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科学

2024-07-12

审计科学(共11篇)(共11篇)

1.审计科学 篇一

审计局科学谋划xx年审计项目

xx年全x审计工作坚持“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审计工作方针,以“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为目标,以促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中心,科学谋划、创新方式、注重实效,在审计项目安排上着重围绕五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审计监督,推进中央和省x党委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全面落实到位,促进全x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二是切实履行审计职责,全力维护经济安全;三是加大对重大违法违规和经济犯罪线索的查处力度,大力促进反腐倡廉建设;四是加大揭示我州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体制性障碍、制度性缺陷的力度,从体制机制制度上提出深化改革、完善法制、健全制度的建议;五是加大揭示影响民生、环境、土地等重大问题的力度,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根据上述要求,结合全省统一组织审计项目计划,经征求各方面意见,反复研究,科学合理地确定了xx年实施审计项目共xx项。

审计项目计划上体现出三大特征:一是项目安排目标明确。按照“量力而行”和“压数量、保质量、上水平”的计划指导原则,突出目标导向,成果导向,进一步强化做大项目、出大成果、出精品的意识,加强组织协调,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科学配置资源,将预算执行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绩效审计有机结合,从整体上把握和揭示问题,提升审计层次和质量。二是项目内容重点突出。围

绕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条主线,重点关注宏观调控政策执行情况和效果,特别是各项措施落实情况;围绕x委x政府的重要工作,突出涉农资金、民生资金、资源环保等重要专项资金审计;围绕提高政府绩效,建设清廉政府,突出预算执行审计;围绕政府重大建设项目,突出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审计;围绕党管干部这一中心,突出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三是项目实施措施得力。提高创新能力,创新审计方式,全面揭示和反映一个行业或一个系统体制、机制及制度性问题,提升审计层次,探索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路子,创造红河审计新特色;提高工作效率,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与联动,加强不同专业审计之间的信息与成果共享,加强审计组成员之间的协调配合,抓重点,抓关键,从严控制审计成本;加大绩效审计力度,确保预算执行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中包含绩效审计内容,并对部门绩效开展评价,提升审计层次;提高审计质量,做细审前调查,做实审计方案,强化审前培训,改进审计方式,提高计算机运用水平,撰写高质量的审计报告;提高成果水平,加大对审计信息的深层次挖掘和综合分析力度,及时梳理总结审计成果,促进成果转化运用,服务宏观决策。

2.审计科学 篇二

《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将内部审计定义为“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与咨询活动, 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 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程序的效果, 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二、科学审计的目标

《内部审计准则》明确指出:“内部审计的目标要与组织目标相一致, 这些因素强烈地影响着内部审计的性质、范围和目的”。内部审计关注的重点是风险、内部控制、治理程序和绩效, 与组织的管理目标高度一致,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 仅凭传统的、手工的、简单的分析、判断明显不足, 这就要求在方式方法上有所创新, 有所改进, 实现科学审计目标, 即:要在审计理念、工作方法、技术工具、审计成果及其运用等方面达到科学先进的水平。

三、科学审计与审计质量的关系

开展科学审计, 既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更是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提高的保障。

(一) 科学审计与审计质量的发展相辅相成

审计的先进性水平、科学化程度, 决定了审计工作的深度、高度。审计实践证明, 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和层出不穷的高科技金融犯罪, 原始的、基础的审计方法和手段已经束手无策, 只有改进审计方法, 强化科技手段, 科学运用工具, 才能应对、破解, 才能实现有质量的审计。同时, 高质量的审计结果是科学审计的成果体现。

(二) 科学审计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审计手段、方法的科学与创新为审计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科学审计首先是审计理念的更新, 要善于总结、发现, 善于接受新的思想观念, 大胆引进、尝试先进的审计思路, 推陈出新, 敢于突破。其次是审计项目的过程控制。针对立项背景研究、审计重点布局、审计方案设计、非现场分析、现场取证控制、成果完善运用等审计过程的重点环节, 策划、研制控制标准和实现方式, 按层级落实责任, 保证既“有用”又“管用”, 推动全过程控制。再次是审计手段的完善与更新。

四、开展科学审计需强化非现场审计技术方法的应用能力

科学审计必须依靠先进的技术方法, 以实现审计作业方式的改进, 促进工作质量、效率的提高。

一是提高非现场技术能力及其应用能力。非现场审计是当前审计领域较为先进、科学的审计方法, 对已获取的信息通过模型等分析工具, 进行筛查, 以确定对审计人员现场查证的指引, 保证好用、管用。

二是重视分析研究。任何工作都离不开分析研究, 对审计工作尤其重要。它既是审计方法, 又是审计程序, 还是一种审计习惯。因此, 要重视发挥业务分析研究的作用。注重日常积累与专项任务相结合, 日常工作中注意做好业务知识、数据和情况的收集分析, 从审计角度进行探讨交流, 形成有价值的分析成果, 从而有利于制定科学的审计方案, 确定审计重点, 找准问题线索和证据, 形成高质量的审计成果。

三是注重审计成果的提炼、转化和跟踪。一方面, 要分层分类, 有针对性地促进运用。在切实做好审计查证、问题揭示的基础上, 对审计发现问题进行合理分层分类, 按照不同层级、不同层面、问题主次性质等多维度、多角度, 分门别类地进行归集、分析, 满足不同方面的需要, 实现审计成果的转化。另一方面, 要点面结合, 加强对重大问题的及时跟踪, 对当前形势、监管要求、内部管理等要有高度的敏感性和前瞻性, 要善于捕捉信息和线索, 注重实效, 短平快地取得审计成果。

五、开展科学审计需关注的问题

审计能力是开展审计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必要保证, 它直接关系到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如果没有过硬的审计能力, 就不能准确把握风险的特征, 及时发现并揭示深藏的隐患, 就不能透彻理解业务的发展变化, 做出有理有据的分析研究, 就不能有效履行审计职能。但是, 能力的提升不在一朝一夕, 更不可能一蹴而就, 需要循序渐进, 需要持之以恒。为此, 需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做好组织管理, 营造科学审计的氛围, 增强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独立性意识。李金华审计长曾经说, 审计工作的必要保障是“人”、“法”、“技”, 相对于内审来说, “法”不仅包括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规章, 更多地表现为经营环境中的各项微观业务系统、业务流程和业务规定, 这些“法”就是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标准和衡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有了有效的手段和工具, 只要能做到标准在胸, 尺度在手, 就具备了做好审计工作的必备前提。

二是关于练就一支队伍。加大人员培训, 促进人才培养, 针对不同审计岗位和能力素质要求, 开展分类型、分专业、分层级的阶梯式教育培训, 扩大培训面, 增强培训效果。重视对业务骨干的培养, 不仅给予充分、适合的培训机会, 而且要发挥其“传帮带”作用, 培养出更多的骨干, 只有这样, 才能练就“特种兵”的特质。

三是突出质量意识, 具体的问题和风险必须查清查透, 效率服从质量。审计查证有疑点的线索不放过;审计报告有质量问题不放过;审计跟踪有重要问题未整改不放过。说到具体, 就是运用“法”发现审计客体各项活动异常的渠道、方法, 总结规律, 深入分析, 使审计工作更加有效。

四是重视数据质量和数据安全问题。非现场审计是我们的必备工具, 其作用的发挥是基于系统工具对海量数据的分析, 这就要求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审计数据信息量大, 敏感性强, 审计业务需要与信息安全要求的矛盾始终存在, 要妥善处理, 避免触发数据安全事故。

(责任编辑:陈岑)

摘要: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和金融犯罪, 对银行资产的安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如何及时捕捉违规信息, 预判风险隐患, 提升管理水平, 是摆在内部审计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作者认为, 科学审计能为审计质量的提高提供有力的保障。只有开展科学审计, 在审计理念、工作方法、技术工具、审计成果及其运用等方面都达到科学先进的水平, 才能保证审计质量, 实现审计服务全局的目标。

3.全面推进国家环境审计的科学发展 篇三

历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环境保护工作十分重视,国家投入环境保护方面的资金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国力日益增强而快速增长。“九五”期间用于环境污染治理的投资是3 600亿元,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0.93%。“十五”期间,用于环境污染治理的投资约为7 000亿元,约占同期GDP的1.3%。随着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今后我国将继续加大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资规模,2006~2010年全国环境保护投资总额将达13 750亿元,约比“十五”期间增加64%,占同期GDP的1.5%。

