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教学教案

2024-09-19

《荷花》教学教案(15篇)

1.《荷花》教学教案 篇一

《荷花》教学教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写的什么?(生回答)谁来说一说你对荷花有哪些了解?(引导学生说一说所了解的关于荷花的知识)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写的就是荷花。板书课题《荷花》,齐读课题。教师简单介绍荷花:荷花,又名莲花、水芙蓉等,属睡莲科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地下茎长而肥厚,有长节,叶盾圆形。花期6至9月,单生于花梗顶端,花瓣多数,嵌生在花托穴内,有红、粉红、白、紫等色,或有彩文、镶边。坚果椭圆形,种子卵形。荷花种类很多,分观赏和食用两大类。原产亚洲热带和温带地区,我国早在周朝就有栽培记载。荷花全身皆宝,藕和莲子能食用,莲子、根茎、藕节、荷叶、花及种子的胚芽等都可入药。其出污泥而不染之品格恒为世人称颂。陈志岁《咏荷》诗曰:“身处污泥未染泥,白茎埋地没人知。生机红绿清澄里,不待风来香满池。”(百度百科)

二、字词学习

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检查一下生字词的自学情况(大屏幕出示字词)生读——师纠正——开火车

三、初读课文,自学感知

我们先来看几幅图片(出示两三片花瓣、全展开、花骨朵)同学们,看着美不美?

1、设问:这么美的荷花在作者的笔下又是什么样的呢?出示字幕 学习要求:

认真听,将自己读不准的字音标好。读得美不美?同学们能不能读得更美? 好,现在同学们自己读课文: 学习要求:

通过看图读文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不懂?不懂的问题可以通过看图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也可以在小组内讨论解决,还不懂的问题在书上标出来。

四、检查自读情况

同学们读完了没有?读完的坐好,我们检查一下自读情况

1、引导学生说一说,通过看图读文,你读懂了什么?(鼓励学生说一条两条)

2、你还有什么问题不懂?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根据学生质疑情况梳理教学重点、难点,归纳如下:

(1)“我”为什么感受到: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2)“我”为什么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

五、根据学生质疑情况,直奔重点,学习课文。好,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

(一)学习课文二、三自然段,凭借情境,理解词语,感受荷花之美。

1、看书回答:课文的哪些自然段写了荷叶、荷花?(学生回答2、3段)谁起来读2、3自然段?其他同学边读边想:作者看到的荷花、荷叶是什么样的?

这问同学读得真好!

2、提问:作者看到的荷花、荷叶是什么样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领会表达(体会到这一池荷花很茂盛、很美、很有生命力)。请同学们自由读2、3、自然段,边读边想从哪些词句中你能体会到这一池荷花很茂盛、很美、很有生命力?出示画面(出示两三片花瓣、全展开、花骨朵),图文结合,引导学生通过读段落,读句子,看画面,充分想象,感受荷花之美,感受这一池荷花的勃勃生机。

4、在学生充分感受到荷花之美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难句: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结合动画荷花片段,引导学生领会表达。

5、小结:正是因为这一池荷花长得这么茂盛,这么美,还正在生长着,随风摆动,所以“我”才感受到:如果把眼前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6、这两个自然段应该怎样来读呢?指名读,学生自由读,进一步体会荷花之美,感受作者所看到的这一大幅活的画。

(二)学习4自然段

1、启发谈话:这么迷人的景色,这么美丽的白荷花,如果你也站在荷花池边,你会有什么感受呢?

2、设问:面对着这一池荷花,作者会是怎样的感觉呢?

当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同学们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3、哪位同学描述一下“我”被荷花美景陶醉时眼前所出现的美妙景象。

4、引导学生展开想像

读一读这一自然段的最后三句话,想像一下,如果你也变成了一朵白荷花,会有哪些小动物来告诉你什么?

5、谁起来有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其他学生闭目想像,进一步感受作者被荷花美景陶醉时的感觉。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设问:我真的是一朵荷花吗? 我是来干什么的?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从这一句话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我”沉醉其中,忘记了自我。可见作者对荷花的喜爱。)

(四)简要讲解第一段

第一段主要讲了什么?(主要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主要通过写了作者的嗅觉,为下文看荷花做了铺垫。)

六、总结全文,激趣深化。

1、学了课文,这一池荷花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这么美的荷花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下来的?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理清课文写作的顺序。(板书 闻—看—想)

2、课文学到这里,老师很想知道,同学们现在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呢?激发学生畅所欲言,教师予以肯定。

七、谁起来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一遍?放音乐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像,在头脑中尽情展现语言文字所描写的一幅幅画面,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八、作业布置:

1、将课文背熟。

2、仿照《荷花》写法写一写自己喜欢的一种花。

《荷花》教学反思

《荷花》一课,作者把荷花写活了,教者当然也应该把荷花教活。我在教学本课时,就利用荷花课件力争把《荷花》一课教活。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把每个学生当作一朵荷花,引导学生在读中揣摩,千方百计带学生走进课文,让他们也陶醉在荷花丛中。

因为只有读,才能产生最佳的感受,通过学生的朗读,用陶醉引领学生从另外一种角度来欣赏课文,对于师生来说都是一种收获。

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当学生体会到作者是怎样看荷花时,组织学生反复诵读相应的段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文第2段可组织学生抓住重点词进行发散性诵读,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不同的感情;课文第3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竞赛性诵读,鼓励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好;课文第4段可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性诵读,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在学生的诵读过程中,教师随机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学生充分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把主要精力花在读好、读美这些语句上面。对极少数重点语句,教师视学生的感悟情况,作出相应的点拨和必要的调控。

我们在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精读细赏之后,学生对课文内容也烂熟于心了。

2.《荷花》教学教案 篇二

上课铃响了。

师:同学们, 我们说文学源于生活, 一个没有生活积淀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作家的。这一点, 作家孙犁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播放图片:抗战时青年孙犁) 孙犁曾经参加过抗日战争, 而且, 对当年的孙犁来说, 写小说也是他战斗生活的一部分, 他是用笔用生命在记录自己的生活和我们国家的一段历史。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荷花淀》是不是描写刀光剑影、硝烟弥漫、鲜血淋漓的抗日战争呢?

生 (齐声) :不是。

师:哦, 那你们读这篇小说有何感受?能否结合具体的语句或段落来谈? (早自习已经让学生预习过课文了)

(学生都低头看书, 我知道他们在思索, 整理自己的思绪, 所以我决定给他们时间思考。终于, 大约五六分钟后有学生开始举手了)

曾文帝:我想说的是课文32——37段, 这段写的是女人想自己的丈夫可又找借口掩饰, 表现出鲜明的人物个性。

师:哦?表现了怎样的人物个性?下面我们请5位同学来表演这段对话。

(表演)

师:我们再请曾文帝同学给我们概括一下。

曾文帝:宛转含蓄、心直口快、持重谨慎、泼辣明快、忸怩羞涩。

师:很好!这段对话极为传神。女人们既要探夫, 又不直说, 找一些天真的借口来掩饰, 真是“欲盖弥彰”, 而且闻其声, 知其人, 活灵活现。文中还有一些对话片段也很精彩, 同学们课后可以品读品读。

周依君:我也觉得这篇小说的语言非常有——可以用“魅力”来概括, 表面看来文章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语, 都是一些生活化的语言, 可是这些语言却反映出了女人的可爱、朴实, 没有大话, 性格爽朗。比如课文结尾77——84段, 也是要杀敌抗战, 可是却不像“我们要冲锋杀敌、保家卫国”那样假。

陈盼:我觉得15段、17段、21段很细腻、逼真地表现了水生嫂的心理。

师:那你说说看。

陈盼:比如第17段“你总是很积极的”这句话, 表面看来是埋怨, 但实际上是自豪。

师:那你们觉得如果将它改成“就你积极”如何?

生 (大多数) :不好不好。

师:为什么呢?

生 (1) :“就你积极”是责备水生的, 不符合水生嫂这个人物的性格。

师:水生嫂的性格是什么呢?

生 (1) :多情, 舍不得丈夫离开自己, 但不拖丈夫后腿。

师:分析得好!言为心声, 人物的语言一定要符合人物的个性特征, 要能表现人物内心细腻的心理活动。“你总是很积极的”这句话明责备, 实赞美, 埋怨之中带几分自豪的感情。话到人到, 孙犁真是一个运用语言的大师。

这一部分是水生夫妻话别, 通过对话刻画水生嫂的性格特征。那么如果我将他们的对话“女人没有说话……打走了鬼子, 我回来谢你”改动一下, 大家看如何?

(播放幻灯片) :

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 她才说:“你走, 我不拦你。小华, 你带去;爹, 你也带去。”“那咋成呢?”“那咋不成?”“我又不是去走亲戚!”“你替我想过没有?上有老, 下有小, 我一个女人我这是何苦呢?”

生 (齐声, 笑) :不行不行。

师:我请一位同学来说说。

罗雨鸥:改写后是一个泼辣而不通情理的水生嫂, 不符合水生嫂的个性。

师:这样改不行, 那下面这种呢?

(播放幻灯片) :

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 她才说:“你走, 我不拦你, 咱们一块儿走。”“我们去打鬼子, 你一个娘们去干什么?不成!”“那咋不成?你打鬼子, 我可以帮你们做饭洗衣……”“不成, 我不同意, 队上也不答应!”“不嘛!”

生哄堂大笑。

师:这个水生嫂不泼辣, 用这段对话换可不可以?

