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的地球 教学设计

2024-07-15

宇宙中的地球 教学设计(精选17篇)

1.宇宙中的地球 教学设计 篇一

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高一年级

地理

黄洁

1、由于受自己原有教学模式的影响,上课时没有充分利用自学稿。

2、与上一节的课衔接太长,花费时间过多。

3、对教材的挖掘不够深入,讲课不够细致。

4、与学生的互动较少,没有展开分组讨论。

以上都是我的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加强对课本的研究,深挖教材,教材是辅导学生最好的资源来源。

做好与学生的互动,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展示的舞台。教学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让他们认识到地理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地理,使他们喜欢地理,乐学地理。地理素材尽可能生活化,这样学生才知道学以致用的道理。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备课,琢磨如何去讲课,然后在每节课之后都要写教学反思。自我反思是教师成长的最快途径,它能及时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同时要多听老教师的课,他们经验更丰富,教学方法更有技巧,有很多都是新老师要向老教师学习的。

2.宇宙中的地球 教学设计 篇二

一、对部分重难点知识的突破

(一)关于宇宙、天体和天体系统。

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是随着科技进步而逐步深入的,所以我们认识的宇宙是“可见宇宙”。组成宇宙的物质是天体,天体是运动的。天体的运动形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这是一个连贯的知识体系。认识天体,老师可以通过投影、幻灯等途径展示各种天体图片,使学生直观了解各种天体即可。掌握天体系统,可以从地月系到总星系,也可以反过来,最终掌握天体系统的四个层次。

(二)关于地球的特殊性。

地球上人类生存条件很复杂,所以我们要从地理的角度来认识,即地球自身的基本条件和地球外部的宇宙环境。地球自身的基本条件即适宜的温度、适宜的大气和水。这三大基本条件应该让学生适度探究,分析“适宜”的原因,最后归纳。老师点拨时要把握好度,不能过于深入,点到为止。比如适宜的温度条件,主要条件是日地距离,其它条件如大气层、地球自转周期等,只要陈述一下就可以了。这样既可避免加大学生的学习负担,又可为后面相关知识的学习作铺垫。地球外部的宇宙环境只要略作说明即可。

(三)关于太阳直射点的运动。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只有掌握了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学生才能了解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为突破这个知识难点,我们先要让学生明确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进而认识黄赤交角,通过作图或多媒体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学生会发现地球始终“歪着”身子在公转。然后引导学生找到二至日的直射点,确定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最后归纳出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一般到抽象地突破知识难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果学生不能掌握,我们就可以假设黄赤交角为零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作比较。

(四)关于地方时、区时和日界线。

我们应让学生先认识地方时概念和计算方法,进而认识到用地方时统计时间的不便,从而引入时区和区时,通过作图,了解时区划分,区时的计算方法,区时的实际应用价值。然以“淹城———春秋文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以家乡的悠久历史为研究内容,以调查采访、采集样本、搜集资料等活动为主要学习形式,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学习工具,以“确定主题—研究探索—综合汇报—成果展示”为活动步骤,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特长,锻炼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叶澜教授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后设计例题如北京时间10月1日10∶00的时候,东12区区时和西12区区时分别多少?10月1日0:00在哪里?该例题,既能练习区时换算方法,又能为日界线的学习提供实例,进而顺利地归纳两条日界线的位置。

(五)关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地球上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包括空间变化和季节变化。先认识空间变化。以昼夜长短变化为例,作某一个节气的太阳光照侧视图,引导学生应用昼弧和夜弧的长短来判断某地昼夜长短,进而逐步判断南北半球和全球的昼夜长短状况,然后学生分组归纳另外三个节气的昼夜长短状况。接下来认识季节变化,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最好用多媒体演示在太阳直射点移动过程中昼夜长短的变化,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归纳出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容易理解,通过读图可以总结出规律,即从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然后直接给出计算公式:H=90°-纬度差。最后,讲解例题:分析当地何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归纳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一般到抽象的教学思路,老师点拨,指导学生多思考和多动手,理论与实际、分析与训练相结合,能有效地突破知识重点和难点。

二、教法的运用

(一)“作图—演示—归纳”。

作图是本章的基本要求,演示是认识地球运动基本方法,归纳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升华。例如:在学习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时,我们可以和学生一起画地球公转示意图,标出地心、地轴,在图中标出太阳直射点,然后用地球仪演示,让学生直观认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最后请学生归纳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的规律。

(二)理论联系实际。

本章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如果我们在新课引入、课堂小结等环节联系生活实际,则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习积极性,例如:去南极科考选择在北半球的冬半年去,是因为此时是南半球的夏半年,南极圈及其以内有极昼现象,昼更长一些。又如:我们这里(32°N附近)房屋坐北朝南,主要是有利于采光,因为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在南北回归线之间。

(三)师生互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本章的活动内容较多,师生需要密切配合才能掌握,例如:当老师在黑板上画太阳光照图时,学生也应该在纸上画,然后共同去完成如昼夜长短、极昼极夜范围等。同时,我们要多让学生去归纳总结。通过这样的师生互动和亲身参与,学生能增强对大脑的刺激,学习效果更好。

总的来说,对本章的教学,老师要对知识烂熟于心,统领全章,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最终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充满蓬勃生机。”这成为新课程理念下基础教育的核心思想,也是新课程背景下历史课堂改革的指导思想。信息技术和历史学科的“整合”昭示着一种精神,召唤着一场教学革命,意味着一次挑战,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将推动历史学科教学改革的到来,使历史课堂充满神奇,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3.“宇宙中的地球”易错突破 篇三

季节、时间、日期推断的失分点

对于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上的远、近日点与地球上季节的关系,同学们往往错误地认为地球位于近日点时,地球上获得的热量就多,是夏季。事实上影响地面获得热量多少的最主要因素是太阳高度的大小和昼夜长短。

时间有地方时和区时之分,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而同一个时区内的区时相同,只有位于中央经线上的地方,地方时和区时才相等。在计算地方时与区时时,考生要特别注意把握以下几点,以减少失误:①区分地方时和区时的不同;②计算时,要分清是向东,还是向西;③在光照图中要善于抓住一些特殊点的地方时,如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

地球上的人为日界线是以180°经线为基础而划定的,它的位置始终不变;而另一条作为日期界线的经线——0时线,其位置总是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从而导致地球上不同日期范围所占的百分比也随之不断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的易错点

正午太阳高度以直射的纬线为轴,南北对称分布,且纬度相差多少,正午太阳高度就相差多少。突破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应注意正确区分正午太阳高度与太阳高度,关注正午太阳高度在楼距长短、热水器安装、房屋采光、自然带的分布高度等方面的实际应用。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既包括季节变化规律,又包括纬度变化规律。突破该易错点,首先要区别昼夜长短状况与昼夜变化趋势(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高纬地区,白昼时间越长,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无关;而太阳直射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哪个半球的昼渐长,夜渐短,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无关)。此外,还需注意不同纬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大小,极昼极夜区的范围变化等。

光照图的判读易错

光照图的判读综合了地球运动的所有知识,突破该易错点,关键在于将局部图放到整体图中,适时进行图文转换,将它转化到自己熟悉的答题情境中。

首先,要认识光照图的全图、半图、1/4图及局部图,从不同角度认识极点俯视图、侧视图和圆柱投影图。

其次,通过光照图要能判断出节气、晨昏线、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其移动方向、某地地方时、日出日落的时刻及方位、昼夜长短状况及移动趋势、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及分布规律。

第三,能判读出光照图中的“一角(黄赤交角)、二线(晨昏线、昼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三点(极点、太阳直射点、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同时注意视角变化过程中角、点、线的位置移动及形状的变化,通过复原的方式找准解题的切入点。

极昼时的日出日落方位判断出现失误

极昼现象发生时,一天24小時都可以看到太阳,因此是不存在日出日落的,但人们习惯于将太阳从一天中的最低位置升起时称为日出,太阳运动至一天中最低位置时称为日落,它们都发生在子夜零时。由于此时观察者要越过极点才能看到太阳,因此北半球发生极昼的地方,日出、日落于正北方;而南半球发生极昼的地方,日出、日落于正南方。

在整个高中地理知识体系中,类似的易错点不胜枚举。要想突破这些易错点,同学们不妨借鉴《求学·高考易错题破解》中的指导,迅速掌握易错易混知识,修炼易错题破解宝典,赢取考试高分。《求学·高考易错题破解》是一套包揽语、数、英、政、史、地、物、化、生九大学科的系列增刊。这套增刊围绕“错题”二字,从解读命题形势、总结考纲要点、整理知识清单、分析高考典题、归纳考生错因、突破专题训练等多个角度切入,步步为营,各个击破,帮助考生识破考题陷阱、力避常见错因、掌握正确方法,从而让考生真正从错题中受益,把分数提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求学·高考易错题破解》是每一个参加高考的考生都值得拥有的!

