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乡县地震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思路

2024-10-27

武乡县地震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思路(共7篇)

1.武乡县地震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思路 篇一

××市“十一五”环保工作

及“十二五”主要工作目标和意见

“十一五”期间,我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环保部门的指导下,对照××市下达的“十一五”环保目标责任书要求,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市委“××”发展战略和“××”目标,认真履行环保职责,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环境保护的各项目标,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社会事业也取得了一定成绩。现汇报如下:

“十一五”期间的主要工作

一、全面完成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十一五”期间和二0一0年我们围绕××市下达的主要污染物控制目标,全面开展污染防治工作,使各项目标均按要求提前完成。

1、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市下达我市的主要污染物为COD、SO2和氨氮,其控制总量为到2010年底前COD为控制在2667吨、SO2为653吨、氨氮为243吨,其考核指标主要为COD和SO2,我市到2009年COD

已控制在2600吨以下,提前一年完成目标任务。SO2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市没有水泥、发电和钢铁等行业,没有减排项目,××市已不再下达减排任务。

2、环境质量目标:我市环境质量目标主要为重点断面水质目标、城市空气质量目标和城市集中水源地水质目标。目前我市主要断面××水质断面均达到Ⅳ类和Ⅲ类,达到目标要求,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达90%以上,城市集中式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在95%以上。

3、环保工作目标:重点污染源达标排放率达95%以上,污水处理率和城市垃圾处理率目标要求为不低于45%和60%,我市处理率均超过70%,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建设均完成目标要求,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

二、严把“环评”和“三同时”验收关,工业污染防治得到加强 “十一五”期间,我局按照追赶跨越的要求,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的 1

调整,在扩大内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项目建设中,一方面加快推进项目建设步伐,另一方面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严把“环评”和“三同时”验收关,既确保了我市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又使工业污染得到有效防治。一是按照政策要求,严格把好“环评”关。我们在项目建设中既考虑国家产业政策又考虑我市实际情况,采取工业项目严格把关,基础建设项目从宽,高科技项目和产业升级项目优先准入等,积极做好环境评价,严格执行“环评”程序,做到专家评审、公示、公开征求意见、集体审批决策,有效地控制了“环评”质量。二是认真做好“三同时”验收。在“三同时”验收中,我们严格对照“环评”要求和标准,逐项检测各项技术指标,对验收中没有按照要求建设相应污水处理设施或建设质量不达标的,坚决予以纠正,限期整改;对技术参数达不到要求的,责令进行技术改造;对整改仍不达标的,坚决不予验收,从而较好地保证了环保设施的工程质量。三是强化监督管理。对已经经过“三同时”验收的企业,加强监督管理,确保环保设施的运行,特别是重点排污企业采取定期监测、跟踪监管、突击检查等措施,确保环保设施的正常运行。对检查中发现的环保设施不运行或运行不正常的现象,及时发现及时纠正;对故意回避检查、弄虚作假、偷排漏排的行为,一经发现,坚决予以重罚,责令限期改正。

三、强化生态建设,合理规划布局,确保饮用水源的安全

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是环保部门重要工作,“十一五”我们从生态建设入手,把饮用水源保护作为工作重点始终抓住不放,一是做好饮用水源的规划布局。按照上级要求,结合××实际,我们对13个乡镇、办事处的饮用水源进行全面规划,经过认真勘界,市内共设立2个集中水源保护区,并设置明显的水源地保护区标牌,13个乡镇饮用水源划分方案已上报××市待批,使水源地保护工作得到有效落实。二是对水源保护区进行集中整治。凡被设立为保护区的我们对其污染源进行集中调查整治,消除排污隐患,特别是在南沙河集中饮用水源保护区整治中,市政府专门发出公告,拿出整治方案,多家部门联合执法,对保护区内的采沙船

予以取缔;对××的上游排污企业进行集中整治,并予以处罚。确保城市饮用水源的安全。三是对乡镇部分水源保护地进行勘界、报批。对水源保护区内围网养鱼、养禽等面源污染进行必要的整治,确保饮用水源达到质量要求。四是对重点城市饮用水源监测监管。我局对城市饮用水一二级保护区建立定期检查制度,并采取定期和不定期对水质进行检测,特别对汛期和枯水期容易产生水源污染的,特殊季节加大检测频率,及时处置水源地保护区内可能产生的污染问题,从源头上确保饮用水源安全。

四、认真实施专项行动,环境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严格执法,加强监督是确保环境安全的有效措施,我局在环境监督中,主要以专项行动为抓手,做到有组织、有重点、有目标、有专门人员、有完整的工作方案,确保每年一次的环保局专项行动落到实处。使违法环境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在实施专项行动中,我们坚持做到每年确立一个重点,整治一个行业,五年来,我们先后把饮用水源安全、辐射、放射安全、关闭“五小”和治理重金属污染作为专项行动的主要内容。每年开展一项集中整治,特别是09年整治重金属污染中我们先后对涉铅的酸铅电池企业进行全过程检查,从污水处理、净化、循环使用到固废、铅泥的转运处理都严格按照制度执行,建立相应的台帐,确保铅水、铅泥不出生产区,较好地防止了铅污染,保障了周边环境。在对涉及辐射、放射安全的相关单位整治中,我局先后对全市33家涉及辐射、放射的单位、一家同位素和一家放射企业进行了跟踪检查,严格执行相关管理制度,特别是节假日确定专人值班保管,确保了放射、辐射等设施的安全。我们在开展好专项行动的同时,不断加大执法监察力度,五年来先后出动执法人员1580人次,检查企业320家,处罚违规企业38家,仅09年我局就出动执法人员428人次,检查企业110家,查处违规企业21家,环境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十二五“工作思路

“十二五”我们将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发展战略,认真实施五大行动,围绕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和推进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落实和完成减排任务;严格规范执法,坚决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为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

一、认真谋划“十二五”,科学预测和处理好环境总量与减排的关系 谋划十二五的关键是科学预测好十二五的环境总量,即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这一指标预测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我市经济发展的空间,同时也对减排产生一定的影响。

十二五考核我市主要污染物为COD、SO2、NH3-N、NOX四项指标。排

放总量的预测将依据09年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数据为基础,结合发改委制定的十二五末我市GDP总量为150亿的规划目标及城市人口规模和农业发展状况等为依据,测算出我市十二五COD为7975吨,SO21358吨,NH3-N780吨,NOX683吨。按照10%的削减测算,十二五期间,我市需要削减

COD3236吨,SO2736吨,NH3-N236.7吨,NOX106吨。为确保这一减排目标的实现,我们一方面加大减排项目建设,主要项目:一是加快污水处理厂二期项目建设。二是积极推动××等一批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另一方面强化污染治理,严格实施排污许可,严把环评入口关。对高排放、高污染的企业,一律从严把关,限制入驻;对一般性污染企业强化污染治理,确保达标排放。同时,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引导发展高科技企业和第三产业,减少污染源。

二、积极探索和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我市工业经济起步晚、底子薄,目前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不到百家,其传统生产工艺和高耗能企业还有一定的比重,因此,在推进增长方式转变中一是要积极引导企业,调整生产结构,开展清洁生产;二是开展节能降耗,在企业技术改造中,淘汰落后工艺,加速技术升级和产品的更新换代;三是针对园区企业行业多、门类多的特点,积极做好企业间的协调,做到企业间资源相互利用,延长产业链条,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四是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严把准入关,有效利用“环评”手段,大力发展和推动低碳经济。

三、立足本地资源,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环境保护最大的亮点就是推进和保护生态,这是环保工作的立足点和落脚点。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中,首先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统一,用好的环境促进发展,用发展的成果来改善环境,使其相互协调、共同发展;二是依据本地资源,统筹协调,积极推动××的休生养息,恢复生态功能;三是要立足长远,全面规划,在彰显产业特色中,严格划分区域功能,合理做好布局中,着力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四是全面启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按照“以奖促治”的要求,加快农村环境治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村面源污染,着力做好水资源保护工作,再现往日青山绿水。

四、“以人为本”,切实解决好关系民生的环境问题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民生问题解决的好坏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有着直接的影响。今年,我局将继续把饮用水安全问题做为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做好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在加强饮用水检测,杜绝污染源上下功夫。同时协助自来水公司加快二水厂建设,争取取水口早日上移,确保市民早日用上清洁、安全的自来水。我局还将采取有效措施,着力监管和解决好城区生活污水乱排放、洗车场所污水横流、城区污水管网无张无绪、群众反应强烈的问题。最大限度地把城市污水收集到污水处理厂。进一步加大力度,把城市娱乐场所的噪音污染、饮食行业的油烟污染以及小锅炉的烟尘污染等直接影响市民生活的污染问题作为改善群众生活环境的重点,严格执行排放标准,加大监管力度,及时处置扰民事件,确保市民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2.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安排 篇二

多年来,我局在蛟河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市局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省、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市局“一二三四五”总体工作思路,局党组带领全局职工戮力同心,各项工作稳步推进。现将十一五期间工作做总结,并对十二五期间工作做出安排。一、十一五期间工作回顾

十一五期间,蛟河药监局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以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按照“监督促净化、管理促规范、服务促发展”的总体工作思路,依法履行监管职责,有效的维护了药品市场的正常秩序,保证了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力地推动我市医药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一是各项工作得到肯定——十一五期间,我局先后被授予“全国十家农村药品“两网”建设示范县之

一、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优秀公务员先进集体、全省民主评议软环境和政行风工作食品药品监管系统优秀单位、吉林人民口碑金奖单位、吉林市安全生产先进单位、整治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先进集体、蛟河市安全生产先进单位、信访工作先进单位、市直机关先 1 进党支部、三八红旗集体标兵”等光荣称号。同时,我局马东、付海森、宋继荣、孙鹏程、孙利源、俞泉淑、周克欣、郭晓霞等同志,先后被评为整治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先进个人、安全生产先进个人、模范法制辅导员、优秀党务干部、优秀共产党员、统计工作先进个人等。

二是队伍建设稳中有进——结合现状,贯彻落实了“重大事件集体讨论制度”,有效的避免了“一言堂”,预防了腐败案件的发生;制发了各种类文件,通过学习提高了职工综合素质;将全年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分解,由局长、分管局长与各科室、稽查分局负责人签署目标责任书,并确立了局长办公周一例会制度,促动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关心职工生活,增强了团队的战斗力、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以党支部的名义,组织各种职工活动,丰富了广大干部职工的业余生活,陶冶了情操。

三是药品、医疗器械市场监管工作效果显著——围绕着“加强监管,确保群众用药用械安全”这个中心工作,我们通过实施片区包保责任制、巩固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加大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力度、严格执法程序、发挥驻厂监督员作用、加强对药品、医疗器械广告管理、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汇总上报工作、做好药品批发企业和药品零售企业的GSP认证工作、进行涉药 2 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工作、做好案件案卷管理工作、和医疗器械统计和专项监督检查工作等,对全市的药品、医疗器械经营、使用单位的监督检查覆盖面已达100%,有效的打击了药品、医疗器械生产、销售和使用的违法行为。