为确保政府投入的环境保护资金安全、有效,促进环保事业发展,加强环境审计是审计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国家审计署在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要求: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加强规划协调,搞好国家重点区域环境保护投入和重大环境保护项目的审计监督,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环境审计模式,促进落实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环境审计作为传统审计在环境领域的延伸和环境管理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环保投资效益和促进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以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现实需要,也是促进政府和企业承担环境责任、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要求。

一、当前我国环境审计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五大瓶颈

(一)环境法律法规不健全,环境审计缺乏充分前提。

我国目前已颁布了近20部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颁布有近400项环境标准,基本形成了我国环境保护的法律监督体系,为环境审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但与发达国家现已制定的环境法律法规相比还存在着不少差距。如:环境会计规章制度、环境会计报告准则、环境审计制度等至今都还尚处空白。

(二)环境会计尚未建立,环境审计缺乏良好基础。

在进行环境审计时,要求被审计单位如实记录和反映其环境管理的情况,提供完整的环境会计信息。然而,我国至今未建立环境会计,没有规范的环境会计核算,造成环境信息的确认、计量、报告形式缺乏统一的标准,环境信息披露存在随意性。

(三)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环境审计缺乏可操作性。

对环境成本和效益进行分析与评价是环境审计过程中的必然程序。然而,科学地反映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的具体指标和标准究竟有哪些以及如何进行科学的计量?采取什么样的指标和标准作为审计分析与评价的标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自身缺陷以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不完善,势必会增加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在对被审单位的环境业绩进行评价时的操作性难度,易产生环境审计风险。

(四)审计意识淡薄手段滞后,环境审计缺乏前瞻性。

我国正处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时期,“重利润、轻环保”的思想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还没有真正树立,人们的环保意识相对淡薄,环境审计还没有被社会所公认。就目前我国开展的环境审计而言,审计的对象主要是政府的环境主管部门以及部分企事业单位,审计的范围局限于对政府投入的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而且也基本上是刚刚起步;审计的类型主要还只是以常规财务收支、合规性审计为主,即鉴证企业的经济活动是否遵守了现有的财政财务以及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如污染物的排放是否超过了规定标准,是否按照规定的要求及时上交了各种费用等。而对于政府环境政策的制订与执行、国家在国际履约方面行为以及环境保护效益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审查监督则相对滞后。环境审计的作用也主要是限于消极的防范,事前监督薄弱,往往是“亡羊补牢”,尚未完全起到环境审计应有的制约和促进作用。

(五)审计主体单一人才匮乏,环境审计缺乏拓展性。

我国目前的环境审计主体主要是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部门和社会审计组织的参与程度较低。由于环境审计涉及面广,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它要求参加审计的人员既要精通财会、审计知识,又要熟悉环保法规、环境科学知识。我国国家审计机关中现有审计人员的知识背景多是以财务会计、工程审计知识见长,知识结构相对单一,对于环境审计缺乏必要的专业技术和手段,离全面开展环境审计的要求尚有距离。结果是完成所有的环境审计工作几乎是不现实,只能把已经出现严重环境问题的项目列入审计计划,被动应对,从而难以拓展环境审计项目的范围和深度,削弱了环境审计的力度和水平。

二、推进我国环境审计工作科学发展的四大对策

尽管我国环境审计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世界环境审计相比,我国环境审计理论研究及实务明显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在新形势下,为了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实现环境保护的三个历史性转变、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需要在战略选择上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环境审计工作,加快推进中国环境审计工作,并着重在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创新审计组织方式,协调环境审计策略与关系。

审计作为政府环境管理的有效组成部门,环境审计成为国家环境保护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已经是环境审计的基本定位和着眼点。由于环境审计是一项涉及多部门的工作,所以环境审计需要进行跨部门以及国际国内之间的协调配合。这就要求在组织形式上建立由审计署、环境保护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参加的统一工作机制,在统一协调部署下共同制定工作方案及目标,并由审计部门负责具体的组织实施。从今后发展看,环境审计在审计部门内部也像经济责任审计一样,将成为一个跨审计专业的审计领域,在财政审计、金融审计、国有企业、经济责任等专业审计中都会包括环境审计的内容。这就要求对环境审计逐步实行统筹安排,合理调配审计力量,全面稳步推进。为此,国家审计署早年就成立了财政审计、环境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三个协调领导小组,这是国家审计署针对某一行业审计设立的专门机构,目的是为了有效整合审计资源,合理调配审计力量,统筹安排审计工作。基于环境审计的战略意义,各级地方审计机关(特别是省厅)应尽早成立相应的机构,协调并处理环境审计重大事务,为环境审计的广泛深入开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

(二)完善环境审计依据,夯实环境审计基础。

针对我国环境审计的依据不足问题,有必要在以下方面推进和完善环境审计依据:一是完善中国的环境审计法律法规。在修改《环境保护法》、《审计法》、《独立审计准则》时增加环境审计的内容,明确环境审计的具体实施办法;在《证券法》、《公司法》中增加环境审计内容,规定对上市公司项目审批及年审,必须经过具有环境审计资格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出具有环境信息披露内容的审计报告等。二是建立可操作的环境审计准则体系。借鉴国际环境审计准则的经验,结合中国国情,研究提出环境审计的定义、对象、范围、内容、职责、实施方法、评价标准等可操作的环境审计规范和工作细则,避免环境审计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三是尽快建立和推行相应的环境会计。在此基础上,研究和制定一套统一的环境会计准则和基本核算体系,为环境审计建立基础,促进环境审计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改进审计方式方法,拓展环境审计领域。

一是环境审计的方式应以相对有效的审计调查为主。这样既能解决审计目标大且审计取证难的问题,又能发挥审计调查涉及面更宽泛手段更灵活,对非财务类数据便于深入调取的优势。二是推进环境审计内容和范围向纵深发展。将环境审计对象扩大到所有的环保主体,延伸审计至企业生产环境、居民生活环境、社会经济生活发展环境等诸多方面。三是结合环境保护的治理重点,推进专项环境审计,主要包括对重点污染治理项目进行专项环境审计以及对重点环保企事业单位进行专项环境审计等。四是以财务审计作为环境审计的突破口,着重发展环境绩效审计。应紧紧围绕人大、政府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社会关注的问题,通过对被审计单位项目管理活动的绩效审计,为完善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五是结合经济责任审计考评领导人环保责任履行情况。审计机关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中应把环保责任履行情况当作重点检查内容之一,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认真审查领导者任职期间环保责任目标落实情况。

(四)提高审计人员素质,提升环境审计实际能力。

由于环境审计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要求很高,有关环境的知识与技巧涉及到环境经济学、生态学、生物学、资源学、法学、管理学、统计学、工程学、社会学等诸多方面。因此,环境审计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有财务专业审计的基本功,更需要增加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这就要求审计部门加强对现有审计人员进行培训或轮训,提高他们的环境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保证环境审计工作的常规性开展。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衔接环保和审计专业知识的能力,将环保专业内容更好地融进审计结果,以确保环境审计质量。其次,审计部门应聘用环保部门专家、法律专家直接参与环境审计,充分利用外部专家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工作。当然,审计部门也需要有控制环境审计外聘专家的业务风险的能力。第三,应加强对环保部门从事环境专业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审计、会计知识培训,提高他们在审计方面的业务水平,以更好地协助做好环境审计工作。第四,应该注意环境保护国际化的特点,结合我国实际,加强国际间环境审计的交流和协作,借鉴国外经验,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全面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环境审计。

4.审计科学 篇四

高尚国

摘 要: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高校领导干部监督和规范高校内部经济管理,促进高校党风廉政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但许多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和成果利用情况并不理想。应从法律法规、组织协调、责任界定、成果利用等方面多管齐下,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经济责任审计机制,以推进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关键词: 经济责任审计;机制;经济责任体系;联席会议制度

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高校领导干部监督和规范高校内部经济管理,促进高校党风廉政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近年来,各地高校陆续开展了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总体发展进度较快,已逐渐成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然而,许多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和成果利用情况并不理想,究其根本原因,是从法律法规、组织协调,到责任界定、成果利用,没有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经济责任审计机制。

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法律法规对高校内审工作的支持程度不够。对于高校内审工作,现行审计法规和制度并没有严厉的条文作保证,只是强调“内部审计机构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或者权力机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导致审计工作不能从依附于行政权力中脱离出来。各级领导在灵活性和模糊性的审计法规和制度的规定下,难得糊涂地顺其自然。加上领导自身原本就不重视审计工作,导致了审计机构不健全、技术人员不足、专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和作用的发挥。

