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2024-09-17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共17篇)(共17篇)

1.“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篇一

谈谈学生的习惯培养

合肥市六安路小学荣城花园分校王书云

随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到了一年级下学期,我就要求小组长每天早晨有条理地将作业收齐,第一节下课送给老师批阅,但总有一部分孩子不配合,效率不高。一天早读课上,一个成绩不太理想的小女生,不经意间的一个动作吸引了我。她来到座位上第一件事情就是将昨晚的作业(语文和数学共3项)十分整齐地排列在课桌上,我心里清楚也许是想在我面前显摆一下她的作业都完成了,因为她的妈妈比较重视对她的学习指导。看到这一幕,我想机会终于来了。我不动声色地等到课前两分钟,缓缓地说“今天我要表扬苏xx。”孩子们都很好奇,为什么呢?在确定所有的孩子都集中注意力地听我说话时,我说:“她今天早晨来到座位上,第一件事就是把作业整齐地摆在课桌的右上角,并不是组长来要作业时才来找。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习惯,也说明她来到学校心里想的是学习,这才是爱学习的表现。”孩子们听得很认真,我想相当一部分孩子把我的话听进去了,因为从第二天早晨开始组长收作业的效率明显高多了,更神奇的是这个小女生最近的学习成绩也提高了许多。

这个案例引发了我些许思考,“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句话早就听说过,“孩子的心田是一块奇怪的土地,你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你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

品德的收获,你播下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难道不是吗?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的确很重要,那么怎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我想也许就在于我们平时的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看似不经意确别有用心的点拨,一个动作的引领和示范等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习惯的养成教育就应该渗透到日常教学的点滴中。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倾向。学习习惯有好坏之分,如:课前预习,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等都是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了它,学生可以轻松快捷地学好知识。反之,一个人如果养成书写潦草,做题马虎等不良的学习习惯,不仅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而且有损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非常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提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问题既然如此重要,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下面结合习惯的形成规律,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从小抓起,越早越好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习惯在小学低年级就形成了,以后如果不给予特别的教育,形成的习惯很难有多大的改进,所以尽早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学生年龄

小时,习惯既容易建立,也容易巩固,不良的学习习惯若被及时发现也易于纠正,等到不良习惯越积越多并稳固定形时,既影响良好习惯的建立,又不易纠正。如有的学生有上课不专心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坏习惯,即使在老师的教诲下有了改正的决心,可往往是改了又犯,犯了又改,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才能彻底改掉。很多人认为小学低年级要让孩子多玩,到了高年级习惯自然就养成了是极其错误的,所以从小学一年级,甚至幼儿园起,就要开始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强化训练,从而形成稳定的自觉行为。

二、循序渐进,逐步发展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一朝一夕养成,也不能统统一下子养成,它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渐形成的过程。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结合能力增长的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使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由小到大,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如在小学低年级,要让学生养成上课专心听讲,按时完成作业等简单的切实可行的学习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水平的提高,知识的不断更新,到了小学高年级乃至中学,就要在简单的学习习惯基础上逐步训练养成高级的学习习惯,如阅读习惯,独立思考习惯、勇于创新习惯等。那种不遵循习惯形成规律,幻想一朝一夕就养成某种高级学习习惯的想法是

不切合实际的,也是极其有害的。

三、严格要求,密切配合良好习惯的养成,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并且对学生来说,应主要放在课堂上进行。小学低年级学生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学习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至巩固为止。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不能只讲要求,而应结合教学实际,精心备课,细心指导,反复训练,认真检查,严格督促,使良好习惯的养成融于课堂教学中,同时在反复实践和强化训练中尤其要注意各科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否则会降低强化效果,影响良好习惯的形成。

四、教给方法,养成习惯

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教学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平时的教学中,在传授知识时,也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比如概括、归纳、比较、判断等诸方面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养成勤于复习旧知,善于总结归纳,做题条理清晰,规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是做为毕业生必备的技能。如:低段语文大量的识字任务让老师和学生倍感头疼,所以我在学生学会使用查字典后交给孩子们预习生字的方法,给他们一定的格式,从字的音、形、义、扩词等多方面进行预习。这样有了先前的自主学习,课堂上的生字教学大多时间是交流解疑的过程,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2.“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篇二

一、在课堂教学中时刻渗透遵守纪律的观念

众所周知,农村低年级学生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自我控制能力相当差,上课时随意说话,玩铅笔、玩橡皮等,就是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课。遵守纪律是课堂教学的前提,只有让学生遵守课堂纪律,才能有好的学习氛围。我根据学生特点,课堂上精心备课,通过讲故事、分析案例等方式进行正确引导教育,使学生切身感受到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二、强化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加强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

低段学生的习惯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就要求老师每一件事、每一节课、每一项活动对学生都有具体要求。特别是开学初要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和训练,并充分利用晨会、班会引导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让他们知道,作为一个小学生应该从哪些方面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一般的学习习惯要做到:

1.读书写字姿势要正确。每天提醒他们要注意做到“一拳”“一尺”“一寸”。字要写得工整,笔画要清楚。

2.学生在摆放和整理学具时,要求学生记住“书包抽屉放,书本放左上,今天用的文具、书,昨晚就放书包里”。

3.课堂上坐姿的训练。如在恰当时机喊口令提示:师:一二三,生:快坐好;师:小眼睛,生:看黑板;师:谁坐好?生:我坐好;还可以问:谁最棒?生:我最棒!这样学生能快速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

4.学生上课发言举手时,告诉学生为什么上课发言要举手,再进行示范练习,要求人人掌握规范的举手姿势,发言的体态及声音的高低,并告诉学生“当别的同学回答问题时,我们要坐直身子,眼睛望着回答问题的同学”。如果同学的回答与自己的思考一致,则以微笑,微微点头表示认可或赞同;如果不一致,能发言的要积极发言,讲不出所以然的,可以摇摇头示意,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听完别人的发言,再发表自己的意见,不要插嘴。还告诉他们,倾听别人的回答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

这样慢慢地培养,一个目标培养一个习惯,一个月培养一个新习惯。为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班级要有班干轮流值日制。让每个学生都有独立管理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适当给予学生指导,让学生做生活的小主人,学习的小主人,班级的小主人,培养一批优秀的小干部,学生的学习习惯自然会逐渐养成。

三、树立榜样,教师率先示范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潜移默化接受好习惯。低年级学生最愿以他所尊敬、佩服的人的一言一行为模仿榜样,因而榜样对学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老师可以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科学家、艺术家和伟人是怎样学习的,以及他们有什么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凡是学生行为习惯好的,有进步的,改正缺点快的都给戴上小红花,上光荣榜,促进其互相模仿学习。更重要的是,老师必须事事处处以身作则,率先示范,以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如要求学生做作业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老师自己的板书就应该工工整整,否则学生就不听你的。

四、从“小”做起,贵在坚持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要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持之以恒,以逐步帮助低段小学生全面地形成良好学习习惯。一个行为习惯的形成一定要训练20天以上,当然,不同行为的习惯形成时间也不同。据科学研究,一般需要30天至40天。持久就是不断强化,持久才能使小学生逐步适应,最终才能养成习惯。

孔子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就是说小时候养成的习惯会像人的天性一样自然、坚固。很多人能取得成功,创造奇迹,都得益于小时候形成的良好习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认识到习惯的重要性,要从低年级抓起。

3.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篇三

一、以习惯教育作为切入点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习惯动作是潜意识的,无需大脑思考,无需用意志去控制的。叶圣陶先先生把“习惯”和一个人的“能力”联系起来:“走路和说话是人人具备的两种基本能力,这是因为我们从小就习惯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因此,习惯养成得越多,人的能力就越强。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的习惯。”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对习惯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认为:“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还清的债务,这种债务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就是说,习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习惯有很多种,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礼貌习惯、阅读习惯、劳动习惯等等,学生上课不带教材、不带纸笔,画图不爱用尺子,见到老师不问好,不爱动脑等等,都是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所致。

