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是普法教育的主阵地(12篇)
1.学校是普法教育的主阵地 篇一
学校是关爱留守儿童的主阵地
毕节市威宁县二塘中学 山 泉
我们常说“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新兴的特殊的社会群体”。既然“新兴”,既然“特殊”,而且还“群体”,身为农村中学教师的我们,就有必要去探个究竟。
借课题研究的契机,历时近两年来的调查与研究,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关爱终于有了些许眉目。诚然,关爱和教育留守儿童的载体很多,方法也不少。但是,我依然认为:农村中小学校始终是关爱和教育农村留守儿童的主阵地。答案很简单,因为农村留守儿童多为中小学生, 他们在学校的时间占75%——80%。
众所周知,学校教育工作极重要的任务是,要用高尚愿望去激励每个儿童,让广大青少年学生深刻理解老祖宗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理。对于老师而言,要让青少年留守儿童能体察和理解父母亲的无奈的选择和良苦用心,甚至于发现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对弱势群体抱以同情和关心等。这些良好的愿望都必须是在崇高的思想影响下才能产生和树立起来,这些思想意识的形成需要咱们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引导和循序渐进的灌输。由此可见,学校是实实在在的关爱和教育农村留守儿童的主阵地。
农村留守儿童一般来说心理素质都相对脆弱,如何才能促进农村留守儿童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对于农村中小学教师来说是一份艰难的考卷。如果身处农村基层的老师们都能运用形象感染的方法,生动幽默的语言,不拘一格的教育艺术,真正做到力争在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训练思维、教会策略的同时,陶冶留守儿童情操,磨炼留守儿童性格,开拓留守儿童精神世界。那么,留守儿童群体必将会由“特殊”过度到“一般”,他们的成长也就会自然而然地和非留守儿童融为一体。
美好的愿望往往和现实都会相距一段距离,广大农村中小学老师在零距离教育留守儿童时,可谓十八般武艺招招使尽,结果又如何呢?在毕节地区普遍公认抓该项工作有成效的赫章县财神中学,政教处周主任也颇有感触:成绩不少,问题也多。她谈了自己的看法: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讲,学校教育应该成为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主渠道。努力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同时应该有意识地向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延伸,以弥补他们在校外的生活真空,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对此,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优势,特别注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提高他们对教育的认识。对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学生,老师要加大家访力度,学校要开通亲情电话,要借助各种形式向家长汇报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疏导。针对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要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同时,学校可以开展围绕反映留守儿童家庭的班会,引导学生形成关于父母外出打工现象的正确认识;也可以邀请有外出打工经历的父母参与班会,通过他们打工经历的讲述,通过与学生的直接交流,使留守儿童理解父母,尊重父母,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财神中学的确在关爱与服务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上,迈出了可喜可贺可为同行效仿的步伐,尤其是该校实施的一连串措施更是值得推广。
结合走访调查一百余所中小学八百多名留守儿童情况后,我认为,为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给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农村中小学校必须立即启动“留守儿童关爱工程”,并要脚踏实地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建立留守学生档案。留守学生档案记载的是留守儿童的一段重要经历,是留守儿童个人各方面情况的综合反映,对于留守儿童今后的成长进步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由于留守儿童档案具有其真实性、原始性,具有其它任何材料不可替代的依据和凭证作用,所以它有极强的法律效用。对于留守学生个人来说,将来无论是考上什么学校,在哪个岗位就业,留守学生档案都是一生中难以磨灭的真实记录与美好回忆。再者,学校建立了翔实的留守学生档案后,便于老
师“一对一” 帮扶,便于家长来校了解孩子情况,便于学校在开展此项工作时有借鉴作用。
二是建立关爱帮扶制度。以校为单位建立帮扶的长期有效机制。建立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帮扶制度、建立与留守儿童家长联系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与家长联系方式制度、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制度。真正做到,一个留守儿童三个制度,亲情帮扶、学习帮扶、经济帮扶的“三制度三帮扶”制度,确保每个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确保一个教师一个学期帮扶3至5 名留守儿童,负责对其生活,学习、心理教育等进行监督、教育、辅导。各学校建立留守儿童宣传制度,充分利用各宣传栏、信息等方式,大力宣传加强“留守学生”教育管理的目的、意义和作用。积极宣传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典型和成功经验。建立代理家长制。动员全校教职工根据学校留守儿童的人数每人联系1-2名留守学生,当好代理家长。总之,要以一个真实家长的身份去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关心他们的生活,密切注意他们的心理变化情况。
三是开通免费“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与家长约定通话时日,届时如约通话,比如留守儿童每月与家长通话一次,使家长了解孩子学习生活情况,还可以通过开展“一封家书、两代亲情”活动,让留守学生给父母画幅画,低年级学生做贺卡,写祝辞,高年级学生写封信,跟父母交流,让
两代人心灵相通,亲情永驻;开展“学校就是我的家、老师就是我妈妈(爸爸)”活动,使留守学生体验到集体的爱和温暖,让他们从孤僻、自悲、执拗的性格中走出来,成为积极向上的学生。
每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各小学可以组织开展系列庆祝活动,比如城镇孩子为农村留守儿童捐书、做好事。此外,还可以构建留守儿童活动平台,如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定期向留守儿童开放,由学校教师担任义务志愿者,组织留守儿童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各校还可以为留守儿童征集爱心爸爸、妈妈,为留守学生提供生活和学习上的帮扶,为留守儿童送书或学习用品。老师周末还可以把孩子接回家中,让孩子感受家庭的温暖。各部门可以多开展一些为农村贫困留守儿童献爱心捐款活动。常言说“人非草木,熟能无情”,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展开,我想,广大农村留守儿童一定能够活泼、健康地成长起来。
四是铺设心理健康绿色通道。老师都知道:育人先育“心”,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咨询活动非常重要。各中小学要设立心理咨询室若干个,心理咨询信箱若干个,通过对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时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并且鼓励他们多和小伙伴们一起玩,多交朋友, 及时改变他们自我封闭状况.另外可以集中时间和地点,让高年级的学生(比如说初中高中生)和小学留守儿童
进行交流,教他们下象棋、跳棋之类的益智游戏,让他们学会度过课余时间的正确方式。另外,对于小孩想爸爸妈妈这件事情,我觉得,很多家长一年只回来一次实在太少,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车费问题,他们想把车费节省下来多给孩子或老父母买点东西.所以,政府可不可以设立一个专项基金,承诺凭车票给回乡的留守儿童家长报销车费呢?哪怕一人一年内只报销一次也好.当然为了这个公益政策切实有行的贯彻,为了确实可以达到让孩子们多见下爸爸妈妈这个意愿,也确实要综合各种情况对这一措施定个条件......五是开展人文关爱活动。留守儿童的产生是一个“变数”,每个学期都会不同,各中小学在每学期开学后都应组织教师进行家访,详细了解每个留守儿童的家庭人员组成及其监护人员基本情况,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能够密切配合,取得实效;为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更新家长的教育理念,学校还应特别开办留守儿童家长班,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家庭教育培训。同时还应积极开展社区教育,可由教育局、团县委、关工委等单位牵头,整合社区、家庭、学校教育力量,成立“家庭教育指导协会”,创办“留守儿童托管中心”,解决留守学生安全缺保、心理失调、行为缺范、成绩滞后等问题。在有条件的学校要积极渗透职业教育,发放“绿色证书”,拓宽创业之路,杜绝留守儿童因厌学而流失的现象。
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基础教育特别是要加速完成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只有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我们的教育才能够培养出适应信息经济时代激烈的国际竞争所面临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培养出具很强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人才。这是世纪之交历史赋予中国教育的艰巨任务,要不折不扣地完成这一伟大而光荣任务,扔得下农村留守儿童这个庞大的群体吗?
