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广场设计控制原则

2024-11-09

城市广场设计控制原则(精选7篇)

1.城市广场设计控制原则 篇一

城市广场设计的意义

广场不仅是城市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还是一个城市、一个区域具有标志性的主要公共空间载体。拿破仑曾把意大利的圣马可广场誉为“欧洲最美丽的客厅”。广场一般是按照城市、乡镇、区域性空间的功能要求而设置,是提供人们社会活动的空间。广场上可组织集会、交通集散、居民游览休息和商品交易等活动。广场一般周围布置一定的绿化设计建筑和设施,它能表现城市艺术面貌和特色。

在城市、乡镇、区域性空间中,对广场的数量、大小、分布和布置应根据城市、乡镇、区域性空间的性质、规模和广场本身的功能要求做出系统安排。

2.城市广场设计控制原则 篇二

一、注重美术基本技能训练的原则

在西方美学史上, 设计一直被认为是艺术序列的开始而备受重视。设计艺术以其所独有的特征和其他艺术相区别, 它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交叉性综合学科。设计师作为设计艺术的创造者, 既是工程师, 又是艺术家, 因此在规划设计类专业的教学中, 美术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 在从事城市规划类专业的学生身上往往表现以下特征: (一) 学生常常会对美术学习产生一定的困惑, 不知从何下手, 不知美术学习与日后的设计有何具体联系, 而原有的美术教育只是单一地从素描、色彩等方面进行教学。 (二) 招收的学生多为理工科, 缺乏美术基础, 教师不自觉地将教学降低为“中学美术补习课”, 导致“削足适履”的现象。 (三) 受美术课程学时的限制, 素描、色彩、渲染类课程的总学时过少, 对于美术基本功弱的理工科学生来说缺少足够的课堂训练。 (四) 缺少对设计艺术的本质认识, 将其笼统地视为“修养课”, 势必将规划设计类美术教学混同于普通的美术教育, 没有在事实上将其定位于“专业基础课”, 以致美术教学与专业脱节。 (五) 没有认识到美学和艺术理论教育在城市规划类教育中的地位, 所以与之相关的课程开得太少。

城市规划类专业美术教学的首要目的是:美术基本技能的训练, 即艺术处理和表达手段的训练。然而, 经常有学生反映头脑中有许多好的想法, 就是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出来。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城市规划设计需借助于绘画修养来准确表现设计意图, 需通过手中的画笔传达设计思想。所以解决这一矛盾, 应强调素描、色彩、速写等基础训练, 重点在于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艺术表现能力。一方面是表现能力的训练, 另一方面是审美评判能力和造型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将基本的功能训练融入以创造性设计为主线的启蒙教育, 让基本功能训练服务于创造性, 在每次的重复性训练中发现新的规律后再创造出新的结果。例如, 在进行文化广场的环境设计时, 美术的功能就发挥出来了。我们可以大量引入树林、花卉、草坪、动物和水等, 这些自然物体本身就是美术中的重要元素, 同时也是城市文化广场环境设计的重要手法。例如西安钟鼓楼广场, 就是利用大量的绿化点缀广场的环境。引入动物设计广场文化的环境更是数不胜数。例如欧洲的一些广场上的鸽群已经成为当地的一大景观, 德国的汉堡市政厅广场前的河上的天鹅和水鸟也成为重要的景观。城市文化广场的水环境设计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主要有两种形式: (1) 以水的单独造型方式。 (2) 以水与其他环境或个体配合的方式。例如, 美国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喷泉广场, 中央是一组由电脑控制的160个喷嘴的音乐喷泉, 440棵柏树如同由水中生出来, 人走在路面上, 就如同漂在水面上。又如, 波特兰市的两个广场也是以水为主题, 不同的是这里的水环境是动态的, 创造出的瀑布、涧流等汹涌澎湃的自然景观, 给人以激情和享受。著名的建筑师小沙里宁设计的圣路易斯市的标志圣路易斯拱门也建在河边, 与河水相结合。这些城市广场的环境的设计, 表面上似乎跟美学无关, 其实无不跟美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城市规划类专业美术教学的另一目的就是培养开发创新能力和感性素质。创新是艺术的灵魂, 艺术创新能力的开发对城市规划设计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 他们惯用的思维方式是理性的逻辑思维占主导, 缺乏感性认识思维, 因此同时要培养他们的感性认识及形象思维能力, 使他们更适应专业特点, 这是课程教学的目的, 也是因为设计艺术是典型的感性与理性、情感与理智、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艺术形态。例如, 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 应该注重公共艺术品本身的应用。在一般情况下, 公共艺术品往往会被人忽略。公共艺术品包括雕塑及一些环境艺术设施 (包括柱廊、雕柱、浮雕、壁画、小品和旗帜等艺术作品) , 具有纪念性、主题性、标志性、游乐性、观赏性等功能。公共艺术品在城市文化广场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雕塑艺术是设计师运用形体与材料表达设计意图和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法。文化广场的魅力离不开雕塑的设计, 它是组成环境设计的重要因素, 用它本身的形与色装饰环境。不同的时代赋予雕塑设计不同的要求与内容:纪念性的, 例如南京雨花台的人民英雄浮雕;纯装饰性的, 如圣保罗大教堂檐口上的雕像;宗教性的, 如耶稣雕像、观音雕像;纯艺术的作品, 如断臂的维纳斯雕像, 等等, 这时的雕像都是具象的。在这之后, 随着抽象雕塑的产生, 人们开始用自己的理解诠释雕塑其中的含义, 如毕加索设计的“无题”雕塑, 人们可以凭自己的想象理解它。现代越来越多的雕塑设计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成为人们生活的调味品, 如日本设计师关根伸夫设计的“带腿的石头”, 一块石头下面由四个弯曲似腿的柱子来支撑, 营造了放松自己、休闲的氛围。这些都是美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在教学中应该时常让学生感受这一点, 以增强学生的美术能力, 培养美术惯性思维。

