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安全责任书(精选8篇)
1.生物安全责任书 篇一
鄄城县中医院 实验室生物安全责任书
甲方:鄄城县中医院 乙方:实验室责任人
为了做好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杜绝各类生物安全事故,依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医院(甲方)和实验室责任人(乙方)签订生物安全工作责任书如下:
一、目标
1.实验室杜绝因管理、操作不当造成的菌液溢洒、刺伤、废弃物污染。
2.实验室清洁整齐、规范有序,生物安全检查合格。
二、责任 1.甲方责任
(1)医院主管领导对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要及时传达上级有关文件和指示精神,指导微生物实验室认真落实生物安全管理的各项制度和措施。
(2)定期对实验室进行生物安全检查、考核,提出整改意见。(3)及时回复实验室提出的请示报告,帮助他们解决安全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2.乙方责任
(1)经常开展和组织工作人员学习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并进行考核。
(2)制订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3)督促进入实验室人员认真学习、严格执行实验室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4)加强内部安全管理,及时开展防火、防盗、防生物安全事故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实验仪器设备运行良好。(5)及时向上级报告自己发现的安全隐患,认真落实上级提出的安全隐患整改意见。
(6)经常自查生物安全隐患,填好《生物安全监督记录》,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此责任书自签订之日起生效。若责任人发生变更,则由接任负责人及时重新签订。
此责任书一式两份,实验室负责人、医院办公室各存一份。
甲方: 乙方:
业务院长: 实验室负责人:
时间: 年 月 日 时间: 年 月 日
2.生物安全责任书 篇二
食品安全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1,2,3,4], 因此, 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 作为食品安全检测工作者也必须做好食品安全检测工作[5,6,7]。生物传感技术不仅成本低, 而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抗干扰能力强, 目前已经在食品检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该技术的应用使得食品检测速度大大提高, 检测结果精确度高, 为食品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1食品成分检测
将生物传感技术应用到食品安全检测中能够检测出大多数成分, 比如食品中比较常见的胆固醇、蛋白质、维生素等。在高分子膜上固定氨肽酶和氨基酸氧化酶, 利用H202进行成分测量, 从而获取蛋白质分解率, 根据水解蛋白质生物反应情况控制分解程度。Radu和G. L. 等都能够借助H202实现对电流型酶电极的检测, 从而检测食品中的蛋白质, 利用这一技术只需要5 ~ 9 min就可以检测出上述内容。在对糖类成分进行检测时也往往应用到生物传感技术, 不仅如此, 该技术能够检测食品的整个生产过程。
2农药残留物检测
农药是保证农副产品得以生产和发展的基础, 同时对人类身体健康也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如果在农药的使用上并不合理, 就会给周边环境造成影响, 比如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 而如果农产品中的农药一旦超标将会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传统农药检测方法需要耗费大量时间, 步骤繁琐、复杂, 而且成本也比较高, 而生物传感技术则与其完全相反, 也正是如此, 生物传感技术才得以在农药残留物检测中广泛应用。借助安培免疫传感器能够对农产品中的traxin杀虫剂进行检测, 并且只需1 ~ 3min就可以完成检测; 借助流动注射分析免疫传感器能够对农产品中的阿特拉津杀虫剂进行检测; 借助光纤免疫传感器能够对农产品中的硫磷含量进行检测。
3微生物检测
有毒微生物存留在食品中能够导致食用者患病, 我们将其称之为“食源性疾病”。当前,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卫生条件也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 抗生素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使用, 导致人体对病菌的抵抗能力越来越弱, 而且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由此可见, 食品微生物检测是尤为必要的, 而传统检测方法并不能够实现微生物的检测, 生物传感技术能够对视频中的微生物进行准确检测, 检测食品是否存在微生物污染。
4有毒有害物质检测
生物会产生生物毒素, 而且这种生物毒素能够对其他生物造成巨大影响。为了杜绝食品遭受到这一影响, 就必须要对食品进行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黄曲霉毒素不仅自身具有较强的毒性, 而且致癌性非常强, 在玉米油、花生油等食品中利用光线免疫传感器能够对其中的黄曲霉毒素进行检测。如果是水产品, 应该利用免疫传感技术对有毒有害物质进行检测, 借助建立起来的电化学免疫生物传感检测平台, 标记碱性磷酸酶, 从而现场检测贝毒等水生毒素。比如, 如果鱼类产品放置时间过长, 就会出现组胺酶有毒毒素, 在检测中主要检K值和组胺酶, 从而获取食品安全信息。
5新鲜度检测
人们在购买食品时, 最为关注的就是生产日期、保质期, 即食品是否新鲜, 大都会选择刚刚生产的, 尤其是肉、蛋、奶等食品, 而生物传感技术中的新鲜度检测的对象主要就是这几种食品。匕首型传感技术是专门应用于肉类新鲜度检测的一种生物传感技术, 其探头能够深入到肉类食品的2 ~ 4 mm处, 主要检测葡萄糖含量, 根据检测结果得出肉类新鲜度信息。在对牛乳类产品新鲜度进行检测时, 采用的是乳酸传感器, 能够检测出短链脂肪酸含量, 从而确定牛乳类产品的新鲜度。
6结语
本文从食品成分、农药残留物、微生物污染、有毒有害物质以及新鲜度等五个方面对生物传感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分析。当前,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 生物技术也取得了飞速发展, 并取得了诸多技术突破, 在食品控制和食品检测等领域, 生物传感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食品安全检测, 保证食品的安全健康, 同时更是为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顾肖依.食品生物安全检测中生物传感技术的应用剖析[J].食品安全导刊, 2015 (6) :66.