2、各界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了解程度不够。经济责任审计能否充分发挥作用,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领导的支持和群众的理解。长期以来,人们对这项工作的内容、范围、作用的了解只限于表面。一方面仅把经济责任审计视为一种监督,而忽视了它的管理、服务和建设等其他职能,使得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阻力重重。另一方面,又不了解经济责任审计是仅仅是干部评价的一部分,经济责任审计期望值过高,觉得只要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那么,各个方面的问题就能够全面反映出来。

3、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依据和标准不够。现行法规对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原则、范围、内容做了明确规定,但审计评价的标准、原则缺乏相关法律支持,再加上多数干部任前没有订立经济责任任期目标和具体经济责任要求,审计评价缺乏客观依据,审计部门没有相应的制约办法和权威的法律条文支持,造成对领导干部是否违犯决策程序,是否因决策失误给国家、学校造成损失等方面评价困难。

4、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的组织协调不够。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涉及面广、敏感性强、内容复杂的工作。在实际审计过程中,审计部门对于一个问题的认定可能需要提供一定的线索,才能得出结论,这就需要各种渠道获取线索。不仅需要组织部门掌握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还需要纪检、监察部门提供有关经济纪律执行情况的线索,做到审有所据、审有所依。但有些高校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组织、纪检、监察等部门对各自应当扮演的角色缺乏明确的认识,只有审计部门处于委托授权的被动审计角色,各部门之间没有实现统一协调、资源共享、提高效率。

5、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程度不够。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一些高校领导对经济责任审计重要性认识不足,有关部门从自身工作出发,在审计之前就做了干部任用或调离的决定,形成了审归审、用归用,审用两张皮的现象。长期以来,内部审计给人的感觉就是“查账结束,审计也就结束了”。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无足轻重,由于是学校内部部门,领导不愿出现大的问题和错误,在审计报告征求意见时,领导出面将某些问题“大事化小”,审计人员也害怕得罪人,因此,报告中的问题往往避重就轻,提出的建议也只是“蜻蜓点水”。即便据实做出了审计结论,也难以落实责任。

二、经济责任审计机制的概念与内涵

上述问题表明,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并非仅仅与审计部门、审计人员有关,而是一个与法律支持、领导重视、群众理解、其他部门协调配合等等密切相关的系统工程。经济责任审计要想取得成效并充分发挥作用,必须从上述方面入手,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那么,什么是经济责任审计机制呢?机制一词最早源于希腊文。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生物学和医学

制度。明确组织、人事、纪检、检察、财务等各职能部门在工作中的职责,建立健全工作协调配合机制,要求各部门在审计计划、组织实施和成果运用等环节上相互支持,明确各有关部门的责任、分工和程序,形成整体合力。要定期召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专题会议,认真研究和解决审计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这不仅有利于对责任人进行监督、考核,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审计手段的不足,降低审计风险,确保审计结果的权威性,提高审计成果的综合利用水平。

建立健全审计执法检查制度,设立审计特殊问题调查机构,设立审计监督举报中心,调动社会资源参与监督。

3、责任机制――为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提供评价依据

高校应当建立经济责任体系,一方面使被审计的经济责任人明确自己的受托责任范围,指导其正确地履行受托责任和正当使用权力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滥用权力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明确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依据,降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风险。

要根据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目的和被审计对象的特殊性及审计依据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围绕审计业务程序制定干部经济责任内容、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和责任界定依据。一是建立领导干部任期责任目标考核制,从领导干部岗位任职始组织部门就要订立与其岗位相一致的经济、管理、廉洁自律等方面的目标责任书,以条文约束作为审计监督的基本依据。二是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按照一定的客观依据,结合审计对象、目标责任制的各项内容权重具体进行量化,从被审对象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入手,对内控制度、廉洁自律和经济效益性、效率性、效果性等内容明确评价标准,确定各内容分值作为目标考核的重要依据。

4、领导、宣传机制――为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顺利开展创造有利环境

有力的领导和有效的宣传是搞好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前提,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学校党委和行政领导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只有通过大力宣传,经济责任审计才能得到广大干部和教职工的关心支持,才能得到被审计人员、其他相关部门的真正理解和配合。

5.审计科学 篇五

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的整改落实阶段是学习教育活动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取得整个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成果的关键阶段。为此审计局全体工作人员牢牢把握解决突出问题、推动科学发展这个主题,把解决问题与创新体制机制紧密结合、统筹安排、交叉进行,认真制定整改方案,严格落实整改责任,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对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整改,较好地完成了本阶段的主要任务。现将本阶段工作总结如下: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思想认识进一步深化

学习实践活动转入解决问题阶段以来,审计局全体人员充分认识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增强解决突出问题的自觉性和责任感,突出“解决问题”这个重点,就进一步做好解决问题阶段工作进行了专门研究,结合工作实际和性质确定了解决问题阶段的重点工作,进一步抓深入、抓推进、抓落实。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客观分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状,对查找整理出的影响和制约审计工作科学发展以及群众反映的意见建议进行逐条分析,制定了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整改方案,并召开全局工作会议就整改方案进行研究讨论,提出了修改和完善意见。

二、把握整改落实这个中心环节,集中力量抓整改

通过整改集中解决问题是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的着眼点和落脚点,也是对此项工作实际是否取得成效的重要检验。基于此种认识,我们紧紧抓住整改落实这个中心环节,在前一段边学边改、边议边改、初步解决一些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集中力量抓整改、抓落实,精心制定整改方案。结合前两个阶段查找出来的影响和制约我局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归纳了近期重点解决的突出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整改落实方案。把查找出来的突出问题进行排队,区别轻重缓急,做到了整改项目、整改办法、分管领导、相关科室责任清楚。

三、进一步突出重点,切实在解决问题上取得实效

解决问题是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根据整改措施,统筹协调,边学边改,具体做到了:一是明确主攻方向,突出重点目标。每位工作人员都能静下心来,对已经梳理出来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对要集中整改的重点问题,进行归类排队,明确列出哪些是学习实践活动中可以立即解决的突出问题,哪些是依靠自身力量难以解决的问题,分门别类提出整改意见。注意把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主攻方向,在整改中化解矛盾、理顺情绪,通过整改赢得了民心。二是明确责任,分解任务。把已经明确的整改任务逐级分解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并公之于众。三是具体安排,明确时限。整改要取得实效,必须使整改任务具体化,具体就能深入,深入才能落实。为此,局领导充分考虑问题的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分近期、中期、远期作出具体安排。对于具备条件的马上进行了整改;对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进行了限期整改;对受客观条件一时解决不了的,向群众说明原因;对涉及多个部门的问题,采取了积极探索、上下互动、左右联动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四、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推进体制机制的创新

6.审计科学 篇六

1.下列有关审计目标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审计目标是审计行为的结果

B.审计目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相同的C.审计目标体系包括审计总目标和审计具体目标两个层次

D.审计总目标由审计具体目标组成2.针对审计项目具体内容确定的审计目的、并对总体审计目标予以细化的是:

A.专门审计目标

B.特殊审计目标

C.具体审计目标

D.一般审计目标

3.下列关于审计目标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审计目标在审计项目的全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B.审计目标决定了采取什么样的审计程序和方法

C.审计目标决定了采取什么样的审计证据

D.审计目标具有全面性和长期性

4.检查财务报表中数字及勾稽关系是否正确可以实现的审计具体目标是:

A.估价

B.截止期

C.披露

D.机械准确性

5.对审计目标的确定有最直接影响的是:

A.审计授权人或委托人的要求

B.审计环境

C.审计目的D.审计对象

6.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国家审计的首要目标是:

A.真实性

B.合法性

C.效益性

D.客观性

7.影响实施阶段内部控制测试与实质性测试重点的是:

A.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情况的调查

B.与被审计单位的合作情况

C.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初步评价结果

D.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了解程度

8.对于审计程序来说,不是必不可少的阶段的是:

A.编制审计方案

B.发出审计通知书,提出书面承诺要求

C.对内部控制实施内部控制测试

D.对财务报表项目进行实质性测试

9.财务审计项目的一般审计目标中的总体合理性通常是指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所记录或列报的金额在总体上的正确性做出估计,审计人员使用的方法通常有:

A.层层审核方法

B.分析性复合方法

C.监盘方法

D.计算方法

10.按照《国家审计基本准则》的规定,审计组对审计事项实施审计结束后.向审计机关提出审计报告的日期应当在:

A.15日内

B.30日内

C.60日内

D.90日内

11.下列工作中,属于审计准备阶段的是:

A.对内部控制进行符合性测试

B.对账户余额进行实质性测试

C.对会计报表总体合理性进行分析性复核

D.对内部控制进行调查了解

12.社会审计组织在准备阶段应当与被审计单位签订的书面文件是:

A.审计通知书

B.书面承诺

C.审计业务约定书

D.审计协议

13.审计程序终结阶段的主要标志是:

A.复核并审定审计报告

B.建立审计档案

C.提出审计报告和审计决定

7.审计科学 篇七

一、行为科学理论是人本审计的理论基础之一

人本理论、行为科学理论及受托责任理论三者共同组成了人本审计理论体系(审计本质、假设、目标、概念及应用理论)的基石(姜毅,2013),其中行为科学理论在人本审计应用理论中的地位尤为举足轻重。

(一)行为科学理论的基本内容

行为科学是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门研究人类行为的综合性新学科,发展至今已成为国内外管理研究的主要学派之一,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通过研究人的行为心理及行为的产生、发展和相互作用规律来预测和管理人的行为。

人际关系理论、需求层次论、人性管理理论、激励理论、群体行为理论、管理行为理论,这六大理论组成了行为科学的理论体系。行为科学在肯定社会人无理性的前提下,提出在研究管理问题时以人为中心的观点,并分别从以下四个方面对管理思想加以发展:一是关注对人的研究,突出人及与其相关因素的重要性;二是在充分借鉴和吸收相关学科领域前沿科研成果的基础上自我修正、自我完善;三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非正式组织的概念并肯定其在正式组织中的重要影响力;四是针对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要求来协调管理双方的关系,提高了管理效率。

(二)行为科学理论的概念分析

需要、动机与行为这三个概念是构成行为科学理论的基本,为了更好地探析被审计者的行为及表现,对这三个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关系的把握就显得尤为必要。除此之外,借助这三者间的相互关系,还可以评估和分析被审计者的行为风险,有利于人本审计风险模型的构建。

1. 需要、动机与行为的内涵和关系。

(1)需要。需要即需求,是人类行为产生的原动力,研究人类行为的出发点是人的需要。通常把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或欲望定义为需要,心理学上把促成人类行为动机的欲望称为需要,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需求的反应。关于需要的理论有很多,其中以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最为著名。

(2)动机。动机一词源于拉丁文,《现代汉语词典》将动机定义为:推动人从事某种行为的念头。由此可见,动机是引起个人行为并使之持续,最终将个人行为引导至预期目标(个人需要的满足)的过程及程度。促使人类行为直接产生的动机主要来源于内在需要与外在刺激两个方面(苏东水,2011)。动机是无形的,无法直接予以衡量。只能借助于对一言一行的观察,通过言行挖掘行为主体的行为动机。目前,衡量行为动机的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法、投射测验法、实地访谈法、实验法。

(3)行为。《现代汉语词典》将行为定义为: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所谓人类行为,就是人类在日常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切肢体语言。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克特·勒温曾将行为(Behavior)用性格(Personality)与行为主体当时身处环境(Environment)的函数加以表示,即B=F(P·E),也就是说任何行为活动都是行为主体与其身处环境彼此互相作用的结果。克特·勒温从个体因素(P)和环境因素(E)的相互作用来考察人的行为,揭示出了人类行为的基本活动规律。

(4)需要、动机和行为的关系分析。通过上述分析,在结合克特·勒温和苏东水研究的基础上,可以构建出在不同环境下需要、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伴随行为主体身处环境(包括经济形势等客观环境和人为的激励措施等主观环境)的不断变化,行为主体受到刺激产生某种需要,这种需要促使行为主体产生内在驱动力,也就是动机。有了动机就会付诸实际行动,行为结果如果实现了预期目标,行为主体就会产生暂时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一直持续到周围环境再次发生变化。行为结果如未能实现预期目标或环境又发生了新的变化,行为主体将重复原有的行为模式(见图1)。

2. 行为的评价与控制。

管理学和心理学界一直致力于行为的评价与控制研究,关于行为的评价与控制如今也在审计学研究中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肖媛(2008)认为,人的日常行为模式是随机的,分为可考察行为和不可考察行为两个方面,可考察行为可以从行为者的能力、行为过程和行为结果三方面加以考察,对于不可考察行为无法观察,也无法监督,只能通过激励和竞争机制加以控制和引导。美国东北大学教授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2012)则认为,人的日常行为模式不是随机的,而是具有“爆发性”的。他在著作《爆发:大数据时代预见未来的新思维》中揭开了人类行为中令人惊讶的深层次的秩序,使得人类行为变得比预期中更容易预测,其中93%是可以被预测的。

经过分析,可以看出审计所针对的经济活动是由人及其行为所主导的,人的行为具有被审计性,所以审计师在开展审计活动时,应对被审计者的行为及其背后的深层次动机进行挖掘和考察。同时上述分析还揭示出,随着人类对相关理论、方法学习和研究的不断深入,人的行为(能力、过程和结果)是可以并能够被审计的。

二、审计导向模式的演进及缺陷分析

(一)审计导向模式的演进

伴随着不同时期经济和技术环境的发展,审计模式承载着不同的审计思想并呈现出跳跃及连续发展的整体局面。不断变化着的审计环境促使审计模式先后经历了三种不同的具体形式,即:账项基础审计(Transaction-Based Auditing)、制度基础审计(System-Based Auditing)和风险导向审计(Risk-Oriented Auditing)。审计模式的演进过程具体见表1。

(二)审计导向模式的缺陷分析

审计模式随着审计目标的发展逐渐演进,而审计环境是决定审计目标的根本因素,审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是审计目标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每一种审计模式都是相应的审计环境和其自身内在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从不断变化的审计环境来看,经济、政治、技术、社会文化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表现形式,这些都对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审计自身发展来看,审计者在不断权衡着审计的性价比,即选择既能提高审计效率又尽可能规避审计风险的审计方法,这也推动着审计理论和实务不断向前发展。

在迅猛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这三种审计模式从人本审计的视野来看皆有其相应的不足之处。在账项基础审计模式下,审计见账不见人,使得审计查错防弊职能的发挥空间非常有限。证、账、表是人类行为的产物,在利益的驱使下,粉饰会计档案的行为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审计的对象是经过粉饰的档案而非人的行为,自然不能实现审计查错防弊的职能,1938年美国麦克森·罗宾斯公司舞弊案的发生便是很好的佐证。

在制度基础审计模式下,审计师在执行审计的过程中多多少少都会对被审计组织及其成员的情况有所涉及,但也仅仅停留在触及表面的阶段,并未充分关注受托者及其行为本身,审计的对象依然是以物为本。制度基础审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审计的性价比,但制度是人类行为的产物,通过制度来规范人类行为,本身就是对人类行为的固化,二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人为了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总会想很多办法来规避制度,所以仅仅相信制度而忽视人的行为,也是一种易导致严重错误的行为。古往今来,让制度流于形式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

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超越了会计的证、账、表和组织制度的条条框框,而将审计视野拓展到与组织活动有关联的方方面面,捕捉潜在风险点,重点关注企业战略及其所面临的经营风险,分析战略和经营风险引起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在进行风险衡量时,风险导向审计开始触及组织内部人的徇私舞弊风险,但也并未把人及其行为放到核心的位置上去考虑,也未能对被审计组织中人的行为动机及人的行为对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影响与其内在的因果关系进行有效分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审计职能的发挥和职能空间的拓展。所以,仅仅建立一个复杂的风险控制系统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探究风险产生的根源,因此评估审计的重点风险应关注人的行为。

三、行为科学在人本审计风险模型设计中的应用

(一)行为科学在审计风险模型中应用的可能性

1983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第47号审计准则公告《执行审计中的审计风险与重要性》(SAS 47)的发布在标志着审计进入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阶段的同时也首次将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AR)=固有风险(IR)×控制风险(CR)×检查风险(DR)”引入审计流程。直至2003年10月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下属的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发布了国际审计准则第315号《了解被解释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ISA 315),才修正了传统的风险导向模型,将其修改为“审计风险(AR)=重大错报风险(RMM)×检查风险(DR)”,并将审计工作的起点和导向定位为评估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

