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二五物流规划

2024-06-26|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北京市十二五物流规划(共8篇)

1.北京市十二五物流规划 篇一

改革开放30年来的长武

中共长武县委 长武县人民政府(2008年4月)

长武县位于我市西北部,地处西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南、西、北三面分别与甘肃省的灵台县、泾川县、宁县、正宁县接壤,东与我市彬县为邻,是陕西的西大门,有“秦陇门户”之称,近年来随着产业的发展,也有“果乡煤城”之誉。全县辖5镇6乡171个行政村,总面积567.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万亩,总人口17.3万,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境内煤炭、煤层气等资源储量丰富,开发前景广阔。312国道、武银高速公路和规划中的西平铁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人流、物流、信息流汇集。置县已有2200多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丝绸之路”西行的必经驿站,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昭仁寺以其虞书唐碑、大雄宝殿等文物享誉国内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长武历届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带领全县人民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强县、和谐长武的宏伟目标,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均取得了显著成绩,长武大地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到2007年底,全县生产总值完成10.5亿元,是1978年的30多倍;规模工业实现产值

乡并入地掌乡、原路家乡并入亭口乡、原罗峪乡并入昭仁镇,行政村总数由234个减少到171个,村级干部总数减少115个,年减少定补金额13.8万元,农村机构的运行效率明显提高。

二是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县委、县政府始终遵循“绝不放松粮食生产、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果品、烤烟和畜牧生产,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八五”以来,为了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群众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实际,深入调查研究,把繁荣农村经济的着力点放在理清思路、调整结构、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上来,先后提出了“强化农业,突出粮、果、烟、畜、菜的发展”、“农业主抓果、菜、烟、畜四大骨干项目”、“稳粮、扩烟、优果、兴牧”等一系列思路,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苹果产业的决定》、《加快苹果新园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大力发展畜牧业的决定》等文件,制定优惠政策,加强技术指导,使全县的农业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呈现出“南烟北果河滩菜、沟坡绿化养牛羊”的经济格局。特别是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发展壮大果畜产业作为调整农业经济结构的重头戏,按照“做强果业、做大畜牧业、提升劳务输出层次”的思路,大力发展果业、畜牧、劳务输出三大农村主导产业,农村经济日益繁荣。到2007年底,全县果园总面积达到21.5万亩,总产达到15万吨,优果率达到68%,产值突破3亿元;畜牧业方面,建成规模养殖村62个、发展养殖专业户6052户,大家畜存栏达到6.2万头,实现产值1.3亿元;劳务输

处,农村群众的“饮水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建成移民新居1808处,搬迁贫困群众8815人;绿化道路232条428公里,新增绿化面积11.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8.6%;11个乡镇全部开通了宽带网;村址设标工作走在了全市前列,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二、全力加快工业化进程,工业发展呈现新气象

长武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山区县,工业基础非常薄弱。1977年全县只有17家县办企业,且底子薄,技术含量低,发展步伐慢,年产值仅393.2万元。改革开放以来,县委、县政府积极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大力发展工业经济,不断深化国企改革,全县工业经济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但是始终没有甩掉资源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帽子。近年来,面对农业发展空间和潜力已十分有限的现状和发展工业空间巨大的优势,县委、县政府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在县委十三届七次全会上提出了“工业立县、果畜富民、加压紧逼、跨越发展”的工作思路,制定出台了《关于工业立县、跨越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了以煤炭资源开发为重点,加快煤水电一体化项目进展,大力培育煤炭、电力、医药、食品四大工业支柱的工作思路,实现了工作重心由农业向工业的转移。到2007年底,全县工业总产值完成6.32亿元,其中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4亿元,增速位居全市第一,工业经济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

一是能源开发稳步推进。近年来,我们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要务来抓,依托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自2002

速崛起,以商贸服务、物流配送、房地产开发、农产品加工包装、建材生产等为主的第三产业也得到迅猛发展,形成了一批小商品、家具、建材、粮油、农副产品、服装布匹及医药批发等专业市场,涌现出了永德宏商场、美乐多购物中心等企业,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及周边地区商贸经济的发展。截止2007年底,全县私营企业达到138户,个体工商户达到2650户,实现产值12.4亿元,完成税收4907万元。

三、努力加快城镇化进程,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

改革开放初期,长武县城面积仅有3.1平方公里,只有东、西、南、北四条街道,随弯就势,路面狭窄,门店稀少、建筑简陋。党的十五大以后,县委、县政府结合县情实际和形势需要,作出了把城镇开发改造作为全县四大经济工作的突破口之一来抓的决策,拉开了城镇建设大拆迁、大建设的序幕。先后投资2亿多元,对原有的东、西、南、北街、车站街、北新街六条街道占红线和不符合标准的上千间低矮建筑物进行了大拆除,建成了水、电、路配套设施齐全的南大街,使县城初具现代化城市气息。并利用两年时间先后完成了县城西大街排水管道铺设任务,对整个县城进行了绿化,县城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抓好县城开发改造的同时,县委、县政府还高度重视小城镇建设,按照“合理建设、各具特色”的指导思想,聘请省市规划设计院专家逐乡镇规划设计,并多方筹措资金开工建设,使全县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特别是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围绕建设陕甘交界“明珠城市”的目标,按照“科学规划、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加强管理”的

年以来,全县累计实施重点建设项目50多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多亿元,涉及城镇建设、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乡村道路普修、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林业四大工程”等多个方面,长宁公路、长途汽车站、疾控中心、长中改扩建工程、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城区供水工程、东西大街拓宽改造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先后建成投入使用。这些项目的实施和完成,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政治建设不断加强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政治建设,紧密结合我县实际,健全民主制度,推进依法治县,改革管理体制,政治建设扎实推进。

一是民主水平不断提高。多年来,县委、县政府不断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积极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不断加强人民政协工作,有力的促进了人大、政协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人大、政协工作水平明显提高,人民代表、政协委员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统战工作不断加强,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担任领导职务不断增多,参政空间进一步拓宽。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工作扎实有效,成为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同时,以“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制度在农村普遍推行,农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意识大大提高,基层

进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一是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开展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三德”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教育,在农村开展了文明村镇、文明小区、文明大院、星级文明户活动创建、“改陋习、树新风”等活动,在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在“窗口”行业单位开展了“创选评”活动,在全社会开展了“讲文明、树新风”、“社会主义荣辱观”、“建文明长武城、做文明长武人”、“感动长武十大人物”评选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及时总结宣传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在全县上下形成了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近年来,全县共创建省级文明单位6个、文明村3个、“十星级文明标兵户”1个,市级文明单位16个、文明机关6个、文明单位8个、文明小区3个、文明校园10个,连续3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2131”电影放映工程深入实施,节庆文化、机关文化、广场文化丰富多彩,成功举办了“秦之声”群众秦腔演唱会及“清凉之夏”、“莲之颂”等大型文艺晚会,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二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坚持“抓基础、促繁荣”的原则,千方百计筹资建设文化基础设施。1978年以来,先后建成了县新剧院、宣传文化中心、县图书馆,并在县城南街中心地

业形成一定规模,管理工作逐步趋于规范化。县文化体育中心已于2007年开工建设,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将得到根本改善。

五是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多方筹措资金,先后对昭仁寺大雄宝殿、东岳庙天齐殿、昭仁寺碑石长廊、牛弘墓文馆所等文物进行了修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扎实有效,长武道场音乐被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确定为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县委、县政府始终把社会发展和进步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来考虑,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推动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经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推进,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科技事业不断进步。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大力实施“科教兴长”战略。从1992年起,坚持每年组织实施“科技之春”宣传月活动和科技、文化、卫生、法律“四下乡”活动,利用多种形式普及科技知识和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科研工作不断进步,在小麦良种繁育、优质苹果生产、烟草红外线烘烤、蔬菜温棚生产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涌现出了梁增基、巨粉娥、崔俊峰等一批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先进典型。

二是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从1995年起,在全县推行了“四制”(校

有声有色,农村群众的健康水平明显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落实,群众参合率达到90%以上,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四是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成效显著。坚持计划生育国策不动摇,狠抓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确保人口与经济发展相协调。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扎实推进计生综合改革,抓好计生“三新”建设,落实计生奖励扶助政策,深入开展“关爱女孩”、治理性别比活动,全面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水平,原国家计生委主任张维庆同志2006年来长视察期间,对长武的计生工作给予高度评价,2007年获得“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称号。

