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三年级传统文化

2024-11-20

齐鲁三年级传统文化(精选9篇)

1.齐鲁三年级传统文化 篇一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青州市东坝小学 刘新芳

一、学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学生经过以前时间的学习,我发现本班大部分学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了解有一定的基础。而且在前几年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三字经》、《千字文》以及古诗文等内容有了初步的背诵基础,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蒙书诵读”“诗歌诵读

(一)(二)”“音乐舞蹈”“书法艺术”“绘画艺术”“传统服饰”“历代文学”“齐鲁文人”“姓氏称谓”十个单元。

“诗歌诵读”:学习、谅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化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

“历代文学”:学习古文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感悟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齐鲁文人”:认识李清照、辛弃疾、蒲松龄和孔尚任,走进他们的生活,体味他们的胸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中国文化精髓,积累一定的经典名篇,全面提升学生的古典文化素养,初步了解古代大诗人的生平行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会学习,开启心智,提升志趣,并通过搜集更多的关于教材的资料的过程中习得自

主学习的有效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诗词教学进行阅读积累,培育审美情感,培养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我国古代的一些传统艺术和中华民俗,诗词教学的重点在于反复诵读,感悟继承传统文化。

难点:过了解古代的名人志士,引导学生领悟他们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坐标,坚定正确的人生信念。了解齐鲁文化遗产,了解山水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五、教学进度: 第一周: 古诗两首 第二周: 诗词两首 第三周: 古诗两首 第四周: 汉服 第五周: 龙袍与官服 第六周: 旗袍

第七周: 《诗经》与楚辞 第八周: 唐诗 第九周: 宋词 第十周: 元曲 第十一周: 明清小说 第十二周: 李清照 第十三周: 辛弃疾

第十四周: 蒲松龄 第十五周: 孔尚任 第十六周: 姓氏 第十七周: 名、字、号 第十八周: 谦称、尊称

六、教学措施:

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3.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没更关注过程。4.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5.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激励性。

2.齐鲁医院管理制度文化 篇二

1、管理理念:制度规范自尊自律

2运营理念:博施济众,仁爱至诚

3管理环节内容及相应制度(涉及 人力资源管理医疗管理康复管理护理管理医院质量管理医疗安全管理科教管理病案管理和医院统计财务管理建筑管理设备管理物资管理后勤支持管理战略管理战略管理等)

3管理理论人文管理理论品牌营销理论,战略化管理理论,精细特色管理理论,管理文化与创新理论 规模经营理论等。

4、管理手段技术

a管理数字信息系统,应用软件硬件平台系统网络数据库系统。b《文化形象识别手册》,利用视觉、行为、理念、识别系统。

6管理机构

党务机关

(纪委党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工会团委老干部处五官肿瘤党总支门诊党总支总务党总支妇儿党总支内科党总支外科党总支)

行政机关

3.齐鲁三年级传统文化 篇三

让中华文化在发扬中光大

我们长期生活工作在齐鲁大地,在言谈话语中经常谈及齐鲁文化,要想传承宏扬齐鲁文化,必须首先了解齐鲁文化的内涵。所谓齐鲁文化,就是在齐、鲁两个诸侯国存在800年左右的时间内,在齐鲁大地上产生的一切文明成果。

齐鲁文化是当之无愧的先进文化。它经受了2000多年历史的考验。它被大多数中国人和一部分外国人所接受,它推动了人类文明和社会的进步。

齐鲁文化在它生成之初,是地域文化。秦始皇统一中国,使齐鲁文化走向全国成为可能。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齐鲁文化成了全国的主流文化。

齐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齐鲁文化虽然不能等同于中国传统文化,但中国传统文化之主流、核心、精华是齐鲁文化。齐鲁文化的代表人物,从齐国方面来看,主要是姜太公、管子、齐桓公、宴子、孙武、孙膑、邹衍、荀子。从鲁国方面看,主要是周公、孔子、颜子、曾子、孟子。齐鲁文化的思想理论成果,集中体现在齐鲁文化的经典著作里。

齐鲁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和核心,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兼容并蓄,博大精深,将5000年中华文明连为一条不断的长河,具有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主要是:以人为本、以仁为核心、以德为美、以孝为先、以和为贵、以礼为范、以“三纲五常”为主要内容、以天人合一阴阳

