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内容

2025-01-21

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内容(精选13篇)

1.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内容 篇一

中小学健康教育的内容及目标

1.中小学健康教育内容包括五个领域: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

2.具体目标:根据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依照小学低年级、小学中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年级、高中年级五级水平,把五个领域的内容合理分配到五级水平中,分别为水平一(小学1-2年级)、水平二(小学3-4年级)、水平三(小学5-6年级)、水平四(初中7-9年级)、水平五(高中10-12年级)。五个不同水平互相衔接,完成中小学校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

水平一(小学1-2年级)

(1)目标

知道个人卫生习惯对健康的影响,初步掌握正确的个人卫生知识;了解保护眼睛和牙齿的知识;知道偏食、挑食对健康的影响,养成良好的饮水、饮食习惯;了解自己的身体,学会自我保护;学会加入同伴群体的技能,能够与人友好相处;了解道路交通和玩耍中的安全常识,掌握一些简单的紧急求助方法;了解环境卫生对个人健康的影响,初步树立维护环境卫生意识。

(2)基本内容

a.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不随地吐痰,不乱丢果皮纸屑等垃圾;咳嗽、打喷嚏时遮掩口鼻;勤洗澡、勤换衣、勤洗头、勤剪指甲(包含头虱的预防);不共用毛巾和牙刷等洗漱用品(包含沙眼的预防);不随地大小便,饭前便后要洗手;正确的洗手方法;正确的身体坐、立、行姿势,预防脊柱弯曲异常;正确的读写姿势;正确做眼保健操;每天早晚刷牙,饭后漱口;正确的刷牙方法以及选择适宜的牙刷和牙膏;预防龋齿(认识龋齿的成因、注意口腔卫生、定期检查);适量饮水有益健康,每日适宜饮水量,提倡喝白开水;吃好早餐,一日三餐有规律;偏食、挑食对健康的影响;经常喝牛奶、食用豆类及豆制品有益生长发育和健康;经常开窗通气有利健康;文明如厕、自觉维护厕所卫生;知道蚊子、苍蝇、老鼠、蟑螂等会传播疾病。

b.疾病预防:接种疫苗可以预防一些传染病。

c.安全知识;不玩危险游戏,注意游戏安全;燃放鞭炮要注意安全;不玩火,使用电源要注意安全;使用文具、玩具要注意卫生安全;远离野生动物,不与宠物打闹;家养犬要注射疫苗;发生紧急情况,会拨打求助电话(医疗求助电话:120,火警电话:119,匪警电话:110)。

水平二(小学3-4年级)

(1)目标

进一步了解保护眼睛、预防近视眼知识,学会合理用眼;了解食品卫生基本知识,初步树立食品卫生意识;了解体育锻炼对健康的作用,初步学会合理安排课外作息时间;初步了解烟草对健康的危害;了解肠道寄生虫病、常见呼吸道传染病和营养不良等疾病的基本知识及预防方法;了解容易导致意外伤害的危险因素,熟悉常见的意外伤害的预防与简单处理方法;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安全常识,掌握简单的避险与逃生技能;初步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树立保护生命的意识。

(2)基本内容

a.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读书写字、看电视、用电脑的卫生要求;预防近视(认识近视的成因、学会合理用眼、注意用眼卫生、定期检查);预防眼外伤;不吃不洁、腐败变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生吃蔬菜水果要洗净;人体所需的主要营养素;体育锻炼有利于促进生长发育和预防疾病;睡眠卫生要求;生活垃圾应该分类放置;烟草中含有多种有害于健康的物质,避免被动吸烟。

b.疾病预防:蛔虫、蛲虫等肠道寄生虫病对健康的危害与预防;营养不良、肥胖对健康的危害与预防;认识传染病(重点为传播链);常见呼吸道传染病(流感、水痘、腮腺炎、麻疹、流脑等)的预防;冻疮的预防(可根据地方实际选择);学生应接种的疫苗。

c.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人的生命周期包括诞生、发育、成熟、衰老、死亡;初步了解儿童青少年身体主要器官的功能,学会保护自己。

d.安全应急与避险:游泳和滑冰的安全知识;不乱服药物,不乱用化妆品;火灾发生时的逃生与求助;地震发生时的逃生与求助;动物咬伤或抓伤后应立即冲洗伤口,及时就医,及时注射狂犬疫苗;鼻出血的简单处理;简便止血方法(指压法、加压包扎法)。

水平三(小学5-6年级)

(1)目标

了解健康的含义与健康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健康意识;了解营养对促进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意义,树立正确的营养观;了解食品卫生知识,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了解烟草对健康的危害,树立吸烟有害健康的意识;了解毒品危害的简单知识,远离毒品危害;掌握常见肠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基本知识和预防方法,树立卫生防病意识;了解常见地方病如碘缺乏病、血吸虫病对健康的危害,掌握预防方法;了解青春期生理发育基本知识,初步掌握相关的卫生保健知识;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安全常识,学会体育锻炼中的自我监护,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

(2)基本内容

a.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健康的生活方式(主要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有利于健康;膳食应以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注意荤素搭配;日常生活饮食应适度,不暴饮暴食,不盲目节食,适当零食;购买包装食品应注意查看生产日期、保质期、包装有无涨包或破损,不购买无证摊贩食品;容易引起食物中毒的常见食品(发芽土豆、不熟扁豆和豆浆、毒蘑菇、新鲜黄花菜、河豚鱼等);不采摘、不食用野果、野菜;体育锻炼时自我监护的主要内容(主观感觉和客观检查的指标);发现视力异常,应到正规医院眼科进行视力检查、验光,注意配戴眼镜的卫生要求;吸烟和被动吸烟会导致癌症、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不吸烟、不饮酒。常见毒品的名称;毒品对个人和家庭的危害,自我保护的常识和简单方法,能够远离毒品。

b.疾病预防:贫血对健康的危害与预防;常见肠道传染病(细菌性痢疾、伤寒与副伤寒、甲型肝炎等)的预防;疟疾的预防;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的预防;碘缺乏病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食用碘盐可以预防碘缺乏病;血吸虫病的预防(可根据地方实际选择)。

c.心理健康:保持自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d.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青春期的生长发育特点;男女少年在青春发育期的差异(男性、女性第二性征的具体表现);女生月经初潮及意义(月经形成以及周期计算);男生首次遗精及意义;变声期的保健知识;青春期的个人卫生知识。体温、脉搏测量方法及其测量的意义。

e.安全应急与避险:骑自行车安全常识;常见的危险标识(如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生物安全),远离危险物;煤气中毒的发生原因和预防;触电、雷击的预防;中暑的预防和处理;轻微烫烧伤和割、刺、擦、挫伤等的自我处理;提高网络安全防范意识。

水平四(初中阶段)

(1)目标

了解生活方式与健康的关系,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进一步了解平衡膳食、合理营养意义,养成科学、营养的饮食习惯;了解充足睡眠对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重要意义;了解预防食物中毒的基本知识;进一步了解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增强卫生防病能力;了解艾滋病基本知识和预防方法,熟悉毒品预防基本知识,增强抵御毒品和艾滋病的能力;了解青春期心理变化特点,学会保持愉快情绪和增进心理健康;进一步了解青春期发育的基本知识,掌握青春期卫生保健知识和青春期常见生理问题的预防和处理方法;了解什么是性侵害,掌握预防方法和技能;掌握简单的用药安全常识;学会自救互救的基本技能,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了解网络使用的利弊,合理利用网络。

(2)基本内容

a.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不良生活方式有害健康,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恶性肿瘤、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的发生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膳食平衡有利于促进健康;青春期充足的营养素,保证生长发育的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生长发育和健康(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10个小时,初中生每天睡眠时间9个小时,高中生每天睡眠时间8小时);食物中毒的常见原因(细菌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等);发现病死禽畜要报告,不吃病死禽畜肉;适宜保存食品,腐败变质食品会引起食物中毒;拒绝吸烟、饮酒的技巧;毒品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拒绝毒品的方法;吸毒违法, 拒绝毒品。

b.疾病预防:乙型脑炎的预防;疥疮的预防;肺结核病的预防;肝炎的预防(包括甲型肝炎、乙(丙)型肝炎等);不歧视乙肝病人及感染者;艾滋病的基本知识;艾滋病的危害;艾滋病的预防方法;判断安全行为与不安全行为,拒绝不安全行为的技巧;学会如何寻求帮助的途径和方法;与预防艾滋病相关的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知识;吸毒与艾滋病;不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与患者。

c.心理健康:不良情绪对健康的影响;调控情绪的基本方法;建立自我认同,客观认识和对待自己;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状况确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异性交往的原则。

d.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青春期心理发育的特点和变化规律,正确对待青春期心理变化;痤疮发生的原因、预防方法;月经期间的卫生保健常识,痛经的症状及处理;选择和佩戴适宜的胸罩的知识。

e.安全应急与避险:有病应及时就医;服药要遵从医嘱,不乱服药物;不擅自服用、不滥用镇静催眠等成瘾性药物;不擅自服用止痛药物;保健品不能代替药品;毒物中毒的应急处理;溺水的应急处理;骨折简易应急处理知识(固定、搬运);识别容易发生性侵害的危险因素,保护自己不受性侵害;预防网络成瘾。

