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母亲的古诗诗词(18篇)
1.感恩母亲的古诗诗词 篇一
描写母亲的古诗词大全
《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别老母》 【清】黄仲则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十五》 【宋】王安石
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
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
《岁末到家》 【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母别子》 【唐】白居易
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关西骠骑大将军,去年破虏新策勋。敕赐金钱二百万,洛阳迎得如花人。新人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眼中刺。迎新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牵人衣。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别离。不如林中乌与鹊,母不失雏雄伴雌。应似园中桃李树,花落随风子在枝。新人新人听我语,洛阳无限红楼女。但愿将军重立功,更有新人胜于汝。
《慈母爱》【元】杨维桢
慈母爱,爱幼雏,赵家光义为皇储。龙行虎步状日异,狗趋鹰附势日殊。膝下岂无六尺孤,阿昭阿美非呱呱。夜闼鬼静灯模糊,大雪漏下四鼓余。百官不执董狐笔,孤儿寡嫂夫何呼? 於乎,床前戳地银柱斧,祸在韩王金柜书。
2.感恩母亲的古诗诗词 篇二
可是,如今高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古诗词教学已经逐渐沦为文言文教学的附庸,并在渐渐丧失它的审美属性。当前语文教学开始呼吁语文的“本色”回归,古诗词教学也应返璞归真,以期还原学生独特的审美体验。那么,就应该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透过文本本身去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一、从形象中观察美
诗词的形象就是浸润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意象,它是诗词艺术的灵魂,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诗词所追求的是生动而美妙的艺术形象。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象,创造出富有审美意蕴的艺术形象,是诗词艺术创造的根本宗旨。我们应该在鉴赏诗词的同时感受诗词的形象美。如杜甫的《登高》中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选择了有代表性的景物。全诗连用多个意象,既展示了节序的苍茫、凄清、肃杀的气氛,又烘托了诗人悲怆、愁苦的情怀。
二、从意境中感知美
意境是古诗词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但意象的选择只是诗歌的基础。
三、从语言中品味美
古典诗词是一种典型而精美的语言艺术的存在,给人以美感的享受,所以我们在品读诗词的时候同样也能从诗词的语言中品味美。首先从韵律上来看,古诗词让我们感受到了抑扬顿挫、平仄中清晰的音乐美。
四、从情感中体悟美
诗词是诗人用自己充沛的热情、睿智的眼光去审视、感悟生活后,呈现出的产物,所以诗词必然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是人性的展示,是情感的宣泄。阅读诗词,我们要通过解读诗词,去理解作者的情感,体验他们别样的人生,从而感悟作者的人格美。
古诗词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对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从中发掘审美因素,能够使学生更愉快地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所以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研究更是应该得到重视,更多地应用到课堂中,从古诗词的方方面面去感受古诗词带给我们的审美享受。
3.诗词故事给古诗词教学的启示 篇三
启示一:走进故事,事中识诗人
诗词故事是编者根据古诗词的内容,以故事的形式生动地介绍诗词作者创作本诗时的具体情境。学生读了故事,了解了创作背景,再来学习古诗词,就很容易亲近作者,理解诗词,进入诗词的意境。
[案例1]《清平乐 村居》一课教学的开场片段
师:想听故事吗?
生:想!
师:(满怀激情地)话说宋朝时,金兵大举入侵,国家山河破碎,人民纷纷起义。济南的起义军里有一位智勇双全的年轻人,才二十多岁就承担了拟定全军文书、保管军中大印的重任。一天,有人报告由他举荐的义端和尚偷走军中大印逃跑了。首领大怒,要杀他问罪!这位年轻人冷静地分析了义端和尚必定是投降金人了。于是他立下军令状,跨上骏马向金兵的营地飞奔而去,一路上翻山越岭,终于追上了逃窜的义端。义端跪地求饶:“我知道您力大无比,求您不要杀我。”这位年轻人不为所动,手起剑落,砍了义端,夺回军印,回营复命。这位年轻人就是辛弃疾。后来,他不断地向朝廷建议抗金,但都没被采纳。
师:(出示辛弃疾画像)看看这张画像,什么感觉?
生:我觉得可以用骁勇善战来形容他。
师:只可惜英雄无用武之地,意见不被采纳! 42岁时受投降派排挤,被罢免了所有官职。辛弃疾就来到了江西上饶县一个宁静的小乡村里隐居。一天归家途中,他看到一户农家平静的生活,心中很是感动,就写下了一首词,词题是“村居”。
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教师讲这个关于词人的生动的故事,不露痕迹地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对于他们来说,辛弃疾,不再是一个遥远的历史人物,他智勇双全、对国家赤胆忠心,怀才不遇的鲜明形象可触可感。带着对词人的亲近感、认同感再读这些诗词,学生自然更容易走近诗词情境。
启示二:还原画面,画中会诗义
一首好诗犹如一幅形神兼备的艺术画面,每一篇诗词故事都语言生动、情感真挚,在读者眼前还原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小学生凭借故事中对物象的具体描述,理解艰深难懂的诗句就容易多了。可见,采用画面还原法,把凝练含蓄的句子还原成形象的画面不失为引导学生理解诗意的好方法。
[案例2]《江雪》一诗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人们常说“诗中有画”,意思就是说我们读了一首诗,眼前就仿佛出现了一幅画。如果今天我们要把《江雪》这首诗变成一幅画,你觉得画面上该画些什么?请你读读诗,画一画。
师:谁来向大家介绍介绍你的画?请说说这样画的理由。
生:(展示画)我画了很多座山,很多条小路。因为诗中写到“千山”“万径”。
生(反驳):小路都被大雪覆盖了,应该画不出来了;
生:从“鸟飞绝”的“绝”可以看出鸟儿都飞走了,所以我就把天空画得十分的干净,白茫茫的。
以上教学片段中,学生凭借自己的想象,把凝固的文字还原为生动的画面。这个还原的过程,即为“举像”的过程。在还原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了“千山”“万径”“绝”等字词的意思,更难得的是凭借原有的图式经验和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沉潜到诗句之中。其次,诗句表达的意境是由一个艺术画面构成的,阅读古诗,不能孤立地理解一个个物象的意思。而这种画面式的还原就是一种整体的建构,它有利于沟通物象间的联系,让学生整体感受画面的内涵,进而体会诗人创造的艺术境界、思想感情。当然,这里的画面不仅仅指静态的,也可以是一个动态的场景;也不局限于以画还原,还可以采取演一演、写一写,甚至唱一唱等方式。
启示三:意与境会,境中悟诗情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可见,“造境”对于学生悟情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再看诗词故事用以包“诗”的“文”,绝对不是对古诗诗句的简单直译,那些描述性的語言起到了很好的“造境”效果。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一句的意思是:在这遥远的地方我也可以想象到,弟兄们在家登高、人人佩戴茱萸时发现少我一人,正思念我呢。而在课文中是这样描述的: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学生读着这情真意切的语句,很自然的就置身于“思念”的情境中,感悟到诗人深深的思乡情,这就启示我们感悟诗情必须伴随着对诗境的体验,“造境”和“悟情”是水乳交融的。
[案例3]《清平乐 村居》的教学片段
师:除了喜欢这几个儿子,还有没有令词人心生喜欢的?
生(捂着嘴笑):我从这句“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感受到,那对老夫妻恩爱的样子是作者所喜欢的。他们甜甜蜜蜜的,说着亲热的话,还喝点小酒,多让人羡慕呀!
师(笑着说):是呀,这老两口,有房,有田,还有着两个勤劳孝顺的大儿子和一个顽皮的小儿子,他们在亲热地聊些什么呢?走入词中,你就是老婆婆(指着全班女生),你就是老公公(指着全班男生)。把你和老伴的对话写下来。
师:谁先写好就站起来读。(生写)
生:老伴呀,你看咱们的生活多好呀!有了这三个儿子,咱们以后的生活就有了保障。
师:是呀,还是你这个当爹的教育得好呀!
生:老伴,你看咱们的小儿子多可爱呀,一点烦恼也没有,真让人羡慕!还有那两个大儿子,多勤劳呀!
师:那还不是你给我生的好儿子,还要感谢你喽!
生:老婆子,你看咱家的豆田长得多好,今年一定是个丰收年!
生:老头子,咱家的鸡长得也很肥,今晚我杀一只鸡给你补补身子。
师:那谢谢你了,老伴。来,让咱们再喝一杯吧!这里的“醉”仅仅是酒醉吗?