二、注重城市文化熏陶美学教育的原则

在美术教学中, 美术离不开文化, 因为美术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城市规划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体现。美术 (或艺术) 、文化和城市规划三者是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的。因此, 在城市规划类的美术教学中, 要加强城市文化熏陶的教育, 特别是把注重地方文化特色寓于美术教育中去。例如, 城市文化广场设计应富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城市文化广场与其周围的建筑物、街道和周围环境共同构筑了该城市的文化活动中心。设计文化广场时, 要尊重周围环境的文化, 注重设计的文化内涵, 将不同文化背景的独特差异和特殊的要求加以深刻的理解与领悟, 理解其中固有的精神, 设计出在该城市文化背景、时代背景下的文化广场。文化环境在具体的情况下, 有许多不同的表现, 例如宗教、历史、传统、神话、童话、文脉、源与流、民俗、乡土、风情、纪念性、闻名、怀古、原始艺术、人类能量、文学与书法、诗意、符号等。设计师也可以在设计中表达自己的某种特定的思想意图。城市文化广场的地方特色, 既包括自然特色, 又包括其社会特色。城市广场应突出地方特色, 也就是突出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这样, 城市规划设计出来的美学产品才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因此, 在美术教学中要强调文化的熏陶。

WENJIAOZILIAO

三、注重美学材质教育的原则

一座城市的规划与设计, 除了为人们提供便利与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外, 还应该体现其美学价值, 而城市的漂亮都是由一个个材质体现出来的。因此, 在美学教学中, 应该注重美学材质的教学。例如, 在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中, 材质的选择就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常文化广场在针对主题设计的同时, 会考虑到某一特定小品对于不同材质的要求。大量使用的材料有木材、不锈钢、石材、玻璃钢、铸钢等。不同材质的使用对于营造文化广场的氛围是值得重视的。它的特性不仅能够使广场的主题更加鲜明, 还会起到“画龙点睛”的妙用。在广场设计中, 对材料与质感, 以及色彩与动感的要求也越来越重视, 如莫斯科加林纪念碑, 用钛合金制成, 在不同时刻的阳光下, 显现丰富多变的光泽。瑞士苏黎世埃施尔韦化广场的装饰雕塑, 橙色的雕塑与水相结合, 旋转的形体与明快的色彩在环境中非常明亮。巴黎卢浮宫是法国的骄傲, 是法兰西人民的国宝。卢浮宫广场的玻璃金字塔使用不锈钢构架支撑起近千块玻璃板。这些玻璃板用世界著名的法国枫丹白露纯白石英砂为原料, 并经过特殊的处理。玻璃金字塔在日光和其他照明的影响下, 显出了神秘高贵的气质, 犹如一个巨大的“光井”, 为广场营造了特殊的气氛。同时, 我们还要根据周围的环境选取小品的材料, 使其在主题的反映上达到和谐统一。铺装材料主要有天然饰面石材, 如天然大理石、天然花岗石, 人造饰面石材如水磨石、人造大理石、人造花岗岩等。另外还有装饰性很强的乱石贴、鹅卵石、艺术陶砖等。铺装材料应该具有耐磨、防滑、防尘、排水、易于管理的性能。利用好这些材料装饰设计,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文化广场的主题得到更好的诠释, 同时还会使城市的面貌得到更好的表现。这些材质的运用貌似轻巧, 却煞费苦心, 都是由设计者从美学的角度加以诠释的。

