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2024-09-25

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精选14篇)

1.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篇一

1、我国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3、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4、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56、我国的根本大法:宪法

7、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8、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社会主义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

9、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0、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11、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12、民族精神的核心:时代精神的核心:改革创新

13、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 1415、依法治国的核心: 依宪治国

16、我国公民权利保障体系的核心: 1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

18、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

19、国有企业与非公有制企业的本质区别:生产资料与劳动产品归全体人民共同所有

20、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

21、我国在国际地位上看还属于发展中国家

22、我国发展阶段来看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3、从我国小康现状看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24、中国梦(总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5、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6、我国现阶段的根本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27、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当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28、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是:党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29、新型的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30、基本方针:一国两制(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原则:一个中国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31、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基石的是:教育

32、人民行使当家做主权利的机关:全国人民大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33、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发展教育和科学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34、共同理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

35、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权利:生命健康权

2.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篇二

一、“为人所听闻”

首先, 知识分子“该为人所听闻”, “完全的沉寂或完全的反叛都不可取”。

陈独秀在科举依然盛行的年代, 冲破传统, 探求新知, 进行思想启蒙和解放。从骨子里来说, 他是个书生, 是个文人, 可他从没想过局限于教授的职业。1917年, 陈独秀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通过《新青年》宣传新思想, 却在保守势力的压力下被解除职位;大革命失败, 被排挤出中共中央领导中心后, 他在郁闷中依然不断关心革命发展, 即使他的信“被人当做笑话到处宣传”;四次被捕入狱, 想尽办法关心时局;出狱后尽管贫病交加, 他拒绝了外国友人邀他去国外任教的好意, 一直为中国的现状和未来思考担忧。

他说:“你谈政治也罢, 不谈政治也罢, 除非你在深山人迹绝对不到的地方, 政治总会寻着你的”, “至于政治问题, 往往关于国家民族根本的存亡, 怎应该装聋作哑呢?”

二、陈独秀与政党

在政治生活中, 在与政党的分合恩怨中, 陈独秀秉持的不是宗派观念, 而是是非对错、国家大局。参与政治就意味着面对艰难诱惑时做出选择, “不是坚持就是背叛”“不是怀着沮丧的无力感面对边缘地位, 就是选择加入体制、集团或政府的行列”。

陈独秀一生主要跟三个政党有重要的关系。

(一) 陈独秀与中国共产党

1920年, 陈独秀与李大钊携手创建中国共产党, 从“一大”到“五大”连任党的最高领导人。在共产国际的错误领导下,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陈独秀成为替罪羊, 不明不白地离开了职位。自此, 陈独秀离开了中国革命的中心舞台。

1928年中共中央在莫斯科召开“六大”, 要求陈独秀参加, 陈表示, 八七会议、十一月会议没有让他参加, 也没有让他发表意见, 这是不对的, 到莫斯科也只有挨骂。但他也没有利用自己的影响煽动或阻挠别人, 反而极力鼓励其他人前往。

1937年, 出狱后的陈独秀曾主动向中共靠拢, 但对中共提出的“对托派分子的原则”表示“我不知过从何来, 奚有悔”。不久以后王明等人污蔑陈独秀是拿着日本津贴的汉奸, 这让陈独秀与中共的关系走到了尽头。

(二) 陈独秀与中国托派

大革命失败后, 被中共中央抛弃的陈独秀, 在斯大林的反对派托洛茨基那里找到了安慰。1929年, 以陈独秀为核心的托派组织成立, 1931年, 中国托派组织在陈独秀的呼吁下统一, 可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叛变、自首、逮捕、不告而别, 托派差不多散伙了, 陈独秀也在1932年被捕入狱。“一·二八”事变后, 陈独秀主张在民族危机面前应与资产阶级联合起来, 与托派领导刘仁静产生分歧, 遭到托派的排挤和打击。陈批判托派“宗教的做法”, “坐在亭子间里喊抗战, 没有在实际行动上跨前一步”。

其实陈独秀始终没有全盘接受托派理论, 他与托洛茨基是有很多分歧的, 托派思想在陈独秀最黯淡的日子里出现, 更多的是带给他精神的安慰。陈独秀逐渐看清中国托派的不成熟和严重错误, 他通过托洛茨基主义实现革命抱负的理想一步步破产。但从始至终, 他在情感上与托派却有丝丝缕缕的联系。

(三) 陈独秀与中国国民党

除了早期追随孙中山革命大潮, 陈独秀与中国国民党可以说大部分处于对抗之中。

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后, 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了陈独秀两个从事共产事业的儿子。

1932年, 从事托派事业的陈独秀被国民党逮捕。开庭审理中, 陈独秀态度自若, 巧妙应答, 四千余字的《辩诉状》措辞犀利, 文采斐然, 他被共产党逐出组织, 被国民党当作“共党要犯”, 却为中国共产党辩护, 宣传共产主义, 他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罪恶和对日不抵抗的卖国行径, 对强加于己的“叛国”“危害民国”的指控给予了猛烈还击, 拒绝了好友章士钊违背自己政治立场的好意辩护, 展现了革命家的大义凛然, 让国民党审判长胡善称狼狈不堪。1934年, 国民党政府判处陈独秀八年徒刑。抗战爆发后, 局势危急, 国民党要求陈独秀写“悔过书”, 陈大怒:“我宁愿炸死在狱中, 实无过可悔”。最终国民政府自找台阶, 释放了陈独秀。

出狱后的陈独秀, 居无定所, 疾病缠身, 面对国民党政府的高官厚禄却丝毫不动心, 受到国民党特务的严密监控, 仍不忘爱国、革命, 把自身利益抛之脑后。

三、追求与成败

萨义德引用班达对知识分子的定义:知识分子是一小群才智出众、道德高超的哲学家—国王, 他们构成人类的良心。他们“稀有罕见”, “支持、维护的正是不属于这个世界的真理与正义的永恒标准”。

陈独秀不是某种主义的传声筒, 他用自己的头脑不断思考着周围出现的种种声音, 用心中的标准做出判断, 知识分子不是政府的终身批判者, 但是他们时刻维持着“警觉状态”, 不让别人带着走。

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 陈独秀感兴趣的不是物质利益, 付出的也不是常人的艰辛。他说:“世界文明发源地有二:一是科学实验室, 一是监狱”。他不在乎困窘和疾病, 拒绝高官厚禄, 追求的是“非物质方面的利益”, 为此“甘冒被烧死、放逐、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危险”。

国人以成败论英雄, 尤重世俗的权力和财富, 以此衡量, 陈独秀怕是一事无成的失败者了。殊不知, 对于一个社会来说, 风骨铮铮的知识分子为当时、为后人留下的是支撑民族的精神支柱, 是人心中不可泯灭的良知, 是为了真理不惜一切的无私和勇敢。陈独秀的观点不能说全都正确, 作为一位革命家, 也不能说是多么成功, 但他不满于中国, 却又竭尽所能为国家斗争, 东奔西走, 终其一生;他对权势毫不妥协, 是非分明, 不挟私报复, 光明磊落, 在国民党法庭上的辩诉让人不由地想起几千年前雅典法庭上伟大的苏格拉底, 他们“为自己的信念发言”, 据理力争, 毫不畏惧。“他们特殊的、个人的声音和风范”留给后人的印象“远超过他们的论点”。

“终身反对派”看似无奈之举, 不能被太多的世俗情感所羁绊, 要在利益的撕扯中洁身自好, 要忍受着不被全世界见容的孤寂, 却也是作为知识分子的陈独秀唯一的选择, 令人钦佩的选择, 是在政治风潮中, 人们对陈独秀最高的赞扬。这是“五四”一代知识分子在狂风骤雨中的坚持, 是他们留给后代的宝贵遗产。