四是食品安全工作常抓不懈——我们完善了食品安全备案、预警等各项制度建设;加强了对乡镇街区食品安全监督办公室的管理,进行了食品安全监管一线工作人员(公益岗位)聘任和培训工作;开展了各种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组织和参与了《食品安全法》、全国安全生产宣传月等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等等。目前,通过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市食品安全整体状况,处于吉林地区的前列。

五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好服务——继续围绕“为民、务实、清廉”这一主题,我们发挥部门职能作用,突出和强化服务意识,为地方医药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通过“帮助药品零售企业办理变更登记许可事项、协助申报并批准新开办药品经营企业、帮扶有条件的乡镇和部门招商引资申办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局领导班子深入药品生产企业现场办公”等,有力的推动了我市医药产业的发展。二、十二五期间工作安排

虽然蛟河药监局在十一五期间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 3 和市局、蛟河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还有距离。十二五期间,我局结合本系统“十二五”规划,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进一步整顿和规范药品医疗器械市场经营秩序 加强对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和使用单位的监管管理,从源头上保证药品医疗器械的质量;加强对重点产品、重点区域、重点环节的专项整治,逐步解决影响药品医疗器械质量的关键问题,使药品医疗器械质量水平稳步提高;把握药品医疗器械市场动向,建立联合长效打假机制,坚决打击制售假劣药品医疗器械违法犯罪行为,实现流通经营秩序的规范化;加快对现代化科技成果的运用,基本实现监管手段和方式方法的现代化;探索建立利用信息网络对制售假劣药品医疗器械不法分子的市场驱逐机制,彻底净化药品医疗器械市场;继续开展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工作。

2、强化技术监督、评价体系建设

制定完善药品医疗器械监督抽验考核评价管理办法,增强监督抽验,充分发挥打假治劣的技术支撑作用;建立评价性抽验和监督性抽验的计划编制、执行主体、考核管理相互分离和相互制约的机制,强化对监管薄弱地区和薄弱环节的技术监督;建立检验报告的分析报告制度,实现对全市药品医疗器械安全状况的提前预测和预警,为监管决策提供技术依据。

3、切实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

站好最后一班岗,履行好“综合监管,组织协调和对重大事故处理”的职责;结合机构改革食品职能的划转交接,积极探索,逐步建立职责清晰、运转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4、加强队伍建设

按照建设一支“精干、廉洁、高效”的行政监管人才队伍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监管人员进行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培训,实现食品药品监管队伍素质进一步优化,干部的政治思想气质显著提高;人员知识结构、专业结构进一步改善,综合管理能力明显加强,造就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良、作风清正、纪律严明、行动快捷的食品药品监管队伍。

5、贯彻落实好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继续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正行风软环境建设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建立以执法有依据、行为有规范、权力有制约、过程有监控、违法有追究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执法责任制度体系;建立行政许可和行政执法层级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行政事权划分和行政执法权限,实现科学的层级管理与监督制约机制;健全重大行政处罚决定和重大行政许可决定的备案制度,强化行政执法督察;完善许可事项行政 5 审批监督机制约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实现阳光行政;做好行政执法案件、案卷督查工作,实行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定期开展案例分析、互帮互教活动,规范自由裁量权,研究探索细化、量化、切分裁量尺度,尽可能的减少自由裁量的空间和弹性,大力提升依法行政水平。

6、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

继续深入开展药品经营、使用单位远程数字监管系统的引导推广工作,为最终实现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的信息化监管摸索、实践。并积极探索一网多用的模式,为履行新职责做好前瞻性的工作。

7、进一步推动地方医药产业健康发展

根据“依法行政、服务在先、监管并重”的原则,进一步转变观念和工作作风,强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意识;积极参与蛟河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工作;全面支持政府扶持当地医药行业的想法和做法;依法履职,突出服务,规范、整合、扶持、引导蛟河医药行业健康发展。

8、扩大宣传覆盖,整体提升社会影响力

经常向市委、市政府汇报工作,让领导知道我们在干什么;多以政府名义下发各类公文,让政府各部门知道我们在干什么;及时更新局门户网站,让全社会知道我们在干什么;谋求与广电 6 局合作,尝试设立药监执法在行动、违法企业曝光、安全用药知识讲座等栏目,在宣传自己的同时,增加相对人的违法成本。

9、争取多方支持,改善工作条件

在下步工作中,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进一步改善执法办公条件,不断提升我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水平。

在2011年里,我们要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扎实工作,开拓创新,以对党和人民负责的精神,认真监管我市食品药品市场,严厉打击涉食药械违法犯罪活动。同时,积极为企业服务,为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3.武乡县地震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思路 篇三

一、“十一五” 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取得的成绩

“十一五”期间,市委、政府高度重视工业发展,将“工业强市”发展战略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工业经济呈现总量扩张、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企业活力增强、工业经济增长势头强劲的良好发展态势。信息化推进加快,通信事业快速发展。

(一)工业经济超额实现“十一五”目标。2010年全市全部工业总产值预计实现250亿元,比2005年累计增长172%,年均增长22%;增加值预计实现118亿元,比2005年累计增长140%,年均增长19%。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仍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中工业经济年均增长15%,增加值达98亿元的预期目标超额实现。

(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企业体制机制创新效益提高。不断深化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革,精心组织,因企制宜,列入省级考核的138户新一轮改制企业,已全部完成。改制后的企业,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企业活力增强,效益提高。

(三)非烟工业迅猛发展,工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非烟工业发展迅速,比重大幅提高,非烟产业增加值在全市规模工业中的比重从2005年的44%提高到2010年的80%,工业经济稳定性增强,“一烟独大”的状况大为改观。优势产业较快发展,“三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四)实施战略重组整合,优化配置资源。“十一五”期间,**卷烟厂先后与红河卷烟厂和红塔集团实施战略重组,卷烟利税由2004年重组前的12.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5亿元,相当于用5年时间再造了一个卷烟厂。加强煤炭、铅锌等战略资源的重组整合力度,集中配置到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形成各具特色的工业发展基地,有力地带动了全市和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炭企业由2005年的377对矿井整合为257对,铅锌资源主要集中到云冶和昊龙两大集团。战略重组整合为企业做强做大,高效利用资源,延伸产业链、提供了有效途径。

(五)信息化工作推进加快。电子政务全面推进,政务网络建设初具规模;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全面完成;电子政务办公全面施行,行政效率显著提高;覆盖市县的视频会议系统全面建成;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得到加强,政府信息全面公开;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办理试点启动;市级电子监察系统完成建设。政务信息查询系统稳定运行,畅通了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渠道,认真开展信息系统安全检查,实施了安全等级定级和风险评估,确保了信息安全。

(六)通信事业快速发展。无线电管理体系全面构建,无线电装备得到进一步改善;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十一五”期间,我市共投入资金20多亿元,基本建成了以光缆传输为主、数字微波和卫星通信为辅的信息传输网络框架,通信网络综合能力实现由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单一业务向多样化业务的转变,通信基础业务传输、语音、数据与互联网已覆盖全市所有县区、乡镇和部分行政村。移动通信快速发展,手机信号已覆盖市、县、乡、自然村及高等级公路和铁路沿线。

二、“十一五” 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存在的困难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优,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我市工业经济存在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企业规模小、龙头带动作用弱,精深加工产品少、市场竞争力弱,工业经济外向程度低,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

(二)工业投入严重不足。我市市、县两级政府用于重大工业项目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节能减排等方面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工业固定资产投入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的比重较低,工业发展后劲乏力。

4.武乡县地震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思路 篇四

十二五规划设想

巴州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二〇一〇年十二月六日)

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统一安排部署和自治区发改委《关于开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新政发[2009]173号)要求,巴州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牵头组织有关部门,邀请自治区安科院参与,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纲要》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做好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为依据,对巴州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完成情况进行了评估,对巴州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进行了编制,为实现巴州的安全生产长远规划目标奠定了基础。

一、巴州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完成情况

“十一五”期间,在自治州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州上下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民生优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国家、自治区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精神,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加大隐患排查、执法检查、宣传教育力度,杜绝了特别重大事故和重大事故,有效控制了较大事故和一般事故,实现了全州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趋向好转的发展态势,为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安定有序、安全稳定的生产生活环境。

(一)十一五规划进展情况及突出成效

1、“十一五”期间安全生产主要指标顺利完成 “十一五”期间,全州共发生各类事故4401起,死亡人数1251人,受伤2096人,直接经济损失1931.67万元,同比“十五”期间分别下降37.7%、19.5%、32.3%和35.6%。

(1)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逐年下降。亿元生产总值(GDP)死亡率由2005的1.31降至2010年的0.39,降幅70.2%,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

(2)工矿商贸从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得到有效控制。工矿商贸从业人员十万人死亡率由2005年的7.21降至2010年的5.33,降幅26.1%。

(3)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逐年下降。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万车死亡率由2005年的33.82降至2010年的8.15,降幅75.9%。

(4)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降幅较大。煤炭百万吨死亡率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百万吨死亡率由2005年的7.4降至2010年的0.78,降幅89.46%。

2、安全生产监管体系逐步健全

安全生产监管体系逐步健全,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和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10个县市(区)均成立了安监局,全部单设并升格为正科级。全州共有安监编制107人,实有103人;州安监局成立了执法监察支队,9个县市(区)安监局成立了执法大队,共编制29人,实有27人。各乡镇(街道)、村(社区)配备了61个专兼职安全监管人员。

3、安全生产责任体系落实到位

州长与各副州长、各县市、各相关部门和重点企业分别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书,完善“一岗双责”制度,把安全生产各项工作层层分解,落实到县市、乡(镇)、办事处(园区)、村(社区),落实到生产经营单位,在全州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向一级负责、层层抓落实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州人民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对各县市、各部门、部分大型企业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了检查考核。完善安全生产激励机制,提高 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奖金,至2009年表彰奖励经费达50万元。制定和完善了《自治州安全生产工作履职报告制度》等17项制度,实现了安全生产责任体系规范化、制度化。

4、应急救援体系逐步完善

自治州各级人民政府成立了应急管理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办公室)。全州现有应急队伍533支,配备适时可调动各类应急车270余辆,专业救援人员6081人,兼职救援人员7900多人。全州共编制应急预案3166个,基本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印发《应急知识手册》20000册,组织知识竞赛、演讲等,大力普及应急救援常识。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各级行政机构处臵突发公众事件水平和社会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5、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不断深入

道路交通以遏制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为重点,以“五整顿、三加强”为抓手,对国、省道和乡村道路强化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煤矿完善重大瓦斯隐患分级管理和监控机制,加强瓦斯防控现场管理,建立煤矿安全监控三级联网系统并投入使用;消防以人员密集场所、易燃易爆场所、高层及地下场所等为重点,对消防设施、消防车道、疏散通道进行集中整治,及时消除火灾隐患,建筑消防设施“三化”建设取得明显实效;加强对危险工艺生产装臵的安全监管,突出对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经营、运输、使用和废弃处臵等各环节监督,对化工园区和小化工企业进行了清理整顿;对地下开采矿山和尾矿库企业进行隐患排查治理,整顿规范矿山开采秩序,加强矿产资源勘探队伍和项目管理;建筑施工强化对施工现场安全监管,督促企业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和防范措施,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文明工地”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6、基层基础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深入开展创建“安全生产示范县乡村”、“平安畅通县区”、“平安农机县乡村户”活动和“安全社区”试点工作,已有2个县通 过国家“平安畅通县区”验收,3个县市分别通过国家、自治区级“平安农机县市”验收,6个县市经过自治区“安全生产示范县市”验收,77个乡镇(共92个乡镇)被命名为“安全生产示范乡镇(街道)”;加大安全生产投入,设立安全生产专项资金,对道路交通监控、车辆动态监管、隐患路段排查、消防队伍和设施、重大危险源监控等投入大量资金,全州的安全基础设施条件有了进一步改善;积极落实生产经营单位风险抵押金存储、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工伤保险缴纳、雇主责任险等国家经济政策;开展重大危险源的普查评估、登记建档和监控工作,完成重大危险源普查建库任务,全州共有重大危险源单位203个、重大危险源327个(含中央驻州石油企业重大危险源93个);在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消防等行业推行安全标准化试点。