综上所述, 处于当今各领域互相渗透, 产生新思想、新理论和新学科的时代, 我们需重视城市规划设计教育体系中美术教育的问题, 遵循美术教育中的原则, 保证为学生未来的规划设计能力、艺术素质和艺术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必要条件, 使规划设计本身所必须具备的严格的科学性与高度的艺术性在学生脑海里得到自然的融合。

参考文献

[1]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湖北: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2.

[2]李浴.西方美术史纲[M].辽宁:辽宁美术出版社, 1980.

[3]刘天民, 陈静.建筑美术教学改革刍议[J].建筑学报, 1999, (11) :54-56.

[4]王健民.对建筑美术教学的思考[J].内蒙古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9, (4) :299-301.

[5]张海兰, 杜筱玉, 徐玉红, 任康丽.城市规划快图构思与表达.合肥: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4.

3.漫话城市广场设计 篇三

城市广场不仅是一个城市的象征,人流聚集的地方,而且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融合,塑造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空间。城市广场,尤其是城市中心广场是一个城市的标志,是城市的名片。一个城市要令人可爱,让人留恋,它必须要有独具魅力的广场。广场的规划建设调整了城市建筑布局,加大了生活空间,改善了生活环境质量。因此,规划设计好城市广场,对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尤为重要。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休闲娱乐广场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现代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有别于其他市政广场、纪念广场、交通广场、商业广场等类型的广场,是本文讨论的主体。广场并不是现在流行的房产开发中那种以建筑为主的“没有广场的广场”,而是能够聚集很多市民的大块空地。而真正意义上的广场源于公元前8世纪的希腊时期,称为Agora ,这个词有集中的意思,是建筑围合的公共空间,是由当时活跃的民主气氛和适宜的气候条件所决定的。古希腊人将自己对空间的理解和审美情趣渗透到广场的设计当中。因此,广场是外部交往的共享空间,加强了人们的交流与联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公共建筑、住宅及交通设施快速发展。加上生活节奏加快及社会压力的增加,人们迫切需要一些休闲娱乐、调养身心、环境优美的活动场所。我们看到城市广场每天都有大量的人群活动,特别是黄昏以后市民涌向广场聆听优美的音乐,观看动人的喷泉,享受清新的空气。由此可见。城市广场是改善城市环境和居民休闲、社交活动的重要场所,又是展示城市特色的重要窗口,是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广场一般是指建筑物、道路和绿化地带等围合或限定形成的开敞的公共活动空间、外部公共空间,也是构成城市、乡镇公共空间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场设计首先必须了解并掌握各种有关广场的外部条件、客观情况和自然条件,包括地形、气候、地质、自然环境;了解城市规划对广场的要求,包括广场用地范围的红线、广场周围建筑高度和密度的控制等;了解城市的人为环境,包括交通、供水、供电等各种条件和情况;了解使用者对广场设计要求,特别是对广场所应具备的各项使用要求,对经济估算依据和所能提供的资金、材料、施工技术和装备等等。广场设计只有结合上述各种因素,统一和协调解决各种问题,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才能设计出有独特风格的广场。

城市中的广场不仅是空间的载体,而且具有“共享”的特征。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圣马可广场是威尼斯的市中心,也是文艺复兴时期广场的代表作,有人把它称为“欧洲最美丽的客厅”。 近代著名建筑师萨里宁(Eliel Sarinen)在《城市》(The city)一书中说“……也许没有任何地方比圣马可广场的造型表现得更好了,它把许多分散的建筑物组成一个最壮丽的艺术总效果……产生了一种建筑艺术的持久交响乐”,圣马可广场不但在建筑上集百家所长,而且还是群众集会,举行节日庆祝的场所,除此之外还供市民游览和散步,完全与城市交通无关。意大利人喜欢在广场上与亲朋约会,所以把广场称作露天的客厅。这座美丽的客厅,是共享空间发展过程中一个主要的高峰时期,在这个共享空间里,人们扩大交往,形成群体意识,克服自身的不足。其群体的空间处理和新老建筑相协调的设计手法对现代建筑仍有借鉴意义。

