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认同的层次分析(精选8篇)
1.政治认同的层次分析 篇一
浅析如何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水平
在增强经济发展硬实力的同时,也要增强发展的软实力,发展的“软实力”就是指思想政治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工作担负着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重大任务,担负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重大使命。如何提高政工人员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呢?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观念,大胆创新
创新是发展的灵魂,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新形势下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大胆进行探索和创新。一是在思路上由被动向主动转变。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必须冲破思维定势,由“ 唯书、唯上”向“唯实”转变。二是在内容上由单一性的思想教育向提高队伍整体素质转变,要适应中心工作的需要,跟上改革的步伐,注入时代的内容,拓宽服务的领域,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内部改革、机制转换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综合效应,使职工在“情”的激励下爱岗敬业,在“法”的约束下努力工作。
1、要深入进行以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为核心内容的政治理论教育。要把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战略任务落到实处,引导干部群众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提高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要
把学习理论同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结合起来,既推动实际问题的解决,又深化对理论的理解,从而提高我们运用理论武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要认真搞好形势任务教育。形势任务教育分为国际形势教育和国内形势教育。在国际形势教育中。要让职工了解国际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对我国的影响,了解我国的对外政策以及我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从而明确如何抓住机遇,搞好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在国内形势的教育中,既要让职工看到国内形势的主流是好的,也要回答职工中存在的疑虑,解决存在的问题,增强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通过教育,使人们认清形势,明确任务,把党的政策变成职工的自觉行动。
3、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做贡献。
4、要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教育,把着眼点放在增强社会主义的公民意识上,着重增强和树立人民当家作主的观念、公民权力和义务的观念、平等观念、自由和纪律观念、依法办事观念、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三是在形式上由集中、统一、大型的活动,向小型、灵活、多样的方式转变。
1、由“小政工”向“大政工”转变,采取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经济责任指标,层层分解落实,与行政职责、与经济利益直接挂钩,企业及科室、班组负责人,同时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人。在解决实际问题和矛盾纠纷时,思想政治工作和行政、经济手段三管齐下,并根据不同情况有所侧重。由于这些负责人都拥有一定的行政和经济职权,也最直接贴近实际,因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最直接快捷,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从而消除了专职政工工作的“时间差”和滞后性。
2、由单向灌输向双向沟通转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理论灌输的同时,要以平等的态度待人,加强与职工的沟通与交流,做到以情感人;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加强与职工感情上的联系,通过过细的工作,让职工产生信任感、成就感、温暖感和舒适感;要注意把握职工的情绪,主动把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要创造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用真诚的感情打动人。领导和职工要以诚相见,相互信任,通过人的心理调适,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由“空洞说教”向“虚功实做”转变。具体要做到“三个贴近”:一是贴近生产经营。让思想政治工作进滩头,入班组,上一线,到现场,及时把握职工的脉搏,针对职工中出现的思想实际问题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引导职工做好本职工 作;二是贴近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由管理型变为服务型,不要把职工“拉出来”教育,而是主动“贴上去”服务。采取多种形式宣传企业改革和生产经营中的先进事迹、先进思想,赞扬先进人物,用身边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教育感化干部职工。开展多种有意义的主题活动和文化体育比赛,陶冶职工的情操,激励工作热情,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三是贴近家庭,要把思想政治工作的触角伸向每个职工家庭,把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到家庭,千方百计为 职工排忧解难。
二、注重艺术,增强效果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想使其达到理想的效果,就需要一定的教育方法和艺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使其成为受教育者的自 觉认识。一要理论联系实际。只有理论联系企业发展的实际,联系客观情况发生变化的实际,联系人们思想实际,才能把科学的理论变为人们的实际行动,形成自觉的认识和行为,才能在实践中坚信理论的正确性。二要典型示范,树立榜样,在每个人身上,都有不甘落后、积极向上的自尊心和进取心,只要我们注意引导,用典型示范,人们就会向先进人物学习,象先进人物那样去做。要树立先进典型,就要善于发现典型,实事求是地宣传典型。三要以行为感染人。教育者首先应受教育,只有教育者本身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高尚的情操、模范的行为,做到严以律己,以身作则,才能以自身的行为和人格力量感染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才能做到心悦诚服,才能使思想教育具有说服力和感召力。
三、紧扣主题,找准切入点
(一)抓根本,靠提高经济效益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经济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离开经济这个基础,思想政治工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关键是把经济搞上去。我们一定要正确处理经济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辩证关系,着力加快企业内部改革,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加职工收入,解决好职工的后顾之忧。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才能激发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劳动热情,才能促进企业的全面振兴。
(二)抓动向,靠过细工作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企业就是小社会,职工的素质高低不等,修养参差不齐。各级政工干部要增强工作的敏锐性、预见性,善于分析问题,把握动向,把 工作 做在思想问题萌发之前。在教育中,要有“三心”,即:要细心观察职工的思想动向,要真心与职工交朋友,要用爱心关怀教育后进职工。
(三)抓载体,靠立体教育,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凝聚力。进行思想教育必须有一定的抓手和 载体,要适合职工特点,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有的放矢地抓好思想教育。对教育对象要分层施教。在领导和中层干部中,要经常性进行作风整顿和民主评议,落实好“一岗两责”等 措施,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当好职工的表率。在党员中要开展“党员责任区”活动,同职工结对子,做到政治上关心,生活上照顾,工作上支持,行动上影响,将职工紧紧围绕在党员周围。在职工中要根据企业的生 产实际,分别对职工进行政治、技术、质量、品牌等方面的教育,自觉为企业发展分忧解难,为企业振兴出谋献策。在教育方式方法上要灵活。对党员干部可以利用党校、党员电教中心等进行政治业务培训。对职工特别是青年职工要根据他们求知、求美、求乐、求新的特 点,通过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进行爱国、爱场、爱岗敬业教育,磨练教育和危机教育。
(四)抓重点,靠正面激励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鞭策力。抓好多数中的少数,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方法。一头抓标杆,树立榜样,另一头抓后进,采取重点帮助。通过抓两头,带动中间层次。对中间层次,在具体方法上仍应坚持正面激励为主的方针。一是实行目标激励。让职工根 据总的要求,确定自己的“小目标”,激励全体职工为实现总体目标而齐心协力,奋发进取。二是情感激励。要关心爱护职工,解决职工的实际困难。三是竞争激励。将竞争机制引入所有的岗位、工种,竞争上岗,奖优罚劣,为职工人尽其才提供一个良好的舞台。四是荣誉激励。对职工的典型,通过各种形式给予表彰奖励。
(五)抓领导,靠健全体系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战斗力。首先要健全领导体系。企业党政一把手必须亲自抓思想政治工作,班子的其他成员也要实行“一岗两责”,并把“一岗两责”的 执行情况作为考察干部的重要依据。其次,要健全教研体系。通过举办读书会、政治理论学习日、研讨会、脱产培训等形式,提高企业政工干部的理论政策水平,并在实践中探索思想 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有机结合的途径。其次要健全网络体系,各部门齐抓共管,从全局出发,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分头把关,从不同角度 开展工作,形成一个思想政治工作大网络,以增强其战斗力。
2.政治认同的层次分析 篇二
一、积极影响因子
(一)硕果累累的改革开放是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活素材”
