论队伍马上找到了应对的办法, 通过艰苦的规范性训练使辩手把事先写好的辩词———往往由教练进行最后的润色———背得滚瓜烂熟, 倒背如流, 而且还要做出一副现场临时发挥的架势。[2]在这样的情况下, 选手的作用无非就是把教练的思想搬到赛场上, 声情并茂地演绎出来, 并将1993年复旦大学的“华丽而狡猾”的辩风发挥到极致, 以博得观众的掌声。

相比之下, 国外辩论赛的框架设置就更为遵守论辩规则。以常见的议会式辩论为例, 每场比赛的两支队伍各由两名选手组成, 时间共计四十分钟。正方一辩首先发言, 时间为七分钟, 而后为反方一辩, 时间八分钟, 并如此往复直至反方二辩结束第一轮发言。这个部分即为立论阶段, 共计三十一分钟。在这个环节结束后, 剩余的九分钟时间是反驳环节, 先由反方一辩开始, 时间为四分钟, 最后由正方一辩陈词, 时间五分钟。议会式辩论的模式与“新加坡”模式相比, 主要的区别就在于自由辩论的环节在议会式辩论中被有机地整合到了第一个部分, 即立论阶段中。在这个阶段中, 双方均可以在对方辩手发言时提出质疑 (point of information) , 而被提问者则可以选择回答或不回答。这样的作法, 不仅对团队策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也使比赛更加具有观赏性。

2 辩题的区别

中文辩论赛在近年来受关注程度的下降, 一部分原因正是由于比赛辩题的设定而造成的。辩题的设置, 从很大程度上来说与主办方对辩论赛的目的和作用的理解是分不开的。关于这个问题在国内有着很多的讨论, 有认为辩论赛应该是“探寻真理”, “思想交锋的游戏”, “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语言表达、临场反应、仪态风度等综合能力的有益活动。”这种种对辩论赛的不同理解, 从不同方面表达了人们对辩论赛的种种期待。但是西方辩论界一般将辩论赛作为培养学生将来踏进社会时所需的说服技能的必要手段。以美国为例, 从中学到大学, 辩论赛已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高中比赛最常用的赛制为团队政策辩论式 (team policy debate) , 辩题通常为政府所制订的某一政策, 侧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搜集和组织证据的能力。大学比赛的赛制则较为多样, 通常有CEDA (Cross-Examination Debate Association) 和议会式辩论, 侧重点在培养学生的说服力、逻辑思辩能力, 以及机智反应的能力。在这样的比赛中, 辩题一般都是一个具有争议的话题或是价值取向。这样的辩题设置, 与西方社会的论辩传统是非不开的。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开始, 论辩就被看成是获取事实的唯一途径。一个对事实的描述, 只有在挑剔的受众面前呈现出来, 并通过论辩的方式赢得他们的赞同, 才能够上升为事实, 被大众所接受。在这样的背景下, 一些社会热点话题也被搬上了辩论场。但是在中国, 辩论自秦朝开始就不是一种被提倡的社会行为。与西方论辩中强烈的个人功利色彩不同, 中国修辞传统强调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受这样思想的影响, 国内辩论赛的辩题大多与现实生活脱节, 或是“远离大众的高深哲学难题”, [3]比如“人性本善/人性本恶”, “知难行易/知易行难”, 或是一些看似与大众生活相关, 实际却不然的题目, 例如“现代社会男人/女人更需要关怀”, “愚公应当搬家”, 或是“基本上属于没话找话”的题目, 例如“道不同不相为谋”, “天灾比人祸更可怕”这样的题目。由于辩题与现实生活的脱节, 很难说观众对这样的辩论赛会有多大的热情。在赛制和辩题的双重制约下, 语言上的华丽似乎就成了吸引观众的最有效途径。

除了辩题本身的问题, 辩手定义题目的方式也有很大的不同。在议会式辩论中, 正方的首要任务就是根据命题的基本精神 (proposition) 提出一个议案resolution, 而这个议案只要不违反“同义反复 (tautology) ”、“真理 (truism) ”, 以及“专门知识 (specific knowledge) ”这三个原则, 反方就不能挑战定义, 必须在正方限定的框架内进行辩论。这样做有两个显而易见的好处:首先, 限定了辩论的范围 (clash area) 。一旦辩论范围确定, 正反双方的论点和论据就必须使在这个范围内进行的, 这样一来, 不仅使辩论变得更加紧凑, 也从根本上杜绝了跑题和定义之争的发生。其次, 正方限定辩题的权利也是辩论双方的一种平衡。众所周知, 辩论赛中反方并不需要立论, 他们只要证明正方论点错误或方案不可行便可赢得比赛。国内辩论赛则是另外一种情形。大部分国内辩手在定义题目的时候, 经常是“就题论题, 也不可能根据辩题谈一个全新的决议。”[4]

辩题的区别还体现在题目宣布的时间上。国内辩论赛的辩题往往在比赛前很早就公布, 这样就使得辩论队伍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准备, “而且参与准备的不仅有辩手, 还有自始至终与辩手并肩作战的指导教师, 甚至有一个高级智囊团出谋划策。”[4]这样就会导致很多辩手不仅是简单地将教练准备好的内容背出来, 而且往往会回避对方的提问。辩论赛作为一种教育活动, 原创性是其最主要的目标。James J.Kimble在谈到教练在比赛准备阶段的参与程度时说过, “代笔 (ghostwriting) 行为明显违反了辩论赛的教育目的”, Ulrich和Madsen (James J.Kimble, 1997) 也同样指出“教练的指导应成为学生自己研究的一种补充, 而不是替代”。[5]反观国外的辩论赛, 往往在比赛之前只是“告知辩题的大致范围, 如世界经济、体育、教育、政治局势等, 具体题目在比赛前半个小时才明确, 且指导教师的工作是提高辩论队的辩论技巧, 决不会也不允许针对具体辩题给予赛前辅导。”[4]

我们已经到了必须深刻反思中文辩论赛所存在的问题, 并努力寻找解决之道的时候了。借鉴国外的同类比赛, 不仅可以为我们带来一股清新之风, 更可以使我们的选手将来在国际比赛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Eemeren, Frans H.van, et al.Fundamentals of Argumentation Theory.Mahwah: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96:5.

[2]余培侠.大辩论——2002全国大专辩论会纪实与评析[M].北京:西苑出版社, 2003:65.

[3]张德明.王者归来——第十届中国名校大学生辩论邀请赛纪实[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321.

[4]钱激扬.不同辩论模式引发的文化思考, 东南大学学报 (2004.6) p97.

3.校际辩论赛 篇三

正方辩手陈婷:高分是高能的表现,分数代表着一个人的基础知识是否扎实,如果一个人连基本的常识都不知道那还谈什么高能呢?

反方辩手肖家宜:高分不是高能的表现,分数高不等于素质高,素质高不等于能力高。

正方辩手宋玉婷:一个人的能力分为很多种,其中就包括对自然科学的认知能力,你能让一个文盲来修电脑吗?

反方辩手罗添威:动手能力也是能力的一种,清华北大的大学生跟修鞋匠比,谁的修鞋能力高呢?

小辩手们个个言辞流利、充满自信,而且头脑敏捷,能抓住对方语言里的逻辑漏洞,迅速组织语言进行回击。让星星姐姐更为感动的是,他们小小年纪却有团队意识,两位辩手同时站起发言时,发言较多的辩手会留机会给发言较少的辩手。最终,评审虽然判定主办方实验小学获胜,但第六小学的辩手们的精彩表现同样让大家印象深刻。

第二场赛区:赣州市宁都县

正方辩手:第一小学

反方辩手:第二小学

第二天,星星姐姐来到宁都第二小学参加宁都赛区的总决赛。宁都赛区共有6所学校参赛,经过初赛、决赛的比拼,最终入围总决赛的两所学校将展开博弈。辩手一开场,洪亮清晰的声音、透彻有力的分析让全场都安静下来,开始仔细凝听——

正方辩手曾心卓:清华北大的大学生自有他们的用处,看看中科院,看看我们的神九、神十,这些岂是单凭动手能力就能成功的?!

