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母亲与家长会》

2024-06-19

《一个母亲与家长会》(精选15篇)

1.《一个母亲与家长会》 篇一

一个母亲的三次家长会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名小朋友,唯有他表现最差;唯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了她的儿子。老师表扬了你,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不了。

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49名。我们回忆他智力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下。”

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的,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

说这些话时,她发现,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去得比平时都要早。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总是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有听到。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她怀着喜悦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种说不出来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一个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的日子,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清华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给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学校。

她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

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这篇短文是从书上抄下来的,每次读完这篇短文都非常的感动。也许孩子不是最出色的,但是,妈妈的鼓励和欣赏给了孩子最大的信心,应该象这位伟大的母亲学习。

一个母亲的三次家长会

母亲第一次参加家长会是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幼儿园老师对母亲说:“我们怀疑你的孩子有多动症,他在板凳上怎么也坐不了三分钟。”母亲听了很伤心。她回到家里,孩子问:“妈妈,老师怎么说?”看着孩子充满希冀的眼睛,母亲说:“老师说,我的宝宝进步了,过去只能在板凳上坐一分钟,现在差不多能坐三分钟了,别的妈妈都很羡慕我,因为只有我的宝宝进步了。”孩子听了,破天荒多吃了一碗米饭,破天荒听妈妈的话早早上床睡觉了。第二次家长会是在孩子读小学时。老师告诉母亲,班里举行数学考试了,全班五十个学生,她的孩子得了第四十九名。老师怀疑她的孩子智力落后,建议母亲带孩子去找医生做个智商测试。母亲在回家的路上流了一路的眼泪。走进家门,看见孩子那双惶恐躲闪的眼睛,母亲强忍住眼泪说:“孩子,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你只要努力,肯定能够超过你的同桌。”

第二天,孩子破天荒不用叫床早早起来,高高兴兴地上学去。

第三次家长会是在孩子初中三年级。老师对母亲说,他的孩子考重点中学是没希望的,能进一般中学就不错了。回家的路上,母亲一路欢欣鼓舞。进了家门,孩子说:“妈妈,老师怎么说?”“老师说了,你只要再加把劲,考上重点高中肯定没问题。”

若干年后,孩子将一份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双手捧给母亲,“妈妈,我知道其实我并不聪明,都是你„„”这时,母亲的眼泪再也止不住了,它顺看母亲的面颊哗哗地流下来。

这位母亲是伟大的,她对孩子的爱的表达方式是艺术的,她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她始终让孩子生活在希望之中,也让她自己始终生活在希望当中。

2.《一个母亲与家长会》 篇二

两岁时母亲已教会他掌握1000多个汉字,从小被誉为“神童”的儿子13岁考入大学

1978年恢复高考时,许多家乡的同学、老师都来信,让曾学梅回去报名参加高考, 但那时,曾学梅已经结婚。尽管放弃高考,她还是坚持每天学习。特别是在儿子出生之后,曾学梅开始用自己的学习方法影响儿子。

1984年12月,华容县下起了入冬后的第一场雪。为了带孩子,31岁的曾学梅把1岁6个月大的魏永康,带到自己的单位饮食公司,“那天特别冷,饮食公司也基本没什么客人。”

因为没顾客,在几乎所有员工都闲着的时候,他们发现了曾学梅身边仅有1岁多的魏永康。“你会写字吗?”一个员工逗着还不怎么会走路的魏永康。正在地上爬来爬去的魏永康点了点头。“嘿!你写字,每写一个字,就给你一粒花生米。”说着,这个员工向魏永康晃了晃手中的一把花生米,顺便给了他一粒。尝到又酥又香的花生米后,魏永康明白了,只要写下字,就能得到花生米,于是他就用粉笔趴在地上写了起来。

从最简单的“人”字开始,魏永康为了能够获得花生米使出浑身解数,在冰凉的水泥地板上写下了七八十个不同的字,也因此,他获得了七八十粒花生米。当魏永康已经不会再写其他字后,大人们沸腾了起来。

其实,曾学梅在魏永康1岁3个月时,就开始教他写字。到了魏永康两岁时,他已经能够掌握1000多个汉字。“神童”的称呼就此传开。

魏永康4岁时,基本学完了初中阶段的课程。后来,魏永康小学只读了二年级和六年级,到1991年10月,年仅8岁的魏永康连跳几级,进入县属重点中学读书。

也是从1991年开始,湖南省内的媒体发现了这个小县城中的“神童”,并进行了报道。“华容神童”进一步升级成了“湖南神童”、“天才少年”。

魏永康在学习方面的天分和智商,确实让人叹为观止。他上中学后,获得了许多各类奖状和证书,其中包括:奥林匹克竞赛化学二等奖、三等奖;物理学竞赛二等奖;(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获奖等等。

1996年,13岁的魏永康以总分602分考进湘潭大学物理系,成为当地年纪最小的少年大学生。

母亲从儿子上小学到大学一路陪读,上高中时还给他喂饭

从魏永康8岁上中学开始,曾学梅就开始了她的陪读人生。

1991年,在中学领导的安排下,曾学梅在学校附近租了一所小房子。在“智商”教育一路凯歌之时,曾学梅对魏永康的“情商”教育似乎并不怎么看重,甚至完全忽视了。

1994年,曾学梅从百货公司下岗,这也让她更加专注地将精力放在了孩子的身上。除了学习,家里任何事情曾学梅都不让魏永康插手。她给儿子洗衣服、端饭、洗澡、洗脸,甚至每天早晨连牙膏都要挤好。为了让儿子在吃饭的时候不耽误看书,魏永康读高中的时候,曾学梅还亲自给他喂饭。她说:“只有专心读书,将来才会有出息。”

从小学到大学,魏永康的生活都是曾学梅一手包办。

魏永康自己曾说,小时候妈妈总是把他关在家里看书,从不允许他出去玩。只要有女生打电话给他,他妈妈都说他不在家,担心分散他的精力。因此,他养成了不爱说话的习惯,周围的同学也渐渐疏远了他。