30多年的经济发展,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3大经济体,取得令世界瞩目的傲人成绩,2014年4月8日,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官方微博发布报告表示,自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复苏,今年将持续保持稳健的增长势头,预计2014年GDP增速为7.5%。“中国发展模式”的崛起,为世界各国尤其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借鉴意义,同时也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提供物质保障;持续不断的政治体制改革,人民代表大会制、基层民主制、职工代表大会制等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为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提供更广阔的平台;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一定成就,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力弘扬与发展,使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政治意识也逐渐提高。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的发展,在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提供丰富多彩的“活素材”的同时,进一步改善大学生生活水平、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和政治觉悟。在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满意度调查中,10.7%表示“很满意”,37%表示“满意”,35.8%表示“一般”,“不满意”和“很不满意”仅分别占13%和3.5%,说明大学生群体对改革开放事业绝大部分持肯定态度,并且深深感受改革开放带给他们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提供了“活素材”。
(二)日新月异的微时代是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活化剂”
以微博、微信为主要代表的微时代已到来,以极具冲击和迅猛的方式席卷我们。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微媒介无疑满足了我们快速消费的需求。微时代传播的信息范围之广、内容之丰富多样、形式之多姿多彩,一定程度上丰富大学生的视野和学识,活化了大学生的政治认知。[1]微时代下的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更便利。他们利用微博、微信、BBS等发表政治性意见和言论、讨论政治热点、甚至组织和开展政治性活动,并以此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治决策、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和参与公共政治生活。这种网络式的政治参与,由于突破了时空限制,愈来愈成为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重要方式。并且,相比传统的政治参与方式,绝大部分大学生对网络政治参与表现出更高的积极性。微时代为网络政治参与提供了新渠道和新平台,活跃了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和觉醒了他们的政治意识。在对“当不满政府制定的法规政策制度时,会采用哪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调查中,54%的被访者选择会采用“微博、微信、论坛等网络手段”进行反映。微时代下网络政治对政治生活产生重要影响,也是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活化剂”,让大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政治。
(三)系统持续的意识形态教育是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定心丸”
意识形态教育,任何一个国家都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存在。我国的意识形态教育主要通过学校教育引导,在高校里,以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为主要方式。学校教育的系统性和稳定性,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一定引导作用。在大学里,开设“中国近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公共课,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认知、稳定他们的政治情绪,提高政治认同度。虽然目前高校的政治公共课存在不足,但学生自进入小学至大学,政治意识教育环环相连,具有系统性和持续性。在对“大学课程中设置思想政治公共课的评价”调查中,虽然仅有23.5%的认为大学设置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十分有必要,对我们影响很大”,但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持续的意识形态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形成还是有一定的引导作用。高达61.1%的被访者认为“完全没必要”,究其原因,也许当前的意识形态教育过于刻板、呆滞,跟不上时代步伐、没有结合学生的现实需求等因素影响的结果。
在大多数高校里,以各种方式开展入党前专题教育、党员发展与培训等,都一定程度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觉悟。如广州大学,结合校团办、党办、学办等力量,开展“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工程”,对优秀大学生群体进行有意识的培养。截至今日,该校已开展了为期一年的两期“青马”工程,对大学生的大学生活、学习、工作、思想都产生了一定影响。更有“青马”工程学员大学坚持四年捐赠奖学金帮助他人。总的来说,持续系统的意识形态教育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四)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是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润滑剂”
进入大学以后,学习氛围更轻松,自由支配时间更充裕,使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热情高涨。大学里的社团、组织等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参与提供了更多平台与渠道,满足了他们的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需求。在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中,不管他们是主动还是被动,在活动参与中有形或无形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且他们更多的原意在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中形成或实践自己的政治观和满足自身的政治需求。通过各式各样的实践活动,加深了大学生对我国国情的了解,更深入了解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提高政治认同。[2]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大学生活,而且促进他们更关注国家、党和政府,更关注各种政治性活动,润化他们的政治认同。
二、消极影响因子
(一)市场经济的趋利性淡漠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市场经济,又称自由企业经济,是通过竞争的方式来实现资源配置。虽然商品经济促进了社会发展,解放了人们;但在这种利益驱动机制占绝对优势的市场经济下,其局限性严重“污染”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淡漠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片面追求个人利益进而形成极端个人主义,“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社会责任和道德良知日渐萎缩甚至丧失,不择手段谋求私利和见利忘义等丑陋现象层出不穷。其次,市场经济的盲目性、自发性、逐利性诱发各种拜金主义。“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炫富”等的出现,反映市场经济下形成的拜金主义扭曲了人们价值,人与人之间关系利益化,甚至有人丧失了人格成为金钱的奴隶。再次,市场经济的功利化和世俗化,成为享乐主义滋长的温床。部分大学生贪想一时欢乐,目光短浅、只注重眼前利益,只想索取不愿奉献,逐渐丧失了人生观价值观,失去精神追求,甚至漠视生命。在市场经济固有弊端与当前我国市场秩序不完善双重作用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更容易受到消解。
(二)西方强势文化与价值观冲击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世贸组织的加入,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日益加深。我们在努力“走出去”的同时也“引进来”,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资金、产品等。在引进的过程中伴随的文化、意识形态的入侵。如前文所述,在开放的环境下,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进行对比并产生对西方发达国家优势文化的向往与期望,但这种期望在现实中又难以得到满足,由此产生的不满足感和失落感打击大学生对我国国家认同,进而也冲击着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此外,在西方强势文化和价值侵袭浪潮下,再加上我国文化建设的不完善,大学生难以辨别西方文化的优劣,部分大学生只是一味地接受,文化的良莠不齐,大学生对政治认同出现虚无性排斥和冲动性排斥,出现“全盘西化”、“民族虚无主义”。
(三)不公平社会问题的存在挫伤大学生的政治情感
改革开放取得傲人成绩,但同时不公平的社会问题存在仍挫伤大学生的政治情感。贫富差距问题是其典型代表。2012年12月初,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在京发布的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家庭的基尼系数为0.61,大大高于0.44的全球平均水平。2013年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公布了过去十年中国基尼系数,2012年中国为0.474。2014年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局长公布2013年中国基尼系数为0.473。虽然基尼系数呈现下降趋势,但仍高于全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的以贫富差距问题为代表的不公平社会问题,仍是挫伤大学生政治认同的重要因素。在对实现“共同富裕”建设(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问卷调查中,44.9%表示一般,24.9%表示不满意,9.2%表示很不满意,仅有6.6%表示很满意。从调查结果看,大学生对国家的“共富”建设存在失望感。
(四)良莠不齐的媒体环境迷惑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在21世纪,报刊杂志、电视新闻、互联网等传播媒体发展,加速了信息传播。近两年来,随着微时代的出现,更加速信息传播的同时也使网络舆论管制增高了难度系数,形成良莠不齐的舆论环境,迷惑大学生,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地影响大学生的政治价值判断。尤其近年来形成的网络社会大学生文化,他们对网络交流、游戏、越轨以及对虚拟世界的沉迷[3],对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产生重要影响。加上大学生群体尤其大学生学生的思想行为判断还不够成熟、杂乱无章、良莠不齐的媒体环境迷惑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从上述分析可见,要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同,需要不断充分活跃积极影响因子,解构消极影响因子。
摘要:新时代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出现新图景。那么,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因子有哪些呢?积极影响因子有:改革开放的“活素材”;微时代的“活化剂”;意识形态教育的“定心丸”;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的“润滑剂”。消极影响因子有:趋利市场经济的淡漠性;西方强势文化与价值观的冲击性;不公平社会问题的挫伤性;媒体环境的迷惑性。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影响因子
参考文献
[1]周琪.“微时代”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14(01).
[2]詹小美,王仕民.文化视域下的政治认同[J].中国社会科学,2013(09).