生 (2) :还是不行, 这是一个娇滴滴的水生嫂, 是一个拖尾巴的水生嫂。

师:好!看来同学们已经领悟到了:课文中对话语言的那情, 那调, 那种分寸感与和谐感, 正是塑造人物形象, 刻画与小说主题相符合的人物性格的一种有力手段。在这里, 多一句不行, 少一点也不能淋漓地表现人物个性, 大家在写文章刻画人物时一定要注意恰到好处。

蒲明芳:我想说的是65段和73段的一个细节, 当他们胜利后打捞战利品装上船, 水生却去追赶一盒饼干并将饼干顺手丢在女人们船上, 看似随意, 却反映出水生爱妻子, 平淡朴实中的一种夫妻之爱, 很温馨。

师:是吗? (在备课过程中, 我曾经看到过李镇西老师讲《荷花淀》的课堂实录, 提到过他在网上看到的一些关于水生的评论, 本来我没在意, 既然有学生提到这一点, 我想套用一下李老师的这一步) 可是我曾看到有人评论说孙犁这篇小说不讲人性, 将人性给完全抹杀了。你想啊, 水生女人一直盼着丈夫回家, 结果他回来一点温存都没有, 一点不顾妻子的内心感受。水生说了些什么?他只是炫耀自己的先进 (第一个举手报名) ;不动声色的怀柔 (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些) ;干巴巴的许诺 (千斤的担子你先担着。打走了鬼子, 我回来谢你) ;粗暴的嘱咐 (没有什么话了, 我走了, 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乃至冷酷无情的命令 (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 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 。水生女人苦等来的是什么呢?是死亡通牒啊。这些话语折射出的水生是一个全然不懂夫妻之情不解人性欲求的人。而从夫妻对话中, 可以感受水生女人对情感的渴望, 但这种正常的人性需求却始终隐忍着, 被所谓民族国家大义给压迫着, 甚至有可能被取消生命。孙犁以这样诗化的语言暴力将战争彻底诗化了, 也将所有的人性给删刈了, 取得胜利的是漠视人性和生命的家国利益、民族气节……

(看得出来, 大家都非常激动, 跃跃欲试想反驳。)

生 (1) :这是战争时期, 连家都快没了, 还谈什么情爱啊?只有先保卫住了国家, 才能有自己的生活, 如果生活在一种被侵略的情况下, 是不会幸福的, 也谈不上人情。

生 (2) :我觉得他们的爱情建立在忠诚上, 爱不一定要表现在“你爱我”、“我爱你”的语言上, 作为妻子, 就表现在不要让敌人活捉, 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

生 (3) :这时更重要的是要表现坚强, 所以如果水生越是儿女情长, 妻子就越觉难舍。

……

师:大家分析得非常好, 有点出乎我的意料, 所以我只想告诉大家一首诗, 作者是田间——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说:“看, 这是奴隶!”是啊, 生命都没有了, 哪里去讲“人性”?

(学生都沉默了, 我告诉他们, 还可以继续谈感受)

刘家懋:我印象比较深的是第3段劳动的场景, “这女人编着席……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 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 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尽管是写劳动, 却写得非常诗化, 而且还写出了水生嫂的心理……

师 (我打断了他的答话) :这里明明只有水生嫂的动作, 怎么会写出了心理?

刘家懋:“望”的确是动作。可它传达了水生嫂的心理, 正是因为对水生的担心, 她才会“望”。

(本来我想可以就此引出环境描写, 可是学生讨论到此就都停下了, 尽管我也启发了, 可是他们还在思索。看看时间差不多了, 我只好自己抛出环境的作用, 而且此时还有一学生突然提出一问:第40段“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中第一个句号很奇怪, 为何要这样用?因为已经下课了, 所以这个问题我让学生课下思考。)

反思:小说赏析重在情节、人物、环境, 从这堂课来看, 基本上完成了这个任务, 只是课后反思, 觉得还有许多缺憾, 比如环境的赏析不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 在这一块认识还不够, 而且时间上的安排也没有把握好;再者, 套用李老师的那一部分, 我在备课时没有在意, 以为不用讲, 而且学生也不会有异议;还有最后一学生的提问使我措手不及, 因为备课时我完全未关注到这里, 如果不是下课铃为我解围, 我想我会很尴尬。自以为再次讲这一课, 会比较得心应手……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科学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本条件。这种预设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人性化的预设, 同时又是一种富有弹性的预设。教师在预设时应更多地关注学生这一学习主体,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精神生活,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状态, 这样才能胸有成竹地接受与拥抱课堂生成。

3.《荷花》解读及教学建议 篇三

文章的语言浅易得近乎直白,却描绘出了优美的画卷,表达出了真切的感情,给了我们一个启示:细致的观察、生动的描写和真情的表达,是写好文章的基本要求。而这一点似乎也是作者想让孩子们通过阅读感悟的。

词句解读:

第1自然段:“一进门”、“就”,说明荷花的清香飘得很远,借清香浓郁写出荷花开得好,开得艳;“赶紧”是说“我”由闻到清香想到了荷花一定开得很艳很美,迫不及待想看到它。未见其花,先闻其香,为美丽的荷花的“出场”作了很好的铺垫,也让读者感悟嗅觉观察的作用。

第2自然段:“冒”字用得好,好在哪里?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实,联系上下文,就容易理解了:荷叶“挨挨挤挤”、像一个个“大圆盘”,所以白荷花要“冒”,才能长出来,说明白荷花充满生命力;“冒”字还写出了白荷花穿过密密层层的荷叶往上长的样子:一是长得快,像突然长出来一样;二是白色的花朵衬着绿叶显得格外耀眼;三是花朵高出荷叶,亭亭玉立,卓尔不群。在孩子们看来,“冒”还可以说明白荷花活泼、顽皮,很可爱。后面三句写出了白荷花的三种姿态:半开的、全开的、快要开的。“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写出了花骨朵的动态美,是传神之笔。

第3自然段:“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这一句如果和“这么多的白荷花姿态各异,朵朵美丽”一比较,我们就会发现它的妙处:前一句写出了荷花美得让“我”看不过来的感觉,情景相连,十分生动,而用词却平易自然;后一句词句整饬,却只见景美不见情动。这一段的末尾句,以活的画作比,写出了一池荷花的美丽动人。

第4自然段:以“我”的想象带出对荷花的动态描写,写出了微风吹拂时荷花婀娜多姿的动态美。

“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我”为什么觉得自己是一朵荷花?蜻蜓为什么会快乐?小鱼为什么能做好梦?全是因为这池荷花太美了。实际上,这段话是在借“我”的感觉、蜻蜓的快乐、小鱼的好梦间接描写荷花的美。

第5自然段:“过了一会儿”,是说刚才“我”被荷花的美深深迷住了。

基于以上的解读,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通过朗读,充分感知课文语言美,培养语感。

课文语言优美,描写生动形象,句子长短起伏,有韵律美,内容充满童真童趣,十分适合儿童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材料。如果过多地讲解,理性地认识这些语言特点,有悖于三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因此,教学时要以朗读为主,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充分感知课文的语言特点,丰富感性积累,增强语感。引导朗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郾充分发挥范读的作用。老师普通话好且朗读水平高的,可自己范读;学生平时朗读训练有素的,也可请学生范读,也可放录音代替范读。范读的目的是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一个朗读和表达感情的规范,让学生感知正确的语感,感知正确的表达方法。需要特别提到的是,这一点和个性化阅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不矛盾。据笔者了解,不正确的朗读、不协调的语调、不恰当的抒情在许多班级普遍存在,这不利于学生正确语感的形成。发挥范读的作用,就是给学生提供模仿的样本,让学生正确的朗读能力和良好语感能力的形成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让学生更好地实现个性化阅读。

2?郾让学生自主朗读全文。这是学生全面感知课文内容和表达形式,以自己的方式感悟课文的基本方法。注意读前有要求,如,要求学生读完课文后说一说自己觉得哪里写得最好,或找出写荷花美丽的样子的句子,或边读边想象荷池的美景等等。也可以读前不作要求,而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宽松的环境,由其喜好自己发挥,给学生流连于字里行间的自由。往往在这种时候,你不要求学生想象,学生会更自由地想象,想象更有个性;你不要求学生感悟,学生会更无束缚地感悟,感悟更为深切。

3?郾含意丰富的词句,要适当作解读指导。举例如下:

例一:指导解读“赶紧”。

师:请同学起来读第1自然段,看谁读得好。

多位学生读,直到把“赶紧”读突出了,老师才说:“读得真好。谁能说说为什么把‘赶紧读重一点就读得好呢?”(引导学生说出“我”刚进公园门口,一闻到清香,就想到荷花一定开得很艳,想赶快看到荷花。)

这个过程意在由读导悟,立足语感能力的培养,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结合起来。

例二:指导解读“冒”,可多种方法并用来突破这个难点。

(1)让学生把“冒”换成“钻”比较一下,理解“冒”有“一下子”、“突然”的含义。

(2)设问:“为什么你觉得‘冒字用得好呢?”启发学生理解:“冒”字写出了白荷花颜色显眼、高出荷叶、非常美丽的样子。

(3)设问:“白荷花为什么在‘冒呢?”启发学生联系上文“荷叶挨挨挤挤”、“大圆盘”的描写,理解:又大又密的荷叶挡住了它,所以要“冒”,培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习惯。

(4)设问:“白荷花冒出层层荷叶之上,如果你是白荷花,会怎么想呢?”引导学生体会白荷花卓尔不群的美。

(5)让学生读读句子,看谁能把“冒”的感觉读出来,一旦学生读出“冒”的感觉,接着进行全班齐读、自由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以加深感悟。

例三:指导解读“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游过来,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自由朗读第4自然段以后设问:“我”为什么觉得自己是一朵荷花?蜻蜓为什么快乐?小鱼为什么会做好梦?让学生读文、思考、讨论后回答。引导学生理解:都是因为这池荷花太美了,不仅人们看了会入神,就是小动物们生活在这里也无比快乐。这样一来,可以加深对课文前后联系的理解,加深对课文情感内涵的感悟,丰富语感积累。

