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建设局三服务工作总结

2024-07-24

区建设局三服务工作总结(精选6篇)

1.区建设局三服务工作总结 篇一

区粮食局三服务一争创活动总结

区粮食局三服务一争创活动总结

开展“三服务一争创”活动是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提升政府机关形象,改进工作作风的重要措施,区粮食局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粮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基层和群众是否满意来检验机关工作的成效,积极开展“三服务一争创”活动。

一、统一思想,强化服务意识。

区直机关工委召开“三服务一争创”活动动员会议后,粮食局党委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了党委会,对活动开展作了全面安排部署。党委会后,局机关召开了全体人员会议,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学习了《关于在区直机关广泛开展“服务发展、服务群众、服务基层,争创优秀服务机关”主题实践活动的实施意见》,并进行了认真讨论。通过学习讨论,全体干部职工进一步加深了对开展“三服务一争创”活动的目的和意义的认识,为开展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同时,要求广大干部职工从强化服务意识入手,切实找准在思想观念、工作方法、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拓宽服务领域,改进服务方式,全面提高对粮食服务工作的认识。

二、围绕中心,提升服务水平。

一是提升为粮食生产者服务的水平。认真落实粮食收购政策,创新服务,带动农民增收,保护农民利益;引导有条件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以主食为重点的粮油深加工,提升粮食产业的带动力和辐射力,促进行业发展。二是提升为粮食经营者服务的水平。()依法开展粮食流通统计检查,帮助企业和粮食经营业户建立统计台帐,有效规范粮食市场秩序;落实粮食收购许可证制度,简化办理程序,鼓励社会主体参与粮食购销活动,搞活粮食流通。三是提升为粮食消费者服务的水平。对企业粮食出入库情况及原粮卫生情况进行全程跟踪,保证入市粮食质量安全;强化粮食市场监测、做好粮食应急预警工作,促进粮食供求总量平衡和价格基本稳定。同时,积极开展“放心粮油”工程建设,扎实推进“放心粮油”进农村、进社区活动,让广大居民吃上放心粮。

三、注重长效,提高服务质量。

把健全和完善机关工作运行机制作为一项治本措施,建立健全领导带头、全员参与、目标管理、严格考核的工作机制。制定服务标准、明确服务机制,促进服务事项和服务行为制度化、规范化,逐步优化服务流程,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规范工作制度,完善行政问责制度,工作承诺制度,深化政务公开、党务公开制度,坚持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严格责任追究,坚持考核奖惩,调动机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逐步提高粮食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高服务质量,努力推动“三服务一争创”活动常态化、长效化。

2.区建设局三服务工作总结 篇二

1.1 基本现状

一直以来,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农机化水平位列山东省乃至全国的前列。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不断加大,新农村建设等惠农政策不断出台,兖州区农机化水平不断跨上新台阶。目前,大中型动力机械和复式高新农业机械拥有量得到迅猛发展,粮食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8%,形成了涵盖9大类1 000余个品种的农业机械生产集群,农业机械经营如雨后春笋般地遍地开花,正向着集约化、规模化和信息化发展的道路迈进。这也大大推动了农机维修服务行业的繁荣,农机维修行业已成为推动农机化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服务产业,在面向农业,服务农民和发展农村经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全区在册农机维修服务网点达到84家,其中供应网点39家,从业人员396人。农机维修网点以乡镇为中心,呈点状分布,主要分布在交通要道两旁,以自建房或租赁房屋为主,发展较为迅速。

1.2 存在的问题

农机维修服务市场的发展是在自发和无序中进行的,没有正确的市场导向和相关政策的扶持,发育尚不完善,还存在许多问题。

(1)政府还没有出台一系列的引导扶持政策,维修服务只是针对现有简易的农业机械,规模小,没有横向联合,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2)维修网点的维修水平不高,生产力低下。大部分维修网点设施简陋,技术力量薄弱。没有新型、大型或专业维修设备,维修工艺简单,维修质量偏低。从业人员没经专业培训,技术水平和文化素质不高,这使得维修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3)当前农机维修服务市场还处于分散化、简单化的初级阶段,没有形成专业化、集团化和分工协作的农机维修服务体系,难以适应现代农机市场的发展需求。

(4)维修服务网点经济效益低。维修服务网点大多处于微利状态下维持经营,大型、先进的农业机械维修不了,配件供应困难,只能维修简易农机具,大多又以电气焊、补胎充气等专项修理为主。

(5)农机维修服务的配件质量没有保障。假冒伪劣农机产品和配件充斥市场,维修点追求高利润,农机户图便宜,维修质量难保障,有的甚至还影响到了农户的人身安全。

由于前期受体制和市场因素的影响,原有的县级国有农机修配厂已全部破产,乡镇农机维修服务站也多数丧失了农机维修服务能力。现在的农机维修服务市场已由个体和小规模维修点所取代。由于维修设备简陋、技术力量薄弱、配件质量低下及缺乏政策扶持等原因,无法承担大中型拖拉机和新型现代农机装备维修业务,农机户“修机难”的矛盾日益突显,农机维修服务市场亟需一批大规模、恢复性的一级农机维修服务网点来解决这一问题。

2 建立农机维修服务中心的目的和意义

为解决这一突出问题,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根据兖州区农机化发展的实际需要,建立大型农机维修服务中心对兖州区乃至整个鲁西南地区的农机维修服务行业大发展都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科学谋划建设农机维修服务中心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趋势,是推进农机节能减排、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必然结果。