3.政治认同的层次分析 篇三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职业认同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乃至走向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过程中的关键领袖之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历史经验进行了完善的总结(蔡文华,2003)。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升高职大学生的职业认同,发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的作用,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本研究通过对武汉市8所高职院校800位在校生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教育现状及职业认同进行调查和分析,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指导。
一、调查方法
本调查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首先,从武汉市抽取8所高职院校,然后,分别从8所院校的一、二年级中各随机抽取1-2个班级,被抽取的班级的全体学生作为被调查对象。每所院校调查100位学生,向他们发放纸质版问卷,选取同一时间填写完成后,一并收回。
使用EPI data双份录入数据,最后生成excel数据库。然后,完成数据的清理,包括极值、缺失值的清理和处理,形成最终版数据用于统计分析。使用stata 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方法包括(1)描述性分析(计量数据、计数数据、分类数据等的如均数、频数、百分比的描述),以描述所研究人群的一个基本情况;(2)单因素分析,比较不同因素间存在的一元差异;(3)多因素分析,建立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因素。
二、调查情况
(一)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高职大学生中的教育现状
1.人口社会经济学特征。本研究调查了800人,回收率81.50%(n=652)。了解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生占49.69%,所读年级(p=0.04)、是否担任学生职务(p=.028)、以及是否是自主选择专业(p=0.041)三类学生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了解率有显著差异(表1)。
2.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高职学生职业认同
了解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了解外界所学专业的评价(p=0.004),对专业发展前景有信心(p=0.030)、对学专业产生积极的情感(p=0.022)、能在专业课上认真听讲(p=0.023)、认为自己具有较好的专业思维(p=0.003)等方面有显著差异(表/2)。
(二)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对高职学生职业认同的影响分析
担任学生职务,自主选择专业,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是否了解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相关,具备较好专业思维成负相关(表3)。
三、结果与分析
调查对象中,仅有不到一半的高职生了解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职业认同感不够强。部分高职生支持作弊和违约行为,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对其专业的认知程度不高,职业定位模糊。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近年来,随着一些反动言论在网络上传播,年轻人的社会主义信念、共产主义理想容易动摇(仇志海,王生雨,2007)。且高职教育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缺乏创新。加上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高度的政治性、理论性,学生容易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排斥心理。
调查对象中了解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职生基本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专业的认知情况更好、喜好程度更高、对专业发展更有信心,更能够在专业课上认真听讲,也有较好的专业思维。担任学生职务、自主选择专业、具备较好专业思维会显著提高高职生的职业认同感。
调查结果显示思想政治教育是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形成较好职业认同的基本途径。能培养良好的素质,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使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尽快转变角色,激励他们在今后的职业领域爱岗敬业,在对社会贡献中实现自身价值(刘海霞,张希,2013)。当代高职学生只有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才能深入理解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发展的唯一正确选择,才能牢固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信念。高职院校对高职学生应从培养跨世纪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切实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引导高职学生学习,坚持实践标准、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把自己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肩负起新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荣任务和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 高职院校开好《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系统思考[J].
[2] 课题组.高职院校开好《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系统思考[J]. 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23(2):61-65.
[3] 蔡文华.邓小平理论与高职学生的成长——浅谈高职院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J].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01):7-9.
[4] 仇志海,王生雨.高职院校学生理想信念状况调查[J]. 职业技术教育, 2007(17):73-74.
4.普通高中通用技术的认同分析 篇四
解月光,邢志芳
(东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摘要: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开设已近两年,学生对课程的态度及感受如何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记录等方法研究发现,高中学生对通用技术课程规定的价值和目标认同度较高,普遍认同开课的必要性;对教材内容的认同度总体偏低;对实施的课程认同状况复杂;教师、课程评价方式和教材是影响学生课程认同的主要因素;学生存在认同与行为相悖的矛盾。为了有效实施课程,要为教师提供课程资源支持并进行有效的培训与培养,从学生需要出发不断完善教材建设和课程评价机制。
关键词:普通高中;学生;课程认同 中图分类号:G633.93 文献标识码:B
一、研究的背景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于2003年正式颁发,于2004年9月正式进入试验区。通用技术课程作为技术学习领域的一门课,承载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关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进行变革的重任。那么,通用技术课程实施以来,学生对该课程的功能与价值是怎样看或感受的?学生对该课程的认同感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我们该怎样进行课程设计与实施,使得通用技术课程能够产生其应有的教育作用?本研究运用调查、访谈、现场观察等方法,以学生对课程的态度和行为为切入点展开研究,试图通过学生对通用技术课程认同现状的调查,分析其影响因素,给出其有效实施的建议。
二、调查的概况
本调查从课程本体价值、课程目标、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课程实施的效果以及资源状况及其利用几个方面进行,从参加第一批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四个省份中随机抽取一个省的两所学校进行问卷调查,参加问卷调查的包括两所学校的3位通用技术任课教师和243个学生,其中高一学生175人,高二学生68人。访谈在被调查学校进行,对象包括技术领域教研员、通用技术任课教师和正在学习通用技术课程的学生,其中随机抽取20个学生进行了访谈。通过和教研员谈话,了解当地通用技术课程开设的基本状况;对教师的访谈主要是围绕学生进行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学习通用技术课程的态度和一系列行为表现;学生访谈是对问卷调查的补充。另外,还采用观察法、课堂观察记录法等,进入课堂,与学生一起听课,参与学生的实践活动,试图从多个角度为研究结论接近真实提供方法论依据。
三、高中学生通用技术课程认同现状
课程认同问题是课程改革推行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在理论上对课程认同的专门研究还很少见。[1]本研究从课程实施的角度对课程认同作两个方面的理解:一方面是指主体对课程客体的赞同、遵从和认可与否的心理意向和态度,另一方面也指课程主体对课程客体的理解和认识,反映课程主体的自觉状态的课程意识。借鉴香港中文大学李子建教授对教育改革项目实施阶段教师认同感的研究理论,[2]
在这里对学生的课程认同作这样的界定:指学生对正在实施的新课程所表现出的主观上的接受程度,即正面的态度、行为意向和课程认知。学生课程认同的内容包括多个层面的多个方面,如对课程价值的认同、课程目标的认同、课程内容的认同、课程评价的认同、教材认同、教学认同等。本研究即从这六个方面对通用技术课程的学生认同问题展开调查、分析与讨论。
(一)对课程本体价值有较高的认同 课程本体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价值。《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技术课程的价值是:了解社会,增强社会适应性;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增进文化理解能力;改善学生学习方式。术课程本体价值的认同度很高。