例四:指导解读第3自然段末尾句。

设问:为什么说这一池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画”?先让学生自由说说,再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从白的荷花、碧绿的荷叶、嫩黄的小莲蓬、清清的池水,可以看出这池荷花色彩美;从挨挨挤挤、圆盘、冒、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全开、还是花骨朵等描写,可以看出荷花荷叶的姿态美和形状美;从翩翩起舞、蜻蜓飞、小鱼游,可以看出这池荷花的动态美,所以,“我”说这池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画”。

应当指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适当的讲解是必要的,否则,学生读得再多也只是“平面滑行”,理解能力难以提高,但指导学生解读文本应当以启发感悟为主,不要满堂讲解、满堂问,讲不到不放心,讲不透不放心,学生偏离老师的预设答案不放心。也要防止做脱离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拓展延伸,应给学生留出个性化理解的空间和个性化感悟的时间,尤其是朗读的时间。

二、培养想象能力。课文中生动形象的比拟,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素材,要给予重视。比如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把一池荷花比作一大幅活的画、想象自己是荷花写荷花的动态美等等,可让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或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觉,说说自己读时看到的景象等形式来感受想象的美妙,从而培养想象能力。

作者单位

云南省大理州教科所

4.荷花(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四

发? 垢鲂?自主择读 --人教版第6册《荷花》教学片断与实录 师:咱们就以小组为单位自学“变花舞”这部分内容,你喜欢哪句话就和小组同学读一读,说一说,还可以演一演。 (小组合作、讨论) 师:请汇报一下你的学习成果。 生:我喜欢第一句话,(生读第一句话)在这句话里作者把自己说成是一朵荷花,我想他是被荷花深深地陶醉了,但是我有一点不明白,作者说自己是一朵荷花,为什么在前面还要加“仿佛”一词呢? 师:你不仅能领悟作者的感情,还能提出问题,看书看得真仔细,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生:我认为“仿佛”是“好像”的意思。作者把自己说成是“荷花”可他不是真的荷花,而是被荷花陶醉了,所以加上“仿佛”一词。 师:你说的有道理,其他人还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我的看法跟他不一样,把自己想象成荷花但不是真的,所以加上“仿佛”一此。 师:同学们同意他的看法吗? 生:同意。 师:请继续汇报。 生:老师,我们组经过讨论知道作者为什么会穿着雪白的衣裳,因为荷花是白色的,用“雪白”这个词还能表现荷花的美。 师:我很赞成你的看法,看来大家已经理解这句话了,那么这句话该怎样读呢?大家练一练。(生练) 师:谁愿意给大家读这句话? 生:(读) 师:你们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生:我认为他读得很好,只是“仿佛”“雪白”这几个词应读得重些,我给大家读一读。(读)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齐答)好! 师:好在哪里? 生:他读时语调很轻柔,感情充沛,让人感受到了荷花的美。 师:我同意你的看法,希望大家向他学习。请继续汇报。 生:我喜欢这三句话。(指2、3、4句)我觉得“翩翩起舞”一词用的好,他写出了作者随荷花舞动的美。 师:那么你能根据你们的理解表演一下吗? 生:能!(表演) 师:真的很美。你的表演很精彩,看来你已理解了“翩翩起舞”这个词了。 生:我也喜欢这三句话,他把荷花在有风时和无风时的样子写出来了。 生:我也同意,风起时荷花飞舞,随风舞动,风止时静静的站在那,我觉得作者好像一个荷花仙子。 师:你的想法很好,作者的想象的确很美,那么怎么读才能把这种美读出来呢?谁能试试。 生:(读) 师:你们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生:还行,读时应把“翩翩起舞”读得重些,慢些就好了,我来给大家读读。 生:好! 师:我看大家听时都入迷了,是不是都想读一读? 生:是(齐答) 师:那咱们就齐读这三句话,可加动作。 生:(齐读,边读边表演) 师:好,把荷花的美读出来了,我似乎看到了一大池荷花就展现在我眼前。请继续汇报。 生:我们小组喜欢最后两句(读),在这两句话中作者与蜻蜓、小鱼成了朋友,他把自己真的当成荷花了,我觉得像童话,我们还想演一演。(表演) 师:(鼓掌)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就把这段内容表演出来,很了不起,那么如果你也变成了荷花,想象一下会有那些动物来告诉你什么? 生:小蜜蜂会飞过来告诉我采蜜的快乐! 生:蝴蝶会飞过来和我翩翩起舞。 生:小蜻蜓会飞过来告诉我今晚这里要召开音乐会。 …… 师:同学们的想象太精彩了,此时作者已与荷花相依相伴,完全忘掉了自己了。 评析: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自主择读、汇报交流,既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也注意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了学生的独特理解和体会,为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了空间。重视了读的训练,通过评读互议等形式,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体验。

[荷花(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5.《荷花》教学教案 篇五

“一个小姑娘,长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

2、背诵古诗 《江南》等。

一、激趣导入

1、课前播放音乐,学生闭上眼睛欣赏。要求:音乐带给你怎样的的画面?

交流:请你用最简洁的话告诉我,音乐带给你怎样面?

2、过渡导入

从古至今,荷花就是文人喜爱的对象,描写的诗词数不胜数,人们之所以喜欢荷花就是因为她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荷花的课文,是我国教育学家、文学家叶圣陶爷爷写的。

板书课题:1、26、荷花(看老师板书,这两个字都是草字头,因为他们都属于花。)

2、齐读课题,指导朗读。(荷花这么美应该怎样读,再来一遍。)

3、初看荷花。

a、想看荷花吗?(播放荷花录象)

要求:让我们插上音乐的翅膀到荷花池畔去看看,老师有个建议看的的时候同桌可以指指戳戳讨论以下,看你能用一个怎样的词来形容你所见到的荷花。b、学生交流。

4、过渡进入第二小节。

相看两不厌,唯有白荷花,我觉得大家都是伟大的诗人,把荷花描写的那么迷人,想看看爷圣陶爷爷笔下的荷花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叶圣陶爷爷的荷花世界吧。

二、教学第二小节。(出示内容)

1、带问题自由朗读第二小节。

要求;用心去感受感受,你觉得叶圣陶爷爷笔下的荷花怎么样?

交流。

2、带着问题再读第二小节。

要求;画出你认为最美的句子,读读,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交流:

a、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挨挨挤挤”、“碧绿”、“大圆盘”(课件出示图片)你能把你的感觉读好吗?(指导朗读)b、白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抓“冒”

(a)如果这篇文章让你来写在这里你用一个什么字?(肯定用冒字的精确)(b)荷花从这么多的荷叶中冒出来想干什么呢?(鼓励)

c、有的„„有的„„有的„„(每种姿态的荷花配图,指导朗读。)

3、齐读课文。

多美的白荷花啊,生机勃勃,让我们一起来有滋有味赞美这迷人的荷花。

三、教学第三小节。

1、叶圣陶爷爷写了三种姿态的荷花,还有其他姿态的荷花吗?想看吗?(播放图片)学生带着要求看图片。

要求:仔细观看图片,把你最喜欢,印象最深的一朵深深地印在脑中,呆会讲给我们听。要是给你讲的荷花再加上动作那就更好了。交流。(师辅导为荷花加上动作表示。)

2、导读9这么多的白荷花„„那一朵也很美。把眼前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a、学生读第三小节。猜猜这位了不起的画家是谁? 交流。(大自然,感悟大自然的神奇。)

4、齐读课文。

大自然真是太神奇了,让我们热爱的大自然的同学一起与这位伟大的画家对话吧。

四、教学第四小节。(出示内容)

1、播放录音带。

2、激读

想不想与录音带比一比。学生自读课文。

3、交流朗读。

a、谁来作第一荷花?第二多朵?第三朵? b、还有更多的荷花吗?齐读课文。

4、内化感悟。

这次让我们闭上眼睛,静静地,静静地用心去看,用心去听,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你感觉到了什么?感觉到自己仿佛自己成了什么? 交流。

5、齐读课文。

荷花是那么的美丽动人,荷花的清香是那么迷人,荷花的魅力是呢么令人难忘,我们陶醉了„„

五、小结

1、此时此刻你想用怎样的方式来赞美荷花的美丽,大自然的神奇呢?(同桌交流)

2、交流。

六、小练笔。

让我们也来作回作家,模仿叶圣陶爷爷的荷花也来写写自己的荷花。

1、荷花你真是千姿百态„„

2、忽然,我仿佛自己成了一朵荷花„„ 自己选择一个喜欢的题目来写一写。

6.《荷花》教学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课文的新词语“花骨朵,莲蓬,挨挨挤挤”等的意思。

2、通过重点词句的品评,体悟荷花的美丽,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能结合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欣赏佳句,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通过重点词句的品评、朗读,体会荷花的美丽。

教学难点:理解“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和“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两个句子。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受“荷花”

(一)、1、读题。2、看到过荷花吗?你对它有些什么了解?

(二)、指导自学,整体感知。

我们来读读课文,看看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A、要求:1、读通课文。遇到生字新词多读几遍,你喜欢的地方可以反复念一念,

2、不懂的地方打上?

B、学生自学。同时让学生写写不理解的词。

C、交流:刚才有同学对这些词产生了疑问,谁愿意来帮他们解释一下?

你帮它解决哪个?

花骨朵:是啊,这就是。读的时候要注意骨。不要念成第三声,让学生说。

饱胀:快要开了。

破裂:花瓣儿裂开了。看图。

莲蓬:看图,黄色的就是小

挨挨挤挤:学生说,老师画了许多荷叶,谁来摆一摆。

说说你为什么这们摆?

姿势:荷叶呈现的样子。(读词在学时。)

D、刚才自己读了课文,有没有新的感受?