水平五(高中阶段)

(1)目标

了解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了解常见食物的选购知识,进一步了解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正确对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培养有效的交流能力,掌握缓解压力等基本的心理调适技能;进一步了解青春期保健知识,认识婚前性行为对身心健康的危害,树立健康文明的性观念和性道德。

(2)基本内容

a.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食品选购基本知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内容。

b.疾病预防:艾滋病的预防知识和方法;艾滋病的流行趋势及对社会经济带来的危害;HIV感染者与艾滋病病人的区别;艾滋病的窗口期和潜伏期;无偿献血知识;不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与患者。

c.心理健康:合理宣泄与倾诉的适宜途径,客观看待事物;人际交往中的原则和方法,做到主动、诚恳、公平、谦虚、宽厚地与人交往;缓解压力的基本方法;认识竞争的积极意义;正确应对失败和挫折;考试等特殊时期常见的心理问题与应对。

d.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青春期常见的发育异常,发现不正常要及时就医;婚前性行为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避免婚前性行为。

e.安全应急与避险:网络交友的危险性。

2.依据《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及新时期学校健康教育的需求,进一步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与公共卫生意识,掌握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养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3.学校将健康教育课纳入教学计划,有符合要求的师资承担教育任务,使用的教材、教案规范,课时安排合理,开课率100%,有课程安排、教材、教案、评价,并能认真组织考核。通过教学和开展主题班会、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学生掌握基本的健康知识和卫生防病知识,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健康知识知晓率≥95%。健康行为形成率≥85%.业务档案资料保存完整,管理规范。

2.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内容 篇二

一、中小学法治教育的内容

1. 中小学法治教育内容选择的原则。

在分析中小学法治教育的内容选择之前, 首先探讨法治教育内容选择的原则是因为只有确立一定的原则, 才能为今后的活动设定合理的底线, 指明追求的目标, 使我们所进行的相关活动有一个明确的方向。这些原则不是一种凭空的臆测, 而是很多学者和法律教育、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经验的总结, 智慧的结晶, 也是课题组经过认真调研, 梳理分析的结果, 是具有合理性的。德国学者G.拉德布鲁赫在分析法律原则的地位和效能时指出:“存在一些法律原则, 它们比其他的法律规章具有更高的效力, 以至于只要那个法律与它们相悖, 那么这个法律就失去其有效性了, 人们把这些法律原则称为自然法或者理性法。的确, 它们在具体方面还处在一些质疑的包围之中, 但是经过几个世纪的努力已经形成了一个稳定的规则, 而且广泛协调地集中在所谓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之中。就这些法律原则中的某些部分而言, 只有那些吹毛求疵的疑问才有可能仍然对这些法律原则保持着怀疑。”虽然, 这段话用来说明法律原则的应有地位是不容怀疑的, 但是, 对于其他人类行为原则同样具有确定性价值。中小学法治教育内容选择, 至少应当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第一, 因材施教原则。中小学在校学生是国家的未来, 同样是依法治国的未来, 中小学生同时又是特殊的群体, 因此, 在选择中小学法治教育的内容时, 必须根据中小学生的特殊情况, 进行有针对性选择, 而不能漫无目的地选择, 至少要区分小学、初中、高中这样不同的阶段, 分别选择切实合适这些阶段的学生法治教育内容, 不应是笼统选择。

第二, 系统性、持续性教育原则。这个原则要求在选择中小学法治教育内容时, 要有一个系统性的考虑:小学应当教育哪些内容, 初中教育哪些内容, 高中又选择哪些内容, 各阶段之间的内容如何衔接, 以保证整个中小学阶段的法治教育是一个常态的、可持续的教育, 而不是一种运动式、断代式的教育。

第三, 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各地的情况不一, 各个中小学学生的来源、所面临的法律问题也不相同, 因此, 选择法治教育的内容, 必须认真考量具体的因素, 在普适性基础上, 有针对性的重点选择法治教育内容, 这是法治教育要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如我省有的学校学生面临的问题是违法犯罪、有的是吸毒、有的是网络游戏、有的是学生人身安全等, 所以选择法治教育内容, 必须要有相应侧重点。

第四,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原则。中小学法治教育不同于大学, 所以必须以中小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基础, 以培养中小学生的法律素养为目标, 切实考虑学生的切身利益需要, 在此基础上, 必须兼顾学校教师。因为,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很多学校不可能配备专门的法律教师, 那么, 法治教育的重担势必会落在现在的中小学的一线教师身上。所以, 选择法治教育内容时, 必须兼顾中小学的教师, 以教师为主导。

2. 中小学法治教育的内容概述。

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在中小学阶段进行法治国民化教育, 不可能将这些法律全部都进行, 只能选择与中小学学生的利益相关的、对形成中小学法治理念有帮助的、有利于中小学生成长的法律内容, 我们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第一,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中小学阶段是接受正确理念的起步阶段, 同时, 也是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基础性阶段, 要培育我国未来社会主体的国民化法治意识, 在中小学阶段首先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入门教育, 为中小学阶段形成良好法律意识和法治信仰打下坚实基础。我们建议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进行深入研究, 提炼出核心内容, 用中小学学生能够接受的语言和思维表现出来, 通过合适的方法灌输教育, 这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一项教育内容。

第二, 宪法意识教育。从小教育和强化学生的宪法意识, 确立内心的宪法权威, 这是全面依法治国的灵魂所在。所以中小学如何进行宪法教育, 必须纳入整个法治教育的头等大事, 选择合理的宪法内容进行教育也就显得十分迫切。课题组对此问题在《论青少年宪法意识培养》文章中进行相对系统分析, 这里不再赘述。

第三, 犯罪预防的法律知识教育。青少年犯罪问题在我国已经是不容忽视的, 同时, 法学界和教育界给予关注较多的命题, 中小学阶段, 如何预防犯罪的法律知识宣传教育是任务中的重点所在。选择这类知识内容, 应当根据当下全国青少年犯罪的具体情况现实, 分析总结青少年在哪些方面容易走向犯罪, 法制宣传的内容就根据这些种类或情形选择, 同时, 考虑我省的特殊情况, 如青少年涉毒、涉黄、涉赌、两抢等问题, 对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相关内容进行筛选, 整理出合适内容, 编辑成专门读本, 以达到通过法治教育而减少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目的。

第四, 中小学学生安全教育。当下中小学生的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整个社会无法忽视的, 也是社会热切关注的问题。从现在的情形来看, 我省中小学学生的安全问题主要表现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特别是人身安全问题较为突出, 如如何防范被拐、被身体伤害、被性侵害、交通安全等, 所以, 在选择这类法治教育的内容时, 必须尽可能细致, 通过这些内容教育, 强化中小学生自身安全防范意识, 将中小学阶段的人身伤害案件降低到最低限度, 使整个社会都能够关注中小学学生的健康成长, 使中小学生真正生活在安乐祥和的社会环境之中。

第五, 与中小学学生学习和生活关联的其他法律常识教育。这些包括婚姻家庭、伦理、财产继承、简单买卖、租赁、公共责任、社会责任意识等方面教育。如婚姻家庭中, 中小学生的权利义务是什么, 作为子女应当承担怎样的责任, 通过这些教育, 使中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逐渐成为具有良好素质的优秀公民, 同时, 通过这些教育, 使中小学生成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新生代的生力军。

第六, 教育法的教育。所以将教育法单独列出来, 主要是在中小学阶段必须让学生明白国家、社会、家庭、学校和教师对教育的重视, 这些主体在教育中扮演的角色, 承担的责任, 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中小学法治教育方式分析

1. 基本措施。

这里所说的基本措施, 是强调为保障中小学法治教育所必需的制度、资金、人力等必要的措施和保障, 只有这样, 才能考虑采用怎样的具体方法进行教育, 其实, 也只有具有基本保障, 具体方法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果。

首先, 制定必要法规。对我省中小学生进行法治宣传教育, 不同于社会普法教育, 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政策和法律支撑, 否则, 很多事情可能是昙花一现。我省是经济特区, 在地方立法上具有先试先行的优势, 所以, 完全可以率先制定一套与中小学法治教育相适应的地方法规, 这样进行法治教育就显得于法有据, 而不是盲目的地进行。

其次, 建立一套相对科学合理的制度。在法律制定的基础上, 制定一套与之匹配的, 可操作性强的制度, 这是有效保障中小学法治教育能够真正落到实处的基础, 否则法律即便制定出来, 也没有办法贯彻实施。

再次, 必要的人力和财力支撑。任何社会活动都必须以成本为基础, 否则一切都是空话, 法治教育不能没有成本投入, 各级财政应当将这样的事关未来中国发展的投入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同时, 我们建议在每一个学校设立一到两名专职法治教育的教师, 这样能够真正将法治教育有序有效开展, 因为, 没有必要的师资, 教育就是无本之木, 当然, 也可以与当地院校合作, 以合同或其他方式弥补师资不足, 如建立中小学法治教育讲师团等。

最后, 编写合适我省中小学法治教育的读本。目前, 我们见到由海口市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海口市司法局、海口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编写的, 海南出版社出版的《青少年法制教育读本》, 总体这本书还是不错的, 但是, 在系统化、针对性、重点突出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