养成好习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被动。如教室里老师在场,学生就守纪律,老师不在就不守纪律。这时的学生“内力不足,需要外力强化”,需要外部力量不断地提醒,甚至加以批评或惩罚。第二个阶段,自发。学生可以根据当时的情境按要求去做,如上课时知道随便说话不好,但偶尔看到别人说又忍不住说话。学生“既需要外力也需要内力”,他知道应该怎样做,但不能控制自己,需要老师适当监督。第三阶段,自觉。学生不需外力,但需要内力,可以坚持良好的行为,基本上可以自我控制,偶有懒散,但可以自己控制并加以改正。第四阶段,自动。“不需外力也不需内力”,完全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动作。这时就形成了习惯。所以养成好习惯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强化训练的。

二、开展习惯教育的策略

1.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疏导学生情绪,构造和谐师生关系

很多学生是迫不得已进入到技工学校的,难免会有不良情绪。情绪问题常常干扰教育的正常进程。“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想改变学生,首先就要做好思想工作,让学生信任学校、信任老师,愿意听老师的话。笔者在工作中着重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帮助他们调节情绪、管理情绪。利用业余时间,笔者组织学生讨论了《亚马逊蝌蚪》这篇文章,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脆弱和珍贵,学会珍爱生命、关爱自己;组织学生学习了吴维库老师《阳光心态》讲座,要学生明白“只要我愿意,随时都可以调整和改变自己”;组织学生观看于丹的讲座,学习为人处事之道。发人深省的字句、寓意深刻的道理,每天在一点一滴地滋养着学生的心灵。现在,很多学生都愿意和笔者谈心,渴望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希望做精彩的自己。

2.言传和身教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养成良好的习惯,需要有人在旁督促和示范,这个人首先是教师。言传可以有声,亲切的话语、温和的眼神,陪着学生促膝长谈,仔细为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是很容易接受老师的劝解的;言传也可以无声,老师可以借助现代通信手段,经常给学生发个温馨提示,在QQ上打个招呼,这些都很容易拉近师生距离。在和学生进行语言沟通时,笔者很注意用词。学生不爱听老话,如“你这样损害了班集体,我们班的量化分又被扣了”;不爱听训话,说话主观武断、声色俱历;不爱听长话,口若悬河,没玩没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随时都像脱缰的野马,需要老师多观察、多劝导。

坐而言,起而行,才能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笔者经常和学生一起打扫实习工厂、收拾工作台面,和学生一起准时参加早读,上课绝不迟到;对自己严格要求,多做实事,少说空话,言出必行,犯了错误要承认。上课时,笔者力求自己的板书工整、美观,讲课用语规范标准,每个星期带着学生读一本好书等等。笔者相信“润物细无声,随行潜入心”,每天的一点一滴,都会让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慢慢地影响他们并落实到他们自己的行为中。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对学生、老师都是一个考验的过程,需要教师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的努力,培养习惯贵在师生的坚持。

3.校规、班规要贯彻始终

校规、班规是班主任有效管理学生的保证,也是全校师生齐抓共管的依据。培养良好习惯就是可以贯彻这些规章制度的内容。因此,首先应该让学生从心底接受并认可规章制度。入校后,笔者向学生解释各项规则的内容,让学生明白规则不是用来管制人的,不是用来显示学校或老师权威的,只有在有规则的环境中,我们才能有安全感。例如请同学们想想:如果上课随意谈笑走动,老师的讲课能继续下去么?大家的学习环境能有保证吗?经过笔者的解说,学生们都能逐渐理解并接受学校、班级的规则。学校的规则中有一项是关于宿舍卫生管理和班级卫生管理的,目的就是督促学生养成好的劳动习惯和生活习惯,规定一天中有两个时段都要检查卫生,且检查项目非常细致。学生开始觉得做这些没有必要,或者认为即使卫生做得好,也只是为班级拿量化分而已,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于是笔者从生活习惯这个角度出发,参照目前很多企业要求的6S管理内容,开主题班会,在学生间进行讨论,最终大多数同学都能接受这一规定,并加以落实。再比如校规要求学生出入学校必须佩戴校卡,笔者也是从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这个角度来向学生进行了说明。对于学校、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教师都可以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进行引导、分析,让他们明白这样做的必要性,学生的思想通了,行为上就会自觉执行。

4.教师要耐心培养学生养成好习惯

好习惯的培养需要长期而艰巨的努力,需要老师耐心的指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以前的习惯随时可能出现反复,这是很自然的过程。教师除了适时的提醒外,就是等待,不要对学生发火,也不要抱怨学生;不要认为学生一出现问题,就说明老师很失败;要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教育是一种“慢养”的艺术,三分教、七分等,学生还是一棵“小树”,需要我们慢慢等着他们“开花结果”。

习惯教育关系着学生的一生,教育的内容要实在、具体,从身边的细节、小事做起;教育过程要严格,教育方式要多样。在习惯教育的过程中,要用我们的责任心、爱心、耐心,让学生绽放成最美丽的花儿。

4.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 篇四

创新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智能活动,只有在轻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中,人们才会产生好奇心,萌发求知欲,才会有创新的意向和行动。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凡是因为求知好奇而受到奖励的学生,往往愿意继续进行试验和探索,从而促进智能的发展,产生创新的思想。这就要求班主任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在班级工作中,班主任要实行民主管理,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多用鼓励和奖赏的办法,少用甚至不用指责惩罚的手段。对学生的创造性表现,哪怕是极其微小的,也要给以赞赏:即使他们有些失误,也要热情帮助而不能横加斥责。我在班级工作中,常常鼓励同学们为班级管理出谋划策,凡是有创见的,我都要在全班大加赞扬,并和学生一起民主协商,共同制定班级制度。这样民主的管理方式,既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营造了一种宽松的环境,也为学生提供了展示他们创新能力的重要活动舞台。

5.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作文 篇五

书中那流淌的思想,那细致入微的点点滴滴的教育经验和养成教育的妙招,着实让人感到身为教师肩头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任重而道远,并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习惯的养成必须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的道理!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句话说明了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也指出了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是我们每个老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各种各样的习惯,如果单从表面来看,它是一件小事,不引人注意,但是很多人就失败在不良习惯上。

由此看来,习惯决定着命运。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不但可以提升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它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发展,关系着他们一生。

在我教学生活当中,我已经深深地体会到习惯对于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重要性。

教室的卫生每天都有值日的学生负责清洁打扫,但是地面上总还是存在纸屑;上课时反复强调的问题,到作业中还会有学生出现错误;经常教育学生上课应专心听讲,可是在课上还总是有学生要思想开小差;每次作业批改讲评后要求学生订正,可是还是有小部分学生不订正……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

初中阶段是人的成长的关键阶段,也是人的基础素质形成的关键期。

心理学研究表明:习惯在小学低年级就形成了,以后如果不给予特别的教育,形成的习惯很难有多大的改进,所以尽早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很重要的。

学生在初中阶段,习惯既容易建立,也易于巩固,不良的习惯若被及时发现也易于纠正,等到不良习惯越积越多并稳固定形时,既影响良好习惯的建立,又不易纠正。

所以作为一个初中老师,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更是显得犹为重要。

这本书从多方面对养成教育进行了具体的阐述,书中有养成教育的基本理论、内容、途径及方法,其主要的内容就是培养好习惯的六大步骤:

第一、认识习惯的重要性;

第二、与孩子一起讨论制定适当的行为规范;

第三、进行形象感人的榜样教育;

第四、持之以恒地练习;

第五、及时而科学的评估引导;

第六、创造好环境,培养好风气。

在孩子面前,德高为范,学高为师。

教师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如果课堂上,要求学生坐姿正确,首先老师就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所以我们的一言一行来不得半点马虎。

因为老师的品格对学生构成一种巨大的影响力,这力量绝非教科书、格言和道德说教所能代替。

它不是贴在墙上的豪言壮语,也不是写在纸上的名言警句,更不是挂在嘴上的信条,而是教育者用生命对学生的教育。

6.[理工附中]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篇六

“孩子做作业拖拖拉拉,说几百遍也不听”,“孩子吃饭可慢了,这个老毛病很难改”,“孩子可娇气了,批评几句就发脾气”,相信很多家长在管教孩子方面都有过这些难题,有时还真让大人们束手无策。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做什么事都要说一是一,不要光说不检查后果,不注重培训过程,久而久之让孩子养成坏习惯。比如学习,可以像军人那样训练纪律和效率,写作业拖拉时间

