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者新闻报道课

2024-06-21

小记者新闻报道课(精选12篇)

1.小记者新闻报道课 篇一

晨报小记者 欢乐学街舞 跳出好活力 2月1日,乌市92中晨报花季周刊小记者70余人来到乌市二宫体育馆篮球馆门口,参加小记者学街舞的活动。

在活动开始前,带队记者底海龙首先有序的组织百余名小记者站队,等候普开老师的到来。大多数小记者都统一着装,可见大家为这次活动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在此期间,底记者还模仿了几个“奥特曼”的动作,使全场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随后,底记者为大家介绍了普开老师——维吾尔族的街舞教练。这时小记者们都跃跃欲试,特别是民族小记者。底记者简单演示了几个动作,让各位小记者活动肢体以免拉伤。首先,普开老师选了几个小记者跟着他做一些基本动作。没等他详细的全面教学,大家都迫不及待的跟着一起做动作,都早早进入了状态。在普开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小记者们开始专心致志的学起来。他做动作,小记者也做动作;他转圈,小记者也转圈。其次他又做了一套连贯的动作,小记者们也都看得津津有味。最后他又展示了一个3D动作,让大家大开眼界,小记者们纷纷讨论起来他是如何做到的。

活动结束后,底海龙记者简单做了总结,点名表扬了几个我校的学习街舞过程中非常认真投入的记者。在小记者们热烈的欢呼中,结束了此次活动。大家纷纷表示,这次活动真欢乐,跳出了小记者的青春活力。

2.小记者新闻报道课 篇二

精心选择报道内容,突出民生视角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政新闻报道也应该不断适应读者的需求。在这一趋势下,如果新闻报道仍然坚持原有的“套路”和“腔调”,仍然站在部门角度发布“工作总结”甚至歌功颂德,或者站在领导的角度高瞻远瞩、发号施令,必然得不到读者的青睐,甚至会引起他们的反感。

这就要求 我们在进 行时政新 闻报道时 , 眼光由“ 向上”变 为“向下”,从关注部门和领导变为站在读者和民众的角度看问题,精心选择报道内容,突出民生视角,挖掘出真正跟群众生产生活相关的新闻内容,做到心中有事、眼中有人、笔下有情, 这样才能更好地拉近时政新闻报道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觉得时政新闻可读、可感、有用。这样就做到了从群众出发,时政新闻报道也就会做得鲜活,具有贴近性。如2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南方都市报、新快报、新京报等媒体不是仅仅报道了这样一则消息,更从老百姓的角度进行解读,分析原先两种养老保险的差异,以虚拟新闻人物“老王”解读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会给农民生活带来的变化。这样,既让老百姓看得懂,又因为新闻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关乎他们的切身利益,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眼球。

讲领导的故事,抓住读者的好奇心

西方新闻报道比较重视讲故事、抓领导人的细节,他们甚至热衷于从领导人的动作、语言、面部微表情等去解读心理。相较而言,我国的时政新闻报道比较严肃,极少对领导人进行描写。所以当下,时政新闻中所呈现出的领导大多是正襟危坐、一板一眼,没有情感、缺乏个性。

不过,近年来,国内一些媒体也在不断尝试进行改变,他们有的直接引用领导个性的语言做为新闻报道的主题, 展现领导明确的要求和鲜明的个性;有的加入大段的领导的动作、语言细节, 展现领导人亲民、平易近人;还有的还加入了现场描写、幕后花絮等,让读者对新闻事件、对领导有更加全面立立体的感知。恰如其分地讲领导的故事、抓领导的细节,更能起到出彩的效果,满足广大读者亲历新闻的阅读心理诉求。如人民日报2011年八一建军节前夕刊发的《深情的关怀殷切的期望》,既展现了国家领导人的风采,原汁原味地记录了领导人与士兵的对话,又通过对领导人细致地动作神态描写,让读者从中感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关心军队建设,部队官兵热爱领袖、坚决听觉指挥的一颗红心,读后让人印象深刻、如临其境。

寻找有价值的素材,既重“人”更重“事”

多个领导出席的多个活动怎样进行报道?现实中不少媒体的做法是不考量新闻的重要性与否,而考量出席活动领导的官职大小,主要领导出席的活动重点报道并放在版面的重要位置,非主要领导出席的活动寥寥数语、放在不显眼的位置。诚然,一个地方的重要的活动一般由主要领导参加,但这并非绝对, 一些没有主要领导参与的活动同样非常重要,需要重点报道。这就需要我们在时政新闻报道中始终把报道的重点放在事情上,用一颗慧眼发现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做到重“人”更重“事”。

在采写的方式上,要善于把读者并不熟悉的工作或不掌握的信息,通俗化地转变为具体可感的人、实物和看得见的变化。利用有限的篇幅,将当前的主要工作和群众的关注点结合起来。如2012年植树节期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日报等中央媒体刊发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植树活动的报道,报道在重点关注领导人活动的同时,又集中呈现了近年来我们的绿化工作总体规划、取得的成效,大规模植树造林为环境改善带来的益处,有的媒体还报道了我国森林覆盖率仍然偏低、部分地区年年植树不见树、历任领导人植树小趣闻等, 让读者通过报道不仅了解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活动这一简单信息,而且增长了知识,引起了读者阅读兴趣。

善于做“加法”,让会议新闻实现增值

3.小记者新闻报道课 篇三

【关键词】融合新闻报道;记者;困境

一、绪言

数字技术的出现打破了传媒产品的壁垒,使得不同介质的传媒产品走向融合,迎来了媒介融合时代。媒介的融合改变了新闻的内容形式和其传播方式,于是,“融合新闻”应运而生,这种新生的新闻报道模式对记者的能力要求更高,记者们为了适应这种新的报道模式,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唯有这样才能在冲击中稳住脚步占得一席之地。然而真正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实践过程中是存在诸多难题的,本文将浅析《雪崩:特纳尔溪事故》中记者的工作和能力表现,并从中分析总结新媒体时代融合新闻报道中记者所遇到的困难。

二、案例分析:《雪崩:特纳尔溪事故》中记者的工作

2012年12月20日,《纽约时报》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了一则名为《雪崩:特纳尔溪事故》的融合新闻报道,此则报道上线不过6天就得到了350万次的页面浏览量,并在2013年获得了普利策特稿写作奖,堪称融合新闻报道的典范。而纽约时报作为传统的印刷媒体,也因为这篇报道而打开了新媒体时代融合想新闻的大门。

《雪崩》的制作成本巨大,耗费时间长达半年,缺少了新闻的时效性,虽然不能就此把这篇报道捧上天,但不可否认这其中的巨大价值,其中记者和其整个团队对新的报道方式的尝试值得作为样本来分析总结在融合新闻报道中记者的工作及能力要求。整个新闻报道完美的融合了文字、图片、幻灯、视频、动画和网页效果等多媒体技术和手段,以新颖的编排手法和呈现方式进行组合,逼真、细致、多角度和深入地报道和再现了雪崩灾难的前情后况(1)。如此创新且完美的尝试打开了融合新闻报道的大门,而在这其中,整个新闻报道的组织者——纽约时报资深体育记者约翰·布兰奇和他的团队功不可没。整个团队从前期判断准备到新闻制作到新闻发布一步一步将《雪崩》呈现在受众眼前,为受众提供了一次完美的多媒体交互的现场体验。

1.前期策划准备。在雪崩事故发生之后,整个团队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来进行大数据分析,通过判断分析从众数据中分析出了手中的关注点,知识的盲点,并迅速搜集各种相关的信息,如救援情况,天气问题,事故人员名单,以及整个事故涉及的科学知识点,这一系列的前期准备工作完成后,约翰和他的团队才开始策划整个新闻的报道。这样的前期工作使得整个团队和受众进行了一次换位思考,从受众角度出发,认真研究分析了受众的需求和爱好,同时为之后的新闻报道做了丰富的素材储备。

2.多媒体运用。在整个新闻的制作过程中,整个团队通过对各种媒体技术的运用,以及各种元素的糅合,为受众呈现出了多角度逼真细致的雪崩灾难状况,以此满足受众的多元化需求,让受众在图片、影音、视频和动画等多种元素的融合中切身感受到雪崩及其造成的灾难的可怕,加深了受众的现场感,同时经过整个团队的制作,使得他们的新闻不仅在网络上,在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上也可以获得良好的重现(2)。

3.注重受众体验和互动性。这一点在整个前期准备策划到制作新闻到发布新闻都有体现,从一开始分析数据,收集资料,到新闻制作中将各种元素融合,再到后期发布新闻到网络上时制作团队用心的对页面滑动速度做了修改,使得整个新闻页面可以根据读者鼠标浏览动作的快慢来自动调整视频的播放速度和对应的内容,真正实现了实时互动。而且如果读者十分喜爱这个作品给,就可以通过网站顶端的社交媒体链接进行分享(3)。这一切都是为了吸引受众注意力,扩展受众的视野,增加现场感,让受众能够身临其境,进入深层次的阅读当中去。这是在过去的传统媒体上难以体现的。

三、融合新闻报道中记者需克服的困难

可以看到在《雪崩》中记者的工作繁多且复杂,且在不断地发展中,融合新闻报道整个的工作内容基本都由团队作业转为单个的记者来承担,而这些记者被称为“超级记者”,他们掌握了全面的多媒体技能,能够同时承担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报道任务,为多种不同媒体提供新闻作品(4)。但超级记者当起来可没有那么简单,这其中存在着许多难题。