生:还有陶醉。
师:这就是“酒不醉人——”
生:(齐)人自醉。
很多老师教学这一句词的时候仅止于让学生理解“吴音”“相媚好”的意思,对“醉”的理解停留在喝了点酒,有点微醉的层面。而这位老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抓住“相媚好”,让学生想象老翁媪会说些什么,而且是以第一人称对话交际,营造了农家朴素恬静的生活情境。由境入情,情景交融,学生自然就走进了老夫妻俩的内心世界,深得这“醉”的内涵。
诗词故事中的“文”,为学生搭建了自主走进“诗词”的桥梁,与“诗词”浑然一体,相映成趣。我们的古诗词教学也应该借鉴诗词故事的匠心所在,追求诗词与人、诗词与画、诗词与境的妙合自然、和谐统一。
4.感恩的古诗词介绍 篇四
诗话感恩节:关于感恩的古诗词5首
游子吟
唐.孟郊
原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赏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别老母
朝代:清代
作者:黄景仁
原文: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赏析
“惨惨柴门风雪夜”是一幅情景交融的全景式画面,同时造成了一种充溢着强烈悲哀情绪的氛围。诗人也不由从心底发出“此时有子不如无”的慨叹。“此时有子不如无”是诗人感情步步加深,层层蓄积,凝聚到饱和状态时的迸发,从而就产生了动人的情感力量,表现了诗人内心情感的.矛盾运动,具有丰富复杂的心理内容。
岁末到家
清代
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怨风尘。
赏析
《岁暮到家》一诗用朴素的语言,细腻地刻画了久别回家后母子相见时真挚而复杂的感情。神情话语,如见如闻,游子归家,为母的定然高兴,“爱子心无尽”,数句虽然直白,却意蕴深重。“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体现母亲对自己的十分关切、爱护。
母别子
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
关西骠骑大将军,去年破虏新策勋。
敕赐金钱二百万,洛阳迎得如花人。
新人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眼中刺。
迎新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
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牵人衣。
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别离。
不如林中乌与鹊,母不失雏雄伴雌。
应似园中桃李树,花落随风子在枝。
新人新人听我语,洛阳无限红楼女。
但愿将军重立功,更有新人胜于汝。
赏析
《母别子》是《新乐府》五十首中的一首。这两句是写将军遗弃妻子,迫使母子别离时妻子说的话:我们母子生离死别,连林中鸟儿都不如;那些鸟儿母亲不失儿女,丈夫陪伴妻子,过着恩恩爱爱、白头到老的生活
墨萱图
【元】王冕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慈母倚门情,
5.感恩母亲的诗句古诗(整理7篇) 篇五
1、《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别老母》【清】黄仲则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3、《十五》【宋】王安石
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
4、《岁末到家》【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5、《母别子》【唐】白居易
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
关西骠骑大将军,去年破虏新策勋。
敕赐金钱二百万,洛阳迎得如花人。
新人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眼中刺。
迎新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
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牵人衣。
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别离。
不如林中乌与鹊,母不失雏雄伴雌。
应似园中桃李树,花落随风子在枝。
新人新人听我语,洛阳无限红楼女。
但愿将军重立功,更有新人胜于汝。
6、《慈母爱》【元】杨维桢
慈母爱,爱幼雏,赵家光义为皇储。
龙行虎步状日异,狗趋鹰附势日殊。
膝下岂无六尺孤,阿昭阿美非呱呱。
夜闼鬼静灯模糊,大雪漏下四鼓余。
百官不执董狐笔,孤儿寡嫂夫何呼?
於乎,床前戳地银柱斧,祸在韩王金柜书。
7、《墨萱图》【元】王冕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8、《谁氏子》【唐】韩愈
非痴非狂谁氏子,去入王屋称道士。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
翠眉新妇年二十,载送还家哭穿市。
或云欲学吹凤笙,所慕灵妃媲萧史。
又云时俗轻寻常,力行险怪取贵仕。
神仙虽然有传说,知者尽知其妄矣。
圣君贤相安可欺,乾死穷山竟何俟。
呜呼余心诚岂弟,愿往教诲究终始。
罚一劝百政之经,不从而诛未晚耳。
谁其友亲能哀怜,写吾此诗持送似。
9、《短歌行》【唐】王建
人初生,日初出。上山迟,下山疾。
百年三万六千朝,夜里分将强半日。
有歌有舞须早为,昨日健于今日时。
人家见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
短歌行,无乐声。
10、《代北州老翁答》【唐】张谓
负薪老翁往北州,北望乡关生客愁。
自言老翁有三子,两人已向黄沙死。
如今小儿新长成,明年闻道又征兵。
定知此别必零落,不及相随同死生。
尽将田宅借邻伍,且复伶俜去乡土。
在生本求多子孙,及有谁知更辛苦。
近传天子尊武蔬,强兵直欲静胡尘。
安边自合有长策,何必流离中国人。
11、《除夜作》【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12、白居易《燕诗示刘叟》选
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
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
13、宋凌云《忆父》
吴树燕云断尺书,迢迢两地恨何如?
梦魂不惮长安远,几度乘风问起居。
14、舆恭《思母》
霜陨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
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
以上这篇关于感恩母亲的诗句 古诗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诗词尽在:诗句大全 !
搞笑谜语,脑筋急转弯,祝福语,每日惊喜不断,尽在!可通过扫描本站微信二维码或者添加微信号:miyu_88,即可进行体验!
篇2:感恩母亲的古诗诗句
关于感恩母亲的古诗诗句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河广难航莫我过,未知安否近如何。暗中时滴思亲泪,只恐思儿泪更多!
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霜陨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
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
吴树燕云断尺书,迢迢两地恨何如?梦魂不惮长安远,几度乘风问起居
篇3:感恩母亲的古诗
感恩母亲的古诗合集
母爱就是一幅山水画,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母爱就象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
感恩母亲的古诗
《慈母爱》
元·杨维桢
慈母爱,爱幼雏,赵家光义为皇储。
龙行虎步状日异,狗趋鹰附势日殊。
膝下岂无六尺孤,阿昭阿美非呱呱。
夜闼鬼静灯模糊,大雪漏下四鼓余。
百官不执董狐笔,孤儿寡嫂夫何呼?
於乎,床前戳地银柱斧,祸在韩王金柜书。
《母别子》
唐·白居易
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
关西骠骑大将军,去年破虏新策勋。
敕赐金钱二百万,洛阳迎得如花人。
新人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眼中刺。
迎新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
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牵人衣。
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别离。
不如林中乌与鹊,母不失雏雄伴雌。
应似园中桃李树,花落随风子在枝。
新人新人听我语,洛阳无限红楼女。
但愿将军重立功,更有新人胜于汝。
《诗经·邶风·凯风》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
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
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
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
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豫章行》
唐·李白
胡风吹代马,北拥鲁阳关。
吴兵照海雪,西讨何时还。
半渡上辽津,黄云惨无颜。
老母与子别,呼天野草间。
白马绕旌旗,悲鸣相追攀。
白杨秋月苦,早落豫章山。
本为休明人,斩虏素不闲。
岂惜战斗死,为君扫凶顽。
精感石没羽,岂云惮险艰。
楼船若鲸飞,波荡落星湾。
此曲不可奏,三军鬓成斑。
《送母回乡》
唐·李商隐
停车茫茫顾,困我成楚囚。
感伤从中起,悲泪哽在喉。
慈母方病重,欲将名医投。
车接今在急,天竟情不留!
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
《墨萱图》其一
元·王冕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墨萱图》其二
元·王冕
萱草生北堂,颜色鲜且好。
对之有余饮,背之那可道?
人子孝顺心,岂在荣与槁?