2. 具体方法。

第一, 故事教育法。从人的成长规律和心理接受等方面考虑, 中小学阶段对故事的接受远高于一些理论说教, 也很容易通过故事来认知其中的道理。如国旗设计的相关故事、国歌诞生的故事等, 通过这些故事, 可以将宪法中为什么将五星红旗作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什么作为国歌的道理在潜移默化中灌输给学生, 相信这样的教育效果会是持久的, 也会让学生不会轻易忘却。

第二, 影视网络教育法。现在电视和电影已经成为我国公民的基本生活内容, 根据中国舆情统计报告, 当代中国人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平均接近3个小时, 美国人在2.8小时左右。统计还表明, 中国人上网的时间从6年前的一小时, 提高到近3小时, 与看电视的时间基本持平。据近期国家统计局在海南省进行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高达40.1%的学生周末时间安排首选看电视, 在这场针对课余时间安排的调查中高居榜首。根据这样的调查结果, 我们完全有根据得出这样的结论, 只要我们认真创制出合适的宪法教育的影视和良好的宪法法律内容的信息, 那么, 将对我们的孩子宪法教育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是可想而知的, 如果学校老师再加以引导, 其效果完全是可以期待和乐观的。

第三, 现身说法和案例结合的法治教育。可以通过现身说法和身边合适案例在课堂对学生进行教育, 这样的方式虽然不如影视网络更为直观, 但是, 相对教育成本较低, 也能够起到不错的教育效果, 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在课堂讲述中进行适当的教育, 其效果还是应当肯定的。

3.小学阶段国学教育的内容与实施 篇三

【关键词】国学教育;小学;内容;实施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6-0030-02

【作者简介】阚蓉,南京市芳草园小学(南京,210036),一级教师。

一、国学教育的内容选择

国学内容博大精深,要“取其精华”作为国学教育的主要内容。然而,对于何为“国学精华”则存在较多争议。一般认为,国学是以儒学为主体,涵盖经史子集各方面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所选的古文(除诗词之外)有四十余条,以经史为主,涵盖先秦和之后各朝代。例如,《三字经》中的“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老子》中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前者体现儒家思想,后者属于道家经典。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所选内容多数属于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主要以诚信、立志、勤学、智能、勤劳、爱国、亲孝为主,与科学有关的部分仅占3.6%,与合作有关的仅占1.8%。[1]这也反映了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儒家文化又以“伦理”内容为主的基本事实。除了行为习惯方面,这些国学教育内容还集中在“志”与“趣”两方面,继承了我国古代教育中“童蒙养正”的优良传统,符合现代人才成长的科学规律。[2]

然而,正如课堂教育不是学校教育的全部,学校教育不是教育的全部一样,语文教材中节选或者改编的国学内容也并非国学中的全部精华,仅靠教材内容教学也无法完成国学教育的全部目标。教材中所选内容多与人文有关,与科学、创新和合作有关的非常少。仅仅依靠教材内容,易给学生形成一种我国传统文化在科学、创新等方面成就不足的印象。

事实并非如此,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不朽的文明之中,还包括发达的科技(天文、历法、医药等)、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创新(如四大发明等),很多古代科技遗产至今还发挥着作用。例如,我国中医经典《肘后备急方》和《本草纲目》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能“治疟疾寒热”,启发了屠呦呦及其研究团队,最终提取出青蒿素,荣获诺贝尔医学奖。[3]该药惠及世界2.4亿人口,挽救数百万生命,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作是“世界上唯一有效的疟疾治疗药物”。从思想史角度来看,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前,诸子百家在科技创新、法治理念等方面都有重大突破,很多思想绵延后世,泽被当代,与当今社会所倡导的现代性精神有很多共鸣。例如,崇尚科学的墨家学派在认识论、逻辑学、力学、几何学、代数学、光学等方面都有重大贡献,著名思想史学者杨向奎先生认为,“中国古代墨家的科技成就等于或超过整个古代希腊”[4];崇尚法治的法家学派在政治、法律、经济、行政、组织及运筹学方面提出了诸多创见,其重视法治、公平正义的思想至今仍然影响中国依法治国的理念与实践。

因此,在国学教育过程中,不必局限于儒家和道家经典,除了教材中所选的国学内容,还可以加入更多与现代性精神和理念兼容的内容,尤其是墨家学派关于科学的思想、法家学派关于法治的思想,以及中国古代在科技创新、社会改革等方面的突出成就与宝贵遗产。

在选择国学教育内容时,还有两个观点需要辨明。第一,国学教育并不完全等于文言文教育,大可不必因为文言文太难而放弃了一些经典内容。文言文是古代书面语言,对小学生而言,很多原文艰涩难读。因此,对于一些国学经典内容可以用通俗流畅的现代汉语来重述和改编,使其成为儿童喜闻乐见的生动故事。第二,国学教育中加入科技创新和社会改革等内容,并不是替代科学、社会等课程的知识内容,而是从文化、情感、审美等角度来激发儿童对我国优秀文化和灿烂文明的兴趣与热爱之情。

二、国学教育的教学实施

除语文教材之外,很多地方在校本课程中逐步增加国学教育内容。然而,如何更好地实施国学教育,即教师以何方式教、学生以何方式学才能更好地实现国学教育的目标,则需要更多创造性的教学实践。

1.诵读熟记与下意识“熏陶”。

国学教学中要摒弃简单实用主义,不能片面强调母语教育的交流和交际等工具性功能,而忽视了文化熏陶与传承。裴钰在《汉语言的多样性,是我们的民族传统》一文中指出,“语言教育的核心,不是交流,也不是识字,而是母语文化的传承”。[5]文化熏陶与传承是一种“缄默知识”,沉淀在人的“潜意识”之中,虽然无形,但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深层次思维方式、审美偏好和行为逻辑。纵览古今国学教育的方法,诵读熟记是其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因为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学生会慢慢接受文化熏陶,实现文化传承。诵读熟记并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口诵”与“心惟”的结合,具体是指用标准的普通话,用略带夸张的语调读文言诗文,强调对作者情思的体会以及文本语言的运用。学生会在诵读的过程中逐步理解并熟记经典语句和故事,欣赏和体悟语言艺术,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践行和传承思想智慧。

2.“体验式”教学与文化体悟。

很多国学内容与现代生活具有一定的历史距离,在教学中可以多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通过音乐、故事、影像等直观方法,使相关内容易于理解,提高学生兴趣,加深学习体验。

第一,音乐渲染下的情感共鸣。在国学教学中,古典音乐有助于将学生的情绪带入古时情境与文化氛围中,在音乐的渲染下产生情感共鸣,体味经典的魅力,感悟人生的哲理。在教学中,如讲授悲伤的主题时,可播放古筝曲《梁祝》、二胡曲《二泉映月》和管子曲《胡笳十八拍》等偏哀伤的乐曲作为背景音乐;讲授积极欢快的主题时,可采用琵琶曲《春雨》、笛子曲《雪山情》和扬琴曲《欢乐的牧童》等相对活泼的曲子作为背景音乐。另外,在分析讨论和概括分享环节中,可以播放《高山流水》和《春江花月夜》等引人沉思的音乐,促进学生情感升华。

第二,生动故事中的抽象理解。在国学教学内容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哲学、伦理、政治等领域的思想和观点,其内涵丰富,意义深奥,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较为困难。这就需要将抽象的思想转换成学生易于理解的生动小故事,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或者认知结构关联起来,便于理解和记忆。另外,还可以编成舞蹈或者剧本,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备些汉服道具,让学生扮演角色,根据故事内容进行剧情表演。

第三,影像体验中的感知领悟。教学中可借助多媒体技术,通过静态画面和动态视频等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强化感性认知和理性领悟。如在讲授《孟母三迁》的历史典故时,可以通过动画视频让学生了解孟母搬迁的原因和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环境”在人的教育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讲授《三字经》中的“稻粱菽,麦黍稷”“马牛羊,鸡犬豕”等内容时,可以通过静态图片或者实物来帮助学生认知“六谷”“六畜”,并可由此引申至自然历史领域,使其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牛龙龙,彭小艳,季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所选“古文”初探[J].美与时代(下),2015(7):126-128.

[2]陆一,史静寰.志趣: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J].教育研究,2014(3):48-54.

[3]王洪鹏.从屠呦呦获诺贝尔奖谈中国古代科技史的作用[J].科技导报,2015(20):118-119.

[4]童恒萍.墨家科学兴衰对于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影响[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8(1):110.