1.容易导致全而不专。融合新闻报道要求记者能够掌握各种媒体的运用技巧,能够融合各种报道的内容形式,但是不同的报道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要求,比如做文字工作,就需要综合并深入的概述整个事件及相关材料;拍摄照片就要求抓住精彩的,有冲击力的瞬间;视频材料就要求能够突出重点,报道精彩之处,这样就会对记者的工作造成困扰,在有限的时间内要能够写出全面有深度的文字,拍出有冲击力的照片,播出精彩且突出重点的视频,很可能导致记者为了快而忽视了质量,导致内容都过于浅显,缺乏深度,又或者可能会出现所有媒体上发表的内容都是一样的,没有任何特色特点区分开来。

2.技能不易掌握。融合新闻报道中文字如何做到有逻辑感且有深度,图片如何做到吸引眼球,能够展现事件的冲突,视频如何做到生动有故事性,让人愿意看下去等。同时在网络上发布新闻时如何能够在注重时效的同时还保证新闻的质量,手机推送如何才能在保证移动终端移动性,个性化的同时,保持新闻的真实客观性。拆分来看,一名文字记者,要写过多少篇文章,经过多少次修改才能写出有深度有思想的新闻稿来,一名摄像,要在现场拍了多少张照片,才能有那么一张有代表性,有冲击力,有现场感的照片,一名摄影要动用多少的素材,经过多少次的编排组合剪辑才能把众多杂乱的素材编辑成完整的视频,这都是需要不断地去练习的。单其中一项要做到专业化难度就不小,而记者还要掌握多项,其难度可想而知。

3.时间消耗大,精力消耗大。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蔡雯曾经在她的文章中介绍了在美国的“融合新闻”做得最成功的美国媒介综合集团中,有一名叫Jackie Barron的女电视记者,曾用四周的时间在安东尼奥采访一个重要的联邦案件,她每天的工作日程是:早晨6点给网站写一篇专栏文章,介绍案件

的情况,然后到法院去采访当天的最新进展情况,上午10点通过电话给电视台发去最新报道;下午两点半到三点编制一个晚间电视节目传回去,探后再回到法院采访下午的进展情况,通常到晚上7点才结束采访;最后还要给第二天出版的报纸写一篇新闻稿(5)。可以看到Jackie Barron的每日工作量是非常大的,要采访,写文稿,写专栏文章,编制电视节目,还有一篇新闻稿。从早晨6点到晚上7点,一整天的工作时间基本在12个小时左右,同时还要随身携带摄像机等拍摄录制设备,负重大,精力消耗也很大。由此可见报道融合新闻的记者的工作量是相当大的,短时间内可能还能负荷,但是长此以往,在承受巨大的工作量,精力的大量消耗后,记者的精神力容易被磨光,体力也容易透支,在这样的状况下,是难以做出优质的报道的。

4.全民记者中更加专业化。现在是一个信息发达的时代,传者和受者之间的界限被打破,谁都能是传者,谁都能是受者,就像在微博上,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将自己身边发生的新闻拍照,或者拍短视频然后配以小段的文字上传到微博上,这种包含了图片,视频的微博本身就是一种简单化了的融合报道形式(6)。但在这样的全民记者的环境下,就更要明确一点,纵使界限被打破,但作为一名专门以报道新闻为生的记者,是更加专业的存在。如果在时效性上比不上那些正在现场发微博发消息的群众,就需要在新闻的内涵深度上下手,那么如何才能够在全民抢饭碗中做到更加的专业化,更加的有思想深度,更加全面,这也是当代融合新闻记者更需要面对的一大难题。

四、结语

媒介融合的冲击下,融合新闻报道对记者有着更高的要求,都希望记者们能够更加专业,拥有更多的技能,成为全能的记者,报道出更多更优质的融合新闻。虽然这其中存在着种种难题,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一天在记者这个岗位上,就需要不断地丰富自己,完善自己,只有努力提升自身的能力去攻克难题,适应环境,才能困境中杀出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庄捷、邓炘炘《.体验式特稿传播Snow Fall》《.新闻战线》.2013(8):112-114

[2][3]陈力丹、向笑楚、穆雨薇.《普利策奖获奖作品<雪崩>为什么引起新闻界震动》.《新闻爱好者》.2014(6):43-46

[4][5]蔡雯.《从“超级记者”到“超级团队”——西方媒体“融合新闻”的实践和理论》.《中国记者》.2007(1)

[6]黄雅兰、陈昌凤.《走向常态的融合新闻报道》.《中国记者》.2014(12)

4.一堂生动的小记者采访课作文 篇四

依依原稿:

当我成了一名长沙晚报的小记者后,忙的不亦乐乎,这不,我又要参加小课了。

当我赶到长沙晚报时,已经上课了,我嘴里不停地嘟哝:“都怪吃日本料理吃那么久,害得我迟到了,这下,没座位坐了。”走进里面一看,果真没位子坐了,只剩下几个烂位子。我闷闷不乐地坐到烂座位上听老师讲课了。

老师先告诉我们采访程序:问好、介绍自我、提问题、感谢。再告诉我们采访前的准备工作:确定采访对象、约时间地点、列采访提纲、问些熟悉的问题、熟悉采访对象、物料的准备。接着是采访时注意事项:胆子大、问题要简单、注意细节、问题不要太长、尽量一次问一个问题。还有三种不同的问法;正面问、侧面问、方面问。

老师说:“学了这么久,我们来互动吧!”老师说,第一个互动环节,问对方家长一个问题。我问了一个卷头发的阿姨,可是过度紧张,所以班级、学校都忘了说。老师把一些问得好的同学请上台,我真羡慕她们。第二个环节是:采访自己的家长。老师无意间点到我,突然,我脑袋里冒出了一个问题。爸爸为什么要在别人睡觉时侯看电视?我问了爸爸这个问题,别人哄堂大笑。还有人问爸爸:“爸爸,你每天上班累不累?”这句话令我十分感动。

今天,我收获了许多采访知识,争取作文上长沙晚报,为学校、班级争光。

爸爸评语:依依写作进步很大,特别是经过爸爸的指点后,能够改变自己的写作风格,叙事清楚,娓娓道来。但在文字的组织上还要更加注意,争取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最完整的意思。

爸爸修改稿:

自从我成了一名长沙晚报的小记者,就忙的不亦乐乎。这不,我又被应邀参加小培训班。

当我急急忙忙赶到长沙晚报时,培训班早就开始了。走进会议室,只见里面黑鸦鸦一片,中间的座位坐满了穿着红马甲的小记者,正在认真的记着笔记,旁边坐着的是家长,听得也很认真。我好不容易找了一个座位坐下,却发现是个烂座位。我环顾左右,已是坐无虚席,只好闷闷不乐地将就着坐了,嘴里不停地嘟哝:“都怪中午这餐日本料理吃得太久,害得我迟到,这下没座位坐了吧。”

老师正在讲解采访的程序,他说采访一般包括四步:问好、自我介绍、提问、感谢。对每一步他都做了详细的要求,然后,他又告诉我们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包括确定采访对象、约定时间地点、列好采访提纲、熟悉采访对象、物料的.准备等等。他说采访时胆子要大、问题要简单、不要太长、尽量一次问一个问题,可以采用正面问、侧面问、反面问的方法,记录时要记录清楚人名、地名、机构名、数据等关键内容。老师的讲解很精彩,时不时还会穿插一些故事与事例。我对老师的讲解不仅做了笔记,而且铭记于心。

5.新闻学习——新闻记者的提问艺术 篇五

新闻采访是一门实践性、创造性很强的学问。如果记者在采访实践中,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自己的提问艺术和问话质量,那么即便是同题作文,即便是面对相同的采访对象,也可以获得与众不同的视角、题材和生动的事实、事例、细节,照样也能挖掘独到之处,写出独家报道。笔者认为,新闻记者提问艺术的高低主要源于两个重要环节:采访前的充分准备和采访中的创造性提问。

采访前的充分准备

采访从什么时候开始?过去往往认为,是到达预定的目的地、找到采访人、展开笔记本时开始。现在,越来越多的记者体会到,采访是从做好与采访对象访谈前的准备就开始了。军事上有“不打无准备之仗”的说法,新闻采访也一样。充分的访谈前准备,是保证采访成功的第一步。记者接到采访任务,如果采访的题材、对象属于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和范围,那访谈前的“预习”就尤为重要。预习内容至少包括搜集与采访题材、采访对象有关的背景资料;了解采访所涉领域、所涉专业的基本知识;拜访与采访题材、采访对象相关的其他人物;初步设定采访提纲、重点问题等。值得提醒的是,当采访对象是社会公众认知度极高的人物时,你最好还要查询在此之前已经发表的与之相关的新闻报道,这样你才能避免提问时“老调重弹”、写作时“如出一辙”。

如果对采访对象一无所知,又毫无准备,最终只会吃败仗。世界新闻采访史上就有一个经典笑话:英国著名影星费雯丽因成功扮演好莱坞影片《飘》中的女主角郝思嘉而一举成名,并获得当年的奥斯卡金像奖。这部电影风光无限地首次去欧洲巡演,当费雯丽的班机降落在伦敦停机坪上时,众多记者在下面围着,其中一个记者冲在了最前面,他对刚刚走出舷梯的费雯丽说:“请问你在这个电影里扮演什么角色?”一句话说得费雯丽转身走进机舱不肯下来。①如此唐突的采访,不仅最后以失败告终,而且还被新闻界传为笑谈!