五是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牢牢把握“团结稳定、加快发展”两大主题,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组织开展了多项严打整治斗争,严厉打击了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多年来,长武县刑事、治安案件发案率和信访案件总量一直处于全市末位,连续十五年为无毒县;2004—2005年在全省公众安全感测评中位居全省前十名、全市第一名;2006年获得全省第一名。“一控制、两下降”工作和综治工作综合考核也位居全市第一。2006年,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创建“省级平安县”的目标。经过两年的努力,到2007年底,全县共创建平安乡镇11个、平安村171个、平安单位56个,广大群众对社会治安状况的满意率达到98%,高出市上下达指标3个百分点,一举通过了省综治委的验收,被确定为省级“平安县”。

六是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历届县委、县政府都高度重视

在全县党员干部中开展了“三讲”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巨粉娥、创一流业绩”和“学习巨粉娥、保持先进性、促进跨越发展”活动,有效提高了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坚持把解放思想作为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先后组织实施了解放思想“先导工程”、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等一系列活动,通过邀请省、市专家来长做报告、组织干部群众到发达地区考察学习、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邀请创业成功人士谈创业等形式,引导干部群众解放思想,支持干部群众积极创业,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发生了巨大变化,有力的推动了各项工作。

二是组织建设切实加强。县委高度重视组织建设,坚持“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标准,选拔任用了一大批政绩突出、群众公认,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积极贡献的干部。坚持“五个好”的标准,狠抓了乡镇党委班子建设。按照“六个好的”要求,开展了农村基层组织整顿,不断优化村级党组织班子,在全县村级党组织和广大农村党员中深入开展了“三级联创”、“双培双带”“四培三带两提高”和“找能人、请能人回村任(兼)职”等活动,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目前,全县11个乡镇党委全部达到“五个好”标准。同时,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进一步加强,实现了党建工作与非公经济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三是作风建设扎实有效。先后组织开展了刹风整纪、县乡机关思想作风教育整顿、纪律作风集中整顿、“转作风、暖民心、7

一批典型案件,在全县形成了风清气正、心齐实干的良好氛围。

潮平岸阔催人进,风正扬帆正有为。今天的长武与30年前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的理念,早已成为长武人民的共识。如今享受着改革开放成果的长武儿女,正以更加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只争朝夕,开拓进取,开创长武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2.北京市十二五物流规划 篇二

根据在5月26日交通部正式发布的《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相关内容, “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交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重要支撑、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运输行业为着力点、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 积极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要遵循保持持续发展、推进协调发展、鼓励创新发展、促进绿色发展、坚持安全发展五条基本原则。而“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 基础设施网络更趋完善, 结构更加合理, 交通运输供给能力明显增强, 运输装备进一步改善, 运输组织不断优化, 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科技进步和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行业监管能力明显加强, 以低碳为特征的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取得成效,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行业建设进展良好, 交通安全监管体系逐步完善, 应急反应能力进一步加强, 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便捷、安全、经济、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初步形成, 基本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十二五”规划背景下中小物流企业的首要目标

“十二五”规划提出运输能力供给增强, 设备实现现代化更新, 提高企业信息化和科技化的要求。中小物流企业在与国内外大型物流运输企业的竞争中处于极端的劣势, 本身存在市场份额小、服务质量差、成本高、信息化程度低等问题, 因此, 要想在“十二五”规划的背景下实现企业的进步与发展, 最主要的是在研究本身优劣势的前提下, 选择正确的企业战略, 在与大型物流企业的竞争中获得生存并逐渐实现“十二五”规划的目标。

中小物流企业的优劣势分析

由于起步较晚、组织结构不完善、战略目标不清晰等因素, 在目前物流行业激烈的竞争中, 中小物流企业存在着明显的劣势。

1. 中小物流企业的相对劣势

(1) 资金不足。资金的不足是制约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也是在与大型物流企业竞争中最难以弥补的劣势。由于资金的匮乏, 企业规模较小, 导致物流企业资产主要集中在各种基本运输、仓储、配送的专业设备上, 进而主要从事一些低端的物流服务, 同时还可能因资金的问题导致服务效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而大型物流企业设备先进, 服务规范, 在竞争中很轻易地获得相对优势。企业可以在自身资金不足的情况下进行融资, 可是由于我国物流业发展的不成熟性, 相关政策的不全面, 中小物流企业由于资信差等条件往往很难获得金融机构的支持, 从而很难解决资金紧缺的问题。

(2) 管理落后。中小物流企业很多是由从事简单运输服务的车队, 或者是提供仓储服务的公司转型而来。这往往导致中小物流企业普遍存在小农意识, 短期利益思想严重, 根本无法向现代物流企业发展理念转变。管理水平较低, 是中小物流企业存在的又一劣势, 这导致缺乏必要的内部管理规程和对外服务规范。正是由于管理水平落后, 因而企业缺乏明确的发展战略, 在进行对外服务时没有充分的战略规划, 企业无法确定将重心置于何处, 也就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 从而像大型物流企业一样形成吸引客户的品牌效应。这些都是因为相对管理落后导致。

(3) 人才匮乏。具有现代物流企业管理知识的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石。而没有发展前景的企业是无法吸引现代物流人才的。中小物流企业由于种种局限, 往往会有人才匮乏的尴尬。企业缺乏培训意识, 无法对员工进行适时的专业知识培训, 培养企业专业的技术、管理人员。即使是企业内部培养的人才也容易出现人才流失的现象, 纷纷转投大型企业。这更使中小物流企业雪上加霜。

2.中小物流企业的相对优势

(1) 地域性优势。中小物流企业的业务范围往往相对较小, 中小物流企业往往是在较为熟悉的地区开展自己的业务, 这也就给企业带来相对的地域性优势。大型物流企业的业务范围较广, 无法对每一地区都能做到充分的了解和熟悉。因此, 在激烈的竞争中, 中小物流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自己在熟悉的服务地区的人脉资源及较早进入市场建立的客户关系来获得相应的地域性优势。

(2) 资本集中性优势。中小物流企业虽有资金匮乏的劣势, 但也正因如此, 企业的资本往往会出现一定的集中性。如:企业将自己的资金更多的投入到运输设备的扩充或者仓储、配送、流通加工设备的更新上。大型物流企业资金固然充足, 但是因为其服务规模的庞大, 在某一项物流职能方面不能做到设备的全面、及时更新。中小物流企业集中资本, 可提高自己在某一项职能方面的运营能力, 获得相应的竞争优势。

(3) 灵活性优势企业规模相对较小, 组织机构趋于扁平化, 企业信息传递更加便捷。大型物流企业存在组织机构臃肿, 管理层级较多, 信息反应较慢的劣势。在竞争中, 面对机会, 中小物流企业可以做出迅速的反应, 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能够较快的获取相应信息, 改变自己的工作、战术、甚至是为此改变企业战略。而组织规模过大, 灵活性差则会导致机会的丧失。这就是中小物流企业的相对灵活性优势。

中小物流企业的战略选择

企业战略的实质是选择不同于竞争对手的运营活动, 根据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企业本身的优、劣势, 面对存在的竞争和机会, 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从而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1.联盟战略

中小物流企业处在资金短缺、规模受限、人才稀少的困境中, 可是当多家中小物流企业进行战略联盟, 便可集合多家企业资源, 实现企业间的资源共享, 扩大企业的经营规模, 取得规模经济效益, 降低成本, 进而增强企业实力。同时, 多家企业间的联盟关系, 还可以降低经营的不确定性和所承担的企业风险。中小物流企业选择联盟战略, 在集合更多资源前提下, 可以与大型物流企业进行商业竞争。但是, 选择联盟战略意味着企业要放弃许多自有利益, 作为联盟一员, 必须遵从联盟的整体战略, 若在联盟中没有较重的地位, 便很难获得相应的利益和发展前景。