和谐为最高境界、以“中庸”为基本方法、以因时变革为前进动力。

一、以人为本

齐鲁文化具有明显的人文主义特征。以人为本是齐鲁文化的灵魂和核心。齐鲁文化是围绕“人”这个核心展开的,因此我们把齐鲁之学概括为“人学”。无论是儒、法两家重人道、轻天道,还是道、墨两家重天道、轻人道,人都处于思考的中心位置。天、地、人并为三才,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把人事归依于天道,把人的伦常情感贯注于“天道”,使“天”变成理性和道德的化身,实际把“天”还原为人,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性与合理性。

由重“人”出发,各家无不重视高扬人道旗帜,把人作为治国理政的根本。孔子的“修己以安百姓”,孟子的“民贵君轻”,《管子》的“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始于爱民”,《荀子》的“安以静兵息民,慈爱百姓”,《墨子》的“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等,无不体现了人文主义特征,放射着以人为本的光辉。人道精神体现最突出、理论最系统的还是儒家。孔子是中国古代最光辉的一面人道主义旗帜,他创立的儒家文化体系称为人学体系,是人道精神的最高体现。孔子突破了阶级的、种族的、国家的、地域的局限,把“人”作为一大类来看待。他的“爱人”,是人类之爱,这和他的“有教无类”是一致的。

二、以仁为核心 齐鲁文化把天、地、人看作统一的整体,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是以人为核心的。

孔子儒学思想体系的核心就是“仁”。什么是“仁”?“仁者仁也”,“仁者爱人”,这是最基本的概括。孔子对仁的解释很多:在家庭中就是孝悌之爱。把孝悌之爱推广到血缘关系以外的社会成员中,既是“泛爱众而亲仁”。把仁爱用于处理人际关系,就是孟子提出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用于治理政事,就是“为政以德”,是以“爱人”为内容的仁在政治上的应用。反应在教学上,即“有教无类”。“爱人”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也是处理人际关系最有效最完美的方法。孔子崇尚周礼,但对周礼绝不照搬或机械套用,而是循其基本原则思路加以改造和发展,其中有许多重大突破。他引仁入礼,要求礼一定要符合仁的精神,也就是守礼不违仁,“人而不仁,如礼何?”

三、以德为美

齐文化和鲁文化尽管存在差异,如鲁文化崇尚礼,遵循“亲亲尚恩”,而齐文化崇尚“尊贤尚功”,但就道德及价值观的看法却近乎相同,都认为讲道德不能不讲修身,讲修身不能不关注道德。从根本上说,齐鲁文化是伦理道德型的文化,讲究“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讲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周公的座右铭是“敬德保民”。孔子提出了德政思想,提倡“为政以德”。《论语》讲“齐之以礼”,“见贤思齐”。“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有令不行。”可见,道德是当时人们内心的普遍追求,是当时社会文明的集中体现。

中国传统道德具有悠久历史,至今仍然有两点重要学术价值:一是把道德看作具有崇高价值的精神追求,且认为这种追求是可以实现的,“人皆可以为尧舜”。二是传统道德多方位的回答了应该怎样做人这个基本问题,许多形式和内容至今仍然具有普遍意义。

四、以孝为先

孝指子女对父母在尊敬、抚养、送终等方面应尽的义务,是传统社会的基本道德。孝的观念在我国源远流长,胛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也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至春秋时期,孔子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孝道。《孝经》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认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应该身体力行的。儒家视“孝”为“仁”之本。《论语.为政》中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在这里突出了一个“敬”字,实在是精辟。孔子还明确提出在孝顺父母时,要做到和颜悦色。孟子也说:“孝之至,莫大于尊亲”。

自秦代后,“不孝”被定为十恶大罪之一,不肯抚养甚至侮辱殴打父母或祖父母者,都要受官府严厉处治,甚至处以绞刑或腰斩。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前,汉王朝就提出“以孝治天下”,选拔官员也把“孝”作为一个标准。唐朝时,参加医学、算学、律学考试的人不用读五经,但《论语》、《孝经》却不能不读。唐玄宗曾亲自为《孝经》作注。

受齐鲁文化的影响,人们常常把“孝”与“敬”、“孝”与“顺”联在一起,叫“孝敬”、“孝顺”。要想对父母、长辈作到孝,必须对他们作到敬,而只有作到了孝,才能受人尊敬。同样,要想孝,必先顺,而只有作到了孝,才能一顺百顺。

“孝”作为华夏民族固有的道德观念,又经孔孟儒学的发挥,以及历代帝王的提倡,孝道在古代确实深入人心,难以动摇。中国人之重孝道,几乎成了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最大特点。

孔子提倡“孝悌”,应用于社会,就是“忠义”。孝,是处理晚辈与长辈的关系。悌,是处理兄弟之间的关系。忠,是处理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特别是君臣关系。义,是处理广泛的人际关系。