摘要:陈独秀在中国近代史的各方面都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本文以美国作家爱德华.W.萨义德的《知识分子论》为理论, 讨论在风起云涌、变幻莫测的年代, 陈独秀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是怎样在政治风潮中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对真理孜孜以求。

关键词:陈独秀,知识分子,政治

参考文献

[1]、祝彦.晚年陈独秀 (1927—1942)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11

[2]、张宝明, 刘云飞.飞扬与落寞——陈独秀的旷代悲情[M].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7.9

3.高中政治知识点归纳及学习方法 篇三

一、考点归类

1.第一单元经济生活

考点1: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考点2:货币的概念、本质。考点3: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考点4:纸币的含义及发行规律。考点5:信用卡的功能。考点6:外汇和汇率的含义。考点7: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考点8:供求关系对商品价格的影响。考点9:价格与价值的关系。考点10: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考点11:价值规律的内容及表现形式。考点12: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经营的影响。考点13:收入水平、物价水平等因素对消费水平的影响。考点14:消费类型。考点15:消费结构的含义与恩格尔系数。考点16:树立正确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

2.第二单元生活与消费

考点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考点2: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考点3: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考点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考点5:企业的含义。考点6:公司的含义及形式。考点7: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考点8:劳动者依法享有的主要权利。考点9: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的途径。考点10:储蓄存款的种类。考点11:我国的商业银行及主要业务。考点12:比较储蓄、债券、股票、商业保险几种投资理财方式的异同。

3.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考点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考点2: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考点3: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考点4:收入分配公平的主要表现和意义。考点5:我国财政的作用。考点6:财政收入的来源。考点7:财政收支关系的三种情况。考点8:税收的含义。考点9:税收的基本特征。考点10: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4.第四单元面向市场经济

考点1: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积极作用。考点2:规范市场秩序的措施。考点3:市场调节的局限性。考点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考点5:我国宏观调控的含义、主要目标和手段。考点6: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考点7: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措施。考点8: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主要表现及其影响。考点9: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基本原则。考点10: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二、学习方法

(一)经济学

1.对于经济学除了要掌握各个知识点,还要计算,对于知识点大家只要记住,就可以了。但是,计算题,需要你掌握好计算方法,比如,个人所得税的交纳方法,得自己去理解,不可胡乱计算。对于知识点的记忆,需要我们自己整理出要点,在头脑中有一个大体的框架。

2.我把知识点整理如下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包括三课: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第二课:多变的价格;第三课:多彩的消费,以及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包括: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第五课:企业和劳动者;第六课:投资的选择;以及综合探究——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这个就是知识体系,学完每一章都要做好知识体系,要不然你的知识在头脑里是凌乱的,考试时也是乱的,答题时就没思路。

(二)哲学板块

建立知识体系,掌握好各个原理及方法论,只要能记住那些理论,考试就没问题。

我把哲学核心考点整理如下: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作用。

4.科学主义、人本主义。

5.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6.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

(1)概念:(质是起点前提)

①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统一的。

②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统一的。认识量是认识事物的深化和精确化。

③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范围、幅度和限度。认识度要掌握适度原则。

(2)量变和质变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其区别的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把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的依据是事物的属性和量。

(三)高三政治学板块

1.我国的国家制度

我国的国体和政体。国家的国体、政体及其相互关系:国家的政体反映着国体。适当的健全的政体,对于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实现其阶级利益和意志,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国家政体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一国的历史、阶级力量对比、传统习惯、国际环境等,也在不同的程度上影响国家的政体。因此,在相同性质的阶级掌握政权的条件下,不同的国家也会采取不同的政权组织形式。

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这是我国的国家阶级性质的体现,是我国的国体。它表明,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

2.我国的民族与宗教

(1)民族的基本特征

民族的基本特征: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心理素质。民族的这些基本特征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它们是识别民族的依据。

(2)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三、关于答题的方法

1.选择题要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除非你很肯定你选的是错的,否则别乱改。

2.大题。简答类是最简单的大题一类,你只要将知道的相关知识点答上去就可以了。分析类,是相对难一点的,这类考的是灵活运用知识点的能力,第一步,先看问题,找到答题范围。第二步,吃透材料,读懂材料的中心意思,然后,勾画一些关键词,找出这些关键词里面蕴涵的知识点。第三步,找出切合题意知识点,开始作答。切忌不可杂乱无章地答题,分条做答,标上序号,这样阅卷老师看来起舒服,给分也就多。辩解类,就不是一般人能拿满分的了,但是很少出,若出到了这就需要看你平时的综合分析能力了。这类题也是给你一段材料让你来评价材料中的事件,谁对?谁错?为什么对?为什么错?我们自己又应该怎么做?凭着你对知识点的熟悉,稍加思考和判断,最后整合一下,答出知识点,再用自己的话阐述一下,就可以了。

4.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 篇四

2、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熔炼于辉煌的古代中华文化之中,也玉成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强、前仆后继的奋勇抗争之中,更彰显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之中。

3、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①团结统一: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精神在祖国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迸发出强大的力量,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都不能得逞。

②爱好和平: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③勤劳勇敢: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正是这种勤劳勇敢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中国共产党人在自己长期的奋斗历程中,将勤劳勇敢精神发扬光大,使艰苦奋斗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④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精神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4、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地位)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作用)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要表现在具体的行动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怎么做)

5、中国共产党对发展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中的贡献:(主要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

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就已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突出表现: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

②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突出表现: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

1、资源配置的必要性: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永无止境的,但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社会能够加以利用的资源总是有限的。为了尽量满足多方面的需要,社会必须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

2、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计划和市场。

3、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4、市场是如何配置资源的?P93第二段。在市场经济中,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主要是通过价格的涨落以及供求行情的变化,由市场来安排和调整的。市场中好象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着商品生产者、经营者,调节人、财、物在全社会的配置。

5、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P93第三段。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棉队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6、市场规则

(1)市场规则的含义:市场规则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作出具体的规定。

(2)市场规则的内容:包括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

(3)诚实守信的重要性: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诚信缺失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坑蒙拐骗盛行,进而导致投资不足、交易萎缩、经济衰退。

5.高一政治知识点总结 篇五

(1)生产决定消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消费的方式、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A消费的实现是生产行为的完成标志

B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C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D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的积极性。

2、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1)我国现状: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

(2)意义:

① 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② 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③ 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④ 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3、改革是强国之路

① 内容:A 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

B 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② 性质: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③ 误区:把改革误认为要改变社会主义性质。

4、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公有制为主体: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组成部分:公有制范围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国有经济:A 含义: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以国家所有的形式存在)的公有制形式。——同较高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1)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都比较大;

(2)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

(3)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

7、应该树立怎样的择业观

(1)树立自主择业观

(2)树立竞争择业观

(3)树立职业平等观

(4)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8、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1)我国劳动者享有的权利:

A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B 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C 休息、休假的权利;

D 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E 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

F 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2)权利和义务相统一。劳动者享受权利,是以履行劳动者为义务为前提的。

(3)我国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

6.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 篇六

一、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1、 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原理:

(1)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2)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的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 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原理:

(1)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2)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

(3)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物质: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且能够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叫做物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并指明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补充: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原理:

(1)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的首要条件;

(2)它是形成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是人们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基础;

(3)它决定着整个社会的状况和发展变化;

2、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部分组成。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集中体现了社会的物质性。

二、人们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应

1、意识:

(1)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应;

(3)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2、表现:

(1)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象,也能够反应。事物的本质。

(2)意识的反作用: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

3、方法论: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三、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1、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原理:

(1)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要求;

(2)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的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

(3)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2、了解国情、立足国情

原理:

(1)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2)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是科学的制定和坚定地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

方法论: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对于青年学来说,就是要学习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就要了解我们的现实,就要把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切实放在中国国情上。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1、观点:(1)唯物: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应。

(2)唯心: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2、根本分歧: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3、唯物主义的发展过程: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4、唯心主义的派别:客观唯物主义;主观唯物主义。

5、方法论: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

(1)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

(2)要把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切实放在中国国情上;

(3)客观的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办事情要有客观精神;

(4)正确估量和对待自己。

第二课、联系地、发展的看问题

一、坚持联系的观点

1、联系: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联系的普遍性:

(1)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2)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

(3)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4、联系的多样性:

(1)整体和部分的联系

1)二者不可分割;

2)二者相互影响;

3)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方法论:

1)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2)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2)因果联系

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

1)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我们正确认识世界,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

2)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二、坚持发展的观点

1、原理:(1)自然界是发展变化的;

(2)人类社会是发展变化的;

(3)人的认识是发展变化的。

2、方法论:

(1)把事物如实的看成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2)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

(3)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

事物的成长。

3、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和强大的生命力。)

三、 运动: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7.借助互联网打造知识型政治教学 篇七

一、为什么政治教学不受欢迎

政治教学当前面临的最大尴尬在于学生不喜欢政治课, 就如同失去了观众的演员一样。笔者以为导致政治教学不受欢迎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学内容存在着先天缺陷。目前的教材本身存在很多问题, 主要表现为:书本薄, 内容少, 有效内容更少, 并存在脱离实际的倾向。如经济常识中对于现实经济现象关注太少, 且原则内容多而具体内容少, 缺乏可操作性;哲学常识对于哲学史上的基本观点涉及太少, 历史上那么多的哲学大家被全部屏蔽, 大大地削弱了哲学常识的思辨性;政治常识中对于我国政治体制的运行和改革涉及太少, 对目前国家发展的状况涉及太少等。内容上的缺陷给学生留下了“政治就是条条框框”的印象。有人认为因为政治太抽象所以学生不喜欢。其实抽象性是政治的最大特点, 没有抽象性政治学科就失去了灵魂。对这些高度抽象的东西学生却表现出高度的兴趣, 下课之后还有学生追着要和我辩论。所以解决政治课的困境不在于如何把抽象的东西变成直观的, 而在于如何把抽象的东西讲出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来, 所以政治课目前的困境是由教材的内容缺陷所决定的, 只有改革和充实教学内容, 提高课堂的知识含量, 打造知识型政治教学, 让学生觉得学习有用, 政治教学改革才有成功的希望。互联网就是我们充实教学内容, 打造知识型政治教学的强大工具。

二、借助互联网打造知识型政治教学

互联网拥有其他教学工具所不具备的特点:开放性、互动性和共享性。因其开放性和共享性可以作为师生资料共享的平台;因其互动性可以作为师生交流情感和经验的虚拟空间等等。互联网还拥有强大的搜索功能, 可以为我们提供巨量的教学信息。这些传统教学工具所不具备的特点和功能为我们打造知识型教学提供了可能。

1. 互联网是提高备课质量的便捷工具。

高中政治课包括经济常识, 哲学常识, 政治常识三部分, 涉及学科十分广泛, 每一册课本所涉及的知识也是包罗万象, 这对政治教师的知识储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以往政治教师备课时所依赖的是自己已有知识的积累和手头有限的参考资料, 如果备课中遇到一些陌生的专业知识就束手无策, 现在则可以通过对相关专业网站的搜索和浏览轻松解决。互联网凭借强大的搜索功能为政治教师提供了一个庞大无比的资源库。

2. 互联网使我们的课后作业内容更有创造性。

课后作业是课堂的延伸, 以往布置作业总是局限于知识的再现和理解, 少有创造性。互联网时代, 我们布置作业可以更有时代性和创造性。我在讲“国有大中型企业”布置作业时, 要求学生到网上查找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信息。结果学生查到的信息包括了利润、规模、历史、现状、名称, 甚至老总的名称等多方面的内容, 通过信息的收集和交流使学生对国有企业目前的状况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我也曾经建立过个人网站, 利用个人网站对一些复杂的问题进行深度分析。

3. 互联网为时政教育开辟了一个不受时空限制的新途径。

8.知识分子与政治 篇八

然而,在笔者看来,以一以贯之的态度理解清朝政治运行的复杂性殊为不易,杨念群在他的著作中似乎并未始终彻底地贯彻这种思路,在叙述其主旨时多少显示出了一些犹豫与矛盾。即便如此,笔者还是愿意将他追求对清代政治的复杂化理解看做是近三十年来中国知识分子政治成熟的一种表现。笔者以为,政治成熟度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分化的一个重要指标。

清朝政治正当性是如何证成的

杨著认为中国历史上的早期正统论至少包括三个要素:疆域的拓展,即大一统;时间的循环,即五德终始说,以及种族的纠结与对峙,即华、夷之别。书中梳理了正统论在历史中的演变路径:在这三个要素中,与时间相关的“五德终始说”后来在官方讨论里逐渐被淡化,疆域拓展和族群之别这两个要素逐渐凸显出来,其中疆域一统的规模尤其受到重视,这一思路的形成则大致起始于北宋。北宋由于经历过晚唐五代分裂割据的战乱之苦,故恢复大一统格局的主张最容易获得人们的认同。欧阳修认为秦朝虽无德,但仍不失为一统天下的典范,“大一统”由此成为正统论成立的最基本条件,而君主之德行则转居次要位置。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亦从拥有更广大疆域的角度赋予“三国”之魏国以正统地位。

南宋的状况则与北宋迥异,它偏安江南,经常受辱于北方民族金人,不具备统御广大地理空间的条件,故其证成正统多取《春秋》中的“攘夷”之义,凸显华夷之别所拥有的至高无上的道义力量。朱熹《资治通鉴纲目》较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改尊蜀汉为正统,同时强调帝王更替的“治统”必须由“道统”加以制约,而道统的决定权则完全掌握于士阶层手中,“道统”教化帝王的文化优势在南宋得以确立。南宋朝野上下的共识是,对“道统”的实际拥有远比占领广大疆域更为重要,他们强调文化重于政治,将文化教化的持有和推广看做是一种种族特权,试图凭此文化优势来消弭化解偏安一隅、无法得“地势”之正的心理焦虑。

司马光曾谓“苟不能使九州合为一统,皆有天子之名而无其实者也”,杨念群指出这句话里完全没有种族论的影子,昭示出的是一种功利史观,这一功利史观影响了元人伐宋的决策过程,南宋降将建议忽必烈南下攻宋的理由即在于此,而元代也正是以“大一统”观念作为入主中原建立其统治正当性的重要理论基石。

明太祖在统有广土的意义上承认元朝曾经具有的正统性,这也就相当于认同了北宋之正统说。杨著指出,从此以后,由于明代与蒙古的对抗几乎贯穿一朝,尤其是经土木堡之变后,华夷之辨重新兴起,故明代思想界亦基本延续了南宋以种族划分夷夏之别的正统论风格。

清朝的雍正乾隆皇帝,均试图以疆域的大一统来消解华、夷之别,这部分可谓是杨著论述之精华所在。雍正在《大义觉迷录》中谓汉、唐、宋全盛之时,“北狄、西戎世为边患,从未能臣服而有其地,是以有此疆彼界之分”,而“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乾隆帝亦认为汉、唐、宋、明都没有如清朝一样具备统一北方部族的能力。

