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童话故事(精选16篇)
1.大自然的童话故事 篇一
这个成语是华而不实的反义词,意思是看上去不怎么地,但是用处却不少。初看成语好像有两种动物,“牛”和“马”,其实错了。成语中的“牛溲”是植物,“马勃”是真菌。宋·黄毚(chán)《谢两浙陈运使许荐启》:“竹头木屑;马勃牛溲;咸豫兼收;未尝轻弃。”
溲的意思是小便,牛溲是车前草,人们发现它有利尿的功能,马勃是一种可以食用、也可入药的真菌,马勃的孢子成熟后,如果受到外力碰撞,孢子就像烟雾一样弹开。
古代人认为这两种草虽然都不起眼,但如果懂得利用它们性能,它们就有大用处。所以牛溲马勃这个成语,比喻一般人认为无用的东西,在懂得其性能的人手里可成为有用的物品。
2.大自然的童话故事 篇二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项目运营部主任、《舌尖上的中国》总编导陈晓卿说:“我们要用最浅显的叙述语言来讲故事。一方面是为了考虑观众的接受程度, 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个片子是面向世界观众来介绍中国的情况。”[1]那么第一集《自然的馈赠》是如何讲故事的呢?本文将从叙事学的七个角度 (叙事者、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时空、细节、叙事节奏、叙事风格) 来解析这集纪录片讲故事的手法。
一、“异叙述者为主、同叙述者为辅”的叙事者模式
叙述者是指叙事文中的“陈述行为主体”, 或称“声音或讲话者”。它是作者想象的产物, 是叙事文中的话语。它与视角一起构成叙述。按照叙述者与叙述对象的关系划分, 叙述者分为异叙述者和同叙述者。[2]
央视社科频道《探索·发现》栏目有一个名为“畅游天下”的系列节目, 其中有几期是美食之旅。摄像师跟着出镜记者天南地北地跑, 每到一处先由记者介绍当地风俗、美食分布等情况, 再拍摄实地观察和现场采访所得。在这类节目里, 出镜记者并非故事中的人物, 他讲述的是别人的故事, 因而充当了“异叙述者”的部分角色。与此不同的是, 《自然的馈赠》中并没有出镜记者或主持人, 这样减少了人为干预的因素, “画面、解说、同期声”的配合使得影片显得朴素而又不失高雅。
如果说解说词是异叙述者, 那么同期声自然而然地成了同叙述者。云南香格里拉采摘松茸的单珍卓玛母女 (松茸) 、浙江遂昌县的老包 (笋子) 、广西柳州的阿亮 (大头甜笋) 、云南大理诺邓山区的老黄和树江 (井盐和诺邓火腿) 、湖北嘉鱼县的圣武和茂荣 (莲藕) 、吉林查干湖的“鱼把头” (鱼) 、广西京族三岛的高跷捕鱼者 (鱼虾) 、海南三亚进行远航捕捞的船长林红旗 (鱼) 均是故事的主人公, 他们各自叙述着自己的故事。同叙述者的叙述直接展现了人物的生存现状和内心活动, 在某种程度上更容易与受众产生共鸣。[3]
《自然的馈赠》以“异叙述者为主、同叙述者为辅”的方式进行叙述, 因为影片里解说词的比重远远大于同期声。两种叙述者相搭配效果很好, 不过同叙述者的声音太少, 比如全国仅有5人的高跷捕鱼者面临着资源将尽、无人继承的困境, 尽管悲凉的音乐暗示出隐隐的哀伤, 但主人公本人内心是什么想法, 我们却不得而知。
二、以外聚焦型为主的叙述视角
叙述视角是指叙述者或人物与叙述文中的事件相对应的位置或状态, 或曰叙述者或人物从什么角度观察故事。根据观察角度的不同, 叙述视角分为非聚焦型、内聚焦型、外聚焦型。[4]
《自然的馈赠》以外聚焦型视角为主。在这种视角中, “观察者像一台摄像机, 摄入各种情景, 但却没有对这些画面做出解释, 从而使情节也带有谜一样的性质”。[5]以远洋捕捞者林红旗出海捕鱼的故事为例, 首先是出海前林红旗在妈祖庙祈福, 随后船上的20个人和船长一起在鞭炮声中起航, 晚上船长吃饭时突然发现鱼群于是立即指挥船员工作 (配乐慷慨激昂) , 然而捕捞的结果却是一无所获 (配乐旋即哀伤) 。船长的压力很大, 而后续的结果如何呢?观众急于知道第二次捕捞的结果, 于是在又一次快节奏的捕捞下 (配乐慷慨激昂) , 迎来了一日千里的大丰收 (音乐欢快) , 人们以一场海鱼午宴庆祝这次大丰收 (音乐喜庆) 。这样的结果不仅符合受众的心理预期, 也暗合了主题———自然的馈赠。整个故事的情节很紧凑, 受众并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但对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有着自己的期待, 这让受众不得不细细聆听故事的后续发展。在这整个故事中, 配乐随着情节的变化而变化, 不仅代表着故事主人公的心情, 也充分调动了受众的观赏情绪。音乐和情节的配合奠定了故事的基调, 也使得故事显得娓娓动听。
三、里外结合、浑然天成的叙事结构
“而《舌尖上的中国》不同的是, 每一集的主线采取了碎片式的剪辑方式, 进行了不同地域之间的组合和嫁接, 讲述了同一种食材在天南地北之间的变化, 这部纪录片破天荒地用味道营造出了一个个真实的故事。”[6]《东方早报》的记者黄小河这样写道。的确, 《舌尖上的中国》不同于一般的纪录片是同一个主线从头贯穿到尾, 《自然的馈赠》这一集的线索取材于自然的食材。根据这个定位, 本片拍摄了一些具有代表的自然食材, 如松茸、笋、井盐和诺邓火腿、莲藕和鱼。但纷繁芜杂的画面素材如何构成一个完整的、互有关联的故事, 而且故事中既有人物又有美食, 这涉及到结构的安排。结构是对人物生活故事中一系列事件的选择, 这种选择将事件组合成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系列, 以激发特定而具体的情感, 并表达一种特定而具体的人生观。[7]
第一集的片头时长约为1分钟, 使用的是总括式, 从大的方面———中国的自然景观和气候谈起, 然后过渡到食物原材料。解说词中的“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和“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均与后面的5种食材“松茸、笋、井盐和诺邓火腿、莲藕、鱼”相对应。而结尾也是以概括式收尾, 分别总结了单珍卓玛和妈妈的收入、圣武结束一天的工作, 然后以画面集锦的方式回顾了其他人的故事, 既是对前面所述故事的总结, 又与片头进行了呼应。同时, 结尾前还提出了如“人类将如何适应海洋环境”这样的问题, 引人深思。
在细细讲述5种食材时, 片子选取了8个故事。通常先从产地的地理环境、气候等讲起, 然后引出故事的主人公, 他们正在各自的“田野”里劳作, 收获之后就做菜, 展现当地人原汁原味的生活。大致思路就是“劳动———收获———做菜———生活”, 以普通人的行为为主线, 其间涉及到对食材特质、市场的介绍。每种食材做菜的方法有很多, 基本穿插在食材的介绍和收获之后的“庆祝”之间。这是每个小故事的结构安排。