二、欣赏“荷花”

(一)、1、是啊,荷花真美,那课文哪两段直接写荷花的?快速看看课文。

(二)、再读二、三段。

1、我们再来仔细读读二、三两段,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荷花的美?说说理由?也可以用你生动的朗读表达出来。

2、学生自学。自学后。想读第二段的站起来读读,喜欢第三段站起来读读。

3、交流:

A、你找到了哪些句子?随机:

1、体会三种不同形状。

1)、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刚开的。写出了荷花的形状。出示荷花。你能读一读吗?

2)、还有写荷花另外形状的吗?学生说,出示句子。

有的花瓣儿全…… 全开的。这句话还读懂了什么?看图。

雪白的荷花中露出黄黄嫩嫩的小莲蓬,真漂亮!你体会的真不错,用你的朗读把它读出来。谁能读得更美?学生读。

3)、有的还是花骨朵…… 真是含苞欲放。写出了没有开的荷花,也非常美,谁想读读?

这三句写了荷花的三种不同形状,引读。

你还发现了什么?

写法上用了“有的……有的……有的还是……”黑板上圈。同时体会荷花的形状多,

2、体会“冒”:

不同形状的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怎么出来?你觉得这里哪个字用得特别棒?冒也就是----------为何不说长,体会到了什么?让学生说

怎样长才算冒? 请他来摆。说说为什么这么摆?慢的。你能从茂密的荷叶中冒出来可真不容易,能否读给大家听听。

还可以怎么冒?生摆,说说。迫不及待地长。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学生说说。

所以还可以使劲地,争先恐后,兴高采烈地等等冒出来,大家自己读读,你想怎么冒就怎么读。也可读给同桌听听。

小结:多么可爱的白荷花呀!大家看,一个冒字,不但把荷花写活了,而使白荷花变得更美了。作者用词非常巧妙。

再仔细瞧瞧这几句话,你发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吗?总分。

荷花美,作者写得也棒极了。

B、你还找到了哪些句子。

荷叶句:学生谈体会。读给大家听听。为什么还要写到荷叶?

C、还有哪些句子。

这么多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姿势真多-----------千姿百态

想象荷花的姿态会是怎么样的?学生说。

用上“这么多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有的……有的……”说话。

D、看看这 ……学生说说,无论哪朵都美,你读得也美。

E、象一幅画。书上也写到了,找到这句读读,你有什么疑问?

理解“活的画”,说说为什么看作活的画。没有具体写出每一种样子,给我们留了许多想象的地方。

荷花不但形状多,姿势更美,老师非常想听听,能不能读给我听?自己试试。

指名读。我们来个比赛,分男女读。

三、赞美“荷花”

1、我们一起有滋有味地欣赏了美丽的、动人的荷花,你还想对荷花说些什么?

学生说说,荷花!……

2、荷花真美,自古就有许多文人墨客来赞美它,我帮大家收集了诗人的一些妙言佳句。大家欣赏一下,一起读读。

你也可以学着写写小诗,写在课文的插图旁。有困难的同学,你可以写几句赞美荷花的话。实在不行,你可以在这里选一句抄抄。

课外用你喜欢的方式描绘自己眼中的荷花。可以画画。拍照。收集更多的诗句。

7.《荷花》教学教案 篇七

一、“主问题”内涵及特征

“所谓‘主问题’就是课文阅读教学中能从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探究、创编、欣赏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1]它由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1993年第一次提出。[2]2007年, 余老师指出:“‘主问题’是指在阅读教学中, 用尽可能少的关键性的提问或问题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更集中更深入的阅读思考和讨论探究。”[3]2008年, 余老师再次指出:所谓“主问题”, 指的是课文研读教学中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提问少、精、实、活, 能有效地消除语文阅读教学中肢解课文、一讲到底、零敲碎打等种种弊端, 遏制教师过多的讲析, 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4]

余映潮老师在18年的研究中, 反复指出了“主问题”是“重要的提问或问题”, 这个意思就是说“主问题”是主要的疑难、矛盾, 是阅读中最重要的学习任务。其内涵是“主问题”的设计要从整体的角度来考虑, 数量要少, 质量要精。其目的是通过“主问题”教学改变课堂教学结构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其表述方式可以是疑问句, 也可以是陈述句。其具体特征说明如下。

1.“以一抵十”

“以一抵十”指教师设计的问题的概括性很强, “一问能抵多问”。即这个“主问题”实际可以分解为多个“子问题”, “子问题”中还可能含有更小的问题, 学生要解决这个“主问题”就必须全面地思考探讨, 逐一解决各个“子问题”, 最终才能解决“主问题”。例如, 在《荷花淀》阅读教学中, 设计“主问题”为“女人是怎样成长的”, 就可以分成若干子问题来探讨 (下文有详述) 。当我们引导学生探讨“主问题”中的子问题“女人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时, 又可以分解为若干更小的问题来讨论, 如“怎样的人文环境里”“怎样的社会环境里”“怎样的自然环境里”“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有怎样的反差”以及“这样的环境为女人的成长埋下怎样的伏笔”, 等等。而这些“子问题”被击破了, “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2. 变“无序”为“有序”

新课改更加强调师生互动, 有很多教师片面理解了这一提法, 认为“互动好就是问题多”, 于是为了互动在一堂课中就提出大量的简单问题。2002年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金莉娟、邻强在所观察的八个班级的课堂教学中发现, 教师平均每节课所提问题大约为50个。[5]由于问题太多, 就容易导致问得杂乱, 问得零碎, 问得无序, 于是就出现了我们平常所说的“碎问碎答”。而“主问题”教学就能够避免这种倾向, 因为所提出的“主问题”数量少, 只有三四个或者一二个问题, 问题之间或者是并列关系, 或者是递进关系, 教师容易驾驭。

3. 变“问答”为“探究”

上文已提到由于许多课堂教学中提了太多的简单问题, 结果是教师一味提问, 学生忙于回答, 这样学生就少了思考和探究的时间, 只能是边问边答, 随口问随口答。这种回答往往是浅层次的、低效的。而“主问题”由于其内涵的丰富性, 学生不可能轻易回答, 更不容易全面回答, 因此就需要“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探究、欣赏”等活动, 这样学生就能从整体上参与教学,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主问题”设计策略

怎样在短的时间内找到设计“主问题”的突破口?下面介绍一些有效方法与策略, 反复运用它们便能熟练生巧。

1. 设计“主问题”的常规策略

由于文体、语体、内容不同等原因, 针对不同的文本所设计的“主问题”肯定有很大的差异, 但大凡阅读教学总有它共同的基本特征, 因此我们总能找到一些设计“主问题”的常规策略。

(1) 根据体裁特征设计“主问题”。体裁是文本间在形式上所体现的显著差异, 抓住体裁特征实施阅读教学很容易抓住学习重点, 所以, “主问题”自然就能够因体裁的要素或特点而提出。诗歌的意象、意境, 小说的三要素, 散文的“形散神聚”, 戏剧的矛盾冲突, 记叙文的四要素, 说明文的对象、顺序、方法, 议论文的三要素等, 对这些体裁要素或特点稍加提炼就成了阅读教学中要探究的“主问题”, 因此根据体裁特征设计“主问题”省时省力。如《荷花淀》是小说, 根据其要素特点, 可以设计五个“主问题”:一理情节、二析人物、三研环境、四揭主题、五赏写法。当然, 凡是小说也都可以这样设计“主问题”。

(2) 根据三种国际阅读评价体系所提出的阅读能力的三要素来设计“主问题”。这三个要素是:获取信息 (包括字面信息和隐含信息) 、解释文本 (包括整体感知和形成解释) 、反思与评价 (包括形式和内容) , [6]就是说, 不管对什么样的文本进行阅读教学, 我们都是要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解释文本和反思与评价的能力。据此, 对任何一个文本, 我们都能够设计出具有由浅入深的三个层次的“主问题”, 如《荷花淀》可以设计这样的三个“主问题”:荷花淀人民是如何抗日的?“女人”在抗日战争中是如何成长的?作者为了突出主题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3) 根据文章的标题设计“主问题”。依据文章标题设计“主问题”具有快速、简单的特点, 因为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中可以获得文本重要而关键的信息。例如, 有的标题是文章内容的概括, 有的标题是文章的观点, 有的标题是文章的说明对象, 有的标题是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总之, 标题对文章内容具有解释、说明、描述、补充等方面的作用。以标题为切入点设计“主问题”是一条捷径, 它能引导学生开门见山地对文章的重要内容进行探讨。如《荷花淀》, 教师就可以根据题目设计“主问题”为:风景美丽的荷花淀发生了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实际上这里是以地点“荷花淀”作为切入点来引导学生讲故事, 学生要把这个故事说清楚, 自然得弄清楚故事的情节、人物、环境等, 从而也就逐步切入了故事的主题。

2. 设计“主问题”的特殊策略

根据常规策略设计“主问题”容易导致千篇一律, 没有新意。实际上, 每篇文本都有自己的特殊之处, 即每篇文本的重点、特点和疑点都会不同,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抓重点”“抓特点”和“抓疑点”的方法进行“主问题”设计。

(1) 抓重点。教学重点就是指一篇教材在教学时要求解决的主要矛盾、关键问题, 重点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必须着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内容。重点与“主问题”似乎有着天然的对应的关系, 因此也是我们首选的“主问题”设计方法。如《荷花淀》的重点就是作者塑造的“女人”形象, 因此我们可以设计主问题“女人是怎样成长为战士的”, 这个问题解决了, 人物的形象、小说的情节、成长的环境、文章的主题等问题也就都解决了。