1.通过问卷统计看出,学生对技术课程培养学生技术素养的认同比例最高,依次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开发创造潜能、了解先进技术和文化、联系现实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在改善学习方式这一项上赞同的人数相对其他几项要低。
2.在学习通用技术课程后,一些学生写下心得体会:“自从上了技术课后,才发现自己的动手能力很是匮乏,原来看别人用锯洒脱自如,谁知真到了自己手上,一个人却用不了,只好两个人配合。从来都以为会做一道题是令人兴奋的,却从未体会到学会一门巧手艺,是更加兴奋的。”这让我们看到所调查学校的通用技术课程的某种功能体现,即动手能力的培养,通用技术课程使面向生活的动手实践有了真正的依托,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对通用技术课程价值取向的思考。
(二)对课程目标有较高的认同
课程目标的落实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且相互之间关系复杂。在实施课程层面,学生对课程目标的认识、了解及达成程度的感受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课程本体的认同。本研究从学生对课程目标的了解程度、课程目标达成程度、学生眼中的课程目标难易程度等三方面来了解学生对通用技术课程目标的认同状况。
1.从统计结果看,学生对课程目标的了解程度比较高,了解的人数占到总调查人数的79.4%,0.8%的学生对课程目标不是很了解,或者说根本不了解,10.3%的学生不是完全了解。关于课程目标的达成度调查显示,有77.4%的学生认为自己能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有17.7%的学生不能确定,另有4.8%的学生对此观点持否定态度,认为目标完成有困难。
学生对课程难易程度的看法是通过“课程目标适度,没有提出过高要求”进行了解的。统计结果显示,对这个观点表示完全同意的占30%,表示比较同意的占55%,表示比较反对的占6%,表示反对的占2%。
2.在关于课程目标的开放性问卷中,有学生认为目标定得有点高:“我认为在内容安排上应当选择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对我们有很大作用的内容,不要太难,只要能够为我们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即可,而现在的目标定得有点高,这样没有必要。”
(三)对教材内容的认同总体偏低
教材是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也是最重要的条件,它承载了课程从理念、目标、价值到内容和教学的全部,对师生的教学理念和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通用技术教材是否全面反映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否突出了提高学生技术素养这个主旨目标,教材内容的选择、组织与体例的编排等是否符合学生需要,对这些问题学生的认同感如何?调查结果显示如下。
1.对教材体现课程目标的认同情况
学生对课程内容体现课程目标状况的看法是:认为体现了目标的人数占统计总人数57.6%,认为不能或不是很好体现了课程目标的占统计总人数的34.6%。
2.对教材难易程度的认同情况
教材内容的难度和教材的深度是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确定的,但更主要的是与学生群体的年龄特征以及心理发展水平等密切相关。调查统计表明,有15.6%的学生认为教材内容难度适中,有49%的学生是对教材难度持肯定态度的,有31.3%的学生认为教材内容有一定的难度。
3.对教材内容实用性的认同情况
[3]
课程本体价值的认同是学生对课程应然价值的判断。调查结果显示,高中学生对通用技教材的实用性是课程内容选择时必须考虑的,调查统计与访谈结果表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实用性问题反映最强烈,其中有53.2%的学生认为教材有实用性,有25.1%的学生认为教材的实用性一般,另有6.2%的学生认为教材的实用性比较差。
在关于这一问题的访谈中,学生的看法是:“内容设置上有一部分过于理想化,实用性不强,一些内容还是知识点的介绍,考试时也是以这些知识点为主;另外,一部分设置的内容过于古老,不能体现生活各个方面,而且有些模式化,不能充分满足学生需求。”“内容设置上个别部分与中学生的生活有距离,与我们生活的联系不大,有些是我们生活中不曾遇到过的,或者根本用不上。”
4.对教材内容时代性的认同情况
对教材内容的时代性状况学生的看法是:认为教材内容新颖,能反映当代技术发展的占总人数的55.1%,持中立态度的占总人数的19.3%,而持反对意见的占总人数的25.5%。
访谈中有学生认为:“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存在问题,内容有些专业化,一些要求不能得到实现,比如在设计表现中,让我们将自己的设想用草图绘制出来,要绘制透视效果图、三视图,这些对我们来说都比较困难;其次,在课程方面,对于最前沿的有关思想知识,讲述很少,我们对技术领域的了解很有限,讲授的内容和同学们的兴趣点有一定的差距;有些内容设置过于死板,缺乏灵活性和先进性,内容实施的可能性小,木工工具大部分已经过时,而常用工具如电烙铁等无介绍。”
(四)对实施的课程认同状况复杂 1.课程设置
在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中技术领域是独立的,其中通用技术课程设9个模块,2个必修模块,分别是“技术与设计1”“技术与设计2”,其余均为选修模块。必修课。
(1)对课程开设必要性有着极高的认同。通用技术课程是否应该开设、有没有开设的必要、开设的形式、以及学时分配等基本上是专家学者的事,学生很少有发言权。伴随着对我国教育教学弊端的认识,在课程研究领域让学生参与开发、设计、实施、评价的声音越来越多。我们对此进行了相应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有90%的学生认为通用技术课程有必要开设,只有10%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在开放性访谈中,学生认为“高中生各方面压力较大,开设技术课程,可以缓解压力,在枯燥的学习中放松一下,而且学习这门课可以懂得一些生活常识,对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实践思维和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能力有很大帮助”。
(2)对开设方式的认同状况。在“通用技术课作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问题选择中,学生更多地倾向于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认为感兴趣才能学好。统计结果显示,完全同意的占54%,同意的占21%,持不确定意见的占9%,在不赞成作为选修课开设的学生中,比较反对的占9%,完全反对的占3%,从统计结果看,有75%的学生同意作为选修课开设,而且认为应该多设一些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
2.教师的专业水平
本研究所调研的三位通用技术课任课教师中,专业背景分别是物理、体育和英语。教龄最高的有30余年,最低的仅半年。在这种师资配备情况下,教师的教学状况如何,学生是如何看待的?问卷调查统计显示如下。
(1)对教师胜任教学的看法趋向认同。对“教师的知识储备丰富,能够胜任通用技术课程教学”,表示同意的学生人数约近50%,持反对意见的占32.1%。表明教师基本上能够胜任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但教师的综合知识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4]
调查结果表明,实施中由于种种原因,通用技术选修模块很难开设,在2005年末进行调查的城市只开设了(2)对教学联系学生实际的看法复杂。在“教师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的联系程度”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此认同度一般:表示同意的学生37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5.2%;表示比较同意的73人,占调查总人数的30.1%;表示比较反对的66人,占调查总人数的27.1%,表示完全反对的27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1.1%。
通用技术教师表示,由于师资培训方面存在不充分或不到位的地方,课程资源配备又十分不足,从而限制了教学过程的充分展开,以至造成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不紧密的状况。
(3)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敬业精神有较高的认同。教师的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是小组合作探究,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比如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也是学生喜欢的方式;另外就是动手实践,完成作品。学生最不喜欢的是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在调查问卷的开放题回答中,学生说:“内容应该更加广泛一些,自己动手的机会多一些,这样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另外多一些社会实践,比如去工业园参观、学习等。”
教师的敬业精神受到学生的充分肯定,在了解学生对教师敬业精神的看法中,对“教师教学有认真负责的态度”这个问题的调查统计显示,有86%的学生认为教师有认真负责的态度,仅有不到10%的学生对此持反对意见。
3.考试评价方式
对考试评价方式的调查中,对该课程是通过“单一以期末考试评价学生”的看法是:同意此观点的学生仅占统计总人数的31.7%,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对此表示反对,说明在该课程的考核中,教师已经摒弃了单一以期末考试来评价学生的方式,学生对此表示肯定。并认为评价应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他们认为单一使用期末考试进行课业评价,可能会出现应试教育的状况,仅仅靠记忆、背诵应付考试,那样就背离了技术教育的初衷。即使在期中考试的试卷中,也不是单纯考一些知识点,而是结合实际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对平时上课表现计入成绩这一做法,有69%的学生表示赞同,有21.5%的学生对此持否定看法。
对“通用技术课程是否进入高考对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和热情的影响”的看法是,63.4%的学生认为影响比较大,有28%的学生认为影响不是很大,对此持反对意见。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学生总体上对通用技术课程呈认同倾向
高中学生对通用技术课程本体价值、目标有较高的认同感,在调查对象中普遍认同开课必要性,对教材内容的认同度总体偏低,对实施的课程认同状况复杂,但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敬业精神有较高的认同,在开设方式上,认同倾向为选修,在评价方式上认为应注重过程。学生对通用技术课程必要性的高认同感,一方面说明在高考重压下的学生亟需一个能够真正释放自己的空间,另一方面也说明通用技术课程能为他们提供个性发展的平台,借助这个平台,他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潜力,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
虽然通用技术课程在学校水平上的实施条件离需要还差得很多,教学方式等也和理想课程的要求有一定差距,但教师正努力向技术教育的本真迈进,他们积极克服各种困难,不断使通用技术课程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作用,从而为学生认可。
