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个人先进事迹(精选8篇)
1.第一书记个人先进事迹 篇一
第一书记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第一书记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粒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她常常这样问自己,从当初走出象牙塔的青涩生疏,到如今深入田间地头的尽心尽责,8年的大学生村官工作成就了一段难以割舍的情感,让她深深爱上了这片她为之奋斗的土地。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街道)副主任(挂职)、**村第一书记**,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虽不能以参天大树做栋梁之才,就不妨做一棵小草为春天献上一抹新绿。
**当初选择了大学生村官作为职业,就做好了扎根基层的准备,女大学生村官更是赋予了她服务妇女儿童的使命。孩子是含苞待放的祖国花朵,女性为社会的发展贡献了“半边天”的力量,她们是工作中最需要关爱、最富有真情、最让人动容的群体,8年来,**与她们在共同成长。
20**年夏,一个瘦弱清秀的女孩儿走进了**的生活,她叫**,家住社区13组。**两岁时,妈妈就抛弃了她,爸爸老**身材瘦弱,**年又不幸中风,最疼爱她的爷爷奶奶也在一年后相继去世,父女两人靠低保过日子,生活的苦难让这个花季女孩过早长大,也造就了她沉静内敛,勤奋顽强的性格。
**第一次到她家走访,便为之一惊,有谁见过那用长凳搭成的摇摇晃晃的床,有谁见过那一把旧椅子就是两个人的餐桌,有谁见过凳子上的一点咸菜,锅里的一点稀饭,就是父女俩一天的伙食,又有谁见过,那瘦弱女孩身上穿着的破旧衣裳„„眼前的事物,像刀一样刺痛了**,小**和她同样是女儿,而她们的生活却是天壤之别,作为一个大学生村官,她有责任,更有信心为这对父女竭尽所能,让他们生活得更好,哪怕只是一点儿。
老**和**说,**很懂事,从不吵着要些什么,哪怕是一顿再自然不过的晚饭,**初中时,同学们都是在食堂吃完晚饭后再上自习,但因为伙食费无法减免,**便选择饿着肚子学,直到晚上九点多才回去自己做饭吃。知道情况后,**立即赶往学校,找到了班主任和副校长,向他们说明了情况,通过多方合力,最终解决了这一问题。
之后的时间里,**积极联系民政和妇联,争取到了更多的补助,一有空便去她家坐坐,送去一些衣服、食物。记得,那是第三次去小**家,孩子照例还是没说过一句话,但当**离开时,孩子却将头悄悄伸出门口,轻声说了句:“姐姐,晚上我能去村里找你吗?”**为之一震,对孩子说:“行啊,村里在拆迁,每晚至少也得十点回家,我等你!”晚上,小**带着作业来了,**很开心的迎接她,却被那几道数学题难住了,**成绩很好,一直都在班级前几,却有些偏科,数学是**的弱项,看着**纠结的脸**笑了,说,姐姐,没关系,我们聊聊天吧,拧住的眉头瞬间舒展,后来的两个小时,她们聊了很多,原来温暖就是靠近你,拥抱你。
婆媳不和、夫妻吵架、子女不孝„„这些常见的婚姻家庭纠纷几乎每天都会发生,有的矛盾解决在自家门里,有的却可能由民事事件转化成刑事事件,为社会治安埋下隐患。为了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依托村里的妇女儿童之家,**在村里建立了妇女儿童维权站,她担任维权站长,工作人员有妇女主任,有退休的教师或干部,有法律志愿者。她们一次次如及时的春雨化解琐事矛盾于无形,又一次次如拂面的春风挽救家庭婚姻于水火。维权站建立以来,她们村没有一起妇女上访、集体上访、越级上访案件,村民邻里、家庭和睦,群众安居乐业,村居治安形势良好。前年一对夫妻因琐事吵架后,女方打算回娘家后召集人手进行报复,得知这一情况后,**和维权站的人员主动上门做工作,分析利害关系,通过耐心劝说,女方终于放弃了采取极端手段解决问题的念头。矛盾一朝化解,功夫却在平时。维权站及时走访疏导,抓早抓小抓源头,确保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充分发挥婚姻家庭调解工作“第一道防线”作用。
开发区开展最美家庭评选以来,**带领一班人马不断发现、宣传身边的典型,**省五好文明家庭苏宏裕的献血大爱,如皋市最美家庭陈春红的生死不弃,让她们深切感受到了身边平民家庭的良好家风。她立足村情民意,在全村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最美家庭”推荐评选展示宣传活动,社会正能量不断集聚,村风民风文明向上,家庭邻里睦可亲,这大概就是古人所说“一德立而百善从之”吧。
村官虽小,“一腔热血温故土,四季甘霖润嘉禾”, **无悔当初的选择,妇女儿童工作是她责无旁贷的职责与守望,妇女儿童之家是她坚守奉献的阵地与家园,“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她将永不懈怠她的责任,终有一天,会“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2.第一书记个人先进事迹 篇二
河南省宜阳县董王庄乡前村就有一位这样的书记。谷志飞, 是宜阳县科技局办公室主任。2015年5月, 谷志飞来到前村任“第一书记”, 开始了他的扶贫生涯。
“谷书记, 这两天大棚里的黄瓜生病了, 可愁死人了, 你看打点啥药?”一天, 董王庄乡前村一梅姓贫困户利用微信给谷志飞发了一张黄瓜的照片和一行字。非农专业的“第一书记”会给农作物“治病”吗?别急, 收到求助信息, 谷志飞马上把问题转发到他的微信专家群里。河南科技大学刘圣明博士第一时间做出回答:“黄瓜得了霜霉病, 用烯酰吗啉, 同时采取高温闷棚措施, 中午密闭2小时, 黄瓜上部温度控制在44~46℃, 每隔7天施用1次, 2~3次后可基本控制病情发展。”谷志飞拿着专家开的“药方”, 马上来到梅姓贫困户的大棚, 与他一起忙活了大半个月, 终于把黄瓜的“病情”控制住了。这位贫困户黝黑的脸上笑开了花。
刚解决了这家的“危机”, 那家又急匆匆跑来了, 问他家大棚里豆角只开花不结果, 花还会流脓, 咋办?还有人打电话问自家大棚里西蓝花菜苗黄瘦咋办……类如此样的问题, 谷志飞每天能收到好几个, 贫困户们在生产中一旦遇到难题, 或打电话或直接上门或微信求助“第一书记”, 或把疑问通过文字或者图片发过来, 他第一时间将难题转发到专家群里, 自然有对口专家进行详细解答, 他再实地指导贫困户具体操作, 力争尽快解决难题。
