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生命以自由作文

2024-10-27

还生命以自由作文(共12篇)(共12篇)

1.还生命以自由作文 篇一

还鸟儿自由叙事作文

我生活的小区是那么美丽,鲜花盛开,绿树成荫,小狗在草地上嬉戏,小鸟在枝头歌唱,一切是那么和谐。小区的人们也热心善良,时而为小狗搭窝,时而为小鸟筑巢,为小区更添生机。

突然,有一天,一声鸟鸣打破了静寂的清晨,从窗外探出头,发现门前大松树上挂了一个笼子。原来是邻居刘爷爷家养的那只八哥,平时它总是十分安静,只是高兴时会说上几句刘爷爷教它的话:“你好漂亮哎!”“再见!……”但是今天它却显得焦躁不安,一个劲地往墙上撞,它是怎么了?我带着疑惑,三步并作两步飞快地跑下楼去。

来到大树下,我定睛一看,原来在大松树上,隐藏在叶子中还有两只八哥,它们梳理着羽毛,不时地“高歌一曲”,好像在抒发心中的愉快和无拘无束的自由。而被困在笼中的八哥却只有一丁点的活动空间,笼外的同伴激起了它对自由的向往和憧憬。

这时,刘爷爷也闻声跑了下来,我连忙向他说明了情况,并询问:“可否将小八哥放掉,还它自由。”可他并不同意,说:“这只八哥是鸟中精品,是我花了高价买的,不能放掉!”说完便拎起笼子走了。

晚上,我将心中的不满与委屈告诉了妈妈,妈妈开导我说:“你这样劝不是办法,爷爷肯定不会回心转意,你应该想办法,以理服人!”用什么理由呢?我绞尽脑汁,冥思苦想,终于一条妙计,涌上心头。

鼓起勇气,准备去说服刘爷爷,跑下楼,对正在遛鸟的刘爷爷说:“您瞧,这八哥越来越衰弱,每天无精打采的,您不如先扩大它的地盘,如开扇门让它可以自由进出,书上说:‘鸟儿一般找到生活的地方,是不会飞走的’,说不定它不但不会飞远,还能多找几只同伴来它家做客呢!”在我的.再三劝说下,刘爷爷终于同意试试了。

打开关八哥的鸟笼的门,八哥向周围看了看,飞出来,没有飞远。与树上的小鸟作了伴,也没有忘了陪伴刘爷爷,不久又到笼子去了! 现在八哥每天的独唱早已变成了众鸟悦耳的大合唱,此起彼伏、委婉动听,为我们的小区增添了更多的乐趣与朝气!

2.还生命以自由作文 篇二

一、“指导与探讨”:指导虚空, 探究虚假

在“指导与探讨”环节, 教材在阐明“演讲”的文体特征后, 针对演讲前的内外因素准备、演讲时“演”与“讲”的各方面, 就如何演讲进行了一系列的技巧指导:

“演讲前, 应明确演讲的目的, 针对听众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 确定适当的演讲主题;其次, 要准备好演讲稿, 行文要体现演讲稿的语言特点, 注意将观点、材料和感情有机结合起来;其三, 要调整好心态, 克服怯场心理, 放松心情, 充满自信, 根据演讲的内容, 把握好演讲的情感基调。

演讲时要努力做到:第一, 对观众的心理反应要敏感, 并运用适当的语气和体态来缩小与听众的心理距离, 增强演讲的感染力。第二, 演讲内容要充实、新颖, 逻辑结构要清晰连贯, 以理服人, 以情动人, 使听众产生共鸣。第三, 声音要响亮, 吐字要清晰, 感情要充沛, 张弛有度, 表达流畅而抑扬顿挫。第四, 要根据演讲的内容、对象、场合选择恰当的技巧。比如演讲者可以用不同的引入语巧妙入题:或讲故事引发听众思考;或制造悬念, 扣住听众心弦;或以激情导语引入, 激发听众的情感, 等等。第五, 要善于运用表情、手势等体态语调动听众的情绪, 使演讲成为与听众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

演讲稿的行文如何“将观点、材料和感情有机结合起来”、如何“调整好”怎样的演讲“心态”……每一个都是可以作为课题级的大问题, 需要经过复杂的探索才有可能解决, 更需要通过大量反复的实践, 才能掌握的, 岂是我们说一说, 提一点要求, 学生就能做到的呢?

这些要求不过是些理论预想, 它缺乏“为什么要这样”的认知探究的引导, 缺乏“怎么达成”这些效果及要求的切实方法指导, 以及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能力点的训练指导落实。这无疑重蹈了传统教学中“重理论说教轻能力落实”的覆辙。

《教师教学用书》在其“教学建议”中对教材“指导与探讨”部分的说明是:“在‘指导’部分主要说明了演讲必需的基本素养和必要的准备, 为学生开展演讲活动包括撰写演讲稿打下一定的基础。”“基本素养”岂是“说明”一下就能具备的?这样空洞的说教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可能有什么实效的帮益。显而易见, 这样的教材内容设计仍遵循着陈腐的灌输式教学理念模式:先理论框定“这是什么/这要怎样”, 再用材料分析/活动验证“这就是什么/这的确要这样”。这种接受式学习、机械训练的模式, 与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引导———探究”、“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教学方式和课程目标相悖离。

教材是无声的老师, 应该是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 而不应是以一种全能的姿态居高临下地对学生“颐指气使”!适当的点拨是必要的, 但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教材应鼓励学生批判探究, 应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 而不应越俎代庖地以结论明示来剥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学习权利。

紧随这些演讲技巧的理论指导之后, 教材抛出了如下三个让学生思考的问题:

“开展演讲活动, 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成功的演讲, 对于演讲者有哪些要求?……

2.在演讲活动中, 你得到了哪些方面的锻炼并有所收获?

3.从撰写演讲稿到上台演讲, 在这一过程中你有哪些体会?”