反方辩手彭亿城:所谓的高能有很多的方面,死读书的都是书呆子,尽信书不如无书,学习好并不代表什么都好。

正方辩手易杨怡睿:书中自有黄金屋,知识改变命运,这些都说明了读书的重要性,周恩来也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反方辩手符宁豪:学习好并不代表什么都好,学习不好也并不代表什么都不好。郑渊洁,他只念过四年的小学,但是现在他是中国的童话大王。

虽然双方势均力敌,辩词都能明确阐述本方观点,但既然是比赛,就得分出胜负。第一小学稍胜第二小学,获得总决赛冠军。

4.辩论赛作文 篇四

主题是:科技发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次的演讲素材就是我们在上星期写的一篇作文【科技发展是利大还是弊大】,所以我每当看到第五组的综合性学习,就不禁联想到当时的场景:

“我反方认为科技发展对人类来说是弊大!”“我正方认为科技发展对人类来说是利大!”各自陈述了自己的观点后精彩的辩论会就开始了。主持人是李梦捷,正方、反方的辩论手各四人,评委共八人;支持正方的坐在南面,支持反方的坐在北面。可我看见原来就坐在南面的同学大部分压根就没动,就像一座座大山一样坐在原位,有的同学推都推不动,而我们支持反方的同学寥寥无几。

辩论会开始了,坐在前面的辩手们都超快的.翻看自己手中的资料。张础润先发了言说:“我认为科学发展利大,因为是科技的发展才促使袁隆平发明了杂交水稻,是科技发展才不让更多的人活活的被饿死。”我在心中暗暗的想到:“就是因为杂交水稻严重的导致了人口的增加,才让中国变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如果不发明杂交水稻的话就不会有这么多的人,就算国家拯救了人们的生命,这也是弄巧成拙!”我急坏了,我反方的辩手好像无言可对,气急败坏的我不由得站着举起手,与我相同观点的同学也急的举起了手,可老师也不让我们发言。喻子豪瞬间站了起来,大声的喊说着:“正是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才让中国成为人口最多的一个国家。”这正是我想说的,我高兴坏了,不由得鼓起了巴掌,可对方马上又进行了再一次的反驳.......

5.辩论赛作文 篇五

首先请正方的精英奇才们入场!他们是“博士”唐霄桐、“才子”魏小钧、“乖乖仔”翁风傲和“麻利嘴”陈乐文。啪啪啪……(掌声)接着由请反方的风云人物“机灵鬼”陈昕远、“开心果”周敦颐、“快嘴”唐嘉G以及“有滋味”游思危入场!啪啪啪啪……最后请支持人张继轩上台!啪啪啪啪啪……

精彩的辩论赛开始啦!双方轮流发表自己的观点争辩起来。正方从好书可以增长见识、提高写作能力等方面进行阐述,而反方利用坏书造成的危害据理力争。几辩下来,双方各有胜负。谁是最终的获胜者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看,“开心果”周敦颐向正方发起质问,以为能一招制敌。谁知唐博士瞪大了双眼,毫不客气地反驳。反方被问得结结巴巴,不能回答上几句。“麻利嘴”陈乐文又开始长篇大论,不停地举例子、讲道理,口若悬河。反方也不甘示弱,毫不含糊地向正方提问,尽被精英奇才们一一解答、反驳。该是正方用武的时候了。魏才子神采飞扬,不慌不忙地请周敦颐回答。周敦颐被难住了,“开心果”也开心不起来。“机灵鬼”陈昕远连忙帮他解围。可对方抛来的又一个问题立马让他们俩目瞪口呆。“有滋味”游思危干脆一言不发,做沉默状。正方占了上风。在最后的总结陈词中,翁风傲和唐博士深情地朗读了陈词,而反方呢?他们却哑口无言。反方缺少可靠的例子和道理,最终招架不住,渐渐败下阵来。

当然,在辩论赛中也闹出不少笑话。那是二辩的时候,陈昕远不知如何回答正方唐博士的质疑,忽然他心生一计,竟冲着对方辩友喊道:“我就喜欢逆着来!”全场哗然,随之捧腹大笑。就连主持人张继轩也hold不住,捂着嘴哈哈大笑。

6.一次辩论赛作文 篇六

辩论赛的前一个晚上,我一直在寻找着资料。

辩论赛开始了,首先是我们军的阮依蝶第一个站了起来,她张口就说:“书籍是打开宝箱的钥匙,也是一个知识的大殿……”反方的谢辰坤也不甘示弱,立刻说道:“德国有一本书,当时有很多人看,因为那本书,引发了一场战争,在战争中,许多人都战死了。”谢辰坤一说完,我方的阮依蝶就立刻站了起来,她的说话速度惊人,我一个字都没听清。反方沉思了许久,一个人站了起来,说:“有些书并不好,像我们再看的《查理九世》,有些胆小的人,看了这本书,晚上可能会做噩梦。”

辩论赛越来越精彩了,反方的阮帆斌三番四次的.说成我们该说的话。其中我们还聊到了高中的话题,我方说:“写《三国志》的陈寿曾说过:一日无书,百事荒芜……”对方再一次的沉思了半刻,就立即开始反驳了。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着,比赛还激烈的进行着,根本就不知道下课理我们越来越近了,这时,老师说道:“这次辩论赛结束了。”

7.辩论赛作文 篇七

辩论赛也叫论辩赛、辩论会,它在形式上是参赛双方就某一问题进行辩论的一种竞赛活动。参加辩论赛的选手在时间上有严格要求,以往辩论赛的时间通常以人工计时为主,既耗费人力又不准确,利用VB中的计时器控件可以快速、灵活地设计出符合要求的时间控制程序,从而实现整个辩论赛过程中计时的自动化、准确化。

VB语言是目前最通用的程序设计语言之一,它功能强大、设计灵活,用其设计开发的辩论赛时间控制程序可直接生成Exe文件,在任何操作系统下直接运行,并可通过代码设计,将该程序设置成为透明状态,悬浮于显示器中的指定位置,不受其它窗口影响,始终保持在屏幕的最上层。当该程序运行时,单击正方或反方任意阶段相应文字,即可开始本方该阶段时间倒计时,若再次单击“正”或“反”标识,本方倒计时中止,比赛结束双击标题退出。正反方分别由各自对应的代码控制,互相不受影响,程序生成后应用广泛,易于修改,运行时的界面如图1所示。

1 需求分析与界面基本布局

1.1 功能与设计思路

该时间控制程序按照一般辩论赛流程分陈词、攻辩、攻辩小结、自由辩论和结辩5个部分,双方辩手按次序轮流发言,每个部分要求不一样,时间也各不相同,均采用倒计时形式进行,时间停止后,发言辩手必须停止发言,否则作违规处理。根据设计要求分析定义程序功能如下:

(1)陈词、攻辩小结及结辩部分情况相似,均为当用时尚剩30秒时,程序以一次短促的铃声提醒,在用时只剩最后10秒时,程序将进行读秒,提醒辩手和评委注意,用时满时,以音乐声终止发言。

(2)攻辩部分属双方辩手相互提问时间,每方每次提问不得超过30秒,在用时只剩最后10秒时,程序将进行读秒,提醒辩手和评委注意,用时满,以音乐声终止发言。

(3)自由辩论双方各有5分钟时间,正反方辩手自动轮流发言,发言辩手落座为发言结束即为另一方发言开始的计时标志,若有间隙,累积时照常进行。当用时尚剩30秒时,程序以一次短促的铃声提醒,用时只剩最后10秒时,程序将进行读秒,用时满,以音乐声终止发言。界面基本布局

1.2 界面基本布局

启动VB6.0,新建工程,在默认窗体上添加如下控件:4个图片框、2组标签、2个计时器控件及2个多媒体声音控件。4个图片框分别用来存放辩论赛图标、标题以及“正”、“反”标识。先在Photoshop中将文字处理成图片,保存为BMP格式后进行导入,否则程序代码无法将其转换为透明状态。图片加载之后,要不断运行程序查看实际效果,经反复调整之后,确定图片显示的最佳位置。两组标签用于显示“正”、“反”方各项目内容,包括辩论赛各部分标题及时间的倒计时显示。当计时器开始运行时,标签中会显示倒计时时间,多媒体控件则用于发出提示音。每个计时器控件和多媒体控件分属一方,在设计状态下,两类控件均为可见,但在程序运行期间,计时器控件是不可见的,若要设置多媒体控件也不可见,需将其visible属性设置为“False”。最后再选中窗体,将其Borderstyle属性设置为“0-none”,指定窗体没有边框样式。

2 代码详细设计

为实现辩论赛时间控制程序,需要对相应控件的相关事件和过程编写程序代码,具体方法为:在设计状态,双击相应控件,在弹出的“对象———过程”编辑窗口选择相应的过程,输入VB程序代码。

2.1 窗体Load事件代码

程序加载以后,窗体要能始终悬浮于显示器其它各窗口之上,始终保持在屏幕的最上层,经反复调整相关数据找到最合适位置,代码如下:

2.2 时间显示函数

正确显示时间是整个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设计成函数,以方便其它代码调用。根据实际需要,时间显示函数精确到秒即可,代码如下:

2.3 标签Click事件代码

当单击“正”“反”标识下任意标题标签时,设置该标签开始计时时间,由于各标签时间设置均不相同,下面以正方陈词标题标签为例,代码如下:

2.4 计时器控件timer事件代码

倒计时过程是整个程序设计的核心部分,当单击任意标题标签后,即可开始倒计时。正反方各用一个计时器控件,下面以正方计时器为例,代码如下:

3 结束语

用VB程序语言设计开发出来的辩论赛时间控件程序,能大大减少因人工手动计时所造成的失误,很好地满足了比赛对于时间的要求,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代码部分对于学生来说,也比较容易掌握,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更好地与实际相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本程序在此提供代码均已通过上机验证。

摘要:通过分析辩论赛时间控制程序的设计需求,详细介绍了利用VB软件中计时器控件及其它控件对时间控制程序的具体设计和实现方法。

关键词:VB,辩论赛,时间控制程序

参考文献

[1]马玉洁.基于VB6.0的数码计时器的设计与实现[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5).