昨宵天雨霜,江空岁华老。
游子未能归,感慨心如捣。
感恩母亲的诗句
1、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劝孝歌》
2、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诗经》
3、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4、霜陨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思母》舆恭
5、全世界的母亲是多么的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6、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墨萱图》【元】王冕
7、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也。〖南北朝〗颜之推
8、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米尔)
9、想起了母亲,志向消沉就会化为意气风发;想起了母亲,虚度年华就会化为豪情万丈;想起了母亲,羁旅漂泊的游子就会萌发起回家的心愿;想起了母亲,彷徨无依的心灵就找到了栖息的家园。
10、妈妈你在哪儿,哪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
11、母爱,你如春天里温暖的阳光,也像婆裟的大树,让我淋浴在明媚的春光之中,借着大树的绿荫庇护,如小草一样茁壮成长。
12、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
13、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14、母爱,她是春风里的风,给你送来丝丝温暖;她是你夏天的冰淇凌,给你带去透心凉的快乐;她是秋天的枫叶,送你最大的奉献。她是你的开心天使、烦恼机器。她把开心带给你,把你的烦恼讲给她。让你生活得更幸福、快乐。
15、母爱就是一生相伴的盈盈笑语,母爱就是漂泊天涯的缕缕思念,母爱就是儿女病榻前的关切焦灼,母爱就是儿女成长的殷殷期盼。
16、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17、无论我现在怎么样,还是希望以后会怎么样,都应当归功于我天使一般的母亲。我记得母亲的那些祷告,它们一直伴随着我而且已经陪伴了我一生。
18、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游子吟》【唐】孟郊
19、我的生命是从睁开眼睛,爱上我母亲的面孔开始的感恩母亲的古诗句
20、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
2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2、人生最美的东西之一就是母爱,这是无私的.爱,道德与之相形见拙。
23、妈妈是我最伟大的老师,一个充满慈爱和富于无畏精神的老师。如果说爱如花般甜美,那么我的母亲就是那朵甜美的爱之花。
24、母爱是一株树,在季节的轮回中固执地坚守家园,撑一树浓阴默默付出。
25、人家说,孩子的出生不是来报恩,是来讨债的。我载着父母的款款深情,来到这世上,从这天起,他们没有了自我,从这一天起,他们再也不会为自己打算。
26、对我而言,我的母亲似乎是我认识的最了不起的女人……我遇见太多太多的世人,可是从未遇上像我母亲那般优雅的女人。如果我有所成就的话,这要归功于她。
27、无论我现在怎么样,还是希望以后会怎么样,都应当归功于我天使一般的母亲。我记得母亲的那些祷告,它们一直伴随着我而且已经陪伴了我一生。
28、母爱像春天的暖风,吹拂着你的心;母爱像绵绵细雨,轻轻拍打着你的脸面,滋润着你的心田;母爱像冬天的火炉,给你在严冬中营造暖人心意的阳光.
29、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劝孝歌》
30、母爱就是一生相伴的盈盈笑语,母爱就是漂泊天涯的缕缕思念,母爱就是儿女病榻前的关切焦灼,母爱就是儿女成长的殷殷期盼。
31、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知识一天天丰富,仿佛农民看见自己的庄稼日渐成熟,母亲的心里是充满幸福、喜悦的。
32、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
33、母爱是天涯游子的最终归宿,是润泽儿女心灵的一眼清泉,它伴随儿女的一饮一啜,丝丝缕缕,绵绵不绝,于是,在儿女的笑声泪影中便融入了母爱的缠绵。
34、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35、母亲那种献身精神、那种专注,灌输给一个男孩的是伟大的自尊,那些从小拥有这种自尊的人将永远不会放弃,而是发展成自信的成年人。你有这种信心,如果再勤奋就可以成功。
36、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37、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38、母亲那种献身精神、那种专注,灌输给一个男孩的是伟大的自尊,那些从小拥有这种自尊的人将永远不会放弃,而是发展成自信的成年人。你有这种信心,如果再勤奋就可以成功。
39、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
40、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法国)
篇4:感恩母亲的古诗
感恩母亲的古诗
《凯风》
年代: 先秦 作者: 诗经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1]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蓼莪》
年代: 先秦 作者: 诗经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
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
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拊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
民莫不榖,我独何害。
南山律律,飘风弗弗。
民莫不谷,我独不卒。
《别老母》
年代: 清 作者: 黄景仁
搴帏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慈乌夜啼》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
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
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
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
百鸟岂无母,尔独哀怨深。
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
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
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
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
《母别子》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母别子,
子别母,
白日无光哭声苦。
关西骠骑大将军,
去年破虏新策勋。
敕赐金钱二百万,
洛阳迎得如花人。
新人迎来旧人弃,
掌上莲花眼中刺。
迎新弃旧未足悲,
悲在君家留两儿。
一始扶行一初坐,
坐啼行哭牵人衣。
以汝夫妇新燕婉,
使我母子生别离。
不如林中乌与鹊,
母不失雏雄伴雌。
应似园中桃李树,
花落随风子在枝。
新人新人听我语,
洛阳无限红楼女。
但愿将军重立功,
更有新人胜于汝。
篇5:感恩母亲的诗句
1、有子且勿喜,无子固勿叹。韩愈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3、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劝孝歌》
4、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王安石《十五》
5、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6、搴帏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黄景仁《别老母》
7、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
篇6:感恩母亲的诗句
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孟郊(唐代)《游子吟》
2、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3、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王昭君《怨词》
4、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5、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6、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7、人家见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王建《短歌行》
8、十五彩衣年,承欢慈母前。孟浩然《送张参明经举兼向泾州觐省》
9、儿身将欲生,母身如在狱。徐熙《劝孝歌》
10、提出西方白帝惊,嗷嗷鬼母秋郊哭。李贺《春坊正字剑子歌》
篇7:感恩母亲的诗句
1、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2、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河广难航莫我过,未知安否近如何。暗中时滴思亲泪,只恐思儿泪更多!
4、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
5、霜陨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
6、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
6.古诗词鉴赏:描写冬天的诗词 篇六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冬天,越往深处走,越能看到不一样的.美丽;人生,越往深处走,越能体会万般滋味。眼前万物凋零,但请你我满怀希望。或许过去的日子并不十分如意,但往后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7.走入古诗词的意境 篇七
一是朗读吟诵。
初中生的注意力易分散,且阅读量不够广,尚未形成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朗读技巧。因此,初中低年级的学生重在吟诵,可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如听范读、个别读、齐读、演读、小组赛读等。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的千古名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如果翻译成现代文,则平实的语言会完全破坏诗歌原有的意境。教师只有组织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反复诵读,注重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富有感情,随着声音的高低起伏,古人的形象仿佛栩栩然飘至眼前,学生才能渐渐感受到诗歌的苍凉和诗人对宇宙、人生、时空的思考,才能感受到作者心中抑郁、悲凉之感。