五、以和为贵

“和”即和谐之意,它被认为是美好的人际关系状况和极高的道德境界。《论语.学而》中记载:“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春秋时期,思想家们已经提出了“和”的概念。孔子把“和”作为最高政治伦理原则。《论语.子路》中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区别了和与同,他认为有道德的君子与人相处时,应力求作到和睦、和谐,但并不盲从附和。《中庸》中子路向孔子问强,孔子作了回答,并说:“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则矫;中立而不倚,强则矫。”即君子以和待人,而又能坚持原则,不为流俗所移。孔子所遵守与坚持的原则,就是必须按照礼仪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人们之间和谐相处,便达到了人际关系的理想境界。子思在《中庸》中也论述了和的概念,他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子思把中、和从至德提升到“天下之大本”与“天下之达道”的哲学高度。这是儒家天人合一的哲学,即把天道与人道结合在一起,而达到“致中和”的结果。人与大自然达到了普遍和谐,大地上的万物就得到风雨的调润,在大自然的环境中生长、成熟。《周易》也论述了“和”的概念:“千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即认为,天道的大化流行,万物各正性命,保持完满和谐,万物就能顺利发展。

六、以礼为范

“礼”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论语》中多次谈到“礼”。周公最早提出“德治”的理念,孔子又提出“仁”的思想,而礼是把德和仁具体化的制度或者行为方式。先秦历史上有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实行礼治还是法治。儒家主张只有“齐之以礼”,老百姓有了羞耻之心,才不会去做坏事。儒家和法家,尽管政见不同,但都认为人的行为是需要约束的,双方的分歧在于,究竟用什么来约束束人。孔子主张用内在的道德力量来约束自己,《雍也》中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作为君子,一方面要“博学宇文”,广博的学习文献,积累深厚的知识,同时要“约之以礼”,用礼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并提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由于孔子以仁释礼,使礼具有了仁的内容,仁具有了礼的形式,即内容与形式成为不可分离的统一体。

七、以“三纲”“五常”为主要内容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和规范,要求为臣、为子、为妻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夫、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董仲舒认为,君臣、父子、夫妻三种关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三纲”取于阴阳之道,君、父、夫体现了“阳”面,臣、子、妻体现了天的“阴”面;阳永远处于主宰、尊贵的地位,阴永远处于服从、卑贱的地位。

“五常”指仁、义、礼、智、信,是人的内在德性,是人的价值、尊严之所在,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董中舒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在他看来,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人类有生来具有的五常之道。坚持五常之道,就能维持社会稳定和人际关系和谐。民国初年,孙中山借鉴“五常”,提出了八个德目: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孟子也提出五种“人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而这五种人际关系包含相互对等的意思。如父子之间,是一种亲情关系,孝是建立在亲情之上的,不是建立在等级之上的。君臣之“义”也是如此,其中包含着人格平等的意义。比如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君臣的地位是不能改变的,但君臣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由等级地位来衡量的。

八、以天人合一、阴阳和谐为最高境界

阴阳和谐是《易经》的灵魂。阴与阳相互联结、依存,舍阴无阳,舍阳无阴。先秦典籍《左传》、《国语》中阴阳连用多见。道家对先民的阴阳思想加以弘扬。老子提出了著名的命题“万物负阴而抱阳“,认为万物包含者阴阳两个对应的方面。庄子曰:“阴阳者,气之大者也;道者为之公”。他认为:“人大喜邪?毗于阳。大怒邪?毗于阴。阴阳并毗,四时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伤人之形乎!”过度的喜与怒会伤及阳气与阴气,阴阳相侵会伤害身体。他指出毗阳毗阴的相对性,是为了追求阴阳的和谐性。

汉代大儒董仲舒广泛吸收阴阳五行诸学派的思想成果,把和与阴阳联系起来,提出了一个以阴阳五行为框架的宇宙生成论。认为“天地之气,和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在阴阳五行四时有序的运行中,万物生生灭灭。

“天人合一”的观念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理论概括。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把自然人格化,使人的精神与自然相融合。从而反映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儒家一贯重视人与天地自然界的和谐共济问题,并不断探究天地自然界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规律。《论语.阳货》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即天的运行是自然而然的,大自然中的百物,其生长也是自然而然的。因此,大自然是一个和谐整体。王夫之也说,宇宙“合同而不相悖,浑然无间”。阴阳和谐、天人合一的思想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祖国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是阴阳调和观念,“内外调和,邪气不能害”,表明人身体健康;当失调和失和,则意味着人身体有疾病,“阴阳离决,精气乃灭”。因此,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是调整已破坏的生理机能,使之重新恢复到阴阳平衡协调状态,即“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九、以“中庸”为基本方法