这些本来具有一定的探究性质的教学内容设计, 此时此处俨然已成了伪探究, 因为这几个思考问题的答案, 几乎就已被前面“演讲前”和“演讲时”的几个“要”点囊括其中了。

“旁门入者非家珍, 心中流出最妙音。”语文教科书不应是把成堆的知识和现成的结论交给学生, 而是能够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拓宽视野、大胆质疑、善于探究, 要重在引导, 而不单靠说教, 不能以工具主义、单纯的技术训练代替学生自主的学习体验和感悟, 要留给学生自我独自成长的空间。

二、“实践与交流”:选择泛滥, 提醒裹足

教材在“实践与交流”部分设计了一些活动情境或话题让学生有选择地开展演讲活动, 这本来是体现写作表达教学的实践性和学生学习的多元性等很好的课程理念, 但是, 教材却在这部分的编写中出现了“选择泛滥, 提醒裹足”的重伤。

教材为学生练习演讲技能提供了四组活动, 其中第一、三两组活动中, 又各提供了三种不同的情境, 也就是说教材在学生演讲实践这一环节一共设置了八种之多的活动选择。貌似学生学习选择的多元, 然而无论是从教学课时还是学情水平来看, 都是不切实际的花哨。八种情境, 学生逐一阅读下来, 就已经用时很多了, 这样就直接影响了学生后面的构思准备和演讲表达实践开展的充分程度, 而后者才是这次教学中要重点突破的能力点。并且, 高一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尚欠缺敏锐与果敢, 八种活动情境摆在面前需要作出选择, 对他们而言, 太多的选择自由就等同于盲目无效和精力浪费, 选择泛滥与没有选择同样糟糕。

不仅如此, 除第一组活动外, 教材还在其他三组活动中无一例外地充斥着各种提醒。以第二组活动为例, 在陈述完即兴演讲活动的情境及演讲话题“请以《氓》和《孔雀东南飞》两首诗歌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命运为话题”之后, 教材“循循善诱地”为学生“提示几个角度供参考:

(1) 从古代社会女性的经济、政治地位谈起。

(2) 从宗法社会与法制社会谈起。

(3) 由古代女性的爱情悲剧想到当代社会生活中的离婚、再婚想象。”

这些不恰当的提示, 与其说是给学生以启发, 毋宁说是对学生的思想控制, 硬是要给学生有着无限自由驰骋可能的思想之马套上缰绳, 且有硬拽着往教材编写者预设的思路上走的嫌疑。“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孔夫子在关于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中蕴含着提示运用的智慧。恰合时宜的启发提示, 应是基于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的状态及其实际学力所能达到的层级的前提, 而不应在学生还未学习、思考之前, 事先就明示出来, 后者只会剥夺其思考权, 或削弱其自我学习、思考的成就感, 禁锢了学生大胆尝试的手脚, 限制了他们思想独立成长的空间!长此以往, 必然致使学生千人一面地顺从、依赖于他人既定的思维。教材这样编写究竟要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笔者对教材中理论指导和活动注意事项提醒所做的批判, 并不是要走向对理论指导完全摒弃的另一个极端, 而是质疑教材中这种只注重结果要求的架空式理论指导的有效性, 抵制大而无效的空洞说教。语文教科书不是把成堆的知识和现成的结论交给学生, 而是能够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善于探究, 也就是要重在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 并将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的体验和感悟, 提炼升华为内在的知识。为此, 可以采取变指示为引导的策略, 即改变将理论指出来明示的显性呈现方式, 而采取在活动设计中通过问题探究引导, 通过学生自主活动反思总结, 让结论由学生自己得出, 或由学生归纳、教师做补充的隐性呈现方式。这样就能化空洞说教为具体指导, 变注重结果要求为重视过程引导, 而这正体现了新课标下师生间主导与主体的新型关系, 也体现了施教者对受教者的平等和尊重意识。

所以, 鉴于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表达交流·演讲”的教材内容, 在编写上存在“指导虚空, 探究虚假”、“选择泛滥, 提醒裹足”的不足, 笔者认为教材应还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探究以自由, 为此, 对这部分的教材内容笔者尝试作如下几点的修编:

一、改置教材编排位置:体现读写迁移、学用结合

将“表达交流·演讲”改置于必修2“阅读鉴赏·第四单元”的单元课文教学之后, 或是移置于《我有一个梦想》一课的“研讨与练习”之后, 并设计“鉴赏·领悟”环节:

鉴赏·领悟:本单元/本课所选的课文作品, 都是演讲的名篇。请你回顾本单元/本课的阅读所学, 你认为这些演讲者之所以演讲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意图说明】语文学习要与学生的自身学习经验和已有知识积累相联系。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将“阅读鉴赏”与“表达交流”分立两部分内容, 各成一统, 这不仅表现在编排位置上的支离, 更表现在内容联系上的淡薄, 造成读与写、学与用的脱离。

《教师教学用书》在其“编写意图”中写道:由于演讲的社会作用, 开展演讲活动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意义, “为此, 在第二册里安排了系列演讲活动”。在介绍四个活动的编写意图后, 编者说“以上几项活动与阅读单元都有或远或近的联系, 可以关注它们的联系, 也可以独立开展活动”。从这些表述中, 都可看出教材的编者对教材的“阅读鉴赏”与“表达交流”之间在内容与功能上的联系是比较忽视的。

然而, 作为教材选编的供以阅读学习的课文, 不仅是具有丰厚的人文资源的“富矿”, 而且因其作品本身即是写的成功典范, 而使之也成为我们写作学习的宝库。因此, 它们不仅在读的方面具有人文的、审美的功能, 还在写的方面具有示范和引导功能。倘若置如此优秀的写作范文不去进行有效地写作迁移、借鉴和实践学习, 这无疑是对优质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

这种在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开发上的局限, 不仅体现了编者对教材整体设计的宏观把握的失当, 而且在深层次上也体现了编者对读与写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的理解欠缺。

M·希尔伯曼的积极学习信条曾言:“对于我听过的东西, 我会忘记。对于我听过和看过的东西, 我会记得一点。对于我听过、看过并问过问题或与人讨论过的东西, 我会开始理解。对于我听过、看过、讨论过和做过的东西, 我会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由理解学习到实践运用, 是知识的内化与再创造的过程。学与用的迁移, 体现了由读的体验到写的实践的技能的掌握与升华。“诚于内”必须得以“形于外”的实践方式将其呈现落实。

笔者对教材“表达交流·演讲”编排位置的调整, 一方面是因为这样的安排有助于学生对学的知识及时巩固, 并通过用, 实现由知识型向能力型的高效转化和提升, 从而也让学生牢牢树立“在学中用, 在用中学”的学用意识。除了要体现“读写迁移、学用结合”的理念外, 另一方面的考虑因素是, 第四单元的教学正好为演讲活动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平台。学生正是通过读的学习, 在对课文的鉴赏思考中领悟到演讲词的写作技巧及成功演讲的技巧, 而这些都将为他们在后面的演讲活动中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提供了相应的知识与能力的储备。

二、改设教材编排内容:彰显学习主体、自主探究

在教材内容方面, 笔者改编为:

演讲是一种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重要方式, 它主要是用有声语言来传达演讲者的思想感情, 收到打动、感染听众之效, 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

鉴赏·领悟:本单元/本课所选的课文作品, 都是演讲的名篇。请你回顾本单元/本课的阅读所学, 你认为这些演讲者之所以演讲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迁移·反思

开展演讲活动, 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从撰写演讲稿到上台演讲, 在这一过程中你有哪些体会?

2.在演讲活动中, 你得到哪些方面的锻炼并有所收获?

3.相比于本单元/本课的成功演讲范例, 你认为你的演讲, 已经具备了哪些因素?哪些方面还有待提高?