二是借助想象。
诗歌,是高度浓缩的语言文学艺术,往往在极为有限的字数中蕴涵深刻的思想内涵,如果不展开想象,就不可能融入作者创设的意境。初中高年级的学生情感丰富,写作能力较强,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写作能力,充分利用读写结合,尝试扩写、补写等,要求充分发挥想象,拓展思维空间,或想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或描写人物之间的对话。这就是入境的一种。
三是适量的多媒体辅助。
8.走进古诗词的意境 篇八
【关键词】意境;诵读;联想;情景交融;诗眼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古诗词意境深远,表达了不同时代背景下作者的独特精神追求。这些优秀古代诗歌经千百年的传承而经久不衰,展现出中国优秀古典文学恒久的生命力。读者只有走进古诗词的意境之中,才能真正感悟其散发的无穷魅力。
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往往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诗词的翻译上,学生在逐字逐句的解释中,根本不能体味到我国古诗词所特有的意境美。而且迫于中考升学的压力,学生只是背诵一些考试范围内的名言名句,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缺少独立感知古诗词意境的能力。学习古诗词,不体味意境,就好比囫囵吞枣,不知其味,难以真正领悟到古诗词的魅力。要让学生学会领悟、品味古诗词的意境,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从诵读入手,结合诗词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意象,抓住“诗眼”展开联想,感受古诗词意境。
一、结合创作背景,把握感情基调
中国古诗词的创作与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反映广阔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人生经历。由于相隔时间的久远,学生理解创作背景有难度,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准备充足的背景资料,尤其是音像资料,这些生动的画面能够帮助学生跨越时空还原历史,体会古人创作时的心境。这样既为教学做了知识铺垫,又能使学生更好的走近作者、理解作者,进而结合时代背景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为品味诗词意境做好准备前期。
如学习陶渊明的《饮酒》时,结合陶渊明数次出仕却又因不满于社会的动乱和官场的污浊而退隐的经历后,就更能领悟到诗人对官场的鄙弃,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感受到诗人的高洁品格,因而更能领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营造出来的怡然自得的优美意境。“诗圣”杜甫的大部分诗歌作品真实反映了“安史之乱”给百姓造成的疾苦,因此教学这部分诗歌如《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教师可播放有关“安史之乱”的音像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历史,形象地感知唐朝天宝年间,“安史之乱”造成尸横遍野、百姓逃散、田园荒芜的凄惨景象。这样,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时空距离,能够理解诗人在战乱和饥荒中的凄苦、悲愤及忧国忧民之情。再如李清照的词《武陵春》,写于国破家亡、丈夫离世之际,词人孤寂一人,随只顾逃跑的南宋朝廷奔波避难,掌握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把握这首词愁苦悲切的感情基调。
二、诵背诗词,描绘画面,领悟意境
古诗词语言含蓄、凝练、隽永,言有尽而意无穷,充满独特的节律美和音韵美,诵读起来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都是通过诗词的语言来表达的,而读是语文教学活动的开端和基础,朗诵有助于学生深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并通过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品味诗歌创造出来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反复朗诵,推敲诗词的语言,想作者所想,抒作者情怀,在课堂上为学生渲染浓厚的诗歌意境。这样,学生能更深刻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并提高审美能力。教学中教师要做好朗诵技巧的指导,注意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在音调、节奏上给予学生点拨。在朗读时还要注意声音的强弱和速度的快慢。如与世无争清新自然的《归园田居》,奔放豪迈想象瑰丽的《望天门山》,气壮山河慷慨悲壮的《过零丁洋》,或激越高亢,或轻慢舒缓的朗读,会使学生对诗词内涵和意境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再者背诵也是读的一种形式,熟读至能背诵,有助于学生在脑海描绘诗词呈现的画面。
诵读应贯穿古诗词教学的始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培养学生诵读的能力和想象力,加深理解和感悟,品味意境,获得思想的启迪。
三、抓住意象,融情入景
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是要体悟的、抽象的一种氛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包含了许多客观存在的物象——意象,意象是可以感知的、具体的、实在的,如古代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明月”、“梅花”、“流水”、“归雁”等等,这些都是可以通过感官感知的自然事物,作者赋予这些意象以象征意义,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意象形成了意境整体上无穷的魅力,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尽量让学生多把握常见意象的内涵,帮助学生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古诗的意境,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鉴赏古诗词时,要抓住意象反复揣摩、体味,突破意象表层去体悟诗词的意境。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是古诗词创作的常用方法。作者往往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在描写的客观事物之中,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例如,杜甫《登高》诗中,前四句用了“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等意象,描画开阔而悲凉的秋天景色,看似写景但情藏景中,实际上句句都在抒发作者内心的愁苦情绪,引发读者无尽的审美想象,形成了诗歌悲凉壮阔的意境。
诗词的意境主要是通过意象组合营造出来的,所以在品诗的意境时,要抓住诗中的意象,理解意象中蕴含的情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而品味意境美。
四、“诗眼”悟读,拓展意境
“诗眼”是领会意境的窗口,能使全诗的意境豁然开朗,要欣赏品味古诗,必须抓住“诗眼”。在教学中准确地捕捉住“诗眼”,能帮助学生把握诗意,弄清诗词含意,又能对诗词的精华部分反复推敲、琢磨,拓宽诗歌的意境,而且能够把古诗词品得更全面,悟得更透彻,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升华,进而对诗歌的景外之情、言外之意有更深刻的领悟。
古诗词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要让学生理解一首古诗词,领略一首古诗词的意境,而是要让学生掌握欣赏古诗词、感受古诗词意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教师应有意识地在诵读、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品味古诗词意境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审美意识,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刘国正.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1-5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刘衍书,赵桐林.略谈古诗的意境教学 [J].语文天地,2010(24).
9.赞美母亲的诗词语句 篇九
(一)
纸船——寄母亲。我从不肯妄弃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母亲, 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二)
母亲啊!
你是荷叶,
我是红莲。
心中的雨点来了,
除了你,
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母亲啊!
撇开你的`忧愁,
容我沉酣在你的怀里
只有你是我灵魂的安顿。
小小的花,
也想抬起头来,
感谢春光的爱——
然而深厚的恩赐,
反使她终于沉默
母亲啊,
你是那春光吗?
母亲啊!
这零碎的
你能看一看么?
这些字,
在没有我以前,
已隐藏在你的心怀里。
母亲啊!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在了它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10.古诗词鉴赏·宋代诗词 篇十
摸鱼儿
辛弃疾
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1. 本词的词眼是什么?请结合全词加以解析。
2. 你认为这首词的语言风格是豪放还是婉约?请结合全词分析。
3. 上片写“春意阑珊”有何用意?
4. 请赏析结句“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8题。
翠楼吟
姜 夔
淳熙丙午冬,武昌安远楼成,与刘去非诸友落之,度曲见志。予去武昌十年,故人有泊舟鹦鹉洲者,闻小姬歌此词,问之,颇能道其事,还吴为予言之。兴怀昔游,且伤今之离索也。
月冷龙沙,尘清虎落,今年汉酺初赐。新翻胡部曲,听毡幕元戎歌吹。层楼高峙。看栏曲萦红,檐牙飞翠。人姝丽,粉香吹下,夜寒风细。
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天涯情味,仗酒祓清愁,花销英气。西山外,晚来还卷、一帘秋霁。
5. 作者吟咏的对象是“翠楼”,词中写出了“翠楼”怎样的景观?
6. 请从情景角度赏析结句“西山外,晚来还卷,一帘秋霁”。
7. “此地”指的是哪里?有何用意?
8. “叹芳草萋萋千里”翻用崔颢诗“芳草萋萋鹦鹉洲”,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2题。
蝶恋花·海岱楼玩月作
米 芾
千古涟漪清绝地。海岱楼高,下瞰秦淮尾。水浸碧天天似水。广寒宫阙人间世。
霭霭春和生海市。鳌戴三山,顷刻随轮至。宝月圆时多异气。夜光一颗千金贵。
9. 开头一句“千古涟漪清绝地”对全词有何作用?
10. “海岱楼高”体现在哪些方面?对其他写景句有何作用?