2. 重心转移战略

在中小物流企业与大型物流企业竞争中, 存在灵活性较强的优势。中小物流企业的决策层应该清晰的认识到, 在一线城市与大型企业竞争存在绝对劣势的情况下, 可以凭借本身的灵活性, 选择将企业的服务重心转移至大型企业尚未占领或者不存在绝对优势的二线甚至三线城市和地区。虽然在这些地区物流尚未成型或成熟, 但是在“十二五”战略规划背景下, 二线、三线城市依然存在巨大的商业潜力。在所选择的服务战略城市, 集中资源提供较好的物流服务, 建立良好的口碑和品牌, 即使在大型企业进入之后也可凭借已经建立起来的服务网络和在客户中建立起来的良好合作关系与之竞争。但是企业或许将面临转移服务市场, 而再次创业的境况, 且将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期。

3. 物流职能战略

依靠企业的地域性优势, 在所服务的区域与当地中小企业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 为其提供专业性的物流服务。充分建立起中小物流企业在物流的某一具体职能上的优势并进行扩大。在某项职能方面实现资金的集中化, 提高服务质量和降低成本。在为其他企业提供专业性的物流服务的同时提高企业本身的知名度, 利用自己的物流职能优势来发展壮大企业。中小物流企业在选择合作伙伴时以中小企业为佳, 因为这些企业本身由于资金等原因自身物流能力较弱, 且更倾向于和中小物流企业展开合作, 因为在与大型物流企业的合作中往往会陷入被动和劣势中。物流职能战略要求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剔除不必要的业务组织, 在进行变革时会受到相关组织结构、人员的抵触。

4. 依附战略

作为中小物流企业, 企业受自身掌握的市场资源有限、自身实力弱、客户资源少等因素的制约, 因此, 可以选择依附大型物流, 为其提供某一项或者某一地区的服务。企业可以借此将自己的业务很好的开展下去, 拉近和潜在客户的距离及提高企业自身的知名度, 同时也可以在依附的过程中学到中小物流企业所欠缺的优秀的经营管理理念, 使企业得以逐渐壮大。但中小物流企业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依附不等同于被吞并, 必须保持企业本身的特色及组织形式, 不能在依附过程中丧失企业的核心能力, 最终导致被大型物流企业吞并的悲剧中。

“十二五”规划对我国的物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固然会促进整个行业进行更加专业化的整合和资源的有效配置, 但也对中小物流企业带来了更加严峻的挑战。中小物流企业必须清楚意识到, 不进行有效的变革, 选择适当的企业战略将会在更加专业化的行业竞争中被淘汰。所以, 中小物流企业应根据自身的资源配置、市场地位、服务模式和目前的战略规划, 摒弃以往的一些错误的只考虑实现企业短期绩效的思想, 选择适宜的长远战略, 实现在竞争中的成长。■

(作者单位: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3.北京市十二五物流规划 篇三

一、规划的编制情况

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为市级一般专项规划,纳入社会发展规划范畴,由市档案局牵头,市规划委、市国土局和市发展改革委参与编制完成。

为编制好规划,市档案局成立了由局长牵头,副局长和主要业务处室负责人参加的编写小组,2010年初启动了编制工作。

为编制好规划,编写小组对全市档案事业发展情况,特别是“十一五”时期的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摸清了底数,对一些省市档案部门编制“十二五”规划的情况进行了了解,在这个基础上,对规划进行了多次认真深入研究和编制。在编制过程中,按照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有关档案工作的要求,进行了落实;按照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表述,进行了衔接,使档案规划与市委要求、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保持一致;还与市发展改革委、规划委、国土局等部门进行了衔接,在相关工作内容上保持一致。在编制阶段,向各区县档案局(馆)、委办局档案部门等业内外单位广泛征求了意见,邀请了专家对规划草案进行论证,反复多次研究讨论,经过51次修改,形成规划送审稿,报主管市领导、报市政府审批,经同意,与市发展改革委共同颁布实施。

“十二五”时期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是全市档案部门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十二五”时期全市档案工作的行动纲领。

二、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总结了“十一五”时期我市档案事业发展情况

“十一五”时期,我市档案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档案工作不断创新、发展和提高,体现在四个方面:

1、档案资源不断丰富。全市各单位档案室室藏档案资源总量比“十五”末增长57%,市、区县档案馆和市城建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源总量比“十五”末增长38%。北京奥运会、国庆60周年活动等重大活动档案完整收集。

2、档案利用服务成效明显。全市档案部门接待查阅利用者499万人次,比“十五”时期增长35%;编研文献84亿字,比“十五”时期增长133%;市和区县档案馆举办展览364个,比“十五”时期增长119%,参观者584万人次,比“十五”时期增长36%。利用互联网为公众提供开放档案查阅服务及网上档案展览,利用政务网为委办局提供移交档案查阅服务,档案信息资源网络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创新服务方式,“档案馆日”活动和“档案见证北京”系列讲座受到百姓欢迎。市和区县档案馆作为政府公开信息查阅服务中心,服务领域不断拓展。

3、档案安全保管不断加强。档案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不断健全。市和区县档案馆抢救修复国家重点档案41万卷,建立特藏库对珍贵档案进行专门保管。制定了《档案数字化规范总则》等4项标准,成为我市第一批档案信息化地方标准。档案数字化工作加快推进,档案原件保护进一步加强。档案馆室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安防、消防、温湿度调控等设备设施逐步完善,档案安全保管条件进一步改善。“十一五”末,全市国家档案馆和档案室面积比“十五”末分别增长15%和24%。

4、档案行政管理工作扎实推进。市和区县档案局开展了档案安全保管方面的行政执法检查,依法对10起案件进行了处罚。市档案局对建国以来制定的行政规范性文件进行了全面梳理,新制定和修订行政规范性文件28件。创新重大活动档案工作机制,集全市档案部门之力做好奥运档案工作,实现了在历届奥运会举办城市中留存档案最齐全、最完整、最系统的工作目标,奥运档案工作经验成为重大活动档案工作的成功典范。指导各级机关档案部门深入开展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编制工作,指导加强重点建设项目档案工作和国有企业档案工作,指导区县档案工作,全市行政村、社区全部实现档案规范化管理。

5、档案干部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档案干部培训列入市委组織部干部培训计划,在市委党校举办了档案干部专题培训班。采用面授辅导、网络培训、专题研讨等多种方式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干部队伍专业素质。全市档案科研获得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奖13项。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广泛开展向刘义权同志学习活动。向从事档案工作满20年和30年的965位同志颁发了荣誉证书,增强了广大档案工作人员坚守平凡、创造非凡的工作热情。

“十一五”时期,我市档案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很多成绩,2010年在全国档案事业发展综合评估中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获得先进单位称号。档案工作也得到了市委领导的肯定。“十一五”时期是档案部门获得荣誉最多的时期。

档案事业的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这是我们在“十二五”时期改进的重点。

(二)明确了“十二五”时期档案工作的指导思想

这就是: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全面实施档案事业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三个体系”建设,大力加强档案馆室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档案馆“五位一体”功能,使档案馆设施和档案工作服务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三个体系”建设是:建设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确保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五位一体”功能是:档案馆要具备档案安全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利用中心、政府信息查阅中心、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的功能。

(三)明确了“十二五”时期档案工作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主要目标:一是档案资源极大丰富;二是档案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三是档案安全保管全面增强;四是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五是档案馆建设取得新突破;六是档案行政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围绕目标,确定了六项主要任务:

一是档案资源建设。从档案馆和档案室两个方面予以加强。市和区县档案馆要全面完成档案接收任务,着力做好民生档案、重大活动档案的接收,主动开展好档案征集工作和对城市建设面貌的拍摄记录工作。各单位档案室都要制定文件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表,做好归档和移交工作。

二是档案利用服务。强调三个方面:一要做好档案和政府公开信息的查阅接待工作。二要推出一批档案编研精品,办好反映本地区发展足迹的专题展,办好“档案馆日”活动和档案文化讲座。三要围绕中心工作和热点问题,将档案信息和政府公开信息以光盘、汇编、展板等多种形式,送进学校、社区、企业、农村。

三是档案安全建设。要围绕档案实体安全、信息安全、设施安全、馆室环境四个方面的安全,筑牢思想防线、制度防线、技术防线、设施防线、网络防线、应急防线六道安全防线,全面提升安全保障能力。

四是档案信息化建设。一要建设数字档案馆系统。二要加快推进档案数字化。到“十二五”末,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数字化率达到100%,也就是说,到“十一五”末进馆的档案要全部数字化;区县档案馆馆藏档案数字化率达到50%以上;市属单位有条件的要做到室藏档案数字化率达到100%。三要加强电子文件归档和接收工作。市属单位要制定电子文件的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市和区县档案馆都要推进电子档案的接收。四要推进资源共享和网络化服务,依托互联网和政务网,提高数字档案的利用服务水平。