绿化广场是城市中最具价值的开放空间之一,广场生活将成为中国社会公共生活的主体形式。国内有些学者已经开始从“三位一体”(指建筑学、规划学、园林学的角度),以广场建设为主线索来开始研究21世纪的公共空间。人类在建成活动中的生态思想经历了生态自发——生态失落——生态觉醒——生态自觉四个阶段,在日益强调可持续发展这一战略理念的今天,现代城市绿地已走过了游憩观赏阶段,进入营造、改善城市环境及满足景观效应双重目的的阶段。城市建设中的环境意识、生态意识已成为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重要方面,成为衡量一个设计优劣的标准之一。我国近十年内城市绿化广场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不少原有的公园也相继拆掉围墙,改成了绿化广场。纯粹意义上的城市公共绿地已逐渐演变为城市广场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生态城市中的小面积绿地即“微缩”绿色空间的营造,将成为生态城市的绿色特色。城市广场设计强调城市生态环境的整体性,通过融合、嵌入、缩微、美化和象征等手段,在点、线、面不同层次的空间领域中引入自然、再现自然,并与当地特定的生态条件和景观特点相适应,从而使人们在有限的空间中,领略无限的自然。为了展示地方历史文化和时代精神,休闲娱乐广场的植物配植常与一些地方文化相联系,诸如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名人、重大历史事件、地方特产、地方名胜古迹之类的雕塑、文化墙、古建筑、古文物等文化艺术景观相结合。为体现多姿多彩的艺术景观,植物景观设计常用蟠扎、修剪、编织等整形方式创造各种形象生动的植物造型。

功能多样性使得休闲娱乐广场的空间富于变化,设计时要巧于利用植物的不同层次、形态和色彩特征结合其他园林要素,组合成既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的多种形式和风格的活动空间,将一个大的文化休闲娱乐广场分割成各种大小不等、动静结合、风格各异的若干小空间,以满足不同年龄的人不同文化休闲娱乐活动的需要。

目前我国城市广场的植物景观设计普遍存在着乔灌木比例不合理,缺乏观叶、观果树种的问题。有些广场常绿树种用量较多,导致绿化气氛过于凝重。广场绿化植物配置的艺术水平不高,种植形式呆板单调。休闲娱乐广场给市民提供了一个安静休息、文化娱乐、体育锻炼和儿童游戏的空间,在城市中的分布较多,绿地面积较大,植物景观丰富,夏季遮阴较好,是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休闲娱乐场所。如呼和浩特的如意广场,包头市的银河广场。这类广场功能多样,集文化教育、娱乐、健身、休闲观光、社交活动于一体。广场形式不拘一格,因地制宜,灵活多样,设施齐全,面积可大可小。休闲娱乐广场的植物造景方式根据环境特点、各种活动空间需要和景观特征等综合因素来合理配植植物。往往将主景区配置成规则式,其他地方兼有规则式和自然式。

随着智能科技设计的发展,人类社会将进入智能科技设计社会,智能科技设计将影响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到那时智能科技将大大简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人們将使用最原始的方式来享受生活,与被使用者产生直接接触,来表达我们的行为。

4.关于原则城市家具设计论文 篇四

在人——城市家具——城市空间环境这个系统中我们先讨论人与城市家具的关系。所有城市家具不管如何分类:休闲服务设施。交通服务设施,卫生服务设施,信息服务设施……。一切城市家具设施都只有一个目的,为人服务,也就是能为人所用。当然不同的城市家具有不同的用法,这人的各种“用”概况起来,其实都是人的活动。而人与外部世界之间最基础最直接的关系,就是通过人的活动来显现。所以在人与城市家具的关系中,人的活动同样体现了这种关系的普遍性。同时由于人们自身的特性也决定了人的活动是有区别的,由物质与意识的二分法我们知道,人的活动又可分为身体活动和精神意识活动。这两种类型活动我们先讨论身体活动在人与物关系中的特点﹙图1﹚。