而每个故事之间又是如何衔接的呢?松茸与竹笋内容切换时, 采用了二者均来自山林的特点;竹笋切换为诺邓盐时, 从食材过渡到了调味料, 二者均来自于自然;从诺邓火腿到莲藕, 画面基本是河谷、湖泊;莲藕与大头鱼的转场, 利用的是职业捕捞者 (采摘者) ;从吉林查干湖转场到广西京族三岛, 利用了水———从湖到海, 顺畅自然;从高跷捕鱼到远洋捕捞, 则是从近海到远洋, 这里的转场简直是不留痕迹。这种对内部结构的严格把控, 使得整个作品前后连贯、一气呵成。这与文艺晚会之间的串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根据纪录片创作极其重视的手法———设置悬念, 有些小故事在劳作过程中也布置了不少悬念。如单珍卓玛和妈妈上山采集松茸, 但因运气不好采集数量很少, 不免失望而归, 观众就寄希望于下一次的劳作。这样的反复在船长林红旗出海打鱼时同样出现过, 这种手法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 同时也契合受众对故事的期待。但是, 一般来说, 美食纪录片的故事性本来就不强, 像那些在厨房里教人做菜的节目更是传统的说教, 《自然的馈赠》虽不能做到每个小故事都有悬念、每个故事都情节曲折, 但已经超出了观众的一般期待, 达到了以故事形式讲解美食的突破。
此外, 在叙事结构的技巧上, 片中多次运用对比和平行剪辑 (平行叙事) 的手法, 例如浙江老包的冬笋、春笋和广西阿亮的大头甜笋的采挖、制作。讲吉林查干湖大头鱼这段, 北京的夜与查干湖的夜交叉剪辑, 从而产生了因果关系与对比关系, 编辑的技巧令人称赞。
四、变化多端的叙事时空
在叙事空间上, 本片涉及到了云南香格里拉、浙江遂昌县、广西柳州、云南大理诺邓山区、湖北嘉鱼县、吉林查干湖、广西京族三岛、海南三亚8个地方, 利用一些相似性进行地域间的灵活跳转, 覆盖面极其广阔, 而受众似乎浑然不觉。一是因为叙事结构并非立足于地域, 二是因为故事与故事之间过渡得顺畅自然。
画面的构图方面, 其实也是拍摄的技巧。在拍摄食物时, 基本使用的是特写、微距拍摄, 一两片竹笋、一两片松茸就占据了整个画面, 食物的诱人之处被放大了, 引得爱吃的人们垂涎欲滴, 这也是片子达到良好传播效果的原因之一。而且无论是切菜还是做菜, 基本是“只见食物不见人”, 这样的拍摄手法给人以不一样的视觉感受。在光线方面, 基本以自然光为主, 给受众清新自然之感。
在叙事时间方面, 叙事时间与现实相比, 很大程度上被压缩了, 而对于每个故事而言, 故事发生的时间也是被碎片化的剪辑组合起来, 然后通过解说词赋予崭新的叙事时间。
五、力求完美的细节
纪录片细节性叙事方式的生存魅力在于, 通过解读细节我们能发现隐藏于纪录文本的叙述者保有何种态度、思想和价值倾向, 最终达到读解整个纪录文本的目的。[8]
在细节方面, 几乎每个小故事都有相似之处。单珍卓玛在挖出松茸后, 用地上的松针掩盖好菌坑;吉林查尔干湖冬捕的渔网网眼是六寸的, 捕捞的鱼都是5年以上的大鱼, 解说原因为“猎杀不绝”;春天, “鱼把头”向查尔干湖中投放了50万斤鱼苗;船长林红旗在亲吻着大海龟。这些小细节都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对于今天人类为了发展经济而大肆破坏自然的情况极具借鉴意义。
在观看做菜时, 我们可以清楚地听到锅铲炒菜时铲到锅底的声音、炖藕时咕噜咕噜的声音、油炸松茸的滋滋声等一些细小的声音, 这足以体现了追求细节的努力。不过, 在叙述湖北嘉鱼县的珍湖时, 却配上了流水的声音, 意境虽好, 却失真了, 给人以“画蛇添足”的感觉。
此外, 在谈到诺邓火腿的发酵时, 解说词“海拔1800米的河谷渐渐温润起来, 从现在起, 上千条诺邓火腿开始长霉”的“现在”是不确定的, 改为具体的月份似乎更好。如果是平行剪辑, 画面和解说词的匹配度应该相对一致, 这样才会达到更佳的传播效果。
六、明快的节奏, 简约的风格
纪录片故事化的叙事节奏, 直接影响观众的收视心理和情绪。中央电视台总编辑、副台长罗明总结说, 《舌尖上的中国》获得好的口碑绝非偶然, 编导精到的设计, 对节目叙事节奏的准确把握, 叙事段落和画面剪辑节奏的变幻多彩是这部片子的精彩之处。[9]由于叙事空间跨度大, 而时间大幅度压缩, 因此整集纪录片的叙事节奏显得紧凑而轻快。一般一集的镜头达到9000多个, 画面切换比较快。
本片叙事风格简朴自然, 如同期声的引入“ (单珍卓玛) 妈妈就是不会注意自己的身体, 光顾着找松茸, 我就是有一点担心, 有一天她头晕倒在山上, 毕竟她已经岁数大了”、“ (圣武) 因为这是出自我们的手, 我们在市场上看到藕, 我们心里就有一种感觉———这个藕是我们挖出来的”向受众展示了普通人的生活和想法, 给受众的感觉不是曲高和寡, 而是亲切自然。这样很容易拉近作品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收视率的攀升和其他方面的影响 (如微博上的“舌尖体”、淘宝网上相关零食的畅销) 当然不言而喻。
七、结语
纪录片如何叙事, 如何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这一直是相关研究者探讨的问题, 也是纪录片导演努力的方向。本文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了《舌尖上的中国·自然的馈赠》的叙事特征, 从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大获成功的原因。在传媒产业日益发达的今天, 独家选题的范围已经越来越狭窄, 那么从什么角度切入、以何种方式叙事就变得尤为重要了。拥有与众不同的叙事方式, 受众才会喜闻乐见, 纪录片市场才会越走越宽广。
参考文献
[1]罗明.以国际水准打造中国名片——《舌尖上的中国》研讨会纪要[J].电视研究, 2012 (7) :5—9.
[2][3][4][5][7]石长顺.电视专题与专栏——当代电视实务教程 (修订版)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78—102.
[6]黄小河.美食+人情, 美文+悬念, 传说+历史[N].东方早报, 2012-05-21 (A27) .
[8]张华新.纪录片细节的叙事分析[J].电影评介, 2011 (3) .
3.大自然的童话故事 篇三
今年是北京音乐广播第13次现场直播柏林森林音乐会。在世界各地数不清的夏季古典音乐演出中,柏林森林音乐会独树一帜的在大自然中聆听音乐的方式,让古典音乐轻松走进普通大众的生活。这是柏林森林音乐会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也是我们坚持转播最大的动力。
今年音乐会的曲目整体偏向较大部头的作品,而且标题并不突出。所以演出前我们非常担心这样的曲目配置在森林音乐会这样一个轻松听古典的场合是否适合。但音乐会第一部作品——柴可夫斯基的交响幻想曲《暴风雨》演奏完毕,现场观众的热烈反响打消了我们的疑虑。虽然这是一部大多数人不很熟悉的作品,但作品的音乐语言生动,而且杜达梅尔和柏林爱乐的艺术家们在演奏中特别注意每个音乐形象的塑造,使听众很容易理解。演奏另一部柴可夫斯基管弦乐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时,在以鲜明的时代特征、富有激情和朝气著称的杜达梅尔带领下,乐团的演绎让作品内在的情感冲突充分呈现,带给现场听众强烈的听觉冲击和震撼,加上现场优秀的音响效果,音乐会现场效果出乎意料地热烈火爆。音乐会下半场的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是一部典型德奥曲风的名作,它严谨宏大的音乐特征被杜达梅尔赋予鲜明的时代色彩。全场观众对这种不同风格作品穿越的处理感觉很有趣、很新鲜。
整场音乐会始终情绪热烈,乐章间甚至出现热烈掌声。在大自然怀抱中享受音乐,要的就是这样一份轻松、愉悦,这就是森林音乐会独特的魅力。
音乐会正处于世界杯足球赛期间,德国全国上下都像过节。在我们前往森林剧场转播的路上,到处能看到临时搭建的大屏幕,这是为球迷观看世界杯而设的。柏林街头的许多私人汽车也插上了国旗。这充分表明德国既是音乐王国也是足球王国。观众的喜庆和愉悦在聆听音乐时也会充分表露出来,这使今年森林音乐会的气氛显得更加热烈而欢快。