谷志飞不是学农业专业的, 但是他长期在科技系统工作, 对工业、农业等领域, 以及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多有接触, 细心的他就将这些不同领域的专家分门别类地建起了自己的“专家微信群”。他认为:“农村的问题多而杂, 就算是农业专家, 也不可能样样都懂。我能给农作物‘治病’, 还真得感谢在科技局的工作优势和现代通信便利。”谷志飞拿出手机, 给记者看了他建的专家微信群, 里面涵盖了种植业、养殖业、动物防疫、农产品深加工等多个领域, 甚至涉及经济学等学科, 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河南省农科院、河南农大, 河科大、洛阳农科院等高等院校的专家, 都成了前村贫困户足不出户就能获得专业的解答的“智囊团”。
3.记“西藏区委第一书记”阴法唐 篇三
时隔两年,当听到阴老再次进藏的消息时,记者再次拨通了阴老的电话,表达对他的仰慕。电话那边,洪亮的嗓音、爽朗的笑声,使记忆切换到2年前第一次与他见面的场景:身材不高,头发虽已苍白,但红光满面,精神十足。采访期间,阴老举手投足间透露出爽练。谈到一些有趣的事情,总会呵呵的笑起来,很有意趣。回忆清晰可辨,似乎只要我再次敲开他家的那扇门,一切还可以重新开始。
投身革命 抗寇击敌
1942年,阴老任冀鲁豫八分区蒲县县大队政委。有一次,日寇“扫荡”蒲县,日军汽车部队隆隆驶来,形势紧迫,阴老接受命令掩护组织撤退。他只带了30人,埋伏在打谷场,用四轮车堵住路,等待日寇到来。当日寇汽车部队进入手榴弹投程范围时,四方枪声齐起,手榴弹爆炸声轰鸣,大部分日寇还没明白过来就已被炸死,完全丧失了抵抗力。这就是名噪一时的“蒲县小芦庄战役”。
1946年,阴老担任冀鲁豫军区八分区独立团团政委。解放战争期间,他参加了几大著名战役,转战神州各地,在枪林弹雨里奋击勇进。“平汉战役、淮海战役、鲁西南战役、进军大别山……”阴老掰着手指头边数边回忆。
1950年,时任18军52师副政委的阴老随部队进军西藏。“当时,我们在丛山冰河盘踞的高原上,在高寒缺氧大量负重的情况下边打边走。路上行军没有房屋帐篷,战士倒地就睡,晚上下了雪,早上起来白茫茫的一片,看不到一个人。一招呼人一个一个才从雪里面钻出来……”阴老边回忆边讲述,“14天行进了1400华里,部队克服了难以细数的艰苦困难。神奇地绕到昌都背后堵住了向西藏方向撤退的道路,包围了敌军,漂亮地赢得了昌都战役。”同年10月,西藏昌都解放后,完成进藏任务的阴老便留在了西藏,开始负责地方工作。这是阴老第一次进藏,一呆就是20多年。
心系藏脉 身证藏史
“进去了不等于站住了,站住了不等于站稳了。”由于历史遗留原因,起初,当地宗教势力对中央政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都很抵触,接触氛围紧张,工作展开棘手。化开这座积年累月形成的“坚冰”比进藏更加困难。
1952年,阴法唐任中共西藏工作委员会孜江分工委书记。江孜地区是“全西藏大贵族最多的地方”,地区情况更为复杂。为了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安定,争取上层贵族,团结他们进入统一战线。党中央和“三大领主”签署了“十七条协议”。对西藏的“特别”情况采取“特别”政策,尊重宗教与当地习俗的“特别”。希望当时的贵族为了西藏的安定繁荣和祖国的统一团结做出贡献。
为了积极宣传党的“宽亲”政策,说服“三大领主”,阴老为此没少“磨嘴皮子”。他亲自一家一户登门拜访。无论是闭门羹、冷言冷语,还是长途跋涉饥餐露宿,他都保持不懈热诚宣传“十七条协议”、“藏汉一家”、“爱国统一战线”、“党的宗教、民族政策”等等。还举办节日聚会、办文艺团体演出宣传等。功夫不负有心人,走过艰难,吃过苦头,阴老团结了进步人士,结交了很多上层朋友。
为了能够“站稳”,扩大党和军队的政治影响。阴老努力做好群众服务工作。修桥补路、帮助群众干活、听寒探饥、给青年、妇女做思想工作……在这些身边点点滴滴的事情中,阴老无声地在传达着党和中央的声音,如三月春雨流进藏民心中。
在藏民秋收的田地里,在和藏民混杂一起的劳动中,在部队开荒自给的人流间,很难认出来那个“泥人”,那个挥汗如雨的人,就是书记阴法唐。
1954年,江孜出现了史前未有的“浩劫”性水灾,在这场劫难中死亡1000多人。这在地广人稀的西藏是损失惨重的。有的村庄整个“消失”,只留了一棵树,成为“无人区”。阴法唐联系西藏“三大领主”紧急成立救灾委员会,拨款赈灾,要把物资发放到群众手中,减除差役。然而,这些作法与“三大领主”发生了强烈的冲突。阴老经过艰苦的工作才争取到资金平均发放给群众,而差役却只能象征性的解决。拿到党和中央政府的粮食、帐篷、衣服,激动的藏民热泪盈眶无以言表。紧紧握住工作人员的手:“党中央、毛主席处处为我们着想!”“所以这个感情啊……”阴法唐语重心长地感叹“越来越深。”
1959年,西藏上层反动“三大领主”等叛国分子,武装叛乱。群众工作扎实的孜江地区情况较轻,平叛工作很快结束。阴老抓住机会,“借势推力”推行“边平叛边改革”。
改革工作要扎实。期间,阴老亲自跑到山巅峦背的牧区点,进行试点改革。在牛羊帐篷里“蹲”上两个多月;在农区点再“蹲”上两个月。同时,推行减租减息、土地改革。取消农奴和农奴主阶级之分;对组织参加叛乱的“三大领主”开斗争大会;把叛乱的“三大领主”的土地分给农民;赎买没有叛乱的上层贵族土地。“孜江的达赖庄园就分给了群众”。讲到这,阴老更兴奋了。
有了自己土地的群众深爱感动,奔走相告。有的直接跑到刚分的地里睡觉,有的跑到地里,捧起一把土高高扬起“我解放了!”群众坦开一片心,真情甘唱共产党,深信毛主席。“坚冰”熔化成一江春水。血脉情深溶成一家。藏民见到工作人员都称“老师”,把解放军称作“菩萨兵”。
21年的群众工作、统一战线工作、平叛、土改……砸碎了禁锢在人民身上的铁链,推翻了封建农奴制度。西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青天白云的高原上回响着嘹亮的《翻身农奴把歌唱》。这些泪水,这些歌唱,这些欢笑,这些岁月,这些面孔,阴老一一见证。
重返藏土 发展经济
稳定团结群众,保障边境和平。在中越自卫反击战中,阴老还担任了中印边境反击战作战指挥。1971年“文革”时期,阴老被调出西藏,任福州军区副政委。1978年,调任济南军区任副政委。但对于西藏,阴老“总感觉还有回来的时候。”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首抓西藏问题。1980年3月,中央召开西藏工作座谈会,研究西藏问题。阴老主动申请重返西藏工作。