4.宇宙中的地球(教案) 篇四

导入:问题1: 你如何向新同学国进行自我介绍?

问题2: 假设你们班有外国的同学,你如何向他们进行自我介绍?如果有外星人,你又如何介绍自己?

过渡: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一、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二、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三、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重点)

衔接:接下来我们先学习地球在宇宙中所处的位置:

古训曰:“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 我们可以说宇宙是空间和时间的总和。而现代的天文探测表明,宇宙是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的,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的

宇宙是物质组成的,而物质的东西,总有个外化的存在形式。例如,人的外化存在形式就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体”,而宇宙(天)的物质存在形式就是一个个的“ ”。(天体)也就是说当我们用肉眼或借助望远镜观察太空,我们可以看到哪些物质呢?天体又可以分为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比如……如此说来天体的类型可真不少呢,这就是天体的多样性,就好比人体有高矮胖瘦的体态差异,黑白黄褐的肤色差异,男女老少的性别、年龄差异等等方面的差异一样,天体在大小、质量、光度、温度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别。过渡:那运动着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天体系统有不同的级别,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按从低到高的级别,依次是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总星系。过渡:好了,我们接下来学习第二部分的内容: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的行星

首先我们先认识太阳系的结构,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

。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

,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

。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 下面我们完成活动探究: …… …… ……

小结:为什么说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物体特征(质量、体积)与类地行星没有多大区别

运动特征(同向、共面、近圆)和其他行星没有多大区别

过渡:根据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可以看出,地球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

的行星,但是它又是一颗特殊的行星,因为

。(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繁衍的行星)

三、太阳系中的一颗特殊的行星

衔接:为什么地球上会出现生命?我们从宇宙环境条件和地球自身条件来学习。

1、稳定的光照条件

2、安全的宇宙环境(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3、温度适中

4、有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

5、有液态水

小结:存在生命的行星

总结:

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天体、天体系统)

2、太阳系中的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太阳系八大行星及运动特征)

5.宇宙中的地球 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区分天体的类型、特征及运动特点

2、理解掌握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3、掌握地球自转、公转产生的影响及意义

教学重点:

1、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2、地球自转、公转产生的影响及意义

教学难点:

地球自转、公转产生的影响及意义

教学过程:

1、(1)天体系统的级别:

(2)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由里向外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地行星)、木星、土星(巨行星)、天王星、海王星(远日行星);其中小行星带是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3)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其特殊性在于是目前已知的宇宙中唯一有生物,特别是存在着高智慧生物的天体,其原因是①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稳定的光照条件、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补干扰;②地球自身的条件: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适中,原始海洋形成,质量和体积适宜,绿色生命对大气的改造,大气的保温作用

2、(1)太阳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太阳能量的来源是:核聚变反映;其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释放出来。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太阳辐射能丰富区: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典型城市 拉萨,太阳辐射能贫乏区:四川盆地,典型城市成都。

(2)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它们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层和色球层,其活动周期为,它们同步起落体现了太阳活动的周期性。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①影响地球气候黑子的数量变化的年周期与降水的年际变化有相关性、②扰乱地球电离层,无线电短波通信受阻、③干扰地球磁场、④产生极光。

在此线上太阳高度是0度。在太阳直射点上正午太阳高度是90度。

晨昏线的判断方法: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所经过的晨昏线部分为晨线;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所经过的晨昏线部分为昏线。

(3)时间计算:东加西减。(加减) 地方时:经度每相差1度,时间相差4min 。

时区:为了统一标准,国际上把经度每隔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

区时:各时区的都已本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使用的时刻, 相邻时区相差1小时。

(4)地转偏向力的规律: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

(5)地球自转的平面叫赤道面如3(选填1、2、3)

地球公转的平面叫黄道面。如2 黄赤交角为23°′。如b(选填a、b) 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为66°34′,如a (对应点选填右图)

(6)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原因: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的公转和自转(自转或公转)运动。

气候划分: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

一天正午的时间间隔是

A.一个恒星日 B.一个太阳日

C.比一个恒星日稍短些 D.比一个太阳日稍长些

例题:下图是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区域大部分位于:

A.北半球中纬度 B.北半球低纬度 C.南半球中纬度 D.南半球低纬度 (2)图中a、b两点纬度相同,但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明显不同,原因是: A.a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B.b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C.a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D.b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例题:下图是“太阳直射点周年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

(1)太阳直射点位于A点的这一天,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之中最大值的纬度范围是______________。太阳直射点从A点移至B点期间,长江径流季节变化正值_________期,亚平宁半岛南部气候特点为_______________。

(2)太阳直射点位于B点的这一天,北极圈与南极圈上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数值相差_________度。太阳直射点从B点移至C点期间,地球上气压带风带向_________移动。

(3)太阳直射点位于C点这一天,昼长时间北极圈比赤道上___________ (多或少几小时)小时。

例题:地球上太阳直射点正向南移动,北极圈内极夜范围占不到1/10,这一天是

A.7月1日 B.1月1日 C. 10月1日 D.4月1日

例题:一架在北半球飞行的飞机,飞越晨昏线上空时,当地为8日19时。在下图所示的四个地区中,它 飞越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例题:下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某区域的昼夜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ABC弧是晨昏线的一部分,其中AB弧属于_______线。 (2)图示时刻比较可信的现象是( ) A.台湾东侧的洋面有一台风即将登陆 B.扬州迎来了新一天的曙光

C.黄河的含沙量达到了一年中的最大值 D.南极中山站的队员们正在紧张地工作

(3)此时,从波斯湾驶往新加坡的一艘油轮为_______风_______流航行。

例题:下图中的中心点表示北极,阴影区为3月21日,非阴影区为3月22日。读图回答:

(1)NA的经度为___________;NB的经度为___________;

(2)这时北京时间为3月________日________时。

例题:下图中阴影部分为夜半球,设北京时间为7月1日20时,完成以下要求:

(1)在图上画出位于东半球、昼夜等长的一点A。

(2)A地日期为________月________日。

6.宇宙中的地球 教学设计 篇六

2004年元月,“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车先后在火星上登陆。读下表相关资料,回答1~2题。1.两个火星车都找到了火星上曾经有水的证据,这说明了

A.人类很快就能移居火星 B.火星上存在生命的可能

C.火星的质量和体积适中,有利于水的形成 D.火星大气中一定有氧气存在

2.火星表面温度比地球表面低得多,其主要原因是

A.距日远,太阳辐射能密度小 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 C.大气无保温作用

D.昼夜更替周期长

3.关于天体和天体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天体是宇宙中各种形态的物质的通称,其体积和质量都大于或等于月球,小于或等于太阳 B.所有天体都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C.总星系是目前人们所能观测到的宇宙部分 D.银河系的中心部分是太阳系 4.下列有关宇宙的叙述,错误的是 A.宇宙是用时间和空间来表达内涵的