转播结束了。在我们的转播车旁,我们见到了满脸笑容、刚刚从后台走来的杜达梅尔。提到2008年的初次见面,我们都为再次相逢倍感亲切和惊喜。他热情地握住我们的手,请我们转达对中国听众的问候。我们合影留念,相约北京再见。
4.环境的故事能说会写的大自然 篇四
[芬兰] 瑟潘马
内容提要:这个世界越来越作为一些文本传给了人们。与此同时,人的生活环境变成了一种人造的环境。人们忘记了那些早就有的生存技巧,已经变成了区区压舱之物。这样一种生活方式,导致了人对自然的语言的疏远,导致了人的领悟力的丧失,产生无助之感。因此,人类要以自然本身的方式来审视自然,不要带上人的任何的主观联想,不要让自然俯就从别处借来,应顺乎自然。
关键词: 环境
阅读
认知
合乎自然
一、关于一个故事的故事
环境的故事,如此说来,存在于自然本身吗?这故事预备找一个老练的读者去读,然后再讲给别人听?在举例子、打比方的意义上,这话是对的。那故事也不仅仅是个文本,自然本身也是个讲述者。那故事的第一层意思——就是说,自然当中的那个自己写的故事——请从下面这段引自马克·吐温的《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的话中就能看得出来:
水面马上变成了一部奇妙的书——这书的语言,不通文墨的过客是不知其所以然的,但它却把心事毫无保留地告诉了我;那些最堪玩味的秘密,和用声音说出来一样清晰……。其实,能读得懂这书的旅人看到的不是别的,而是水面上一幅幅漂亮的画面,阳光为之敷色,云朵使其明暗,可对训练有素的眼光来说,那就没什么画面,有的只是不折不扣、一丝不爽的读书的事儿。
识字断文这本事和目不识丁之间的相似情况,就发生在与环境有关系的这个作者——是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写”环境艺术和环境建筑,尤其是花园和景观建筑,但是他们也写对于环境处理的那些事儿。那环境是谁处理的,是在哪儿处理的,则无关紧要。
环境故事这说法的另一层意思则是字面意义上的,就是语言表达的故事;一个描摹自然的人,在描述、解释和评价一个主题的时候,那故事就被创造出来了。这故事有一种很有戏剧性的紧张感。它有个情节,这情节有因有果。还有些“人物”;这些人物的行动,听命于威胁和恐惧,以及它们的生活背景、它们的打算和目的,也可以从这些方面得到解释。得用一种拟人化的语言。自然表现得好象有意志、有感情似的:植物收干旱的折磨,或者因为缺少养分而个头矮小:它们互相竞争,要取得阳光,充足的水分和养料,这才能活得滋润。
地理者,“大地之写作也”,它是一种系统性的努力。它要描写大地表面,它对大地的科学描述,而这也是一种环境批评的形式。它追求及时、准确,追求一种在人类语言中存在的镜像,用的是“环境的言语”。
比起自然来,文化环境比较易于描绘和理解,这是因为在文化环境里的人们,和别人说话,写给别人看,用的是约定俗成的符号。这些符号必须人人知道,用这些符号的人,必须遵守许多协议,那样别人才理解。风格嘛,却是个人的。
二、自然之书,人来读,人来讲
瑞诺·卡里奥拉(Reino Kalliola,1909-1982),芬兰最主要的自然主义者,荷兰第一位自然资源保护主义者(conservationist),经常使用“自然之书”这个人耳熟能详的传统比喻。这本书,一方面,就在自然之中,是要人来读的;另一方面,它是一本关于自然的书,是一个读物。甚至在他的那部三部曲的标题里,卡里奥拉也表达了这种含糊性和矛盾情绪:一本关于自然的书,和作为一本书的自然。与此相似,比方说,马格利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200 编导的那部电影(以及出版了的电影剧本)《印度之歌》,也用了同名的那首蓝调音乐,把它用作这电影的主题歌。但是,印度这个国家,也同样很可以是一首歌,杜拉斯的作品则是一首关于印度的蓝调音乐。
伊塔楼·卡尔菲诺在他的文章《写出的和未写出的词句》(“The Written and the Unwritten Word”)中,谈到了智人(Homo sapiens)是怎么变成了读人(Homo legens)的。我们可以对阅读敬谢不敏,但是,正如卡尔菲诺说的那样,“我们的视觉早被编了阅读的程序,我注意到我试图阅读风景、草地和狂暴的大海。”写,是为了给人读的,它成了一种理解方法。我们通过写那些我们不知道的东西,以便学会知道它。阅读不是眼光简单地从这一行移动到另一行;阅读超过了心灵的全部运动。
这个世界越来越作为一些文本传给了我们。与此同时,我们的生活环境变成了一种人造的环境,我们的读写能力也跟着人工化,我们忘记了我们那些早就有的技巧,它们已经变成了区区压舱之物。一位芬兰作家杜撰了“屋人”(“room person”)这个术语。这么一个人生活在室内,生活在装了电热器和电灯的房间里,对四季不闻不问,不过是看看外面的秋雨而已。这样的生活方式,导致了对自然的语言的疏远,导致了领悟力的丧失和无助之感。自然被浪漫化了,神秘化了——也再度变得危险了。
三、照它的原样去讲
用以描绘的手段,必须根据主题而有所选择。于里科·塞塔(Yuriko Saito)在他的文章《以自然本身的方式欣赏自然》中告诉我们,要以自然本身的方式来审视自然,不要带上我们的联想,不要让自然俯就从别处借来的模式——比方说,从艺术、文学或者科学那里借来的模式。塞塔谈的是关于自然的那个故事,谈的是对自然的阅读。
如果一个故事讲的是某种“真实的”东西——这个世界——那么,我们就提出了和模仿相关的那么一种要求,就是说,我们要求它是一个复制品,或者说是一个模仿品。属于这种的一个故事,从根本上说,必得要准确地呈现这个世界,事情怎么样,就怎么呈现。关于自然的那个故事,以及人类自己的那些五花八门的故事必得和真事儿符合,所以人的故事旨在表现自然的故事的精髓。自然向我们:讲话;我们聆听;我们当中有些人,精于文学手段和学术手段,把我们的理解力用作一个具有说明和解释功能的故事的基础。
另一方面,当一个故事“无中生有地”创造了它的世界的时候,它当然就用不着模仿:作者自由地创造这个作品自己的可信体系;可信不可信,只在那个创造出来的世界里才有效。阅读是一种牵扯到理解的活动:因和果之间的联系得找去来;目的和目标要看得清楚。连没有生命的主题也拟人化了,讲述着思想和感情。一个人类能够理解的心智世界,为动物们创造出来了。那些养宠物和家养动物的人,习惯于谈论动物(象征性地使用“他”或“她”这样的人称代词)是怎么愤怒、怎么渴望什么东西,怎么生闷气、怎么高兴、怎么害臊的。在仙女故事中,交流上的困难不带一点勉强地克服了,动物意识被拟人化为一个万物有灵论的世界观。在我们这个时代中,报章上的漫画栏维持着寓言传说的生命。成人对儿童的抽象人物个性,如善和恶、高尚和下作,或者上智和下愚,都通过关于动物的那些老套路而表现在传统的寓言:当中羊和狼,狮子和蛇,猫头鹰和驴。这些人物之间的斗争,在一种道德教训中结束。
四、解释者和解释
自然的语言主要是一种独白,是一堂课,或者说,是一场布道,如此说来,它就是单向的。当然,人也说话,比方说,当他们利用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的时候,当他们谦恭地为了得到惠见和经验而表达谢意的时候,当他们送给人象征性的礼物的时候。然而,这种对话不总是成功,理解上的困难引起了矛盾,这矛盾不仅是自然和人之间的矛盾,而且还是人相互之 201 间的矛盾。说话专家和会影响人的专家,就用得着了:职业的读家、环境批评家,和环境修辞学家。
因此,当自然给我们忠告和教导的时候,我们怎么能够理解它的话?那些依靠自然的人,护林人,或者农民,敏于自然的召唤。于是,一种语言被创造出来了,而那种语言是必须学会的;读写那种语言,必得经过练习。那都是些文化交流是技巧,对这种语言的掌握把它自己表达在生命里,表达为存活,表达为喜气洋洋的共生关系。