2.影响学生对通用技术课程认同的因素主要是教师、课程评价方式和教材
研究结果显示,影响学生对通用技术课程认同的态度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教师专业水平和教材内容,影响其行为意向的是教师教学方式、考试评价方式,表现特征是学生对通用技术课程认同度比较高,但对通用技术课程学习兴趣不大。通用技术课程价值的发挥受教师的影响,任课教师对课程价值与目标的领悟与理解深度,对专业知识的驾驭能力和教学水平是影响学生课程认同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队伍状况可以说不容乐观,专业教师缺乏,教师培训不到位,严重制约着通用技术课程的建设与发展,通用技术教师需要怎样的专业素质、如何培养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3.学生在课程认同上存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这种矛盾体现在,一方面学生对通用技术课程本体价值认同度高,另一方面在行为上却不与之相对应,课前课后主动学习的人寥寥无几,课堂上全身心投入的也为数不多。一方面学生认为技术课程的开设是非常必要的,认识到技术课程本身具有的价值,另一方面在高考重压下的学生,无暇顾及通用技术课程,只是在通用技术课堂上能够顾及到该课的一些内容,如果教师只是讲授而没有学生动手操作,学生还会利用通用技术课堂做数理化的作业与习题,这是通用技术课程发展面临的困境。
以下是一堂通用技术课的部分场景(实地研究的课堂观察记录),足以呈现教室中学生对通用技术课程学习的样态。
“总体印象:这是通用技术课堂最为安静的一节。听不到说话声,看不到交头接耳的动作。一眼扫过去,学生小小的课桌上摆满了书籍,活动的书架里,拥挤着各种门类的教科书。
现场片段: „„
2.我身边的学生看着别的科目的教科书(是物理的),做着这个科目的题。课堂还是那么的安静。
„„
4.终于在屏幕上出现了思考题:“这个水箱水位控制系统中,控制法还可以有其他选择吗?”在教师指着屏幕的题目读题后,学生没有什么回应。教师开始点名叫学生了。第三次点名叫起的学生同前两次一样的状态,低头看着书说“不知道”。这时教师又叫起一名女生,在教师的不断启发下,该学生回答问题的思路总算有了。
„„
5.教室又安静如初。我抬眼望去,多数学生从开始的抬头看前面到现在的低头看课桌。偶尔有五六个学生看着前面的屏幕。
„„
课堂仍然是安静的。至少这是周老师的一种幸运。不管有多少个学生在听他讲,多少个学生在看技术课程教材,但课堂的秩序足以让教师保持着情绪继续下去。
我发现一个学生开始投入地写了,写的是什么?我看不到,但是我知道不是通用技术课堂的内容。紧挨着我的那个左边的学生一直没有再听课,没有看书,教材翻开着放在那儿,他看着一本小小杂志的单页,可能是由于我在旁边的缘故,她不好意思做别的科目的作业。
„„
9.在最后的案例分析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学生做起了其他科目的作业。教师的提问没有了,学生可以放心地做其他事了。”
(二)建议
根据研究结果,从教师与学生两个不同层面的课程实施主体需要出发,提出建议如下。1.教师需要课程资源支持和有效的培训与培养
(1)从目前调查结果看,学校和上级教育部门为通用技术课程提供的资源配备和必要条件是十分有限的,无论是实验操作场所、工具设备还是文本信息类的参考资料,都远不能满足实际教学的需求。因此,要树立课程资源意识,加强通用技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途径可以有两种:第一,学校、教师、学生树立课程资源意识,因地制宜,针对本校资源缺乏的实际,自行开发建设一些资源;第二,社会和教育系统中所有利益相关者共同负责参与到通用技术课程开发与建设(包括重视与支持)之中。各种不同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会使教师获得最重要的资源支持,进而使通用技术课程成功实施成为可能。
(2)从调查结果看,师资问题较为严重,主要表现为教师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同时也表现为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的个人经验。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理论培训,又是刚刚开展通用技术教学,因此,要完善教师培训机制,加强文件课程使用的培训力度,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调适能力。培训方式不仅要采用讲座方式,还要更多地采用教师参与讨论和示范课例等方式。同时要重视培训需求调研,细化培训目标,关注教师对新教材的设计、运用等操作性问题的培训与指导。
专业技术课程教师培养是技术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新兴学科,为了适应课程发展需要,教师必须拥有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这要求教师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有开阔的学科视野,例如,在教学图样的绘制时,需要教师能够绘制三视图、剖面图、透视效果图、正等轴测图、电子线路图等等,而这些涉及了数学、物理学、工程学等领域的知识与技能。培养专业技术教育教师,是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保证。
2.学生需要完善教材建设和课程评价机制
(1)从调查分析中发现,文件课程本身还存在问题,特别是课程教材本身。具体表现在对学生起点和基础的关照,以及教材内容选择的难易和时代性考虑等方面。从课程发展理论来看,课程研制与课程实施之间应当是“互动调适”的过程,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根据实践反馈的信息对文件课程进行必要的调整与改进;二是教师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具体教学情境的需要和个人经验进行课程决策,将“计划的课程”变为“修改的课程”,课程文本成为教师在教室中运作课程的一种资源,课程实施作为课程变革和课程建构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三是教师应当是文件课程研制的一员。然而,目前的课程研制模式使得教材编制中缺失了真正一线教师的参与,这也是通用技术文件课程存在不足的直接原因之一。因此,我们要加强对文件课程的改进研制工作。
教材内容选择上要难易适度,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涉及各门学科的内容,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相关学科,内容选择要考虑学生基础,在一些设计上应该联系生活实际,通俗易懂。同时,教材要体现时代性,在向学生传授技术的基本理念、技术思维的同时,向学生展示现代技术发展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对技术课程学习的兴趣。
(2)通用技术课程的评价不仅仅是给学生的学业下精确的结论,更是要体现对学生的关注,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发现学生的潜能和特长。因此,要倡导评价方式多样化,注重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在教学中要把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阶段性评价和日常评价结合起来,把评价融入到技术学习的过程之中,根据课程的学习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知识技能、设计以及实践能力、合作交流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价,以多种评价方式来引导和激励学生学习。
尽管目前的课程评价理念有了新的变化,但一考定终身的高考体制不改变,要提高对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是很难的,学生对实施的通用技术课程的认同状态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有质的飞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如何改变技术课程实施所面临的尴尬局面,从课程评价的改革入手是很好的途径,不一定非得把技术课程纳入高考,对其他课程的评价进行改革也可以促进通用技术课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解月光.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课程认同状况及其归因分析[J].中小学电教,2005,(10):20—23.[2]李子建.香港小学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同感:目标为本课程与常识科的比较[J].课程论坛(香港),1998,(2):71—83.[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技术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4.(责任编辑:刘大同)
The Survey and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State of Ordinary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Agreement to General Technology Curriculum
XIE Yue-guang, XING Zhi-fa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 Changchun Jilin
130024,China)
Abstract:The general technology curriculum for senior high schools has been implemented for nearly two years.It’s worthwhile to pay close attention to students’attitudes and feelings to the new curriculum.Through taking questionnaires, making interview and taking notes on classroom observation, we find that we should supply the teachers with curriculum resources and effective approaches for their professional training and reinforce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he system of curriculum evaluation so as to meet students’development.Key words:ordinary senior high school;students;curriculum agreement 作者简介:解月光(1957—),吉林九台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技术课程改革与实施、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研究;邢志芳(1975—),内蒙古乌兰察布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方面的研究。
5.城市竞争力的层次分析法分析 篇五
城市竞争力的研究在我国是一个崭新的领域,学者们站在不同的立场,运用不同的测度指标和评价方法,给出不同的研究成果.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城市竞争力的评价系统,并以河南省的.17个城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对原始数据的整理,给出其竞争力指数的排名,同时也分析了影响河南省部分城市竞争力的原因.
