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

2024-11-10

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共11篇)

1.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 篇一

妇女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

郑 雪 娟

(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历史系,陕西渭南714000)

【摘要】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了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而进行的一场伟大的革命战争。经过中华儿女长达八年的英勇奋斗,中国的革命取得了空前绝后的胜利。在这辉煌的成果当中,妇女作为一支重要的力量为革命的胜利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她们通过宣传抗日,争取民族解放的方式,动员广大妇女参加抗战宣传活动,妇女们不辞辛劳,坚持生产、救济难民、进行战地服务、保育儿童等的伟大事务,在中国的史册上留下了无数光辉的足迹。

【关键词】救亡团体;抗战宣传;民主宪政;贡献

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企图使中国沦为其殖民地,在这危机时刻,抗日救国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神圣职责,随着全民抗战的兴起,妇女作为中华大家庭的的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坚强后方基础,是抗战胜利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不仅知识女性,还有广大的劳动妇女,以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发出“爱国救国,匹夫有责”的呐喊,进行各种抗日救亡斗争,以不同的形式组织宜传、占地服务、生产建设、保育儿童等,为抗战的胜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文试图对妇女在抗战中的作用作一探析。

一、创建抗日救亡团体,进行抗日宣传活动

(一).各界妇女进行形式多样的抗日宣传活动

抗战爆发之后,全国各界妇女不分阶层、不分党派,团结一致进行抗日宣传工作,为抗战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

1.成立抗日救亡团体,发表演讲,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七·七”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长驱直人,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重问题。因此,宣传、动员、组织民众到抗战中来,就成了抗战初期的主要任务之一。而占人口半数的妇女大众的组织发动作为民众发动的重要方面, 作为妇女中的佼佼者,上层进步知识女性首先带头进行抗日工作的宣传,组织创办各种救国团体,发表演讲,呼吁广大妇女应该觉醒,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的伟大事业之中。

1937年7月22日,在何香凝、宋庆龄等知识妇女领袖的倡议下在上海成立了最早的全国性妇女团体—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次日,她们在《告妇女书》中大声疾呼: “为了要对得起我国光荣的历史,我们的祖宗,以及和男子们共同负起平等的责任。我们应该团结起来,不分派别„„为了中华民族的自由解放,奋斗

到底,而且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能救护慰劳的就出来做救护慰劳工作。”[1]1491938年1月5日出版的《妇女生活》杂志上,邓颖超发表了《对于现阶段妇女运动的意见》,号召“动员广大妇女参加到抗日救亡运动中来”。在同年的3月8日,何香凝在《纪念“三.八”节》一文中明确指出了当前妇女运动的总方针,认为目前应加速妇女界统一战线的建立,“妇女运动,应该加速地在一定共同目标底下,统一起来”,“这一统一的口号,就应该是‘坚持抗战到底’”。[1]155

中国妇女慰劳将士抗战自慰总会是于1937年8在国民党领导下由宋美龄出面组织的妇女抗日团体。在妇慰会成立当天宋美龄发表讲话“我们要保护民族的生命,保全国家的完整,都应该尽人人的力量,来抵御敌人的侵略。”[2]158并于当日在《致全国妇女同胞电》中郑重宣布:“妇女占国民之半数,对此天职,义不容辞,捐输服役,救伤慰劳,责无旁贷”。1938年5月20日,宋美龄以个人名义邀请各界、各党派知名妇女在庐山进行了会谈,同各界妇女就抗战建国问题进行深刻的商讨,大会制订了全国性妇女工作纲领,成立了全国性的妇女机构。并且提议将新生活妇女运动委员会作为动员领导妇女参加抗日建国的全国性组织,会议拟定并通过了《动员妇女参加抗战建国工作大纲》,大纲就妇女在抗战建国中的任务进行了明确的提议和归纳,包括宣传、救济、儿童保育、占地服务、征募、从事生产等等,对动员妇女先决条件和的方法也作了详细的阐述。上层进步女性们的积极宣传和动员,对广大妇女们参加革命起到了很重要的倡导作用。

在进步女性们的影响和倡导以及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自身所拥有的强烈的爱国责任感的驱使,更多的妇女们积极参与到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中来。在文艺界工作的妇女随同各种救亡演出队、宣传队,奔波于前线和后方,以抗战文艺激励战士、鼓舞民众,各地的妇女抗日团体都把宣传抗日、唤起民众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在街头巷尾、村边场院演唱抗日歌曲、表演抗日戏剧,成为鼓舞广大群众抗日斗志的有力武器,在当年,一两首抗战歌曲,便会引起围观者强烈的共鸣,激发人们高昂的抗日斗志。

各界妇女不分老幼,从六七岁的小姑娘到六七十岁的老太太,都积极从事抗日宣传。由中共地下党员薛世英、赵景云、彦云等组织的河南偃师县“老太婆剧团”的抗日宣传活动得到各界好评,薛世英曾到延安受到毛泽东的接见。河南宜阳东赵堡的“老妇救国宣传队”也曾轰动一时,其中年龄最大的75岁。当年活跃在全国的孩子剧团,知名的如上海孩子剧团、开封孩子剧团等;还有被毛泽东誉为“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的著名女作家丁玲,带领西北战地服务团活跃于敌后抗日根据地,为抗日前线军民演出。她们以相声、京剧、秦腔、大鼓、快板、等多种节目形式辗转10多个省,赢得了众多好评。她们表演的大鼓词《大战平型关》、快板《奇袭阳明堡》、话剧《放下你的鞭子》、《突击》;快板《奇袭阳明堡》等节目深受观众欢迎;同时一些爱国女演员也参加爱国救亡剧团,如当时著名女

演员王莹在抗战爆发后,本着“毁家纾难”的精神加入上海救亡剧团二队。辗转江、浙、鲁、豫、两广、两湖、等九省及京、沪香港、澳门四市,步行二万余里深入农村和前线演出。

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回族人民也做出积极响应,用自己的力量进行抗日宣传工作。甘、宁、青三省穆斯林115人,其中包括十几位妇女,于1938秋前往麦加朝觐。“在麦加,他们遇见了“华北朝觐团”在为日本侵华唱赞歌,联合当地爱国华人同那些民族败类进行了激烈的。他们的代表在一个15万人参加的国际穆斯林大会上发言,斥责日寇试图利用穆斯林感情搞欺骗的行径。他们回到重庆后还参加了抗日火炬游行,从而使宗教朝觐变成一次有力的民间组织的国际抗日宣传”。[3]330

女法学家韩幽桐表现得较为突出。“韩幽桐是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第一位女研究生,也是回族第一位女研究生。毕业后,她回到祖国与张友渔一起并肩战斗,参加华北抗日救亡运动和左翼文化活动”[4]228-263。“韩幽桐1939年在邹韬奋主编的《全民抗战》、《反攻》、《妇女生活》、《时事新报》等刊物上发表了《日寇对我东北经济榨取之强化》《在目前国际形势下,怎样取得抗战胜利》等大量宣传抗战的文章。1941年1月6日,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后,韩幽桐为香港《华商报》、《大众生活》、《世界知识》、《青年知识》等报刊撰写了《日本新阁的本质和动向》、《进一步准备战争》等许多重要的论文” [5]出版了《反法西斯的弱小民族问题》等论著,深刻揭示了蒋介石意图内战破坏抗日统一战线的行径;更为深刻的揭示了帝国主义侵华的本质,号召全国人民人们团结起来,把抗日斗争进行到底;各族妇女的战地服务极大的鼓舞了广大军民抗战勇气及必胜决心。在陕甘宁边区和晋察冀边区,新四军中的女同志深人农村,她们“吸取民间形式,灌以抗战的内容”,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农妇的阶级觉悟和民族解放意识。

七.七事变后,各种妇女刊物如雨后春笋,知识女性们以宣传抗日,唤起广大妇女的觉醒为第一任务,运用出版报刊和通俗读物,动员妇女抗战,进行救亡宣传。如:妇指会编辑出版了《妇女新运》、《妇女新运通讯》、《妇女文化》、《妇女新运周刊》、《妇女新运双周刊》等五种较有影响的进步刊物。各地新运妇女工作委员会和其他妇女团体也争相创办妇女报刊,如甘肃省妇慰分会创办会刊《妇女旬刊》、《浙江战时儿童保育分会创办会刊》、《浙江妇女》等。在国统区内中共直接领导或影响的进步报刊有《妇女生活》、《战时妇女》、《抗战妇女》、《妇女之路》等。其中《战时妇女》旬刊,是当时全国公开发行的一种以积极宣传抗战为宗旨的进步期刊。该刊主要刊登论文、时事分析、工作经验谈、访问记、通讯、书报介绍等。力图“把散漫的妇女联系起来,组织起来”。使他们真正成为一支“能担负起天下兴亡的生力军”。《妇女生活》创刊于1935年,终刊于皖南事变,是国统区妇女刊物中坚持时间最长,旗帜最鲜明的进步刊物。