综上所述,在“家庭、学校、社会” 三位一体全方位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服务网络体系中,学校教育的核心作用不可小视,不可替代,务必要引起高度重视!
2.学校是普法教育的主阵地 篇二
关键词:朗读,语文教学,素质教育,课堂教学
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一向重视朗读。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我们仍要大力加强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只有用好朗读这颗棋子, 语文教学这盘棋才能真正走活。
一.朗读的内涵和现状分析
朗读是什么?有人说:“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标准语音有感情地读文章, 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这样的定义固然不能算错, 但还不足以表明朗读的真正魅力。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这样为朗读下定义:
朗读, 是进行语言、情感熏陶的一种学习活动。
朗读, 是对作品进行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
朗读, 是一门用心来揣摩、用情来表达的声情并茂的艺术, 是欣赏词句的艺术, 是调动情感的艺术, 是拨动心弦的艺术。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我国传统语文教育就非常重视朗读在学习和教学中的运用, 所以才流传下“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读而未晓则思, 思而未晓则读”、“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做诗也会诌”这样的古训。悦耳动听的琅琅读书声也曾经是我们中小学校园里最令人陶醉的晨曲。
可在素质教育已实施多年的今天, 很多教师仍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朗读, 只钟情于对文质兼美的课文进行细琐分散、支离破碎的分析, 舍不得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似乎不能出分数、不能直接见效的朗读上。学生不会朗读, 更不会在朗读中欣赏美、体会美, 只知道拼命记老师的讲义。这样学生对语文课渐渐失去兴趣。今天,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向深入之时, 我想我们是应该充分重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了。
二.加强朗读训练的理论依据
1.朗读符合汉语文字特点
汉语具有很强的表义功能, 同时它还具有声音优美音乐性强的特点。王力先生曾在其《略论语言形式美》一书中论述道:“除了音乐性的美之外, 语言形式差不多没有什么其它能引起人们美感的东西了。”
在朗读中, 通过对语气、语调、重音、节奏等的正确把握, 才能反映出作者的感情, 才能再现文学作品的特定情景, 领悟文学作品所要表现的哲理意味。正如朱光潜先生指出的那样:“从字句抓住声音节奏, 从声音节奏中抓住作者的情绪气势或神韵。”通过朗读, 获得语言信息, 从而领悟文字的内蕴, 产生情感共鸣, 才能达到直觉思维的境界。
2.朗读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
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朗读, 体现了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心理学研究表明, 小学初中的学生由于内部语言还未得到充分的发展, 其思维形式带有很大的情景性。国外有的心理学家认为, 儿童最初是在“高声地思维”, 然后才由外观的语言过渡到耳语, 又过渡到内部的语言。朗读正是帮助他们通过“听”来思维, 从而促进智力的不断发展。在朗读过程中, 学生的眼、口、耳等多种器官同时活动, 形成多通道的暂时神经联系, 加深了大脑皮层的痕迹, 有助于增强记忆。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的阶段水平, 及时发现和了解学生的兴趣, 在适当的点拨下, 让学生开口读, 读出兴趣, 体验快乐感, 在一唱三叹中深受感染, 与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然后再“说说”、“议议”。一堂课下来, 学生始终感觉兴味盎然, 乐在其中, 学习效果自然就会提高。
3.朗读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朗读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朗读课文, 感知和体会文章的语意和整体美。否则, 老师讲得再细再好, 分析得再透彻, 学生也只是被动的接受, 只能记住其中的一鳞半爪。这样就破坏了文章的整体美。通过朗读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加强朗读训练是在语文教学上落实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三.加强朗读训练的现实意义
朗读时,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 不添减文字, 不读破词句, 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 与字词多次“见面”, 牢固掌握字的读音, 强化识记字形, 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 能使学生读得正确, 读得流畅, 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 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1.朗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当抑扬顿挫的朗读给人以悦耳的感受时, 当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人带入身临其境的意境时, 有谁能不产生尝试一下的念头?曾经一位老教师上示范课, 讲的是《老山界》中红军连夜登山的一段。老师并没有分析讲解路如何陡、山如何险、“之”字形“S”形有何作用。他只是让学生读出文中描写山路险陡的句子, 然后让学生放声朗读红军的话。学生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 纷纷动起来展现自己的读功。不待老师讲解, 红军战士大无畏的乐观的革命形象就深深地印在了每个学生的脑海中了。
2.朗读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
朗读不仅是对语言能力的训练, 也是对思维能力的训练。朗读的停顿、轻重、升降、快慢等, 需要根据上下文的意义关系及时做出符合原文含义的表达反应, 这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等。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其实就是在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3.朗读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育部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有感情地朗读正是进行情感熏陶的最佳手段。朗读时, 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 加上情感的起伏迂回, 形成了或铿锵有力、或婉转缠绵、或一泻千里的音乐之美。它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 叩击他们的灵魂, 拨动他们的心弦, 使其产生强烈的共鸣, 获得极美的艺术享受。
四.加强朗读训练的具体措施
1.保证足够的朗读时间
在语文课上给朗读留下充分的时间, 要求学生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晰、不读破句、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要给读后评价留下时间, 让读完之后的学生能对自己的朗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
2.做好范读
教师出色的范读可以为学生正音, 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唤起学生的感情。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教读《周总理, 你在哪里》时, 范读全诗, 感情真挚, 语调抑扬顿挫, 富有表情, 节奏快慢有致, 充分表达了全国人民对总理的深沉思念和无限的热爱之情。学生无不感动得热泪盈眶, 沉浸在对周总理的深切缅怀之中。
3.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称为“美读”, 但真正做到“美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需要在朗读的方法上加以指导和训练。
4.朗读和点拨精讲相结合
再好的朗读也不能代替语文教学的全部。朗读必须与启发式的精点精评结合起来, 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3.德育是小学教育的主阵地 篇三
关键词:德育教育;情感渗透;日常生活
在小学教育中,德育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点。根据小学教育新的课程标准,德育教育要渗透到各个学科当中,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开始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小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渗透,对于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德育教育要注重情感渗透
