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试论语文活动课中的师生地位(共10篇)(共10篇)
1.[小学语文论文]试论语文活动课中的师生地位 篇一
摘要:在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中,许多传统教法和现代教育理论存在争议甚至矛盾。如语文教师需不需要就课而备课?语文课堂上老师该不该讲?讲多少?什么时候讲?语文课堂如何实现人文性教学?等等。本文中,就上述问题谈谈笔者的思考和认识。
关键词:备课;讲授;人文教育
教学改革,素质教育,这是时代的需要,然而在漫长的改革进程中,语文教学实践中还存在很多值得探究的问题。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清规戒律不少,包括过去为适应需要,由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制定的条条框框,也包括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各种语文教学理论。下面就语文教学环节中的几个要点也是存在较大争议的话题,谈谈笔者的认识。
一、备课
一般认为,备课由三部分组成: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教材是实实在在的,教师可以将每一点落实到书面上;教法,则需要伤些脑筋,孔子的因材施教在现代教学中仍然是教师手中至高无上的法宝;而学生,教师在备课中应清醒地认识到,他们是与“实”的教材相对的,是“虚”的。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和状况,是不能预料的,需要教师在备课中去猜测,从而设定可行的教学方案。正是因为这样,教师的备课任务才显得严峻。语文教师的备课究竟该备到什么程度呢?
一位语文教师在讲授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时,当讲到陶渊明辞官归田的经历时,有个学生突然插问道:“老师,做官有什么不好?他自己只要做个好官不就行了吗?还可以为百姓做事。为什么陶渊明辞官不干了,就是情操高尚了呢?”当老师正揣摩这话的含义时——“是啊,他这是逃避。”“要是所有人都自命清高,那不是放着官场让贪赃枉法的人占领吗?~也太没有社会责任感了吧?”“不善周旋,就用‘不为五斗米折’来开脱,这种人心理脆弱,也不配做领导!”……
教室里笑声一片。此情此景,所谓的备课已经土崩瓦解。那么,顺势引导,即兴发挥,才是正确的选择。而沉下脸来,对学生这种以现实来曲解历史的做法加以斥责的“教条主义”做法是教师们首先要摒弃的。当清脆的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沉浸在热烈的讨论中的同学们以及老师似乎还不能平静下来。在畅所欲言的氛围中,他们谈到了人生的选择,谈到了儒家的“穷则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谈到了心系人民的好干部孔繁森;谈到了陶冶性情的大自然……同学们各抒己见,教师只是作为讨*群体中的一员,甚至,教师的思路在学生的带动下,已经违背了教材的框框。笔者认为,这种违背和超越正是教改所迫切需要的。
显而易见,学生活跃起来的课堂才是素质教育的标志。同样,这堂课的备课量是惊人的。事前备课的内容基本没用上,这堂课是该语文教师用他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和积累备下的课。
二、授课
语文教学改革反对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这也是所有学科中最受非议的一种做法。为了让教学改革的成果更加显著,有些学校甚至教育部门干脆制定各学科统一的教学模式,并制定成套的教学程序。弄的谁来上课都一个样,甚至严格规定教师在课堂上“讲”的时间,讲课不得超过多少分钟,要掐算好时间,时间掐得好,掐得准,是一堂课成功的条件之一。最典型的有一所学校追求和倡导“哑巴上课”的境界,教师不说一句话,学生就会了,这才是真正的高手。从教育理论上讲,“不讲”或“少讲”,充分给学生探究的空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然而,“老师不讲”的课堂,对于语文学科而言,真的是最可取的吗?语文能力的培养,着重在四个方面——听,说,读,写。学生的这些能力,要靠语文教师在长期的课堂教学中系统的培养和锻炼,不仅离不开教师的“讲”,反倒是实实在在的需要。学生需要语文教师语言逻辑的熏陶,需要语文教师声情并茂的感染。善“说”是对语文教师的要求,善“说”才更体现语文教师的才华和智慧。既然“说”是必要的,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恰到好处的“说”呢?某位老师上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课时,一番深情的朗读把学生带人了淡淡的忧伤之中,之后他用整节课时间给学生讲徐志摩、林徽茵以及陆小曼的恋情,学生似乎在老师的讲解中进入了徐志摩的世界。末了,该老师在下课前将自己的理解和内心感受传达给学生:“人们都说,《再别康桥》是抒写诗人对母校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我看他表达的其实是对流逝的岁月和永不再来的恋情的一种心痛。”下课以后,百分之八十的学生去查阅了徐志摩的相关资料,生平、爱情、诗集,并在课间延续了一段时间的交流和讨论。在语文课堂上,尤其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的时候,学生需要感染。深情的朗读以及真实的内心交流,这位充满激情的语文教师成功地打动了学生的心。
教师盼讲,宗旨是引导和启迪。学生学习需要充分的背景和广泛的想象空问,这需要教师去说,去提供,去引导;学生学习需要教师的高屋建瓴,一语破的,需要启迪。
三、“大纲”中的人文教育
教学大纲是教师备课到授课再到辅导检测的一个重要依据和最基本的参照。它对于教师每一个环节的工作都具有指导性的作用,这一点毋庸置疑。近年来,大纲中增添了很多新的教育理念,其中包括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但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教条地执行大纲,生拉硬套“人文性”,反倒会扼杀很多宝贵的东西。
某教师上《活板》一课时,准备了许多辅助教具:塑料模型、胶泥等等。课堂上,边看课文,看沈括的叙述介绍,边组织学生动手模拟,让学生在现代课堂中再现古代印刷的情景。尽管课堂秩序有点乱,一会儿查书中的交代,一会儿跟老师要材料,一会Jfl又去参与他人的操作过程,但是,所有的学生都兴致盎然,没有一个学生不参与,不动手。之后,老师请大家谈谈操作的感受,学生们都有了亲身的经历,可以有理有据地表达了,虽然很好,但古代的雕版印屉4太麻烦,哪有现代技术快捷方便?学生们提出了许多活字印刷的弊端,当然,他们是以现代印刷技术为参照听到这里,老师神情凝重,大声纠正道:“活字印刷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里程碑。有些同学却不了解这些,实在是太缺乏民族自豪感了!”接着,老师便将课堂的重心转移到民族灿烂文明史的回顾和陶醉中去了。这样的结局,叫人哭笑不得。
《学记》上说,“强而勿抑,开而勿达,导而勿牵”。强调的是教学要顺其自然。对《活板》而言,不一定非要上升到民族自尊心的高度。难道学生动手的过程就不是人文性?活板的科学性严密性就不是人文性?生硬的强调显得狭隘,反倒束缚了学生的想象,遮挡了学生更广阔的视野。对于大纲中的人文导向,我们教师应做必要的分析,恰当的理解。人文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不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或内容。教师应做的是拓展要自然,升华要巧妙,在关键时候、恰当地方,教师那么一点,能钻进学生的心窝。
总之,在语文教改实践中,不能人云亦云。教改无论形式怎样,宗旨是面向未来培养人才。面向未来培养人才,必须突破一些陈腐的传统思想的束缚,进行教育改革。改革不是纸上谈兵,不是唱高调。所谓改,所谓革,就是兴利除弊。正确的做法是,传统的东西,凡是好的、科学的,我们要继承;新兴的思想和理论,也不可以生搬硬套,一切应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讲求教学实效.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育目的。
2.[小学语文论文]试论语文活动课中的师生地位 篇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经过多年广泛论证和反复实验,终于出台。这一指导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领性文件,集中体现了课程理念的创新,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纲要》对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结构、课程的标准、课程的评价、课程的管理、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教学过程、教材的开发与管理、教师的培养与培训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
新课程标准是语文教学的指导性文件,熟悉新课程标准应当是语文教学的前置条件,每个语文教师都要认真学习领会,并自始至终予以贯彻落实。同时,要搞好新教材通研,熟悉新教材,用好新教材,以达到语文课程理念的创新。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推广实施,语文教师在教育舞台上的历史定位发生变迁,语文教师将与新课程同行,以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为基础重新建立新的教学方式,成为一名开放型教师,实现语文教育的价值。新课程向广大语文老师提出了新的思考、新的挑战,所以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角色的转换很有必要。
一、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具备先进、明晰的教学思想
新一轮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换,而教师教育观念的转换,主要在于如何看待学生主体地位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良好语文习惯的培养者、信息的提供者、意义的建构者、学习的帮助者。传统教学观念必须随时代的发展而更新。
