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论文(共12篇)
1.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论文 篇一
制度的规范和激励功能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显现
规范性制度和激励性制度在高校学生管理中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分析制度这两种主要功能的价值取向和限度,并不是要否定规范性制度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作用,而是要注重两种制度功能的价值取向和限度,在各自的层面上发挥其有效性。
大学生已具有很强的独立人格和尊严,有非常明确的是非观和价值判断,他们不完全受他人设计、操纵和灌输,而是基于自身理性进行价值认知和选择。规范性制度应是对学生的权利和义务进行准确的定位,保障学生完整的公民权和受教育的权利,明确大学生作为公民和学生应有的行为规则和责任。所以,规范性制度的内容是对大学生行为的基本的限定,对符合大学生基本行为规范的提出要求和对不符合的行为给予强制性处理。这类制度往往与大学生的义务和责任性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只有这些义务性的内容和责任性的内容,才可以用规范性的制度加以保障和规范。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认为,规范性制度具有“普识”性权利和义务的要求。不能让规范性制度的触角伸得太长,那样就陷入了学生管理制度设置的固有思维方式,把管理制度定位在“管住”学生,重点放在约束学生的行为上,以不让学生出事为目的。所以我们说,规范性制度的价值取向是向内的,通过基本的行为规范和强制性的要求,形成良好的习惯,达到品德和素质符合社会公民的要求,或达到良好公民素质引领社会文明。除此之外,在学生管理制度中,我们应尽可能不采用规范性制度或强制性措施达到管理的目的。在我国,学校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具有自上而下、以行政规划与管理为主的特点,学校的科层化倾向明显,层次结构划分的是权力和责任。科层制在社会组织管理中具有良好的效率和作用,但作为培养人的高校,本具有效率意义的科层制最终成为束缚人们自由的限制,那么我们会将学生的生活建立在一种由科层制统治的“铁笼”里面。科层制的无情扩张,以及随之而来的科层权力的无情扩张,进入高校学生管理层面就呈现出对规范性制度的重视、偏向和喜爱。正如韦伯所描述的那样,科层制的激情足以压倒单个的情感。[4]更多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应以积极引导的价值取向,激发和激励每个学生的个体价值,充分肯定和体现学生的个体价值,增强学生积极向上的欲望和动力。激励性制度可以有效地启迪、敞开学生的价值世界,提高他们的价值判断能力、选择的意识与能力,敞亮他们通向可能生活的价值路径,让他们面对开放的、无限沟通的社会生活空间,从容、自主地建构个人的价值世界,成为生活的主体。人才有基本要求,但没有一致的标准,基本要求可以通过规范性制度加以养成,而对人才自身的发展,要通过多样的激励措施和多层面的肯定加以激发。制度或规则应该只是创设一种“教育的情景”,提供学生实践个体价值的活动场所或空间,以贴近生活实际的内容,提高学生价值认识、探究和体验的能力。
以激励性制度引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价值创新
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加强对激励性制度的重视,要将制度从激励性功能出发,进行适当的目标定位:
一是实现对学生的不同认识,引导其不同个性的激发与彰显,推动其明确自身的价值取向;
二是改变管理者的工作方式,逐步弱化强制性特征,突出以服务为主的角色意识,给学生创造一个既渗透制度规范,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实践提高平台;
三是达成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避免制度规范性的固化趋同,帮助学生在个性可以得到张扬的情境中通过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实现自我价值。
1、制度设计。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应高度重视制度创新,并努力使之健全、规范与科学。完整、成熟、合理、先进的学生管理制度,反映着一所学校德育工作的理念与机制,反映着学校人才培养的目的与要求,反映着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路、模式与方法,同时也综合反映着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境界与水平。理性把握学生管理工作中制度功能的特点以及制度设计的原则要求,在突出制度执行的严肃性、规范性和教育性的同时,更注重加强制度设计、注重制度的激励功能的发挥,则是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价值创新的重要途径。制度设计要建立健全评价机制、优化绩效考核激励机制。正如柯尔伯格所言,道德发展取决于规则如何被理解,而不是取决于文化内容。[5]我们从这句话启发到的是,规则带给他人得以理解到的是什么,是一种限制性的价值灌输,还是一种开放性的价值引导?一般意义上,学生的行为要求与个人自身的发展目标是相一致的,限制向内,开放向外。通过制度激励性功能的发挥,将对学生的教育价值的引导渗透于学生个体成长的过程之中,注重对学生道德德性的养成教育,无疑应该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重要归宿。“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6],同样,德性养成教育也要而且必须通过生活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德性教育,日常生活是个体德性的养成之所。[7]制度设计就是要把个人的道德理性与生活结合起来,通过发挥制度的静态与动态有机结合的激励性功能,强调细化管理、量化管理,在生活中验证、丰富、实践个人的价值理念,并且逐步形成稳定的道德行为习惯,形成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稳定的道德思考、判断、选择以及行动的基本方式,从而实现学生在综合素质提高方面保持一定的张力和维度。
2、价值实现。
当代大学生管理制度应以开放、踏实、平等、尊重的内容、方式、方法面对这个复杂多元的世界,而有效发挥制度的激励性功能对于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则有着显著的积极意义。首先激励性制度与学生个人的生活紧贴,可以加强学生对个人生活世界的体悟。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总是与周围世界发生着意义关联,通过追寻自身与他人、社会与自我的牵连而获得意义。关注这个“我”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并作为一个真实的生命体在这个“生活的世界”中去积极地交往、感觉、发现、理解,增进个人对自我生活世界的自觉意识,逐步形成个人与生活的世界之间和谐、稳定、深刻的联系。其次,激励性制度引导学生在价值冲突中审慎决断。生活中,我们常处于两难甚至多难的价值冲突困境之中。罗宾斯说:“没有冲突,就不会有新的挑战,思考和思想的发展就失去了刺激和动力。”道德主体“只有在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借着自己的选择才能实现自己的发展。社会提供了无限可供选择的道德情境,个体的道德习惯便是借助自己一定的思维和感情对这些具体的道德情境自由选择的结果”[8]。在对多元价值的冲突和选择中促进个体道德理性的发展和个体道德主体性的全面提升。再次,激励性制度可以反复强化与训练,形成行为习惯。我们反对简单灌输和对行为的控制、强制。强调在过程中发挥价值引导的作用,积极鼓励和肯定学生对自身、对他人、对社会有益的行为,制度中加以认可,不断地对学生的有益行为加以增强和延伸,实现对个体差异的尊重,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第四,激励性制度注重学生行为的自我反思与评价。苏格拉底说,“一种未经审视的生活还不如没有的好”。“人的知识和道德都包含在这种循环的问答活动中”[9]。激励性制度中肯定式的价值评价,必然会激发和引起学生自我行为的认识和思考,并通过对道德行为的不断反思和循环问答,澄明价值并促进道德理性的发展。
2.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论文 篇二
一、台湾与大陆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比较
(一) 机构设置上的比较
台湾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组织呈单一型, 具有扁平型组织的特点, 校一级设学生事务处[1], 下设学生活动辅导、心理辅导、就业辅导、体育辅导、奖助学金辅导、留学生辅导、学生设施管理等若干工作组, 负责全校除课堂教学以外的所有日常事务, 在院系一级没有对应的组织。学生事务处对上向分管的副校长负责, 对下直接面对学生社团和学生个人开展工作, 其特点可概括为, 一级管理, 多头并进, 条状运行。大陆高校学生工作组织结构呈复合型, 具有锥形组织特点, 校一级设学生处 (学生工作部) 、校团委、校学生会三个一级子系统, 各子系统实施分级管理, 在院系一级设有对应的二级机构。学生处、学工部、校团委对上向分管的校党委副书记或副校长负责, 对下向下属二级机构安排工作, 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两级管理、条块结合, 网状运行。台湾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与大陆高校学生工作机构设置上主要有两点不同, 其一, 台湾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在院系一级不设对应的二级机构;其二, 大陆高校设有独立的共青团组织工作系统。
(二) 职能范围的比较
台湾与大陆高校赋予学生事务管理的职能有很多相同之处:第一, 学生就业辅导。包括毕业生就业咨询、就业教育、就业指导, 提供就业信息, 为招聘活动提供服务。第二, 学生活动辅导。包括指导学生团体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开展课外社会实践活动, 举办各类拓展培训, 管理学生活动场所等。第三, 学生心理辅导。包括开展心理状况普查, 举办相关知识讲座, 开展群体或个人心理辅导, 心理或心理疾病学生的治疗康复等。第四, 奖助学金管理。包括奖学金、助学金的评定与发放, 助学贷款的评定与发放, 勤工助学计划的实施等。
台湾与大陆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职能的差异主要在:第一, 工作范围有所不同。大陆很多高校学生处的职能包括了本科生的招生工作, 不直接管理学生宿舍, 学生公寓实行社会化的物业管理或交由学校后勤部门管理。而台湾的高校学生事务工作还包括了侨外生 (留学生) 服务、体育教学与课外活动, 相当于把大陆高校国际合作处、体育部 (系) 的职能划归其管理。第二, 学生辅导内容侧重点不同。台湾高校十分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辅导、心理辅导、就业辅导方面。内地高校的学生辅导这十分注重学生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方面的教育养成以及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心理辅导工作也较为薄弱。
(三) 学生管理模式上的比较
台湾高等学校中学生的管理主要由学生事务处负责, 由学务长统管。相对内地的学生管理比较自由、自主、灵活。学生事务处下面分设生活辅导组、咨询辅导组、毕业辅导组等。其基本功能与内地的学生工作处及下设的学生管理科, 学生细想教育科, 招生就业科相似, 但功能和职责上还是有比较明确的区别[2]。