1996年9月,魏永康在妈妈的陪同下来到湘潭大学。曾学梅强烈要求陪读。考虑到魏永康年纪确实太小,生活尚不能自理,学校特地安排曾学梅做勤杂工补贴家用,还划拨了一套一室一厅的住房供他们母子无偿使用。

母亲陪读的生活,一直持续到魏永康大学毕业。

儿子被中科院劝退时,母亲“恨不得他死了才好”

2000年5月,17岁的魏永康以总分第二的成绩,考进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成为硕博连读研究生。曾学梅不再陪读,但并没有感到会出什么问题。她觉得“儿子那么聪明,很快就能学会各种生活技能的”。

但事与愿违,脱离了母亲的照顾后,魏永康“失控”了。他完全无法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热了不知道脱衣服,大冬天不知道加衣服,穿着单衣、趿着拖鞋就往外跑;房间不打扫,袜子脏衣服到处乱扔,屋子里臭烘烘的;他经常一个人窝在寝室里看书,却忘了还要参加考试和撰写毕业论文。为此,他有一门功课记零分。而没写毕业论文,也最终让他失去了继续攻读博士的机会。

2003年7月,魏永康连硕士学位都没拿到,就被学校劝退了。

“我当时恨不得他死了才好。”曾学梅说,当她得知消息来到北京的中科院后,指着中科院的大楼,让儿子跳楼。她还指着旁边车水马龙的道路,让儿子去被车撞死。“这么好的条件不争气,你去死!”

曾学梅咬牙切齿地骂,父亲魏炳南则骂她:“孩子压力已经那么大了,你还这么骂他,是火上浇油!”

曾学梅说,自此之后,她和儿子几乎不怎么交流了。

如今母亲反思教育儿子的方式,老泪纵横悔已迟

被中科院劝退学后,魏永康开始离家出走。最长的一次,整整39天。魏永康用了近500元钱,跑了16个省市,先后去了杭州、宁波、舟山、上海、郑州、茂名、湛江等地玩。当他去玉林玩时,把剩下的钱弄丢了,落了个身无分文的境地。最后,还是警察将魏永康带回到了曾学梅的身边。

nlc202309091510

“我不怪他,只怪我自己的教育方法太狠了,对他也太狠了。”如今的曾学梅开始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她说,如果当时能够鼓励儿子,或者不骂儿子那么狠,孩子也不会出现更多的问题。

魏永康的这次出走,正是因为挨了母亲的打。事后,曾学梅自责地说:“是我的错,真的全部是我的错。后面的这一段错都在我,全部都是我的错。我真是太对不起他了。”此后,她和儿子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样了。“我有心结,他也有,但千错万错还是我的错。”

曾学梅今年已经63岁,丈夫魏炳南已在2009年去世。而儿子魏永康在经历了几次求学失败,已经工作了近4年时间。每个月,魏永康会给曾学梅打一个电话,但谈话的内容却异常简短而且形式化,“怎么样?”“放心呀!”“保重呀!”基本上翻来覆去就是这几句话。

现在,曾学梅已经“百病缠身”。她说,吃的药比饭还多,就是靠吃药过日子。“脑萎缩、脑梗塞、慢性胃炎、双肾囊肿、骨质增生,从头到脚都是病。”由于病情的恶化,曾学梅已经很难听清讲话了,她也多了一个“外号”——聋子。

“我现在最怕别人问我:‘你家永康怎么样了?”曾学梅说,每当她听到别人这么问她,她都会避而不答,直接找理由离开。而逢下雨天碰到熟人时,她会将伞斜着挡住自己,只因怕人问起儿子魏永康的近况。

自从2010年魏永康结婚生子后,曾学梅一年里有一半的时间生活在湖南邵阳。邵阳是她的娘家,也是儿媳的娘家。

“我想把孙女接过来,我来教育她。”曾学梅说,孙子现在已经6岁,孙女也已经两岁,她将生活的重心更多地放在了孙子、孙女身上。

在孙子、孙女面前,曾学梅被禁止提及的一句话,就是“你爸爸在你这个岁数,已经……”将孙子、孙女的童年与儿子的童年作对比,是绝对不允许的。她曾经与儿媳商议,她来教孙子文化知识,而儿媳教他生活能力、做人做事。但“实验”的效果却并不理想。

曾学梅不愿意在邵阳当地治病,怕增加儿子一家的负担。所以,她一直在邵阳与华容之间奔波,“儿子、儿媳都不让我回华容,每次都是我偷偷回的。”

“每次到儿子家,就看到孙子的玩具又多了,而之前教的东西已忘了一半。”曾学梅说,在儿媳“想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的强烈要求下,她只能将自己的教育穿插在孙子的“游戏”之间。

在2000年魏永康到北京上学后,曾学梅还专门教过一个同事的孩子,尽管只教了一年多时间,但是那个孩子之后也高分考入了全国重点大学。

但儿子退学之后,曾学梅也开始反思教育孩子的方式。

“我曾经写过一本教育孩子的书,还希望能够在永康毕业的时候发表,当时已经写了三四万字。”曾学梅说,在儿子退学后,她一气之下,将她写的那本书全都撕了。

链接:魏永康简历

1995年,12岁,湖南省中学生奥林匹克化学竞赛三等奖。

1995年,12岁,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岳阳赛区一等奖。

1995年,12岁,湖南省中学生奥林匹克化学竞赛岳阳赛区一等奖。

1999年,16岁,湘潭大学纪念爱因斯坦诞辰120周年物理知识抢答竞赛二等奖。

2003年魏永康被中科院退学后,始终都没有找到未来的“出路”,之后的求职、求学之路则一路坎坷。

2005年10月,上海一家航天研究机构知道魏永康的情况后,邀请他去上班,由于生活的“不适应”,他辞去工作。此后,魏永康曾在深圳、南京等地工作,在他辗转求职的过程中,他还曾参加过北京工业大学生物物理专业的研究生考试,但最后没有成行。目前,魏永康已在一家公司从事软件开发工作4年。

3.《一位母亲与家长会》 阅读答案 篇三

7.母亲为儿子成长所受的委屈与今天儿子考入清华的喜悦交织在一起。(2分指出悲与喜交织的具体内容即可)