德育教育是塑造小学生健康心理和高尚人格的基础阶段。小学生在德育教育引导下,要对生活和学习都树立正确的态度,以利于其未来的成长。小学生德育教育按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执行,其中的一些条例不仅仅适用于小学生,同时也规范着教师。那么,教师首先就要将积极向上的意识展露给学生,让学生从效仿开始而逐渐养成习惯。当学生开始模仿教师,就意味着师生情感建立起来了。在德育教育中,通过情感的渗透加强德育教育,能够获到良好的效果。
二、将德育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中
德育教育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要使教育更为灵活多样,就要善于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挖掘德育教育的主题,并在德育原理知识的基础上扩展开来,以使德育教育更为深入浅出。比如,小学生要横穿马路,教师要督促学生遵守交通规则,走人行横道,确保人身安全。德育教育从一点一滴做起,就会在学生的潜意识中形成认知,并使他们自觉地遵守道德标准中的各项规范。
三、在化解矛盾中开展德育教育
如果以传统的教学方式开展德育教育会令学生反感。小学教师的责任不仅仅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在于引导小学生对事物进行正確的判断。当学生之间出现矛盾的时候,如果没有人从中化解,很容易导致事态恶化。此时,教师可以将争执不下的小学生带到教室,给他们时间冷静下来。教师可以就事论事地对事发过程进行询问、分析,从德育教育的角度对他们开展教育。注意教师的言辞不可以过于激烈,要做到用词严谨、语气平和而有力,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尊重,同时也从心里油然而生对教师的崇敬之情。教师的真诚和信任,所换来的是学生歉疚。此时也许一个微笑就会将矛盾化解。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包括科学文化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小学教师引导学生树立道德意识是非常重
要的。
参考文献:
王秀荣.浅谈德育教育[J].信息教研周刊,2013(18).
4.主题班队会--德育教育的主阵地 篇四
一、积极思考,反复酝酿,确定好主题
班队会的主题是教育活动的中心,它就好比是一首乐曲的基调,起着“定音”的作用。为了保证班队会的实效性,教师必须首先在确定主题上下功夫。而班队会主题的选择确定要靠教师根据教育规律、教育重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思想、行为情况而定。 这就要求教师教师仔细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寻找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将之升华成班会的主题。在主题班会上,教师围绕这些特定的主题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心理教育,促进正确的班集体舆论的形成,推进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例如:《我们把祖国爱在心窝》、《祖国妈妈,我爱您》,通过国情知识教育,祖国伟大成就学习,对学生加强热爱祖国和增强民族自豪感的教育。同时结合热爱家乡的教育,感受家乡日新月异的发展,激发学生树立为建设家乡,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而努力学习。《学会感恩,快乐成长》、《星星知母心》,教育学生发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优良传统。体贴父母,养成良好的家务劳动习惯。同时通过感受伟人的情怀和高尚的人格来熏陶学生,培养学生无私奉献、宽容待人的品德。《诚信伴我行》、《诚信为人之本》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努力学习道德知识,积极实践道德规范,切实提高道德修养,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记住他们的名字》,通过一个个电影镜头的回放,唤起学生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感受到肩负着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应当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珍惜青少年时代,在人生的春天,勤奋学习,努力拼搏,不断去战胜困难和挫折,完善自我。
二、 要善于精心设计,做到突出主题。
主题班会题目针对性要强,题目不能过大,如《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这样的题目过大,《送你一个微笑》、《从奥运比赛看成败》这样的题目就有较强的针对性,从某一个方面,某一个点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一堂成功的班队会,仅有好的主题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要围绕主题安排恰当的内容,要精心设计出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来突出主题,以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
1、召开的主题班队会的内容要真实,要有充分的准备,要打有准备之仗。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把收集到的材料进行筛选和归类,帮助学生想办法,出主意,组织排练。要让学生在筹备班队会的过程中受到思想教育。课前要将投影片制作、录像片制作、文艺节目、小品等准备好,对一些即兴发言、知识竞赛、游戏等属临场发挥的内容,要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参与,真正得到提高,班主任和学生都要进入角色,营造一种活动的气氛,师生进入情境之中,都怀着真挚的情感,十分投入地参与班队会活动,这样就会达到教育的目的。
2、教师及时召开主题班队会,使学生适时的接受教育,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具有主人翁的责任感,广泛参与,主动接受教育,让绝大多数学生都有上台亮相的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在使学生受到教育的同时,又发展了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积极向上心理的形成。
3、一堂好的班队会,还应该有一种环境。要精心布置黑板、墙壁及座位,学生要尽量做到服装整齐,每个人都要精神饱满,进入状态。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必将充分发挥,这样能使班队会的主题得到升华,给学生造成回味无穷的氛围,从而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三、尊重学生,营造和谐氛围
班会如果只是一味的讲学习,讲纪律,提要求,学生势必会厌烦,甚至排斥,班会便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召开班会时,既要考虑教育的目的和需要,也要重视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心理需要,既要表扬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也要鼓励多动好斗的后进生,让学生找出对于错,并分析原因,互相交流,学生普遍乐于接受。所以说主题班会是学生施展才华的最好舞台,教师为每个学生的能力锻炼搭建了平台。要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保护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求知欲望,不断开发学生的潜能。高年级同学可以积极参与主题班会的设计、策划、运行的整个过程以及背景媒体的制作,动手动脑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都将得到培养。低、中年级的学生可以在节目排练的过程中对信息处理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统筹安排的能力逐步提高。主题班会使学生在尊重和鼓励中培养创新情感,在创新中获得的成功喜悦。特别是学习的后进生,在活动中享受成功与自豪。学校将以此为起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在提高班主任工作艺术的同时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特长,养成健康向上的优良品质,成为新一代朝气蓬勃,能经受风雨的、面对挫折有信心的、遇到困难勇于开拓进取的新型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
5.学校是普法教育的主阵地 篇五
叶思彤
一、问题的提出
1、因为班级管理的需要
人们都说一年级的孩子是很难实现自主管理的,因此班级管理的重任不得不全都压在班主任的身上。然而久而久之我发现我成为了一名救火员,每天要处理数不清的突发事件,永远都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才发现问题,但往往都是比较棘手的问题。天天都疲于奔走,但效果并不明显。或许应该寻求一种有效的管理策略。
2、因为学生发展的需要
教育做根本的作用是让学生有所发展,但是学生作为一个鲜活的个体,如何能够使孩子在学校有限的时间内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更能够完善自身的能力。因此应该寻求一种教育方式让学生有所发展。
二、实施的意义
小组合作管理模式已经开张了一段时间,然后有评价就必定有总结,这样才能够构成完整的管理体系。
1、小组总结会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2、小组总结会可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3、小组总结会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感;
4、小组总结会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
5、小组总结会有助于推动小组合作管理模式的推荐,以及为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怎么做?