长了,就要大幅减少孩子玩的时间,要有强烈的对比,三两次后就不会边学边玩的拖拉了。

把握培养的关键期,初一阶段是培养习惯的关键时刻,家长要训练得法,持之以恒,坚持检查。孩子在每个阶段有不同的培养内容,比如刚入学时就要他养成专心、迅速完成作业的习惯,过了关键的时期,培训起来会相当困难。有的孩子快到初中毕业做作业还拖拖拉拉,就是在初一年级时没养成好习惯。如果初一年级养成好习惯,家长在初二和中考时几乎不用操心什么了。

要形成良好的习惯起码要有6周以上时间,有的家长开头几天还有耐心管教,后来却由于各种原因放松了要求,最终效果肯定不好;有的家长只提出要求,孩子无论怎么做或是做不做得到,却不再进行追踪检查了,更不会根据检查结果调整相应的要求,让孩子以为你得个讲字才行,自己并不努力去自觉完成。

7.浅析幼儿习惯养成教育的培养 篇七

一、教师自身做好表率

教师是孩子们在幼儿园中接触最多的人之一, 既是孩子们的良师益友, 更是孩子们的行为标杆。教师的一言一行, 孩子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并在潜意识里会去参照、模仿。所以,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的言行十分关键, 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影响巨大, 教师必须以身作则, 树立好的榜样, 做好自身表率。

首先, 教师注意待人处事的细节, 将礼貌用语常挂嘴巴。比如请同事帮忙时, 说谢谢, 与幼儿 (或幼儿家长) 见面时主动打招呼问好, 放学时跟孩子们说再见等。幼儿也会不自觉地模仿教师的文明用语、礼貌待人, 初步形成与人沟通的意识。这样的表率比在课堂上喋喋不休地讲一千遍、一万遍都更有效果。其次, 教师在上课时, 注意行为细节, 站姿、坐姿、仪态等;在游戏活动时, 有意识地与孩子们配合、交流;在吃饭时, 做到细嚼慢咽、不浪费粮食等等。这就给学生们起到一个良好的示范, 学生们也会去学教师的这样言行举止。相反, 若教师“说一套做一套”, 幼儿们便会模仿教师的“不好”行为习惯, 给幼儿教育起到坏的影响。

二、关注日常生活细节

俗话说, 细节决定成败。一个人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 往往也体现在一些细小的事情上面。所以, 在幼儿习惯养成教育的培养过程中, 必须关注生活中的点滴细节, 让幼儿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学起。

比如过马路时, 让幼儿们遵守“红绿灯交通规则”, 并环顾左右, 确定安全之后才前行。在路边拾到钱包、手机等物品要想办法归还物主, 养成拾金不昧的好品质。在公园踏青时, 要爱护植物和动物, 不随意摘花、攀摘树枝等, 学会尊重大自然、爱护大自然。在游乐园等公共场所, 要主动排队买票、不插队;要爱护环境卫生, 不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又比如吃饭时, 教师要告诉孩子们饭前饭后要洗手, 这样才能保证清洁用餐;吃饭是, 不能与同伴打打闹闹, 避免被食物噎住;并养成均衡饮食的习惯, 不挑食不偏食。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小细节, 需要再日常生活中慢慢灌输和引导的。因此, 教师要将习惯养成贯穿到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课堂上讲解、在游戏时示范、在课余里引导、在故事案例中教导, 让幼儿们在平时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重视环境氛围熏陶

幼儿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环境对他们的习惯养成影响很大。因此, 幼儿园教育中, 教师要意识地为幼儿们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成长环境。

一方面, 从幼儿园的环境入手进行营造。比如在校园中张贴文明用语的标识, 在宣传栏张贴礼貌宣传语、展示典型事迹, 在教室里张贴良好行为习惯提示等等。让幼儿们置身于一个健康、开放、阳光等气氛浓厚的大环境里, 让幼儿们耳濡目染地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另一方面, 教师在教学时注重以生动的教学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让幼儿们在“身临其境”地感知、学习和养成。例如“献爱心”这一课, 教师就可以结合这次“4.20”雅安大地震, 营造出一个浓重的学习气氛。让孩子们观看本次地震的报道, 尤其是观看有关地震后受伤或失去亲人的孩子们, 看一看社会帮助灾区人民的情景, 让幼儿们通过直观的视觉去感知。然后, 教师再引导孩子们想一想:全社会都在帮助他们, 这是不是献爱心呢?我们可不可帮助这些受灾的哥哥姐姐或弟弟妹妹们呢?我们可以如何帮助他们呢?在这样的情境下, 幼儿们一边说出自己的想法, 一边在思想中形成了互帮互助、献爱心的良好品德。

四、有意识的练习巩固

由于受年龄限制, 幼儿们的思想和行为都不够成熟, 其习惯的养成也还需要一个不断强化的长期过程, 需要在具体事件中去练习巩固。所以, 教师们不仅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去灌输、熏陶, 还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幼儿们在具体事件中去实施、去强化。比如在平时教导孩子们要懂文明有礼貌。那么在具体事件中, 教师再有意识地强化引导。如当孩子向同伴借玩具时, 要询问对方的意愿, 要说“谢谢”, 使用别人物品时要爱惜、珍惜;同伴要学会相互帮助, 愿意将自己的东西借给同伴, 并说“不客气”。在玩游戏时, 引导孩子们将自己的玩具拿出来跟同伴分享, 这样游戏才会更加有趣、好玩, 幼儿们也更加能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这样, 在具体事情中再次灌输良好的思想和行为意识, 让幼儿们在反复的练习中巩固习惯养成, 真正内化成自我的优秀品质。

总之, 幼儿园教育中贯穿对幼儿的习惯养成教育十分重要。教师们既要以身作则, 又要细心引导, 从生活细节做起、从学习习惯抓起、从言谈举止做起, 循序渐进、点滴灌输、逐渐熏陶, 与家长紧密联系, 共同培养幼儿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

摘要:人生成长的启蒙阶段就是幼儿时期, 也是我们思想素质、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因此, 幼儿园的习惯养成教育十分重要。本文具体分析了如何在幼儿园教育中贯穿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即注重教师自身、生活细节、环境影响及练习巩固四个方面, 以引导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关键词:幼儿,幼儿园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参考文献

[1]王秋菊.浅谈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8年第23期.

8.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 篇八

【摘要】从小培养好习惯,克服坏习惯,将关乎我们的一生!幼儿时期是一个人养成生活习惯的最佳时期。笔者以十多年的幼儿教育经验,总结出一些培养幼儿好习惯的方法与经验供大家参考借鉴。

【关键词】好习惯 培养与引导 环境 终生受益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128-01

好习惯是人成功的源泉,从小培养好习惯,克服坏习惯,将关乎我们的一生!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说过这样的话:好习惯使人终生受益。一个人养成好习惯不容易,但好习惯养成了,就能使人终生受益。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养成生活习惯的最佳时期,平时我在幼儿教育中很注重幼儿习惯的培养。从这些年来的教育经验总结来看让我更加清晰地感受到了这一重要性。那么幼儿好习惯该如何形成,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与引导:

一、向幼儿提出明确而严格的要求。

俗话说无以规矩,不成方圆,这话用在所有都还在起跑线上的幼儿来说更是起到关键的作用,同时又要保持幼儿的天真、好奇性。因此,我们对幼儿提出每一点要求的时候,事先都经过周密考虑,做到要求合情合理。根据幼儿能力,提出的要求逐步提高,循序渐进。

同时当我向幼儿提出要求的时候,注意做到内容具体、明确、语言通俗、简练;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比如,要求幼儿对人要有礼貌,我就这样告诉幼儿:早上入园的时候要向老师、小朋友问好;回家的时候要说声“再见”;老师讲课的时候要专心听;要求幼儿讲卫生习惯,我就说,我们要做个讲卫生的好孩子,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要求幼儿自理能力习惯的时候,要求幼儿喝完水的茶杯放在自己编号的位置上,积木玩完后要放在固定的地方……这样要求具体明确,幼儿才好照着去做。

二、创设良好的环境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有良好的环境和必要的条件,如整洁、干净的活动室和家庭,独立进餐的环境,使幼儿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