1. 生活辅导。
台湾高等学校中学生的生活辅导包含学生的住宿管理, 助学贷款申请和兵役申请等事宜。台湾高校学生的个人生活相对自由。住宿可以选择在学校住宿和租住民房, 除军校外学生的出入和作息没有专人管理。相对而言, 住宿在学校的宿舍价格比较便宜, 尤其是公立大学, 每学期的住宿费用为新台币6 000元~7 000元 (约合人民币1 500元) , 而住宿在外的费用至少是1倍以上。但由于台湾的大学近来也存在扩大招生的问题, 所以学校的宿舍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需要通过抽签方式来决定是否可以住宿学校宿舍。助学贷款是台湾学生解决学费的一个主要途径。生活辅导组主要负责帮助学生向银行申请助学贷款。由于台湾银行的联网系统和信用记录非常健全, 所以学生在毕业后基本都能及时还清贷款, 已确保自己的信用记录。使得助学贷款的运作比较顺畅。
生活辅导组的事务主要由教官负责。教官是台湾教学体系中保留的传统部分, 早期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与早期大陆大学中的舍监和现代大学中辅导员的职责有相似之处。但目前教官的职责已逐步由管制学生的角色转变为协助学生顺利进行大学生活的角色。除负责学生的军训外, 主要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事务进行指导。
2. 心理辅导。
与大陆的高校相同, 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健康在台湾高等教育中也占有重要的角色。这些任务由咨询辅导组完成。咨询辅导组的成员包括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 兼职的各院系心理辅导老师和专门的精神科医生。咨询辅导内容包括:家庭关系、人际关系、感情关系、情绪管理、学习生涯发展、自我探索等方面。相对国内大学的心理辅导专线和日常辅导员及班主任式的管理方式, 台湾大学的咨询辅导团体更大, 咨询辅导涉及的内容更加广泛。其从学校到院系以及宿舍区, 都能找到心理咨询辅导人员的身影。所以, 虽然台湾高等学校中的学生宿舍和生活管理相对松散, 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较少。这一点是大陆高校值得借鉴的地方。
3. 毕业辅导。
台湾高等学校的毕业辅导涵盖较广, 除各类毕业生需求信息外, 还包括暑假的培训, 公读机会以及为求职所办的各种讲座和准备。其功能和内地高校的就业科有些类似。毕业辅导组的固定教职员很少, 多由校友组成。职业生涯的讲座也是邀请在相关行业从业的校友回校进行, 并提供面试和求职简历准备等的指导。大陆高校的就业指导多在为学生提供招聘的信息, 而关于简历和面试都是学生自己摸索。现在有些高校将这些内容作为一门选修课进行, 是一个良好的发展趋势。相对于大陆高校毕业生找工作难的问题, 台湾高校的毕业生所面临的压力要小一些。应届毕业生中约有20%~30%会继续升学, 20%左右会进行相关的商业活动。所以相对于就业机会而言, 一般的毕业生都能找到工作。但起薪较低, 一般为2万~2.5万新台币/月。
(四) 学生培养模式上的比较
台湾高等教育的课程结构受美国影响较大, 课程大致分为两类: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 其中又分别涵盖选修和必修。台湾高校的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的比例为4∶6, 学生除可以学习本专业的必修课程外, 还可以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课程。
1. 通识教育。
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与大陆高校培养方案中的通识平台相近, 课程包含共同课程和通识课程两种, 在各校所占比重不同, 大约占全部学分的25%。共同课程多包括:国文、英文、历史和宪法四科。而通识课程主要有以下领域选择几门课:自然科学, 文学艺术与人文, 社会与行为科学。作为专业教育之外的补充性教育, 台湾的通识课程近年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课程门类、内容和学时的设置上与专业课程还存在矛盾, 目前各校都在与专业课程的资源进一步协调, 以取得更好的发展。大陆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近年来在通识平台中也加入语文和人文修养课程, 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但是还处于试点阶段, 效果的优劣还需要进一步通过教学效果评价。
2. 专业教育。
台湾高校专业教育课程中设置的必修课程门数相对较少, 学生有较多的选择权利。中山大学化学系学生专业必修课程只有57学分, 必选课程6学分, 选修课程大于12学分。中山大学化学系学生化学基础的四大课程所占比例较重, 而与专业方向相关的课程都放在选修课程中, 更体现出“厚基础, 宽专业”的特色;同时四年级没有必修课程, 便于学生自由安排考研究生和找工作的时间。台湾高等教育中专业课程教学的另一个典型特色是全部使用原版教材, 所以学生从一年级起就开始训练专业英文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而不需要单设专业英文课程和双语教学。
二、台湾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对大陆高校学生工作的启示
(一) 注重学生“通识教育”
台湾高校秉承“通识教育的理念”, 以培育完整的人格为主要目标, 强调引导学生了解生活的意义与价值, 增进学生对人文艺术、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的综合了解, 协助学生对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有更为宽广的体验认识。台湾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在贯彻“通识教育”的实践过程中, 形成了一些可借鉴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从工作理念上看, 强调“目标为先, 方法为要”, “发展重于预防, 预防重于治疗”, “服务重于管理, 奖励优于惩罚”, “关怀先于要求, 耐心多于忧心”, “主动出击, 争取认同”的理念等等[3], 既简单明了, 又具有很好的现实指导意义。从实现“通识教育”的途径上看, 强调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的重要作用, 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 出版指导刊物, 定期举办研讨会;强调每一个教师的责任, 注重师生的共同参与。
通识教育的理念, 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原理, 体现了对人的价值的深刻理解及对全面实现人的价值追求, 与大陆高校现在提倡的以人为本、全面素质教育一脉相承, 值得内地高校借鉴。
(二) 注重培养学生事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台湾高校都拥有一支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的学生事务管理队伍, 具有较高的学历层次, 多数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社会工作等专业硕士以及以上学历, 具备相关领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 能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服务。而且由于竞争的压力, 他们一般会继续攻读更高层次的学位, 出国深造也十分便利, 学校为他们的学习深造提供了良好的支持条件。学生事务工作者经过长期积累和互相传承, 养成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 乐于为学生服务。
大陆高校的学生工作人员尤其是辅导员大多知识结构较为单一, 工作年限较短, 阅历经验不足, 业务培训较少, 此外, 队伍的整体敬业精神、服务意识不如台湾高校。因此, 对于大陆高校来说, 加快学生工作队伍专业化、专家化, 职业化建设步伐, 培养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工作队伍, 尤其迫切而又任重道远。
(三) 注重发挥学生组织在学生事务管理中的作用
台湾高校均尊重学生会、学生社团组织相对独立的主体地位, 十分注重发挥其在学生事务管理中的独特作用。学生组织在参与民主管理、维护学生权益、促进学生成长方面, 在学生干部评聘、工作经费筹措、创造工作条件等自身建设方面都有许多值得大陆高校学习借鉴之处。
台湾高校高度重视发挥学生会组织的独特作用。台湾教育界人士普遍认为高等教育应重视“德、智、体、群、美”五育均衡发展, 而社团活动正是实践全人教育、潜在教育、通识教育目标的有效方式。因此, 台湾高校鼓励广大学生组织学生社团, 十分注意发挥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台湾高校的学生社团组织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第一, 学生社团管理规范。不论是台湾高校制定的学生社团规章制度, 还是学生社团自身制定的运行办法, 均日趋完善规范, 对学生社团成立、辅导老师、经费补助、社团评鉴、出版刊物、社团奖惩等都有明确具体的措施。为适应学生社团的发展需要, 学生事务处由昔日对社团的单纯管理, 进一步向教学、训导、辅导三合一的目标发展。如东吴大学在学生中开设《社团经营与发展》课程[4], 淡江大学开设《社团经营与管理》课程。有的高校还举办学生事务研究在职硕士班, 培养社团经营管理专门人才。第二, 学生社团种类繁多。近年来, 台湾高校学生社团增长迅速, 发展多元, 已经成为台湾高校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台湾大学有学术性、艺术性、服务性等十六大类, 总计600多个学生社团。第三, 学生社团作用突出。社团活动在培养台湾大学生多样化兴趣, 丰富大学校园生活;磨炼领导才能,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训练自治自律能力, 奠定择业就业的优势;陶冶个人情操, 提高人文素养, 提升大学的整体教育质量等方面, 收到明显成效。
(四) 注重发挥学生在学生事务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学生事务工作要以学生为主体, 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服务。台湾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过程中, 起着指导、帮助、咨询的作用, 通过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言行举止来引导、启发学生做出适合个人的选择。从业者非常看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依据学生的需要来决定工作方向和服务内容, 十分注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挥, 这可以从其个性化服务形式中窥见一斑。 (1) 个别辅导。通过会谈、家访协助学生克服其在学业、社交、情绪及家庭方面遇到的困难, 在需要时转请有关专业人士提供服务。 (2) 小组工作。包括治疗性小组、发展性小组、学习技巧小组等, 对有相同问题和需要的学生, 通过小组工作起到补救和预防的作用。 (3) 咨询服务。向前来求询的学生、家长予以指导, 提供资料, 必要时给予跟踪服务。 (4) 外展工作。在课余时间, 工作人员到一些学生经常聚集的地方去接触他们, 与他们交友谈心, 融洽关系, 促进工作。通过这四种有效的工作方式, 做到学校要求与学生需求的结合、学生个性与群体共性的结合, 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大陆高校的学生工作以教育管理为主, 强调行为控制, 以行政管理的方式来搞教育。在教育实践中, 往往重共性轻个性, 重普遍轻特殊, 重集体而轻个人, 重当前而轻长远,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育的发展观。当前,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 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发展, 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意识、权力意识普遍增强。大陆高校应学习借鉴台湾高校的做法,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发展服务, 体现在教育观念上, 就是要转变对教育主客体的固有认识, 学生既是受教育者、被管理者, 更是教育的消费权益者、学校教育的主体;落实在行动上, 就是要在各项工作措施上多为学生考虑, 强化服务意识, 提高服务质量;在教育方法上, 要多尊重学生, 关注个性;在活动组织上, 要针对学生的兴趣与特点开展活动, 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