B.宇宙是物质的,物质处于无规律的运动和发展之中

C.目前,人类所观测到的宇宙半径大约为200亿光年

D.随着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人类观测到的宇宙范围将不断扩大 5.下列各行星中,属于类地行星且距日由近及远排序正确的是 A.土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 B.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C.天王星、木星、火星、地球 D.金星、水星、火星、木星 6.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有

A.使气候异常,出现水旱灾害 B.扰乱电离层,使无线电长波受阻 C.赤道夜空常出现极光现象 D.引起火山爆发,影响地壳运动 7.有关太阳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黑子出现在太阳大气的最外层,是太阳活动的强烈显示 B.耀斑出现在太阳大气的色球层,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C.黑子和耀斑增多时,能释放出大量能量

D.太阳活动增强时,世界上许多地区降水量会发生异常变化

8.关于太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九大行星绕日运动方向不同 B.太阳系是太阳与九大行星构成的天体系统 C.太阳是太阳系的质量中心 D.彗星远离太阳时彗尾加长 9.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的是

A.行星、卫星 B.慧星、流星 C.恒星、星云 D.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星际物质

10、下列天体系统中,中心天体是行星的是

A、太阳系 B、河外星系 C、地月系 D、银河系

11、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A、惟一有水的行星 B、九大行星中质量最小 C、既有自转运动,又有公转运动 D、适于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12、太阳系中的小行星带位于

A、地球与火星公转轨道之间 B、木星与土星公转轨道之间 C、水星与金星公转轨道之间 D、木星与火星公转轨道之间

13、太阳的大气层,从里到外依次是

A、光球、色球、日冕 B、色球、光球、日球 C、光球、日冕、色球 D、日冕、色球、光球

14、太阳活动的变化周期大约是

A、7年 B、9年 C、11年 D、13年

15、下列城市中太阳辐射能最丰富的是

A、武汉 B、拉萨 C、乌鲁木齐 D、重庆

16、目前人类所能观测到的宇宙范围是

A、河外星系 B、银河系 C、总星系 D、地月系

17、比银河系低一级的天体系统是

A、地月系 B、太阳系 C、河外星系 D、总星系

18、首先提出“日心说”的科学家是

A、哥白尼 B、布鲁诺 C、伽利略 D、麦哲伦

19、太阳系中的小行星带位于下列哪一组行星的轨道之间

A、地球与金星 B、金星与火星 C、火星与木星 D、木星与土星 20、太阳能量的来源是

A、氢气燃烧 B、氦气爆炸 C、核裂变反应 D、核聚变反应

2003年10月27日—31日,我国北方地区大多数的居民,在日出后的一段时间内用肉眼可清晰地看到太阳黑子这一奇观。据此判断:5—7题。21.有关太阳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由于人们可用肉眼看到太阳黑子,则可证明今年一定是太阳活动的极大年 B.黑子是太阳活动的最激烈显示

C.这几天中,日本的“儿玉”卫星出现了信号中断的现象,是由于黑子发射的电磁波干扰电离层的结果。D.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可以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22.太阳黑子出现在

A.太阳大气结构的最外层 B.太阳内部结构的最外层 C.太阳外部结构的色球层 D.太阳外部结构的光球层 23.下列现象的产生与太阳活动有关的是

①鸽子飞行失踪 ②无线电短波通讯出现短暂的中断 ③动物的异常反应 ④小王手表上的指南针指向异常 ⑤两极地区极昼极夜现象的产生

24、下列属于天体的是:

A 天空中的大型客机 B、陨星 C、山顶坠落的巨大石块 D、宇宙中的气体

25、下列哪个天体系统中不包括地球

A、太阳系

B、银河系

C、河外星系

D、总星系

26、与太阳活动密切相关的是 A、酸雨的形成 B、“磁暴”现象的产生 C、电离层的形成D、扬尘、沙暴天气的出现

27、有关地球上具有适宜生命存在繁衍的原因,叙述不正确的是: ...A、日地距离恰如其分

B、相对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 C、早期地球没有火山喷发和岩浆活动 D、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当

28、下列位置中哪个自转线速度更大(不考虑地形):

A、哈尔滨

B、北京

C、广州

D、南极长城站

29、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是

A、太阳辐射能 B、地球内部热能

C、风能

D、生物能 30.在下列各种天体系统中,最小和最大的天体系统分别是

A.太阳系、地月系

B.地月系、总星系

C.星系

D.河外星系 31.下列各组行星中,都属类地行星的是

A.金星和火星

B.水星和木星

C.木星和土星

7.宇宙中的“反维度”现象 篇七

1“负质量物质”存在的条件

宇宙是从“无”到“有”, 再到我们的现在。“无”可表示一个封闭系统里的“总能量”等于“零”, 如果一个系统里有“正质量”、“正能量”那么它一定会有“负质量”、“负能量”, 我们现在的“可见宇宙”里全是“正质量”、“正能量”, 那么“负质量”、“负能量”在哪呢?“湮灭”?那它怎么不是“零”?如果“反物质”存在, 那它存在的条件是什么?

我们先假定有两个“箱子”, 一个装“正质量物质”, 另一个装“负质量物质”, 为了便于本文后面的论述, 在两个箱子之间安装一个“通道”, 通道相交处称之为“节点”。

如图:

从上图可见, 如果两个箱子里的“正、反物质”要稳定, 那两个箱子本身也要相反, 也就是说“阴空箱”的维度一定是“反维度”。我们不能总把“质量”和“正维度”联系在一起。例如:“光子”或“电子”它没有体积、有质量, “真空”有体积没质量, “反维度”里有“负质量”一点也不奇怪。我们也不能总把“反维度”的体积看作小于“零”, 那里也是一个“世界”。

2“负质量物质”存在的理论依据

用“超对称”性观点来理解热力学第三定律中的吕.萨克图像。如图 (作了少量的等效度变换)

由上图可知:I区间存在的物质是“正质量”物质, 对应“时空箱”;III区间存在的物质是“负质量”物质, 对应“阴空箱”。“交点”就是“节点” (绝对零度-273.15℃) 点。I和III“超对称”、II和IV“半对称”。III区我们通常认为“无意义”, 但在理论上它存在, 也就是说“负质量物质”在理论上存在。

3“负质量物质”在宇宙中存在的条件

“负质量物质”要是在宇宙中存在会有如下图两种方式:

图A和图B等效 (下文论述) , 可以把图A看作为一个独立的“星系”和“银河系”。

3.1“正、反维度”间物质的相互作用

“正、反维度”完全相反, 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只能是“场”而不是“粒子”, 且这种“场”能存在于正、反维度里, “相对论”中的“引力场”, 无体积、无质量, 可以看作为“零纬度”。数学上“零”可以包含于“正”也可以包含于“负”。“正、反物质”都是有“能量”的, “质量”是“能量”的等效 (E=mc2) , 用“牛顿万有引力方程”来探讨它们间的相互作用。

设定几个物理量:

正物质的量:M

反物质 (反能量) 的负质量在正维度里的等效值:—m

物质间的距离:r

维度系数:k (如果把它看作一个维度, 那么k=±1)

正维度系数:k1, 反维度系数:k2=-1

牛顿常数:G

正、反物质间作用常数或函数G1或f (G1)

正、反物质间作用常数:G2

物质间距离r和维度k关系有两种:K.r, r

牛顿万有引力方程F=G Mm/r2等价变换为:

下面对它们的相互作用进行讨论

3.1.1 反物质对正物质的作用

注:“M”表示一个“时空”内任何“正质量”, “-m”表示一个“阴空”内全部负能量的等价值。 (负质量只能以“阴空箱”形式存在) , 方程的结果表现为引力, 称之为“阴引力”, 用“Fy”表示,

