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导入创新

2024-08-10

信息技术教学导入创新(11篇)

1.信息技术教学导入创新 篇一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情境下的导入

一个好的课堂导入犹如一部巨著的提要,读懂了提要就抓住了巨著的精髓。一堂课有一个精当的导入就有助于学生对这堂课的迅速掌握,也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新课程理念就像一股新鲜的海风,不断冲击着我们的课堂教学。努力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活力和激情,让课堂更精彩,让学生成为信息技术学习的真正主人,这已经成为新课改背景下所有信息技术教师的共同追求。如何让课堂教学更精彩,一个优秀的课堂导入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设计好课堂导入,很值得我们年轻的同仁重视和研究。

什么是课堂导入?课堂导入是教师采用简洁明快的语言或辅助动作拉开一堂课的序幕,随之进入课堂教学主体的过程。好的课堂导入犹如磁石,能把学生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课堂导入又像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如果在课堂导入这第一环节就能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跟着你走”,赢得他们的注意力、学习热情和兴趣,使他们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之中,我们便获得了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而利用好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来优化课堂的导入就会使你的课堂跟精彩。

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一直在这方面进行着探索和尝试,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结合平时的教学工作,谈谈自己使用的一些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课堂导入的技巧。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情境”一词可解释为情景,境地。创设具体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也是课堂教学实施主体教育的重要任务。所以,我认为在课堂导入时创造一定的教学情境是非常重要的,而情境创设的核心应该是让学生在情境交融中学习,使学生整个身心都融入到情境中,让学生身在庐山却不知庐山真面目。托尔斯泰有这样一句名言:“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只有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被积极的调动起来时,学生才会产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渲染了良好的课堂气氛。

二、贴近生活,源于现实。

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时,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特点出发,要从生活中取景,所选内容和方法要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连。教材旨在帮助学生养成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这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相辅相成的。

三、设置悬念,引发探究。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在遇到矛盾、对问题产生悬念时,大脑中会出现特有的兴奋,于是他们就会积极思考,千方百计在去探索其中的奥秘,以获取心理上的满足。教师可以依据这一研究,精心设计出能够引起学生好奇心、探索欲的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强烈愿望,然后自然进入新课学习的一种方法。

2.信息技术教学导入创新 篇二

一、游戏导入法

对于游戏, 学生是最喜欢的, 最热衷此事, 学习积极高, 兴趣最浓。在教学中如果能因势利导, 把“游戏”适时引入课堂, 把学生潜在的学习势能转化为动能, 就会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如在学习“认识键盘”这部分内容时, 在教学中我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 首先我提问:同学们, 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不光你们喜欢, 老师也非常喜欢。老师喜欢玩的游戏很多, 其中有几个我特别喜欢的, 我想现在给同学们表演一下, 你们愿意看吗?这时候我来演示金山打字2003中的“太空大战”“激流勇进”和“拯救苹果”等打字游戏。这些游戏设计得非常有意思, 一下子就把孩子们的兴趣调动了起来, 使他们跃跃欲试。演示完毕我提问:这几个游戏你们觉得有意思吗?想不想玩?那要先回答一个问题:谁能说一说打游戏的时候最难过的、也是最有意思的是哪一关?学生答 (关底) “怎样才能打到关底?能直接到达吗?”“不能, 要闯过很多关卡才能到关底。”“那我告诉你们, 我刚才玩的几个游戏就是关底, 你们要想玩这几个游戏, 也要先闯过几个关卡才行。这几个关卡是: (1) 认识键盘; (2) 学会正确的键盘指法; (3) 能够盲打。老师也是一关一关闯过来的, 怎么样, 你们有信心完成闯关任务吗?好, 那今天我们就来闯第一关。”这样的导入不但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还使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 并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质疑法导入新课

古人云:“学则须疑。”“非学无以致疑, 非问无以广识。”教师提出耐人寻味的问题,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造成悬念, 促使他们动脑筋, 认真思考, 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 有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时, 应向学生巧妙设置悬念, 有意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 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揭开“谜底”中来, 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 引起学生的兴趣, 集中注意力听讲。如在学习“复制”和“粘贴”文字这一内容时, 我先给同学们设置悬念:“同学们, 我们来做一个比赛, 你随便说几个字, 你用嘴说, 我在电脑上输入, 我保证比你说得快, 你信不信?”“不信!”回答的声音不但异口同声, 而且非常洪亮, 这是我预料之中的。“不信我们来比试比试, 谁来出题?”一名学生自告奋勇地站起来, “我们就说学校操场上的校训吧‘勤学文明健美’, 好, 开始!”我第一遍把字输入的时候, 明显落后于口述的学生, 但是, 我用键盘的快捷键操作方法把这几个字进行了复制, 然后开始粘贴。很快, 口述的学生就跟不上了, 同学们的表情也由自信转为了惊讶, 无不睁大眼睛, 你看看我, 我看看你, 却不知道老师怎么能这么快。这时候我适时发言:“同学们, 你们想知道我是怎样取胜的吗?其实这个方法很简单, 很容易学会, 你想知道这个方法是什么吗?那就是‘复制、粘贴’, 你想尽快学会吗?”“想!”声音异常响亮, “好, 那我们现在就开始吧!”学生兴趣大增。这样导入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而且在对比中增强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锻炼了思维能力。

三、主动尝试法

“主动尝试”法就是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小学生生性好奇、好动、爱问究竟, 以及计算机学科操作性强的特点,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主动参与。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 或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 让学生能够达到“跳一跳, 摘果子”。这些既有“可接受性”, 又有挑战性内容, 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探究精神。

例如, 在教学《给作文排版》这一课时, 教师事先制作好这一课知识点相关的学习材料,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后, 进行试一试练习, 尝试设置字的大小、颜色、形状、字体等, 再归纳小结, 问学生什么是字体?在设置字体前第一步先做什么……这样就已经直接进行新课教学了。

四、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法即所谓“温故而知新”。《教学论》中说:“复习不是为了修补倒蹋的建筑物, 而是添建一层新的楼房。”由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是最常用的方法, 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提问复习和新课内容密切相关的已经学过的知识, 几个问题就可以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 过渡到新课也十分自然。这种承前启后的导课, 既简单明了, 又衔接自然。如在学习启动“powerpoint”程序和认识“powerpoint”窗口各部分名称的时候, 我就是先让学生演示已经学过的“word”程序的启动方法, 并指名说出“word”窗口各部分的名称。然后启发学生:“powerpoint”程序的启动方法与“word”基本相似, 你能试着自己启动吗?这时候学生会很容易尝试打开powerpoint程序的方法, 从而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引出要学的新知识, 实现了新旧知识的迁移。又如, 在学习“Excel高级筛选”时, 教师要求用Excel的“自动筛选”功能从学生学期成绩统计表中筛选出“数学成绩大于80分, 且英语成绩大于90分”的所有记录。这是一道复习题, 学生很快便完成了。教师接着问:如果我们将题目中的“且”字改成“或”字, 你们能筛选出来吗?经过一番尝试, 同学们发现无法用学过的筛选方法实现。此时教师将话锋一转:要想在两个以上的字段间实现“或”等更复杂的逻辑运算, “自动筛选”无能为力, 必须使用“高级筛选”才能实现, 请大家自学教材。这样的设计既复习了旧知识, 又自然地引出了新知识, 实现了新旧知识的“无缝”衔接。