当卡里奥拉写他那本关于芬兰的自然的书的时候,或者说,当约翰·缪尔和奥尔多·利奥波德写他们那些关于全部北美自然的故事的时候,或者当不那么有名气的卢克·霍华得,这人“为所有的国家、为各国人民和所有的时代,为云彩命名”,在写他的书的时候,其实他们都是在做翻译工作。
考虑一下一个作者和一个职业护林员,读着森林的故事,把这故事写成一本对人谆谆教诲的小说,描绘的是一座森林的一个生命周期:灰烬覆盖的大地,长出了幼苗,森林长得茁壮茂盛。每时每刻这森林都笼罩着一个威胁:这个过程时时都可能被打发到它的起点。然而,那些看似死亡的东西,火啊,或者一片砍光了的空地啊,都是新生命的开始——那就是这森林的讯息。
一位研究森林的人,可望具有最好的阅读力,即使他不见得有最好的写作能力。对大地的语言的理解力,也表现在一位农场主对那些“自然保护者”的怀疑态度中。这位农场主有来自日常工作的智慧,那些人的智慧却来自“书本知识”。自然的朋友,和所有的朋友一样,关心别人的福祉。他或她并不是个冷静而片面的观察者,而是倾心于这个自然朋友,想着什么对它最有利。
结 语
自然的故事永远不会完,但是,人讲的那些故事,总有开头,也有结尾。人的故事有界限;有个里头和外头之分,里头的是故事部分,没有起点和终点,没有边界。只是在一些例外的情况中,比方说,四季循环以及其他一些周期现象,是封闭的循环的,自然的界限才能在自然的故事里发现。在另外一些情况中,我们人为地从一个大得咄咄自然故事那里扯下一些选来的片段,来形成一些次级的故事。人,作为一个叙述者,那德行像是一些空画框,可用来把大地或者风景的任何片段封闭起来。
从某些意义上说,自然讲述;从另一些意义上说,它不讲。从某些意义上说,我们是听众;从另一些意义上说,我们不是。有时我们试图对自然说话。在某些情况中,我们落得个木衲无语。有时语言上的困难不可超越。但是,即便我们在寓言之外,也不可能理解会说话的狮子,但我们仍然认为我们很能理解彼此讨论自然的那些话。
(编者按,本文为瑟潘马教授在“人与自然”国际学术会议上演讲论文的节选)
作者简介:瑟潘马,男,芬兰约恩苏大学芬兰语言与文化研究系教授,前国际美学协会主席。
5.我和自然的故事 征文 篇五
每个人都喜欢着不同的颜色,有的人喜欢红色,有的人喜欢紫色,有的人......而我却喜欢绿色,绿色是代表着顽强生命力,不屈的精神的颜色,但最主要的是因为它代表森林的颜色。
小时候,总听爷爷说起那成片成片的郁郁葱葱的森林,那里有成群的动物在嬉戏,有数不清的花朵在开放,散发着沁人的香气。
于是,我便对爷爷口中森林充满了无数的幻想。幻想着,我插上翅膀,飞向爷爷口中的那郁郁葱葱的森林,我与动物们一起游玩,嬉戏。累了便靠在树根上,在它宽大的臂膀下,闭了眼,倾听鸟儿们的歌唱。在那样的梦中,如同仙境般流连忘返。
上学时,我发现学校后面有个小树林,便每天都要在那里待上一段时间,把它当做梦中的那片森林,尽管这里没有成群的动物在嬉戏,尽管这里没有数不清的花朵,尽管这里没有缓缓流淌的小溪,但我依然很享受这片空气清新,安闲寂静的小树林。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和妈妈走进了家乡附近的大森林,映入眼帘的便是被砍伐光的树木。四处张望着,却找不见一只小动物的身影。也没有小鸟唱着的那一首首动听的歌儿。花花草草都耷拉下它们的小脑袋,看起来没有一点精神。小溪也已经干涸到能看见下面的泥土。我心中的幻想顿时破灭了。心想:这是爷爷口中的森林吗?靠在一棵仅剩下矮矮的树桩旁,我进入了无限的质疑中。这时,天空下起了大雨,天空似乎也在为这片森林感到悲哀,花草树木微微地摇着头,好像在表示它们的无奈。我不禁流下了眼泪,雨水混合着我的眼泪,一起流进大地......这就是我向往的森林吗?迎着如断了线的雨滴,我膨热的内心再次高涨,暗暗下定决心:不,我要让它们好起来。
6.大自然的童话故事 篇六
“我的好朋友,我差点就失去了这宝贵的生命!”树害怕的说。
“怎么了?我的朋友,发生什么事了吗?”鸟儿慌张的问。
树回答说:“那些伐木工人无情的把我的长辈们砍倒,只剩下我们小辈的留在这里”。后来一头狗熊跑过来和这些无情的伐木工说:“大树是由大家一同来保护的,不能像你们这样乱砍乱伐的!”大树还可以为我们低挡沙尘暴,把我们二氧化碳转为人们最需要的氧气!请你们也不要在砍树了!让我们一起保护大自然!让我们共同守护这空气清新的世界!现在伐木工人也跟着一起保护世界了!树一边哭一边说。
鸟儿说:“大树,我以后一定天天 给你唱动听的歌,请你不要伤心了!”
从此以后,鸟儿天天给树唱动听的歌,信守承诺,它们的关系也更好了!人们也一起保护着大自然!
7.亲近大自然,培养孩子的自然智能 篇七
当然不是每个孩子对自然界都充满高度的兴趣与认知力,有的只停留在基本的喜欢上,并不会刻意做研究。不过培养孩子认识自然、接触自然是必要的,因为人类本是自然界的一环,让孩子了解自然界生生不息的力量,他们才会懂得重视生命、珍惜生命。
亲近大自然培养孩子的自然智能
培养孩子的自然智能,一定要让孩子接触自然。很多父母常常苦恼孩子唯一的嗜好就是看电视,即使吃饭时也是边吃边看。专家建议,应该用一个取代电视的活动来调整,例如看书、踏青、到户外走走等。
不过重要的是,父母本身也要多亲近自然,如放假不要只在家打牌、看电视;也必须懂得尊重自然生命,看见昆虫,如果只想到“打死它”,那就糟糕了。
以下提供几个亲近自然的活动。
赏鸟活动:带着孩子到赏鸟区,听听解说员讲解如何分辨不同鸟的特征,认识鸟的习性。除了到野地赏鸟之外,也可以到鸟店、动物园的鸟园区,认识不同的鸟类,和孩子讨论饲养与放生的意义。
倾听、观赏大自然:单纯地聆听与欣赏大自然,就是一种享受。可以带孩子到野外,让孩子闭上眼睛,专心听听风声、雨声或是虫鸣,鼓励他寻找声音的来源。另外,也可以引导他用双眼观察自然,看看云的变化,带他上山看雪,或是看看花开花谢,听听孩子说说他看到的自然。
种植花草、养养动物:除了观赏、接触自然之外,也应该让孩子懂得照顾自然。可以和孩子在阳台上种一些简单的植物,如栽种绿豆芽,并纪录豆芽的生长情况。也可以让孩子饲养宠物。如果空间允许,可以养小猫小狗,或者可以养小乌龟或小鱼。让孩子学习自己照顾动植物,让他体会生命成长的可贵。
看与大自然相关的书籍或影片:认识自然还需要多了解自然知识,你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相关书籍。电视上专属的自然节目也很受欢迎,全家一起讨论,会让自然之旅变得生动又有意义。同时,也要教导孩子如何对动植物进行分类。
接近自然时,也可以利用几种方式循序渐进,激发孩子的自然观察智能。
★观察:例如观察蚂蚁,带孩子仔细看,用心观察蚂蚁的生活方式。
★搜集:搜集有关蚂蚁的资料,包括图绘、文字的描述等,让孩子在观察的过程中,印证书本相关知识,甚至可以发掘书本中难以学到的经验。
★预测:让孩子学习预测蚂蚁的行径和可能发生的现象。
★分析:预测之后,获得的结果需要被分析、解释。
★沟通:将发现的事物用各种方式表达,让孩子用语言说、用文字撰写、用图画呈现出来,如果孩子有不一样的意见,一定要先聆听再予以指正。
8.科普微童话自然现象 篇八
太干旱了。小鸟达达藏在一株仙人掌下,躲避强烈的日光照射。“求求老天爷,求求上帝,赶紧降点雨吧。”
“咦?你前天求老天爷,昨天求上帝,今天两个一起求,管用吗?”仙人掌有些怀疑地问。
“我觉得大自然不会残酷到没有底线。”达达嘟着嘴说。
“唉……”叹息声从旁边的仙人掌响起,一声接一声,向沙漠深处延伸。
这里真是太干旱了,每天被毒日头晒着,持续好多天没下过一滴雨。树木的叶子不断凋零飘落,盛夏还没结束,就看到了秋天的萧条。
随着仙人掌们的叹息,沙漠里的动植物也像嗅到了死亡的气味,都眼巴巴地祈求盼望,天上能有云朵飘来。
“来了来了!”
“真来了!”