[2]彭雯婧.食品检测中生物技术的应用分析[J].食品安全导刊, 2015 (27) :95.
[3]李梦歌.快速检测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现状[J].食品安全导刊, 2011 (12) :23.
[4]胡滨, 陈一资, 胡惠民.高效液相色谱法在食品快速检测中的应用[J].肉品卫生, 2005 (3) :34-36.
[5]左小霞, 高志贤, 曹巧玲.蛋白质芯片技术及其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7, 17 (6) :1151
[6]刘萍.浅谈食品检测机构如何实施实验室内部审核[J].食品安全导刊, 2013 (7) :75-76.
3.生物安全责任书 篇三
关键词:生物制品 GMP管理 生物安全 问题
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20-0048-01
从我国目前的生物制品企业的管理状况来看,其中的生物安全管理不容忽视,因为环境污染、人员工伤、生物制品质量不佳往往是由于生物安全问题所引发。基于此,对于现代生物制品企业而言,则需要从生物制品研发、生产、质量控制过程、人员培训管理等方面来强化生物安全管理,在严格按照行业生产制度规范操作的基础上,保证生物制品企业安全生产。
1 浅析生物制品GMP管理中所涉及的生物安全问题
从总体来说,GMP管理是生物制品企业对药品本身的质量及其生产环节进行系统化管理的标准与目标,把GMP管理落到实处来需要具体的执行手段以及监管来辅助操作[1]。为了保证现代生物制品企业能够持续稳定地生产出用于预定用途且符合国家生产质量标准的药品,则需要从降低药品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料间或人员误操作所产生的交叉污染风险等方面着手,将生物制品GMP管理中所涉及的生物安全问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程度,并以此来维护生物制药行业的健康发展。
1.1 我国生物制品GMP生物安全的实际状况分析
从目前国内生物药品企业的运作情况来看,我国疫苗生产生物安全标准等实质性内容已经与国际接轨,具体体现在生物制品类型企业的整个药品研发、生产质量管理过程都遵循一套严格的注册标准来执行,且相应的监管措施也在逐步的完善过程中[2]。生物制品GMP管理的核心是以顾客对药品的需求,在此基础上,企业管理层及监管部门要加强其自身的领导能力,凭借实践经验适时调整并改进生物制品类型企业的管理策略与效能。生物安全问题的处理要形成一整套基于GMP管理制度的执行规范,从科学化的控制、预防等内容来强化管理,有利于生物制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2 生物制品GMP管理中所涉及的生物安全问题的及其监管依据
近年来,我国药品生产企业在市场中始终保持着较强的竞争力,对社会做出了较大的贡献。生物制品研发、生产以及检验过程所用原材料多为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以及来源于人类或者动物的组织、细胞和体液等的提取物,加之近年来基因重组技术生产的某些新的产物。在2015年版中国药典征求意见稿中的生物制品生产用菌(毒)种生物安全分类是以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或是种群的危害程度为主要分类依据。可见随着国家药品行业的日益规范,生物制品中的生物安全问题,越来越被重视,并且逐步走向了正轨。
2 探索能够有效改善生物制品GMP管理中生物安全问题的渠道