与此相反,访前准备越充分,越有助于记者深入了解采访对象,在采访中,也越容易与采访对象实现有效的信息交流与双向沟通,也更有助于形成与众不同的采访思路。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1980年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了对邓小平的访谈。访谈第二部分被世界舆论誉为“这是邓小平历史性的、出色的答记者问”,“中国架起了与世界沟通的新桥”。据资料介绍,法拉奇萌发采访的想法后,开始大量搜集有关中国的历史资料,研究中国国情。她对中国的“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历史稔熟于心,对邓小平的历史背景,以及他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了如指掌。甚至连邓小平自己“从来不知道”的生日都了解得一清二楚,并以此作为采访的开场白,顺利进入轻松的交谈氛围中。②无怪乎新闻界有句行话:采访一分钟,案头十分钟。

采访中的创造性提问

新闻记者面对采访对象时如何提问,这里头大有学问。可以说,问题提得好不好,反映了记者能力水平和采访技巧的高低,并直接决定着采访质量和稿件质量。

美国俄勒冈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肯.梅茨勒教授在其著作《创造性的采访》一书中,对采访是这样定义的:代表背后的观众,双方以对话的形式来交换信息,以达到任何一方都无法独自达到的知晓程度。由此可见,记者在采访中不是一个简单的问话机器,而是代表其背后的社会公众与读者向采访对象进行发问。因此,记者提问不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毫无条理;也不可泛泛发问,使采访对象无所适从;更切忌违背常识常理,令采访对象反感。2007年5月,在第60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曾发生这么一段插曲。31位电影大师出席为电影节60周年而拍摄的祝寿短片《每人一部电影》新闻发布会,不料,不少记者偏离新闻发布会的主题,反复纠缠于数字时代的影院如何发展。一开始,波兰著名导演罗曼.波兰斯

基还有耐心与记者辩论几句,坚持认为影院不会被新媒体淹没。可是,一些记者还是翻来覆去,做肤浅空洞、无关痛痒的提问,最后导致波兰斯基当众发飙:“这么多重要的导演聚在一起,这是千载难逢的宝贵机会,你们的提问却如此贫乏差劲、毫无意义,真让人丢脸。我认为,正是现代电脑让你们记者的素质降低,只剩下这么点水平。你们的兴趣根本不在电影本身。”随后摔下话筒,拂袖而去。③

再比如,2007年全国两会上,一群记者围着吉利汽车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委员进行采访,居然有记者要求李书福预测一下今年的股市是牛市还是熊市,李书福无奈,只得大笑着说:“我不是神仙,不是什么问题都能回答。”说完拔腿便走。张自立委员是安徽农业大学的教授、农业问题专家,有记者却让他谈谈节能降耗的问题,这令张自立十分尴尬,他只得实话实说:“我不太懂这方面的问题。”接着,又有记者问张自立:“你对房价下降有没有信心?”不搞这方面研究、又没有买过商品房的张自立只好告诉记者:“等中央宏观调控。”④根据肯.梅茨勒教授的说法,诸如此类为回答布置了障碍的问题,都可以归为垃圾问题。可想而知,在采访中记者如果老是抛出垃圾问题,或患常识性错误,必然导致信息交流受阻。因此,一位成功的新闻记者,首先是一名出色的提问者。在采访中,不仅要学会把握提问的艺术和交流的技巧,还要善于提出富有创造性、个性化的问题。

首先,要注意采访伊始的气氛。采访就和写文章一样,都有一个所谓的“三句半”定律。无论多长的文章,赢得人们好感的关键就在篇首的几句。而人和人之间的认识或者说相互之间所产生的印象,据说都是取决于初次见面的3分钟。采访初始不要提敏感问题或让采访对象难堪的事,要尽快博得采访对象的好感与信任,尽快形成融洽的交流氛围。

其次,要准确提问。记者采访的问题涉及采访对象的专业、行业时,记者的问话应该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准,这样才能赢得采访对象的信赖与尊重,才能引发采访对象的兴趣与共鸣。

第三,问题问到点子上。记者的提问力求准确具体。你有什么感受?你的愿望是什么?你有什么困难?你今后打算怎么办?像这样宽泛含糊的问题,令采访对象很难作答,因而记者最后所能得到的答复多半也是泛泛而谈、枯燥乏味的。其实,每个采访对象心中都埋藏着自己的故事,记者要设置出个性化的问题,循循善诱,挖掘出那些故事。

第四,善于把握提问重点。当采访对象侃侃而谈时,记者一定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用心倾听、用脑识别,敏锐地筛选谈话中生动有趣、新鲜独到的东西,并通过进一步的详细追问,捕捉那些读者最为关心、鲜为人知的信息、事实和故事。

注释:

①于丹:《〈论语〉心得:交友之道》,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百家讲坛》栏目②吴菲:《法拉奇的传奇人生》,《文汇报》,2007年3月3日

③严瑶:《“大师”何以拂袖而去》,《新闻记者》,2007年第7期

④张显峰李艳:《政协委员雨中遭围堵记者“慌”不择“题”》,《科技日报》,2007年3月6日

6.新闻记者 篇六

新闻记者,显然是密不可分的两者有机体。记者的作用及其理论属性在于挖掘新闻的存在性真实感。新闻的物质属性在于人类对于某种或某件事的看法认知。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依存,互相寄托。新闻,字面上的意思为新鲜的见解,所以,在我看来,新闻旨在描述一种看法,一种对某件事情的概括性描述,一种对某件事情的认知性看法,一种对某件事情的具体而微的评论,新闻当然与评论密不可分新闻评论是认识与意见表达的文本。

新闻评论是新闻体裁中重要的一类,它表达人们对新闻事件的判断、对由新闻引发的各类社会问题的思考。一篇好的新闻评论,既反映作者认识问题、把握新闻的能力,也反映其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有效率地表达观点的能力。这样的能力,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也应该是现代公民素质的一部分。

新闻评论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不同于新闻报道。它之所以产生、存在和发展,是因为人们不仅需要通过新闻媒了解新闻事实本身,也需要通过新闻媒体了解新闻事实的意义、其产生的原因及发展方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闻评论表达作者特定的认识——对具体新闻事件的认识。

除了上述功能之外,新闻评论还有另一个重要功能:帮助人们通过新闻媒体对于公共事务进行意见交流——这些意见交流往往由新闻报道而促发。在这个意义上,新闻评论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们是一个属于“新闻的”文体,而且在于,它是人们进行普遍的思想

交流的重要工具。在现代社会,新闻话题本身是人们观念冲突和意见交流最经常的媒介。所以,我们应该更开阔地认识和理解新闻评论,它在“意见表达”的这样一个本质上,与别的意见表达方式并无根本的不同,只是新闻事件这个议论对象和新闻媒体这个传播渠道,使新闻评论这种意见表达和传播方式可能比其他的方式产生更强的效果。也可以说,新闻评论在这个层面上的特性,其实是意见表达的各种文本的共性。

记者,意在突出记叙的人,记者是对新闻传达的一种媒介,一种引领,他是引领新闻前行道路的指路人,他是公民对新闻的一种初始状态的描述的认知性的表现,他的存在性是指引公民对某件事情有独自的见解与相对合适的评论,而这也恰恰是作为一名记者的道德尺度与职业灵魂我们每个人都会深深地感觉到,我们每天都处于新闻媒体的包围之中。我们已经习惯了“秀才不出门,天下事全知”的生活方式;对于新闻媒体,我们已经深深地依赖它们给我们提供信息。试想,如果记者给人们提供一条虚假的新闻,将会对社会产生多么不良的影响,因此,忠实地报道事实,应该成为记者的神圣职责和义不容辞的任务。忠实地报道事实,是新闻工作本质决定的。李大钊曾说过:“现在的新闻,就是将来的历史。”著名学者吴晗也说过:“历史工作者是记录昨天的历史,新闻工作者记录今天的历史。”

历史是容不得半点弄虚作假的。尊重事实,秉笔直书是我国史官的优良传统。如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右卿崔杼杀害了国王齐庄公齐光,崔杼命令太史以得传染病而死来记载齐庄公的死。太史不从,直

7.新闻记者如何做好现场报道 篇七

一、现场报道要充分体现现场感

现场报道的最大特点在于记者既是报道者又是现场的目击者。记者提供的是有关新闻事件的第一手材料, 他带领着观众亲临事件的现场。因此, 与其他报道形式相比, 现场报道最大的优势, 就在于现场感。而要完成一次高质量的现场报道, 关键就在于出镜记者能否充分发挥这一优势, 即能否给观众带来强烈的现场感。

(一) 要抓住时间这一要素突出新闻事件的现场感, 做到现场新闻现场报

现场报道重点要抓时间性和空间性的运用, 只有第一时间、全方面、多角度地展示新闻事件, 你才能做好现场报道。特别是针对一些突发事件或者重大事件的现场报道, 我们更应该把时间性放在第一位进行考虑。

(二) 要运用现场环境进一步突出现场感

现场报道采用大量现场周围环境的声响, 如现场的风雨声、浪潮声、机器声、讲话声乃至爆炸声等, 都会对观众的听觉形成立体笼罩, 产生空间感、立体现场感。例如, 我们在报道农村乡镇文化大院活动时, 我们就改变了传统采访形式, 而采取现场报道, 将现场锣鼓敲打声、唱歌声等画面和现场声同时展现出来, 让观众一下子就了解到文化大院的热闹情景, 很好地渲染了当时的氛围。随后记者出现进行现场报道, 百姓集体舞、小乐队伴奏、秧歌表演等场景随着记者采访都展示出来了, 从画面到声音, 很好地展示了当前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和精神风貌。

