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正道基础教育改革启示录观后感(精选2篇)
1.纪录片正道基础教育改革启示录观后感 篇一
7月19日,《正道:基础教育改革启示录》学习研讨会在十堰市教育局召开,竹溪县教育局高度重视、立即行动,迅速传达市教育局会议精神,决定以《意见》《正道》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风向标”,再次安排部署基础教育改革工作。
据了解,5月,中央电视台播放了《正道:基础教育改革启示录》,陕西省西安市围绕教育均衡和素质教育推行的综合改革,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国务院日前印发了《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对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作出了全面安排部署。为深入学习借鉴西安教育综合改革经验和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加快推进十堰市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全面接受履职尽责督促检查工作,十堰市教育局决定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展基础教育改革“六个一”学习教育活动。
竹溪县位于大巴山脉东段北坡,属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教育就是最大的民生”,切实履行“第一责任”,县“四家”领导经常深入中小学校调研,督办、解决教育难题,每年县政府“十件实事”至少有一件关乎教育。县直各部门视兴教为己任,不遗余力,支持教育。6月,该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顺利通过省政府评估验收,并被授予“湖北省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示范县”荣誉称号。
经略既张,宏图将举。下一步,该局将以基础教育改革“六个一”学习活动为契机,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迎国检和教育精准扶贫为动力,高擎兴教大旗,万人划桨、勠力同心,砥砺前行、决战决胜,竭力推动全县教育高位均衡、协调发展,努力为农村孩子托起一个光辉灿烂的明天。
2.纪录片人间正道观后感 篇二
剧中,共产党的艰难曲折奋斗史处处可见:国、共两党早期合作创建黄埔军校;蒋介石发动上海4,12叛变;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放战争的烟火。国、共两党的众多人物似曾相识:共产党方面的周恩来、畅家三母子、陈庚、潘汉年;国民党方面的宋庆玲、张发奎、陈立夫兄弟、杜律明、陈明仁等等。上述人物,我们都很容易在剧里找到他们人生中的印记,体现了人物在特定历史环境下艺术的真实再现。在艺术表现上,人物的高度概括中又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点。杨立青是一个带有顽皮、嘻笑中藏着智慧,在玩忽的生活中又充满坚定理念,最终使他成为一个优秀的共产党高级将领。杨立仁是国民党的中坚分子,残酷中又带有家教潜藏的人性;他双手沾满共产党人的鲜血,但在家里他敬老爱弟妹,甚至于对共产党的后人费明也爱护有加。剧中最为鲜明个性人物要数董建昌;他算是国民党原老级人物,对培养国、共两党军事人材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坚信实用主义,那里有好处有利益就往那里走,政治理念飘忽不定,但他在生活中尤其是处在旧中国腐化社会氛围里,他还算是一个有良心正直上层军人;他一生追求正直善良有坚定理念的杨立华,也为杨家排过许多困难、分过许多忧患。董建昌在剧里表现不算多,但个性形象、个性语言鲜明独特,戏份极高,认识深刻。其中,在国民党大举围剿江西红军一集里便是突出的代表。
在董建昌官邸:杨立华找到董建昌,坐在大厅沙发的杨立华,满面愁容,心情焦急。她担心弱小的红军、担心刚刚投奔了红军顽皮未脱的弟弟杨立青的前途生死,打听战争的情况,问 杨立青的处境。而董建昌一付若无其事之态,对双方战事轻描淡写;而对杨立华由远而近靠座,还一面嘻笑奉承,求爱拥缠。使杨立华既厌烦又无奈,从一张沙发走到另一张沙发,避开董建昌追缠 ,但又不得不坐下来听他落实答理。形态生动逼真,心理内涵丰富,极俱艺术吸引力。
但剧中似有不足的,那就是杨立青的塑造缺少变化,一路生来带着顽皮、嘻笑、油滑,甚而有点轻浮之感。这些特性固然有他个性的一面,但他不 竞是成长中的共产党人代表,在蒋介石的大屠杀、党内矛盾、两党争斗中应有改变,但剧中似乎看不到这点。并且在杨立青与女游击队司相遇中,还是以他的迷人眼神,带点狡诘的微笑吸引对方(正如他的班长所说的:这小子是贾宝玉,总得女孩欢心),另她依靠杨立青,相信共产党。这同史实上共产党人以自己的坚定信念,为民服务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唤起工农千百万有着很大的反差。但毕竟是完美中的点点缺失,无损全剧宏大优秀,值得高度赞美的一部长篇电视剧。
【纪录片正道基础教育改革启示录观后感】推荐阅读:
《故宫》纪录片观后感12-11
大师纪录片观后感12-31
纪录片美丽中国观后感08-30
纪录片电商风云观后感09-13
文献纪录片《信仰》观后感12-12
《南京南京》纪录片观后感01-27
纪录片大国盛会观后感心得06-09
2022央视纪录片绝笔观后感06-22
2020为了和平纪录片观后感07-10
央视纪录片《英雄儿女》观后感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