五是档案馆馆舍建设。一要加快市档案馆新馆建设,新馆建设已立项,建在广渠路36号,建设规模11万平方米,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建成。二要推进区县档案馆馆舍建设。

六是档案依法行政。市和区县档案局要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一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标准,以制度规范工作,实现制度全覆盖;二要加大业务监督指导工作力度,以档案移交单位为重点,以基层单位、基础工作为着眼点,分类指导各行业、各部门、各单位做好档案工作,实现业务指导全覆盖;三要提高行政执法水平,每年要开展主题突出的行政执法检查。

(四)明确了四项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宣传贯彻;二是深化科学研究;三是提升队伍素质;四是强化监督检查。

三、规划的主要特点

“十二五”时期,全市档案部门要以更高的标准推动档案事业的发展,档案规划主要呈现三个特点:

(一)指导思想简洁明晰,适应了新形势新要求

“十二五”时期,北京全力推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市委在“十二五”规划“建议”要求,档案馆等设施与服务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档案馆等设施,建成市檔案馆等标志性设施,增强服务能力。

国家档案局提出“十二五”时期建设“三个体系”,实现档案馆“五位一体”功能。

我们把市委市政府和国家档案局的新要求融入到指导思想里,强调大力推进“三个体系”建设,大力加强档案馆室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档案馆“五位一体”功能,使档案馆设施和档案工作服务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些指导思想适应了市委市政府和国家档案局新时期提出的新要求。

(二)主要任务与主要目标紧密结合,体现了新观点

主要任务紧紧围绕主要目标确立,主要任务完成了,主要目标就实现了。主要目标和主要任务中的一些提法体现了新观点:

1、在档案资源建设方面,提出了以基层单位档案为基础,以国家档案馆档案为主体的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新观点。

档案资源体系建设不仅仅是国家档案馆的任务,是所有档案部门的任务。国家档案馆档案资源来源于各基层单位,档案资源体系建设要从基层抓起,只有各基层档案部门把该收的档案收集好、保管好,该移交的档案移交好,国家档案馆档案资源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档案资源体系才能建设起来,才能基础牢固、内容丰富、覆盖人民群众。

2、在档案利用服务方面,提出了以满足社会对档案利用的需求为目标,建立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的新观点。

以社会对档案的利用需求为目标,提高档案服务能力,提升档案服务质量,在查阅接待、编研刊物、举办展览、网络服务、文化讲座五个方面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从利用服务需求出发,改善查阅接待条件、完善服务方式;从利用服务需求出发,推出一批有档案特色的书刊、展览、文化讲座精品,办成档案服务的品牌;从利用服务需求出发,采用信息化技术,建立市档案馆与区县档案馆之间、档案馆与单位档案室之间、档案馆室与社会之间的信息整合,实现共享,提高利用服务水平。

3、在档案安全保管方面,提出了围绕档案实体、档案信息、馆室设施、馆室环境四个方面的安全,构筑六道安全防线,建设安全体系的新观点。

六道防线是思想、制度、技术、设施、网络、应急防线,尤其要加强运用信息化技术做好档案原件的保护工作,对重要档案实行异地备份、异质备份,对已数字化的档案原件进行封存;要求各级档案部门要在档案库房配置符合安全要求的设备设施。

4、在档案依法行政方面,提出了建立健全档案工作各项规章制度,实现制度全覆盖;加大业务监督指导工作力度,实现业务指导全覆盖的新观点。

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将涉及档案的工作纳入行政管理范畴,要以档案移交单位为重点,把档案收集好、保管好、利用好;要以基层单位、基础工作为着眼点,以制定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为抓手,指导各行业、各部门、各单位做好档案工作,不存在业务指导的盲点;要以健全的规章制度管理档案工作,使档案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要在管理中体现行政管理部门主导、引导、指导的作用,体现服务,确保“三个体系”的建设、“五位一体”功能的实现,确保“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实现。

(三)保障措施突出了关键要素

加强宣传是为规划落实营造氛围,让社会更多地了解档案工作,支持档案事业的发展。

深化科研对“十二五”规划任务完成具有引领和支撑作用。

提升队伍素质是事业发展的关键,要加强培训,大力提升队伍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制定和落实人才培养规划,造就一批领军人才。

强化监督检查是落实的重要手段,“十二五”期间要开展两次检查,确保规划落实。

4.北京市十二五物流规划 篇四

京经信委发„2011‟119号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关于印发《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电子信息 产业发展规划》等六个规划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为指导本市电子信息产业、装备产业、汽车产业、生物和医药产业以及都市产业科学发展,指导工业产业优化布局,我们编制了《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装备产业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生物和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二五”时期都市产业发展规划》和《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工业布局规划》,现予以印发,请结合实际贯彻执行。

特此通知。

附件:1.《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

2.《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装备产业发展规划》

3.《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4.《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生物和医药产业发展规划》

5.《北京市“十二五”时期都市产业发展规划》

6.《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工业布局规划》

二〇一一年十月二十七日

(联系人:朱东海 联系电话:85235044)

主题词:产业十二五规划通知

5.北京市十二五物流规划 篇五

2011年部门工作要点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共同学习和交流,借此机会,我把物流部“十二五”期间工作的总体思路及2011年部门工作要点向大家做一汇报,恳请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一、集团公司“十一五期间”物流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集团公司审时度势,确立了“立足许昌、开辟郑州、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的战略目标,并以物流园区建设和信息化技术应用为突破,逐步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化。总结起来,主要有五大成就、七大特色。

(一)五大成就

1、物流园区建设。集团公司现已建成大型物流园3个,分别为 “河南万里物流园”、“许昌万里物流园” 和“平顶山万里物流园”。

2、物流配送。集团公司以“郑州万里物流园”为支撑,在全省范围内建立了100多个配送网点,形成以郑州为中心,覆盖全省的物流三级配送网络,“万里物流”享誉全省,与豫鑫、长通物流等齐名。

3、网络化建设。本着“先建点后联线、最后形成运输网”的发展思路,以京广大动脉为主线,先后在北京、广州、武汉等全国性物流枢纽城市建立物流网点,初步形成区域性干线运输网络。

4、第三方物流。公司组织专门人员,积极深入工商企业,大力 1

组织货源,先后与许继集团、能信热电、神马集团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在长期的运作实践中总结形成了“项目运作、封闭管理”的项目运作管理模式。

5、信息化建设。公司拥有一只专业化信息技术团队,自主研发了OA办公系统、物流信息发布平台、物流配送管理系统等,在物流信息技术研发应用方面一直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二)七大特色和优势

1、品牌优势。多年来,万里集团不断发展壮大,在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赢得了良好的美誉度和知名度,树立了“万里”诚信经营、优质服务的品牌形象。

2、规模化优势。公司现有各种货运车辆1万余台,车辆规模庞大且结构齐全,可以满足整车、零担、冷藏、大件、危险品等各种运输需求。

3、信息化优势。公司自主研发的物流信息平台、物流配送管理系统等深受业界青睐。

4、网络化优势。公司立足中原,辐射全国,先后建立了郑州-广州、郑州-青岛等多条货运专线,初步形成区域性干线运输网络。

5、专项运输优势。在物流项目运作中形成了冷藏物流、煤电物流等专项运输和特色物流,并向物流金融、保税物流积极探索。

6、庞大的客户群。公司先后与许继电器、神马集团、思念食品、三全食品等知名厂商合作,得到了用户的广泛赞誉。

7、团队优势。公司现已打造出了一支包括集团公司副总、物

流部、各分公司经理在内近百人的物流人才团队。

二、“十二五”期间物流部工作总体思路及2010年工作要点

(一)总体思路

根据集团公司提出的“立足中原、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的战略目标,为认清新形势,采取新措施,实现新跨越,使部门工作与集团公司的总体战略相一致,未来五年的工作重点是:一要大力组织货源,特别是许昌周边地区市场份额要达到30%以上;二要积极参与物流园区建设与运营;三是加强团队建设,为公司战略目标的实施提供人才支持。四要加快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