“祈求显灵了。”
仙人掌们突然兴奋地喊起来,猫在仙人掌根部的达达迅速飞起。“哈哈!”天边飘过来一朵大黑云,打着滚地往西方翻去。
达达振动翅膀急速追过去。他刚钻进风阵没多久,眼见着黑云掉下来一片大雨滴。达达兴奋地狂叫着,扑进黑云笼罩的区域。他明明看到有雨滴落在仙人掌下面的沙土上,可等他飞到近前的时候,地上连一小汪水都没看见。
他失望地落在最大的一株仙人掌上面,眼巴巴地看着干涸的沙地,喃喃着说:“好奇怪,刚才下的雨都跑哪儿去了?”达达的嗓音有些嘶哑。
“哈哈,雨水都被我喝了。”大仙人掌得意地笑着说。
“水是大家的,你喝那么快,太自私了吧!”达达听这话有些生气。
“哼,我哪管得了那么多。我根系发达需要水,只要能活下来就行,别的不关我事。”仙人掌一副高傲的样子。
达达经过这一顿追黑云,累得是口干舌燥,嗓子直冒烟。他已经没多大力气再多说话,干脆蹲在大仙人掌上面,边休息边凝重地望向远方。
远方的天空黑压压,似乎在酝酿着更大的乌云。这次达达没去追乌云,他很肯定大雨已经临近,因为雨头风就在眼前了。
随着乌云翻滚,沙漠暴风先是横扫一切,把高大仙人掌吹得直晃悠。
“稳着点,你不是根系发达,挺牛的嘛。晃什么晃!”可无论达达怎么喊,大仙人掌还是摆个不停。而且晃动的幅度越来越大,像喝多了酒的醉汉,摇摆不定。达达跟着剧烈地晃动,不断忽闪着翅膀。
突然,一股飓风抓狂着扑过来,风里裹带着豆大的雨滴砸下来。达达预感不妙,忙振动翅膀飞起来。
“轰”的一声,达达吓得忙回头看。大仙人掌从根部断裂,整体倒塌下去。那庞大的身躯砸起很高的沙土,像引发了一颗小型炸弹。
达达顾不上多看,他一头钻进雨中,尽情地喝起水来。
科普知识窗:
沙漠仙人掌有三套本领。一会喝水,二能储水,三少失水。仙人掌一般高十多米,根系扎得浅,向四周伸展广达几十米,适于沙漠吸水。碰上雨天,根系一眨眼功夫,能将几百升地表水据为己有。储存在茎中的水库——储水组织中。一遇狂风暴雨,很容易被连根拔起或被雨水冲倒。
科普儿歌:
干旱求雨显灵验,
话语都是风中烟。
注重环保多种树,
9.大自然的童话故事 篇九
《安提戈涅》是古希腊戏剧家索福克利斯的著名悲剧作品。安提戈涅是剧中的女主人公。故事发生在底比斯。克瑞翁在Oedipus垮台之后取得了王位,Oedipus的一个儿子Eteocles为保护城邦而献身,而另一个儿子Polyneices却背叛城邦,勾结外邦进攻底比斯而战死。战后,克瑞翁给Eteocles举行了盛大的葬礼,而将Polyneices暴尸田野。克瑞翁下令,谁埋葬Polyneices就处以死刑,Polyneices的妹妹安提戈涅毅然以遵循“天条”为由埋葬了她哥哥,于是她被克瑞翁下令处死。之后,安提戈涅被关在一座石洞里,悲伤孤独的死去。与此同时,克瑞翁遇到了一个占卜者,说他冒犯了诸神。克瑞翁后悔了,去救安提戈涅时,她已死去了。克瑞翁的儿子,也是安提戈涅的情人,站出来攻击克瑞翁而后自杀,克瑞翁的妻子听说儿子已死,也责备克瑞翁而后自杀。克瑞翁这才认识到是自己一手酿成了悲剧。《安提戈涅》是古希腊悲剧的经典,对该剧的隐喻意义一直有不同解释。剧中安提戈涅在对抗克瑞翁时有一段常常被法学家所引用的台词:“我并不认为你的命令是如此强大有力,以至于你,一个凡人,竟敢僭越诸神不成文的且永恒不衰的法。不是今天,也非昨天,它们永远存在,没有人知道它们在时间上的起源!”
然而,从法学的角度看可怜的安提戈涅两难的困境,其实是王权下属恶的“实在法”与更高级的“神法”(自然法)的矛盾。故事里安提戈涅认识到了自然法,并且坚信如苏格拉底所说的:“恶法行为对其行为者而言是有害的,因为恶法会伤及他们的灵魂。”她宁愿被处死也要捍卫神律和自己的良心。认为哥哥即使是叛徒,也应当得到安葬,因为人死了入土为安是天神制定的永恒不变的不成文法。
安提戈涅挑战克瑞翁的法令,代表了永恒不变的、普遍的自然法或高级法((higher law,准确翻译应为“更高的法律”)对实在法的挑战。就像西方法学所认为的,许多规则是高于成文法的,例如中世纪对宗教的信仰高于法律的效力。有些自然而然的人性的规则,高于法律。
她认为埋葬自己的兄弟只是违反了克瑞翁国王的法律,而不是那种更高的法律,这种最高的法律,“它们既不属于今天,也不属于昨天,永恒地存在着”,“它们永不消亡,也无人知道它们何时起源”,这就是高于国家法的自然法。
10.大自然的启示 篇十
主持人:缪亚群
春天的嫩芽一日一日茁长。当我的思虑仍停留在小小的嫩叶上时,那嫩叶却在我不注意的当儿,摇身长成饱满的绿叶了。
我讶然自然界迅速的变化,它一刻也不停地活动、成长、改变着。由一片绿叶中,似乎涌溢着自内心发出的生命——在和风与阳光孕育的大自然中,时时刻刻涌现着无穷的生命力。
一
小小白花,静静地承受风吹雨打。不知那是什么花,然而在淅沥沥落个不停的雨中,竟发出闪亮的光彩,雨珠一滴滴从绿叶的尖梢悄然滚落,那娇弱引人怜爱的花姿,突然给人一种心情舒畅的感受。
雨要下就下吧,风要吹就吹吧,花瓣浸润在雨中摇颤着,它的根虽细小,却稳固地纠结于土地之中。
雨要下就下吧,风要吹就吹吧,风风雨雨总有停时;当风雨停时,小白花仍骄傲地抬着头。经过风雨的磨炼和洗礼,小白花的花瓣愈加洁白,绿叶更加鲜绿,它仍然坚毅地绽放。
小鸟鼓动着翅膀朝天空飞去,不知飞向何方,那小巧的身躯一直飞离视线之外。
当风雨停时,它拍动着弱小的翅膀,敞开喉咙,鸟声啁啾地回荡在空中。
雨要下就下吧,风要吹就吹吧。与大自然依存而生的小花与小鸟啊,当我们回顾人类这种栖栖惶惶的度日方式,或许该效法小花小鸟,那与大自然相辅相成的和谐步调。
二
冷寂的大地渐渐恢复生气,池水也逐渐泛起暖意。春意自大地缓缓升起。
当人站立在池边时,似乎浸浴在嫩叶的香气中;水面寂静无声,远远的空中有云雀的鸣唱声。
有人用力将石头“扑通”一声投入水中,也有人轻轻地将石子扔进水里。石子在水面上弹了一两下,就销声匿迹地沉入水中;渐渐地,人走开了,声音也不复追寻。
不论水面上响起的是何种声音,投什么样的石子,就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面对池畔各式各样的人们和各种各样的声音,有谁会在事后是抱着诗人一般的情怀与感触悄然离去呢?
人去后,池边显得更安静了。了悟出各种大小不同的石头,会响起各种大小不同的声音,而这些声音,又会给人不同的感受——池静波平,辉映着池边的嫩叶。
在这浑浑噩噩、匆匆忙忙的世界中,有些时候,我们需要静静伫立在池边,只是听听那池音。
三
云,快快慢慢、大大小小、白白淡淡、高高低低,没有一刻保持着相同的模样。
仿佛是溃散崩离,又不像在溃散崩离中;一瞬间、一瞬间变化的云朵,在深蓝的夏空中,以各式各样的姿态漂流而过。
云朵的变化,恰似人的心、人的命运。人的心也是天天都在变动,因此,人的际遇也是昨日不同于今日。
编织成明明暗暗、各式各样的人生,那分分秒秒都变幻莫测的人生际遇与命运,不禁使人为之又喜又叹。
喜也罢,悲也罢,人生仿佛流云,时时在移动变化,不做片刻的停留。
若是人的思绪有定则可寻,就算不时会心慌意乱终究会令人泰然自得。
所以,纵然欢喜,也不必得意忘形;纵然悲戚,也不必怨天尤人。若每个人都能抱持坦诚、谦虚的胸怀,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真负责地工作,必可体会出那漫长人生中的无穷情趣。
四
在人生旅途中,不时穿插崇山峻岭般的起起伏伏,时而风吹雨打、困顿难行;时而雨过天晴,鸟语花香。总希望能够振作精神,克服困难,继续奔向前程。
在那山头上,孕育着人生新的希望。
[思考板]
1.大自然中的哪些事物让我们思考,给我们启示?