具体良好的环境包括:1.良好的园所环境,这方面需要主要靠我们学校、老师及幼儿自身的整体配合而创设;2.良好的家庭环境,这要求我们家庭为幼儿各方面考虑而创设,包括家庭硬件条件环境及家长自身言传身教带给孩子氛围的软件环境;3.是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于这方面需要我们大家的努力,当然我们家长及学校多带孩子去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及场所,传递给幼儿一些社会正能量等等。这些都将为幼儿长期的发展培养良好的习惯埋下终身有益的种子。

三、老师以身作则,做幼儿表率

幼儿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他们模仿最直接的对象就是老师家长等,对老师言谈举止,观察最细,感受最强,而且不加选择地模仿老师的言行。教师的言行举止及品德习惯对幼儿起着榜样、表率的作用。

比如:有一次,我发现一些幼儿上课经常把脚踩在椅子前面的栏下,使刚刚擦过的椅子没多长时间就脏了,成了“花椅子”。我曾多次在班里讲过,要爱护公共卫生,但作用甚微。为此,我除了每周多擦几次椅子外,还在擦的同时注意引导孩子们,我边擦边对他们讲:“老师擦桌椅多辛苦呀!别人的劳动应该得到爱护与尊重!”直到后来,让孩子们直接参与协助老师打扫卫生,从而使幼儿的卫生意识逐渐增强,养成爱护公共卫生的好习惯。正如古人所言:“言教不如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教师应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幼儿起表率作用。

四、注意观察并阻止幼儿细小的错误行为

幼儿往往从那些细小的错误过程中,慢慢地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有的幼儿容易发脾气,一切都要顺着他的意思来,特别是外公外婆隔辈带大的孩子更有一种大家都要围着他转的意识;如我的班上有个孩子吃饭的时候,总是右手拿着筷子,左手也不扶着碗,而是在空中比划着 ,提醒了很多次,还是改不了这个坏毛病。可以看出,他在家的这种行为,家长是没有纠正过的。也许认为,孩子还小。殊不知,其他的孩子早就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每个家长都爱孩子,认为自己的孩子就是精英。可是他们却不知道,孩子在幼儿园里,这一比较,有些方面真的是落后于同龄小朋友。在家也要培养孩子: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吃饭不挑食,讲文明,有礼貌,说普通话,关爱他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按时睡觉,不许大喊大叫,等……防微杜渐,对这些行为我们教师与家长更不能采取姑息的态度,听任它发展下去。

五、家园配合,共同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

幼儿园对于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不能单独搞,只有与家长合作才能使这一活动得到最大、最优的效果。那么幼儿园在与家长合作促进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做到标准统一,家园合作,共同监督活动中需要统一的规则,教师和全体幼儿要牢记于心,这样良好卫生习惯才能很好地培养起来。如果在幼儿园老师说“左”、家长又偏偏说“右”,模棱两可,小朋友无所适从,不知该怎么办,结果随心所欲,永远也达不到目的。其次要多宣传与沟通,宣传是为了让教师、家长、幼儿等明白好习惯的标准与意义,而家长与老师沟通是真正架起家园合作的桥梁,如果说宣传是迈向合作的第一步的话,那么沟通就是向合作的延伸。

六、培养幼儿良好习惯要做到守规则、常坚持

幼儿良好卫生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形成的,它是一个不断养成、不断巩固提高的过程,所以一定要有耐心、持之以恒。干任何事情都贵在坚持,不要今天这样,明天那样,应让幼儿“有章可循,违章必究”。在幼儿园中要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和必要的规则,可以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幼儿每天回幼儿园必须用毛巾擦手、喝水;饭前便后一定要洗手等,这些规则的制定幼儿必须遵守,最后习以为常,形成自觉的行动,严格地要求和幼儿的反复练习促进了良好卫生习惯的形成。

总之,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必须贯彻落实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严格要求,反复抓,抓反复,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孙云晓.儿童教育应重在培养好习惯《基础教育论坛:小学版》,2012.

[2]李帆.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对当代少年儿童行为习惯的研究,《人民教育》,2004.

[3]刘瑞芬.学前教育对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科学时代》-2015.

[4]张文燕. 重视幼儿教育中对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新课程》-2014.

作者简介:

顾林永,女,本科学历,幼儿高级老师,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十七年。

9.《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读后感 篇九

不知从何时起,父母们、老师们提起教育来往往与孩子的分数挂钩,与孩子的智商挂钩,“德、智、体、美、劳”中只剩下了一个“智”字,于是高分你能者出现了,有地无德者出现了,于是我国留学于国外地人高才生会因为嫉妒去开枪行凶。我们国内的大学毕业生考公务员身体不合格竟会持刀伤人……是心理素质问题么?是性格问题吗?我认为答案很简单,他们的老师和家长忽略了道德习惯的培养。而道德习惯的培养必须从小开始。我从书上看到有些人嘲笑英国人吝啬,事例是有个英国人在公共汽车上吃苹果,连苹果核都吃掉了,事后一问那个英国人才知道原来公共汽车上没有果皮箱,人家吃完苹果没处丢核,只好吃下去,我很敬佩这个人,因为他从小受到这样的教养;不能随地乱丢东西,他就一直那样做,即使条件不充足他也不会改变习惯。还有些书刊上介绍美国的学生经常带着糖果,下课后会说笑间吃几块糖,但都很自然地把糖纸放到口袋中或书包里,从没有人扔到地上。而我们这些号称“文明三古国”里的中国人呢?我亲眼见过许多年轻漂亮的女孩子,站在车站等车时吃些糖果,随手将纸扔到地上,她们身边就有垃圾筒;也曾亲眼见过一些孩子打骂长辈,他的父母就站在一边无动于衷。这样的人即使他上最好的学校得最高的分数他也不会成功,因为他缺乏最基本的道德习惯。基本的道德习惯包括什么呢?它包括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言行一致、关心同情他人、热爱劳动、有责任心、吃苦耐劳、勤俭朴素、不浪费、文明礼貌等等。孔子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而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道德作为基础,做事不会礼仪,那不管他是什么性格,做出事情来都会很不合适。中国自古以来是以讲道德著称的,经历了“五四”新旧文化交替,经历了1949年不同社会体制的变换,经历了“大年浩劫”对一切古旧文化的否定,使得很多人茫然,失去了方向,而80年代以后的改革开放又太注重物质文明,使得精神文明被忽略了,道德好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如今,看到关鸿羽所著的《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中把德育放到了首位,而且用了极大的篇幅来描述道德习惯的培养,使我们教育工作者重新认识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当然培养道德习惯就要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重视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

认认真真读了著名教育专家关鸿羽著写的《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读完后不由得感到这是一本沉甸甸的书,并非这本书有多重,而是书中那流淌的思想,那细致入微的点点滴滴教育经验和养成教育的妙招,着实让人感到身为教师的责任真是任重而道远,让我深深感到习惯的养成必须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的道理。亚里士多德说过:人的美德有两类——理智的和道德的,理智的美德由教育产生和发展,道德的美德由习惯而来。对于习惯养成的重要性,人们有很多真知灼见:积千累万,不如养成一个好习惯;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些都很深刻地揭示了良好习惯对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性。正如书的封面上的一行小字——“首先我们养成了习惯,随后习惯养出了我们!” 通过读书,让我明白了“习惯是养成教育的结果,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行为的最高层次。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一种定型的行为,它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的语言、思维、行为等生活方式”。是的,一旦“习惯成了自然”,当然是好习惯,会使一个人终身受益啊!小事决定成功,如若家长和老师还在一味追求高分,只重视孩子智育的发展,想必要培养一个杰出的人才,那也是难事!因为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成人、成功的基础。面对孩子,我们应该身正为范,学高为师。教师自己首先应该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教师的品格对学生构成一种巨大影响力。这力量绝非教科书、格言和道德说教所能代替。它不是贴在墙上的豪言壮语,也不是写在纸上的名言警句,更不是挂在嘴上的信条,而是教育者用生命对学生的教育。教育无小节。在学生活动的世界里,教师应约束自己,不要以为是细枝末节就可以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要知道细枝末节对学生的影响,是比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话更具吸引力的。每个教师都要用自己美好的思想和行为去影响学生,去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有一位诺贝尔获奖者被人问:“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主要的东西呢?”这位白发苍苍的获奖者回答:“是在幼儿园。”从幼儿园学到的基础的东西,直到老年时还记忆犹新,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会伴随人的一生,时时处处都在起作用。可见幼儿园的教育对人的一生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幼儿教师是一个人最早的启蒙老师,她的教育作用也是极其重要的。通过本书我们知道了良好的习惯是可以养成的,习惯养成之后看上去“如自然”,但是养成的过程却不是自然的。如果养成了不良习惯,要把它转化成良好的习惯,就要经过一个痛苦的过程。为了不让孩子经历这种痛苦的磨练,我们从一开始就要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你的一言一行都逃不过孩子的眼睛,因为孩子的眼睛是最敏锐的,而且孩子往往具有“向师性”,他们会模仿你的一言一行,所以要想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首先要严于律己,从我做起,为人师表,言行一致。书中也提到了教师须达到的几点要求,在此写下以提醒自己:

1、以德育德

2、以才培才(以学促学)

3、以趣激趣

4、以情动情

5、以意炼意

6、以性养性

7、以行导行 读过此书,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很重,每个孩子来到幼儿园时都是一张白纸,教师在纸上落下的每一笔都很重要,它关系到纸上将来会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抑或是胡乱涂鸦的废纸,为了使幼儿离开幼儿园时都会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我们教师就应慎重地落下每一笔,所以在平时我们就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有良好的修养,给孩子起到一个好的模范作用,使他们能够养成良好的习惯。以上是我读过此书的一些个人感受。

学习陶行知先生一心为农民群众,一心振兴农村教育的思想,这与当前深入学习三个代表思想,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是一致的。它要求我们在履行一个人民教师职责过程中,要十分注重提高自已的师德修养,严谨治学,认真教书育人,为农村、为农民实现小康作出不懈努力。

一、树立正确的师德修养观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要特别注意提高自已的师德修养。因为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对学生的成长,甚至一生都有重要的影响。在几年来的教书生涯中,在师德修养方面,我一直认为,“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诲人不倦,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一个农村教师必须树立的师德观。我觉得,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必须体现在教师的育人方而。也就是说,教师要围绕“教学生如何做人”为中心,注重为人师表,重视言传身教。在教育学生时,注重教会农村孩子如何做人,学会关心人,学会生活,促进他们的德行现代化,突出人的全面发展。鼓励学生培养自己的竞争与合作精神,艰苦创业与自尊自强精神。

二、坚持做到“人师”与“经师”合一

人民教育家徐特立将教师概括为“人师与经师的合一”。人师即为人之师,教人为人之道。而只有真才实学之师才能成为授人之道的“经师”。现在的乡村学校中,有极少数老师存在治学不严的问题。倡导严谨的学风,是教师应有的一种治学态度。真正的学者应是用心做学问,用生命写文章。在工作中,我们要时时刻刻注意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做事,堂堂正正做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使学生努力做一个有德之人、有为之人、诚信之人。在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中,我感到做学生的人生导师很难,难在教师自己的人生观层次要比较高,特别是在当前纷繁复杂的新形势下,如何引导好学生做一个有用之才,教师的职任更重,压力更大。

三、严谨治学不断强化自身师德素质

在知识经济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每个人都需要加强学习,终身学习。而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连接着文明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教师的日常工作是平凡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写作论文,搞课题研究,指导学生等。但教育工作的意义却是不平凡的。我觉得,一个优秀乡村教师,只有不断地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有渊博的学识,成为热爱学习、善于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才能更好地给学生传道授业。新时代的教师,应该自觉加强道德修养,率先垂范,既要有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又要有淡泊明志、甘为人梯的精神境界,才能成为青年学生的良师益友,才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10.二.教育就是培养习惯doc 篇十

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俗话说:“积千累万,不如养成好习惯。” 二年级依然是孩子们形成习惯的关键时期。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你播种一种思想,就会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就会收获一种命运。习惯对于孩子的生活、学习以至事业上的成功都至关重要。只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才能发挥出巨大的潜能。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终身的幸福,每一个父母都需要高度重视孩子的习惯培养。教育家叶圣陶也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呢? 孩子们的好习惯要在生活中培养的。“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孩子习惯的养成主要在家里,父母应该注重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各种良好习惯。家庭生活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父母应该积极为儿童创造适宜的家庭环境,同时,父母应当经常在行为、举止和谈吐等方面给儿童一个最好的榜样,讲话时要注意礼貌、举止要文雅,表现出高尚的情操、道德行为和良好的习惯。如果能够经常这样以身作则,这种长期熏陶使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最佳的教养,通过日积月累,让儿童的良好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

二、要抓住教育的关键期。研究发现,孩子习惯的养成有一个关键期的问题。而一年级是培养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的关键期。在儿童时期养成的良好习惯,孩子可以受益终身;在儿童时期养成了坏习惯,就有可能终身受到伤害。因此,在养成习惯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利用儿童的关键期。如果错过关键期,对习惯的改造将要比塑造艰难得多。抓住关键期进行习惯的培养,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父母一定要注意孩子第一次出现的行为。例如,孩子第一次骂人的时候,他并不是道德驱使,而是觉得好玩。这时候,孩子会观察父母或其他成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如果成人的态度是冷淡的、严肃的,孩子就会明白:“大人不喜欢我的这种行为。”由此,他会减少这种行为。如果这时有成人对孩子的行为表现出赞扬、夸奖或者高兴地笑等反应,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的行为是受到成人喜欢的,由此,他会增加这种行为出现的频率,从而养成不良的习惯。因此,父母一定要注意抓住教育的关键期来教育孩子。

三、好习惯要培养,坏习惯要纠正

对于父母来说,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更要注意不要让孩子养成不良的习惯。因为坏习惯一旦养成,就具有自然的驱动力和心理惯性,有时候就算没有外部条件,习惯行为也同样可以做出。许多孩子有时候知道自己有不良的习惯,但是往往控制不住自己而重复不良的习惯。这时候,父母要帮助孩子抑制和纠正坏习惯。

例如,在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时,可结合孩子兴趣特点先选择故事书,由浅入深,由短到长。不在一朝一夕,贵在长久坚持。一位细心的妈妈观察写作业的儿子,一会喝水,一会撒尿,不到一小时出来四五次。这位妈妈看在眼里却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在第二天孩子写作业前给孩子提了个建议:坐下前把该办的事办好,我看你写作业时出来三次完全可以。孩子在妈妈的鼓励下果真少出去一次;过几天妈妈又提议再减少一次,孩子又轻松做到了。家长的要求依次递减,直到孩子可以集中精力把作业写完,既帮孩子克服了不良习惯,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孩子的自信心。

四、纠正孩子坏习惯要有毅力。美国研究发现,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也

就是说,教育孩子养成一种好习惯至少要21天的时间。但是,如果孩子已经养成一种坏习惯,要纠正孩子的这种坏习惯,需要花费的时间却比21天要多。这就要求父母在纠正孩子坏习惯的过程中要有毅力。坏习惯难以改掉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决心不大、毅力不强。

11.“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篇十一

体育需要强调人们亲自参加体育锻炼,并成为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内容。培养人们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忽视培养学生对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和养成锻炼的习惯就不可能奠定学生终生体育的基础,故而学校体育改革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三基”,培养学生体育能力,而且应把体育和课外体育活动结合起来,强调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兴趣、爱好是心理学范畴的课题,在诸多心理学专著与教材中均有论述,人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无疑也应是体育、运动心理学的研究课题。

兴趣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是指一个人认识与掌握某种现象、事物或参与某项活动具有积极情绪的一种心理倾向。

兴趣,是人对外界环境一定的现象与事物在认识或实践中,产生的心理倾向。

因此,兴趣不能离开具体的对象,在体育教学中培养从事体育活动者的兴趣、爱好、选择与确定体育活动内容就十分重要。

兴趣,表现出具有的积极情绪,导致了行为上爱好某项活动,从而形成行为习惯。缺乏对某一活动的兴趣,就不可能产生对该活动的爱好,对该活动没有爱,也就不可能对该活动有持之以恒的兴趣,而缺乏对某种活动的兴趣和爱好,一般来说,也就不可能形成从事该活动的习惯,即使已形成的习惯,也会随着兴趣爱好的淡薄而逐渐消退。反之,随着对某一活动的兴趣的形成和爱好的增长,习惯性可就越强。坚持终生体育,我们强调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养成从事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意义。