据统计,抗战八年间,各党派创办的妇女报刊约计130余种。其中1939年一年新创办的竟达40余种,[6]522创造了中国近现代史上妇女报刊最活跃的局面 从上层知识女性到广大妇女们的踊跃参战,以及组织的各种救国团体和宣传队、创办各种妇女刊物,对全民参战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对抗战的胜利提供了很有利的前提基础。

2.进行后勤、战地服务,捐钱捐物

抗战初期, 全国各大战区活跃着许多妇女团体组织的战地服务团。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成立于1937年10月,由中国妇慰总会上海分会负责人何香凝发起组织,团长是胡兰畦,[6]254团员中绝大多数是上海的进步知识女性,该团转战苏、赣、浙、鄂等省,行程达近2万多里,妇女们进行战地救护抗日宣传,发放慰问物资等工作,直接的在前线为抗战将士服务。继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后,上海妇慰分会还组织家庭妇女成立缝纫服务团,仅十几天内,就完成了1000件棉被[1] 155心的缝制任务。并“在后方设立了二十六七个救护训练班,受训练妇女在1200余人”,[7]251充实到各个伤兵医院做护理工作。

妇女抗日武装是枪林弹雨的火线上的一大亮点,女学生是抗日的先锋力量。由130多名女生组成的广西女学生军不畏牺牲,活跃在鄂豫皖抗日阵地前沿。浙江绍兴妇女营坚持在钱塘江两岸打击日寇,受到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周恩来的检阅和高度称赞。[7]155并鼓励她们“ 勿忘鉴湖女侠之遗风,望为我[7]549越东女儿争光。”除这两支正规妇女武装外,广州等地妇女自发组建女壮丁队,广西玉林等县则建有妇女抗日游击队。此外还有第五战区抗敌青年军团女生大队、新四军军部直属教导总队女生队以及广东省第8区民众抗日自卫团妇女干训所等不同系统的妇女军训组织。回族妇女先驱仝道云在武汉和重庆专事难民救济工作,她不畏艰辛地往返于战区与后方,在当时车辆船只奇缺、道路崎岖难行的不利条件下,她想尽一切办法,动用各种交通工具,将一批批难民和妇孺安全地运送到后方;当日本侵略军大举进攻宛平县及北平市时,回族女英雄刘清扬等积极参加北平抗战,救护伤员,为抗战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各族妇女们以高昂的抗日热忱直接参战,展现了现代“ 花木兰 ”的巾帼风采。

抗日战争时期,知识女性及进步广大妇女们把前方将士所需的单棉军装、军鞋、棉被、毛巾等物品,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她们献出珍藏的首饰、拿出薪水的一部分支援前线。1938年至1940年,妇指会与其他各妇女团体紧密携,为支援抗战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1938年妇指会发动寒衣运动,为抗战将士赶制棉衣达10万件;1939年10月,发动全国妇女完成50万件寒衣;1940年春发动20万双军鞋运动,都取得很大成功。

各妇女团体还动员妇女开展献金爱国活动。1937年9月5日上海妇慰分会首先在全国发起“ 献金和购买国债”活动,在何香凝等领导人的带动下,上海各界

妇女踊跃献金,购买公债,一个月内,救国公债的的认购额就达到2.4亿元。[1]1591939年3月妇指会动员重庆妇女界在一个月内献金达63万余元,山西、山东等地妇女也踊跃捐款献金。“更有许多劳苦妇女(如徐州的一捡煤核老妪和许多纱厂女工)把自己的血汗积蓄所得,都捐助给伤兵难民。”[8]8截止1939年底,全国各妇女团体征募法币1300万元,加上药品与其他金银首饰,合计5千万元,为支持全民族的持久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

1938年,回族中一批有爱国思想的上层人物在武汉发起成立了重要民间组织—“中国回教救国协会”。该协会是回族全民抗战的重要领导机构,提出了全国回民反日统一战线、武装回民参加抗战等八项纲领。在抗战中,该协会发动群众,生产物资,提供抗战必需物资,还收容大批抗日家属和流亡妇女,并与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签订条约合办手工场,以改制美国援华旧衣及缝制难胞衣服为中心工作,满足了抗战需要。

中华民族的危难,也深深地牵动了华侨妇女的心.她们认为“后方与前方”、“出钱与出力”同等重要。就菲律宾华侨妇女来说,她们顶寒冒暑,提着箱子挨家逐户进行募捐;同时,积极开展喜丧节约献金活动和捐献首饰活动。经过辛勤的奔波,所募物品“蔚为大观”,“俨然如一百货公司”。总计20个月来由妇女慰劳分会经手汇回祖国的捐款,约达菲50万元,折合国币百余万元。

不论在根据地、游击区,不论是广大妇女还是青年女学生;不论是国内爱国份子,还是海外华侨为抗战所作出的贡献,是战争胜利不可缺少的力量之一。

3.担负着保育儿童的神圣使命

儿童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整个抗战期间,由于受到日本帝国主义的摧残,使得许多儿童流离失所,失去了温馨的家园,在伟大的母爱的驱使之下,中国妇女们主动地承担起了保育儿童身心健康的职责,为培养国家明日的栋梁作出了自己力所能及贡献。1938年3月10日,由部分中共秘密党员和知识妇女领袖在中共长江局妇委负责人邓颖超的全力支持和推动下在汉口创立的第一个统一战线性质的妇女群众团—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保育会成立短短的几个月,各地就成立了20多个分会。邓颖超对保育会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她组织共产党员和进步妇女到战区抢救难童,赴各地创办办保育院。中共地下党员曹梦君、徐镜平、罗叔章、杜子明冯光灌等,先后率领工作人员奔赴台儿庄、徐州、郑州、开封、孝感、均县等各战区和危城抢救难童。她们在炮火硝烟中,在敌机的轰炸下,在抗日军队和群众已经撤离的衔头巷尾,抢救被遗下的难童,充分展示了中国妇女为抗日,为民族奋不顾身的伟大牺牲精神。与此同时,保育会在各地分会也积极行动,抢救难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先后建立了53个保育院,抚养着3万名儿童。

宋庆龄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也开办了许多儿童保育院、难童收容所、孤儿

院以及为难童服务的医院,她还呼吁外国友人“积极救助我们的战灾儿童。”[9]6保育儿童需要大量经费,主要依靠募捐。战时儿童保育会与妇指会儿童保育组等各界共同合作,先后在各地创建了53个保育院,共抢救保育了3万名难童。

各种有关战时儿童保育的组织团体的创立和教育方针出台对培育祖国未来的新主人起到了强有力的保障作用,也是妇女在抗日战争中的一大贡献。

二、推动民主宪政建设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妇女参政这是社会历史的必然趋势和妇女解放的必由之路。在传统封建的中国,“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思想似乎已深入人心,妇女们始终恪守着“男主外、主内女”的古训,整日围着锅台转,对于参政似乎从不敢奢望,最关键的是她们没有机会。在抗日战争期间,在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合力推动下,在国统区和陕甘宁等边区开始了建设民主文明的国家的伟大历史实践。

1.国统区的妇女宪政运动

在国统区首先开展起了宪政运动,在抗战烽火中,各党各派各团体的知识女性代表群体代表着广大妇女站到政治舞台的前沿,开启了妇女参政的新时代、新面貌。妇女们担负着重大的使命,以女性所独有的视角为抗战献计献策,她们也本着理性和执着的精神,追求“民族—国家”和妇女力量同步增强,争取能够在赢得民族解放的同时,提升妇女的社会地位。在三届国民参政会上,共有19名女参政员,其中第一届10人(喻维华女士被刺身亡),第二届15人,第三届14人。主要是以广大的进步知识女性为代表,如邓颖超、吴贻芳、陶玄等三届会议都有参加,史良连、张肖梅等连续参加两届参政员。

女参政员们积极为女性争取平等权益,推动了宪政运动向纵深发展。在七次宪政座谈会中,知识界女精英们不仅提出了共同的民主要求,而且从女性视角争取自己的权利,提出了妇女在政治上的具体权益。女参政员积极参政议政,组织大会;会后,她们也努力参加实践工作,她们四处奔走,深入基层,奋笔呼号,为举国一致的抗战献计献策。在武汉会战发动之前的7月7号,恰逢“七七事变” 周年纪念,为唤起国民的抗日热情,女参政员配合政府积极为“七七献金运动”奔走忙碌,“当天参政员唐国桢、陈逸云和另外四位妇女界知名人士主持六座献金台揭幕典礼,号召民众积极为抗战做贡献”。[10]57-58女参政员“刘王立民把自己的手镯、钻戒都捐了出来”。[11]39此外,为增加政府抗战的财源,女参政员号召群众“购买公债即是巩固国家抗战的财源,亦即增加抗战的力量”。[12]22她们还号召妇女参加献机运动,高呼“盖献机运动为人民救国的责任,妇女岂可落他人之后”?[12]38每一次宣传、每一个行动多收到了积极的效果。