8.例:选句: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一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位。品味:面对老师对孩子成绩差的指责,母亲没有责怪儿子,而是巧妙地指出应改正的地方和需要努力的方向,使孩子树立信心。母亲这善意的撒谎,实则是对儿子的激励和期待。(3分,选句1分,品析言之有理2分)

9.十几年来,为了我的进步,忍受了不少委屈。你的儿子让你受累了。(3分,续写的话符合人物身份和特定的情景即可)

10.赞成。这是老师对学生情况的真实反映,体现了老师希望孩子进步的良苦用心。(不赞成。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即使对成绩差的孩子也要多加激励和赞赏)(3分,回答是否赞成1分,简述理由或建议2分,理由或建议能扣住自己的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母亲的菊花阅读答案

2.《我的母亲》 阅读答案

3.《母亲》阅读答案

4.《母亲的书》琦君阅读答案

5.阿蓉《母亲的眼泪》阅读答案

6.《母亲的诗》阅读答案【推荐】

7.《母亲的诗》 阅读答案

8.《母亲为我扎红带》阅读答案

9.《母亲与麻雀》 阅读答案

4.一位母亲与家长会读后感 篇四

从小受老师和家长的教育都说人要诚实,但是不是所有的时候都要诚实才好?

暑假期间,经过老师推荐,我看了一篇文章,题目叫《一位母亲与家长会》 这篇文章叙述了一位母亲三次参加孩子的家长会的故事,一位母亲与家长会读后感。第一次母亲去参加孩子幼儿园的家长会,老师说怀疑她的孩子有多动症,让她带去看看。当儿子问她时,她却说老师表扬孩子有进步了,原来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饭而且没有要人喂。第二次是去参加儿子小学的家长会,儿子考了全班的倒数第二名(全班5 0人),老师又批评了儿子,说孩子的智力有问题,让带去医院检查,读后感《一位母亲与家长会读后感》。儿子问母亲,母亲对儿子说老师只要细心一些,就能超过同桌,因为同桌考了21名。第三次母亲参加孩子的中学的家长会,虽然没有听到老师对儿子的指责,但却得到的是儿子考重点高中有危险。母亲鼓励儿子,老师说只要他努力就很有希望考取重点。在母亲一次次得鼓励下,儿子考上了清华大学。这位母亲几次去参加完孩子的家长会都对孩子撒了谎,然而正是因为孩子的母亲撒了谎,才使孩子走向成功。我不得不佩服这位母亲的教学方法,一般家长听到孩子在校不听话都会控制不住。是什么导致了 母亲这样做呢?我想这一定是那位母亲对孩子的爱。我敢肯定,这位母亲除了说老师表扬了孩子,在家她对孩子的付出一定不少,比如对孩子的辅导。但我不是说听到老师评价孩子在校不听话就动手动脚的家长不爱自己的孩子,他们也非常爱自己的孩子,只是方法没有找对而已。我也不是说要让家长在孩子的目前就撒谎,我觉得如果是对孩子的成长有好处的事,即使是善意的谎言也没有什么不好。

5.一位母亲与家长会读后感 篇五

文章的大意是这样的: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名小朋友,惟有他表现最差:惟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了她的儿子。“老师表扬了你,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以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有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49名。我们怀疑他智力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的,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总是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有听到。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她怀着喜悦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幅着儿子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6.一个母亲的忏悔 篇六

可是,我的孩子,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一定会站起来大声地说“不是那样的”、“你那样说并没有那样做呀”。是的,孩子,你应该那样的,因为妈妈的确言行不一。此刻的妈妈,也陷入了深深地自责中……

记得你7岁时的一天,我推开家门时心情糟透了:

我,一个天天研究探讨家庭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天天到处给别人讲如何教育孩子的教育工作者,竟然听别的孩子说老师也打过我的孩子的手心?被老师打手心定然是做错了什么,而且一定很严重,才惹得老师那么生气。

当时的情形是,你的玩具在客厅摆了一地,你正玩得发疯。“停了!”我的声音是不高,可发出的绝对是齿间音——感觉到自己气得牙齿在剧烈地碰撞!而你,也许是太投入了,也许正玩在兴头上,根本就没做出和我要求一致的反应。“我说,”我顿了一下,“你,停了!”记得你当时就没看我的脸色,只接了句“马上”,并不曾停下来。

我冲上前去,几脚踩下去,并大声呵斥:“‘驴上’都停不下来,还‘马上’?现在继续玩,继续玩呀!”

你呢,茫然的脸上挂满泪水一可怜的你,都不知道妈妈因何发那么大的火。

孩子,妈妈那时也许就是“恶魔”,就是“暴君”,妈妈那时一定忘了自己也曾因贪玩而书写不认真被老师罚站的情形。当妈妈振振有词给别的父母讲“成长就是不断犯错不断改正的过程”时,似乎又看到了你流泪的脸颊,似乎听到了你的啜泣。

社会在发展,电脑连同网络也进入了千家万户,咱家也要安装电脑了。

你欢呼雀跃,递螺丝刀,找梅花起子,跑前跑后地忙活。电脑安好时,我开了口:“这就是我写文章用的纸和笔,不要乱碰。”而你,只收获了这么一句,当时就失望得耷拉下了脑袋。

多少次,我在敲击键盘时,余光里,你倚着书房的门边,舔着手指,一脸渴慕地瞧着电脑。你肯定想摸摸电脑,想感受一下网络的神奇,而我,一声呵斥,你马上又退回自己的房间,在电脑如此普及的今天,我断然将你隔在网络之外,又何曾想过你的感受,关注过你的情绪?如今想来,我的确是残忍至极!

是的,我好像真的不很关注你的情绪变化。

还记得那次受朋友之邀在酒店用餐,阿姨很热情地说:“你点完了,让笃行点几样他爱吃的。”而妈妈当时呢,随口就来了一句:“不管这些小东西,按大人的来就可以。”我又何曾尊重过你呢?

你说你喜欢白色,很纯的颜色,我说白色不耐穿也不好洗——你连一件称心的衣服也不能轻易穿上呀!