根据你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要, 从以下几项活动形式中选择一项。

实践·交流

只保留原教材内容的活动3和活动4, 并且必须将每项活动后的“应注意以下几点”的内容删除。

发现·创新

在演讲评比活动中要求:

(1) 学生评委需申述评分理由, 总结演讲方法及注意事项。

(2) 演讲优异者介绍演讲经验。

【意图说明】“教科书的内容编写及呈现方式, 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设计的问题, 而在根本上它集中地反映了教科书编写的理念。教科书的编写必须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优秀的教科书, 应符合课程标准的精神, 能够体现课程标准的理念, 落实课程标准的目标。”

高中语文课标在“教科书编写建议”中写道:“ (三) 教科书要适应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符合语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 教科书应突出语文课程的特点, 要便于指导学生自学。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都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 掌握自学的方法, 养成自学的习惯, 不断提高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六) 教科书……要注重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学习专题, 有助于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因此, 笔者在修编中力避理论先行, 而是在学生对第四单元课文学习的体验基础上, 因地制宜地顺势引导。为了避免学生活动的盲目, 在“迁移·反思”中通过预设几个问题, 引导学生以学指导用, 并在用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究和自我反思, 这既有助于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 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品质。“实践·交流”中, 剔除了原教材中话题有老生常谈之嫌的活动1, 以及与学生的人生体验、社会阅历较隔离的活动2, 而保留了活动3、4, 这样既精简了项目, 能确保活动的充分开展, 又因为3、4这两个活动都强化了由课文读到写的延伸意识 (活动3迁移了《烛之武退秦师》一课的劝说艺术, 活动4迁移了《我有一个梦想》一课的演讲艺术) , 而且其情境设计或新颖或生活化, 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实践交流的参与兴趣以及强化语文生活化的实用意识。而在“发现·创新”中, 笔者采取变指示为引导的策略, 即改变原教材将理论指出来明示的显性呈现方式, 为在活动设计中通过问题探究引导、学生自主活动反思总结, 让结论由学生自己得出, 或由学生归纳、教师做补充的隐性呈现方式。这是对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探究的鼓励与尊重, 在总结交流中既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与成就感, 也有助于培养其创新精神。这样就很好地达成了课程标准的目标。

当然, 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学习所得, 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纰漏与错误, 这时就可让教师再作适当的补充与讲授。教材理论先行, 与在学生经过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之后到达愤悱之境时再由教师作适当的理论引导与讲解, 这两种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及教学时机的不同把握, 学生的学习效果必定是大相迥异的。

3.还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探究以自由 篇三

一、“指导与探讨”:指导虚空,探究虚假

在“指导与探讨”环节,教材在阐明“演讲”的文体特征后,针对演讲前的内外因素准备、演讲时“演”与“讲”的各方面,就如何演讲进行了一系列的技巧指导:

“演讲前,应明确演讲的目的,针对听众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确定适当的演讲主题;其次,要准备好演讲稿,行文要体现演讲稿的语言特点,注意将观点、材料和感情有机结合起来;其三,要调整好心态,克服怯场心理,放松心情,充满自信,根据演讲的内容,把握好演讲的情感基调。

演讲时要努力做到:第一,对观众的心理反应要敏感,并运用适当的语气和体态来缩小与听众的心理距离,增强演讲的感染力。第二,演讲内容要充实、新颖,逻辑结构要清晰连贯,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使听众产生共鸣。第三,声音要响亮,吐字要清晰,感情要充沛,张弛有度,表达流畅而抑扬顿挫。第四,要根据演讲的内容、对象、场合选择恰当的技巧。比如演讲者可以用不同的引入语巧妙入题:或讲故事引发听众思考;或制造悬念,扣住听众心弦;或以激情导语引入,激发听众的情感,等等。第五,要善于运用表情、手势等体态语调动听众的情绪,使演讲成为与听众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

演讲稿的行文如何“将观点、材料和感情有机结合起来”、如何“调整好”怎样的演讲“心态”……每一个都是可以作为课题级的大问题,需要经过复杂的探索才有可能解决,更需要通过大量反复的实践,才能掌握的,岂是我们说一说,提一点要求,学生就能做到的呢?

这些要求不过是些理论预想,它缺乏“为什么要这样”的认知探究的引导,缺乏“怎么达成”这些效果及要求的切实方法指导,以及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能力点的训练指导落实。这无疑重蹈了传统教学中“重理论说教轻能力落实”的覆辙。

《教师教学用书》在其“教学建议”中对教材“指导与探讨”部分的说明是:“在‘指导部分主要说明了演讲必需的基本素养和必要的准备,为学生开展演讲活动包括撰写演讲稿打下一定的基础。”“基本素养”岂是“说明”一下就能具备的?这样空洞的说教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可能有什么实效的帮益。显而易见,这样的教材内容设计仍遵循着陈腐的灌输式教学理念模式:先理论框定“这是什么/这要怎样”,再用材料分析/活动验证“这就是什么/这的确要这样”。这种接受式学习、机械训练的模式,与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引导——探究”、“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教学方式和课程目标相悖离。

教材是无声的老师,应该是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而不应是以一种全能的姿态居高临下地对学生“颐指气使”!适当的点拨是必要的,但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材应鼓励学生批判探究,应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而不应越俎代庖地以结论明示来剥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学习权利。

紧随这些演讲技巧的理论指导之后,教材抛出了如下三个让学生思考的问题:

“开展演讲活动,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成功的演讲,对于演讲者有哪些要求?……

2.在演讲活动中,你得到了哪些方面的锻炼并有所收获?

3.从撰写演讲稿到上台演讲,在这一过程中你有哪些体会?”

这些本来具有一定的探究性质的教学内容设计,此时此处俨然已成了伪探究,因为这几个思考问题的答案,几乎就已被前面“演讲前”和“演讲时”的几个“要”点囊括其中了。

“旁门入者非家珍,心中流出最妙音。”语文教科书不应是把成堆的知识和现成的结论交给学生,而是能够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拓宽视野、大胆质疑、善于探究,要重在引导,而不单靠说教,不能以工具主义、单纯的技术训练代替学生自主的学习体验和感悟,要留给学生自我独自成长的空间。

二、“实践与交流”:选择泛滥,提醒裹足

教材在“实践与交流”部分设计了一些活动情境或话题让学生有选择地开展演讲活动,这本来是体现写作表达教学的实践性和学生学习的多元性等很好的课程理念,但是,教材却在这部分的编写中出现了“选择泛滥,提醒裹足”的重伤。

教材为学生练习演讲技能提供了四组活动,其中第一、三两组活动中,又各提供了三种不同的情境,也就是说教材在学生演讲实践这一环节一共设置了八种之多的活动选择。貌似学生学习选择的多元,然而无论是从教学课时还是学情水平来看,都是不切实际的花哨。八种情境,学生逐一阅读下来,就已经用时很多了,这样就直接影响了学生后面的构思准备和演讲表达实践开展的充分程度,而后者才是这次教学中要重点突破的能力点。并且,高一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尚欠缺敏锐与果敢,八种活动情境摆在面前需要作出选择,对他们而言,太多的选择自由就等同于盲目无效和精力浪费,选择泛滥与没有选择同样糟糕。