根据参政会历次大会的会议记录,[13]186-1323统计三届大会共收到的提案约有 1400 件,其中女参政员领衔的提案约有75件,约占整个提案的5 %,提案的比例同女参政员人数的比例基本持平。尤为要提出的是,女参政员的提案多是来自实际调研。邓颖超说:“我不仅遵照决定出席参政会,去努力工作,我更愿意而且应该和需要在全国各界妇女同胞的帮助与督促下,以在参政会中,更好的进行工作与更努力的完成责任。”[14]67在调研的基础上,女参政员就政治、经济、教育、农业、交通、军事、外交、妇女、儿童、汉奸等社会重要问题积极献计献策提案的内容具有普遍性,但都是围绕抗战的主题不变。如在一届四次会议上,参政员史良领衔提出《请中央切实改进女子教育以适应抗战建国之需要案》,建议政府“ 拟具适合于抗建中之妇女教育计划”力求“知识女性之对于动员妇女之酵母作用”。[15]144 总之,提案关注基层社会的弱势群体,关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但对抗战建国意义深远的事情,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重视。也许只有女性独有的视角方能捕捉到这些细节,恰恰验证了梁启超当年所言:“往往男子有不能穷之理,而妇人穷之;男子不能创之法,而妇人创之。”[16]38 2.陕甘宁边区妇女参政

国统区的知识妇女们的积极积极参政,争取妇女地位的上升的进步思想很快也传到了解放区抗日根据地,妇女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促进下,传统思想观念发受到极大的冲击,追求解放、参政议政的意识逐渐提高,尤其是陕甘宁边区成为了全国妇女运动的中心。

1937年5月公布的《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第二章《选举资格》第四条规定:“凡是居住在陕甘宁边区区域的人民,在选举之日,年满16岁,无论男女、民族、宗教、文化、老少、财产的区别,都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17]10千百年来一直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有了选举和被选举权,取得了同男人同等的“话事权”。1937年7月,在举行的第一次民主选举时,妇女们就像过节一样,高高兴兴、穿红戴绿来到会场投票。广大妇女积极拥护和参加民主选举,有许多小脚妇女、老太婆,都觉得非到会不可,她们首次行使了自己的民主权利。1939年1月,边区参议会首届会议在延安召开,高敏珍等19位女议员参加了会议。1941年1月,陕甘宁边区根据“三三制”原则,进行了第二届各级参议会选举。在这次选举中,各级妇联干部为发动妇女参选参政,使参加民主这件大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据统计,全边区30%的女性参加了选举,清涧县达90%。选出乡级女参议员2005人,县级167人,边区一级17人,许多妇女荣任乡长、区长。[18]34

广大的陕甘宁边区的妇女在取得话事权之后,突破了传统的束缚进入社会权力机构,参与政权,参加社会管理。1939年,在第一届在第一节参议会开始

时,就有19位女参政员出席,她们在大会上不但大胆的发表意见,并且为妇女切身利益的实现而提出了提案,还获得了全体参议员的一致通过。1941年第二届参议会议中,“妇女取得了和男子完全平等的参政权”,“当选的二十余位女参政员,和男参议员并肩起坐,共商国事。”[19]2其中,年仅24岁的绥德分区妇联主任邵清华当选为安塞县县长,成为陕甘宁边区第一个女县长。她当选后,“该县政府在她的主持下,一切均井井有条,成绩斐然,深受该县民众的欢迎。[20]23”妇女们在行政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并不逊色于男子,这再次说明了妇女能够参加国家大事的管理,也只有妇女们才能够深入的解决妇女的切身问题。随着革命形式的不断深入,广大妇女在国家的各级政权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妇女贡献

知识女性既负有组织妇女参加社会革命的崇高使命,又承担完成妇女解放这一伟大的历史任务。妇女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毛泽东曾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妇女起来之日,就是中国革命胜利之时” [21]150。实践的发展也充分证明,抗战建国的大业,假使没有占人口半数的妇女积极参加,成功是不可能的。

首先,妇女们组织成立的各种抗日救亡团体,不但对于全国妇女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为抗战后妇女界统一战线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其次,妇女界统一战线组织,集思广益,分工合作,带领广大妇女服务战地,参军参战,献金捐物,支援前线;抢救儿童,保育后代;抗日宣传,深入广泛;为民族解放和妇女解放都做出了无愧于历史的一份贡献。最后,妇女们的积极参政不仅促进了国统区和边区民主政治的建设,也促进了党和边区政府工作的改进,为创造真的的民主平等、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做出了贡献,更有利于男女地位的逐步平等,妇女们以其自身的性质和特有的优势,显示着她们在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所体现出的重要的力量,她们为抗战所作出的努力以及艰苦卓绝的奋斗,时时刻刻都激励着我们更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鼓舞着人们更加积极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李永.温乐群,汪云生.何香凝传 [ M] .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3.(专著文献)[2] 宋美玲.告中国妇女[ A ].蒋夫人言论集[ C ] .重庆:国民出版社,1939.(析出文献)[3]丁国勇.宁夏回族.[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专著文献)

[4]李树江:吴忠礼.宁夏当代著名人物传略[C].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析出文献)[5] 李安辉.试析回族妇女的抗日活动 [] 黑龙江:《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期刊论文)[6]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运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史[ M].,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专著文献)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传[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 998.(专著文献)

[8] 邓颖超.我们对于战时工作的意见[A]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蔡畅、邓颖超、康克清妇女解放问题文选[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9] 宋庆龄.永远和党在一起[ M]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 3.(专著文献)[10] 陆茂清.武汉“七.七”献金运动[ J].炎黄春秋, 199 5.(期刊文献)

[11]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妇女运动史:新民主主义时期[ M ].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专著文献)

[12] 陈逸云.为献机运动勉全国妇女[ J ].妇女共鸣.19 41,10(2):(期刊文献)[13] 孟广涵.国民参政会纪实 [ M ] .重庆:重庆出版社19 85 .(专著文献)[14] 邓颖超.论女参政员的责任[ N ] .新华日报.1938.(报纸文献)

[15] 孟广涵.国民参政会纪实续编[ M ] .重庆.重庆出版社, 1 987.(专著文献)[16]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一册 [ M ] .上海:中华书局,1936.(专著文献)[17]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N].解放日报,1942-3-8).(报纸文献)[18]陕甘宁边区妇女运动专题选编[N].解放日报1984.(报纸文献)[19]献给我们边区的女参议员[N].解放日报,1941-11-9(报纸文献)[20]三八节边区各界妇女分别举行纪念[N]解放日报1942-3-7(报纸文献)

[21]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37一1945)[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专著文献)

2.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 篇二

一、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是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

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1931年9月, 在九一八事变发生之后, 日本陆续占领了东北三省, 由此开始了侵华战争。这种野蛮侵略, 使中华民族处于危亡时刻, 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此时, 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 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 建立了发展进步势力, 争取中间势力, 孤立顽固势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发展壮大了抗日力量, 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所以毛泽东同志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看作是取得革命胜利的法宝。

历史证明,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地从摆脱民族危机, 才能真正地实现民族独立。我们应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我国的爱国主义情感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 并逐渐转化为人们维护国家利益的鉴定信念。在抗日战争中, 爱国主义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支柱。红军抗日先遣队、红10军政委方志敏, 就是一个突出的代表。他被叛徒出卖不幸被俘后, 对敌人的酷刑毒打毫不屈服, 对敌人的劝降利诱毫不动摇。

正是由于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 中华万千民族英雄才能视死如归, 不怕牺牲, 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在现在的和平年代, 我们更不应该忘记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坚持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 进一步增强我国综合国力。

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体现了战胜敌人的法宝。在抗战期间, 党中央号召全中国同胞与军队团结起来, 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 一起抵抗日寇的侵略。紧接着, 我国工人、农民和海外侨胞等, 都积极响应党的号召, 全身心投入抗日洪流, 形成了全民族一致对外的新局面。当今, 在思考如何应对信息化作战的新革命中, 人民战争这个法宝不能丢。我们把握新的时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新特点新要求, 创新人民战争的内容和方式方法, 充分发挥人民战争的整体威力。为我军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做好充分准备。