五、直观导入法

当我讲《计算机的组成》时, 这是一节不容易使学生感兴趣的纯理论课, 我从同学们见到过的计算机外观入手, 讲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用准确而幽默的语言、恰当的比喻, 将抽象的名词具体化, 专业的语言生活化;并且为了强化记忆, 还设计了一张图, 如“计算机五大部件”——我用五个圆圈来表示, 将这五个圆圈按一定的位置来摆放, 如“最靠左右两边的圆圈”——用来表示“输入、输出两大部件”, 这样的比喻形象而生动, 使学生很愉快地接受那些枯燥的电脑知识, 教学效果非常好。

六、范例式导入

所谓范例式导入就是用教师做好的作品作范例展示给学生, 使学生对作品产生羡慕感而被作品的精美折服。用这种方式导入让学生体验到软件功能的强大, 学生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制作精美的作品, 也让学生体验成功。如在讲Word中“插入图片”这节课时, 我首先让学生欣赏一些以前学生制作的图文并茂的作品, 有精美的贺卡、手抄报、诗配画等。学生看后, 便小声地讨论起来:“真漂亮!”“怎样才能做出这么好看的贺卡呢?”……他们的眼中流露出求知的欲望。这样导入, 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和情境, 真正调动了学生的激情, 为下一步自主探究奠定了扎实的情感基础。

七、横向联系法

横向联系是指联系运用学生已学过的其他学科 (语文、数学等) 和生活中学习的知识, 有效利用心理学的知识迁移原理, 使学生原有知识对所学的新课产生积极的影响, 较快地转移注意力, 激发对新知识的兴趣。如文字编辑是信息技术课的主要内容之一, 然而不少学生会认为, 文字编辑不就是“打字”吗?只要会输入文字不就可以了, 一些连简单的插入、删除还没有学会的学生也觉得它“没意思”。所以在上“文字编辑”这节课时, 我从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的关于文字编辑的内容入手, 如报纸、电视、广告语、手机短信等, 使学生在体会信息技术对人类日常生活深刻影响的同时, 感受到文字输入的重要性,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这堂课时, 我以一幅事先做好的“我为世博献计策”的作品作为本节课的导入。从这幅作品中, 同学们有了动手操作的要求, 学生就需要掌握本节课要学习的信息技术知识才能完成同样的作品。这样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了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3.谈谈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导入法 篇三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导入法

前言

初中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理论与实践的学科,目前其具体教学内容均是与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处理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因其本身便是一个容易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学科,教学过程中导入法科学的融入便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使课堂教学变成师生之间交流互动的综合展示平台。导入法在进行融入到教学实践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些不足不但会致使教学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还会阻碍课堂氛围的营造,所以教师需要在掌握一定导入原则的基础上积极构建科学的导入法。

一、课堂导入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课堂导入法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其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教师只有充分意识到教学中的问题才能更有方向、有针对性的进行改正与完善。

1.导入时间概念不强

导入只是对教学内容的一个简单铺设、是课程教学的一个环节,而不是主体,因而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充分控制好导入的时间。但根据对部分老师在进行信息技术导入的研究,有的导入精简不足致使耗费十多分钟的导入时间,一堂课本身只有四十五分钟,在导入中耗去了约三分之一的时间,这样冗长的导入容易使学生陷入具体的情绪中,最终反而会影响课堂的氛围。

2.导入内容与教学内容相符程度低

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导入时缺乏融合意识,选取的具体导入方法与教学内容不相符,这样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活跃课堂氛围,却也容易将学生引导到其他的思维世界中去。例如,在《规划分割,有条不紊——表格的运用》一课的教学中某位教师选择了为学生朗读主题为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的文章的形式进行导入但选择的文章与“表格的制作”、“规划”等字眼一点关系都没有。如果在《你想设计什么样的网站——确定网站的主题、规划网站结构》一课中,教师可以选择这个,因为教师可以以“爱国主义”为题材交学生如何进行网站的设计,但将这篇文章融入到制作表格的教学内容中则属于完全偏离教学主题,不但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还容易影响教学效率。

3.具体导入方式缺乏创新

出其不意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这就说明在进行教学导入的时候教师要以一种学生想不到的形式进行导入,从而在吸引学生好奇心的同时将其引入教学主题中,但很多教师缺乏创新精神长期沿用固定几种导入模式,反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习惯运用“课前回顾”的方式通过复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在引导学生进入下一部分的学习,枯燥乏味的导入形式使学生产生一种反感情绪从而更不愿意参与到新内容的学习。

二、课堂导入应遵循的原则

信息技术教学中为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更远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一定要在遵循一定的导入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导入。

1.导入要有新颖性

新颖性强调的是导入方法上要独具创新精神,不能一直沿用学生已经熟知的几种导入模式,这样不但起不到吸引学生的作用反而更容易让学生反感。例如,在《资源管理的利器——资源管理器的应用》一课的教学前,教师仍采用“课前回顾”的导入方式将学生引领到《负责任的使用计算机——计算机安全与使用道德》一课的重点知识的回顾中,枯燥的教学内容会完全僵化学生的思想,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因而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采取更为新颖的导入方式使学生更愿意主动投入到枯燥的内容的学习中。

2.导入要有趣味性

趣味性强调的采取各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式进行课前导入,诸如营造欢乐、悬念氛围等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例如,在《Photoshop中的魔术师——利用滤镜表现运动的魅力》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一张照片在修改前后的差异,让学生感叹PS技术的神奇之外有种“马上学会”的冲动,这样学生便可以在一颗好奇心的驱使下主动投入到信息技术这一门学科的学习中来。

3.导入要有启发意义

课堂导入需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这样才能在活跃学生思维的前提下激发其潜在的求知欲。例如,在《动画家族 ——动画基础知识》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播放一段简短的动画视频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在进行“你想知道这些动画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吗”、“你想学习如何制作出这样的动画吗”等问题来进行一定的启示性引导,学生自然会对这些东西充满了好奇,那么教师便可以适时的引出“想要制作出生动的动画,就要先掌握动画的基础知识”等教学主题,从而引导学生真正融入到这节课的学习中来。

三、课堂导入的有效方法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能融入到课堂导入中的方法有很多,教师要在充分遵循上述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以采取或创新多元化的导入模式。

1.游戏导入法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因而教师可以将具有一定智力开发作用的游戏引入到教学实践中,通过将具体的教学内容渗透到游戏中使学生在愉快的玩耍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例如,在《学会组装计算机——认识计算机的各个部件》一课的教学中,由于学生或多或少都对计算机有一定的了解,因而可以采用“比划和猜”的游戏进行课堂导入:将学生分成两组,每组学生选出一位代表进行比划,其余的学生进行猜,而教师给定的题目则是计算机的各个部件,学生可以通过声音或动作来向同组队员描述题目中的部件。学生不会的可以过,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组成绩好,而输了的小组则要在在课程结束前为大家表演个节目。虽然学生对计算机有一定的了解,但其不可能掌握计算机的所有部件,在“比划和猜”的游戏中学生不但展示了自己对计算机的了解程度还明确了自己不了解的方面,从而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下,其更能倾心的听讲,而教师也能通过游戏知道学生对计算机的哪些方面比较熟悉、哪些部件比较陌生,从而在具体的教学中才能更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

2.竞赛导入法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为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需要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而为避免学生的反感,教师可以采用竞赛导入法的方式进行课前回顾。例如,《负责任的使用计算机——计算机安全与使用道德》的知识重要但却较为枯燥,因而在次堂课的教学前教师可以将该堂课中的重点知识融合成各种各样的问题,然后按一定的比例将学生分组,让学生以抢答的形式来进行回顾,这样不但活跃了课堂氛围、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还将“计算机安全”与“资源管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可以更高效的引出该堂课《资源管理的利器——资源管理器的应用》一课的教学内容。

总结

信息技术学科在培养学生的思维与实践能力方面均有明显的作用,因而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导入法则是其中一个实效性较强的模式。本文从当前课堂导入发展存在的问题、发展中应遵循的原则以及与有效的导入方法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究,希望总结的观点及方法能推进课堂导入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科学化运用。

【参考文献】

[1] 董琳雪. 数字故事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 天津师范大学,2014.