作为开放型教师必须拥有反映时代要求、体现教改方向的先进教学思想: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对学生进行文学基本素养的综合性训练;营造民主、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建立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
要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就得在教学中切实转变过去的一些做法,如重知识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重理解轻感悟。要创设民主和谐师生合作的课堂教学情境,把教学当作教与学二者的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以达到共同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学会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作为教师要在教学中始终充满真情、激情,让自己的一切活动都能真正地为学生服务。
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主要体现在语文教师是创新语文课程的参与者、开发者。在传统的观念中,语文课程是语文教育教学的方向或目标,是由国家制定,因而具有一定的强制性、统一性。语文老师的任务是忠实而有效地传授课程知识,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的成绩达到考试要求。这样,语文这个本应最富有灵气、活力的课程走向了封闭、僵化,走向了难、繁、偏、旧。传统的语文教学是整齐划一的: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参、统一的内容、统一的考试、统一的标准答案。这样使语文老师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创造性。也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走向了死胡同,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是语文教学的莫大悲哀。因此,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师的角色到了非改不可的情况。
语文教学的创新由“专制”走向民主,由“统一”走向了多样,语文课程不再是“课本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老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并成为相互作用的主体,教师就是课程之一,是课程的主体,是课程的参与者、开发者。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其实质是师生的互动。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问的互动过程。传统的教学普遍存在“教师中心”的现象,教师有绝对的权威,师生之问是领导与被领导、命令与服从的关系。文章的理解、语段的分析、语言的揣摩、文章感情的把握都以老师的答案为标准,更有甚者,作文都是按老师设计的套路模式。学生没有自己的思考,没有自己的创造,这样的语文教学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剥夺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语文教师成为语文教学的主宰。语言课程创新要求通过师生的互动,形成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教学相长,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二、语文教师要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具备驾驭教材的能力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语言文学精妙传神。语文肩负着传承文明、传播文化的神圣使命,语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文学品位。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并不大,甚至有点讨厌语文。这里有教育观念的原因,更与我们语文老师自己的知识结构不够完善有关。
语言课程涉及的专业知识面极广,涉及古今中外,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市井风俗。作为语文老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杂家”,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关注我们生活里的热点、焦点,寻找能引起学生心灵共勉的切人点,把生活的源头活水引进课堂,才能使学生心田永远流淌着汩汩清泉。创新语文课程理念的过程中,教师角色的转换还需要有钻研精神。因为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课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这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研究教材时要有创新,不要只看教参,要以自我研究为主,选准角度,突出新意,“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体现自己独到的看法。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使其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钻研教材时要挖掘教材的内涵和语言特色,使教材的思路成为教师的教路和学生的学路,使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处理教材时要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与训练目标,大胆取舍,合理地使用教材,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富有探索实践精神,具有创新精神及创造性教学能力
创新语文课程理念的过程中,首先,创新精神是语文教师角色转换中重要的因素。教师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创造性。教师要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以自己的个人魅力去影响学生创造的积极性,对学生形成无形而强有力的精神召唤。其次,应该充分地了解和信任学生。相信“处处是创造之处,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相信学生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充分挖掘潜能,开展创造性教学。再次,应该不断提升自己。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科学技术的“裂变效应”将会导致知识以更快速度更新。师生之问不再是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教师应成为一潭活水,应该永远新鲜、充沛而不枯竭的创造之源。
课程创新将教师的自由空问扩大了,教师对教材有了自己的处理和开发的权力,可以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采用自己认为比较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过去是教教材,现在是用教材教。要求教师具备对教材的甄别、选择、重组、改造、开发能力。
课程创新要求教学追求三个维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统一,教学目标的开放性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但自由不等于散乱,开放不等于无序。教师在创新课程的实施中,必须具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能力。如体验学习,教师就必须具有预计、判断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能力等等。
过去,我们教书只知道教知识技能,只在认知领域里面进行探索,而今天还要发展学生的情感,于是,怎样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怎么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怎么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便成了教师需要研究的新的领域。首先,营造积极的心理氛围。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和理解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其次,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次,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3.[小学语文论文]试论语文活动课中的师生地位 篇三
第七十九期
文昌市会文中心小学中心办公室 2015年3月18日
会文中心小学语文教学研讨活动简报
2015年3月18日上午,会文中心小学语文教学研讨活动如期在五楼多媒体教室举行。本次活动有幸请来了小学教研室主任钟永江、副主任林尤雄、语文教研员黄艳莅临我校指导语文教研活动。参与本次活动的还有我们会文中心小学的全体语文老师。