(2) 抓特点。特点主要是指文章在写作构思方面的独到之处, 课文文体不同、篇目不同则特点不同。对中小学生来说, 由于大多数教师教学的功利性所致, 对文章特点的教学常常是点到为止, 因此, 文章构思方面的特点往往也就成了学生理解的难点。抓住特点设计“主问题”既能达到以读促写的教学目的, 又能激发学生的挑战欲, 一箭双雕。如在《荷花淀》阅读教学中可以设计主问题:“作者为何不交代文中女人的姓名?”严格来说, 这还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主问题”, 但是这个问题有特色, 能引发学生一系列的探讨, 因为学生必须理解“女人”的泛指意义, 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3) 抓疑点。疑点是指引起学生怀疑与好奇的地方, 这种怀疑与好奇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习者力求探究事物并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认识倾向”, [7]因此抓住疑点来设计“主问题”往往能“吹皱一池春水”。在文本中寻找学生的疑点要基于教师的教学经验与智慧, 如新颖奇特之处、引起悬念之处等。《荷花淀》阅读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的主问题:“战场往往是男人的世界, 但是本文为何基本抛开男人而主要写女人成长为英勇抗日战士的经历?”这个“主问题”实际上是从“战争与男人”这个常识作为切入点, 引出“女人”的故事, 落脚点还是“女人”的成长经历, 而引入“男人与战争”的话题又能激发学生的深入思考。

总之, 设计“主问题”有很多策略, 不能穷尽, 但并不是什么问题都可以成为“主问题”。设计“主问题”要依据教学设计系统从整体上来考虑, 这个教学设计系统包括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情况、选择教学方式与评价方式等, 同时还要注意协调这几个因素间的相互关系。教学目标起着定向的作用, 根据目标、学情来选择内容及方法, 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才能设计出合理的“主问题”。

三、《荷花淀》“主问题”设计及其解析

在《荷花淀》阅读教学中“主问题”可以设计为:探讨《荷花淀》中“女人”的成长经历。

这样设计至少有三个主要依据。第一, 《荷花淀》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理解水生嫂及其他荷花淀妇女的形象;赏析景物描写并分析其作用;感受白洋淀人民爱国主义和乐观主义的精神。第二, 本文是小说, 其特点是通过人物塑造来反映社会生活, 要理解作者怎样塑造人物, 反映怎样的生活, 还是要弄清楚小说的基本要素即人物、情节、环境、所要表达的主题及表现手法等。第三, 高中生对小说的相关知识都有一定的基础。就《荷花淀》来说, “女人”就是本文的主要人物, 她们的成长有特定的环境, 她们的成长经历既是作者的写作构思, 也是文章的行文线索, 作者对她们成长经历中的语言、行为等方面的描写体现了她们的精神风貌。学生理解了这些内容也就达成了教学目标, 可见“女人”的成长经历这个“主问题”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这实际上也就是从情节的梳理来牵动整体教学内容的策略。

然而, “主问题”的提出还只是预设, 关键在于我们要能揭示出“主问题”背后的广阔天地, 即围绕“主问题”开展充分的探究活动, 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愈走愈远, 愈走愈深。我们根据这个“主问题”可以引发学生在课堂中对如下子问题进行探讨。

1.“女人”成长的起点是什么?“女人”是普通的农村妇女, 她们勤劳、善良, 她们相夫教子, 孝敬老

人, 她们春种秋收, 还料理家务, 过着平静而温馨的生活。

2.“女人”成长的终点是什么?

她们成立了队伍, 学会了射击, 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 出入在那芦苇的海里。就这样, 军人的妻子, 觉醒的女性, 她们由送夫参军的贤妻良母成长为与夫并肩作战的抗日战士。

3.“扣其两端而知之”, “女

人”的角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么, 她们成长的过程如何呢?

对这个子问题又可以分成若干更小的问题来探讨。 (1) 女人的成长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女人”在战火硝烟中经历了“别夫——探夫——遇夫——学夫”的曲折成长过程。 (2) 不同阶段体现了“女人”怎样的情感特征?别夫, 情意真挚;探夫, 思念牵挂;遇夫, 助一臂之力;学夫, 自尊自信自强。 (3) 这些成长经历体现了“女人”怎样的性格特征?这些“女人”在艰难的生存境遇中能以大局为重, 爱家乡、爱祖国;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积极向上;在危险的斗争场景中仍能保持沉着乐观的心境。

4.“女人”在怎样的环境里成长?

“女人”生活在一个“美”的世界里。洁白透明的景物美;手巧心灵的技术美;勤劳能干的人物美;物产富绕的家乡美;人间仙境的意境美。景美、人美、家乡美。美丽的家乡, 岂能容日寇来践踏!

5.“女人”的姓名是什么?

《荷花淀》是孙犁的代表作, 水生嫂是小说的主人公, 然而水生嫂没有姓名, 文中12次称她为“女人”, 3次称她为“水生的女人”, 1次称她为“水生嫂”, 其他几个青年妇女也都没有姓名, 而且连外貌、服饰都没有描写。她们是最普通的农村妇女, 然而, 她们很快成长为机智勇敢的抗日战士。这是作者有意轻状物而重写意, 旨在刻画人物心灵, 表达歌颂广大抗日妇女的主题。

对以上子问题的探讨是不按固定顺序的, 是随机的, 不管从哪个问题开始探讨, 都能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而且, 还可以根据需要不断对子问题进行分解, 如要理解“女人”的情感历程, 就要分析情意真挚表现在哪里、思念牵挂表现在哪里、如何助夫杀敌、如何建立自信心, 等等。而在语言品味中, 我们还能体会领悟“女人”的温柔多情而又坚强勇敢的性格特征。

本文为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研究成果之一 (项目编号:2008C20) 。

参考文献

[1]余映潮.说说“主问题”的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 2004, (7) .

[2]余有.只提了四个主问题——《〈白毛女选场〉》教例评析[J].中学语文, 1993, (3) .

[3]余映潮.阅读教学“主问题”研究与实践笔谈[J].中学语文教学, 2007 (, 9) .

[4]余映潮.对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的探索与实践[J].河南教育, 2008 (, 3) .

[5]费广洪, 申继亮.儿童提问的发展特征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3 (, 4) .

[6]付雪婷.三种国际阅读评价体系给我们的启示[J].中学语文教学, 2007 (, 2) .

8.《荷花》教学教案 篇八

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适合于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主要认知策略有:(1)组织策略,要求学生把分散的、孤立的知识组合成一个整体,并且表示出它们的关系。教师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纲要法、网络法列出课文的提纲或画出关系图。(2)精加工策略,是指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细致深入的加工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比较法、联想法、先行组织者方法、质疑法、语气体会法等加深对课文的理解。(3)元认知策略,是指监控和指导认知过程的策略,大致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控策略、自我提问策略。

基于以上认识,《荷花淀》学习策略教学设计思路如下:课文导入,运用先行组织者方法。整体感知、梳理情节,运用组织策略中的小标题法。鉴赏小说内容,讨论小说构思、景物描写、对话描写、细节描写,运用精加工策略中的比较法、联想法、语气体会法。小结全文、巩固知识,采用元认知策略中的自我提问策略。作业设计,课外鉴赏小说,实现学习策略的迁移。

二、《荷花淀》学习策略教学的目标定位及教法分析

备课过程中我首先确定《荷花淀》的常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品味语言,学习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方法、景物描写方法及精巧的构思。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小说鉴赏能力。情感态度目标——引导学生感受小说中抗日根据地军民热爱家乡、保卫祖国的真挚情感。教学的重难点是使学生掌握小说鉴赏方法,提高小说鉴赏能力。

根据《荷花淀》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我把学习策略教学的目标定位在引导学生了解、掌握小说鉴赏的几种学习策略,并灵活运用到以后的小说阅读中去,提高小说阅读教学的教学效率。由于教学重点在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因此我确定本课主要采用精加工学习策略。考虑到元认知策略能帮助学生监控和指导认知策略的有效与灵活运用,我在小结课文时又采用了元认知策略。再次,课文整体感知阶段,概括文意的方法学生经常用到,所以我又穿插了组织策略。

在学习策略教学中,我努力将学习策略目标与常规教学目标整合,既要使知识教学流畅、自然进行,又要使策略教学落到实处。策略知识的渗透要适时、明晰、有效,策略教学要服从于整体教学目标。

三、教学过程的实施与学生课堂认知分析

导入阶段。教师先启发学生回顾以往读过、看过的描写抗日战争的文学作品,呈现先行组织者策略。学生列举出《铁道游击队》《烈火金刚》《地道战》《闪闪的红星》《小英雄雨来》《小兵张嘎》等作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作品与《荷花淀》的写作风格有何不同?引导学生提炼、概括原有的认知结构,并进行思考。学生思维被激活,很快从不同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适时导入新课。

整体感知,概括文意阶段。教师明确:要整体把握一篇小说的情节,可以用纲要法概括文意,纲要法包括小标题法、图示法等多种。今天我们可以试着用小标题概括小说情节。师生讨论后,确定了最佳答案:与夫话别一寻夫遇敌一助夫杀敌。

研读课文,鉴赏小说阶段。对于小说的理解赏析主要渗透了精加工策略的学习。这一环节是本节学习策略教学的重点。知识教学点有四个:研析小说的构思、景物描写、对话描写、细节描写。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我选择了精加工策略中的不同方法:讨论构思的精巧,我把自己设计的小说构思与孙犁的构思比较,学生大悟,很快说出了原作构思的妙处。这里运用的是比较法。体会景物描写的生动,我启发学生用联想法,闭着眼睛想象月下小院的图画,在头脑中设计关于白洋淀正午风光的三个镜头(远、中、特写),然后再说出景物的特征、写法的高超。人物对话描写是课文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我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语气体会法,读出人物的个性来。细节描写是课文的一大特色,但学生一般体会不够。我用投影仪打出仿写的细节描写句子与原文对照,再一次引导学生用比较法体会到了细节在小说中的作用。为了加强学生对学习策略的印象,我将主要学习策略的名称写到了黑板上。

小结全文阶段。我引导学生总结全文,归纳学习策略。我强调鉴赏小说时要经常运用自我提问策略监控自己阅读小说的思路及鉴赏方法的选择,有意识、有目的地运用学过的几种学习策略。