你说你还想学画画,画画带给你的感觉特别好,我说已经五年级了,兴趣先放一边,该好好抓成绩了——你的爱好在我也成了“不务正业”!

……

孩子,妈妈此刻真的觉得自己以前做得很过分,尽管大多都是打着“为你好”的招牌!

孩子,“妈妈”这个职业其实是最难最难的职业,难就难在一切不能从头再来,难就难在有了遗憾就会抱憾一生,妈妈真的希望你能具体而大胆地指出妈妈的问题,我们一起进步,一起成长,好吗,我的孩子?

7.《一个母亲与家长会》 篇七

我今天看了《一位母亲与家长会》这篇短文,这使我深刻的理解到一位母亲对孩子的鼓励是多么重要,有时候,谎言是善意的,就像文章中的母亲一样,这是一个成绩很差又很顽皮的孩子的母亲,因为这个孩子的成绩很差,所以他的母亲每次去开家长会的时候常常听到老师对自己的孩子的批评,这使这位母亲很难过,但是她为了鼓励孩子不让孩子伤心就总是用善意的谎言欺骗孩子。

比如有一次,孩子的老师在开家长会的时候对母亲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3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看。”这对母亲来说是一件多么伤心的事啊!但是母亲却没有把老师的话告诉孩子,也没有严厉地批评孩子,而是这么对孩子说:“老师表扬了你,说宝宝原来在板凳坐不了1分钟,现在能坐3分钟了。”

就是因为这位母亲对孩子的鼓励,所以孩子越发地努力起来,一直到后来孩子考上了清华大学。读完这篇文章,我感觉到母亲对子女的爱是最伟大的,我觉得这位母亲这样做是正确的,因为如果他批评孩子孩子也许就会因为没有信心而考不上大学。

8.母亲节想起另一个母亲散文 篇八

母亲节,因为单位加班,我没有回娘家看望母亲,只是在晚上打了个问候电话,早就给母亲买好的礼物——一套时尚夏装准备下周休息回家时再送给她。中午下班回家,见老公正一个人无聊的瘫在沙发里看电视,手里的遥控器就没安生过。我调侃的说:“今天是母亲节,你又不加班,怎么不回家看望***去?”老公冷嘲热讽的说:“你又不愿意跟我一起回去,妈在乎的是你,我一个人多没劲。”我心虚的说:“我不是加班嘛。”老公从鼻孔里哼了一声:“你就是不加班,愿意高高兴兴的跟我回去吗?”我沉默了。

其实我们住的小城距离婆婆家不过40公里,开车走高速不过十几分钟。空间距离不过十分钟,心里距离却如同天堑。她在老家守着几亩薄田平淡度日,不啃老的我们在小城咬牙切齿的打拼,我似乎想用自己的奋斗给她一记响亮的耳光,向婚后没有给过我们一分钱经济援助的她狠狠“复仇”。自从上次她来城里小住因为家庭琐事和我拌了几句嘴一气之下回了老家之后,我对她就变得客气而冷淡。母亲节,一个被芬芳和甜蜜包围的普天下母亲的节日,老公的话却在我心底掀起了层层波澜。

初见婆婆

一个人无法选择自己的母亲,不管她是干练优雅,还是邋遢罗嗦,你都得无条件的接受她,爱她。但是,婆婆还是有选择余地的。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我除了无数次想象过未来的他长什么样,也设想过未来婆婆的样子:干练优雅,最好是个儿科医生,这样孩子生病时就不用手足无措;思想开明,和年轻人没有代沟,能看惯我偶尔的慵懒和挥金如土;最好和她都有各自独立的生活空间,彼此不纠缠,不干涉。现在想想,我太理想化了,估计当时宣扬正能量反映婆媳关系的家庭伦理剧看多了,《我和婆婆赛闺蜜》这样的鸡汤文看多了。

后来,和一小伙子一见钟情。热恋时,曾无数次问他,***长什么样,是哪种类型的人。他总是故作神秘的卖关子说,你去我家见见不就知道了。终于在结婚前,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去了他家。未来的婆婆和我想象的一点都不一样:粗笨臃肿的腰身,花白的头发剪成农村妇女常见的老土样式,穿了一件紫色的短袖衫,衣服上的折痕清晰可见,一看就是从箱子底才拿出来的。脚上竟然穿了一双粗针大线缝过的.蓝色塑料凉拖鞋。和我心目中理想的婆婆形象一点都不搭边,我的心一下子凉了半截。

尽管婆婆不是自己想象中的类型,但是彼时和老公爱的死去活来,山崩地裂,在和父母的关系闹的剑拔弩张后,我还是义无反顾地嫁给了他。结婚那天,已是初冬,爱美的我穿了一件薄薄的婚纱在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加上为婚事连日操劳,我感冒了,躺在床上昏昏沉沉。新婚之夜,婆婆熬了一大碗姜茶送到了我的床前。那一大碗酽酽的姜茶不仅暖了我的胃,更暖了我的心。我发誓,一定要对婆婆好。

婆婆,我们怎么成了这样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因为没有给我们单独盖房子,婚后我和婆婆住在一个院子里。每天朝夕相处,一个锅里搅稀稠,才发现比树叶还稠的日子里鸡毛蒜皮油盐酱醋言差语错上不了台面的桩桩破事,真的让人抓狂崩溃。

首先,婆婆的俭省就让我瞠目结舌,也许是穷日子苦日子过惯了,每次做饭倒完香油,婆婆总习惯性的伸出舌头在油瓶嘴舔一下,哪怕是盘子里的一口菜水也要用馒头擦得干干净净吃掉。我虽然也生在农民家庭,但是家境优越,见惯了母亲的慷慨大方,婆婆的过分节俭让我很不舒服。婆婆做了几十年的饭,厨艺一点没有长进,有次我想吃红烧茄子,婆婆竟然不会做,还是我打电话向母亲请教,在母亲的遥控指挥下才做成。