“中庸”是建立在儒家人性论基础上的一种伦理道德观,也是一种辨证的思想方法,由于孔子首创,经过后来的儒家、特别是《中庸》一书的发挥而完善。

“中”字在先秦古籍中有三种涵义,一指中间、中等、两者之间;二指适宜、恰好、合乎一定的标准,即“圆者中规、方者中矩”;三指人心、内心,即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孔子将“中”的思想发挥运用到他的伦理道德理论中,从而发明了儒家的“中庸”说。孔子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民先久矣。”可见孔子是把“中庸”作为道德伦理准则而提出的,是以“仁”为内在核心,以“礼”为外在形式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孔子曰:“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这里所谓“中道”,也有适宜、符合的意思。孟子也提到“中道”,“大匠不为拙工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毂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这里可以明显看出,所谓“中道”,就是要向工匠做工要中于绳墨,射手要合于毂率一样,符合“道”的要求。《礼记 中庸》说圣人“从容中道”,也是合乎于道的意思,与折中调和、中间道路风马牛不相及。如果人们能在一切事情上恰到好处地这样做,则“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之道已成为中华民族颇具特色的一种思想方法和道德品性。他的基本原则是适度,内外协调,保持平衡,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因为到了极端,事物就要走到反面。而只有中道才是常道,才能持久。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若能坚持中常之道,才可能可持续的发展与进步。

十、以因时变革为前进动力

因时变革,是齐鲁文化的一大特征。周公制定周礼,孔子创立儒家思想,都是坚持思想理论创新的结果。姜太公、齐桓公、齐威王在政治、经济等领域进行的改革,使齐国走上富国强兵之路,历时800年而不衰。

姜太公被封为齐国始祖之后,五个月向周公报政,周公问“何疾也”,太公答“我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也”。他认为“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同时,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行九府圆法。九府圆法即货币之法,以助商工之业和鱼盐之利。史载,太公先立“九府圆法”于周,“退行之于齐”。他把货币之法视为“知开塞之术者,其取天下如化,是为政之大端也。”荀子对此评价说:“财货流通,无不尽致其用,四海之内,若一家也”。经过太公的改革,“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齐桓公任用管仲推行政治、经济、军事改革。首先改革了行政管理体制。“制国以为而是二十 一乡:工商之乡六;士农之乡十五。公帅五乡焉,国子帅五乡焉,高子五乡焉。参国起案,以为三官,臣立三宰,工立三族,市立三乡,泽立三虞,山立三衡。”这一改革一举多得:通过使民类聚,专业生产,同类授业,以利技巧;通过分类务事,使民不相盅惑;通过兵农合一,农战结合,使国泰民安;而且有利于形成社会公德,使人民“祭祀同福,死丧同恤,祸灾共之„„世同居,少通游„„居同乐,行同和,死同衰”。其次官吏选拔制度,通过乡选,官选,君选三个环节选拔各级官吏。主张“论材、量能、谋德而举之”,并规定对初选的人员,必须到其所在的乡里进行考察,“退问之其乡,以观其所能而无大历”,若考察合格,任为“赞”,即早期的实习和助理制。再次改革了税制,打破了“力役税”,根据不同的土地等级和物产而征税,从而“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同时改革关税,“使关市几而不征”,鼓励国与国之间的贸易,以“通齐国之鱼与东菜”。这些改革使齐国“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4.齐鲁三年级传统文化 篇四

齐鲁文化特质及其演变复杂性的再认识

先秦时期齐鲁文化具有非官方的正统性、崇德尚仁的道德理想、士“志于道”的古典人文精神等特质。秦代的“焚书坑儒”,使齐鲁文化遭受重创。西汉统治者反拨了秦王朝的文化路线,齐鲁文化开始复兴。今古文经之争使齐鲁儒学取得了在学术界的主流文化地位。汉武帝确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策略之后,董仲舒的良苦用心未能如愿。儒学的影响固然是扩大了,但齐鲁文化的其他内涵却大大萎缩了。此后,齐鲁儒学逐渐脱离自身的区域文化秉性,走进华夏文化的中枢部位。其原因有四:一是齐鲁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同构性,二是它在外土的普及性,三是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强力推行,四是中国文化结构的儒主多辅形态。

作 者:魏建 贾振勇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刊 名:齐鲁学刊 PKU CSSCI英文刊名:QILU JOURNAL年,卷(期):“”(3)分类号:B21关键词:齐鲁文化 特质 儒家文化 异化 华夏文化

5.小学三年级传统文化 篇五

蒙书诵读

第1课 《三字经》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孩子们的背诵能力。

2、教育孩子克服外界干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3、教育孩子尊敬父母,学会感恩。教学重点:背诵“人之初,性本善。。。。教五子,名俱扬” 教学难点:本段内容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上学期,咱们全校学生都背诵了《弟子规》,在“六一”的表演中,你们的表现也很出色。除了背《弟子规》以外,你们还背了哪些古诗文?