二、现场报道记者要有把握现场的能力

在西方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凡是适合现场报道的新闻绝不用其他形式的报道, 理由是相比其他报道形式, 现场报道最能体现新闻事件的现场感。因为在现场报道中, 记者是以采访者、目击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出现的, 他与新闻事件同为新闻的主体。这时候, 记者要贯彻现场报道节目意图, 是节目与受众之间交流的纽带, 又是整个报道活动的核心, 是决定现场报道成功与否的关键人物。所以, 记者要有把握现场的能力, 向观众及时传播信息, 使观众仿佛置身于新闻现场, 产生强烈的真实感和参与感。

(一) 现场报道记者要有极强的观察能力

在新闻现场用眼睛观察搜集素材, 被称为“观察采访”。记者到了报道现场, 第一任务就是观察现场、了解现场、掌握基本情况、确立采访思路。我们第一时间以《校车与货车相撞, 部分学生受伤》为题, 做了第一篇现场报道, 将百姓最关心的现场情况报道出来。随后, 我们赶到受伤学生送到的医院, 对医院救治学生的现场报道, 全市两所医院都开辟绿色通道, 医护人员齐上阵, 对学生进行全力抢救。于是第二篇现场报道《医院开辟绿色通道全力救治受伤学生》也及时做出来了。两篇稿件在当天晚上都立即播出, 很好地回答百姓关注、关心的问题, 同时也让社会一些谣言不攻自破。

(二) 现场报道记者要有交流技巧

现场报道的采访, 是记者与新闻知情人面对面交流, 这就要求记者有交流技巧。例如, 我市参加大连市农博会展览这条新闻, 以往报道中, 我们多采取常规新闻报道方式, 几月几号, 我市参加第十届大连市农业博览会。我们提前设计好问题, 全市最大绿色蔬菜生产基地良农公司的产品品种、新技术有哪些呢, 最大的网上订购直销蔬菜公司青农公司的经营模式是什么呢, 还有苹果最高价可以卖到多少钱等等, 这些问题由记者现场提问、企业现场回答, 我们以《农博会上有我们的产品》为题, 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报道, 让百姓直观、全面了解全市农业博览会上产品展示内容, 使观众们对全市农业产业有了更深入了解, 也很好地宣传了农业品牌、技术等, 使现场报道的作用也得到了充分发挥。

(三) 记者要有现场控制和描述能力

现场控制和描述能力是现场报道的基本功, 这就要求记者要准确、有感染力地描述现场的情况, 对现场情况了解透彻、描述清楚。例如, 2012年我市遭受百年不遇的8.3特大风暴潮, 全市有多个乡镇受灾, 特别是沿海乡镇, 由于这次风暴潮预防的重点刚开始并不是沿海乡镇, 而主要放在山区乡镇, 这些乡镇的群众有转移的经验和提前演练过, 他们并没有出现大的险情。而7个沿海乡镇的群众因没有及时撤离, 部分低洼地段的群众已经被困, 他们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我们从上午8点钟多接到采访任务后, 就冒雨穿梭在沿线乡镇, 从领导看灾情、各方紧急调运救生艇到黑夜中群众互救、铲车运百姓、渔民冒险驾渔船救被困群众等新闻现场都及时报道出来, 我们抓住百姓受困、风暴潮的可怕等现场情景进行描述, 并抓住一些生动的细节, 如漆黑夜晚渔民冒着风暴潮驶入大海的情景、邻居家的牛被困, 百姓组织人员进行施救, 这些细节的描述对全市积极应对风暴潮袭击, 进行抗灾自救进行了很好诠释。从上午8点多钟到半夜12点, 我们采写了《救生艇及时运送到灾区》《百姓互救诠释大爱精神》等六、七篇新闻现场报道, 这些报道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评价, 也让观众很好地了解全市抗灾自救, 全市还将抗灾自救精神进行了全面总结。

现场报道改变了过去那种先拍画面, 后写解说, 再配音播报的老一套的新闻制作过程, 这种报道形式使声画同步的传播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使观众见其人, 闻其声, 如临其境。所以, 我们应该全面做好新闻的现场报道形式, 突出新闻报道的现场感和记者把握现场的能力, 使现场报道真正实现现在新闻现在播报, 让新闻现场更精彩、更真实呈现于观众面前, 从而增强电视与其他媒体竞争能力。

摘要:现场报道是电视新闻报道极其重要的形式, 加强电视现场报道对提高新闻传播的时效性、真实性和参与性都起到至关作用。作为新闻记者在做现场报道时要充分体现现场感, 具有把握现场的能力, 才能做出好的新闻现场报道, 从而使电视新闻报道更具现场感和吸引力。

关键词:现场报道,现场感,把握现场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盛毅毅.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功夫在现场外[J].声屏世界, 2007 (5) .

[2]赵淑萍.电视节目主持[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8.论记者的新闻敏感 篇八

关键词:新闻敏感;新闻记者;新闻价值;判断能力;政治敏感

一、对新闻敏感的不同表述

对于新闻敏感,人们有着不同的表述方法。在西方,甚至有人形象地把新闻敏感比喻为“新闻眼”和“新闻鼻”,指的是记者感官灵敏,反应快捷,能迅速地“看到”或者“闻到”新闻线索。在我国,新闻学者曾提出:“新闻敏感是记者对事实的新闻价值的敏锐的发现力和准确的判断力,而且这种判断能力有相当严格的实效要求。

①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新闻敏感是一种直觉。所谓直觉,指的是“人脑对客观世界及其关系的一种非常迅速的识别和猜想……是从整体上做出的整体把握。”当具有高度新闻敏感的记者面对某一新闻线索的时,往往在瞬间就必须判断它的新闻价值,判断它是否能引起媒体和相关受众的兴趣,是否又进一步挖掘的必要。否则记者在“抢新闻”的过程中可能会一败涂地。一个面对新闻事件要进行长时间理性思考的记者通常被认为是缺乏新闻敏感。

二、新闻敏感具体实在的内容

新闻敏感虽是一种直觉思维,但它并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其实,新闻敏感有着具体、实在的内容。

(一)依据新闻事件的全貌,迅速准确地判断是否有新闻价值,这就是新闻敏感最重要的表现。

这将直接决定新闻记者是否会进行进一步的采访报道活动。优秀记者常能对看似不起眼的新闻线索进行准确的新闻价值判断,并当机立断进行采访和报道。

判断新闻事件是否具有新闻价值,首先是要判断其背后可能被挖掘出的事实是否会引起受众的兴趣。而受众最关心的新闻通常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衣食住行,与生活相关的政策改革等等。②有段时间,北京菜价持续上涨,有些菜价甚至高出了肉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是记者想问的,更是老百姓最想问的。记者于是来到山东寿光市,从源头开始,往程千余里,对蔬菜价格的变化作了一次全程追踪,写成了《菜价跟踪》。见报之后,得到了北京市民的广泛好评。

判断新闻是否有价值,还应迅速地考虑到别的记者或者别的媒体是否已经采访过同类新闻新闻题材,依据目前的新闻线索还有多大的深挖的可能性。如果不搞清楚这些,就有可能把“旧闻”当做新闻了。

(二)迅速判断目前提供的新闻事件中最核心最关键的内容。

只有从最根本的着手,才有可能报道出有质量的新闻。要学会在众多的新闻要素中找到重点,抓住关键性因素。这样就可少走弯路,直中要害,在新闻竞争中占得先机。③《华盛顿邮报》记者达斯科多德尔从苏联当时的两则报道中发现了异常,于是他深入调查,从而抢先向外界报道苏联领导人安德罗波夫有可能已经逝世的消息。可以看出,多得尔把握住了新闻要素最核心的内容。

三、新闻敏感所具有的能力

对于一则新闻事件,记者要运用一定的技术和手段,选取具有一定说服力和感染力的要素去影响受众,也就是说记者要具有对新闻事实多方面判断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综合起来,就是要有敏捷的新闻嗅觉—新闻敏感。

(一)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的政治意义以及预见可能产生的政治作用的能力。

新闻敏感是政治敏感在新闻问题上的反应。即在发生一则新闻事件时,要能迅速判断其新闻事实的政治意义以及预见可能产生的政治作用的能力。一个新闻记者的政治水平越高,他的新闻敏感性越强,这是为许多记者的经验所证明了的。新闻记者要为人名服务,为社会服务,就必须服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积极地反应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的各种要求和愿望,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去发现,去捕捉。

2005年山东省宁阳县召开全县经济工作大会,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

面对这样的政治事件,写成会议报道很容易,也没什么亮点。但是记者发现,在台下第一排显著位置就座的,不是以往乡镇或各局的头脑们,而是来宁阳县投资建企的企业老板。记者顿时眼前一亮。近年来,宁阳县不断创优环境,大力加强招商引资和外资引进力度,推动可经济社会和谐快速的发展。把外商安排到前排就坐,不正体现了宁阳县领导对外商的尊重与重视。于是记者马上对这些外商进行采访,并随后写成了一篇《经济工作大会,外商前排就坐》的时政新闻。新闻报道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宁阳县投资的外商热情更是高涨。

