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2024-08-21

论创新思维的重要性(精选11篇)

1.论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篇一

不同行业和环境,创新思维,有多样的表现形式。但本质上,是人的一种思维能力的体现,创新思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着异乎寻常的作用,让今天各行各业的人都非常重视。

首先,创新思维促使知识融会贯通,知识优化组合。

知识是多种多样的,一个人只能掌握一定量的知识范围,而由于创新思维的产生土壤绝不是贫瘠和单一的,这样就促使人们了解“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多个领域,使知识的门类涉猎更广、体系化更强,同时在不断的思考和学习中,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知识优化组合。

其次,创新思维促使企业自主创新,培养国际品牌。

中国的民族品牌的树立,需要依靠自主创新,企业的产品没有创新就没有市场,企业的发展没有创新就难以维持,管理陈旧没有创新难免死气沉沉,企业可能缺乏竞争力。因此创新思维对于企业而言,尤其重要。纵观当前国际市场,民族品牌屈指可数,寥寥无几,的前世界500强新鲜出炉,前50强中,没有一家中国企业。究其原因,没有自主研发和创新的能力,亦步亦趋只能甘为人后。

中国的强大,离不开民族企业的发展,民族性国际品牌树立,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经济实力的侧面体现,因此民族品牌的塑立,企业文化创新、研发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等等,都离不开创新思维的支持。

再次,创新思维能解放想象力,促进教育体制的完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创新作用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当前中国基础教育进行“新课改”,提倡素质教育。而创新思维就是素质教育之一--创新素质的核心。而基础教育“新课改”的实行,促进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发展,促使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得以发挥,想象力得到激发和保护。而想象力的延伸和发展,就是创新思维的源泉,因此创新思维促进了教育体制的完善发展,而这对社会的明天、民族的未来至关重要。

最后,创新思维能促进社会重视创意产业发展,督促立法体制的完善。

当今行业类别宽泛,很多行业都需要创新思维,比如创意产业等这些行业门类的发展,完全依靠想象力和创造力而获得发展。而是否具有创造力、创意能力,就是评判他们是否适合此行业发展的标准。

而如果社会各界重视创新,也就会对这些原创作品更加推崇,进而促进人们尊重原创、反对剽窃的行业正气。这样个人团体以及社会同时加强对原创作品、创意创新的保护意识,也能更加激发创意产业行业的蓬勃发展,也推进相关部门对此类行业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立法措施,促进我国法律法规的完善之路。

2.论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篇二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是人类智力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设计思维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 它贯穿于整个设计活动的始终。创造的意义在于突破已有事物的约束, 以独创性、新颖性的崭新观念或形式体现人类主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开拓新的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的有目的的活动。创造性思维源自于生活、根植于生活, 在生活中寻求和激发创造欲望, 因此设计师注重培养细致的“洞察力”尤为重要, 主要指对周围环境和生活的敏锐洞察、锤炼并开拓设计思维的创新意识。设计师在创作、构思时, 一方面需体现自己鲜明的个性风格, 另一方面又要体现对自然生活、社会生活的独到理解, 两者互为融洽。这样的创新构思才能真正的源于生活, 根植于生活。所以说设计师寻求创新思维的灵感并非一件很难的事情, 无论去到哪里, 都能从周围生活得到启示。

创新思维也是由多种思维相互作用形成的, 其主要特点是能产生有独创性的作品。很多人认为能产生与众不同的作品是偶然因素作用的结果, 是灵感在作用, 是无法捕捉的, 也是无规律可循的, 然而通过对大量创造行为的分析发现, 在一定范围内创造思维是有规律可循的, 并且可以利用能促进思维进行的技法来辅助设计工作的成功。

1 创新思维的概念及意义

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 它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认识活动,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一切概念、定义、法则都是思维的产物。创新思维是创造性活动中的一种思维活动。它要解决的问题是人们从来没有解决的新问题。与创新思维相对的是习惯性思维, 它是人们掌握人类已有的知识理论和运用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一般实际问题的思维。一般的常规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 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

创新思维是一种开创性探索未知事物的高级复杂思维, 是一种有自己的特点、具有创见性的思维, 是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辩证统一, 是创造想象和现实定向的有机结合, 是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的对立统一。创新思维是一种主动性和创见性的思维, 通过创新思维, 不仅可以提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 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特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 开拓人类知识的新领域。创新思维具有新颖性, 在思路的选择上、或者在思考的技巧上、或者在思维的结论上, 都具有着前无古人的独到之处。创新思维具有极大的灵活性, 可以自由地发挥想象思维, 是人脑反映事物的一般特性和事物之间的有规律的联系, 是以已有的知识为中介进行推断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是人类所特有的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它无现成的思维方法、程序可循, 人可以自由地、海阔天空地发挥想象力。

创造性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首先, 它不断增加人类知识的总量;其次, 创造性思维可以不断提高人类的认识能力;再次, 创造性思维可以为实践活动开辟新的局面。此外, 创造性思维的成功, 又可以反馈激励人们进一步进行创造性思维。

2 创新思维与服装之间的联系及其重要性

服装是一个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的综合体, 体现着人的价值观、伦理观、审美观、民族风貌和时代精神, 浓缩着人类发展史和文明史, 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随着时代的发展, 服装产业已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转化, 企业的竞争已由低成本、低价格的竞争转向品牌的竞争, 其中服装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以及创新将是竞争的关键, 这就对服装设计师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

服装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实用艺术, 在总体原则上, 具有一般实用艺术的共性, 但在内容与形式上, 在设计手法上, 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 必须了解和掌握服装设计的一些特性, 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特性。

我们都知道, 服装设计艺术离不开四大要素:款式、面料、色彩、工艺技术。款式体现着服装的外观形态和内容细节变化, 色彩体现着表层效果, 面料是综合实现设计目的的必须条件, 工艺技术是具体实现这些综合效果的重要工具。四大要素互为联系互为影响。所以说, 服装设计艺术是跨产业与艺术、融实用与装饰的综合设计, 它折射出政治、经济、科技、工艺为基本形式去挖掘和创造, 以其达到创造出符合现代趋势和潮流的服饰文化。那么, 我们如何去寻找和激发设计的灵感呢?如何引导、开拓设计师的创造性思维呢?这是值得我们研讨的。

时装设计的造型和色彩, 能给人以美的感受, 重要的因素在于形象语言的表达, 属于创新活动中的时装设计, 构思方案的全过程是通过创造过程中的形象思维来完成的, 即创造思维。时装是不断更新形式的创造性设计, 在服装的流行趋向中, 它走在最前面, 以最时新和最时尚为突出点, 率先表现时髦的趋势。时装要赢得竞争剧烈的市场, 激起消费者强烈的购买欲望,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的不断创新。

3 创新思维对服装设计人员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设计师对于服装设计的创造性思维的开拓认识总体上比较模糊, 一些人仅凭手头上的一些港台、国外服装期刊杂志去寻找灵感, 难以捕捉到最新的服装流行资讯, 这样创作、设计的作品多数是生搬硬套, 不仅缺乏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个性, 而且甚至有些离奇, 其设计构思自然没有新意, 纯粹是为设计而设计的;另一种人对传统文化或某一文化内涵有一定的偏好, 设计创作时, 陶醉于自己的风格和个性, 脱离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 最终亦不能被人们所接受。

服装设计的思维方式不同于纯艺术的构思方式 (如绘画艺术的构思主要是运用形象思维) , 因为服装是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产物, 仅仅运用形象思维是远远不够的。一些好的服装设计作品常常是创新思维的结果, 创新思维已成为现代服装设计 (包括高级时装设计和成衣设计) 的重要思维形式。

创造思维是人类思维中极其重要的部分, 在诸门艺术模式中都占据着主导性的核心作用。这种核心作用也体现在服装设计这一专业之中。服装设计自身就是一门极其艺术性的专业, 它植根于有着丰富审美内涵的服饰文化, 并要求每一个从业者都必须具备敏锐的思维, 有较高的设计能力和创造能力。