[2]林嘉颖.在VB中创建高精度计时器[J].福建电脑,2006(11).

8.让辩论赛走进语文课堂 篇八

我说:“同学们,走远的是时光,可是我们铭记的是历史,优秀的小说是反映时代的,更是贴近生活的。不管过多少年,作者笔下的人物形象依旧鲜活地站在我们的面前,他们的名字就成了那个时代的标签,如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她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是在那个社会中她被践踏,被摧残,被残酷的社会所吞噬了。所以有人说,祥林嫂是一个生命中没有春天的女人。这篇小说我们就以辩论的形式学习。同学们进行一次辩论赛。正方的观点是:祥林嫂是一个生命中没有春天的女人。反方的观点是:祥林嫂的生命中有过春天。同学们要亲近读本、挖掘教材,结合当时的时代特征,对祥林嫂作深刻的分析全面的了解。说完之后,学生的情绪很是高涨。他们开始报名、分组。我给了他们两天的准备时间。

今天上课之前,我刚上楼,课代表已经在门口守候了。正方、反方代表已经面对面落座了。讲台上还坐着一个男生主持。

我走上讲台,他们的声音格外响亮,从他们的脸上能看到他们对这堂课的期待。他们落座之后,主持人就开始发言了。先是正方一辩开始陈述自己的观点,一辩的位置上是李泊清同学。他说:同学们,我方陈述的观点是:祥林嫂是一个生命中没有春天的女人。理由如下:一是她是在春天没有了丈夫的。对一个旧时代的女性,在一个封建思想禁锢的时代里,实际上祥林的死已经带走了她生命的春天,因为“好女不嫁二夫”,所以她已经与春天失之交臂了。二是从课文中有关信息透漏,她是春天被婆婆卖到了山里,被迫再嫁。实际上同学们从文章中知道,她不是嫁,实际上她是被卖到深山里的,她的生命自己都无法做主,所以这样的婚姻有什么幸福可言,同学们可想而知。三是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也是春天的时候阿毛被狼叼走了。对一个女人来说,生命的春天无非就是爱情和孩子,对祥林嫂谈爱情有点奢侈,可是生命中唯一的希望——孩子也走了,她有什么春天可言,她的人生彻底走进了冰天雪地。没有了丈夫,没有了孩子,担心死后两个死鬼男人把自己锯成两半,心灵上的漂泊无依,灵魂上的流离失所,她活着的时候靠回忆打发时光,在别人的奚落中消耗生命,甚至连死的时候灵魂都不得安宁,这样的一个祥林嫂有什么春天可言。四是祥林嫂死在人家的祝福之前,其实祝福一过,春天就来了,她在别人的快乐中悲惨死去,死在春天的路上。实际上,她死在绝望和纠结之中,因为临死之前,她想弄清楚魂灵的有无,希望有,可以见到自己的阿毛,见到贺老六,一家人可以团圆;希望无,她怕被锯成两半。所以临死之前她也没有一个肯定的答案,甚至文中“我”的回答就是彻底击碎了她仅存的幻想,人间没有一点属于她的温暖,甚至在另外一个世界也没有一点希望,她是在一个春天来临的时候,她带着绝望走的。综上所述,每一个时令的春天,都带给她灾难性的打击,似乎是生命的转机,实际上都有更大的打击等着她。所以我方认为祥林嫂一个与春天无缘的女人,她的生命中只有寒霜黑雪,没有过春暖花开。

他的发言,赢得了阵阵掌声。

接下来,反方一辩陈述自己的观点。反方一辩的辩手是杨勤。他说:同学们,今天在我方陈述自己的观点时候,我首先要让大家明确一点,也就是春天的含义。什么是春天,只要能给人带来希望,带来温暖的就是春天,她与季节无关。所以我方认为,祥林嫂不但有个春天,而且有过四个春天。一是她嫁给祥林,尽管文章中没有告诉我们,他们多么恩爱,可是对一个旧时代的女人来说,安慰踏实过日子就是一种幸福,所以第一次婚姻应是她生命中的一个春天。尽管这个春天很短暂,可是我相信一定温暖过她的生命。因为祥林死后,她一直为祥林带着孝,在逃跑的时候,她看着祥林的灵牌眼神里都是不舍,我们可以看出,她是爱祥林的。尽管祥林死了,可是一个女人只要爱过,只要有回忆,她也是幸福的。二是初到鲁镇,那是她生命中的第二个春天。祥林嫂的劳动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因为那个时代的一个女人,一个又死过丈夫的女人,没有什么快乐比得到别人的承认更快乐的了。因为文章中写到,她的嘴角有了笑影,人还反而胖了。同学们都知道表情是心情的标签,如果她不快乐,她怎么会微笑?心宽体胖,如果她不快乐,她怎么可能发胖?因为那时候,丈夫死了以后,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凭力气养活自己,她的愿望满足了。鲁迅说中国历史上只有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祥林嫂暂时做稳了奴隶,她心里踏实,谁说不是她生命中的春天。三是她嫁给贺老六,当然大家都知道,当时对女人来说改嫁确实是伤风败俗,尤其在当时的社会,祥林嫂也不愿意,甚至以死抗争。可是祥林嫂她运气好,她嫁给了老实忠厚善良的一个好男人,这个男人还给了她生命中最美好的一件礼物,那就是她的阿毛。同学们想,一个女人,上头没有婆婆,有一个知冷知热的男人疼着,有一个可爱的孩子伴着,尽管有点债务,可是和安定幸福的生活比起来算得了什么,凭什么说她的生命中没有春天,我认为这是她生命中花期最长的一个春天,我们有理由相信她和贺老六生活的那几年,经济上是窘迫的,可是精神上是富足的,是充满希望的。四是祥林嫂的最后一个春天,一个永恒的春天。因为祥林嫂临死之前,她就想弄清楚一个问题,人死了究竟有没有魂灵。而文章中‘我’的回答先是‘或许有’,就是这三个字给了祥林嫂一个永恒的春天,她是满怀希望地走向另一个世界的,另外在另一个世界里有爱他的男人,有她生命中最亲的孩子。所以祥林嫂在别人的祝福声中死去了,实际上她走在春天的路上了,临死之前她是平静的从容的,那是她生命中又一次和春天的约会。所以我方认为祥林嫂不但有春天,而且有四个春天。因为最后她悄然离去,其实她把自己已经埋在春天里了。

杨勤的话语已经让掌声淹没了。

这时候不管是辩手还是观众都已经跃跃欲试了,二辩三辩都有根有据,语出惊人,课堂上掠过一阵又一阵掌声,就连平时不多发言的学生也说出让人耐人寻味的话语。

他们慷慨激扬,掌声一浪高过一浪。我在讲台上也是心潮澎湃,我没有想到学生会有那么高的水平,我也没有想到他们是那么有思想。

到了自由辩论阶段,大家更是畅所欲言,抓对方语言上的漏洞,及时反驳。

最后正方的同学说,祥林嫂的春天被鲁四老爷、柳妈、她的婆婆等带走了。

反方的同学辩驳:你们说祥林嫂的春天被那么多人扼杀了,你们承认祥林嫂的生命中有过“春天”这个字样,只要有过春天就有个希望和生机,不管她的春天是被谁带走的。

很快下课时间到了,主持人宣布让我总结。我说:“同学们,这堂课是感觉最精彩的一堂课,因为课堂是你们的。你们很有思想,双方都有自己的理由,说祥林嫂的生命中没有春天是因为你们看到了祥林嫂一生一次次的磨难,一生那长长的黑暗;说祥林嫂的生命中有春天,是因为看到了长久的暗淡之后那瞬间的光亮。当然一个人不会永远生活在黑暗中,可是有时候那瞬间的光亮也会成为下一个悲剧的根源。所以今天你们的辩论赛是成功的。祥林嫂有没有春天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们通过辩论了解了当时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了解了造成她们悲惨命运的根源。祥林嫂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了,可是她的悲剧是就中国千千万万的妇女的悲剧。我们应该要记住历史,珍惜今天。希望在这个春天里你们种下自己的梦想。”

学生还是喊:“老师,到底哪方赢了?”我说:“是双赢。”

学生的掌声把我送出了教室门,我心里感动蔓延。

9.一场辩论赛作文 篇九

这次辩论赛的主题:正方“丑小鸭应该走”,反方“丑小鸭应该留”。我赞同正方,妈妈赞同反方。

辩论赛开始了,妈妈先说道:“我觉得丑小鸭不应该走。你看虽然小猫、小狗欺负它,至少它是留在妈妈身边的,还是很幸福的。”

我:“我觉得丑小鸭应该走。不然还没等它变成天鹅,就已经被小猫、小狗给打死了。”

妈妈:“它不应该走,它应该留在妈妈的身边,那样就不会向野鸭那样被猎人给打死。”

我:“它就是应该走,因为它不走的话,就不会获得这么大的勇气。”

“它反正就是不应该走,你看,在荒山野岭差点被猎狗吃掉了。”

“它决定是要走的,如果它不走,不经历这些磨难,就不会长大。”

“丑小鸭不应该出去,因为它走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人笑话它,它说什么话,别人也不相信它。”

“反正丑小鸭应该出去,不然就会像鸡和猫一样变成“井底之蛙”,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多美丽!”