1、组建小组
开学伊始我便有目的的培养得力的小组长,让他们明确作为组长的职责。在第四个星期的班会课上把班级以四人为一小组分成九个小组。让孩子们通过讨论的形式选出组名,并有自己的口号,这就是第一次的小组合作。为了小组能够持续的发挥作用,定期会对小组长加以培训,以及换届选举。
2、协同各科任教师统一奖惩标准
为了管理能够涉及到各科学习以及在生活区的表现情况,我和各科老师协商,每节课都会对小组表现情况加以奖惩。在生活区的每个时段也都有监督员向我反映组员表现情况。
3、记录成绩
给小组充分的信任,每个小组均有一个积分本,及时记录本组的得分情况。可以是组长记录,也可以由组员来记录。但是小组之间相互监督禁止随意加分。
4、培养主持人
小组总结会全权交由学生组织进行开展。因此我会又是以培养小主持人,由他组织开展总结会。
5、小组总结会流程
(1)、主持人宣布总结会开始。
(2)、各小组上台呼组名和口号,然后又组长回报本周得分,反思在课堂、课间、作业完成及上交还有生活区表现情况,并提出下周努力的目标(也可以请组员惊醒总结)。
(3)、宣布优胜小组。
(4)、班级干部小结本周各组表现情况。
(5)、班主任总结,并提出本周的要求。
四、特色效果
本种形式的小组合作总结会坚持了整整一个学期,从开始磕磕绊绊、断断续续地到现在可以比较流畅的开展,不仅看到了孩子的进步,班级的管理也越来越有秩序。
1、小组长的责任意识越来愈强
最开始的时候小组长遇到比较难解决的问题都会向我求助,甚至请辞。在半扶半放的指导下现在的小组长可以在常态下有序管理自己的小组,并且更加明确自己的职责。
2、班级干部的管理能力有所提升
培养得力的班级干部是每一个班主任重要工作,通过小组总结会的开展,班级干部更加具有责任感,同时在班级内部的威信也慢慢建立起来,从而使他们更有信心面对自己的工作,从而管理能够也在慢慢提升。
3、形成了班级内良性竞争氛围
孩子们在这种记录、评比、总结的过程中,在心中树立了追赶的目标,从而激励他们在各方面有更加优异的表现,班级内部都为夺得优胜小组而努力,这样良性的竞争局势已经初步形成。
4、初步形成了积极向上的班风
小组是班级内部最基本的构成,小组的风貌就代表着班级的风貌。小组通过小组合作总结会这一活动,明确了组内的奋斗目标,以及对个别组员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这种捆绑式评价,利用组内舆论的作用,也在帮助个别学生约束自己的行为,有助于他们的转化,更有助于积极班风的形成。
五、特色点
1、小组总结会的定期性、长期性。
2、小组总结会评价全面、具体。
3、小组总结会参与面广。
4、小组总结会可操作性强。
六、对他人的借鉴意义
6.学校是普法教育的主阵地 篇六
在社会大变革、价值取向多元化的 新时代,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浪潮的推动下,教育界培养的人才,不但要具有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的技能和创新精神,而且要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历史教学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呢?
一、转变传统应试理念,提高对人文教育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中学历史被看成是一门靠死记硬背的副科,尤其是近年来的初中历史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培养,认为历史学得好不好,关键是看记忆力强不强、会不会背,学生体会不到历史是一门充满活力、蕴含着丰富人文精神的学科。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形成较强的思辨力,使学生懂得怎样分辨美丑、善恶、是非,更快地积 累人生经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历史学家白泰彝先生认为:“我们研究过去是为了了解过去,了解过去是为了解释现在,解释现在是为了观察将来。总之,研究历史不是引导人们向后看,而是引导人们向前看”。
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培 养 正 确 的 人 生 观 和 价值观
历史是一面镜子,历史教师要善于抓住典型事件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在讲到爱国诗人屈原投江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进而得出正确的价值观:屈原是在楚国亡国大局已定时,怀着“生为楚国人,死为楚国鬼”的信念以身殉国的,是“死得其所”、“重于泰山”。因为屈原之死唤醒了民众,昭示了真理,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子孙后代为中华的腾飞而奋斗终生。
又如在讲到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沦陷,爱国学生 纷纷走上街头抗议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救亡保国之风盛行,大批父老乡亲奔赴抗日前线,并且出现了在豫中首歼敌寇锐师 的抗日名 将时,教师可引 导学生感 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还有教材中像郑成功、戚继光、岳飞、毛泽东等爱国志士,像“闻鸡起舞”等爱国成语故事,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素材。我们就是要利用这些丰富的历史资源,用正面的爱国事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深化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磨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培 养 正 确 的 人 生 观 与 价值观
随着科学技术突 飞猛进,人们的生 活水平日 益提高,那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的意境,学生大都停留在嘴上说说而已,对其真正的内涵不够理解。面对如此状况,历史教育任重而道远,历史课堂更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主阵地。如司马迁受腐刑之辱后著千古名作《史记》;孙中山为救国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而尝尽流亡的艰辛;长征中红军战士爬雪山、过草地,把天堑变通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古巴斗士”卡斯特罗不畏大国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威胁而维护古巴民族独立等,都是我们教师培养学生优秀品质的良好素材。在课堂中教师应注意利用好这些素材,对学生进行意志教育,让学生形成坚强的意志,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7.课堂是改革的主阵地 篇七
以“学生第一”为核心理念。学校进行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既是指导我们深化课改的思想指南,也是我们深化课改的主要目的,更是我们深化课改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如何将这一核心理念落到实处?建校初期,学校在确立办学理念时,就深入学习研究了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并结合当前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决定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定位为“快乐每一刻,超越每一天”。其根本要义是“在快乐中超越自我,在超越中体验快乐”。
为践行这一办学理念,学校始终把学生摆在第一位,明确提出“共建快乐教育,共享教育快乐”的快乐教育路径。即积极开设快乐校本课程,提供丰富的校本课程供学生选择,大力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努力建设快乐幸福课堂,着力营造赋予安全、尊重个性、追求自主、讲究合作、倡导宽容、自我约束的生本课堂;大力开展快乐校园活动,定期开展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英语节、游园活动及元旦嘉年华等,让孩子们积极参与,享受快乐,在活动中快乐成长;创设快乐舒适生活,着力提供安全的学习环境、放心的食宿环境和人文的工作环境;全面推行快乐自主管理,把学生管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积极引导孩子们争章晋级,促进孩子们不断超越自我。