创造思维培养作为一种心理素质必须遵循人的心理规律和思维规律。服装设计中所运用到的思维是一种艺术的思维, 一种主观上的造型活动。这使得它在思维方式与途径上与绘画艺术有很大的相似, 只不过它更需要从整体联系上加以考虑, 顾及制作、生产和消费等后续的环节。

一切服装设计的活动都需要借助丰富的感觉经验与创造思维相结合, 这种结合首先依赖于大量意识的日积月累。一般思维的提高为创新思维的迸发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一个崭新创意的出现在思维活动中往往与想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瞬间结合有关, 这种瞬间结合我们通常称之为灵感。灵感的产生只是瞬间顿悟的过程, 但它却要调动心理上一切想象、联想、推理、综合等各种能力。灵感可能只是妙手偶得之的, 但想要让其迸发却需要花大功夫去培养。因此在服装设计中, 我们要勇于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 敢于异想天开, 大胆想象, 不要被任何成形的权威的观念吓倒。

服装创造思维包含创造并创新和创造不创新的两种类型, 当我们把思维与消费市场结合起来时, 每种创造设计都需加上一个环节, 即把创造市场化、产品化、社会化。在科学创造和技术更新时, 人们的创造性思维源于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感受到的各种困难, 或者是不便的缺陷, 创造出新的方法、新的技术、新的产品方便生活, 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的品质。而服装设计的创造思维具有自身的特点, 就绝大多数服装产品来讲, 目前的服装已经基本满足了人类的原始功能, 如防寒避暑, 保湿透气等, 服装的设计创造思维源于满足各种心理的需求, 源于人们对服装审美产生的视觉疲劳, 要求社会不停地创造新的美感、新的时尚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理解服装设计中的创造含义对服装从业人员的学习至关重要。

创造思维应该是建立在市场的基础上, 以人为本, 研究人是服装设计师的首要任务, 而设计的元素, 设计技巧只是手段而巳。那些随波逐流, 模仿他人设计的设计师必定遭到市场的抛弃。所以我们要把握好二者的平衡点, 不能为了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 这是现在每个设计师所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4 结语

随着消费者对时装提出愈来愈高的要求, 时装逐步向多品种、小批量、短周期、低成本、高质量方向发展, 单一品种大量生产已不再适应时装市场日新月异的变化, 设计者只有不断创新, 才能提高应变能力, 才能保持及提升服装在市场上的地位。时装设计为了改变单一平淡的感受, 经常运用“特异”的手法, 加强对比, 夸张局部和添加装饰等手法, 形成视觉的突出中心, 才能达到引起人们注意的目的, 让服装更加吸引顾客的眼球。服装是一面镜子, 它不仅反映穿着者的经济状况、社会等级、宗教信仰以及审美品位, 同时它也是一个社会特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综合反映。服装作为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虽然存在各向异性, 但我们可以通过主观意识, 将美的事物通过创新意识去粗取精、求同存异。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规律性, 把这些规律性的东西加以提炼, 将设计师的思维、消费者的心理与服装紧紧相连在一起, 最终得以完美的体现, 满足市场需求。

摘要:为了适应时代的潮流, 服装业需要一批具有现代思维意识的设计者。必须改进传统的思维模式, 重视对设计人员思维能力的培养, 充分挖掘设计人员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如此才能培养出与时俱进的设计者。设计离不开思维, 设计就是创新, 创造非凡是设计工作者的全部意义之所在。

关键词:服装设计,创造性思维,开拓,应用

参考文献

[1]苗莉, 王文革.服装心理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4.

[2]申荷永, 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9.

[3]陈东生.新编服装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

[4]华梅服饰心理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5]罗颖.服装设计师完全手册[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 2004.

[6]凯瑟 (美) .服装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7]华梅.服饰社会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5.

[8]刘国联.服装心理学[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 2004.

[9]Susan B.Kaiser.服装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0.

[10]包昌法.服装学概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4.

3.创新思维在小学课程中的重要性 篇三

一、创新思维对小学生培养的重要性

1.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思维的广阔性指善于从多方面、多角度、不依常规地去思考问题,它反映思维的宽度与广度。发散性思维即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份,它指对同一个问题探求不同的解答方法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方法的发散,要求学生思考解答某个问题的多种方法。以学习古诗为例,学习古诗前,笔者并没有盲目地要求学生先背诵,而是将解析古诗作为学习的第一步。在学生对古诗有所了解后,让他们自己思考诗中的意境,并将自己通过诗句体会到的内容复述出来,以此让他们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角度的发散,如科学课中,为了得到某种事物的特征,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角度来进行观察。

2.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除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外,笔者还尝试其他诱发学生思考的手段,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如利用主题班会,组织各种讨论,包括“如果我是班长”、“我当一天老师”、“我们家的一件事”、“我的一次说谎经历”等话题,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展。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教师要不断努力探索各种新渠道,成为学生创新的推动者。

3.突破常规想象,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独创性是创造思维的根本特征,它指敢于超越传统习惯的束缚,摆脱原有知识范围的羁绊和思维过程的禁锢,善于把头脑中已有信息重新组合,从而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产生新成果。“突破常规”是指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大胆设想,发表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探寻具有创新意义的方法。

二、创新思维的发展与训练

1.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儿童提问表明其在对事物进探索、思考,在寻找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正是思维的表现形式,也是儿童创新思维的开端。

感知发疑,就是教师提供感知材料,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感知,激起认知和解决的矛盾冲突,点燃学生的好奇心,并从中发问生疑。主要策略有:(1)遵循教学目标设计问题,导疑启思。问题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能引发学生生疑,培养正确的、积极的求疑心态。(2)倡导自疑、质疑。对自己、对课本、对同学、对教师都要能大胆质疑,力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突破思维局限。教师多鼓励,让学生敢质疑,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

2.教会学生联想,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指善于迅速地引起联系,建立联想,善于依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迅速及时地调整原有的思维过程。联想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是指从一个问题想到另一个问题的心理活动,引导学生善于进行各种联想,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重要方面。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由一种事物或概念想到其它相近的事物或概念。如学生在观察蜗牛时,从蜗牛的外形想到螺丝、田螺等动物。此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由一事物想到在性质和形态上相似的另一事物。

引导学生学会联想,丰富了想象能力,思维就变得灵活和敏捷了。学习才能开动脑筋,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3.在语言描述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通过语言可以促进思维发展。

(1)在语言描述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联想能力。在科学课堂上,学生可以从观察物品的形状、颜色、大小,联想物品的用途是什么。可以从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联想人物的心理活动。可以从观察小动物的外形,联想小动物的运动方式。

(2)在语言描述训练中培养学生“听”、“说”的能力。每一堂课都离不开学生的观察活动,学生进行观察之后,一般都要进行一些描述。那么在描述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对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描述时重点训练学生说的能力,在一个学生进行语言描述时,让其他同学仔细地听,听一听他的描述与自己的观察一样吗?有哪些不同的地方或自己有什么不同的描述方法。想进行哪方面的补充?这样可以训练学生听的能力。

(3)在语言描述训练中丰富学生想像力。儿童时期是想像力最活跃的时期,儿童的想像力是儿童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一切创新的活动都是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的。所以,在语言描述训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但这个想象要根据事实来展开,不是凭空捏造。

(4)在语言描述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在口语描述训练中,教师要求不模仿,不重复别人的句子。从课的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对同一问题要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要求学生在对事物特征或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描述时,尽量不重复别人的语言,从不同的观察点来进行描述,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4.在动手操作中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

儿童的思维源于儿童的动作。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儿童的智慧在儿童的手指尖上,手是儿童思维的镜子。因为手的动作是和思维活动直接联系的,信息从手传导到大脑,又由大脑反馈到手,二者之间是双向联系,这种联系越多越能促进两方面发展。因此,积极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对于思维发展是极为有利的。科学课要求学生动手的活动也是很多的,这正好给学生创造了动手的好机会。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锐意开拓,冲破传统思维和教学模式的樊篱,用新异的方式处理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的。教师要选择多种结论的问题,否则思维容易缠绕在一颗树上无法散开。要开导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精确性,尤其要在变通性方面下功夫。要鼓励学生大胆运用假设,对一个问题提出的合理假设越多,这样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