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重要意义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实现党的正确领导的根本保证。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要始终坚持“为民”的思想。必须自始至终坚持群众路线, 保证党与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 必须对人民负责, 善于为人民服务。只有这样, 才能将群众实践的宝贵经验总结出来, 制定群众满意的方针政策, 最终接受群众实践的检验, 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只有这样, 我们党才能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永葆先进性的力量源泉。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实现党的作风转变的有力抓手。当前, 一些干部背离党的宗旨, 在具体工作中出现假大空的问题, 善于做表面功夫, 但却忽略了群众的真实意愿。

群众利益无小事, 群众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这些都告诫我们只有时刻把群众利益作为工作的核心, 把人民的利益时刻放在心中, 在深入了解群众生活的时候, 能够认真思考群众真正需要什么, 我们能为群众做些什么。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树立服务意识和大局意识, 才能更好地完善自己, 做一名合格的人民公仆。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实现“中国梦”的有效途径。“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我们应时刻从群众利益出发, 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经常与人民群众沟通, 了解他们的真实困扰, 并多为他们谋取福利, 真正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只有真正地想人民之所想, 才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和尊重, 从而激发群众观的力量和斗志, 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不断进步, 最终变为现实。

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关键举措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特别注重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 我们可以将群众中那些分散的意见和经验集中起来, 获得感性认识。然后经过去粗存精地思索和综合分析, 集中为领导部门的意见, 上升为理性认识。在研究过程中, 我们还可以知道群众的内心世界, 很好地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 深入基层是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 有利于促进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进一步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群众观点, 更好地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正确对待群众意见。要拓宽民意渠道, 让群众更多地参与公共事务的领域, 保证群众可以依法有序地反映自己的内心愿望。

我们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我们的一切都是为着人民的利益而存在的。只要对人民有利, 不管是什么人提的意见, 我们都应愉快地接受。只有放下架子、放低姿态、端正态度, 谦虚谨慎, 虚心向群众请教, 才能深入地了解群众, 把党的主张与人民群众的意志结合起来, 使党的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深入进行反腐倡廉。要大力提倡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树立清风正气。树立正面典型、弘扬正气, 曝光反面典型、鞭策后进。要大力提倡发扬艰苦朴素、勤俭办事业的优良传统。加大明察暗访力度, 发现党风政风作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坚决及时进行处理。坚决反对那些不闻群众疾苦、讲排场, 比豪华的腐败行为。要大力提倡深入群众的工作方法, 把工作重点放在人民上, 彻底去除对上奉迎, 教条主义, 官僚主义的不良作风, 坚决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只有这样, 才能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参考文献

[1]王伟光.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J].求是, 2013.

[2]马云志, 王纯静."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意蕴[J].理论导刊, 2013.

[3]石云霞.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13.

[4]高尚全, 傅治平.坚持人民的社会主体地位[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3.

3.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 篇三

关键词:百团大战抗日战争

“七七事变”以来,日本发动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当时的国民政府消极抗战,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侵略者加剧了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疯狂扫荡。1940年8月,抗日战争敌后战场的八路军爆发了著名百团大战。当时,在中国华北战场上,朱德、彭德怀领导及指挥的八路军在根据地民众的大力支持下,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破袭战,对日军控制的铁路、公路及工矿企业进行了一次规模庞大的突袭运动,取得了重大胜利。

一、百团大战的背景及过程

在抗日战争时期,一共存在着三个政治实体,它们分别是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及日本,三者间的相互关系决定着战争的进程。日本自发动侵华战争以来一直到1940年,一直处于战略进攻时期,企图通过猛烈的进攻迅速征服中国,为此日军迅速增兵,当时的日军侵华总兵力达到其陆军总兵力的百分之九十以上。但是,由于中国人民的顽强抵抗,使得日军的伤亡及物质损失惨重,并转变了战略进攻策略,进入到相持阶段。当时,由于德国横扫欧洲战场,威胁到了英美等国家的利益,为了能更好地集中力量应付德国,他们对日本采取了纵容的态度。同时,日本还加强了对国民党的政治劝降活动,并在军事上进逼四川、轰炸重庆,策划及扶植汪伪政权。蒋介石集团受到军事上的大溃败及日军的诱降,使得对日抗战更加消极应对,同时对中国领导的抗日力量仇视态度,因而对八路军进行大肆污蔑,企图影响全国抗日士气。这就使得国统区的妥协投降态度逐步明显。同时,中国共产党在日军进行正面战场战斗形势下,开辟了众多的根据地,扩大了抗日人民武装,进行了广泛的武装游击斗争。在侵华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将自己的主要兵力转向了敌后战场,不断对根据地进行扫荡。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就需要通过对日军的沉重打击来振奋全国抗战的士气,以摆脱现实的困境。因此,中国共产党为了扭转战争的局势,稳定全国抗战的决心,发动了震惊国内外的百团大战。

1940年8月底,中国共产党为了打击日军的“囚笼政策”,八路军对华北敌后交通线开展了全面的大破袭。按照原作战计划,百团大战分为三个阶段来实施:第一个阶段是到九月底,实施为交通为主的破击战,打破了日军企图进军西安、重庆的企图,毁灭正太路是其重点;第二阶段是到九月底,由于各个地方的作战情况不同,所以结束作战的时间也不一致,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巩固第一阶段的成果,重点击破交通线两侧的敌寇据点,这期间的战役主要包括:涞灵战役、辽榆战役、河任战役、邯济路战役等战役组成;第三阶段是从十月开始至12月初结束,由于第一二阶段的成功,使得日军暂时放缓了攻击西部城市的计划,对对他们实施的“堡垒主义”及“囚笼政策”产生了怀疑,转向了对敌后根据地的大扫荡。因此,第三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反扫荡战。在百团大战开始以后,苏鲁皖豫境内的八路军为了配合百团大战,纷纷对当前之日军积极作战。百团作战的范围包括了冀察全境、热南地区及晋绥绝大部分地区。在整个战斗过程中,八路军虽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但是他们所表现的英勇杀敌、万众一心的精神为提振全国军民抗战士气及最终的胜利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二、百团大战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

在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以后,日军将其主要兵力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及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清剿方面。特别是日军推行的“囚笼政策”,企图封锁抗日根据地。此时,迫切需要主动出击,改变敌后抗日力量的不利地位,争取战略主动权及战场形势的好转。同时,在空间的国内危机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为了防止国民党投降的危险,振奋全国军民抗战的决心,巩固现有的抗战局面而发动了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粉碎了他们企图迅速占领中国的梦想,在国内外都非常富有影响力。在战争中,一共破坏了煤矿五所,被敌人称作为“挖心战”,因而,百团大战的胜利不但在正面战场牵制了大量日军进行正面战争,而且还在军事及政治上粉碎了敌人的速战企图。百团大战既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作战的思想,又建立了人民统一战线,巩固了抗战的基础。在政治上向全国、全世界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战决心。百团大战还规避了亡国的前途,挽救了民族的进一步危机,并为战争局面的好转做出了重要贡献。国民政府正是由于百团大战在国内外所引起的巨大反响而转变了消极抗战的态度,并与1940年底决断了中日和谈,有效统一了全民族抗战的决心。

百团大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游击战争中的运动战及防御战中的进攻战,在军事消灭了大量日军,缴获的大量的物资及补给品,壮大了抗日武装力量。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日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挽救民族危亡是当時的中心任务。毛泽东就曾指出:“阶级斗争是以民族斗争的形式出现的,且都要服从民族斗争的需要。”百团大战就是以民族斗争为出发点而做出的正确抉择。当时,日本侵略军企图配合欧洲战场胜利的形势,采取了速战速决的方式,以进一步南移,建立其所谓了“大东亚共荣圈”。因此,日军一方面调动重兵进攻国民党的大后方,切断国际交通要道,另一方面对华北敌后的抗日根据地进行大围剿,不断增兵镇压。针对这种严重的国内外形势,中国共产党发出了《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政策的决定》的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坚定信念,克服现阶段的投降危机及抗战困难。百团大战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摧毁了日军大量的堡垒及据点,并在重要线路及地区打破了敌军的军事系统与防线,有效延缓了华北日军南下的进程,迫使他们从战争开始一直到第二年七月,一直在华北疲于应战,实现了应有的军事目标。综上所述,百团大战是共产党领导下抗战斗争中的进攻战,有着卓越的历史功绩。

三、结语:对百团大战的评价

百团大战是共产党在华北发动的一次游击战争下的具有战略性质的进攻战役,并具有广泛性及时间长的特点,直接参战的兵力有105个团,约三十万人,其范围包括黄河以北、长城以南、津浦线以西的广大地区。百团作战具有鲜明的政治及军事目的,八路军在华北战场的胜利,破坏了日军的西攻计划,并影响着全国的抗战局面。这场战役将区域进攻的军事目的及争取全国抗战的政治局势结合在一起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百团大战的胜利是在国内严峻的政治形势下出现的,一方面巩固了抗战的大后方的安全,另一方面又粉碎了国内顽固派污蔑八路军“游而不击”的阴谋,壮大了人民抗战的武装力量。百团大战使共产党领导的这支部队得到了实战锻炼及考验,在部队质量、指挥、后勤等各个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提高,这对人民战争的发展及人民军队的建设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潘泽庆.说不尽的百团大战[J].党史纵横-档案解密,2007(7):10—13.