11. 词的下片写“玩月”,但首句却不去写月,而是写“海市”。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12. 根据你的理解,请赏析“宝月圆时多异气,夜光一颗千金贵”句的理趣。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3~6题。
病起荆江亭即事十首
黄庭坚
其一
翰墨场中老伏波, 菩提坊里病维摩。
近人积水无鸥鹭, 惟见归牛浮鼻过。
其六
闭门觅句陈无己, 对客挥毫秦少游。
正字不知温饱未, 西风吹泪古滕州。
【注】①此组诗作于作者峡州待命期间,此诗,作者的好友秦观已死于贬所滕州,陈师道虽被召回京中,却只是一个“正字”小官。诗中的陈无己即陈师道。②伏波:指汉代将军马援,马援六十二岁时自请出征,并“据鞍顾盼,以示可用”。③未:一作“味”。
13. 对于“近人积水无鸥鹭, 惟见归牛浮鼻过”两句,前人就有“隔岸水牛浮鼻过,傍溪沙鸟点头行”之句。任渊注说:“此本陋句,一经山谷妙手,神采顿异。”请简要赏析。
14. 请从两首诗中概括出诗人的形象。
15. 两首诗共同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6. 第一首中的“惟见归牛浮鼻过”是化用诗人陈咏的“隔岸水牛浮鼻渡”一句,作者将改“渡”为“过”。你认为哪个字更好?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7~20题。
伯牙绝弦图
郑思肖
终不求人更赏音,只当仰面看山林。
一双闲手无聊赖,满地斜阳是此心。
【注】郑思肖,宋末诗人、画家。宋亡后,他在诗集自序里说:“凡有求皆不作,绝交游,绝著作,绝唱和。”
17. 请你对第三句中的“闲”进行赏析。
18. 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19. 请对末句进行赏析。
20. 诗人借“伯牙子期”的故事表达自己内心什么样的情感?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21~24题。
东 坡
苏 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 ①此诗为苏轼贬官贵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石大而多的样子(地貌)。
21. 诗歌的第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22. 试分析一、二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23.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11.古诗词的表现技巧 篇十一
一、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1.直抒胸臆。 这是一种不要任何“ 附着物”,而由诗人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不加掩饰地袒露襟怀, 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的抒情方式。 如欧阳炯《 春光好》“ 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 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全诗描绘的是春天的风光和生活,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描写的物象有机地组合为一体,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 再如陈子昂的《 登幽州台歌》 :“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全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 即通过描述此景此物来抒发心中的情感。 如晏殊《 浣溪沙》 词“: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意为对春花的凋落感到没有办法。 形容留恋春景而又无法挽留的心情,后来泛指怀念已经消逝了的事物的惆怅心情。
3.托物言志。 诗人通过对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如李白的《 行路难》 中“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遭受谗毁而被排挤出长安时所写,借行路难抒写了他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愤激情绪;但仍盼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的乐观豪迈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4.以小见大。 利用小角度、小场面、小事件,来表现出大主题和大道理,给人以生动可感的形象。 如杜牧的《 赤壁》“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中运用了以小见大这种表现手法,诗的后两句写战争的胜负时,作者并未点破,而是通过大小乔这两个具有特殊身份的女子命运来表达设想中东吴败亡的结局,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5.象征。 把抽象事理表现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使文章更含蓄。 如苏轼的《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中“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用月亮圆缺的自然规律,象征人生有欢聚与离别,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 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二、描写手法
描是描绘,写是摹写。 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 这是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法。 诗歌中的描写手法有:细描与白描、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虚写与实写、渲染与烘托等。
1.白描。 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纯用线条勾画,不加彩色渲染。 用于艺术创作,指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 如汉乐府民歌《 江南可采莲》 :“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诗中“ 鱼戏莲叶东”四句的渲染描写,使得全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2.细描。 是对事物的主要特征作细致入微的刻画,也称为工笔。 这种描写,文字绚丽,色彩斑斓。 如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 “: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运用细描手法,精雕细刻,写出了黄四娘家小路上花团锦簇、生机盎然的景象。
3.动静结合。 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相结合,使诗句更加生动活泼。 如王维的《 山居秋暝》 中“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月照松林是静态, 清泉流溢是动态。 写出了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山中秋季的黄昏美景。
4.正面侧面相结合。 正面描写是把镜头直接对准描写对象进行刻画,侧面描写是着意写对象的周围事物,或以物衬物,或以景物烘托人物,或借助他人来刻画此人,使所描绘的对象更为鲜明,更为突出。 如吴均《 与朱元思书》 中“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中前句直接写水绿水清,后句写游鱼细石来衬托水之清,写出了富春江自然环境的优美。
5.虚实相生。 虚境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虚境通过实境来实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虚实相生成为意境独特的结构方式。 如李白在《 望天门山》 中写道“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首诗便是虚实结合的典范。“ 天门中断楚江开”,看似写天门山,实则写水;“ 碧水东流至此回”,看似写水,实则写山。
三、修辞手法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设问、借代、夸张、 用典、双关、对偶等。 通过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对语句进行修饰、调整,用特定的表达形式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 如“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用梨花比喻雪后的美景, 将边塞下雪后的奇特风光写得淋漓尽致。“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将人的情感赋予花和鸟,表现了作者的无奈和绵绵愁绪。“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巧用设问,表现出作者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商女不知忘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用“ 后庭花”借代亡国。“ 黑云压城城欲摧”用夸张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危急形势。“ 闲来垂钓碧溪上”用典故以 “ 垂钓”自比姜尚,表达了期望有朝一日得到赏识,施展才能的愿望。“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中思念对方,如同吐丝,到死方休,不能相聚而痛苦,仿佛蜡烛成灰流尽一样。“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用对偶手法写出了一幅苍凉雄浑的塞外风光。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论述了古诗词教学与欣赏中的表现技巧,通过表现手法、描写方法、修辞手法去理解内容,品味意境,把握主旨。
12.古诗词的感悟 篇十二
感悟即读者通过感知文章的语言文字,去体会领悟文章的内容感情、思想意境。古诗词的感悟亦是如此。我觉得感悟古诗词的途径应该有以下几种:
一、诵读 “三分诗七分吟”。古典诗歌语言生动凝炼, 音韵优美和谐,意境清新深远, 学习古代诗歌,理解是基础,培养初步欣赏能力是目的,而反复吟诵是达成目的的有效手段。不同形式的读、反复的读是古诗词感悟“见意”、“生韵”的开山斧。因而,古诗教学中训练重点应放在朗读指导上,并且做到“五读”。