11.大自然的童话故事 篇十一
有关大自然的作文:大自然,我心中的偶像
浙江慈溪掌起初中三(11)班厉巧琳
我在她的怀中,享受她赐予我的一切苦难和芳泽。于是我仰望她,让她长久地处于心中最神圣的那个位置。大自然,我心中的偶像。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这是她的秀美初展。春日里的淫雨霏霏,百花齐放;夏日里的蝉鸣声声,草木葱茏;秋日里的丹桂飘香,红叶满山:冬日里的腊梅吐芳,白雪飞舞,无不是她温柔绮丽的体现。四季交替,年轮滚转,她都尽心尽力地在每一个日子里吐纳芳菲。于我们的生活而言,又为何不该让自己的每一天都过得尽力精彩?
大自然,我不清楚她到底有多大,亦无法堪测她的智慧有多深。我们和她共同呼吸,她都赋予我们不同的命运。
悲喜兼杂。这往往是我们对于生命的慨叹,总无一路坦途,春和景明。但也正是急风骤雨荆棘丛生才能使我们更加享受眼前的美好,才能更加坚强。我的偶像,大自然。她把智慧散落在我呼吸的空气之中,在吉凶难料善恶难断的途中给我以辨明是非的心智,让每一刻的黑白交替都显得自然而深刻。如太极两色,和谐统一。
我的偶像,大自然。她划定了每一个生灵的限度,在到期的那一日把他们原有的形体抽走,让他们经历新一世的.轮回。生命不会消失,只是有时失去它原有的形态。时间的桎梏,让我们在方寸之间把握自己的命运。
12.大自然的童话故事 篇十二
大自然的文字
自然就像一本有趣的书,多姿多彩,令人回味无穷。那你们可能会想,书中的文字一目了然,大自然的文字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文字之一:四季。四季就是大自然中的一员。春季就像一个魔法师,把魔棒一挥,顿时万物复苏,冰雪融化,百花争艳,百鸟齐鸣;夏季就像一个昆虫乐园,苍蝇乱撞,蚊子游荡,蛐蛐唱歌,知了歌唱;秋天又变成了一片金黄的海洋,一片丰收的喜悦,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棉花合不住嘴,玉米露出黄黄的牙;冬天好似一只猛虎,四处狂吼,大地随之也被变成了银色。
文字之二:雨。就像孙悟空一样会七十二变,细似牛毛,大似豆粒,小雨仿佛是天地间一丝丝的细线,雨还是上帝派来的使者带给万物滋润。
文字之三:鸟。假如燕子在空中飞得很高,看上去很小很小,那就会有好天气;假如在密云多布的夏天,蜻蜓在低空飞翔,这就预示着阵雨即将到来。
大自然中的文字还有很多很多,它们真是神奇、妙不可言、千姿百态,让我们从中可以学到很多知识,但这些知识更在于我们细心观察,和认真发现才能真正理解。
大自然的文字
粮食是人类的食品,而粮食是农民种庄稼生产的。冬天,如果下了场鹅毛大雪,你可能认为庄稼要冻死了,但懂得大自然的人却说,今年是一个丰收年――有一句话叫“瑞雪兆丰年”嘛。
动物也是大自然的文字之一。在乡村,如果出现鸡、鸭、鹅往树上飞这样的反常现象,有经验的人就会知道,地震即将来临。
在很久以前,人类还没有指南针,人们上山砍柴时如果要辨别方向,就看大树的年轮。在年轮密集的地方,就是北;在年轮稀疏的地方,就是南。有年轮帮忙,即使没有指南针,他们也不会迷失方向了。在夕阳正红的时候,如果出现了美丽的晚霞,你一定会感叹它绚丽无比、光彩夺目,可是,认识大自然文字的人却知道,明天是一个阴雨天,应该把衣、被收好。
大自然的文字
我们认识了文字,就可以读一本书,就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事情了。如果认识了大自然的文字,就可以读世上的这一本“活书”啦。
大家都听到这样一句谚语:“风静天热人又闷,有风有雨不用问”。这句话说明当风平,天又热,人很闷的时候,即将有一场大风大雨降临人间。
大自然的文字稀奇古怪,只要你用心观察大自然,就能读懂更多的大自然文字。如蚂蚁搬家,天要下雨;大雁南飞,秋天降临;枫叶火红,秋天到来……
要想认识大自然的文字,须多走多看多问,有不明白的可以在书中查找,请教别人。总是宅在家里的人,永远不会懂得大自然的文字。
大自然的文字
我们认识了文字,就可以读很厚的书,就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事情了。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料小石子也是一个字。
古代,当水手们需要在海上寻找道路和时候,他们就去看星星写成的天书。即使他们没有罗盘,也照样不会迷失方向。他们朝天望望,在许多由星星组成的星座当中,会找到小熊星座,在小熊星座当中会找到北极星,有北极星的那边就是北方。
云,也是天空这本大书上的文字。炎热的夏季,远远耸立着一座白色的云山,从这座云山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山变得就像铁匠的铁砧了。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如果在它里面飞行,它会把飞机毁掉。
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在会读它的人看来,也是一本有趣的书。
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从小就应当到树林里或者田野上走走,注意观察。假如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应再到书里去寻找,看那里有没有解释。你还应该去请教有学问的人:这是什么石头?这是什么树?总是坐在家里的人,永远不会懂得大自然的文字。
大自然的文字
大自然有许多文字。大自然就像一本厚重的词典,我们现在知道的文字只占这本词典的二十分之一,其他的我们还不知道呢!
这些文字对我们很有用处,如果蜻蜓低飞,明天有可能要下雨了。这样我们才能早早做好准备,不会被淋个像只落汤鸡。天上的启明星呢,在关键时刻可以辨别方向,让人不会迷路。被困在野外的人,只要看到启明星就能找到方向。有时一个大自然的文字还能救人一命呢,如果船在环境十分恶劣的时候迷路了。船上的人只要看看有没有鸟在飞,这个文字可以告诉我们:安全,有陆地。船只要紧跟着鸟儿,就会找到陆地。夏天的铁砧云可以告诉飞行员:危险!因为铁砧云告诉我们马上有雷电,飞机如果一不小心飞进去就不妙了。低云变成了高云,恭喜!明天会有一个好天气,风和日丽。如果高云变成了低云,不妙了,明天要下雨的,估计青蛙很喜欢这种天气。燕子飞过来了,告诉我们春天来了,万物复苏了。枫叶红了,告诉我们秋天要来了。知了叫了,告诉我们夏天要来了。下雪了,这就告诉我们冬天来了,天气变冷了,要注意保暖。
大自然的文字读后感 刘哲雅
今天我第一次翻开了《大自然的文字》,去领略书中的奥妙。
书中讲述了大自然的文字像我们书中的文字一样,非常重要。如“天书”,水手们根据它来分辨方向。天上出现了砧状云,飞行员就不会把飞机开到这个区域。再如“地书”,在地下挖到石灰石,就能肯定这里以前是一片海。森林里有花岗石,就可以知道这里以前不是森林。大自然的文字是多么神奇啊!
读完这篇文章,我不禁联想到了一个故事。两个孩子去森林采草莓。他们两个都迷路了。但一个懂天文,很快就走出去了。另一个不懂天文,坐在地上大哭,被一只老虎听见把他吃掉了。这个故事不就说明了大自然的语言的重要吗?只要你细心观察,多出去走走、探究,就会懂得许多语言!大自然的语言许许多多,也很容易寻找,地上的蚂蚁、天上的大雁、水中的鱼儿、洞中的老鼠……世界上大大小小的生灵,都是大自然的文字。
我要去探索和发现大自然的文字,让更多的“文盲”了解知道它。
大自然的文字读后感 彦斐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大自然的文字》。它告诉我们: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了它们,就等于教会了我们更多的知识:
你千万不要小看了一颗星星。在古代,即使没有罗盘,当水手们需要在海上寻找道路的时候,他们就会仰望星空,找小熊星座。在小熊座里找到北极星,那边就是北方了。因此,一颗星也是一个“文字”,他教给我们如何辨认方向。
云,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飞行员在炎热的夏天驾着飞机飞行时,如果发现云像铁砧一般,就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先兆,飞行员就会避开它飞行,以免遭到雷轰点电击。
不仅仅是星空和读了《大自然的文字》有感天上的云朵,我们脚下踩的这块土地,在会读他的人开来,也是一本有趣的书。
建筑工地上的一块石灰石,你也许并不会在意它。可是在“会读”人的眼里,它并不普通:它是由碎贝壳造成的。大家都知道贝类是海洋里的居民。由此可见,这里曾是一片汪洋。你看,仅仅是一块石灰石就能告诉我们这里的地质变迁是多么大呀。我们难道不应该因此而醒悟吗?