2.1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把建设大型农机维修服务中心与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结合起来,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制度创新为保障,强化科学管理,完善服务手段,与国内外知名的大企业强强联合,建立综合性的大型农机维修服务中心,切实解决农机化发展过程中自身链条薄弱的环节,提高农机化的科技含量和综合利用水平,从而增强农业机械化发展后劲。

(2)基本原则。第一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综合性的大型农机维修服务中心建设一定要结合兖州区实际,根据区域内农业机械保有量和今后发展情况进行规划,要突出农机维修服务中心的维修、服务等综合功能,关键要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第二是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引导农机企业积极参与,共同发展。进一步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要让有实力的企业参与进来,特别要积极引导农机销售企业在原有“三包”服务的基础上增加服务项目,可采取“共建双赢”的办法,形成以市场为基础、政策为导向和企业为主体的长效机制。

第三要正确引导,以点带面,以面带动全盘。要利用正确的舆论导向,广泛宣传,广造形势,树立典型。同时集中有实践经验的优秀技术人员到中心去维修服务,对中心的技术人员进行定期的维修服务培训,使他们熟练掌握先进的农业机械维修保养技术。这样农机户对中心的维修质量才能放心,其效益才能有保障,才能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带动全区农机维修行业的蓬勃发展。

2.2 优势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1)具备的优势。一是兖州区农机化水平高,大中型及复式高新农机具拥有量多,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进一步发展,全区可耕土地约有50%进行了土地流转,注册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36家,大型复式农业机械有了长足发展,这对农机维修市场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二是兖州区是全国重要的农业机械生产基地,农机产品覆盖9大类1 000余个品种,形成了粮食生产耕种收最大的产业集群。是全国重要的农机维修配件销售集散地,质量可靠,配件齐全,便于发展农机维修服务业务。三是随着兖州区农机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农机部门锻炼培养出了大批的懂管理、会技术的优秀人才,为建立综合性大型农机维修服务中心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同时,国内外各大农机生产厂家纷纷在兖州区设立“三包”维修服务点,这也给联合大企业共同建立综合性大型农机维修服务中心提供了必要的先决条件。

(2)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建立综合性的大型农机维修服务中心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二是强强联合,需要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依靠大企业共同创办综合性大型农机维修服务中心,通过实际调研,制定切实可行的可行性报告,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维修场地、维修设备等的规划和筹备,一系列手续审批等,都需要政府出台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三是要规划好综合性大型农机维修服务中心的近、远期目标,统筹兼顾,解决好大中型动力机械及复式高新农机具的维修服务问题。

3 建立农机维修服务中心的保障措施

(1)政府合理制定扶持政策,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对农机维修服务中心进行大力扶持。结合当前中央农机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拿出专门资金,对农机维修服务中心的场地建设、技术改进和设备更新等进行扶持,使农机维修服务中心能尽快投入运营,并创造出适当的经济效益。

(2)农机管理部门履行好农机维修管理职能,为农机维修服务中心建设保驾护航。农机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农机维修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将其列为工作重点,加强组织领导,为农机维修服务中心提供正确的政策引导,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农机维修服务中心的建设和正常运行。

(3)农机管理部门为农机维修服务中心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农机管理部门要利用自身的优势,为农机维修服务中心提供新技术培训、解决技术难题、提供法律咨询和维护经营者合法权益等多项服务,保证农机维修服务中心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使广大农机户的农业机械修得放心、用得舒心。

3.区建设局三服务工作总结 篇三

【关键词】航运;港口城市;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

世界主要国际航运中心在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方面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建设航运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航运服务业集聚区有利于集聚航运服务资源,形成强大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是整合航运服务功能、提高航运服务效率、突出现代航运服务特色、规范航运管理的有效路径,也是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的重要平台。当前,南京市下关区要抓住南京市打造长江国际航运物流中心的战略机遇,利用沿江码头资源丰富、航运产业基础较好、省市航运管理和服务机构多数在辖区内等有利条件,突出航运服务业集聚区这一主题,并结合下关滨江开发建设,以规划建设滨江商务区为基地,大力推动南京航运服务业发展,力求实现“航运服务业总部聚集,金融、保险、代理等配套服务汇聚,航运政务服务集中”功能。为此,要尽快成立专门运作机构,编制集聚区发展规划,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

1航运服务业集聚区特征

航运服务业集聚区内的航运服务业按构成要素可以划分为核心层、辅助层、支持层等3个层次:核心层主要由船舶运输业及港口服务业构成;辅助层主要包括货运代理、船舶代理、船舶检验、船舶经纪等组成的航运辅助业;支持层也称航运衍生服务业,包括航运金融、航运保险、海事教育及培训、航运信息咨询、海事仲裁等。综合来看,航运服务业集聚区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1)以港口为依托。航运服务业集聚区一般是以综合经济实力较强的港口城市为依托,融发达的航运市场、完善的服务体系、丰富的航运物流及众多的航线航班于一体,集聚各种航运要素的经济区域或港口城市。一些与船舶装卸、船舶检验、船员服务等有关的企业最初就集聚在港口区域,随着港口区域的不断发展,一些与航运有关的其他企业也不断向该区域聚集、相互联系并不断向外部扩张,逐渐发展为航运服务业集聚区。