当药品监管部门意识到生物制品GMP管理中生物安全问题的严峻性以后,极力采取措施来调整该领域的市场状况,将可能发生的生物安全问题遏制在萌芽之中,防范在生物制品研发、生产、检验等环节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状况。从该问题的具体解决对策来看,需要从生物制品GMP管理的原则着手,以国家《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为核心基础,结合当前企业运营的实际状况进行有侧重地推进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工作。
2.1 遵循生物制品GMP管理的原则,加强生物安全管理
从根本上来看,GMP管理是一种动态化、重发展的科学化管理手段,因此,生物制品GMP管理的方向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并集合生物科学、新材料科学等各专业领域的新技术,共同为生物制品产业链条的健康、有序运转助力。生物制品GMP管理的原则主要有四点内容:其一,是以顾客对药品的需求为核心;其二,要极大地发挥出生物制品企业管理层及监管部门的领导作用;其三,激励企业员工参与到内部管理过程中来,通过培训的方式来强化企业内部员工的整体素质,有助于生物制品质量的提升;最后,突显出动态化企业管理的特性,适时调整并改进生物制品类型企业的管理策略与效能。就以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制品生产与质量控制管理来说,其潜在的风险巨大,不仅包括菌毒种的保藏运输、生产设备、废物废料处理等环节的管控,而且包括对从事这些环节工作的生产人员、技术人员的管理。
2.2 重点强调生物制品企业人员管理,提高生物安全管理体系运作的效能
(1)夯实人员培训,保证产品质量;从理论上来分析,社会环境内部各行各业的生产、服务、销售以及管理等方面的运作都需要配置专业化的人才来推进,同样,对于生物制品企业单位的GMP管理更要如此,人才培养与培训工作要持续进行。生物制药企业在GMP管理原则的指引下,要将产品本身及其生产过程与组织内部每个成员的岗位工作目标相结合。(2)企业合规经营,提高防控意识;世界卫生组织的GMP以及各国的GMP有一个共性,即GMP仅仅指出目标,并未给出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执行策略或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一来,亟待生物制品企业在员工培训的过程中集思广益,从不同岗位与专业管理的角度来提出能够加强生物制品生物安全的有效策略,并通过为员工提供实践工具、资源的方式来进行培训交流,这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员工的防控意识与各部门的协作程度,为生物制品企业的生物安全管理夯实基础,同时也为所产出成品的质量管理及企业运作保驾护航。在生物安全有所保障的前提下,结合生物制品GMP管理的原则来实施,生物药品制造类型企业的生存状况定能够有所改善。
3 结语
生物制品的生产质量管理一直是我国产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工作,因其几乎关系到社会环境当中的每一个人的健康状况,甚至关乎人类整体的生存问题。鉴于生物制品的研发、生产、质量控制过程皆与生物病毒、细菌、微生物细胞组织等提取物息息相关。在监管过程中,国家有关部门要督促生物制品生产企业合规经营,进一步完善的生物制品行业生物安全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万建青.从飞行检查看兽用生物制品企业GMP管理[J].中国兽药杂志,2014(4):59-60.