(二)新闻敏感是新闻记者见微知著,在无关紧要的事实中发现有新闻价值的“大新闻”的能力。

现实生活中往往有很多不起眼的事被人们所忽略,殊不知其中可能包含着“大新闻”。记者的功力就是要见微知著,从平凡之中看出不平凡,从寻常中发现不寻常。有些小事只要经过一番细心观察,把它同周围的客观事实联系起来,往往就会发现隐藏在小事之后的重大内容,揭示其深刻的社会意义。

1987年六一前夕,记者参加了宁阳县里的独生苗苗家长座谈会,听到一些家长说现在的独生子女乱花钱。无独有偶,记者在前不久了解到县师范附小正在开展一项名为“节约一分钱,支援我四化的”美德教育竞赛,而且县工商银行还专门为小朋友们开办了“存一分钱钱起存儿童”的专款专柜。一个星期六下午,记者经过县城某家储蓄所门前,看见一群小朋友正拿着存折,互相比看谁存的多。记者迅速拿起相机,记录下这感人的一幕。图片先后被《人民日报》等各大报刊杂志登载。中日友好协会中国少数名族文化会会长福田一郎更是亲笔写信给师范附小校长,表示他很被中国儿童的美好心灵所感动,并要将这张新闻图片收藏。由此看出,新闻处处有,只怕无心人。记者要经常留心周围事物的细微变化,就可以见微知著,再不起的小事中发现“大新闻”的价值。

(三)新闻敏感是记者判断某一新闻事实在全局中的地位,在事物发展阶段上影响大小的能力。

世界各类事物的发生和发展,都不是孤立的。他们之间必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有些事实,虽属平常小事,但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却成了突出矛盾,成为影响全局的因素。新闻记者的敏感,不但要善于发现新生事物的苗头,而且要善于抓住某些平常事物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通过某些事实的报道,影响全局。

1995年3月,山东小伙子王海在北京隆福大厦购买了两幅日本产的索尼耳机,经有关部门鉴定,这种耳机是假货。此后王海又让弟弟去买了10副这样的耳机,目的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获得赔偿。此举引起了大厦和相关部门的不满,他们认为不知假买假,可退可赔,而知假买假则属于谋权不当利益。消协将此事通报给新闻单位后,有些单位认为很棘手,而《中国消费者报》记者却察觉到其中的新闻价值。他把王海现象放在我国政府下决心打假的背景下进行思考,发现在1993年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只有10%的百姓知道,更少有人利用此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国家虽然开展了许多打假活动,但制假售假依然猖獗。记者觉得,打假宣传要落到实处,此事件就是一个突破口,有很高的新闻价值。此报道刊出后,引起了全社会巨大反响

因此,一个记者切莫忽视了带全局性的一些事情,小与大事联系在一起的,要善于从小事中发现大问题。

(四)新闻敏感是衡量记者能否迅速推断某一新闻事实引起受众反响程度的洞察力。

新闻敏感是衡量记者新闻嗅觉的综合标志。能否推断某一新闻事实在受众中可能引起的反向程度,既表现为记者对正在变动的客观事物新闻价值的判断能力,也变现为记者对这一新闻事件的预见能力。

《健康报》记者有一年在内蒙古自治区的贫困县翁牛特旗采访时发现,在一群放学回家的孩子中,一个男孩书包中的咸菜瓶居然就是他每日三餐的菜。这在当地是是很常见的事。然而你该地盛产黄豆,黄豆营养丰富,为什么当地教育部门不能引导农民利用黄豆来改善学生的伙食呢?记者找到有关部门,请大家出谋划策,形成了一个“黄豆行动”的方案。1995年年初,《“黄豆行动”诞生记》一文刊出后,社会反响极为强烈。各大媒体对此作了报道,“黄豆行动”成为了全国范围内的“大豆行动计划”,千千万万的贫困地区的孩子吃上了豆腐,喝上了豆浆,健康情况大大改善。我们从中也得到启示:记者应善于从错综复杂的事物中,特别是一些不被人们注意到或者司空见惯的事件中,迅速及时地捕捉到新闻。并能及时把握住这一新闻事实进行深度报道。

四、如何培养记者的新闻敏感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同理,生活中不是缺少新闻,而是缺少对新闻的发现。作为新闻记者,就像淘金者一样,时时刻刻在生活的土壤中辛勤劳作,为的是能淘出那些闪光的金砂。对于许多年轻的新闻从业者来说,他们并不缺乏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他们所缺乏的正是发现新闻的才能。通常都是新闻事件先发现他们,而不是他们去发现新闻。正如有人所比喻的那样:他们不是鹰,翱翔时就在寻觅,随时准备扑向目标;而是长嘴水鸟,一直在等待,知道食物流入嘴里。那么,如何培养记者的新闻敏感,下面将简单讲述几点。

(一)“热爱”是培养新闻敏感的前提和基础。

兴趣与热爱是记者最宝贵的素质,不热爱新闻事业的人,新闻敏感无从谈起。一个新闻记者的成功,是与他的知识积累成正比的。新闻敏感贯穿于新闻活动实践之中,需要记者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去学习和思考。我在甘肃日报社文教部实习的时候,部里有一位老记者,采访本子从没离过身,无论是参加会议、还是各种聚会、聊天,他经常会记下一些人们不太注意的事情和语言,走到哪儿,记到哪儿,从不间断。由此看出,新闻敏感的培养,不是什么一朝一夕的事儿,也不是靠读几本教科书就能学会掌握的问题。从事新闻事业,就必须对此情有独钟,甘于奉献,增强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和孜孜不倦的追求。因此,“热爱”是培养新闻敏感的前提和基础。

(二)提高政治素质

记者的新闻敏感,首先是政治敏感。在我国,新闻媒体是党、国家和人民的喉舌,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对记者的基本要求。要善于从政治上观察问题,善于发现事物的政治意义,即使是那些为广大群众所关注而又涉及不迫切的问题,我们新闻记者都要怀着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去发现、捕捉。

1978年11月5日,新华社播放了一条震动国内外的新闻——《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虽只有180余字,但这条新闻实际上是湮没在一则8000字的新闻长新闻中。新华社在接到这则长新闻后,有关同志敏锐的感到,给天安门事件平反,宣布它是革命行动,体现了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反应了党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得到恢复。于是,他们决定,将它从几千字的长新闻中抽出来单独发表,并加上新明的标题。《人民日报》在刊发这则新闻时,将它放在一版头条位置,并加上花边予以突出。事实证明这则新闻完全符合党中央的意图,也完全体现了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愿望。

(三)勤于捕捉线索

一个合格的新闻记者,应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是一个“消息灵通人士”。作为一名记者,不光要了解本市或本县的基本情况,改革及发展情况,还应了解工业、农业、教育等其他方面的情况。一个记者无论是在公交车上、火车上、飞机轮船上,还是其他地方等等,都应随时处于采访状态。要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各种各样的人和事,研究和分析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现象,积累各种各样的素材和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997年山东日照市发生了一起海上事故,一个名叫王连全的人为救三名落水者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一开始,三人都说是王连全舍己救人,后又矢口否认。经调查,日照市政府将王连全树为精神文明标兵。事情看似圆满,但《光明日报》记者却发现问题——获救者为何出尔反尔?记者于是决定前往日照市调查各个究竟。但是落水者的当事人已经不见踪迹,王连全的父亲及涉及此事的一名律师也因由市委同志的在场,不敢多说些什么。于是记者甩掉市委同志的陪同,单独约见了王连全的父亲和律师,这才逐渐找到了重要的知情人士。原来,落水者为了某些隐情,买了政法部门的有关人员。而日照市处于家丑不可外扬的考虑,设置了种种认为障碍。几经波折,真相大白。记者的《日照“海上救助殉难案”发人深思》等一组连续报道随之问世,各地媒体纷纷转载,该文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试想,如果记者没有勤于捕捉线索的精神,这么一条有价值的新闻也就湮没在众多平凡的新闻稿件中了。

(四)加强知识积累

记者通过加强知识的积累,不仅能够让自己在采访中与被采访者很好的沟通,随时发现新闻点,而且能对自己的新闻功底也更有帮助。

④《谈谈如何培养新闻敏感》这篇文章中,作者谈到:新闻界长期流传着一种说法,世上什么都可以传授,只有记者的新闻敏锐无法传授。在这种似乎已成定论的说法中,我们的大学新闻教学似乎也感到束手无策,他们可以为学生传授新闻知识,却无法清清楚楚地告诉学生怎样才有新闻敏感,更无法直接培养新闻学子的新闻敏感。所以,新闻记者只有广泛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才能在关键时刻发现新闻点。

(五) 做好访前准备

⑤《新闻写作创新智慧》中有这么一个例子:“美国有一位著名的骑师,功绩卓著。许多记者慕名采访,但就是挖不出有价值的东西。恰好名记者利布林很想一试身手,不过他没有贸然访问,而是提前阅读了许多书籍,访问了一些马术专家。他发现:这是一门外行很难理解的运动术,表面上看不过是娴熟加勇敢就能成功,其实不然。当跑马高速飞奔时,圆形运动场对马和骑师产生了离心力,而必须克服这种离心力才能取胜。记者心里有数了,把采访对象的‘学问’当作主题发现的切入点,必有收效。于是见了骑师,记者的第一句话就问:‘您赛马时左镫皮带要比右镫皮带放长多少?’骑师一听就来劲了,对方居然也懂得重心内侧的诀窍,就滔滔不绝地谈了一个多小时,使记者顺利地完成了自己预先期望的新闻发现。”试想记者在采访前没有做适当的关于马术的“预习功课”,被采访者积极性不会被调动起来,最终的采访结果也就可想而知。

当然,“预习”不应只局限于对被采访对象的了解,还应了解、掌握相关的报道“行情”。这里所说的报道“行情”是指有关该人物或者事件的各媒体的相关报道。哪些被报道过,从什么角度报道,哪些还是空白,这些都要尽可能地去掌握。(作者单位:北京印刷学院)

注释:

①刘大椿.科学活动论 互补方法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82.