4.当代小学教育课程内容的改革趋势 篇四

当代小学教育课程内容的改革趋势

内容摘要: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给教育也带来了强大的物质基础,进入20世纪以来,小学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对小学教育课程内容的的改革呼声越来越高。就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重大改革措施,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出了更明确的方向,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光明的前景。

关键词:当代小学教育

课程内容

改革趋势

小学教育事关基础教育的大局,小学教育课程内容更是事关学生的未来。当代小学教育各学科在保留传统课程内容中仍有价值的基础知识的同时,注意从当代科学的最新成果中汲取新的基础知识,增加新的具有时代性的内容,体现时代特色,剔除陈旧过时的知识。同时注重个学科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努力向生活实际并服务于生活实际,使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实践形成互动关系,同时还注重各学科之间的整合性。当代小学教育课程内容在遵循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综合性的原则的基础上呈现以下几方面的趋势。

一、课程内容的改革更加体现以学生的本的发展趋势。

当代小学教育的对象和当代小学学习共同体的主人是小学生,小学生作为一 个独立的主体有着自己鲜明的特征和属性。而当代的小学教育就是为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一个积极的学习共同体,以保证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当代小学教育课程内容改革以学生为本,注重全体学生发展与个性差异相统一。把课程改革建立在脑科学研究、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学研究的基础之上,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改革的着眼点和目标。把学生发展与学科体系、社会需求的关系,及儿童与知识、社会的关系,在动态上尽力使其平衡。以学生为本决不是以儿童为中心。学生发展离不开学科体系的教学,同时,学生发展既是根据社会需求有时为了更好地为社会需求服务。

二、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正在被“调适取向”与“创生取向”所超越。

课程与教学论

当前,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不再被视为国家课程改革方案的忠实执行者,而是逐渐成为制定国家课程计划的参与者、课程开发者和课程计划的创造性实施者,在课程实施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教师如何参与课程改革尚是一个新课题,许多实践中的问题还有待于研究和回答。但是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重要性已日渐为人们所认识和接受,这已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三、加强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渗透,走课程综合化道路的趋势。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知识总量急剧增加,学科门类越来越多,小学课程内容如何在有限的时空里,及时地吸收最新的科技成就,是我们的小学生能够同当代的科技发展站在同一水平线上?近年来,随着当代科学向整体化、综合化方向发展,随着自然科学人文化趋势日益加强,综合课程的某些优势更为明显。目前,国内外课程改革中特别重视综合化特性,在学科设置上打破不同学科的界限,加强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渗透,使之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出现了诸如合科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等综合类型课程。小学课程内容的综合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四、更加注重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发展趋势。

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属于课程内容的隐性课程内容。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是知情意行辩证统一的过程。以前,学校的课程内容更加注重学生学习成绩,而现在的课程内容更加适应当代素质教育的发展,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培养学生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这是任何教育都回避不了的问题,而且是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的进一步改革开放和经济市场化的过程,要求未来的人们不仅要具备竞争意识,还要有合作意识。这种趋势下对学校的德育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小学教育的课程内容的要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课程内容改革的朝着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趋势就越来越显著。

五、评价标准朝着由刚性的单一化标准走向弹性的多元化标准的趋势发展。传统课程评价为了满足比较、筛选的需要,给课程评价制定了刚性的评价标准,往往把被评对象置于一个共同的标准或常模之下,用评价者认为的某一种价值观要求被评对象。现代社会对人的个性发展、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强烈,显然,这种要求是统一的课程评价标准统帅下的课程实施所不能满足的。同时,课

课程与教学论

程评价标准的同一性与评价对象的差异性之间的不对称本身就预示了传统课程评价的不合理性,我国古代就有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评价也应该“因材施评”。因此,要避免传统课程评价标准的弊端,就应该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评价对象的特殊情况,确立不同的发展目标和评价标准,使课程评价标准弹性化。课程评价标准的弹性化要求评价标准多元化。即确立适合于不同评价对象的多重的标准;确立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的多维标准;确立不仅反映评价者的价值标准和适合外在要求的,而且反映评价对象的价值目标和内在需求,并促进其发展的多功能评价标准。

综上,当代的小学教育课程内容改革更加注重学生和教师的发展,把学生和教师当成是发展的人。课程内容的改革注重多样性综合性的课程,注重评价的多样想,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使学生接受的教育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甫全主编《小学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 [2] 王本陆主编《课程与教学论》(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

5.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内容 篇五

珍爱生命》单元从面对自然灾害和防止火灾两大方面入手。

引导学生正确了解、认识灾害。

并懂得如何自救、互救。本课《地震中的避难》是《主体二:当灾害来临时》第二课时的内容。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小学生没有亲身经历过地震。

对地震常识了解很少。

有恐惧心理。如果突然发生地震。

大部分学生不能选择正确的避难方法保护自己。

设计理念

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课上让学生交流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的文字、图片等资料。

了解地震知识;通过模拟游戏让他们获得真实的体验;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不同场所的避难方法;通过阅读创造生命的奇迹的小故事。

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

三维教学目标

1、了解地震。

2、知道地震中的避难并了解自救常识。

提高安全保护意识。

珍爱生命。

重点目标1、2、3难点目标2 教学准备

1、搜集资料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 学 流 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了解地震危害

1、你们了解地震吗?最近我国新疆发生了6.8级大地震造成268人死亡重伤2058人。你们还知道我国近年来发生过那些大地震?

2、多媒体播放唐山大地震场面。

问:看到唐山大地震的场面。

你想说些什么?

二、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1、模拟游戏

我刚刚接到地震局的紧急通知。

今天石家庄地区将发生7级大地震。

震中心就在藁城市(发警报)。

同学们!地震啦。

大地开始抖动。

房子马上就要塌啦!

2、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

追问: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安全吗?

3、小组讨论:地震发生的一瞬间。

在不同的地方应该怎样躲避?小组代表发言。

4、多媒体播放影片:地震时怎么办?

我做小法官明辨是与非。

加深理解。

幻灯片出示地震发生时不同表现的图片。

说说谁做得对。

为什么?

三、整合拓展

1、让学生结合收集的资料。

谈谈地震前有什么预兆。

2、人们根据长期观察。

把地震前兆编成了儿歌。幻灯片出示:

牛马不进圈。

老鼠往外逃;

鸡飞猪乱拱。

鸽子布回巢;

蛇儿不冬眠。

鱼儿水面跳;

鸭子不下水。

狗也汪汪叫;

大家要留心。

识别防范好。

四、战胜灾难。

珍惜生命

1、学生阅读68页三个创造生命奇迹的小故事。

2、谈谈从中受到的启示。如果你真的被砸住了。

你会怎么做?

总结: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

自然灾害很多。

地震只是其中的一种。

无论遇到什么灾难。

都要想办法战胜它。

顽强地活下去。

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避难:

1、了解地震知识。

掌握避震方法。

2、自信自强。

珍爱生命。

这是我的一篇教案。

6.小学生安全教育内容 篇六

在道路上骑自行车,务必集中思想,双手把住龙头。要在非机车道内行驶,不准驶入机动车道。转弯时,需看清来往车辆,伸手示意,不能突然猛拐。

2、不玩车、不吊车

有一些同学随便玩弄停着的汽车,甚至在道路中间拦车、追车、吊车,向车辆驾驶室投掷石块,以此作乐。其实这是十分危险的举动,最容易造成事故,也不道德。

3、礼貌乘车守秩序

公共汽车真繁忙,迎送乘客去各方。

乘车定要守秩序,交通法规不能忘。

依次上车莫拥挤,扶老携幼高风尚。

礼貌乘车,确保安全。等乘公共汽车,应在站台上有秩序地等候。车停稳后,让车上的人先下,然后依次上车,不要争抢。上车后要主动买票,遇到老弱病残和怀抱婴儿的人应主动让座。车辆行驶时,要坐好或站稳,抓住扶手,防止紧急刹车时摔倒。不能将头和手伸出窗外,不能在车厢内大声叫嚷,乱扔果皮、纸屑,做个礼貌的小乘客。

有关饮食安全

不吃来历不明的食物,不在夜排档和卫生条件差的小吃店内用餐,不买过期食物和“三无”食物,不喝生水。

交通安全2

1、在马路上行走或骑车,都务必自觉遵守交通规则。走路要走人行道,骑自行车要走非机动车道,横穿马路要看清信号灯,绿灯行、红灯停,黄灯亮时,不准车辆、行人通行,但已超过停止线的车辆和行人,能够继续通行。