看到这里,想必你也颇有感触。是啊,在大千世界中,哪怕就是一片云,一颗星,甚至一块石灰石都扮演的极其重要的“角色”。大自然的奥秘真是无处不在呀!正如巴甫洛夫所说的那样:“观察,观察,在观察。”在生活中,我们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
大自然的文字读后感 岳澄洋
这个寒假,我读了一本名叫《大自然的文字》的书。这是一本稍带科幻的小说书。书中的故事十分有趣,有喜、有怒、有袁、也有乐。这一个一个有趣故事更是让我受益匪浅。其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很久很久以前,有个老头儿和老太婆,他们住在大海边上,住在一所破旧的泥棚里,老头儿每天打渔,老太婆每天织线。有一次,老头网到一条鱼,这是一条会说话的鱼,他想要用重金来赎得自己自由,老头没敢要,放走了鱼儿。可老太婆不一样, 他十分想拿到重金,就让老头一次又一次地让老头去找金鱼。从小木盆到大房子,从贵妇人到女皇。后来金鱼再也忍不住了,把老太婆变回了原来的样子,所有的东西都没有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在别人给予我们东西的时候,我们不能贪心,当我们贪心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别人对你的好感就会消失他便会收回,让你一无所有。可见,贪心是多么可怕的东西啊!
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也是个贪心人。拿别人东西时总是一大把一大把的拿,虽然别人表面上十分客气,但背地里他们一定会说我们的,所以,我一定要改掉这不好的习惯。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也不要做个贪心人。
大自然的文字读后感 金琪
周末,我在家里没事干,随手抄起沙发边的一本杂志,看了起来。“《大自然的文字》”一个名字首先映入我眼帘,我看了这个题目,心想:大自然的文字是什么啊?大自然哪里有文字啊?于是,我便兴致勃勃地看了起来。
看完了,我终于明白了,大自然的文字也许是:星星、云、鸟、和石头等等。所谓:星星是字,天空是书;云是字,天是书;鸟是字,天是书;石头是字,地是书。
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它总共有成千上万个字母。你千万不要小看了一颗星星。在古代,即使没有罗盘,当水手们需要在海上寻找道路的时候,他们就会仰望星空,找小熊星座。在小熊座里找到北极星,那边就是北方了。因此,一颗星也是一个“文字”,它教给我们如何辨别方向。
云,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预测天气。飞行员在炎热的夏天驾着飞机飞行时,如果发现云像铁砧一般,就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先兆,飞行员就会避开它飞行,以免遭到雷轰电击。
建筑工地上的一块石灰石,你也许并不会在意它。可是在有真正学识的人的眼里,它并不普通:它是由碎贝壳造成的。大家都知道贝类是海洋里的居民。由此可见,这里曾是一片汪洋大海。你看,仅仅是一块石灰石就能告诉我们这里的地质演变过程是多么大呀!
还有,读了课文里的鸟可以了解季节变化,这还让我想到了:燕子从南方飞来就说明春天已经到了、大雁从南方飞来是秋天来了夏天走了、蜻蜓低飞就说明快要下雨了… …
看,大自然的文字处处都有!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要从小到树林里或田野上走走,做个会观察的人,还可以从书中寻找答案,也要去请教有学识的人,这才能真正了解大自然。
大自然的文字读后感 方唐唐方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名叫《大自然的文字》的书,书里面讲了许多我们日常生活用品的来历、我们城市里的事、有关大自然的趣事和文字的知识。
在这么多故事中,我最喜欢《麦子的旅程》这篇文章。下面,我来介绍一下吧:
一列火车进站了,车门一打开,里面的旅客麦子就迫不及待地跑了出来。它们跑向了它们住的“宾馆”――大粮仓;然后,它们被自动起重拖送机送往大仓库的顶部,大仓库里麦子堆得象一座座高塔。麦子从高塔上洒落下来,进入一个个巨大的房间。麦子就在这些房间里安安静静地住下了,直至轮到它去磨房。
终于,麦子们等到去磨房了。很久很久以前,人们是用手工磨面粉的:他们把麦子洒在一块石块上,再用一个同样的石块来磨它。现在,我们是通过电来驱动机器来磨粉。
在磨房里,麦子被脱掉“衣服”,然后,它们洗了一个澡,就进入了磨粉机。在磨粉机里,麦子变成了白白的面粉。磨好的面粉被传送带传送到一台有着很象大象鼻子的机器里,随后被装进一个个袋子里密封起来。麦子的一生也就过完了。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有一个想法:麦子变成面粉,耗费了许多资源,我想培育出可以直接长出面粉和面包的.植物,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不怕病虫害、一年可以收获八次。我还有一个想法:等我长大了,我要培育一种不怕干旱的粮食。它有许多优点,比如:不但有超抗旱能力而且能滴出水来、不怕病虫害、一整株植物都能吃、一天24小时不间断地吸收有害气体、释放有益气体等等。不管哪里有了它,哪里就空气清新、没有病虫害……
那世界上就没有挨饿的人了。
大自然的文字读后感
最近,我们学习了课文《大自然的文字》,这篇课文让我感受很深。
《大自然的文字》这篇课文列举了星星、云、石头几种大自然的文字,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大自然就像一本书。要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必须从小就到森林或田野里走走,留心观察。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还要及时请教有学问的人。多与大自然接触,就会懂得大自然的文字。
学习这一课时,我不由地想起了五年级时所学的一篇课文《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课文中也写到了很多种大自然的文字。只要我们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就能看懂大自然这本书。
是呀,大自然就如同一本书、一个课本。书和课本都能让我们懂得许多道理,大自然也是如此。通过观察现象,通过请教他人,通过他们的解答,我们就会不断地汲取营养。
想到这儿,我就又想到了我的一位课外班同学。她就是一个真正会读大自然这本书的人。
记得有一次,我们一起到郊外游玩。大家都背着轻便的小包,只有她,背着一个较大的包,还装着一本《小学生百科全书》。大家都笑她,说她出去玩还一副书呆子模样。到了郊外,只见她拿着笔和本,一刻不停地在写着:“鹅掌木是什么?为什么叫鹅掌木?……”休息时,大家都在吃东西、聊天,只有她还忙得不亦乐乎:不停地翻阅百科全书;不停地阅读、思考;不停地在文章上作记号。休息结束时,她的那本书几乎作满了记号。
我们应该像她那样,学会观察思考,学会读大自然的文字。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明白更多道理。
大自然的文字读后感 罗诗晴
这本书是朱自强先生的精选的儿童文学读本,这本书对我有特别的意义,因为这是我的老师送给我的期末奖励,我不会忘记的。
一打开封面,映入了眼帘的不是别的,正是作者朱自强的简介,他的职业多的让人眼花,接下来的便是他的作品获得的奖。从此这个人在我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如果以后有人问我喜欢谁的书脱口而出的便是朱自强的书,看着他的书令我有一种自豪感。
我最喜欢[俄]普希金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能得寸进尺,就像渔夫的老太婆她永远也不满足,金鱼为了报答渔夫的救命之恩才满足渔夫的要求。但我觉得这是一个反面教材,因为这个例子正好提醒了人们,要懂得知足,不然到头来会比以前的环境更差。
第二莫过于曹文轩写的泥鳅了。这个故事主要讲两个小男孩插卡在田里的故事。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才发觉原来在书上的故事在现实的生活处处常见,就像十斤子和三柳的故事,两个小孩子的恶作剧后来慢慢的变成亲密的好朋友。这个故事充满着童年。令作者回味无穷。
常新港的黄金周末令我难忘。可我不明白为什么要叫黄金周末呢?而不叫银金周末或铜金周末呢?我觉得这就是它奇妙的地方,正是因为这个奇妙的名字令我对这篇文章有了改变。正如老师所说的如果名字起的好,那读者就会对这篇文章改变看法甚至热爱这篇文章。这个故事讲了三个女孩周末的故事,虽然情节普遍但我总感觉这篇作文给我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但很奇怪这种感觉用语音没办法说出来,总而言之我喜欢这篇作文。
读完了《大自然的文字》令我对大自然又有了新的了解,谢谢你《大自然的文字》。
13.大自然的文字 篇十三
大自然是一本天然的书,只要你细心地去观察,就会发现操场上、天空中,甚至石缝里都写着大自然的文字。
走进大自然,看,蜻蜒振着它那透明的翅膀,在地面上飞行,这是要下雨的预兆。小动物们看到了,一个个都踏上归途;人们看到了,知道出门要带上雨伞。
走进大自然,听,一阵阵冰层破裂的声音,冰雪将要化成一股清澈的泉水,春天要来到啦!不久后,嫩黄的苗芽从地底钻出来,给大地带来一片生机。鸟儿从南方归来,在天空中鸣叫着,在赞美春天的美丽。
走进大自然,闻,清香从远处飘来,嗅着清香走入丛林深处,原来是一大片开得极为热烈的菊花,在黑黝黝的土地上显得耀眼夺目。这是在告诉我们:秋天到了,秋天到了!