首先是由我校的年轻教师吴秋婵老师为大家展示一节四年级的公开课《麦哨》,吴老师精神饱满,教态自然,温和可亲,充分运用新课程理念,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她的教学艺术和个性风采。吴老师教学思路清晰,转换自然;课堂教学基本功扎实精湛,突出了重视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随后,我们又开展了集体评课的环节,评课活动由我校语文教研组长林淑美老师主持。首先,由吴秋婵老师自评,对本节课提出了自己的备课设想和上课流程,同时也提到了自己在本节课的不足,希望大家,特别是专家能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紧接着是大家的集体点评。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评课活动,开启了教师的智慧,拓宽了彼此的视野,也促使教师进一步深入地去思考我们自己教学得 失,让观课人从“观”中吸取精华,使上课人真正受益匪浅。
与此同时,我们的三位专家对吴老师本堂课的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难点不够突出,朗读不够到位,教学目标“闪”得过快,没有给足时间让学生思考,对略读课文来说教学内容过多,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他们在如何开展研修课教研活动的理论高度上作了指导性发言。
在会议的最后,我校的冯青翠校长作了总结,指出专家们的点评使我们参会人员受益匪浅,今后会多开展这样的教研活动,多请专家们走进我们的校园。会议在一片热烈而祥和的气氛中落下帷幕。
此次教研活动的开展,不仅为会文中心小学教师搭建了成长平台,也展示了授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更重要的是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参加活动的教师表示要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通讯员:龙金妃]
我校的吴秋婵老师执教的研修课——《麦哨》
吴秋婵老师精彩的课堂
参与听课与评听的专家与老师们
评课由我校语文组组长林淑美老师主持
授课教师吴秋婵老师自评
烟墩小学的丁敏敏老师的点评
会文中心小学常务副校长冯小雅在点评中
文昌市教研室语文教研员黄艳老师点评
文昌市教研室主任钟永江在点评中
文昌市教研室副主任林尤雄在激情点评中
4.[小学语文论文]试论语文活动课中的师生地位 篇四
一、组长抛出话题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着这样一种倾向: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只字不提作文教学;而在作文教学中,又只字不提阅读教学。导致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分离,学生读课文和学写作文完全成了两码事,由此学生也不能很好地将课文学习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学生学写作文的积极性也就消退了。
细读所学课文,这些作品大多出自名家之作,他们以优美生动的语言,灵活精致的表达,独具匠心的布局谋篇,为每一个读者提供了写作的范本,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的实际延伸出去,是阅读与作文教学融为一体,这样就容易多了。
如何活用课文资源,挖掘课文中最有利于调动学生习作积极性,并能给学生习作提供参考和借鉴的因素,让学生在习作时不但能模仿,更能创造,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和研究的问题。
为此,我校制定了《小学语文课文导写的实施与研究》这一教研课题,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一课题开展一次教研活动。本次教研的主题是《》。每位教研组成员都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进行着认真的研究,下面我们就先从课文导写的切入点这方面进行研讨。请各位老师谈谈自己的感想或收获吧!
二、交流
三、小结
5.[小学语文论文]试论语文活动课中的师生地位 篇五
【摘 要】我国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上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因此,教师就更应该了解自己的学生,与学生在学习中成为彼此的亲密朋友。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相长;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C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437(2018)10-0156-01 建立和谐共处、平等向上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考虑自己怎么做,还要考虑学生怎么学,教师和学生在政治上和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没有谁主谁次之分。就好比我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过程中,把估算乘法与口算乘法和笔算乘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进行教学,更没有谁重谁轻之分。在数学教学这样一个复杂、抽象、逻辑性强的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不能再是高高再上的“圣人”,也不是教师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绝对正确的,抱着“师道尊严”,学生一见就怕的老师是永远走不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教师应该走下讲台融入孩子们的世界里,和他们一同探讨学习,共同研究,交流彼此的思想,关注他们的想法,从而在学习活动中产生共鸣,建立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也是推动数学教育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一个必备因素。让孩子在数学学习中感受“心”的洗礼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自古以来,时代赋予老师的使命: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在小学阶段,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才叫尊师,尊师不是孩子给老师送些水果点心之类的就叫尊师,或者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课前问好”、“课后再见”、“见面说老师好”,而应该是对教师劳动成果的一种尊重。
比如某个学生第一次举手回答问题或者某个学生突然掌握了笔算除法中的思想方法等,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而反对给予学生无所谓的态度,最起码这样的鼓励和肯定能使学生在心灵上感受一次成功的喜悦,让他们发自内心的感悟到数学也并不那么可怕!在学习的同时营造一种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对方的氛围,这样的氛围和宽松的学习环境能够提高孩子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样的教师才更加值得孩子们的尊重。通过数学学习,培养良好的师生情感
师生间的心理相容主要是教师和学生集体之间、和个人之间在心理上的彼此一致,并相互接纳,在数学教学活动进行之前,教师首先的基本工作就是写教案,然而,在教学时,完全根据自己编写的教案程序进行教学,这样行吗?通过实践证明,这样显然不行,我们在设计教案时都以学生为主体,以生为本。如在探索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利用学具“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进行填充,看填满这个长方形需要多少个小正方形,那么它的面积就是多少!然后继续引导学生: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系吗?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师生之间的观念能否达到一致还不确定。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导就会引起学生集体或个人相应的思维模式。例如:给出一个长5cm,宽3cm的长方形时,用学具来填充的方法去探究它的面积,结果发现面积是15cm2,再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联系呢?学生会发现5×3=15这一结果,从而联想到长方形的面积是长×宽。因此,心理相容造成的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理解,构建了师生间深厚的情感基础,既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更潜移默化的加深了教师与学生之间良好的学习情感。创设环境与气氛,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有人说:环境造就人,气氛熏陶人。对于数学课堂教学来说,做到环境与气氛的和谐,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数学学科由于其本身具有抽象性,学生往往感觉到乏味、单调、枯燥,远不如语文等学科富有情感的学科有吸引力。所以,教师要针对数学学科和小学生好奇、好问的特点,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富有挑战性的氛围,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情境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最活跃,实践能力最强,在有意无意中接受了知识。所以,教师要重视构建教学环境和气氛的和谐,使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精心安排好教学过程,创设好每个教学环节的环境,把知识的探究学习置于好奇的气氛中。例如,设疑激趣、做游戏、比一比等学生感兴趣的环节,调动课堂气氛。
6.小学语文试讲稿 篇六
1、师:同学们,阅读就是一次旅行,在文字之旅中,我们有时候能欣赏到美丽的风景,有时候领领悟到隽永的生活哲理,那今天我们再次打开书本,进行一次文字旅行,看看,这一次它能带给我们什么呢?