多叫几个学生说,一直说出“三字经”

二、学习新知:

(一)诗文解析:

指导学生理解和阅读教材第二页的诗文解析,教育学生诚善待人,做事要有始有终。

(二)全课背诵

1、齐读一遍,教师纠正读音

2、学生独立背诵。

3、四人小组背诵并相互检查。

4、教师抽查。

(三)故事连接:

教师讲《孟母三迁》的故事。讲完后问:

这个故事说了个什么事?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以后我们如何做?

三、拓展活动:

想一想,加入我们也处在一个不理想的学习环境中,应该怎么办?

四、全课小节:

教育孩子克服外界干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和孩子尊敬父母,学会感恩。

第2课 《三字经》

(二)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刻苦学习。

2、培养学生的记忆力。

3、使学生能熟练地背诵“昔仲尼。。。自勤苦”这部分内容。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字经》的第一课,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课。

二、学习新知:

(一)诗文解析:

1、和学生共同学习“诗文解析”。

2、分组讨论:我们应该如何学习?

3、个组展示讨论结果:小组长代表各组发言。

4、教师根据孩子们的发言做简单总结:我们要向孔子、赵普、苏秦、匡衡等人学习,克服困难,认真学习,按时完成作业。

(二)、背诵本课内容:

1、学生齐读三遍。教师岁时纠正读音。

2、学生独立背诵。

3、分组背诵并检查背诵情况,4、教师检查:师故意背诵出误,叫学生找错。最后齐背诵。

(三)、故事连接:

1、请一名学生讲解《凿壁偷光》的故事。

2、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做?

三、拓展活动:想一想,读书学习需要有什么样的精神?

四、全课总结:

教育学生刻苦学习。

第3课 《三字经》

(三)教学目标:教育学生勤奋学习。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

进一步培养孩子们的记忆能力。教学重点:本课应背诵的内容“犬守夜。。。。裕于后”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复习已学过的两课内容。

学生齐背诵——————个别抽查。

2、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三字经》的第三课。

(二)、学习新知

1、诗文解析:

(1)、和学生共同学习诗文解析。

(2)、四人小组讨论以后我们该如何做?

2、背诵全科内容:

(1)、师找一个课前已能背诵的学生背,提高学生背诵的兴趣。师及时评价。

(2)、学生齐读一遍。

(3)、纠正读音。(4)学生独立背诵。

(5)小组检查---------师个别抽查。

3、故事连接:学生独立看书:故事《苏洵发愤》。

4、拓展活动:看完故事,想一想你有什么收获?

(三)、全课小节。

第4课 《百家姓》

(一)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背诵《百家姓》

(一),并能初步理解其意思。

2、初步了解传统文化中的有关姓氏的基本内容,并帮助学生拓展学习视野。

3、调动、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情感,掌握并养成学习传统文化的科学方法和良好习惯。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师:我姓杨,说说你姓什么?(多叫几个孩子说说)

2、你现在想到了什么?„„一直到学生说出百家姓为止。

3、点题:今天我们学习《百家姓》的一部分内容。

(二)、学习新知:

1、简介《百家姓》:

《百家姓》以“百家”为名,实收单姓408个,复姓30个,宫438个。其实仅仅汉姓也不止这个数,据说,见之与文献的姓氏,可达5600之多。其中不仅有单姓、复姓、还有三字姓,四字姓和五字姓,还有的民族有名无姓。比如傣族。

2、作者介绍:

具体作者不详,相传是北宋初年杭州的一个书生编撰的。

3、姓氏的由来:

目前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据推测,姓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系,在原始时期,各部落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的物,如狼、熊等等这些标志便成了姓的标志。姓有单姓和复姓之分,单姓就是一的字的姓氏,复姓就是两个字或两个字以上的姓氏。本课主要是单姓。

4、强调读音:“

仇”读“求”、“区”读“欧”、“召”读“哨”、“任”读“人”“华”读“化”、“补”读“瓢”等等

5、背诵:

(1)分句教孩子们读,(2)孩子们独立背诵。(3)齐读、能背诵的背诵。(4)个别抽查。

6、趣味姓氏:

中国五大怪姓:死、难、黑、老和毒。

7、赐姓:略

8、改姓:古代要比皇帝的名讳。如果你的姓和皇帝的名讳一样的话,你就要改姓。中国古代两位杰出的思想家荀子和庄子就是这样的。他们的姓氏囿于河汉宣帝刘询河汉明帝刘庄的名字分别同音、同字,被迫改名。随着汉代的灭亡,他们两人才又都恢复了原来的姓氏。

(三)总结结束: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第5课 《百家姓》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对《百家姓》复兴部分的学习,使学生能更进一步地了解并掌握《百家姓》种所设计的有关内容。

2、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强化学生诵读甚至背诵《百家姓》的兴趣。

3、深化学生对传统蒙学教材的认识,使学生能够从中学到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内容,增强同学们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百家姓》单姓的部分,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复兴的部分。

(二)学习新知:

1、复姓的来源:

由居地而来:如东郭、南门氏、南宫氏濮阳等等

由封邑而来:如钟离氏、令狐、梁丘、上官、羊舌、段干等

有王父之字、官名、爵系、族系而来:如公羊、子车、司马、司空、司寇、司徒、太史、即墨、乐正等

由部落而来:独孤氏、尉迟氏。

有人名而来:端木氏、颛孙氏。自创姓氏:赫连氏。有山水之名而来:完颜氏、由赐姓而来:长孙氏 由国名而来:淳于氏 由职业而来:漆雕氏

由排序而来:第一、之外第八复姓。

2、复姓名人简介:

公孙大娘:唐朝舞蹈家,杜甫曾观看她和她的弟子的剑舞,并作《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大力称赞公孙大娘的剑舞精妙奇绝;又说大书法家张旭观看了她的剑舞后,得起神韵,草书也上了一个台阶。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曾为太史令,后因触怒汉武帝而入狱,受腐刑。出狱后,他发愤著书,撰写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即后世所称的《史记》,因此名垂千秋。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

3、帮助孩子背诵:(1)帮助学生读、注音

(2)分句读,帮助孩子理解字义。(3)学生独立背诵。能被多少背多少。(4)个别检查。

(三)总结:你今天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

第二单元民间传说

第6课牛郎织女

教学目标:

1、通过这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乞巧节”的由来及其意义,2、学生能够完整地讲述“牛郎与织女”的故事。

3、使学生能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的向往和追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善良品质。教学重点

1、了解牛郎、织女等人物形象。

2、把握故事的主要情节。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本科的教学难点是体会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你读过哪些民间文学?多叫几个孩子说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间传说《牛郎织女》

(二)探究新知:

1、学习课文第一段:

主要写了“乞巧节”是介绍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来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从而引出牛郎织女的故事。

师问:(1)谁读过有关<牛郎与织女>的故事?

(2)这个故事说了个什么事情?

齐读第一段:问“乞巧节”是什么意思?

它来源于一个什么美丽的传说呢?

2、学习第二段: 接着读第二段。

介绍了牛郎的身世,牛郎是个孤儿,由于嫂子对他不好,给她出难题,只给他九头牛放牧,却要带回十头牛,是他有机会认识了天上的金牛星。

问:牛郎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孤儿)嫂子对他如何?(嫂子对他不好。还刁难他)我们应该向牛郎学习什么?(诚实、善良、勤劳的品格)

3、学习第三段:

介绍了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与天宫的的织女相识、相爱、并生下了儿女,但织女因为触犯天庭,被带回了天界。

读两遍后问:

织女与牛郎这两个角色分别代表着中国古代社会的什么阶层?

为什么织女与牛郎结成夫妻就是触犯了天条?

4、学习第四段:

讲述了牛郎穿上老牛的皮制成的鞋来到了天界,即将与织女团聚时被王母娘娘用银簪变成的银河挡住了去路,喜鹊化为鹊桥是牛郎与织女团聚,牛郎织女的爱情最终打动了王母娘娘,牛郎和孩子们得以留在天界,每年和织女相会一次。为了纪念这一天,人们把这个日子定为“七夕节”

引导学生多读几遍,了解王母娘娘这个形象,并思考王母娘年娘对于整个故事所起的作用?为什么他对牛郎织女的爱情要干涉,最后态度又发生了变化?