不仅如此,除第一组活动外,教材还在其他三组活动中无一例外地充斥着各种提醒。以第二组活动为例,在陈述完即兴演讲活动的情境及演讲话题“请以《氓》和《孔雀东南飞》两首诗歌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命运为话题”之后,教材“循循善诱地”为学生“提示几个角度供参考:

(1)从古代社会女性的经济、政治地位谈起。

(2)从宗法社会与法制社会谈起。

(3)由古代女性的爱情悲剧想到当代社会生活中的离婚、再婚想象。”

这些不恰当的提示,与其说是给学生以启发,毋宁说是对学生的思想控制,硬是要给学生有着无限自由驰骋可能的思想之马套上缰绳,且有硬拽着往教材编写者预设的思路上走的嫌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夫子在关于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中蕴含着提示运用的智慧。恰合时宜的启发提示,应是基于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的状态及其实际学力所能达到的层级的前提,而不应在学生还未学习、思考之前,事先就明示出来,后者只会剥夺其思考权,或削弱其自我学习、思考的成就感,禁锢了学生大胆尝试的手脚,限制了他们思想独立成长的空间!长此以往,必然致使学生千人一面地顺从、依赖于他人既定的思维。教材这样编写究竟要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笔者对教材中理论指导和活动注意事项提醒所做的批判,并不是要走向对理论指导完全摒弃的另一个极端,而是质疑教材中这种只注重结果要求的架空式理论指导的有效性,抵制大而无效的空洞说教。语文教科书不是把成堆的知识和现成的结论交给学生,而是能够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善于探究,也就是要重在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并将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的体验和感悟,提炼升华为内在的知识。为此,可以采取变指示为引导的策略,即改变将理论指出来明示的显性呈现方式,而采取在活动设计中通过问题探究引导,通过学生自主活动反思总结,让结论由学生自己得出,或由学生归纳、教师做补充的隐性呈现方式。这样就能化空洞说教为具体指导,变注重结果要求为重视过程引导,而这正体现了新课标下师生间主导与主体的新型关系,也体现了施教者对受教者的平等和尊重意识。

所以,鉴于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表达交流·演讲”的教材内容,在编写上存在“指导虚空,探究虚假”、“选择泛滥,提醒裹足”的不足,笔者认为教材应还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探究以自由,为此,对这部分的教材内容笔者尝试作如下几点的修编:

一、改置教材编排位置:体现读写迁移、学用结合

将“表达交流·演讲”改置于必修2“阅读鉴赏·第四单元”的单元课文教学之后,或是移置于《我有一个梦想》一课的“研讨与练习”之后,并设计“鉴赏·领悟”环节:

鉴赏·领悟:本单元/本课所选的课文作品,都是演讲的名篇。请你回顾本单元/本课的阅读所学,你认为这些演讲者之所以演讲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意图说明】语文学习要与学生的自身学习经验和已有知识积累相联系。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将“阅读鉴赏”与“表达交流”分立两部分内容,各成一统,这不仅表现在编排位置上的支离,更表现在内容联系上的淡薄,造成读与写、学与用的脱离。

《教师教学用书》在其“编写意图”中写道:由于演讲的社会作用,开展演讲活动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意义,“为此,在第二册里安排了系列演讲活动”。在介绍四个活动的编写意图后,编者说“以上几项活动与阅读单元都有或远或近的联系,可以关注它们的联系,也可以独立开展活动”。从这些表述中,都可看出教材的编者对教材的“阅读鉴赏”与“表达交流”之间在内容与功能上的联系是比较忽视的。

然而,作为教材选编的供以阅读学习的课文,不仅是具有丰厚的人文资源的“富矿”,而且因其作品本身即是写的成功典范,而使之也成为我们写作学习的宝库。因此,它们不仅在读的方面具有人文的、审美的功能,还在写的方面具有示范和引导功能。倘若置如此优秀的写作范文不去进行有效地写作迁移、借鉴和实践学习,这无疑是对优质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

这种在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开发上的局限,不仅体现了编者对教材整体设计的宏观把握的失当,而且在深层次上也体现了编者对读与写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的理解欠缺。

M·希尔伯曼的积极学习信条曾言:“对于我听过的东西,我会忘记。对于我听过和看过的东西,我会记得一点。对于我听过、看过并问过问题或与人讨论过的东西,我会开始理解。对于我听过、看过、讨论过和做过的东西,我会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由理解学习到实践运用,是知识的内化与再创造的过程。学与用的迁移,体现了由读的体验到写的实践的技能的掌握与升华。“诚于内”必须得以“形于外”的实践方式将其呈现落实。

笔者对教材“表达交流·演讲”编排位置的调整,一方面是因为这样的安排有助于学生对学的知识及时巩固,并通过用,实现由知识型向能力型的高效转化和提升,从而也让学生牢牢树立“在学中用,在用中学”的学用意识。除了要体现“读写迁移、学用结合”的理念外,另一方面的考虑因素是,第四单元的教学正好为演讲活动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平台。学生正是通过读的学习,在对课文的鉴赏思考中领悟到演讲词的写作技巧及成功演讲的技巧,而这些都将为他们在后面的演讲活动中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提供了相应的知识与能力的储备。

二、改设教材编排内容:彰显学习主体、自主探究

在教材内容方面,笔者改编为:

演讲是一种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重要方式,它主要是用有声语言来传达演讲者的思想感情,收到打动、感染听众之效,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

鉴赏·领悟:本单元/本课所选的课文作品,都是演讲的名篇。请你回顾本单元/本课的阅读所学,你认为这些演讲者之所以演讲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迁移·反思

开展演讲活动,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从撰写演讲稿到上台演讲,在这一过程中你有哪些体会?

2.在演讲活动中,你得到哪些方面的锻炼并有所收获?

3.相比于本单元/本课的成功演讲范例,你认为你的演讲,已经具备了哪些因素?哪些方面还有待提高?