4.生物安全责任书 篇四
为切实做好松材线虫病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进一步明确防控任务目标,落实防控责任,提高防控成效,瑞金市人民政府与各乡(镇)人民政府签订“十二五”松材线虫病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目标责任书如下:
一、防控目标
加强松材线虫病等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监测,确保第一时间发现新疫情;一旦发生新疫情,从确定之日起一年内实现基本根除,到2015年全市乡(镇)级疫点数量为零。
二、乡(镇)人民政府责任
(一)乡(镇)人民政府对本辖区松材线虫病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负总责,将防控工作纳入本级政府的任期目标,并建立健全防控工作领导机构,乡(镇)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全面部署防控工作。每年对本辖区防控工作进行检查考核,并于年底前及时将结果报市人民政府。
(二)加强防控工作,造林绿化项目要与松材线虫病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相结合,逐年进行林分更新改造,减少林业有害生物发生。
(三)积极做好疫情防范工作,积极组织人员依法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调运、加工、经营、使用松材线虫病疫木及其制品的行为。
(四)建立和完善疫情监测和报告制度,将松材线虫病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疫情监测责任落实到村、组、工区。认真组织开展春、秋两季疫情普查工作,并按相关规定及时报告,有针对性地做好预防工作。
(五)加大松材线虫病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资金投入,并纳入乡镇财政预算。加强防控资金的使用管理,建立有效的资金管理制度、跟踪检查制度和专项审计制度,严防挤占和挪用防控专项资金。
三、瑞金市人民政府责任
(一)每年向社会公布松材线虫病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分布到乡镇级行政区信息。
(二)制定全市松材线虫病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年度实施方案,并报赣州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指挥部批复后组织实施。
(三)组织开展检查监督和技术指导,协调解决防控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
(四)协调落实中央和省、市、本级财政松材线虫病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补助资金。
(五)对防控目标责任状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并通报检查结果。
四、其它
(一)对不能履行上述责任,没有完成防控任务、没能实现防控目标的,按有关规定追究相关单位责任人的责任。
(二)本责任书经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
(三)本责任书一式两份,瑞金市人民政府和乡(镇)人民政府各保存一份。
瑞金市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
签状人:签状人:(盖章)(盖章)
5.生物安全责任书 篇五
2017-06-13 12:57:07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2017年9期
易兴无��
摘 要:本文从校本课程、“环境保护”“珍爱生命”“社会热点议题讨论”“生产生活问题解决”、评价体系等方面阐明了在高中生物主题教学实践中如何培育学生“社会责任”这一核心素养,并界定了相关概念。
关键词:社会责任;高中生物;主题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9-075-2
一、引言
2016年9月北师大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中,明确“社会责任”是核心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之一。当前对社会责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较多,在社会责任与高中生物学科教学关联方面主要是研究如何渗透环境教育、生命教育。但把社会责任上升为核心素养层次,并以主题教学形式探究的很少。当前为数不少的学校在“社会责任”核心素养培育方面问题多、难度大、效益不高,急需该领域探索的经验和成果,本课题是在明确“社会责任”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赋予“社会责任”新的内涵基础上,以主题教学形式研究,具有新的切入点,能帮助学生明确“社会责任”这一发展方向,激励学生朝着这一目标不断努力。
二、概念的界定
1.社会责任。个体对社会整体承担的责任,个体在处理与社会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2.主题教学。基于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及学生需求确定学习主题,依据确定的主题整合学习内容,将教学内容主题化,学习内容可从现行教材中跨章节提取,也可从媒体、生活、社会中获取。围绕主题展开教学活动,以自主探讨、合作交流、展示成果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努力达到由单纯的学习内容消费者向学习内容生产者和创造者转变。与传统教学比具有教学内容主题化、教学资源整合化、教学组织弹性化、教学评价多元化等优势。
3.以培育“社会责任”为指向的的高中生物主题教学实践。培育“社会责任”核心素养应以课程为载体,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高中生物学科课程中有许多内容与“社会责任”有关,多渠道整合课程内容,构建“社会责任”课程体系,围绕“社会责任”主题展开教学活动,深度融合多媒体信息技术,创造真实的学习机会,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促使学生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备承担“社会责任”的知识和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核心素养。