2、不要在马路上追逐打闹,不要追车、扒车、强行拦车。

3、12岁以下的小学生不准骑自行车上路。自行车的车铃、车闸务必齐全有效。骑车不要带人,不要三五成群并肩而行,也不要聊天、勾肩搭背,更不能追逐或曲线骑行。

4、不乘坐无牌、无营运证、超载的车辆。

5、乘坐出租车前排座位,要系好安全带。行驶中,不要将头、手、身体伸出窗外。

校园内安全

1.上学放学校门口不拥挤。

2.校园内内走路不奔跑,不追逐戏闹,个性雨天冷天,留意路滑。

3、不向窗户外校园外抛物,擦窗注意安全,北窗外不作卫生要求。

4.有专人负责教室门的关锁,贵重物品不要在教室内存放。

游泳活动中的安全

1、游泳应在有安全保障的游泳区内进行。严禁在非游泳区内游泳。非游泳区或水流湍急,或水下杂草丛生,或水底地形复杂,是十分危险的。

2、参加游泳的人须身体健康,有下列疾病的同学不能参加游泳:心脏病、高血压、癫痫、严重关节炎等。

3、中小学生参加游泳应结伴群众活动,由大人带领,不可单独游泳。游泳时间不宜过长,每20-30分钟应上岸休息一会儿,每一次游泳的时间不应超过2小时。

4、中小学生不宜在太凉的水中游泳,如感觉水温与体温相差较大,应慢慢入水,边走边搓身体,慢慢适应。

5、下水前应做全身运动,充分活动关节,放松肌肉,以免下水后发生抽筋、扭伤等事故。

用电安全

1、不要用手、金属物或铅笔芯等东西去拨弄开关,也不要把它们插到插座孔里。喝水或饮料时不要在插座附近喝,以免水或饮料洒到插孔里,造成电器短路,着火。

2、在户外玩耍时,要远离高压输电设备及配电室之类的地方。不要在高压线附近放风筝,不要到配电室中去玩。

3、房子周围有许多电线,不要在电线上面搭挂、晾晒衣物,以免发生危险。

4、发现有人触电,在救助触电者时,首先要切断电源。在切断电源之前,千万不要用手去拉触电者,否则救助者也会触电。

5、如果无法切断电源,救助者要穿上绝缘胶鞋,或带上绝缘手套,或站在干燥的木板上,用干燥的木棍、竹竿等去挑开触电者身上的电线。

6、小学生因为人小,无法对触电实施救护,就应及早地叫大人来处理,并打“120”急救电话,让医生来救护。

行人应遵守的交通法规和公共道德

1、自觉遵守交通法规,主动避让在车行道上正常行驶的车辆。劝阻家人、邻居不占道摆摊、晒粮、晒草和打场,以免堵塞交通。

2、禁止在道路上爬车、追车、强行拦车或掷物击车。不向驾乘人员泼污水、扔石子、骂脏话,更不得砸玻璃、戳轮胎。

3、严禁在道路上设置石头、木棒等障碍物,更不准挖掘,损毁公路、铁道路基路面和堵塞公路、铁路边的排水沟。

4、禁止攀折、毁损公路、铁路、河流两旁的树木。

5、禁止翻越、倚坐人行道与车行道间的护栏和隔离墩,更严禁对护栏、隔离墩及其他交通设施如信号灯、标志、标线等进行破坏。

以上严禁的行为,都是违纪违法行为。

6、遇到聋、哑、盲人和行动困难的老人,要主动上前帮忙,引导他们按交通规则行动。

7、遇到车祸时,要主动报警,协助大人保护好事故现场,主动给予受害者力所能及的帮忙;如发现有酿成事故而企图逃逸的车辆,要机敏地记下它的车牌号和特征,及时向交警报告;在任何状况下都不准乘人之危,私拿因车祸抛撒在车上、路边的钱财物品。

手足口病防治

手足口病是一种病毒性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是甲类柯萨奇病毒,属於肠病毒的一种手足口病多数会在夏天及初秋出现

病症

发病初期会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发烧状况可能持续4至5日手掌、脚掌,有时臀部,亦会出现无痛的皮疹或水口腔内会有疼痛的溃疡,导致吞咽困难,因而食欲减退这些水疱及皮疹通常会在7至10日内消退并发症并不常见在罕见的状况下,此病才会引发病毒性脑膜炎

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主要透过受患者的粪便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直接接触患者穿破的水疱亦会传播病毒患者在患病第1周最易把此病传染他人,而患者的粪便在数周内仍具传染性

潜伏期潜伏期为3至7日

治理方法

在大多数状况下,发烧、红疹及溃疡会在1周内自动消退,患者通常可完全康复现时并无有效治疗此病的方法,但可采用症状疗法,使患者的热度、以及溃疡引致的痛楚得以纾缓处理鼻喉排出的分泌物、粪便及弄污的物品后,须立即洗手如儿童发高烧,活力减退或病情恶化,家长应及早携同子女就医

预防方法

预防手足口病最重要是注重个人卫生

1持续空气流通

2饭前、便后,及处理尿片或其他被粪便沾污的物品后应洗净双手

3持续双手清洁,并用正确方法洗手

4双手被呼吸系统分泌物弄污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

5打喷嚏或咳嗽时要掩?口鼻,并妥为清理口鼻排出的分泌物

6儿童的玩具或其他用品应常常彻底清洗

7病童应留在家中,直至热度及红疹消退,以及所有水疱结痂后才回校上课

7.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内容 篇七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 中国心理学会科普委员心理学专家马文驹教授认为:学校心理辅导, 要以全体学生为对象, 注重预防性教育, 关注教育对象的未来。因此,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以已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对象) , 也不等于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以正常学生中存在着心理问题或偏差的学生为对象, 旨在帮助来访者消除或缓和现实生活中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或心理症状。它属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而是面向每位学生, 并促进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活动。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依靠学校普通教师来组织和实施的, 必须最大程度地动员广大教师参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人生发展中的重要时期, 一方面, 他们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心理上的矛盾、困惑和斗争, 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

(1) 学习适应问题, 主要指围绕学习活动而产生的心理行为问题, 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学校恐怖症、厌学等;

(2) 情绪问题, 主要是指影响学生正常生活、学习与健康成长的负面情绪问题;

(3) 学习中表现的不良行为特征, 如多动、说谎、胆怯;

(4) 身心疾患, 主要是指因心理困扰而形成的躯体症状与反应;

(5) 性行为问题, 主要是指由于儿童的性无知而产生的性游戏行为。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体现小学教育的特点, 基础性和普及性是小学教育的两个基本特点。心理学研究表明, 中小学时期是心理潜能开发的最佳时期。心理潜能的开发与创造力的培养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它主要包括对学生进行判断、推理、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及创造思维等各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同时, 还包括对学生自我激励能力的训练等, 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能动性。使小学生在认知, 情感等领域里得到帮助和培养, 让儿童从小学会认知自己, 接纳自己, 保持愉快、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以科学、主动、积极的态度去学习, 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发展;让儿童从小学会适应客观环境, 既要养成文明礼貌的言谈举止, 成为会理解和尊重他人、诚实和积极进取的小学生。

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在小学重新开设一门课, 而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优化整个教育过程。

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学科教育渗透法

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科教学之中, 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 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运用学科教学方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几个问题:

(1) 要注意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 不管什么学科的教学从心理学和教育学意义上看, 都是对学生心理的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 在教学中我们注意挖掘和组织好学生心理产生重要影响的学习内容, 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 这就会使学科教学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心理教育效果。

(2) 要注意学科教学活动的设计。学生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发生发展的, 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堂学科课程的教学活动过程, 尽可能使每个学生有展现自我的机会, 使他们的心理素质通过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得到训练与提高。

(3) 建构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学科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成功与否, 关键还在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理融合程度。因此构建和谐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应和谐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尊重学生的人格, 把他们看成是自己的朋友。在情感相融的基础上, 创造出一种无拘无束、平等交流的心理氛围。同时, 还要特别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 对这些学生不能仅从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方面下工夫, 而应着重分析造成学习困难的心理并加以辅导。

2.个别辅导

是指辅导员为某个来访学生提供心理帮助的过程, 要求辅导员运用心理学的方法, 对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 并祈求改善现状的来访学生提供帮助, 使其克服成长中的障碍。

3.活动辅导

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 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趣味性活动之中, 学生通过游戏和其他饶有兴趣的心理辅导活动, 逐步领悟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及其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 运用心理辅导活动方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活动设计要多样化, 可根据不同的心理辅导内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不同的活动, 如角色、游戏、小品表演、讲故事、猜谜、讨论、文体活动等。每项活动设计至少要达到一向明确的心理辅导目标。心理活动的开展尽量与班级活动和第二课堂等活动结合起来, 不要使活动成为一种新的课业负担。同时, 教师对心理辅导活动要精心准备和组织。

4.环境渲染法

主要是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营造一种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它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一种辅助方法。主要方式有:

(1) 心理辅导室, 有专职教师负责, 专门解答学生提出的多种心理健康问题, 负责指导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辅导室要干净、整洁, 空气流通、温度适宜。保密效果要好, 座位的软硬、高矮要适应, 成90°的摆放, 窗帘等饰物应选用浅蓝色、淡黄色调, 装饰画要表现自然, 积极向上的, 选用一些花草调节气氛, 还要准备茶杯、纸巾等物品供来访学生使用。

(2) 心理信箱, 学生书面提出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 均可投入心理信箱, 然后有心理辅导老师作出解释或个别辅导, 帮助学生提高健康水平。学生书面提出心理健康问题允许他们不记名, 以便于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3) 心理健康专题广播。通过学校广播开展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 以提高全校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水平和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能力, 还可通过广播公开解答一些学生提出的各种心理问题, 这种方式影响大、效率高, 不失为一种好的宣传方式。

8.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内容 篇八

关键词:小学生;习惯养成;内容;策略

前言:近年来,我国对教育的关注力度越来越大,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仅要将关注点放到教学上,而且要更加注重对学生心理、习惯等方面的教育。习惯是否良好能够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小学生是人生中许多良好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教师在注重教学的同时,注重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是十分必要的。

一、习惯的概念以及必要性

习惯主要是指日积月累形成的生活方式,是经过后天熟练并自然而然形成的行为方式。良好的习惯对一个人的成长十分重要,对于一个人的生活和工作等方面影响十分深远。

好习惯在是自身发展的良好资本,这些资本能够促进一个人向着积极、正确的方向发展;而坏习惯则引导人们向着消极的方向发展。良好的习惯对小学生在德、智、体、美方面的发展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小学阶段小学生的意识还没有形成。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是最好的时期[1]。