在人使用城市家具的身体活动过程中,如广场上的某人要休息一下,那么这一具体的活动是通过某物来实现,例如坐具,再深入一步来讲,首先这一具体“物”必须具有一定形态,一定功能,才能满足和实现要“休息一下”这一具体活动,它根植在人与“物”(城市家具)的最基础关系之中,由身体活动引发的这一层关系,虽然是整个系统最基础部分,却是任何理论无法忽视部分,因为没有这部分,城市家具就失去了存在意义,这是任何情况都不能否认的。当我们关注于不同点的时候,不同理论就不断呈现了。但只要这关系存在,任何理论都无法忽视它的存在。图表来源:作者自绘在“用”这一具体活动中包含了两种相对行为过程,作为设计者思考的是面对“物”(城市家具)的时候谁在用?如何用?作为使用者关注的则是这“物”是否好用。所以当我们侧重于材料、结构、工艺的时候,设计技术论出现了;当我们侧重于功能时,设计功能论出现了;当我们侧重形态时,设计形态学出现了;当我们将身体活动与形态功能结合起来考虑时,人类工程学出现了……。这种理论的多样性现象恰好显现了人类需求的多样性,所以没有一种理论是最好最完美的理论,但是在一定时期,一定环境,一定人群范围内,对需求而言,存在着相对适应的理论来指导我们进行设计,从而完成相对实用的“物”(城市家具),以满足不同的需求。所以恰当的设计、良好的使用效果这就是适用。

因此适用——作为城市家具设计原则一,现在对我们而言是必然的。接下来我们讨论人的活动中第二种类型,精神意识活动。在人与物的关系中,审美是人精神意识中一种特殊的主观活动。这种类型活动是人的活动中最复杂的一种活动形态,不管面对自然物或是人工物,人天然就存在着审美的活动,但是关于审美的研究,人类几千年来至今都还在不断进行探求,虽然美是复杂的,但存在人类审美活动这一现象却没有人质疑。在人与城市家具关系之中,人的审美活动对象同样是以物为基础,这种“物”也是具有一定形态,也具有审美功能,所以能满足人的审美需求。例如,某类城市家具使人感受到愉悦、优雅、雄浑、崇高……。人的审美活动是在物的形态与功能基础上,通过人的直觉、判断、思维等一系列的活动,才能最后完成审美这一过程。人的审美活动关联到个体与群体两方面,这反映到审美层面就表现出了特殊性与普遍性,这就表明不同个体之间、不同群体之间有着不同审美需求,而且这种审美活动还深深受到文化与时代变迁的影响,不同文化背景也会使人的审美活动呈现出差异性。

所以当我们侧重于人的精神意识活动时,出现了情境设计、格式塔设计理论;当我们侧重于理解“物”的意义与人的认知时,符号学设计理论出现再论城市家具设计原则的必然性了,当我们侧重于文化时,地域性设计、国际化、本土化设计理论出现了。当我们侧重于历史的发展时,后现代设计理论、回归传统的设计理论出现了……。我们通过图例﹙图2﹚可清晰地看出它们之间的结构与关系。各种理论都处在人与“物”(城市家具)关系之中。所以在各种理论指导下我们的设计作品必须也必须满足一定时期、一定环境、一定人群的精神意识需求活动——审美,这是各种理论无法忽视的。所以,美观——作为城市家具设计原则二,现在对我们而言是必然的。

二、人与城市空间环境

城市空间环境属于人生存的物质空间之一,另一部分是自然空间。人与城市空间环境的关系,也是通过人活动来实现。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全部来自外部物质空间,城市家具只是其中一种具体的形式。从人——城市家具——城市空间环境,这个系统运转的角度来考察。人与城市空间环境的关系要保持下去,也就是人的活动要不停止,需要满足一个条件,物质空间提供的“物”—各种资源要能保证人的活动—消耗资源,这一过程不能停止。人对物质空间的活动,其实质是在不断消耗资源。因此,前面所有人与物的关系,必须以人与物质空间环境为前提,才能实现。人与物质空间的关系不存在,人与物的关系也就不存在。当然,人也不能生存了。

在这层意义上,人活动就是一种经济活动,就是所谓的经济性,以尽可能少的消耗满足尽可能多的需要。再具体一点,我们完成了一个城市坐具的设计,满足了人们休息需要,满足了人们审美需要,但是在单品的成本过高,无法在城市中推广使用,这种坐具(物)无法实现。而另一种情况,同样是城市坐具的设计,满足了人们休息需要和人们审美需要,但设计寿命周期短,仍然无法在城市中推广使用。其实还可以列举很多例子,但这些活动都无一例外的建立在人与城市空间环境的关系之中,因此在我们侧重于能源关系时,出现了低碳设计理论,侧重于生物资源时出现了生态设计理论,侧重于资源利用效率时,出现了工业化设计理论……。其实所有设计理论都是要指导设计实践活动的,所以必须考虑到现实的可实施性,而这一点,是必须由经济性来约束和保证。因此,经济——作为城市家具设计原则三,现在对我们而言是必然的。