2、师:同学们,请抬起头,看看老师写的课文题目,请你来读一读。(板书)
3、师:嗯,那么你想通过你的读,告诉大家什么?/读着这个题目,你想了解什么?
4、……
5、师:了解了几位同学的理解,现在请同学们带个你们各自的体会一起读课文题目。
环节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检查初读效果
1.师:请同学们端起课本,齐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不理解的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或是借助身边的工具书自行解决)*****起
2.大家读得可真认真啊!同学们抬起头看大屏幕,这些词语你能读准吗?请你读,老师喜欢你读词语的节奏感,但是有一处错误,哪位同学听出来了?你来说,对,应该读漂流,不要读成四声(漂),漂组成词语漂亮,跟老师读一遍,漂流。3.来,你继续,好,声音响亮,字音准确。
4.看来字音大家已经不成问题了。大家觉得课文生词中哪一个最难记?你来说,你认为“滚”字最难记。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写一写,记住这个字,注意这个字的结构。大家记住这个字了吗?(板书)
5.同学们,通过读课文,你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吗?(请你!真不错,你是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的,想想还能不能更简单些,请你!嗯,更简单了,你真了不起,把这么长的文章读成了一句话。)(课文中有一个句子,也概括了课文的内容,齐读)这篇课文描写了**哪些特点?对,是****(板书)环节三: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1.师:同学们读一读你们最欣赏的部分,找出给你印象最深的词句划出来,谈谈为什么?(请大家默读课文,课文是怎样表现出********,找出文中的描写。)2.师:这个同学最快举手,请你说说你的想法。
3.师:(手指大屏幕)现在请大家来读一读这段话,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请你说,你仿佛看到了********,这叫做*****;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来说,你听到了*********,这叫做******。
4.师:同学们,想不想亲自领略一下****风采?请看大屏幕。如果此时你就站在河岸上,感觉如何?你来说,你害怕的都发抖了!这叫做胆战心惊!同学们,带着这些感受,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起 环节四:熟读陈述,拓展延伸 师:大家都表达出了自己的情感。1.指导朗读与背诵 2.仿写片段
3.续写(想法、感受、我想对……说……)4.拓展阅读(比较阅读)
师:勇敢,智慧,镇静,机敏。同学们,这八个字不仅仅是**的精神,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缩影!**的形象能给人们带来启迪和鼓励。愿同学们像艄公一样。撑起人生自信的竹篙,扬起希望的风帆,不畏艰险,努力拼搏,成为学习、生活的小主人!环节五:布置作业 1.背诵优美的语段
7.动人的师生情谊 《论语》教案 篇七
案例
《孔子与子路亲密无间》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阅读,理解并背诵此节内容
2、感受孔子与子路之间的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
3、通过对话的方式,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习惯,从文本中寻找依据,概括信息、表达观点的能力。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2、3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3
一、导入:
老师:孟子说人生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伟大的老师如果没有杰出的学生,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名师出高徒,高徒也出名师。孔子号称有三千学徒,高徒有72人(这些人都是当时的国际人才),良好的师徒关系意味着一种传承,对于师生都是一种幸福。我们今天,来学习《论语》分主题阅读第二章——动人的师生情谊。下面请同学们先朗读一遍。
二、学生朗读
三、老师抽背检测,使用《论语》分主题默写本默写部分语段
四、老师:现在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讨论自己在阅读这一章节时候遇到的问题,然后,我们交流。
学生小组讨论
五、学生质疑:
学生:孔子和子路之间的感情到底是怎样的? 老师:你们讨论的结果?
学生:我们觉得孔子和子路的关系应该不错。因为这一节里面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孔子要跑到海上去,跟着他的是子路,说明二人关系很好。但是,我们由觉得子路又老师被骂。特别是第七条 孔子生病可能要去世了,子路担当治丧委员会的会长,准备给老师办一个浓重的商事,却遭到了老师的“痛骂”,这是子路对孔子好呀,孔子为何那么生气?
老师:同学们怎么看?
学生:我们觉得孔子和子路的关系是很好的。正因为关系好,老师才骂得多,骂得狠。俗话说,打是亲,骂是爱。
老师:这话说得不错,我们班被我骂得多的、骂得狠的同学,明白了吗?那是爱!很好!学生:我们也觉得关系不错。题目不是“孔子与子路,亲密无间”吗?那么这些内容都应该是说明二者关系很好的!
老师:善于从题目来看,学会提纲挈领,很好。
学生:孔子骂子路,一是二人关系确实很好,才能痛快地说。之前也听老师讲过子路的故事,子路这个人性格是比较直的。孔子呢又是一个很会因材施教的老师,加上二者关系好,孔子对子路的批评也就很直接了,毫不留情了。老师:我们上学期学习了《智子疑邻》,这个寓言告诉我们说话要注意跟人的亲疏关系。亲疏关系不同,说话的方式就要有所不同,不然同样的话,最后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学生:孔子骂子路。确实是因为子路做错了。书本P21下面的解说已经说了。子路违反了礼制给孔子孔子治丧。这是孔子所反对的。
学生:为什么不行呢?孔子那么伟大,为什么不能厚葬呢?子路也是出于好心。老师:你们怎么看? 学生:这是违礼的。“礼”规定了孔子没有那种身份不能厚葬。学生:我觉得这有点拘泥,过于僵化,事情需要灵活处理。
学生:我同意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事情应该灵活处理。但是,既然制定了“礼”就要遵守,不然制定出来干嘛?