小学阶段是迈向人生的第一步,他们很多的心理特征都是在这个时期逐渐形成和发展的,这其中也包含着良好的思想品质的养成。因此,加强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势在必行,这不仅关系到小学生未来的人生发展,也是落实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学校、教师以及家长要互相协调,给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形成上的帮助[2]。

二、小学生习惯养成的教育内容

小学生的习惯主要从八个方面进行培养:礼仪方面,要教育小学生多使用礼貌性用语,例如:您好、谢谢等,无论在家还是学校,都要说普通话,对待客人要有礼貌,家里来了客人要与客人打招呼、倒水,客人离开时也要起身相送,见到老师要问好,在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等;学习方面,小学生读书要声音洪亮、注意写字、看书的姿势,做好课前准备,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为未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体育方面,小学生要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坚持做眼保健操以及课间操,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卫生方面,小学生的卫生需要教师以及家长共同督促,要让小学生养成早晚洗脸刷牙、饭前便后洗手、保持个人卫生的习惯,不随地扔垃圾,与其他同学共同维护身边的环境;阅读方面,小学生处于接受新鲜事物的阶段,教师要积极督促小学生多阅读,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此外,引导小学生将阅读过程中觉得好的部分记录下来与其他学生共同分享;劳动方面,这主要涉及到家里和学校两方面,小学生在家里,可以帮助家长做一些简单的家务,特别要养成自己的事自己独立完成的好习惯,逐渐形成自己独立的能力,在学校,要认真与同学一起做好值日,保持教室干净整洁;生活方面,小学生自制力差,家长要培养小学生按时作息、按时吃饭、不乱吃东西,要听从家长和老师的话,遵守时间,并且与人交往要诚实守信,要谦虚;安全方面,小学生的安全意识薄弱,老师要对其进行安全教育,让小学生懂得预防危险,在发生危险时能够自救[3]。

三、小学生习惯养成的实施对策

(一)家庭方面

学校培养小学生的习惯需要家长的全力配合,家长如果不积极配合,那么小学生便不会端正态度。因此,要想促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家长就要起到榜样作用。家长的一言一行都能够给小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家长在价值观念、生活行为等方面都会在无意间就对小学生产生影响,久而久之,小学生的言行就会有家长的影子。因此,家长要注意自身的言行,加强对自身的约束,通过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等来影响小学生,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家长要与孩子共同成长,并且引导孩子选择正确的、积极的发展方向,这样才能够推动小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4]。

(二)学校方面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载体,教师作为小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的引路人,二者对小学生的发展十分重要。每个小学生的特点各不相同,在接触小学这个大环境后,会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因此,这个时候也正是小学生形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最好阶段。教师要注意规范小学生的言行,通过规范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促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此外,教师的言行与家长一样,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小学生,所以,老师要从自身做起,为学生树立好榜样,引导小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

(三)社会方面

社会环境与小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社会中有很多不利于小学生成长的因素存在,而这些对小学生来说更容易被其接受。因此,政府要加强对社会的管理,确保社会环境的良好,杜绝一些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对小学生的影响,相关部门要加大打击力度,为小学生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5]。

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通过对小学生习惯内容的了解,我们认识到小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因此,加强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是必要的,学校不仅要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家长也要起到榜样作用,这样才能够促使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最终形成。

参考文献:

[1]郭太生.科学推行养成教育,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晋城市城区红星小学养成教育“三重三化”模式特色与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2010,18(03):259-261.

[2]路海东.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决的认知与元认知策略及其训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20(05):12-14.

[3]劉秀梅.浅议从学生行为习惯培养入手抓好养成教育的意义[J].中国农村教育,2011,10(8):158-159.

[4]倪乐华.中学教师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13,14(01):265-267.

[5]教会学生自主学习教会学生自主管理——实施课程改革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之二[J].辽宁教育研究,2009,12(5):123-125.

9.小学生德育教育内容 篇九

有关与自然及崇高事物关系的内容

1.喜欢周围的大自然,友善地对待动植物。

2.对自己活在世界上感到高兴,并有珍重生命之心。

3.接触美好的事情,心情愉快。

1.感动于大自然的伟大和神秘,爱护大自然和动植物。

2.懂得生命的宝贵,爱护一切有生命的东西。

3.对美丽和高雅的事物具有感动之心。

1.懂得大自然的伟大,爱护自然环境。

2.懂得生命是最宝贵的东西,尊重自己以及他人的生命。

3.对美好的事物具有感动之心,对超越人类力量的事物有敬畏之念。

有关自己与集体以及社会关系的内容

1.爱惜公物,遵守约定和规则。

2.尊敬祖父母、外祖父母,主动帮助做家务,并以能为家里做事感到高兴。

3.尊敬老师,和学校里的人们友好相处,喜欢参加学校和班级的活动。

4.喜好家乡的文化和生活,对家乡有难分难舍的感情。

1.遵守约定、社会规则和公共道德。

2.懂得动的重要性,主动地参加劳动。

3.尊敬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和家里人合作,为建立快乐的家庭而努力。

4.热爱家乡,珍惜家乡的文化和传统。

5.喜爱本国的文化和传统,在有爱国心的同时,对外国人和外国文化感兴趣。

1.主动地参加周围的团体,发挥自己的作用,和别人同心合力,尽到自己的责任。

2.遵守社会规则、公共道德,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权利,主动地尽自己的义务。

3.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不带偏见,做到公正、公平、为实现正义而努力。

4.理解劳动的意义,知道为社会服务的喜悦,愿意为公共的利益做好事。

5.尊敬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希望家庭幸福,并为家庭的幸福主动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6.加深对老师和学校里的人的尊敬和热爱,和大家合作,为建立更好的校风而努力。

7.珍惜家乡和中国的文化和传统,知道前人的成就,热爱家乡和祖国。

10.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内容 篇十

――聆听彭贤智教授的报告的感想与收获 张思

很早听说彭贤智教授是我国知名的学校文化建设的指导专家,在全国各省市的中小学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的指导,以学校文化建设为抓手,带动学校的德育、课堂教学、课程、社团、管理、教师和学生等方面的发展,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很想结识这位知名的学者。

2017年11月21日上午,我有幸在石家庄藁城区聆听了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东北师大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北省学校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彭贤智教授的专题报告。报告题目是《中小学养成教育内容与培养策略》,全方位地论述了养成教育内容,报告中的大多内容都是彭贤智教授在中小学文化建设指导实践中的操作成果,所以内容既有高度,又非常接中小学养成教育的地气,非常有可操作性。整个报告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论述了养成教育内涵、内容和实施养成教育的必要性,用古今中外的思想家论述了养成教育的重要性;第二部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主要内容:个人仪容、仪表和仪态的规范与要求;课堂礼仪的规范;校园中学生和教师的文明礼仪的654321的规范与要求;运用三字经的形式,把学校礼仪、家庭礼仪和社会礼仪进行了编排,易于学生记忆和操作;讲授了良好10个学习习惯的养成;讲了中小学教师和学生文明礼仪训练的目标、阶段和评价指标,如何通过典型带动,每个阶段选拔不同层次的礼仪之秀、礼仪之星和礼仪的形象大使,来推动文明礼仪教育训练,礼仪之秀、礼仪之星和礼仪的形象大使选拔有具体的标准和操作方式。他还具体介绍了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3个具体可操作的方法,即榜样法、契约法和训练法,每种方法都有具体操作内容和步骤。彭贤智教授认为,中小学生的文明礼仪习惯的形成,教师只靠单调的说教和制度的约束是不能形成的,必须进行持续不断地训练,才能让学生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固定下来,对我有深刻的启发。我校也在进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但多次说教,学生行为习惯没有发生变化,必须按照彭教授说的,文明礼仪知识+文明行为习惯的训练+制度约束+每天的督导检查讲评,才能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第三部分,阐述了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的形成和学生思维习惯的养成等。对良好的语言习惯的培养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实施策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4多”方法;让学生张嘴巴学会表达的5步曲;如何解决学生“不想说”,“不会说”,“学会说”到“说得好”的训练方法。提出了养成良好语言习惯的评价标准等;在思维习惯方面,提出了如何解决消极思维的问题,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习惯,善于发现问题的习惯,善于分析问题的习惯等。

在最后,彭贤智教授阐述了养成教育的十六字方针:真抓实干,贵在真抓,重在实干,作风务实,想问题、解决问题;严格要求,首先,严于律己,其次严格进行管理,做事不糊涂,讲原则;精细管理,细检查、总结讲评;持续坚持,明确目标,分解任务,每天围绕着目标去努力工作,持续不断地坚持养成教育,学生素质终将发生改变。没有春天、夏天的辛勤耕耘与管理,就不会有秋天硕果的满枝头。彭贤智的报告语言幽默,常常引发了一阵阵笑声,特别是中间穿插了一些哲理故事和他指导学校文化建设中如何开展养成教育的鲜活案例,整个报告充满哲理、启迪和实践操作性,非常有实用价值。彭贤智教授的报告特点是:站位高,有深度,内容具体,可操作性强,中小学校长回到学校就可以进行实践操作。最后,我们一起朗诵了他写的人生赞歌:

人生是一种宣言,昭示着奋斗的激情。人生是一种勇气,渴望奔向梦想的美景。人生是一种积极的心态,腾飞的翅膀永远不会消停。

11.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实施途径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实施途径

现在社会环境的复杂,学生接触的环境也日益多样化,所以,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教师跟踪和调节,以期和社会保持同步。

一、健康教育心理讲座开展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普及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有效手段。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了解到自己的心理异常现象发生,并且根据提供的方法调节学生的心理状况,并实现自我检查和自我锻炼,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也得到增强。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定期地开设心理辅导课,辅导课需要面向全体学生。组织过程中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小学生的心理机能和心理建设机能较低,希望有人能够为他们指点迷津,解除学习困惑。如果学校在这个时候能够开展及时的心理指导讲座,必然给孩子带来较多受益。

二、心理健康和具体学科的有机结合

结合学科教学对心理健康进行渗透,作为心理教学开展的重要途径,在学校学习是学生接触知识的主要方式,每一科的内容学习中都蕴含着重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因此,学科教师最好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对学科内容中的心理健康因素开展有效地挖掘,设计学科教学目标,准确把控切入点和结合点,给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心理健康教学目标在此得以实现,潜移默化,最终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三、心理教育与校园活动相结合

校园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是学校开展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学校最好积极地创造符合健康教育需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和相关的心理环境,寻找心理健康的教育契机,开展较为丰富的教学活动。比如,团队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学生可以在寓教于乐中放松自己的心情,调节心理状态。活动内容最好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人或者事,让学生有机会接触自己的心灵深处,促进学生自我反省和自我调节能力。

总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运用良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让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发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李兰芳,康静.甘肃省临夏州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悉[J].社科纵横,2010(03):28-29.

12.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内容 篇十二

一、语文求知欲的培养

所谓求知欲, 是指学生碰到疑问后想要解决疑问并积极追求更多相关知识的一种欲望, 家庭教育中应注意培养孩子的这种求知欲。那如何培养呢?培养的方式方法不一而足, 可根据家庭实际和学生认知水平实际, 以及学生所熟悉的环境实际来考虑和选择合适的方式。比如可以从孩子相对较熟悉的自然现象入手, 通过故事等方式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引导他们了解有关的自然科学知识, 如四季如何变化、风雨雷电如何形成、山川地貌如何形成、月亮如何发光等。当然, 关于这些知识, 对于儿童而言, 不宜过于科学化, 最好结合一些神话故事来讲解, 如关于月亮的知识, 可结合关于“嫦娥玉兔”等神话故事来讲解。除自然知识外, 其他人类科技成果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如飞机怎么飞起来的、火车怎么跑起来的、水怎么被抽到山顶上去等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这完全可用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热爱学习的态度、善于动脑筋、学以致用的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家长一定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体要做到抓好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抓好学习态度, 要经常检查孩子学习时是否专心、投入, 书写是否工整, 是否按时、按要求完成作业, 在学习中碰到困难是想法克服还是放弃, 有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如果没有, 一定要想法朝这个方向去努力;二是要抓作业, 要观察孩子是否放学后自觉做作业, 不会的是弄懂后做, 还是抄答案或是直接问家长, 错题是否及时更正, 更正得对不对;三是要抓技能技巧, 要经常检查孩子写字的速度和规范程度, 词、句理解得是否准确, 作文格式是否正确, 内容是否充实, 语言是否生动, 情节是否合乎逻辑;四是要抓能力, 要检查孩子是否有复习、预习、记忆、思考、写作、心算的能力。在培养过程中要注意四点:一是家长要有耐心, 并且要细心,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二是家长要少说空洞、甚至连自己都做不到的废话, 因为家长是孩子一生中影响最大的老师, 孩子善于模仿, 家长要以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来影响孩子;三是发现孩子好的学习行为要及时鼓励, 因势利导, 使之成为习惯;四是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让孩子学习时集中注意力。

三、语文家庭作业的指导

家庭作业可分为阅读教材的作业和实践活动作业。阅读教材作业如复习、预习;实践活动作业如各种书面作业、抄写字词、回答问题等。

在新课标语境下, 家长辅导孩子家庭作业时应做到这样五点:第一, 家长协助孩子把课外时间安排好, 制订出合理科学的学习计划;第二, 引导孩子形成复习之后再做作业的良好习惯;第三, 培养孩子自主完成作业的好品质, 杜绝剽窃答案和依赖他人解决问题的思维;第四, 在孩子实在不能完成任务的情况下, 家长认真了解和分析完不成任务的原因, 再据情况给予相应的辅导, 切不可直接说答案;第五, 在指导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中, 注意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四、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

阅读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也是孩子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 尤其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 不要靠补课, 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 而是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

家长在辅导孩子阅读时要做到:第一, 帮助孩子流利地朗读并理解文章内容;第二, 提高孩子的默读能力, 家长可逐步引导、规定孩子在一定的时间内读完一篇文章, 然后询问细节, 考查孩子的默读效果, 这样可以促进孩子默读能力和速度的提高;第三, 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家长要让孩子逐步学会分析文章的脉络、层次, 弄清段落之间、句子之间的关系, 提高孩子谋篇布局的能力, 当然这一点难度比较大, 家长可以选买《新课堂》做参考;第四, 家长在为孩子选择阅读材料时一定要考虑其年龄特点和文化程度, 低年级学生要偏向于趣味性的, 高年级学生可逐步提高深度, 否则会适得其反。

五、家庭作文的辅导

写作能力是语文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也是语文综合素养的应用体现, 更是语文水平的检测标准。家长在家庭辅助教育中如何辅导学生的作文呢?这得分阶段区别对待。一段而言, 低年级段的学生作文主要是口述作文, 家长应注意引导孩子把事情讲清楚, 并通过若干故事为他们积累相应的写作案例;中年级学生初步尝试书面作文, 家长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书面词汇的积累, 并学会把心里所想准确地再现于纸上, 为此还有必要要求学生每日写观察笔记;高年级段为书面作文提升阶段, 家长应引导学生大量阅读积累素材, 学会选材和立意, 同时学会扩展文章和缩小文章, 通过类似练习深入把握文章的结构规律和主题呈现方式。总之, 家长要根据学生实际, 分阶段分程度地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指导。

13.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内容 篇十三

主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中小学生的学习心理指导、自我意识指导、人际交往指导、生活与社会适应指导四个方面。

一、学习心理指导

(一)培养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成效最重要的内部心理因素。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对学习的影响或作用主要表现在:(1)激活作用,促使学习者尽快进入学习状态;(2)指向作用,使学生全部精力集中于学习课题上而远离其他事物;(3)维持作用,让学生把饱满的热情倾注在学习活动上,使其学习活动有一定的紧张度,且能维持足够长的时间。

有不少学生谈到在学习时注意力不能很好地集中,有的学生说在听课中常常走神儿,有的学生说一看到书就想打瞌睡,有的学生干脆就说很讨厌学习。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缺乏对学习的兴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事,可以发挥智力潜能的80%以上;而做不感兴趣的事情,则只能发挥智力潜能的20%左右。因此,培养学习兴趣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学习兴趣,学习就不再是枯燥的事情,相反倒是一件能不断体验到愉悦的活动,当然学习效率也会提高。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自己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兴趣。教育实践表明,学习动机推动着学习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在美国读书时因语言问题而遭到美国人的人格侮辱,这件事激发了他的学习动机,开始从事原本不感兴趣的英语学习研究,在实践中不仅对英语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而且还创立了自己独特的学习模式。

那么,如何培养学习兴趣呢?

(1)培养好奇心。“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学习兴趣就是在不断的探究之中变得越来越深刻。因此,平时要留心观察一切事物,多给自己提一些“为什么”,并且经常与同学、教师一起讨论研究学习中的问题,感受知识的魅力。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瓦特发明蒸汽机,都是来源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加上问号,然后经过不断的钻研而达到的。可见,好奇心像一台动力十足的小马达,推动着个体不断地探索知识。实际上,我们学业上的长进也往往是循着“好奇—有疑—思考—释疑—有得—产生兴趣”的轨迹发展的。

(2)不要在学习之前就强化自己没兴趣。想让自己对学习产生兴趣,首先自己必须具有主动学习的良好态度,坚信学习是件有趣的事。如果一开始学习就断定自己没有兴趣,就真的很难培养起兴趣。要让自己没有兴趣的最好方法,就是不断告诉自己“没有兴趣”。所以,千万不要做亲手扼杀自己兴趣的人。

(3)真正地进入到学习中去。有的学生学习很浮躁,对学科知识知之皮毛,认为学习这些知识很没意思。其实任何学科都有它自己的逻辑结构,如果我们认真去思考了,就会感受到它的乐趣。

(二)应对学习压力

学习压力大已经成为中小学生面临的普遍问题。俞国良、陈诗芳《小学生生活压力、学业成就及其适应行为的关系》,《心理学报》2001年第4期,第344~348页学习压力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种烦恼,这种压力大都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因无法摆脱而表现出情绪低落、不善言谈、不爱交往、信心不足,有时还伴有失眠、烦躁、焦虑、健忘、恐惧、厌学等失衡现象,有的甚至离校出走。这种心理压力严重地影响着中小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

如何把学习压力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如何在强大的压力下继续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呢?