1980年,阴老以“西藏区委第一书记”、“西藏自治区第三届政协主席”的身份再次登上这片土地。在党的政策指引下,在改革开放的思路引领下,文革期间十万多人的冤假错案一年内全部平反。西藏很快纠正了左的错误,工作重点也很快转移到经济建设上。
阴老根据西藏当地的情况,实事求是贯彻落实中央政策。“农区土地归户使用,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牧区牛羊牲畜归户自由自养,长期不变”;“免农业税”……经济很快得到了发展。同时,阴老再三强调“不再做那些为了‘补空白’,即使‘没原料’、‘没条件’也要硬上的项目”。
为了吸引人才参加西藏建设,1982年,阴老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了署名为《欢迎有志之士到西藏去》的文章。文章发表后,信如雪片飞来。当时有近4000大学生自愿入藏。他们当中不乏杰出人士,胡春华就是其中之一。
1984年,全国人均收入340元左右,西藏人均收入300多元。已经由原来的倒数第二,跃升到第20位。阴老二次进藏工作的5年里,社会团结、国防巩固。1985年7月,阴老再次被调出西藏,任北京第二炮兵副政委。
阴老两次进藏、两次离开,26载风雨,26载藏情,他执着地行走在高原路上不屈不挠,锲而不舍。再次离开西藏,殷老藏缘未尽。
梦系铁路 奔走呼吁
1978年,铁道部铁道兵开会认为,滇藏铁路比青藏铁路优越,上报中央先修滇藏铁路。中央批示:滇藏路好,青藏铁路放弃。正在铺设的青藏铁路被冻结,而后滇藏路也因资金不济而搁浅。为此,阴老忧心忡忡。1981年12月18日,在中央召开的工作会议上,阴老说“西藏不修铁路不会大富起来”, 特别强调了修青藏铁路的必要性,建议将青藏铁路列入“六五”计划。报告获得了当时铁道部部长杨万里的认同,青藏铁路工程启动。
然而,1984年“修铁路不如修公路,修公路不如搞航空”的说法使青藏铁路再次“结霜”。
1990年已经调离西藏五年的阴老回西藏调查研究,在报告中他再次建议“下决心修青藏铁路”。并为新华社坚持写内参,极力呼吁青藏铁路工程的启动。
1994年,病床上的阴老在向江泽民汇报工作时,仍旧没有忘记强调修建青藏铁路。并建议将青藏铁路列入2000年前工作计划中。这次汇报引起了江泽民的关注。在4天以后的第三次西藏工作会议上,江泽民提出:要做好进藏铁路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听到这个指示,阴老含泪而笑。
接着,阴老找寻到了青藏铁路规划图,在国家计委铁道部搜集了资料和数据,经过各方面了解情况后,1999年开始起草报告。2000年2月10日,阴老将《关于青藏铁路复工的报告》提交给中央领导。报告中明确提到了修建青藏铁路的意义。突出强调“现在是拍板的问题,不是争论的问题。”及“早修早收益”的观点。报告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重视。2000年4月,江泽民听完十五大计划项目报告时,提出:怎么没有青藏铁路。青藏铁路已经成为国家领导人的关注的项目。之后铁道部两位副部长先后去考察了青藏铁路。
十五届四中全会西南组会议中,江泽民作出重要批示:青藏铁路十分必要,应下决心尽快开工。2001年2月,国务院批准立项。同年6月29日,青藏铁路开工建设。
2004年,阴老坐在汽车上,沿着青藏线再次考察西藏,发现青藏铁路已经没有太难的工程,完全可以提前通车。咨询完专家后,阴老向中央提交了建议青藏铁路提前通车的报告。12月,胡锦涛批示:同意提前通车。这使得2007年通车的青藏铁路提前一年投入使用。
12000公里的路程,行驶了近半个世纪;期盼了几十年的汽笛声,终于在2006年7月1日拉响了。为了青藏铁路阴老三次在会议上呼吁,写过六份报告,多次通过新闻媒体呼吁,前后奔走20年。阴老下这般“苦功夫”,不懈不馁究竟为何?似乎阴老的一句话最能窥其心思:“西藏人民最需要什么?一个发展中的西藏,没有铁路,西藏是不会大富起来的……”在阴老心中,“为西藏人民修建一条铁路”的愿望是他的不竭动力。
阴老见证了西藏的成长和变革,几十年风雨岁月冲刷着出光洁玉石般的藏情。如今回忆起来,电影胶片般掠过:西藏农奴劳作;社会主义制度改革;一张张淳朴的笑脸;高楼平地而起;改革开放包产到户;一直到现代化的拉萨。“亲身经历的,亲自建的。”阴老的西藏记忆是一部浓缩了的西藏近代史。
4.第一书记先进事迹 篇四
感恩扶贫情
担任**村“第一书记”以来,始终不忘肩上的责任和使命,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指导乡村经济发展,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入手,真抓实干。
一、建强组织,凝心聚力
加强村委班子团结、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思路。把开展党建工作、激活人心作为甩掉贫困落后村帽子的重要抓手。一是改扩建党员活动场所让党员有专门的活动阵地;二是理顺两委关系增强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三是强化大局意识统一思想;四是注重制度建设规范工作程序;五是注重落实规定确保廉洁自律;六是注重党员素质教育和发展新党员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几年的努力,支部班子讲团结、顾大局、守纪律、群众信任度也大大提高。
二、发展经济、为民实事
始终把发展经济、群众增收作为第一要务。经过长期努力,**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前的贫困村变成了如今的文明村、示范村。我们建成了宋家坪安置点、改造了群众的房屋、加宽了道路、解决了群众关心的各种难点问题,产业方面,我们发展了1600亩的绿茶和1226亩的白茶。群众的生活的到来改善、收入也是成倍的增长,2018年底**村更是高质量的顺利完成脱贫攻坚摘帽任务。
5.驻村第一书记先进事迹材料 篇五
——驻村第一书记张浩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张浩,男,蒙古族,中国共产党党员,内蒙古党校研究生学历。2009年参加工作,任伊金霍洛旗国有资产管理局资产股主任。2014年9月-2017年1月,派驻伊金霍洛旗苏布尔嘎镇毛盖图村,任第一书记。2018年4月至今,由伊金霍洛旗组织部统一安排,再次担任毛盖图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