学生:那要是这个“礼”不合理呢? 学生:那可以去修改,“礼”难道不能修改吗? 老师:同学们争论得很激烈,各抒己见,非常好。我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孔子非常重视“礼”,颜回问仁,孔子给颜回的答案就是“克己复礼”。孔子认为周朝,周公制定的“礼”是非常完美的,孔子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就是因为“礼崩乐坏”大家都不遵守“礼”了。孔子非常想恢复“周礼”,“礼“是行“仁”的外在保证,“周礼”讲求的是规范,是“等差的规范”。孔子认为这个社会的人是有差别的,君王跟大臣不一样,大臣跟老百姓不一样,每种身份的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自己的使命。每个人都做好了自己身份的事,履行好了自己的责任。那么这个世界也就好了。当君王的做好君王,爱民;当大臣的做好大臣,忠心;老百姓做好自己的事,孝悌、朋友间信任,这个世界不就是美好了吗?而“礼”作为规范,相当于今天的法律、规章、制度制定出来是要人遵守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比无法可依更为严重。孔子自己推崇周礼,自己就以身作则,这一点,是非常可贵的。我们要看到“周礼”是基于一定时代制定的,时代变化了,周围的条件变了,这样的制度必然有存在的问题。因此“礼”也应该有相应的变化,但是怎样变化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今天,我们的法律是需要相关部门制定,“人民代表大会”来审核的,过去没有这个东西,时代的局限在那里,此外,那些“违礼”的人大多都不是想去改善“礼”而是去破坏,去图“私利”,孔子讲“礼”并非为个人,而是整个社会的和谐,由此也可以见像孔子这样的“君子”“仁者”和“小人”的区别。其实,中国的另一个文化源头《周易》里面就是要讲“变”,孔子也是讲要“变”的,当然,也有不变的,对于孔子根本不变的是“仁”,什么是“仁”,简单的说是“人生的正路”,追求,走在“人生的正路”上,这一点是不变的。从一点,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坚持,如果从更广的角度看,我们也可以看到孔子的“灵活”,随着《论语》的深入学习,我们会更加全面的了解孔子的思想,我们也可以看到,后来被近现代人呢批评的“儒家文化”很多都不是孔子的原本主张,在历史的长河中,太多东西走样,我们必须檫亮眼睛,思辨地去看到问题。其他组还有没有什么问题。
学生:我们这组讨论,子路是一个很直爽的人。有时子路这么直率过了头,孔子为什么还这么喜爱他呢?
老师:能举个例子吗?
学生:例如第四则。孔子对颜渊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听到老师这样表扬颜回,不高兴了对孔子说:要是去打仗谁能够去?虽然,孔子也狠狠地骂了他,但是,从其他方面看,孔子还是很喜欢他的。例如子路弹琴不好,子路的同学就有点看不起
他了,孔子马上解释“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可以看出,孔子还是很维护子路的。老师:例子找得不错,那大家觉得孔子为何喜欢子路呢?
学生:子路性格直爽,有话就说,不忸怩,这样的人内心是很坦诚的。学生:子路有话明里说,不在背后乱说。这样的人可以交朋友。学生:子路对孔子很忠心,孔子才说到海外去只有子路跟着去。
老师:大家交朋友都喜欢坦诚的人。人的感情基本原则是真诚,你对人真诚,人才能对你真诚。大家还喜欢有一个跟自己关系很铁的人,对自己很忠心,就像张飞之于刘备;李逵之于宋江。我们很多多人还喜欢很有侠客风范的人。子路年轻的时候,很有侠客的风范。《史记》是这样写的子路“冠雄鸡,,佩豭豚”这个打扮给人印象很深,我们对人的了解刚开始首先是从外貌开始的。今天,很多年轻人也把自己的外貌打扮得很新奇,以彰显个性,吸引关注(特别是异性的关注)。据说孔子看到了子路,觉得这个人不错,于是想收他为徒。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两位的见面,他们会说什么?
学生:年轻人,我是孔丘,跟我做徒弟吧,你会名扬天下的。老师:开章明义,这个说法给了子路“诱惑”“好处”跟着我你会名扬天下。
学生:我觉得孔子不会这样说,孔子不会把名扬天下作为一种炫耀,一种交换的条件。老师:那怎么说?
学生:子路,你知道我是谁吗?我就是大名鼎鼎的孔子,知道我为什么找你吗?你想想吧,有问题来找我。
学生:这种说法也一点不谦虚,不像孔子的话。
老师:这个说法称呼有点问题,大家看《论语》孔子怎么称呼子路的,一般说是“由”当然,初次见面,直接叫名字更正常,但是,孔子会自己说我是孔子吗?孔子怎么称呼自己的? 学生:孔丘。
老师:子是古时对男子的尊称,人自己不这样说,我是孔子,我是老子,我是孙子„„ 现在,我们再看看孔子与子路的对话。子路看见孔子,我们可以想象以子路的性格一开始对孔子应该是不太感冒的,《孔子家语》这样记录他们见面的(出示电子板书)“子路见孔子,孔子问曰:“何好?”曰:“好长剑。”子曰:“以子之能,加之学,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有益哉?”子曰:“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绳则正,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何学之为?”子曰:“括而羽之,镞而厉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命。”
孔子见到子路先对子路提出一番赞扬““以子之能,加之学,岂可及乎?””,我们老师也经常这样激励学生:某某以你的能力,只要好好学差不多可以拿个诺贝尔什么奖,不然就只有买个诺贝尔瓷砖了。(学生笑)
但是,子路不买账,子路说学习有什么用?孔子继续诱导,但是子路还是不买账,说““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何学之为”这句话什么意思,子路怎么说到南山的竹子了? 学生:我觉得这是一个比喻,子路把自己比喻成南山的竹子,可以射穿犀牛皮,自己很厉害,不用跟孔子学习。
老师:很好。你看,我们说子路性格直爽,做事可能不太细腻。但是,你看他跟孔子说的话,很有意思,都不直接说,要用个比喻的说法。我们说文化人说话都要含蓄一点,特别是写作,不要太直白,当然也不要太含蓄,说了半天人家听不懂你的意思。孔子的对招也很厉害。你说你是南山的好竹子,可以用来做箭,射穿犀牛皮,要是你把竹子的尾部安上羽毛,不是可以射得更远吗?子路还是很聪明的,听懂了孔子的话,于是拜师于孔子。《史记》中,还有一句话说子路“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怎么陵暴的,怎么诱的,没有具体讲。有故事这么说:说子路遇见老虎,子路空说抓住老虎的尾巴,最后打死了老虎。子路很得意,问孔子:“你知道士怎么杀老虎的吗?”孔子说:上士杀虎打头,中士捉耳朵,下士抓尾巴。子路的自我炫耀被孔子泼了冷水,子路怀恨在心,去外面找了一块石头,想杀孔子。子路问孔子:你知道上士杀人用什么?孔子说:用笔尖。“中士呢?”子路接着问,“用语言”,“下士呢?“用石头”子路听完,拜师孔子,从此无二心。《金楼子》里的故事未必可信,但是,这个民间的故事可以看出子路的性格。子路直爽,生猛,甚至有点粗鄙,但是淳朴、耿直、忠诚。孔子说自从子路标做了他的学生,他就没有听到说他孔丘的坏话了,子路非常维护自己的老师。因此,子路死的时候,孔子非常悲伤,子路的死对孔子的打击是非常大的。学生:子路怎么死的?