(二)2010年工作要点

1、提高货源组织能力。2011年,我们将迎难而上,努力在货源组织上有突破。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以许昌周边地区工商企业为重点,展开大规模的物流营销,针对不同货物逐类分析,对不同厂家逐个制定方案,在专项运输上寻求突破。二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过网上对接,与大的生产厂家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三是专注棉纺、档发、机电等专项运输,发展特色物流。

2、积极参与物流园建设与经营。“十二五”期间,集团公司要在全国物流枢纽城市建设物流园。依据集团公司确定的“六位一体”的物流园经营模式,积极参与物流园区的建设与运营,并以物流园为依托,复制“万里模式”。

3、以项目为引导,积极开辟物流专线。根据货源特点及运行规律,积极开辟货运专线,对于往返货源充足的专线适时开展甩挂运输。

4、积极参加公司组织的重大项目开发,提高市场开拓能力。以全国性物流枢纽城市为重点,通过对当地的政策、投资环境以及行业现状等因素进行调查,并依据调查结果撰写出《物流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为集团公司项目决策提供参考。

5、加强团队建设,为公司战略目标的实施提供人才支持。引进现代物流理念,建立专业化管理团队,加强货源组织、项目运作等物流实操人才培养与储备,保证项目运作所需的人才输出。

6、加快物流信息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在物流项目运营中充分利用公司现有的信息技术优势,大力推行信息技术在项目运作与管理中的应用,使虚拟运作与实体运作相合。

另外,从近期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可以看出,“十二五”期间,培育大型物流企业、物流园区建设、物流信息技术应用、甩挂运输等将成为未来五年物流行业发展的主旋律。物流部全体同仁愿抓住时机,积极探索,为集团公司物流业的发展作出不懈努力!

谢谢大家!

6.北京市十二五物流规划 篇六

来源:北京市人民政府 时间:2012-11-20 为促进丰台区现代制造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国务院《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纲要》、《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北京市丰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文件精神,特制定本规划。

一、回顾与展望(一)回顾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丰台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首都建设世界城市和实践“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战略要求,全力实施《丰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以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力产业为方向,积极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调整优化制造业布局,产业总量显著增长,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为“十二五”时期强势崛起奠定了良好基础。1.工业总量稳步增长,现代制造业利润贡献过半

“十一五”期间,丰台区工业发展呈稳步增长态势,2005年至2010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268.92亿元增加至426.08亿元,平均增速9.5%。2005年至2008年,全区现代制造业持续增长,规模以上现代制造业产值从2005年的108.28亿元增至2010年的178.24亿元,平均增速10.48%,高于工业企业增速。2005年至2010年,现代制造业平均占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的38.28%、资产总额的40.18%,年均贡献59.65%的利润总额,成为全区工业利润的主要来源。2010年,全区主营业务收入超过亿元的企业74家,比“十五”末期增加24家,工业生产领域初步形成大型企业规模化、小型企业专业化的发展格局。2.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形成以轨道交通、机电为支柱的现代制造产业体系

“十一五”期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以轨道交通、机电为支柱的现代制造产业体系。从产业构成看,交通类工业总产值占全区现代制造业比重38.34%,机电类占比41.58%,两大产业合计占全区现代制造业比重79.92%,对区域现代制造业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轨道交通形成产业链完整的产业体系。全区交通类产业以轨道交通为特色,集聚了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中国北车集团等150余家轨道交通龙头企业,形成了轨道交通研发、工程、信号、制造、检修等产业链完整、上下游配套的特色和优势。机电产业总量较大,门类较为齐全,企业数量众多,体现出高技术、高投入、高产出、低能耗、低材耗、低污染的特点。机电类企业中民营企业、小型企业数量较多,产品以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相结合为主。2008年规模以上企业经济普查数据显示,按工业总产值占比,机电类排名前三位的类别分别为通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在机电类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中共占约90%。

除交通类和机电类之外,医药类制造业呈现了良好发展态势,效益和效率在全区现代制造业中处于领先位置,创新能力稳居首位,总量及其全市行业中所占比重稳步上升。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制药厂等龙头企业呈现出主导效应。电子类制造业在其他产业中嵌入式发展,注重生产应用,两化(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效应逐步显现,在通讯终端设备制造等细分行业中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3.产业空间布局趋于集中,节能降耗取得实效,集聚和辐射效应初步显现

“十一五”期间,丰台区加大对工业布局的调整力度,引导现代制造业集聚发展,产业空间布局呈现以丰台科技园区为核心的态势。

从产业经济指标看,丰台科技园区集中了195家现代制造业企业,占总数的37%;园区企业从业人数1.19万人,占全区现代制造业从业人数的31.39%;园区现代制造业营业收入75.58亿元,占全区现代制造业的43.49%。

从产业空间布局看,丰台科技园区和长辛店地区集中了轨道交通91.8%的资产总额、81.2%的主营业务收入和74.1%的税收,轨道交通产业链完整、科技优势显著、大型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2010年,丰台区被科技部正式批复为北京国家轨道交通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集聚效应更加凸显;电子信息类企业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软件业和计算机服务业空间布局相对集中,分别有79.2%、76.6%和64.9%的企业分布在丰台科技园区;丰台科技园区生物医药企业数量占全区生物医药企业总数的17.2%,但营业收入占全区生物医药产业的74.2%,园区医药制造业、医药器材制造业、生物医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占相应行业总营业收入的97.1%、91.1%和98.7%;以丰台科技园区“西进”为契机,依托丰台区“航天摇篮”的历史优势,军民融合产业园区前期工作进展顺利,以军民融合为推动力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呈现集聚态势。

“十一五”期间,丰台区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新城区,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监督管理,节能降耗工作成效显著。2010年,工业万元GDP能耗持续下降,万元GDP能耗0.4367吨标煤/万元,下降5.5%,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产业布局辐射作用逐步显现,不断完善围绕丰台科技园区、重点产业、大型企业配套设施,服务产业逐步兴起,花乡、长辛店、王佐等一批以重点区域、重点产业为服务对象的生产性服务业雏形开始显现,为“十二五”期间形成新的增长极打下良好基础。(二)优势

1.传承积淀,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优势

丰台区现代制造业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轨道交通、机电、军民融合产业,成为全区现代制造业的主导产业,其中的很多门类具有国内领先技术和研发优势,形成了一系列在国内外具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形成了较好的销售和服务渠道,与上下游产业搭建了较好的合作关系,为“十二五”时期现代制造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2.航天摇篮,具有密集的智力资源优势

丰台区素有“航天摇篮”之称,驻区中央市属企业单位、大专院校聚集了科技人员7万余名,智力资源总量和密集程度高,拥有航天一院、三院、冶金工业自动化研究院及中国兵器集团等大型央企。为“十二五”时期实现创新驱动增长创造了良好条件。3.地处市区,具有丰富的空间资源优势

与中心城区和其他功能拓展区相比,丰台区具有突出的空间资源优势。丰富的土地资源、距离城市中心近的区位优势,以及正在迅速发展的轨道交通和高铁网络,将成为未来几年丰台区现代制造业发展独特的资源优势,使丰台区处在承接城市核心功能拓展、现代经济要素转移、新兴产业聚集的前沿。(三)劣势

1.大量传统制造企业处于价值链底端

丰台区工业企业中,很多处于生产价值链底端,或处于高端产业低端环节,产品附加值低,科技企业研发投入占企业总收入比重为1.31%,远低于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4.21%的水平和中关村科技园3.61%的平均水平,很多产品没有形成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和品牌,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增长基础较为薄弱。2.民营企业发展不足,产业活力有待提升

央企主导是丰台区现代制造业的产业基础和特色之一,但与南方发达城市相比,民营经济发展总量还不够大,经济发展生机和活力尚显不足,民营经济在现代制造业中的潜力还有进一步发挥的空间。(四)机遇

1.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机遇 随着全球产业重构与转移加速,我国迎来了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产业转移层次不断提高,呈现出制造、研发和服务联动转移态势。未来一段时期,基础装备制造业将成为国际产业向我国转移的重点。人才、土地、区位等方面优势使丰台成为产业转移的热点地区。根据区域产业发展需要,科学布局,合理取舍,把握好新一轮产业转移,将成为丰台区现代制造业融入全球分工体系、提升参与国际竞争力的有利契机。2.轨道交通、军民融合大发展的新引擎