[2] 边楚女. 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导入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J]. 中小学电教,2010.Z1:60-63.

[3] 徐雪梅. 有效导入,提升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20:43-44.

4.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创新 篇四

镇平县马庄乡中心小学

小探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的今天,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学生学习方式等领域体现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方便的信息传播技术使得大量丰富的教学资源能够被各个角落的教学工作者们共同分享。这对新课程改革和现代教学中突出创新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革新,优化,已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是教育工作者们一直探索的热点问题。本文结合信息技术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语言,实验演示,板书设计方面通过具体教学案例的结合进行了具体分析。正文:

在中国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浪潮下,教育工作者们积极响应政府把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选择,积极配合政府对教育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规划,进行了一系列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探讨和研究,其中,如何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各种新兴的教学手段,如:教学多媒体,网络教育等很好的结合到教师自身教育技能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当中来成为今天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热点问题。

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

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随着新教育时代的要求,逐渐成为教育技术领域的一个专门研究学科,主要研究如何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在以后的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更加有效合理地开展教学工作。现代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师语言

在中学物理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语言是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工作之一。教师能否清晰,准确运用语言将课本知识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描述,同时又保证课堂上对教学语言设计的艺术性,连贯性决定了一节课的是否生动,形象,有趣,于是也相应的决定了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注意程度和满意度。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们会逐渐摸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语言,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利用各种方式来丰富自己的教学语言来开展教学。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越性,教师可以通过查阅互联网资料,共享教学资源数据库等等来充实和完善讲课时所具备的教学语言,确保教学语言内容的准确性和丰富程度。比如:在讲解牵涉物理学史的相关知识点时,可以通过备课阶段的网络资源查阅,得到更加准确,丰富多彩的物理发展历史课外知识,使教学过程中涉及到更多的趣味性知识,从而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更好的服务于课堂教学。

另外,语言教学是教师通过声音来引起学生注意,讲授知识为主要特点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有讲授、解释、讨论、提问、回答、复述、概述、等方式存在。但毕竟声音转瞬即逝,在学生头脑中所产生的记忆效果与视觉效应相比来说较差。所以如果教师能够将一些

重要的问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形式投影在屏幕上,同时在问题提出学生思考得出答案后将答案也公布在问题下方,会让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同时看到这一问题,看到问题的答案,更好的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深刻的印象,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所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语言的创新结合是体现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语言改革中的一个典型成功案例。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师演示实验教学

在以往的物理教学过程中,物理实验演示在课堂上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其形象的实验场面再现远远比书本上语言文字对实验现象,物理过程的描述更加生动形象的解释效果,并且能够很好的促进学生动手操作,模拟实验的兴趣,使课堂学习更加具有趣味性和生动性。但是,在部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一些实验无法很好在课堂上进行实物演示,或者根本无法演示,如:在讲解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问题时,电流作为一种只能从效果来认识的物理量,根本无法直观的在现实生活中看到,所以,如果教师能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用计算机模拟电路中电流流动实验现象的物理过程,便能够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识别实验现象发生及变化的条件,然后再进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规律并且找出物理现象的共同特征。

下面是一些教育工作者利用具体的利用信息技术在实验演示教学中应用的案例:

1将微观化为宏观,将不可见化为可见。在物理演示实验中,很多现象是微观的状态存在的,只能从现象,物理效果上推测具体的物

理过程。运用现代的教学多媒体技术,可以很轻松的实现将微观粒子形象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帮助他们理解具体的物理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如,滑动变阻器原理。即使教师拥有各种类型的变阻器实物,即使将实验器材发到每一个学生手中,学生因无法真实的看到电流如何在电阻丝中的流动,只能通过电流计的示数上来连判断电流是存在的,移动变阻器划片时,电流时变化的,但对电流在滑动变阻器上电流路径的具体流向和流动过程仍然无法清楚的看到,造成学生对知识印象不够深刻,容易遗忘,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中,Flash课件可以实现利用模拟电流如何从电阻线的一端流入,经过若干圈电阻丝后,通过哪个接线柱流至滑片,然后又从哪一个接线柱流出的整个实验过程。将无形的,不可见的电流化作实实在在的实验现象展示在学生面前。加深他们对滑动变阻器接线柱选择不同,电流不同路径这一物理过程的认识。实验过程中器材细节部分展示

在游标卡尺的正确使用及其示数读取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游标卡尺的刻度细微、精度高,一旦超过距离肉眼无法正确辨认读数的原因,给教学中利用真实器材演示带来很大的麻烦,尽管一些教学用具厂家开发了较为放大版的游标卡尺模型,但是相比利用实物操作,演示并教授学生读数的效果仍旧相差很远,如果此时能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将游标卡尺的实物测量过程进行完整演示,并且对局部读数进行DV录像特写,将能够很直观的让学生看到真正卡尺的具体方法和容易产生错误的地方,更加亲切让学生感觉到言传身教的

良好教学氛围。利用测量之随机多变,具有真实感,并将仪器尺寸和刻度线充分放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所以当由于受到实验器材的限制,实验效果不明显的情况出现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中的课件模拟过程,实物操作视频演示,通过大屏幕投影展示,可以弥补这类实验的不足,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师板书设计教学

板书作为一种对课堂内容浓缩,精华部分抽取,画龙点睛的教学设计部分,一直都是在教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元素,板书通过运用文字、符号、线条、图形等构成图文并茂的语言信息,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口头语言起到很好的归纳总结,相辅相成的作用。如何将现代的信息技术与板书设计很好的结合起来,使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体现到课前教师对板书的设计,课上对板书的展示,课下为学生做好知识点备份称为现代教师应该具备基本素质之一。

对于板书设计,最基本的要求字体端正、图形规范、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等。

更好层次要求:有机地把三维目标融合展示,成为教学内容的点睛之笔,为各种其他的教学方法做好总结,为学生课堂上抓住主要内容,课下复习有理有据,轻车熟路打下扎实基础。

板书设计技能是每一个教师教学的基本技能之一,在长久的教学过程中,好的板书设计案例在各个学科,各个不同教学区域不胜枚举,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板书设计与讲解的关系最常用的策略是边讲边写。高水平的教师嘴到手到。但是毕竟手写速度较口语慢,遇到

较大篇幅的物理定义或者重要物理意义展示,将会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板书空间有限,便无法体现出板书的精炼,点睛的优势!