四年来,张浩同志积极践行“做合格党员、当干事先锋”的要求,履职尽责,奔波于“精准扶贫”第一线,勇做扶贫先锋,用实际行动,为扶贫攻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受到了上级领导的一致好评。
当好第一书记 尽职履责不懈怠
一、精细调研,摸准村情,确立扶贫工作思路。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张浩上任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进行精细调研,摸准村情,确立扶贫工作思路。
毛盖图村,距离镇政府10公里,总面积19.5平方公里,下辖5个社,总户数231户,总人口为497人。其中常住户76户149人,外出户155户,348人。少数名族(蒙古族)3户5人,党员17名,低保户10户,残疾人15人(重度残疾2人)。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共有6户,贫困人口13人。该村农牧业自然条件较差,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制约了该村的发展。
2018年再次派驻到村后,张浩迅速走遍全村的常住户,重点入户走访6户贫困户,访贫因,挖穷根。通过走访调研,张浩同志深刻认识到:该村的脱贫关键,是要培育适合当地的主导产业,解决内生动力。结合村情,提出“强组织,建产业,求外援”的工作思路,试图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毛盖图村村情的扶贫工作新路子。
当好引路人 扶贫帮困见成效
二、抓党建,重宣传,为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
为解决毛盖图村基层党建薄弱、扶贫缺乏带头人的问题,张浩多措并举。
一方面是抓党建。组织带领村党员干部开展“两学一做”教育活动,鼓励大家在扶贫攻坚战斗中,做标杆,树榜样;落实成立了毛盖图联合党支部,同帮扶单位伊旗国有资产管理局党员同志、帮扶责任人定期召开“三会一课”,并按组织要求,做好党员积极分子培养工作。
另一方面是重宣传。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张浩同志非常注重党的精准扶贫政策教育。其一,通过大力开展“不等不靠,艰苦奋斗”、“精准扶贫,不是养懒人”等思想培训会,积极宣传党的精准扶贫政策,增强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其二,利用国有资产管理局、伊金霍洛党建等新媒体微信公众号,刊登宣传了驻村工作队驻村日记等文章数篇,点击率累计4000以上,同时被市委组织部公众号刊登信息一篇,及时宣传驻村工作队消息,展现派驻毛盖图工作队风采,得到了大家的充分肯定。
当好贴心人 情系百姓暖民心
三、成立村办企业,激发精准脱贫的“内生”动力。
为了培育适合该村的主导产业,激发脱贫的“内生”动力,张浩同志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社会参与”的原则,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让毛盖图村呈现出“户户要发展,()全村要脱贫”的精准扶贫氛围。2017年,毛盖图村成立了村集体经济公司——“毛盖图种养殖公司”,主营肉羊养殖销售业务。帮扶单位为公司筹集借款七万元;公司同组织部争取“红色领航行动”借款三万元,作为公司起步资金。2017年用收益金发放给贫困户共计15只羊,近200只鸡仔,并且年底结账时已达到盈利。此举,激发了该村群众脱贫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给大家带来了党和政府精准扶贫政策的温暖和阳光。
四、争取外援,夯实基础,确保帮扶到位。
为了早日帮助该村脱贫,张浩同志借力党和政府的精准扶贫政策,积极奔走,争取外援,夯实基础,确保帮扶到位。
一是多方协调。2016年,他通过多部门协调,为毛盖图村争取到了百亩耕地项目,新增变压器一台,机井三眼,高压电线3公里,项目资金12万8千元。
二是向供电部门反映实际情况,2018年至今,为毛盖图村四社争取增加变压器一台,电压线路3.8公里,基本解决了四社多年来的供电不足问题,年底在“农网改造”项目中,可以完全解决整村供电问题。
此举,极大地助推了该村扶贫攻坚的发展步伐,受到了该村群众的热烈称赞。
五、当好政府“助手”,积极参加、开展、完成基层任务。
一是按照镇党委、政府统一安排,组织驻村工作队为村民讲解农耕地确权工作的重大意义,实地协调化解多起土地纠纷矛盾,帮助完成村民土地确权登记,累计完成登记表填写300多份,配合完成了农耕地草牧场确权工作。二是协助完成驻村“三委”换届工作。为了保证毛盖图村完成2018年“三委”换届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组织驻村工作队全程参与、监督、配合毛盖图村换届选举,通过“一次预选”、“两次选举”,圆满完成了此次“三委”换届工作。
六、真诚倾注,结成了“帮扶亲”。
针对贫困户情况,张浩同志积极向单位领导汇报,组织帮扶队伍到六户贫困群众家中,开展帮扶、慰问等活动。为贫困户送去大米、面粉、菜油、鸡仔等。倾注了单位的真诚关怀,结成了“帮扶亲”。
付出,终于换来了丰厚的回报,根据今年苏布尔嘎镇对毛盖图村的全村常住户动态管理摸底调查,统计结果显示,该村贫困户收入在2016年已经高出国家贫困户基本标准,至此,该村贫困户人均收入均以每年10%的增长率,持续增收,达到正常脱贫的基础上“脱贫不脱政策”,对切实有扶贫需求的,继续给予政策性扶持。今年10月11日,驻村召开毛盖图村“三委”、社长、村民代表会,确定了毛盖图村本年度没有疑似贫困户。目前,我村贫困户0户,脱贫户6户13人,其中稳定脱贫4户9人。
6.驻村第一书记事迹材料 篇六
小麦、玉米、花生等,村民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种植苹果、桃等经济林为主。