“出去没地方住,也没地方睡,在冬天它还差点被冻死。”

我放开嗓音,喊道:“它当然要出去,只有多去探索世界、发现历史,挑战自己,才能不断进步。”

经过一场激烈的辩论赛,大家一致决定丑小鸭还是应该走。

10.家庭辩论赛作文2 篇十

那天妹妹也放假了,我说:“妈妈,爸爸别看手机了,妹妹也别看电视了。”妹妹一听见我要把大家召集起来,一下跟了过来,妈妈也跟着过来了,只有爸爸还在玩手机,我把爸爸也叫了过来,清了清嗓子说:“咱来一个辩论赛吧,今天大家都在,同意的举手。”大家都举了手同意了,我说:“今天的辩题是:狼和羊哪种动物用处大。”

我记得我有一本动物大全呀,怎么找不到了,找了半天从床下找到了,我心想我这乱放东西的毛病要改,找到动物大全,我说:“辩论开始,我和妈妈一组,爸爸和妹妹一组。”激烈的辩论开始了。

妈妈说:“你看羊的奶和人奶一样有营养,如果母亲没奶了,婴儿就要没奶吃了,可是有了羊奶,一样可以喂给婴儿吃。”爸爸刚要说话,妹妹赶紧说:“《喜羊羊与灰太狼》里,灰太狼发明了那么多装备,不是狼厉害吗?”我反驳她说:“那你看灰太狼什么时候吃到过羊。”

爸爸说:“狼可以把羊吃掉,羊可以吃掉狼吗?”一会儿爸爸又说:“能吃羊是因为羊弱,你吃过狼吗?狼十分凶狠,所以谁都不敢吃。”我说:“羊肉可以做出好多美味的佳肴,狼又不能吃。”我又说:“羊毛还能做出羊毛衫呢。”

我又和爸爸争论了半个多小时都没分出胜负,以平局结束了辩论,妈妈和妹妹在旁边直鼓掌。

11.北京现代音乐节增设辩论赛 篇十一

本次辩论赛共有来自全国的12所院校参加,除9大音乐学院之外,还吸引了天津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的参与。辩论赛辨题通过网络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涉及现代音乐创作与传播、创造性人才培养、大学生生活、学习与就业等值得商榷和讨论的话题。辩论赛将贯穿音乐节始末,共13场辩论,决赛将于5月25日举行,而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的首轮遭遇也成为本次辩论赛的精彩看点之一。

在演出方面,5月20日的开幕式演出将由胡咏言指挥上海爱乐乐团出演,曲目包括泰国作曲家那荣·普朗查荣、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罗布特·比瑟、英国作曲家拉尔夫·沃恩·威廉斯以及中国作曲家叶小纲、陈牧声的作品等。5月21日,秦文琛现代室内专场音乐会将在北京音乐厅举行,这是现代音乐节第一次为一位作曲家举行个人作曲音乐会,而由40多位教授组成的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乐团”将担任本场音乐会的演奏。5月24日,将举行《春之祭》讲解音乐会暨一年级新生成人仪式,音乐会通过讲解使乐团团员与观众互动,同时数百名一年级新生的头像将会投影到大屏幕上,将是一个别开生面的成人仪式。

另外,5月25日在天桥剧场举行的“平克·弗洛伊德”——现代音乐与芭蕾音乐会、闽南布袋木偶戏、中国当代大提琴作品音乐会、“美丽新西藏”室内乐专场音乐会等一系列演出都非常值得期待。

12.辩论赛作文 篇十二

1. 当前高中英语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1缺乏口语练习的大环境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应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其实际应用的性能。学生要掌握较好的英语口语能力,营造英语教学环境就十分重要。一个良好的英语应用环境对学生有效使用英语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很多学生的英语学习停留在课堂,而英语课堂又多是以教师为主导、按部就班、机械操练的传统教学,因此学生很少得到口语锻炼的机会。这种英语环境的缺失导致学生英语交流习惯的缺乏,影响学生的英语口语发展。长此以往,必然会出现“聋哑英语”的现象。

1.2缺乏合理的教学方式引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活动过程。本应由教师做出合理的引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活动,但当前很多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参与度低,教师迫于升学压力,多是将英语教学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面上,缺少对英语实际应用的引导,课堂中给予学生开口表达的机会甚少,课堂教学中讨论的主动权多在英语成绩较好的学生手中,而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参与度非常低,甚至不愿意开口。长此以往,学生之间的成绩差距越来越大,部分学生甚至丧失学习兴趣,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1.3学生对错误的不良认识

英语口语交际不同于阅读写作,它旨在体现学生的日常交际能力。在日常交际中留给学生思考选词和组句的时间甚少,在快节奏的交流中避免不了会出现用词错误。但是,青少年多注重面子,不能正确认识错误,这就会导致他们在日常交际中,羞于开口。而语言技巧的形成是需要长期锻炼的,但是很多学生碍于英语基础差、词汇量不足等原因,难免在口语交际中产生疑虑、畏难情绪,以致形成心理障碍,导致越怕越不敢说,越不说就越不会说的恶性循环。

2. 高中英语课堂引入议会制辩论赛的策略分析

2.1赛前的充分准备

在议会制辩论赛引入课堂前,合理的赛前准备必不可少。教师作为比赛的主导者,在选题上要充分考虑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这样学生才会热情参与,积极准备。其次,碍于高中学生的知识面窄,英语知识掌握一般,为了让学生有话说、有论点,教师就需要积极引导学生阅读相关书籍并拟定辩论的大纲。为了让学生的辩论更加具有说服力和流畅性,尽量选择一些贴近生活的话题。

例如:Group 1—For Side: Advertisements shouldbe controlled. Against Side: Advertisements should beencouraged. Group 2—For Side: It’s more crucial forstudents to earn knowledge. Against Side: It’s morecrucial for students to mould character.

无论是辩手,还是听众,教师都要鼓励他们注意力集中地参与进来。同时也要鼓励学生跟自己的辩友在赛前积极沟通。这不仅能锻炼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还能锻炼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2.2赛间的鼓励引导

由于辩论赛在课堂中展开,很多学生碍于英语基础薄弱、口语发音不标准等原因,不敢在公众场合开口,这样就会导致辩论赛不能有效进行。这也是造成平时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度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师就要在赛间正确引导学生投入辩论,创造愉悦的辩论气氛,鼓励学生使用一些简单的词组来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渐培养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为了避免出现学生更愿意当观众而非辩手的现象,教师可以将辩论赛设置为轮流制,让每一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进来,锻炼英语口语表达,一改传统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老师说得多、学生说得少”的现象。

2.3建立多元化的比赛结果评价体系

辩论赛从宏观的角度看,肯定有胜负之分。由于青少年对于面子看得比较重,胜负对他们来说比较敏感,所以教师就要在比赛中做到严格的公平公正。再者,当前高中英语教学中一个重要的不足之处就是学习结果的评价体系不够完善,教师可能更多看重学习结果的评价,而不是学习过程的付出。所以,在比赛完毕后,教师不要刻意点评比赛结果,要对正反方在比赛过程中的问题做出合理点评,不仅要赞扬表现优异的辩手,更要肯定表现相对较弱的一方。给予他们充分的鼓励,鼓励他们多说、多表达,让他们在学习中更加投入,建立学习信心,从而锻炼英语口语能力。

3. 总结

13.辩论赛作文500字 篇十三

每每他们辩论我们在座位上观看的时候,我那个急劲儿呀!无法形容。总觉得他们说的不好,好像我一说就能说个天下第一似的。

终于,在我的期盼下,很快就迎来了我们组的辩论。

该正方发言的时候,我往台上一站,就把手一背,像一位博士似的说的头头是道,滔滔不绝,光我一个主持人就占了1分30多秒,好像我是主角似的。说完了台词,我松了口气,就慢条斯理下了台。

该尹晨枘和李常浩说了,李常浩说道:“我方认为小学生看名著应看书好,理由有三,1、书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文化,我们以保留2、书中有细节描写,而在电视里都只是草草的演了一遍,并没有演清楚3、文章旁边可能还会有一些名师指导,优美词句等等,所以我方坚持认为小学生看名著应看书好。”可反方也不示弱,可恶的时,他们竟让搬出了名言。哼!俗话说的好!以毒攻毒,以牙还牙,我方一般出了名言。当两方辩的不可交开的时候,我果断的喊了一声:“时间到!”然后走上了台,又开始滔滔不绝的说了起来。终于,辩论在我的话语中结束了!