三、结语

5.广场分类和管线布置原则 篇五

按历史时期分类:

古代广场、中世纪广场、文艺复兴时期广场、17世纪及18世纪广场、现代广场

按主要功能分类:

市民广场、市场广场、建筑广场、纪念性广场、生活广场、交通广场等

按形态分类:

规整形广场、不规整形广场、广场群

按广场构成要素分析分类:

建筑广场、雕塑广场、水上广场、绿化广场

广场布局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

2.地方特色原则

3.效益兼顾原则

4.突出主题原则

管线布局原则:

1.规划中各种管线的位置都要采用统一的城市坐标系统和标高系统

2.管线综合布置应与总平面布置、竖向设计和绿化布置统一进行

3.管线敷设方式应根据管线内介质的性质、地形、生产安全、交通运输、施工检修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择优确定

4.管道内的介质具有毒性、可燃、易燃、易爆性质时,严禁穿越与其无关的建筑物、构筑

物、生产装置及贮罐区等

5.管线带的布置应与道路或建筑红线平行

6.必须在满足生产、安全、检修的条件下节约用地

7.应减少管线与铁路、道路及其他干管的交叉,当管线与铁路或道路交叉时应为正交,在困难情况下,交角不宜小于45°

8.在山区,管线敷设应充分利用地形,并应避免山洪、泥石流及其他不良地质的危害

9.当规划区分期建设时,管线布置应全面规划,近期集中,近远期结合10.管线综合布置时,干管应布置在用户较多的一侧或将管线分类布置在道路两侧

11.综合布置地下管线产生矛盾时,应按下列避让原理处理:压力管让自流管,管径小的让

管径大的,易弯曲的让不易弯曲的,临时性的让永久性的,工程量小的让工程量大的,新建的让现有的,检修次数少的、方便的让检修次数多的、不方便的12.充分利用现状管线

13.工程管线与建筑物、构筑物之间以及工程管线之间水平间距应符合有关规范的规定

14.管线共沟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热力管不应与电力、通信电缆和压力管道共沟;排水管

道应布置在沟底,当沟内有腐蚀性介质管道时,排水管道应位于其上面;腐蚀性介质管道的标高应低于沟内其他管线;火灾危险性属于甲、乙、丙类的液体、液化石油气、可燃气体、毒性气体和液体以及腐蚀性介质管道,不应共沟敷设,并严禁与消防水管共沟敷设;凡有可能产生互相影响的管线,不应共沟敷设

15.敷设主管道干线的综合管沟应在车行道下,支管应在人行道下

16.电信线路与供电线路通常不合杆架设

6.城市广场设计控制原则 篇六

1.1 文化广场

它代表一个城市的文化特征和品味, 体现城市文化氛围与风貌, 主要是用于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广场, 常与城市的文化中心或有价值的文物古迹结合设置, 其周围安排有文化、教育、体育和娱乐性公共建筑等。如北京中关村科技广场, 总体布局形式多样、空间层次灵活, 突出地方特色。

1.2 商业广场

它是指用于集市贸易、展销购物、顾客休憩的广场, 一般设置在商业中心区或大型商业建筑附近, 可连接邻近的商场和市场, 使商业活动区趋于集中。如南京的夫子庙广场。

1.3 市政广场

它是用于进行集会、庆典、游行、检阅、礼仪和传统民间节日活动的广场。多毗邻城市行政中心而建, 其周围建筑的性质以行政办公为主, 也可能会有其他重要的公共建筑。布局形式规整, 几何形对称, 特别注意行人流线组织, 景观建筑之间的关系, 如大连的人们广场。

1.4 纪念广场

它是为了缅怀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而修建的广场。多结合城市历史, 与有重大象征意义的纪念物配套设置。广场内布置有各种纪念性建筑物, 纪念碑和纪念雕塑等, 供人们瞻仰、凭吊而用。广场平面构图严谨, 标志物一般放置在构图中心。如北京天安门广场。

2 城市广场的设计要素

2.1 广场主题

目前, 在广场设计中的一个很大的难题是如何表达广场的主题。主题表现的好坏、是否突出, 可结合地方特色。但并不是只局限于当地的历史文化, 民俗风情。如四川都江堰广场, 水文化是都江堰的渊源和主要表现形式, 整个工程以水景为主, 体现古老悠远且独具特色的水文化广场, 以及围绕水的治理和利用而产生的石文化、建筑文化和种植文化是本设计的主要特色。