上任四个多月来,***与村“两委”成员一起,从群众关心的小事入手,落实各项惠农政策,为村民谋福利。村委大院里不锈钢旗杆上飘扬的国旗,村委墙上悬挂的基层组织建设规章制度、廉政建设制度都让人耳目一新,这些都是***到***村任职以来带来的新气象。***村有三位建国前老党员,***了解情况后,经常走访慰问,关心老人的身体健康,询问老人的生活状况,切实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七一”前夕,他陪同区政协领导走访慰问老党员,并为他们送去食用油、大米等慰问品。
去年,***村千方百计筹措资金30余万元,修建硬化了1.6公里道路,极大方便了群众的出行和水果的销售,但由于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工程款一直未结清。***了解情况后,积极协调上级有关部门实地查看道路硬化情况,争取补助资金2万元,为村里减轻了包袱。
***认识到和谐的环境是发展的重要因素,他协助村“两委”认真排查不稳定因素,使上访案件消化在镇村范围内,做到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维护了村庄稳定。
7.第一书记个人先进事迹 篇七
一、高校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工作的实践总结
(一) 加强沟通协调, 新农村建设结硕果。
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下, 第一书记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动员电视会议精神, 立足农村实际, 大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切实推进为民办实事工程。2014年1月统计, 龙昌村共筹集资金1, 200万元, 其中政府投入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资金1067.75万元, 帮扶、慰问资金132.25万元。新建人饮灌溉工程2处, 自来水管网布置3处, 新建1栋小学生食堂、1栋小学生宿舍楼、1栋小学教学楼, 硬化球场1个, 改建文化宣传廊两处, 改建2座危桥, 危房改造23户, 建设沼气池26个, 共硬化水泥道路16.5公里, 开通屯级砂石路2.5公里, 绿化村屯道路11公里, 美化水塘整治2个, 新建排涝沟1.8公里。在驻村帮扶单位和县水利局的支持下改善龙昌村人饮工程和排涝沟项目建设, 缓解了龙昌村饮水难问题;在县交通局的帮助下投入资金479万元修建龙昌至勉圩村11公里的村级水泥硬化道路, 实现了龙昌人民的夙愿。期间,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当学院获悉马山县百龙滩镇龙昌村饮用水有困难后, 立即指派水工系为该村解决问题。2012年4月21日, 水利工程系师生一行7人, 驱车前往马山县百龙滩镇龙昌村, 就该村的饮水难问题进行调研。石春丽党组织第一书记介绍该村属岩溶山区, 受地理条件制约, 尽管已经建成饮水工程, 但水源取自地下溶洞, 一遇旱情, 溶洞水干涸, 便无法取水饮用。调研组一行到达龙昌村后, 立刻赶往现场勘察, 查找该村人畜饮水工程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并拟定解决方案。随后, 测量人员深入地下70多米深的溶洞水源点进行测量, 经过4个小时连续作业, 克服溶洞内地面陡峭湿滑、狭小、光线不足、难以通行等困难, 顺利完成了测量任务。
(二) 积极开展智力帮扶, 农民素质得到显著提高。
为转变农村群众落后的生产观念, 加强培养群众勤劳致富、科技致富观念, 发挥后盾单位资源优势的同时, 石春丽党组织第一书记积极与县扶贫办、科研单位等联系, 为农村群众开展面对面的科技、致富培训活动, 以此鼓舞群众干劲, 指导和帮助群众致富。据不完全统计, 在村委的积极组织下, 龙昌村两年来共开展各类培训班31期, 参加培训2, 060人次。其中,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和龙昌村委签订了“水电科技三下乡”科技服务示范点并正式挂牌;商务部住南宁特办专员先后两次到村给村干和党员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 并编写出版二期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墙报, 印发宣传资料50份;石春丽党组织第一书记还把壮族会鼓和扁担舞纳入村小学的课程中, 指定专门的老师进行传授, 传统文化在下一代的孩子身上得到传承和发展;组建了一支学生文艺队和一支村民文艺队;两年来组织文艺队参加县、镇、村举办文艺晚会场, 体育比赛4场, 有效地促进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 丰富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推动马山文体事业的发展。
(三) 真心帮扶困难户, 利用社会关爱之手温暖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出资5万元, 先后慰问帮扶30户困难家庭和帮助村委、小学改善办公设备个体老板赞助党员活动, 出资0.5万元给每位党员送上一台电风扇。南宁爱心公益团到小学开展“捂热·山里娃的寒冬”为孩子们带来了棉被、球鞋、体育器材、衣物等, 折合人民币3.8万元。南宁肥仔饭店的总经理带领饭店员工, 先后两次到村开展新春慰问小学生活动 (给每个孩子送上两套秋冬校服) 及中秋慰问留守老人留守儿童活动, 慰问资金累计5.万元。在矿石老板的赞助下, 投资2万元整改危桥一座。世界宣明会驻马山办事处共募集资金17.69万元, 帮助小学校园美化建设和解决群众文化、教育、卫生、经济、基础改建, 宣明会闪耀的名字深入千家万户。在马山电视台爱心栏目的牵线下, 帮扶6户困难户, 慰问资金达3, 000元。石春丽党组织第一书记个人出资0.5万元帮助困难户。2013年1月由网友和学院共同出资0.4万元资金扶持贫户养7只羊, 目前已经发展成12只。在市、县残联和马山县交通局的爱心帮扶下, 筹集资金2万元为残疾困难家庭建设新家园1处、帮助4户残疾困难户改善生活条件。
(四) 打造特色产业, 推动农民持续增收。