如:在讲解机械波图像的物理意义:波的图象可以看作是“位移对空间的展开图”,即波的图象具有空间的周期性;同时每经过一个周期波就向前传播一个波长的距离,虽然不同时刻波的形状不同,但每隔一个周期又恢复原来的形状,所以波在时间上也具有周期性。

如此篇幅但又很重要的物理意义如果通过课堂上临时板书将会占用大量宝贵的课堂时间。这时,如果能够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多媒体课件技术,将该段机械波的物理意义课前准备好,在课堂上利用投影仪展示在学生面前,既能达到边说边对应波形图讲解,加深学生对机械波物理意义理解的效果,又解决了课堂时间的占用问题,从而达到提高课堂上教学效率的良好效果。

5.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篇五

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信息的交流变得越来越重要,而计算机在信息的处理上扮演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已经到来的信息社会,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对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创新要求。

传统的“黑板+粉笔”式的 教学手段已经落后,教育将发生重大变革,正在逐步走向信息化。教育的最终目的不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新能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活动的根。教育过程不仅包含知识传递的因素,还包含着创新的因素。

一、注重德育教育,培养新型人才

创新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兴趣、意志、毅力、情感等创新型人格的培养。缺乏自信心、缺乏意志力和献身精神的人,在今后的工作中很难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突破。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向学生讲述信息技术的发展史,讲述计算机发展过程中有特殊贡献的人物传记,中外计算机发展的差距,计算机应用及发展前景等。通过了解计算机发展史,引导学生发奋学习,使他们拥有坚韧的毅力,培养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充分理解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做时代的主人。

二、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实践是获取知识的源泉,惟有实践,才有创造。鼓励、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应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办法。在实践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竞赛,进行自由辩论,互相交流启发,以实现解决问题与培育创新能力的有机结合。我的具体做法是:⑴指导学生用计算机编辑文稿,做小报排版,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语文水平;电脑绘画,制作贺年卡、书签,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和绘画水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构思并创作作品,完成后,让每个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介绍创作思路及过程,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利用汉字编码和文本编辑工具,以及表格处理、图形变换等方式让学生把所观察和思考的结果输入计算机,用字、表格、图形等方式,把观察和思考、协商、讨论的意见做出归纳、概括,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⑵指导学生建立学习档案,进行学习成绩管理、运动会成绩管理等,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提高获取信息能力,培养鉴别能力

创新活动,离不开信息的吸收与重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随着Internet网络应用迅速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通过Internet网络来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开拓创新视野已成为现代人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时代教育已真正成为知识传递与知识创新相融合的连续体。面对网上汹涌而来的信息,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正确上网畅游,正确选择有效信息,加强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免疫力”,使其能够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利用时间,做到学习上网两不误,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应用现代工具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6.信息技术支持的创新教学模式 篇六

1.远程专递课堂——为帮助偏远地区和落后学校的学生享受优质教师资源,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远程专递课堂为薄弱学校因缺师少教而无法开齐国家规定课程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实现远程专递课堂主要是借助录播教室录播系统设备,通过网络将在线教学互动、课堂音视频互动、笔迹书写互动相结合,融合语音合成。一方面可以实现异地同步课堂,另外一方面可保存课堂视频,供课后点播下载自主学习,形成优质教学资源。

传统的网络课堂系统主要是基于直播技术而建立,仅可实现“主讲教室”向“听课教室”的单向视音频广播,无法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视音频交互。而专递课堂,具备强大的视频、音频以及数据的融合交互功能,可以让不同学校、不同地域的教师和学生如同在同一个教室一样进行互动教学。系统同时也具备强大的课堂录像功能,所有课堂的视频、音频、数据互动过程均可录制成标准的课件,发布到学习网站,供学生点播学习。

在职业学校,英语教师在课堂上会利用一些学习网站,让学生观看一些与教学有关的课件,视频,音频,看过这些之后跟学生进行互动教学,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从而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

2.网络空间教学——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将线上学习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并利用碎片时间,促进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互补;

网络学习空间是提供给学生和教师一个网络学习空间和环境,在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索、互动学习,利用网络学习空间获得所需的信息资源,并采取最有效的方式实现学习目标的新型教育模式。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教与学也存在弊端。如:教师对网络学习空间的使用技能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并不断提升,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其次,因网络教学要求学生必须具备鉴别信息、自我控制等能力,学习才能达到预定的效果,所以对教学层次和教学对象有一定要求;其次,当学生面对开放的、虚幻的,信息量庞大而又存在安全隐患的网络世界,学生很容易迷失其中。这时就需要教师很好的引导,才能真正达到网络学习空间模式的教学效果最优化。所以在职业学校这种教学模式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参与完成的。

3.异地同步教学——以网络直播为主,在教学条件相当而教学优势互补的两个班级之间开展同步教学活动,实现校际之间、班级之间“理念共享、资源共用、优势互补、合作共进”;一节相同的课,相同的老师,相同的时间,却在相距数十公里的两所学校同时进行。这种新奇的教学模式在我们这里还没有实行,我想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后这种模式会开展起来的。

4.双主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建立了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结构(双主教学结构),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从而使培养大批创新人材的素质教育目标真正落到实处。双主模式”就是在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的同时也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也就是怎样使在教师主导下的课堂中让学生参与进来共同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不同于国内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没有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老师花了很大的精力讲课,但学生学习效果很差;也不同于西方国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学习与教学重点无关的知识,教师功能极其弱化,学习效率也很低下,教师未能起到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双主模式”正是弥补了以上两种方式的不足,吸取了两种方式的长处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职业学校应该尝试一些,因为职业学校都是不会学习没有主动性的孩子,利用信息化技术通过这种模式,可以师生互动,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5.翻转教学——对课内课外时间如何运用进行重新安排,从而把学习主动权从教师转移到学生;翻转课堂虽然将学习的掌控权给了学生,但是我们应该看清目前国内学生的情况:不擅于提问和主动性不强,这两点直接影响了翻转课堂的效果。所以我们学校个别班可以使用,大多数班级是不可取的。

6.校园在线课程——学校通过开发或选用符合本校传统和优势、学生兴趣和需求的在线课程,并将这些在线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字化学习体验;作为职业学校,只有在几个特定的时期,才能运用到这个教学模式,比如非典,雾霾,大雪等恶劣天气,学生不能到校的情况下,教师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布置听课任务,为从而达到停学不停课的目的。

7.基于设计的学习——作为创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设计能力,体验和优化STEAM教育的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一种以“设计”为中心,运用设计方法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创造力的教学模式--“基于设计的学习”逐渐被教育界重视,将动脑设计活动整合到课程中。教育专家研究发现,“设计”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有效方式,“设计就是通过创造与交流认识我们生活的世界”设计思维,既不同于科学思维,又不同于艺术思维,它是艺术思维的形象性与科学思维的逻辑性整合的效果。因此设计思维是一种高阶思维,将设计思维运用到教学中,对发展学生的高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是一种高阶学习方法。这种教学模式高端大气,不适合我们这样的职业学校。

8.引导式移动探究学习——不仅支持学生通过移动设备在课堂上开展内容探究,也支持学生在非正式学习情境(如博物馆、科技馆、生态园等)中开展探究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可以使用,通过手机拍照收集素材,这样更加直观,学生自己的主动性也容易发挥出来

9.协同知识建构——作为小组协作学习的一种典型形态,师生或学生之间通过交流对话而产生新知识,能够促进高阶认知能力的培养;