体育的兴趣、爱好和习惯,在体育活动实践中有其不同的意义,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爱好是一种行为的积极表现,而习惯则成为生活中的“自然”行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是在提高人们对体育活动意义认识的基础上促进他们对此发生兴趣、爱好,以致形成了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成为生活节奏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的重要部分。

体育教学,锻炼学生身体和改善学生健康状况,促进学生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使他们掌握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学会体育运动的手段、方法丰富学生体育文化知识,不仅是锻炼身体的需要,也是激发学生体育乐趣,培养终生参加体育锻炼习惯的需要,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勇敢顽强的精神,发展学生个性,陶冶学生美的情操,培养文明行为,它是作为学校的德育、智育、体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等几个方面,全面发展教育组成部分之一的学校体育的重要工作环节。

学校的体育教学应同体育锻炼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等基本途径相互配合,共同实现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掌握“三基”,具体目标是完成国家统一的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其基本组织形式是体育课:而体育课却有各种类型的课,应根据各种类型课的特点与任务要求进行组织上课。具体衡量一堂课的质量,总的应从这次课的类型与具体课的任务考虑,而评定整个体育课的质量,却离不开学校体育课在整个学校体育中所占的地位作用这个大前提,因此确定学校体育课改革的方向,首先,就应明确学校体育课在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或总目标中的地位,作用和建立相适应的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再具体深入研究学校体育课的上法。

学校体育教学应重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但一味强调体育教学培养能力、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而忽视培养学生对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和养成锻炼的习惯,这样,不可能奠定学生终生体育的基础能力同兴趣、爱好和习惯一样,总是和人的某种活动相联系,并表现在活动中的,能力同兴趣、爱好、习惯虽有上述的共同点互相联系之外,但仍有严格的区别,而不能相互代替。

人的本性是爱动的,一般来说自幼就爱“玩”。那么从小培养幼儿、儿童、少年和青年爱“玩”,会“玩”的习惯,加以正确引导,鞭策与鼓励其成效也就愈大。

培养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与习惯,不仅是一般的体育教育过程,而且,更要强调这是一个养成教育的过程。因此,不仅要求在体育课中进行教育,而且,应课内外结合,校内校外配合,共同实现之,忽视了这一点,就难于奏效。

学校的体育课是按国家教委颁布的统编的体育教学大纲上课,完成该大纲的教学任务已十分繁重,体育教师在此条件下怎样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改进组织教法,并同课外相配合,促使学生对体育有兴趣、爱好,养成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

12.“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篇十二

一、明理悟情,培养自我教育能力

苏霍姆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因此,只要把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变成动态的学习,将学习的道德认知很好地消化吸收后,行为训练就不再是机械的重复,而是一种个体能力的主动表现。

(一)设置情境,让学生自己设身处地,自己认识自己、教育自己

自我教育是学生自己在日常生活、学习、活动中产生的愿望和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握教学要求,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启发诱导他们培养自我意识。如学习《杨洋练字》时,教师给学生讲述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墨染池水的故事,引导他们同杨洋比一比,看看自己是否有过乱写乱画、作业马虎的缺点,激励他们勤学苦练;在学习《老山来信》时,可结合当今国内国际形势,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演讲会、英雄报告会、革命故事会、讨论会、给老英雄写信、拜访军属等活动,使他们产生明确的动机,明确自我教育的方向。

(二)树立榜样,让学生以榜样对照自己

榜样的教育是无穷的。小学生立于善于模仿,在学生心目中最能产生影响的人物是革命前辈、名人、少年英雄、老师及生活中最受尊重的人。《学记》中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注意自己言行、举止对学生的表率、感染作用,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教师不但要善于发现班集体中全优的榜样,也要发现某一方面较突出的榜样,并充分发挥榜样的表率作用,号召学生向榜样学习;发挥榜样的对比作用,引导学生向先进人物学习,指出落后人物的不可取处,让学生自己分清是非,辨别美丑。如学习《你说谁勇敢》后,就让学生来门辨析小松和小勇谁勇敢,从而得出表现自己去冒险,是逞强蛮干;为人民的利益不怕危险和困难,挺身向前,才是真正的勇敢。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陶冶自己

道德情感是实现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而道德行为过程又能进一步培养和增强人的道德情感。小学生的自尊心、同情心、羞辱心都会推动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儿童在自己的生活中通过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和把握自我,并在与自然、社会的互动中发展着自己,建构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在教学中,应因势利导地组织他们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在一定的道德行为过程中培养和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感,进一步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如学习了《身在福中不知福》后,带领学生到幸福院拜访幸福老人,通过幸福老人讲述新旧社会的对比和学生自我的讨论,知道生活在社会主义新中国是无比幸福的,懂得要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道理,同时也更加增强了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二、明理育情,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教材中有许多意志品质教育的良好榜样,如《遵守纪律的邱少云》一课中,邱少云同志在烈火烧身时一动也不动,除了高度的纪律意识外,更有一种坚强的意志;《积极进取》一课中,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在自己的成长经历中,凭的不仅是勤奋刻苦,还有一种积极进取、持之以恒的精神;《与土壤打交道的人》中“死神在倔强的老人面前败退了”一句更体现出侯爷爷与病魔作斗争的顽强意志和信心。在教学《成功的秘诀》时,教师引导学生领悟凭着坚强的意志取得事业成功的“秘诀”后,然后让学生收集有关名人故事,举行一系列故事会、演讲会、报告会等活动,使学生从生动形象的事例中更加懂得成功的秘诀在于认准目标,执著追求,不怕困难,知难而进,坚持不懈,不断进取,就象鲁迅刻“早”字一样,强化他们对意志的认识,保证良好道德习惯的形成。

三、以情促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传授知识,揭示道德观点,讲明做人的道理,但它的着眼点在于通过知识的传授,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的生活,指导学生的行为实践,达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

(一)注重情感的升华,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驱力”

人的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教学活动中要在晓之以理的基础上,借助情感导之以行。如学习《助人为乐》后,学生初步形成关心、帮助别人的动机。当他们在学校、放学路上以及公共场所帮助他人解除困难时,教师应及时肯定和鼓励,让学生从自己的行为和别人的赞扬体验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快乐,当学生帮助他人越多,这种体验越强烈,其热爱人民的情感会越来越厚。

(二)训练形式和评价应多样化,有儿童的情趣

行为训练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实际,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教学活动要注意连续性,把课前、课后、课内、课外结合起来,采取操作练习、表演练习、竞赛活动、参观访问、追踪考察、集会、劳动实践、服务实践等生动形象、新颖活泼的多种形式。对评价要注意阶段性、情景性、随意性,有针对性和教育性,做到灵活、渐进,通过反复达到深化,最终养成习惯。

(三)开展全方位的综合教育活动,形成教育合力

13.《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读后感 篇十三

小事决定成功,如若家长和老师还在一味追求高分,只重视孩子智育的发展,想必要培养一个杰出的人才,那也是难事!因为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成人、成功的基础。

养成教育怎样抓?怀仁一中的领导认为,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所谓“大处”,就是一切从培养合格的学生构想,而“小处”则是从生活中最平凡的小事做起。我也极为认同,特别是细读了《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让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这一真理!面对孩子,我们应该身正为范,学高为师。教师自己首先应该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如果课堂上,要求学生坐姿正确,首先老师就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所以我们的一言一行来不得半点马虎。因为家长和老师的品格对学生构成一种巨大的影响力。这力量绝非教科书、格言和道德说教所能代替。它不是贴在墙上的豪言壮语,也不是写在纸上的名言警句,更不是挂在嘴上的信条,而是教育者用生命对学生的教育。

教育无小节。在学生活动的世界里,教师应约束自己,不要以为是细枝末节就可以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要知道细枝末节对学生的影响,是比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话更具吸引力的。每个教师都要用自己美好的思想和行为去影响学生,去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教育的方法种种,在这本书中可谓包罗万象,如境教法、身教法、训练法、言教法、实践锻炼法、指导自我教育法、疏导法等等。