那么:Fy=G1·m1·M·r

3.1.2 正物质对反物质的作用

方程式结果表现的斥力, 用Fe表示, 那么:

3.1.3 反物质对反物质的作用

方程式的结果表现为斥力, 称之为“阴斥力”, 用Fc表示,

那么:Fc=-G2·m1·m2·r2

如果k与r与k·r发生联系, 用上述方法计算的结果:

那么:Fy=+∞Fc=-∞, 不成立。

Fy方程和Fc方程代表的物理意义:

1) Fy方程: (1) 表示“负能量”对“正能量”有“引力作用”;

(2) 表示“阴引力”的大小与它们的质量和距离成正比;

(3) 表示每个星系内都有“阴引力”存在。

2) Fc方程: (1) 表示引力在两个“负能量”间表现为斥力;

(2) 表示“阴斥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 与距离平方成正比;

(3) 表示两个相对独立的“阴空箱”间可以通过“反物质”的某种属性 (一根绳子?一块膜?) 发生联系。

3) 暗示两个“阴空箱”在反维度里有“虫洞”现象。

4 用“超对称”来检验Fy方程和Fc方程

“r”可认为是物质在多个维度中的一个维度的“数学值”。假定两个物质作用时, 有两根“引力线”, 长度是“r”。在牛顿力学中, “r”只代表长度, 在“相对论”中“r”与“维度”相关, 是一个“维度”改变的体现。

“半对称”:“A”的半对称是“-A”, 例如“l”的半对称是“-l”, 人照一面镜子, 人的“镜像”是“半对称”, 因为它只是“左右对称”。人的头像还是朝上。

“全对称”:“A”的半对称是“A-1”, 例如“l”的全对称是“11”, 人照两面镜子 (镜子垂直) , 人的“镜像”是“全对称”, 因为他“左右对称”。人的头像还是朝下。

因此:“r”的“超对称”是“r-1”

例如:“r”在“时空”里运动, “r-1”在“全对称镜子”里反映出来的运动关系是:

由上可知, “反维度”有大小, 但不能认为它是“负值”, 也不能认为它小于等于零, 它可“无穷大”, 也可“无穷小”。这就是说“反维度”和“正维度”一样大, 只是人没法“看到”。

正物质在正维度里, 它的引力线r=rk1

反物质在反维度里, 它的引力线r=rk2

正物质在反维度里, 它的引力线r=rk1+k2

反物质在正维度里, 它的引力线r=rk1+k2

“反维度波”在“正维度”里运动, 他们的效果是“抵消”, 有数学值:r=rk1+k2=1

因此, 牛顿万有引力:

正反物质间的阴引力:

如果, 我们把“G2”用爱因斯坦的宇宙常数“λ”代替.

则阴斥力方程为:212Fc=-λ·m·m·r

考虑到“正、反维度”相互间的作用, “G1”很可能是一个函数, 我们用“F (c) ”

代替“G1”

则:阴引力方程为

5 和在宇宙中的作用

5.1 单个星系内

每个星系中心都存在一个“阴空 (“黑洞”内部) ”, 这样每个星系内的物质运动都是在“阴引力”和“万有引力”作用下的圆周运动, “阴引力”是“星系诞生”的最直接的因素, “万有引力”是“星体产生”的最直接因素。

5.2 两个星系之间:如图

图中A和B代表两个星系, 它们间的作用存在有平衡方程:

y Ay BFc=F+F+F计算可有r=s

当r

当r=s时, y Ay BFc=F+F+F, 两星系做匀速运动。

当r>s时, y Ay BFc>F+F+F, 两星系做加加速运动。

5.3 对“暗物质”“暗能量”的讨论

我们可根据“暗物质”“暗能量”现象对方程Fy和Fc求解是否成立并对“暗物质”“暗能量”“是否存在”进行判断。

5.3.1 星系 (银河系) 内部

星系内物质最直观的运动是圆周运动。有如下方程组:

由 (1) 、 (2) 、 (3) 可得:

由上可知f (z) .m1可直接影响W (角速度) 的大小。

故:星系外围和它内部恒星“角速度 (W) ”都可以相差不大, 这证明“星系中存在有‘暗物质’观点”多余, 如果星系外围有“暗物质”存在, 它的吸引力会让星系内的物质围绕它运动, 而不是围绕现在的星系中心运动。

5.3.2 星系之间

假定A、B、C三个星系 (可以是无穷多个)

在只有万有引力F存在的情况下, 它们的相互作用力:

在有Fy、Fc和F共同存在的情况下, 它们的相互作用力:

由上可知:,

1) 两种情况下作用力可以相差很大。

2) , ∑F的解中总有一个和现实相符。

故:人为加一种不知的“暗能量”多余, ∑F, 就是宇宙加速膨胀的推力。“反维度”Fy、Fc就是宇宙中的“暗物质”“暗能量”, 不需外加其他。

5.4 对“节点”的讨论

“节点”就是“零”维度点, 也是-273.15℃点, 如图

根据节点处的性质, 可描述节点如下表现:

1) 节点相当稳定;

节点作用存在有Fy和Fc。“Fy”是星系产生的关键。

第五页

2) 不“禁止”节点处有“超大质量恒星”“黑洞”“类星体”现象发生, 也不“禁止”有“白洞”现象发生;

3) 节点处可以发生多种形式的“爆炸”, 如“类星体爆炸”、“黑洞爆炸”“节点爆炸”等。

根据节点的性质, 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完整的星系模型:

思考:

如果一个“原子”也有类似结构, “胶子”还有存在的必要啊?“大统一理论”否角存在了?

5.5“正、反维度”间信息的相互转换

用“超对称”和“半对称”的观点, 通过吕.萨克热力学的图像, 对“正、反维度间“信息”的“”相互转换”进行讨论。

从上图可得以下结论:

1) “信息”在“正、反维度”大系统里“守恒”, “正物质宇宙”的“信息”可储存在“负物质宇宙”里;

2) 如果把Ⅰ区称为’可见宇宙’, Ⅱ、Ⅲ、Ⅳ区间可统称为“不可见宇宙”。宇宙存在两类“反物质”, 一类是“半对称反物质”, 如图中的“abc”与“反abc”。还如, 人类在实验室发现的“质子”与“反质子”。一类是“全对称反物质”, 如图中“a、b、c”与“反a、反b、反c”, 还如, “质子”的“全对称反质子”就具有“负质量”“负电荷”性质;

3) “维度”间“信息”可以转换;

4) 宇宙存在14个维度, 两个“半对称维度空间”里的部分“维度”可延伸到另一个区间里, 这样“正物质宇宙”里可以有7个“维度”, Ⅱ区1个, Ⅳ区2个, 这三个“维度”与“时空”维度差别很大。

5.6 正、反物质的“湮灭”和“转换”

“正、反物质”的“湮灭”和“转换”, 服从两个定律, “质量守恒”与“信息守恒”。第一, “半对称”反物质只能“湮灭”不能“转换”, 例如“质子”与“半对称反质子”因为它们都是有“质量”, 故“湮灭”时一定要释放“能量”。否则违反“能量守恒”。第二, “超对称”反物质只能“转换”不能“湮灭” (“信息守恒”) , 例如“阴空”的“胀”对应“时空”的“缩”。有时可能“爆胀”和“爆缩”。宇宙“大爆炸”后的“爆胀”就是这种作用的结果。第三, 如果“节点爆炸”那就要产生新的“正、反维度”, 也可认为产生一个“新的宇宙”, 宇宙可以是多重的。