作 者:石东伟 李少荣 Shi Dongwei Li Shaorong 作者单位:石东伟,Shi Dongwei(河南科技学院,数学系,河南,新乡,453003)
李少荣,Li Shaorong(商丘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系,河南,商丘,476000)
6.层次分析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篇六
层次分析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系统分析与决策中将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
层次分析方法的国内外发展概况: 该方法是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于本世纪70年代初,在为美国国防部研究“根据各个工业部门对国家福利的贡献大小而进行电力分配”课题时,应用网络系统理论和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自1977年美国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教授Thomas L.Saaty提出AHP以来,AHP已在国内外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已获得了广泛的应用.saaty提出AHP,可追溯到70年代.1971年,他曾为美国国防部研究所谓的“应急划”,1972年为美国科学基金会研究.电力在工业部门的分配问题,1973年为苏丹政府研究苏丹运输问题.由于研究工作的需要,他深深感到研究一种能综合定性与定量分析,使人脑决策思维过程模型化(或规范化)方法的必要性,从而逐步形成了AHP的理论核心.首次正式提出AHP的论文,一般认为是Saaty在1977年举行的第一届国际数学建模会议上发表的《无结构决策问题的建模—层次分析理论》。
目前,层次分析法正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我国已经应用于地区经济规划,畜牧业发展战略,工业部门设置的系统分析等等方面,是一种新的、简洁的、实用而富有成效的决策方法之一。
层次分析方法的优点与缺陷:
层次分析法的优点: 层次分析法不仅适用于存在不确定性和主观信息的情况,还允许以合乎逻辑的方式运用经验、洞察力和直觉。也许层次分析法最大的优点是提出了层次本身,它使得买方能够认真地考虑和衡量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层次分析法的主要缺陷有两个:(1)如何根据实际情况抽象出较为贴切的层次结构;(2)如何将某些定性的量作比较接近实际定量化处理。层次分析法对人们的思维过程进行了加工整理,提出了一套系统分析问题的方法,为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了较有说服力的依据。但层次分析法也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i)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们的经验,主观因素的影响很大,它至多只能排除思维过程中的严重非一致性,却无法排除决策者个人可能存在的严重片面性。(ii)比较、判断过程较为粗糙,不能用于精度要求较高的决策问题。AHP至多只能算是一种半定量(或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
7.政治认同的层次分析 篇七
一、南诏对唐朝形成政治认同的原因探析
1. 经济因素。
在影响政治认同诸因素中,经济因素无疑发挥最基本的作用。“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187南诏对唐朝的政治认同必然会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以经济为诱导因素推动南诏对唐朝政治认同的生成与发展。南诏的核心统治区域主导的经济形式是奴隶制经济。奴隶的来源有多种途径,战争是奴隶来源的主要途径之一。大量的汉族战俘进入南诏后,会给当地带去中原先进的文化和技术,这对于加速当地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而商贸活动的兴起和频繁进一步拉动南诏经济的发展。与经贸交流相伴随的是唐朝文化随之深入南诏,借助商队的流动性中原文化在滇云大地迅速传播开来,这无形中有利于南诏人民培植起对中原文化的亲近感和认同感。
2. 政治因素。
(1)唐朝开明的治边之策。或许因唐朝李氏皇族拥有少数民族血统之缘故,其家族的民族偏见比较淡漠。唐高祖对前代治理边疆民族的方略进行了反思,并总结了过去的利弊得失。唐太宗更是重视少数民族,坚持“四海如一家”的思想理念。“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朕一一推心置其腹中。”[2]6247“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648年,太宗说:“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国,所获无几;岂如今日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2]6253“由唐高祖提出,经唐太宗完善的唐王朝治理边疆民族的方略,在当时无疑是进步的,与前代相比,有着重大的进步。”[3]287(2)南诏对“大一统”国家观的认同。“大一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汉朝武帝时将儒家思想确立为官方学说。南诏之前,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就已接触到“大一统”思想,并初步形成对中原王朝的归化倾向。南诏时期李唐王朝扶持南诏,将南诏纳入唐朝版图,并对南诏进行封赏和册封,这是南诏认同王化并愿意接受中原王朝统治的明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南诏清平官郑回。郑回原属唐朝旧臣,被南诏俘虏之后受重用成为王者师乃至后来的清平官。他用儒家思想教育南诏王室子弟,使南诏王室逐步接受并认可了“大一统”思想。(3)南诏对汉地“君权神授”天命观的仿效。南诏统治者深受“君权神授”天命观的影响,鼓吹君权的天然合理性和神圣不可侵犯。据樊绰《蛮书》记载,早在贞观元年间南诏的在位者以“九隆神话”来宣称自己是龙的后代。“蒙舍,一诏也。居蒙舍川,在诸部落之南,故称南诏也。姓蒙。贞元中,献书于剑南节度使韦皋,自言本永昌沙壹之源也。”(《蛮书》卷三)这是对汉地“君权神授”天命观的模仿和借鉴。《南诏德化碑》标榜阁罗凤“应灵杰秀,含章挺生,日角标奇,龙文表贵。”战争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得益于“先灵冥佑,神炬助威,天人协心”,是祖先和上天助佑的结果[3]。将中原地区盛行的“君权神授”天命观和南诏王相嫁接,一方面说明南诏王室认识到了“君权神授”天命观的特殊功能,另一方面也为南诏筑牢了对唐朝政治认同的文化心理基础。
3. 文化因素。