轨道交通作为丰台区传统优势产业,“十二五”时期将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目前,国际范围内已兴起新一轮铁路建设热潮。我国高铁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已具备国际竞争力,“十二五”时期面临技术输出的国际化机遇;国内高铁建设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城市轨道交通新建里程达到了单270公里,创世界之最。到2020年,还将有2700公里、总投资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的线路开工建设。政策层面,我国已将包括铁路与轨道交通在内的装备制造业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予以重点发展。丰台肩负着建设北京国家轨道交通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轨道交通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的重要使命,为区域打造轨道交通新名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军民融合发挥军工科技资源优势,实现民营化生产,为产业发展创造了新契机。航天科技集团将“实现从以航天型号为主的任务型向军民融合发展的任务能力型转型”作为“十二五”时期的六大战略转型之一;航天科工集团“十二五”期间计划建设以民为主的六个“百亿园区”。这些战略举措将直接推动军民融合进一步深入,实现军工战略资源向核心产业资源转化。

3.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新举措

2009年3月,国务院《关于同意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发布,中关村科技园区成为我国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提高中关村自主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使中关村成为全球高端人才创新创业的集聚区、世界前沿技术研发和先进标准创制的引领辐射区、国际性领军企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区、国家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的试验区。丰台科技园区“东进西扩”产生的空间优势与示范区的政策优势对接,为推动现代制造业向高端转型、打造新型现代制造产业体系、走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创造条件。4.城南大发展的新起点

城南行动计划是市委、市政府缩小地域差异、推动首都均衡发展的重大决策。丰台区作为城南行动计划的重中之重,将为现代制造业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北京丽泽金融商务区、丰台科技园区等重点功能区建设,将成为带动丰台区现代制造业发展振兴的亮点;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建设,将使丰台区成为距离城市中心最近的“宜居、宜商”的新兴产业拓展空间,对于吸引现代制造业发展的高端要素、高端项目具有极强的吸引力;轨道交通9号线、10号线二期、14号线等线路建设,将从根本上改变丰台区交通基础设施状况,正在规划的丰台火车站扩建工程,将使丰台区成为首都高铁运输体系的核心。2013年第九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2014年世界种子大会等国际会议的举办,使丰台成为市委、市政府支持的重点和社会关注的热点,这将有力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彻底突破丰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的发展瓶颈。诸多有利条件,将使丰台区现代制造业及生产性服务业站在更高水准的新起点,步入加速发展、超越发展的新阶段,成为首都发展的新枢纽和环渤海经济圈建设的新支点。(五)挑战

1.建立新型现代制造产业体系对调结构提出迫切要求

“高端化、轻型化、集群化、知识化、信息化、国际化”是新型现代制造产业体系的重要特征和发展趋势,这对传统产业结构转型提出了迫切要求。产业发展模式转型,是由“制造”环节的片面化能力上升演变为拥有设计、制造、销售、服务的完整价值链能力,由依赖土地、资源等有形要素转变为人才、技术、知识、创意等无形要素驱动发展。发挥首都“人才高地”和区域智力资源密集优势,准确定位和前瞻性产业政策引导现代制造业调整转型,对于政府产业政策制定等宏观调控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2.地区间竞争加剧使得丰台区面临不进则退之势

“十二五”时期,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纷纷抢抓产业转型升级机遇,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把握轨道交通、军民融合等产业快速发展机遇。作为“航天摇篮”,丰台区要主动加强与科研院所、行业龙头企业对接,建立高层次战略合作。

北京市各区县都在抢占建设世界城市的制高点和主动权,为实现推动增长、调整结构的目标,在整合区域资源、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展开激烈竞争。丰台区要加快完善现代制造业产业体系,构建核心产业、支柱产业,培育产业核心竞争力。3.对接央企、统筹资源对政府管理提出全新要求

在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已成为制约因素,自主创新是突破这一瓶颈的必然途径,要统筹整合科研资源、技术资源、空间资源和人力资源等重大要素。当前的管理体制下,各种创新性资源和要素在中央地方之间、军民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部门之间多头配置,缺乏统筹规划和有效整合。丰台区要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确立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健全完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在促进产业集聚过程中,丰台区要在已经形成的产业格局基础上优化布局,引导各类企业围绕重点产业发展,进行结构调整升级,形成龙头企业作用突出、配套企业日趋完善、产业分工协调有序的良好格局。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丰台区“一轴两带四区”发展格局,以“转方式、调结构、扩总量”为主线,按照新型工业化道路和首都建设世界城市战略要求,坚持“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协同发展、市场导向与规划引导相互结合、科技创新与集聚发展双向互动、工业化与信息化紧密融合、总部经济与生产基地适度分离”的原则,大力发展科技装备产业,着力培育研发设计、运行测试、标准制定、品牌营销、科技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提升丰台区现代制造业综合竞争力,实现丰台区现代制造业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功能拓展区定位协调统一。(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到“十二五”期末,形成以轨道交通、军民融合为主导产业,电子类和机电类为重要支柱产业,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集中研发设计、科技服务等高端环节,产业布局合理、竞争优势凸显、创新驱动发展的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现代制造产业体系。2.主要经济指标

产业规模持续增长。到2015年,全区现代制造业实现总产值260亿元,年均增长约8%。企业结构趋于合理。到2015年,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优势得到充分体现的企业结构。其中产值超过十亿元的企业10家。对5家工业用地百亩以上的传统制造类企业进行引导规划,转型升级为专业科技孵化园或专业科技创新园。3.创新目标

到2015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全区现代制造业新产品产值率达40%以上。轨道交通和军民融合产业在标准制定、研发设计、科技服务等方面具有国内领先的技术实力。4.生态目标

到2015年,万元GDP能耗比2010年下降6%,继续保持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量指标比2010年大幅下降。

三、发展思路和重点(一)发展思路

“十二五”期间,丰台区现代制造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立足丰台现代制造业实际,紧紧抓住产业发展面临的各种历史机遇,充分发挥丰台现有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着力推动现代制造业及上下游产业进行科学空间布局和结构调整,引导河东制造业逐步向科技研发和服务转型升级,在河西打造轨道交通和军民融合两大产业名片,推动机电制造业走高端发展道路,培育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丰台区现代制造业实现“三个转变”(即由多元化向聚焦式转变;由生产型向研发、服务型转变;由引进企业总部向发展总部产业转变),构建以高端研发和服务为竞争优势的新型现代制造产业体系。

多元化向聚焦式转变——集中力量发展轨道交通和军民融合两大产业,并以两大核心产业为主线,推动机电、电子、生物医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产业协同发展。

生产型向研发、服务型转变——把握世界城市工业化进程中服务业比重逐步增加并最终占据绝对优势的发展规律,从研发、服务等产业发展高端环节挖掘产业持续发展动力。引进企业总部向发展总部产业转变——提升“总部经济”层次,由引进企业总部转变为建立总部产业、高技术服务业、配套服务业三者有机结合的“总部产业链”。拓展总部市场功能、研发功能、投融资功能、财务结算功能,使总部成为企业科技研发中心、财务结算中心、市场营销中心和资本运营中心,实现总部产业化、增值化。(二)空间布局

河东地区加速退出低端制造,重点发展研发、设计等上游环节和营销、品牌、服务等下游环节。

加快三四环产业带结构调整、业态聚集、能级提升。引导商业地产开发向楼宇经济功能延伸发展,积极培育以资本运作、国际贸易、科技研发、知识中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为特色的商务楼宇。

丰台科技园区和北京丽泽金融商务区重点集聚轨道交通、军民融合领域龙头企业总部,进一步发挥总部产业功能。以丰台科技园东区打造中国民营经济总部为契机,吸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民营企业入驻。以丰台科技园区科技一条街为载体,建设中小型科技企业创业成长孵化基地。

河西地区适度保留高端部件制造,大力发展研发中心、测试中心、实验中心等环节。重点建设北京国家轨道交通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军民融合研发与制造基地,打造丰台区轨道交通、军民融合产业“名片”,形成吸引高端要素和聚集新生力量的阵地。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引导部分传统制造企业采取“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联动升级”的重塑模式,鼓励其以原有制造基地为载体建设科技创新园,形成保留产业用地、企业转型升级、汇聚高端要素的多赢格局。(三)重点任务