14.精彩的辩论赛作文 篇十四

这次的辩论题是小学生上网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我自己认为是弊大于利。我就报名参加了是反方一辩,任务是阐述我方观点。

老师吩咐布置场地,大家都兴奋起来,搬桌子的搬桌子,扫地的扫地,异常兴奋。我们这些辩者也在做准备工作,准备下节课要说的话,大家都忙碌着。

一会儿场地布置好了,辩论就拉开了序幕。

正,反各座一方。主持人用她那娓娓动听的声音开场了,我开始紧张了,心里有些慌。先是正方阐述了她们的观点。接下来就是我说了,我心里就像在翻江倒海似的,心里想着——淡定。过了一会,慢慢的好些了,最后我完成了我的任务,仔仔细细阐述了我方的观点。辩论越来越精彩了,大家都不逊色,这场辩论所谓是唇qiang舌剑啊!

下面这一场也是高手过招,互不相让。特别是我们班的那个男同学周一刚,平时不怎么说普通话的今天却如同小溪流水般的说出了标准的普通话,让人大吃一惊。

辩论完了,老师说我们的这次辩论很好,大家都表现出色,下次还举行。

15.辩论赛作文 篇十五

一、辩论原则的基本理论

辩论原则也称辩论主义, 从法理学上的分类属于法律原则一类。从法律部门的分类上看属于程序法的重要理论。其理论主要经历了如下的发展过程:

古典辩论主义:古典辩论主义的基本精神和内涵是:作为裁判基础的事实与证据的提出层面划分当事人与法院的作用分担, 即当事人提出什么主张和事实是当事人的意思领域, 法院应当尊重当事人的选择, 在当事人提供的事实范围内做出裁判。具体内容概括如下:

(一) 对于直接决定法律裁判效果的事实必须是在辩论过程中提出的, 法院不能以当事人没有提出的事实作为判决的基础或者依据。

(二) 对于双方当事人均无争议的事实, 可以作为据以做出裁判的基础和依据。

(三) 对于证据的调查仅仅限制在当事人所提出的证据, 不允许法院依据职权主公调查证据。

古典辩论主义是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后期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 其内容反应了当时自由主义盛行的时代特征, 也是自由主义诉讼观的重要体现。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古典辩论主义在实践中出现了问题:

古典辩论主义能够实现公正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双方当事人在进入诉讼程序前是均势的, 此处所指的均势并非当事人双方所掌握的诉讼资源完全相等, 而是指双方当事人在诉讼能力、对法律法规的认知、对取得诉讼胜利所需要掌握的基本资源的认知、对方可能掌握的资源的认知等方面的认知等等达到均势的状态。

但是随着近代诉讼数量的急剧攀升以及大量的个人对抗强大的经济实体的诉讼类型的出现, 当事人之间的均势被逐步打破, 如果法官再按照古典辩论主义的要求去进行裁判, 即使发现当事人一方拥有可能实现诉讼胜利的证据或者可以提出有利于自己的主张, 而由于自身诉讼能力和对于法律法规的认知过低无法提出时仍然袖手旁观, 这显然不符合民事诉讼程序追求实体真实的目的和对公正的价值追求。

鉴于以上问题的出现, 各国纷纷对古典辩论主义进行了修正和限制古典辩论主义通过这个过程演变成了现在的辩论原则, 其中主要有如下的措施:

(一) 对于众所周知的事实, 当事人不需要提出法院仍然可以将其作为据以裁判的依据。在我国《证据规定》第九条便做出了如是的规定。

(二) 规定了当事人的真实义务, 该内容出现在德国民事诉讼法中, 德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了当事人不能提出明知为假的事实以及成人明知为假的事实。

(三) 原则上仍然不允许法院依职权调取证据, 但是同时做出了例外的规定, 例如日本民事诉讼法中规定了对于程序事项、可能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的事项、某些需要勘验鉴定的专业事项法院可以依照职权进行调查。

(四) 允许法官在一定程度上对当事人进行协助——释名义务 (权力)

对于该制度到底应该定义为权力还是义务在日本民事诉讼法领域曾经引发过争论, 笔者认为应当定义为义务, 因为该制度的提出目的是限制和修正古典辩论主义, 而权力具有可以放弃的属性, 定义为权力不利于规制法官的行为。对于法官的释名义务主要有如下的规定:

(1) 诉讼请求的释名:例如我国《证据规定》第35条:“诉讼过程中, 当事人所主张的法律关系的性质或者民事行为的效力与人民法院根据案件事实作出的认定不一致的, 不收本规定三十四条的限制, 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当事人可以变更诉讼请求”

(2) 有关主张的释名:例如对于诉讼时效的释名。

(3) 证据的释名:在证据存在瑕疵之时或者证据不足之时提示当事人进一步举证或者当事人不知道某个证据在诉讼上的重要性而予以提示。

经历了以上的限制和修正, 古典辩论主义逐步趋于成并最终转变为民事诉讼程序的重要原则即辩论原则。

二、在英美法系传统下辩论原则发挥作用所以来的条件

辩论原则得到良好的贯彻和实施的重要前提是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平等对抗, 反应在法的价值领域即“公平”。这里所说的“公平”作为民事诉讼法的内在价值, 即非立法领域所要遵循对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进行规定所要实现的平等对待、也非简单的要求法官不偏向任何一方当事人的居中裁决, 而是民事诉讼程序所应当具有的一种特有的价值评价准则, 即良好的民事诉讼程序应当具有“实现”当事人之间的均势对抗的功能, 这里所提到的“均势”是指双方当事人在诉讼能力、对法律法规的认知、对取得诉讼胜利所需要掌握的基本资源的认知、对方可能掌握的资源的认知等方面的认知等等达到均衡的状态。对于“公平”这一民事诉讼程序的重要价值其定义、作用以及与“公正”一词的区别和关系本文会在下面的内容中有具体论述。

在明确了支撑辩论原则的程序价值后, 接下来需要明确的是良性的民事诉讼程序是如何通过对“公平”这一价值评价标准的遵循来确保辩论原则贯穿于整个民事诉讼程序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的:美国民诉法在程序的开端便针对双方当事人之间可能出现的所掌握的诉讼资源的不平衡建立了审前的证据交换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一方面实现了双方当事人在民事诉讼程序初始阶段的“公平”从而为辩论原则在后续的程序中得到贯彻和实施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审前证据交换制度所实现的诉讼初始的公平也对整个美国的民事诉讼程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审前证据交换所实现的公平下, 民事诉讼的结果有了很大的可预测性, 正是这种可预测性使得美国有将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纠纷在审前证据交换过程中得到了解决而并未进入到审判阶段, 这样的比例可谓惊人。而相比我国现阶段推行的调解制度, 虽然也有很好的社会效果, 但是作为以双方当事人妥协和让步作为正当性基础的纠纷解决机制, 相比以增加诉讼程序的可预测性为效果的审前证据交换制度, 其在实现社会公正和张显法律的价值方面笔者认为有着很大的差距。

这里同时也要指出美国的证据交换制度也出现了效率低下、耗费当事人大量资源、律师拖速等违背民事诉讼程序效率价值的现象, 为此美国也对证据交换制度进行了各种限制和改革, 证据开示制度的设立和改革过程也反应了公平和效率这对价值之间的博弈, 而这种博弈的目的则是为了实现一种平衡以达到公正的目标, 纵观整个证据开示制度的发展历程, 不管其曾经出现了多少问题, 也罕有学者提出应当废除这一制度或设立其他的制度取而代之, 这也表明了公平这一价值作为衡量和实现公正的重要标准其重要性。

在双方当事人通过了证据交换这一程序后便进入了庭审程序, 由于在审前的证据交换程序中双方当事人已经达到了相当程度的平衡, 辩论主义便在整个庭审阶段发挥其作用也变得没有任何障碍, 在此需要提出的是由于美国大部分地区属于英美法系, 在这样的传统下, 虽然辩论原则没有被明确的写入美国的法律规则之中, 甚至在美国的学界对于辩论原则的论述也并不多见, 但是由于美国在庭审制度中对当事人与法官的作用分担方面也做出了极其细致的规定, 其中最重要的是通过程序权利上的制约对法官的庭审行为进行了有效的制约, 这使得辩论原则在整个民事诉讼程序中得到最终的实现。

综上所述, 辩论原则的实现离不开民事诉讼程序对于“公平”这一重要价值评价标准的遵循, 只有整个民事诉讼程序符合了实现当事人之间均势对抗这一标准, 辩论原则才可能存在实现的基础, 在英美法系国家, 辩论原则发挥作用的过程是从“公平”价值在整个民事诉讼程序价值体系中的确立为开端, 在公平这一价值评价标准的导向下实现从审前证据交换、到整个庭审过程中双方当事人的均势对抗, 从而保证辩论原则得到良好的贯彻, 而最终目的是在充分尊重当事人私权和意思自治的前提下实现公正的判决。

三、对比西方国家的模式看我国民事诉讼程序的欠缺

在结合西方国家的经验和事件对辩论原则发挥作用所需要的理想模式进行构建和总结后, 让我们来看一看我国的民事诉讼程序的现状, 并通过对比来分析其症结之所在要讨论我国的民事诉讼程序离不开我国独特的背景:

(一) 从国情来说我国一直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其不平衡的国家, 这种状况在今天依然存在

这也就决定了进入民事诉讼程序的当事人有着太多的差异, 到了改革开放后, 特别是新世纪后, 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诉讼从数量和形态上都发生了爆炸式的增长和转变, 在这样的情况下, 要实现民事诉讼给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均势对抗有着太大的困难。

(二) 从我国的法律传统来说, 我国长期以来重实体轻程序的法律传统, 程序法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在上文中所提到的程序工具主义在我国的民事诉讼程序的价值体系中所打上的烙印就充分体现了这一问题。

(三) 从民事诉讼程序本身来说, 说民事诉讼程序是舶来之制度并不为过, 因为我国的民事诉讼程序更多的是借鉴前苏联和大陆法系国家的民事诉讼程序建立起来的

加之我国长期的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我国的民事诉讼程序并没有经历从社会意识形态到法的价值体系的确立, 到围绕价值评价标准构建民事诉讼程序或者对社会变革前已有的程序进行改革的过程。而恰恰相反的是我国的民事诉讼程序更多的是制度移植先行, 价值研究和其他的理论研究在后甚至出现了价值研究和程序理论上的研究并未跟进的情况。正是这样的情况造成了辩论原则无法在我国的民事诉讼程序中得到很好的适用。

四、我国辩论原则完善的展望

分析了我国的背景和辩论原则在我国之缺陷后, 笔者认为我国的辩论原则制度之完善主要应当从如下方面进行:

(一) 从立法上建立约束性的辩论原则机制, 辩论原则的基本精神是在作为裁判基础的事实提出上约束当事人与法院之间的作用分担, 完善的辩论原则理论首先要有约束法院依据职权调查证据的功能, 即法院要受到当事人提出的证据的约束, 在当事人提出的证据范围内进行裁判, 只有这样才能约束公权力可能的滥用, 并且尊重当事人自治这一民事诉讼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二) 完善释名制度, 通过程序规制法院对当事人的扶助

辩论原则发挥其作用离不开当事人之间的均势对抗, 而均势的形成需要法院对当事人双方诉讼能力、法律常识等的欠缺予以扶助,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双方当事人所掌握的诉讼资源能够有意义的运用到民事诉讼程序中去从而实现公正的判决。而这种辅助本身是公权力对私权利的扶助, 如果离开了程序的规制便无法保证司法的中立性, 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释名制度, 而在释名制度中, 最终要的则是赋予当事人对法院释明的限制机制, 即赋予被扶助当事人的对方当事人知情权和提出异议的权利, 并将提出异议的权利实质化, 例如可以成为上诉的理由。

(三) 建立完善的审前程序

整个程序并没有发挥平衡双方当事人的机能, 如果双方当事人无法再审前实现均势, 辩论原则就很难在整个庭审中发挥作用并最终实现公正的判决, 因为如果双方当事人无法将其所掌握的事实充分利用到整个程序中去, 而法院又受到当事人所提出的证据内容的限制, 在这样的情况下, 法院便无法正确的还原事实真相并在真相的基础上实现公正的判决。

综上所述, 相信在我国法律界的努力下, 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辩论原则必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成为实现民事诉讼程序公平判决的重要原则。

参考文献

[1]潘剑锋.民事诉讼法[M].1版.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0.10.

[2]王亚馨.对抗与判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3]刘学在.民事诉讼辩论原则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

[4]翁晓斌.民事诉讼法[M].1版.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8.11.

[5]曹建明.公正与效率的法理研究[M].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2 (4) .

[6][日]谷口安平著.程序的正义与诉讼[M].1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01.

[7]潘剑锋.民事诉讼法[M].1版.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0.10.

[8]张卫平.诉讼构架与程式民事诉讼的法理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06.

16.辩论赛作文 篇十六

关键词:校办读书节 辩论赛 辩证阅读思维 东厦中学

说到阅读,人们不禁会想起“凿壁掏光”、“悬梁刺股”的典故,仿佛读书从来就是一件苦差事,非有坚韧的毅力、巨大的决心不能做好。于是,尽管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等谚语,莘莘学子仍与书籍保持着尴尬的距离——不想读,又被逼着“苦读”。然而“腹有诗书气自华”,唯有读书可以让我们从容应对瞬息万变的时代的挑战,激发创造的活力,实现人生的价值,所以大量的阅读,很有必要。但作为一种非常个性化的体验,知识的摄取见仁见智,并非所有的阅读内容和阅读方法都是合适的。不过,只要学生养成良好阅读思维的习惯,就能真正地受用终身。这里以汕头市东厦中学读书节辩论赛为例,探讨学生阅读思维的培养。

一.学生的阅读思维问题

东厦中学读书节已历经6届,每一届都会倡议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期间,我们布置学生写读书笔记,从中发现学生一些主要的阅读思维特点。

一是看问题容易片面化、绝对化、情绪化。从学生所写的读书笔记内容上看,除了为高考写作服务的辅导类书籍,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籍题材以娱乐、体育、故事等内容浅显易懂,贴近民生的作品为主,较少涉及政治时事评论、科学、学术、诗歌等需要一定的专业积累才能读懂的作品。这种阅读上的“偏好”也使得学生的读书笔记思想内涵明显不足。

二是人云亦云、千篇一律。许多学生对于“该读什么”没有明确的概念,更倾向于接受教师或社会的“推荐书目”,久而久之也更习惯“被安排”式的阅读,自主意识较弱,阅读常常并非发自内心的需要,而是带着“完成任务”的目的,自主阅读变成了应付检查的阅读,读书笔记中反馈的思想内容也常是人云亦云。

由此可以看出,狭窄的阅读面,使学生容易片面地思考问题,并形成一种僵化的定势思维模式,反映在写作中就往往变成发泄情绪式呼号。任务式阅读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很多时候变成一种枯燥而疲劳的脑力活动。当学生不愿意动脑时,这种阅读就变成了教师“一头热”的填鸭式教学。

如何破解学生这种“被动阅读”的局面?虽然阅读名著、“素材积累类”文章以及娱乐体育类书籍等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有用,但由于学生的阅读思维方式容易出现问题,结果导致效率低下,书中的知识往往也无法为学生真正理解并运用。既然书中的内容是死的,学生的应试阅读和自主阅读又无法废弃,我们就尝试着改变读书活动的形式。读书节期间,我们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其中一个有趣的尝试,就是将平常的个体阅读行为伸展为群体性的轰轰烈烈的读书节辩论赛,充分利用辩论赛的立论与驳辩,培养学生辩证的阅读思维习惯。

二.校办读书节辩论赛促进学生辩证阅读思维的形成

在东厦中学读书节活动中,辩论赛是一个重要的赛事。它一方面作为综合语文实践活动丰富了学生的阅读生活,另一方面也向师生们展示了辩证思维的魅力。当学生为台上各班的辩手们敏捷的反应、睿智的回答所折服时,也对辩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们借辩论赛的契机,指导他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所读知识进行思考、分析、整合,运用辩证思维进行立论与辩论。

(一)用联系的方法来看待问题。

运用联系的方法看问题,就是要求学生抓住思维对象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关系。例如2013年第四届读书节辩论赛的决赛辩题是“流行时代,应多读经典作品还是应多读流行作品”?围绕着这一辩题,学生开始了激烈的“唇枪舌战”,但大多数谈的是“流行”与“经典”的不同,这时我们引导他们重读辩题,让他们抓住关键词,从而把握“流行时代”这一背景,将“时代”与“作品”联系起来,很快双方辩手都抓住了关键,正方辩手提出了“经典作品作为智慧结晶是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代表”,“经典作品对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和重大意义”的观点,反方辩手提出了“在流行时代,流行作品实时揭露社会问题”,“流行作品与时俱进,代表流行时代主流”的看法,双方都明确了“流行时代”与“经典作品”、“流行作品”的联系,并抓住了有利于自身的一面进行立论。

(二)用发展的方法来考虑问题。

运用发展的方法看问题,就是要求学生从时间上来考察思维对象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纵向发展过程。例如第四届读书节辩论赛初赛有个辩题是“文才和口才哪个更重要”,我们指导学生从大家读书节阅读积累的素材本上分别收集“古今中外”文才好或口才好的人,观察他们的特点进行立论。结果比赛中正方二辩和三辩接力,从春秋孔子的《论语》谈到当代名嘴崔永元的文采素养,纵谈古今,论证了“文才决定口才成果的价值”的观点,这是运用发展的眼光去考察思维对象的运动、变化而得出的有一定理据的结论。这一方法既让学生广泛收集素材,又调动了他们阅读的兴趣,还强化了他们整合所学知识的能力。