(1)儒家文化的影响。据记载,孔庙最早出现在云南地区就是在南诏时期。孔庙的建立可以说是南诏官办学校的开端,儒学对南诏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白古通记浅述》记载细奴罗“劝民间读汉儒书,行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之事。”《洱海丛谈》说“农逻(细奴罗)死,伪溢高祖,孙晟(盛)罗皮立,建孔子庙于国中。”此外郑回为儒家文化在南诏的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南诏被唐附蕃期间,郑回竭力劝异牟寻归唐。异牟寻在《贻韦皋书》中说:“曾祖有宠先帝,后嗣率蒙袭王,人知礼乐,本唐风化”,如今“隔越中华,杜绝声教”,决定“竭诚日新扩归款天子”[5]第一卷,391。(2)语言文字的影响。南诏之前云南就开始了对中原语言文字的学习。《西洱河风土记》记载曰:“其西洱河从巂路州西千五百里,……言语虽小讹舛,大略与中夏同。”[4]第二卷,218南诏地区各部落之间也有使用汉语进行沟通,尤其是白蛮和乌蛮,这两个地区的语言与汉语最为接近。“言语音白蛮最正,蒙舍蛮次之,诸部落不如也。但名物或与汉不同,及四声讹重。”[4]第二卷,74汉字在南诏是官方文字。安宁《王仁求碑》的碑刻文字运用了武则天颁布的字体和当时民间流行的俗字体,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云南第一碑”《南诏德化碑》,碑文全部使用唐代汉字,颇具唐风。(3)文学艺术的影响。南诏在文学艺术等方面表现出极大的仿唐性。南诏的文学有南诏民间文学和汉文创造文学。南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文学有《火烧松明楼》、《望夫运》、《细奴逻盟石》等。南诏以汉文创造的文学则深受唐风影响,一些优秀汉文作品也传到中原,并受到中原人民的喜爱,有的还被收进《全唐诗》、《全唐文》。在南诏的文学成就中,以诗歌最胜,出现了一批名噪一时的诗人。在散文方面,以《南诏德化碑》为代表,碑文传承了唐代散文的风格,其中引用不少汉族典故。音乐舞蹈方面,唐玄宗时期曾赐予南诏鼓乐一部,以及胡部、龟兹部的乐工和演员,南诏也曾多次组织音乐使团进献唐朝,以《南诏奉圣乐》为代表,包含了唐乐的精华和中原盛行的摆字舞,以此表示南诏对唐天子的忠赤向化,其君君臣臣的思想十分明确。(4)宗教的影响。道教源于蜀地,距南诏地区较近。南诏曾几次“攻成都”“掠经书”,此中经书应有道家的著作。贞元会盟时,南诏与唐朝的结盟仪式采用了五斗米“三官手书”的宗教形式,这一形式与当地的祖先崇拜结合起来,使道教在南诏迅速传播开来。四川道教入滇对南诏了解和认同中原文化具有一定的促进之功。
二、唐朝获取南诏政治认同的途径
1. 利益诱导。
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甚至一个族群乃至一个国家都具有一定趋利性,因此唐朝在获取南诏政治认同的过程中采取的一个基本方法就是利益诱导。南诏要在唐朝和吐蕃的夹缝中生存发展下去,必须要向先进民族学习,而此时繁荣富强的天朝上国唐朝便成了南诏理所当然的学习和输忠对象。中原无论在思想文化、政治智慧、文明程度等方面都远比周边政治共同体优越。于是唐朝顺势而为,对南诏进行利益诱导,从低层次的经济利益的满足开始,再到高层次的政治利益的诱导。南诏由一个小邦逐步发展壮大,直至统一云南,与唐朝的政治扶持是密切相关的。“惠则足以使人”的道理让南诏对唐朝的认同变得合情合理。
2. 行政管理。
作为中原政权一部分的南诏对唐朝有着天然归属之心、认同之感。如何强化这份归属认同感,需要唐王朝采取适宜的措施。唐朝在云南民族地区设置羁縻府、州、县,任命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这些机关的首脑,以间接方式对这一地区进行经营管理。由此南诏能够灵活处理自己的内部事务,唐中央政府也避免了由直接统治造成的种种弊端。唐朝在政治上扶持南诏,视南诏为自己的藩属国,有助于实现西南边疆的稳固;南诏认可唐朝是其宗主国,不仅借助唐朝的帮助统一云南,而且在封疆内拥有较大的自主权。
3. 文化传播。
南诏对唐朝政治认同是以对唐朝文化的认同为前提的。南诏上至统治阶层下至平民百姓,对唐朝文化是心向往而学习之。南诏“民间读汉儒书,行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之事”[5],将忠孝观念作为行为的范式。中国能在几千年的历史洪流中延续下来,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发挥了关键作用,而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生成则源于中华民族自身的文化软实力。总的来说,文化的功能是无形且强大的,中原文化在南诏的传播为南诏实现对唐朝的政治认同打下了深厚的文化根基。
4. 暴力战争。
暴力方式获取政治认同,主要是从“权力的产生”角度来论述的。但是暴力只是创造政治认同的手段,并不能长久地维持政治认同的存有。唐朝在这方面失误很严重,唐南间的天宝战争使南诏对唐朝的政治认同产生严重负面影响的同时,也使南诏认识到采取暴力方式对抗中央政权的权威对己也是十分不利之举。以暴制暴只是权宜之计,对于暴力事件的策划者和组织者来说均是不能承受之重,因此暴力事件之后当事者一般都会自我检讨,往往能为下一阶段的和平相处带来契机。暴力方式作为获取手段适用于获取政治认同的初期,但是在后期维护政治认同时就应理智使用。
5. 政治和亲。
在中国历史上,和亲是中央政权处理民族关系,实现边疆稳定的惯常手段。南诏隆舜时期,南诏主动向唐朝提出和亲要求,唐僖宗答应把其妹妹安化公主嫁给隆舜。这次和亲从提出到唐朝答应远嫁公主,不仅颇费周折,而且前后耗时达六年之久。唐朝通过和南诏的较量,在审时度势的基础上,认识到和亲是明智选择。于是答应南诏在不对唐称臣的前提下与之和亲,这使双方都减少了战争,人民得以休养生息。
三、南诏对唐朝政治认同的价值判断
1. 南诏基于对中原王朝的历史文化认同,培植起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由此进一步升华为对唐王朝的政治认同。
全面深入探究南诏国对唐王朝的政治认同,厘清中国古代边疆民族地区对中央政权的政治认同的发展脉络及其演变规律,有助于揭示出中国古代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央王权的政治认同机制。
2. 边疆民族地区对中央政权的政治认同体现并能够增强国家凝聚力,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这既是一份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国家软实力的一部分。
古代和近现代中国是一个具有极强历史连续性的统一的多民族共有家园,研究南诏国对唐王朝的政治认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共同体存续数千年的政治基础,这对于巩固和诠释现代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维护边疆民族地区的政局稳定是中国政府的重中之重。
南诏国是唐时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地方民族政权,曾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全国的政治生活,并对当时的政治系统和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开展南诏国对唐中央政权的政治认同研究工作,能够为进一步巩固和推动我国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大局提供理论基础和历史经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点校本)卷198,1956.