根据你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要,从以下几项活动形式中选择一项。

实践·交流

只保留原教材内容的活动3和活动4,并且必须将每项活动后的“应注意以下几点”的内容删除。

发现·创新

在演讲评比活动中要求:

(1)学生评委需申述评分理由,总结演讲方法及注意事项。

(2)演讲优异者介绍演讲经验。

【意图说明】“教科书的内容编写及呈现方式,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设计的问题,而在根本上它集中地反映了教科书编写的理念。教科书的编写必须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优秀的教科书,应符合课程标准的精神,能够体现课程标准的理念,落实课程标准的目标。”

高中语文课标在“教科书编写建议”中写道:“(三)教科书要适应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符合语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四)教科书应突出语文课程的特点,要便于指导学生自学。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掌握自学的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不断提高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六)教科书……要注重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学习专题,有助于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因此,笔者在修编中力避理论先行,而是在学生对第四单元课文学习的体验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顺势引导。为了避免学生活动的盲目,在“迁移·反思”中通过预设几个问题,引导学生以学指导用,并在用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究和自我反思,这既有助于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品质。“实践·交流”中,剔除了原教材中话题有老生常谈之嫌的活动1,以及与学生的人生体验、社会阅历较隔离的活动2,而保留了活动3、4,这样既精简了项目,能确保活动的充分开展,又因为3、4这两个活动都强化了由课文读到写的延伸意识(活动3迁移了《烛之武退秦师》一课的劝说艺术,活动4迁移了《我有一个梦想》一课的演讲艺术),而且其情境设计或新颖或生活化,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实践交流的参与兴趣以及强化语文生活化的实用意识。而在“发现·创新”中,笔者采取变指示为引导的策略,即改变原教材将理论指出来明示的显性呈现方式,为在活动设计中通过问题探究引导、学生自主活动反思总结,让结论由学生自己得出,或由学生归纳、教师做补充的隐性呈现方式。这是对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探究的鼓励与尊重,在总结交流中既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与成就感,也有助于培养其创新精神。这样就很好地达成了课程标准的目标。

当然,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学习所得,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纰漏与错误,这时就可让教师再作适当的补充与讲授。教材理论先行,与在学生经过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之后到达愤悱之境时再由教师作适当的理论引导与讲解,这两种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及教学时机的不同把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必定是大相迥异的。

总之,任何事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教科书的编写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需要我们的教材编者要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反复锤炼,集思广益,精益求精,不断提高教科书的质量。同时,也要求我们教师能够不迷信权威,具有甄别、批判的意识和能力,在运用教材教学的过程中,有独立的创新思考,有甘当“牛虻”的精神,有敢于向权威质疑的勇气。唯有如此,才能促使我们的教材在质疑探索中,不断改进、不断提高,最终形成一套优秀的语文教科书,从而真正实现新课改的美好教育愿景。

4.还孩子们一片自由的天空作文 篇四

“丁零零,丁零零……”伴随着一阵下课的零声,同学们一个个冲出学校,像冲出了囚笼的小鸟一般,飞向渴望已久的蓝天。

有着“阳光少年”之称的杨阳同学,哼着小曲,走在回家的路上。

“妈,我回来了!”只见他潇洒的一甩书包,连蹦带跳的进了起居室。

“妈,长假计划我已经列好了!今年暑假作业不多,我用十天半月准能完成”,说着,便从书包里拿出计划书。又说:“接着,我们再去北海道?……”

可还没等杨阳说完,妈妈也拿出了一份计划表。他一看,差点没晕过去:早晨六点到十一点小提琴培训,十二点毛笔班,傍晚围棋……

“哎!”他叹了一口冷气,拖着书包,迈着沉重的步伐向书房走去。

……

天刚蒙蒙亮,妈妈的声音就在他的耳畔响起:“杨阳,起床了!”

“嗯……”他很了一声,用他每天含糊的`老话继续赖床,美曰:“春宵一刻值千金,今天君王睡懒觉。”接着,又是一阵河东狮吼,估计这一吼,大概要把整幢楼的人都吼起来了……

无奈,他慢吞吞的穿上衣服,踏上了去补习班的路……

这一天,杨阳累极了。一回到家,有得接着做作业。第二天还是一如既往。哎,他梦寐以求的北海道啊,怎么说变卦就变卦了呢?!

整整两个月,他都泡在补习班的苦水里,尽管成绩提高了不少,可杨阳却变得越来越憔悴了。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快醒醒吧!何必花钱买憔悴?!白折了那么多钱,却适得其反,这,难道是你们想要的结果吗!?

5.只要生命还在优秀作文 篇五

俗话说“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而对于我们——生命是一切的一切的资本,有了生命我们就可以拥有一切,有了生命一切就被赋予了意义;纵使我们拥有了其他,但因为没有生命,一切都毫无意义可言。

所以,只要生命还在,一切都有可能。

只要生命还在,梦想总会成为现实;只要生命还在,人生的脚步不会停止;只要生命还在,我就可以畅笑;只要生命还在,温暖总会随行;只要生命还在,我就不会放弃梦想、停止脚步、陷于悲哀、溺于凄冷。

生命之花终会灿烂的,所以,不要以感伤的眼光去看过去,因为过去再也不会回来了,最聪明的办法,就是好好的把握、珍惜、爱护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只要生命还在,一切都可以改变。纵然,你现在学习不好,是人们眼中的坏孩子,但,生命还在,你就有机会去改变自己,改变一切。你有权利去努力学习,有权利使自己变好,有能力让别人去平视,甚至是仰视自己。只要生命还在,我就可以提高自己,雕琢自己,尽管我无法改变过去,但我会尽自己努力,让以后生命的每个足迹,都开出灿烂的花;让人生的每个角落,都洒满阳光。

现在,我是一名初二学生,爸爸妈妈亲人都把希望寄托在我的身上,希望我能努力学习,最低的是要我考个大学一本,而最高,是要我考博士后……我现所能做的大概只有努力学习了,虽然我觉得实现家人的梦想是很遥远遥远的了,但,我会一直坚信“只要春天还在,冬雪终会慢慢消融,春雷定将滚滚而来;纵使黑夜吞噬了一切,太阳还可以重新回来;纵使陷身茫茫沙漠,还有希望的绿洲存在。”

生命还在,梦想还在,实现梦想的那一天也在。我一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实现梦想。

6.自由与生命作文 篇六

去年暑假,我在姨妈家玩,姐姐在鸟店买回了一对鹦鹉,一公一母。红冠子,绿脖子,蓝羽毛,灰身体,五彩的尾巴,可美丽了。姐姐还带回一袋鸟食,有小米谷子之类的,我每天倒一点在食盆里,一开始它们不怎么吃,到第六天的时候,我发现食盆里的食物全没了,水也没了,我又给它们满上。

第十几天,雌鹦鹉那只死了,头上有点凸,看来是撞笼子而死的,估计它是为了获取生命的自由吧!接下来,我开始精心照顾那只雄的,让它适应这个家,我把门打开,让它随时可以出来转转。

有一天,我逛街回来,发现它正和狗在地下进行激烈搏斗,它掉了几根羽毛在鸟笼中,狗狗跳跃力虽然很强,但也进不了鸟笼,我好不容易才平息了一场战争。一天,我正在房里玩电脑“CF”,打得正爽,听见几声鸟叫,虽然我是高手,但竟不知道怎么暂停,哎,没事儿,反正窗户关着!打完了这局,我出去一看,鸟飞走了,我正要抓它时,它“哗啦”一声飞走了……