三、创设有利于创新思维的新型师生关系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联系。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个性魅力的生动展现,是师生相互关爱的结果。现代的学生观是把学生看作是有独立人格的人,尊重爱护他们,使他们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这样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于发表独到见解,敢于标新立异。

1.教师要有民主的教学作风,创设情感交融的课堂气氛

教师要给学生参与表达创新的机会,不要把个人意见强加给学生,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唤起学生创新的兴趣,给每个学生评价的权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坚持“无错原则”。

对学习落后的学生的发言以表扬和纠正为主,不要简单批评。他们回答问题时,不一定一次就能回答上来,教师要有耐心,可以降低问题的难度,让他们想一想,给他们答对的机会或让成绩好的同学进行帮助,消除他们的自卑感。教师应多用信任、鼓励的语言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在班级中创设同学平等互助的氛围,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发挥。让他们学会思考,尝试创新。

2.注重课堂师生的交往

教师要多鼓励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广泛交流,放下教师的架子,与学生共同参与观察探究活动,在交往中提倡相互尊重、信任、理解、支持、合作、帮助,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要多运用鼓励性评价。

在科学课上,对事物的观察过程中,有的可能教师自己都没有想到,或是自己也从未看到过,从这种角度来说,教师也是一个初学者,与学生是完全一样的。另外,在科学世界中,无所不有,没有一个人敢说什么都懂,什么都会。所以教师应该是学生的指导者、合作者,是学生的朋友。

科学课是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目的的,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科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e]

4.论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篇四

1、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时代的需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社会的发展,就没有人类文明的进步。但是任何创新都是思维之花结出的实践之果,没有成功的思维就没有成功的创新。只有创新者才能成为这个时代的人才。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人只能成为时代的落伍者。在科技、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只有创新者才能拥有将来。我们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祖国的未来,是21世纪建设祖国的栋梁。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命运,决定于今天的课堂,这已成为世界的共识。祖国的未来、时代的发展呼唤千千万万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

2、培养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各种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能否以较少的精力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术,毕业之后能否以更少的时间做出更大的成绩,都取决于能力。一般来说,一个人在某一方面掌握的知识越多,在这方面的技能就越强。但知识不等于技能。掌握的知识多,实际操作技能不一定就强。职业技术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书本理论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对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术的培养,更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做到学思的联系、知行的统一,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思考。9月4**,第25个教师节到来前夕,温家宝总理到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调研,看望全校师生并在学校主持召开北京市教师代表座谈会。在谈到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问题时,温家宝总理严肃指出:“从国内外的比较看,中国培养的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还比较缺乏。这应该引起我们深入的思考,也就是说我们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比较重视认知教育和应试的教学方法,而相对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要注重启发式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自由的环境,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不仅学会书本的东西,特别要学会书本以外的知识。”温总理深刻揭示了培养创新思维对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实践

有人认为只有在类似于异想天开的活动中,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进行这样活动的机会,结果创新思维的培养在不少教师看来成为可望不可及的事情。这是由于认识上的片面性造成的。其实,学生在课上每一次相对独立的思考,课下独立解决一个问题,都在相当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品格、创造能力和创造方法。教学可以启发和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只要在教学方面有适当的安排,如提供思维材料、营造思维情境、采用启发和促进思维的教学方法等,使学生受到鼓励,就能激发学生的创新。

我在教《机械基础》中凸轮机构这一章时,针对这一章中等速运动和等加速等减速运动,前者会产生刚性冲击,后者会产生柔性冲击,这两个规律是学生较难理解的教学难点,我是这样设计和实施教学的:1、提供思维材料。事先安排学生分别乘坐老式样双速电梯和新式调频调压调速电梯,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乘坐两种电梯的感受一样,老式电梯起动和到站时为什么会震动厉害并有较大的冲击?新式电梯起动和到站为什么很平稳?以此引出所要讲的课题。2、启发学生思考。结合本课内容,让学生大胆设想,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激发学生平时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3、讲解答案,揭示谜底,促进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延伸。告诉学生,老式电梯只有两种速度变化,行驶过程中只有两种速度的等速运动,新式电梯通过调节电机的输入频率和输入电压,使电梯在起动阶段处于等加速运动,中途作等速运动,要到站时又作等减速运动,很显然前者的冲击大,后者的冲击小,因为前者的舒适感差,已逐步被淘汰。这与我们所要讲的凸轮机构这一章中这两种冲击很相似,其原理相同。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我还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当你骑自行车过一尖坡和过一圆弧坡时哪种冲击明显、直接?很显然过圆弧坡冲击小,课后再让学生亲身去体验一下,由此可真正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所学知识。4、诱导学生课后举一反三,学会理性思考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会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使学到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比如在讲V带传动时,V带尖角为400,那么轮槽夹角为什么要略小于400呢?我同样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分析,然后再进行开导启发,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其中的道理,这样不光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真正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点启示

培养技校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善于抓住几个特点:一是激发性。要善于用教材因素激发学生产生创新思维的动机。二是多向性。要善于激发学生进行正向、逆向、纵向、横向等思维活动,把思维推向创新境界。三是超越性。要引导学生从一般常识性中解脱出来,创造想象出有充分根据的合理的新形象,形成有超越性的思维方式。

培养学生创造思维,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发现,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二是教会学生创新地学习。培养创造思维,必须重视学生创新学习。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要教会学生探索求导,学会开放性学习,注意从多方面获取知识。要教会学生学会用理论指导实践,多参加与本学科有关的科研活动、生产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三是充分发挥教师的激励作用。鼓励学生进行超越教师的思维轨道的有价值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发问,提倡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有合理因素的猜想,并善于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四是加强学生思维锻炼。培养求异思维,提倡自由思考,大胆想象,灵活变通。要讲究提问的内容和方式,提供更多的训练求异思维的机会,使学生不仅习惯于单向思维,而且要善于进行多向思维,更好地诱发求异思维,以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五是抓好基础,为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储备热能。基础打牢了,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所学的知识举一反三,才会用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之勤于推理、敏于概括,并精于问题的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掌握一定技能、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受社会欢迎的新一代技术工人,这也是职业技术教育长期努力的方向。

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方法

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的整体教育水平不高,应试教育在我国的教学发展历史比较长,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有一个长期的改革过程。西方国家在这方面也走过了半个世纪的道路,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还不能从根本上作出改变。

2、我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现状

5.论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篇五

1.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应从小开始

因为幼儿的思维是智力的核心。3岁幼儿的思维是很直接的,整个幼儿期,思维以具体形象性为主,抽象逻辑性刚刚萌芽。据此,培养学前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既要考虑到幼儿思维的行动性、形象性,利用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幼儿从小养成了一种良好的思维能力,以后在不知不觉中会表现出来。

2.在日常生活中启发引导幼儿的思维活动

幼儿一日的生活都是在幼儿园里进行的,如果教师你可利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些状况来问幼儿,幼儿就能在你的引导下发现问题,幼儿的思维能力就会有所提高。

例如:看见救护车时,教师就可问幼儿:“如果你的家人生病了,你有什么方法帮助他?”他可能会说:“我请多拉A梦来帮我,因为它有很多法宝。”“如果多拉A梦有事不能来,怎么办?”教师能一步一步地引导幼儿想问题,幼儿的答案一定有很多。

3.多提问教给幼儿思路和方法

我们并不是说知识就不重要,知识是作为培养能力的载体,能力的培养也是离不开知识的。我们的教学里面也有很多各种各样的知识,知识的积累对于幼儿的理解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在给幼儿相应的知识之后,教师一定要总结升华,变成一种“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的思路和方法,并把这种思路和方法反复强化,通过幼儿动脑、动口、动手,使这些方法和思路逐渐内化成为幼儿的思维模式。

4.运用游戏发展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

童年应该是全面发展的,因为发展是成功的基础;而童年更应该是游戏的,因为只有游戏才能使幼儿健康、快乐、发展!教师利用每个游戏把幼儿带入到一个有趣的情境中,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不知不觉的掌握学习的方法、观察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创造的方法等等。