但是该模型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审计的实质是考察受托人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重大错报风险并未抓住审计风险的实质,重大错报风险的考察仅仅局限在会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并不能清晰地反映出人类行为所造成的整体及局部风险。二是该模型只适用于社会审计即注册会计师审计,在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中并不能得到恰当的使用,比如在国家审计中审计师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和绩效审计时,更主要的是考察审计受托行为责任,而不仅仅是审查受托会计报告责任;内部审计亦是如此,不管是经济责任审计还是管理审计,受托管理行为责任都是审计的重中之重,所以仅审查受托会计报告责任也是远远不能够履行审计职能的。即使是在社会审计领域,重大错报风险也越来越不能适应经营审计、管理咨询等多元化审计业务发展的需要,以上种种均体现出了重大错报风险的局限性和不可发展性,所以应围绕被审计者及其行为探求审计风险发生的根源。

人本审计作为新时期审计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热门课题,可以作为探求审计风险的切入点。此处从行为科学着手,寻求具有理论先进性、方法多样性且更具发展前景的审计风险模型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更能从根源上紧扣审计风险的本质,也更适应当今社会审计业务发展的需要,在提升审计价值的同时,充分发挥审计应有的功能。

(二)引入行为风险的人本审计风险模型

行为科学作为人本审计非常重要的理论基础,它很好地诠释了人的行为是一切审计风险的源泉。基于这样的理解,姜毅(2013)用人本审计思想改良和创新了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用行为风险取代重大错报风险,将风险导向审计模型修改为人本审计风险模型,即:审计风险(AR)=行为风险(BR)×检查风险(DR)。

行为风险是指被审计者至今执行的所有行为中尚未履行受托责任的风险。在该模型下,行为风险涵盖了整体和局部两个层面的风险,相比重大错报风险的报表整体层面和认定层面而言,前者更全面、更完善、更具延展性,含义也更加深远:一是行为风险源于人本思想和行为科学理论,以人的行为为风险切入点,遵循“行为需要→行为动机→行为过程→行为结果→行为满意”的基本思路,克服了风险导向审计模型只见风险不见人的行为弊端,开始从实质和本源上正视被审计者及其行为表现;二是行为风险的审查在继承物本审计方法和技术的基础上,引进了胜任力构建模型和舞弊三角理论,使得审计方法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三是物本审计下的各种审计模式基本上都存在一审了之的不足,缺少行为优化的过程和思想,人本审计模式实现了审计的环形运作,体现了持续改进的理念,审计师通常在以往审计的基础之上对被审计者及其行为予以关注,制定审计计划,实施审计,评价行为风险,得出审计结论,此时审计不仅发挥了鉴证、监督、评价等原始功能,更发挥出了促进(facilitating)功能,从而更符合刘家义审计长提出的审计“免疫系统论”。

(三)对模型的修正

在人本审计风险模型中行为科学理论体现为人们对行为风险的发掘和分析,由此对行为风险的评估便成为整个人本审计流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不同于以往的制度风险和经营风险评估,对行为风险进行评估首先要分析影响行为的内外部因素,在此基础上分析行为动机和行为的表现形式,最后分析评价行为,评估行为风险,根据风险的大小做好相应的准备以应对确定的审计重点。行为风险评估流程具体如图2所示。

行为风险评估流程图告诉我们,行为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对消极行为(欺骗造假、违法违规、无效损失)进行具体分类可以更好地评估行为风险,明确审计重点,确定审计风险。但是行为风险的评估是审计师对与被审计者行为相关的内外部因素的主观认知过程。对审计双方而言,这些内外部因素中主客观因素并存,其中被审计者的个性心理因素在行为主体的行为风险产生过程中起着最为直接的影响,而个性心理千差万别,甚至南辕北辙,为了防止被审计者的个性心理对行为风险的评估产生极端影响,这里引入风险价值系数(Risk value coefficient)对被审计者的个性心理进行修正。

风险价值系数,顾名思义就是衡量行为者风险价值的系数,即行为者冒一个单位的风险为整个组织所带来的收益。如果被审计对象的决策者有着冒险、激进的个性,根据高风险高收益的原则,决策者愿意冒风险的前提除了是个性使然,更主要的是为了组织能获得高额的回报,那么在该决策者的带领下,该组织是会经常冒险的。如果一直冒险,失败的可能性会比较大,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正是这个道理,在评估其行为风险时,冒一个单位的风险所得的报酬就会相对低一些,此时可以把风险价值系数定得低一些;相反,如果被审计对象的决策者有着保守、稳妥的个性,该组织在该决策者的带领下,可以说平时基本上是不冒什么风险的,所以这样的组织是冒得起风险的,所谓“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此时在评估其行为风险时,风险价值系数就可以定得高一些。风险价值系数由审计师在观察、访谈和召开座谈会之后确定,针对不同的被审计对象,风险价值系数亦不相同,作为行为风险修正系数,风险价值系数的范围在0~1之间。修正后的人本审计模型为:审计风险(AR)=风险价值系数(RVC)×行为风险(BR)×检查风险(DR)。

在应用人本审计风险模型时,风险价值系数的确定是首要的。传统的风险价值系数主要是针对某一投资项目,通常有三种确定方法:一是根据以往同类项目的有关数据确定;二是由投资企业领导和有关专家确定;三是由国家有关部门组织专家确定。而人本审计的风险价值系数是针对被审计者而言的,其确定取决于审计师对被审计者以往行为价值及行为风险的主观认知,由审计师在对涉及被审计者以往重大行为决策的相关资料的搜集、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专业的判断、合议进一步明确肯定或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并结合对相关人员的观察、访谈以及召集相关人员召开群众座谈会后分析得出。在这里,观察、访谈及座谈不是流于形式的,而是要综合运用行为学、心理学等知识,既通过直接面对面的对被审计者的语言真实性、行为状态、心理变化等进行合理判断,又通过外围的反馈对被审计者的行为风格、性格特征、工作作风、日常表现等进行综合评估,从而分析得出其风险价值系数。然后再遵循行为风险评估流程图评估得出行为风险。如果评估得出的行为是高风险的,那么风险价值系数肯定是低的;相反,如果评估得出的行为是低风险的,那么风险价值系数肯定是高的。再根据审计执行者所能接受的审计风险,得出检查风险。最后再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范围和时间,展开实质性测试。

风险导向审计模型自被建立以来一直在争议中前行,本文也仅仅是从人本审计的视角对风险导向审计模型所做的改进尝试。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物本审计及其审计模型的缺陷和不足不断显现,人本审计及其审计模型正逐渐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但是本文只是采用了规范研究的范式,人本审计风险模型并没有在审计实践中得以检验,这也正说明了在接下来的研究中需要不断加强实证研究,在实践中检验和调整人本审计风险模型,不断发展和丰富审计理论和实务。

参考文献

韩冬梅.物本审计与人本审计的评判与融合[J].财会月刊,2015(10).

韩冬梅,杨峰.信息化环境下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模型选择[J].福建商科专业学校学报,2011(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朱宝常.应用心理学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苏东水.管理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姜毅.人本审计理论体系研究——兼论审计模式设计及应用[D].青岛:青岛海洋大学,2013.

8.审计科学 篇八

一、审计实施方案编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实施方案编制大而粗,缺乏指导意义。有的审计实施方案编制的内容看似很全面,资产、负债、损益、收入、支出,该审计的审计实施方案上全都有,但是每个方面都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不能有效地指导审计实施,操作性不强。

(二)审计实施方案重点不突出。没有结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写,针对性不强。在实际操作中一把抓,没有侧重点,很难做到有的放矢。而且由于方案过于全面,实际审计,难以做到面面俱到,在审计质量检查中,南于没有按照审计实施方案执行,从而影响对审计质量的评价。

(三)重要性水平确定和审计风险评估工作不到位。由于这项工作专业性强,而且对财政、金融、企业、行政事业单位、投资项目等也存在着不尽一致的评估方法,导致部分审计组未按准则的要求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实施分析性复核、内部控制制度测评,忽略了重要性水平确定和审计风险的评估,仅凭经验来评定,导致不同项目的重要性水平和审计风险评估千篇一律,增加了审计风险。

(四)审计实施方案中没有针对具体审计事项制定获取合理、充分的审计证据的步骤和方法,以及执行具体审计实施所需要的时间。

(五)审计实施方案的审核、审批把关不严。审计实施方案一般由组长或主审编写,所在部门负责人初审核。再由审计机关有关复核部门复审核,重大项目的审计实施方案需经主管领导审定或办公会研究审定。在实际执行中审计实施方案的审核基本流于形式,没有起到真正的把关作用。