作业,课外迁移阶段。学生课下自读小说《哦,香雪》,运用自我提问策略监控阅读思路及鉴赏小说的方法、策略,力求运用的学习策略不少于两种。

四、教学效果分析与反思

本节课小说鉴赏学习策略的选择较为恰当,能够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抽象的学习策略知识具体化、生动化,课堂教学也活跃、流畅。学生对知识和策略的学习都很感兴趣,有学习积极性。

从课后作业的反馈来看,学习策略课外迁移还不够理想,许多学生还不能恰当运用学到的学习策略。原因是教师在课堂中对学习策略的运用讲解还不够充分,学生的学习策略意识较为薄弱,教师需要通过训练不断强化,并且这种训练应是系统的、连续的。

9.《荷花》教学教案 篇九

活动目标:

1、尝试用遮挡的方法学画荷花。

2、在活动中感受成功带来的喜悦。

3、能理解底色,会注意底色和纹样之间的冷暖对比。

4、大胆尝试绘画,并用对称的方法进行装饰。

5、感受作品的美感。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在教学活动中尝试学画荷花。

活动难点:

学习遮挡的画法。

活动过程:

一、欣赏荷塘美景图

1、师: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去参观一个美丽的荷塘,请小朋友用眼睛仔细看看,你看到了些什么?(荷花、荷叶、青蛙、小鱼、小鸭子)

2、师:池塘里开满了美丽的荷花,那么,荷花是怎样的?它是什么颜色的?<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网.>(荷花的花朵是由一瓣一瓣的花瓣组成的,颜色以粉色为主,下面连着荷叶。)

教师小结:

夏天到了,荷塘里开满了荷花,风一吹来,荷花轻轻摆动,好象在欢迎我们小朋友。荷花有大,有小,有深粉色,有淡粉色。美丽的荷塘,吸引了青蛙、小鱼和小鸭们,它们在快乐地玩耍着,荷花张开了笑脸,唱起了欢乐的歌。

3、师:荷花这么美,我们快把它画下来,让荷花也开满我们的教室。

二、荷花开了

1、PPT演示,教师讲解。

——荷花怎么画呢?

(1)看,一朵荷花是由许多小花瓣组成的,它们像好朋友一样围在一起:先画中间的这一瓣,然后左面来了一个“好朋友”,手拉手靠在一起。

——咦,这里怎么少掉了一部分?(原来让中间的这瓣遮住了)

(2)原来画被遮挡的部分,是要跳过去画的。

难点:学画遮挡的方法。

(3)左面的“朋友”画好了,右面也来了“朋友”,这样来了许多“朋友”,大家围在一起,重重叠叠,一朵荷花就完成了。

2、教师示范讲解。

——你们想不想看看老师怎么画荷花的?(示范纸上事先画有花茎和荷叶)

(1)先用炫彩笔画出中间的这一瓣花瓣,然后左面、右面画上它的“朋友”,注意被前面花瓣遮住的部分要跳过去画。

(2)请个别幼儿上来尝试示范。

——谁愿意上来试一试?

(3)在画好的荷花下面,用蜡笔画出花茎,花茎上长满了一根根的小刺。

(3)在花茎处再画上一片荷叶或几片荷叶。

(4)最后给荷花喝喝水:用毛笔蘸点水,在容器口上舔一舔,在画好的荷花上仔细地涂一涂,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荷花渐渐“开放”)

——喝过水的荷花,发生了什么变化?

3、幼儿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1)帮助个别幼儿学画遮挡的部分。

(2)提醒幼儿多画几朵荷花,大大小小,深浅不一。

(3)提醒幼儿毛笔蘸水要适量。

(4)丰富画面的内容。

三、作品展示

1、幼儿将完成的作品自由摆放在相框中陈列。

2、师生共同欣赏,感受成功带来的喜悦。

教学反思:

本活动,我利用图片,音乐,让幼儿初步体会了一下荷塘的美,在此基础上,让幼儿自己创造完成一幅荷塘美景图。在幼儿的实际操作中,背景图的选择可能涂色部分太多了,所以导致时间上的不够,幼儿的完成量也就相对大了。在规定时间内,速度慢的几个幼儿可能无法完成好。

10.《荷花》教学教案 篇十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淮阴实验小学 干亦平

【教材简析】

《荷花》是苏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材下册第12课的一篇课文。是叶圣陶先生的作品。课文描述了公园里一池美丽的荷花,和我看荷花时的感受。全文文字简短,却把一池荷花写活了。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课文按照看荷花的顺序进行叙述,语言朴实优美,想象丰富。对荷花的描写形象逼真,富于感染力。让我们读后产生一种美感,情操得到陶冶。课文一开始就写清早一进公园门“我”就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是因为有一阵荷花的清香吸引了“我”,直截了当,引人入胜。接着讲那一池美丽的荷花——色彩鲜艳,形状各异,就像一大幅活的画。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叙述上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真的把一池荷花绘成了一幅美丽的荷花图。最后,作者把自己比着一朵荷花,将自己看荷花时的全部感情都融入到文字当中去,感染读者。让我们读后不仅欣赏到一池美丽的荷花,而且也获得了一种情感体验。课文的作者因情入景,以情见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使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紧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因此,阅读教学的整体构架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句的训练为“纬”;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必须坚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运用、重创新”。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充分地借助文本而又超越了文本。运用多元理解,有效的进行了词句训练,诵读训练,想象训练和口头表达训练。尊重了学生的独特理解和体会,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又加深理解和丰富了课文内容,培养了创造能力,为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了空间。如诗的画面,优美的文字,让学生在读中品,读中悟。用声音之美展现文字之美,景物之美。由读到诵,由诵到背,顺利的达成了能力目标。【教学目标:】

1、结合重点词句理解课文,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教学重难点】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机整合语文教学,将课文重点部分的文字形象化、音效化,促进学生借助多媒体自主、个性化的阅读。从而达到感受荷花之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这样的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荷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1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荷花》。板书课题,带领学生美美地读课题。2欣赏图片:播放动态荷花荷叶的视频。老师有个要求:仔细观察,用心想象。3 写话。用两三句话写出你看到的荷花荷叶。【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说:“入境始于亲。” 新课开始,教师要让孩子情感的河水荡漾起来,使他们对新课的学习,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关注的心理。为此,我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把孩子们引到那生机盎然的荷塘边。如此激情导

入新课,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想象,“多频道”运作,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的课堂基调。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美读感悟姿态美,学习课文二三段。

过渡:这是同学们眼中、笔下的荷叶。那叶圣陶爷爷笔下的荷花荷叶又是什么样的呢?学习课文二三段。1自由读课文二、三段。2指名读。美读品味“冒”

过渡:第二个自然段中有一个词用的特别好,很生动,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请你再读第二段,揣摩一下是谁呢? 【设计意图】:精彩的生成离不开之前的精心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这个问题,老师要做好预设的准备,更要关注课堂的生成。学生的答案可能是:挨挨挤挤、碧绿、嫩黄色、饱胀、冒)引导学生体会“冒”字,说出自己的感受。

“冒出来”就是长出来,那怎样地长才叫“冒”呢?就是急切地往外透往上升。指名读出急切。白荷花从哪里冒出来?理解“挨挨挤挤”。看字理解“冒”从字形分析:“冒”字上面就像一把荷叶伞,下面的目就像是荷花,她急切地想从伞下“冒”出来。这个“冒”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荷花急切,用力往上长的样子。写出了荷花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如果这篇文章让你来写,你准备在这里用上什么字呢? 钻 跳 蹦 飞„„ 替换“冒”大胆尝试。带进去读一读。体会妙处。

过渡:好一个“钻出来,蹦出来,跳出来。叶圣陶爷爷的一个“冒”字就给我们带来了那么多的想象。出示句子:(齐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设计意图】:这样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解读“冒”,是对“冒”字内涵的领悟。

(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练习说话。出示白荷花图:(过渡)荷花呀荷花,你冒出来想干什么呢 ?引导说话。【设计意图】:让孩子们想象,展开讨论、交流,这不仅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实践,更是情感的流淌、灵性的涌动。

体会姿态美:说到了美丽,那么荷花开放的样子都一样吗?有哪些不同的样子。出示句子:有的。。。有的。。。有的。。。

指名说,指名读,板书:初开 盛开 含苞欲放 指导朗读这句话。【设计意图】: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在学生说、读的基础上体会荷花千姿百态的美。

过渡:就这几种不同的身姿吗?你见过的荷花还有什么姿态呢? 预设:有的荷花像害羞的孩子一样躲在荷叶伞下,一株株的荷花像一个个爱美的小姑娘一样争奇斗艳 学习感悟第三段:

播放一池白荷花的视频,配乐引读: 是啊!这么多的白荷花„„那画家的本领

可真了不起。出示句子:如果把眼前这一池的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2)体会“活”的妙用。画一般都是静止不动的,而这幅画却是“活”的呢?预设:风儿出来,荷花都舞蹈起来是活动的画面;一池的荷花蓬蓬勃勃的生长,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3)体会了不起的画家是谁? 预设:风,水,夏天,大自然。

预设点评:风吹绿了荷叶,吹开了荷花。水滋养了荷叶,滋润了荷花。夏天点绿了荷叶,点开了荷花。大自然它不用纸,不用笔,就给我们创造出这么美丽的画卷,让我们感受到荷花那勃勃的生机,让我们用朗读来夸夸我们这位了不起的画家。齐读。(4)指导背诵。

三、美读感悟幻化美。学习课文第四、五自然段。过渡:这一池纯洁无瑕的白荷花让作者如痴如醉,他看着看着就忽然觉得自己就是一朵。。。(找一位同学直接读!)边读边做出动作。还有谁来做荷花呢。这一朵,这一朵,齐读这一段。