台湾高校学生事务工作与大陆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在工作性质、工作对象、工作条件、工作地位, 甚至在指导思想和工作方法上均有不少相似之处, 大力推进两岸高校学生工作的交流, 取长补短, 对新世纪中华民族的人才培养, 实现和平与发展, 均有不可估量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冬卉, 文辅相.香港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由于内地高校学生工作的比较[J].现代教育科学, 2002, (7) :15.
[2]刘荣, 钟璟, 等.台湾高等教育中的学生管理和培养问题浅析[J].中国校外教育, 2011, (6) .
[3]钱钟.台湾高校的学生事务[J].江苏高教, 2001, (4) :59.
3.浅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篇三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本文结合新形势下的特点,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辅导员、教课老师、主体学生,这几个方面来具体的分析如何完善学生管理工作、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学生管理工作学生老师
0 引言
大学是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基地,学生管理工作直接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培养。学生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整体素质,同时也是影响高等学校办学质量,制约高等教育发展最为重要的因素。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进行学生管理工作,是我们学生工作者应该不断探索与思考的课题。
1 “以学生为本”推动学生管理工作的全面改革
1.1 作为高校管理者,要培养出以“学生为本”的这种意识。一切为学生利益着想,了解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要改变过去把学生管理工作看成“管理学生”的错误认识,变管理为“服务”。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和信服,一切以学生的利益为出发点,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本着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目的,全面的去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
1.2 完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依法治校、科学管理”。作为信息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各大高校,如果没有一款完善的学生管理信息系统,显然,高校各方面的运作效率将会受到影响,因此为了高效率的管理高校,我们需要运用高校管理信息系统。为了提高学生信息管理,开发一款管理信息系统势在必然。这样不仅节省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是管理明确有序,提高了工作效率。在信息管理系统完善的的情况下,同时要“依法治校、科学管理”。一方面,明确地告诉学生,他们在学校里享有什么样的权利,在充分享有权利的同时不能忽视应尽的义务;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合法权益要予以维护,针对学生的决定,要做到程序正当、证据充足、依据明确、定性准确、处分恰当,学生对学校的处理享有陈述、申辩和申诉权,学校要有明确的程序并予以确保。
2 充分发挥主体“学生”的关键作用
作为高校的学生管理者,不可能时刻与每一位学生面对面地交流,这时候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中坚力量,为学生管理工作注入新鲜的血液。
2.1 调动学生干部的带头作用。学生干部主要是通过学生民主选举产生的,在学生中具有一定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在学生和学生之间,比较容易把广大学生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由于现在高校的扩招,大多是来自不同的地方,思想素质高低不一,学习成绩参差不齐,仅仅只靠辅导员、任课老师及学生工作者显然是不够的,所以只有通过学生干部掌握信息,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暴露出来的矛盾及时进行分解和沟通。发挥这种带头的作用与老师做好协调管理,提高学生管理效果。
2.2 丰富课外生活。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课外活动作为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途径。完善的课外生活不仅有利于高校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更加加强了整个校园的丰富文化内涵。具体的实施策略比如。
2.3 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针对学校的办学特色和相应的专业知识,结合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和热点新闻事件,举行一些文艺活动、专题讲座、辩论赛、技能大赛、演讲比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校园文化活动,这种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自身综合素质。
2.4 注重寝室文化。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有相当部分学生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寝室里度过的,寝室不仅是学生学习、休息、就餐的地方,更是学生娱乐、交流思想的场所。但现在大部分的学生寝室脏、乱、差现象严重,作为学生工作者应大力加强寝室文化建设,及时了解关注寝室中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规律,指定相关措施,经常深入寝室,组织学生开展互动活动,和他们谈心,讲理想,谈人生,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人际关系、情感等方面的难题,让学生感到亲人般的关怀和温暖无时不在,使大学生在良好环境下健康成长。
2.5 学生要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管理。在校园内举行的一些文化活动中,学生自己不要认为我就是被老师管的,在大学时期正是每个学生完善自身的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时期,每个学生要主动的约束自己、增强自身的主体意识,转变思想要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管理。
3 充分发挥辅导老师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大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当代大学生既有开拓、进取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有价值取向多样化,缺乏责任感,怕吃苦等消极的一面。作为辅导员要积极的引导和指导,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要深入的去挖掘每个学生身上的优势,又要总结学生一些共性的缺点,积极的引导改正。
学习和生活态度的引导。作为一名学生,学习永远是学生当前的主要任务,一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在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下整个人都松懈下来,整天无所事事,缺乏自制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学习上倦怠、生活上懒散、精神上空虚消沉,自我要求降低,独立自主能力差,甚至整天沉溺于网吧等娱乐场所,种种不良习惯给大学生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阻力。学生管理必须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严格管理。辅导员应该经常查课、记考勤、定期开班会、讲评学习情况、进行考前纪律教育、等,促使学生重视学习,教育学生珍惜大学时光,任何时候都应该把学习放在首位。学生有了学习压倒一切的观点,动力有了,主动性就出来了。同时,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勤奋学习、全面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信念,这将是他们在大学里所收获的毕身财富。大学校园是一个没有“围墙的”校园,并且伴随着互联网的应用,辅导员老师要多进行一些思想上生活上的正确引导。在大学里管理大学生日常生活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是辅导员,辅导员是大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因此辅导员工作应规范化,是实现大学生日常生活规范管理的中心内容,辅导员要做到规范管理。
4 总结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综合素质高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的全方面的人才,新形势下高校管理工作者需充分调动主体“学生”的作用,再结合老师的引导作用,把学生看成既是管理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统一协调好全校各方面的管理工作,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相信我们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只要齐心合力,一定会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姜恒,杨绍安. 浅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理念 [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年09期.252-253.