“试读”,就是没有任何提示,让学生在了解诗词背景的基础上,依据自己的理解能力和朗读水平自己先试着读一读,只要求学生能读通,读准就行。
“评读”,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师生初步交流互读,从师生相互读、评、再读、再评的过程中逐步领会诗歌的意境,要求能从读诗到吟诗。
“范读”,在学生感情朗读有困难的时候,老师有表情地示范一遍,既可引发学生兴趣,又能起到点拨指导的作用。在学生对诗人的心情只能意会但无法用语气表达的时候,教师要及时给予示范引路,学生从教师的点拨中顿时恍然大悟,感情一下子就上来了。
“品读”,可分自由读、小组全班交流读、师生赛读等形式体会诗歌的停顿、节奏、轻重缓急和韵味等。
“吟诵”,让学生离开书本,在自我感觉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逐步加深理解和体验,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
二、交流。
学生之间的交流,师生课堂教学中、课前课后的交流是产生新知,解决疑惑的有效手段。诗歌学习中给学生思维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多问问学生的感受,让他们多谈谈自己的联想,是赏析诗歌新意境的开端,是诗歌时代性的显现,是学生个性的张扬,更是课堂和诗词本身生命活力的发扬光大。诗歌底蕴的异常丰富,品味诗句的形式也应该多种多样,我们可以和学生一起畅谈读诗后的感受,想象诗句以外的景象。
三、创造。
这里所说的创造是指对诗歌本身的再创造。通过这种再创造的形式,使学生在理解或者半理解的状态下,通过自己头脑的再加工,将自己置身于诗词所创设的意境中,形成较为明晰的感悟,达到感情的升华。
四、积累。
古诗词的积累对古诗词的学习有着无可辩驳的重要作用。有了古诗词各个领域(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的积累,古诗词的学习自然会举一反
13.谷雨的古诗词 篇十三
1、《谷雨》
吴藕汀
浮云富贵客心寒,故里空怀紫牡丹。
谷雨毋须添国色,江南上巳杜鹃看。
2、《牡丹图》
唐寅
谷雨花枝号鼠姑,戏拈彤管画成图。
平康脂粉知多少,可有相同颜色无。
3、《送前缑氏韦明府南游》
许浑
酒阑横剑歌,日暮望关河。道直去官早,家贫为客多。
山昏函谷雨,木落洞庭波。莫尽远游兴,故园荒薜萝。
4、《老圃堂(一作薛能诗)》
曹邺
邵平瓜地接吾庐,谷雨干时手自锄。
昨日春风欺不在,就床吹落读残书。
5、《白牡丹》
王贞白
谷雨洗纤素,裁为白牡丹。异香开玉合,轻粉泥银盘。
晓贮露华湿,宵倾月魄寒。家人淡妆罢,无语倚朱栏。
6、《春中途中寄南巴崔使君》
周朴
旅人游汲汲,春气又融融。农事蛙声里,归程草色中。
独惭出谷雨,未变暖天风。子玉和予去,应怜恨不穷。
7、《谷雨》
朱槔
天点纷林际,虚檐写梦中。明朝知谷雨,无策禁花风。
石渚收机巧,烟蓑建事功。越禽牢闭口,吾道寄天公。
8、《谷雨后一日子大再有诗次其韵》
王炎
花气浓于百和香,郊行缓臂聊翱翔。
壶中春色自不老,小白浅红蒙短墙。
平畴翠浪麦秋近,老农之意方扬扬。
吾侪饱饭幸无事,日繙芸简寻遗芳。
闲中更觉春昼长,酒酣耳热如清狂。
自怜藿食徒过计,袖手看人能蹶张。
9、《木兰花慢》
王恽
问东城春色,正谷雨,牡丹期。
想前日芳苞,近来绛艳,红烂灯枝。
刘郎为花情重,约柳边、娃馆醉吴姬。
罗袜凌波微步,玉盘承露低垂。
春风百匝绣罗围。看到彩云飞。
甚着意追欢,留连光景,回首差池。
半春短长亭畔,漫一杯、藉草对斜晖。
归纵酴醿雪在,不堪姚魏离枝。
10、《采茶歌》
乾隆
前日采茶我不喜,率缘供览官经理; 今日采茶我爱观,吴民生计勤自然。
云栖取近跋山路,都非吏备清跸处,无事回避出采茶,相将男妇实劳劬。
嫩荚新芽细拨挑,趁忙谷雨临明朝;雨前价贵雨后贱,民艰触目陈鸣镳。
由来贵诚不贵伪,嗟哉老幼赴时意;敝衣粝食曾不敷,龙团凤饼真无味。
11、《尝茶次寄越僧灵皎》
林和靖
白云峰下两枪新,腻绿长鲜谷雨春。
静试却如湖上雪,对尝兼忆剡中人。
瓶悬金粉师应有,筋点琼花我自珍。
清话几时搔首后,愿与松色劝三巡。
12、《七言诗》
郑板桥
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节柯。
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
几枝新叶萧萧竹,数笔横皴淡淡山。
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
13、《与崔二十一游镜湖,寄包、贺二公》
孟浩然
试览镜湖物,中流到底清。不知鲈鱼味,但识鸥鸟情。
帆得樵风送,春逢谷雨晴。将探夏禹穴,稍背越王城。
府掾有包子,文章推贺生。沧浪醉后唱,因此寄同声。
14、《芍药》
王贞白
芍药承春宠,何曾羡牡丹。麦秋能几日,谷雨只微寒。
妒态风频起,娇妆露欲残。芙蓉浣纱伴,长恨隔波澜。
15、《白牡丹》
王贞白
谷雨洗纤素,裁为白牡丹。异香开玉合,轻粉泥银盘。
晓贮露华湿,宵倾月魄寒。家人淡妆罢,无语倚朱栏。
16、《三月五日陪大夫泛长沙东湖》
张又新
上巳馀风景,芳辰集远坰。彩舟浮泛荡,绣毂下娉婷。
栖树回葱蒨,笙歌转杳冥。湖光迷翡翠,草色醉蜻蜓。
鸟弄桐花日,鱼翻谷雨萍。从今留胜会,谁看画兰亭。
17、《春中途中寄南巴崔使君》
周朴
旅人游汲汲,春气又融融。农事蛙声里,归程草色中。
独惭出谷雨,未变暖天风。子玉和予去,应怜恨不穷。
18、《题伍彬屋壁》
廖融
圆塘绿水平,鱼跃紫莼生。要路贫无力,深村老退耕。
犊随原草远,蛙傍堑篱鸣。拨棹茶川去,初逢谷雨晴。
19、《送徐州张建封还镇》
李适
牧守寄所重,才贤生为时。宣风自淮甸,授钺膺藩维。
入觐展遐恋,临轩慰来思。忠诚在方寸,感激陈情词。
报国尔所向,恤人予是资。欢宴不尽怀,车马当还期。
谷雨将应候,行春犹未迟。勿以千里遥,而云无己知。
20、《奉和圣制上巳祓禊应制》
崔国辅
元巳秦中节,吾君灞上游。鸣銮通禁苑,别馆绕芳洲。
鹓鹭千官列,鱼龙百戏浮。桃花春欲尽,谷雨夜来收。
庆向尧樽祝,欢从楚棹讴。逸诗何足对,窅作掩东周。
21、《谢中上人寄茶》
齐己
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绿嫩难盈笼,清和易晚天。
且招邻院客,试煮落花泉。地远劳相寄,无来又隔年。
22、《闻道林诸友尝茶因有寄》
齐己
枪旗冉冉绿丛园,谷雨初晴叫杜鹃。摘带岳华蒸晓露, 碾和松粉煮春泉。
高人梦惜藏岩里,白硾封题寄火前。 应念苦吟耽睡起,不堪无过夕阳天。
23、《浣溪沙》
仇远
红紫妆林绿满池,游丝飞絮两依依。正当谷雨弄晴时。
射鸭矮阑苍藓滑,画眉小槛晚花迟。一年弹指又春归。
14.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探讨 篇十四
一、理性评论与感性领悟的适度分离
鉴赏是指包括了对于审美对象的理解、感受和评判, 教学应该以其中的感受和理解为主。我认为诗词鉴赏的大忌是急于给出理性的评论。诗词鉴赏不是以应考为最终目标的, 而是让学生在这一活动中获得审美体会。教师应当以让学生获得愉悦的审美为目标, 而不是让他们写出一段出色的评论, 更不是去提供一个现成的结论。如果把古代诗词比喻成一棵大树, 诗词鉴赏的目的则不是去判断这棵树应该是什么科目, 也不估量它适合做什么, 也不是分析它哪里生长得旺盛, 哪里的叶子稀少,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而是要眼睛盯着树, 心里面想着树, 感受着它剪秋裁春的气势, 为它喝彩, 为它倾倒。对于古诗词, 一下子就思考它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语言怎么样, 应该怎样去评价等, 越过了审美的过程, 表面上看好像“鉴赏能力”是很强的, 实际上却是一种失败。
但是诗词鉴赏也不能离开理性的评论, 这的确是考察一个人鉴赏水平以及表述能力的重要内容, 同时也是考试的要求。我们虽然不能为了考试而进行语文的教学, 但也不能特意回避理性的评论, 去逃避应试。诗词鉴赏时理性的评论技巧是很强的, 有一定专业的术语进行使用, 有固定的套路去遵循。也就是说, 学生只要把诗歌的背景以及诗歌的本身理解正确, 在感性的体悟基础上总结出理性的评论并不困难。教师也应在古诗词的鉴赏教学最后一环指导学生写出理性评论。但是课程要准确定位, 不能让应试目的支配教学。
我认为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在于两者适当的分离。在鉴赏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指导学生去体会诗词的优美, 不要时时刻刻地想着去做作出评论。理性的评论应该放在感性的领悟之后, 可以安排在最后, 或者利用特定时间进行应试强化训练。
二、学生与教师的紧密配合
教师要清楚课堂中所扮演的角色, 其中学生是诗词鉴赏的主体, 教师是主导。指导学生如何去完成鉴赏是教师的任务, 而不是教师代替学生去鉴赏。如果在一堂古诗词鉴赏课上, 教师自己讲得非常投入, 而学生们却不接受, 甚至教师代替学生总结, 把最后的评论交代给学生, 然后让学生掌握住去应付考试, 这样的课堂肯定是不成功的。
教师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担负着重要责任。我认为, 对于古诗词鉴赏, 教师应该具备以下素质。
首先, 要有扎实的知识储备。教师要指导学生去了解诗词的相关背景, 自己对诗词的各代重要注疏也要提前了解。西方学者认为, 作品问世后就具备了它自己独立的生命力, 作者的本来意思并不是诗词所表现出的唯一蕴意。但是中国古代文学评论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特别追寻作家的原意。《孟子·万章下》中, “颂其诗, 读其书, 不知其人, 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提出的理论是“知人论世”, 这是我国古代文学评论的重要观点, 直到现在也仍然是评论文学作品的主要原则。
我认为, 中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的目标不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而是要增强他们的感悟理解能力。对于古诗词, 先不要着急提出自己独特的理解, 而应该先掌握已经成为定论的那些解释, 或是几样被学术界已经通任的解释。教师对古诗词中心思想、字、句意思的解释要有依据, 不能单凭自己的理解和任意想象。这种依据, 应该来自于历代著名注疏。一名没有读过诗词的相关注疏就上讲台的教师, 恐怕是没有太大自信心的吧。
其次, 教师还要有能够沟通诗词内外相关知识的水平。我国古诗歌的意象、题材与主旨经常都会有很深刻的文化底蕴。例如悲秋, 教师必须说讲明白古代人对秋天那种特有的情怀, 才能使学生们真正理解“悲落叶于劲秋” (陆机《文赋》) 的诗词。再如在讲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其中“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时, 我联系了《古诗十九首》中的“四顾何茫茫, 东风摇百草”, 和《楚辞》中“王孙游兮不归, 春草生兮萋萋”的句子, 还有范仲淹《苏幕遮》里面的“芳草无情, 更在斜阳外”, 然后又联想到歌词“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让学生去体会在“草”上所赋予的情思, 明白这里的“草”已经不只是一种植物的存在, 而是赋予着“思乡”“怀人”等情感的文学意义上的存在。
最后, 教师自身应该能进入到审美的情境中, 对诗歌产生自己的共鸣和感悟。道理虽然很浅显, 但是如果教师自己都不能沉醉于诗词中, 如何让学生进入到情境中去?如果教师都没被诗词所感动, 如何能希望学生们被感动呢?