随着现代化教育的逐渐发展,网络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技术中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媒体,教育在这个媒体上的发展也日益成熟。网络学习社区随之成为各个领域人士学习的重要平台。其地位不言而喻;此外,在此之下衍生出来的新研究领域不在受到限制。教育在网络学习社区这个平台显得更加灵活多变。在网络发达的当代,网络教育甚至是受限最小的一种教育方式。那么在网络学习社区中如果构建协同知识则是我们研究的主要方向。而我们在构建协同知识时,搞清楚什么是协同知识以及构建协同知识的原理又是前提,在网络教育普及的今天,创新学习模式是其发展的动力因素。因此在做到了构建协同知识之后,我们应该学会创新学习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强调的利用网络进行的合作学习模式,在教学中是可取的。

10.能力导向式学习——该种模式采用全自主、能力导向的方式,不进行分科教学,围绕学生所需能力图谱开展系列活动。这种教学方法比较高大尚,大学比较适用。

学习了以上十种常见的信息化技术支持的创新教学模式,我们英语教师在开阔了眼界的同时,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以上的一些教学模式在教学的不同课型中有所应用,比如远程教学,我们会借鉴其他一些的教学视频,教师也利用微课等教学视频,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使我们的课堂生动有趣。

双主教学模式一直是大多数教师的常态教学模式,因为职业学校的学生的特点决定了师生在教学中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这种教学模式体现在教师利用信息化技术指导学生,学生利用信息化技术完成教学任务,从而达到好的教学效果。翻转课堂教学,在旅游组的一些专业中尝试过这种教学模式,效果不错,还有待于开发很好地在教学中使用。

校园在线课程,在非典时期,学生放假,都是采用这种方法进行的教学,在特定的时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引导式移动探究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在近几年运用的比较多,因为信息时代要获取大量的知识,提高能力,就需要方方面面收集素材,教师和学生都需要这些手段丰富自己,进行知识分享。

7.信息技术教学导入创新 篇七

【案例描述及分析】

案例1

师:同学们最喜欢的流行歌手是哪一位呢?

生:周杰伦、刘德华、张靓颖……

师:那么, 首先请同学们欣赏周杰伦的一首歌《双截棍》 (课堂气氛浓烈) 。

师:大家看周杰伦唱得好不好?

生:好!

师:其实周杰伦的歌曲听起来这么好听, 是因为音乐运用了某一种软件处理过,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是什么软件, 想不想学?

生:想!

师: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声音的加工和处理”这一款软件, 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软件的使用方法。

分析:以上这个教学导入占据了约15分钟, 无疑占用了太多的时间。从教师设计导入的初衷看, 无非是想从学生喜欢的探究内容入手, 更好地调节课堂的气氛, 但是却忽略了对课堂时间的控制, 还可能会让学生整堂课都处于一种情绪亢奋中, 游离于课堂教学目标之外, 沉浸于美妙的音乐之中。

案例2

一位新教师在教学“Excel排序和筛选“时, 他采用“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的实例为课堂导入。当学生通过视频观看了“嫦娥一号”发射的片段时, 播放多名研究人员正在进行数据的精准测算, 看完后老师说:“同学们, 你们知道吗, ‘嫦娥一号’发射时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处理, 刚才你们所看到研究人员所运用的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新知识———Excel排序和筛选。

分析:尽管这位教师结合时事热点来设计课堂导入, 但导入的内容“嫦娥一号”发射与“Excel排序和筛选”没有逻辑关联性, 偏离了教学主题, 对本堂课的探究没有起到任何推进作用。

案例3

一次公开课上, 教师在教学“海报制作”课题探究时, 以“南京青奥会”为蓝本, 通过视频播放很多青奥会有关的宣传图片, 然后引领学生一同设计宣传“青奥会”宣传画, 引出课题。

分析:从表层看, 教师的导入设计符合时政热点, 也切合学习的主题, 但不难发现, 其导入并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更不会自发产生学习的动机。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考虑学生的心理需要, 距离学生的创作主题相距较远, 这样的导入只是在形式上进行包装, 而课堂学习的真正主动权还是教师掌控。

【案例反思】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有一定的特殊性, 它强调在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同时,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着重培养学生的操作实践能力。所以, 对于课堂导入的设计, 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激发学生在实践操作时的创新热情。笔者认为, 课堂教学导入的有效性应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激发学习动机;二是指引学习目标;三是课堂的整体逻辑性得到体现。

1.课堂导入必须具有趣味性, 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让学生对探究的问题感兴趣, 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题研究, 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相互讨论, 获得新知, 并内化学习的动机。例如, 在探究《插入图片》时, 可以这样设计导入:首先让学生欣赏几幅组图, 关于“母亲节”“教师节”“倾情圣诞”等, 将反映这些节日经典的图片做成各种精美的贺卡呈现于学生面前。学生自然被这些作品所震撼, 便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他们都想在节日来临之际, 通过这些精美的图片表达自己的心情。此时, 顺势而为进行引导:“这些作品是用我们正在学习的Word软件制作出来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同学们一定会做出比这些更精美的作品。”这样的导入, 不仅创设了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调动了学生的激情, 同时, 切中问题解决的要害, 采用“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 为下一步的自主探究奠定了扎实的情感基础。

2.课堂导入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 并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只有“新”, 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只有“熟”, 才能让学生不再感到问题生疏, 所学知识更好的服务于生活。例如:在探究有关“计算机安全与防护”时, 这节课内容较为抽象, 操作起来会比较困难, 这时可以播放网络上“熊猫烧香”版《菊花台》视频, 学生感受着非常熟悉的旋律, 但改变了歌词, 他们便会充满好奇, 心中的激情会立刻被调动。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 电脑“中毒”了, 那么什么是病毒?它会产生怎样的危害?如何预防等一系列问题不断地在学生心中涌现, 他们自然会主动地参与课堂探究,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导入必须遵循思维的发展规律, 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激发学生更好的思维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说, 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所以, 课堂导入应灵活运用启发性教学原则, 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让学生思考更有质量。例如:在探究“视频的编辑”时, 可以通过学生熟悉的歌曲《青藏高原 (MTV) 》 (2分钟) 导入, 学生一边听, 一边对精美的“MTV”画面产生好奇, 这时顺势引导:“同学们, 通过这堂课学习后, 你们也能制作MTV, 不信试试看……”。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 学生们会逐步完成任务。

8.信息技术教学导入创新 篇八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 新课导入 技巧

课堂导入可以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同时明确学习目标,促进师生间感情的交流,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效率。作为一个优秀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我们需要利用高效的新课导入技巧来优化课堂。在此,我们将常见导入方法列为:温故而知新、与生活接轨、设置悬疑法、展现优秀作品、竞赛式学习。

一、温故而知新

温故而知新,是多数教师都会使用到的方法。在课程开始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对之前所学知识进行回忆,然后慢慢引入本堂课所需要学习的知识。这样不仅对旧知识有巩固的作用,还可以将各种知识点梳理一遍,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利于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兴趣以探寻未知的世界。比如学习利用Power point制作幻灯片的时候,不如利用学生之前学过的Word与之相对比,通过实践操作找出他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探索的欲望,有利于教学的开展。

二、与生活接轨

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运用于生活。即使像语数外等为了考试而专门学习的课程,学生在冗长的学习中,如果觉得它们对实际生活毫无用处,恐怕也会产生厌烦的情绪,更何况非主科的信息技术课程。不如将信息技术知识与生活接轨,让学生认识到有了信息技术,生活能变得更加精彩。