7、安全宣传教育初显效果 大力宣传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营造“人人关注安全、人人珍爱生命”的社会氛围。认真组织开展了“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巴州行”、“安康杯”、“青年示范岗”,道路交通及消防“五进”、“道路交通安全宣传周”、“119消防宣传日”等活动,形成了政府构建平台、部门牵头组织、企业积极参与、上下联动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新局面。全州组织培训企业主要负责人、安管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40931人(2010年预计培训7500人),平均每年培训8000余人。企业认真开展了三级安全培训教育,尤其突出对新录用及转岗工人、农民工的安全教育培训,做到了先培训后上岗,提高了职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当前,受生产力发展水平、企业本质安全程度、从业人员素质、政府管理体制与机制、全社会安全生产意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巴州安全生产水平相对较低,安全生产基础依然薄弱,企业主体责任与政府监管、监察责任不够明确,深层次、历史性的体制障碍仍未破除,法规标准、科技服务、应急救援等支撑体 系尚不健全,监察执法能力有待提升,安全文化环境还需改善。全州生产安全事故仍处于“多发”阶段,突出表现为事故总量大、较大事故频发、职业危害上升,安全生产整体形势不容乐观。

1、安全生产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一些地方政府、企业对安全生产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缺乏足够的认识,存在重经济、轻安全的倾向;“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安全生产还没有成为绝大多数企业的自觉行为。

2、生产装备落后,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绝大部分企业安全生产投入不足,安全欠账严重,一些重大事故隐患得不到有效根治。近年新建的一些中小企业因为执行安全设施“三同时”规定不严格,安全条件不完善,安全投入严重不足,安全基础薄弱。随着城镇化的加速进行,部分高危行业企业周边安全间距不能满足国家标准规范规定,部分七、八十年代建设的地方中小企业厂房破旧、工艺落后、设备老化,事故隐患日益增多。

3、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安全生产问题突出,事故居高不下。巴州事故总量依然偏大,各类事故处于高发期,尤其是道路交通事故总量大、较大事故呈上升态势。部分县乡、石油专用道路、团场公路仍然处于失控漏管状态;交通管理科技手段相对落后,交通安全宣传不够深入,不能适应新时期交通安全工作的需要。随着巴州新型工业化、经济跨跃式发展的到来,工矿商贸企业事故必然呈上升态势。消防安全由于规划不完善、设施不健全、投入不足、机构队伍不到位宣传教育不深入等原因,火灾事故呈上升态势。巴州现有煤矿技术水平较低,多为炮采小型煤矿,采煤工艺的低下造成安全生产水平低,事故控制难度较大。

4、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差。全州每年约有数十万外来人员从事煤矿、建筑等行业的各类生产活动,这些人员大多数为农民工,文化程度较低、安全技能差,成为企业工伤事故发生的主要群体。加之巴州为少数民族聚居区,职业教育基础薄弱,产业工人整体素质不高。监管人员、从业人员和社会 公众应对突发事件的处臵和自我保护能力差。

5、安全生产技术支撑力量不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起步较晚,涉及面较窄。安全生产信息化水平较低,尚未建立全州统一的安全生产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科技支撑力量薄弱,基础设施落后,科研投入不足,成果转化率低。安全生产中介服务网络不健全,管理不规范,服务效果不明显。教育培训缺乏广泛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应急救援体系不健全,应急救援装备不足,应急预案缺乏可操作性,应急演练未实现制度化。

6、安全生产监管体系不够完善。巴州地域辽阔、路途遥远,自然条件较差,生产、经营单位点多面广,现有安全生产监管装备和人员,难以适应日益繁重的安全监管工作需要。目前,虽然自治州、县(市)两级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已基本建立,但还存在乡镇(街道)无专门安全监机构、无人员编制、专职安监人员问题,安全监管部门普遍存在工作经费缺少、办公条件较差、设备车辆缺乏,人员数量不足、业务素质不高、监管手段落后等问题,导致安全生产监管权威性不够、执法不力,安全生产法律、法规难以全面落实。

二、巴州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主要设想

(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时期,巴州将迎来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做好“十二五”时期安全生产工作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

一是随着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中央和自治区对巴州经济社会发展作了一系列重要的战略部署,巴州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为解决深层次、结构性、区域性的安全生产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证。

二是自治州党委、自治州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把安全生产摆在更加突出的位臵,为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提供了坚强保证。

三是随着“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巴州安全生产法制机制进 一步完善,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进一步落实,全民安全意识进一步增强,为做好“十二五”时期安全生产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与此同时,大批新工程项目开工建设,能源、建筑与原材料市场需求旺盛,公众聚集场所的数量和人口密度逐渐增加,发达地区的高风险产业不断转入,一些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生产压力将出现前所未有的严重形势。

一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安全生产的矛盾更加突出。巴州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经济增长方式在短期内难以改变。石油石化、矿山、电力、冶金、交通等传统和基础产业中,落后生产能力所占比重较大,安全隐患依然比较突出。

二是从业人员数量快速增长加大了安全管理难度。随着巴州新型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用工的需求越来越大,会不断增加对农民工的使用,从业人员数量和人员流动性进一步加大;由于农民工整体素质较低,安全意识和技能不能满足安全生产的需求,将会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管理难度,安全生产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三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对安全生产工作带来新挑战。随着巴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文化水平、法制意识、安全意识不断提高,从业人员更加重视自身的安全与职业健康,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安全管理工作的难度也进一步加大。

四是随着巴州境内道路通车里程大幅增加特别是部分新增国道线路的全面开通,机动车保有量大幅增加,新训驾驶人员急剧增多导致交通事故压力倍增。

五是职业危害给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国际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推广,需要生产经营单位继续改善劳动条件,减少职业危害,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给安全生产工作提出更高要求。

(二)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发展,创新体制机制,严格安全准入,加强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把经济发展建立在安全 生产有可靠保障的基础上;坚持预防为主,依靠科技进步,全面推进安全标准化,提高风险预控水平,提高公众安全素质,保障全民职业安全健康权益;坚持综合治理,加强监管执法,强化责任落实,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有效降低事故总量,切实改善作业场所环境条件,为巴州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创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

(三)规划目标

到2015年,事故风险预控水平进一步提高,安全生产监管执法能力、技术支撑能力和事故应急处臵能力进一步增强,公众安全素质进一步提高,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改善,事故总量进一步下降,特别重大事故和重大事故得到有效杜绝,较大事故得到有效控制,职业危害得到有效治理,安全生产总体状况持续稳定好转。

综合指标:

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比2010年下降49%以上(年均下降12.5%),工矿商贸企业就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十万人死亡率比2010年下降25%以上(年均下降5.6 %)。

专项指标:

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控制在4.9以下。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控制在0.25以下。

非煤矿山:从业人员事故死亡人数控制零增长。

危险化学品及烟花爆竹:事故死亡人数控制零增长。火灾:从业人员十万人死亡率控制在0.33以下。建筑:事故死亡人数控制零增长。

特种设备:万台事故死亡人数控制在0.86以下。农业机械:万台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2以下。

(四)主要任务

1、突出重点领域监管,实现事故总量下降。(1)煤矿

推进煤炭工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和采煤工艺,提升煤 矿安全生产综合保障能力,到“十二五”末,基本淘汰设计能力30万吨/年以下规模的小型煤矿。落实领导干部轮流现场带班制度,加强煤矿安全基层基础工作,推进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示范县(区)和示范矿井建设,大力开展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到2015年,全州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95%以上达标。落实井下用工总量、同一采区用工总量最高标准,控制和减少矿井井下人数制度。强化在建矿井安全监管,严格落实建设、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等相关方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严禁矿井建设项目转包和分包。加快煤与瓦斯突出综合防治工作体系建设,严格落实“四位一体”瓦斯区域防突措施,建立健全煤矿隐患排查治理长效工作机制。建设和完善煤矿六大系统,并于2013年前全部完成。积极推广壁式采煤体系和综合机械化开采等先进采煤技术。探索推广煤矿井下救生舱等避险设施及技术。

(2)非煤矿山

全面推进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力争到2015年底,金属非金属矿山标准化全部达到五级以上水平,大中型金属非金属矿山达到安全标准化三级以上水平。建设和完善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六大系统,2013年前完成试点,2015年前力争全部建成。2013年前三等以上尾矿库全部安装全过程在线安全监控系统。提高非煤矿山安全监管队伍执法能力、监管协调能力和督查检查能力。全面落实矿山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和从业人员先培训后上岗制度。

(3)危险化学品及烟花爆竹

制定化工行业安全发展规划,合理布局化工集中区或园区,到2013年州政府和重点县(市、区)政府制定化工行业安全发展规划,到2015年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全部进入化工园区。继续深化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对周边安全防护距离不符合要求的危险化学品企业实施搬迁。推动涉及危险化工工艺生产装臵、重点储存设施自动控制升级改造,推行危化品生产经营单位重大危险源自动监控技术,到2015年涉及危险化工工艺的生产装 臵设施全部建立有效、可靠的自动化系统或安全仪表系统。建立危险化学品从业人员就业条件准入制度。全面推进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到2015年,力争85%以上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标准化达标。推进集仓储、配送、物流、销售和商品展示为一体的危险化学品交易市场建设,到2015年化学品经营企业全部进入危险化学品交易市场。

(4)民爆器材

加强民爆器材在生产和流通领域的安全监管。解决民爆行业安全生产监控投入不足,监管手段落后的问题。加强民爆物品储存、运输、使用等环节的安全监管,鼓励民爆企业通过重组实现销售和爆破服务的一体化。