[2]孙玉芹.高等院校班主任工作的几点体会与思考[A].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交流论文集 [C].2002年.
[3]赵德民,赵建军.高校教材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15期.75.
4.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计划 篇四
一、围绕学校的全局工作及部门xxxx年度的工作计划及早制订好科室的阶段性工作计划。
二、抓好制度建设,制定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力求使学生管理科xxxx年度的各项工作规范高效。做好调研,认真思考,重新修订学生管理手册中一些欠规范性的文件,更进一步的实现科室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三、坚决贯彻落实“四项建设”的精神,充分利用学生信息管理平台,改进工作的方式方法,以促进工作效率的大幅提升。
四、制作学生管理科的工作网页,丰富网页的形式和内容,使学生能够在网页上直观而及时的了解到学生日常管理等等相关信息。
五、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与相关高校学生管理科的联系与交流,借鉴好的工作经验,进一步提升学生管理水平及服务学生的意识。
六、根据学校及部门的总体安排,针对xxxx年3月正式入住花溪校区办公,及早制定好科室的工作重点及理清科室在新校区开展工作的新思路。
5.高校学生管理特色 篇五
摘要:教育应“以人为本”,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将受教育者塑造成为积极向上、身心健康的、“完整的人”;在于开发个体智力、智能、为国家培养有用人才。在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应保持价值中立,平等对待每一个个体,多关注学生的“闪光点”,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多重视角、多重纬度、全方位衡量每一个个体,引导学生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关键词:以人为本;问题学生;突发性事件;心理危机
近年来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使学生管理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在成绩的背后,我们不能忽视隐藏的种种弊端。如:大学生虽已成年,但他们的鉴别力与自控力低下,容易受市场功利思想驱动,产生一些浮躁情绪,而社会竞争激烈,有时会使他们手足无措,产生心理压力,同时家庭环境的差异也会使他们产生心理歧视、自闭、抑郁等心理困惑等等。这些问题有时让我们很被动,却是我们目前学生管理工作的重心。如何变被动为主动,有效应对学生日常管理中的各类问题和危机,现提出以下几点,愿与同仁们交流。
一、“以人为本”、张扬个性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代表着时代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现代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和历史必然,当然也应该是现代大学教育的主流价值取向。“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学校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高校科学管理的根本所在。在高校管理工作的系统工程中,应当确立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充分重视人的因素,不断发挥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逐步探索出科学、高效的管理方法,推动学校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1]当代高等教育只有将“以人为本”作为自身的价值选择时,才能更好地解决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各种现实问题,从而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更多关注学生个人的生存需要,努力促进学生个人的心智发展,使之达到个性完善,进而以学生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当“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的价值选择时,教育便具有了创造人的价值的意义。
二、建立突发性事件预警机制,利用突发事件进行思想教育
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导致大学生思想、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各类突发性事件频繁发生,并具有类型多样性、“群体极化”现象、影响深远等特征。
高校突发性事件最大的特点就是“突发性”,即出乎意料,让人措手不及。这也就决定了突发事件的具体时间、实际规模、具体态势和具体影响难预料。并且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其量能、声势、规模会迅速的扩散。一旦达到某一临界值就要求学校有关部门必须迅速作出反应,稍有迟疑就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甚至事态的急速扩大。高校突发性事件预警机
制必须顺势而行,它的构建必须遵守及时、全面、高效和创新的原则,而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善于发现漏洞,抓住细节,勇于创新。
针对高校日常生活中,有可能发生的各类事件,可采取以下措施来及时发现和补救:周点名和常报到。周点名,每周在规定时间对全体学生进行清点,这样可以对不在校的学生有个大体掌握;同时,常报到,就是要求班级中的班干部在固定时间或周期内报告班内情况,尤其缺勤情况,或者,对于即将毕业在外寻找工作的学生,要求其在一定周期内汇报自己的情况。采用这两种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可以掌握班内学生的学习、思想动态,还可以掌握在外学生的安全、生活现状,也可以杜绝一些突发问题,如某一学生踏入非法传销组织,最起码不至于造成人失踪几天甚或几周还没有发觉的失职现象。
三、正确识别与干预心理危机,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据调查得知,目前高校学生由于心理调节能力较差,独立性差、不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人际交往困难,部分同学对生命的意义缺乏认识,不懂得生命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心理落差大,理想失落,从而造成世界观、人生观的扭曲,不能正确面对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失恋等造成的问题,较易产生急躁情绪,甚至过激行为。
面对存有心理危机的学生,作为辅导员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应认真关注,通过对心理危机进行干预和疏导,消除学生的心理困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科学的人生理想和思维方式,开发自己的潜能,全面发展。
1、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机制。心理建档是指把对学生心理测验的结果、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记录等材料进行集中保存,将这些资料按照一定的程序,组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体系,做到如实反映学生的心理面貌。它是学校为了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每个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设立起来的档案材料。每年在新生入校时,学校要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工作,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发现心理素质方面有问题的学生,就有针对性地展开心理辅导和跟踪观察,进行预防和治疗,必要时加以及时干预。
“问题学生”、“后进生”是受教育者中的弱势群体,是在应试教育的大气候中被忽视、被冷落的那一部分,他们往往和教师有隔阂,存在抵触和逆反心理,表现出焦虑、不安、自扰,还有的表现出紧张、挫折、神经质,在压力面前容易惊慌失措。对待这些学生,我们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善于发现其身上的“闪光点”,激发学生树立自信,以求进步。
2、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彰显的是对学生的关怀与呵护,从这个层面上讲,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到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化为其追求健康心理的自觉行为。第一,重在普及。主渠道之一就是将心理健康知识引入课堂,在全校范围内开设相关的必修课与选修课,帮助学生认识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问题,掌握必备的心理健康知识,学会自我调节和自我保健。第二,各高校还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强大学生预防心理危机的能力。如创办一个校报心理专栏、每学期办一份心理简报、开通一个心理网站、放映一部心理电影。这些实质性的工作着眼于未雨绸缪,使大学生关注自我发展,增强了自身抗危机的免疫力。第三,采用赏识机制,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赏识激励的教学策略,是以挖掘、激发、调动学生内驱力为主旨,使不同差异学生都能在愉悦的学习状态中茁壮成长的一种教学策略”。[2]赏识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激发潜能,但是在采用赏识策略时要注意沟通艺术。首先要对一些外显的不良行为习惯进行矫治,树立自爱自信,树立对学习的兴趣。其次,课余时间多加沟通,尽量创造师生间、生生间相互沟通的环境,帮助学生放松精神,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客体。遵循教育规律,把“私爱”播向每位学生,采用“感化———转化———优化”的系统强化管理使“问题学生”,“后进生”得以改进。一般来说,无论是小学生还是大学生都普遍存在着“向师性”,即愿意受到教师的注意、关心、爱护和指导,特别是对他们崇敬的老师,这种“向师性”表现的更为明显和强烈。“向师性”是学生心理需要的一种反映,其中包括爱的需要,交往的需要,成就的需要。付出爱心,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健康的成长。