5、巩固:学生分组分角色读文,达到基本能口述故事的程度。

(三)作业布置:

搜集民间故事,讲给同学或家长听。

第7课孟姜女

教学目标:

1、通过这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快速浏览并概括文章大意,知道正确有效速度的方法,培养自读意识,为提高阅读量和阅读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

2、学生能够完整地讲述“孟姜女”的故事。

3、使学生对我国的万里长城有所了解。

4、了解秦始皇的暴政。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内容,关注课文中的人物命运。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让今天的孩子体会到秦朝的暴政,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悲惨与辛酸,认识到今天雄伟的万里长城是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泪修成的,这是培养孩子们的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的着力点。教材简析:

孟姜女的故事讲述了秦朝刚刚结婚的范杞梁被征召去修长城,结果一年时间过去了,都没有回家,他的妻子孟姜女历经千辛万苦寻找到他时,发现范杞梁已经累死在修长城的过程中,万分悲痛的孟姜女失声痛哭,居然哭倒了长城。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谁爬过长城?谁看过有关在长城过程中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民间故事《牛郎与织女》,今天我们学习民间故事《孟姜女》。

(二)探究新知:

1、学习课文第一段:

第一段介绍了故事的历史背景,秦始皇征80万人修筑长城,范杞梁被征召。此时的范杞梁刚刚结婚,就离开妻子孟姜女去修长城,一年未归。孟姜女连夜为范杞梁赶制寒衣,要去长城寻找丈夫。

通过朗读第一段,问:孟姜女姓什么?为什么不是姓孟?孟姜女的名字有什么习惯含义?

回答完后继续教学生读书,让他们认识到正是由于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和繁重的老矣,计划了人民与统治者的矛盾。这也是本故事的社会原因。

2、学习第二段:

第二段讲述了孟姜女历经千辛万苦,却发现丈夫范杞梁已经累死。连尸骨都找不到了。)

(1)多媒体展示长城的图画,叫学学了解长成的雄伟和壮观,以曾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

(2)学生读两遍课文,一道学生通过范杞梁筑长城却尸骨无存的事例了解,长城的修筑,一方面代表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另一方面,其修筑过程劳动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代价,是劳动人民的血泪史。

3、学习第三段:

第三段讲述了孟姜女得知梁杞梁已经累死的消息之后,失声痛哭,哭倒了长城,在长城得崩塌处,露出了范杞梁的尸骨,孟姜女悲痛之下,投海而死。

学生读课文后问:孟姜女为什么失声痛哭以至哭倒长城?范杞梁为什么在死后被埋在长城之下?

4、学习第四段:

介绍了人们纪念孟姜女的情况,人们根据传说推断孟姜女的故事发生在山海关,由于不知道孟姜女是哪里人,所以很多地方都说是孟姜女的故乡,修建了孟姜女的墓。

(1)师向学生介绍孟姜女庙,位于山海关东,此庙是根据“孟姜女哭长城”的民间故事修建的。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很多地方都宣称自己是孟姜女的故乡?

5、知识链接:

古代兄弟姐妹的长幼顺序是:孟(伯)、仲、叔、季。

孟姜女并不姓孟,而是姓姜,孟姜女实际是孟家的大女儿。

6、知识拓展: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请孩子们试着读一读.(三)作业布置: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回家后把这个故事将给爸爸妈妈听。

第8课梁山伯与祝英台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让学生了解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掌握主要情节。认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在中国产生的深远影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整个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以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3、理解作者在叙述中表现出来的审美倾向。体会故事所表达的反封建礼教、崇尚爱情自由的鲜明主题。教学重点:

1、掌握主要情节。

2、认识祝英台形象的特点,分析师母、祝英台父母在传说中的作用与意义。教学难点:

体会以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教材简析:

梁山伯与祝英台讲述的是我国最具辐射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唯一的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民间传说。梁祝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多年,可谓家喻户晓,影响深远。它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与白蛇传、孟姜女、牛郎织女被称作我国四大民间故事。千百年来,它以反抗反封建礼教、崇尚爱情自由的鲜明主题,受到大家的喜爱,老幼皆知,传送不息。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的产生和形成,有它一定的社会历史原因,其矛头直指封建社会的森严等级和吃人礼教对年轻人爱情的钳制和迫害,表达了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和对封建门第等级的反抗。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第一段:

第一段介绍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相识,祝英台一心要去杭州读书,父亲让她女扮男装进入书院读书,在书院认识了梁山伯,并结拜为兄弟,三年的同窗生活,梁山伯竟然没有发现祝英台是女子。

学生读课文第一段后问:第一段讲了什么事?祝英台为什么想读书?为什么她的父亲让她女扮男装才能进书院呢?