14.《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读后感 篇十四

孙云晓老师说“‘做人’绝不仅仅是一个道德范畴内的概念,更不仅仅是一个空泛的词语。它与我们的生活实践联系得非常紧密。长期以来,‘做人’似乎总是停留在纯粹的道德范畴,实际上它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成功概念。”文中提到:“拥有一颗爱心是做人的基础,做人离不开四块基石,即真诚待人(爱心),诚实守信(诚信),认真负责(责任心),自信自强(自信)。”这里的第一块基石就是爱心。我们知道:爱,那是真正的智慧,没有对人纯洁的爱,没有对美好人性的向往,没有对生命的关怀,没有最起码的人间温情,也就没有了生活,世界也就没有阳光。读孙老师的这一名著,使我明白了作为教育者,也必须是爱的使者,让悲悯与同情成为我们的生命情感,通过我们的努力工作,使下一代拥有以生命尊严为基础的价值观,拥有美好心灵,使整个社会真正地实现和谐。

当然,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教育的关键,社会教育是保障。我们一定要在这关键环节不让孩子掉队。因此,我们可以好好地学习,孙芸晓老师提倡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原则与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心,学会孝敬父母。学会关爱别人,结合学校的感恩教育,爱的教育再根据学科的知识教肓,有机地渗透爱心教育,让我们的学生学会爱,感受爱,心中处处充满爱。

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应该从小事做起,从生活中最平凡的点点滴滴做起。小到一句话,一个眼神。告诉孩子,在养成习惯的过程中,耐心和信心很重要,鼓励孩子告别不良行为习惯,培养良好习惯。真正的教育不是单凭说教,而是靠训练。没有强化训练就养不成习惯。比如说要培养孩子认真写字的习惯,每次安排写字都要检查孩子写字的姿势是否正确,直到养成习惯为止。

面对孩子,我们应该身正为范,学高为师。教师自己首先应该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如果课堂上,要求学生坐姿正确,首先老师就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所以我们的一言一行来不得半点马虎。因为家长和老师的品格对学生构成一种巨大的影响力。这力量绝非教科书、格言和道德说教所能代替。它不是贴在墙上的豪言壮语,也不是写在纸上的名言警句,更不是挂在嘴上的信条,而是教育者用生命对学生的教育。教育无小节。在学生活动的世界里,教师应约束自己,不要以为是细枝末节就可以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要知道细枝末节对学生的影响,是比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话更具吸引力的。每个教师都要用自己美好的思想和行为去影响学生,去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15.“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篇十五

一、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 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 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使学生终身受益。教师应培养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及时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习惯, 各学科全面发展、不偏科的习惯, 预习的习惯, 认真听课的习惯, 多思、善问、大胆质疑的习惯等。

二、培养学生健康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生健康人格之根, 是学生成功人生之基, 教师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是提高整个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成功的人士, 都有一些良好的行为长期坚持, 养成习惯, 形成自然。就说鲁迅吧!他从小就养成不迟到的好习惯, 他要求自己要抓紧时间, 还在桌子上刻了一个“早”字, 经过长时间的坚持, 他终于养成了好习惯, 后来成为了中国有名的作家。

三、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观念

审美是指人类鉴赏美和创造美的实践活动, 它是通过对客观现象的观察、感受、联想等形象思维来认识美的形式, 揭示美的本质, 辨别什么是美, 什么是丑, 从而使人产生憎恶、抑丑、扬美的心理过程。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 这种变革冲击着人们的心灵, 作为特殊年龄和特殊心理特征的中学生的心灵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这种冲击很容易把中学生的审美观引向一个心理误区。因此学校、家庭有必要对学生的服饰审美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

四、培养学生重视锻炼的习惯

从小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是终生受益的事情。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 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是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学校教学中, 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16.“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篇十六

摘 要: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研究主要表现在学业、品德、人格、心理等方面。“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指因其父母单亲或双方常年外出打工,由其祖辈或他人监护的那部分孩子。这部分儿童由于得不到父母面对面的教育、关爱,身心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在个性品质、行为习惯、学习成绩等方面受到的影响尤为明显。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行为习惯;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而进入人们的视野。城乡发展的现实差距及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让更多的农民从农村走向城市。解决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时刻关注他们,给予他们生活上的帮助,让他们快快乐乐地成长。

一、留守儿童良好习惯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教育与成长中存在的问题

1.学业

(1)学习动机不明确或不端正

不少留守儿童把父母的奖励作为自己学习的动力。还有一些留守儿童因为家里只有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代沟的存在使他们倍感孤独,而学校里有很多同龄儿童和伙伴,他们希望在学校老师和同学那里得到温暖和关怀。

(2)所受的学习督导不力

部分留守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差,学习自觉性不强,因此,除了需要学校老师的教育引导外,家长或亲人的督导对其学习也十分重要。但是,留守儿童所能受到的这方面的督导比较少。一方面父母外出务工后,除了偶尔电话外,无法对子女进行经常性的督导;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监护人的文化水平、教育观念、时间安排、行为方式的不同,学习督导的力度和效果也完全不同。

(3)学习成绩差

在农村,留守儿童委托监护人或者因文化水平低,或者因事务繁忙,往往无法给予留守儿童学习上的帮助,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向监护人求得帮助的比例很低。这使得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比较严重,学习成绩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2.品德

留守儿童正处于树立理想、认识人生的关键时期,由于父母长期远离,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行为示范方面缺乏应有的指导,加上隔代教育本身存在的许多弊端,如纵容溺爱,重物质满足轻道德教育,留守儿童在道德评价、行为习惯上极易发生消极变化,产生人生观、价值观念上的偏离。

3.心理

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亲子互动对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由于缺乏父母关爱,留守儿童难以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容易形成自闭的心理。长期得不到亲人关爱的留守儿童渐渐淡漠了对亲情的渴望。再加上留守儿童过早过多地体会了生活的艰辛,认识到父母外出打工是生计所迫,容易产生社会不公的意识。使得他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容易产生偏狭的认识和过激行为。

(二)教育与成长中的问题分析

1.社会环境

我校是农村学校,这里经济不是很发达,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父母为了谋生计外出打工,他们多数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起生活,有的甚至寄养在亲戚家里,这些监护人只能给孩子生活上的照顾,无法像父母给他们以温暖、约束和管理,大多数学生生活在放任自流和情感缺失的环境中,再加上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这些学生的行为习惯极差。

2.学校

“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他们在学校表现出好动、调皮,大胆放肆,在受管理时,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与教师顶撞,有些调皮的孩子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父母委托的监护人,学校在教育无效时,只能采取劝其退学的办法或干脆对调皮捣蛋的“留守儿童”放任不管。另一类学生产生失落心理不爱说话,不爱交流,自卑、孤僻,给教师带来相当大的困难。

3.家庭内部

家庭教育缺失是留守儿童受教育权缺损的重要因素。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任期最长的老师,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情感的培养、性格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的不完整或者缺失,使留守兒童良好习惯的成长受到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教育研究的思路与对策

(一)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事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研究的产生,从根源上来讲,因为长期的城乡发展差距的结果。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解决农村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研究,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统筹城乡发展。为此,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提高城镇化水平。

(二)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是解决留守儿童良好习惯良好习惯的教育研究的重要保证

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研究的存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不为”,而非不能。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明确规定“农民工子女就学应该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

(三)提高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因此,父母应有开阔的眼界和长远的打算,在物质条件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应该多为下一代考虑,多关心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因为亲子关系直接影响着儿童的人格发展。

1、要求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即使在外地务工,更应该主动与子女的班主任加强沟通。

2、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

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

我们相信通过国家、社会、家庭和学校各方面的努力,互相配合,积极应对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教育中的突出问题,方法措施得当,这些问题是一定能够得到有效解决的,通过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给孩子温暖和关怀,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留守儿童也能和非留守儿童一样健康、快乐、幸福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方铭琳.留守儿童良好习惯的关爱教育机制[J].中国农村教育,2007(10):32.

[2] 常青. 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人格特征研究——以江西玉山县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17-23.

[3] 王璠.统筹城乡发展与体制创新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5):19-24.