7.生命自由作文 篇七

——题记

昨晚,我们吃晚饭时,忽然听到“扑楞扑楞”的声音。是什么东西?我和爷爷出外面一看,原来是一只离队觅食的燕子不幸降入院中。爷爷不费吹灰之力地抓住了它。我欣喜地接住了它,仔细观察起来:小燕子一身乌黑的羽毛,肚皮上布满了雪白的绒毛,小脑袋上一双黑玛瑙般的小眼睛,尖尖的嘴喙。它的爪子在不停地扑楞着,似乎在反抗命运的不公。爷爷将它的腿上绑了一条白带子,另一头绑在栏杆上,这下它就逃不掉了。爷爷拿来一把刀说:“飞禽的肉可是好补品,富含蛋白质,爷爷把它杀了给你好好补补。”说着就举刀奔向小燕子。小燕子似乎知道厄运即将降临,它扑扇着翅膀,努力逃跑,无奈绳子在束缚着它。它并不甘心,双翼张开趴在地上,鸟眼中流露出对生命的渴望,对人类的乞求,原本清脆悦耳的叫声此刻却是那样的无助,那样的揪心。我拦住爷爷,请求爷爷不要杀它。起初爷爷还不同意,经不住我的再三乞求,终于答应了。

我给小燕子搭了一个简易燕窝,供上小米和水。谁知它什么也不做,只是静静地蹲在角落里,闭上眼睛。我想它大概是困了,便没再搭理它。

今天中午,我再去看它时,发现它已经饿得奄奄一息了,而食物却一米未动。它的两只眼珠望着高高的天空,眼中流露出羡慕与向往。我动了恻隐之心,决定将它放了。剪断绳子后,它惊讶地望望断绳,又望望我,似乎不相信命运之神能对它网开一面。良久,它扑扇扑扇翅膀,脱离了地面,飞入了高空。就在我为释放了一个灵魂而喜悦时,小燕子却因为一天未进食而浑身无力,从十几米的高空如一只断线风筝般直直坠落下来。

楼下传来“砰”的轻响,小燕子死了。

8.自由与生命作文500字 篇八

星期天,偶尔空下来,我就在想生命是什么?

我想起了以前我养的那只小兔,买来它以后,我常常去看它,给它喂食,却总看见它蹲在角落里发呆。我拿了两片菜叶子在它眼前晃了一下,它也只抬头望望菜叶子,转身一扭,只留给我一个屁股。偶尔,铁笼中发出的小声音被我听到了,我便去看它,只见它再用爪子奋力搏击铁笼,我不免有些担心:“小兔子会不会趁我们不在时逃出来?”果然不出我所料,有一天我们回到家,发现小兔子竟然跑了出来!我们悄悄走到它身旁,想捉住它。它好像看见了我们,眨巴着两只小眼睛,满屋子乱跑,随即留下它的标志物——一粒兔子屎。爸爸气坏了,紧追在兔子后面,我和妈妈则去拦住小兔的去路,这才把小兔抓住了。小兔挣扎着,极力蹬着大腿,企图重新回到地上,爸爸飞快地将小兔放回了笼中。妈妈怕小兔再逃出来,还给笼门按上了夹子。我以为这样就可以万无一失了。可我万万没有想到小兔仍然可以震开笼门,逃了出来。我顿时被这只小兔寻求自由的力量感动了。

“生命应该是自由的!”这是我家小兔告诉我的。我深思起来:对小兔来说,这个小笼约束了它的自由,它希望自由,希望自己能生长得更健壮,这就是小兔的生命。联系我们的生活,如果我们热爱生命,就应该冲破约束我们的铁笼,让我们活得更加有意义,不是吗?

9.还生命以自由作文 篇九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生命是宝贵的。假如我的生命还剩三天,我一定要做许多有意义的事情。

假如我的生命还剩三天,第一天,我一定要玩个痛快。首先,我要先去大运中心玩,做许多从未做过的运动:打篮球、打乒乓球、踢健球、踢足球……我还要围着大运中心的主场管快速地骑自行车,直到筋疲力尽为止。也许这并不是个宏伟的设想,但这已经足够了。然后,我要去风光秀丽的甘坑古镇,玩遍整个小镇。我要吃遍整个小镇的美食,每一道美食都要细细的品尝!我要购买我梦魅以求的鸟哨,那能发出清脆的鸟叫声的鸟哨,是多么的有趣啊!我还要拍遍整个小镇,那古风味儿十足的小镇,使得多少人驻足痴望。一路的好风景,每一汪水塘里,都有海洋的气息,每一片嫩叶上,都有春天的芬芳,每一棵绿树上,都有森林的苍翠,每一滴露珠上,都有太阳的光辉,何人不拍照呢?最后,黄昏来临,短暂的一天悄悄离我而去。

第二天,在人生短暂的`路途中,也许有美丽的追求,也许有充实的事业,但给我快乐的是我的朋友。我要汇集起我所有的朋友,在海边办个聚会,享受日出来临时的欢乐,享受迎面吹拂而来的海风。在太阳下和朋友一起快乐的游泳,欢快地唱着歌。让我忘记失去生命的痛苦。随后,傍晚来临,快乐的一天和我擦肩而过。

第三天,也是最后一天了。就这样,我想起了我生死的栖息地一——家。家是停留的港湾。它给予了我温暖。在最后一天,我一定要为爸妈做点事儿,尽到最后的孝心。早晨,为爸妈做一份热腾腾的早饭,帮爸妈洗碗,洗衣,晒衣。中午,为爸妈递上最后一道香喷喷的菜,看着他们吃饭时高兴的容颜。晚餐过后,我要为爸爸洗最后一次脚,为妈妈按最后一次摩,大声对爸妈说:“爸爸妈妈,谢谢您们创造了我,我爱您们。”天色已晚,我静静地躺在床上,慢慢地闭上了眼睛,最后一天。

10.还孩子一个自由自在的灵魂 篇十

放下将孩子视为自己生命延续的想法,就要把孩子看成独立的生命个体。在观念里摒除诸如“我是你爸,你得听我的”、“妈曾经有个梦想未能实现,希望你能去达成”、“我生了你、养了你,你就得按照我安排的路去走”之类的潜意识想法。给孩子生命并非孩子的请求,视养育孩子为自己的义务而非给予孩子的恩情,故而我们没理由将“父母的恩情”作为资本,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走人生之路。自己的意愿与父母的意愿发生冲突是我接触到的许多学生痛苦的根源。将孩子视为独立的生命个体,引导大方向而不教导具体怎么走,还孩子一个自由自在的灵魂,相信孩子可以走好自己的路。

无条件积极关注自己的孩子,给予孩子稳恒的关爱。无论孩子听不听话,父母都爱你;无论孩子成绩好不好,父母都爱你;无论孩子身体健不健康,父母都爱你;无论孩子将来贫穷或富裕,父母都爱你;无论孩子走的是正道还是误入歧途,父母都爱你„„让孩子深刻体会到父母的爱无时无刻都在身边。