(这与当时的社会风俗,女性社会地位低下有关,当时的女子是没有资格进学校读书的,所以祝英台想读书,只有女扮男装。向学生介绍古代社会对女子的歧视与不公)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第二段讲述了祝英台回家,梁山伯在师母的指点下才发现祝英台是女子,于是去祝英台求婚,但遭到祝英台父母的反对,梁山伯悲愤病亡。)

让学生阅读课文,体会祝英台师母这个角色的形象,思考她在本故事中的作用。

同时引导学生去思考,祝英台父母反对梁山伯求婚的本质原因?

书生梁山伯和祝英台父母代表的是一个阶层吗?他们分别代表什么?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第三段讲述了祝英台被迫嫁人,在迎娶的路上,到梁山伯的墓前哭拜亡灵,与梁山伯化身为一对彩蝶。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蝶表达了两人对爱情和自由的追求。)

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体会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人生死相随的情感,对爱情和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

四、巩固提高:

(1)指导学生细读课文,推敲语言,理解形象,体会感情。(2)以小组为单位练习复述故事。

五、知识拓展:

(1)听一听:让学生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2)读一读:荆南竹枝词。

咏梁祝

(淸)史承豫

读书人去剩荒台,岁岁春风长野苔。

6.文化传统三年级作文 篇六

其实,这都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精华。

每个人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爱国情结,可又该如何去诠释“爱国”二字?这情结源于对世界隐性的反抗,也便是这种萌发,使得本来渺小的身躯却以傲岸的精神实体屹立。

提起传统文明,生活于文明断层期的现代人大都没有什么明晰的概念。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我国传统文明博学多才、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和而不同,似乎无从谈起。“广博”是说我国传统文明的广度——五光十色,“精深”是说我国传统文明的深度——不可捉摸。我国传统文明是我国的特征,是我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明的积累,是我国文明坚持持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7.中国传统文化三年级作文 篇七

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有瓷器、京剧、小吃、笛子,有鼓、红旗、天安门、皇冠,还有国画、花轿、中秋节、对联等。其中最为有名的要数龙井茶了。 龙井茶有四绝:色、香、味、美。茶泡在水里,颜色由浅变深,渐渐变绿,然后闻到一股淡淡的香味。尝一口,味道棒极了!泡茶的样子就更有趣了,透明的杯子里放一小簇茶叶,用开水一冲,于是有的叶子像是急性子,“嗖”的一下就窜到水面上了;有的叶子性子不急,缓缓地向杯底沉下去;还有的叶子很固执,既不沉下去,也不上升,就在杯子中间来回晃悠。 龙井茶不但味道好,而且对人身体有好处。它含有多种矿物质,能提神醒脑,消除疲劳,增强记忆力。 正是因为茶对人有好处,所以许多人都爱喝它,也就有了中国传统茶的文化了。

8.中国传统文化三年级作文 篇八

你们知道国画是什么吗?让我来告诉你答案。国画又称这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汉族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这种画被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

为了更好地了解国画,星期日,我和小伙伴们一起来到了孔园写生。我们首先选好自认为非常理想、非常美丽的一处风景;接着拿出画板,放上宣纸,把景物的比例在宣纸上定好;然后,我们把凉亭、树木、假山的轮廓大致画好;再进行仔细、全面的修改,把各个景物的层次感画出来;最后一幅栩栩如生的风景画就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看着这幅画开心的笑了。

9.三年级传统文化试题 篇九

(满分60分,时间20分钟)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按原文填空(20分): 1.人之初,()。性相近,()。2.子不学,()。幼不学,()? 3.冰生于水而寒于水,();(),谓弟子优于师傅。4.头悬梁,();彼不教,()。5.如囊萤,();家虽贫,()。

二、判断(10分):

1、《幼学琼林》从明朝开始,成为我国古代儿童必读的教材。

()

2、《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情的大型地理著作。

()

3、“程门立雪”用来表示尊师重道的意思。

()

4、仁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先辈所遵循的最高道德规范。

()

5、从南宋开始,我国古代儿童就开始学习《三字经》等内容。

()

三、连线题(12分)

国色天香 兰

冰肌玉骨 莲

王者之香 菊

花内神仙 牡丹

花中君子 海棠

隐逸之士

四、问答(18分)(1)本学学了两则神话故事,你能写出它的名字吗?选一则写写它的主要内容。

上一篇:教师节感恩老师的祝福语句子下一篇:浙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