17.“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篇十七

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有了这样的体会:

一、孩子习惯的养成,家庭教育尤为重要。

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形成一个观点,建立一个信念,养成一个习惯,都需要经过反复的教育和训练;矫正一个不良习惯,纠正一个错误观念,更需要长期的、耐心的教育。所以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工程,需要长期抓,切不可“前松后紧”、“一暴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有耐性,要不怕反复,要持之以恒。“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家庭教育的好办法很多,但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如果没有耐心,动不动就发火,结果只会是功亏一篑。

二、考试是检验学习进度的指标,而不是决定一个孩子学习成绩的全部。

考试不仅仅是考查知识,更是考查习惯。因此,不能把在考试中出错简单的归结为不认真、不努力。家长应和老师一起给孩子寻找原因:听课时否认真?不懂能否发问?平时书写是否整洁有序?学习方法不当还是不够用功?孩子上课不认真,请与老师一起分析:是会了?听不懂?还是没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说服教育或补课。只有他想学才能学好,否则,只能是大家痛苦。

三、适度引导避免失去学习兴趣。

在教育过程中不可过多进行督促。老在别人的被人监督下才去学习,会使孩子变的非常被动,慢慢会失去学习主动性。恰如其分的提醒和督促是必要的,是为了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而做的措施。因此,要注意讲究方法,提醒孩子注意当天的作业必须在几点前完成,尽早安排能让自己有更多自主的时间。家长不要按自己的意愿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以免孩子产生厌学情绪。另外家长应学会长话短说,不必要的话不说。

四、鼓励为主,批评为辅。

表扬是促进孩子成材的关键,要善于肯定孩子的成绩。如果你的孩子取得了好成绩,请给他一个拥抱、祝贺,买一本书或一套衣服作为奖励。淡忘孩子以前的不足,多看进步,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建立良好的心态,并且鼓励他做到信念永存、脚踏实地,这样,你的孩子一定能获得成功。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让我充分认识到养成教育的重要性,提醒从细微处着手,从小注意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把出现诸多问题的“要我学”变成由良好习惯支撑的“我要学”,即由被动变为主动。

人的一生是终身学习不断充实的一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不断汲取知识,丰富体验。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的读书心得体会2

今年暑假我借了一本《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我用心读了而且做了摘抄。这本书是由教育专家的、和青年学者撰写的一本有关养成教育的专著,主要包括养成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养成教育的14项内容及操作两部分,重点介绍学习习惯与学习个性的养成。看后,我觉得不仅对于一个教师而且对于一个家长都是非常实用且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本书以养成教育为核心理念,介绍了养成教育的理论、内容、途径以及方法,并具体解答了道德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思维习惯该如何培养的问题。

这位学者认为终生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既不是在学校学到的科学知识,也不是在实验室里获得的科研实践,而是幼时培养的良好习惯。这个例子就很好地说明了教育实际上也就是培养习惯。陶行知先生也说:“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作者提倡“养成教育”,也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他认为养成好的习惯能使人终身受益,养成坏的习惯则是贻害无穷,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能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学生的成才奠定较好的基础。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教育的习惯,而所谓培养,就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进行教育和训练”。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经指出:“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多一个好习惯,就多一份自信;多一个好习惯,就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多一个好习惯,就多一份享受优质生活的能力。因此寻求最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是教育者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实践和探索的目标,通过养成良好的习惯,解放学生的大脑,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提高成绩;同时健全人格,以便学生学会做人,健全心理,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实现素质教育。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任重而道远,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矫正坏习惯、培养好习惯是不能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耐心地训练学生,也需要多方面的教育力量协同配合,才能达到最终目的。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的读书心得体会3

近来我有幸拜读了《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一书,书里面关于养成教育的一些深刻见解,让我受益匪浅。本书是一本关于养成教育的专著,不仅科学严谨,而且实用新颖。我深深赞同作者的教育观点: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习惯必须从小养成。

“有的孩子做作业,边做边玩,心思不能集中在作业上”,“有的孩子上课听讲静不下心来,一会儿跟同学说话,一会儿玩手中的东西,一会儿看看窗外”相信很多老师在管教孩子方面都有过这些难题,有时还真让我们对这些孩子们无可奈何。我认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造就一个人一生幸福的基石,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我们做老师的责任,我们应更多的去关注一下他们的学习以及平时在校的生活习惯。当然学校也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了许多好的有关细节教育的要求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习惯是可以养成的,习惯养成之后看上去很简单,但是养成的过程却不是简单的。如果养成了不良习惯,要把它转化成良好的习惯,就要经过一个痛苦的过程。为了不让孩子经历这种痛苦的磨练,我们从一开始就要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你的一言一行都逃不过孩子的眼睛,孩子们现在的模仿能力是最佳时期,他们会模仿你的一言一行,所以要想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首先要严于律己,从我做起,为人师表,言行一致。当然孩子的良好习惯的培养不是学校单方面就能做到的他需要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相互配合。

就那我们班的吴妙研同学来说,她以前逃过半天学这对于一个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多么恶历的行为。问其原因才知道由于家庭作业没有完成不敢来上学,怕老师告诉家长,自己回家又挨打了。通过了解我知道她和妈妈的关系很糟因为每当她犯错误时妈妈就会打她,而爸爸又在很远的地方工作无法照顾她,因此她就对妈妈产生了恐惧的心理。

事后我找到她的妈妈通过我们相互沟通如何教育孩子,慢慢的她们母女的感情融洽了许多,学习上也进步了。如果我们对这件事情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孩子就有可能经常性的逃学形成习惯,到那时在去纠正它将会是一件很难的事。正如人们经常说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习惯的力量强大而顽固不可融化,习惯一旦形成,终其一生,便难以改变。这里讲的“本性”,当然不是人与生俱来的,很大程度上,是在后天养成的,也就是说,与自我长期来的习惯是密不可分的。

正如书中原序部分提到的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论述家庭教育的专著《颜氏家训》就十分强调教育应从小抓起。颜之推说:“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岁数,可省笞罚。”其中蕴涵着一个习惯养成的道理。习惯的力量是一种顽固而巨大的力量,也就是说习惯一但养成那么就很难在改变。当然好的习惯是让人们享受终生的,如果一个学生学习很认真那么他踏上社会后工作、生活、做人处事都将会是一个严谨、负责任的人。

因此我认为,良好习惯的培养应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去与学科知识有机相溶来渗透做人道理,来养成学生的基本习惯。作为教师,应当担负起相关责任以及承担相应的任务。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的读书心得体会4

为了使自己的教学更完善,更为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最近,特地拜读了孙云晓老师的《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一书,我一下子就被深深吸引了,现已经读完了六个章节。

我觉得这是一本给人思想影响深刻,指导我们如何做好教育工作的一部好书。闲暇时读读孙老师的著作,既能增加趣味,又能增长知识,更重要的是让我学会了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同事,对待学生,对待自己正在牙牙学语的儿子。我不断地告诫自己,一定要耐心地等待儿子长大。朱永新老师说:“云晓是一个真正走进儿童世界的学者;而我们通过阅读他的作品,在走进孙云晓世界的同时,也走进了儿童世界。”

这本书强调的主要是好习惯的养成决非一日之功。据专家研究,一个习惯的养成至少需要21天的时间。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不论什么工作必须靠教师做长期的、耐心细致的工作。真正的教育不是单凭说教,而是靠训练。没有强化训练就养不成习惯。比如说要培养学生不乱扔纸的习惯,班主任老师教育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施加压力,告诉他必须怎么做,否则会有什么样的后果,直到养成习惯为止。世界上的事情,怕就怕认真,怕就怕坚持,如果你真的凡事认真,坚持去做,别的老师能做到的我们也一定能做到,这就是习惯的养成,坚持才有习惯,习惯在与坚持。

另外我们学生的写字习惯,早读习惯等等,都要经过老师的强化,学校的督察等强化手段,达到一定的效果。“许多养不成习惯的教育,都是一壶烧不开的水;教育习惯比一般的教育失误更影响孩子成长”。这都是孙云晓老师的至理名言。“什么是教育?当你把你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爱因斯坦的这句话说的非常机智。真正的教育是忘不掉的,孙云晓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观点“忘不掉的才是真正的素质。什么是忘不掉的?习惯就是忘不掉的,它成为一种自动化的行为、稳定的行为,它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固的联结。”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再次看出,培养一个好习惯是多么的重要。

上一篇:外架安装劳务承包合同下一篇:不断创新机制体制 强化权力运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