二、审计实施方案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按审计实施方案要求进行,凭经验审计。随意性大。实施方案一经制订,没有特殊需要调整的情况,就应该照章执行,以期在规定的期限内达到预定的审计目标,避免走弯路。但在审计实践中,往往正式开始审计后,实施方案就被搁置了,全凭经验办事,完全是结合审计现场的具体情况来开展工作,审计重点选择、人员分工、时间进度安排等方面都处于随机应变状态,有时甚至偏离主题,导致重点不突出,不能很好地实现既定目标。

(二)审计过程中未能按规定进行方案调整。在审计实践中,审计人员往往只根据审计项目的客观实际情况随时调整审计思路、审计重点、审计方法和审计分工,但具体的调整过程和内容并不在实施方案中及时反映。审计过程中对实施方案基本是置之不理,更不会按照程序要求及时修订方案并认真执行,只是在审计结束后整理归档时才按照最终审计报告对实施方案予以调整,也不经过任何审批手续,有的小项目甚至先实施审计后编制方案。

三、科学编制和执行审计实施方案的措施

(一)深入细致进行审计调查了解。审计人员在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时,应当调查了解单位性质、组织结构、职责范围或者经营范围、业务活动及其目标;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及其执行情况;财政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体制;适用的业绩指标及业绩评价情况;相关内部控制及其执行情况;相关信息系统及其电子数据情况;经济环境、行业状况及其他外部因素;以往接受审计和监管及其整改情况等方面调查了解时可以书面或口头询问被审计单位内部和外部相关人员,检查有关文件、报告、制度,观察有关业务活动及其场所、设施,追踪有关业务的处理过程,以使调查了解的内容更详实。

(二)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在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及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后,审计人员应运用职业判断对所取得的资料进行分析性复核。通过对会计报表项目的横向分析、纵向分析和比率分析,以及对重要的财务与非财务信息之间关系的综合分析。进一步了解被审计单位当年财务指标与上年数的增减情况、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等,检查相互之间关系的合理性,再运用专业判断确认是否有异常或意外的波动。评估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或者会计报表中的单个项目反映的会计信息存在错报或者漏报的可能性,以及这种可能性对审计风险的影响程度,初步判断审计项目的重要性水平,确定审计的重点范围和重点领域,并据以合理确定所需收集审计证据的数量。

(三)进行审计风险评估。在初步判断审计项目的重要性水平后,还需评估审计风险。最重要的是要依据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和评估,根据被审计单位的管理水平,包括管理人员的诚信度和能力,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的变动情况,单位的业务性质及有关的法律法规的调整变化情况、影响单位所在部门或行业的环境因素、上年度审计结果,容易发生错报或漏报的会计报表项目、容易损失或被挪用的资产、临近会计期末发生的异常或复杂的会计处理情况等评估该单位的固有风险;然后遵循稳健性,根据内部控制测评结果对控制风险进行初步评估,宁可高估,不可低估,可根据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是否缺少某些控制环节、关键点来评估控制风险。最后根据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综合水平,确定审计人员可以接受的检查风险。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综合水平越高,审计人员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就越低,需要进行的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就越大,所需抽取样本和收集审计证据的数量就越多。

(四)对重要事项确定审计应对措施。主要是评估对内部控制的依赖程度,确定是否及如何测试相关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评估对信息系统的依赖程度,确定是否及如何检查相关信息系统的有效性、安全性:确定主要审计步骤和方法,审计时间、执行的审计人员等。这一点可以借鉴审计署及特派办的做法,就是项目审计实施方案编制具体细化到每天干什么?怎么干?达到什么效果?这样即使初次参加审计的人员只要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实施,就会很顺利地达到审计目标。

(五)把好审计实施方案复核关。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应当从方案中审计目标的可行性;重要性水平确定和审计风险评估的合理性;审计范围、内容和重点的适当性;审计步骤和方法的可操作性;时间安排的合理性;审计分工的恰当性等方面来复核审计实施方案。重要审计项目的审计实施方案还应当报经审计机关负责人审定。

(六)严格执行审计实施方案。是否按照审计实施方案规定的作业步骤、进度、审计方法完成审计工作是对审计项目质量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审计组长应是实施方案执行的指导者和第一责任人,负责实施方案的落实,可定期召开审计组成员汇报审计情况。及时掌握项目是否按照方案要求进行实施及项目的进展情况。解决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证审计实施方案的执行及审计目标的实现。

(七)严格规范实施方案的调整程序。审计所面临环境的多样和复杂性决定了审计工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随时要根据现场审计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工作思路和重点。但在调整中,必须按照《国家审计准则》规定的具体调整程序,及时办理审批手续并修订完善实施方案,以确保实施方案的严肃性。

9.审计学(审计失败案例) 篇九

蒋城

2014012412 普华永道对萨蒂扬审计失败的分析

一、萨蒂扬公司简介

萨蒂扬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全球性咨询与信息技术服务公司。它提供一系列的专业技术,旨在帮助客户重新策划与重新创造其业务,而软件外包就是企业为了专注核心竞争力业务和降低软件项目成本,将软件项目中的全部或部分工作发包给提供外包服务的企业完成的软件需求活动。萨蒂扬的理念与产品导致了巨大的技术变革,满足了最严格的国际质量标准。位于美国、英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加拿大、匈牙利、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中国、日本与澳大利亚的萨蒂扬开发中心为全球 541家公司提供服务,其中 158 家为财富全球 500 强与财富美国 500 强企业。萨蒂扬在六大洲 55 个国家设有办事处。

二、萨蒂扬巨额财务造假丑闻事件

2009年1月7日,印度软件外包服务业的领军企业、行业排名第四的萨蒂扬软件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拉拉贾突然宣布辞职。在长达5页的辞职信中,他承认曾在“几年”间操纵公司账户,大幅夸大公司的利润,虚报资产。他在辞职信中表示,他操纵公司账户,夸大了过去几年的公司利润和债权规模,少报了公司负债,事情最终发展到无法收场的地步。拉贾在向董事会提交的信中承认,最初公司的实际营运利润与账面上显示的数据差距并不大。但随着公20140125班

蒋城

2014012412 司规模的扩大和成本的上升,缺口也越来越大。他担心,如果公司被发现表现不佳,则可能会引发其它企业发起收购,进而导致这一缺口曝光,因此便想方设法隐瞒事实。其中,他用他和其它公司支持者所持股票作抵押。在过去两年里为萨蒂扬总共筹集了2.5亿美元贷款,以确保萨蒂扬能够继续运营。但随该公司财富的缩水,这种欺骗手法越来越难以隐瞒。拉贾在信中说,在截至9月30日的财季中,萨蒂扬的实际销售额为4.34亿美元,但公司公布的数据是5.55亿美元。萨蒂扬公布的利润是1.36亿美元,但实际利润只有1,250万美元。该公司还公布可用现金为11亿美元,但实际只有6,600万美元,恐怕连工人的工资都发不起。印度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巴维形容该事件为“令人恐怖的大地震”。萨蒂扬财务欺诈案,也由此成为上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最大的公司丑闻。该案的主角萨蒂扬是印度第四大IT及业务流程外包服务商,审计师则是“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普华永道,作为一家享有良好声誉的会计师事务所,在对萨蒂扬连续六年的审计中,居然没有发现总额超过10亿美元的造假,是疏忽大意的过失行为,还是同马林加·拉贾的合谋欺诈?