(2)以政府为主导。航运服务业集聚区最初是由资源、技术和市场等港口内部力量驱动形成的集群。在航运服务业发展到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后,需要在政府的合理引导下,引入一些国内外著名航运服务企业以形成航运服务业集群。待航运服务业集群具备一定的区位条件和优势后,政府又要发挥其主导作用,制定和出台有利于航运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制度和政策,以吸引更多的优质航运资源积聚,并在政府的规划引领下,最终形成质量较高和稳定的航运服务业集聚区。

(3)以轮轴式为结构。轮轴式产业区的特点是集聚区内企业经济规模较大,集聚区内外的企业联系紧密。集聚区的发展能力及竞争水平主要取决于区内核心企业的发展能力和竞争水平,而且政府会在核心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航运服务业集聚区即具有轮轴式的结构特点:船舶运输业、港口服务业为其轴心,周围辅以相关的中小型服务企业(如货运代理、船舶代理、船舶检验、船舶经纪等),并随着集聚区的发展,逐渐衍生出相关航运支持产业(如航运金融、航运保险、海事教育及培训、航运信息咨询等)。

2建设下关航运服务业集聚区的现实依据

2.1必要性

(1)现代港口城市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上海、天津、大连、青岛等港口城市的现代航运服务业发展较为迅猛,都在走航运服务业集聚发展之路。长三角地区的众多城市也提出建设港航、物流中心的战略设想:上海正在积极打造国际航运中心,苏州、镇江也在积极争取长江下游的航运物流中心地位,长江流域的航运格局将进一步改变。南京必须抓住长江流域航运体系调整的机遇,确立长江国际航运物流中心的地位,确保南京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作为长三角地区仅次于上海的中心城市,南京应抓住机遇,充分发挥长江岸线的资源优势和区域航运服务中心的功能优势,通过航运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进一步推动航运产业的转型升级,赢得新一轮竞争的主动权。

(2)区域服务业特色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南京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南京在“十二五”期间将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运用信息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整合资源,推动全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由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大力促进金融保险、现代物流、软件及服务外包、科技研发、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向集聚区集中发展,着力彰显集聚区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示范、带动和支撑效应。围绕重点功能板块建设,策划、创立一批服务业集聚区,作为产业核心,促进板块功能加快完善。引导各类集聚区加强信息服务公共平台建设,提高集聚区整合资源和集约发展的能力,促进资金、信息等要素以及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龙头企业向集聚区集聚。同时,《纲要》也指出,要推动城区服务业特色化发展,各区要依托区域特色,统筹规划、合理开发、重点培育,积极构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航运服务正是下关滨江的特色资源,下关区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在规划建设中的下关滨江商务区打造航运服务业集聚区,将对促进高端优质航运服务资源向下关滨江汇聚,发挥集聚区示范引领作用,进而完善下关滨江板块商务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这也是下关区域服务业特色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3)下关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必然要求。“十二五”期间,下关区将产业转型作为区域发展的路径,大力实施产业转型工程,坚持“绿色、低碳、智慧”的产业发展导向,按照全面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集聚集约发展水平的要求,重点发展商贸流通、航运服务、旅游文化等产业,优化发展房地产和先进制造业,培育发展商务服务、科技研发、创意设计,逐步形成“3+2+3”的现代产业体系。为了重点发展航运服务业,下关区要充分发挥滨江亲水的地缘优势和航运资源集中的产业优势,加快航运服务业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推动航运主流业务向高端航运服务转型,积极打造航运服务业集聚区,重点发展航运交易与货代船代服务、金融保险中介服务和邮船游艇旅游服务业,力争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航运企业总部集聚地、服务机构汇集区和专业人才孵化器。

2.2可行性

(1)区位优势突出。下关区是南京市6个主城区之一,拥有长江南京段(长200 km)中最具主城立面特色的“黄金岸线”(长9.3 km)。在下关沿线,在江苏省、南京市沿江开发战略实施后,下关区沿江开发急剧升温,成为南京主城区投资兴业的黄金宝地,区域城市功能较为完善,公路和铁路运输资源丰富。作为航运企业总部办公所在地,与位于郊区的龙潭港区等相比,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同时,下关区与浦口地区隔江相望,与上下游港口之间的运输较为便利,是承南启北、串联上下游的中心地区,有利于承载、集聚各类航运发展要素,具有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的良好区位优势。

(2)航运历史悠久。下关地处长江之滨,水路运输历史悠久,长江航运之地位史不绝书。新中国建立后,下关地区的航运业得到迅速发展,一批大中型水运企业和造船工业先后在下关落户,下关沿江岸线成为专业化水上客货运港区。之后,南京港相继获准开展外贸运输,对外国籍船舶开放,成为长江流域江海换装、水陆中转、货物集散和对外开放的多功能江海型港口,成为全国最大的内河港口,而南京的“百里港区”以下关为其中心。

(3)产业基础深厚。下关作为“百年商埠”,凭借滨江亲水的地缘优势,长期以来就是南京航运企业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据初步统计,目前下关地区集聚航运企业约百家,其中包括中国长航南京油运股份公司、南京港口集团等市内龙头企业。2010年当年,全口径税收接近2.5亿元。长航油运股份公司计划到“十二五”后期,发展成为国内专业运输第一、液态油品运量进入全球前十强的企业。下关地区航运配套服务机构较为集中,南京海事局、地方海事局、航管所、船级社等大部分航运服务企业的行政主管部门,以及一批官方或民间自发形成的行业协会均在此集聚,共同构成航运服务业的良好发展平台,也为建设和发展下关航运服务业集聚区奠定良好的产业基础。