5.7 对“黑洞”讨论

“大质量恒星”在万有引力作用下产生“黑洞”, 这在理论上成立。问题是, 一个星系内有大量的“大质量恒星”, 宇宙又存在很长时间, 每个星系就应该有大量的“黑洞”, “小黑洞”, “吞噬”它周围的物质成长为“大黑洞”, 这在理论上也许可, 为什么我买观察到的几乎每个星系只在其中心存在一个“超大黑洞”?它们“合并”了?根据万有引力在星系内物质间的分布, 这种情况一般不会发生。由此, 我们可推断, 恒星产生的“黑洞”至少不是普遍的。

那还有什么情况下产生“黑洞”并且是普遍的现象?那就是在“阴引力”的作用下产生的“黑洞”。

每个星系中心都有一个“反维度”空间, 那里“阴引力”在“节点”处产生, 在这种力的作用下, 星系内德物质就在“节点”处“靠拢”, 并在物质万有引力作用下产生“黑洞”, 并不断“成长”, 这就是理论和现实的存在。

宇宙中有“反维度”存在, 我们就能很好理解“信息在黑洞内的守恒”、“能量在黑洞内守恒”, “黑洞可不蒸发”等观点了。

5.8“反维度”在宇宙中的模型

根据Fc方程式, 我们可以建立“正、反维度”相互联系的模型, 如图:

上图用文字表示为:宇宙诞生时, 产生了“时空”, 同事也产生了很多“阴空”, “阴空”与“阴空”间通过反物质的某些性质联系在一起, 组成一个大的平行的“反物质宇宙”, “阴空箱”就好比反宇宙里的“星系”。

把上图扭曲变形, 可得一个完整的宇宙模型 (正扭、反扭图型等效) , 如图:

由上图可知, 宇宙由“正物质宇宙”和“反物质宇宙”组成, “反物质宇宙”在“正物质宇宙”的外面, 也在它里面 (“黑洞”内部)

4宇宙的未来

我们用正物质宇宙存在的力来验算宇宙的“未来”。已知以下方程组:

求方程组的解:

因“正、反维度”间可发生“能量转换”, 理论上, 上面结果都可发生, 系统无穷循环, 因此由上可得正确结论是:“正物质宇宙”无界, 可无限, “时空”无界, 可有限, 宇宙无限无界。

5结论

我们知道了在我们的宇宙中存在一个“反物质宇宙”以及它产生的两种力量Fy和Fc, 就可知, “蓝移”只会发生在相邻的两个或几个星系间, 一旦发现有“红移”星系, 那么比此星系远的星系全部为“红移”;还可知存在某些“星系”团中的一个“星系快速远离星系团而去”的奇怪现象;还可知“黑洞朝星系边缘移动”、“‘黑洞’‘吞噬’全部星系物质而少发生X射线”、“两星系‘穿过’而不‘合并’”等等。还能解释霍金的“信息在‘黑洞’处消失”、伦纳德.萨斯茨德的“世界是一副全息图”等等。

“能量”可凭空产生, 但它的“总和”一定是“零”, “无”可以产生“正”和“反”, 然后自给自足, 就像我们现在的宇宙。

“阴空”里有什么?那里有“天堂 (“正宇宙”外面) ”, 那里有“地狱 (“黑洞”里面) ”。“反人”可以有, “上帝”可以没有。

如果认为“阴空力学”或“阴空理论”异端, 那请看哥白尼。时间将会证明真理:“阴空箱”存在。

参考文献

[1]约翰.格里宾.宇宙传记[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史蒂芬.霍金.时间简史[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8.假如宇宙中存在另一个“地球” 篇八

另一个“地球”

上一定有生命吗?

1952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系一个名叫米勒的青年学生有一天突然萌发一个念头:既然生命物质由各种元素构成,因此各种元素在一定条件下就能产生生命物质。他把构成星球的最原始的物质甲烷、氨、氢、水等混和在一起,然后模拟40亿年前的地球环境,如雷雨、闪电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奇迹出现了!在试管的底部出现了一种能诞生生命的基本物质——氨基酸。米勒的实验似乎证实了这样一种理论:既然地球上的物质元素与遥远星球上的物质元素本质上是相同的,在宇宙中又存在着大量的与太阳系类似的星系,因而无论在哪个星系的行星上,只要具有与地球相似的条件,生命就会诞生;根据进化论的观点,在这种情况下,生命一旦产生,其由低级到高级,进而产生理性是完全可能的。这就是著名的“平庸原理”。

但是另一些科学家不同意这个观点,他们认为,地球上演化出生命,是由于许多偶然因素造成的。比如天文学计算的结果表明,如果地球现在的轨道只要小5%,在地球形成的早期阶段,就会发生强烈的温室效应,地球上的温度的上升足以将所有的海洋都蒸发干净。而如果地球离太阳的距离再远1%,那么地球的平均温度将会在-50℃左右。在那样的环境中,不可能演化出任何生物。 在地球的外侧,有一个巨大的木星,其质量是地球的300多倍,体积则是地球的1300多倍。木星像一个天然的屏障一

样,以其巨大的吸引力,吸走了许多本来应该撞到地球上的大大小小的天体。如果没有木星的保护,地球遭受外来天体撞击的次数要比现在高100~10000倍!在那种情况下,人类是不可能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此外,如果没有月球,木星的巨大引力就会使地球倾斜过大,同样会造成无法控制的温室效应或者冰川作用,地球上的液体水也就不可能存在了。还有,更加神奇的是,地球大气中的含量恰到好处。科学研究表明,如果氧气的含量高于25%,地球的大气层就很容易发生天然火灾的爆炸;如果氧气的含量低于15%,大部分高级生物就会因窒息而死亡。然而,幸运的是,至少从哺乳动物出现以来,地球大气中的氧气的含量就一直保持在21%左右!不仅如此,大气中的氧气和臭氧层还像保护罩一样,滤去了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从而成为地球上一切生命的保护伞。如果没有臭氧层的保护,不仅地球上不可能演化出如此丰富的生物,而且即使有了生物,也会被紫外线杀死。可以说,地球上有生命是一种“得天独厚”的幸运。有科学家认为,即使在宇宙中有另一颗行星与地球十分相似,也不一定能有这样的幸运。

另一个“地球”上存在智慧生命的概率

地球的年龄是45亿年左右。人类存在的时间大约是600万年左右。如果把地球的年龄化为24小时计算,在24小时的地球历史中,人类在最后3分钟才登场,最后的1分10秒,现代人类出现。因此,地球上出现人类这样的智慧生命是很短暂的时间。在茫茫宇宙中,地球上的人类建立的文明是微不足道的。因为地球文明是如此短暂,人类开始创造文明才不过几万年,科学技术的发展不过几百年,对外太空的探索不过几十年,这和地球年龄相比真可谓“沧海一粟”!所以即使开普勒-452b上存在生命,即使按照“平庸原理”,低级生命可以进化成高级生命,甚至进化成智慧生命,但在那个星球上存在与我们地球上类似的智慧生命的概率还是极小的。

外星生命什么样?