5.提供创新思维发展的环境

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很难调动起来的,教师在教学中想让幼儿更好地与你进行互动,只能通过情景游戏环境来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会根据本班的幼儿发展水平进行设计教学,同时创设适合幼儿游戏的活动。提高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如:《快乐的小雪人》游戏中就充分体现了这个目标。其中“打扮小雪人”的活动目标就是,通过不断地变换小雪人的脸蛋、帽子、衣服,创造出多个不同的雪人形象,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进行创新,从而提高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6.提供更多可操作材料

幼儿思维发展是以直观行动思维为主,以具体形象思维为前提,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授课时,能结合相应的教学挂图或可操作的材料来上课,幼儿是很容易接受的。如果教师只是说幼儿听,我想幼儿一定会坐不住也学不到知识,这样怎样发展幼儿的创新思维呢?因此,我在教学中会准备好上课的教具,同时提供给每一个幼儿能自己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自身操作过程中用语言来进行表达,教师根据幼儿的表达进行小结。

课后把操作的材料放在活动区角里,让幼儿在课后能进行表演。如:《图形小精灵》中,我让幼儿学习一些图形的名称,同时提供一些相应的图形宝宝让幼儿自己操作,幼儿能拼出很多不同的物体,有的是汽车、有的是毛毛虫、有的是青蛙等等。因此,教师能够提供给幼儿操作的材料,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对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7.通过语言活动促进幼儿创新思维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交流的工具,语言的重要性在现在高度的合作社会中是非常重要的。而敢于表现自己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美国的教育从小就非常注重这两项能力的培养,所以,幼儿能说会说,自信大方,敢于表现,所以,教师要抛弃传统的教师讲,幼儿听的模式,采用教师精讲,幼儿多练;

教师启发,幼儿讨论的模式来进行教学。而且材料的多样、新颖、美观对于提高幼儿探究兴趣、促进幼儿思维、吸引幼儿的注意有直接的关系,影响着探究活动的质量。如在进行科学教育活动《浮起来的蛋宝宝》时,给鸡蛋贴上眼睛、眉毛、嘴巴,使蛋宝宝更形象、逼真、可爱,幼儿操作起来兴趣盎然。

二、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1.创新能力,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能力,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

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幼儿时期关于创新能力的拓展,对成长教育过程中的思维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的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创新能力是人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一种能力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最珍贵的东西从人才转变为信息,又从信息转变成为创造的能力。谁能夺取先机在未知的领域做出成就,开辟出他人不曾发觉的商机或机遇,谁就是时代的引领者。一个孩子将来能在事业上生活上发展到何种境界,关键就在于他的创新能力。

三、幼儿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式

1.抓住游戏对儿童创新能力的启发

幼儿的游戏主导着他们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幼儿的各种学习多是通过游戏活动进行的,游戏是幼儿教育的最佳途径。而游戏中通过运用与现实物相仿的代替物,想象建构虚假游戏情景,使游戏本身富有浓厚的创造氛围。象征性的主题游戏需要选择主题、创编情节、角色协调,各种现实物的替代符号的创想和灵活运用以及人际矛盾的协调等,这都能激发幼儿的创造想象,激励他们提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容小觑,具有其他活动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游戏是促进幼儿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渠道,要求儿童拥有与他人进行言语沟通,自我控制,理解他人和理解游戏规则的能力,这些能力对幼儿创造性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2.营造宽松愉悦的游戏、学习氛围

研究表明,宽松的氛围可以释放孩子的创造潜能。培养幼儿创造能力的过程中,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愉悦、安全和谐的环境和氛围是至关重要的。在宽松良好环境里长大的孩子一般较有自信心,爱冒险,善于尝试新事物,喜欢以创造性的方式表现自己。孩子喜欢动手,喜欢探索未知的世界。作为家长或老师,如能在合适的时间,适当地干预、指点、示范,就能促进孩子的创造行为。

父母应给孩子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孩子自由游戏,在游戏中获得知识,习得经验。此时父母应尽量袖手旁观,不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也不要急于宣布结论或提供答案。只有在孩子缺乏信心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时,父母才可伸手帮一把,提一些方向性的问题,如:“还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吗?为什么不这样试试看呢?”以拓展孩子的思维空间,重新激发孩子的创造热情。这类活动一般每次持续时间在一个小时左右为宜。

3.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创新激情

幼儿阶段在人成长的一系列阶段中,扮演着“好奇宝宝”的角色,从3岁至6、7岁,儿童记忆力会有显著的提高,逻辑思维也开始萌芽。在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幼儿阶段,儿童的无意想象经常出现,而有意想象日益丰富。

随着幼儿知识经验的积累、观察能力的提高和表象的丰富,幼儿的想象活动发展出创造性成分,而随着各种知识的不断丰富,脑中储备的大量表象以及思维发展的抽象概括能力水平得到提高,创造能力便得到明显的发展。

作为家长或老师,应不时启发孩子勤发现,多思考。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及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孩子在日常生活、学习、游戏中,从多角度看待事物和分析事物,逐渐养成自身的思维模式,创造模式。

比如,父母给孩子买了一个电动玩具小汽车,可以适当询问孩子“这跟你原来的玩具有什么不同之处?”“这跟平时我们家里的小轿车有什么不同?”“怎么样才能让玩具小汽车往前跑,往后倒,往左转弯?”再比如,孩子喜欢吃红烧鱼,可以在吃饭的时候询问他“鱼还有什么不同的做法?”“红烧鱼和清蒸鱼在味道方面有什么不一样?”“红烧鱼的味道是甜的,酸的还是辣的?”

通过这种适当的引导,可以引导孩子多问问题,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每一个事物,都可以作为启发孩子多角度思维的内容。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

4.课堂学习引导

幼儿进行学习的环境基本是幼儿园的课堂和家中。在幼儿园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珍惜孩子们的好奇心,通过实践活动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引导和训练。

例如,美术的发散训练,可以让孩子们自由绘画自己想画的东西,可以是天空、太阳、云彩、溪流、大树、家和爸爸妈妈,通过绘画的线条及涂鸦了解孩子们的性格及内心感受。比如,一个幼儿大部分涂鸦的色彩都是红色和黄色,则能反映出他热情的性格;但如果是绿色和蓝色为主调,性格则偏沉静。

再例如,音乐创造性的培养,可以给予孩子们一些简单的乐器,如竖笛、小鼓,培养幼儿的结构感及音乐感,也可以弹着钢琴让孩子们自由的哼歌吟诵,对思维的发散具有极大的效果。

除音乐美术这些基础的素质教育环节之外,家长还可以在家买一些提高孩子创造能力的教具,如七巧板、沙画、算盘等,教会孩子们使用,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也可以通过操作过程及最终成品了解孩子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5.参加各类社会活动

6.论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篇六

一、艺术与设计

宗白华先生在《艺境》一书中是这样定义艺术的:艺术是人类的一种创造的技能,创造出一种具体的客观的感觉中的对象,这个对象能够引起我们精神界的快乐,并且有悠久的价值。若就主观方面,他谈道,艺术是艺术家的理想的具体化、客观化,即所谓的自我表现。所以,艺术的目的不是在实用,而是在纯洁的精神中的快乐,它是自然中的最高级创造,是精神的创造。在此,艺术精神化的内涵,是艺术本质中的最为核心的要素。

精神性是人类特有的品质,借助于物化的艺术产品,精神愉悦达成共鸣,因此,艺术的精神性表达成为艺术品创作的核心。由于人类的精神需求多种多样,物化的艺术作品也必然会丰富多彩。作为人的艺术家,必然会在既作为创作主体也作为欣赏主体而进行的创作中体现出精神取向,艺术品的呈现形式也会大相径庭。这也与设计的基本内涵形成极大反差,一个是精神的物化表达,另一个却是物质本身的语言呈现。

设计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说,随着人类劳动工具的产生,设计也应运而生。设计和技艺、营造密切相关,它的制作性是核心的性质,而艺术性的展现需要依附功能和器物的外形而体现。使用是设计的基本出发点,一切对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产品、用品都应是设计的范畴,或可以这样说,一切人手所造的物品都应具有设计,设计师是设计的主体。但现代设计概念和内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设计师成为一种被细分得过于细化的工种,成了生产环节上的依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设计师不需要艺术性思维的融入,艺术性思维成为现代设计中提升与创新的必然条件。