三、研究内容及具体措施
1.构建以“社会责任”核心素养为主题的高中生物学科校本课程。从现用高中生物教材、媒体、生活、社会等资源中整合相应的课程资源,形成四个“集成块”(环境保护、珍爱生命、社会热点议题讨论、生产生活中问题解决),使“社会责任”为主题的校本课程立体化、生活化,并在课题研究中逐步完善。
2.以“環境保护”为主题的高中生物教学实践研究。以高中生物教材中生态系统结构及稳定性、人与环境、生态工程等为载体系统学习环境保护的原理及措施,组织学生从媒体、生活、社会中通过网上查询、现场调查、视频录制等形式收集相关素材,丰富学习资源,提供真实的学习机会,课堂上让学生讨论、交流、展示,最终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养成环保习惯,并能针对具体环保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3.以“珍爱生命”为主题的高中生物教学实践研究。沿着“认识生命——保护生命——提升生命”这一主线展开教学,在理解生物学概念、原理、生理过程的基础上形成生命观念,认识生命世界,再结合媒体上具体案例,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在研讨细胞癌变、免疫调节及身边的相关案例等学习资源基础上,形成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依据掌握的书本知识、媒体信息、生活中具体案例研讨符合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提升生命质量。
4.以“社会热点议题讨论”为主题的高中生物教学实践研究。依据学生的需要、经验水平及认知能力,确定社会热点议题,如打聪明针、医院门诊严控挂抗生素、“二胎”政策等,组织学生围绕议题从教材、文献、网络媒体等处查询相关信息,先自主探究,再在网络平台或课堂上交流讨论、成果展示,培育对社会议题评价和决策能力。
5.以“生产生活问题解决”为主题的高中生物教学实践研究。生产生活中有许多问题与生物学科有关,利用用生物学知识,结合本地资源开展科学实践,尝试解决现实生活问题,如葡萄酒生产条件的控制、隔夜的熟菜是否能吃等。
6.构建高中生物学科“社会责任”核心素养质量评价体系。“社会责任”质量的评价体系,可以引领以培育“社会责任”为指向的高中生物主题教学实践改革,有力推动“社会责任”核心素养在高中生物教学实践中落实。在评价理论指导下,遵循定性与定量、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原则,从教学实践中提炼评价体系,反复实践,逐步完善。形式多样,如系列试题、平时表现记录、档案袋等。研究内容及其逻辑关系可以图示如下:
“社会责任”核心素养的培育应通过课程改革、教学实践、教育评价落实,最终落脚点应是一线教师,“社会责任”主题教学整合的课程资源,使课程立体化、生活化、趣味化,更符合学生需要和认知规律,更有利于社会责任”核心素养“的培育。“社会责任”核心素养的培育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工程,还需进一步探究。
6.安全责任书、安全措施承诺 篇六
为在 工程施工合同的实施过程中,创造安全、高效的施工环境,切实搞好本项目的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工作,特制定安全文明生产责任书,以作为项目部施工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及环境保护准则。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严格执行国家及地方有关法规、标准、规定、规程。项目部各级管理人员,必须熟悉《安全技术工作》,各工种的工人必须熟悉本工种的安全操作规程。
本工程安全管理目标:
一、安全保证体系和安全保证措施
(一)安全保证体系
1、建立以项目经理为首的安全生产指挥保证体系,实行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项目经理对安全生产负第一位责任。当生产与安全发生矛盾时,优先为安全“开绿灯”,切实把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
2、建立以项目经总工为首的技术安全保证体系,研究、制定和落实安全技术措施,组织安全知识的教育和安全技术知识培训工作。
3、建立以安全科长为首的专业安全检查保证体系,要坚持经常检查与定期检查相结合,普通检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的安全检查制度。查出事故隐患,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二)安全保证措施
1、建立、健全各级安全责任制,施工前落实安全技术措施和安全操作规程,向职工进行安全交底,使责任落实到人。
2、进入施工现场的人员,必须按规定穿戴好防护用品和必要的安全防护用具,严禁穿高跟鞋、拖鞋工作。
3、各项经济承包有明确的安全指示和包括奖罚办法在内的保证措施。
4、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经培训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
5、新职工及合同工必须进行总部、经理部和班组三级教育。
6、施工现场严禁施工烟火。
7、建立定期安全检查制度,查出隐患必须及时整改。
8、施工现场按规定悬挂“七牌一图”与安全标牌。
9、重视天气预报,及时注意天气变化,一旦预报发出可能危及人身及工程安全时,应立即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防范于未然。
10、施工用电中照明、配电箱、开关箱、架空线、接地接零等部分必须严格按规程操作、布置,电工必须持证上岗,应编制用电安全操作规程,进行定期检查制度。
11、大型机械的保险、限位、防护、指示器等必须齐全、可靠,驾驶、指挥人员必须持有效证件上岗,必须按规程要求进行操作。
12、支架、脚手架必须搭设规范,建立现场巡视值班制度,发现隐患立即整改。
(三)施工安全用电
1、现场照明:照明电线绝缘固定,导线不得随地拖拉或绑在脚手架上,照明灯具的金属外客必须接零,室外照明灯具距地面不低于3米,室内距地面不低于2.4米。
2、配电箱、开关箱:应使用BD型标准电箱,电箱内开关电器必须完整无损,接线正确,电箱设置漏电保护器,选用合理的额定漏电动作电流进行分级匹配。配电箱设总熔丝、分开关,动力和照明分别设置,金属外客电箱应作接零保护。开关箱与用电设备实行一机一闸保险,同一移动电箱严禁有380伏和220伏两种电压等级。