2.2 广场绿化

它以满足广场功能为第一要素, 在功能分区中因地制宜, 全方位考虑设计空间与植物配置的融合, 运用堆土成坡、植物配置等等手段进行高差的创造和空间转换。平面构成线条流畅, 从容大度, 空间分布错落有致, 变化丰富, 使整个广场景观设计真正成为一个四维空间作品, 无论春夏秋冬、无论平视鸟瞰, 都能令人获得愉悦的立体视觉效果。从而来突出“空间魅力”, 处处“让人感到亲切”。使之与广场建筑格局形成风格的统一。

2.3 广场铺装

铺装作为构成广场的重要元素之一, 在整个广场设计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铺装的样式、材料非常多, 如何给人以亲切与舒适, 突出创意与个性特点, 又能表现出一定的文化内涵, 很好地呈现出广场的文化特色, 这就需要把地面铺装应与人类行为规律相结合, 从而达到具有合理性、舒适性的效果来。

2.4 小品与细部

广场小品包含内容比较广泛, 建筑物 (亭子、花架、长廊、步道与街桥、栏杆) 、园灯、园椅、交通指示牌、道路铺装、其它辅助元素等等, 如何把这些元素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除满足美观效果外, 还应符合实用功能及技术上的要求。如栏杆具有各种使用目的, 对于各种园林栏杆的设计形式、高度也就有不同的要求。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 可见细部设计很重要, 从铺装纹样、植物配置形式, 树池的样式等都很关键。

3 襄樊南湖广场规划设计分析研究

3.1 背景环境

南湖广场位于汉江南岸的襄城区, 处于古城墙南门西边, 紧临护城河。襄阳古城自古曰“方城汉池”。除后来增修的东北角 (新城湾) 以外, 基本呈方形。城墙四角方方正正, 东西南北, 横平竖直。而圆弧形的护城河环绕城外, 形成内方而外圆的格局。在我国古代的审美思想里, 历来讲究“观物取象”, 讲究“象外之旨”。因此, 这“内方外圆”的城池结构, 渗透着儒家的规矩而形成的美就不仅仅是建筑艺术的巧合, 而是一个象征, 它象征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道德和行为规范。

3.2 设计原则及设计重点

1) 原则——广场设计应在旧城总体规划指导下解决交通组织、主题风貌等问题, 提升广场的功能和作用;尊重襄阳旧城的历史风貌和旧城特色;尊重与周围环境 (北街、古城墙、护城河) , 交通组织的协调统一;

2) 重点——功能定位;交通组织;空间层次, 比例关系;注重襄阳城特色, 主题突出, 内容丰富。

3.3 设计上采用的几种手法

1) 中式园林造景手法的引用, 利用地形高差, 空间环境运用对称, 对景, 虚实, 呼应等手法。

(1) 突出自然, 东西方的造园, 都要求自然, 在现代的城市生活空间里, 能够创造出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景观, 无疑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我们可以引入绿化, 自然山水等元素达到想要的环境; (2) 流线组织, 通过交通线路的组织来合理布局, 使之成为广场表现的亮点。

2) 道路交通组织通过总规的要求对广场周围建筑和道路进行整合, 修建与襄阳古城墙、昭明台等古建筑相匹配、仿明清建筑风格的商业建筑主体。广场内部主要以两条主要的步行景观大道组织主要的人流。

3) 空间、景观体系规划结合广场环境的重要因素, 利用地形的高差和层次营造广场环境系统的空间结构, 利用尺度、围合程度、地面质地等手法在广场整体中划分出主与从、公共与相对私密等不同的空间领域。

城市广场的建设在城市设计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课题, 它即反映了城市整体设计的重要性也反映了地方特色的重要性。只有认真分析当今城市广场在规划中存在的主要的问题, 把握城市建设中总体的规划要求和全面分析城市广场所处的环境和地域历史文化特点, 争取做到城市整体性和环境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杨士宏.城市生态环境学[M].科学出版社.

[2]李芗.关于城市广场的文化思考[J].中国园林, 2000, 4.

[3]高留柱.试论城市广场[J].中国园林, 2002, 1.

[4]粱永基.道路广场园林绿地设计[M].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2.