3、建立大学生心理自助与互助机制。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工作要以学生为主体和出发点,依靠学生自身主动正视与适应现实,鼓励学生自我选择和自我指导。这需要学生树立危机意识,在心理危机发生前对危机有足够的认识,面对危机临危不惧,能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能自我调控、自我鼓励,及时消解消极情绪和心理困惑,提高自知、自觉、自助的能力。“问题学生”、“特长学生”是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应该注意的“两极”,而“抓两极”则是我们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在日常学生管理中,要充分发挥“特长学生”的优势来组织学生活动,帮助“问题学生”解决一些简单的心理困惑,将一些细小的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
大学生心理调节的途径主要有自我调解与知心朋友调解两种。面对简单的心理问题,大多数学生都能够通过自我调解来排解,而对于那些较大的心理困惑,他们则更希望通过交流来获得别人的理解与支持,进而达到消除困惑。大学生之间由于鸿沟小、防御性低、共性大而易于互助。每个班级所设的心理委员,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都经过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具有辨别他人是否处于心理危机的能力,能及时发现危机线索,能对当事人的行为进行直接监督与干预,并能将同学中存在的一般性心理困惑情况及时反馈到上一级机构。他们是大学生心理互助的主体,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络员。因此,大学生心理自助与互助机制的完善,对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健康心理乃至个性的完善都是至关重要的,可使大学生在思想、意向、态度等方面进行积极的心理交换,促进大学生产生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效应。
此外,也要完善学校与社区及社会各界的关系,充分整合社会资源,从更广阔的社会范围内获得有力帮助。高校应利用社会的机构、设施为大学生提供环境支持与技术支持。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通力合作,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警才能发挥它的功效,才能保证大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3]。施爱是教育的“润滑剂”,是进行教育的必要条件。当教师、家长、社会全身心的爱护、关心、帮助学生时,施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有了施爱,教师和家长就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就乐于接受教育,朝着社会需要的道路发展,教育也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只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真挚的爱,才能给他以鼓舞,才能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温暖,才能点燃学生追求成功和被人尊重的感觉,从而产生追求上进的源动力,再从行动上付诸实践。
6.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浅析 篇六
一、提高思想认识, 提升社会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认同度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成就感
培养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职业意识, 提升职业认同度。一是通过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职业教育和建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职业准入制度, 让高校和社会逐步认识到该职业的专业性和职业定位。二是通过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职业情感、职业道德和职业忠诚的培养, 并通过实际工作, 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岗位的作用, 以及工作中带来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热爱本职业, 做到爱岗敬业, 乐于奉献, 并将其作为自己终身的职业追求。
二、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拓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职业发展渠道
一是开展自身职业发展的设计和规划工作,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将品学兼优、真正热爱和适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岗位的人员引进来, 让他们在职业起步阶段成功就业;同时帮助那些已经出现职业怠倦的在职思想政治工作者通过进一步明确职业发展定位和目标, 走出职业发展的困惑, 提高工作积极性。二是学校为学生管理工作者建立多元化发展渠道, 为其个人职业发展提供多种可选的发展路径。并将个人职业目标的实现与队伍专业化发展统一起来。
三、构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培训体系, 加大培训力度
通过培训可以使得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队伍整体素质有明显提高, 培养一批专家型工作人员, 形成一支专业化的队伍。建立并完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培训体系, 包括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专题培训相结合、学历教育与在职培训相结合、国内访问与国外研究相结合, 融教学、科研、实践交流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体系。同时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教育研究成果, 不断丰富和创新教育培训的内容和模式, 建立培训过程记录和培训质量评估制度。
四、完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队伍的选聘机制
根据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应由精干的专职人员与部分的兼职人员组成这一要求, 选择什么样的人至关重要。一是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选聘标准, 以研究生为主的原则, 兼顾学科建设需要, 尽可能地从研究思想政治、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选拔, 把德才兼备、热爱学生管理事业、有一定的学科专业背景, 乐于奉献、协调沟通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强的人员选聘到岗位上来。兼职学生辅导员可以从专业教师、免试直升研究生、在读研究生中聘任, 新聘任的青年专业教师, 原则上要从事一定时间的辅导员、班主任工作。二是在选聘方法上,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选聘应面向全国, 在党委统一领导下, 采取组织推荐和公开招聘相结合的方式择优选聘学生, 对专职学生工作者候选人实行“公式”制, 基本任职条件应当是中共党员、优秀学生干部。
总之, 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队伍建设管理工作要注意研究新形势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 不断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形式和新方法, 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婷婷, 孙志伟.对媒介融合下新闻实务类课程整合的研究[J].新闻界, 2011.8
7.浅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篇七
关键词:高校教育;学生管理;改革创新
当前,教育体制改革日益深化,办学主体多元化,高教对象普及化,这对于高校来说是机遇,更是挑战。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工作将接受新的挑战。高校教育规模的扩大,在校生数量剧增,当代青年思想活跃,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这都影响了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学生管理工作不能再沿袭过去传统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与手段,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进行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一、当前高校学生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1.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给学生管理带来新的问题
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产生着广泛和深刻的影响。网络正极大地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甚至是语言习惯。对学生工作而言,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阵地和领域,对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另一方面,网络也给传统学生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网络信息的快捷性、丰富性和开放性特点,使得从学校获取知识的权威性受到怀疑。在网络普及的社会条件下,大学生能够利用网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快捷地获取信息,而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和有关教师在获取信息的渠道、时间、数量上已不占明显优势。数量巨大的网络信息,“淹没”了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尤其是凶杀、色情等不健康信息的冲击,使学校教育者所传达给学生的信息很难在学生头脑中沉淀,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发挥。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使网络成为有害信息的传播地,一些虚假、不健康的信息污染了学生思想教育的环境,使得大学生难以判别和抵御,有的上当受骗,有的沉溺于网上虚拟世界而不能自拔,负面影响巨大。
2.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实施使学生教育管理面临新的变革