要懂得如何爱孩子,就先懂得如何爱自己。自己悲观消极,如何让孩子乐观积极?自己没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何让孩子健康成长?自己没有兴趣爱好,把全部心思都放在孩子身上,如何让孩子轻松地玩乐?自己对待工作不上进或抱怨劳累,如何让孩子好好学习热爱学习?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会无形中影响孩子,这种影响,身教大于言传。

作为父母,当然不希望孩子拿我们去和别人的父母比,所以,也请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尤其是拿自己孩子的短处去比较别的孩子的长处;父母不希望自己工作中犯了错误,就有人劈头盖脸地指责,甚至对人不对事地怀疑自己的工作能力,所以,也请孩子成绩有波动时,不要妄加责备,更不要怀疑孩子的学习潜能;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努力得不到肯定,自己的主意被别人无视,所以,也请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和及时的肯定,孩子异想天开的想法,自己试着去理解,理解不了也予以尊重,而非笑话或无视„„

博尔思老师与家长接触过程中看过不少母亲的QQ、微博、博客的图像,将自己的孩子作为图像的较多,将自己与孩子的合影作为图像的也多,将一家三口的合影作为图像的就较少,将自己与老公的合影作为图像的就更少了。这样的行为自然无所谓是对是错,但在潜意识里流露出了对家庭成员重要性的判断。将自己排在第一位,可能作为父母的很多不愿意承认,或者不愿意这么做,但我也认为自己当是排在家庭首位的。不少夫妻,在有了孩子后,就将孩子看得比另一半更重要;甚至在有的家庭里,母亲可能还会有意或无意地与孩子联盟,抱怨孩子的父亲。这样的母亲哪怕尽全力爱孩子,都不会让孩子内心拥有纯粹的幸福感。在一个家庭里面,最希望父母和睦家庭完整的就是孩子。父母之间不和谐恩爱,就是孩子最大的悲哀。为什么有的孩子会经常生病?因为他发现自己生病时,父母不会吵架,会一起来关注他,于是,他宁愿折腾自己的身体来看到这样幸福的场面。

11.还生命以自由作文 篇十一

以“四个结合”还学生写作的自由

湖北省襄阳市田家炳中学

王宏宇***

【内容提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对高中作文教学有这样的要求:“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我们应该努力使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把更大的自由让给学生。而要实现这样的追求,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笔者认为做到“四个结合”,自由作文与统一作文相结合,课外作文与课内作文相结合,对话作文与传授作文相结合,创写作文与标准作文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以“四个结合”还学生写作的自由

高考中,作文题占60分,被称为语文的“半壁江山”。但提起写作文,常听学生说:“我就怕作文,提笔就头疼,总觉得没东西可写。”有的学生作文虽然也交上来了,但仔细一看,刚开个头,敷衍几句,就草草收场;或是内容空泛笼统,不知所云。由于平时的教学中又对作文教学不够重视,没有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教学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以至于成效不大,作文就成了师生们的一块心病。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对高中作文教学有这样的要求:“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这就要求我们应努力使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把更大的自由让给学生。笔者仅就个人近年来在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归纳为“四个结合”还学生写作的自由,即自由作文与统一作文相结合,课外作文与课内作文相结合,对话作文与传授作文相结合,创新作文与标准作文相结合。

一、自由作文与统一作文相结合我们都喜欢让学生按自己的统一要求作文,这样利于批改、便于讲评,能更好地发现学生的问题,也可以使作文教学按照自己既定的要求。但在作文教学实践中这不符合写作的基本规律,从写作体会看要按照一个比较狭隘的固定的要求作文,如内容上紧跟高考题,高考考什么样的作文就练什么;形式上要求四平八稳;主题上要求“放之四海皆准”,以便在高考指挥棒下以不失分为原则,不要求新立异。如果不是凑巧这一方面恰好有所积累,要写出好的文章是不容易甚至是不可能的。学生的情况各不一样,我们不能要求他们写自己并无积累并不想写的文章呢?当然,也许有的教师会说,考试都是统一要求的作文啊。不错,考试作文总有一个统一的要求,但我们必须要弄清楚考试作文与平时作文的区别。我认为:考试作文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学生的作文水平和写作能力,而平时作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和写作能力。考试作文是看结果,平时作文是重过程。如果学生根本不想写、无法写,又怎么能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呢?因此,保证学生的写作自由,倡导自由作文是非常必要也是十分有意义的。

如果我们再联系近几年来的高考作文命题,不难发现近年来高考作文都尽可能地给学生更大的选择自由和写作空间。比如,2013年作文题目,“„„人生也是如此,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以方圆为话题,根据此材料,题目自拟写作文。”2012年作文题目,“„„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写一遍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

当然,我们所说学生作文的自由,也不是对学生的作文放任自流,不管不问,而是努力给他们写作的自由空间和选择的自由,不愿意写的不必逼着他写。更多的时候,是提供一个写作的情景或话题。如高一开学的第一次作文,就是让同学们介绍自己,介绍自己的父母,介绍自己的家族。高二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时,我就布置每人写一首诗、写一篇评论。

嫦娥三号成功发射的时候,我就以“嫦娥和玉兔”为话题作文。即使有时候是命题作文,我总要给学生不止一个题目,对作文的要求也不是规定必须写多少字,写什么内容。对学生作文完成的时间也是比较自由宽松的,只规定一个大概时间。我们不能由于时间的限定使学生的作文过程不完整,只是匆匆完成一个作业而已。我一直认为学生作文是其在进行艺术创作,而不是在教师严格标准下的“现代八股”。既然学生作文是其创作的艺术品,那么就必然允许他的自己的作品张扬个性、表现自我、创新作文。在实践中,我感到自由作文学生欢迎,习作的质量也相对比较高,从教的角度看,得到的信息反馈量更大,发现的问题也更多更真实。

二、课内作文与课外作文相结合语文老师,一般都会在注重课内作文的同时,对学生的课外作文提出一些要求,而我更重视课外作文。因为课内作文虽然对于培养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一定的要求作文的能力很有效,从应试这个角度讲,不失为一条可行的路子,但学生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始终是被动的,思想受到限制,思维受到限制,想说的话却憋在心里无处说,想要表达的真情实感无处表达,因而很难有佳作出现。况且高中作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应付高考,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感悟能力。所以,我在作文教学中就注重了课内作文与课外作文相结合,侧重于课外小作文训练。

在学生的课外作文上我花了不少的心思:首先努力丰富学生课外作文的内容,我经常通过自己的写作实践引导他们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写作的触发点,关注国内外焦点问题,从生活中找素材,提醒他们要特别关注自己,要以一双慧眼去观察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要以敏感的心去体察生活中的每一个微小的变化,更要对自己内心的微妙变化时时刻刻予以关注,因为文章都是心灵的产物。而这些在课内作文中不可能都一一涉及到,引导学生在课外将自己一时的感悟,点滴随想用语言文字的形式再现出来。