(5)道路交通

完善统一管理,分级使用,信息共享的城市、道路监控系统与车辆监控系统,到2012年,危险物品运输车辆,旅游包车和三类以上的班线客车,校车,重型货车、半挂牵引车安装使用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臵,2013年前落实道路建设安全设施“四同时”,2015年前落实城市道路建设安全设施“四同时”。深入开展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加强道路交通秩序管理,2015年严重交通违法发生率比2010年下降10%,无牌无证车辆在城市基本消除,在农村得到有效遏制。深化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强化农村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建设与管理,大力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开展创建“平安畅通县(市、区)”活动,2015年达到90%。以临水、临崖、急弯、陡坡路段为重点,完善道路标志标线、防撞护栏等安全设施,开展道路事故多发路段和道路交通安全隐患点段排查整治工作,并逐步延伸至农村公路。严格驾驶人准入和机动车检验机制,2015年完成州车管所驾驶人科目二智能化考试场建设和科目三实际道路智能化考试系统建设,实现全州机动车安全技术检测站与车管系统联网。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和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6)消防安全 加快城乡、开发区、工业园区消防规划的编制实施,将消防规划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到2015年,10县(市、区)、4个工业园区,焉耆回族白冶县焉耆镇、和静县和静镇、巴润哈尔莫墩镇,完成消防规划的编制、实施,全面建设消防站、消防供水、市政消火栓等公共消防基础设施,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大力发展以公安消防队伍为主体的多种消防队伍,到2012年底前,消除县级队站建设的空白点;健全完善装备保障体系,逐步实现装备发展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2015年底前,所有车辆、装备器材、个人防护装备达到编制要求。强力推进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大力加强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2012年,所有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和人员密集场所一般单位“四个能力”建设100%达标;全面夯实农村社区火灾“四个基础”工作。深化以人员密集场所、易燃易爆场所、高层和地下建筑、城乡结合部、棚户区、城中村、群租房、“三合一”场所等为重点的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政府挂牌督办重大火灾隐患年内100%整改销案。深入开展消防宣传“五进”活动,2015年底前,全州至少建成1个国家级消防科普教育基地,各县(市、区)至少有2所“消防安全教育示范学校”。

(7)建筑及市政工程建设

进一步完善建筑施工各方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制,加强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管理,开展起重机械、模板支撑系统和深基坑等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全面推行建筑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到2015年建筑施工现场安全质量标准化率达到60%以上。大力开展建筑行业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建筑行业安全生产信息动态数据库,健全安全生产信用体系和失信惩戒制度。规范建筑施工意外伤害保险制度,加强施工现场作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

积极推动城市供水、热力和城市公用安全设施“三同时”建设。深化市政公用设施隐患排查治理,加强城镇燃气设施、地下管网设施和施工作业的安全管理。加强对抢修、疏通水井、管道等特殊行业作业人员的安全培训,增强施工人员预防和处理中毒 窒息等事故的专业技能。

(8)农业机械

健全完善农业机械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到2015年,实现自治州与县(市、区)二级农机监理机构安全生产信息联网。积极推动“平安农机”创建活动,到2015年,实现30%以上的县(市)成为农业部“平安农机示范县(市、区)”,50%以上的乡(镇)成为自治区“平安农机示范乡(镇)”。加强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及队伍建设,加大农机安全监理基础设施及装备建设。实施拖拉机和农用挂车加装灯光信号装臵、粘贴农机安全反光标识、加装拖拉机制动贮气泵及管路装臵等安全技术新措施改造,改善提高拖拉机及机组制动、夜间被动安全防护和灯光照明等性能。深化农机安全专项整治,加强农机安全宣传教育和人员培训。实施农机安全监理公共服务体系项目建设。到2015年,全州60%的县(市)成为自治区农机监理规范化建设达标单位;全州农业机械挂牌率达到95%以上,驾驶操作人员持证率达到90%以上。

(9)特种设备

完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组织网络和信息化网络,构建动态监管体系。加强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的落实,强化责任追究,构建安全责任体系。建立以事故和风险控制为导向的重大隐患排查治理机制、重点设备分类监管和动态监控预警机制,完善特种设备事故管理和应急技术平台,构建风险管理体系。开展安全监察部门、检验检测机构安全绩效评价,构建绩效评价体系。到2015年力争达到重点监控设备监管率和重大隐患治理率达到100%。

2、加强企业基础管理,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加强企业安全达标监督考核。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考核,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高危行业企业要按规定提取安全生产费用,建设工程施工安全费用列入工程造价总预算,专款专用。鼓励企业采用先进安全管理模式和方法,提升安全管理的科学性和 规范性。进一步强化企业技术管理机构的安全职能,按规定配备安全技术人员。落实企业负责人安全生产技术管理负责制,强化企业主要技术负责人技术决策和指挥权。建立健全企业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及时排查治理安全隐患。强化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殊工种人员、农民工安全培训。严格落实“三级”安全教育和安全生产再教育制度,坚持持证上岗。积极推进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和安全生产诚信企业创建活动,到2015年建设6个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和10个安全生产诚信示范企业。

3、强化职业危害监管,保障职工安全健康。

建立健全自治州、县(市、区)二级职业安全健康监督管理机构,加强队伍及装备建设,完善职业安全健康监管规章制度,积极开展职业安全健康监管监察工作。依法取缔关闭不符合国家职业安全健康要求的加工作业场点和企业。加强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普查和申报工作,建立职业危害监管数据库,到2015年用人单位职业危害项目申报率达到80%以上。深入开展重点行业领域作业场所粉尘和高毒物品危害治理专项行动。全面开展职业安全健康宣传教育和专项培训工作。加强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的管理。加强企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企业职业安全健康监督员岗位制度。推动产生职业危害的企业在醒目位臵设臵公告栏,产生严重危害的作业岗位设臵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到2015年工作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告知率和警示标识设臵率达到90%以上。加强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到2015年工作场所职业危害监测率达到70%以上,粉尘、毒物等主要危害因素监测合格率达到80%以上。

4、加快监管体系建设,提升监察执法效能。(1)加强各级安全监管监察机构建设

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建设,2011年前自治州、县(市、区)二级安全生产监管及执法机构全部组建到位;2013年前乡(镇)、村、街道和社区安全监管站点全部组建到位。进 一步理顺和明确乡镇、街道等基层安全监管机构执法职责和工作程序,发挥乡镇、街道安全监管机构的基层作用。引导和要求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设立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机构,并将其纳入地方各级政府安全监管体系。

(2)建设专业化的安全监管监察队伍

充实各级安全监管监察机构编制,建立健全各级安全生产执法监察专业队伍。完善各级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人员选拔和培养机制,建立职业资格制度,实现监管监察执法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以岗位职责为基础,分级分类建立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执法人员岗位能力评价体系。完善培训机制,实施安全监管监察执法人员培训工程,到2015年自治州、县(市、区)、乡(镇)三级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执法人员的执法资格培训及持证上岗率达到100%,安全监管监察执法人员定期实训覆盖率达到100%。落实各级安全监管监察执法人员到企业挂职锻炼制度,到2015年所有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执法人员均在相关行业领域企业挂职锻炼三个月以上。

(3)完善安全监管监察执法工作条件

推进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安全监管装备标准化建设,按配臵标准和配备重点,各级安全监管机构基本配备主要监管专项设备,加强对企业安全生产的现场监管和技术指导。力争到2015年,自治州、县(市、区)二级安全监管机构标准化建设达标率分别为80%和70%。加快推进安全生产信息系统二期工程建设;建成开通全州各级安全生产信息网站;依托重大危险源普查,完善全州重大危险源数据库和重大危险源信息管理系统,建立重大危险源动态信息监控和重大隐患排查治理联动的信息化监管体系;构建各级安全监管监察、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机构信息化共用共享支撑平台和保障体系,实现全州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信息化。

(4)完善安全监管监察方式

分行业领域实施安全生产基本情况调查,建立基于企业风险的分级监管监察机制,深入开展重点行业领域执法监察行动,实 现安全监管模式从传统被动反应型向现代主动应对型的转变。建立企业安全生产信用挂钩联动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告发生重特大事故、存在重大事故隐患整改不力的企业名单。实行高危行业从业人员资格核准制度。建立高危行业高风险领域特种作业人员安全信用评价体系,强化特种作业人员的监督管理,对安全信用度低的特种作业人员实行退出制度。完善各级政府安全生产信息门户网站,推行安全监管监察执法政务公开,实行安全生产政策法规、项目审批、监察执法、安全检查、事故处理、隐患排查治理分级管理和挂牌督办等政务公告公示制度。建立完善企业安全生产绩效评估制度,推进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公开。

5、完善技术支撑体系,提升技术保障能力

建立巴州安全生产检测检验分中心。大力发展安全生产技术服务产业,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中介机构的管理,推动安全生产专业服务机构规范发展。实施安全生产专业服务机构对中小企业的安全生产技术援助和服务示范工程,协助中小企业建立自主安全管理体系。开展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试点,完善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到2015年注册安全工程师人数达到300人以上。

6、健全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应急保障水平(1)推进应急救援指挥协调机构建设

加快自治州和县(市、区)二级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指挥机构建设,加强应急救援和应急管理工作,2012年,自治州、重点县(市、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全部建成。建立完善自然灾害预报预警预防联合处臵机制,严防自然灾害引发安全生产事故灾难。落实救援队伍社会性补偿机制,推动中小企业与专业救援队伍签订救援协议。

(2)加快应急救援基地及队伍建设

依托公安消防队伍建立政府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加快自治州、县(市、区)两级政府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和专业消防队伍建设,建成5个县(市、区)综合应急救援大队。鼓励和支 持化工企业聚集区、矿山资源聚集区开展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一体化示范建设。

(3)建立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与应急指挥平台体系

按照“一案三制”体系建设要求,积极开展应急预案的编制审核和备案工作,到2015年,重点行业领域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备案率达到100%。完善企业应急预案与政府应急预案衔接机制,建立健全应急预案数据库,加强各类安全生产应急演练和培训、宣传教育。建立完善企业重大危险源动态监控及预警预报体系,定期开展安全生产风险分析与评估。建立各地安全生产应急预警机制,及时发布本地区安全生产预警信息。

(五)重点工程(项目)

1、安全生产监管执法能力建设工程

(1)加强安全监管队伍建设。充实完善安全监管部门内设机构,力争到2015年实现州安全监管部门编制人员不少于30人,县(市、区)安全监管部门编制人员不少于12人,乡镇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监管人员2-3人。州、县(市、区)全部成立安全生产执法支队、大队,支队编制人员5-10人,大队编制人员4-7人。各类工业园区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监管人员。

(2)加大各级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基础设施、装备及支撑体系,完善监管监察执法必要专用安全生产执法车辆、现场监督检测设备、事故现场调查取证与分析设备、个人防护用具、办公设备,在2015年前实现州、县(市、区)两级安监部门办公用房达标率100%,监管执法装备配备达标率分别达到80%和70%以上。

2、安全生产支撑能力建设工程

(1)推动“金安”二期工程项目开展。加强州、县(市、区)安监局办公楼局域网系统、网络机房、电源系统等辅助设施建设,2015年前,完成自治州和县(市、区)末级节点的扩充和延伸。

(2)加强安全生产技术检测检验机构建设。依托自治区安全生产检测检验中心,建立巴州安全生产检测检验分中心,配备 相应检测检验人员和设备,开展全州职业危害、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等检测检验与鉴定工作。

(3)推动重大危险源动态监控系统项目开展。配合自治区构建全区重大危险源动态监控系统的网络平台,建立连接自治区及地(州、市)、县(市)重大危险源监控网络系统。

3、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工程

(1)建立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建立完善自治州、和静和轮台县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和基础设施;配合有关部门,建立国家级轮台油气田救援南疆基地、自治区级南疆石化救援基地、应急救援物资装备南疆储备库,按标准配备装备,有效应对各类安全生产事故,并为应对其他灾害提供有力支持。

(2)加强现役公安消防队站及装备建设。2012年底前,新建尉犁县、若羌县、且末县、和静县、和硕县、博湖县现役公安消防中队,配齐车辆装备器材,消除县(市、区)队站建设空白点。