老师:子路的死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我们下节课专门讲。我总结一下这节课的要点,我们了解了子路的一些性格特点,知道了子路拜师的故事,我们从子路的故事中了解了好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是可以批评,敢于批评的,批评是爱,当然也是艺术,所以,以后老师批评你们,你们要当成爱来看到,要闻批评而喜欢,因为这是爱的表现,没有了批评,而是冷漠那才是更可怕的。下节课,我们讲子路的死,讲怎样利用这些材料来写作文。
教学反思:
《论语》的学习,以及整个文言文的学习,第一个层次首先是文意的疏通。而文意的疏通仅仅是手段,不是目的。文言文的教学关键还是在文意背后的主旨与思想。
我的做法是教师少讲,学生多背。
学生的背诵记忆比老师的讲解更为重要。老师要讲的是学生看完注释不懂的地方,还有疑惑的地方;要讲的是规律性的总结性的东西,其余的则学生自行背诵则好。
当然,这需要学生的支持,如果学生生源不好,自行背诵的效果就会打折,那么老师的主动性就要多些,如果是好的生源,那么就要增加学生的主动性。
当然,一定的检测是需要的,通过检测来“反逼”学生。《论语》的学习,我认为有几个层次
1、记忆的层次,熟背《论语》对于文言文的修养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对于中考的课外文言文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2、对于思维的训练。思维的训练一直是我们语文忽略的地方。思维训练训练的是学生的思考习惯,思考角度,思考方式。如何训练学生的思维,我首先采取的方法是学生提问。我们的语文课习惯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基本上是被动的。苏格拉底认为提问是最好的思考,学生主动的提问本身就是一种思维。学生提问,小组讨论,组员之间的讨论交流解决一部分问题,在全班再解决存有疑惑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一定的很好的训练。
8.浅论语文课程整合 篇八
开州区中和镇中心小学
张璐
课程整合是当代课程设计领域的主要趋势之一,虽然许多国家在基础教育领域的不同层面进行过不同程度的探索,但实际上,人们对“整合”一词的理解仍处于见仁见智的讨论中:广义上的课程整合,不仅仅是一种组织课程内容的方法,还是一种课程设计的理论以及与其相关的学校教育理念;狭义上的课程整合则指一种特定的课程设计方法。本文将从课程设计的角度,探讨语文课程的整合问题。
作为特定的课程设计模式,课程整合在学校教育实践中较为典型的体现是学科整合课程。学科整合课程的目的是整合各学科知识,以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叠与分化,彰显知识、技能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及其价值。事实上,如果立足于我国当前中小学课程设置的现实情况,单一学科内容的整合更适于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实施。
一、语文学科内的课程整合
新课程改革强调克服课程结构单
一、课程类型单一的弊端,促进课程模式的多样化。在这个背景下,语文学科内的课程整合应超越固有的课程模式,赋予教师更大的教学自主权,以期设计出适合学生发展和教学实际情况的具体课程。
1.语文课程整合的可能性
学科内的课程整合要求打破原有的结构安排和分化设计,以特定的目标为中心重新组织课程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根据特定的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语文教师应能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依据某一学段的学习目标,以学生既有的学习经验为基础,将教科书所提供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从而设计出教学操作层面上的具体语文课程内容。这类经过整合后的课程更加强调学习内容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强调根据不同的主题、概念和技能对学科内容进行系统的组织,强调关注不同主题、概念和技能之间的联系。比如许多教师倡导的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就是语文学科内课程整合的一种方式。
2.语文课程整合的维度
首先,学科教学目标的整合。以整合课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秋韵”为例,教师没有按顺序地逐篇解读欣赏,而是以秋天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综合从不同角度欣赏秋天、感悟秋天,体会作者从不同的方面描写秋天的美丽。教师将诗歌《九月九日山东兄弟》、《夜书所见》鉴赏能力巧妙地融入其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并掌握了一些诗歌鉴赏的策略和技巧,达成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目标。把诗词的教学目标通过景物的描写与《风筝》、《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整在一起,实现了主题性的联系,这正是对该单元进行整合教学的意义所在。
其次,学科教学内容的整合。在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整合课例中,教师以“名人小故事”为整合点,将《灰雀》《小摄影师》《奇怪的大石头》《我不能失信》四篇小故事中的人物品质整为一个学习内容,运用比较阅读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研讨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自主解答。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从“一人一事”“以事写人”的特点,很好地引入了学生的日常经验。这四篇课文教师通过“一带三”的方法,《灰雀》作为精讲第一课时单独讲授,带出第二课时的后面三篇课文。这次整合在新旧内容之间建立了联系,既复习了原来的内容,也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的教学内容。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累积性的,因为在建构主义的学习中一切新的学习都是以决定学什么、学多少、怎样学的方式建立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的,或在某种程度上利用以前的学习”。从这个角度而言,对新旧内容之间的整合尤为重要。此外,教学内容的整合不仅包括学科内容的整合,也包括“学科内容与学生生活、当代社会生活的整合,文本教材与网络资源、生活资源的整合,学科的传统内容与学科的新发现、新观点、新问题的整合等等”。在这方面,不少教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许多教师把相关的影视资源或者流行文化的内容作为教学的内容纳入课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内容的整合,一方面使得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不再是零碎知识的简单重复,真正实现了在已有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也使课程内容有了更强的生活意义和现实性。
3.语文课程整合突出地表现在对教科书的创造性使用上
教科书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媒介。教科书中的内容是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选文更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核心教学材料,所以语文课程的整合突出地表现在教师对教科书的创造性使用上。现行语文教科书内容很丰富,每一套教科书在编排上都有相对完整的设计,可是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的教学内容显然不能完全照搬教科书的内容,而要进行适当的取舍。如今,虽然“教教材”的旧有观念已被“用教材教”的观念所替代,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往往被束缚住手脚。现在,许多语文教科书都以某一概念为中心,将若干单篇选文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相对独立与完整的教学单元。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学表现出的仍是对一篇篇文章的独立教学,学生获取的知识不仅琐碎,而且也过于重复与零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有必要摒弃单篇课文中与课堂教学目标无关的内容,将若干篇文章围绕一个整合点统整到一起,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用教材教”。
二、语文课程整合的意义及当前存在的问题
1.语文课程整合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单元教学