“很难想象一个不会与人相处的人在当今社会将如何生存。”美国商界某知名人士的这一感叹,无疑给教育人提出了新的命题:必须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会交往的人。有分工、有协作的合作练习,不仅增长了学生的技能,提高了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在潜意识里教会了学生如何与人相处,促进了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开展合作学习,让他们并肩作战,一起完成任务,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对方的重要性,体会到集体智慧的力量,从而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好品德,让他们乐于与人交往,善于与人交往。
以促进教师发展为主要路径。教师即课程。这是课改背景下全新的课程观。学校除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外,能带给学生最大帮助的课程就是教师。章华小学从建校起就十分尊重教师,并把教师的需求当成学校管理者的工作方向。
一是努力改善工作条件。为教师办公室购置储物柜,安装空调,配置计算机,开通无线网,为每位教师添置午休椅等必要的设备设施,实行贴心服务。
二是大力促进专业成长,累计投入万余元为每位教师选购了《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解读》《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读懂小学生》《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等书籍,每年征订超过5000元的教育专业报刊杂志存放图书室阅览室供教师借阅,选派近150人次外出学习。学校还充分发挥校本研修优势,集中对全体教师进行校本培训,同时大力推进日周月教研制度,着力营造自主教研浓厚氛围,引导教师养成自主教研习惯。
三是注重营造和谐氛围。每月评选表彰“最美章华教师”,每期评选表彰“最美章华教研组”,每年举办教师联欢活动,每两年评选表彰“最美章华家庭”等,实行教师生日慰问、家属疾病探望等制度。
四是大力发掘教师潜能。为给孩子提供更加丰富的、更多选择的课程,让每一位孩子至少能选择几门自己喜爱的校本课程,2015年春季开学时,学校把“教师即课程”发挥到极致,在已经开设的晨诵(经典)、午写(规范汉字)、晚(体育大)课间、微英语(口语)、周实践(作业)等“五微”课程基础上,启动了校本课程征集调查工作,面向全体教师发放问卷调查征集教师个人特长,并根据其特长和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初步确立拟开设校本课程类别,再将学校意向反馈给教师并经其确认后确定开设校本课程类别。
根据教师的自身特长和个人意愿,学校目前已经开设了59门快乐校本课程,包括足球、篮球、乒乓球、跆拳道等体育运动类课程;园艺、手工、剪纸、素描、书法、合唱、舞蹈、小提琴等艺术类课程;围棋、象棋、跳棋、五子棋、魔方、机器人等益智类课程;课本剧、名著导读、英语口语等人文类课程等等。
对于本校教师暂时难以独立胜任的课程,学校还采取“开门办学”方式,邀请县内足球、乒乓球、跆拳道、围棋、书法等领域内的知名专业教练到校领衔指导。一年多来,为确保快乐校本课程落到实处,学校专题组织了一次以校本课程“听”“评”“查”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常规检查,每周抽查巡查快乐课程上课情况并予以通报。今年,学校又全面启动了校本快乐课程的自主编纂工作,目前,已率先推出了独具章华特色的《口风琴》《快乐微英语》两本校本教材。力求引导教师确立正确的课程观,促使每一位教师都变成课程的开发者,从而最大限度地解决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
以课堂为改革的主阵地。推进课程改革,课堂是不可或缺的渠道。鉴于此,学校在学习借鉴国内外快乐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快乐幸福课堂的构想,并正式启动了《关于打造快乐课堂奠基幸福人生的课题研究》。
课题启动以来,学校每学期举行一届快乐课堂专题研讨活动,通过自我申报、组内磨课、全校开放、学科沙龙环节,让每一位教师教学有收获、专业有成长,让每一节课都更加体现快乐课堂基本要求,更加充分地体现新课改理念。此外,学校每学期还举行一届快乐课堂教科研成果评选展示活动,每月召开一次课题小组会议,每周举行一次教研活动,用思想引领思想,用智慧碰撞智慧,用教师促进教师。
在推进课改过程中,学校十分注重推行开放式课改,努力拓展课堂之外、教师之外和学校之外的一切资源,服务于课程改革,助推课程改革。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应是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课堂。它既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应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应该是课改的最终目标。
在课堂之外,每月开展主题校园活动,使课堂内外在课改中相互补充;在教师之外,积极调动学生、家长的积极性,全面推行学生自主管理和快乐争章活动,每年召开家长会和家长代表座谈会,每天填写《快乐日志》,每周共做《快乐实践作业》,搭建家校联系桥梁,使教师内外在课改中心手相牵;在校园之外,积极主动争取一切社会资源的支持,邀请团县委、县妇联等群团组织和“五老”宣讲团、一米爱心社、蓝天下志愿者等爱心社团深入学校开展活动,弥补学校课程改革的短板。
深化课程改革,正确的观念固然重要,但务实的行动更加必要。“只有观念没有行动那是空谈,只有行动没有观念那是蛮干。”对于学校而言,我们一定会狠抓落实,脚踏实地,更好地推动章华小学的发展。
(作者单位:监利县章华小学)
8.学校是普法教育的主阵地 篇八
一、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表达欲望
兴趣是一种学习内驱力,能激发学生表达和说的欲望,能化低效为高效。营造民主、轻松、和谐、浓郁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学习兴趣、焕发课堂活力的前提条件。新课标强调教师由传授者转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为引导者,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的旧观念,设身处地地为学生营造轻松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接纳性、宽容性的课堂气氛,形成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尊重学生学习体验,使学生无拘无束地大胆质疑、发表见解、与教师争论。只有这样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才会以愉快心情钻研问题、启动思维、驰骋想象。
二、创设语言环境,增加语文课堂实践活动
1.挖掘文本,感悟语言文字运用。
要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教师首先要在课前充分备好课,仔细研读教材,重点放在挖掘课文中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激发点,从此处着手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只有找好关键点和激发点,才能让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有所依托和附藉。