(4)后续发展载体充足。规划建设的滨江商务区位于下关滨江核心区域,规划用地2.36 km2,沿江岸线长约2.3 km,未来将新建发展载体384万m2,其中甲级写字楼、高端商业、酒店面积约占60%。通过合理的规划建设,下关滨江商务区将为航运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发展载体资源,成为南京市主城范围内不可多得的可用于成片开发、吸引航运产业集聚发展的黄金区域。

3建设下关航运服务业集聚区建议

(1)成立专门运作机构。建议围绕下关航运服务集聚区的功能建设重点,成立南京市下关滨江航运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发展办公室,专事航运服务业的规划研究、招商引资、协调服务等工作。内设综合部、功能招商部和建设协调部,主要负责协调下关滨江航运服务业集聚区开发建设、航运服务功能建设、招商引资以及航运企业服务工作,全面推进下关滨江航运服务业集聚区发展。需要强调的是,为最大限度地整合和协调相关行政资源,促进航运中心发展,特别是推动航运“软环境”建设,建议在南京市级乃至省级层面,构建具有跨部门协调能力的行政机构,为下关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集聚区域航运资源、争取更高层面的政策支持奠定良好的运作基础。

(2)科学编制集聚区发展规划。尽快启动《下关航运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委托权威机构对下关滨江区域的航运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尽早形成可实施的发展规划方案。把航运服务业集聚区作为滨江商务区的先行建设区域,依托航运服务集聚区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通过功能整合和提升,以航运服务业为龙头,形成航运企业云集、航运要素市场繁荣、配套服务完善的航运特色区域,使下关航运服务业集聚区成为南京市滨江商务区的核心区域。同时,通过将特色资源做大做强,不断提升下关航运服务业集聚区的层次和能级,争创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以争取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3)注重航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结合下关滨江地区城市再造,建设高端商务载体,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大型船运、货代、船代、邮船公司等企业和航运保险机构及航运法律等服务机构入驻;建立面向长江流域的航运采购分拨中心、营运结算中心;利用计算机和现代网络通信技术,整合现有口岸通关系统资源,实现口岸管理部门、服务部门、生产企业和贸易企业的信息互通,降低物流成本;培育发展航运规划展示及招商宣传、航运行业资源整合、航运公共信息服务、航运企业综合服务、航运研究咨询等航运公共服务功能;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建立航运交易和人才服务公共平台。

(4)加强航运金融服务业发展。下关在重点推进航运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同时,要大力发展航运保险、租赁、信托等金融业务,通过航运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带动整个滨江商务区金融业发展和提升,从而为现代化滨江新城区的建设发展提供完善的金融服务环境。

(5)加快培养高层次航运人才。下关建设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建设区域性航运中心,需要大量高端复合型航运人才,即在航运经营管理、航运经济、航运金融、航运政策法律、航运市场建设和管理等领域具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中、高级人才。为此,一方面要加快航运人才培养,加大航运职业教育和培训力度。以下关职业教育中心异地重建为契机,通过与综合实力较强的海事院校进行合作共建,以航运特色打造为路径,不断优化区职教中心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并以其作为共建载体,将下关航运服务业集聚区作为海事院校的人才培养基地,成为航运人才聚集和培养的平台,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集聚的机制,大力实施人才集聚与科技创新工程,吸引海内外高层次航运服务业人才在下关集聚,为下关航运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4.区建设局三服务工作总结 篇四

临沧市临翔区博尚镇在深化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试点工作中,认真总结“四群”教育的做法和经验,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积极探索“六三”工作新方法,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让群众得到实惠。

“三清”法增强服务群众底气。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基层干部做到“户情清、民意清、政策清”。扎实开展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三深入”活动,认真落实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建立102个民情责任区,联系群众13495户,876名干部直接联系群众2601户,建立民情台帐20套,让基层干部清清楚楚掌握村情户情。采取随机调研问、蹲点联户问、设箱定点问、书面调查问、谈心谈话问等方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市、区领导深入乡、村随机调研82人次,区、镇派出136名党员干部下基层蹲点走访农户3552户,设置意见箱34个,发出征求意见表1535份,开展谈心谈话1705人次,征求到意见建议2775条,让基层干部清清楚楚了解民意。认真梳理惠民政策27项,编印发放服务手册4500册,组织党员干部培训21场(次),让基层干部清清楚楚知晓党的各项惠民政策。

“三办”法做好服务群众实事。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实行 “立即办、限时办、销号办”。以问题为路径,认真梳理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建立问题解决销号制,实行责任终身追究,是谁的责任就由谁负责解决;坚持边整边改,能够解决的立即解决;对需要一定时间的,制定措施,明确解决时限,逐一解决。

活动开始前共梳理出群众反映急需解决的问题20个,活动开始后,共梳理出问题202个,已及时整改64个,正在整改41个,列入计划整改97个。

“三帮”法突出服务群众重点。结合乡、村发展实际,采取 “帮信贷、帮产业、帮建房”措施,增强群众发展致富能力。充分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村融资贷款,抓好工、青、妇等小额信贷担保贷款,争取群众建房贷款政府贴息、产业抵押贷款,联户担保贷款等渠道,帮助群众解决贷款难问题。去年以来,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社24个,建设信用村1个,发放信用贷款8460万元。以发展庄园经济为突破,充分发挥优势产业的带动作用,引导群众发展“烤烟、油菜、茶叶、畜牧”等高原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全镇共组建党员先锋队23支,抗旱助春耕支农服务队12 支,帮助建设爱心水窖620口,义务参加劳动1670 人(次),发展优势产业 15.76万亩,建设烟草庄园1个。狠抓美丽乡村建设,每幢建房补助1.5-2万元,建盖新民居房615幢,发放民居房建设补助款916万元。同时,积极支持村组完善水、电、路基础设施。