走进大自然,尝,花瓣上的花蜜甜极了!大自然要我们知道,这是小蜜蜂勤劳授粉的回报,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有所收获。
走进大自然,触,土地上湿漉漉的,说明这里刚刚下过一场“润物细无声”的雨,一切都是那么的清新了。
树木的年轮告诉我们,这棵大树是幼苗还是老树;树叶的叶脉告诉我们,这棵树是重阳木还是梧桐,还是其它的树……
大自然的文字,真是鬼斧神工,让人啧啧称奇地惊叹于它的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戴巴棣说得对啊,大自然的文字真奇妙!
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六(12)班
14.大自然的童话故事 篇十四
之后,蜘蛛会放出一根悬垂丝,并在这根丝的中段加上第三根成Y字状,形成蜘蛛网最初的3根不规则半径。再加上50多条形成一张网的雏形。
接下来的工作是铺设螺旋线,纺织网。蜘蛛以网心为起点,织出一根自内向外的螺旋线,当做下一道工序的“脚手架”搭好,蜘蛛所织出的网还没有黏性,黏不住昆虫。这时,蜘蛛便从外向网心开始铺设有黏性丝,即捕食螺,同时把“脚手架”啃吃掉,完成最后一道工序。
然而在这过程中,蜘蛛网有时会破,蜘蛛就会出来重新织网。一次、两次、三次……只要网没结成,蜘蛛就会一直编织到成功为止。它坚持不懈、有耐心的美德值得我们学习!
蚂蚁搬食
如果有一只蚂蚁发现一个巨大的食物,自己搬不动,又啃不动,就回到蚁巢中用触角召唤大家来搬食,然后回来一起分食。像它们这样团结一致、懂得分享的美德是很少有人能够做到的。
15.自然故事 篇十五
那时候在农村,还没有现在的电脑、手机,电视看得也不多,更没有各式各样的辅导班、特长班,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整天在野外撒欢儿。4月的风软软地抚摩着我们小小的脸,我们可劲地在风地里跑,就像在和风儿追逐嬉戏;小河里的水解冻了,欢笑着奔向远方,像是在和我们赛跑,我们往往顺着河沿从村西跑到村东。村口的那棵大柳树成了孩子们的乐园。我们天天看着它冒青、发芽、长叶。终于柳条低垂了,几个调皮的爬上去折几条柳枝下来做成哨子,就足够在小伙伴面前炫耀好几天了……那时的天真的好蓝,蓝得让人往往忘了回家的时间。当村里的炊烟一缕缕升起,开始有大人站在村口喊自家孩子吃饭的时候,伙伴们才匆忙拍拍身上的土赶回家去。
后来,我经常会想,如果没有大自然的陪伴,我的童年该是多么枯燥乏味呀!大自然在每个孩子的心里都有着独特的不可取代的位置,那是一种对游戏和美的最直接的感触。在大自然里,我们去听、去闻、去看,去触摸,去感受,自然教会了我们太多太多……
16.大自然的反扑 篇十六
2010年10月1日以来,海南省大部分地区遭暴雨洪涝灾害。此次海南持续强降雨量之大、面积之广,是海南自1961年以来首次出现。10月7日,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启动国家四级救灾应急响应,并派出工作组赶赴灾区协助开展减灾救灾工作。截至10月8日上午。连续多日的强降雨已使海南海口,文昌、万宁、琼海、三亚等16个市县受灾。
户外探险观察员评论
2010年国庆前,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海南看了几处楼盘,项目的模式大同小异,精装公寓+豪华别墅+五星酒店十尊享会所。没想到,在本该是旅游旺季的国庆期间,美丽的海南岛遭到暴雨袭击,洪水淹城。有人调侃说:“整个海南岛的楼盘都是一线海景!”这触目惊心的自然灾害,不禁让我反省——看楼盘,我究竟看到了什么?
在高档楼盘的别致露台上,我看到了海天一色、绿山群拥的美丽景色。我看不到的是,由于楼盘开发时无视国家有关规定,破坏海防林,排放的污染物侵蚀海岸,海防线崩塌,大海逐步逼近内陆。当我坐在雅致的餐厅里,一边品味美味海鲜,一边欣赏窗外的海景时,我看不到的是,为了营造这人工的美丽景观,不惜破坏中国最后一片海滨青皮林以及能保护青皮林的木麻黄防护林,栽上高大摇曳的椰子树或棕榈树。清光绪时为保护青皮林而竖的“奉官立禁”石碑,显然挡不住如今旅游开发的猛烈步伐:当看到那些在内海海面上漂浮的点点渔排,感叹如此静谧安宁的海上庄园时,我看不到的是,这些不同于那些大排档的原住民渔排被斥之为违章建筑,被强行拆迁。媒体上只见粉饰太平的报道:村民纷纷响应某楼盘的开发,感言过上了新生活,谁又能知道,这些没有拿到一分钱补偿,在陆地上几无一技之长的渔民,又将何去何从;至于被作为宣传重点的海滨高尔夫球场,固然赏心悦目,尊贵奢华,但高尔夫球场对自然环境的危害,更毋庸多言。
或许我应该安慰自己,海南要建设成为国际旅游岛,这是开发中总难免会有的阵痛。2010年统计表明,海南省全省常住人口为八百多万人,家庭两百多万户,那么多的楼盘,销售对象显然瞄准的是岛外尤其是有经济实力的人。很多海南购房者,多是抱着度假休闲或投资旅游房产的目的,当城市生活越来越拥挤,越来越压抑,逃离都市,在清雅安静的蓝海绿山边购置一套豪宅或是入住五星酒店的临海客房,俨然是高品质高品位的生活象征。
但这样的生活是以牺牲自然环境而换来的,在一个以拥有热带雨林为宣传热点的房产项目里,我们看到了巍然林立的野槟榔树、果实累累的芭蕉树,但是周遭的水库已经被彻底污染,淌着浑浊的黄水,好像雨林流出的泪。富于野趣的山水固然是人心所趋,但原始的环境需要一段时期的规划整治,才能符合现代人群的生活居住需要,当人们居住入内,还需要高成本维护房屋的状况,因为海边空气中的盐分,热带雨林的温暖潮湿气候,及一些热带虫豸,都会对房屋本身及人群造成威胁;同时,人们不可能切断自己与都市的联系,他们仍然需要交通工具往返于市区和郊区之间。
容我想像一下,当强降雨来临之时,我被困在那些楼盘或是酒店里了,身边是高档的软装设计,举目是如画的风景,接着会怎么样呢?这些项目无一例外地都建在远离市区至少二三十分钟车程的地方,配套设施尚不齐全,停电停水断粮是显而易见的,至于交通,似乎也很难想像会有直升机来进行营救。或许到了那个时候,我们就能真切地感受到,什么叫做大自然的反扑。
我忽然想起了马来西亚婆罗洲的热带雨林,在酒店里摆放着雨林步道的宣传手册,扭摆的蚂蝗赫然在目,虽然不明白当地为什么会用这种恶心的小虫子做宣传,但我至少知道一点,蚂蝗其实是一种对生态环境要求很高的脆弱生物,只要水源被农药或洗衣粉之类的人类排放物污染,蚂蝗就无法生存。虽然在酒店附近的森林里碰到这些小虫子是件很让人惊恐的事情,但虫子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谁也无权粗暴破坏它们的家园。
【大自然的童话故事】推荐阅读:
美妙的科学童话 ------读《大自然的秘密》有感10-11
爱护自然的故事11-05
倾听大自然的声音自然作文11-29
《大自然的语言》10-06
大自然的启迪的作文10-06
感受大自然的诗句06-30
破坏大自然的作文07-23
我的大自然作文07-29
感恩大自然的名言08-01
关于大自然的谚语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