②丁柏铨.新闻采访与写作[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55.

③丁柏铨.新闻采访与写作[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57.

④王化云.谈谈如何培养新闻敏感[J].新闻记者,2003,(11):32.

⑤胡志平.新闻写作创新智慧[M].新华出版社,2003(8):78.

参考文献:

[1]李方勇.提高新闻敏感的几点体会[J].青年记者,2007,(2):51.

[2]周克冰.中外经典采访个案解读.[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68.

[3]周克冰.中外经典采访个案解读[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126.

9.新闻记者辞职报告 篇九

你们好!

很遗憾自己在这个时候向台里正式提出辞职。

我进入电视台工作两年多以来,在台领导与各部门主任的关怀与指导下,个人能力得到进步,思想也不断成熟。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我努力工作,取得了一些小小的成绩,也得到领导的肯定和同事的认可,在此深表谢意!

由于现在有一个较好的机遇,我可以转到中山日报采访部工作,经认真、谨慎考虑,现郑重向台领导提出辞职。

离开电视台,我满含愧疚和遗憾。但是,我相信,有你们的信任与支持,我在新的单位、新的岗位,一定加倍努力工作,争取“采”到好新闻,写出好作品,回报你们的培养之恩。

恳请领导批准!

此致

敬礼!

申请人:xxx

20xx年xx月xx日

新闻记者辞职报告(二)

敬爱的报社总经理:

新闻记者是我走出校园接触社会的第一站。感谢贵报为我提供这一平台。借助这一平台,我更广泛而深入地认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人情冷暖。

三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与培养下,努力工作,基本圆满的完成了本职工作的各项任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受到了领导的肯定,本人表示十分感谢。但由于自己感觉业务素质急需充电和提高,特此申请辞去我现在的职务。

新闻记者这一职业是崇高的,新闻事业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神圣的事情。但是随着工作的开展我发现自己越来越不能做于他人有意义的事,也就越来越缺乏工作的激情,越来越不适应这样的工作。这与自己的初衷及目标都是尽不相同的。

感谢领导多年来对我的支持和勉励,在此我忠心的道声“谢谢”。今天我想好了,辞去现在的职位,想要继续去学习充实自己的才干!

此致

敬礼!

申请人:xxx

20xx年xx月xx日

新闻记者辞职报告(三)

尊敬的领导:

您好!

这几天我认真回顾了我这一段时间的工作情况,觉得来报社工作是对我的锻炼和磨练,我一直非常珍惜这份工作,这一段时间来,公司领导对我的关心和教导,同事们对我的帮助让我感激不尽。在报社工作的这段时间中,我学到很多东西,在很多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感谢报社领导对我的关心和培养,对于我此刻的离开,我只能表示深深的歉意。非常感激报社给予了我这样的工作和锻炼机会。

经过长时间慎重考虑,我决定辞职。我是xx年年xx月份进入xx报的。尽管xx报是我参加工作后的第二个单位,但在xxx报工作的这一年半时间里,我的新闻采写等业务水平得到明显进步,人生观、价值观也在工作中逐步完善。我由衷地感谢xxx报这个平台。是它给了我践行新闻理念的机会,也正是因为有xxx报这个平台,我才有机会踏遍xx数十个县市,饱览风俗人情,体会人情冷暖。

我同样感谢报社领导对我的关心和爱护。我的一些牢骚和抱怨,报社领导没有过一句责备之言;对于一些比较重大或突发的新闻线索或选题,报社领导亲自过问;而在我情绪出现波动时,有报社领导耐心开导。这些,无一不曾深深地感动我!同时,我也可以自信地说,我并没有辜负领导的期望。除了写出部分有一定份量的稿件以外,我始终恪守职业道德、坚持新闻原则。我决定辞职的原因,主要有二。

首先是我的经济压力很大,我生在xx偏远农村,父母年事已高,且均患病,每月需要我寄钱回家,另外,xx年下半年,我与女友借款在市郊购买一处房产,欠下十余万债务。作为家中长子,尽孝、还房款自然是自己义不容辞的头等大事,但目前囿于短时间无法改变的种种客观因素,我每月的收入与支出存在巨大鸿沟,现实收入远远低于理想收入,这迫使我不得不另觅一个收入更高的单位。希望报社领导能够谅解。

其次,我急切地希望,我的业务水平能进步快些,再快些,我想趁着自己年轻,去沿海经济发达、报业发达的地方闯闯,既增加可观的收入,同时学习新的理念。刚好,我有进入xx时报——一张即将诞生的都市报的机会,希望报社领导批准我的辞职报告。我知道,xx年是xx报关键的一年,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xx报人,当然不能在这个时候临阵脱逃。但是,时间不等人,再过一年,家中的父母就年老一岁,希望报社领导能从长远的角度出发,批准我的离去。

我考虑在此辞呈递交之后的一个月内离开报社,这样您将有时间去寻找适合人选,来填补因我离职而造成的空缺,同时我也能够协助您对新人进行入职培训,使他尽快熟悉工作。能为报社效力的日子不多了,我一定会把好自己最后一班岗,做好工作的交接工作,尽力让项目做到平衡过渡。离开报社,离开这些曾经同甘共苦的同事,很舍不得,舍不得领导们的尊尊教诲,舍不得同事之间的那片真诚和友善。

最后,我再一次恳请报社领导,谅解我的选择,准许我的辞职报告。

申请人:xxx

10.欢迎新闻记者采访 篇十

地址:台北市基隆路一段156号

联络人:庄明煌秘书

电话:2753-5968#211,0911271906台北市立松山高中稿请转交文教记者

发稿日期:94年12月6日

【主题:2005年新加坡高中学生文化交流访问团访台,北市松山高中等五校接待家庭热诚接待】

持续23年的中星高中生文化交流活动,今年由松山高中承办,并协同大同高中,丽山高中,成渊高中,百龄高中等五校共同接待.2005年新加坡高中学生文化交流访问团,由国立淡马锡初级学院郑丽增院长担任团长,率领师生共87人将於12月7日抵台,进行为期十八天的台湾高中学校及接待家庭的生活体验,并将於8日上午由教育局吴局长亲自接见全体团员.8日下午主办学校特别安排目前高中生最想体验的「漆弹射击」;9日开始,由每校负责接待16位新加坡学生,各校亦安排16位同学负责接待家庭,让新加坡来访同学不但和台湾学生一起带便当上学,同时也参与接待家庭的假日户外活动,真正体验台湾一般高中生的生活.各校除了安排一般正课外,另提供了认识台湾地理,了解台湾历史,学习烹饪台湾传统美食,及制作台湾传统手工艺品等等课程,大大提升了中星两国学生在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及情谊上的交流目标.在学习交流的后期,安排全体新加坡师生旅游有台湾最后净土之称的东部花莲,参观太鲁阁国家公园世界级壮丽的峡谷风光.为让新加坡交流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亦安排了参观台北故宫,新加坡师生将於12/24日带著满行囊的美好回忆,离开台湾.各承办学校联络人:

松山高中:庄明煌秘书2753-5968#211,0911271906

大同高中:何叔渝秘书2505-4269#102,0935146886

丽山高中:张宗源主任2657-0435#300,0939070943

成渊高中:潘瑞根秘书2553-1969#105,0939003786

百龄高中:郭全成秘书2883-1568#602,0932332840

松山高中中星交流接待日程

日期

星期

时间

重要行事

备注

负责学校

01

12/05

1900-2030

接待学生家长行前会议

(生活,学业,休闲注意事项)

参与人员办理误餐或加班费

准备饭盒

各项资料

停车安排

学务处

会计室

总务处

02

12/07

1545

1900

2100

接机

(餐点,行李,停车安排)

欢迎宴(参加人员确认)

住宿安顿(学生至接待家庭)

办理各项接待工作(流程,司仪,桌次安排,桌上牌),车辆

西点(接机及行李安排工作人员)

海霸王餐厅

福华国际文教处

总务处,会计室

学务处

03

12/08

0940-1000

1010-1140

1230-1300

1330-1600

1450-1530

1600-1700

局长接见(全团)松山高中

参观天文台

松高用餐(游览车)南港高工漆弹

漆弹射击(南港高工)

师长拜会驻台代表处游览车20人座

师长拜会国际文教处

学生返校

各校学生0930至松山高中大会议室

*学生穿著星国制服

各校

学务处

总务处

会计室

04

12/09

1000

师长参访百龄高中学生上正课

百龄

05

12/10

台北随团教师餐宴学生由家长接待

尤鹏雄督学

林石得校长

地点/时间/出席人员

06

12/11

学生由家长接待

07

12/12

1000

师长参访成渊学生上正课

学务处

总务处

会计室

教务处

08

12/13

1000

师长参访丽山学生上正课

学务处

总务处

会计室

教务处

09

12/14

1000

师长参访大同学生上正课

莺歌(百龄,丽山学生)