雍正在《大义觉迷录》中又谓“不知本朝之为满洲,犹如中国之有籍贯。舜为东夷之人,文王为西夷之人,曾何损于圣德乎”,这是说华夷秩序中的“东夷”、“西夷”的身份本身是可以随时移动、变化的,“夷狄”在空间上的分布,就像“今人之籍贯耳”,故雍正可以大胆地声称“夷狄之名,本朝所不讳”,以此消解朱子攘夷之义。乾隆同样强调:所谓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说法,仅仅是因为地名不同所导致的划分差异,与江南、河北、山左、关右这些地理概念没什么差别。他又举孟子的话说:“舜为东夷之人,文王为西夷之人,此无可讳,亦不必讳。”

清朝皇帝又通过对历史的重新书写,即对《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纲目》、《资治通鉴纲目续编》的解读,以强调“忠”来消解华夷之别,证成其正统性。乾隆组织文臣纂修《历代通鉴辑览》,并亲自加以评点辑成《御批历代通鉴辑览》。乾隆强调臣子守节,而臣子之守节并不在于其是为哪一个种族服务,而在于是否始终坚守其立场,他因此批评降清的明臣钱谦益首鼠两端,为人不耻。杨著尤其提到乾隆对南明史可法之忠节行为的表彰,认为这喻示着新朝自信心的极大提高。乾隆淡化了把“忠”理解为敌对朝代“各为其主”的看法,而将“忠”建构为具有普遍性意义的价值标准,并以之作为士人对本朝认同的心理基础,从而改造了汉人王朝刻意以种族之别塑造“忠诚”观念的传统思路。

与强调“忠”一致的是倡导“孝”这一普遍化的道德标准,以及重建礼仪,复兴“三代”的举动,均可视为清朝对于礼教之建构的重视,借此来赋予清朝统治以正当性,从而淡化以往华夷之别所造成的影响。

杨著进而详尽分析了清朝皇帝解构士人道统的过程。它通过比较经筵会讲在清代与明代的不同来看“士”、“君”教化角色的逆转。经筵乃是士大夫教化帝王之所在,明朝讲官由于拥有“道统”合法性作为支撑,故对帝王居于教化的位置,拥有一定的震慑力,而清代则发生了变化。康熙帝极为重视经筵的作用,他增加了经筵的频率,从康熙十二年开始,改间日进讲为每日进讲,这一日讲习惯坚持了十五年之久,日讲内容包括《尚书》、《周易》、《诗经》、“四书”、《资治通鉴》、《通鉴纲目》等经史之学。大儒汤斌在家书中言及“皇上圣学日茂,近来工夫更加精密。每日讲《春秋》十条,《礼记》二十条,读史五十页”,他感喟“当今官之难称职,未有如词臣者也”,由此可见康熙之经典修养非一般文士可及。

康熙在经筵会讲的形式上做出了相当大的变革,在杨念群看来,康熙是将之改造为“训示汉人臣子的一个逆向互动的形式,同时使讲官和帝王的教化角色开始发生严重的颠倒”。康熙对经筵的效果提出质疑,认为历代讲筵之设,讲臣都是进讲数行,徒了故事,态度敷衍,必须朝夕研究经义,始能贯通义理,有会于心。于是在康熙十四年,他提出在讲官进讲完毕后,由他进行复讲,然后相互讨论。两年后,即康熙十六年,康熙又提出他自己先讲,再由讲官进讲,帝王与讲官的角色从此被颠倒过来。康熙对讲官说道:“但学问无穷,不在徒言。要惟当躬行实践,方有益于所学。尔等仍直言毋隐,以助朕好学进修之意。”杨著认为此时康熙帝的语气已是教者而非被教者,而讲官也习惯了这种角色的互换。如汤斌任经筵讲官,以“我皇上声律声度,言动皆师”来表示自己对康熙的折服。

乾隆则更重视会讲程序的仪式化。他在讲官讲完经典后,会发表自己对经典的诠释,最后由大学士做总结发言,依例称颂乾隆诠释经典之圣明通达,以此作为经筵仪式之“礼成”。杨著指出一个值得重视的细节,有御史提出进讲《通鉴纲目》中有关“治道”者,乾隆认为“可以不必”,杨著对此的解释是:因为讲官进讲《纲目》多依据朱熹的解释,而朱熹的权威在乾隆的释读下已渐渐消退,乾隆早年信奉朱熹之学而到晚年却对之进行批评。宋代士人本来独占传承道统的优势,可在乾隆看来,只有君主才能身兼“道统”与“治统”,他强调“道”不是空谈,离不开具体的行动,“道”之作用只有在化民成俗的过程中才能显现,而这需要用“治统”来落实,这也就是“三代”圣王高于后世君主之奥义所在。杨著由此提出,清代帝王康熙、乾隆集“治统”、“道统”于一身,士阶层无权独立拥有“道统”的话语权。士人不仅无法教化帝王,而且清朝君主已形成一系“帝王经学”,对儒家经典的理解也有一套自己的逻辑,从而逐渐消解了士人对“道”的尊崇。

杨著以袁枚、章学诚等为例来讨论士人对清朝皇帝的反应。袁枚将乾隆与三代之尧、舜并列,并完全认同乾隆将“道统”从士人手中回收于帝王的做法。章学诚认为对于“道”的诠释必须在制度运行的范围内予以定位。他强调学者所习,应该是国家典守制度的遵循和实践。离开了“事”的这一层面,“道”就无所依附。

书中提供了章学诚对于康熙帝的反应的一个重要细节。一位大臣看到康熙帝年逾古稀,在处理政事、苦读经史之余还有作诗的兴致,就劝其爱惜精神,康熙帝的回答是,他作诗是为消遣,“苟于消遣之时,不寻消遣之具,则骄奢淫纵之念得乘间而入,故以诗课为防逸之具耳”。章学诚在其笔记中赞叹康熙道:“三代以后安得闻此,此固非三代以后所及。”章学诚认为康熙帝达到了三代以后的帝王和士子所不能达到的境界,因为只有“三代”之时,“治统”与“道统”才合二为一,于此亦可见章学诚认同当下制度的合理性。杨著进一步分析章学诚之语的意涵:康熙对“道统”与“治统”所进行的整合混淆了宋以来士阶层所形成的“道”和“治”应各安其位的共识,强化了文化应服从政治的思路,这乃是宋以来士阶层极力批判的观点,但却得到章学诚的赞同,章学诚还以此为例批评同时代士人:“儒生于大臣言行及功令诸书,不可不留意,否则,不异面墙,虽博通古籍,无取也。”

由袁枚、章学诚以及其他诸多例子,书中揭示了清朝士阶层与皇帝的“趋同与合流”,全书的结论是:清朝的正统观之证成恰恰与士阶层的配合无法分开。它亦揭示出清初士阶层与清朝皇帝发生了无意识的合谋关系,如清初士人对明末学风的讲学、门户、党争等导致亡国因素的反省,也被转化为清初帝王确立自身正当性的舆论资源。

杨念群对于章学诚的研究,乃是通过重新引入政治的维度而对章学诚思想做出新的解读,这容易引来包括友人在内的一些学者的质疑,但在他看来,过往关于章学诚的研究多是固守学术史、思想史的研究路径,而不能有所超越。笔者虽相当赞许书中所表述的章学诚对“大一统”政治布局多表认同的观点,却反而更希望他在《何处是江南?》一书中所显示的将帝王政治重新带回士和思想史研究的思路,能再往前推进一步,自然这就更容易引起争议。笔者基于自己对于清朝为君与为臣之道及其政治成熟观念的思考,向作者献疑一二。

政治正当性抑或政治能力?