百龙滩镇龙昌村坚持“三创新”, 即思想创新, 观念创新, 工作创新, 走出了一条符合龙昌村实际, 又富有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新路子。石春丽党组织第一书记请来自治区蚕卷总站的专家, 结合龙昌村的生态环境, 多方论证, 形成了“山上特殊种养 (竹子、金银花、名贵树种、养羊) , 山下三创业园 (24个大棚蝗虫养殖、二人转手工作坊—皮包半成品加工、扶持能人贴息贷款竹鼠养殖兼扶贫大户养殖) 和一个产业链 (种桑养蚕连片种植) , 目前已发动群众自主种桑357亩, 流转土地100亩。产业推动龙昌村就近就地就业, 提高转移收入, 在新农村建设中起到典型示范作用。
(五) 因地制宜, 多措并举, 绘就美丽生态新图景。
自开展“美丽马山·清洁乡村”活动以来, 石春丽党组织第一书记围绕“清洁乡村·第一书记第一现场”主题, 以“三清洁”为主要任务, 以“干字当头、实字当先”为活动理念, 充分发挥作为第一书记第一现场的先锋示范作用, 组织引导龙昌村党员群众积极参与主题实践活动, 筹到清洁乡村主题活动资金3.5万元 (其中后盾单位援助1.1万元, 商务部住南宁特办援助1.4万元, 南宁肥仔饭店援助3, 000元, 马山县交通局援助2, 500元马山供水公司援助2, 000元, 石场老板援助1, 000元, 第一书记个人援助1, 500元) , 石春丽党组织第一书记把帮扶资金和项目落到实处, 切实抓好清洁乡村各项工作, 在镇党委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 实行屯级、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垃圾模式, 极大地改善了村里的卫生条件, 实现村容村貌整洁美观。
二、建立高校住村干部活动长效机制的实践思考
回顾马山县百龙滩镇龙昌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工作探索和实践, 确实取得了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积极成效, 开拓了切实可行的扶贫项目, 使农户积极参与项目, 真正做到为农民谋利益, 干实事。
(一) 明确开展干部入乡住村活动的深远意义, 是高校坚持推进、作出成效的前提条件。
学院党委按照区党委的要求扎实工作, 开拓创新, 提到新的水平。
1. 学院党委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干部入乡住村工作的重要意义。
必须在贯彻中央和区各项指导思想和战略部署中找准切入点, 在服务大局、服务农村中找准结合点, 把这项工作建设成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连心工程, 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实事工程, 成为构建和谐广西的温暖工程, 成为振兴广西的示范工程。
2. 领导思想重视, 思路明确, 单位上下联动, 使干部入乡住村活动顺利进行。
学院党委及时召开党委工作会议, 干部入乡住村活动的相关工作, 成立了“干部入乡住村”活动办公室, 把干部入乡住村纳入年度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 制定出详细工作方案并督促落实, 发动全体党员积极参与这项活动。
3. 深入农村, 结对调研。
主管领导亲自挂帅深入农村基层, 各行政部门及部属有关科研教学推广单位共同参与。通过举办技术培训班、组织小分队、组织专家队伍和赠送科技资料等多种形式, 为农民提供形式多样的技术服务。
(二) 积极发挥教育部门优势, 积极探索干部入乡住村活动的长效机制。
把干部入乡住村作为解决“三农”问题, 构建和谐广西的重要抓手。着眼于进一步增强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后劲, 逐步把临时性分散性的援助帮扶, 变为有组织有制度有保障的运转机制。一是健全项目机制。要切实加强项目开发、项目实施和项目评估等工作, 逐步建立完善包括项目论证、规划、实施、监督、评估等内容的一整套制度, 使更多农民感受到党委政府的帮助温暖和作用。二是健全社会化的投入保障机制。找准工作增长点和社会需求的兴奋点, 牵动影响辐射更多的社会机构和社会力量支持参与工作, 广泛吸纳有效整合社会资源, 壮大物质依托, 建立社会化的工作平台和机制。三是健全激励机制, 健全评价体系, 表彰突出单位和个人, 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三) 推动形成“万名干部入乡住村”工作齐抓共管的生动局面。
贫困村住村第一书记的工作之所以能取得丰硕成果, 很重要的原因, 就是党委政府高度重视, 相关部门沟通协调, 社会各界广泛参与, 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 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建议在下一阶段要坚持已经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 继续把这项工作做好、做大、做强。
摘要:自2012年广西启动“万名干部入乡住村”活动以来, 各大高校选派优秀老师担任各定点的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 取得了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积极成效。“贫困村住村第一书记”活动作为解决“三农”问题, 构建和谐广西的重要助手, 学院将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长久的机制来建设。我们在总结经验的同时, 将长期坚持把这项工作做好做大作强。
关键词: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长效机制,帮困扶贫
参考文献
[1] .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组织部.关于在全区发展“万名干部入乡住村活动工作方案, 2012 (13)
8.第一书记驻村来 篇八