我校一位老师在执教《乡下人家》时,能很好地挖掘关键点和激发点。在字词教学方面,她将字词分为三行,第一行是一般认读的重点字词;第二行是多音字;第三行是学生难以理解的词语。这样分梯度呈现字词,不仅清晰而且一目了然,学生能通过这种清晰且一目了然的方式,在以后字词运用中,更好提醒自己注意这些字词运用。在文本执教方面,这位老师抓住“别有风趣”一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如何别有风趣,让学生仔细读读,说说自己感受到了什么。印象最深的是这位老师用自己的语言给学生描绘瓜架上的情景“闭上眼睛,春天到了,一定开出了——,长出了——;夏天到了,瓜架上结出了——;秋天到了,瓜架上——”,引导学生说出闭上眼睛后看到的春天、夏天和秋天瓜架上的情景,并且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瓜架。在“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教学中出示图片,说说有什么不一样。在“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教学中,让学生读读这个句子,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
这些语言点的挖掘是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增长点,找到好的语言文字激发点和关键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增强才会犹如有源之水,源源不断地得到提高。
2.品味字词,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字义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对字词有深入真正理解,就能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恰切得体地运用于表达。
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一课“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了秋天的凉爽。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这一片段时,“五彩缤纷”一词怎么教?普遍教法是找近义词,学生大多能说出五颜六色、五光十色、五彩斑斓、万紫千红、色彩纷呈、姹紫嫣红等,我问:这段话中用哪个词好呢?学生回答:五彩缤纷。我又让学生查一查“缤纷”是什么意思?再让学生换几个词语,引导学生联想落叶缤纷、落英缤纷的情景,体会它的“动感”,接着引导学生体会,扇哪扇哪、飘哇飘哇的动感,感悟海洋此起彼伏的动感、“你挤我碰”的动感、“频频点头”的动感,从而真正体会“五彩缤纷”具有动感,体会它与下文具体描述的绝佳契合。
3.组织概括,实践语言文字运用。
学习语言的组织概括是中年级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重要内容。组织概括水平高低标志着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高低。真正会阅读的人能把厚书读薄,把长文读短,把段落读成句子,把句子读成一词一字。
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第二自然段:有些人家还在门前场地上种上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还有些人家在屋后种几十枝竹,绿的叶,青的竿,投下一片绿绿的浓阴。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从土里探出头来。着力实践概括能力可这样引导:这段写了什么景物,请分别画出景物的一个字。引导画出“花、竹、笋”三个字;接着相机设计步步推进的问题:如果用各用两个字概括呢?引导得出“鲜花、绿竹、春笋”、“花开、竹绿、笋冒”等;如果分别用三个字概括呢?引导得出“花绽放、竹青绿、笋探头”等;如果各用四个字概括?引导得出“鲜花轮绽、绿竹摇曳、春笋拔节”等;如果分别用五个字、六个字概括呢?引导得出“朴素华丽花、青竿绿叶竹、鲜嫩成群笋”等,得出“鲜花四季欢笑、绿竹摇曳婆娑、春笋雨后探头”等。再推及其他段落,让学生自主探究、依次概括,答案便异彩纷呈,概括使运用语言能力受到良好训练。
4.指导朗读,感悟语言文字运用。
听、说、读、写能力是相辅相成的能力,听懂、读好是理解的基础,更是学生说和写的基础。语文课应重视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运用,因为正确朗读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如教学《乡下人家》这课,让学生“挑你最喜欢的句子,美美读给同桌听,并且说说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教学“别有风趣“一句时,设置“再仔细读读,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和“能不能把這么美的景色带给大家?”“带着不断变化的画面,带着勃勃生机再来读读这个句子。”“你能不能夸夸乡下人家的瓜架?”。在教学“门前”、“屋后”的方位词时,指导学生“真实言之有序,谁给我们读读这个句子”。教学到花儿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时,指导学生“能不能依着时令读读”。在这一环节中,我指导学生把逗号读好了,就能读出“依着时令、顺序开放”。给予学生朗读指导,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三、设计练笔,实践语言文字运用
语文课文为教学提供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具体情境,虽然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但语文实践活动不仅是阅读,更应该借助内容和课文情境设计各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这样的实践活动对学生掌握语文工具来说十分重要。所以教师在课堂中的任务就是有效组织全体学生参与语言实践后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如教学《乡下人家》,让学生选择一处景物用拟人手法写一写,使画面上的景物动起来;教学《检阅》时,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博莱克,晚上回家在日记中会怎样写;教完《燕子》,让学生模仿课文写法写一种小动物……小学语文教材课后练习中设计了很多小练笔练习,语文老师要很好地利用。
9.让课堂成为孩子全面成才的主阵地 篇九
一、课堂交流:每个孩子的机会是均等的
我通常在课前设置一些预习类的问题让孩子回家预习, 课上请那些平时反应较慢的几个孩子对预习的问题进行阐述, 并尽量给予肯定, 这既提高了孩子的自学能力, 同时也给了孩子较长的时间来思考问题并从容回答, 提高了他们的自信。课堂上对于一些简单的口算题, 我通常采用“开火车”的形式, 能够给绝大多数孩子发言的机会。对于稍微有难度的题型, 我采取“分段”法, 把问题拆开, 拆成几个简单的题目, 每一步请一个同学发言, 最后请一个同学来总结。例如:“已知一个长方体, 如果高减少2厘米, 就变成了一个正方体, 表面积减少40平方厘米, 问原来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我把问题拆成这几个:“要求长方体体积, 需要什么条件, 哪些已知, 哪些未知?”“正方体有什么特点?”“表面积减少40平方厘米, 就是减少了哪一部分?可以怎么表示?”这样设置问题, 可以请4位到5位学生来回答。通过不同的提问交流形式, 可以使更多的孩子有表现的机会, 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二、课堂作业:每个孩子的思考是均等的
课堂作业的优劣取决于课堂的听课效率, 但每个孩子的上课专注度是不一样的, 接受能力也有所差异, 专注度低下、接受能力差的孩子不能很好地完成统一的课堂作业。所以, 我对孩子们的课堂作业进行了分层布置, 第一层的题是所有孩子都要求做的, 第二层的题是大部分孩子要做的, 第三层是提高题, 学有余力的孩子可以选做。这就使每一个层次的孩子都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如果某一层次的学生能够超过规定多完成一两道题, 我会在课堂上大力表扬, 使他能更有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对作业的形式有时也作一些改变, 多设计一些生活性的作业, 让每个孩子都有所思考。比如在学习《比例》时, 我就出了这样一题:“请你设计一个测量学校旗杆高度的方案, 说明需要哪些材料, 有哪些步骤?”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后, 我设计了这样一题:“请你做一回装修设计师, 如果你家的地面要进行装修, 你能为你爸妈提供一份装修建议表吗?根据自己家庭的生活条件和爱好, 在材料表 (表略) 中选择你需要的材料?算出所需材料的量及所需的钱数?”