4、化工行业发展安全保障建设工程

(1)实施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项目。建设信息化监管危化品安全的基础设施以及覆盖全自治州危化品生产、使用、销售以及监管环节的信息化网络通道,实现对全州剧毒品、非药品类易制毒品、烟花爆竹、民爆器材等流向监管的信息化。

(2)实施化工行业安全发展规划项目。进一步推动全州化工重点地区制定化工行业安全发展规划,合理布局化工集中区或园区,到2013年自治州、轮台县、和静县和库尔勒市制定化工行业安全发展规划,将其纳入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5、道路交通安全监控建设系统工程

(1)建设道路交通监控指挥系统。在全州主要国、省道安装电子监控系统,设立电子卡口等设施基础上,完善监控功能,补充、扩大路面管控范围,提高路面查控能力,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畅通。

(2)推进道路交通管理决策服务系统建设。配合自治区搭 建汇集公路建设、运管、保险、税务、危化品运输、机动车驾驶人交通违法、交通事故等信息为一体的运行平台,整合交通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3)积极推进道路交通物联网示范工程建设。选择州部分重点路段,安装数字摄像机、智能信号机等一系列现代化信息传输设备,实现实时采集各路段的交通流量数据和路况信息,提高道路交通通行环境预警能力。

三、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将安全生产纳入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同步明确安全生产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在发展中落实安全,在安全中促进发展,实现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和良性互动。建立健全州、县两级安全生产规划体系,以安全生产规划协调、统筹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安全生产工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安全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重点行业的企业重组和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彻底淘汰安全性能低下,危及安全生产的落后产能,大中型企业要制定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安全生产规划,鼓励和引导重点行业领域着力推进安全管理方式手段创新,全面改善作业环境与条件。

(二)安全监管,法治先行

严格落实国家、自治区安全生产法规、规章,为自治州安全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科学监管,建立完善安全生产行政执法问责、联合执法、执法绩效评估与奖惩等制度,严格执行重大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加强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加强高危行业建设项目安全生产准入会商制度,严格落实外包工程等安全管理制度,严格安全准入,依法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等影响安全生产的行为,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三)各司其责,落实责任

逐步理顺综合监管与专业监管、安全监管与行业管理的职责 分工,建立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协调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各级安全生产委员会的综合协调作用。强化安全生产控制目标指标考核,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安全生产责任体系,重点加强县乡两级政府安全责任落实。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一票否决”的管理考核监督机制。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属地管理,对当地企业包括中央驻疆企业实行严格的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和管理。落实企业负责人事故任职资格终身否决制度。强化生产过程管理的领导责任,严格落实企业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成员轮流现场带班制度,煤矿、非煤矿山要有矿领导带班并与工人同时下井、同时升井。推行安全生产违法企业“黑名单”制度,在项目核准、用地审批、证券融资、银行贷款等方面予以限制和制裁。

(四)增加投入,创新机制

将安全生产所需经费纳入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政府投资计划。各级政府要将每年财政收入的1-3%作为安全生产专项资金,优先保障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设施、装备和经费到位。建立工伤保险与事故预防相结合机制,实行行业差别汇率和企业浮动费率机制,促进企业加强事故预防控制。落实高危行业企业全员安全风险抵押金制度,进一步推进矿山、化工等高危行业领域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工作,建立企业安全生产群防群治、风险共担机制。鼓励银行对有偿还能力的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安全标准化达标企业安全技术改造项目予以贷款支持。落实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制度。严格执行事故伤亡赔付法律制度,进一步加大企业违法违规和事故成本。

(五)科技兴安,加强保障

依托自治区安全生产科研机构,以矿山、危险化学品、城市交通、职业危害等行业领域为重点,积极开展巴州安全生产的关键制约因素研究。围绕重点行业领域,推进安全生产技术改造,促进安全生产技术的更新换代和关键技术的重点突破。整合全州安全生产科技资源,吸引社会科技资源进入安全生产领域,增强 安全生产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培养高危行业专业人才和生产一线急需技能人才。积极发展安全生产职业技术教育,鼓励和支持企业办好技工学校,变招工为招生,为高危行业培养更多专业技术人才。完善自治州安全生产专家库,加强高层次安全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对安全生产的智力支持。

(六)广泛参与,舆论监督

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的作用,依法维护和落实企业职工对安全生产的参与权与监督权。鼓励单位和个人监督举报各类安全隐患和各种安全生产非法违法行为,对有效举报予以奖励,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拓宽和畅通安全生产社会监督渠道,设立举报信箱,统一和规范“12350”举报电话,接受社会公众的公开监督。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对舆论反映的热点问题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整改。

(七)加强合作,增进交流

跟踪区内外安全生产发展前沿动向,加强信息交流与人员培训,积极争取巴州安全监管干部赴内地安全生产先进市考察培训,学习借鉴区内外安全生产先进经验与成果。围绕巴州跨越式发展的主题,邀请区内外有关专家参加,组织开展“安全与发展”、“安全与环境”、“安全与资源” 专题论坛。

(八)综合评估,加强考核

5.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篇五

十一五及2010年工作总结 一、十一五期间工作总结

十一五期间,转龙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突出特色和优势,狠抓工作落实,圆满完成了“十一五”各项规划指标。

(一)经济态势发展良好,蚕桑产业不断壮大

五年均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财政收入730万元,较2006年增长40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4253元提高到6357元,增加2104元。在产业发展方面,以打造“四川蚕桑综合效益第一镇”为目标提升蚕桑综合效益,大力发展蚕桑产业、桑园家禽养殖业和桑园蔬菜种植业,“转龙镇现代蚕桑综合效益示范园”成效明显。全镇桑园面积由2006年10000亩增加到14000亩,土地流转面积达到5600亩。桑园亩产效益从2006年的1500元提高到2500元。

(二)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城乡面貌明显改善

一是按照“五个一致”圆满完成了房屋、集体建设用地、承包地、林地、集体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确权颁证到户。二是完成了神仙桥村、大桥村土地综合整治,启动了仁和村、桑园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三是利用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项目资金加强了道路、水利、城乡环境整治、技术培训等工作,有效地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四是组建了村民议事会和监事会,民主选举了村(居)民议事会成员341人,监事会成员56人。

(三)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各项工作有序展开

认真落实各项惠民政策。新型农民养老保险参保14000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16960人。完成115户灾后农房重建和324户灾后农房维修加固;低保“应保尽保”;改造贫困户土坯房90户。发放计划生育家庭关爱基金37万元,完成了四川省计划生育统计质量监测点及计划生育创国优相关工作。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有力维护了社会秩序,成功处理历史遗留问题老案难案12件。

(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一般乡镇跨越发展 一是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共改(扩)建道路105公里,整治病险水库7座、塘堰55口、新建(整治)沟渠40000米。二是努力推进场镇建设。完成了转龙镇“回乡创业园”一期工程建设,场镇面积达到30000平方米。三是深入开展环境整治。基本达到了农村“四清”、场镇治理“六乱”的基本要求。

(五)切实改善投资环境,招商引资初见成效

认真落实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办复率100%。顺利通过了“五五普法”检查验收。盘活了转龙色素厂、高光丝厂、转龙丝厂,成功引进了成都金福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四川西金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都金桑缘农业公司等龙头企业。通过企业带动,蚕桑综合效益得到有效提升。

(六)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及党的建设得以加强

深入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制,实行重点工作责任制、重点工作进度通报制。深化“三务公开”,坚持“三会”开放,完善村级目标考核办法,严格坚持村(社区)支部书记民主评议制度、村(社区)两委班子及成员绩效与民主评议“双末位”考核制度,加大对考核结果的运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实施了农村党支部“向心力”工程、建立了“两议员”制度及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在村级自治事务决策与管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抓好了“四项监督制度”的学习与执行,做好了灾后重建、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的监督检查,做到从源头上防治腐败。

二、2010年工作总结

(一)突出蚕桑特色,打造综合效益

转龙镇现代蚕桑综合效益示范园已初具规模。全镇养蚕1.6万张,出栏桑园鸡60万只,发展桑园中药材(紫苏)2000亩,桑园的亩产效益从1500元提升到2500元,桑园综合效益达到8000万元。继续打造“十里桑海长廊、现代丝绸之路”旅游休闲观光环线;完成了神仙桥城乡统筹示范点风貌整治工作。

(二)推进“四大基础工程”,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完成了农村制度改革工作。做好了村级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融资工作。组建了村民议事会和监事会。完成了神仙桥村、大桥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项目区内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新(改)建道路16公里、新(改)建沟渠26000米、整治塘堰98口,新建聚居点2个集中120户人;启动了桑园村、仁和村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建设。

完善了回乡创业园一期工程配套设施,场镇面积达到30000平方米,有效地聚集了转龙人气。抓好了回乡创业园二期建设启动工作。启动了淮金竹路改建工程,完善了村组道路新(改)计划,做好了转隆大道前期准备工作。整治病害水库6座。

(三)强化民生工作,推动和谐发展

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四川省计划生育统计质量监测点及计划生育创国优相关工作顺利完成。劳动就业率92.93%。推进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建设,成功处理历史遗留问题老案难案6件。

(四)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和党的建设

认真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及创先争优活动,取得了很好的实效。通过“三集中、三分散”培训,有效地提升了农村党员的综合素质,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推进新型基层治理工作,规范组建了村(居)民议事会和监事会。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党员干部发展意识、创新意识还不强;二是影响发展的矛盾和问题还存在;三是城镇的规划、建设、管理与经济发展的速度不相适应;四是政府工作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五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较差,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较低。

十二五及2011年工作打算 一、十二五期间工作打算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进城乡统筹,提升蚕桑综合效益,促进转龙快速发展。

(二)主要目标

以规划为龙头,以项目为抓手,以实现蚕桑产业化发展为重点,形成蚕桑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三驾马车”助推全镇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旅游特色化”,把转龙建设成为“西部桑蚕第一镇,田园都市休闲谷”。

(三)工作措施

1、引进企业,提升蚕桑综合效益。突出特色抓好农业招商工作,扎实推进转龙镇“现代蚕桑综合效益示范园”建设,促进蚕桑产业的广度深度开发,努力实现做大产业、做强企业、做响品牌,打造“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高端产业。

2、依托项目,塑造镇村建设新形象。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及村级公共服务等项目,统筹推进城镇和聚居点建设,打造“成都田园式宜居小镇”。

3、发动群众,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群众投工投劳及争取项目资金,彻底改变全镇道路、水利等基础条件,夯实蚕桑产业发展基础。

4、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和业务水平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5、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党的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二、2011年工作打算

(一)工作思路

认真落实全县党政联席会议精神,切实增强规划意识、项目意识、市场意识,突出蚕桑特色,增添工作措施,实现蚕桑产业良性发展,综合效益稳步上升。

(二)奋斗目标

通过发展蚕桑养殖业、桑园生态家禽养殖业、桑园林下种植业、蚕桑文化旅游业,形成“生态立镇,产业强镇,特色兴镇”的发展格局。初具“西部桑蚕第一镇,田园都市休闲谷”形态,成为金堂县丘区城乡统筹示范镇。