河南省委把选派第一书记工作作为强根基、补短板、谋脱贫、奔小康的大事,摆上重要日程,科学谋划、精心组织,带动各级各部门抓实施抓推进抓落实。驻村第一书记在农村党建、经济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如今,在河南农村,第一书记已经作为特有的时代符号深入人心,发生在他们身上的许多故事让人感动,他们不畏艰辛,探索出了许多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模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被委以重任的第一书记们,必将成为承担“十三五”期间河南如期完成扶贫脱贫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的主力军。
惊蛰过后,春意萌动,特别是在城市里,几个暖阳天过后,柳条就开始吐绿了。在农村,春天总要来得晚些,大多植被都尚未复苏,加之春节返乡的农民相继返城,村庄显得有些空寂。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此时已经打点行装从家园出发,贫困、落后的村庄是抵达的地方——他们就是驻村第一书记。
“按照中组部的部署要求,河南省委坚持把选派第一书记作为推动基层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的重大举措,作为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有力抓手,从省、市、县党政机关选派12332名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实现了对4626个党组织软弱涣散村、866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105个艾滋病防治帮扶重点村全覆盖。”河南省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强根基、补短板、谋脱贫、奔小康”
2010年7月以来,河南省委作出了选派机关党员干部到“软、穷、乱”村任第一书记的重大决策。5年来,驻村第一书记在农村党建、经济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选派第一书记是推进扶贫开发、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是夯实基础、推动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深化的重要举措,是密切党群关系、凝聚改革发展正能量的有效途径。”河南省委副书记邓凯强调。
河南省委把选派第一书记工作作为强根基、补短板、谋脱贫、奔小康的大事,摆上重要日程,科学谋划、精心组织,带动各级各部门抓实施抓推进抓落实。
去年下半年,河南省委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选派第一书记工作,研究批准了《关于全面开展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实施意见》。省委书记郭庚茂明确要求,要把选派第一书记工作与确保“十三五”期间如期完成扶贫脱贫任务、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结合起来,坚持标准、严密组织、采取措施、完善政策,真正把第一书记选好管好,充分发挥作用。
河南现在已经形成各地各部门普遍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机构和机制。比如河南省纪委就专门明确一位副书记、一位常委分管,把第一书记工作与中心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推进;信阳市由市委书记担任第一书记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滑县把领导力量向下延伸,从22个乡镇和产业集聚区各挑选一名负责同志任第一书记工作队长,配合县委选派工作领导小组共同做好有关工作。
特别是去年8月,河南对全面开展选派第一书记工作特别进行了动员部署,河南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夏杰在主持会议时说:“各地各部门要以‘严和‘实的精神,抓好选派第一书记工作。”
选优派强,到基层一线去担当重任、接受考验
众所周知,农村群众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思想观念较为落后,没有更多的发展思路,加之农村民生建设相对滞后,交通不便,缺少资金,缺少发展的龙头产品,这些都对农村发展带来很大的阻碍。
实践证明,第一书记的能力素质、作风形象如何,直接关系到选派工作任务能否顺利完成,要切实加强指导和管理,努力打造一支素质高、作风实、能干事、干成事的第一书记队伍。选派第一书记,必须把好人选的政治关、品行关、廉政关和能力关。
为此,河南严把资格条件,坚持选优派强。省委强调选派第一书记是政治任务,要求各级各部门必须舍得把那些优秀干部、骨干人员拿出来,到基层一线去担当重任、接受考验。
首先是严格把关“选优”。按照单位动员、个人报名、党委组织部审核等六步工作程序,把好政治关、品行关、廉政关和能力关。经过层层从严把关,河南选出的12332名第一书记结构合理、素质良好。其中,处级干部464人,占3.7%;科级干部5464人,占44.3%;45岁以下的8206人,占65.6%。
其次是因村定人“派准”。河南把派驻村的突出矛盾与干部的工作经历、专业特长结合起来,科学调配、用人所长,一批熟悉党务的干部被派往软弱涣散村,一批经济管理部门的干部被派往贫困村,一批医疗卫生系统干部被派往艾滋病村。比如郑州市充分发挥军转干部综合素质全面的优势,市直选派的101名第一书记中军转干部占55%,全部被派往“软、散、乱、穷”最突出的村。
最后还要狠抓培训“育强”。第一书记入村前,省市县三级分级负责,就农村基层党建、涉农政策法规、群众工作方法,对第一书记进行培训。比如省派第一书记示范培训班由省委组织部、省委农办、省财政厅、省扶贫办和省卫生厅领导同志分专题作辅导报告。第一书记入村后,各级党委还要对其持续加强培训,要求派出单位和第一书记所在乡镇,分别明确1名领导班子成员作为联络员,经常深入派驻村,对第一书记进行“传帮带”。
强化战斗堡垒,突出党建引领