4.高中历史抗日战争的知识点 篇四

1. 日本的局部侵华——全面侵华的前奏

原因

① 历史原因:日本早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制定了以侵华为主要目标的“大陆政策”,可以说日本发动这次侵华真正是蓄谋已久的;

② 经济原因:从1929年以来,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日本也因此出现经济危机,并经历着危机后的严重萧条,为了转嫁经济危机,一定程度上缓和日本国内的阶级矛盾;

③ 日本国内的条件:随着日本经济危机的加剧,日本右翼势力迅速膨胀,形成建立法西斯专政的广泛群众基础,并最终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对内独裁,对外侵略;

④ 有力的时机:

中国:从1927年——1937年是中国国共十年对峙的十年,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无暇顾及日本;

世界:国际社会中有着重要影响的欧洲国家正遭遇_法西斯的威胁,为了避免引火上身,这些国家对于日本的侵略是持绥靖的态度。

在以上种种原因之下,日本毫无顾忌地于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侵占整个东北地区,并于次年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使东北三省完全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接着于1932年日本又袭击中国上海,制造了“一·二八”事变,然而这远远达不到日本的侵略要求;要想进一步侵华,日本仅仅依靠其本国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是无力达到的,因此,日本瞄准了当时作为蒋介石统治区经济中心的华北地区,故而于1935年制造了一系列旨在侵占华北地区的事件,总称为“华北事变”。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这实际上已经表明日本从关外进入关内,而且侵略的魔掌已经到了中国的经济中心区域——华北,直接威逼平津,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化,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这些都是局部侵华,与此同步的是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日行为。而中国要实现全民族的抗战,还需要日本再次的刺激。那便是1937年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2. 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的标志和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1937年,华北地区已经日趋殖民化,在北平附近驻扎了日本军队,在卢沟桥事变之前,日本已在此地军事演习多次,战争可以说是一触即发,整个华北地区笼罩在战争的阴霾当中,当时有人形容:就连吃糖葫芦都带着火药味。就在7月7日夜,日本借口一士兵丢失,要进入宛平县城搜查(之所以称其为借口,是因为当时枪声的方向和日军搜查的方向正好相反;当不明枪声打响后,有经验的军官应马上隐藏目标寻找枪声来源,而不是在听到枪声后马上派部队搜查,因为这样可以扩大被袭击的目标;),中国守军拒绝,因此日军就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抵抗。从七七卢沟桥事变开始,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北平、天津相继失陷。

3. 全面抗战路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随着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中华民族再次面临亡国的命运。这种强大的外部压力,再次促使中国内部的团结。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开始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全国人民共同抗战。

抗日战争不是哪一党哪一派或哪一个战场的抗战。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抗战。

1935年当日本制造了“华北事变”之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共率先改变观念,提出“八一宣言”,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之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初步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于国民党1937年9月公布的《国共合作宣言》。在中华民族处在亡国灭种危机之中形势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历史的必然。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在抗日战争中,中国自始至终存在着两个战场,即由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一方面,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人后方,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建立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开辟了敌后战场,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而另一方面,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四次大规模的会战,投入了大批人力物力和财力,牵制了大量日军,有力地配合了敌后战场的开辟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创立。因此,可以说在抗日战争中,两个战场都是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互相配合、相互支援,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当然,这两个战场很多时候没有明显的分界,而是双方共同抗战的结果。

4. 正面战场的四大会战

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其作战的特点是努力抗战与节节败退交织并存,国民政府组织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等著名的四大会战。作战是比较积极的,在抗战中起了很大作用:第一,消耗了日军大量兵力,打破了日本的狂妄计划,对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重要作用。

尤其是淞沪会战,当时日本占领平津后,为了直接威胁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心——南京,迫使中国政府投降,以最终实现速战速决,于1937年8月13日开始,大举进攻上海,结果到11月才占领;第二,鼓舞了民心士气,特别是太原会战中的国共两党相互配合下的平型关大捷和在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大捷,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御敌;第三,支援了敌后战场的抗日游击战争;第四,扩大了中国抗战的影响,争取了国际上的同情和支持。

在这四次会战中,中国军队奋起抵抗,涌现出了众多的抗日英雄。

1937年8月13日,日本企图在10天内“为置中国于死地,以控制上海、南京最重要”的目标,在上海发动了军事进攻,史称“八一三”事变。因战争是在上海及其周围地区进行的,所以又称“淞沪会战”或“淞沪抗战”。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守卫宝山的十八军五八三团三营在营长姚子青率领下,与入城之敌巷战肉搏,激战两昼夜,五百余官兵全部壮烈殉国。10月26日晚,八十八师五二五团团长谢晋元奉令率八百官兵坚守四行仓库,掩护主力部队撤退,在坚持战斗了四昼夜,毙敌二百余人后,奉命撤退到公共租界。11月12日,日军占领上海。

淞沪会战历时三个月,日军动用了海陆空军二十余万,伤亡六万多人,才占领了上海,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速战速决的迷梦。

5.高中历史抗日战争教案 篇五

一、知识和能力:知道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了解抗战胜利是如何影响当代中国和世界面貌的。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把本课分为“关注现实、重温历史、回归现实”三个环节,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学习历史是把握现在、开创未来的需要。掌握历史史料研读、概括、分析、运用、论从史出等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中国人民的团结抗日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结合现实,冷静地剖析历史、正视历史,树立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未来,培养热爱和平、追求和平的情感。

教学重点: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重要性;认识抗战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设计采取了“关注现实——重温历史——回归现实”的结构,故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力求达到拉近历史知识与社会现实距离的目的。

一、导入:关注现实

(ppt显示)出示《满江红》(据岳飞原作改写)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六十年来仇与恨,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南京耻,犹未雪;

家国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富士山缺。

壮志饥餐东虏肉,笑谈渴饮倭奴血。

待从头,收拾小日本,雄世界。

师:这是互联网上流传的一首词。请同学们思考,对岳飞《满江红》的这一改写反映了当前中国民间对日本的一种什么态度?

学生:一部分人敌视日本,“仇日”心态。

师:“仇日”现象在当前中国并不罕见,特别是一些年轻人以“愤青”自居,编写了大量这种“仇日”作品。为什么他们会产生这种“仇日”心态呢?

生:历史上日本曾侵略中国,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现实中,日本还在否认侵略事实,造成了当前中日关系的紧张。

师:“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样的一段历史——全民族的抗战。(板书:全民族:抗战)让我们重温历史,走进历史。

二、重温历史

(一)走进历史

播放视频《全民抗战》:从视频中你看到了哪些抗战事迹?——你有什么体会?——全民族的抗战 爱国主义 国共合作等

师总结:从视频中,我们感受到了面对日军的全面侵华,中国人不分年龄,不分阶级,不分地位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117-P118,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华民族在全面抗战? ——利用插图

(中共改编军队,领导开展游击战争:地道战、地雷战——显示人民群众的智慧和伟大作用;国民党:台儿庄保卫战,驻守上海的军队反击日军)

你还知道哪些全民抗战的人或事?(如:铁道游击队,麻雀战,破袭战,国民党:太原会战,淞沪会战等,中共: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师:在抗日过程中,涌现出很多感人的事迹,如在台儿庄战役中。出示池峰城师长、李宗仁图片。

口述体现全民抗战的史实:在台儿庄战役中,池峰城师长率领守军浴血奋战,坚守半个月之久,将日军主力吸引到台儿庄附近。李宗仁调集大量兵力,包围日军,形成内外夹攻之势,取得台儿庄大捷。战斗胜利后,池峰城师长指着一个老妇人的尸体,告诉记者说:她经常冒着枪林弹雨,把日军的动向报告给我,后来被日军发现,把她炸死了。

师过渡:台儿庄战役正是官兵英勇抗战,老百姓对抗战的支持,才保证战争胜利,可见——

——我们的抗日战争把各方的力量组合在一起,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所以说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在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民族解放战争。

(二)追问历史

师:国共两党作为抗战的两大领导力量,携手抗战,共赴国难,为争取抗战的胜利作出了贡献。那么,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来长期对峙、相互敌视的两党是如何联合起来共同抗日的呢?