由于新发现的开普勒-452b的块头比地球大,即使开普勒-452b上存在生命,这些外星生命的模样和形状也和地球上的生物完全不同。科学家认为其他行星上的生命也必须遵从进化论,必须努力适应当地的环境条件,由于另一个“地球”的类型是如此不同,所以如果这些天外行星上真的有外星生命存在,那么这些外星生命将会显示出难以置信的生物多样性。

美国科学家对系外“地球”上可能存在的外星生命的模样进行了大胆猜测:如果系外“地球”也像地球一样长满了各种植物,那么这些植物的形状和颜色将和地球上的植物毫不相似。因为其他许多恒星的发光并不和太阳完全一样。例如红矮星是银河系中最常见的星体,红矮星发射的大多数是红外光,而一颗炽热的白色或蓝色恒星通常会散发出大量紫外线。位于这些恒星系统的“地球”上的植物,它们的光合作用必须适应和利用这些不同类型的光。地球上的植物都长着绿叶子,因为它们会吸收太阳的黄、红、蓝3种光,并反射对它们毫无用处的绿光。而在一颗光照能量很弱的红矮星系统,那儿的植物必须有效利用所有波段的光线,所以它们将不会反射任何光线,因此那些植物的颜色将大多是黑色的。

科学家预测,如果系外“地球”的重力只有地球的一半,那么该星球上的动物将可能会长到8层楼那么高,该星球上的植物和树木的高度则可能会超过50米!譬如一种类似长颈鹿的外星生物,就可能会长到25米高!相反,对于那些重力是地球两倍的系外“地球”来说,如果上面也拥有外星生命,那么该星球上的陆地动物都将长得非常结实矮小,并且肌肉强壮,大型动物可能只有在海洋中才能生存。而该行星上的树木将会长得像灌木丛一样矮小,你在整颗行星上都不可能看到一棵参天大树。

9.地球和宇宙 日语作文 篇九

人間が誕生した後、ずっと地球に暮らしている。地球には山、川、海、草木などがある。多種多彩な世界を作り出したこと及び人間を生き抜かせる地球とは一体何だろうかという問題が自然に出てくるような気がする。それに、星空を見上げると、限りない景色が目に入る。自ずから、内にあふれる好奇心が湧いてくる。宇宙はどんな存在なのだろうかと自問する。

実は昔から人間は地球と宇宙に対して大きな興味を持ってきた。それは未知を探究する本能なのだろう。昔の人々は地は四角いが、空は丸いと考えていた。これは限られた知識をもって判断を下したからかもしれない。なお、人間には、遥か遠くに存在する宇宙を詳しく知ることができなかった。そのため、一層宇宙に神秘を感じるようになったのだろう。

ところが、時間の流れと人間の歴史の発展とに伴って、地球と宇宙に関する認識が深くなってきた。地球は広大な宇宙の一員に過ぎない。しかし、地球そのもの特殊性によってもっとも人々に適する場所になっている。現代では、人間が地球のことをよく探究し理解していると思う。そのため、色々な問題が発生した地球に対して、人々は切実な解決の方策を提案するわけだ。知識より行動のほうが重要だと感じられる。

しかしながら、宇宙について、私たちが知っているのは氷山の一角だけだ。努力に努力を重ねるにもかかわらず、宇宙に面して私た

10.我乘宇宙飞船遥望地球作文 篇十

2027年10月7点55分,身为宇航员的我在飞船内进行最后一次调试,等待火箭升空。8点整时,随着一声巨响,我被升上太空。

发射基地变成了一个小点,我开始了紧张的工作,准备过大气层。不知过了多久,我移到窗前,有些留恋的向我们的家---地球望去。“呀,真美!”我发出赞叹。“是吗?谢谢。”这声音回答到。“谁?”我警觉地抓起对讲机。“是我,地球妈妈。”“地球也会说话?”我听得莫名其妙,把手中的对讲机握得更紧了。“你能听听我的心声吗,好久没人赞美我了。”地球的声音有些凄凉。我也许出于同情,点了点头。她接着说:“我本是太阳系中最美的星球,油黑的土壤是我的皮肤,江河湖海是我的血液,大气层是我美丽的.蓝色纱衣,我还为你们提供丰富的矿产资源,可你们——”她呜咽着,“你们却这样无情的伤害我:由于你们乱砍乱伐,使我皮肤受到伤害;由于你们乱排污水,我清澈的血液变得浑浊;我的蓝色纱衣也被汽车尾气腐蚀了一个个洞。你们人类要为自己做出的事负责!”说罢,便不停歇地哭了起来。

11.宇宙中的地球 教学设计 篇十一

关键词:立德树人;地理教学;地球与地球仪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融合生成。本文依据北京市仁爱教育研究所编著的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地理》侧重探讨“地球和地球仪”教学中的立德树人因素,期望抛砖引玉。

一、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通过阅读“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和插图(如图1),这个目标不难达到。牛顿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瞭望得远点,那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我们不仅要继承前人的认识成果,还要从前人的认识过程中获得经验教训或者认识上的启迪。

1.对地球球体不同认识阶段的评价

“盖天说”和“天圆地方说”,自然让人联想到熟悉的南朝诗句:“天似穹庐,覆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古代人们受活动范围的局限,把局部的感觉当作认识的真象。

西汉时期,张衡的“浑天说”是对地球形状和天地关系的伟大想象,正确反映了地球的形状。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比欧洲早1 700年。但这种认识也有其历史局限性,主要体现在:①认为天也是球形的。在人们的肉眼看来,天上的星星到地球的距离似乎一样遥远,把天看作以地球上的人眼为中心的球形。实际上,天上的星星到地球的距离千差万别,而且,宇宙是无限的,它在高速膨胀着,河外星系在离我们远去。目前对宇宙现象作出较好解释的是“大爆炸说”。②“浑天说”的地球在宇宙的中心,而今天我们知道,地球只是太阳系的一颗行星,太阳才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麦哲伦环球航行体现了冒险精神。世界航海家葡萄牙人费尔南多·麦哲伦,率船队历经千辛万苦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以确凿的事实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为人类历史作出了杰出贡献,这是人类历史上永远不可磨灭的伟大功勋。同时,麦哲伦的第一次环球航行也体现了航海家勇于探险、敢于冒险的精神以及敢想敢做,敢为人先、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毅力和不畏艰险的精神。教学中在给学生展示这段历史史实时,还可增添一些丰富的材料,如中国明朝航海家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比哥伦布船海探险早了87年,所到之处带去了中国人的友谊与文明。西班牙著名航海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四次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大陆。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开拓了从欧洲绕过好望角通往印度的地理大发现……这些航海探险家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勇敢无畏地面对一切,他们的海上探险行动,也许改变了整个世界!由此激发学生对古人勇于探索精神的敬意以及探索地球奥秘的愿望。

2.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从“盖天说”、“天圆地方说”到“浑天说”再到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球形的,宇宙飞船拍摄的地球照片进一步证实地球是球形的,这一认识历程从感觉到想像或者假说再到实践验证,反映了科学认识的一般规律,也反映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发展过程。

3.“地球球体日常体验”学习行动

教材中的“学习行动”要求利用篮球做实验,体验在球面上看船只航行的情景并交流结论(如图2)。这里着眼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这一课程基本理念。通过充分交流讨论,展示对地球球体的日常体验,如归来的航船,先见桅杆,后见船身;远去的航船,先看不到船身,后看不到桅杆,以至“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向北走,北极星的高度越来越高;月食时地球的影子是圆的;超低空飞行的飞机能躲避雷达的监测;同一个地方,站在高山之巅总是比平地早见到日出等。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如图3)

1.利用数学公式计算

课程内容标准要求“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教材指出:“地球是一个非常大的球体,它的平均半径约为6 371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这里用“平均半径”,说明地球是一个非正圆的球体。为避免死记硬背数据,不妨让学生依据平均半径(R)和圆的周长计算公式(C=2πR)、球体表面积计算公式(S=4πR2)计算赤道周长和地球的表面积,也大体了解数据的约略程度。计算不仅训练学生技能,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

2.学会简易制作学具

“学习行动”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简易地球仪。这里应当提醒学生注意地球仪的地轴与水平面的关系:是否垂直、平行或斜交成任意角度都行?因为地球绕日运行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相交成大约23.5°,制作地球仪时,一般让地轴与水平面约成66.5°交角,地球仪的基座所在平面相当于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公转轨道平面,这样与客观实际更相符。