3、架空线:架空线必须设在专用电杆(水泥杆、木杆)上,严禁架设在树木或脚手架上,架空线装设横担和绝缘子,架空线离地4米以上,机动车道为6米以上。
4、接地接零:接地采用角钢、圆钢或钢管,其截面不小于48平方毫米,一组两根接地之间不小于2.5米,入土深度不小于2.5米,接地电阻符合规定,电杆转角杆、终端杆及总箱,分配电箱必须有重复接地。
5、用电管理:安装、维修或拆除临时用点工程必须由电工完成,电工必须持证上岗,实行定期检查制度,并做好检查记录。
(四)机械设备安装
1、挖掘机、起重机等大型机械设备的包、限位装置必须齐全有效。
2、驾驶、指挥人员必须持证上岗,驾驶员应做好例保和记录。
3、各类安全(包括制动)装置的防护罩、盖齐全可靠。
4、机械与输电线路(垂直、水平方向)按规定保持距离。
5、作业时,机械停放尽可能稳固,臂杆幅度指示器应灵敏可靠。
6、电缆线绝缘良好,不得有接头,不得乱拖乱拉。
7、各类机械应持技术性能牌和上岗操作牌。
8、必须严格执行定期保养制度,做好操作前、操作中和操作后设备清洁、润滑、坚固、高速和防滑工作,严禁机械设备超负荷使用,带病运转和在作业运转中进行维修。
9、机械设备夜间作业必须有充足的照明。
(五)防火安全
1、建立项目部,工区、班组三级防火责任制,明确职责。
2、重点部位如仓库、木工间配置相应的消防器材,一般部位如宿舍、食堂等处常设消防器材。
3、施工现场用电,应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加强电源管理,防止发生电气火灾。
4、焊、割作业与氧气瓶、乙炔气瓶等危险物品的距离不得少于10米,与易燃、易爆物品的距离不得小于30米。
(六)施工通道及场所安全
1、施工通道保持畅通,施工地段设立标志,施工人员注意过往车辆。
2、夜间施工要有足够地照明。
3、施工现场要建立、健全巡视值班制度,发现隐患立即改正、清除。
4、管线必须实施全封闭施工,设置安全可靠的围挡措施,必须满足业主、质量监督、设计、监理及交通管理部门安全施工方面的要求,符合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方面的规范、规程及标准。
二、文明施工与环境保护
(一)文明施工是企业形象的良好表现。所有进场人员,都必须在项目部的统一领导下开展文明施工活动。参建员工要衣帽整洁,机具设备要运行正常、洁净卫生,保持施工现场工完料清。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开展丰富多采、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积极搞好同指挥部、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及地方各级政府和兄弟施工单位的关系,搞好同周围群众的关系,做到利民不扰民。
车辆统一管理,在指定的位置停放。
运输淤泥、渣土的设备、车辆,承包人及时到有关业务部门办理相关手续(费用承包人自理),按要求做好环保工作,对车辆做好篷盖,防止撒漏,不得随意乱倒,对运行线路经常洒水湿润以防扬土起尘,否则承包人由此而承担一切责任。
所有参与施工的机械设备,对消音器要全面进行检查,防止大噪音机械与施工。充分利用白天的时间组织施工,尽可能的避免夜间施工。
积极开展文明施工窗口达标活动,做到“两通、三无、五必须,便民、利民、不扰民”。
※两通:施工现场人行道畅通,施工工地沿线居民出入通道畅通。
※三无:施工中无管线事故,无重大工伤亡事故没,施工现场周围道路平整无积水。
※五必须:施工区域与非施工区域必须严格分离;施工现场必须做到挂牌施工和管理人员配卡上岗;工地现场施工材料必须堆放整齐;工地生活设施必须清洁、文明;是工地现场必须开展以创建文明工地为主要被容的思想政治工作。
要防止泥浆、污水、废水和其他浑浊废弃物流入河道。施工中各类垃圾应堆置在规定的地点,不得影响市容、市貌。成立文明施工小分队,对文明施工情况进行检查和整改,实现施工区域、生活区域标准化。
(二)保护环境
1、环保工作按照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及有关部门要求严格执行。在合同规定的施工活动界限之外的植物、树木等必须尽力维护原状。不得将有害物质(如燃料、油料、化学品等,以及超过允许剂量的有害气体和尘埃、弃渣等)污染土地、河川。当施工中挖出文物、古迹时,即使报告监理工程师、公安部门和文物管理部门并暂停施工,积极保护现场,待有关部门处理完毕后,再恢复施工。
2、施工过程中积极采取有效保护措施,防止施工范围内发生土壤冲蚀,并防止由于工程施工而造成开挖料或其他冲蚀物质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3、为保持施工区和生活区的环境卫生,应及时清理垃圾,并将其运至指定的地点进行掩埋或焚烧处理。
4、工地现场和生活区设置足够的临时卫生设施,定期清扫处理。
5、在主体工程完成后,除已征得监理工程师同意者外,其他必须拆除的施工临时设施和临时生活设施应进行拆除。拆除后的现场应彻底清理。
6、为保证环保措施顺利执行,及时掌握现场情况,环保工作由项目部办公室负责,各施工队队长负责具体落实。工地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环保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保护好自然环境。
(三)工地卫生
1、工地保证开水供应,严禁食用生水,茶水桶内应清洁无垢。
2、保持办公室和宿舍等处室整洁卫生,作到无痰迹、烟头、纸屑等。
3、宿舍内工具、工作服、鞋等定点集中堆放,保持整洁,床上生活用具堆放整齐,床下不得随意堆放杂物。
4、室和宿舍实行卫生值日制。
5、堂保持内外整洁,工作台和地上无油垢。
6、食物存放配备冰箱和熟食罩,生熟分开、专业管理,保持清洁卫生。
7、员必须持健康合格证和培训上岗,并做到“三白”。
8、定期进行消毒、防尘、灭蝇、灭鼠活动。
9、厕所卫生设专人管理,每天清洗,保持清洁。
10、配备急救箱,医务人员每周一次巡视工地,做好季节性防病卫生宣传工作。
11、职卫生员要协助医务人员抓好防病和食堂卫生工作,做好记录,高温季节每天到食堂验收食品,防止食物中毒。
7.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 篇七
1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和实验室的分级
1.1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