这还得追溯到历史事件——“九·一八”事变。自主学习(请认真阅读教材P116图文,带着下面的任务)

出示幻灯:1.当日军在沈阳发动“九·一八”事变时,蒋介石采取了什么政策?——不抵抗政策。

2.这一政策对全民族的抗战有什么不利影响?——使东三省轻易被占,扩大日本侵略野心,加重民族危机,不能集中全民族之力抗日。

3.面对这一政策,当时的全国人民有哪些反应和具体行动?

——反应:强烈愤慨

--具体行动:①在中共的号召和推动下,全国人民一致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②东北抗日义勇军坚持抗战,激发了民族爱国精神。

③“一二.九”运动掀起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

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6.抗日战争总结 高中历史(共) 篇六

一.背景

日本:日本首相田中又向天皇上奏了《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的秘密奏折(即《田中奏折》),明确提出了“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的扩张总战略蓝图。中国:国共十年内战。

国际:世界大国、大国集团和国际组织多采取“不干涉”的绥靖政策,从而在客观上起到了放纵日本对中国侵略的作用。

二.经过

1931年,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

1933年5月,冯玉祥,吉鸿昌在张家口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1933年11月,福建事变。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蒋光鼐以及国民党内爱国人士李济深、陈铭枢等发动福建事变。此前,第十九路军代表同中央根据地的红军代表签署了《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

1935年8月1日,八一宣言。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呼吁全国各党派、各阶层、各军队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935年12月9日,北平,一·二九运动。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1935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会议,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为全面抗日的到来做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1936年5月,宋庆龄、沈钧儒、邹韬奋、陶行知等爱国民主人士发起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

1936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放弃了“反蒋抗日”的口号。9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明确提出党的总方针是“逼蒋抗日”。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大义出发,确定促成事变和平解决的基本方针。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 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是战略防御阶段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1937年8月13日,上海,八一三事变。日军企图“三月亡华”。1937年8月--1937年11月,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月亡华”的企图。

1937年9月,太原会战。平型关大捷——取得中国抗战以来第一次重大胜利(林彪指挥)。1937年11月20日,中华民国政府立即宣布将首都和所有政府机构由南京迁往陪都重庆,而军事作战中心则是先迁往武汉直到武汉会战后再迁往陪都重庆。1937年12月13日侵占南京,南京大屠杀。

1938年2月,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以毙伤日军一万多人的战果成为中华民国抗战以来最大的胜利(李宗仁指挥)。

1938年8月至10月的武汉会战是中日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会战。

在历时4个多月的武汉会战中,中国军队伤亡40万人,中国军民以巨大的牺牲迎来了战争的战略相持阶段

※ 从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是战略相持阶段

在此阶段,日本的侵华方针有了重大变化:逐渐将其主要兵力用于打击在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而对国民党政府则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的方针,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日军集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大扫荡”。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了艰苦的斗争,坚决地进行反“扫荡”、反“蚕食”斗争。

在日本政府的诱降下,国民政府内亲日派头子汪精卫公开投降。主张与日本媾和的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1938年12月29日在越南发表“艳电”响应近卫声明,提出与日本“恢复和平”。作为当时中国的第二号人物,汪精卫在战争最为紧张之时的这番言论,被视作公开的叛国投降,中国抗战的士气受到巨大打击。1939年1月1日,中国国民党召开临时紧急会议,永远开除汪精卫党籍并撤销其一切职务。之后发生“河内刺汪案”,蒋介石派出特务企图暗杀汪精卫不果。这使得汪精卫彻底投向日本,并于5月在上海与日方开展秘密谈判,年底秘密签订《日华新关系调整要纲》。1940年,汪精卫在日本的保护下来到南京,以“还都”的名义于3月30日成立“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1940年5月-6月,枣宜会战。在这场危及战时陪都重庆的战役中,国民革命军第33集团军司令张自忠将军殉国。

1940年8月--12月,百团大战,(彭德怀指挥)。

1941年12月9日,中国国民政府正式向德、意、日宣战。

1943年11月,美英中三国首脑在开罗开会,通过《开罗宣言》,要求战后日本归还占领中国的所有领土,包括台湾及其附属岛屿。※ 从1944年1月解放区战场局部反攻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战略反攻阶段

1944年豫湘桂会战的大溃败

1945年2月,英、美、苏三国首脑签订《雅尔塔协定》,规定在欧洲战争结束后三个月内,苏联应对日宣战。中国没有被邀请参加。由于美英是以牺牲中国的主权(如承认外蒙古独立),来换取苏联对日出兵的条件,也被称为远东慕尼黑阴谋。

1945年7月26日,美、英、中三国共同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否则将予以日本“最后之打击”。

1945年8月6日,美军在日本广岛投下第一枚原子弹,3天后又在长崎投下第二枚原子弹。苏联红军也根据《雅尔达密约》,在8月8日对日宣战,发动八月风暴行动,于8月9日出兵中国东北。

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最后一战》,抗日战争进入全面大反攻阶段。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发表《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

琐碎知识梳理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1)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不断激化(九一八事变:中日民族矛盾急剧上升;华北事变:中日矛盾成为中国主要矛盾;七七事变:中国面临亡国灭种危机)

(2)特征:停止内战,共赴国难;党外合作,分头抗战,相互配合;军民抗战,贯穿始终。(3)过程:

1935年8月1日,八一宣言,号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5年12月25日,瓦窑堡会议,正式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迫使国民党政府停止了内战,从此初步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7年2月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行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五项国策和四项保证。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经过激烈斗争,通过了实际上接受中国共产党关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决议案。

“七七”事变后,中共中央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国民政府。在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推动下,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的宣言,次日,蒋介石发表承认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合法地位的谈话。至此,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全面抗战路线和片面抗战路线

(1)全面抗战路线:1937年秋,中共制定的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

(2)片面抗战路线:国民党执行的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进行抗战的路线。(3)不同点:依靠力量;抗战前途;代表利益

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

1、社会背景:第一次是“打倒军阀,除列强”;第二次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企图灭亡中国。

2、政治背景和地位:第一次时两党都属于革命的政党;第二次时国民党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利益,成为革命力量的中坚。

3、反对对象:第一次是北洋军阀;第二次是日本帝国主义。

4、合作方式:第一次是党内合作;第二次是党外合作。

7.浅谈“历史战争”的学习方法 篇七

笔者认为, 在学习任何一次战争时, 都要抓住一条主线, 而这条主线恰恰反映在六个方面, 即背景、时间、交战方、战场、经过和结果、战争评价。

1. 战争的背景

战争的背景, 是发生战争的有关历史现象和当时的环境。任何一场战争的历史背景, 都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必须发生在历史战争之前;二是必须和历史战争的发生有直接关系。概括历史背景的方法是:先国际后国内;凡是与历史战争有关的各个方面都要涉及。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着手概括。例如鸦片战争的背景: (1) 鸦片战争前, 19世纪上半期, 英国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2) 为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3) 中英经济贸易中出现的逆差。 (4) 英国向中国大量输入鸦片, 敛财的同时摧残吸食者的体质。 (5) 林则徐虎门销烟。

2. 战争的时间

战争的时间, 是指每一次战争的起止时间。以第一次鸦片战争为例, 它起于1840年6月, 英国舰队开到广东海面挑衅 (战争爆发) , 结束于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

3. 交战方

交战方不仅仅局限于起始参与战争的两个方面, 有时还应该考虑后续参展的各方面, 例如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起始交战方为中国和英法联军, 可后来美俄作为帮凶也加入了瓜分中国的行列。

4. 战场

有关这项内容要求结合历史地图进行掌握。战场作为历史战争的一个方面, 对战争的影响也是不容忽略的。例如近代史上, 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 战场皆在中国, 给中国带来深重的灾难。

5. 经过和结果

战争经过, 一般按战争的进程分阶段来掌握。如鸦片战争的经过可以分为爆发 (英国舰队广东海面挑战) 与初期 (林则徐积极防御) 、扩大 (英军攻陷浙江定海, 直逼天津) 和结束 (英军占领香港, 清政府求和) 两个阶段来掌握。战争的结果又分直接结果和间接结果。直接结果即战场上的谁胜谁败, 如鸦片战争, 英军胜、清军败;间接结果即战场上的胜负带来的一系列后果, 如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6. 战争评价

对战争的评价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是战争的性质, 如鸦片战争的性质是英国侵略中国的非正义性战争;二是战争的影响, 即通过战争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如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等。