(1)用正确的心态面对压力。压力是客观存在的,中小学生必须直面压力,承认压力,分析压力。压力犹如一把双刃剑,既有弊端,也有益处。有些学生因承受不了学习的压力,自暴自弃,终日沉浸在苦恼的深渊,结果成绩也越来越差。而有些学生则在压力的推动下,更加积极向上,勤奋刻苦,最终硕果累累。所以说,积极乐观的心态可以帮中小学生减压。

(2)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轻松愉快地学习,这样才会有较好的学习效果。上学不完全是为了升学,而是为了提高各方面的素质,掌握学习的方法,为离校后参加工作时能够独立工作和自学作准备。

(3)制订适当的学习目标。有的学生给自己订的目标过高,如考试前暗暗要求自己必须考多少分或第几名,虽然想法不错,却只能增加心理压力。如果达不到预定的目标,就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因而我们要正确判断自己的实力,不要把考试分数当做一个“生死存亡”的问题,确立只要尽心尽力,不论结果如何,都问心无愧的态度。

(4)积极想象法。当我们要做某件事情前,或要达到某一个目标时,先问自己能否成功,并让自己作出简短的肯定回答:“能。”在晚上睡觉前自己重复一遍,第二天早上我们一定会感到舒服得多,做起事情来也就很有信心,压力无形中变小了。

(5)避免杂乱无章。我们不要在杂乱无章或太拥挤的地方学习,努力为自己创设一个令人愉快的、宽敞的、不容易分散自己注意力的学习空间。比如,把座位周围、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把书籍用品摆放得井然有序,和周围同学相处融洽等,这都会产生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宽松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我们减少对压力的关注。

另外,参加体育锻炼、听听舒缓的音乐、去散步等都是减轻压力、放松自己的好方法。总之,我们要用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压力,压力本身没有不妥之处,关键在于我们自己的态度,所以,我们要勇敢地面对压力,挑战压力。

(三)掌握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的激增向人们陈旧的学习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求变革学习方式以适应信息激增的需要。如果只有学历没有能力,只有知识没有方法,最终会成为“现代文盲”。爱因斯坦总结自己获得伟大成就的公式是W=X+Y+Z,并解释W代表成功,X代表刻苦努力,Y代表方法正确,Z代表不说空话。

那么,科学的学习方法包括哪些内容呢?(1)合理安排时间。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出自己的优势学科和劣势学科,在时间分配上有所倾斜。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做到劳逸结合。学习计划不能安排得太满,要留有一定的余地,可根据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适当调整。计划一旦确定,则必须严格按照计划去执行,可以制订计划落实情况的自我检查表,监督自己的完成情况,千万不要让计划成为墙上一道寂寞的风景。

(2)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习必须循序渐进。注重基本训练,扎扎实实地练好基本功,切忌好高骛远。二是学习必须勤于思考。防止死记硬背、不求甚解的倾向,学习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一个问题可以从几个不同的方面去思考,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三是学习必须一丝不苟。学习切忌似懂非懂,对解题中的每一步推导能说出正确的理由,每一步都要有根据,不能想当然,马马虎虎。四是学习必须善于总结。学完一章、一本书要做个总结,常做总结可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所学的知识,形成较完整的知识框架。五是学习必须持之以恒。俗话说“滴水穿石”。不能只凭热情,三日打鱼,两日晒网。

(3)掌握复习的方法。一是抓住重点。有针对性地抓住学习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在课后和单元及阶段结束后对照笔记进行复习,并坚持做适量练习。二是掌握多种方法。复习要因人、因学科、因阶段而异,不能机械地照搬一种模式,应多做些变式训练,锻炼自己独立思考、积极思维的能力。三是及时复习。最好在睡前把书上的知识像放电影一样,在脑子里过一遍,看看能想起多少,忘了多少,然后翻开笔记,查找漏缺。四是整理与充实笔记,对知识进行归类,使知识深化、简化、条理化。

(4)加强自我监控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活动进行积极、自觉的监控和调节,以保证达到预定的目标。保证能够抗拒外界的干扰,及时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学习方法要因人而异,因学科而异,正如医生用药,不能千人一方。我们要从实际出发,结合自己的情况,发挥特长,摸索适合自己的有效方法。

第二课时

主题:自我意识指导

(一)正确认识自己

所谓自我认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自身能力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心理学家把自我区分为主观自我和客观自我。主观自我指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如认为自己相貌好,能力强,人际关系好,或认为自己没人喜欢,不聪明等。而客观自我是指“我”实际上是个什么样的人。一般而言,个体对自我的认识有两种情况:一是主观自我和客观自我相符相合,就会产生积极、肯定的情绪体验,表现为自尊自爱、自立自强;一是主观自我相对于客观自我太高或太低。太高则会变得狂妄自大,自命不凡,容不得他人任何的批评,一旦遭遇失败就可能使主观自我坍塌,自轻自贱;太低则会产生各种消极、否定的情绪体验,对学习和生活提不起精神,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从而自怜自卑,自恨自怨。

我们怎样才能获得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呢?

(1)与他人比较。与周围人比较,是我们了解自己的一个重要途径。首先是和同龄人比较。同龄人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可以互相交流和沟通,同时互相了解得也比较透彻。但是比较不是目的,重要的是通过比较来正确认识自己。其次是通过别人对我们的评价来认识自己。其实他人对我们的评价就像一面镜子,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积极的要肯定;消极的要积极寻找原因,如果是通过自身努力可以改善的,那就真诚地谢谢他人帮助我们完善自己,如果是某些生理方面或不可改变的不足或缺陷,那就作为自己独特的一部分积极接纳。一个人要让他人欣赏自己,首先要做到自己欣赏自己。当然,他人的评价也有不正确的地方,我们要用自己的慧眼,识别出那些对自己成长有益的评价。

(2)与自己比较。小学生是在成人和同伴的或笑或怒中认识自己是个好孩子或坏孩子,而处于正在走向成人的中学生,就要更多地通过与自己的比较来认识自己。不管我们在一个群体中的位置如何,如果我们相对于自己的过去是进步了,那就值得庆贺。如果相对于自己的过去是退步了,即使仍然还处在群体中较高的位置,相对而言,我们更应该为前者鼓掌。

(3)自我反省。曾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而反省自己则正是许多学生所缺少的。“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我的理想是什么,打算怎样实现?我打算怎样度过学校生活?我的优势和不足在哪里?”通过自我反省,能够更深刻地认识自己,同时不断形成自己一套自我评价的标准,从而更好地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塑造自我。

(二)培养良好的性格

印度有一句谚语:“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性格对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意义从中可见一斑。性格是指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稳定的心理特征。所谓对现实的态度,反映了人们追求什么,拒绝什么,表明人们活动的动机和方向。行为方式指在其态度下与之相适应的行动,即指人们如何去追求他所要得到的事物,如何避免他所要拒绝的事物。并且这种态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且行为方式也是习惯化了的行为模式。

青少年时期是性格形成、发展和逐渐成熟的重要时期,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最基本的要做好以下两点。

(1)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许多学生性格方面的不健全主要是无知造成的。如有的学生自卑、抑郁、嫉妒大多是由于对自身缺乏信心,而支撑信心最有力的基础则是知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至少是健全人格、优化人格的一个重要渠道。

(2)把握好人格表现的“度”很重要。列宁曾说过:“一个人的缺点仿佛是他优点的继续,如果优点的继续过了应有的程度,表现得不是时候,不是地方,那就会变成缺点。”如有的学生为了表现自己活泼开朗的性格,不分对象、场合,在公共场合对教师的方式和对待同学一样,显得粗鲁而不礼貌。

(三)积极面对困难与挫折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许多事情,如工作、学习、家庭、人际交往等,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如果不能很好地应付和解决,都会导致挫折感。面对挫折,如果不能较好处理并调节自己,其消极后果会远远大于挫折本身对生活带来的不良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一生就是与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困难和挫折进行斗争的过程。困难和挫折既可以是生活的助燃剂,推动个体更坚定不移地向目标冲去,也可以是灭火剂,希望在它面前慢慢地幻灭。而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差异就在于是怎样看待和面对困难和挫折。

(1)正确认识困难和挫折。困难和挫折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每个人都会遇到。对此,我们要有一种达观的态度,不要幻想困难和挫折永远不要光顾自己,也不要在遭遇困难和挫折时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只有这样,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才能坦然,既然人人都会遭受困难和挫折,那么挫折本身也没什么可怕的。事实上,困难和挫折给予我们的往往多于我们从顺境中得到的。想一想,伴随我们每一次成长的,难道不是一些我们克服的困难吗?

(2)正确分析困难和挫折。认识到挫折可能并不难,难的是面对挫折时,怎样分析和理智地面对。有的人遇到困难和挫折,会首先进行客观冷静的分析,找出原因,然后想办法去补救或解决;有的人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么后悔、自责,要么怨天尤人,错误地认为整个世界都跟自己过不去,甚至从此一蹶不振。

上一篇:节能降耗材料(集输)下一篇:经典面试题十六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