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呢?是作者的想象。那我们能把这一段背上来吗。只要定下目标,努力去做就能完成。当我静静地站在那儿,谁来了呀?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还有谁会来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美的品味,而且促进了学生对优美语汇的积累和内化。然后抓住第四自然段的省略号让学生想象:还有哪些动物会来和“我”交谈,可能告诉“我”一些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的思维将又一次被激活。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还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总结升华体验美。

今天我们读了叶圣陶笔下的荷叶荷花,感受到了经典的魅力。关于荷的文字还有很多。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让人们回味无穷。让我们欣赏一下。(欣赏<荷塘月色>的视频配乐朗诵)月下的荷叶荷花叶也别有一番风味。欣赏古诗《红白莲》《池上》等。还有很多关于荷的美文佳句,请同学们课后去收集一下。五 作业超市。(可以独立或者合作完成2-3题。)

1、我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要把喜欢的地方多背诵几遍。、我要把喜欢的地方摘抄下来,并配上图画。、我要继续收集并整理关于荷花的图片、诗句和美文,更多地了解荷花。、我要读叶圣陶的童话集《稻草人》。、我要模仿《荷花》的写法,写写我喜欢的花。

11.《荷花》教学教案 篇十一

不管是成年人还是中学生,我们都希望获得别人的认可与尊重.同样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应该多给予学生一些启发性的、鼓励性的评价,少一些讽刺性、抑制性的评价,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开拓思维、高效学习.我们看一个教学实例,从这个教学实例中我们也许会有别样的感悟.

(一)教学实例

当讲完“数轴”这一问题时,笔者为了检验学生学习后的效果,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一道题目:点A,B,C在同一条数轴上,其中点A,B表示的数分别为-3,1,若BC=2,则AC等于___.

不一会儿,学生纷纷举手说出了自己的答案:

学生1说:AC等于2.学生2说:AC等于6.学生3说:我同意1的答案.学生4说:我同意2的答案.

当听完学生们的回答,我没有公布正确答案,只是稍微启发了一下学生:“如果我是C,我会很不高兴的,为什么只让我固定在一个位置上?”

这时候,学生们恍然大悟,立刻拿起笔来重新画图,过了一会儿,学生1说:老师,刚才我的答案不全面,AC应该等于2或6.学生2也说:老师,我们忘掉了一种情况,这个题应该分类讨论.

待大多数学生做完此题后,笔者又为学生们重新讲解了一遍,并在此题的基础上渗透了“分类讨论”的思想.

(二)案例分析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笔者并没有直截了当地给出自己的评价,当学生们说出自己的结果时,教师机智地用一句幽默的话语进行了启发,在这样的提示下学生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答案,接着纠正了自己的答案.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亲自体验了“思考—实践—思考”的过程,并最终得出了正确的答案.这样的启发式评价,不仅让学生体验了学习的乐趣,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可谓一举两得.

二、不予教学评价,提供判断良时

教师在讲课时,不给予及时的评价,而是将评价的机会留给学生自己,答对的学生会体会到自主探索、发现知识的乐趣;而答错者,也能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这样一来,每名学生都可以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同样,我们展示一个教学案例.

(一)教学实例

为了让学生重拾“数形结合”这一知识点,笔者出了这样一道题:在直角坐标系中,一直线a向下平移3个单位后所得直线b经过点A(0,3),将直线b绕点A顺时针旋转60°后所得直线经过点,则直线a的函数关系式为( ).

此题虽然是一道选择题,但是难度不小,因为它涉及了三个知识点:平移、三角函数还有旋转的知识,并且还得用到“数形结合”的思想.

十分钟过后,学生们都有了自己的答案:

多数同学坚持选C.少数同学坚持选D.

当听完学生的答案后,笔者知道选D的学生在三角函数上出现失误了,但是关于评价的话我一句也没说.接着,笔者用多媒体呈现了“数形结合”的知识点,还顺带讲了讲三角函数和旋转的知识.当讲完知识点后,笔者又让学生们重新来做此题,尤其是要结合笔者刚讲的知识点来分析.

(二)案例分析

在这次教学过程中,笔者并没有急于给出“对”与“不对”的结论,而是巧妙地隐藏了评价,让学生自我评价,这样的做法是把一部分学生暂时性的错误当作宝贵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自己对教师讲解的知识点进行再思考.因此,在教学中,切莫急于求成,每名学生的学习能力都不同,出现错误也是正常的,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和评价,每名学生就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三、恰当的书面评价,予以上进机会

笔者认为,教学评价的最高层次就是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让学生在每一次评价过程中都感觉到:老师是尊重我的、是爱我的,这才最重要.激励的、启发的、恰当的书面评价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评价方法.接下来,笔者就说说自己教学中的一点经验.

(一)教学实例

在初一的第一次月考中,我们班的一名学生的试卷做得可谓“一塌糊涂”,当静下心来再看他的试卷,发现原来失分的地方都是因为马虎所致.于是,我在他的试卷上写下了这样的话:这次考试你考得不好,老师也知道原因了,你看第20题的计算题中,你去掉括号就忘记了变号,还有画数轴时要有箭头……如果你把因粗心失掉的分都拿回来,你的成绩会更上一层楼.就在期中考试中,这名学生的成绩确实提高了.

不过书面评价也要讲究策略,首先,这些评价语言要符合学生学习的特点,只有针对性强的评价才能改变学生行为.其次,评价语言更应客观,不能一味地为了照顾学生的自尊心而只说一些鼓励的话语,而是要一分为二地分析学生的学情,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书面评价的作用.

(二)教学反思

12.荷花美教案 篇十二

单县实验小学刘培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用油画棒和水分色结合的作画方法,来表现荷花的美。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记忆表现能力,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美得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树立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教学重点:油画棒和水分色结合的绘画方法。教学难点:对荷花美的表现。

教学准备:教具:课件、范作、水粉色、油画棒、盛水器

学具:水粉色、水粉笔、盛水器、油画棒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课堂常规

二、导入

以变魔术的方式,用水粉色在纸上刷出荷花的外形,引起学生对这种方法的兴趣,从而揭示课题:荷花美。

三、授课

1.欣赏录像,直观感受荷花的美丽。

2.通过欣赏图片,加深学生对荷花的认识,以及对形体和颜色的了解。

3.师范讲解荷花的基本画法,激发学生表现荷花美的欲望。

四、学生创作

1.将自己心目中的荷花表现出来,尊重学生个性发展。2.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自己心目中的荷花。3.教师巡回指导。

五、讲评作品,给予鼓励。

13.荷花教案 篇十三

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2、学生能够充分发挥想象,与课文形成共鸣。

3、初步感受作品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及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1、今天老师要出一个谜语考考大家,咱们比一比,看谁最聪明!(课件)(板书)

2、对,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看荷花。(课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谁读懂了课文讲谁什么时候,到哪里去干什么的事?

3、是什么把作者引到荷花池的?(板书)

4、是呀,没见其形,先闻其味!是荷花的芳香诱人把作者引到荷花池来了。在荷花池,作者看到怎样的荷花呢?请和你的合作伙伴一起读读第二自然段。(课件出示两点要求)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这段按什么顺序写的?(板书)

2、根据两点要求,抓住重点词句结合客件引导分析。(课件)(板书)

3、想想这段该怎样读?感情朗读。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这么多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那么你能想象一下吗?他们都有哪些姿势?

2、同学们说了那么多种姿势,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说的?指名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3、“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画家指谁?

课文中那些地方写出了荷花池的“活”?(挨挨挤挤、冒、露、饱涨、马上要破裂······)

4、你来想象一下,荷花的“活”还能表现在哪儿?

5、让我们再来看一看这大自然的画儿吧!齐读课文二、三自然段。

五、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如果,此时你就是这荷花池中的一朵荷花,身临其境,想想,当微风吹来时,你会怎样?当风过了之后你又会怎样?蜻蜓会告诉你清早飞行的那些快乐?小鱼会告诉你它的什么好梦?还有那些小动物来告诉你什么?(小组内交流、派代表全班交流)

2、原来,这一切不是真的,完全是作者看得入神所想的。(板书)

3、让我们扎上想象的翅膀,一起读一读这一自然段,咱们看看谁读的最好!自己练习一分钟。

四、体会课文,抒发情感

1、面对如此美丽、动人的荷花,你想说什么?请用这样的句式说说。(课件)

14.折纸教案:纸荷花 篇十四

折纸:纸荷花

一、活动名称:纸荷花

二、活动目标:

1、了解荷花的生长过程,折纸教案:纸荷花。

2、运用美工材料制作纸荷花。

3、在折纸中锻炼小肌肉的精确性。

二、活动准备:

1、卡纸、胶带、剪刀、纸盒等。

2、课件:《赏荷花》。

四、活动过程:、故事《快乐的夏天》引入、并提问:蟋蟀到荷花池找青蛙,荷花池里还会有什么呢?

2、看课件《赏荷花》教师介绍荷花的生长过程,以及相关的荷叶、茎、藕的介绍。

3、教师边提问:荷叶是什么样子的?荷花的颜色和花瓣开的大小?

4、引导幼儿讨论:

-——荷叶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荷叶的大小一样吗?高矮一样吗? ——春、夏、秋、冬荷叶有什么变化呢? ——荷叶上面有什么呢? ——荷花什么时候开放呢?