(三)用全面的方法来把握问题。

运用全面的方法看问题,就是要求学生对思维对象作全方位、多角度的考察。例如2012年第三届读书节辩论赛初赛有个辩题是“课外阅读是精读重要还是泛读更重要”,我们指导学生一分为二看问题,既要看到“精读”、“泛读”的各自的利,又要看到两者的弊,从而进行全面地比较。比赛中正方不仅分析了两者的利弊,还引用名著立论“有选择的精读更有利于中学生吸收有益知识”;而反方从“如何有效利用中学生有限课余时间”角度,既谈到“泛读使学生知识面更广”,又看到精读“虽适用于名著,但不适用于课外阅读中的大部分流行读物”的特点,双方都避免了绝对化,片面化,对事物作出全面的观照、客观的分析和公正的评判。

每次读书节辩论赛,都让辩手和听众打开了思路,都让大家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为了有理有据地反驳对方,辩手们开启了“海量阅读模式”,并发动“后援团”的同学帮忙找资料。在大量的“内部演练”与“资料整合”过程中,学生形成了“辩证性思考”的阅读习惯。2013年,东厦中学学生在随后的区辩论赛、市辩论赛中节节获胜,最终拿下汕头市中学生辨论赛桂冠,其中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学生们早在校办读书节辩论赛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辩证阅读思维”的习惯。

三.辩证阅读思维运用于日常教学

可以说,校办读书节的辩论赛对中学生辩证的阅读思维习惯的培养做出了一个很好的尝试。当学生把这种“辩证思维”的阅读习惯带入课文阅读,课堂上就有了明显的变化,例如学习《西游记》,学生将取经人唐僧评价为“懦弱”、“死板”的同时,又看到了他对“取经”的坚定,对佛法的虔诚;《三国演义》的“杨修之死”一节,过去学生看到的往往是“曹操的狭隘”与“杨修的自大”,现在有更多的学生从中看到了“曹操隐忍的领导艺术”。

为进一步促进学生辩证思维的形成,笔者在教学时要求学生不再局限于只分析书中的人物,而是要将书中的他们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对比,于是随着知识面的拓展,学生的读书笔记有了“慈悲弱者唐僧与文化巨人玄奘”、“妖智孔明与贤臣诸葛亮”等令人眼前一亮的见解。由此可见,学生的阅读问题并不仅仅是简单的缺乏阅读能力的问题,他们更缺乏的是一种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的思维模式,或者说缺乏的是一个引导他们如何阅读、怎样思考的平台。而深得学生们好评的东厦中学读书节[1],正是通过举行包括辩论赛在内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提供了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机会。笔者相信,随着一届届校办读书节的积累,东厦中学也必将为以后的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供更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姚佩琅.校办读书节对学生课外阅读认知与行为的影响——以汕头市东厦中学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5(7):25.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校办“读书节”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以汕头市东厦中学为个案》(2012YQJK271)

17.小学辩论赛作文700字 篇十七

身为正方的我,正与“队友”一起耐心地等待着辩论赛的来临。终于,在大家的期待中,伴随着上课铃的响声,一场激烈的辩论赛开始了!

我抢先说:“我方认为‘开卷有益’。古人云:‘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为了不让我们长大以后为读的书太少而后悔,我们应该从小就应多读书、多看书,这样长大以后才能找到好工作。”我刚说完,季昂毅就立刻进行反驳:“我方则认为‘开卷未必有益’。读书是可以增长知识。可是如果你读的是不健康的书呢?刘向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就像药一样,分为两种:一种是药到病除的‘良药’,一种是置人于死地的‘毒药’。像一些谈情说爱的小说和一些武侠小说等等,都属于书中的‘毒药’。有很多人就是因为看了这种书才走上犯罪道路的。难道这还是‘开卷有益’吗?”听了季昂毅的反驳,台下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杜娟不服气地说道:“我们都已经五年级了,已经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了,认清了是非,不是就可以读到好书、学到知识了吗?”杜娟的这一席话,问得对方选手哑口无言。时间正在一分一秒地流逝。许久,反方的范浩宇站起来说:“有些不健康的书封面设计得很美观,容易把我们吸引过去。有些同学看了这一类的书,会在上课时还惦记着书中的故事情节,把自己想象成书中的人物,走火入魔,在上课时分心、走神,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所以我方还是认为‘开卷未必有益’。”范浩宇一说完,范老师就立刻带头鼓起了掌。就这样,在选手们激烈的辩论声中,下课铃响起了。最终,辩论赛以平局告终。

18.一场辩论赛作文 篇十八

老师把我们分成两大组,一组是正方,另一组是反方。每组由四名辨手组成,我担当正方三号辩手。正、反双方观点各不相同,正方的观点是作业留得越多越好,而反方的观点是作业留得越少越好。随着主持人一声号令,辩论会就开始了。

首先,正方一号辩手立论陈词,她讲得很精彩,也很有道理,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反方一号辩手也提出了本方的观点,她口语表达能力很强,理由也很充分,同样赢得了大家的掌声。

掌声刚落,第二阶段攻辩开始了,正方二号辩手杜雨菲反驳对方观点,她说:“多做作业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还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反方二号也不甘示弱,她说“孩子写作业多眼睛容易近视,而且还会产生厌学情绪。”话音刚落,我就迫不及待地站起来,陈述了自己的观点,并反驳了对方的观点。对方三号显得很紧张,站起来想了半天,只讲了一句话,就慌忙坐下了。

自由辩论阶段,正、反双方唇枪舌剑,互不相让,精彩的辩论和热烈的掌声此起彼伏充满整个辩论会场。时间过得飞快,一会儿,就到了总结陈词阶段,正、反双方都各自总结了本方的观点后,精彩而激烈、难忘而熟悉的辩论会结束了。

19.孟子辩论的语言艺术 篇十九

善用比喻, 形象生动

孟子善辩, 在论辩中十分善于运用比喻和比喻论证。据粗略统计, 《孟子》全书261章, 共有93章运用了比喻。其比喻数量之多, 是先秦诸子中首屈一指的。孟子善用比喻, 成为他辩论的一大特色。他的比喻取材广泛, 形象生动, 通俗易懂, 自然贴切。汉代首位研究《孟子》的赵岐, 在《孟子章句·题辞》中就说:“孟子长于譬喻, 辞不迫切, 而意已独至。”孟子通过运用比喻去帮助他辩论, 使他能够轻而易举地战胜论敌。

在《梁惠王上》, 孟子询问齐宣王治国的最大愿望, 齐宣王羞于出口, “笑而不言”, 孟子在虚设了五个不是问题的问题之后, 单刀直入地说出了齐宣王的迫切追求———发动战争, 随即把这种追求的结果比喻为“缘木求鱼”, 而且“殆有甚焉”、“后必有灾”。孟子的这一番论辩, 采用形象、生动、贴切的比喻, 深刻地揭示出齐宣王希望依靠武力统治天下的荒唐想法, 警示齐宣王放弃“霸道”, 实行“王道”。

在《滕文公下》, 针对关市不合理的税收制度, 孟子以寓言故事“偷鸡贼的逻辑”来比喻, 幽默生动, 直击要害。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 月攘一鸡, 以待来年, 然后已。’如知其非义, 斯速已矣, 何待来年?”孟子指出, “日攘一鸡”和“月攘一鸡”都是非义的偷盗行为, 改正“非义”, 何必等待来年?这种比喻鲜明有力, 发人深省。

另外, 孟子的比喻, 还有大家所熟悉的以“挟泰山以超北海”喻不能;以“揠苗助长”喻违背客观规律、急功近利, 必定失败;以“五十步笑百步”喻不从本质、根源上解决问题;以“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喻生死的选择 (舍生取义) ;以“水无有不下”喻“人无有不善”;以“茂林不加保养变秃山”喻“善性不加保养变兽性”;以“一暴十寒”喻学习不专心致志, 就达不到预期效果;以“水之就下”、“兽之走圹”喻百姓向往仁政等, 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比喻。这些高度形象化的比喻, 准确地阐明了深刻的哲理, 能够有力地说服对方, 战胜论敌, 使论辩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推理严密, 讲究逻辑

孟子在论辩中, 熟练运用了多种逻辑技巧, 去反驳论敌的论题、论据、论证方式。谭家健在《略谈孟子散文的艺术特征》中指出, 孟子虽然不像墨子那样有比较完整的形式逻辑理论, 但是“却能普遍而熟练地使用着形式逻辑的思维规律和思维形式, 其文章都有着严格的逻辑”, (1) 在论辩过程中, 孟子成功地运用了逻辑技巧, 从而“无论和谁辩论, 孟子都从没有输过”。 (2)

孟子在辩论中, 非常善于运用类比推理, 他向对方提出一连串问题, 欲擒故纵, 步步紧逼, 巧妙设防, 请君入瓮, 最后使对方无言以对。如《梁惠王下》: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 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 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 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采用类比推理的论证方法, 层层推进, 先从生活中的事情入手, 推论到司法官的失职, 再推论到国君的行为。孟子使齐宣王顺着自己的思路, 得出两个不言而喻的结论, 最终使齐宣王陷入自我否定的结论中而无言以对, 只好“顾左右而言他”。