“三强”法提升服务群众能力。通过“强队伍、强阵地、强机制”,为优质服务群众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认真落实“三培养”措施,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中的优秀党员培养成村、组干部。认真做好村“两委”换届工作,配齐配强村“两委”班子。选配大学生村官10人,新农村指导员21人,党组织常务书记37人。在实现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全覆盖的基础上,建设镇为民服务大厅1个,启动建设自然村级活动场所38个。在认真落实“四群”教育七项制度的基础

上,建立健全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有效机制,建立健全解决群众反映强烈问题的责任追究机制,建立健全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长效机制。

“三抓”法树好服务群众形象。以开展活动为契机,采取

“抓宗旨、抓监督、抓整治”,改进思想作风,树好服务群众形象。以《党章》为镜,以群众为镜,以模范为镜,学习提高,对照检查,纯洁党性,强化党员干部为民服务宗旨;通过民主生活、民主评议、民主监督三个环节,抓好干部作风监督工作;通过教育提醒诊病、组织调整祛病、分类处置治病三种疗法,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全镇共开展学习64场(次),参加学习2597人次,撰写读书笔记914篇,撰写心得体会660篇,撰写党性分析材料 360篇,向流动党员寄送材料36份,打电话和信息通知87人,召开专题学习生活会96场次,集中研讨135场次,开展民情体验344场次。

“三得”法畅通服务群众渠道。严格镇、村服务群众工作纪律,做到群众反映诉求时“找得着人、说得上话、办得成事”。镇、村建立值班责任制、去向告知制,统一制作告示牌,公开干部去向及联系方式,让来办事的群众找得到人。建立办理群众诉求责任制,做到“来信来访认真办、来人诉说认真听、反映问题详细记、办理情况有回音”,让群众说得上话。认真落实每月一次的民情分析联席会制度,认真研究群众诉求,明确办理责任,让群众办得成事。对群众反映找不着人,说不上话,办不成事的严肃查处。

5.区行政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篇五

一、全区行政服务体系建设运行情况

我区于5月成立了区级行政服务中心,陆续建成镇级便民服务中心5个,村级便民服务室86个。区行政服务中心在建设运行过程中,立足搭建平台,着眼长远发展,始终把服务大厅作为优化环境促进发展的重要平台来打造。在建设“服务型”、“阳光型”、“高效型”政府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各级行政服务中心呈现出政府转变职能、依法行政的新气象,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区委、区政府对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和运行情况高度重视,专门召开了区长办公会,按照“应进必进”的原则要求全区16家行政单位必须进中心设立服务窗口。由于受客观条件限制,目前,区级行政服务中心已进驻9家单位,设立9个服务窗口,行政审批事项63项,分别是区经改局(5项)、区人社局(10项)、区国土分局(8项)、区民政局(11项)、区人口计生局(1项)、区卫生局(4项)、区住建交通(5项)、区文体局(15项)、区安监局(4项)。中心现有窗口工作人员8名,管理人员2名。

镇级行政服务中心中除镇的镇级便民服务中心由于设置在镇文化活动中心,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加上服务中心空间狭小,硬件基础设施设置不全,部分群众仍习惯于直接到镇直各部门办理相关事务,致使便民服务中心承办的服务项不多,日常运转强差人意外,其余四个乡镇的镇级服务中心均在正常运转。

东沟镇便民服务中心于底投入使用,积极推行“一站式办公,一站式服务”的运行模式,设有司法信访、民政残联、劳动保障、财政查询和计划生育等5个窗口。中心现有窗口工作人员5名。目前,镇采取了“办理+全程代理”的服务模式,推行“六公开”、“五规定”。“六公开”即:服务内容公开、办事程序公开、申请条件公开、申报材料公开、办结时间公开。“五规定”,即:一般事项直接办理,特殊事项承诺办理,重大事项联合办理,上报事项负责办理,控制事项明确答复。

梁子镇便民服务中心设有政务值班、综合服务、劳动保障、土地城建、计划生育、民政扶贫、综治维稳、农业服务8个服务窗口,服务事项58项,窗口工作人员8人。服务中心实行现代化办公,现代管理手段,各窗口配有电脑及便民服务手册。另外,中心对企业和群众申请办理的各类事项,实行“一窗受理、内部动作、上下联运、全程服务,”变群众跑为干部跑,变多次办为一次办,以便民服务中心的窗口为纽带,形成一条连接市、区、镇与企业、群众之间的办事服务链。去年以来,全镇共办理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共计3000余件。

沼山镇便民服务中心设有民政、城建、综治信访、农业、新农保新医保等5个服务窗口,窗口工作人员8人。中心规定:凡是由自已审批的能够立即审批的就当场审批;需要审核的三日内审批到位;需要上报区审批的第二天就必须送到区有关部门进行审批。

涂家垴镇便民服务中心设置服务窗口8个,配备服务人员10名,涉及服务项目11类35项。进驻镇便民服务中心的窗口有:政务值班、综治维稳、计生、财政、新农合农保、民政、土地城建、农业。元——5月,各窗口累计接待办件1100余人次。