更不可思议的是婆婆兜里的零花钱没有超出过十元,公公掌握着家里的经济大权,婆婆甚至一年到头连集都没有赶过。我怀孕时,最需要补充营养,家里的午饭却仍然是日复一日雷打不动的面条,以至于我一捧起饭碗就想哭。终于,忍受不了的我逃回了娘家。当初父母就反对,我只能把委屈硬生生咽进肚里。

终于熬到孩子出生,当折腾了半夜疼得死去活来的我躺在乡村医院冰冷的手术台上,婆婆竟然对医生说,现在的年轻人真娇气,我生俩孩子连医院都没去。我的心一下子变得冰凉。

孩子出生了,是个瘦弱的女孩,想起自己怀孕期间营养不良,才导致孩子如此瘦弱,我的泪下来了。婆婆一看是个女孩,勉强挤出一个笑脸,阴阳怪气的说了一句,女孩也好。竟然只是“也好”。接下来,她竟做了一件多年后我都无法释怀的事,她丢下产后虚弱的我去了隔壁产房串门,回来对我说,人家的命咋恁好,生个大胖小子,。因为我生了个女孩,她就好像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在我面前趾高气扬。

因为没有带孩子的经验,整个月子期间,没有吃过喝过任何有营养的东西,和他们一样每天吃粗茶淡饭,导致奶水不足,孩子瘦弱不堪。老家的冬天奇冷无比,屋里冷的像冰窖,他们竟然连任何的取暖设施也不舍得给买,我就把尿布一块块塞进衣服里给孩子捂热了再换。现在想起来,孩子一岁前的那个冬天真是我人生中最漫长寒冷的一个冬天。

好在女儿一天天长大,越来越可爱,多少缓和了我没有没有给他们生个大胖孙子的遗憾。可是,她们没有舍得给女儿买过一件衣服。有一年春节,她跑到村里的小卖部给女儿买了两朵做工低劣色彩俗艳的假花,一回家就嚷嚷着表功一样让女儿戴上,我一直没让女儿戴,恨不得扔到垃圾堆里。

日子磕磕绊绊向前走。我们凭着自己的努力在城里买房安家,搬出了老家。终于可以一觉睡到红日高照,终于可以在宽大的阳台养花种菜,我尽情享受着新生活带来的喜悦与幸福。家,婆婆坚守的老家,除了重大的节日我也很少回去。我们保持适当距离,井水不泛河水。

母亲节,想起她的好

晚上,我翻看着朋友圈里铺天盖地的祝福母亲的微信,竟想起了她的种种好:尽管不知道我已经有稳定的工作而且当了母亲为什么还要执意考研,但还是用给我带孩子来支持我考。有了她无声的支持,我才走进了人生的一番新天地。虽然带孩子时总是给孩子红袄配紫裤的乱穿,把孩子打扮得像个村姑让人哭笑不得,但对孩子也是掏心掏肺的疼爱。因为不识字,所以对一切带字的东西都觉得神圣,打扫卫生时,哪怕地上的一张带字的废纸也要捡起来问我有用没有再扔掉。害怕我吃不惯她炒的菜,总是切好菜等我回来再炒。把我洗的衣服收回来叠的整整齐齐放在床头……

在我家小住几日,她一直想努力融入到我们的生活:早上起来轻手轻脚的上卫生间,怕吵醒睡懒觉的我们。夏天空调也不舍得开,说空调“喝电”,浪费钱。腰粗如桶,还要和小区里那些保养的很好的老太太一起跳广场舞。也许因为我们买房子和装修时没有提供经济援助让她觉得内疚,她想尽力弥补。5毛钱一个的手工活,她吃完饭就坐在凳子上做。攒了60元,瞒着公公全给了孩子。不顾公公反对,去快餐店打了一个月的工,挣了1000元(这可能是她这辈子挣的最大的一笔钱),很豪爽的给了孩子一百。剩下的全部给了公公,说不知道怎么花。

其实,想想她这一辈子也挺可怜:没有体会过让人心醉神迷的爱情,没有生个贴心的“小棉袄”女儿,虽说生了两个儿子,但说起来儿子还是不如女儿贴心。大儿子更是少小离家,常年在外,三年五载都难得回来一趟。操劳一生,没有穿过超过500元的衣服,没有用过高级化妆品,没有出过远门,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看电视听不懂台词,问公公时总是会遭到抢白。

我们之间没有血缘关系,只是因为这个男人走到了一起,仅有的一点感情基础是如此脆弱,不堪一击。检讨一下自己,她琐碎,我也不够大气;她事多,我也不是省油的灯。她不是坏人,我也不是,可是,我们就是亲近不起来。我不知道转过哪个街角我们的关系会改善,但是,我在等待那个街角。

9.一个母亲的祈祷 篇九

一晚一晚,我陪她入睡。喝完睡前奶,讲过睡前故事,她往往还兴奋莫名,翻来翻去,自言自语,在我身上拱来拱去。我有时困得不行,迷糊中打她一下小屁股:快睡;有时又醒得明明白白:电脑屏幕暗如夜色,但一角的灯亮着,提醒我所有未完成的工作。我故意翻个身,背身而眠。她委屈了,即将“嗯哼”而哭,手举起来,似乎要擦眼泪,还没举到腮边,已经睡着。

我和她一起拼插卡拼图,她整个人都钻到拼图堆里,一会儿蠕虫爬,一会儿鲤鱼打挺,我却渐渐地,手里拿了张报纸。她头也不转在问我:“妈妈,你想不想住新房子?”我心不在焉答:“好好好。”——她说过:妈妈的口头禅就是“好好好”。

我不是不能享受在一起的美好光阴。我时常亲亲小年,亲着亲着就下意识一咬。小年委屈地看我:“疼。”我道歉:“妈妈爱你嘛。”有天她抱着我的手臂,突然小牙齿咬上来,我夸张地叫:“疼。”她乐得咯咯笑,说:“你传染的。”爱可以是多无聊的一件事,我们俩抱在一起,像母狮及幼狮,你咬过来我咬过去,她乐疯了。而我……幸福得几近要落泪。