目前,全国各高校普遍实施学分制。在学分制下,学生管理打破了学年制整齐划一的教学管理模式,形成了以课程为纽带、多变的听课群。学生管理工作不仅局限于本专业学生,还要管理选修该课程的其他专业或其他学校的学生。同时,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教学和思想生活管理外,还需指导学生选课,使学生形成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由定向学习转变为自主选择性学习,学生管理工作由学年制下的指令性管理转变为指导性管理。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寻找和构建新的“平台”。
3.90后学生思想独立,具有反叛意识,过于以自我为中心
现阶段社会文化思想“百花齐放”,多种思想碰撞。90后大学生不是盲目地接受某种思想和理念,他们都有自己的观点,敢于反抗,对父辈、学校一些不甚合理的说法和规定敢于质疑,语言的创新性更强。但是他们的反叛意识也会出现偏差,一旦学校和集体出现意外事件,如偶然的停水、停电,个别学生会通过起哄、制造混乱等方式宣泄心中的情绪和不满。90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的管教趋向于对孩子的过分呵护,导致他们自我意识强,存在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淡薄等不足。而在高职院校中,学生家庭类型相对较多,来自单亲家庭、离异家庭的学生占有一定比例,这些学生往往产生社会、家庭对自己不公平的想法。
二、新形势下学生管理的方法
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高等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综合素质高、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直接而重要的作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需要能动的、个性化的、全面发展的人。人才的多样化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素养方面的差异,还包括其内在性格、气质、爱好等非知识因素的差异。以往的高等教育更多注重知识的传授,而较少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就要求高校必须紧紧围绕育人这一根本任务,按照“教育为核心、管理为基础、服务为宗旨、活动为载体”的工作格局,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大力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教师通过亲近学生、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和尊重学生,因材施教,使学生能够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发展,成为社会所需之才。
2.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完善的学生工作制度
高教改革的迅猛发展,大学越来越成为没有“围墙”的校园,大学生个体之间、个体与学校之间的权力和利益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迫切要求国家运用法律和规章制度调节规范各主体之间的关系。新时期的学生管理工作应树立依法治校、制度管理的意识。目前,学生工作制度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一是不完整、不健全,在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全过程中仍有许多空白点,以致无章可循,给管理工作带来很多困难;二是临时性、应急性的“通知、办法”与规章制度并存,朝令夕改,制度的严肃性、连续性和持久性不能保证;三是由于规章制度本身不严密和人为因素的干扰,规章制度缺乏应有的权威性。依法治校、依法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是高等教育的任务,也是高校学生工作的指导思想,因此,建立科学、规范、完整的学生工作规章制度是学生工作的需要。高校应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依据本校实际情况制订完整的、可操作性强的程序、步骤和规章制度,并以此规范学生的行为,行使有效的管理。当前,要特别针对高校后勤工作社会化的现状,进一步明确各方面关系,不能仍由学校单独履行学生管理的义务和使用管理学生的权力,参与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单位和个人,理应享有学生管理的权利和承担学生管理的义务。要在高校、社会职能部门、承担后勤工作的单位或个人、学生以及家庭之间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以法律的形式明确界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做到责、权、利分明,便于相互之间进行充分、有效的协调,从而依法依规对学生进行管理。
3.因材施教,重视学生个体在思想上的差异
针对学生家庭、受教育水平不同的多层次、多类型特点,选择相适应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以道德宣讲、理论灌输为主要的教育方法。对思想上存在偏差的学生,教师应积极地了解并以朋友的角色与学生沟通交流,建立相互的信任,让学生愿意接受劝慰和指导。
新时期下,高校管理工作必将面临更多的问题和挑战,这就要求学校既要坚持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又要把握机遇,勇于迎接挑战,同时也要求我们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解决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好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邱伟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邵瑞.教育的过程[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3]张宇莲.香港的学校社会工作[J].深圳教育学院学报,1999(6).
[4]张娟.大学生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的基本途径及实施策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5]周仁会.大中学生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者培训体系建构与初步验证[D].重庆:西南大学,2008.
8.高校学生工作总结 篇八
本学期剪纸活动教学以临摹剪纸为主要内容。临摹剪纸帮助学生了解各式各样的剪纸,从中学到了各种技法,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本学期第一次开展剪纸社团,因此,剪纸组的工作重点首先是培养新人,使其尽快的了解掌握剪纸的基本技能与技巧;其次,通过具体的剪纸练习与创作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开发智力,陶冶情操,锻炼手、眼、脑的灵活性,使剪纸活动更上一个新台阶。以下是本学期开展的活动内容:
1.练剪基础纹样,如锯齿纹、月牙纹、螺旋纹、水浪纹、云纹、花纹等,训练手的灵活性。
2.对折剪纸的制作练习。
3.窗花的设计制作:三折剪纸、四折剪纸、五折剪纸、六折剪纸。
4.简介剪纸构图知识。中心位置的安排、装饰效果等。
二、收获与不足:
在这一学期中我们参加了各级各类的比赛,如参加科技幻想画创作绘画比赛、“中国梦”奥邦杯比赛等系列活动,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不仅开阔了视野体会到学习美术的乐趣,更在活动中增强了自己的信心。本学期学生参加比赛的证书还没发下来,获奖情况还没下达。
针对一个学期的剪纸教学,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点注意点:
1.剪纸大小要适当。
在不用美工刀,且低年级的状况下,尤其要把线稿画大一些,方便剪裁细部。
2.要有充分的制作时间。
课时安排要有足够的时间。每一个制作步骤一课时。
3.制作内容“简单化”、作业要求“大众化”。
因为制作难度大,作业要求不要过高。
9.高校学生评教工作分析论文 篇九
关键词 高校生评教 利和弊 问题研究 对策
自从我国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教育越发成为国家关心的头等大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自我评价和自我约束机制,如何构建一个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已成为高校管理最为关注、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学生评教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提升
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要求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评教体现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可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自主判断和选择的能力,提高他们对自己、他人和学校的责任感。同时,架起了教师和学生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的桥梁。学生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反思学习,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教学相长。
二、学生评教有利于教学质量监控的进一步加强
教学管理部门通过学生评教,能够较全面、准确地掌握学校教学工作的现状和教学效果情况,分析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强化教学质量监控,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为学校制定方针政策提供一定的依据。
但是,在推行学生评教的过程中,也出现了高校评价的功利性目的越来越占上风的现象,评者、被评者应付和防卫心理严重,评价的手段被异化为目的。从高校学生评教的设计、实施、反馈环节看,学生评教多被视为形式化的行为,并未达到以评促教、以评促研的目的。
(一)学生评教具有局限性。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强。部分大学生表示在评教时很随意,不负责,不认真对待此事,且从未放在心上。评教时,随意填涂表格,真实性、可信度非常低。部分大学生则反映填写选择项目内容太多,自愿放弃或随意涂卡,很多学生的态度就是应付。我亲眼看到学生填写评教表格的情形,根本连填写的项目都不看,直接填写,从而反映出学生权利意识淡薄,不愿参与评教活动。整个评教过程中,学生仅把它作为一项任务来完成,为应付而评教,未能反映真实情况。甚至学生连自己如何评教都不清楚。学生以对教师的好恶、亲疏关系作为评教的标准。有的大学生不是客观、理性地评价一个教师,而是从个人喜欢与否以及与教师关系的亲疏等方面去评价,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我看到学生对自己喜欢的老师或者是平时要求不严格的老师全都勾上A,而对那些不喜欢的老师或是对学生要求严格的老师,条目看都不看的就都打了C。这样看来生部分评教的结果的信度是值得怀疑的。