1.以北京国家轨道交通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为依托,着力打造轨道交通自主创新示范区 以北京国家轨道交通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轨道交通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为依托,以南车集团二七车辆有限公司和北车集团二七装备有限公司原址纳入丰台科技园区为契机,促进轨道交通产业适度集聚发展。规划约5平方公里的产业集聚区,着力打造国家级轨道交通产业自主创新园,建设轨道交通工程研究中心、测试中心和实验室,围绕高速列车系统集成、轨道交通运行控制、高速铁路建造技术等方向,建设国家级实验室,按照“连片整合、产业引导、集中发展、整体推进”的原则,促进一批轨道交通企业和项目落地发展,发挥规模效应和辐射效应,打造特色产业功能区,带动丰台区轨道交通产业向集群化、规模化、高端化发展。

充分发挥北京轨道交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资源优势,争取重大产业项目带动提升,完善行业标准,推动轨道交通企业形成合理的竞争合作关系,加快丰台区轨道交通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争取首钢大功率机车轮对、北控“CBTC”工业化生产线与测试系统研建项目、中低速磁悬浮等市级轨道交通重点产业化项目在丰台落地,发挥重大产业项目引领和带动作用。重点支持大功率电力机车、内燃机车、特种货车等机车车辆装备技术;重点支持城铁整车制造技术提升和产能扩大;重点支持路基处理车、大型养路机械、城铁养路机械、动车养护维修装备;重点支持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装备制造;重点支持应用在轨道交通领域的陶瓷传感器设备。以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建设项目为依托,推进铁路交通大型养护机械——钢轨打磨列车国产化。

2.找准军民产业融合契合点,着力打造高端军民融合产业园

立足丰台区航天兵器类军工企业密集的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好军工技术作为集成性高科技技术外溢和辐射作用,合理规划配置区域土地资源,引导产业发展方向,推进军工企业资源、技术优势与丰台区现代制造业全方位融合。

积极对接航天一院发展煤化工、风力发电、特种车辆与汽车零部件、新材料等民用项目,拓展航天特种技术应用与民用技术结合范围;在电子信息、机电制造、科技服务等方面加强与航天二院对接交流,引导军工技术向民用渗透,整体提升区域产业水准;为航天三院石油装备、微燃电站、低碳技术创造产业化条件,主动承接相关产业转移;积极对接中国兵器集团汽车电池等新能源技术,支持其在丰台建设专用车研发试制基地。3.不断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做专做精机电制造产业

紧紧抓住我国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机遇,引导机电产业与新型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对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自主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做专做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通用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仪器仪表制造产业。推动机电设备制造向信息化、智能化、高端化发展,重点支持具有发展潜力数控机床、电工机械、工程机械、输配电控制设备等现代化机电设备的生产,支持环境监测、节能降耗、突发事故检测相关仪器仪表设备的生产。

4.着力推进两化融合,加速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发展和信息技术应用

立足丰台区信息制造和信息产业在现代制造业中嵌入式发展的特征,将两化融合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主线,以提升企业竞争力为突破口,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促进作用,激发企业内在需求,优化两化融合发展环境,着力推进信息化与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以信息化推动高端发展,切实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支持以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公司等为代表的轨道交通电子企业骨干力量,发挥丰台区轨道交通信息技术传统优势,重点发展高速铁路列控、智能列车、无线通信、信息系统资源整合及共享、高速铁路综合调度、综合交通枢纽等运输组织、动车组管理信息系统等关键技术,打造以轨道交通通信设备、软件服务、信号系统集成、信息服务为核心的完整的轨道交通电子产业链,提升产业整体水平。

推动信息技术在丰台区构建“一轴两带四区”格局中的广泛应用,强化对金融业、商贸物流业、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业的信息支撑作用,以信息技术提升总部型经济,形成信息技术应用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双向互动局面。

5.注重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做优做强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产业

培育骨干企业群,推进生物医药产业高端化发展。重点发展抗体、疫苗、基因药物、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研发外包等领域,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向高端化转型。培育“老、青、少”相结合的骨干企业群,提升产业集中度。传承“老字号”品牌,大力支持以同仁堂制药厂为代表的老字号企业;重点支持以京卫医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已经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新生骨干企业群;按照产业发展方向引进具备成长潜力的创新型中小企业。通过骨干企业群建设,为“十二五”时期产业高速增长奠定基础。

以传统能源改造和新能源引进为核心,发展新能源产业。利用河西地区丰富的地热资源,积极发展地热工程。结合航天三院“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发展风电技术、微型燃气轮机发电站等低碳产业。力争在风能等新能源领域突破产业化重大关键技术和集成技术。以半导体照明、光热设备、光电建筑及生物燃气、燃料等为补充,打造多元化新能源体系。以热工自控技术和设备制造为主,统筹节能环保产业。在已形成的热工自控特色基础上,围绕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两条主线,促进工业节能、装备节能、建筑节能、新材料节能、新能源节能等节能技术发展。重点发展工业企业机电系统节能、智能建筑系统设计与集成等节能减排细分领域和减震降噪、低碳排放、清洁生产、环境及污染源自动监测系统等环境保护细分领域。发展环保装备制造与服务产业,培育碳交易等服务业态,打造节能环保示范区。6.推动发展方式转变,调整产业转型升级

紧密结合丰台区“一轴两带四区”产业空间布局,引导研发设计、科技服务等微笑曲线两端的生产性服务业在三四环产业带、重点村城市化建设的产业楼宇中聚集,形成专业科技孵化园或专业科技创新园。以新兴际华集团打造全国首个“应急救援科技创新园”和“应急救援科技产业园”为典型,加强引导和协调,鼓励制造型企业,尤其是央企和市属企业,将其产能落后的制造工厂逐步退出制造业,转型为“工业科技园”。

不断改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强化发展角色、提升发展能力、凸显发展特色,不断增强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努力培育一批“专、特、精、新”的小巨人企业。在高端装备制造等技术、资本密集领域,形成若干大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多点创新配套的“雁行体系”。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发挥中小企业灵活高效、创新性强的优势,形成以中小企业为主导、富有活力的“江河体系”。围绕民营企业总部基地,引入一批具有较强原始创新能力和引进集成创新能力企业总部,形成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体的“总部型创新企业集群”,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

加大制造业企业节能降耗减排力度,形成科学合理、统筹兼顾、顺畅有序的“三高”企业退出机制,综合利用信息能耗平台等手段加强,对制造类企业的日常监控,对引入经济增量过程中的能耗和环境污染进行严格把关,确保全面完成节能降耗减排任务。

四、政策与保障措施

(一)抢抓产业机遇,对接强势资源

对接国务院出台的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政策,紧紧抓住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历史机遇,紧密配合“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行动计划落实工作,抓好各项对接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引导区内产业转方式、调结构、扩总量在国家政策层面的轨道上运行实施。

以大项目为抓手,与科研院所、行业龙头企业建立高层次战略合作关系,通过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形成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共赢的体制机制,支持中央科研院所在丰台区建立产业化转化基地,支持中央、北京市科研院所和在京企业与丰台区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和合作,推进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二)优化空间布局,推动结构调整

加强对工业用地的研究和规划,按照区域可持续发展需要,合理保障工业用地数量;根据高端要素聚集的需要,出台相关政策,科学引导工业用地优化,逐步形成高端、高效、高辐射产业聚集态势。

释放产业发展空间,按照主导产业发展规律和产业升级要求,建立低端企业退出机制,鼓励其以原有厂区为载体建设科技创新园,打造宜商、宜业的科技创新中心,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引入高端企业增量提升经济结构整体水平,盘活带动现有存量不断升级改造,为产业新生力量的发展壮大创造条件。(三)利用财经杠杆,强化引导扶持

适应丰台区城市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形势,建立产业结构调整引导资金,对符合区域发展方向的重点企业和产业项目予以重点支持,切实发挥引导资金的调控职能。

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做大做强政府担保贷款融资平台,通过银企保战略协议,对符合丰台区现代制造业发展方向的企业担保贷款提供支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完善企业信用体系,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扩大担保和再担保规模。

支持企业改制上市和并购。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建立上市协调机制,支持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支持企业进行产业整合,利用资本市场进行兼并重组、做大做强,鼓励企业通过并购获得核心技术,进入新兴业务领域。