作为教育的环节,艺术是设计师走向真正设计道路的第一关,如何将艺术与设计更好地融合起来,将艺术思维更好地融入设计教学中,提升艺术思维与自觉运用艺术思维的能力,是现代设计教学中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影响个体一生发展和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课题。

二、当前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今设计教学模式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旧有模式的延续,虽有所改进,但大体框架并未发生根本变化。这一框架以实用主义和分段教学来设计实施,在课程关键环节即课程主体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依然突出实用主义思想。并且,各个课程间的层次感与联系性缺乏,课程定位模糊,内容交叉或不相容,使学生对学习方向性出现定位模糊的情况。

1.理论学习与实践消化的融合度下降

培养模式决定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现在,在普及式教育的大背景下,社会需求有限,设计师是设计人才中较为高端的人群,决定设计师的培养不是普及化培养,而是小众化和精英化的培养。但规模化培养似乎成为教育者的共识,现有大学教育机构中还没有一个学校或机构可以培养全系列的设计人才,总是要按门类和学科进行培养。并且,设计师是一个有着极高实践相关度的群体,脱离实践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设计教育中,实践环节的教育是设计教育的重中之重。当今设计教育培养中,实践环节严重不足,致使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消化融合度下降,实践解决能力不强。

2.课程相关度严重不足

理论是实践的总结和推演,实践是理论的验证和提升,它们相辅相成,螺旋上升,相互关照。在设计教学中,课程安排逻辑比较简单,大多遵循理论―实践、基础―专业的模式,看似合理,仔细研究,却会发现很多不足。学生的学习时间轴是纵向的,使得前修和后修间会出现断层。对于设计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我们的认识较为落后,认为基础课程是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将基础课程的功能简单化与单一化。有些基础课门类是非常独立的学科,既可作为专业课的辅助,也可以独立地成为一种艺术或设计形式。因此,基础课和专业课应该是并行关系,在教学上就应进行并行安排,但现在大多数院校是先上基础课后上专业课。

至于专业课程的相互关联度是否密切,是大学教育中非常不平衡的因素,集中于艺术或设计类专业院校的专业课程,课程的完整性和匹配度相对高一些,而在一般性大学所设的艺术或设计专业中,由于课程学时限制,课程配置受到极大的限制,课程之间的连贯关系和匹配度受到严重影响。当然,在这种情况下,首当其冲的是基础课程的消减。而通常情况下,艺术性思维的培养就大量存在于这些课程中,这对学生艺术思维的建立相当不利。

3.教材一味地追求新、奇、特,迫使基础性知识的断续感增加

知识应该不断地更新与优化,这无可厚非,但一些基础性的认知和经过长时间的总结与反复实践验证的理论和结果应该在教学中强化和保留,一些固定下来的东西应作为经典予以传承且发展。将过时和错误的知识信息修改和抛弃,而不是为求新而求新,做无源可溯的创新和无本所依的新奇创造,这样的创新没有任何意义和发展,对学生来讲,更是将其带入歧途的工具。艺术性融入设计教学的缺失,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中,许多课程的安排和教授,更注重技术问题,对学而能用的更加重视,忽略设计更高层面的追求即艺术性的追求。

三、应将艺术创造性地融入设计教学

当今的设计教育教学存在各种问题和矛盾,有许多是深层次问题,但就课堂教育教学来讲,最大的问题是艺术创造性如何全面地融入设计。设计教学有着共性规律,艺术融入设计应是从事设计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提高设计教育领导者的认识,让设计教育在注重实践环节的基础上,加大艺术性感知和理念的投入,带动设计的创新发展和思维平台的提升。

创造是设计与艺术共有的特质。艺术创造作品不是以社会生活的公用为目的,而设计作品是以特定条件为设计目的,因此设计创造性的发挥是在一定的限定性中寻找突破,艺术性的附加就是其最重要的突破条件,包含有感情附加。情感是艺术创作的灵魂,在设计中加入这一元素是必要的。任何与人相关的物品、住宅和机械等,都需要人的参与使用。有使用就有情感交互,而艺术是使这一情感传达的载体,设计成为提升功能性和交互性的最佳手段。

1.平行设计课程教学的创新尝试设想

将艺术融入设计教学中,教师要在教学课程配置和安排上进行创新改革。现有的课程形式是点状化排序,这好比一条穿好的珠链,珠与珠之间看上去相连,实际上却各自为政。平行式教学是将所有课程平行展开,好比拧麻绳,从大一到大四直至研究生,将一门课程纵向展开,贯穿始终,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课程间形成相互联系,课程学习相对拉长,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研究和实践的机会,学习由浅至深,学科相互渗透,学习效果成倍提升。

2.创新教学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在课程教学中自觉融入艺术思维,在处理专业课程时充分认识艺术性在课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加大艺术性思维的融入,使学生能够更多地在艺术性融入设计的思维框架下学习。而且,在设计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针对情感融入创新教学研究,将艺术思维中有利于设计运用的内容植入设计教学,创新教学,使设计教学平台出现本质提升。

7.论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篇七

1 初中美术教育中存在的弊端

目前我国初中美术教育体系相对其他文化学科来说,缺乏全面系统性,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规范性指导,各地各学校因为升学等原因,对于初中美术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还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制约了学生全面协调发展。[2]

1.1 强化共性,淡化个性

目前初中美术教育中存在着强化共性,淡化个性的问题,即在教育过程中使用标准化的教学模式,全班甚至年纪同一步调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初中美术教育不是培养专业画家,不需要再画作上要修千篇一律,鼓励学生画自己想到的。而且由于学生在理解上学习上的不同,导致学习过程中进度会存在差异,这时候应该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进度合理化进行辅导。

1.2 重视结果,忽视过程

由于缺少系统有效的辅导和考评机制,部分初中美术教育存在“学完就行,画出来就好”的思想,单纯的参考教科书内容,照搬照抄,没有根据地区差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创造性教学,盲目的要求学生照着教科书画画,禁锢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浙江一位初中美术老师就曾经提到,自己布置作业时画太阳,结果有一个学生花了好几个不一样颜色太阳,这位老师询问时候,学生说绿色是春天的太阳,红色是夏天的,黄色是秋天,另外一个没有上色的是冬天的白色,这位老师没有依靠“标准答案”,给了这个学生满分。

1.3 场所固定,模式单一

在初中美术教育中还存在的问题就是教育场所相对固定,模式相对单调单一。城市学校还会设置专门的画室,部分乡镇学校美术教育的场所仅仅的局限于上课的教室之间,即便是外出写生,也因安全、经费等原因,只局限于校园内部。还有教育模式的单一化,目前部分学校的美术教育还是满足于老师画标准,学生照着画的旧有模式,教育场所和教育模式的相对固化可能导致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相对固化。

2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创造性思维已经成为一种必需社会生存技能,尤其是对于从事美术、设计等相关行业的人群来说,是否具有创造性思维已经成为判断能否成为的关键所在。因此,如何全面而又系统的培养以及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创新素养迎接挑战,就成为了初中教育所担负的重任,初中美术教育也就凭借学科本身具有的创造性载体,成为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极佳途径。

2.1 开阔思维,完善人格

初中学生处在少年向青年过渡的关键时期,心理发展以及思想维度上还不成熟,在这样一个由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转变的阶段,通过美术教育强化创造性思维的建立与发展,引导学生充分发散思维进行想象,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整体思维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和通过抽象来表达事物能力水平的提高,对学生以后具有敏锐的发散性思维具有基础性引导作用。[3]

2.2 启迪智慧,丰富情感

初中时期的学生无论从情感世界的构建还是完善都还处在一个相对稚嫩的事情,这时期,利用各种外部手段对学生的情感进行丰富,对学生的智慧进行启迪都有着重要作用。初中美术教育承接幼儿、小学美术教育基础,对于引导学生利用点线面进行画面布局,利用不同的色彩进行搭配烘托,符合这一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发展规律,是启迪智慧,丰富情感的关键时期。