总之, 如果每次战争我们都能从以上六个方面去了解, 那么有关这次战争的脉络也就清楚了, 更能有效地了解这些历史现象。

8.论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篇八

关键词:抗日战争;中国历史发展;意义

抗日战争虽然对中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伤害,却是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彻底打败外来侵略者取得反侵略勝利的战争,但它的意义决不仅仅是一次战争的胜利,而是改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改变了中国国内各派政治力量。这一改变奠定了战后中国社会发展的基础,奠定了战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决定了20世纪中叶中国社会的根本选择,从而产生了对中国历史发展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抗日战争改变了近代以来世界列强联合对付中国的不利局面,中国形成了同盟国,为新中国创造了良好的国际条件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外来侵略者为了侵略中国,或联合侵略或妥协牺牲中国利益,因此外国列强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敌人。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造成了新的亡国危机,但也提供了新的机遇,那就是迫使美国、英国和原苏联等强国站在中国一边,支持和援助中国抗战。中国与部分世界列强成为同一战线的盟友,第一次出现了联手对付日本侵略者的局面。在这种局面下,中国面对的敌人不再是全部世界列强,而只是一个国家——日本。中国与美英苏结盟,大大加强了中国抗日的力量,使中国对付外来侵略的抗日战争处于前所未有的有利的国际环境中。

二、抗日战争为中国共产党革命力量的成长壮大带来了良好契机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虽然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但国民党政府却顽固执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集中力量围剿工农红军,使革命力量遭受重大挫折。日本侵略者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七七事变”,将中华民族推到生死存亡关头,国民党政府被迫走上了联合抗日道路,从而形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局面,国共两党并肩作战,随后形成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个战场。随着日军步步侵入,敌后战场逐渐扩大,中国共产党的军事力量得到了巨大发展,形成了与国统区对比的两个世界、两个中国的局面,为新中国成立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抗日战争引起了中国各阶层重新分化组合,为后来“国”退“共”进奠定基础

在民族危机面前,各个阶级、阶层都会作出判断和选择。由于各个阶级、阶层立场和力量不同,导致了各个阶级、阶层的重新分化和组合。代表中国革命力量的中国共产党力量日益扩大,军事力量和政治影响显著增强。民族资产阶级从国民党阵营中分化出来,形成了自己的政党,并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同盟者。国民党阵营也进行了分化,形成了汪伪政权,其军事力量和政治影响遭到了极大削弱。

综上所述,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力量和发展道路,为新中国诞生奠定了基础,为

中国的历史转变埋下了伏笔。

参考文献:

[1]何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王真.抗日战争与中国的国际地位[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9.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 篇九

(一)知识目标:

(二)立意目标:

(1)联系旧知识,理解中共在不同历史阶段采取的土地政策,认识中共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高度统一。

(2)阅读史料正确认识大生产运动的历史地位。

(3)从中共“一大”到“七大”,梳理中共革命思想的发展历程,概括分析其中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进而认识毛泽东思想确立的历史必然性。

(4)综合中共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活动认识中共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二、学习重点:

(一)举要:

1、知识点:中共巩固抗日根据地的政策和措施(土地政策、大生产运动,延安整风运动);

中共“七大”

2、能力点:

(1)联系旧知识,理解中共在不同历史阶段采取的土地政策,认识中共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高度统一。

(2)阅读史料正确认识大生产运动的历史地位。

(3)从中共“一大”到“七大”,梳理中共革命思想的发展历程,概括分析其中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进而认识毛泽东思想确立的历史必然性。

(4)综合中共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活动认识中共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二)剖析:

1、中共根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制定相应的土地政策。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集中反映了中共从民族利益出发,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对象共同抗日。但其中也带有反封建性质。中共关于土地问题的政策体现了其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高度统一。

2、从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王明的“左”倾错误到毛泽东的正确思想,中共自诞生以来革命指导思想几经波折,有失误也有正确,在整风运动之后,全党统一了思想,在行动上更趋向一致,中国革命的力量更强大了。

3、中共倡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努力促成统一战线的形成,提出全面抗战路线并开辟敌后战场,反对投降坚持抗战,克服根据地面临的严重困难,中共“七大”的召开和大反攻等一系列史实说明了中共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三、导入和小结设计:

1、导入:40年代初,中国抗战进入困难时期,不仅有来自国际的因素,而且也有国内的因素,国内外潜伏着一股投降的暗流。而中共坚持抗战,敌后战场抗击着大部分日伪军,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中共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2、小结:抗日战争和二十世纪的中国。

四、板书设计:

第四节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一、1940年,主要政治力量对日帝的不同态度:

1、汪精卫:投降日帝,建立伪政权

2、国民政府:积极反共,消极抗日

3、中共: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

(1)背景:(阅读课文原始资料分析)

(2)结果和意义:

二、抗日根据地面临的困难及其克服:

(一)困难:

1、原因:

(1)大“扫荡”

(2)国民党军队封锁包围

(3)自然灾害

2、概况:

(二)克服:

1、军事上:反“扫荡”

2、政治上:

(1)“三三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联合政权。

(2)土地政策:

①内容:

②影响:

③说明:

④联系:

(3)精兵简政:

3、经济上:大生产运动

(1)必要性:

(2)内容:

(3)成果:①物质:②政治:

4、思想上:延安整风运动(1942年)

(1)背景:

①历史和现实因素:

②目的:

(2)内容和方针:

(3)性质:

(4)意义:

(三)结果:1944年起,抗日根据地得到了恢复和巩固,严重困难已经克服,为敌后战场的局部反攻准备了条件。

三、中共“七大”:

1、背景:

(1)国内:局部反攻的开始及其成果(1944年)

(2)国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前夕

(3)目的:争取光明的前途

2、内容:

(1)《论联合政府》

(2)党的任务:

(3)确立毛泽东思想

中心议题:制定争取抗战胜利和建立新中国的政治路线。

3、意义:(结合课后练习题2)

四、抗日战争的胜利:

1、战略大反攻阶段:

2、胜利:

3、历史意义:

[讨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阅读]《抗日战争和二十世纪的中国》(华师大·刘学照)

五、问题设计:

(一)概括1940年中国主要政治力量对日帝的态度,并用史实说明。

(二)关于“抗日根据地面临的困难及其克服”的问题:

1、造成抗日根据地严重困难的原因是什么?

2、从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和思想上四个方面概括中共采取的对策。

3、“三三制”政权的性质是什么?

4、1942年土地政策和1931年土地革命路线的主要区别是什么?造成这种区别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延安整风运动的历史和现实原因是什么?性质是什么?历史影响是什么?

(三)关于中共“七大”的问题:

1、中共“七大”召开的国内国际因素分别是什么?

2、联系以往中共的会议,论述中共“七大”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

★ 高一历史说课稿j精选

★ 历史说课稿

★ 历史历史说课稿

★ 高一历史复习提纲

★ 高一历史复习资料

★ 高一历史教学计划

★ 抗日战争调查报告

★ 坚持的高一议论文

★ 高一作文坚持700字

10.胡格诺战争历史战争作文 篇十

法国天主教势力同新教胡格诺派(即加尔文派)在1562—15(另一说则为1559—1594年)之间进行了一场长期战争。它虽然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但就其性质和内容而言,则是法国的一场内战。这场战争使正在上升的王权面临崩溃,贵族分裂势力有所抬头。这场战争是法国历史上的一段无政府状态时期,战争的结果是天主教、胡格诺教派各有所得,有助于王权的重新振兴和加强。

胡格诺战争的原因是王权同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和宗教派别矛盾的激化。16世纪前期的法国,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人口中的90%从事农业。王权从11世纪开始逐渐加强,对法国的统一和国家的形成是一种积极进步力量。但是,在中世纪的法国(甚至整个欧洲),王权的强化和确立是在同贵族权威和割据势力进行斗争的曲折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封建社会内部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不断产生新兴的资产阶级。

他们通过购买破落贵族及与爵位相连的产业、纳捐官职等方式跻身贵族之列,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他们的经济、政治利益和国王的权威密不可分,支持王权对内抑制贵族势力、对外进行扩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但是,封建贵族不甘心自己权势的衰落,竭力维护自己的特权和对国王的控制权,伺机向王权挑战。随着国王逐步成为贵族和教会的首脑,反对王权专制制度的封建贵族分裂成两大集团,他们相互角逐,觊觎国家政权。一个集团是天主教派势力,他们聚集在王室近亲吉斯家族周围,以吉斯公爵和洛林红衣主教查理为首形成了强大的天主教营垒,对国王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另一个集团是新教胡格诺派势力,以波旁王朝家族的成员L·孔代亲王、纳瓦尔国王(亨利)和G·代·科利尼海军上将为代表。

15、16世纪,人文主义思想和加尔文教在法国迅速传播。

人文主义的杰出代表埃普塔尔宣扬“信仰得救”和“回到《圣经》上去”的理论,以莫城为中心积极宣传新思想。加尔文教强调信仰得救,否认罗马教廷权威和封建等级观念,主张废除繁琐的宗教礼仪,取消偶像崇拜、朝圣和斋戒,教徒选举产生神职人员,建立简化、纯洁和廉价的教会。大批手工业者尤其是印刷工人、小商人、农民以及下层教士接受上述教义,成为加尔文派新教教徒,被称为胡格诺派。据估计,16世纪下半叶,法国人口约1800万,新教法庭27万多个,新教徒100多万人。祈教派在南部、西南部力量较强。一些对王权专制不满的`贵族为牵制王权,支持胡格诺派,觊觎王位的显贵也趁机宣布改信新教,这些人的突出代表就是纳瓦尔为首的波旁王朝家族。