学务处

总务处

会计室

教务处

12/15

1000

师长参访松高学生上正课

安排参访行程及工作人员(附件)

学务处

总务处

会计室

教务处

12/16

0820-1630

明山(师长)

郑丽增院长返新

学务处

总务处

会计室

教务处

12/17

0820-1630

学生由家长接待

陈嘉嘉教官

张瑞丰教官

12/18

0730-1700

学生由家长接待

林宜虹教官

初志

坚教官

12/19

0820-1630

九份(师长及成渊,大同学生)

(松高)

师长局长餐会

各校学生大型行李置放安排

学务处

总务处

会计室

教务处

教师会馆

12/20

0630-0700

花莲之旅(全团)

松高集合大型行李集中於松高

松高

12/21

花莲之旅(全团)

美仑饭店

松高

12/22

20:00

花莲之旅(全团)

搭火车返回台北

(游览车至教师会馆)

台北教师会馆

松高

1223

0900-1130

1200-1300

1500-1700

1900-2100

参观故宫

午餐

彩排

晚宴

台北教师会馆/天成大饭店天成楼

松高

松高

大同

松高

12/24

1300

出发往机场

中正机场

12/29

0930-1100

松高行政大楼三楼

各学校

11.现场——摄影记者的新闻生命 篇十一

信息时代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信息接受的主要方式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目前国内相当一部分报纸的卖点,就体现在对图片的重视上。要想有些可读性强、视觉冲击力强的图片提升壮大报纸的信息传播功能,这就要求摄影记者必须去跑、去发现、去捕捉第一时效的新闻,因为新闻摄影是一个现场行为,离开现场的一切摄影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徒劳。

1995年10月15日下午1点多钟,从报社的热线电话中得知:郑州市南顺城街一建筑工地,发生一起幼女坠洞事件。一个一岁半的幼女李恒跟随来郑打工的父母在工地上玩耍时,不慎坠入一个直径不足40厘米的桩基洞内,小李恒被卡在8米深的洞中间,急待救援。来不及多想,我抓起摄影包,骑上自行车飞奔事发地点。到了现场,救援工作刚刚开始,调来的挖土机几乎与我同时到达。我用两台相机(尼康F5和90X)抓拍了现场的每一个细节:救援人员趴在洞口向洞内输送氧气,呼唤孩子的名字;挖土机挖侧洞时,救援人员轻轻说慢点、慢点,别震着孩子;在杂乱中我爬到居民阳台上拍摄全景;坠洞幼女的父亲瘫坐在地上无奈地流着眼泪。一切对主题具有衬托作用的副题画面,我尽全力摄入镜头。这时我已清楚了这个事件的分量,它是对政府和社会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的一次检验。当幼女李恒被数百名公安民警、市政工人、医务人员经过3个多小时抢救、托出洞口那一刻,我的两台相机快门频点,因为我知道孩子被救出的那一刻是这一事件的主题画面,一定要拍得精彩。第二天,《大河报》发表和全国各大报刊转载都是用的小李恒被托出洞口一瞬间、围观群众热烈鼓掌的那一张图片作主题画面。后来,这组照片获得了全国新闻摄影赛突发新闻类金奖。这一新闻事件的成功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大河报》初创阶段的读者基础,摄影功不可没。说到这起突发事件的背后故事,还有一个细节挺感人:拍完照片,直至把小李恒送往医院,并获悉孩子脱离危险,我和文字记者才灰头土脸地返回报社。激动难捺的我,强压心情,先进暗房冲出胶卷,一看底片,厚薄正好,影像不错,我一个箭步冲出暗房,在报社的走廊里放开嗓子大叫一声,惊得同事纷纷跑出了办公室。后来,我把照片做出来,拿给总编们看,大家都很激动。当晚,编辑把版面排好,效果不错。几位老总高兴地回家里拿了好烟好酒,就在我们热线值班室,老总和我们几位记者、编辑痛饮了几杯。那是对一起成功新闻报道的赞赏和肯定。

《幼女坠洞遇险获救》的成功报道,也让报社和同事们检验了我的摄影水平。当时,报社领导说,一件成功报道和一次获奖,不能证明一个记者的能力,看你来年如何展示了。我知道这是领导在鞭策记者再接再厉,多拍好照片,我不敢有丝毫怠慢。摄影的现场特性,决定了摄影记者必须勤奋和吃苦。不勤奋不努力不吃苦,不奔波不思考,别说获得让人叫好的精彩图片,就是一般图片的影像语言也无法向读者传递。要冲、要抢、要舍得脸皮,有时还要不顾一切,包括生命在内。

1996年12月18日,一个腰缠爆炸物、手持引爆器,挟持郑州国棉五厂幼儿园28名幼儿和两名教师的歹徒,被女警王玉荣贴身三枪击毙倒地之后,爆炸物还没排除,第一个冲进现场的摄影记者是我。当时挟持现场枪烟弥漫,一片混乱,警察纷纷往外抱孩子,被击毙的歹徒还躺在地上抽搐。事后,看了电视画面的同事和朋友劝我:更生啊,可不敢那么冒险了,如果当时爆炸物爆炸,你和那些幼儿、警察就都没命了。说真心话,事后想想也真后怕,可当时在现场真的没有多想,只想拍到精彩的画面,当时在现场,摄影记者几十名,长“枪”短“炮”,谁也不比谁的装备差。这时拼的就是胆量、勇气和智慧。看你如何临危不惧,看你如何乱中取胜,出奇出新的图像就在混乱中定格,关键时刻锁定精彩瞬间,毫不犹豫释放快门。另外,对这一《挟持28名幼儿的歹徒被当场击毙》的图片成功拍摄,还得益于我长期报道公安题材与公安人员熟悉,有些甚至成了好朋友。当时,一大帮摄影记者被公安人员挡在不能目击现场的外围,我到现场后,与当时的现场公安指挥商量,出于长期的破案报道配合和信任,他让我趴到与人质现场最近的一间小屋内与公安人员一起待命。枪声一响,我与公安民警冲进现场拍完照片出来,那帮眼巴巴的同行才赶到现场开拍。

机遇给了我这些新闻事件,但机遇之中如何把握好每一幅视觉语言丰富的影像,是摄影记者要为之修炼的硬功夫。对此,我是坚信不移的。摄影需要的是投入,忘我地投入,特别是新闻摄影,甚至需要毕生的付出和努力,没有对新闻摄影的痴心痴情作铺垫,很难拍出感人至深的好照片,这是我对新闻摄影执著的认识,也是最基本的理解。新闻摄影来不得半点虚假,它需要用纯朴的感情去修饰,用真实的事件去张扬。

对新闻摄影,我不知道还有多长时间的激情和感动,但这的确是一个新闻摄影记者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有了激情和感动,年龄就不是阻挡新闻摄影事业发展的障碍和屏障。

1995年,因拍南北交通大动脉107国道大塞车,我想穿过沟底上到立交桥上找一个合适的角度。当跳到沟底一脚未站稳崴了踝关节,当时脚底向左,我坐下把脚扳了回来,心想没事站起来时,又成了脚底向左,疼痛难忍,被人抬出来送往医院。这就是新闻摄影的激情所使。

1997年,郑州西郊一窑场挖土的工地塌方,3名民工被埋,数十名110公安、巡警和两台推土机在现场抢救。现场采访时,我欲穿过塌方沟底去拍照,当我跑到中间时,一批土塌下来,将我掩埋得只剩头和高举起的相机,巡警把我扒了出来。这不仅是新闻摄影的激情,更是新闻摄影记者的责任所使。

采访路边装卸工背水泥,为了感受背水泥的滋味,我背过水泥,当一袋水泥扛上肩头,从袋子里渗出来的水泥粉末像水银一样顺着脖子一下子流到脚跟,那感觉是难言的“恐怖”!

采访黄河滩淤堤工,一年四季跟踪拍摄,与淤堤工一起吃住在荒芜人烟的黄河野滩;半夜起来拍他们守护输浆口、打浆;和他们一起过元旦,喝两块钱一瓶的低劣白酒抗寒;下着大雪与淤堤工步行几十里到城区买烟;没有电视、报纸,没有一切与外界传递的信息,想家人想得掉泪时,陪他们一起给老婆孩子写信;和他们一起吃大锅面条,一起下池干打浆工作。淤堤工的生活我断断续续体验了一年,夏天被蚊虫叮咬,冬天被寒风吹裂皮肤,都感受、也感动了,好照片也拍出来了,尽管最后发出来的仅仅是那么几张,可我为能够用镜头记录民生而感到欣慰。

我出了两本画册,一本叫《目击》,一本叫《现场》,所有的“目击”和“现场”,都是纯新闻进行时的真实再现。我竭力反对摆拍,新闻进行的真实记录尊重事实、遵守客观规律是我摄影的生命力量,就此历练能力和技术,就此积淀文化和思想,就此把握影像和人生, 不敢越雷池一步,也不能禁锢健康思维的发展和前进。

“历险、激动、危险、挑战、担心、难堪”就是记者职业的最好描绘,这也是新闻摄影记者必须谨记、必须具备,方能成功的注脚!