2.3 关注生命,热爱生活

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初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构建的重要时期,这个时间段教育引导得当,对于学生一生都起着重要作用。初中美术教育应注重对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引导,如新课改七年级上册第6课就以《和平鸽》为题,通过联系实事,了解战争带来的灾难,珍惜和平的生活,从而培养起学生关注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3 初中美术教育培养创造性思维方面的建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的这句话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培养学生对于学科兴趣的重要性,初中美术教育因为学科自身具有的特殊性,也更加注重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4],对于如何有效地在初中美术教育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精心设计教育目标

明确教学目标是有效发挥初中美术教育在培养徐盛创造性思维作用的基础,只有真正明白了初中美术教育目标,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具体细致有针对性的设计,才能有效地提高学习质量,促进素质教育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教学目标应该层次分明,作为一个整体,在设计上应该是层层递进的,逐渐具体化的,从终极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到中层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感悟生命的情感,到具体的教育目标———就某美术学科中的某一方面进行细致教育,这样将终极目标逐渐细化和延伸,最终落脚在每一节美术课的教育上,形成一个系统化有针对性的美术教学体系;其次,设计教学目标要“小而准”,尤其是在具体目标的制定上,要具体而细化,如新课改第1课《你、我、他》,作为初中美术教育的第一堂课,美术老师最重要的让学生们之间通过学习相互理解,通过告诉学生我们认识一个人并同其他人区分开来,是因为有着与众不同的特征,美术就是将这些不同画出来的学科,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巧妙的设置一些小游戏等等来达到教学目的。

3.2 开拓视野,强化鼓励与支持

初中学生的情感还不完善还处于逐渐构建的过程,这时候利用美术学科的特殊性,引导学生关注文化,了解历史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初中美术教育中,美术教师应当在课前做好充足准备,对于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画作有着清晰的了解,可以从画作的作者或是作画创造的时间等角度切入,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等载体,开拓学生的视野。

3.3 灵活运用,巧妙引入

在21世纪这样一个知识大爆炸的信息时代,灵活运用多媒体等多种有效载体,可以迅速提高初中美术教育课堂效率,提升课堂上教学质量,对于激发和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有着积极作用。如在进行《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一课的学习时候,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投影仪上展现出三维立体效果,带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了解建筑内容构造,让生硬的画面动起来,都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与增长。[5]

在初中美术课堂上,多种多样载体运用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逐渐培养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其实巧妙的引入也是一种重要环节,可以设置悬念或者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吸引力逐渐吸引到课堂上,以《传递友情的使者———贺卡》为例,美术教师在开课前先以某节日将要来临或者是以自己受到一张美丽的贺卡为引子,然后在多媒体以及实物展示多张贺卡,逐渐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在贺卡的制作上面来,就可以有效地保证该课的听课质量。

摘要:随着新课改内容的出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成为了新世纪教育工作的重点。由于美术本身就是一项极具创造力的艺术形式,美术教育也就愈发受到人们关注,当之无愧的成为了培养新世纪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个良好切入点。文章试图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初中美术教育中存在弊端以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几点建议等角度阐述这一问题。

关键词:重要性,弊端,创造性思维,培养

参考文献

[1]杨建滨.初中美术新课程教学论[N].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7).

[2]庄元玲.图形创意教学与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探究[N].山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郭璇.初中美术教育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N].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出版社,2009.

[4]赵晋焱.浅谈初中美术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界》,2009.

8.论批判性思维素养对编辑的重要性 篇八

【关键词】编辑素养;批判性思维;反省性思维

【作者单位】何蔓,中国大地出版社,地质出版社。

一、批判性思维及其一般意义

批判性思维已经成为当前的重要话题。批判性思维有许多不同的解释,最简洁的解释当数麦克派克的定义,即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反思的倾向和技巧”。批判性思维的要义是,即任何思想都没有受到质疑的豁免权,任何思想都有为自己辩护的权利。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思维过程和思考行为,就是反思和质疑,既包括对别人的思想言论或行为的反思和质疑,也包括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反思和质疑。

批判性思维具有一系列重要意义,它是一个和谐社会民主精神和科学精神不可或缺的基础。

首先,批判性思维的意义在于认知。这种思维品质是获得知识、追求真理的重要前提,因为真知必须经得起质疑和反思。没有质疑和反思,就难免被假知识、伪科学所蒙蔽,而批判性思维则可以使我们在获取知识和追求真理时始终保持警惕,并能及时地剔除假知识。

其次,批判性思维有助于创新。批判和创新是一对孪生兄弟,创新往往建立在对既有思想或事物批判的基础之上。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是创新,而这个创新是建立在对旧有理论的质疑和反思基础之上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创新,这一创新同样离不开卓越的批判性思维素养。爱因斯坦曾经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不过喜欢刨根问底地探究问题罢了。”其实,刨根问底地探究问题正是批判性思维的体现。

最后,批判性思维具有重要的人格意义。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不会盲目地人云亦云,不会迷信权威。“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这个观点。这种观点教育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学会保持思考的独立性、思想的客观性和人格的独立性。这种“不尽信”的阅读方式,促使人们的价值选择更倾向求真,而不是崇拜权威;这种“不尽信”的学习态度,蕴含着一种独立精神,这是高尚的人格所必不可少的内涵。

二、编辑养成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意义

编辑是从事特殊工作的文化人,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职业。编辑工作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方面在于确定选题,即鉴别哪本书稿更有价值、哪篇文章更有价值;微观方面在于保证和提高书稿或文章的质量。当然,微观方面的鉴别对宏观选题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行文水平低下的稿子,即使选题很有价值也是不可取的。

批判性思维素养对编辑工作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从宏观上说,确定选题方向、发掘选题价值都离不开批判性思维。编辑只有具备良好的批判性思维素养,才能洞悉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的重要矛盾所在,才能明了什么样的话题更有价值,更有针对性,能够引起更多的关注;编辑只有具备良好的批判性思维,才能判断什么样的观点更有合理性,才能清晰地审视作者的观点;编辑只有具备良好批判性思维,才会具有多元价值取向,才能让自己的价值坐标更具有客观性,不受个人价值偏好干扰。

从微观上说,保证出版物的高质量、扩大精品图书的规模也离不开批判性思维。美国的约翰·查菲教授提出了批判性思维应当关注的14个问题:(1)问题和结论是什么?(2)理由是什么?(3)哪些詞语的意义模糊不清?(4)价值冲突和假设是什么?(5)描述性假设是什么?(6)论据是什么?(7)抽样选择是否典型?衡量标准是否有效?(8)是否存在竞争性假说?(9)统计推理是否错误?(10)类比是否贴切中肯?(11)推理中是否存在错误?(12)重要的信息资料有没有遗漏?(13)哪些结论能与有利的论据相容不悖?(14)争论中的价值偏好是什么?这14个问题是每一本出版物都必须考虑的。此外,语法结构的通顺,语义脉络的贯通、一致、完整,语用行为和语用态度的得体也离不开批判性思维。一个成熟的编辑应当对出版物中思维和表达容易出现的各种谬误了然于胸,这样才能保证出版物的质量。

无论哪个专业的编辑,批判性思维素养都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具有良好批判性思维素养的编辑甚至能够发现自己不熟悉的知识领域的错误。例如,如果一篇生物学专业的稿子一会儿说“所有的鸟都会飞”,一会儿又说“有些鸟不会飞”,一位具有批判性思维素养的编辑即使对生物学一无所知,也会敏锐地发现其中的自相矛盾。

三、从出版物水平高低看编辑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思维混乱、语言失范、文理不通的出版物。这些低水平出版物的出版,恰恰从反面说明了编辑批判性思维素养的重要性。试举例如下。

什么是写作思维动力?所谓写作思维动力,其实就是写作动力,它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讲,写作动力更是写作主体广博的写作心灵背景和思维空间的拓展而产生的一种“场”性的心灵和思维能量。