(三)工作举措

1、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依托农业产业化企业,切实抓好传统蚕桑种植业的技术指导,进一步出台桑园种植业与养殖业鼓励政策,壮大与蚕桑相关的种植业与养殖业的规模。2011年,全年力争养蚕1.8万张,出栏桑园鸡80万只,种植紫苏2500亩,蚕桑亩产效益达到3500元。

2、进一步加快场镇建设和中心村建设。全力做好回乡创业园二期建设,新建聚居点2个,集中农户300余户。

3、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土地整理项目区道路、水利建设;完成淮金竹路改建工程;力争启动转隆大道建设。完成50%沟渠、塘库堰维修工作。

6.乡镇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计划 篇六

“十五”工作总结和“十一五”工作措施及

打算

“十五”期间,我们**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团结带领全镇人民,把握机遇,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加快发展,全镇呈现出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事业兴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较好地完成了“十五”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十五”期间工作回顾(一)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五年来,全镇上下以“建设经济强镇”为目标,认真贯彻县委提出的“三二一”总体工作安排,严格执行“三个一”的工作办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奋进,锐意创新,推进了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十五末,预计全镇财政收入1766.7万元,比“九五”末增长125 %;预计全镇农业总产值完成2.86亿元,比“九五”末增长29%;预计全镇企业总产值完成24.6亿元,比“九五”末增长242 %;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39元,比“九五”末增长55%。实现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商品流通日趋活跃,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4被授予“经济工作红旗乡镇”荣誉称号,确保了红旗乡镇“四连冠”。

(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我镇认真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三大工作重点,在稳定粮油生产的基础上,以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为总抓手,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努力提高农业机械普及程度,增加农业的产出率和经济效益。一是抓住粮食生产不放松。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建设优质粮食生产基地,粮食作物实现了全面丰收。到“十五”末,预计粮食总产量达到42988吨,其中小麦22114吨,玉米16776吨,花生9614吨,棉花18吨,大牲畜存栏8860头。二是围绕突出发展设施农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种植效益。“十五”末,全镇冬暖式大棚可达到6300个,桑园3200亩,林果8000亩,奶牛1432头。连续四年获全市设施农业建设先进单位,2004获奶业富民工程先进单位荣誉称号。三是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突出水利设施、林网、世行项目、山区开发等重点项目建设,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实现农业全面丰收。累计修筑田间生产路124公里,完善道路林网和丰产林10000亩,土地整理10000亩。对上争取的1701万元的凤山峪岭土地整理项目,顺利被国土资源部批准,开发资金陆续到位,正在抓紧施工。四是引导农民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按照“一村一品”的要求,创新农村经济组织形成和经营方式,积极发展民营经济,壮大龙头企业,抓好特色村和专业村培植,帮助农民发展合作组织,目前全镇申请注册14个协会,解决了一家一户办不好、办不了的问题,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五是加大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力度。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业向产业化和集约化生产发展,先后培训农民200户,辐射带动2000户,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三)工业经济运行良好 按照“巩固、发展、提高”的方针,大力实施“工业立镇”战略,突出三个“亮点”工作,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1、强化招商引资重中之首的地位。我镇立足实际,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招商方式,五条路子招商引资。一是全党动手,全民发动,形成了浓厚的招商氛围。进一步调整充实了分工领导和招商办工作人员,组织了几个专业招商队伍,分几路先后到温州、南阳、江阴、无锡、青岛等发达地区定点招商,形成招商引资的整体合力。二是依托现有企业的嫁接改造、技改扩建上项目。鼓励引导企业抓技改,扩规模,上项目,突出企业招商主体地位。三是加大环境建设力度,尽可能创造一切有利条件,争取新汶矿业集团华丰煤矿延伸产业链上更多的项目,吸引更多的客商前来投资。四是引导地方大户提高境界,吸引民间资本上项目、办实业。五是利用现有资源进行项目策划包装,吸引外商投资。引进了一批大企业和著名品牌,特别是利用外资规模和质量有了新的提高。“十五”末,引进总资产15亿元,年产水泥300万吨的泰山水泥、矸石热电厂、椰风矿泉水、裕龙塑胶、明达纺织等项目26个,实际利用资金4亿元,其中过亿元的项目2个,过5000万元的项目4个,可利用外资达到1000万美元,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亿元。2001年至2004年,连续四年获全县“招商引资先进单位”和“固定资产投资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03、2004连续两年获全市招商引资工作先进乡镇。

2、提高现有企业经济运行质量。一是狠抓了大项目建设与规模企业培植,围绕煤炭电力、汽车配件、电线电缆、建筑建材、食品加工五大优势产业,拉长产业链条,千方百计做大做强现有规模企业。二是加强企业管理,在安全生产的前提下,确保建成的大项目满负荷运转,产生最大效益,实现了产量效益稳步增长,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三是把现有企业经营放在突出位臵来抓。围绕企业质量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抓好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到“十五”末,全镇预计实现企业总产值24.6亿元,比“九五”末增长242 %;可实现销售收入24.2亿元,利税2.6亿元,利润1.8亿元;规模以上企业可实现产值8.2亿元,销售收入8亿元,利税1.5亿元,利润8000万元。

3、全力抓好民营经济,膨胀企业规模。一是抓招商引资,促民营经济发展。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宽招商引资路子,突出企业招商引资主体地位,实行以商引商。二是抓企业管理,促民营经济发展。实施“培强、扶弱、递进”工程,深入各企业,帮着企业找原因、求对策,帮扶企业快速发展。三是抓项目服务,促民营经济发展。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全力靠上,帮着企业解决在建设和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四是抓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促进民营经济发展。镇里积极引导个体私营大户走出去,开阔眼界,提高他们的发展欲望,打破“守旧”的思想,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促进企业规模的快速膨胀。到“十五”末,全镇私营企业预计达到118家,比“九五”末增长220%;个体工商户可达到1372户,比“九五”末增长39%。

(四)城镇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我们以建设全国城镇建设重点镇为契机,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华磁联线开发和城建“九高”标准要求,围绕“提升改造老城区,开发建设新南区”的总体格局,实施多元化投资、市场经运作、全方位启动的建设战略,优化城区发展环境,搞好城区综合开发,不断完善镇村基础设施。先后投资6.5亿元,启动了四项工程:一是实施城区畅通工程。运用市场化手段多方筹措资金用于城镇开发,修筑了财源大街、白土厂街、华崔路、东凤路、华爵路、华曲路等13条53公里,全面实现城区道路联网。二是实施城区绿化亮化工程。对城区道路,精心设计,科学布局,合理搭配,力争实现“一路一景、一街一色、一区多品”,打造城区绿色走廊。共架设路灯422盏,铺设彩砖10000平方,绿色面积26800平方,安装广告牌400块。投资60万元,新建了占地3000平米的府前公园,美化了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三是实施城区安居工程。镇里多方筹集资金上亿元,修建居民宿舍楼80余栋,实现了城区居民住房公寓化,改善了城区居民的住房条件。四是打造区域经济发展平台工程。华丰镇狠抓了项目聚集区基础设施建设,搭起了“两路一区”的主框架。近年来,投资1860万元修建了泰山大道、华晟路、裕龙路、椰风路、泰龙路等6条道路,在路通、灯亮、美化、绿化上下大力气。并在主要道路两旁铺设了彩砖,进行了绿化美化。完善配套项目区的基础设施。启动了项目区管委会办公楼,投资150万元,完成了占地10000平米的泰龙广场一期工程建设,生活区建设已进行了前期规划,现在园区内基本实现了“四通五化”,增强了项目区对镇域经济的辐射带动功能。目前,共引进项目30余个,项目区企业总产值达到6亿元。项目区经济成为华丰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华丰最具生机和活力的经济形式。我镇2003年获山东省中心镇建设示范镇称号,2004年获“全国城镇建设重点镇”荣誉称号。

(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是大力实施科教兴镇战略。强化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教育投入,多方筹集资金680万元,先后修建东营、白土厂、崔村、良父、高庄等教学楼6栋,全面实现校舍楼房化,校舍危房改造工作走在了全县乃到全市的前列,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学校内部管理得到了加强,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小学升初中和中考成绩连续几年名列全县前茅。二是狠抓了计划生育工作。严格落实人口目标责任制,抓好晚婚晚育、流动人口、优生优育三大工作重点,在全县和全市计划生育考核当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三是坚定不移地抓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提高医疗水平。解决好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农民参保率达到90%以上。四是加快有线电视和通讯网络的推广普及。各项辅助设施正在建设当中,电话装机容量明显提高,有线电视覆盖率达到了85%,通讯网络覆盖全镇。五是全力抓好农村道路村村通。我镇抓住国家补助村村通道路的机遇,积极发动,加快建设,全镇56个行政村实现道路联网。六是做好民政优抚和劳动保障工作,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增强就业和再就业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七是抓好社会稳定,加快平安华丰建设。按照县委提出的“治标又治本,扶正又压邪,顺茬不戗茬”的原则,转换机制,构建了“大综治、大信访、大稳定”的工作格局。按照分线作战的办法,筑牢社会稳定基石。抓好地企协调线,有效处理项目征地、压煤搬迁、企业发展与群众利益产生纠纷的问题,实现地企双赢;抓好民族发展线,积极支持民族村的经济发展,为民族村争取项目、争取资金,增进民族团结;抓好农村稳定线,通过综合整治,信访法规宣传,超前化解人民内部纠纷,确保农村稳定。八是推进三个文明建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全镇实施了、争创文明乡镇、文明片区、文明村、文明户梯级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群众性的娱乐宣传活动,通过评选好媳妇、好婆婆、好妯娌,群众的遵纪守法意识和文明意识进一步增强,促进了文明、卫生、平安华丰建设。

二、发展中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是农业产业化水平还不高,农民收入增长不快。特别是优质农产品和龙头企业较少,加工能力不强,市场流通不畅,从一定程度是制约了农业效益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二是财政调控能力还不强,地方财力紧张,吃饭财政的状况仍然存在。在确保工资发放的情况下,没有宽裕的资金用于社会事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

三是经济发展的制约性因素较多,城镇化发展水平还不高,聚集和承载能力还不强,投资和融资机制还不活,二、三产业发展还不快,制约了经济发展速度的进一步加快。

四是经济发展后劲不足,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和潜力还没有充分地挖掘出来,个体私营企业发展较慢,企业家队伍不平衡。外向型经济发展缓慢,利用外资数额不大。

五是经济总量偏小,经济结构还不够合理。高技术含量、高附加、高市场占有率的企业和产品不多,市场竞争力不强,骨干企业优势不明显,产业形不成规模,个别企业质量运行不够高。

六是企业管理还处于粗放管理阶段,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质量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意识不强。

三、明确“十一五”时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任务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镇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具有许多有利条件。从国际形势看,世界格局继续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国际多边贸易的自由化趋势不断增强,国际资本运行与投资的高流动性特征更为突出,世界范围的经济结构调整重组步伐加快,今后几年,预期全球经济总体上趋好,但波动性较大,竞争将更加激烈。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资本的转移,经济全球化的扩展和新型产业的发展,社会经济总需求持续扩大,这些为我国加快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从国内环境来看,“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将出现重大转折和良好发展势头,中央财政政策将进一步向农村倾斜,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快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农村经济带动战略,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从我镇情况看,近年来,全镇上下紧紧扭住发展不放松,加快农业产业化、企业规模化、社会效益化进程。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建成投产或投入使用,个体经营快速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十一五”期间,华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富民强镇。富民就是把实现人民富裕幸福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立脚点,努力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增加人民收入,扩大劳动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发展公益事业,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让人民在经济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强镇就是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全方位扩大开放,着力增强产业创新能力、流通辐射能力、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把我镇经济总量较大的优势进一步发展为综合竞争力强的优势,逐步实现从经济大镇向经济强镇的大跨越。