(二)学生评教对教师有负面影响。首先,学生评教扭曲了师生关系,违背了教育的宗旨。学校实行学生评教后,学生也开始对教师有了控制权,甚至有些时候学生比教师的地位还要高。在这种错误思想指导下,有些学生听不进教师的批评和规劝,对教师的惩戒怀恨在心,所以,往往是教师越是对学生负责越是对学生严格要求,就越是得不到高分。这就促使一些教师放弃了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按照学生的要求讲课和管理课堂,以追求学生的最高满意度。这种行动撼动了教师的尊严以及开展教育活动所必需的权威。
其次,削弱了教师的主体地位,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损害了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在当今这个社会竞争尤为激烈的社会,部分教师为了求生存,为了得高分,在评教实际操作中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一旦要将评教的结果用于教师考核,就会出现教师为了满意度而一味的迎合学生,不敢批评教育学生的不良行为,甚至采用各种方法讨好学生的现象,使学生评教“变味”。
(三)设计的问卷缺乏科学性、针对性、灵活性。以我所在的学校为例,我们学校的生评教工作都是通过网络平台经行的,教师教学工作评价表(学生用)的全部为客观性试题,要求学生从A、B、C、D、E五个选项中选择最吻合的一项。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评教工作,促进这项工作的实施能够达到它本来希望达到的目标呢?经过一系列的研究和思考,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提高学生评教的认识。要从管理者、老师和学生三个层次提高学生评教的认识。要做好评教前的宣传、动员工作,让学生了解评教工作的目的、意义和作用,有助于学生有意识主动地克服主观心理因素的影响,使学生懂得对教师课程教学客观、有效的评价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是学生的权利也是学生的义务。同时形成教师主动接受学生评教的心理机制,加强师生对教学工作的交流,使教师主动参与评教工作。营造良好和谐的评教氛围,提高广大师生对评教工作的认识。
(二)设计科学合理的评教指标。评价指标体系的制订是评教工作的关键。只有制订科学的指标,才能正确诊断和评价课程教学质量。设计评教指标可听取学生的建议,设计出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感知的指标,在能力范围内能做出客观评价的指标,要尽量通俗、具体,不能抽象、太过理论性。例如教师的教学是否体现学科前沿性的知识,恐怕学生无从回答。设计指标可听取老师的建议,这样能让被评价者心中有数,主动配合评教,不至于产生逆反心理。
(三)把学生评教的结果进行横向分析和纵向分析。学生评教的统计结果通常是横向分析的,能清楚地看出一个教师在所带不同班级的排名,差距一目了然。但横向分析的背后掩盖了教师自我成长的速度和成长轨迹,看不到教师在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式改进、与学生互动等方面的变化。为此,应将不同学年、不同学期、不同年级学生对同一教师的评价结果再作纵向分析,揭示教师的努力程度、改进措施的成功与否,有利于缩短年轻教师成长的步伐,减少盲目性;有助于中年教师紧跟时代步伐,了解学科最新的发展动态。
10.如何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析 篇十
摘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涉及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等诸多方面,对学生的知识摄取、能力形成、品格陶冶、个性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我们应逐步实现从传统管理模式向适应时代要求、适应人才培养要求、适应大学生心理需求的综合管理模式的转变。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
学生管理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高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学生,使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对维护高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转变学生管理观念
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将教育和学生的全面发展相结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个人价值的实现。第一,服务观念。高校学生管理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就要树立服务为本的理念,突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增进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理解,得到学生对学校管理的支持,增强教育和引导的功效,实现管理育人的目的。第二,民主管理观念。在高校管理工作中重视人的因素,正确认识人的价值。学生既是被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在管理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一种全员参与的管理模式。第三,法治观念。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体现以人为本,很有必要强化学生管理工作的法治观念。
二、给学生足够的尊重
首先,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管理的对象是人,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独立人格意识和生存能力的逐步形成,这就要求管理模式要注意正式课程、教材之外的学生组织、学校文化以及家庭、社会背景对学生的影响。第二,尊重学生的情感世界。尊重学生的情感世界的观念应贯穿于学生管理的全过程。一是在管理方式上,打破以往的教师管、学生听的管理方式,代之以教师指导与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的组织形式;二是在管理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参与管理的全过程,达到管理与被管理的统一。第三,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学生管理中,一是应鼓励学生多出头、敢出头,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二是鼓励学生把奋斗目标定得高一些,充分展示他们的才能,达到更高的标准。需要注意的是,笔者要强调的是尊重学生并不意味着可以放纵、听任学生,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必须遵守社会基本规范以及学校、院系、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
三、完善学生管理的相关制度
要从制度上制定出适合学生特点以及与本年级学生管理机制相匹配的管理制度,从思想上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从行为规范上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约束。除常规制度外,应根据新时期的需要建立符合学生心理及需求的制度。比如,建立学生申诉制度,这是高校推进人本管理的内在要求,是尊重学生权利、维护学生权益的重要保障。再如,健全教育行政复议制度。高校做出的严重影响学生受教育权的管理行为应纳入行政复议的范围,督促高校依法行使学生管理权,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以此为基础,应完善学生工作管理系统的内部协调机制。学生管理是对在校大学生的全方位管理,内容比较广泛,涉及学校的多个部门,需要各部门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因此,可以考虑建立全校学生工作委员会,使之成为学生管理工作的决策核心、指挥中枢和协调中心,统筹全校学生管理工作,这样做既有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指挥和协调,又符合全员育人的思想。
四、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
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非常重要。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认识,加强学生们的自律意识,使他们自觉地以各种道德规范约束自己,进而建立起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另一方面,学生管理工作者应积极促进学生参与实践,体验生活,帮助学生通过复杂多变的生活实践,学会承担社会责任,学会从错误和挫折中认识世界,进而认识自己,增强社会的适应性,满足他们的情感体验。同时要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一个行之有效、严格规范、张扬个性发展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总之,教师要通过各种形式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而且学生也要高度重视这一“最后”的机会,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五、建立专业化的工作队伍
学校要重视加强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建设,即建立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师资队伍。随着高校学生工作的发展,对诸如心理学、教育学、行政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除了教师有较高的品德素养和学术水平,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人员具备相关专业学术素养外,还应做到以下两点:第一,确保相关学术机构和专业教师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参与。第二,直接从事日常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不仅要清楚学生管理的一般性目标,还要掌握相关学科专业的职业性特殊培养目标。这就要求高校选拔教师时要严格标准,并通过不断地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工作水平。同时教师个人应不断提升自己,应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不断地积累、学习,逐步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水平。
总之,高校应以学生为主体,深化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加强学生管理制度体系的建设,这既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力保证,也只有这样,高校培养的学生才能具有竞争力,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林正游.试论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1).
[2]赵勋蘼,葛邕,徐珊,谢静.适应新形势改变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探讨[J].高教论坛,2006(8).