另外, 教师指导鉴赏时的话语必须要有感染能力。面无表情的脸孔、抽象的理论, 这都是学生们不愿看到和听到的。
三、静思与朗读相结合
古诗词中的美感其中一部分来自它的语言表达形式。虽然因为言语的变化, 对仗押韵等形式特点所产生的美好感觉已大大减弱, 但是直到如今, 这形式美还是人们审美愉悦的主要来源。体会其美感的重要方法就是朗读。教师可以自己朗读, 也可以请学生朗读, 还可以应用多媒体课件, 播放视频或音频文件。
但是只有朗读还是不够的。古诗词不但要读, 读出其韵味来, 还应有非常强的想象能力去再现古诗词中的意境。教师这时可以使用引导的语言, 使学生静心去体会。
四、生活意境与诗歌情景相结合
古诗词的魅力与生命力就在于能够穿越空间和时间的阻隔, 直击我心, 触动人们的灵魂, 不能够引起人们共鸣的诗词是没有生命活力的。只有当现实生活中出现了某个场景, 忽然间某个古人的一句诗词浮上心头时, 学生们才会真正体会到此时情景中的滋味竟然已经被古人写到了, 这时他们才真正明白了古诗词的精妙之处, 从而产生对古诗词的强烈兴趣。
古诗歌鉴赏的教学方法有很多, 教师们都有自己的经验和体会, 这些只是我的一些拙见。我认为, 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只要真正能够让鉴赏古诗词成为一种精神的享受, 让学生们喜欢上古诗词, 这就是成功的教学。
15.古诗词学习的别样途径 篇十五
文学和音乐是关联度很高的姊妹艺术,古代如此,现在依然。作曲家常常从古诗词中吸取养分,获取灵感,为自己的歌曲创作注入鲜活的元素,一般来说,大致有三种情形:其一,直接给古诗词度曲,以音乐的艺术形式诠释诗词,力求再现古诗词的意蕴;其二,借用古诗词的意境,并点染时代色彩,以现代人的视角去观照古代生活,诠释古人的思想情感,在古今比照中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把握;其三,将歌曲内容与历史典故、古诗文有机融合,引人遐思,从而提高歌曲品味,增强艺术感染力。
古诗词被现代作曲家直接度曲不乏成功之作,苏轼的《水调歌头》、李煜的《虞美人》等就是代表。学习这样的古诗词,可直接吟唱为其谱写的歌曲,在吟唱中展开想象的翅膀,我们可以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当前”,身I临其境与诗人同悲喜共命运,真切感受和体会其中的情、理、意、趣。学会了歌曲,就学会了诗词,深情吟唱,就是深度理解,唱熟了歌曲,就背会了诗词,而且这样学会的诗词,历久弥新,永不褪色!可不是?“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吟唱着这样的歌曲,我们眼前就会浮现李后主孤独的身影、悲戚的面容,悲从中来,一种彻骨的凄冷和令人窒息的愁绪油然而生,这不正是这首词所要表现的内容要达到的艺术效果吗?
1992年,歌手毛宁亮相春晚,一曲《涛声依旧》使之迅速红遍大江南北。毛宁的成功得益于《涛声依旧》,《涛声依旧》的成功得益于唐诗《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鸟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涛声依旧
陈小奇
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
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
无助的我,已经疏远了那份情感,
许多年以后却发觉又回到你面前。
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久违的你,是否保存着那张笑脸,
许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
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
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
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
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对比《枫桥夜泊》、《涛声依旧》不难发现,《涛声依旧》的成功之处正是词曲作家借用了唐诗《枫桥夜泊》的意境并点染上时代的色彩。典雅的歌词、优美的旋律、加上迷濛的意境。使之成为流行乐坛的精典。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歌手吴涤青的《烟花三月》脱胎于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歌唱家蒋大为的《人面桃花》来源于崔护《题都城南庄》,陈思思的《误人桃花源》很容易使之想起陶潜明的《桃花园诗并序》……学习这类诗歌,可将与有类似意境的相关歌曲欣赏结合起来,读诗、听乐两不误,相得益彰,事半功倍。
歌手屠红刚出道较早,真正确立其歌坛地位的还是那道阳刚大气的《霸王别姬》。《霸王别姬》深受人们的喜爱,是由于它讲述了一段凄婉的爱情故事,塑造了英雄未路的楚霸王形象,欣赏它自然会想到“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自然会想到破釜沉舟、背水一战、鸿门设宴、鸿沟中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等历史典故,自然会想到历代文人咏史感怀的诗文:“江东子弟多才俊,转头重来未可知”,“生当作人杰,死也为鬼雄”,“隔岸故乡归不得,十年空负拔山名”……欣赏这类歌曲,如果发散思维,将与歌曲关联的有关典故、诗文勾联串组起来,无论对激发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想象,还是陶冶情操、健全人格,都有极大的助益。新生代歌手林俊杰、周杰伦的有些作品,也有类似的情形,吟唱他们的这些歌曲,也可这样做,也应这样傲!
16.立春的古诗词 篇十六
《奉和立春游苑迎春应制》
——唐:韦元旦
灞涘长安恒近日,殷正腊月早迎新。
池鱼戏叶仍含冻,宫女裁花已作春。
向苑云疑承翠幄,入林风若起青苹。
年年斗柄东无限,愿挹琼觞寿北辰。
《奉和立春游苑迎春》
——唐:李适
金舆翠辇迎嘉节,御苑仙宫待献春。
淑气初衔梅色浅,条风半拂柳墙新。
天杯庆寿齐南岳,圣藻光辉动北辰。
稍觉披香歌吹近,龙骖日暮下城闉。
《立春偶成》
——宋:张轼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奉和立春日侍宴内出剪彩花应制》
——唐:宋之问
金阁妆新杏,琼筵弄绮梅。
人间都未识,天上忽先开。
蝶绕香丝住,蜂怜艳粉回。
今年春色早,应为剪刀催。
《立春》
——宋:王镃
泥牛鞭散六街尘,生菜挑来叶叶春。
从此雪消风自软,梅花合让柳条新。
《立春日晨起对积雪》
——唐:张九龄
忽对林亭雪,瑶华处处开。
今年迎气始,昨夜伴春回。
玉润窗前竹,花繁院里梅。
东郊斋祭所,应见五神来。
《立春内出彩花应制》
——唐:崔湜
澹荡春光满晓空,逍遥御辇入离宫。
山河眺望云天外,台榭参差烟雾中。
庭际花飞锦绣合,枝间鸟啭管弦同。
即此欢娱齐镐宴,唯应率舞乐薰风。
《立春》
——唐:韦庄
青帝东来日驭迟,暖烟轻逐晓风吹。
罽袍公子樽前觉,锦帐佳人梦里知。
雪圃乍开红菜甲,彩幡新翦绿杨丝。
殷勤为作宜春曲,题向花笺帖绣楣。
《人日立春》
——唐:卢仝
春度春归无限春,今朝方始觉成人。
从今克己应犹及,颜与梅花俱自新。
《汉宫春立春》
——宋:辛弃疾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是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便熏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卖花声立春》
——清:黄景仁
独饮对辛盘,愁上眉弯。
楼窗今夜且休关。
前度落红流到海,燕子衔还。
书贴更簪欢,旧例都删。
到时风雪满千山。
年去年来常不老,春比人顽。
《腊里立春蜂蝶辈出》
——宋:杨万里
嫩日催青出冻荄,小风吹白落疏梅。
残冬未放春交割,早有黄蜂紫蝶来。
《立春》
——宋:宋庠
曾见青旗上苑回,瑞幡仙萼翦刀催。
朝来独曝茅檐日,且暖蓬心一寸灰。
《次韵文潜立春日三绝句》
——宋:黄庭坚
其一
谁怜旧日青钱选,不立春风玉笋班。
传得黄州新句法,老夫端欲把降幡。
其二
江山也似随春动,花柳真成触眼新。
清浊尽须归瓮蚁,吉凶更莫问波臣。
其三
眇然今日望欧梅,已发黄州首更回。
试问淮南风月生,新年桃李为谁开。
《立春日》
——宋:陆游
日出风和宿醉醒,山家乐事满余龄。
年丰腊雪经三白,地暖春郊已遍青。
菜细簇花宜薄饼,酒香浮螘泻长瓶。
湖村好景吟难尽,乞与侯家作画屏。
《立春致语口号》
——宋:陈师道
霏微腊雪不沾尘,收拾阳和作早春。
一坐尽倾归盛德,四时难得是佳辰。
鬓边彩胜年年好,樽下歌声日日新。
一笑难逢时易失,杯行到手莫辞频。
《奉和立春日侍宴内出剪彩花应制》
——唐:宋之问
金阁妆新杏,琼筵弄绮梅。
人间都未识,天上忽先开。
蝶绕香丝住,蜂怜艳粉回。
今年春色早,应为剪刀催。
《途中立春寄杨郇伯》
——唐:窦常
浪迹终年客,惊心此地春。
风前独去马,泽畔耦耕人。
老大交情重,悲凉外物亲。
子云今在宅,应见柳条新。
《立春后二首》
——宋:戴复古
其一
夕望春风至,还经闰月迟。
梅花丈人行,柳色少年时。
爱酒常无伴,吟诗近得师。
离骚变风雅,当效楚臣为。
其二
东风吹竹屋,无数落梅花。
冻雀栖檐角,饥乌啄草芽。
家乡劳夜梦,客路又春华。
17.高中古诗词的有效阅读 篇十七
关键词:古诗词,有效教学,策略
一首首优美的诗词往往被切割成字、词、句、篇的语言知识, 进行答题技巧的分析和指导, 严重影响《唐诗宋词选读》教学的整体效应的发挥。笔者从诵读吟咏、巧妙切入、个性解读三个方面寻求高中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
策略一:诵读吟咏, 有效入情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明确指出:“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 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加强诗歌诵读, 是《唐诗宋词选读》教学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和策略。