比如在学习插入图片时,可以设计如下导入:利用精品店中各式各样的精美贺卡,其中可以包含“圣诞快乐”、“感恩父母”、“感谢老师”等图片,展示制作这些贺卡的流程,让同学看了兴致勃勃,教师趁机进行引导,告诉他们,通过这节课,可以教导他们如何插入图片,再逐步制作自己想要的贺卡。

三、设置悬疑法

有疑问才会思考,在进行新课导入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提问或者设置悬疑,让他们进行五分钟的讨论,然后引入新课的学习,将促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在学习《计算机安全与防护》时,由于课程几乎属于全理论,容易使课堂变得无趣,不如在学习之前先播放关于计算机安全未做到位时,计算机会发生什么故障,以引起学生的关注,激发他们对该部分知识学习的急迫感。

四、展示优秀作品

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前,在网上搜寻相关知识的优秀作品,拓展学生在信息技术上的视野,引起学生对制作出自己的电脑作品的兴趣。并且教师可以展示该阶段学生需要完成的作品,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任务有个提前的了解。

譬如教师可以在课前引用瑞普PPT 制作大赛中优秀的获奖作品《惊变》,《惊变》的寓意深刻,画面美轮美奂,整个作品如行云流水般顺畅,学生很难想象这是利用PPT这个平时看起来很简单的小软件制作的。在兴趣正浓时,教师进行解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五、竞赛式学习

有压力才有动力。教师在新课导入时,对学生进行分组后,告诉他们课堂学习的成果将以比赛的形式展现给每个人看,让全班同学欣赏评价。比如对Excel的学习,首先传授基础知识,让学生细心观察,再给每组的学生同一个表格,看看他们谁最先制作好表格并且将数据算出,之后老师采用两组学生的作品进行详细讲解,同时介绍其中的技巧以及更简单的方法。学生在课堂的开始便会产生集体荣誉感,有了竞争意识,整个学习过程中热情高涨,从而认真听讲,展现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当然,新课导入还有许多其他方法,比如寓教于玩,通过游戏学习信息技术;比如情境重现,通过图片故事等营造全新学习氛围等等。但是在使用导入技巧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1.导入方法的重复使用

当教师利用温故知新的方法进行导入时,虽然它既可以巩固旧知识又能学习新知识,但如果导入利用的时间太长,并且教师在整个学期中使用的都是温故而知新的导入法,即课堂的前十分钟复习,接着讲本节课的内容,长此以往,信息技术课会变得毫无乐趣可言,沉闷枯燥的课堂容易致使学生精神难以集中,整堂课无精打采,导致课堂效率直线下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堂的教学。因此,教师应当灵活运用各种导入技巧,使学生处在惊喜之中。

9.信息技术教学导入创新 篇九

凤县双石铺中学

王晓丽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科技创新,总是步人后尘,经济就只能受制于人,更不能缩短差距”。因此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一代,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成败。二十一世纪,我们国家需要的不再是知识型人才,而是需要有创新意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然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不是先天就有的,它需要通过后天的有目的培养才能获得,为了培养具有“计算机文化”素养的21世纪创新型人才,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只注重计算机的操作技能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在告诉学生如何通过利用计算机这一最便捷的信息处理工具,来有效的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并把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终生受用的基础能力来培养。

一、兴趣是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的基石。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认识就快。如果毫无兴趣,认识就慢,或者不予接受。若想提高创新能力,当然要激发创新思维,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探索、创造的力量源泉,是学生的最好老师。然而大量的调查表明,学生对信息技术课非常感兴趣,但是这种兴趣却只是对“计算机”本身的兴趣,他们的目的在于“玩”——玩游戏、上网等,而对教师所讲授的教材上的内容却觉得“不好玩”,由此,就出现了学生喜欢上电脑课,却不喜欢电脑老师的现象,当然原因只有一个:老师不允许他们“玩”。

对于这种现象,我认为教师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等方面入手,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正确引导学生,使其对电脑的兴趣发展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以精彩的课堂“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因此每节课的开始,教师的“导”是很关键的,是一节课的开场白,既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文字编辑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最主要内容之一,然而不少学生认为,文字编辑不就是“打字”吗?只要会输入文字不就可以了,一些连简单的插入、删除还没有学会的学生也觉得它“没意思”。为了使他们感兴趣,我在上“文字编辑”这节课时,从科学家发明了一种“特殊的纸”,用作练习本入手,引入本节课的内容,这种“特殊的纸”具有容量大、易修改,无污染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如手机短信、商务通、电脑等,使学生在体会信息技术对人类日常生活深刻影响的同时,感受到文字输入的重要性,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营造创新氛围。我们知道,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实践也证明,学生如果对所学的内容有浓厚的兴趣,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强迫学变为自觉学,心情会变得愉快,进而使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创造思维更加活跃,从而保持昂奋的学习劲头。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学生本来就有浓厚的兴趣。为了保持这种兴趣,我们更应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比如,录入文章、修改文章一般是学生不在意甚至是不感兴趣的事。为了使他们掌握这部分概念,我设计了一个小任务:让学生输入一段题目为“我的小书房”的小作文,作文的内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编写。于是学生们饶有兴趣地完成了任务,他们不仅掌握了录入文章的基本规则,而且当发生输入错误时,还学会了修改文章的技巧,可谓是一箭双雕。

再比如,在学生进行指法练习的时候,内容单

一、乏味。如果不优化教学内容,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针对这一情况,我精心挑选多种软件,如全能打字教室、金山打字通等让学生练习,学生用金山打字通中的测试程序“吃苹果”、“打地鼠”等游戏进行单个字母的练习,接着在“青蛙过河”中练习单词的输人,最后在“警察抓小偷”中进行综合测试,并结合竞赛形式,这样一步步,循序渐进,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不仅练习了指法,也激发好强和好胜的心理。

3、注重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引发学生兴趣。

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师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教师的幽默是赢得学生喜爱,信赖和敬佩的重要条件。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基本概念和理论性的教学内容,往往使教师感到棘手,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记忆较困难。在讲授时,如果教师运用风趣的语言,适当的比喻或与众不同的思维,就能将繁杂化为简洁,沉闷化为轻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使学生乐意学。如我在讲解软盘的使用时,3.5寸软盘是将写保护划片打开时为写保护。学生在学习时,记忆起来有点困难,讲到这一点时,我拿出了一张3.5寸软盘,将写保护划片打开,让盘片上二个孔对在两只眼位置上,告诉学生,3.5寸盘上有两只眼睛,当二只眼睛都瞪着时,是处于高度警惕的戒备状态,别人是侵犯不了的(写保护了)。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时(把划片封上)是放松警惕的状态,因此就没有进行写保护。听到这一比喻时,学生都欢笑不已,点头称是,至此,这一教学难点在幽默的情趣中解决了。