最美好的是这些毫无意义的时刻:她坐在我腿上听贝贝熊;我给她剥松子、碧根果;我用各种奇怪名字称呼她:臭年年、宝宝年年、怪兽年年公主;我们说的迷离鬼话,她说她以后的宝宝,会叫小雨……

但亲密无间往往也会是无间地狱。她喋喋不休,我只想静一静;她眼睛亮亮地说:“妈妈我们玩玩具吧。”我恨不能躺下来,让四肢百骸全休息一下;每次有机会出差,我满心都是离开她的不舍,以及——终于能够如释重负的轻松。是的。我的孩子是我生命里最沉重的背负。

我也跟同一位神祈祷:请赐我智慧,让我承受她会渐渐离开我这个必然的事实,正如光一旦发出,就不会回头,哪怕迎接它的,是几万年的寂寞路途。

她在围棋班学了两年,我只在最开始时,为了配合她做作业,约略学了一点点。到现在,她已经拒绝与我下了:“妈妈,你只会王八拳乱打。”正好家里来了位叔叔,小时候在少年宫学过点儿,与她对弈。到最后,她还是棋力不逮,被吃了大龙。我以为她会哭,但是她没有——她突然拥有了愿赌服输的笃定,竟然让我镇住。她不再是,我怀里乱拱的肉球。

她不知打哪里摸出些日记本,那还是我当年行走丽江等地时买来的所谓工艺品。问我:“心情日记是什么意思?”问明白之后,就气势磅礴地写道:“我最爱吃的东西,是肉圆子、豆丝、脆皮豆腐。”去上厕所的时候“呀”一声,大喊:忘了写腐竹。她竟然会写“腐”这么高难度的字……让我意外。

围棋课回来,就写:对手只赢(这个字不会写,找姥姥,姥姥让找妈妈,我不提笔良久,也得上网查)了三颗子,老师说他赢得很危险。还有:今天迟到了,不开心。

——总有一天,她会把日记本藏起来吧?不不不,这是过时的、上岁数人的想法。她会在网络的某一处写,什么空间、心情、人人、状态……这些我只知其名不知道为何的事物。而网络,正如宇宙本身般浩瀚,谁能借我一本《银河系搭车客指南》,让我进入她的星球?

而神啊,请听我的祈祷:

我已经,默默地,慢慢地明白了:浩瀚人生,能在一起,是多么不易。一定是“不可能性引擎”发动,才令我与她成为母女,共度一段岁月。父母子女一场,是人生的超小概率。

10.一个母亲的心 篇十

尊敬的寻主任、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我是王梓悦的妈妈,作为父母,我们是满心的自责,一是我们父母的教育真的很失败,二是孩子成长的小学初中阶段,我们忙自己的工作,缺乏与孩子的交流沟通,爷爷带着,多了些溺爱,少了些严厉,孩子任性,自控力差,孩子小学初中阶段成绩一直还是偏上,但对孩子的教育我们还是重视的,一直以来我们对他灌输的思想是积极向上、宽厚、仁慈、博爱、与人为善、认真负责,这也是我们自己的行事做人的准则,但偏偏没有潜移默化,完全影响到他。想当初毕业时去填自愿,说实话,我是想要他填一中,但孩子坚决要填田中,记得那天是我去浏河中学开家长会的,我还因此心里不愉快,但我还是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孩子拿到田中录取通知那个高兴的劲头,我还记忆犹新,我想孩子与田中有缘。但孩子在田中的日子,我们到成了最“勤奋”的家长,我知道孩子本质是好的,就是自控自理能力太差,高一阶段,经常大错不犯,小错天天有,好在他遇到一位宽厚包容、知他懂他的好班主任彭老师,一年下来,我与彭老师的电话邮件,不少百把份次,彭老师的博客让我更加敬佩他的为师为人,我想,孩子会长大的,一切会好起来的。高二年级分科,我想孩子读文科,想他继续在彭老师一班,班主任与孩子相处一年,非常了解他,懂得个性差异教育,但孩子又一定要读理科,他爸爸是理科毕业也赞成他选理科,我们家庭决定二比一胜选理科。孩子分到桑老师一班,桑老师一样关心帮助宽容孩子,但孩子正好来到青春期,冲动意气用事,孩子与桑老师顶撞,桑老师如母亲一般关爱、谅解孩子。在田中一年半里,让我真真切切感觉到了田中老师们在教书育人理念中优秀的素质素养,不论是班主任还是科任老师,不论是校长还是年纪主任,都对我的孩子给予了最大的包容和耐心,因为老师们也知道孩子本质本性是好的,于田中的老师们,不管孩子将来出息与否,都是我们一辈子值得感恩的。我曾经对我孩子说,因为你在田中的表现和学业,到田中的那条路是妈妈伤心的路,但每一次去学校解决你的问题,我们都是带着对你全心的爱。梓悦你什么时候让妈妈骄傲、开心地走在去田中路上啊。我孩子天真地回我,妈妈,这条路这么烂,长大我赚了

钱就来修这条路。

寻主任,各位领导、老师们,我的孩子确实给大家添了不少麻烦,诚挚感谢各位对他的教育、宽容。

孩子这次严重违反了校规,孩子自己心里后悔极了,孩子发了一条短信给我:“爸爸妈妈,对不起,我知道我没有救了,是我不争气,是我没有用。我是有多想好好的,我是有多想让你们开心,我是有多想变好,但是没有机会,没有希望了,爸爸妈妈,对不起,我不想伤害你们,我不想这样走下去,但没有机会了,再见”。我把短信转发了给桑老师,邱老师,彭老师,想请老师们也做做孩子的工作,我怕孩子想不通想不开,一则放弃自己,二则自暴自弃,而我们的心里那种滋味应该是做了父母的人都能体会得到的,我是彻夜未眠,但我们不能抛弃放弃我的孩子,我们还得给他机会,给他希望,毕竟孩子今年才满16岁,是美好的求学时期,又是青春叛逆时期,没有引导的好的话,怕毁了孩子一生,而且作为母亲,冥冥之中我也自信孩子一定会好起来,一定会懂事。孩子是有爱心的,今年正月我同学家里遭遇火灾,一家三口都住医院,平时我同学对孩子也很亲近,他毫不犹豫把他的压岁钱全部拿出来支助她家。人需要经历才会长大,走过了一段不平之路,在特殊时期(青春叛逆期)有老师们和父母的不离不弃,孩子会成熟起来的,也一定会优秀起来的。上周日班主任桑老师还给我电话说孩子这期有进步了,我心里舒了口气,也欣慰了点,心想整个寒假里我们与孩子天天在一起终于有了好转。但下周二就违纪了,可怜天下父母心,我恳请寻主任、各位领导、老师们,再给机会和希望给孩子,让他在自己选择的学校里完成学业,我们也会更加强对孩子的教育。我想到放弃我自己现在的工作,陪他走过高三时期,为孩子牺牲是值得的,这就是一个母亲的心。尊敬的寻主任、各位领导、老师们,再一次感谢你们对我孩子辛勤教育、帮助、包容,感谢你们给他机会和希望,感恩长驻于心,我们会教育孩子一定会感恩在他人生道路上帮助过他的每一个人。