三、地球仪上的经纬网

教材中的“学习行动”引导学生讨论关于东西半球的划分方案(图略)。在地球仪上,因为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大圆,把地球分为相等的两半,用任意两条相对的经线都可以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依据;本初子午线所在的平面是计算经度的起始平面,用0°和180°经线圈作为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似乎也顺理成章。但是,0°经线穿过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国和非洲大陆,为使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国和非洲大陆上的各国同属于一个半球,人们选择以西经20°和东经160°为界,把地球分为东西半球。也可教育学生,在做决定的时候,不仅要看到事物本身,还应关注到事物所牵涉的各方面。

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联系天文、地理、数学、历史、哲学、品德与生活,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2.宇宙中的地球 教学设计 篇十二

地球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知道的宇宙中唯一可以承载人类的星球。人类在地球上生活已有很久很久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人类就是依靠地球上的资源生存、繁殖、发展并创建文明,所以,地球是人类的母亲。

虽然人们经济科学都发展的很好,但是不合理使用地球上的资源,不注意环境保护,各种环境问题接踵而至:森林退化、沙尘暴扬、水土流失、洪水肆虐、火灾频发、臭氧空洞,并造成了生态不平衡,环境被污染等等严重的问题。我在网络上搜索到现在世界上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土地沦为沙漠,2000万公顷森林消失,平均每一小时就有一种物种灭绝!全世界因自然灾害而造成的迁移性难民预计到2025年达到1亿人。现在,这严重的问题终于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现在很多学校在举办“绿化校园”的活动,我们学校也不例外。每个班级的同学都把自己家的花花草草搬到学校,有些家住的远的同学都叫爸爸妈妈开着车把花草运过来,我们用自己的双手捡地上的果壳纸屑,美化我们的校园。不过,我们仍有不足的地方,还有人乱丢纸屑、食品袋、空瓶子……前段时间正好桂花开了,芳香传进了教室里,许多一年级的小朋友拿着学校中餐用的一次性碗捡掉在地上的桂花,地上的捡完的,就去摇树,有的男孩甚至爬到树上去摘!那天正好星期四,身为扶助员的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上前阻止他们,不过我走开才一会儿,他们就又开始了,叫了几次都不听,最后我也没办法,只好叫来了大队辅导老师解决……

同学们,我们是21世纪的主人,我们应该树立起时代责任感。不要随地乱扔乱丢;多弯弯腰捡捡果皮纸屑;多走几步,不要穿越花草丛,践踏绿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我做起,从小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地球妈妈,创建绿色校园。让我们的校园变的更加美丽吧!

13.《果壳中的宇宙》读书心得 篇十三

霍金认为人是生活在10维或者11维的空间里的,但人类之所以未觉察到,可能是因为额外维的尺度小到普朗克尺度(普朗克长度为10-33厘米,普朗克时间为10-43秒)或者大到无穷大,所以人类未观察到。而宇宙处于膨胀之中已经被普遍认可,因为根据多普勒效应和从宇宙所接收到的微波辐射已经证实了这一点。霍金认为,大的额外维蕴涵着我们生活在一个胚世界中,一个在高维时空中的4维‘面’或‘膜’”中。强力、弱力和电磁力将被限制在这个胚中,所以任何与引力不相关的物理问题就会和在4维时空中的一样。引力则会弥散到整个高维空间中去。也就是说,引力随距离的减少可能比以往的估计更快。这样,行星轨道会是不稳定的:行星要么掉到太阳中去,要么逃离太阳逃逸到太空中去。然而,若额外维在离人类生活其上的胚不远的另一胚处终结的话,这种效应就不会发生。

那么,对于超过两个胚相分离的距离,引力就会如上述像电磁力那样,不能自由地发散开去,而被有效地局限在胚上,并且减小的速率刚好适合于行星轨道。霍金在《宇宙的起源于归宿》中提到,银河系是棒旋星系。恒星绕银河系中心作缓慢的转动,大约2亿多年转动一周。如果套用开普勒定律,外部的恒星的运动速度应当比靠近银心的转得慢,但是观测结果并非如此,整个银河系内恒星的运动速度大致相同。所以,天文学家认为银河系中存在大量暗物质,大部分分布在银河系的外围,从而加快了这部分区域内恒星的运动速度。对星系团内全部星系运动状况的研究也得出相同结论。霍金认为,在4维“膜”世界中,人类生活在一个胚中,邻近还有另一个“影子”胚。因为光被限制在胚中,不能传播到另一个胚,所以人类不能看到影子世界。但是人类会感觉到影子胚中的物质的引力影响。这种引力在人类所在的胚世界中会显示成一种“暗”源。检测“影子”胚的仅有办法是通过引力的途径。

霍金说,弦、膜和胚“与宇宙中任何其他东西一样,都会有量子起伏。”这些量子起伏就使得胚这样一类客体会自发地创生和消失。这个过程很有一点像沸腾的水中蒸汽泡形成的过程。量子力学中的海森伯不确定性原理导致了胚从泡泡中创生。如果这个4维泡泡继续长大,那么生活在这个泡泡上的人就会感到宇宙正在膨胀。按照霍金的无边界设想(霍金在《宇宙的起源与归宿》中提到宇宙是有限,无界的,就像地球表面,只不过多了两维,而宇宙边界的唯一条件就是没有边界),胚世界的自发创生有一段虚时间的历史。在这段历史中,宇宙像一个果壳:一个4维球面。只是果壳是空的,在这胚世界图像中的4维果壳是满的:人类生活其中的胚在虚时间中的历史是一个4维球,它是一个5维泡泡的边界,而余下的5维或6维是卷曲的,并且卷得非常小。

14.海洋中的“宇宙飞船” 篇十四

RFF135是一艘巨大的双体设计游艇,外观非常特别,设计者将其假想为一个驰骋在水面上的“航天仪器”。长135英尺(41.2米),宽41英尺(12.5米),在水线长114英尺(35.7米)。这艘游艇有着深不可测的巨大空间,它的最高行驶速度可以达到35海里(大约65km/h),由两台德国MTU公司生产的V16涡轮增压柴油引擎提供动力,每台引擎可以输出4600hp功率,总输出功率为3440千瓦,当然,油耗就不用问了,这家伙每小时吃油750L!

船舱内部有足够的空间容纳下10名乘客和10名船员,下层甲板拥有472平方米可用面积,上层甲板则有208平方米可用空间。

日前,这个产品正在进行内部装饰,而通过两家公司正式对外发布的细节消息和照片,我们可以清晰地领略到船体内部的豪华与功能,当然,这两个关键词也正是保时捷设计所一直致力追求的产品特性。

从官方设计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其奢华的内部装饰:液晶显示屏的操控界面,宽大舒适的驾驶舱座椅,在其船舱还配置了宽敞的酒吧间,木质的地板以及灰色的铝合金增添了雅致的风格,此外还有舒适的长沙发以及小型会议桌等设施。除了酒吧间外,其盥洗室也是同样典雅的风格,优质的铝金属装潢增添了贵族的气息,环形的设计营造了温馨的氛围。游艇的尾端则是一个、医意的小型休闲空间,从宽大的一体式窗户投进了明媚灿烂的阳光。

早在1987年,保时捷就设计推出了一款独家赛月——Kineo(金尼奥),因此,再次创造的RFF135双体游艇有着充足的基础经验,以及先进的技术和经典配件的状态作为支撑,而船舱内部的豪华标准也不仅仅是奢华的表象。

RFF135双体游艇将是保时捷设计的重要里程碑,新加坡Royal Lalcon Fleet特委托瑞典Kockums公司建造船体,该公司在海洋技术领域拥有十余年大型电动机双体船建造经验,至于内部设计,保时捷则委托细致周到的Greenline(莱恩)游艇室内装饰公司进行。