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电脑绘画是在传统绘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绘画艺术。一方面。它继承了传统绘画艺术的基本特点,如构图、造型、着色等;另一方面,它具有传统绘画艺术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如它的方便易用、新颖独特以及效果的丰富多样等。因而,电脑绘画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电脑绘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培养独特的创意都具有重要意义。画图是Windows中自带的一个小程序。通过教学与研究发现,如果教师站在思维发展的高度讲授画图程序,便可以达到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计算机可以在短时间内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生动的表象,并通过实际操作将这些表象外化,为学生提取、加工表象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教学生用画笔工具绘制几何图形和线条,并让学生练习这些基本图形和线条的各种变化画法。学生通过利用软件中的矩形、圆形、多边形等工具亲自动手操作,画出了形态各异的基本图形的变形,在脑子里逐渐形成这种图形的表象,从而积累了创作的素材。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这一事件本身并不见得能真正帮助学生提高形象思维的能力,关键还要取决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全面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便成了教师颇费思量的事情。因此,要想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教师必须有意识地、能动地驾驭课堂,给予学生恰当地点拨与适时地指导,才能使他们真正开阔视野,提高动手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如:讲解“复制图形”这一课时,可以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让他们预先动手操作并思考复制有哪些作用。通过认真思考,同学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答案,比如:利用复制功能可以轻易地画出汽车四个大小一样的轮子;可以画小动物两只完全一样的眼睛;可以画许多美丽的花朵等等。在综合了同学们的答案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总结了复制的用途:

①可以节省时间。②可以轻而易举地画出一样的图形。③可以避免失误、精确度高。

通过采取这种方式,学生自觉地根据老师的提问与讲解,调动头脑中已有的表象,将曾经学过的知识与新学内容联系起来,画出了汽车、花丛、树林、圆的运动轨迹等许多充满童趣的作品。由于同学们真正开动了脑筋积极思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的同学甚至提出了利用图形翻转技术画对称图形的想法,从而迸发了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三、及时发现、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帮助学生树立“求新”“求异”的观点,为学生的创新创造环境。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最高层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小学教学改革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没有创新,人类就没有今天的文明与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及时发现、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为学生的创新创造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宽松、积极、探索、创造性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树立“尝试创新”的意识,强调在课堂上,只要敢于参与,就是成功。

比如在教学生制作FLASH动画时,同学面对功能如此强大的“FLASH”软件,不知如何下手,而且模仿的多,创新的少,制作出来的动画,没有新意,在制作过程中也很少出现同学之间的交流与争论。这时,我仔细观察学生作品中的闪光点,通过多媒体教学网,演示给大家看,并让他们说出思路,再让其他同学发表意见,接着大家一起试一试。这样,时间长了,学生的思路就开阔了,也愿意动手尝试了。学生们不仅认识到了动手操作、手脑结合的重要,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淡化了失败的感觉,体会到了大胆尝试就会成功的道理。

再如在讲画小房子时,我先用多媒体演示了几何图形搭建的小房子的图画,然后依次提问:

①图中的小房子分别由哪些图形组成?你们还见过哪些形状的房子呢?(帮助学生整理表象材料)

②除了现实中的房子,你们还可以想象出什么样的房子?(对表象进行初步加工)

③闭上眼睛,在头脑中把你刚才所想象到的房子放入一个美丽的环境中,然后将它们画出来。(对表象进行再次加工处理,形成雏形)。

就这样,在教师的耐心启发下,学生脑海里具备了图画的大致形象,因此他们操作的过程实际变成了形象思维化的过程。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能会发现实际效果与预想的效果有所不同,他们思维的积极性被进一步调动起来,一些更好的办法也随之出现。因此,操作实践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由于每个同学的思维方式不同,他们创作的画面效果也就不同。如:有的同学用苹果瓣作为房子的烟囱;有的用大树作为房子的外壳,画出了住着小猴子的两层楼房;还有的画出了想象中太空中的房子、童话故事中白雪公主住的城堡;也有的同学画出了美丽的校园、自己的家。总之,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创作出了各自的得意之作。从而可知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从课堂教学入手,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有利条件,才能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而且体现了我们正在提倡的创造教育。创造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它要求我们传授的不仅是过时的知识,而且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适应新形势、新环境的需要,培养创造新方法的态度和能力。因此,我们对学生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要激励思维;不仅要灌输是什么、为什么,而且要启发学生怎么思考,而不是简单的向学生“奉送真理”,而是教会学生去发现真理。课堂上,我努力探索创造性学习新途径。例如我在每堂课即将结束时,都要进行作品展示。同学们总是争先恐后地让展示他自己的作品,当自己的作品出现在投影仪或网络上时,一种得意的表情便会在他的脸上展现。而在今后的学习中,你会发现他总能努力去探索新的技巧和操作方法,以使他的作品是最棒的,这样逐渐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帮助学生树立 “求异、求新”的观点。

10.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与创新 篇十

作者:朱东华

单位:河北省辛集市旧城镇第一中学

摘要:在现代化教学中,教师的地位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大挑战。我们必须树立现代化教育理念,诚恳接受现代科学教育价值观点,合理有效的利用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为学生创设异彩纷呈的学习情景,引导他们有效的自主探究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全面提高学习效率,这是我们处于课改洪流中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首先应该考虑到的就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选择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学生,建立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使学生在最佳的学习环境下进行学习。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把符号、语言、文字、图形、动画和视频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集成于一体,进行最佳的课堂教学。在一系列交互作用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数学 整合 创新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育作了如此描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整合,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探索新型教学模式,使得一些在课堂上难以讲清的概念,烦琐的演算过程,复杂的数形关系和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利用图片、动画清楚地展示出来,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师讲清所传授的知识,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可以把传统意义下的“学习”数学改变为”研究”数学,把数学实验引进课堂,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辟了广阔的新途径,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实践、应用的能力,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结合我校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实践,我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整合与创新的。信息技术与创设情境的整合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关键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激发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现代信息技术以其本身的特有的功能而具备了趣味性的特点,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极高的价值。利用信息技术的动画、图像、解说、文字、音乐等多种信息,能使学生通过电脑手段,观其境、闻其声、触景生情,充分调动了积极性、主动性,能更好、更快、更难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比如:九年级《圆》这一章的第一节,教学一开始,就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设计一组马拉车的画面,车轮分别采用正方形、正多边形、圆形„„,画面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受为什么车轮必须是圆形的?让学生迅速地进入本堂课的教学情境中。这时,学生一看,倍感亲切,由此所设置的情景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入本课的学习之中,从而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探索热情。使学生“课伊始,趣亦生”。并带着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全身心地投入到《圆》这一章节的学习、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地整合,同学们跃跃欲试,言之有物,兴趣盎然,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多种感官功能,动耳听,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和空间,让课堂充满活跃的学习氛围。信息技术与培养创新能力的整合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含义是很广的,它包括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探索新规律。2.1 纵横变通,拓展思路,培养学生应变能力

例1 如图1,设点C为线段BD上的一点,在线段BD的同旁作正△ABC和正△ECD,连结BE,交AC于M,连结AD,交BE、CE于P、N。

(1)问图中有几对全等三角形;

(2)试证明:AD=BE,ND=ME,NC=MC。

这是一个极平常的题目,但如果我们从运动的观点进一步研究,问当△ECD绕点C旋转时,(1)中哪几对全等关系不变?(2)中哪些等量关系不变?

利用几何画板软件,作两个公共顶点为C的正△ABC和正△ECD,连结AD,BE。教师用鼠标拖动点D使正△ECD绕点C旋转,就能连续产生如下的图形。不难发现△ACD∽△BCE及AD=BE的关系在运动中保持不变。上述图(3)(5)是两个常见的问题,但不少书上都是以孤立的习题形式出现的,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后,并不一定能对解上图中(2)(4)题提供什么方便。而利用CAI来研究本题,情况就不一样了,由于图形是连续变化的,学生掌握的就不是孤立的几个题目,而是一类问题,有利于对问题的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相反,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来研究,就要分别画出许多图形,然后分析、判断、论证,这样花时多,难度大,又不易掌握。从这一思路出发,学生可以创造性地解决诸如具有一个公共点的两个正方形等许多问题。

2.2 展现过程,发展能力,把数学实验引入课堂

得出新结论,直至提出新理论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是创新教学的归宿。例2 讲“弦切角定理”时,利用几何画板做如下设计,可展示过程,以发现规律。

首先,可用电脑演示:当弦切角一边经过圆心时,(1)弦切角是多少度,为什么?