不足百字的一小段话竟有六处问题。其一,既然“写作思维动力”就是“写作动力”,为什么要叫作“写作思维动力”?为什么要用“思维”一词,作者未做任何说明。其二,既然说“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又不具体说明是哪两方面的意义,使得这两方面的概括失去语用价值。其三,“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讲”,之前并没有说明“浅层的意义上”或“一般意义上”如何,因而所谓更深层的意义上便莫名其妙。其四,作者说“写作动力”是“广博的写作心灵背景和思维空间的拓展而产生的一种‘场’性的心灵和思维能量”。这么长的一个偏正词组,其中心词是“心灵和思维能量”。说写作动力是思维能量可以,但说写作动力是心灵是典型的主宾不合,同样是莫名其妙的。其五,“心灵背景”是社会语境中较为陌生的说法,文中却没有任何解释。其六,“广博的写作心灵背景和思维空间的拓展而产生的一种‘场’性的心灵和思维能量”是写作动力,那么,不广博的心灵背景又如何呢?

nlc202309082353

高水平的出版物蕴含着编辑批判性思维的火花。如从每三年一届的“中国出版政府奖”获奖图书中随便拎出一本,我们可以看到该书的装帧设计、编校质量、学术价值等都与一般图书不同,明显具备卓尔不群的特点。而这些方面的特点,恰恰是策划编辑独具慧眼发现选题的结果,是责任编辑高度敬业负责的结果,是美术编辑不落俗套、不从众、独立构思、精心设计的结果,一言以蔽之,是编辑自觉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编辑出版的结果。

四、提高编辑批判性思维素养的有效途径

提高人的素养最好的途径莫过于教育,尤其是高校教育。因此,为了提高编辑的批判性思維素养,建议在相关专业普遍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或逻辑课程。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批判性思维课程是各专业的必修课,与编辑相关的专业当然也不例外。

然而,我国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却并不理想。目前,编辑的专业背景主要是编辑出版专业、新闻专业和中文专业。这些专业的课程设置究竟如何?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新闻专业和中文专业只有少数学校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而编辑出版专业却没有一所学校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甚至个别学校的编辑出版专业连语言学课程都没有。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专业竟然不学语言学,岂非咄咄怪事?有的学校不重视扎扎实实的基本功教育,而是不切实际地求大、求高,还美其名曰“培养复合型人才”。如一所学校编辑出版专业开设的31门课程中有会计学,另一所学校编辑出版专业开设的27门课程中有出版经营与管理。我们知道,会计学是培养会计的,与编辑工作究竟有多少联系?出版经营与管理是培养出版社领导的,与编辑工作究竟有多少联系?不会做编辑又如何当出版社的领导?这样的课程设置也与教育界和出版界过于重视经济效益的心理相关。如上述开设27门课程的编辑出版专业开设了西方经济学就是这种心理的体现。诚然,出版社考虑经济效益无可厚非,但必须靠高质量的读物来赢得市场。

讨论出版专业的课程设置还应当和基础教育联系起来。目前,写作能力不过关的高校毕业生比例很大,有人批评新闻学的博士不会写新闻稿,会不会有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不会审稿呢?我们的高校出版编辑教育应当好好反思,从实际出发来设置课程,有效地培养编辑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

提高批判性思维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在于强调工匠精神,贯彻和落实工匠精神,以工匠精神为指引提升编辑出版工作的质量。就编辑工作而言,批判性思维要求对现有出版物进行反思、反省,进而在现有质量、价值基础之上不断提升和超越。工匠精神讲究精益求精、精雕细琢,不断追求完美,不断超越现有产品,具体体现在对出版物文字的打磨,对篇章结构的深思,对每个封面匠心独运的设计,对出版物印刷效果的反复评估和测试。在编辑出版每个环节所体现的工匠精神,恰恰也是编辑进行独立思考、提出批评性建设意见、将创新性观点付诸实践的反映,换言之,也是编辑工作批判性思维的重要体现。

9.论构建创新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篇九

论构建创新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任何实践都需要相应文化的指导与支持,同样,创新实践也需要创新文化的指导与支持.为推进我国的创新,一个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是建构中华创新文化.当前科技创新、体制创新、政策创新等诸多创新,必然要回归于文化的创新,其深层在于文化的创新,这是事物的.必然,也是历史的经验.创新文化的建构将从根本上推进我国各方面的创新,将使中华民族创新拥有一个理想的文化前提和致胜的新平台.

作 者:冯正刚  作者单位: 刊 名:发明与创新 英文刊名:INVENTION & INNOVATION 年,卷(期): “”(5) 分类号:G0 关键词: 

10.论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篇十

关键词: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和谐发展;双赢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挑战

1.1 保险主体的增加使人才竞争日趋激烈

随着保险市场的逐步开放,为行业人才带来了莫大的机遇。保险市场新主体不断增加,保险业的“人力资源争夺战”越来越激烈,随着中国加入WTO和保险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外资保险公司也开始与国内保险公司一起“逐鹿中原”,已经成为国内保险业这场争夺战的又一支“主力军”。外资保险公司诱人的发展前景、培训机会、先进的管理体制和较高的薪酬,对保险业内人才具有相当的吸引力。调查显示,保险业已成为金融人才流动最频繁的行业之一,这对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在稳定人才队伍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 保险业经营环境变化对队伍素质提出挑战

政府人力资源观趋于全局化和结构平衡。未来政府将以更加全局的方式协调不同群体之间的人力资源发展和投入。保障弱势群体并限制垄断部门,在价值创造、价值评价和价值分配中寻求公平与正义。以《 公务员法》 和新《劳动合同法》 为代表,政府为推动宏观人力资源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正在加紧建章立制。未来政府将为各方利益主体提供一个公平且规则明确的博弈空间。在此背景下,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将面临从内部制度建设到外部法律规范的转变。在“法制管理时代”,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加强自身的法律理解等能力。同时在现行的保险教育观念、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师资状况等有待实现根本性转变。

1.3 人才竞争向专业化和复合型的竞争趋势发展

其特点有二:一是人才的需求趋向专业化,市场竞争必然使经济、管理的技术朝专业化方向发展,人才发展本身也朝专业化方向提升。二是专业人才的竞争朝高新科技信息、保险营销、精算、理赔、保险法律等专业转移,使人才专业的门类更加齐全,专业之间相互融合、渗透,人才向一专多能发展。据调查,我国目前保险从业人员大概有120 万人。但就全国而言,整个保险从业人员在数量、结构、素质等方面跟不上保险市场发展的需求。保险行业的精算、核保、投资、理赔、展业等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累积的过程,而我国保险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也仅仅是近几年才起步的。目前,我国各方面的保险人才都严重不足,尤其是保险精算师等专业技术人才和了解国际保险市场情况、熟悉国际保险法律法规的复合型人才更为短缺,市场严重缺乏高学历、懂管理、重服务的高级管理人员。保险公司自身人力资源管理存在较多问题

(1)目前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相对滞后。主要表现为各级领导干部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学习和研究不够,人力资源观念及人力资源制度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公司仍有部分领导干部还停留在把人仅仅视为成本的传统人事管理理念上,仍然停留在“以事为中心”、因事择人、重事不重人的传统人事管理理念上,在管理上多采用“管、卡、压”的方式。

(2)公司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在人力资源层次方面,若以塔型来形容保险公司人才队伍的结构,那么目前公司不仅缺乏构建“塔尖”的高、精、尖复合型人才,而且需要大力加强铸造“塔基”的多类型、素质优良的整体人才队伍。一方面,优秀的高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市场营销人员十分短缺;另一方面,无法适应新形势发展和做强做大战略需要的低层次员工却形成了较大的冗余。在员工岗位结构方面,管理岗位员工远远多于业务岗位员工。人才短缺与人员“富余”的现象并存,管理、业务岗位倒置现象严重,人力资源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3)员工激励机制效果不明显。在竞争激励方面,未能充分发挥岗位与岗位间的竞争、职位与职位间的竞争作用,致使保险公司岗位工作效率和积极性偏低;在考核激励方面,员工绩效考评机制还不完善,考评办法缺乏量化指标,在操作上仍有感情的因素;在长期激励方面,尚未完全建立员工的长期激励体制,使员工对个人未来的信心缺失。虽然天安保险公司在员工激励措施方面作过不少的尝试。但总体效果却不明显。