12.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角色定位 篇十二

一、出镜记者概述

从字面上我们不难理解, 出镜记者就是指记者对着镜头向电视机前的观众传达新闻的信息, 比如对特定人物进行采访, 对新闻事件做出评价的新闻工作者。简单地从词语上解释出镜记者, 可以有两个层面的含义, 首先一种是出现在镜头面前的记者, 另外一种是对新闻事实进行报道的记者。除此之外, 出镜记者按照采访目的以及节目时间上的不同, 又可以将其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对针对性较强的信息进行连线报道;另外一种是对新闻中的重要人物进行访谈。从出镜记者的本质上来理解, 出镜记者是一种存在于新闻以及观众之间的信息传播者, 其主要功能是能够使观众和新闻事件的距离拉近, 让观众切身体会到真实的新闻场景。

二、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作用

(一) 信息传递的效果较好

出镜记者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新闻事实进行客观报道, 但是出镜记者的报道却与其他新闻报道形式不尽相同, 这主要体现在:出镜记者在对新闻事实报道的过程当中, 能够通过镜头向观众直接讲述新闻现场的情况。出镜记者报道的事实更加清晰并且极具感情色彩, 能够让观众有感同身受的效果, 仿佛置身于事件当中, 这种报道中的新闻事实会更加具体、真实, 更能够让观众接受。

(二) 能够突出新闻主题

一般而言, 我们所了解的传统形式的新闻报道, 在讲述新闻的时候会有很多的铺垫和渲染, 从而给观众一种模糊的认知, 但是出镜记者在报道新闻时首先讲述事件的重要内容, 让观众最先了解事件重点, 在讲述完重点内容以后, 记者会对某些内容进行情感式的渲染或者加深论述, 比如在一场赛事报道中, 记者会首先介绍赛事双方都是哪个国家的、什么队的、比赛现场哪一方领先等观众较关心的内容, 使观众的注意力马上集中到赛事中来。

三、出镜记者出镜语言的掌握

出镜记者在报道新闻事件过程中, 其出镜语的运用是至关重要的。出镜语言要能够符合新闻事实, 表达出新闻事件的深度和广度, 对出镜语的研究能够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新闻事实。出镜记者语言主要涵盖了新闻报道、新闻采访、新闻评论、新闻播报等, 更好地掌握这些方面的语言技巧, 能够使新闻报道更加真实和准确。

(一) 语言要有信服力

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表达, 为此语言的真实度和可信度是非常重要的。首先, 记者在报道新闻事实时, 音色要优美, 音域要宽阔, 在语言的表达上要能够有非常强的表现力、说服力、感染力, 还要做到简单、明了, 让观众一听就明白其中的重点。其中, 有信服力是关键, 在陈述一段事实时, 要能够通过自己的语言技巧、情感、肢体语言等使观众觉得不是在随意表达, 更凸显出新闻的庄重和严谨, 这里所说的庄重并不是死板、枯燥, 而是在形式上以及语言上更加真诚和中肯。播音如果有非常强的亲切感, 就能够将新闻事业当作一种服务来看待, 这样才能为观众着想, 给观众留下更好的印象。

(二) 语言要新颖

在很多出镜记者中, 大部分在开场讲述新闻事件时都惯用一套说辞, 比如:“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我是……下面为大家讲述……”很多观众在打开电视机时听到的都是同样的话语, 让观众觉得非常死板, 为此要想在新闻报道的开始就吸引观众目光, 可以适当地转变开场白, 使其更加新颖, 比如在北京国庆大阅兵时, 出镜记者在描述当时情境时会说:“下面我们看到的是一排排英姿飒爽的陆战官兵, 在他们踢腿的旁边放置着踢腿的测量装置, 其中的细线要随时与地面保持水平状态, 并且我们看到地面上还有非常多的弹珠。士兵们抬腿的高度必须能够超过细线, 并配合适当的力度, 才踢出了强劲、协调的步伐子。”出镜记者在描述整个踢步伐的步骤以及标准以后, 其语言并不夸张, 又非常简洁明了, 将士兵练习踢正步的辛苦表达了出来, 使观众感受到当时的情境。

(三) 语言要流畅连贯

出镜记者在陈述新闻的过程中是有时间限制的, 要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向观众表达出重要的新闻事实, 为此在表述过程中一定要做到语言简单、流畅、自然, 使新闻事实能够连贯地表述出来。语言流畅是最基本的技能, 在出镜报道中, 要尽量避免出现停顿、感叹、犹豫等让人产生模糊印象的语言, 同时语言表达也不能过快, 让观众听不清所表达的主题。此外, 出镜记者在平时可以多写一写新闻稿, 记下平时新闻采访中感触较深的内容, 这样在每一次报道前都看一看, 可以积累出丰富的词汇和句子。如果表述的内容非常多, 可以将其分割成几个小问题, 将问题逐一陈述会使思路更加清晰, 表述起来也不会经常出错。

四、出镜记者存在的角色误区

(一) 对新闻事件进行主观评价现象较多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受众对新闻的关注度日趋增大, 新闻事件的构成来源于社会生活, 在这些新闻中, 小到居民生活, 大到国家发展, 而对这些大事小事的报道都离不开出镜记者, 出镜记者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角。但是, 在出镜记者报道新闻事件过程中会经常忽视自己的身份, 对新闻事件的讲述常加入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想法, 不能够对新闻事件客观地评价和分析。如果出镜记者在报道事件过程中, 随意对事件做评论和主观臆断, 将使受众也跟风发表言论, 就会影响新闻事件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引起不好的社会风气。

(二) 常出现角色错位现象

有些出镜记者在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时, 经常以事件主人公的身份参与到实践中, 不仅对事件随意评价和臆断, 还会直接参与到事件的发展中, 使其卷入到新闻的风口浪尖, 更为严重的现象是, 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会谎报或者是虚报新闻事件, 职业道德严重缺失, 对新闻事业的发展造成非常大的不良影响, 不利于社会舆论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 角色品质较低

新闻报道常常会深入到一些偏远地区, 而在这些地方有很多出镜记者不能以最好的角色品质报道新闻事实, 为了使新闻获取到更多的关注度或者是认知度, 会缺少对社会底层人的关注度, 使反映社会真实的事件忽略掉, 最终导致国家对这些事件缺少关注度, 不能对其提供一定的帮扶, 使群众对新闻媒体大失所望, 新闻媒体的权威性和亲民性大大降低。

五、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角色定位

(一) 报道新闻过程中要体现客观性

新闻之所以能得到群众的信任, 是因为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 如果新闻失去了客观性, 将引导社会舆论朝着不健康的方向发展。新闻记者要始终认清自己的职业准则, 站在客观的角度分析和思考问题, 时刻以论述客观新闻事实的角色站在人们面前。此外, 在讲述新闻事实时不能随意增加自己的评论、断定新闻的好坏, 要始终站在第三方的立场上, 对新闻真实做客观的报道。

(二)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新闻事件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小到家庭生活, 大到国家大事, 新闻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而出镜记者在其中起的作用就是传播新闻信息, 并在社会上构建出和谐、健康的舆论走势, 媒介更是群众与政府沟通的桥梁。为此, 出镜记者肩负着引导社会舆论的使命, 将其定位在这种角色下, 可以使出镜记者的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增强。

(三) 提高对民生的关注度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人们的生活压力逐渐增大, 弱肉强食现象逐渐凸显, 社会的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大, 发展较快地区依托于积累的原始资本和政策会越来越丰富, 而贫困地区则缺少国家和社会的关注, 人们的生活质量存在的差异较大。民生问题日渐凸显, 不利于社会和国家的稳定, 鉴于这种原因, 出镜记者可以将自己定位成传达民生民意的主体, 在深入民生问题较为严重的地区时, 真实报道所看到的现象, 让更多的人和相关部门了解到, 这样才能使出镜记者的价值得到真正的凸显。

结语

本文对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主要作用进行了分析, 认为出镜记者作为新闻传播者, 其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是非常重要的。最后分析了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角色定位, 通过分析知道, 出镜记者要能够客观陈述新闻, 真实反映民生疾苦, 坚持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社会在不断进步, 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开始涌现。信息时代的到来, 大量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生活, 各行各业更是离不开信息的传播和共享, 为此广大人民群众对新闻报道的关注度逐渐加深, 透过新闻, 人们能够了解到天下大事, 了解世间百态、人间疾苦, 同时也能够及时获取到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政策、法规、方针等, 掌握国家发展动态, 而这些信息都是新闻记者通过实际采访获取的, 出镜记者更能接触到最前沿的信息, 采集到更为客观的新闻咨询。本文主要对出境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角色定位进行了分析, 从而表现了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出镜记者,新闻报道,角色定位,采访

参考文献

[1]林得健.论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角色定位[J].新闻研究导刊, 2014 (7) :94-94.

[2]袁海明, 翟永学.突发事件报道中出镜记者的角色定位[J].发展, 2014 (3) .

[3]任笑晨.突发自然灾害中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研究——以成都电视台记者蒋林为例[D].河南大学, 2014.

[4]杜晓华.如何当好出镜记者——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出镜记者的素质要求[J].中国记者, 2010 (8) .

[5]牛新权, 崔明伍.试析电视媒体出镜记者的角色扮演与角色类型转换[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09, 16 (2) :12-15.

[6]王艳.当代电视体育传播视阈下的出镜记者素养初探——兼与对2008年奥运会我国体育出镜记者的预测性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0, 18 (6) .

[7]刘乔叶.个性适度自如——电视新闻出镜记者镜前表现三题[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0 (10) :69-70.

上一篇:自评述职报告范文下一篇:企业自荐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