前述乾隆时有御史向皇帝提出进讲《通鉴纲目》中有关“治道”的内容,乾隆认为“可以不必”,杨著对此的解读是:因为讲官进讲《纲目》多依据朱熹的解释,而朱熹言论的权威意义在乾隆的解读之下已经消退。这一诠释放在全书的叙述架构下自然是成立的,不过在笔者看来,似乎也可以尝试从另一个角度对此现象加以释读。我的看法是,乾隆作为政治实践者与词臣之间实际上存在着不小的差异:“治道”涉及帝王的政治实践,自有其一套复杂、独立的逻辑,非词臣所能言及和想象,亦非词臣所能取代。故乾隆以为词臣缺乏“治道”之实践经验,自然不必和他们讨论“治道”的涵义。这在受过西方现代思想洗礼的中国学者眼里,很自然地会被视为是帝王专制之举,因为中国学者所重视的是士人是否具有针对专制皇帝的批判意识(他们所理解的知识分子实非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士”,乃是西方现代意义上必须具备批判思想和能力的所谓“知识分子”),而甚少去反省中国传统政治尤其是帝王政治是否真能用“专制”的标签就可简单概括,更甚少去思考帝王政治实践本身是否存在着某种自洽的脉络。即使如杨著这般具有相当自觉的政治敏感度的著作,也难以完全实现对于政治运作的复杂理解,在作者的内心深处,或许依然难以摆脱政治权力是丑恶的这种刻板看法,而似乎缺乏政治也可具有其伟大作用一面的新思维。

作者在《何处是“江南”?》中多处征引王船山的言论,尤其在有关“文质之辨”的讨论中,更是对船山之论做了相当细致的梳理,不过作者在讨论清初士人对于政治的态度时,却没有引述船山极力强调朝廷政治之伟大的一段非常关键之论,这段话说的是:“君子之学修,虽耕钓而有天下之志,然必上宾于廷,乃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以先王经世之大法,广其见闻之不逮。故虽衰世之朝廷,犹贤于平世之草野。”无独有偶,喜谈古今之争的当代西哲列奥·施特劳斯倒有一段话与船山的想法颇为接近。施特劳斯指出,人性的完全实现存在于受到政治家恰当指导的活动中,“对于完善一个共同体的郑重关切,比之对于完善一个个体的郑重关切,需要一种更高的德性”,统治者比之常人有着更加伟大和崇高的机会来开展正义的行动。他赞扬政治的伟大性,认为“政治乃是人类优异性使自身得到充分发展的领域”,并且在“他们的精心培育下,所有形式的优异性都会以某种方式相互依赖”。与施特劳斯如此推崇政治的作用相比,不知那些以批判政治为高明、以逃避政治为自然,却多少流于自恋的各类学者精英会有何感想,施特劳斯的话逼迫着当代学人不得不严肃思考重返政治的问题。

在集中全力诠释“政治正当性”的同时,是否也应该花费心思关注“政治能力”的作用,是笔者想专门拈出来献疑的另一看法。杨著全书的核心论点是阐述清朝皇帝如何运用高超、复杂的治理技术成功确立了其统治地位,不过由于全书是以正统论的构造和统治正当性的确立为探索中心,故而书中讨论朱熹《通鉴纲目》的角度亦是紧扣书中的正统论议题,但在笔者看来,统治的正当性问题固然是清朝皇帝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却并不是帝王政治的全部,政治的作用和实践除正当性问题外,还包括政治治理能力以及治理效果等问题。此外,套用杨著将清代士人之“经世”思想与常态的社会治理,以及对当下制度的认同勾连于一起进行通盘思考的进路,清代帝王的所谓常态政治行为到底又是什么呢?通常来说,帝王更多的是要处理日常的治理问题,“治道”的内涵由此应该被拓宽,即至少还应包括政治成熟、政治能力和政治后果等问题。

如果引入笔者所强调的政治实践所涉政治成熟、政治能力这一视角,则书中有些材料或许可作另外层次的解读,如前述关于康熙的两段话,即“日讲原期有益身心,增长学问,今止讲官进讲,朕不复讲,但循旧例,日久将成故事。不惟于学问之道无益,亦非所以为法于后世也。嗣后进讲时,讲官讲毕,朕仍复讲。如此互相讨论,庶几有裨实学”,以及另一段话:“但学问无穷,不在徒言。要惟当躬行实践,方有益于所学。尔等仍直言毋隐,以助朕好学进修之意”,书中均从“士”、“君”教化角色逆转的角度加以解释,无论从字面还是从实质而言都可谓准确无误,不过再度解读的空间或许依然存在,这两段话所言“实学”、“躬行实践”亦与帝王政治之实践相关,这恰恰是康熙帝不满足于讲官进讲方式和内容的最重要原因。

杨著讨论到清初士人对明末学风中流行的讲学诱发门户党争最终导致亡国的反思,与清朝皇帝对晚明的反省合流激荡,从而被有效转化为清初帝王确立自身正当性的舆论资源。与此同时,杨著在对《御批历代通鉴辑览》的讨论中强调乾隆帝彰扬“节义观”的重要性,如对降清的钱谦益痛加批判。不过,乾隆帝除了提倡“节义观”,在学风方面对晚明做出反省之外,他在《御批历代通鉴辑览》中更着力于在政治上对明中后期的政治进行针砭,尤其是批评明代朝纲之倒置,将它作为明亡的重要原因,乾隆认为权柄当操之于上,而不应下移于阁臣、言官以及众臣。乾隆又批评明代政令、法令、军令等各方面纪纲之宽纵、废弛。

在乾隆帝看来,明代之亡乃与其政治之无能、败坏直接相关,如此则清代取代明代亦有其正当性;与此同时则是乾隆对于天命、人心转移的解释,他认为明失天命,天命转移于清,这其实亦属儒家固有之解释。故在证成清代统治的正当性方面,对于明代后期政治无能、败坏从而导致亡国而失天命的诠释,亦是绝不可轻忽的一环,可惜杨著在这点上百密一疏。由此可进一步延伸的是,书中讨论之议题与现代中国的曲折关联值得深究,如清代正统论证成中对于大一统观念与实践的强调,对于前代政治的批判以及一套天命、人心转移的解释,在三百年后的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国民党统治的合法性论证中,依然可以看到几乎一样的论述,即构建“大一统”话语与诠释人心向背的重要性。

与对政治、帝王政治的理解取向有关,全书似乎潜藏着写作意图的矛盾。作者一方面肯定清朝皇帝确立正统观的成功,并将正统观的建立视为一种“华化”的表现,而清朝皇帝在此过程中显示出了超越前朝的政治技巧,作者有针对性地批评西方学者的新清史研究范式强调清朝统治的成功源于彰扬了“满族特性”的观点。另一方面作者也对士人坚守气节之难以及部分士人被皇帝改造、收编的过程充满怜惜怅惘之情,不过他又强调帝王与士人之间的关系乃是一种相互试探、谈判最后达成相对妥协平衡状态的过程,诚可谓一波三折,充满矛盾。这一矛盾自然是学术研究对象本身所具有的。作者在接受报纸采访时指出,士人是在与政治发生纠缠不清的动态关系时,更确切地说,是在一种与政治互相妥协、谈判和对话的关系中才建立起认识世界的基本框架,才真正确立了自己的身份,因此,如何处理其与帝王、政治的复杂关系,应是探寻中国历史发展的最重要线索之一。但这一矛盾同时也是作者自身处境的投影,其书中潜藏的问题意识乃是:今天知识分子所扮演的角色到底应该与国家政权维持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值得深思的是,今天的知识分子是完全站在纯粹的批判立场上,还是能超越其自身身份,而同时有心、有能力站在国家政治的立场上去解析问题,仍应视为其是否趋于成熟的标志之一。与此相应,目前对于杨著的评论,除去一些小打小闹专挑硬伤的读客,评论者多着眼于士人被收编的一面,而对于正统论本身及其证成过程则相对缺乏重视,这说明评论者难以超越自身的知识分子身份角色,而很少站在国家政治能力的培养这个立场上发言,故对于正统论本身及其证成是否重视,取决于心是否在那里,心量是否打开。