平时我评讲周记和随笔时,经常拿学生的优秀片段和心得体会讲读,甚至把他们的作品和大家之作放在一起比较。比如我班学生的《今天晨会讲话让我想到的》,从分析晨会讲话的“律人必先正己”,想到每一名高中生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尤其是每一名班干部“打铁必须自身硬”,才能树立威信,推及到我们的国家领导干部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才能让人民信服。我也就此机会表扬了这位同学的由此及彼的思路和社会责任感。

三、对话作文与传授作文相结合我一向不认为作文知识和能力之间有着必然联系,单就我们自己的体会而言,知识到底在其中起多大作用,就很值得怀疑。写得一手好文章,而考写作知识不及格的人绝不是个别的特例。对我们写作有益的倒是一种沙龙式对话,能激发大家的写作热情,给大家写作得失的启发。基于这样的一些基本想法,我的作文评讲课是“沙龙”式的,就一个作文题或一篇作文,展开广泛的对话。

作者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同学们针对一个作文题目,可以发表自己的评论,不同意见可以辩论,老师也只是其中普通的对话者。不是说我就完全丧失了教师的角色,不发挥我应该有的作用,而是说我不以自己的意见为核心,学生常常和我的意见相左,而且批评我的作文评价标准“太旧”“太实用化”“框框太多”,我既据理力争,也虚心接受。我们讨论的话题,也不是纠缠于所谓写作的知识和写作的理论,包括教材的写作内容也绝不拘泥,甚至有时会把它作为我们批评的对象;而是以学生的习作为话题,以鲜活例子为讨论的出发点。人们常说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但在课堂中具体地体现就不容易,而且要在作文教学中实现学生的主体似乎很难。而我们认为这样的作文评讲课,学生往往能成为“主体”,非常投入,学生和我自己都觉得效果不错。

比如,在《必修二》的“写景要抓住特征”这一话题训练时,我就引导学生,人类是自然万物的一种,自然界到处是人类的弟兄。人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由于相互之间有某种联系,常常会产生一定的感悟和联想。我们对秋天的校园观察和认识不同,就个人眼中的校园秋色谈一谈,再就我所观察的秋色谈一谈,然后再让同学们结合大家说的和自己想的,下笔写作文。当然,也可以写家乡的秋色。这样一来一双眼睛变为慧眼识金,作文的视野更开阔了,思路更加完善了。

四、创新作文与标准作文相结合在平时对学生作文评价上,我从不用统一刻板的标准去衡量学生,更不以自己的喜好为尺度去评价,而是在考虑写作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灵活的评价尺度,尊重学生的写作创新个性,更为看重学生的自我表现。文章是表达思想感情最重要的方法和途径,能够恰到好处地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来,能把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说清楚,就应该是好的文章;能表达一种不同一般的思想认识或独特的生活体验,则更为优秀。近几年高考的满分作文无不是这一类作文的典型代表。有些个性鲜明、不同一般的创新作文,即使那样的风格我并不特别喜欢,我也充分给予鼓励他们去创新,并给以高分。

在评讲中,我重点鼓励他们从这两方面去创新。一是形式多样。在一次以“良心”为话题的作文中,我在批改中发现了五篇优秀作文,于是我先横向把几篇作文简介了一番,然后重点向大家展示了其中最有特色的两篇:一篇是以话剧形式,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深刻地表达出“人们需要善良, 善良是世间最珍贵的品质”这一主题的《善良回家》;另一篇是以第一人称自述的形式的《钱的自述》,让学生明白了新颖的形式可以使文章更出彩。二是立意深远。优秀作文的选材、立意都有其独到之处,这是一般学生望尘莫及的,也是这些文章最成功的地方之所在。只有这类学生才具备该方面的素质,因此在评讲时我就更注重他们这点。比比谁的作文立意更新,优中选优,多向比较,让他们知道自已这方面的现状,和别人的距离,怎样写才能更好,才能在考试中拿高分。

正是因为在平时的作文评讲中我注意到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不拘泥于作文的统一标准,分类给予他们不同的鼓励和指引,使各类学生的作文水平都有了不同的提高,特别是那些原来作文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在受到点滴成功的激励后,内心的喜悦难以言喻,作文积极性倍增,逐渐向高一层次迈入,作文训练形成了良性循环,这也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所期盼的。

当然,我也因此遇到过一些尴尬,因为这些同学的作文,换了一个教师批改就可能得很低的分数,而且大多在考试的时候,但我至今仍然坚持在作文训练中重视自我表现、轻视统一标准的做法。我认为,这样做的意义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写作创新的个性,而且对学生的人格养成也有好处。每次评讲作文时,我专门把这类优秀习作挑选出来放在一起,以更高标准去要求他们,更注重的是他们在创新上的独到之处,让他们吸收到更多的写作精华,每一次都有感悟、都有收获,使其作文向更高层次发展。

总之,作文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其终极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让学生能够终身发展。

12.生命自由作文 篇十二

我沉思片刻,犹豫地回答:生命更重要。这道题把我难住了。尽管我选择的是生命,可是文章作者苦口婆心地讲了这个故事,不就是为了告诉我们自由的重要吗?如果我写了生命,将有99%的可能换来一个大“×”。但是我还是选择了生命,我想尊重我的内心。

一切都源于生命,生命在一切之上。在死去之后,一切都对人或动物失去了意义。没有自由,活着还有什么意义?活着就有希望,就有意义。在死去之后,不是就能获得自由?可死去之后,自由又有什么用?再说,其实几乎每个人都是牢笼里的困兽。

那么,是不是自由不重要呢?不,自由相当重要,可重要的不是形式上的、躯体的自由,而是灵魂与思想的自由。毫不夸张地说,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都被豪华的钢筋混凝土建造的“牢笼”所困,可是我们照样可以幸福地生活,尽管我们的躯体倍受束缚,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尽情地放飞思想。

想到那只老鸟因为自己的孩子失去躯体的自由而将它毒死,未免有些极端。失去自由的人,依然可以靠欲望活下去,这欲望便是向往。失去自由的人,真的是生不如死?未必!我认为死亡是懦弱的表现,而勇敢地活着才是智者所为;自由每个人都能拥有,失去自由后的生活不一定是苟延残喘,尽管人的灵魂在躯体之内,但它是不受控制的,人的躯体被笼子所困,可是思想是困不住的,想象力可以天马行空,爱与美的向往可以远渡重样。身在铁笼心飞远,“魂不守舍”也无关,内心快乐就存活,失去自由照样可以有生命的春天!失去自由,就闭上眼睛,任心灵飞翔,快乐地幻想,靠片片希冀幸福地活下去……

上一篇:文明礼貌月总结下一篇:小学美术兴趣小组活动实施方案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