[3]龚萌.中国历代民族政策概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4]方国瑜.云南史料丛刊[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8.政治认同的层次分析 篇八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职业认同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重要性,高职院校主要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业人才为主要任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契机,高职院校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发展到今天,高职院校的学校数量和学生人数已经和普通高校不相上下,高职已经占据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特点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同其他普通高校一样,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的规律,有目的地对高职学生施加思想政治方面的影响,从而培养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而进行的一系列的与思想政治素质养成有关的教育实践活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强调从高职教育和高职学生的特点出发,探索适合高职院校特点的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和方式,为培育对社会有用的技术型人才做出贡献。
随着高职教育的深入发展,高职院校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学生人数也急剧上升,但是由于学生生源质量有限,导致不良好的思想政治事件发生的概率上升,特别是高职毕业生进入企业以后,工作不积极,跳槽率高等职业认同感缺失现象严重,这些现象也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因此,作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准确的了解高职院校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思想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学生进入社会以前,提前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合格的高级技术人才。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培养实用型的高级技术人才是高职教育的办学目标,也是高职院校区别于普通高等院校的重要标志,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也有别于普通高校,主要表现在:
第一,政治引领。任何高等院校包括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首要把握的就是政治性,政治性即意识形态的属性,它直接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对教育的要求,也直接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第二,时代导向。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与时俱进,跟进时代的步伐,要跟上党的理论的创新和时代的发展,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其他教育活动,把握方向,提供保障。
第三,模式创新。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先天”的劣势,生源复杂,高职院校所招收的学生层次不是很高,生源质量不是很好,学生的素质就参差不齐,这就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难度大,问题复杂,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要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创新,不能简单套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应具根据不同的学生对象采取多层次策略,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第四,目标特殊。高职院校教育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为社会培养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同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高职学生离开学校的时候就已经是“职业人”,他们已经掌握了某种专业技艺或技能,无需培训,可直接上岗。因此,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特殊性,也要求我们在学生离校前要处理好专业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在强化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更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培养出符合国家要求的具有综合素质的有技能的“蓝领”。
二、影响高职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因素分析
所谓职业认同,是指个体在内心中认为所从事的职业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黄炎培先生提出职业教育要实现“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其中“使有业者乐业”即是要实现人的职业认同。“职业认同是职业人在求职前对即将进入或已经从事的职业应该具备的心理品质,职业人如果对职业没有认同感,工作也会处于一种不知所云、无所适从的迷茫状态,要想高状态工作的可能性比较小。当然,不置可否,也有部分求职人员在上岗前无论从认识上、思想上、行为上都没有职业有认同,但上岗后也可以培养出很好的工作状态,但是这种进入职业之后培养起来的职业认同,也是一种事后补救。”因此,对于职业认同的研究不应仅仅局限于已经工作的在职人员,我们更应该关注作为职前者的高职生。通过调查分析,关于影响高职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因素。高职学生在一开始就被社会定位成了“蓝领”,蓝领属于中等收入群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高职毕业生的社会地位并不高,这就要求社会给予他们理解和尊重,才能够使其具有工作的热情,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作为蓝领的高职毕业生,他们也有被尊重的需要,希望被社会认可,也希望被其他人尊重,所以,这些需要是否被满足,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对自己工作的肯定或怀疑,也对高职生职业认同感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第二,学校因素。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逐年严峻,“最难就业季”在网络上频频出现,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一直处于“高就业率”的高职院校毕业生近几年的就业情况也不容乐观。大量的高职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与培养目标相去甚远;国家和社会投资高职教育也没有获得预期的回报,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并没有从根本上缓解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短缺的矛盾,不少企业仍然是求贤若渴,面对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企业不仅需要具备一定技术技能水平的员工,更需要热爱该职业、具有较好职业认同并对企业忠诚的员工。因此,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成为社会批评与关注的焦点,高职学生也开始对自己进行错误的定位,对学历没有信心,对专业失去信任,从而降低了职业认同感。
第三,家庭因素。当代高职学生大多为“90后”,他们大多为独生子女,对家庭的依赖性比较强,因此,学生家庭的背景直接牵动着他们的职业认同,例如家庭的经济情况、父母或亲戚所从事的职业、家庭的价值观、成长的行为模式和环境、对职业的认知等等,都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家长的定位也影响着学生的职业选择的方向,家长的态度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职业岗位的态度、工作行为和工作表现,家长的职业认同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职业认同等等。
第四,个人因素。高职学生因为生源复杂,有些学生中学学习习惯不太好,他们把这些不良习惯带到了大学,缺乏基本的自律,迟到旷课现象严重,因此无法学到应有的知识和技能,而对于另一部分由于高考失利而落入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他们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觉得是因为高考失利才进入到了高职院校,觉得低人一等,因而很大一部分学生带着负面情绪完成整个高职的学习过程,有些学生甚至自暴自弃,对老师所教的知识敷衍甚至排斥,也严重影响学习的效果。到了就业的时候,这类学生出现了能力与岗位脱节的现象,无法完成岗位的需求,给企业留下了“高职毕业生能力不够”的印象;还有些高职毕业生对自己的定位不准确,找工作高不成低不就,给用人单位留下了“不塌实”的感觉,由此造成了社会对高职毕业生的存在偏见,降低了社会对高职毕业生的认同度,从而影响了高职毕业生的职业认同感。
三、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职业认同的重要性
习近平在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指示中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我国高职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高职毕业生为国家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职业认同是高职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一部分,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相关,是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影响的一部分。因此,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职业认同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主要体现在:
第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职业发展。科学发展观主要强调的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高职院校的日常教学中,除了让学生学到相关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和职业素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职业认同是职业素养形成中非常重要的一块内容,将职业认同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导学生对将来从事的职业有正确的认识和定位,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能够将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对高职毕业生以后的职业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第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就业质量。通过调查发现,近年来,相当数量的高职毕业生在工作中暴露出工作技能薄弱,职业忠诚度较低,跳槽现象频繁,职业倦怠明显,职前到职中的适应期教长等突出问题,影响了正常工作的有序进展,也影响了个人事业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职业认同感偏低。职业生涯的发展与职业认同有着直接的关系,处于职业生涯的职前阶段的高职生,具备了较好的职业认同,在接受专业学习时,便有了方向和动力,从而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就业。
第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思政教育实效性。高职教育的核心就是产学结合,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中,关于职业认同的教育和专业技能的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将职业认同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有效的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为职业认同教育引路,职业认同教育也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实践的平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二者相互补充,可以最大限度的促进教学资源的共享,为就业指导教育提升政治高度,同时也丰富了政治思想教育的实践课程,让理论课程得以优化,学生从中获益。
四、在思想政治领域推进高职学生职业认同的对策与措施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职业认同的教育,是提升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同时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必要之举,因此我们应该在理论上进行研究,在实践上进行探索,寻找在思想政治领域推进高职学生职业认同的对策和措施。
1.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职业价值观,从而推进学生的职业认同。高职学生职业认同感低下的原因之一是缺乏职业价值观的建立,他们缺乏对事物的认知、判断和取舍能力,因此,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就必须进一步增强对价值观的教育,加强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价值观教育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主要涵盖了关于价值取向、价值追求、价值目标、价值尺度和价值准则的教学内容。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进行价值观教学的时候,将职业价值相关案例引入其中,指导学生剖析身边的职业价值取向案例,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职业发展和职业理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提高职业认同感,才能使学生在离开学校,走入社会的时候准确定位,才能活的个人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2.通过思想政治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从而推进学生的职业认同。理想教育和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和奋斗动力,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就失去了理想,不知道自己将来的人生是怎样的,因此理想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过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并通过理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而且高尚的职业理想,帮助学生立足现实、寻求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因此,在进行日常思想政治活动的时候,例如班会、团组织生活会或者各个社团的日常活动设计的时候,可以将职业理想定为主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有了理想才有动力,才能付诸行动,因此,通过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服务的意义,以社会的实际需求和科技的发展引领职业的选择,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可以有效的推进学生的职业认同。
3.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学生成长为合格的职业人,从而推进学生的职业认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是思想政治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德育教育,其中职业道德是引导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将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引进校园,是丰富校园文化的一种方式,也是将职业认同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另一种途径。先进的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既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好素材,也是对学生进行职业认同教育的好载体。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的产物,将这些优秀的文化引入校园, 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学校和企业结合的氛围,促进政治思想教育和职业文化教育相融合的校园文化的形成,通过校园文化直观的引导学生成长为合格的职业人,从而推进学生的职业认同。
参考文献:
[1]王丹. 浅析高职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1(45).
[2]车文博主编.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M].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政治认同的层次分析】推荐阅读:
请认同孩子的感受07-18
对中华文化的认同07-03
浅析税务文化的文化认同07-09
社会认同感自我感想08-07
新疆三史,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学习材料08-22
高二政治水平考试的知识点分析07-30
政治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08-20
高二政治学情分析06-18
初二政治期末考试质量分析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