在笔者看来,对于现代中国政治正当性之证成的探索可谓是思想学术界极为紧要的一件大事,目前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对此一研究取向根深柢固的质疑与抵拒,不过此种姿态实则是一种浪漫主义政治态度的表现,实质上是要取消政治的意义和作用。杨著中的确蕴存有对当代政治的反思意向,笔者自然也并不讳言自己的评论同样蕴涵有对当代问题意识的考量与追问,那就是应充分考虑现代中国政治正当性之证成与政治成熟(充分考虑政治后果的政治现实主义)、政治品格(合德性与能力为一体)、政治判断之养成之间的关系。

刚才提到杨著将正统观的确立诠释为一种“华化”的表现,并指出清朝皇帝在此一层面彰显出了高超的政治技巧,并以此批评西方新清史研究强调清朝的成功源自其“满族性”的观点,这显示了作者试图摆脱西方汉学的议题设置,在研究进路上力求回到中国史学固有的最重政治、政治史的研究思路和历史叙述中去,处理西方汉学所难以置喙的中国历史内在精微之处的问题意识,笔者所提出的对于政治实践及其相关的政治成熟、政治能力的处理,亦属于此探索题域。因为包括清代政治在内的中国政治传统在今天仍与我们的处境紧密相关。

9.中考政治知识点总结 篇九

82、四大工程(青藏铁路、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是国家经济建设成就,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社会可持续发展。

83、当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

84、发展教育和科学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切实地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85、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家庭、学校、社区等)。

86、我国正在大力曲径基础教育改革,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87、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

88、解决环保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减少和不使用农药、化肥,保持生态平衡;要求工厂实行达标排放,并加强对“三废”的治理,要求汽车使用无铅汽油,减少尾气的排放;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湖等。

89、现阶段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建设富强(经济)、民主(政治)、文明(文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90、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

91、青少年时期是成才的最佳时期,要立志成才。

92、霸权主义是当今世界和平的主要威胁。

93、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94、新时期推进现代化建设,需要大力倡导和发扬艰苦创业精神(艰苦奋斗)

95、不同发展阶段的人们对社会理想的追求不同,当代青少年要树立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信念。时代赋予当代中国青年的崇高使命是――振兴中华,实现跨世纪的宏图伟业

96、当代世界范围内科技革命突飞猛进,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97、增强民族创新能力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

98、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基础是――人民当家做主。

9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

10.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篇十

【关键词】高中 思想政治 乡土资源 知识点 理解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B-0132-02

一、新课改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特点

新课改后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分别有《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个板块,其中《经济生活》的知识点有88个,《政治生活》有52个,《文化生活》的知识点有42个,《生活与哲学》的知识点有105个,四个板块的知识点加起来共287个。这么多的知识点有些跟学生的生活比较贴近,学生比较感兴趣和容易理解,如《经济生活》中的商品、货币、价格;《政治生活》中的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我国的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及其意义;《文化生活》中的文化对人的影响、中华文化的特点;《生活与哲学》中的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生价值、群众观等。但是,这样的知识点毕竟只占所有知识点的少数,相反,与学生关系不大的、学生不感兴趣的、不容易理解甚至是晦涩的知识点占据很大的比重。这影响着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制约着学生考试成绩的提高。因此,如何攻破这些繁多而晦涩的知识点,让它们变得生动形象容易掌握,对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来说是一项重要且迫在眉睫的任务。

本课题组教师经过多方研究和探讨,并借鉴其他科组的经验,认为可以尝试把本土的乡土资源引进课堂,用作例子,跟知识点结合,让学生感觉这些知识就在身边,与生活息息相关,继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践和实际运用能力,最后再通过把知识点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让学生识记、掌握、运用,最终提高他们的成绩。

二、思想政治课堂中可以运用的横县乡土资源

经过本课题组全体教师的实地考察、多方论证,整理出可以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知识点相结合运用的横县乡土资源,具体如下:

(一)经济类乡土资源。经济类乡土资源有西津水库、六景工业园区、甜玉米加工厂、劲达兴造纸厂、六景云帆蚕丝厂、宇凯食品厂、茉莉花茶加工、莲塘大圣山、中华茉莉园、横县的其他企业。

(二)政治类乡土资源。政治类乡土资源有云表新仲村、六景仁和村、校椅龙省村、村委会(居委会)、横县(乡镇)人民政府、横县(乡镇)人民法院、检察院、校椅镇岭脚村四排岭抗日纪念馆等。

(三)文化类乡土资源。文化类乡土资源有横县博物馆、电影院、江滨公园、人民公园、烈士纪念碑、海棠桥、峦城承露塔、南山寺、伏波庙、红色文化园、平朗乡笔山古建筑群、横县鱼生文化、茉莉花文化节、中华茉莉园、校椅镇龙首村的孔子诞辰庙会等。

三、乡土资源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知识点的结合

本课题组认识到乡土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运用的重要性,基于横县可以运用的乡土资源,探讨横县乡土资源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使得乡土资源和课程知识点实现结合,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一)校椅镇力帆甜玉米加工厂与企业知识的结合。在讲到《经济生活》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的时候,本课题组的老师组织了高一各班代表到校椅镇一个私营企业——甜玉米加工厂去参观。在参观之前我们要求学生提前对本课知识做了预习,老师也提前为他们准备了一些问题,让学生到厂里找负责人、劳动者了解寻找答案。我们准备的问题有:

1.这是一个什么类型的企业?这一类型的企业有什么特点?

2.这个企业是什么时候成立的?它的成立需要什么条件?走怎样的程序?

3.这个企业成立的目的是什么?它正通过什么方式方法来实现这个目的?

4.如果你是这个企业的老板,你想怎样经营这个企业?

5.这个企业的产品怎样,你能想到什么方法来打开这个产品的销路,让它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6.怎样做大做强这个企业?

7.万一哪一天这个企业经营不下去了怎么办?

8.这个企业的工人是怎样招进来的?

9.工人们的薪酬怎样?是否按时发放?一个月有多少天假期?他们还知道自己享有什么样的权利和必须履行什么义务吗?如果不知道,请你告诉他们。

10.工人们的薪酬是属于什么分配方式?他们的家庭成员收入还有哪些,分别又是属于什么分配方式?

11.工人们的薪酬对他们来说重要吗?