如李白的《将进酒》, 在初读的基础上感悟诗篇情感大起大落, 诗情由悲转喜、转激愤、再转狂放, 最后归结于万古愁。表是在感叹人生易老, 里则在感叹怀才不遇。理想的破灭是黑暗的社会造成的, 诗人无力改变, 于是把冲天的激愤之情化做豪放的行乐之举, 发泄不满, 排遣忧愁, 反抗现实。再次诵读, “悲”部分有慷慨生悲的韵味, “天上来、不复回、悲、尽欢、空对月”重读。“喜”部分, “天生”句掷地有声, “会须”句要读出豪气。“将、莫停、倾耳听”重读。“激愤”部分“不足贵”“不复醒”用极强音读。“陈王”两句重音落在“恣欢谑”上。“狂放”部分“五花马”三句快读, “与尔同销”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 “万古愁”三字, 一字一顿, 语调夸张。
策略二:巧妙切入, 有效理解
《唐诗宋词选读》中所选的都是唐宋时期比较经典的诗词作品, 是一个凝练而内涵丰富的整体。然而这又给学生的理解带来难度。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给学生打开一扇窗, 就要选择一个恰当的切入口, 以此为抓手, 实现教学内容的合理优化和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1、扣住题目切入
我们知道诗歌的标题是“眼睛”, 所以我们扣住题目中提供的某一点切入, 就能让学生很自然地进入诗中, 形成由浅入深的教学步骤, 引领学生感悟。比如, 在教学杜甫的《旅夜书怀》时, 笔者抓住诗题, 设计了一组问题。 (1) 诗的标题是《旅夜书怀》, 从全诗看, “旅夜”体现在何处。 (2) “旅夜”与“书怀”有何关联?这样我们就对诗歌的内容、诗歌的主旨、诗歌的表现手法有了清晰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
2、抓住关键句切入
很多诗词都会有画龙点睛之句。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句子, 设置问题, 激起学生的疑惑, 让他们去探究, 层层挖掘, 从而深刻地理解诗歌。比如, 笔者在教温庭筠的《商山早行》这首宋诗时, 就抓住关键句“客行悲故乡”来设置问题:为何客行悲故乡?诗人一方面是由于早行。其二, 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中的景色形成对比, 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抓住了这句话设置问题, 便能让学生对诗人的情感由浅入深地感悟。
3、结合诗论切入
古代大家对诗人及其诗歌所作的评论往往外最能够抓住诗歌及诗人创作特色、要旨。如教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笔者结合清人纪昀评价“语极凄切, 却不衰飒”设计问题: (1) 诗中有哪些体现“语极凄切”?学生自然就会找出“朝奏夕贬”, “路八千”, “衰朽残年”, “家何在”, “马不前”, “好收吾骨瘴江边”, 都是极为凄切的。 (2) 诗中哪些体现“不衰飒”, 为什么?学生便能找出“云横雪拥”, 境界雄阔, 气势磅礴, 原因是诗中融入了诗人慷慨激昂、刚直不阿的情感。
策略三:个性解读, 有效探究
新课标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 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比如笔者在教李煜的《浪淘沙令》 (帘外雨潺潺) 时, 对“独自莫凭阑”中“莫”字的理解是“不要”。一学生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莫”同“暮”。理由是:第一, 这首词从时间顺序来看是由黎明写到黄昏, 作“暮”字比较自然。第二, 这里先说凭阑有所见, 而眼前的“无限江山”并不属于自己所有, 曾为自己拥有的“无限江山”却又无从见到, 这才引起下文“别时容易见时难”的感叹。这位学生所作的富有个性色彩的解读, 让师生都感到耳目一新。
18.古诗词教学的三境 篇十八
所谓诗境,就是对学生通过对诗词文本的阅读和理解,达到能够理解诗词的内容,品味字、句使用之妙,体会作者用字炼句的技巧和方法的境界。这一境界是古诗词教学中最基本的层次。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学、合作探究等方法,结合工具书,自己读通、读懂诗的意思,并能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理解诗词中一些字句的用法和作用,知道在读古诗词的过程中要抓住那些关键的字词来理解诗词的内容。
如在《春望》一诗中,学生在疏通诗意后,还要能够解析诗中一些关键字、句的用法和作用。如首联中的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情,为全诗创造了气氛。颔联中的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正好体现本诗的含蕴之丰富。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望”字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念亲人。
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些重点字、句的理解,才能深入透彻理解诗词文本所带给我们的信息。学生也只有掌握理解了这些内容,才算达到掌握诗境的目的。
古诗词教学的第二重境界就是意境。对于意境,我认为可以分成三个方面去理解:一曰物境(即诗词本身所描绘的意象,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在《春望》中,作者为我们刻画了一幅这样的物境:一位稀疏白发的诗人,站在残破的长安城头,面对遍地草木,稀疏的人烟,心思远方的亲人,因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老泪纵横,忧心忡忡,怆然泪下。
二曰情境(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的流露)。《汉书·艺文志》曾明确指出:“书曰‘诗言志,歌咏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诗人往往都通过诗词的创作抒发自己的远大志向和抱负,表达自己的忧虑,抒发自己的心境。《春望》中,诗人以景寓情,以情寓景,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三曰美境(品味诗词中的艺术、音乐之美)。在《春望》中作者运用比喻、通感、拟人等手法,注意语言的声调、押韵和节奏,并且全诗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使全诗铿锵作响,气度雄浑,脍炙人口,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历久而不衰。教学中要通过对此三境的综合品味、理解,让学生感受古诗词为我们带来的意境之美,欣赏作者的生花妙笔,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古诗词教学的第三境界是人境,就是学生能力的发展和学生身心灵魂的升华。
古诗词含蓄、精练、深遂、寓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古诗词的这些特点,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如在《春望》中,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读(感受诗中的音乐美,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析(通过对诗的理解、分析、探究,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品(通过对诗词意境的理解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说(用语言表述出对诗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创(学习诗词中的艺术手法,表现形式,让学生进行仿和创,提升写作能力)等多种方式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同时,我们可以利用古诗词加强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增强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在古诗词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睿智的哲学思想,完善的道德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浩瀚的文化遗传等。如《春望》中作者所流露出的忧国忧民思想,格律严谨、铿锵作响、气度雄浑的语言,莫不闪耀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还能进一步从作者身上感受到作者忠君、爱国、忧民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学习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善用古诗词这种资源,通过挖掘、熏陶渐染、引领等等方式,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从而增强学生对中国古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如果我们注重使学生达到这三境,学生的古诗词学习能力就会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感恩母亲的古诗诗词】推荐阅读:
关于母亲节的古诗词08-25
感恩母亲写给母亲的一封信08-28
母亲节感恩母亲的作文300字08-23
以感恩母亲为题的感恩节征文10-12
描写感恩母亲的句子10-22
对母亲表达感恩的作文06-10
母亲节感恩的短信08-06
感恩母亲的作文1500字11-06
感恩的作文:那些母亲们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