11.一位母亲在家长会讲话 篇十一

今天站在这里讲话心里很忐忑,我的女儿在学习成绩并不名列前茅,再说我个人在时间、精力的付出上也绝对比不上在座的各位,甚至说非常惭愧。就孩子在语言能力、口语交际方面的突出表现(班主任语)我与大家谈谈感受。

我的女儿说话较早,11个月左右,3岁开始认字,学前总共上了3个月幼儿园,没上过学前班。上学前没摸过笔。在书写、画画、做手工方面都是弱弱项。为什么在语言表达能力、与人沟通能力、班级亲和力方面得到老师同学们的认可和肯定,我想谈谈以下几点:

1、平和的家庭环境、舒缓的和谐氛围是良好性格形成的大基础。

2、父母与孩子要真正的交朋友。多倾听、多交流、不隐瞒、不回避问题,力邀他们参与家庭内政。

3、同小朋友们友好相处,不斤斤计较。包容、谦让、共同分享。

12.一个偏执另类的母亲 篇十二

关键词偏执 另类 兄弟阋墙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

“郑伯克段于鄢”是《左传》开篇详细记载的重要事件,它叙述了鲁隐公元年,郑庄公如何挫败自己的母亲姜氏与胞弟共叔段相互勾结,谋逆篡位的过程,史家常借“兄弟阋墙”称之。但“兄弟阋墙”中的一个重要角色——郑庄公与共叔段兄弟二人的母亲姜氏及其作用,却被史评家们忽略了。

姜氏是个很特别的女性,很特别的母亲,特别在她对两个同样是自己亲生儿子态度的天壤之别,一个是恨,恨得要死;一个是爱,爱得要命。《左传·隐公元年》:“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姜氏对庄公之“恶”的缘由,仅仅因为“庄公寤生,惊姜氏”。这实在叫人匪夷所思:难道“寤生”这种事情,是还处在娘胎中的那么一个婴儿能够蓄意而为的?如果说,姜氏这次分娩吃了不少苦头,体会不到初为人母的幸福,一腔怨恨往庄公身上撒撒,让他落个“寤生”这样古里古怪的名字来解解气,也不算过分。可是,对“寤生”这件事总是耿耿于怀、记恨终身,就有悖于人伦常理了。对于老儿子共叔段,姜氏则倾注了全部的爱,这种爱只是一味地宠,是畸形的爱。“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爱子之情,乃为母之天性,但如果爱到一定要将其推上王位、改变立嗣法统的地步,就未免偏狭过激。按传统宗法制度“立嫡以长不以贤”,嫡长子是法定的王位继承人。废长立幼,国家就可能政局不稳,甚至于战事频仍。好在郑武公不糊涂,没有被姜氏的枕边风吹的晕晕乎乎,断然拒绝了姜氏的无理要求。但实际上,“兄弟阋墙”的序幕此时已经拉开,始作俑者不是别人,正是姜氏。

俗话说,手心手背都是肉,可在姜氏那里,手心之肉和手背之肉却有着天壤之别。对于段这个手心之肉,她可以爱得没有原则,爱得没有节制;而对庄公这个手背之肉,她可以“恶”得不近情理,“恶”得不顾国家法度。“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请制不成,又为之“请京”。制与京,一为险关要塞之邑,一为物富人丰之都,姜氏之所以为共叔段求取这样的封地,绝不是随意而为,而是另有他图。由此可见,姜氏并非等闲女流,她为共叔段的谋划,所选之地,颇具战略眼光。换成共叔段,恐怕不会有这样的大手笔。有母亲姜氏做靠山,共叔段的野心便迅速膨胀起来,一而再、再而三地挑战国家法度,先是“都城过百雉”,接着又“命西鄙、北鄙贰于己”,继之“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最后是“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共叔段这一系列动作的背后,都忽隐忽现出姜氏的身影,关键时刻,更少不了姜氏的相助——“夫人将启之”。至此“兄弟阋墙”达到高潮,在这个过程中,姜氏或推波助澜,或直接干预,或干脆披挂上阵、直接参与。姜氏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为共叔段篡权夺位创造条件,对老儿子共叔段的溺爱,可谓偏激到了极点。可见,姜氏的特别,就特别在她不愿意像其他母亲、其他女性那样安常处顺。这是一个偏执、另类的母亲。

其实,称郑伯克段为“兄弟阋墙”,还是有些牵强的。从郑伯克段的整个过程来看,除了战场上的兵戎相见之外,庄公与共叔段兄弟二人之间并没有实质的、真正意义上的角逐争斗。庄公真正的对手乃是段的后台、庄公与段兄弟二人共同的母亲姜氏。从“郑伯克段”事件过程中段与姜氏所起的作用来看,段只是台前的玩偶,姜氏则是操纵者,如果没有姜氏的怂恿、纵容合唆使,段岂至于利令智昏、胡作非为?兄弟二人又岂至于手足相残呢?因此,与其说郑伯克段是兄弟阋墙,倒不如说是母子交锋,是庄公与母亲姜氏之间的博弈。