(四)加强招商引资,突出服务职能

更新招商引资理念,根据丰台的资源禀赋和客观条件,以国际化视野、现代化手段,综合调动各方资源,进行价值判断、优势比较研究,全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按照符合区域功能定位、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符合高端、高效、高值化等招商原则,优选招商对象。在积极引入央企的同时,切实鼓励有创新活力的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区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相互配合、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搭建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形成高效服务体系。针对龙头企业、规模企业的引进,要研究制定具有吸引力的招商政策,在人才引进、子女入学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当前面临的实际问题,提供更好的投资与服务环境。(五)深化区域合作,形成协同互补

7.北京市十二五物流规划 篇七

发展清洁、安全、低能耗、高纯度、规模化的多晶硅生产技术, 提高副产物综合利用率, 缩小与国际先进生产水平的差距。实现太阳能电池生产技术的创新发展, 鼓励规模化生产, 提高光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行业节能减排。密切关注清洁、环保的新型光伏电池及材料技术进展, 加强技术研发。

(二) 提高国产设备和集成技术的研发及应用水平。

以提高产品质量和光电转换效率, 降低生产能耗为目标, 支持多晶硅、硅锭/硅片、电池片及组件、薄膜电池用关键生产设备以及发电应用设备研发与产业化, 加强本地化设备的应用。推动设备企业与光伏产品企业加强技术合作与交流。

(三) 提高太阳能电池的性能, 不断降低产品成本。

大力支持低成本、高转换效率和长寿命的晶硅太阳能电池研发及产业化, 降低电池产品成本和最终发电成本, 力争尽快实现平价上网。推动硅基薄膜、铜铟镓锡薄膜等电池的技术进步及产业化进程, 提高薄膜电池的转率效率。

(四) 促进光伏产品应用, 扩大光伏发电市场。

积极推动上网电价政策的制定和落实, 并在农业、交通、建筑等行业加强光伏产品的研发和应用力度, 支持建立一批分布式光伏电站、离网应用系统、光伏建筑一体化 (BIPV) 系统、小型光伏系统及以光伏为主的多能互补系统, 鼓励大型光伏并网电站的建设与应用, 推动完善适应光伏发电特点的技术体系和管理体制。

(五) 完善光伏产业配套服务体系建设。

8.低碳北京剑指“十二五” 篇八

今年初北京“两会”,郭金龙市长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出:北京要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全力打造绿色生产体系、消费体系和环境体系。不久前正式启动的《绿色北京行动计划(2010—2012年)》亦明确提出,把建设低碳城市作为首都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

数据背后喜与优——低碳道路绕不开节能减排

据悉,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已将《“十二五”期间北京市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思路及措施研究》列为“十二五”规划18个前期重点课题项目之一。低碳经济有望成为新一个五年规划中的亮点。北京节能环保中心研究部主任钟良告诉本刊记者,从理论上看,一个国家或地区CO2排放量的增长,主要取决于人口、人均GDP、单位GDP能耗和能源结构,单位GDP能耗的大幅降低对促进低碳化发展意义重大。“从根本上讲,节能降耗是实现我国发展目标和应对气候变化目标统一的重要行动。”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能否实现“十一五”期末万元GDP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的节能减排目标也到了最关键时刻。在北京,答案已经揭晓。据《北京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5年至2009年三季度,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3.46%,提前一年实现北京市“十一五”规划中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下降20%的目标。自2007年发改委组织全国节能减排考核评价以来,北京成为每年都能完成“十一五”年度节能减排目标的惟一省市。

得益于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高端产业的积极倡导,北京的节能减排成效在全国名列前茅。最新发布的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显示,200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达75.4%,比一经普时上升了7.6个百分点。相应地,北京能源消费的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单耗水平较低的第三产业能耗1759.6万吨标准煤,占二三产业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由一经普时的31.4%增加到42.7%。而单耗水平高的工业能源消费则呈现总量下降的态势,由一经普时的2572.1万吨标准煤下降到2277.3万吨,降幅达11.5%。能源终端消费量中,电力、天然气等优质能源的比重达到61.7%,比一经普时提高了13.8个百分点。

尽管一系列数据显示了北京节能减排的成绩,但决策层已清醒地意识到,在发展中实现低碳化仍任重道远。有研究表明,今后及更长远(到2020年及2050年),北京仍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爬坡”和发展模式转型的“越门槛”阶段,城市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步伐加快,建筑、交通、居民等需求的规模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决定了北京仍然处于能源需求较快攀升、碳排放量较快增长的时期。市发改委主任张工近期就指出,“北京市服务业主导的经济结构已经确立,服务业和生活用能已经超过全市用能的一半,如何控制服务业能耗的攀升,如何通过合同能源管理、市场机制、价格调控机制和技术手段的应用来遏制三产能耗的增加显得至关重要。”

“一旦形成高耗能、高排放的路径依赖,由于‘锁定效应’的存在。再度转型必将带来巨大的成本。”在钟良看来,“推动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不仅仅是缓解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的现实问题,还将是决定未来是否掌握发展主动权的长远问题,必须从源头和现在开始抓好路径选择。”

低碳规划启航——绿色北京前景可期

近一段时间以来,随着一系列相关规划以及配套政策的出台,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十二五”时期,北京的节能减排促低碳建设将不仅在量上下功夫,更要从质上做文章。来自市规划委的消息称,今年北京将启动《低碳城市规划发展纲要》的编制,同时,还将制订《北京低碳城市建设规划标准》,力求从规划源头强化低碳意识。而已经开始实施的《绿色北京行动计划》则用一个个可量化、可评估的指标为人们勾勒出今后三年的“绿色”前景到2012年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销售收入总额将达1450亿元;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42%;完成1500万平方米既有居住建筑和普通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垃圾分类达标率超过50%:污水处理能力达350万吨/日……为此,市财政将至少拿出660亿元,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环境三大体系,在能源、建筑、交通等领域实施九大工程,同时完善标准准入、价格调控、财税金融、科技支撑、社会参与等十项机制。

低碳城市建设的蓝图正在徐徐展开,从政府引导到企业主导,意在推动低碳产业走向规模化和效益化。去年1月,《北京市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实施意见》出台,标志着北京市立体循环经济体系正逐步形成。根据《实施意见》,北京市将在区县(城镇)、园区和企业3个层面选择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并对试点单位给予政策、资金、税收、土地申请、政府采购等多方面的支持。目前,北京市已选出24家单位作为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首批试点单位涉及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都市型生态农业等领域。

时隔一年,《北京市加快太阳能开发利用促进产业发展指导意见》自今年1月开始实施,这也是近年来首次以市政府名义颁布的促进新能源发展的综合性政府文件。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意见》充分考虑太阳能产业上、中、下游整个产业链条的整体协调发展,搭建了从科技研发、装备制造到示范应用的太阳能产业良性发展平台。”据悉,北京市政府用于支持太阳能发展的固定资产投资每年将不低于2亿元。初步估算,到2012年将拉动社会投资65亿元。

区县争低碳排放——低碳建设心动不如行动

尽管城市整体性的低碳规划尚在孕育中,北京的多个区县已经在通过各种方式,探索低碳之道的“密码”了。

记者了解到,占地五平方公里、筹划四年之久的丰台区长辛店生态城已获准今年开建。这或将是北京市首个低碳社区,按照设计规划,生态城可再生能源占建筑能源总需求的比例可达20%,远高于”十一五”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建筑总能耗比例应达到4%的节能要求。

位于远郊的延庆县更是明确提出建设低碳经济社会示范区的发展目标。生态环境良好,可再生资源丰富让廷庆具备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先天优势”。去年末,英利集团、京能集团、京仪集团、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等机构总额为40亿元的6个新能源产业项目投资协议已在延庆落地,项目涉及风电场,太阳能光伏电场,太阳能光伏电池与设备制造、风电叶片检测等内容,建成达产后,预计年销售收入24亿元,实现利税1.9亿元。而同为远郊的密云县也提出建成北京首个低碳旅游实验区的目标。

东城区正在筹划出台区域碳排放标准;宣武区的广安产业园设计要主打“低碳”理念;在海淀区,今年将首设用于扶持低碳减排企业以及节能小区的专项资金朝阳区提出将在CBD打造全球首个低碳商务区……

各区县正在厉兵秣马,诸多低碳行动已将首都的低碳建设探索“预热”。这些举措多因地制宜,各有特色。而如何形成合力,还待“十二五”规划运筹帷幄。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下一篇:自我面试介绍英语范文带翻译

付费复制
学术范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