这种题答案不唯一, 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只要符合题意、符合实际操作就可以。学生的设计方案由其他学生来评判,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解题热情, 也提高了学生对于本题的思考深度。
三、合作探究:每个孩子的参与是均等的
由于每个孩子的能力有所差异, 所以我在进行小组合作时遵循“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原则, 按照学生的性别、学习能力、表达能力等进行分组, 选出一个具有带头作用的组长, 根据活动的需要进行不同的分工。同时我对小组合作的内容进行筛选, 选取一些适合合作的问题来进行合作交流。比如在学习综合与实践时, 我给学生周末两天时间对“如何在生活中节约用水”进行调查研究, 组长给每个组员分派好任务:哪几个去调查, 哪几个对于数据进行处理, 谁来汇总等。周一由小组长来组织本课的内容学习,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课堂教学的效果很好。再比如在上四年级活动课《怎样滚得远》一课时, 在探求“滚得远与哪些条件有关”这一问题时, 我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自行探究, 并将比赛竞争的意识贯穿其中。很快地, 每个小组的小组长进行了有效的分工:谁用木板与地面成300的来实验, 谁用450的来试验, 谁用玻璃材料谁用塑料材料来试验, 谁负责记录结果……组员们在组长的带领下, 讨论、协商实验方案, 整个实验过程显得井井有条, 分工合作, 很快敲定了自认为滚得最远的方案, 并满怀信心地去向其他组挑战。获胜组体会到了合作的优势, 每张小脸上都洋溢着喜悦之情, 其他组也不甘示弱:“等着瞧, 还有下次呢!”小组合作, 使得每个人的思想都得到了交流, 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资源、信息共享, 使学生爱上了小组合作。小组合作, 让学生得到了书上看不到的知识, 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10.学校是普法教育的主阵地 篇十
一、抓好语文课堂,夯实传承阵地
(一)利用教材,增强了解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北京故宫、山东泰山、山西五台山等都已经被列为世界遗产。传统文化,明间工艺、艺术、风俗等都蕴涵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如《天马》一文,天马又称“马踏飞燕”,是东汉时期的一件艺术珍品,是我国古代造型艺术,冶铸技术的结晶,是我国历史文化的杰作。在学习本课时,教师不仅要了解青铜奔马的历史背景,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才能和象征意义,还要学习浓郁的中国特色文化和文物文化的博大精深。另外,《孔子拜师》《盘古开天地》《赵州桥》《一副名扬中外的画》这些教材内容都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
( 二) 重视古诗词,强化熏陶
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句、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繁复的意境,承传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中国文化史上永垂不朽的赞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精髓和真正的内涵,感受古诗文所凝结的文化精髓。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我们只有了解了当时“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才能体会到唐王朝军队收复了根据地后,诗人欣喜若狂,激动的泪水沾满衣裳的高兴心情。古诗语言精致凝练,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吟诵,真切体味诗情、诗意、诗味和诗美。如: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吟诵起来音韵铿锵,旋律婉转,悦耳动听,使人心旷神怡。
(三)改变模式,拓展渠道
把传统的40 分钟分为5+35 的课堂教学模式,以5 分钟的微课来对国家课程做补充,通过压缩课堂教学时间来改善和提高老师学科课程的教学有效性,每堂课老师授课前多了5 分钟的“微课堂”,由学生做主的课堂。
1. 吟诵千古佳句。学诗歌最原始,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翻成白话,更是把它原有的苍凉感,对宇宙人生,对时空的感悟一下子全破坏了,只有读,把节奏韵律全读出来,才能渐渐休会到诗之妙。“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天无私覆,地无私藏。大诺无声,至爱无言……”学生在朗朗上口的诵读中,让心灵得到升华与洗礼!
2. 文明礼仪故事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所蕴含的价值取向、道德礼仪、教育观念等内容,具有强烈的历史性和民族性。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礼仪教育相融合,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对少年儿童的文明礼仪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 故事讲述与评说。每一部国学经典中蕴含着诸多做人做事的哲理,对学生亦会起到潜移默化的道德启蒙作用。学生根据老师布置的传统文化主题进行3-5 分钟的传统故事讲述或评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积淀内涵、建立自信心,在潜移默化中亦会受到圣贤良好品德的影响。
二、搭建课外平台,拓展传承途径
( 一) 课外阅读
1. 经典诵读。中国文化内容丰富,国学经典中承载的“仁义忠恕悌礼信”的道德伦理观,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仅有课内阅读是不够的,教师必须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素养。开展“诵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课外读书活动。教师根据学段特点,指导学生阅读《唐诗三百首》《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论语》《老子》《声律启蒙》《老子》《孟子》经典句子,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到古今中外的诗人、作家、伟人的著作。
2. 名著推荐。虽说四大名著对小学生来讲可能有点过高要求了,但是四大名著作为注音版的在各家书店都可以找到,或观看有关四大名著的电视电影,对学生文化的熏陶有很大的帮助。现在不需要有过多的研究,只需博览,为中学、大学的精读打下一个基础。
(二)课堂延伸
1. 四个“一”。每天诵读一首(段)古典诗文;每周一幅古诗文书法作品;每月一次语文学习沙龙,交流读书心得,寻读书知己;每期一次成果展示(优秀古诗文摘录笔记、名联书法荟萃、古诗文读书心得集体、诗词短剧汇报表演等)。
2. 综合实践。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寻根,探得宝藏。我们要建立起开放式的语文教学理念,努力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把书本学习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在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的过程中,让学生在理解其含义的基础上付诸行动,实施了“孝”的活动,布置开展了为父母“三送” “三做”活动。
另外,还可结合传统文化,开展主题实施活动。如“中华美德故事”:搜集中华大地,从古到今的美德故事。“古诗朗诵”:按古诗文素材分类收集,了解其内容,体会感情,朗读成诵,用朗诵会、演讲会等形式展示。“艺术再现”:通过搜集书法、绘画、音乐、艺术作品等,再现中华艺术之魅力。 “寻源传统佳节”:利用春节、清明、中秋、重阳等传统佳节,了解中华习俗,采用多种方式了解身边的文化传统。
11.校本教研:教师成长的主阵地 篇十一
构建直通互动的校本教研管理制度
为加强对校本教研的组织领导,天津市静海镇第四小学教务处、教科研、教师培训,借助校外专家的力量,成立了学校教学研究发展中心,中心通过中层机构直接管理语文、数学、外语等各个学科和各专题研究小组。同时各组向中心组提供决策资源、实践支撑、课题研究,并在研究中接受中心的指导,在互动传输中加强教研的过程管理,从而形成严密互动的教学管理网络。同时分层实施“三大工程”,即以建设名师队伍为目标的“名师培养工程”,旨在培养青年骨干教师的“青年教师成长联盟”,以促进全体教师互帮互学共同发展为导向的教师“传帮带”工程。
构建全程渗透的校本教研反思机制
培养全程渗透的自我反思习惯 这里的“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和环节存在的问题。分为三个阶段:关注个人已有经验的教学行为的第一阶段;关注新理念下课例新设计的第二阶段;关注学生获得的新行为调整的第三阶段。教师通过这样的反思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真正成为教学和教研的主人,促使自己在专业上日益走向成熟。
构建以校为本的反思性教学研究机制 学校构建和完善了“课例研究”“合作备课”“教学研讨”以及每学期向全体教师征集教学反思案例制度等。在促进教师个人反思的同时,创设年级学科组、学科教研大组为单位的集体反思研讨机制,通过说、讲、评活动以及“磨课”等形式促进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提升需要行为跟进的全过程反思能力。
构建合作探究的校本教研操作制度
让教研与科研成为一体 学校基于行动研究开展教研,要求教师针对自己在学科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找出问题的原因,制定解决问题的具体计划与方案。以科研理论指导教研活动,使研究思想内化在教学实践中,提升教研层次。
让教师和专家成为伙伴 根据本校实际,充分发掘和利用专家指导资源,经常性地指导教师的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锻炼、交流、展示的平台。同时学校也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结合“三大工程”的实施,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全校教师人人参与,个个受益。
让教师同教师成为研究共同体 教学研究需要教师彼此信任,互相视为合作伙伴,无拘无束地发表意见,把深藏于心的看法自由表达出来。于是,学校加大了对教师参与合作性教研活动的评价和导向,将教师在集体教研中的贡献半定量地应用到教师评价中,促使教师视同事为合作共同体,将这种信任的团队合作方式渗透到日常的教学研究中。将在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形成的成果最大范围内推广,成果共享,以达到整体提高的效应。
构建切实可行的校本教研保障制度