7.浅谈园林城市文化广场设计 篇七

[关键词]园林城市 文化广场 设计

城市设计所涉及的领域很广泛,从整體城市到局部的地域、到细部处理都包含着城市设计的内容,注重城市整体性环境,优化城市环境质量,城市文化广场的布局选择应注重公众的可达性及吸引力,环境品质的开发与协调,其数量、面积大小、分布位置也取决于城市的性质与规划构思。

一、城市文化广场环境设计应赋予广场丰富的文化内涵

城市文化广场与其周围的建筑物、街道、周围环境,共同构成该城市文化活动的中心。设计文化广场时,要尊重周围环境的文化,注重设计的文化内涵,将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殊需要加以深刻的理解与领悟,设计出该城市,该文化环境下,该时代背景的文化广场的环境。文化环境在具体的情况下,有许多不同的表现,例如文脉、传统、源与流、历史、宗教、童话、神话、民俗、乡土、风情、纪念性的、闻名的、怀古的、原始艺术、人类的能量、文学与书法、诗意、符号学等等。设计师也可以在设计中表达自己的某种特定的思想与意图。

二、城市文化广场要营造人们活动与交往的场所空间

1.注重与周围建筑环境的协调与统一

城市文化广场的结构一般都为开敞式的,组成广场环境的重要因素就是其周围的建筑,结合广场规划性质,保护那些历史性建筑,运用适当的处理手法,将周围建筑环境融入广场环境中,是十分重要的。广场与建筑环境完美结合的典范,是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由于广场周围的建筑不是同一时期建造的,广场并不是平行、对称的严谨的关系,而是设计师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和谐、统一的组合在一起。另一个广场与建筑环境完美结合的范例是建立在卢浮宫广场中心的玻璃金字塔,在这个工程中,建筑师在解决传统建筑的协调与统一问题上,没有采取仿造传统,而是设计了在广场上显眼的并不突兀的玻璃质地的金字塔设计,既解决了功能上的采光问题,又在形式上似一颗巨大的钻石,镶嵌在广场上,不但没有破坏卢浮宫原有的建筑艺术形式,而且增添了卢浮宫广场的整体性和魅力。

2.城市文化广场设计注重与街道的协调、统一

城市文化广场与街道在形式上、组成上,有许多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协调与统一是构成广场上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设计时,根据广场与街道的性质,在设计广场与街道的城市文化、地域特徵及社会历史意念上,空间设计上,建筑及其细部处理上,交通组织及步行区域画分上,都应统一考虑,并且注意到街道与广场相协调设计一些人性化点缀,如路灯、广告、展示牌、钟塔、布告栏、雕塑、喷泉等环境艺术设计。协调植被、铺面、色彩、材质、标牌、照明等元素,也是十分必要的。

3.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与周围整体环境,在空间、比例上的统一与协调

一般文化广场的比例设计是根据广场的性质、规模来决定的,广场给人的印象应为开敞性的,否则,难以吸引人们停留,所以一般文化广场大小满足这样的条件比较合适:广场宽度介于周围1倍建筑高度与2倍建筑高度之间。在广场内部尺度设计时,注意到其中的踏步、石阶、栏杆,人行道宽度、停车要求等内容,要符合人与交通工具的尺度。当然,广场的比例、尺度等也受材料、文化结构的影响,和谐的比例与尺度设计,不仅可以给人带来美感,也可以增添人们在其中活动的舒适度。

4.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与周围环境在交通组织上的协调与统一

城市文化广场的人流及车流集散,及其交通组织是保证其环境质量不受外界干扰的重要因素。其主要内容有2点:城市交通与广场的交通组织;广场内交通组织。城市交通与广场在交通组织上,首先要保证由城市各区域去文化广场的方便性。交通与广场设计时,应采取:①在广场周围的适当区域街道建立步行街,在步行街结束点位、充分考虑人流车流集散,并且可以通过设置地下有轨电车、地铁等站点,扩大步行规模。②城市交通做到去广场及其周围环境有最大的可达性,设置完善的交通设施,包括地下有轨电车、地铁站点、高架轻轨、车行道、步行道。立交等等并在线路选择,站点安排以及换乘车系统上予以充分考虑。③充分考虑到大量的停车需求,设计停车场以外也要开辟汽车停靠站等。

综合上述,城市文化广场的环境设计虽然只是城市设计的一个方面的内容,但它的设计手法却与城市的总体布局与环境质密切相关,城市设计正是通过对城市中每个小的局部的设计及对城市总体的考虑来实现的,并最终达到城市整体性环境的统一。

参考文献

上一篇:租车经典广告词下一篇:四年级一二单元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