选派第一书记是夯实基础、推动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深化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关键,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地位不能动摇、战斗堡垒作用不能削弱。
“针对我省部分农村‘软、散、乱、穷等问题综合交织的实际,我们把强化党建作为第一书记的首要职责,要求第一书记抓党建促发展。”河南省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第一书记以培养“双强”村党组织书记为重点,通过集体学习、个别谈心、外出考察等方式,提高他们的政策水平,开阔他们的思路视野,提升派驻村党组织的建设水平,建强支部核心。
“六步工作法”是第一书记驻村工作行动指南,他们按照组建工作队伍、绘制村情五图、部门集体会诊、制订整改方案、整建效果评估、落实责任追究的程序,有望使全省4626个村党组织软弱涣散的局面彻底扭转。
落实好基层四项基础制度,对于解决派驻村“软、散、乱、穷”等突出问题,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具有根本性意义。河南把基层民主决策、矛盾纠纷调解化解、便民服务和基层党风政风监督检查四项制度,作为提升农村治理水平的根本性措施,指导第一书记认真检查总结四项基础制度落实情况,研究改进措施。
此外,河南把建强基层组织作为第一书记推动各项工作的基础和保障,着力解决村班子中存在的“软、散、庸、懒”等突出问题,真正把农村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战斗堡垒。
将真情融入农村
带着方便面,徒步行走十几公里,河南省扶贫办派驻驻马店确山县竹沟镇西王楼村第一书记吴树兰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走访了全村300多农户。从唠嗑谈心做起,在不到半年的时间,这位副厅级干部便成为村民信赖的热心大姐。
脱下皮鞋换布鞋、学做农活当村民,面对面听取群众意见、实打实为群众服务,和吴树兰一样,许多驻村干部正是带着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情怀,使自己真正融入到了农民中间,架起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连心桥”。
只有为群众多办好事办实事,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赖支持。要始终坚持把农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起,把村民愿望迫切、条件许可的事情办好,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艰苦的条件,发展的重任,也让第一书记们在农村广阔天地中接了地气,聚了民气,长了才气,壮了底气,实现了思想认识和工作能力的“双丰收”。许多第一书记深有感触地说:驻村这段宝贵的经历将会影响一生。
在第一书记们为河南农村发展奔波的背后,是省、市、县出台的保障政策,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真正让他们融入农村、扎根基层。
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关键,对涉农资金项目进行有效整合,对派出单位力量进行充分挖掘,对第一书记的工作生活进行充分保障,推动帮扶政策、资金项目、人力物力“三向集聚”,积极构建大帮扶格局。
河南省委组织部实行“干部当代表、单位做后盾、领导负总责”的工作机制,明确派出单位主要负责人为驻村任职工作第一责任人,举单位之力,尽帮扶之责,为派驻村提供人才、资金、项目、信息、技术等方面支持。
在考评上,对表现优秀、实绩突出、群众反映良好的第一书记优先评选先进、提拔使用、晋升职称。一项项创新举措,不仅让选派单位对驻村工作“高看一眼”,更激发了驻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
当好扶贫攻坚主力军
去年秋季,位于辉县市太行山脚下的白道村迎来了第一个冬桃丰收年,功臣是来自辉县市人民检察院的驻村第一书记韩喜群。为了带领白道村实现脱贫,3年来,他多方筹措资金,先后为村里修了路、打了井、架了电,并深入考察后引进了效益可观的冬桃树。
河南通过选派第一书记,深入落实党的扶贫开发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紧紧抓住贫困村、贫困户这个薄弱环节,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确保如期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目前,推进精准扶贫显然是第一书记的一项主要任务。按照“真扶贫、扶真贫”的要求,河南各贫困县以村为单位,由第一书记牵头,开展了建档立卡贫困户核查工作。
此外,河南立足于拓宽帮扶渠道、充分调动派出单位的整体力量,组织选派单位党员干部或支部与派驻村贫困户开展结对帮扶,确保实现帮扶措施到户、脱贫成效到户。目前,各派出单位正在通过“一帮一”“多帮一”“一帮多”的形式,组织机关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开展结对帮扶。
第一书记是扶贫攻坚的重要力量,要充分发挥他们掌握村情、落实政策、引领发展的作用,促进扶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选派第一书记要更加强调落实好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部署要求。
【第一书记个人先进事迹】推荐阅读:
村第一书记个人述职报告08-11
社区书记促和谐发展先进个人事迹07-14
记公司先进个人,营业所收员先进事迹10-30
支部书记个人工作总结06-25
团委书记个人述职报告11-07
县委书记个人述职述廉报告06-26
县委书记个人述职报告陈述(汇报)10-26
2010乡镇副书记个人述职报告11-15
乡镇党委书记廉政建设个人总结07-06
乡纪委书记个人述职述廉报告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