村级便民服务室按照市、区的要求,结合我区实际情况,经过多方努力,目前已形成了以镇便民服务中心为主体,村级便民服务室为基础的覆盖镇、村两级的行政服务网络体系,形成了上下互动,统一协调的行政服务新模式。主要提供相关的政策咨询服务,负责所办理事项的初步审核工作,将服务内容统一送到镇便民服务中心进行办理。由于村级便民服务室基本没有行政审批权,因此大多数村级便民服务室只能作为“收发室”。其中,镇村级便民服务室除了新城、胡进、朝英、子坛、花贺、柯畈等村的便民服务运转正常,真正达到了便民服务的目的外,镇其它村的便民服务室在便民服务上流于形式,形同虚设。

二、既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目前,我区行政服务中心运行虽然较为平稳,但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与我区经济发展相比,与投资者、百姓的期望相比,与行政许可法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相比,与区委、区政府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改革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项目进驻不彻底

至目前,中心进驻项目不够,部分窗口单位人员虽已进驻,但项目并没有在中心进行办理,使中心无法实现“进一个门,办所有事”和“一站式服务”的宗旨。有些单位没有在中心设立窗口进行集中办公、公开办事。也有少数单位为保住自身的审批权力,对一些重要的审批事项仍未做到应进尽进,存在“小权进、大权不进”,将重要的服务项目、关键的办事环节,仍放在本单位办理。

(二)业务开展不理想

中心业务开展是中心存在的生命线,但我区中心业务情况很不理想,九个入驻部门,目前没有一个部门的窗口开展业务。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项目进驻中心集中办理率很低,造成大部分窗口工作人员上班时间无事可干,精神状态死气沉沉,久而久之窗口工作人员对中心发展也持怀疑态度。

(三)办件质量参差不齐

从已办理的业务来看,存在办件质量不高,没有按相关规范要求办理的现象。部分窗口仍然按原来的办理程序办理,或在原单位先行受理、办理,致使中心成为“收发室”。如此以来,“中心”在办理过程中成了一个摆设,非但没有起到提高行政效率的作用,反而多设了一道门槛,也增加了行政成本。

(四)考勤考核举步维艰

中心自运行以来,大多数窗口单位工作人员能严于律己,自觉遵守中心考勤制度,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但也有个别窗口单位工作人员更换频繁,工作衔接不够,造成熟悉业务周期变长。由于“中心”没有掌握窗口工作人员的人事权,经济权,造成中心在人员管理上十分被动,仅仅依靠表扬、批评、通报等形式已很难有效管理。

(五)中心管理的职能不强

行政服务中心是区委、区政府为民办实事的一座桥梁、一个窗口。中心发展状况令人精神振奋,但是由于项目进驻不到位、授权不到位,实际上中心一定程度上并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目前,行政服务中心与各窗口单位只是一种协调服务的关系,虽然区委、政府赋予了一定的管理权力,但实际上很难运用到位。以上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体制机制创新滞后不适应当前发展需要的集中表现:首先是部门审批环节多。有的审批项目既要按地域又要按层次报批,这样的事项很难进“中心”按要求一站式集中办理,当事人多头跑的现象难以消除。“中心”无法对其实行有效监督和管理,最多起一个联络沟通的作用。有的部门在“中心”所设的服务窗口,基本上只能起到“收发室”或“挂号台”的作用,体外循环不可避免,审批链条无法紧密连接。其次是在“隐藏”利益上受制。审批项目的背后大都有一系列的收费行为。一些部门靠收费运转或弥补财政拨款的不足,因此有的部门总是以各种理由婉拒进入“中心”。以上现象的实质就是一些部门单位的大局意识、群众意识、服务意识淡薄,部门意识、本位意识、权力意识浓厚。

三、解决我区行政服务工作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必须加快机关效能建设,提升行政服务水平,坚决克服应付态度、畏难情绪,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局的决策部署上来,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把这项转变机关作风的“牛鼻子”工程抓紧抓实抓出成效,确保我区行政服务中心全面提速。

(一)进一步加强对行政服务中心工作的组织领导

成立行政服务中心是涉及各部门行政管理机制、行政理念及方式、权力调整的一项综合改革,推进的阻力和难度肯定很大。因此,一方面各部门要统一认识,形成互动合力。要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践行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严格依法行政、优化投资环境、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高度,支持和做好“中心”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领导,实行强势推动。要利用行政、组织及纪律等手段,强化措施、强势推动、强制入轨。要全力服从服务于“创新服务方式,提升办事效率”的工作大局,真正把我区行政服务中心打造成一流的服务品牌、软环境建设的名牌、人民满意工程。

(二)着力抓好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建设,确保“五个到位”