三、萨蒂扬审计失败案件的成因分析

(一)社会经济背景方面的原因

1.次贷危机蔓延

2008年融海啸席卷整个欧美,印度外包业也被迅速殃及。据估计,印度IT产业40%的年盈利来自于全球金融服务商,其外包产品20140125班

蒋城

2014012412 的61%售往美国,30%售往欧洲,印度信息产业的外包业务自然成了海啸的重灾区。

2.社会监管不力

印度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规定还很不完善,一些重要信息披露要求的缺失给企业的风险操作提供了机会

(二)企业内部管理方面的原因 1.增长压力驱动

劳动力成本持续走高但是接包价格却没能随之提高,导致印度外包企业的利润率逐年下降,日益上升的成本压力迫使企业抬高接包价格。在日益增长的压力下,萨蒂扬公司不得不通过财务舞弊“保持”其增长趋势,而这种舞弊在次贷危机中最终再难掩盖

2.治理结构不完善

萨蒂扬公司独立董事均有优秀的职业背景,但他们却未能发挥独立董事应尽的作用。同时,家族型企业的弊端使内部治理无法发挥制衡作用。随着企业的发展,外部环境的变迁,投资的风险会越来越大,如果创始人的决策出现问题,就会给整个企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四、普华永道方面

1.人员素质不达标

自2002年起,普华永道加速了其亚洲市场业务的开拓。但是人员素质并未跟上扩张脚步。日益繁忙的审计业务迫使这个培养时间不断缩短。审计人员所从事的工作经常会超出他们的能力范围,审计风险的上升不言而喻。20140125班

蒋城

2014012412 2.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失衡

注册会计师的委托人是社会公众,公众的信任是其存在的基础。过度追求经济利益而置社会责任于不顾,就会导致审计失败案件频发,最终影响到公众对行业的期望与信任,使整个行业失去存在的基础

五、案例与会计师事务所

自2006年开始,拉贾用手中股票作抵押,向银行贷款以填补公司收入,以8%的家族股份换取了2.5亿的银行贷款,金融危机爆发后,拉贾手中所持股票价值大跌,随后银行开始拍卖拉贾的抵押品,导致萨蒂扬的财务漏洞渐渐浮出水面。稍有些审计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样的抵押业务是可以通过银行函证来获得相关信息的,但是,作为国际知名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普华永道居然连续六年都没有发现这样的把戏,使问题金额累计到近10亿,不得不怀疑,普华永道的审计工作是否真的实施了。萨蒂扬的问题,并不是在其它方面一点端倪都没有的,如果实施了相应的风险评估程序,可以相信,普华永道完全可以正确评估萨蒂扬的重大错报风险,并采取相应的审计程序查出问题,降低自己的业务风险。问题就在于,普华永道做了没有,想不想做?

六、审计人员正确做法

(1)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因素

2008年,金融海啸席卷欧美。据估计,印度IT产业40%的年盈利来自于全球金融服务商,其外包产品的61%售往美国,30%售往欧洲,印度信息产业的外包业务自然成为金融海啸的重灾区。到200920140125班

蒋城

2014012412 年1月,印度软件外包行业的整体盈利能力下降了6%。

在全行业都萎缩的情况下,萨蒂扬却能够保持持续增长的业绩,是不符合行业整体的发展趋势的。审计人员就应怀疑公司业绩是否有粉饰之嫌。

在印度,信息披露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上市公司自身,而对于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则没有太多的强制披露要求。拉贾作为萨蒂扬的创始人、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他用自身的股份质押以获取流动贷款并不需要进行披露。在监管环境不严格的情况下,就要求审计人员更加注意对一些虽然未披露但是非常重要的交易和业务保持应有的谨慎态度,获取充足的证据支持审计意见

(2)被审计单位的性质

印度上市公司尤其是家族管理的上市公司治理上存在的严重问题,家族控制和家族化管理流弊重重萨蒂扬公司虽然是一家上市公司,但不可否认,拉贾才是这家公司的灵魂和控制人物。拉贾在公司内部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公司中,股东不会质疑拉贾的决定和管理,这种信任为财务舞弊的操作提供了机会。

审计人员应当评估和考虑的公司独立董事是否真的发挥了自己应尽的作用,还应当在风险评估过程中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债务结构和相关条款,包括担保质押情况及表外融资

(3)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

近些年来,印度的软件外包业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上升的严峻问题。劳动力成本持续走高但是接包价格却没能随之提高,导致印度外包企20140125班

蒋城

2014012412 业的利润率逐年下降。成本的上升加之公司规模的扩张,使得公司的财务业绩难以持续保持“光鲜亮丽”,实际运营利润与账面上显示的数据差距越来越大,为了避免因业绩不好而被收购,萨蒂扬的实际控制者拉贾只能在财务造假的泥潭中越陷越深。从被审计单位的战略的角度,普华永道的审计师也应该能从财务数据的比较和宏观经济形势中嗅出一些“味道”,那么萨蒂扬相关的经营风险也不言而喻了

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

由于印度家族上市公司的特点,在内部控制的设计和实施上,萨蒂扬公司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在控制环境中,管理层的理念和经营风格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萨蒂扬公司基本上是创始人拉贾的“一言堂”,他在自白书中也提及,他的造假没有其他人员参与,可见公司的管理和经营出于失控状态

如果普华永道的注册会计师在风险评估时认真执行了内部控制的了解及评估程序,就会对萨蒂扬公司的重大错报风险有一个正确的评价。

七、案例带来的启示

(一)提升公司治理和管理水平是基础

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形成优良的企业文化、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是公司管理层的责任,只有当制度与文化相互作用形成企业机制时,才能使公司在一个制度管人而不是人管制度的环境下运行,避免各类舞弊的发生。萨蒂扬最终走向舞弊正是公司制度和文化的缺陷20140125班

蒋城

2014012412 所致。

(二)加强审计执业能力是关键

加强职业道德和执业能力是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职责,只有具备专业胜任能力并在审计工作中保持独立性、保持职业怀疑和应有的谨慎,审计工作才能顺利开展。非审计业务也是影响独立性的重要原因。现实中,一些事务所在为同一客户提供审计业务的同时也提供非审计业务,而且非审计业务的收入高出审计业务收入。这种审计与咨询业务的兼容存在严重的自我评价威胁,也使审计人员容易放松警惕,影响到应有的职业谨慎的保持。

(三)完善会计监管机制是保障

10.审计科学 篇十

计的融合李国明(审计署驻西安特派办)

【时间:2011年10月28日】 【来源: 】 【字号:大 中 小】很多人习惯于将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分割开来看待,并在其间比较优劣,笔者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虽然我们将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冠以各自独立的名称,但是它们仍然是在同一个审计活动中因具体目标不同而导致的侧重点不同而已。从审计成长发展的层次上看,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是基础,效益审计是突破,经济责任审计是升华,它们本就应该是一体的。另外,将它们割裂开来在实际工作中也带来了一些困惑和奇怪的现象。例如,将是否开展效益审计和开展程度纳入考核范围,导致出现凡是审计项目都冠以XX效益审计的名字,而其实际工作内容与原来并无多少差异;因效益审计涉及的效益评价、指标计算等大多受具体的财务事项,特别是小金额财务事项影响较小,所以,目前的效益审计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引导审计人员忽略很多基础性财务收支审计工作,而是直接就一些自认为的重大事项进行审计和调查,功利意味十足,使得审计工作浮躁情绪上升,也招致被审计单位的一些微词;经济责任审计因为需就某一领导任期的相关经济事项进行审计,所以时间跨度一般都比较长,导致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与已经实施过的其他审计内容重复较多,而原已经实施的其他审计因侧重点不同于经济责任审计,导致因无法利用原审计成果而不能不重复,因此,因重复审计导致审计资源浪费现象随着经济责任审计的全面铺开而日益突出。

如何解决该问题?笔者认为,核心的一点就在于我们不能再将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分割开来,而要将他们融合起来。具体地讲,在同一份审计报告中,应该同时反映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审计结论。在反映的方式上,后者以前者为基础(这使得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同时后者又在组织形式上独立于前者,体现出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的深化,逐层深入,具体、精细、全面、完整、有始有终。

事实上,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也并不是没有包含效益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的成分,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也会对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其影响进行分析,也会将有关问题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只是未上升到更高层次领导的经济责任上(受被审计单位这一审计对象的限制)。所以,在逻辑上,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内在地包含着效益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它与效益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并不矛盾,只是需要扩充而已。而现在,大力推广效益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已经成为审计的发展趋势和当务之急,进行这种扩充在理论上、实务上也完全可行。

11.审计科学 篇十一

一、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科学发展的必要性

1.是确保党的方针政策得到贯彻落实的具体保证。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在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方面要发挥审计等职能部门的作用。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经济责任审计写入报告,提出要“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这充分说明中央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视,把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办此,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发展是确保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方针政策得到贯彻落实的具体保证。

2.是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和从源头上预防、惩治腐败的需要。

党风廉政建设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高压线”和“生命线”。而预防和惩治腐败的核心问题是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党风廉政建设和预防、惩治腐败的科学化,关键是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的科学性,具体来说就是要以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为重点,加强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最终达到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目的。而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对象就是单位“一把手”,通过对单位“一把手”的审计,有机地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与对领导干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结合起来,从单位财务管理和收支层面上堵塞造成腐败的制度缝隙。