五、教师示范制作荷花,教案《折纸教案:纸荷花》。

1、折纸荷花的步骤附在后面。

2、对于一些动手能力较弱的幼儿,可以通过纸粘花来完成这次的制作。——用粉红卡纸剪出花瓣。——用报纸做花心。

——用花瓣根部粘贴花心,使其呈现立体感。——再把做好的花固定在纸棒上。

六、幼儿制作,教师指导、鼓励幼儿大胆制作。

七、幼儿相互欣赏、交流。

附:纸荷花的制作步骤以及相关解释

说明:需要选择一个质地较好的纸张,这样就能最好的体现出她的美丽。同时选用的纸要有些任性,因为在后面的第7步的时候,可能会出现纸被撕裂的情况。

1.首先进行角对折。

2.将4个角折向纸张的中点。

3.继续对新形成的4个角对折向中点。4.依旧将4个角折向中点。

5.这个时候,将折纸翻过来,再进行一次角向中点的折叠。6.将四个角小心按照虚线向内折叠。

7.此步骤需要极其缓慢,防止纸被撕裂。将每个角后面的小四方形纸片翻折上来,就会形成花瓣。

15.《荷花》教学教案 篇十五

《荷花》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很朴实又很美的课文。课文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按看荷花的顺序描述了公园里一池美丽的荷花和我看荷花时的感受,赞美了如诗如画的大自然美景。课文作者因景入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风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使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是一篇传统的看图学文。通过观察图画,理解课文内容,欣赏荷花的美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赋予课文以新意,具有时代气息,注重培养学生能力是新时期和课改的要求。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较发达,已初步具备独立思考,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但如果缺少了科学的、正确的导向,是会走不少弯路的,作为新世纪的一代,他们思维敏锐,善于表现自己,愿意以不可辩驳的事实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体现自身的价值。

【设计理念】

情感素养是人的一切素养的血肉。没有了情感,就没有什么素质可言。儿童是情感的王子,人小情多(李吉林语)。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也都是有情之物。中国的文艺创作历来讲究一个情字。情者文之经、情动而辞发、为情造文等等阐述都表明情是文的命脉。小学语文教材正是情景交融的产物,其中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荷花》是一篇写景记叙文,写了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的事,赞美了荷花婀娜多姿、生机盎然的美,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课文作者因景入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使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有情,教材亦有情,教材学生之间的情感的桥梁就是我们老师的情感,要由老师去传递,去强化,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课堂教学以情感为纽带,变得更富诱惑力,使学生的好学精神得到培养,促使学生在好学、乐学中逐渐懂得爱,懂得热爱崇高,追求美好。

【设计思路】

根据文本的特点、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以及设计理念,本节课教学思路为:

1、在初读课文和激发动机中入情

要让儿童的情感伴随着学习活动,这有一个过程,其间包含着儿童的心理进程,首先需要启动。如果把儿童的情感比做小河要它漾起涟漪,泛起微波,需要外力的推动。或是像一只蜻蜓在水上轻轻一点;或是像一阵微风悄悄地掠过水面,那它就平静不下来。新课启始,教师要放飞一群蜻蜓,要送过一阵微风,让孩子情感的河水荡漾起来,使他们对新课的学习,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关注的心理。

2、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儿童的情感总是与他们对教材的认识相联。而作者的情感是寓于他们所描绘的对象之中的。因此,重要的一环是要让学生去认识,去感受教材寓寄情感的形象。儿童只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没有形象的感受,就没有情感。因而,教师在引导儿童从初读进入细读的过程中,应该饱蘸着情感,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用图画的、音乐的、表演的艺术直观,让学生仿佛看到,也听到,整个心灵感受到,在学生眼前再现课文中描写的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

3、在领悟课文的神韵中移情

儿童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应牢牢把握,并顺势将教学过程推进,从细读进入精读。所谓精读即是读课文精彩片段词句,读出其神韵。课文语言不仅承载着人、事、景、物的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形象寄托着作者的情感、意愿,及至整个心灵。因此在精读读出语感神韵时,要引导学生更深地理解语言,将学生的情感移入课文描写的对象上,从而使已激起的情感深化。然而,这虽是儿童情感的一种不自禁的情感流向,但还是需要外力作用的。这就是:①借助比较区别;②借助想象展开;③借助语言媒介。通过这些,学生的情感会向深层发展,并产生移情活动。

4、在表情朗读和语言训练中抒情

学生的感受加深了,情感被激活起来了,他们会不容自遏地想抒发自己的情感。情感的抒发,可以使学生之间的内心感受得到交流,可以相互启发,相互感染。表情朗读,虽然读的是作者的语言,但是,因为要求表情朗读,这就包含了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他们往往用恰当的语调、语速、语气来表达,抒发他们对作品中人物、角色、场景是热爱的或者是憎恨的,喜悦的或是悲伤的,同情的或是厌恶的,留恋的或者是憧憬的情感。因此表情朗读是抒发学生内心感受的一种常用形式。

【设计特色】

紧扣美字,以情为线;以读为经,以练为纬,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目标】

1.语文基础知识方面: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10个生词.2.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养成积累语言的良好习惯.3.思想感情方面: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重点:想象课文描绘的景色,感受荷花的美。教学难点:体会荷花的美。

【课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展示内容。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

1、启发谈话:今天,我们先来猜两个谜语一个小姑娘,长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开在炎炎烈日下,长在清清碧波中,身陷污泥心地洁,芳香扑鼻醉人心。

[在猜谜谈话中诱发学生的记忆,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课件展示:(课件播放荷花录象,播放背景音乐《采莲》。)

3、从古至今,荷花就是文人描写、喜爱的对象。赞美荷花的诗篇数不胜数。人们之所以喜爱荷花是因为荷花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品质。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有关荷花的文章。这篇文章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写的。

(板书课题:

26、荷花,齐读课题)

[创设教学情境,从中让学生形象地感受荷花的千姿百态。]

(二)、初读课文

引入:还想再看看荷花吗?

1、课件展示:(课件展示各种美丽的荷花图,配上优美的音乐。)请大家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你刚才看到的荷花吗?

(看的时候,同桌之间可以交头接耳、指指点点。)

2、学生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出示:我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的荷花。

引入:同学们,我觉得你们就是最伟大的诗人,把荷花形容得这么美!你们看到的荷花是这样的,那叶老看到的荷花又是怎样的呢?

还是让我们先来读读课文吧!

3、自由轻声地读读课文: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呢?找出你认为最能表现荷花美的句子,勾画出来,然后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

4、学生畅谈感受。

(1)把你认为最美的句子读给你最要好的朋友听,告诉他你的感受。

(学生下位寻找自己的好朋友,互读课文,互说感受)

(2)和朋友在一起总是很快乐的,能把你的快乐让我们一同分享吗?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荷花美的句子读给我们听一听,把你的感受告诉我们!

5、教师作随机点评,并相机教学部分生字新词。

6、作者看到的荷花是怎样的呢?课件展示,教师用语言进行描述。

(三)、细读第二段

1、课文哪一段最具体地写了荷花的美?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二段,你觉得这段话中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说说你对这个句子的体会。

[在学生充分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潜心品读,从读中感悟语感。](2)、组织汇报交流。

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

指名读说。

[在学生交流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感悟情况,作出相应的点拨和必要的调控。]

出示: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有的()。有的()。

A、在课件上找出三个句子所写的相对应的荷花。B、说说这三句话的意思。

C、荷花是那样美,谁能把它读得很美很美呢?

出示: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1)请大家想一想,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长、钻、伸、露、探、冲)

(2)想一想,长、钻、伸、露、探、冲哪个词好?

(3)自己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体会一下,你觉得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

(使劲地、不停地、急切地、笔直地、高高地、痛痛快快地、争先恐后地、生机勃勃地、兴高采烈地、精神抖擞地、喜气洋洋地)

(4)请同学们分别把这些词填到原句中去,再读一读,悟一悟。

[引导学生对重点句子做多元解读,从中积淀语感。]

(5)课件播放荷花,引导学生想象写话。

大家看,这就是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喜气洋洋、生机勃勃地冒出来的白荷花。你们想啊,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仿佛想干些什么。

出示: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_____________。

组织全班交流: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看看外面这个精彩的世界。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深深地吸一口新鲜的空气。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尽情地展示自己的美丽。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进行时装表演。

[悠扬的乐曲极好地烘托了气氛,优美的画面又帮助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引入:多么可爱的白荷花呀!大家看,一个冒字,不但把白荷花写活了,而且使白荷花变得更美了。正像同学们所讲的那样,这是一种喜气洋洋的美!这是一种生机勃勃的美!让我们一起,像白荷花一样地冒出来!快冒!快冒!

(6)教师诵读第3段。学生起立,摆出自己最喜欢的姿式。

[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让每一个孩子都动起来。]

(四)、学习第三段

1、过渡:荷花的形态引人入胜,值得观赏,荷花的美姿更有迷人的魅力。

2、课件展示:看图想象说话。

这么多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

(1).小组讨论,再写下来;

(2).指名说,集体评议。

3、指图引读这一段最后一句话,讨论。

作者为什么把这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大幅活的画呢?这幅画怎么会活起来的?用这么美的词句来描写荷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轻声读这一段,出示:刚开的白荷花(),全开的白荷花(),将要开的白荷花()。

5、白荷花的美姿的确是太有魅力了,作者被眼前这池荷花深深地陶醉了,让我们也用陶醉的语气来美美地读读这一段。

(六)总结课文

1、配乐朗读一至三段,再次感受荷花的美

引入:让咱们再一次有滋有味、全神贯注地来看看这美丽的、动人的荷花。

(1)课件展示,学生观赏。

(2)配乐朗读。

(3)你打算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这美丽的、动人的荷花。

出示:荷花!__________

荷花!你美丽动人的形象将永远留在我的心里。

荷花!你的清香是那样迷人,你的形状是那样美丽,你的姿势是那样动人。

荷花!你的魅力令我终身难忘。

荷花!我真想把你带回家里,好让我天天与你做伴。

[以景激情,抒情表达,丰富学生的语感。]

2、这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课外延伸】

努力把课文读得更好。朗读全文给家人听,说说自己学到的新知识。

【课后反思】

上一篇:樱花烂漫时初中生优秀作文下一篇:银行防范风险预防经济案件违规操作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