13.一个母亲的故事作文 篇十三

我居住医院宿舍,每天见多了生生死死,一直以为再不会有什么能让我轻易喜悲。直到有一天,我知道了江生,护士们说他没有父亲,只有一个母亲与之相依为命。

见到江生,他蜷躺在靠窗的病床上;床边坐着他瘦弱的母亲,正认真地向他描述窗外的情景:“今天天气多好啊,看阳光都照到你床上了,窗外,油菜花儿开了,金灿灿的一片。草坪上,咦!不是小玉吗,就是早几天住进来的那位姑娘,跟我们得的是一个病,开始比我们还重,这不,现在自己能在院子里散步了。医生说,现在,这病好治……”

病房的窗外其实是一堵光秃秃的墙,什么都没有,江生患的脑肿瘤压迫了视神经,入院时已经失明。医生向病人家属反复交待了病情的严重。可他的妈妈,这个瘦弱的母亲。坚持要让儿子得到最好的治疗,她不愿放弃哪怕万分之一的希望。后来才知道她在大治路边摊鸡蛋饼,为了儿子治病,她已卖掉了居住的房子,还卖了血……

街邻亲友都不忍心与她照面,只要见谁,总上前拉住手不放。“给我儿子打个电话吧。”她总是一次次地央求人给儿子的手机打问候电话。她对他说:那么多人关心你呢!

她日复一日陪着病床上的儿子,默默地坐在床边看着儿子接听自己精心安排的来电。

谁都难以相信,她能接连几天通宵不眠,四处奔走。打听儿子的同学、朋友住址。“给我儿子打个电话吧。”她说。

医生们尽了最大的努力,江生终于还是在一个静悄悄的黎明走了。

那个母亲,没有嚎啕大哭,她只是紧紧地抱着儿子生前的衣物。久久地呆望儿子睡过的床……

大治路边,又看到了那个摊“鸡蛋煎饼”的手推车和那个更瘦、更憔悴的身影。儿子那只手机伏在母亲胸口温暖贴身子的布袋里。

14.《一个母亲与家长会》 篇十四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母亲开家长会的情景。

第一次开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住,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在回家的路上,儿子问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妈妈告诉她的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妈妈说全班所有人只有宝宝进步了。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五十多名同学,这次考数学,你儿子排第四十九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你最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回家的路上妈妈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你并不是一个笨孩子,只要你细心,会超过你的同桌的,这次你的同桌排名二十一名。”

孩子上初中了,又开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等待着老师从差劲的名单里读出她儿子的成绩,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有说她儿子的成绩是倒数第几名,老师说:“以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儿危险。”

高中毕业了,她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大哭起来,边哭边说自己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妈妈的鼓励让他有了信心,这时的母亲悲愤交加,泪水任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15.他有一个卑微的母亲 篇十五

像所有农村的家庭一样,母亲在万般无奈之下,向两个哥哥张了口,她说,你们供弟弟上大学吧。

他那时考上了一个不错的大学,为了学费,他整个暑假都在煤矿上当小工,整个人累得脱了形,可是有什么用呢?昂贵的学费让他的大学梦就要破灭了。

他听到过母亲哭,呜呜咽咽的,压抑着,父亲则在旁边抽着烟。

两个哥哥为他的学费吵了起来,他们只上到小学毕业,他们说,凭什么让小弟去上大学?凭什么要我们供他?

他听得心如刀割,都说是亲情如水,在他这里,却感觉到刺骨的冰冷,他的两个嫂子也是跳出来嚷着,自己没有能耐就不要供孩子上学了,凭什么和我们要?我们也有孩子!

母亲忽然做出了一个举动,她踉跄着扑过来,然后跪在了两个哥哥和嫂子的面前,所有人吓了一跳。他冲上去:妈,我不上学了,不上了!他哭着,声嘶力竭地嚷着,这一幕让他一辈子忘不了!

他终于去上学了,算是两个哥哥供他吧。

母亲认识几个字,写信来说,家里都好。

他明白那好里是什么,短短几个字,足以泪沾襟。他在大学里是最艰苦的学生,吃咸菜做义工,别人休闲娱乐过生日的时候,他去拼命挣钱。

甚至,他拾过同学们丢掉的馒头吃,这算丢人吗?不,想起母亲下跪的一幕,这又算什么?

大四的时候,他听到同乡告诉他,他的两个哥哥又去找母亲闹事了,母亲气得一病不起,在床上躺了好多天了。

他的眼泪在眼眶里转了又转,大学几年,他没有回过一次家,不是不想念母亲,是怕来回费钱,更是怕回去看到母亲的眼泪。他忘不了母亲的眼泪,那是一个卑微母亲的眼泪,为了自己的儿子而流,所以,他下定了决心,一定要让母亲过上好日子,不让母亲再流眼泪。

那次,他果断地把哥哥们寄来的钱退了回去,当然,他没有告诉母亲。大学的最后一年,他是如何过的呢——自己打工,靠同学和老师的周济,吃了一年咸菜,穿了一年别人的旧衣服,甚至在夏天,他还穿着冬天的那件外罩!

终于大学毕业了,他分到了一个不错的单位,第一个月的工资,他一分不剩地寄给了母亲。

母亲是含着眼泪收到的钱,写信给他说,儿子,妈是不要回报的,只要你好就行。

后来的几年,他挣来的钱全寄给了两个哥哥,他要还他们,以求母亲的心理平衡,以偿还母亲当年那一跪!

他把母亲从乡下接了出来,两个哥哥见了他讪讪的,母亲劝他说,算了吧,到底是亲哥哥。他买了大米和牛羊肉,给母亲带回家,却看到两个哥哥家摆着他买的东西。他的心头一阵哽咽,他一直对两个哥哥耿耿于怀,倒是母亲,咬哪个指头都疼,她早已经忘记从前的不快,把小儿子的东西全给了两个大儿子。

就是从那时开始他和两个哥哥关系缓和的。卑微的母亲,给他上了人生最好的一课,以最仁慈的心来对待人和事,而母亲的眼泪告诉他,一切都可以过去,苦难或者仇恨。

上一篇:初中地理的重点知识点下一篇:汽车起重机培训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