根据这一总体要求,提出“十一五”期间预期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全镇农业总产值达到4.5亿元,企业总产值达到65亿元,财政收入达到 4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000元,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提高经济产业化水平,综合经济实力,力争跨入全省百强镇行列。要实现上述奋斗目标,五年看头年,起步最关键。只要我们认清形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顺应潮流,把握机遇,开好头,起开步,加大工作力度,就一定能够克服发展中的各种困难,乘胜前进,夺取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新胜利。

(一)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努力提高经济综合实力 坚持以发展为主题,在发展中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保持快速发展,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发展壮大规模经济,不断提高经济素质和质量,从整体上提高华丰经济的竞争力,营造新的发展优势。

1、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战略。以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中心,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重点,加快建设高效农业,外向型农业,生态农业,现代化农业,全面繁荣和发展农村经济。一是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按照“巩固、发展、提高”的方针,本着自主、自愿的原则,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组织、正确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提高经济作物和多种经营收入在农业经济中的比重,调高经济作物占种植业的比重和优良品种占粮食生产的比重,建立优质高效的种植业。同时,注意保护粮食生产力,力争到“十一五”末,全镇粮经作物种植面积比例预期调整到5:5。进一步加大农业投入,大力扶持农田水利等设施建设,加强农业资源开发,加快发展设施农业,绿色生态农业,争创华丰特色农业新优势。二是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积极引导多种所有制成分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形成农业多元化投入机制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体制,着力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特别是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扶持和发展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程度,搞活农产品流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发挥市场信息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导向作用,实行农业标准化管理,力争到“十一五”末,全镇形成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优质品牌农产品,农业产业化品牌覆盖全镇农业生产的主要领域。三是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全面推进品种、技术、知识三大更新工程。实行引进、选育、改良、推广一体化,提高农业良种良法覆盖率,坚持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相结合,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和农技推广应用的指导,建立完善以科技服务和信息服务为重点的农业服务体系,办好各类农业示范园。建设高标准现代化农业,加速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集约经营,全力推进农业科技体系上升,全面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2、全力推进工业产业化进程。以提升综合竞争力为目标,以信息带动工业化,积极发展优势产业,加速改造传统产业,发展一批竞争能力强的优势、特色产业,扶持一批具有技术创新能力、核心竞争能力的骨干龙头企业,力争到“十一五”末,企业销售收入年增长20%以上。一是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优先发展市场占有率大的工业类产品,消费类产品、培植填补国内空白,替代进口和上水平的机械制造类,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高附近值和升级换代产品以及产业化基础好、具有较大带动效应的后劲产品,努力构建煤炭电力、机械加工、棉纺织、汽车配件、食品加工、建筑建材等六大特色产业群,并形成一批国内驰名、省内有名的品牌。二是调整优化企业组织结构。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扶优扶强,发展壮大一批能够适应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大企业、大集团,以及具有创新能力、扩张潜力和增长动力的核心企业,多方面支持、引导、发展民营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后劲足的个体私营企业,提高企业的技术等级,鼓励企业开展横向联合与对外协作,增强抵抗市场风险能力。三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依托技术进步,转变增长方式,加快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运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装备、新材料和新的生产组织方式、新的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加快传统产业转移、臵换,综合运用经济和行政手段,压缩低水平过剩生产力,淘汰技术落后、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企业,建造生态型、高效益企业。四是充分利用外资实现企业快速扩张。坚持高起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利用外资,优化利用外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积极引导外资和我镇建筑建材、煤炭电力、汽车配件、食品加工、电线电缆等优势产业强强联合。促进我镇企业的规模膨胀。在继续加大工业利用外资的同时,加大农业、商贸、基础设施、医疗、服务行业的开放步伐。力争到“十一五”末,预计招商引资数额达到15亿元,全镇可利用外资5000万美元。

(二)积极实施城镇发展战略

城镇开发以建设全国重点镇为契机,围绕“建设开发新南区,提升改造老城区”的城镇建设规划,大力推进城镇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按照县委的“九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的编制完善城区建设总体规划,按照新一轮总体规划图,强化措施,稳步推进,率先实现城镇现代化,城乡一体化。一是建设高效能的城镇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快基础实施建设步伐,完善功能,优化配臵,提高建设水平,增强承载能力。二是加强能源保障体系建设和结构调整,继续加快电网、水网、气网、通讯网的建设与改造,优化“能源网络”结构,满足城乡生活需求。三是加大城镇基础建设投入,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小城镇建设,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四是创新城市发展机制。引入市场经营城市的理念,建立有利于加快城镇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环境。运用市场手段,合理配臵优化城镇各种资源和资产要素,促进产品增值和资产增值,走“以城建城”的良性发展路子,提高综合经济效益和营运水平。五是加强城镇现代化管理。积极推行镇政府和村委、社区三级管理的城市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管理权限,增强管理职能,建立健全管理法规,建设智能化城镇管理体系,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和运转效益。六是加大项目聚集区建设力度,切实推进项目聚集区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的创新,提升功能,营造富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提高项目区的经济承载能力和产出能力,充分发挥项目区在招商引资上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真正把项目聚集区建设成集产业发展、科研开发、成果转化为一体的科技型新区。

(三)全面发展社会事业

一是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探索以政府为主体,社会力量为补充的新的办医模式。优化卫生资源配臵,调整和完善医疗卫生结构布局,医疗资源有针对性地向农村倾斜,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高农村合用医疗参保率。广泛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加大农村卫生保健工作,加快卫生现代化步伐,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彻底解决群众的就医问题。二是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发展广电业,搞好全镇广播、电视传输网络,100%的行政村通有线电视,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80%以上。三是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提高人的素质和文明程度为目标,深入开展文明片区、文明村、文明社区、文明户等多层次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宣传教育,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四是创造安定的社会环境。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层层落实维护稳定责任制,建立健全社会防范体系和法制保障体系,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重视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决扫除社会丑恶现象,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和邪恶势力,维护治安秩序。五是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强教育的现代化建设,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化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各界参与投入,运行规范的教育投入多元化机制。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抓好名师、名校工程,提高教师学历达标率。努力提高教育水平和办学效益,深化综合教育改革,强化素质教育,扩大教育资源,高标准、高质量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劳动技术教育,为社会培养大批合格劳动人才。六是切实抓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加快发展二、三产业、社区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劳务输出,拓宽就业领域,扩大就业容量。进一步健全完善以养老、失业、医疗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按照“保发、促缴、扩面、严管”的要求,加大社会保险资金的筹集征缴力度,确保离退休人员养金按时发放,努力扩大各类保险覆盖面,提高保障能力。认真做好乡村“低保”工作,重点扩大农村“低保”覆盖面,做到应保尽保。进一步完善其他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机制,构筑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网”。七是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强计生工作管理,全面推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同时,积极应对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

四、工作措施

1、进一步加大解放思想的力度。全镇上下要牢固树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树立超常规、高速度、跨越式发展的新观念,树立以调整为主线,以效益为中心的观念,树立大招商、大市场、大开放的观念,树立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发展经济的观念,树立奋发有为,勇于创新、敢于争先的观念,真正使全镇干部不断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经济的大发展。

2、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配臵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改进政府管理经济、社会的方式和手段,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完成政府机构的重大改革,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推动政府部分行政职能向社会化转变的进程。强化服务意识,实施形象工程,加强政府部门的内部约束和外部监督,树立公正廉洁、规范运作的政府形象。

3、健全科学的考核体系。按照用政绩量先进,以成败论英雄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原有的考核机制,力求考核更加公正、公平、公开、科学,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是建立科学合理的目标体系,着力解决评价“准不准”的问题。进一步完善考核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按章办事。制定具有科学性、激励性、导向性和可操作性的工作目标,明确具体任务,制定合理的考核标准。归口管理,分口考核,根据不同岗位职责,提出不同的工作要求,对部门和个人进行“捆绑式”考核,增强全局意识和群体意识。二是建立客观公正的社会监督体系,着力解决考核“认可不认可”的问题。通过创新考核机制,建立客观公正的社会监督体系,扩大干部群众的参与范围,让群众拥有知情权、参与权,接受群众监督。三是建立有效的激励制约体系,着力解决“干不干”的问题。建立激励机制,抓好“农村、企业、机关”三大板块的考核工作。针对工作实际,农村依据基础工作、常规工作和经济工作三部分全面考核。通过考核,真正考出压力、考出动力、考出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彻底改变“动手干的不如站着看的”那种疲塌作风,促进干部思想意识转变和工作作风转变,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工作机制。

4、加大督查力度。工作能否落到实处,督查是关键。不能用地头上靠齐的办法,被动地抓工作,要强化过程管理,不把缺憾留到最后,要努力在工作中改正缺点和不足,确保每项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对党委政府安排的招商引资、工业经济发展、小城镇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几项中心工作,要靠上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切实抓出成效。对一些重点项目,要成立由班子成员牵头、有关人员参与的服务协调机构,采取倒排工期的办法,跟踪服务督导,确保工程按期完成。工作做到有部署,有督查,有结果,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要注意典型培养,发挥典型的带动作用,弘扬正气,鼓舞士气,全镇上下形成你追我赶,竞相干事创业的良好局面。

5、创优发展环境。要继续下大力气优化发展环境,大力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努力创建“平安华丰”。一要正确处理好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继续坚持“三线作战”的工作思路,正确处理好地企关系、干群关系、民族关系。在企业发展、项目区建设过程中,既要保持宽松的环境,又要兼顾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共同发展,互利双赢。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形成一条心、一股劲,团结一致干事业,齐心协力促发展的浓厚氛围。在农村要明确“一把手”是信访稳定的第一责任人。各村要管好自己的人,看好自己的门,处理好自己的事,既要对上负责,也要对下负责,尤其对群众关心的财务问题、宅基地划批等其它村务工作要做到公开、公正,依法行政,按程序办事,不越权行事、不违规办事。要尊重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习惯,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实现共同发展。二要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继续坚持治安承包责任制,加大整治力度,同时发挥好公安、法庭、司法等执法部门的职能作用,对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人和事要坚决打击和处理,净化社会风气。三要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驻华丰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帮助投资者就是帮助自己、服务投资者就是服务经济、关注投资者就是关注发展”的新观念。正确处理好部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维护好华丰发展的大好环境,当华丰发展的功臣。努力营造“创业最宽松、社会最文明、人居最适宜”的投资环境。

7.武乡县地震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思路 篇七

一、“十一五”期间宁国气象气象事业发展回顾

“十一五”以来,在宁国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现代气象业务为主线,以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体系建设为支撑,以“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建设为标准,不断提升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为宁国跨越崛起提供了优质的气象服务,气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主要工作成就如下:

(一)、切实做好气象监测、预报服务工作,充分发挥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气象服务效果显著。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气象主管部门的领导下,我市气象事业的整体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气象服务工作成效较明显。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在服务“三农”,发展城乡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已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性的工程之一。

1、公共气象服务和决策气象服务水平大力提升

五年来,建成了包括广播、电视、电话、手机短信、网络等在内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多种渠道,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率显著提升。在认真做好公共气象服务同时,着力抓好“三性”天气预报服务。建成了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和《重要天气报告》制度,基本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与市政府应急办、民政、水利、公安、交通、国土、卫生、安监、教育等部门和单位建立了信息共享机制,建立了19个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和全市气象信息员队伍;社会公众对气象服务的满意率逐年提高。五年来在防台风、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等气象服务上受到了各级政府和部门的肯定,2006年荣获省局“人工增雨防雹”先进单位,2008年荣获宁国市“抗雪防冻救灾”先进集体,2009年荣获宁国市抗洪救灾先进集体,其中2人获得抗洪救灾先进个人称号。

2、加强测报业务管理,业务质量稳步提升。

五年来测报业务工作质量稳步提升,业务人员技能得到了很大提高,通过采取及时组织分析错情、集体学习和个人学习相结合、按时观测演练等一系列措施,测报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2008年获得全市气象系统基本业务考核第一名,2010年5月,获得全市气象地面测报竞赛个人单项和集体双第一。同年10月,在第三届安徽省气象系统业务技能竞赛中,我局职工获得了全省地面气象测报竞赛第一名。

3.全力做好气象为“三农”服务工作

“十一五”期间,与农业、林业、水务、专业合作社等部门紧密合作,并结合农气观测优势,积极开展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和田间管理指导工作。每年定期组织科技人员到田间地头同农民面对面交流,了解农民对天气信息的需求情况,开展气象、防雷科普知识宣传50余次,在乡镇安装户外电子显示屏,方便农民了解天气,安排生产。根据政府和地方实际情况,适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五年来累计作业20余次。

(二)、加强科学管理,推进依法行政,扎实开展气象科技服务工作。

1、依法履行气象行政管理职能,规范开展行政审批工作

严格执行气象行政审批各项工作,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把业务能力和思想政治水平高的人员安排在行政审批岗位。定期组织职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安徽省防雷管理办法》等气象法律法规,规范雷电防御装置设计图纸审核、施工监督和竣工验收工作、积极开展防雷设施定期检测,每年检测检查达200余家次。牢固树立“科学防雷、安全防雷”的管理和服务理念,依法加大液化气站、加油站等易燃易爆场所的防雷设施安全检测力度。

2、加强气象法制宣传工作,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利用“3.23”世界气象日、科普宣传月、送科技下乡、召开座谈会、科技进校园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气象法律法规和气象灾害防御和应急知识,五年来,通过悬挂宣传横幅、摆放展台现场宣传、散发宣传材料等形式,向广大群众发放气象法律法规、农业气象服务、防雷等气象宣传资料1000余份,接受群众咨询百余人次,向农民朋友宣讲了雷电基本知识和雷电防御常识,提高公众防雷减灾意识和个人防范能力,深受广大群众的好评。同时我局大力宣传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呼吁全社会共同来关注和保护气象探测环境,让广大干群更加了解气象、关注气象、支持气象。

(三)、加强精神文明和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巩固文明创建成果

文明创建工作中,我局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方针,做到常抓不懈,常抓常新。按照“无所不在、无微不至”的气象服务理念,以“讲文明、促和谐”为主题,进一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工作,2006——2009获得省政府“第七、八届文明单位”称号,2009年获得“全省气象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在日常工作中,全体职工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为重点,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水平、现代管理技能,树立起全新的办事形象、廉政形象和执法形象。在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与其它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奖惩。大力加强党组织建设和党风廉政教育,创造性的落实“以人为本,抓精神;以法为准,抓法制;以宗旨为中心,抓服务;以党建为重点,抓形象”的要求,确保全局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2006年以来主要获奖情况

2006年:人工增雨防雹先进单位(省人工降雨防雹联席会议)

综合目标特别优秀达标单位

安徽省第七届文明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

创建文明行业活动先进单位(宣城市创建文明行业活动指导委员会)

2007年:

学会工作先进集体(宣城市气象学会)

2008年:

抗雪防冻救灾先进集体(中共宁国市委、宁国市人民

政府)

综合目标考核 “特别优秀达标单位”;

人工增雨防雹“先进单位”(安徽省人工降雨防雹联席会议);

2009年:

全省气象系统先进集体(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省气象局)

“抗洪救灾先进集体”;

安徽省第八届文明单位。

2010年:

霞西镇信息站获先进集体,青龙乡候玉玲和南山办事处喻珊珊获先进个人(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省农业委员会、省科学技术厅和省气象局)。

气象局职工胡禹荣获全省业务比赛第一名(被报送安徽省总工会,申请授予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

二、“十二五”宁国气象事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应对气候变化和加强防灾减灾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重点

——应对气候变化,要求气象部门必须积极作为。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市气候也在变暖。由气候变化引发的节能减排、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成为政府关注的焦点。

——提高防灾减灾能力,赋予气象部门更多责任。气候变化可能引发更多的极端天气事件,增加了气象灾害防御的难度。关注民生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能力,建立健全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能力。政府和社会将更加关注气象及衍生灾害的提前预警和综合减灾,更加重视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对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二)、宁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来气象工作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调整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加速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转变,农业、工业、交通等重点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也逐步从资源依赖型、投资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为主转变。气象工作要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大有作为,是新时期气象工作面临的紧迫要求。

——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要求不断强化公共气象服务职能。公共气象服务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随着各级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强化,人民群众对多样化、高质量的气象服务的需求日益迫切。适应服务型政府建设,迫切要求转变气象服务方式,强化公共气象服务职能,进一步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三)、影响宁国气象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制约因素

当前,气象事业一方面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另一方面,气象工作还不能完全适应宁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能满足社会对气象工作提出的越来越高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特别是基层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尚不健全,突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薄弱,应急响应机制不完善,气象预警信息在防灾减灾抗灾中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气象服务能力难以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增长的需求,服务的针对性、实效性需进一步增强,服务的覆盖面需进一步扩大,气象科普知识公众普及率也需进一步提高。

——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还不能满足适应科学防灾减灾的需要,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气象现代化水平与“四个一流”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

——气象事业经费还存在严重不足。由于气象部门是实行上级主管部门与地方政府双重领导的行政体制和中央预算与地方预算双重结合的预算体制,上级主管部门只承担人员基本工资和基本业务维持费,而地方出台的各种工资性津贴、补贴以及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而开展的气象事业建设经费,在地方公共财政预算中还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因此,气象事业费还存在较大缺口。

——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高层次和富有创新能力的业务带头人、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的气象科技服务人才及适应新形势的管理人才等均不足。气象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

三、“十二五”期间宁国市气象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建设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国务院3号文件、安徽省政府63号文件、宣城市政府110号文件决定精神,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以发展现代气象业务为主线,以需求为牵引、以公共气象服务为引领,以气象预报预测为核心,以综合气象观测为基础,以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体系建设为支撑,继续加大气象现代化

建设力度,加快“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建设步伐,不断提高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和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为实现宁国跨越崛起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

(二)建设原则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十二五”气象事业发展坚持以下原则:

——面向需求,坚持服务引领。坚持把不断满足宁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康福祉对气象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作为气象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需求牵引公共气象服务,坚持以公共气象服务引领现代气象业务发展。

——依靠科技,坚持人才立业。强化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保障作用,加快建设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和气象人才体系。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气象人才体系与现代气象业务体系有机统一、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统筹发展。

四、“十二五”期间我市气象事业主要建设内容

(一)宁国市气象防灾减灾预警中心建设

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按照“公共气象、安全气象和资源气象”的新理念建设我市气象灾害监测及预警、预报、预测体系,建设我市公共气象服务平台,为宁国的防灾减灾工作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气象服务,为我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合理组织防灾减灾和趋利避害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建设项目由6个分项目或子系统组成:

—综合大气探测和生态环境气象监测网

—气象通信网络系统

—气象信息处理和共享平台

—重大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

—新一代气象服务体系

—气象防灾减灾预警中心

(二)宁国市山洪灾害和地质灾害气象监测、预警、服务系统建设

开发研制山洪灾害和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研究山洪灾害和地质灾害与强降水、长时间降水相关关系,开展山洪灾害和地质灾害发生气象条件等级预报方法研究,易发地区生态环境脆弱

性分区研究。

项目由4个分系统组成:

— 山洪灾害监测信息采集传输和预警信息发布系统

— 地质灾害监测信息采集传输和预警信息发布系统

— 山洪灾害强降雨监测、预警业务系统

— 地质灾害强降雨监测、预警业务系统

(三)农村气象灾害监测能力建设

1、建立乡镇级天气预报预警业务。重点开展灾害性天气监测、监视,并利用上级指导产品开展临近预报订正和跟踪服务;建立乡镇天气预报检验业务并业务试运行。

2、建立乡镇级气象服务产品加工制作业务。根据上级台站预报预警指导产品,结合本市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气象灾害防御形势,加工制作乡镇级气象灾害预警服务产品。

3、建立“分级发布、职责明确”的预警发布网络

开展乡镇气象灾害隐患排查,制定《乡镇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确定乡镇级预警发布范围和发布手段,制定《村级转移避险方案》,发放防灾减灾明白卡,明确“村到户”预警通知方式,组织应急转移避险演练。

(四)、宁国市空中云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针对宁国水资源分布不均,旱灾多发生的实际情况,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不仅考虑农业防灾减灾的需求,缓解当地旱情,还能为森林防火灭火,增加水库蓄水量,改善生态环境提供有效服务。开发研制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包括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和手段,对宁国空中云水资源进行立体的、动态的监测预测,大幅度提高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的技术能力,不断扩大人工增雨作业时间、规模和效益。建设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决策指挥中心

(五)、人才强局战略及台站建设

进一步调整人才结构,加大优秀科技人才的培养、选拔和引进力度。努力创建学习型部门,加大复合型人才培养,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提高人员培养。加大经费投入,建立激励机制。建立完善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机制,为业务发展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持。

完成新一代天气雷达楼的建设,改善办公及生活环境,推进业务、办公现代化。确保省级文明单位,力争建成全国文明单位。

五、主要保障措施

(一)组织机构

成立市分管领导为组长,有关单位参加的宁国市气象事业“十二五”建设领导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全面组织、指导和协调“十二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的实施。

(二)多方筹集建设资金

气象工作作为公益性社会公共事业,必须全面加强公共财政对项目支持的力度,一方面要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和省市县财政项目支持的力度,另一方面积极争取相关部门合作项目支持,多方筹集建设资金。

(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气象现代化关键要实现气象人员的现代化,才能充分发挥设备投资效益。要在大力培养现有人才的基础上,不断补充新型事业人才,形成一支高素质的气象人员队伍,满足气象技术现代化和服务领域多样化对人才的新需求。

(四)加强建设管理

1、是要加强项目管理。对每个项目在实施前,要制定切实可行的项目专项详细规划和实施方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加强项目监管,严格工程质量和预决算管理,在项目实施完后,要及时组织评估验收,总结经验。

上一篇:班级管理企业化初探下一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作文:我的文具盒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