我们的语文教科书以单元编排为主要方式,但是由于种种限制,大多数教科书各单元所包含的篇目之间并没有客观而确定的联系,并没有真正的科学体系。“‘选文’的‘系统性’,实际上是个‘秩序感’的虚象:‘系统性’存在于事先预定的‘话题’(即‘项目’)里,选文是匹配相应‘话题’的‘例’,它与‘话题’发生关系;而相邻的课文,似乎紧挨在前后而有秩序地排列着,但这种排列其实几无内在的必然。”这一番话虽然有点儿偏激,但也不无现实批判意义。语文单元教学往往是有其名而无其实,这和教科书的编选确实有一定的关系。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单元教学,教师就要对教学材料有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发掘每单元各篇目之间内在的联系,这也正是课程整合的题中应有之意。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编选了《我们的民族小学》《爬天都峰》《金色的草地》《槐乡的孩子》四篇课文,它们之所以组成一个单元,从单元提示来看,可能是它们都和“童年生活”有关,不过这仅仅是文章表面的联系。以“童年生活”贯穿虽然未尝不可,但是如果作为一个单元,应该有单元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如果教师通过组织复述情节和读写结合的学习活动,以快速阅读、寻找关键信息为整合点,就能在这四篇文体各异的课文之间建立内在的语文技能方面的联系。这样的课程整合才真正实现了单元教学。
2.语文课程整合有利于教师自主和自觉实施课程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需要适合教师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多元化的语文课程形态。语文课程由“正式的课程” 向“运作的课程” 转换,需要语文教师自主、自觉地去领会和实施课程。而现实情况是,对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的过度依赖束缚了语文教师实施课程的自主权。对课程进行整合,则是对教师自主权的解放。教师对教科书进行适当的增删和重组,将原来零敲碎打的知识有机统整,不仅有利于解决语文知识过于零碎、重复等弊端,也使教师能够居高临下地处理教材,从而更为从容地实施课程。在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教师必然会更加深入地思考课程的内容以及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些思考将使教师在更为深入和广泛的领域中去反思课程和自己的教学,从而达到教学的自觉。
3.当前存在的问题
教师对教材的整合也并非没有问题。教科书虽然有缺陷,但终归还是语文课程相对系统的设计,对教科书中的篇目任意进行大规模的整合,或者胡乱引入别的课程资源,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课程内容的完整和科学。现在有一些不太好的倾向:有的整合课单单依照教师本人的喜好或者学生的兴趣来组织教学,看起来教学活动很活跃,但实际上课程内容过度随意;还有些整合课没做好选择工作,教师对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没有认真思考,盲目选择内容进行整合,“拾到篮里就是菜”,非但整合的初衷没达到,还遮盖了原本的学习目标。所以说,教师在对课程进行整合的时候,要明白整合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是为了更高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不能为了整合而整合。
9.论语文核心素养之审美教育 篇九
在新一轮的课改中,构建语文核心素养再次成为课改的重头戏。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突出了语言和文学(国语和国文)的工具性、思考性、思想性以及文化性。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创造”分别关注国语的工具性和思考性;“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分别侧重国文的思想性和文化性。【摘自《写读创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强调: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语文教材思想内容丰富,具有多种美育因素,如课文的题材美、形式美、文字美、内容美、语言美、-----如果能充分发挥语言学科的美育因素,实施审美化课堂教学,就能使课堂教学达到更佳效果。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就是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袁卫星说:“语文课堂应该有很多美,我最看重的是语言美”。窦桂梅多次强调孩子的语文学习很多不是“懂不懂”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美不美”的问题。安徽的陈金龙老师有一个语文专题讲座叫《在“亲近”“发展”中思索,在“生长”“相遇”里美丽》。袁卫星说:“语文教育应当追求课堂诗意,以深厚的生活和精妙的阅读为基础,创造出诗意,这应当是我们语文课堂不懈地追求”“对语文课堂的最高赞美应当就是像一首诗”。郭曼说:“像写诗一样教语文” 如此多的语文大师均在语文的审美素养的落实中不断探索和追求。作为我们一线的教者,更有责任和义务为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而奋斗
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首先得加强语文教师的审美素养的培养和提升。老师的审美观、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学生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我们无法让一个衣衫不整、不爱清洁的老师去要求班上的学生都讲清洁、爱卫生。我们也不太会相信一个书写潦草的老师会带出一大批能写漂亮字的学生。我们更无法相信一个自己都无法准确优美的朗诵的老师能够培养出全班孩子优美朗诵。罗丹说:“不是生活中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课堂的美,要让学生去发现,就离不开教师首先的发现。
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其次得培养语文教师的审美影响力和审美执行能力。老师具有很高的审美素养,但如果不能把自己的经验和方法传授给学生,找不到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办法和途径,那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也是一纸空谈。我们倡导诗意课堂,就是要求老师做到美文美教,学生美文美学。一堂好课应该是美的享受。老师和学生共同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汉字的图画美,标点符号的形象美,古诗的格律美,现代诗的韵律美,散文的意境美美,人物传记的人性美-----博大精深的汉语文化无时无刻都在向我们展示它独有的又千变万化,神秘的又触手可得的美轮美奂魅力。古有“ 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今有“汉语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浩渺的汉宫秋月,汉语是人生变数的篆隶楷草,是字非字的仙风道骨。汉语是历经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层层过滤的精华”的高歌吟颂。比如:小学一年级识字教学:日月土,象形字,目的就是告诉孩子们我国汉字的特点——图画美,从而培养孩子热爱祖国汉字的感情。又如我国的古诗,对仗工整,朗朗上口,易于诵读。这些都需要通过老师的影响、传授、引导、启发学生去感受、欣赏和体会。我国近代著名美学家、教育家蔡元培曾经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因此,语文审美素养的落实,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具备三重境界:第一境界:教美美的语文(鉴赏美)。第二境界:美美地教语文(创造美)。第三境界:教语文美美的(欣赏美)。第一境界证明了我是语文老师。第二境界展示了我喜爱教语文。第三种境界是对挚爱语文教学的优秀老师的有力诠释。
审美,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精神成长的重要维度。儿童审美,要通过感知与诵读、观察与触摸作品的形象美,通过还原与阐释,体悟语言的形式美;通过口头和书面表达,激发言语的创造美。语文老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孩子形成审美素养。送给孩子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我县新盛小学彭媛老师在教学《秋天的图画》一课中,通过以下环节培养孩子的审美素养。
一、课件出示、欣赏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景。目的:欣赏美。生直观感受秋天的美。
二、师范读课文。目的:感受美。生感受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美及有朗读的魅力。