(4)人力资源储备明显不足。现下公司内部各岗位均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或“一个萝卜几个坑”的状态,一方面迫于人力成本的压力,一方面苦恼于人力储备的严重不足。同时,在某种程度上还采取组织安排的做法,对部分员工“一岗定终身”,从而制约了公司人力资源潜能的充分发挥。

(5)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度面临严峻考验。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的种种不足导致员工信心的衰退;另一方面,市场新主体的不断进入使员工的选择趋于多样化;再一方面,保险公司现有员工有一部分考虑问题感性化,认人不认同公司的情况还存在。这些,对公司现有员工的忠诚度均有较大的影响和考验。对构建保险公司内部和谐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议和对策

3.1 重塑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建立大人力资源管理格局

不同的管理理念,导致不同的管理方式;不同的管理方式,导致不同的管理结果。在和谐环境下,重塑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是实现企业和谐发展的基础。

(1)公司系统上下,尤其是各级领导要真正树立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人才先行”、“快乐工作”的理念.不是仅停留在口号的层次上,而是真正将员工视为管理的主要对象和公司的重要资源,将员工视为工作的合作伙伴,充分尊重个人价值。(2)各级人力资源管理者要真正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充分重视人的管理和发展,真正扭转人力资源管理“重要”但不“主要”的尴尬处境。(3)将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培训纳入培训日程,将非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纳入人力资源课程培训范畴、树立“人力资源管理是所有负责人的第一工作”的理念,形成了以各级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为主力,以公司各部门共同参与为推动的“大人力资源管理”格局。

3.2 提升人力资源管理者素养,塑造人力资源管理新形象

(1)建立在工作中提升的机制。以前,公司各机构人力资源工作人员多数出身于行政、文秘、人力资源等专业,还有一部分是刚走出校门不久的大学毕业生,他们的社会工作经验和管理经验、业务经验普遍不足。针对这种情况,公司要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其在岗位历练方面进行特别处理,建立一套符合公司实际的使其在工作中提升的机制。有效地提升人力资源管理者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

(2)建立外部提升鼓励机制。鼓励和支持公司人事专员参加外部较长期的教育培训,接受比较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公司在制度政策上给予了必要的费用和时间的支持;这种培训方式的优点在于系统化、规范化,极大地提升了各人事专员的理论修养。

(3)将人力资源专业培训列入公司短期培训课程。定期由公司组织各级人事专员参加较短期的、人力资源管理专题性的培训,提高其在某一方面的能力和技巧。短期培训针对性非常强,是及时“充电”的有效方法。

3.3 实行差异化人力资源处理,实现公司与员工双赢

(1)树立全员人才观,根据员工个人情况,将公司现有员工进行科学分类。把员工分为领导人才、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营销人才、辅助人才等5 类人才,实施激活管理,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2)根据人才分类和岗位的特点以及专业属性,对公司现有岗位序列进行重新划分。(3)针对各级各类人才、各岗位序列特点,构建差异化的教育培训体系、差异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和差异化的绩效薪酬体系,逐步实施分类、分层的员工发展通道差异化管理,最终实现员工与公司的共赢局面。

3.4 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培养公司自己的后备军

(1)保险公司必须重视人才梯队建设。明确人才梯队建设制度的重要性,明确后备人才的任职资格、培养方向、培养过程,将后备人才体系视为公司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2)公司领导班子必须亲自参加对后备人才的培养,参与制订后备人才的培养计划,并亲自宣讲企业文化、战略发展规划、后备人才职业发展规划等内容,充分显示公司对后备人才制度的重视.并让后备人才有较多机会接触公司高管,以强化后备人才对公司的认同和对公司发展目标的理解和领悟。

(3)公司必须为后备人才的培养设计有效的培养计划和考察计划。既注重对后备人才能力和知识的培养和考察,又注重个人品行和公司文化认同方面的培养和考察。

(4)对待后备人才要真诚和开放。公司高管和培养计划具体执行人定期与后备人才沟通,帮助后备人才分析知识、能力、经验方面的不足,并校正后备人才对公司不良的理解和职业素养方面的问题。

(5)对后备人才采取定期考核制度,采取高管面谈和书面考试或者按照培养方向的业绩考核,考核结果在后备人才中公开,使每位后备人才有压力和动力以提高业绩。

(6)给后备人才确定合理的薪酬,至少达到培养方向的职务最低限工资水平。合理的工资可以吸引高素质的后备人才,也可以增加其他中高层经理的压力意识。

(7)大胆起用后备人才。按照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岗位空缺、人才需求进行储备,同时敢于放手让后备人才担任实际管理职务。

(8)后备人才不仅从外部招聘,更注重在内部培养.尤其是各级机构领导班子职位,应从有经验的骨干员工中选拔培养对象,使原有基层员工有机会成为中高层管理人员,从而带动基层员工的上进心和积极性。

11.中学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很重要 篇十一

创造性思维就是要打破原来的思维模式,进行创新性思考,从而产生新思路,拓展解决问题的路途。通过这种思维活动的开展人们不仅可以发现事物的本质和相关联系,还可以在此基础上产生独创的、新型的甚至具有指导实际生活意义的思维。数学创造性思维是不拘泥于原有解题思路,多方寻求解题方式,从而突破传统的、固有的解题模式,使学生开阔思路,思维变得活跃起来,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和最新颖的解题思路。学生的数学创新性思维是个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指导下,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重新组合,产生具有一定意义的新发现、新设想及与众不同的方法。在学生阶段,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许并不具有社会现实意义,而就学生个人而言在其思维习惯的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开放性创新思维非常重要。教师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使之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一、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创新能力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贯穿在中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应具备这种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所以教师除了具备敬业精神之外,还要注意加强自身创新素质的培养,积极学习,及时更新自身教育观念,从而使自身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才能在数学教学中有意无意地渗透这种教学观念。为使学生养成自主的学习精神,培养其创造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首先加以改变,使自己从主角地位退下来,让学生来当主角,教师主要是引导和启发,给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的自由空间,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同为主角,共同研讨,积极发言,在一种自由开放的氛围中使学生享受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这种环境更有利于学生聪明才智的开发和创新思维的形成。

二、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创新能力的推手

所谓学习兴趣是个人对学习生活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它对学习具有无可替代的推动作用。数学本身是一门形式枯燥,逻辑严密,内容抽象的学科,所以感兴趣的学生不多,自然能真正学好的就更少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自然不会有深刻的记忆,只有对数学充满兴趣,才能对数学有持久的热情,才能把枯燥的知识变为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设置问题情境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学生创新思维才能得以提升。

三、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加以培养

数学思想,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策略,它是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的规律性的理性认识,是解决许多实际问题的方法和工具。对数学而言,知识的发生过程实际就是数学思想方法的发生过程。灵活掌握数学思想方法,贯穿于数学教学中,这是学生提高创新思维的必要条件。中学阶段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化归思想方法、分类思想方法、函数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思想方法、方程思想方法、类比思想方法等。通过数形结合思想,培养学生的形象性、创造性;通过分类思想,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目的性;通过化归思想,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辩证性;通过类比思想,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逻辑性;通过函数思想,培养学生思维的指向性、深刻性。在教学时,我们应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目标,及时渗透、总结并加以强化,在此过程中使学生的数学思想得以形成,自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相应提高了。不仅如此还要多鼓励学生用新型数学思想研究解决新问题,并对已有知识结论和方法加以创造性的改造,进而得到解决问题的最简洁、最符合逻辑的方法。

四、创造学生自主的课堂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条件

有好多教师坚持传统理念,总是认为,只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就很好地尽了自己的责任。现在新课改强调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充分结合起来,为学生设立尽量好的自由空间,使学生有充分展示和自由发挥的良好环境,从而能达到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在积极配合教师的讲解中,自己却又处于自主和独立的学习空间。在数学教学中,要不断通过猜想,实验、验证来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并能围绕这个问题来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教师还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对不同层次问题进行分类指导,然后教师还要有选择地参与各组讨论,适时地对学生讨论进行适当提示,这样能够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下,进行观察、分析、探究和尝试,引发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培养了学生实验、观察、动手、动脑、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五、小结

上一篇:厨房后勤人员下一篇:电视节目策划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