15.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 篇十五

我看的这本书名字叫做《果壳中的宇宙》,是由物理学家史蒂芬 霍金著。

在看这本书的前言时,我就在于被霍金先生坚持不懈的精神打动了,霍金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在他22岁时就被医生诊断为萎缩性骨髓侧化症,医生说他最多只能活两年。可他没有像别人一样秃废,他想既然如此,那我就只有在这两年中做出一些有意义的事来,他从此便开始努力学习与研究。可是过不了多久他就开始感到身体越来越虚弱了,连上楼梯都十分费力,可他仍没有放弃。两年转眼就过去了,可死亡并没有降临到他头上,但他只能在轮椅上度日了,之后又一次手术,不能说话了,可他并没有向病魔屈服,没有向命运屈服,继续他的研究,终于通过他的努力成为了伟大的科学家,还当上了剑桥大学的教授。

霍金的坚持、勤奋和顽强拼搏深深打动了我,在这样的巨人面前,我无比惭愧,想想自己平时遇到一点困难就畏惧怕苦,霍金一个残疾人通过自己的努力登上了科学的顶峰,难到我们不应该向他学习吗难到作为正常人的我们还有什么办不到吗?难到我们不该像霍金一样努力吗?我们应该马上行动,努力学习才有可能成为霍金这样的科学巨人。

16.宇宙中的地球 教学设计 篇十六

其次,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好不同的探究学习的模式和教学策略。这种教学策略,要使学生们获得有关的知识,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到探究的乐趣,了解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认识科学的进步和人类智慧的潜力。比如:对于科学史部分的学习,不能仅仅满足于教材提供的或从不同渠道收集到的资料的阅读。要尽可能引导学生对资料的分析。教学中可以按如下程序展开教学:(1)精心设问,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2)布置任务,尽可能鼓励学生广泛收集相关资料;(3)组织讨论,尽可能关注核心问题的解决方式;(4)梳理概括,尽可能明确人类对某一问题的认识过程;(5)总结提升,逐步形成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

第三,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努力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达成,不是孤立的,它与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的目标是相互联系的,是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⑴ 在活动中体验。说教和贴标签式的教育没有任何意义,当学生的言行不一时,教学的效果是负向的。只有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体验,才会真正收到成效。⑵ 在过程中渗透。很多时候,学生只要老老实实地按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要求完成学习过程,很多教育性目标是不必点出来的。⑶ 在交流中感悟。组织学生的交流活动时,只要稍加指导,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大家就会互相启发下有所感悟。⑷ 在积累中提升。很多目标的达成都不可能做到一步到位,只有日积月累,才有可能从量变到质变。

第四,要突出观察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观察是最基本的科学探究技能之一。在“地球的物质”部分的教学中,既有对具体物质的观察,也有对现象的观察。在教学时除了要注意具体的观察步骤外,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1)观察活动要有比较充裕的时间,使学生充分地进行观察。(2)要指导学生运用“整体——部分——整体”的方法进行观察。这实质是一种“分析——综合”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有助于全面地观察。(3)要教给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观察。通过比较,有助于发现物体的细微特征。(4)要重视观察结果的汇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观察到的各种情况充分地表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观察的目的,切实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第五,要运用 “学习科学方法”的基本教学程序,培养动作技能。凡涉及科学方法的内容,教学时首先通过讲解、演示、分步操作、连贯操作等步骤,使学生初步掌握方法的要领,然后让学生使用不同的材料对这种方法反复进行练习,达到“初步学会”,最后引导学生运用学习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以便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这种方法。教学过程的基本模式如下图:

当然,在科学教学中,有一些内容不便于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取直接经验或相关概念。如宇宙、火山、地震、能源等内容。这就要求老师从了解学生已经知道的太阳周围的天体有哪些开始,到学生以组为单位,以网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考察某一种天体,到汇报相关信息,分析八颗行星的数据,了解其大小、远近等特征,认识太阳系组成,最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这个空间。这个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发展规律。

17.宇宙中的无人区 篇十七

科学家通过分析“开普勒”的数据,发现了大量系外行星。截至目前,系外行星的数量已达到1000颗,而且还有上千颗等待被确认。

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条简单的关键信息——宇宙中到处都是行星。粗略算来,飘浮在银河系中的行星就有上万亿颗,类地行星的数量也得有100亿至1000亿颗。

这些数字都不小。由此,人们经常得出这样一个看似公允的结论:宇宙中的生命世界跟市郊车上的逃票者一样多。

事实未必如此。近期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的一篇文章称,宇宙的很多地方是禁止复杂生物入内的。

来自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茨维·皮兰和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的劳尔·西门内斯认为,大范围的环境灾难将极大地制约许多行星产生多细胞生物的可能。他们还认为,在大部分的宇宙空间中即使有生物形态存在,其复杂程度也不会超过草履虫这样的单细胞生物。

我们所说的灾难就是伽马射线暴。这听起来像是某种功能饮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也确实是。伽马射线暴就是黑洞或高密度恒星碰撞瞬间产生的高密度、高能量的爆炸光。某种巨大恒星在燃料耗尽、“不温柔地走入那黑夜”时,也会产生剧烈的伽马射线大爆发。

天文学家每天都能探测到这种伽马射线暴。因为其亮度惊人,即使这种剧烈的爆炸发生在几十亿光年之外,我们也能看得见。

宇宙深处随时都有这种一闪而过的耀眼的光。危险在于:对几千光年范围内的宜居星球来说,持续时间为10秒的伽马射线暴就可能是一个致命的坏消息。伽马射线会使行星大气层发生化学变化,假如这颗行星有臭氧层的话,也会瞬间被破坏。

行星的臭氧层一旦遭到破坏,来自母恒星的紫外线会毫不留情地倾泻而下,对行星上的生命造成致命的伤害。这种由紫外线导致的伤害会一直持续到大气层重新修复好其臭氧层,而这种修复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

上述两位科学家计算出了这种不幸场景的种种细节,尤其是确定了伽马射线暴的危害范围,即距离爆炸现场多远时危害最大。他们得出的结论是,没有人想距离星系中心太近。在这里,“太近”的意思是1万光年以内。否则的话,即使某颗星球即将孕育出三叶虫或者暴龙也没戏,它们会被伽马射线暴炸熟了。这种可怕的计算表明,宇宙中可能没有我们的智慧生命伙伴了。

但是,我没有这么悲观。

首先,记得一点,无论在哪里,生活始终是艰难的。我并不是在说个人经历,而是在陈述这样一个事实,即地球上的生命已经适应了每一个可能的环境,无论这个环境多么不讨人喜欢。每个人都认为自己了解陆生植物和动物所需要的环境——充足的氧气、多种矿物质以及0℃以上、沸点以下的适宜温度。

事实并非如此。极端微生物是适合生活在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的总称,它们可以在任何极端的环境下快乐地施展自己的代谢魔法,比如1600米深的地下、核反应堆、飞机油箱、盛满酸的烧瓶,或者一锅沸水。虽然它们并不是皮兰和西门内斯眼中会受到伽马射线暴威胁的复杂生命,却是一个避免过于保守地讨论生命成长条件的极好例子。

事实是:即使把某个星系内部挖掉一块直径为1万光年的区域,那也不过是该星系体积的5%左右。恒星大多存在于星系中心附近,所以这个“无人区”可能包括20%至30%的恒星。但是,你也知道,即使30%的快餐店都消失了,还是有足够的地方供人们解决一顿快餐的。

很多星系的特定区域可能是寸草不生的荒芜之地,或者只有一些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微生物,这个观点是有趣且符合实际的。我们曾经以为太阳系中只有地球拥有适宜生命生存的环境,但今天我们知道,在我们的火箭能到达的范围内,还有五六个星球拥有可能孕育某些生物的环境。

事实胜于雄辩,因此我的建议是,用实验来说话。理论学家可以用手指着天空说“那里没有任何生命”;但是,如果不是亲自去看看,你永远不知道那里究竟有什么。

上一篇:青少年法制教育课讲稿下一篇:九年级上册物理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