3.是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监督管理的有效举措。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化,在干部监督管理工作中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出现的问题中涉及经济方面的也日益增多,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越来越突出,在此背景下,促进经济责任审计科学发展,有利于全面考核和正确评价领导干部;有利于强化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和依法行政、廉洁从政意识,提高领导干部科学民主决策的能力;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和有效监督,更好地发挥审计在干部监督管理上的重要作用。

二、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沟通机制不够紧密,未在工作中真正形成合力。

中央两办发布经济责任审计的“两个暂行规定”后,全国各级审计机关根据《中央五部委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相继制定了本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此建立起了由纪检监察、组织人事、财政、审计等多部门组成的经济责任审计沟通机制,对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做好部门之间协调配合,规范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就目前运行的沟通机制而言还存在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虽然建立了由党委、政府等多部门参加的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在实施中也规定各部门的具体工作,但实际上各部门除参加例行的工作联席会议和审计进点见面会外,尚未在工作中真正形成合力,发挥整体作战的优势,更多地表现为审计机关“单打一”的局面。

2.经济责任审计计划难确定,影响审计工作质量。

随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不断深入,地方党政领导临时交办的经济责任审计任务逐渐增多。面对繁重的“计划外项目”,各级审计机关不同程度地存在被动、应付的现象,加之领导岗位多样、经济责任不同、考核指标各异,部分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质量不高的问题也就显露出来。且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往往是调动干部已成定势,才由组织部门委托审计,审计机关缺乏能动作用。同时,这种“马后炮”式的审计给核实问题、搜集证据、征求意见、处理问题、落实结论等带来诸多不便。特别是到领导干部换届调整时,离任审计项目多、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短时间内审计力量严重不足,审计机关仓促上阵,影响审计工作质量,加大审计风险,往往造成经济责任审计在某种程度上流于形式。

3.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还缺乏一套科学合理的标准。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对被审计对象作出的结论性评语,倍受关注。但如何评价、具体评价哪些指标等目前并没有一套比较健全、便于操作、规范性的评价体系和明确的评价方法标准,因此,操作起来较困难。同时,如何界定领导干部的直接责任,领导和主管责任,虽然新修订后的《审计法》有明确的定义,但在实际工作中除规定的直接责任外,只要是所管辖范围内的部门或者单位出了问题,都笼统定性为该领导干部的领导责任或主管责任,过于模糊,造成领导责任或主管责任等同于没有责任。

4.经济责任审计成果难转化,利用率不高。

目前,经济责任审计在结果运用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审计结果的利用率不高。由于在实际工作中多为“先离后审”,审计结果报告滞后于组织部门选拔、任用干部,用人和审计脱节现象比较普遍;二是审计结果的运用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等部门,由于没有规范的制度保障,使得审计结果在运用时大打折扣;三是审计结果运用的衡量标准缺失。由于审计结果运用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致使部分审计结果难以适应加强干部管理和改革用人机制的需要。

5.经济责任审计宣传工作不到位。

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目前开展的情况来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逐步深化中,但经济责任审计宣传工作没有相应跟上来,其原因:一是部分同志对经济责任审计宣传工作存在认识误区,在实际工作中则表现为重审计业务,轻审计宣传;二是审计综合分析能力不强,不少审计人员习惯于查找数据,发现具体问题,而不善于从宏观角度观察、分析、研究问题,不善于通过纵向、横向的分析比较,揭示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的带有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导致具体的审计信息宣传稿件质量不高,可行性不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6.经济责任审计队伍建设和人员素质与工作要求尚有较大差距。

伴随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经济责任审计队伍建设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审计人员的总体素质得到了大幅提高,促进了经济责任审计业务的深度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但是,随着国家审计监督的现代化与法制化进程加快,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难度大、责任大、要求高的特点,目前经济责任审计队伍建设和人员素质不适应或不完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审计力量不足与审计任务重的矛盾仍很突出,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三、促进经济责任审计科学发展应多轮并驱

1.完善制度,构建“齐抓共管”的经济责任审计机制。

首先是要完善制度,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要切实承担起领导、规划、指导和协调的职责。进一步明确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的主要职能、工作制度和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分工,定期召开由党政领导牵头,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联席会议,研究部署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事项,协调解决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并建立和完善部门联系制度,及时沟通、互递信息,实现信息共享;其次,创新工作沟通机制,构建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和审计部门在具体工作中“齐抓共管”的经济责任审计机制,从而使这项工作既共同参与关心,又各有侧重履行职责。在控制审计风险,保证审计质量,审计成果利用,经济责任界定等方面则通力合作,共同分析,研究确定,使各部门在工作中真正形成合力。

2.尽量发挥能动作用,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责任审计计划。

一是发挥能动作用。每年年初,审计部门应主动与组织人事部门沟通,了解掌握当年被审计对象职位变动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充分利用现有的审计人力资源,要牢固树立全局“一盘棋”思想,根据各项目具体情况,结合审计人员业务专长,打破处(科)室界限,科学配置人员,以形成最佳的审计组阵容,高效完成审计任务;二是运用计算机技术,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档案数据库。可在原已建立审计对象情况资料的基础上,将经济责任审计所需的领导干部任期内经济目标完成情况、经济决策情况及财务管理等职责的履行情况等输入计算机,并视审计情况对档案进行定期更新整理,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责任审计计划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科学安排实施审计项目,综合统筹审计力量,既突出重点,又量力而行,既提高效率,又保证效果。坚持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并将经济责任审计与预算执行审计、财政决算审计、投资审计等其他专业审计相结合,充分运用其他专业审计成果,以达事半功倍之效。

3.尽快制定出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

第一,要围绕客观公正评价原则,积极探索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建立统一的定性和定量评价指标要素,研究制定出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和办法,促进领导干部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第二,当前仍然要坚持审计什么评价什么,审计到什么程度评价到什么程度,对不属于审计范围和没有进行审计的不评价,真正做到评价“到位”不“越位”;第三,根据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和被审计对象的工作职责的不同,确定评价的主要内容;第四,科学界定被审计人员的经济责任。对领导者应负的各种责任要进行准确界定,如,集体责任还是个人责任、前任责任还是后任责任、直接责任还是间接责任、主要责任还是次要责任等,力求使审计评价客观公正,实事求是。

4.科学运用审计成果。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转化利用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关键所在,也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发挥作用有效程度的体现。必须予以加强,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与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干部选拔任用、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结合起来。利用审计结果切实纠正发现的问题。为了规范和促进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利用工作,审计机关应会同干部监督管理部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利用制度,形成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机制。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利用工作,应由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统一协调,纪检、组织、监察、审计、国资委等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以及其他有人事任免权、奖惩考核权、责任追究处理权的有关部门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负责实施,并向联席会议报告实施结果。审计机关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利用方面,要重点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审计结果表明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执行财经法规良好、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有效、财政财务管理规范有序的,可以建议有关部门予以表彰;二是实行审计结果的通报制度。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存在严重违反财经法规问题的,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予以通报,并逐步推行向社会通报;三是加强审计综合分析,将审计发现的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专题报告本级政府,并抄送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以促进加强法制建设和制度建设;四是坚持审计整改督办制度。采取有效措施,督促被审计单位和个人加强整改。

5.切实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宣传工作。

审计宣传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推向新的水平,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宣传是很重要的解决途径之一,因此,审计部门对内要切实提高对审计宣传工作重要性认识,积极引导广大审计干部深刻领会刘家义审计长“审计信息是审计工作核心产品”的精神实质,使大家不断增强审计信息宣传工作的主动性,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参与”的审计宣传工作格局,有力支持审计实际工作;对外要在加大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力度的同时,切实加大审计宣传力度,可从审计法规文件,近年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取得的成效、经验和做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完善干部监管机制发挥的作用等方面,以积极有效,形式多样的宣传,进一步扩大审计影响,提高全社会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认识,使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单位“一把手”更加了解审计、理解审计、支持审计,以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

6.着力加强经济责任审计队伍建设。

实践证明审计队伍人、法、技建设,核心是人的建设。抓好审计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审计队伍的综合素质,是确保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根本。当前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重视和加强经济责任审计专职机构的建设;二是注意整合现有审计力量资源,包括国家审计机关审计力量资源和内部审计、社会审计力量资源;三是加强人员培训。根据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不仅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较强的政策水平、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组织分析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而且更要加强后续教育,不断更新知识,使之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日益发展的经济责任审计需要。

上一篇:4月部队军人入党申请书下一篇: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