在辩论时, 孟子还善于运用演绎推理, 从容应付对方所出的难题,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区别对待, 辩证解决, 使谈话逐步向他预定的结果发展。如《公孙丑下》:

陈臻问曰:“前日于齐, 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于宋, 馈七十镒而受;于薛, 馈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 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 则前日之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孟子曰:“皆是也。当在宋也, 予将有远行, 行者必以赆;辞曰:‘馈赆。’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 予有戒心;辞曰:‘闻戒, 故为兵馈之。’予何为不受?若于齐, 则未有处也。无处而馈之, 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陈臻的推论看起来似乎有道理, 二者必居其一, 但实际上却局限于形式逻辑的范畴, 缺乏辩证逻辑的灵活性, 不能解决特殊性的问题。陈臻采用了两端论推理形式, 这是假言推理和选言推理的综合推理, 词锋犀利, 看似难以回答, 但孟子巧妙地跳出了“两难推论”的局限, 用一全称肯定命题“皆是也”机智作答, 使陈臻疑惑不解, 然后孟子就“取”与“不取”的理由作了充分说明, 肯定“受”与“不受”都对, 都有理由, 因为导致“受”与“不受”的条件不一样。论据充足, 使对方完全折服。

孟子在辩论时, 还经常使用归谬法来驳斥对方, 以证明自己的论点。如《梁惠王上》: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 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 而功不至于百姓者, 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 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 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 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 不为也, 非不能也。”

这一段叙述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 孟子运用归谬法分析了“不为”与“不能”的本质区别。孟子首先假定了两种荒唐的说法:“力足以举百钧, 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而不见舆薪”, 让齐宣王自己对此加以否定, 然后再联系齐宣王自己的做法“恩足以及禽兽, 而功不至于百姓”, 使齐宣王自己意识到自身所存在的问题, 并进而予以否定, 轻而易举地总结归纳出齐宣王不施行仁政是“不为”, 而不是“不能”, 即齐宣王是不愿意做, 而非做不到。

孟子的辩论, 除了运用逻辑学中的演绎推理 (选言推理、假言推理、二难推理) 、类比推理、归谬法等逻辑技法外, 还运用了归纳推理、反证等逻辑技法, 推理严密, 语言准确, 很少有人能找到纰漏将其驳倒。

运用成语, 简洁精辟

孟子在论辩中, 常常借助于前代权威人士的言论来增强自己论辩语言的说服力, 旁征博引, 左右逢源。他精通历史, 熟记诗书, 引用典籍名言, 字字千金。《孟子》一书中, 产生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至理名言, 成为我国古代典籍中重要的成语源。

《孟子·梁惠王上》中的成语:不远千里、与民偕乐、弃甲曳兵、兵刃相接、秋毫之末、明察秋毫、不违农时、衣帛食肉、不可胜用、仰事俯畜、缘木求鱼、挟山超海、始作俑者、寡不敌众、放辟邪侈、上下交征、旱苗得雨、五十步笑百步

《孟子·梁惠王下》中的成语:疾首蹙额、匹夫之勇、箪食壶浆、凶年饥岁、鳏寡孤独、旷夫怨女、大旱望云、见死不救、出尔反尔、流连忘返、发政施仁、创业垂统、幼学壮行、水深火热

《孟子·公孙丑上》中的成语:如运诸掌、易如反掌、浩然之气、恻隐之心、与人为善、倒悬之急、心悦诚服、出类拔萃、揠苗助长、事半功倍、尊贤使能、反求诸己、具体而微、恶其所好、坐于涂炭、饥不择食、闻过则喜、舍己从人

《孟子·公孙丑下》中的成语:地丑德齐、舍我其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地利人和、采薪之忧、恶湿居下、绰绰有余

《孟子·滕文公上》中的成语:饱食暖衣、绝长补短、守望相助、用夏变夷、下乔入幽、为富不仁、为仁不富、纪纲人伦。

《孟子·滕文公下》中的成语:独行其道、毁瓦画墁、乱臣贼子、不忘沟壑、吊民伐罪、一傅众咻、逾墙钻穴、枉尺直寻、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救民水火

《孟子·离娄上》中的成语:离娄之明、规矩准绳、天下无敌、濯缨洗耳、濯缨濯足、濯缨沧浪、授受不亲、好为人师、罪不容诛、安宅正路、授手授溺、为渊驱鱼、为丛驱雀、舍近谋远、不虞之誉、求全之毁、自暴自弃、声音笑貌、殷鉴不远、无后为大、孝子慈孙、仁心仁术、足蹈手舞、易子而教、守身如玉

《孟子·离娄下》中的成语:赤子之心、夜以继日、富贵利达、左右逢源、私淑弟子、由博返约、易地而处、掩鼻而过、视如草芥、过门不入、披发缨冠、视如寇仇、若合符节、声闻过情、取友必端、盈科后进、已饥已溺、好勇斗狠

《孟子·万章上》中的成语:源源而来、以文害辞、以辞害意、以意逆志、先知先觉、枉己正人、岌岌可危、自怨自艾、不肖子孙、一介不取、知人论世、藏怒宿怨、齐东野语、幡然改途

《孟子·万章下》中的成语:辞尊居卑、市井之臣、充类至尽、位卑言高、金声玉振、却之不恭、顽廉懦立、抱关击柝、勃然变色

《孟子·告子上》中的成语:专心致志、乐善不倦、舍生取义、杯水车薪、一暴十寒、操存舍亡、心有鸿鹄

《孟子·告子下》中的成语:敬老慈幼、动心忍性、以邻为壑、献血为盟、寸木岑楼、困心衡虑、独夫民贼

《孟子·尽心上》中的成语:穷不失义、鸡鸣而起、摩顶放踵、引而不发、久假不归、安身立命、进锐退速、一毛不拔、不言而喻、曾经沧海、举一废百、当务之急、习而不察、独善其身、安富尊荣、居仁由义、以身殉道、过化存神、俯仰无愧、不愧不怍、弃若敝屣、春风化雨、豕交兽畜、似是而非、死于非命、岩墙之下

《孟子·尽心下》中的成语:百世之师、来者不拒、自以为是、守约施博、总而言之、同流合污、再作冯妇、言近旨远、茅塞顿开、仰不愧天、负隅顽抗

孟子成语的结构, 以“四字格”为基本格式, 也有“多字格”的, 这些成语意思精辟、形式简洁, 富有深刻的哲理和教育启迪意义。运用大量的成语, 是孟子论辩语言的一个突出特征。

排比铺陈, 气势逼人

孟子在论辩中, 大量运用排比手法, 气势奔放, 感情激昂, 词锋犀利, 观点明确, 文章纵横捭阖, 排比铺陈, 具有令人无法阻挡的超凡气势, 充分体现了孟子擅长辩论的语言风格。如:

《梁惠王上·齐桓晋文之事》中, 针对齐宣王希望实现自己的最大愿望, 孟子故意设问, 连用五个排比问句, 欲擒故纵, 引出齐宣王有大欲,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这五个排比问句并列铺陈, 凸显语势, 穷尽了齐宣王可供选择的所有可能情形, 但齐宣王已经领教了孟子的厉害, 避而不答。于是, 孟子以锐不可当之势, 又用了四个排比短句, 和盘托出了齐宣王心中最大的愿望就是“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抚四夷”, 直切主题, 毋庸置疑。这种排比, 句式齐整, 情感激昂, 掷地有声。孟子运用排比, 既渲染了情绪, 又增强了说服力。

《梁惠王下·庄暴见孟子》中, 孟子与齐宣王论乐, 希望齐宣王能“与民同乐”。孟子从正反两个方面具体描述“不与民同乐”和“与民同乐”两种截然相反的施政结果。“今王鼓乐于此, 百姓闻王钟鼓之声, 管龠之音, 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 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 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 百姓闻王车马之音, 见羽旄之美, 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 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 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 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 百姓闻王钟鼓之声, 管龠之音, 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 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 百姓闻王车马之音, 见羽旄之美, 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 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 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 则王矣。”孟子运用两个排比段落, 形成鲜明对照, 得出“今王与百姓同乐, 则王矣”的结论。这一段集中地运用了铺陈、设问、排比、对比、对照的形象描写, 反复论述“与民同乐”, 酣畅淋漓地渲染“与民同乐”的效果, 气势逼人, 令人信服。

《公孙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 孟子运用一组排比来论述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 即“性善论”。“恻隐之心, 仁之端也;羞恶之心, 义之端也;辞让之心, 礼之端也;是非之心, 智之端也……凡有四端于我者, 知皆扩而充之矣, 若火之始然, 泉之始达。苟能充之, 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 不足以事父母。”在这里, 孟子反复运用排比句式, 重言申明, 以壮文势, 突出思想, 加强感情, 准确扼要地表达了性善思想。

摘要: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孟子擅长辩论, 其语言素以逻辑严密、形象生动、气势充沛、说服力强而著称。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来探讨孟子辩论的语言艺术。

关键词:孟子,辩论,语言艺术

参考文献

上一篇:12社会心理学复习要点下一篇:小学我登上了月球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