胡格诺战争的直接原因是宗教迫害。16世纪40年代,亨利二世指定特别法庭惩办异端,大批胡格诺派人士被处以火刑。1559年,年仅15岁的太子弗朗索瓦二世继位,实权落在军功显赫的吉斯家族手中,新旧教派之间的冲突骤然加剧。

1562年3月1日,吉斯公爵率军队在瓦西镇屠杀举行宗教仪式的胡格诺教徒,死伤近200人。“瓦西镇屠杀”成为持续30多年的胡格诺战争的直接导火线。

双方的兵力不多,在战争中都依靠外国列强,天主教派依靠西班牙;加尔文派依靠英国、德意志公爵和荷兰教友。这场战争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562—1570年。这一时期共发生三次战争,双方均未取得决定性胜利。

1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抗日战争 篇十一

在我国唐朝初年,朝鲜半岛处于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都想统一半岛,但又都无力消灭对方,于是便向东西邻国寻求援助,先后分别于大唐和倭奴建立了外交关系。高句丽在秦汉时代是隶属于我汉朝的辽东地方政府,李唐有意将它收复,故它靠拢倭奴(注:即当时的日本);新罗因与倭奴结怨,故和唐王朝亲近;百济与倭奴的关系较为密切,加之公元653年百济、倭奴“通好”以后,就形成了以高句丽、百济、倭奴为一方,新罗、唐朝为另一方的政治局势。

655年,新罗王金春秋称高句丽与百济、靺鞨(注:居住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联兵侵入,乞求唐朝出兵援助。唐高宗在遣使调解无效的情况下,先后派程名振、苏定方、薛仁贵等将领率兵出击高句丽,企图牵制其兵力以减轻对新罗的压力。然而,唐朝此举未能奏效,支援高句丽的百济继续向新罗发起进攻。660年,新罗王再次向唐告急,乞求唐朝出兵救援。唐高宗遂以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率领水陆大军10万余,从成山(今山东荣城)渡海击百济。百济军屯守熊津口(今锦江之入海口)进行抵抗,但在唐军南北夹击之下,很快溃败。接着,唐军与新罗联兵向百济都城泗沘进军,不到10日,便灭亡了百济。唐在百济故地设置熊津等五个都督府,以大将刘仁愿率兵留守。

唐军灭了百济之后,原百济王扶余璋的部下福信及浮屠道琛率众据周留城,抗击唐军。10月,福信遣使至倭奴,请迎立在倭奴为人质的百济王子扶余丰,并向倭奴乞求援师。为了保住在朝鲜半岛上的势力,同时也为了缓和国内的政治危机,倭奴之齐明天皇很快就做出了送扶余丰回国和出兵援助百济的决定。12月天皇及太子中大兄等从内地的飞鸟京迁至沿海的难波城,并成立了战时最高指挥部。661年1月,将战时指挥部迁至九州西岸,在与百济隔海相望的盘濑设置了行宫。7月,齐明天皇驾崩,太子中大兄素服称制,是为天智天皇。8月,天智天皇任命阿昙比罗夫,阿倍比罗夫,秦田来津分率前军、后军和别动队,组成了一支援助百济的远征军。至9月,遣将狄井槟榔,朴市田来津等率兵5000余人护送扶余丰返国即王位。

此前,因驻守百济的唐军刘仁愿部被福信和浮屠的百济军围困在熊津府城内,故唐高宗急调刘仁轨率军渡海增援,府城之围遂解。4月,唐军44000人以水陆两路向高句丽发起进攻。7月,唐军进至平攘,因久攻平攘不下,乃于次年2月撤军。是时,唐高宗诏令刘仁轨:“平攘军回,一城不可独固。宜拔就新罗,共其屯守。若金法敏借卿等留镇,宜且停彼;若其不须,即宜泛海还也。”(《旧唐书·刘仁轨传》)可刘仁轨认为:“主上欲吞灭高丽,先诛百济,留兵镇守,制其心腹……今平攘之军既回,熊津又拔,则百济余烬,不日更兴……况福信凶暴,残虐过甚,余丰猜惑,外合内离,鸱张共处,势必相害。唯宜坚守观变,乘便取之,不可不动也。”(《旧唐书·刘仁轨传》)于是他一面“飞表闻上,更请兵船”;一面镇兵伺机出击,先后攻拔了支罗城及伊城、大山、沙井等栅,又与新罗联兵攻克了“临江高险,又当冲要”的真砚城,“遂通新罗运粮之路”。而福信与扶余丰也果如刘仁轨所料,两人发生内讧,福信被杀,百济之残余力量因此严重削弱。

663年6月,倭奴天智天皇令倭将毛野稚子等率27000余人向新罗发起进攻,夺取了沙鼻歧,奴江二城,切断了唐军与新罗的联系。不久,由孙仁师率领的7000名唐朝援军也渡海到达熊津,与刘仁轨会师,唐军军势因此大振。刘仁轨与诸将计议,认为:“周留,贼之巢穴,群凶所据,除恶务本,须拔其源。若克周留,则诸城自下。”遂制定了进攻周留城的计划。刘仁愿和孙仁师以及新罗王金法敏率军从陆路进攻;刘仁轨,杜爽则率领唐水军并新罗水军由熊津江入白江口,溯江而上,从水上进攻。8月17日,唐新联军从陆路三面围攻周留城,城外据点逐一被攻克,百济和倭奴守军相继投降。周留告急,倭将庐原君臣领军万余越海而来,准备自白江口登陆。周留城即建筑在白江河口上游不远处的左岸山地上,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山峻溪隘,易守难攻。当时,尽管唐新联军已从三面包围了周留城,但百济只要能确保周留至白江一线安全畅通,就能得到倭奴从海上的支援,从而据险固守。因此,白江成为维系周留存亡的生命线,两军都誓在必争。

唐新水军首先到达白江江口。27日,倭奴水军也从海上抵达白江,两军遭遇。从当时双方的实力来看,大唐水军7000余人,170艘战船;倭奴水兵万余,1000多艘战船。倭奴虽然在人、船数量上多于我方,但大唐水军船坚器利,武器装备优于倭奴。对于这次战斗,中国的史书记载简略。在《旧唐书·刘仁轨传》中仅有“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贼众大溃,余丰脱身而走”的概括。倭奴史籍对此则有详细的记叙:“大唐军将率战船一百七十艘,阵列于白江村。戊申(27日),日本船师初至者,与大唐船师合战。日本不利而退,大唐坚阵而守。己申(28日),日本诸将与百济王不观天象,而相谓之曰:‘我等争先,彼应自退。’更率日本乱伍中军之卒,进打大唐坚阵之军。大唐便自左右夹船绕战,须臾之际,官军败绩,赴水溺死者众,舻舳不得回旋。朴市田来津仰天而誓,切齿而嗔杀数十人,于焉战死。是时,百济王丰璋与数人乘船逃去高丽。”(《日本书记》卷二十七《天命开别天皇》)

由上可知,此战唐将刘仁轨首先采用以逸待劳的战略战术,以旺盛的士气,率战船阵列于白江,因而在第一次较量中,轻而易举地就使倭奴“不利而退”。接着在次日的战事中,又利用唐军之战船高大坚固的优势,将倭奴的船只左右夹住,使其不得回旋,再施以火攻战术,焚倭奴之战船400多艘,取得了战斗的最后胜利。而倭奴则是盲目冒进,8月27日刚至白江,就与严阵以待的唐军交战,被迫“不利而退”。次日竟“不观天象”,仅凭一股蛮勇,毫无秩序地向早以列成“坚阵”的唐军冲击,结果在“须臾之际”惨遭失败。倭将朴市田来津被格毙,百济王扶余丰逃之夭夭。

倭奴水军惨败的消息传至周留城,守城的百济王子扶余忠胜见大势已去,遂于9月7日率百济守军及倭援军向我天朝投降;倭奴之陆军闻此,也不寒而栗,“相谓之曰:‘州柔(即周留)降矣,事无奈何。百济之名绝于今日,丘墓之所,岂可复往?’”(《日本书记》卷二十七《天命开别天皇》)遂于白江之战的幸存者一道,乘船滚回了倭穴,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抗日战争至此结束,日本势力退出了朝鲜半岛,其入侵中國的野心也随之破灭。

上一篇:论电厂化学监督下一篇:国电事故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