(2)∠CAB所夹的弧所对的圆周角∠D是多少度?为什么?

(3)此时,弦切角与它所夹弧所对的圆周角有什么关系?

通过实验,学生不难发现,它们都是直角。

接着,教师继续演示并提问:以A点为端点,旋转AC边,使弦切角增大或减少,观察它与所夹弧所对的圆周角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猜想:弦切角等于它所夹弧所对的圆周角,最后给出证明。这一展现过程,给学生以充分的探究空间,使学生不仅值得发现过程,而且领会到规律成立的依据,使认识进入一个又一个崭新的高度。

信息技术与自主学习的整合

面对未来,我们现在的教育宜在开启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塑造和弘扬学生的人格。只有使学生成为教育活动和自身发展的真正主体,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信息技术具有资源共享等功能,为学生提供多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从而拓展了想象力,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我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营造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氛围。也就是由信息技术创设一个好环境,即可以引导学生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包括了解数学史,解题思路和方法。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学习有了动力,发挥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现了学生的自我反馈。在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在合作中学,在实践中学。使课堂教学能充分地面向全体学生,广大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关心,增进同学间的友爱,使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而且学会做人,也使教师在课堂中成为学生合作的伙伴、讨论的对手、交心的朋友。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注意事宜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必须明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又有利于学生的学,减负增质,实施素质教育。因此,采用优秀的多媒体CAI课件进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好的课件不仅可给学生多感官,多类型的刺激,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统一起来。而且多媒体CAI的交互性还使学生可依据个体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从传统课堂教学的被动式学习向主动式学习转换,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但我认为数学课件的制作必须遵循下述原则:1.注意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初中一年级有理数运算的训练课中,学生算对时给出一个笑睑动画,算错时给出一个哭脸动画,并要求学生重新计算。初二时,我们的课件设计就应该着重逐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习惯,在设计课件中加入演示几何分析证明过程。初三时,利用课件制作图表等手段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所学知识的能力,如在点与圆、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小结时,可以以图表的形式将有关知识综合起来。2.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主要包括具备准确而迅速的运算能力、正确的空间观念、运用数学方法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利用多媒体本身的特点很好地完成这一任务。在运算能力的培养方面,利用计算机迅速而准确地运算,使学生的运算在计算机的引导下得到提高烟过多媒体图片或动画演示,可以引导学生去认识各种几何体是如何从实际生活中抽象而来的,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空间观念;强大的多媒体功能可以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和运用数学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注意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的应用能力,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是离不开计算机的,如果我们在课件设计时,脱离了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的能力,就会导致学生因计算机知识的障碍而不能完成相应的数学知识的学习。

总之,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和更新,更重要的是把信息资源带到了课堂教学活动中,合理,机动地运用信息技术,把学习空间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视觉、听觉和创新思维,丰富学生的表象,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创新的能力。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被激发出来,创造潜能就会被充分挖掘出来,其各个环节的优化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教学研究》

11.浅谈信息技术课堂导入 篇十一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导入 课堂教学

小学信息技术的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古人云:“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在信息课堂教学中起着提纲挚领的作用。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不能在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上课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课堂导入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整节课教学效果的关键一步。教师如果能够设计出巧妙、奇特的课堂导入,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控制能力,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从而为课堂教学奠定一个基础。 经常听到有老师抱怨信息技术课不好上,上课乱,学生不喜欢学,其实这和他们对信息技术课堂的导入有很大关系,如果教师忽视了课堂导入部分,草草了事;或者干脆省略导入部分,这都会使课堂教学缺乏过渡,学生对上课失去兴趣,上课效果自然会不尽人意。

那么,什么样的课堂导入才有效果呢?我认为,要设计一个好的课堂导入方式,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课堂导入要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强,但同时又具有好动的特点,要针对小学生的这些特点,设计课堂导入,做到有的放矢。

2.课堂导入要成为课堂教学的契入点,要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如果不考慮到教学内容,只是一味地吸引学生,东拉西扯,那么再精巧的导入,也只是哗众取宠,对于课堂教学不但起不到好的作用,而且还会适得其反,事倍功半。

3.课堂导入要注意时间的合理性,时间应在5分钟左右。不宜过长或过短,若导入时间过长,就会使导入显得冗长,从而影响教学进程。课堂导入的目的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快速集中注意力,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同时创造愉快的学习氛围,使他们“愿意学”、“乐于学”。

课堂导入讲究的是“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他们的思维,增强学生的参与度,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优化了课堂教学。

二、信息技术课堂的导入方法

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需要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目标精心研读,巧妙设计。导入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是不拘一格的,导入的可以是视频、图片、道具、、故事、热门事件等。对于同一教学内容,有时也会因为教师的不同、学生不同而设计出不同的导入方法。以下是我经常用的几种课堂导入方法:

生活导入法:选取生活中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导入,越贴近学生生活,越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程度就越深。比如在三年级信息课《画大熊猫》这节课中,我用的就是生活导入法,在生活中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同时也是学生们非常喜爱的动物,几乎每个同学都去动物园看过大熊猫。于是我先给我的学生播放了一段大熊猫活动的视频,然后询问学生们“看过大熊猫吗”,“在哪里看到过”、“你们喜欢大熊猫吗?”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大熊猫身上,然后询问他们大熊猫有什么特征,同学们回答问题都很积极踊跃,从而把学生的情绪引向高潮,扣住学生的心弦.然后我询问”你们想不想用我们的电脑画一画可爱的大熊猫呢?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想”.这是一个成功的导入方法。

比较导入法:教师利用教材知识结构循序渐进的关系,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新知识,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例如我在教授学生学习用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作品时,先从学生已熟悉掌握的Word软件入手,分析对比两个软件的界面构成,让学生找出相似和区别的地方。于是学生很快的熟悉了Powerpoint软件,并能很快的熟悉使用这个软件。

游戏导入法:并不是所有的游戏都对学生百害无益,教师如果作适当的引导,并加以选取,有时就会取得很好的效果。例如在讲授“认识计算机”这课中,学生要认识的部件比较多、理论性强,学生不感兴趣。于是我突发奇想,制作了一个“连连看”游戏,让学生拖动鼠标把硬盘、鼠标、显示器等设备组装在一起。游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使学生乐学、爱学,寓教于乐。

④作品展示激趣法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动手又动脑的课程,许多知识都要通过教师演示讲解传授给学生,因此就需要提前制作一些作品,优秀的作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陶冶演技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体会到信息技术的魅力和价值。在作品中运用到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引起学生对电脑作品的兴趣,然后激发学生探索未知问题的欲望。

总之信息技术课堂导入要能扣住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的参与,促使学生以最佳心理状态进入新课的学习,提升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灵活多样的课堂导入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是不可忽略的,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本着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导课方法,把握好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为打造高效课堂而不断摸索,不断追求。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

[2]林域生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上一篇:小发现优秀作文下一篇:我的理想作文500字服装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