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 将病原微生物分为4类 :第1类, 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 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第2类, 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 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第3类, 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 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 传播风险有限, 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 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第4类, 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第1类、第2类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1.2 实验室的分级
国家根据实验室对所操作生物因子采取防护措施, 将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分为4级:BSL-1实验室适用于操作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BSL-2实验室适用于操作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 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 传播风险有限, 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 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BSL-3实验室适用于操作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 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BSL-4实验室适用于操作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 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1]。根据卫生部《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要求, 拟从事的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应与对应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相适应。
2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
2.1 成立组织机构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应成立生物安全委员会, 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负责;制订生物安全管理和培训计划, 并对相关微生物危害性作出评估。
2.2 编写生物安全手册
内容包括:①评估实验中接触的微生物的危害级别;②标准或特殊安全操作规程;③个人防护要求;④意外发生时紧急处理程序;⑤生物废物处置方法;⑥实验设备安全消毒程序;⑦内务管理制度;⑧员工培训方法与记录。编制的生物安全手册应方便员工获取、阅读并遵照执行。
2.3 制定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包括病原微生物采集制度;包装、运输制度;病原微生物接收制度;安全保管制度;安全使用制度 (含内部流转制度) ;实验室准入制度;安全培训制度;安全防护制度;菌 (毒) 种运输、保存、使用与销毁制度;尖锐器具的安全操作制度;消毒与实验废弃物处理制度;安全监督检查制度等。
2.4 生物安全相关知识培训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应当每年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保证其掌握实验室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 并进行考核。工作人员经考核合格的, 方可上岗。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必须是受过专业教育的技术人员, 清楚地了解工作中存在潜在微生物的种类与危害级别, 自愿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工作, 遵守生物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2.5 建立病原微生物标本采集制度
从事病原微生物标本采集的技术人员必须经过生物安全培训, 并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在标本采集过程中, 采样人员应具有与采集病原微生物样本相适应的防护措施;有效防止病原微生物标本扩散和感染的措施;保证病原微生物样本质量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对样本的来源、采集过程和方法等作详细记录。
2.6 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或样本运输
按照《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 (卫生部第45号令) 要求, 跨省运输, 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进行初审, 报卫生部审批后持准运证实施运输;省行政区域内运输, 由运输单位提出申请, 接收单位同意, 报卫生厅审批后持准运证实施运输。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或样本运输一般采用航空或陆路运输, 须专用包装、由经过相关生物安全知识培训的2人以上专人护送运输, 并在护送过程中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2.7 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或样本的管理