一是确保审批事项到位。进一步理清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坚持能进则进“中心”的原则,杜绝该进中心的项目留在部门搞两头受理,不允许项目进入中心后再擅自撤回,由于客观原因确需撤回或取消的,必须报经区政府审查同意。各职能单位的职能取向从原来的“审批”转移到“监管”,真正实现管办分离。二是确保业务授权到位。中心窗口要真正实行一站式服务,不能只起“收发室、传达室”的作用,要做到授权到位,使接件、审查、签批、制证、盖章与发证均在中心完成,实行一窗式办结,最大限度方便各企事业单位、社会法人和办事群众。三是确保人员到位。各部门要按照选优配强的原则,把政治思想好、政策水平高、业务素质强、宗旨意识牢的优秀干部放在“中心”窗口工作,要把“中心”窗口作为展示部门形象的物质载体和培养、锻炼、选拨干部的重要平台。四是确保办结时限到位。凡法律、法规、规章明确办事时限应严格执行法律、法规、规章的时限。对服务对象的申办事项能当场办理的,应立即办理;不能当场办理的,应告知办事时限;不予办理的,应说明理由。不符合政策规定的,耐心解释,做好思想工作。五是确保服务质量到位。要组织开展以热心接待群众,规范服务礼仪;耐心回答询问,主动指导申报;细心办理业务,正确把握政策;诚心提供帮助,坚持热情服务;真心为民服务,做到廉洁从政;虚心听取反映,努力改进工作为主要内容的“六心”活动。要通过开展“六心”活动,使窗口工作人员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融入工作的每个环节,真正做到“仪表整洁在身上,热情微笑在脸上,娴熟业务在手上,文明用语在嘴上”,尽最大努力赢得服务对象的满意和好评。

(三)加快计算机网络及电子政务平台建设

要按照“责权清晰、程序严密、运行公开、公开透明”的总体目标要求,抓好经费保障,及时更新窗口设备,加强网站建设,健全网站功能。改进和完善操作流程,为实现网上审批夯实基础,向广大公众全面展示和宣传政务公开和行政服务动态。

(四)创新机制,从求时效向求功能转型

为了更好地突出行政服务中心的集聚优势,提高人民群众办事的舒适感。应紧紧围绕群众需求,强化功能性服务,放大乘数效应,着力提高行政服务工作的时效性、经济性、便捷性,优化窗口设置、流程设置、功能设置,较好地实现从“群众找我办”向“我为群众办”转型。

在办公场所的空间布局上,要紧紧围绕便民、便企、便建的服务宗旨做文章;在服务体系建设上,要切实履行“协调、管理、服务、监督”的职能。

(五)创新手段,从流程化向信息化转型

要积极调整行政服务的理念和思路,根据服务对象的需要调整我们的流程,而不是让服务对象根据我们的流程办事。为此,可依托全区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按照全省统一规范标准和确定固化的行政权力运行流程,建立功能完善的“网上政务大厅”、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业务系统和行政权力电子监察、法制监督系统,实现行政权力的网上公开透明运行。

6.区建设局三服务工作总结 篇六

议方案

区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建议方案

区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建议方案

一、项目概要 项目名称:省市区200年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项目 建设性质:新建 建设地点: 主管单位: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残疾人联合会建设单位:区残疾人联合会 责任人:

建设内容及规模:建成标准化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1处,建筑面积平方米,按照“七位一体”的综合服务需要,购置配

套相关设施。项目投资:项目总投资120万元,分项目投资额及比例为:基本设施建设投资80万元,占%;设备购置投资40万元,占%。

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12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0万元,区级配套资金24万元,自筹56万元。

二、项目建设的背景 区基本情况

1、自然概况

地理位置:平凉市崆峒区地处甘肃东部、六盘山东麓、泾河上游的陇东高原腹部,位于东经106°25′-107°27′,北纬35°12′-35°45′之间。东临泾川、镇原,南依、华亭、崇信,西接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固原,北邻彭阳和甘肃镇原县。行政区划:8月撤销原平凉市,设立崆峒区。全区辖17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1个经济开发区、1个工业园林、252个行政村。全区东西长75km,南北最宽处43km,总面积1936km2,有汉、回、蒙、满等18个民族,其中汉族约占73%,回族约占%,其他少数民族约占%。底总人口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万人,农村劳动力万人,贫困人口6万人。残疾人万人,贫困残疾人2千人。

2、社会经济状况 据统计资料,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亿元,比上年增长%;实现工农业总产值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亿元,农业总产值亿元。全区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68元。粮食总产量达到万吨;底全区肉牛饲养量达到万头。

3、交通道路状况

市区为陕甘宁三省交通枢纽,是古“丝绸之路”必经重镇,素有“旱码头”之称。亚欧大陆桥复线宝鸡至中卫铁路纵贯全境,312国道横穿东西,平定高速公路全线开工,宝中铁路最大货运站位于区域中央,天平铁路、西平铁路正在建设之中。境内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西接兰州,北上银川,东连西安,南下宝

鸡,跨三省而连六县。全区共有车辆7208辆,其中客车2770辆,货车4438辆,货运量641万吨,年货物周转量53672吨,客运量896万人,周转量62747万人。城乡交通营运路线31条,公共汽车93辆,出租车1300多辆。

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现状及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领导、扎实工作,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全区残疾人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社区康复服务逐步开展,残疾人康复受益面不断扩大。止目前,已有名残疾人得到康复服务,其中1500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5000多人次在城市社区和村镇得到了便捷的服务,有效地改善了残疾人的身体功能,增强了参与社会的能力。二是社区康复服务网络建设得到加强。先后创建了社区康复示范点3个,配备了康复器材。创办了崆峒区盲人按摩院,安置4人就业。与红十字会医院、市工三医院联办崆峒区康复服务指导站,设立了低视力矫治点。平凉精神病医院以诊断各类精神病,癫痫、小儿弱智、脑瘫为主,业务扩展有心理咨询、戒毒、按摩理疗等。五年来,医院门诊1760人次,入院治疗精神病人500多人次,治疗出院人数524人次,有效地开展了精神康复和预防工作。三是将社区康复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社区建设规划、区域卫生规划及政府工作计划,依托现有机构和设施,重点开展残疾人医疗康复工作,成立区肢体残疾、精神残疾、视力残疾、听力语言残疾、智力残疾康复技术指导中心和残疾人辅助器具供应服务站,充分发挥了技术示范,人员培训、基层指导、知识普及、咨询转介等作用。万安门社区被省政府残工委授予“残疾人工作先进社区、西郊办事处被市政府残工委授予“残疾人工作先进街道”,兴和庄社区为“残疾人工作先进社区”。我区荣获全省“十五”无障