通过设计这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或者从别人那里得到答案,而这些答案又是课本的知识点。用这种方法来学习,会比老师单调地在课堂上教授来得生动形象,丰富多彩,记忆深刻。

(二)校椅镇校椅社区委员会与民主管理中的城镇居委会知识的结合。在讲到《政治生活》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第三框“民主管理”时,本课题组老师带学生到校椅镇校椅社区委员会参观并由这个社区的委员会主任亲自给他们讲解居委会的运作:怎样选举产生居委会成员,他们与校椅镇政府的关系,与党的关系,社区重大事件怎样进行决策,平时怎么管理、居民可以通过什么方式监督居委会的运作,等等。主任还现场解答了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学生也参观了村务公开栏、乡规民约等。通过社区委员会主任的专业讲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阐述会更清晰、分析更到位、逻辑更严密、知识更严谨,事例更丰富。

参观之后,我们要求学生回去后把这次的见闻和收获向班里其他同学复述,既可以强化他们的记忆,也可以向其他同学普及。同时我们也让其他同学回到自己家所在的村里或者社区向那里的工作人员了解情况。通过这样锻炼,每个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得到提升,课本知变得识生活化、形象化。

(三)校椅镇岭脚村四排岭抗日纪念室与党的知识和中华民族精神的结合。在讲到《政治生活》第六课“我国的政党制度”第一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文化生活》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时,本课题组老师带领学生参观了横县校椅镇岭脚村四排岭抗日狙击战纪念室。这个纪念室通过展示图文并茂的宣传资料,真实地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在横县犯下的滔天罪行和横县民众积极开展抗日救亡、保卫家乡的民族精神。

学生通过参观纪念室,看到了图文并茂的宣传资料,了解了这场艰苦卓绝的战斗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因此能更真切地体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资格不是自封的,是历史和人民赋予的,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执政理念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共产党员在什么时候都要起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在这场历史的战争中也能够真实地感受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

(四)横县博物馆与文化对人的影响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知识的结合。在讲到《文化生活》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和第九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第一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时,本课题组的老师带领学生去横县博物馆参观。参观完之后询问学生有什么样的收获,学生纷纷回答更了解了横县的历史,懂得横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县城,感叹祖先们的智慧,增强了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了为家乡做贡献的念头,进而老师们引导他们得出这是文化对人的影响。老师还让博物馆讲解员讲解博物馆的运营和为什么不收取门票,然后点出国家财政的作用、国家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以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让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财政的受益者,是税收的受益者,是国家的小主人,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将来为祖国做贡献的信念。

(五)红歌比赛、中华经典诵读比赛、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等校园活动与文化对人的影响知识的结合。每年学校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旨在丰富校园生活、增强学生爱国情感的活动,如红歌比赛、中华经典诵读比赛、各种主题的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这些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生活》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知识点运用的实例。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特定的文化环境,人在这些活动与环境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感染和熏陶,继而影响他们的认识、思维,改变他们的实践活动,这就是文化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一旦成为人的习惯,便很难改变,深远持久。笔者2015年在讲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恰逢学校举行主题为“美丽横县、清洁乡村、美丽校园”演讲比赛。笔者上课的时候先提问了几个学生:通过这次演讲比赛你们认识到了什么。有一个学生是参赛选手,她回答说因为要写演讲稿,所以她查阅了很多相关资料,知道了这个主题提出的背景、各县市的具体做法、本校的各种措施,觉得自己以后要爱护环境。有一个学生回答说以后会响应号召,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爱护环境,为营造美丽校园、清洁乡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之后笔者点评了他们的回答,说这就是这个活动给他们的思维、认识带来的影响,继而影响了他们以后的行为。这个活动是文化活动,这样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然后告诉他们以后可以多参加类似的活动。在活动的熏陶和影响下学生会慢慢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综上,把乡土资源运用到课程知识点中能切实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增加知识记忆的时间实效,最终提高学生政治素质和知识运用能力。当前,我们也正在尽力挖掘更多的乡土资源,创设条件使之与课程中的每个知识点结合,以突破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知识难点,让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成为学生感兴趣、选择性高、充满乐趣、实用性强的一门学科。

【作者简介】易海燕(1985— ),女,广西横县人,广西横县第二高级中学科研处副主任,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政治教育教学。

11.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篇十一

关键词:知识经济,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知识化

何谓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与使用之上的一种新型经济。简而言之, 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其主要标志为:知识、智力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 并如同劳动力和生产资源一样直接存在,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知识可形成产业经济, 即以高科技产业为标志的产业化经济。

知识经济影响全社会的各行各业, 必然也影响思想政治工作。面对知识经济, 思想政治工作要从两方面来开展:一方面从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职能来看, 要为发展知识经济服务;另一方面从思想政治工作的自身发展来看, 要主动接受知识经济, 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点、新规律和新方法, 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环境。

思想政治工作如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我们认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知识化, 也就是说, 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 应具备现代科学知识, 要有为政治经济服务的本领。

一、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关键在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关键也在人。面对知识经济的冲击, 思想政治工作将承受巨大的挑战。

1. 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稳定性的挑战。

思想政治工作对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有着特殊的要求, 不仅要求工作能力强, 而且要求有坚定的信念, 有丰富的经验。这样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必须长期从事这一工作, 积累经验, 经受磨练, 培养职业观念, 要求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总体上要保持稳定。

2. 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受到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的挑战。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 要求运用多种科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对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人员, 一方面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训练, 另一方面应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素养和较宽的知识面。从我们工作的实际情况看, 有学历的专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部分毕业于理工科专业, 知识结构不够合理, 这就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学习, 不断更新知识, 使其尽快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3. 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受到先进技术的挑战。

知识经济的重要特征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先进技术群及其网络化发挥巨大的力量。这种力量以不可阻挡的成功进入社会各个领域, 发挥技术的作用。与某些领域相比, 思想政治工作领域不仅装备落后, 而且应用先进技术的意识淡, 应用能力很弱。

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是多方面的, 除上述以外, 还有思想观念、心理状态、适应新环境能力、建设方略、管理体制等。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同当前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突出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思想理论水平不适应;二是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不适应;三是科学文化不适应;四是年龄结构不适应。这些说明, 加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知识经济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有的素质

思想政治工作者所应有的素质有两类。一类是以原有素质要素为基础, 要求达到更高的水平, 人们称这一类为“高素质”;另一类是知识经济时代特需的新的素质, 要求学习和掌握, 人们称这一类为“新素质”。

1.“高素质”要求。

简单的说就是要求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水准”。就拿学历来讲, 在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在所有的学历基础上提高一个档次。思想政治工作, 应当有较高的学历和学位, 具有深厚扎实的科学文化素养, 有很高的政治理论与政策水平, 系统专业技能训练, 很强的社会交往与组织管理能力, 善于学习, 并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变化。

2.“新素质”要求。

是指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具有关于知识经济的知识、观念和价值观, 应当具有技能, 如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研究方法, 应当具有思想政治工作所需要的新知识, 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知识等, 这就要在社会日新月异、知识爆炸的今天, 善于学习, 不断做到知识更新。

不管是“高素质”或是“新素质”, 就是要求全面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增加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知识含量”,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战斗力。

三、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知识化的措施

1. 要明确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基本任务和要求。

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这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基本任务, 也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需要。

2. 要建立正常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流动制度。

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流动要形成制度, 把一些学历高, 专业相对对口, 有志于思想政治工作的优秀人才引进到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来, 同时允许一些学历低、年龄偏大的人员流向其他行业或岗位, 使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既保持相对稳定又能进行流动。

3. 要抓好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培养工作。

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素质, 必须加强培养。在知识经济条件下, 要从制度上体现终身教育的思想, 对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制度化。通过多种途径培养思想政治工作人员, 采取脱产进修, 在职培训, 组织研究班等方式, 使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更新知识, 提高科研能力。

4. 要完善思想工作队伍的考核体系。

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考核是重要的环节, 有了考核, 还要对考核结果进行品评和处理, 长期坚持可形成激励机制。要把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先进手段应用到考核中, 提高考核工作的科学性、全面性、准确性, 逐步实现规范化。

5. 要增加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物质投入, 建立物质保障制度。

12.初中政治知识点总结 篇十二

第一册:

1.为什么说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3.为什么说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

4.我国实行的改革开放是谁的决策?