健全教研管理措施和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也就是规章制度,是用来规范大家行为的规则、条文,它保证了良好的秩序,是各项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而对学校来说,良好的规章制度是学校文明的重要标志,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是对每一个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学校制定了一整套教研制度和管理措施,如学科定期定时研讨制度、合作备课制度、教师外出学习汇报交流制度等。
营造学习氛围 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是人的高层次的需要。”教师除了假日之外,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学校里,学校是教师的第二个家庭。学校的学习氛围和工作环境是对教师发展影响非常大的因素。氛围好,环境好,教师就能轻松愉快地学习和工作,也能静心规划自己的发展,静心地学习,教师的素质就能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迅速得到提高。因此,学校积极引入和改进教育行动研究机制,以“研究的起点来自于教师自身工作的问题”的行为理念,真正使教师的日常教学成为研究的过程和培训的平台,从而有效促进教研的开展和教师专业成长。
综上所述,学校试图通过校本教研制度的重构,努力使学校教研做到内容实在、联系实际、讲究实用、追求实效。逐步让“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成为校本教研的基础理念,让校本教研成为教师专业成长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阵地。
12.学校是普法教育的主阵地 篇十二
【关键词】数学;学生情感;有效教学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学中,要想让学生更好地参与教学活动,首先就要让学生喜欢你。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在激励中成长,在赏识中提高,在喜悦中奋进!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教师不断启发、渗透、感染的过程。教师只有把“育人”的观念随时装在头脑中,有意识、自觉地把情感与态度的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才能“积跬步以至千里,聚细流以成江海”,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引路导航。善于运用情感教育于数学教学之中,不仅是对数学教学工作更高层次的要求,也是当前数学素质教育的必然需要。
一、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民主和谐的情感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赖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作为教师,爱护学生是我们的天职。教师只有以饱满的热情去关爱学生,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才有可能实现。学生在师爱的滋润下,自然而然地会把老师当作最可信赖,最可亲近的人,而“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教育也就很容易被接受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成为“居高临下”的指导者,而应成为一个“平等的”参与者;教师也不应成为正确与错误的“最高裁定者”,而应成为一个鼓励者和有益的启发者。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数学教师备课,应将情感因素及其对学生的心理影响与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结合起来考虑,尽量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教学,使数学教学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及认识能力,应充分调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所有的情感因素,强化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优化学生的认识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帮助学生做到胜不骄,败不馁,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做一个正常的人。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热情高涨、主动探索的学习情感,还依赖于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精心,是否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探索、合作,主动参与。
1.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兴趣
心理学的研究认为:当人们通过面部表情以及声音的变化等把情感传达到接受对象时,主体的情感便对客体产生感染作用,对客体产生影响,产生与主体相类似的感觉。而在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为数不少的老师或因缺乏足够的专业思想和教学热情,或因片面认为数学教师讲授的是枯燥的计算知识,只要用符合逻辑和科学的语言去解释算理就可以了,致使在课堂教学中表情不苟言笑,麻木冷漠。讲授风格平淡无奇,以致教室的气氛趋向紧张、严肃,师生之间产生一种压抑感,学生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更无法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造成整个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不专心听讲,不愿回答老师的问题,对老师布置的任务马虎敷衍,久而久之则形成对数学学科的消极情感, 所以,教师要融洽与学生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将师生的感情、融于认知活动中,使学生在一个愉悦、宽松的环境中学习。
2.精心设计数学游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国家课程改革实验的调查中指出:学生喜欢在玩中学、动中学、乐中学、兴趣中学,在自由、密切配合中不受拘束地学习,学习的内容应贴近学生的生活。
目前,动静结合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情境的创设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多彩的数学游戏,则可以把这节课推向另一个高潮,使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空前的高涨,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在教学中应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数学游戏活动,给学生充分提供动一动、乐一乐、玩一玩、学一学的机会,使学生在轻松、愉悦、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学习。
3.精心挖掘数学中“美”的因素,诱发学生发现规律
数学中的“数”和“形”都蕴含着抽象的美、对称的美、规律的美。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美,并主动引导学生欣赏美、感悟美。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感受到数学的美,我利用电教手段,精心制作课件,把数、图、形、声有机地结合起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把美的形象绘声绘色地呈现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美的感受中积极思维,发现规律,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挖掘数学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情感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数学教材本身枯燥无味,教师必须善于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将枯燥的内容生动化、有趣化,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他们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痕迹。首先,应用数学学科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其次,可从数学学科应用的广泛性入手,把枯燥无味的数字、符号、公式、法则、图形与现实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求知的情感。其三,抓住数学知识本身具有的抽象美、逻辑美,诱发学生联想,在美感中提高追求真知的动力,促使学生产生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其四,利用教材中出现的趣味题、数学小知识、数学的轶闻趣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豪感。数学教材内容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材内容是否产生吸引力,就看情感因素是否被挖掘得深、挖掘得透。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要迅速找准与学生沟通的切入点。让学生乐学,就要从良好的情感去影响孩子们,注意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让孩子以最佳的情绪投入到学习中去,努力让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知识,发展智能,从而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
(作者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兴隆小学)
【学校是普法教育的主阵地】推荐阅读:
普法阵地建设08-15
学校普法工作方案06-12
学校普法自查报告09-17
学校订单普法制度10-26
学校普法教育活动总结09-30
学校新生普法教育总结11-12
学校普法教育工作计划11-24
学校75普法总结免费07-06
学校普法工作计划10-09
15学校普法工作计划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