严格按照《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保藏机构管理办法》 (卫生部第68号令) 、《动物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保藏管理办法》执行。制定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的复苏、鉴定、保存标准操作程序和个人防护标准操作程序。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有专库、专柜单独保藏;保藏场所有监控系统、有防盗设备;固定保藏地点, 实行双人双锁管理, 严格审批程序。
2.8 操作人员健康监测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应定期对实验室操作人员进行健康监测, 从而确定有无实验感染的疾病发生。具体如下:人员上岗前进行体检, 对接触相关危害微生物的人员进行临床检查及血清学检查;必要时采集其血清备存;提供有效的主动或被动免疫;对孕妇等易感者免于接触或从事高度生物危险性操作作出规定;实验室发生事故应立即报告, 对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的个人作早期检查。需要时应向每个人提供医学评价、疾病监测和治疗, 有关记录存档。
2.9 事故处理和报告
制定实验室感染应急处置预案, 明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事故发生的报告程序, 并以文件形式保存, 对事故原因、经过、处理及预防作详细说明。
2.10 内务管理
实验室合理规划布局, 分区清楚, 不同生物安全级别的实验室具有相应的危险标识;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入口处张贴生物危险标志, 并填写生物安全级别及相关信息;非实验有关人员和物品不得进入实验室;外来参观、进修或合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前应得到负责人允许;实验室内禁止吸烟、摄食、饮水或其他与实验无关的活动, 实验设备维护或运出修理前进行消毒。
总之, 建立生物安全实验室, 加强生物安全管理是保护工作人员不受伤害, 保护环境和公众健康的平台, 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需要[2]。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应关注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首先应对实验室的实验活动进行风险评估, 保证提供必要的生物安全防护措施, 尤其对风险级别较高的、接触高危标本几率较大的区域予以高度重视, 切实保护好实验室工作人员和环境的安全;从事病原微生物工作者应在工作中规范各种行为,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严格遵守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尽最大努力减少实验人员感染和环境被污染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GB 19489-2008,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S) .
8.安全责任追究莫手软 篇八
安全责任追究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罚代责”。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型私营企业,发生一般性人员伤亡事故后,只注重于经济赔偿,即由企业个体老板出钱赔偿后一了百了;而对于行业(行政)管理部门的经济处罚等,往往流于形式,大多数是不了了之。甚至有些企业发生人员重伤等非人员死亡事故,根本不报案,通过双方“私了”的办法解决,完全是以经济赔偿代替责任追究。二是重奖轻惩。一些企业及少数地方政府部门,在年度安全工作和阶段性安全活动目标考核中,制定的奖惩办法大多数不能体现出同奖同惩的要求,严重存在着重奖轻惩现象,从根本上弱化了安全责任追究。三是隐瞒袒护。有些企业对发生的非重特大事故,能瞒则瞒,使相关责任人得不到应有的处罚,逃脱责任追究。对重特大事故,一些企业乃至少数地方政府领导,受“官本位”思想影响,想方设法转移责任,通常利用“死无对证”的办法,尽量把事故直接和主要责任转嫁到死亡人员身上;更有甚者,少数地方政府从保护干部出发,通过各种关系向负责事故定性与处理的上级部门说情,甚至采取行贿等手段,全力为企业负责人和相关政府官员减轻责任追究。据了解,2006年某县发生一次性死亡20人以上的特大恶性事故,仅给该县分管安全生产副县长降一级工资的处理。
鉴于上述状况,相关企业和地方政府要进一步树立“以法治安”的责任意识,在重视安全管理中事前预防的同时,努力消除事后处理中责任追究的手软现象。
一要强化宣传教育,增强安全责任追究法制意识。各级政府和企业要加大对安全责任追究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力度,通过举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培训班等形式,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负责人不断增强安全责任追究的责任意识和法制观念,切实履行法律法规所赋予的安全管理职责。
二要完善管理规章,实现安全责任追究“对号入座”。各个地方政府、部门及企业要不断完善内部安全责任追究规章,真正把干部职务升降、经济重罚、待岗等触及责任人切身利益的内容列入之中。要尽量细化安全责任追究内部处罚办法,做到责任人够哪一条就按哪一条追究,实现有规可依。
【生物安全责任书】推荐阅读:
猪场生物安全措施浅析10-05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自查报告08-30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题目11-05
生物实验室安全与管理06-09
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07-22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专题06-29
规模化猪场的生物安全措施概论10-23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完整版10-25
医院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