碍建设先进区,全省先进残联组织,全省抽样调查先进调查办公室等称号。据统计,“十五”以来,全区累计扶持4261名农村贫困残疾人解决温饱。对5000名残疾人进行了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安置1232名残疾人稳定就业,残疾人就业率达到85%。实施复明、助行、助听项目,为524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了复明手术,为贫困残疾人安装假肢28具、捐赠轮椅336辆。为名残疾人提供了康复服务,其中1500人不同程度康复。稳定290多名残疾儿童少年在校就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为300名残疾人提供了法律援助和服务。

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一、实施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项目,是坚持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必须维护包括残疾人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包括残疾人在内的全

体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确保残疾人全面参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大力发展残疾人事业,解决残疾人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关注残疾人的利益,确保残疾人有保障、有尊严、有安全,使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落到实处。

二、实施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项目,是改善残疾人生产和生活条件,努力提高残疾人的生活水平的需求。崆峒区现有各类残疾人万多名,其中有多名处于贫困状况,残疾人占全区总人口的%。虽然政府部门通过各种渠道和康复项目的实施,投入了一定资金,但与残疾人的实际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残疾人生存状况较差,生活水平较低的局面还没有改变。为满足康复服务指导和聋儿听力语言训练,就业服务,进行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提供辅助器具供应发放,扶持盲人按摩业,加快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基础建设,充实服务人才,配备服务设备和器材,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努力提高残疾人的生活水平,全

面提升残疾人的综合素质,发挥综合服务设施工程对残疾人康复服务的作用显得尤其重要和迫切。

三、实施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项目,有利于推动全区残疾人事业全面可持续发展。“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加快新农村建设,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社会团结和睦,更加重视发展残疾人事业,这将为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但是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我区残疾人事业发展还存在着综合服务设施严重滞后,基础管理服务薄弱,残疾人社会保障范围不顺畅的问题,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还不高,影响到整个小康社会建设的步伐。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的建设,可以满足残疾人综合服务水平的提升,推进全区残疾人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

2、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一是项目符合党和国家的政策,有利于增强为残疾人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综合服务设施工程是为残疾人服务的场地,是残疾人直接受益的基础工程,是改善残疾人身体功能和基本生活状况的民心工程,通过康复服务指导和聋儿语言训练、就业服务、职业培训、辅助器具供应。盲人按摩,法律救助、文体活动等系统全面的康复服务,可有效地解决残疾人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特殊困难,为残疾人提供康复训练和服务,从根本上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水平。二是有利于加快和谐社会建设。广大残疾人是小康社会的建设者,又是小康成果的共享者,没有残疾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残疾人由于自身功能障碍,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最需要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的关心和帮助,保障残疾人的权利,发挥残疾人潜能,帮助残疾人实现“平等、参与、共享”的目

标,是党和政府及残联应尽之责。和谐社会首先要让残疾人得到社会的尊重和关怀,解决残疾人康复就业、教育、救助和生活中的各类问题,不断缩小残疾人与健全人生活水平的差距,使贫困残疾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为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有利于促进残疾人事业的全面发展。近年来,通过全区上下的不懈努力,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作联动的残疾人事业格局基本形成,全社会对残疾人事业的认识普遍提高,理解、尊重、帮助残疾人和关心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风尚进一步形成。残疾人生活状况与社会化平均水平间的差距已逐步缩小,残疾人实用技术技能培训多层次、专业化和社会化。残疾人就业遍布城乡各行各业,就业渠道由摊点型向福利企业、民营经济转变。社会保障制度和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建立健全,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得到切实改善、自强、自立、自尊、自信的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提升,广大残疾人通过劳动实现了脱贫致富。四是具备开展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工程的基本条件,崆峒区残疾人联合会组织机构健全,各项服务体系完善,业务人员经过多层次培训,开展综合服务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土地资源,资金及水电配套设施等基础条件具备,切实可行。

四、拟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基本情况 项目建成后可为全区17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西郊开发区和二十里铺工业园区的252个行政村,12个社区残疾人开展各项服务工作。具体情况如下:

五、建设内容与规模 建设目标:

在我区建成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按照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服务残疾人的职能要求,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指导和聋儿听力语言训练、就业服务、职业培训、辅助器具供应、盲人按摩、法律援助,文体活动功能用房和辅助用房,满足残疾人综合服务的需要。

建设内容和标准

崆峒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占地面积3亩,计划建成标准化三层复式全框梁结构综合服务中心办公楼一幢,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包括办公室、财务室、会议室,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指导站,残疾人就业服务所,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服务部,聋儿听力语言训练部,盲人按摩中心,法律服务部、文体活动站等。并按照“七位一体”的综合服务需要,购置配套相关设施。

上一篇:学习现状调查报告下一篇:小学作文:过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