三、学生品读:体验美。“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目的;生感受语言的韵律美、形象美、意境美
四、说话练习:枫叶张开()()。
银杏扇起()()。
葡萄挂起()()
玉米露出()()
目的:训练学生用语言表达美、创造美。
从上面课例可以看出,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自己要成为美的使者,还要使自己的孩子成为美的天使。让他们在语文的天地中自由愉快的翱翔,感受语文之美、学习之美、生活之美。
10.[小学语文论文]试论语文活动课中的师生地位 篇十
摘要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话语沟通问题一直是小学教育中重点关注的问题,师生之间积极有效的沟通是小学语文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和教学目标实现的主要关键,也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小学教育,师生互动,课程改革
一、小学语文教学师生互动中话语沟通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1.师生话语沟通之间存在隔膜 师生话语沟通之间存在隔膜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传统教学模式是造成师生话语沟通之间存在隔膜的主要原因。传统教学模式通常以教师为主体传授知识学生往往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模式虽然有一定的优点,但是,单一的知识获得方式使得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过程中,严重影响学生思维发挥能力,从而导致师生之间不能有效进行沟通。学生在这种情况下缺乏相应的信息反馈,很难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极易变成老师一个人的课 堂。
教学方法的单一性也是影响师生互动的一个重要原因,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多采用老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缺乏师生间必要的教学互动,不利于小学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这种情况的出现急需要引起教师的重视,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一定要多下一些功夫,抓住课程改革的答方向,不断推陈出新,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总结出合适的教学方法。
对小学语文教学对象的特殊性认识不够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某些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没有意识到授课对象是小学生,他们由于年龄较小,往往自制力差,课堂上注意力不易集中,教师一味赶教学进度,缺乏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导致教学效果很差。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小学生的特点,借助有效的的师生互动引起小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采用讨论、分析等师生互动的手段,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又可激发小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主动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的动力,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教师应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对象的特殊性引起重视,改善目前教学手段、措施不能形成有效的师生互动的现状。
2.师生互动中话语沟通中缺乏情感交流
深厚的师生情感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热情,学生们才能喜欢上教师的课。但是,有部分教师却忽略了这点,不懂得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进行情感互动。有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以一个严厉的态度要求学生,有的学生犯了一个小错误,某些教师会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对该学生提出批评甚至体罚学生,而不是采用温和的语气加以指导,引导学生意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激发学生自我改进的意识。下面我们举一个经典的例子:
教师:今天李某某同学又把“竟然”的“竟”写成了“尽”,这个问题我都不知道和他说过多少遍了,他还犯这样的低级错误!李某某,你回家把这个词语抄一百遍,明天拿给我看!
教室里一片安静,没有人敢说话。
教师:你们都记着,以后再犯这样的错误,跟他一样,罚抄一百遍。
从这个例子我们能看出这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意和学生的情感交流,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指责学生,导致整个课堂上没有学生敢发言,也没有人敢对老师的错误提出异议。这样不仅打击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也有害于师生之间对语文学习的相互沟通。
二、小学语文教学师生互动中进行话语沟通的途径
解决师生之间话语沟通问题的根本方法应该从小学语文教学的特殊性出发,理顺小学教师、小学生、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真正实现“生成式教学”。传统教学模式过分强调预设,使得课堂教学不生动,很难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非预期性,倡导教师突破预期教学计划的限制,从“预设”升华到“生成”。
1.通过提问中的话语沟通师生互动。用提问的方式进行互动要求教师意识到小学语文教学的特殊性,通过有效的提问,发挥提问在课堂教学中的激发、交流、对话等作用,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比如在教《荷花》这篇课文时,教师开场要求学生从四点介绍作者叶圣陶:“姓名——时代——国别——工作”,针对这种问题,学生不能单纯地回答“是”或“不是”去解决,学生必须查阅作者的相关资料,了解写作背景,这种提问方式考察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小学语文教学应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等特点,融小学生语文教学于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以提问的方式挖掘教材的课程资源,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使得师生互动得以跳出形式化的框架。
2.课堂讨论中的话语沟通师生互动。课堂讨论时师生围绕教学内容,就某个问题展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言语信息交流的一种教学方式。积极有效的讨论要求教师不仅要发挥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热情,还要引导学生抓住课堂重点。例如,在上《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课文时,有的老师组织了一次讨论,让同学们谈谈邱少云同志对大家有什么启迪。在课堂上,同学们都积极发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还模拟了当时的场景,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明确、直观的认识和理解,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促进了师生之间的话语沟通。
三、总结
【[小学语文论文]试论语文活动课中的师生地位】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古今贤文教案06-27
小学语文课文背诵大法07-08
小学语文课文六年级08-19
小学语文课文《海底世界》优秀教案11-23
体育教学环境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地位12-01
小学语文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案06-09
小学语文课文《果园机器人》的原文11-10
小学语文课文《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反思09-10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诗意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