[3]王永新.科学发展观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
11.浅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篇十一
管仲提出:“一年之计, 莫如树谷;十年之计, 莫如树木;终生之计, 莫如树人。”随着高校扩招规模的不断深入, 生源质量也出现了下降趋势。我国的大学教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逐渐过度到现在的大众教育, 怎样加强对高校学生进行管理成了高校学生工作者讨论的热点话题。
1 高校学生工作的特点
高校学生工作, 是高校学生工作者按照教育方针政策所规定的教育标准对大学生在校园内外的学习和活动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的各种教育、管理和服务的总称, 也就是说高校学生工作是兼有大量具体事务性的。从高校管理人员来说, 1953年, 清华大学率先建立政治辅导员制度,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组织教育部、中宣部、团中央三部委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 于2004年8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2004]16号文件) , 文件中将专职进行学生工作者明确定名为“辅导员”。其职责包括思想政治引导、学习生活指导、心理健康辅导、安全教育、就业指导、社会实践、评优评奖等各个方面, 几乎除了常规课堂教学之外的学校各项学生教育、活动、生活、学生事务性工作都属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工作范畴和职责。繁琐、任务重、责任大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主要特征。从高校学生的构成来说, 9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 有的抗挫折能力较差、依赖性强、不独立、以自我为中心, 有的是留守儿童, 不自信、不擅长与同学交流等, 这些特征都衬托出部分大学生的亚健康心理状态。从我校学生构成来说, 一方面生源规模大, 另一方面学生主要来自西部地区, 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人数较多, 再加上我校地处少数名族地区, 经济欠发达, 这些因素都进一步加大了学生管理工作的压力。
2 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
传统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是指以班级为单位实施教学管理的模式。每个班由班主任进行教育教学管理, 这种一个老师管理一个班的模式有一定积极的作用。但是,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和扩招政策的实施, 传统学生管理模式的弊端已经日益明显地表现出来, 如何改革传统学生管理模式已经成为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迫切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 我校对学生的管理主要以学生守则为制度规范, 实行辅导员+兼职班主任的管理模式为主, 学生会协助管理为辅。
3 如何完善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目的是建立自由、有序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让学生身体健康、心智得到完善和发展, 如何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管理工作成了当务之急。
3.1 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辅导员自身的思想素质理论水平是从事这项工作的理论基础。在日常工作中除了争取培训交流的机会, 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熟悉国家政策和学校的中心工作, 为辅导员的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辅导员要做学生集体的主心骨, 为学生的发展保驾护航。
3.2 更新管理观念
对于高等教育学生工作来说, 管理就是一种服务, 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要建立"以生为本"的工作理念, 尊重学生、服务学生、以学生为主体, 坚持学生工作就是为学生服务的理念, 把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放在第一位。重视了解学生的内心需要和兴趣爱好, 在工作中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思想、性格及各方面的能力, 以便更好的树立个人的学习目标。辅导员要在学生管理思路上创新, 在管理流程和方式上创新。
3.3 多渠道的管理方式
如今, 高校公寓、食堂正在逐步实行社会化改革, 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也要多渠道的进行。首先, 根据大学学习不同阶段的特点, 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大一新生由于受自然地理环境、心理准备、个性差异、文化差异、生活方式差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新生入校后会出现各种心理矛盾。因此, 工作重点要放在怎样才能使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上面, 并及时帮助学生完成角色的转换, 逐步引导学生的学习由“他律”转向“自律”, 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大二、大三进入到专业课的学习。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方向有了初步的认识, 此时要让学生清楚该专业的教学计划, 帮助学生尽快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 确立学习目标。大四辅导员工作应根据每个学生学业、性格、爱好的不同, 引导和帮助学生确立毕业后的发展方向, 建立符合自身情况的就业观念, 初步确立并实施自己的就业计划。
其次, 要在大学期间建立较完善的班委干部制度,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管理工作。同时, 要求任课教师严格考勤制度, 经常点名, 杜绝学生上课迟到、早退、旷课等现象。通过QQ群、学生会、主题班会、团会、不定期的走访学生寝室、成立各种兴趣小组等方式, 多倾听学生的声音, 加强沟通, 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情况, 拉近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与学生平等相处, 和学生交朋友, 建立良好的相互信任关系。
再次, 探索学长制的管理方式, “学长制”是国际上和我国港澳台地区普遍推行的一种学生自主的管理模式, 目的在高年级学生中挑选政治觉悟高、成绩优秀、有一定工作经验的高年级学生, 对新生开展帮扶、指导、教育, 引导新生尽快地度过入学适应期的一种管理模式。我校近年来也开始探索学长制的管理方式, 在大一新生中实行新生代理班主任制度, 从学生会中选择高年级品学兼优的同学做大一新生的代理班主任, 由于他特殊的身份, 既是学生又是代理班主任, 一方面学生的身份更容易得到新生的信任, 与新生更能融为一体, 另一方面他对学校的相关政策有一定的了解, 能及时引导新生快速融入大学生活。
此外, 多关注贫困生工作, 建立贫困生档案, 以“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 争取将国家、学校的每一项政策切实的落实到每一位贫困生的手中。在物质帮助的同时, 多注重思想上的帮助, 与贫困生面对面的交流, 解除他们心中的自卑心理, 让他们的思想不掉队, 使他们能安心学习。
3.4 逐步建立特色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是学校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凝结而成的一种精神产物。如同教师要有科研风气, 校园要有读书氛围, 班级要有班风、学风一样, 高校要有自己的特色校园文化。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一旦形成, 它将成为学校的无价之宝。将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总之,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变被动为主动, 积极深入到学生当中去,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思想, 充分发扬民主、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 激励学生加强自我管理。同时我们还需要建设一支思想素质过硬的学生工作管理队伍, 不断探索新的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方式, 通过各种现代化的教育管理手段, 使高校学生工作进一步规范化、法治化、科学化、人性化。
参考文献
12.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总结 篇十二
一、基本情况
我校20__年在校生人数386人,有9个教学班。学生很多为留守儿童,生活较为困难。这使得学校的学生资助工作较为繁重。
国家助学金
20__年的学生资助工作是一次性发放全年的资助款,共收到学生申请材料180余份,经认真、严格核实学生情况,全校受资助学生169人,总金额26.4万元。按照上级文件要求,资助划分为生均1000元/年和生均20__元/年两个标准,资助金以银行卡的形式发放,学生领卡后签字,按手印学生资助工作总结5篇20学生资助工作总结5篇。学校严格执行财经纪律,完备手续,符合上级文件要求,此项工作已圆满完成。受资助学生名册在校园内张榜公示,无异议。并已交县学生资助中心。
20__年秋季的学生资助工作已经启动,,金额总计26.2万元,已报区学生资助中心审核
二、工作成绩与经验
第一、加强统一领导,抓好责任落实(年专项整治工作总结)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资助工作,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学生资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以切实做好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确保学生资助资金按政策按时、足额、准确发放。学生资助具体工作由德育副校长分管,校长办公室、政教处、财务室、学籍管理室协助工作,负责受助学生资格审查、复审、公示、人数统计上报,做到“专款、专账、专人、专卡”,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名单如下:
组长:校长
副组长:党总支书记德育副校长教学副校长
成员:总务主任支部主任政教主任教务主任
联络员:资助管理员报账员学籍管理员档案管理员
第二,制定完善方案,实行规范管理
学校学生资助小组在认真研究省市及江岸区教育局学生资助工作的文件基础上,制定、修订了《学校学生资助工作实施方案》和《校内资助办法》,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学生资助体系。在制度的指导下,学生资助工作得到了有序开展
在具体评审过程中,严格按照《湖北省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的标准,本着“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实事求是、客观务实”的原则,认真组织实施了受助经济困难学生的评审工作2015年学生资助工作总结5篇工作总结。学校建立学生资助档案,内容包括受助学生《湖北省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申请表》、《湖北省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汇总表》、各级各类贫困证明材料,材料不充分者令其限时补交材料,做到档案资料完备、翔实。
受助学生材料由班主任、学校审核通过后在学校学生资助橱窗中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的交区资助中心复核通过。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论文】推荐阅读: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论文11-03
高校开展学生助理工作的重要意义论文06-17
浅论高校学生干部的工作压力论文07-19
基于社区化管理的高校学生公寓建设论文09-17
高校学生毕业论文老师评语10-12
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06-11
浅谈中国大陆和美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比较研究论文09-23
高校学生宿舍管理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