5.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是什么?

6.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7.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8.我国在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是什么?

第二册:

1.为什么说我国各民族人民加强团结、反对分裂、维护稳定?

2.为什么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3.九年义务教育是谁的法律?

4.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什么?

5.为什么说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谁的重要政治制度?

7.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是什么?

8.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础和前提是什么?

第三册:

1.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是什么?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是什么?

5.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为什么落后?

6.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

7.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什么?

8.艰苦奋斗是什么精神?

第四册:

1.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什么?

13.初中政治必备知识点总结 篇十三

责任:一个人应当做的事情或者是不应当做的事情 责任的产生: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

责任的来源:对他人的承诺、分配的任务、上级的任命、职业的要求、法律规定、传统习俗、公民身份、道德原则。

奉献精神: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表现

第二单元:了解祖国 爱我中华

基本国情: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总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兴国之要,根本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立国之本,政治基石:四项基本原则 强国之路,活力源泉:改革开放 生命线,政治保证:党的基本路线

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民族国情: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维护民族团结三尊重: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

爱国统一战线: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为了祖国的统一和繁荣结成最广泛的

基本方针: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政治基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五项基本国策:对外开放、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男女平等

对外开放:对世界上所有国家开放,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发面都开放。坚持“迎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发展的根本基点: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计划生育的目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计划生育的具体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

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科技创新能力 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华传统美德的品质: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中华民族精神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民族的根:民族文化

民族的魂:民族精神

第三单元:融入社会 肩负使命 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立法权、任免权、重大事项决定权、监督权 治国基本方略: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保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依法行政 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 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宪法 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宪法

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宪法的构成:序言和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歌国徽首都 公民的政治权利: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参加国家管理、参政议政的民主权利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 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国有经济

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

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并对其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 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 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根本原则:共同富裕

先进文化: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发展经济四尊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根本:马列毛、邓三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兴国之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加强社会主义思想建设 基础工程:发展教育和科学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2个素质 培养4有青年)

有效形式: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我国人民移风易俗、改造社会、建设美好生活的伟大创造

第四单元:满怀希望 迎接明天

共产主义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最高理想:实现共产主义

共同理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必要准备和必经阶段:实现共同理想 必然趋势和最终目的:实现最高理想

总体小康水平: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

14.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篇十四

一、政治材料分析解题存在的问题

一是思维局限, 往往无话可答。不少学生对材料能够理解, 理论观点都懂, 但是要付诸语言时, 却无法顺畅地组织语言、表达思想, 导致无话可答、无法作答。这种“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的现象, 让学生对政治学习充满无奈感。二是角度僵化。部分学生在材料理解与分析方面往往只局限在个别的理论之内, 不能结合生活实际、自身感受、综合各个学科知识如语文、数学、地理、信息技术等来多角度看待材料所表达的现象, 分析解答容易陷入偏执而不够理性。三是认识不深, 分析难以到位。部分学生对材料所体现的问题、所提出的问题要求认识不深, 一些学生缺乏对材料所揭示现象的背景的了解, 对材料提及的典故与传说不熟, 对政治教材里的原理理解也不够, 导致所做的分析过于粗浅, 与所学原理也相距甚远, 生拉硬套, 缺乏条理性与说服力。

二、语文学科知识在初中政治材料分析解题中的运用策略

语文课程的核心教学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 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 加强语文实践, 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 提高学生语言和文化素养, 尤其作文教学是对语言知识的综合运用与语言能力的综合培养过程, 对提高学生知识的调度能力、自我感情表达等综合能力有着重要意义。针对政治材料分析解题中容易碰到的问题, 解题中有效运用语文学科知识能够帮助学生们提高解题水平。

1.利用语文学科知识增强表达技巧。语文学科除了教授词语、语句知识之外, 也通过多样化的训练力求锻炼出学生的语感、语句理解、语言表达水平;政治材料分析解题中要应用语文学科知识来增强表达技巧, 达到准确表达、语句契合情境需要、语言富有表现力的目的, 提高解题水平。以材料一为例:为了配合全国资源节约活动, 某校决定组织一次以“节约资源”为主题的课外活动, 请你帮助完成任务:为这次活动拟出至少两条宣传标语。这则材料的解答对学生的表达技巧要求很高, 宣传标语的表达一般要求朗朗上口, 大众化, 容易读;更关键的是宣传标语要契合“节约资源”的主题, 对学生的语句理解与语句创造能力要求颇高。学生利用语文知识技巧无疑对答题有很大的帮助。

2.多角度出发, 提高综合运用能力。就像很多学科一样, 语文学科也是包含经济、历史、数学、艺术等等学科的综合性科目;在语文学科领域, 通过语文知识的学习将涉及的多学科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通过多个角度来观察与分析事务。在初中政治材料分析解题中的运用语文学科知识, 就要以发散思维方式、从多个角度出发, 来分析某一种事物、衡量某一现象, 增强分析的辩证性,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政治材料分析题的能力。以材料二为例:科技创新正在成为社会的一股新兴力量, 风靡全球的苹果手机被誉为神一样的创造。请问你如何理解:“智慧和创造力在劳动中起主导作用。”在语言世界里, 对智慧、创造性这两个事物有着浩如烟海的描述与表达;生活当中, 作为“智慧和创造”代言物的科技也渗透到了各个领域。

3.利用语文学科知识加深对材料的认识。读懂材料, 对材料要有整体的把握和细致的梳理;读懂问题, 分析问题、解决方案才能有的放矢。语文学科知识是培养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是开拓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见识的窗口;语文学科的重要工作是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分析能力, 掌握概括文段中心思想, 分析文段的要素, 评析文段涉及的人物与事件, 赏析文段的精彩文学表达手法及效果。利用这方面的语文学科知识的积累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增强理性看待事物的能力。

4.利用语文学科知识提高解答问题的专业性。语文学科十分重视文体尤其是实用文体的训练, 如书信、倡议书、辩论稿、演讲稿等;不少材料分析题就要求学生就材料主题采用规定的文体表达自己的思想。以下面的材料为例:材料1:目前, 由于人类的乱砍乱伐、滥捕滥杀, 许多珍稀动物濒临灭绝, 土地荒漠化。请你向全校同学发起《让绿色充满我们的家园》的倡议书。材料2:我国正面临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某班准备模拟一次新闻发布会, 一组同学作为记者采访, 另一组回答记者提问。假如你是记者, 请你提两条大家都比较关注的问题。倡议书、新闻稿都是有规范格式以及规范的各项要素, 如果不了解这些文体的规范, 有的学生即使有自己的想法却止步于不清楚文体而无法下笔;掌握了语文学科专业的文体知识, 无疑能够增强学生解答问题的专业性。

要在政治教学中跨学科应用好语文学科知识, 对教师而言, 这不仅仅是一种教学策略, 更是一种教学智慧, 需要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敏锐的教学机智以及充分的语文学科知识, 这样的跨学科教学策略对学生而言才会是艺术的享受, 才能最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摘要:政治材料分析题这一占测验试卷总分分量重、被多数省市采用的、开放性试题题型, 成为考验学生的难关;在初中政治解题中运用语文学科知识对提高学生知识的调度能力、自我感情表达等综合能力有着重要意义。针对政治材料分析解题中容易碰到的问题, 解题中有效运用语文学科知识能够帮助学生们提高解题水平。

上一篇:校运会志愿服务活动总结下一篇:政治必修4哲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