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的散文

2024-07-20

岁月的散文(共14篇)

1.岁月的散文 篇一

成长的岁月散文

席慕容曾经说过:如果,如果再遇见你,我还有什么可以给你了呢?

一切都会失去,而留下的,就是我们的成长。若是连生命都失去了,或许就只剩下那蔓延生命历程中的爱了。

成长,是美丽的疼痛。当岁月的风,携着风霜雪雨迎面袭来,我们便于阴晴圆缺中品尝到了寂寞和孤独,忧愁和喜悦,便于时光的流逝中,悄然而立,成长为另一个自我。

可是,这些成长的岁月,何其悲壮,何其疼痛!我们用尽了多少力气,多少眼泪,才学会了与自我、社会妥协,才学会了宠辱不惊、惯看春花秋月。

曾经,我们盼望成长,盼望于岁月中历经栉风沐雨,给自己的人生一个完美或无暇的交代。可是,我们经历的却是难以想象的坎坷困苦,艰难险阻,方少年长成。原先的意气风发,似乎在成长中已消失殆尽,唯有纵横额上的皱纹,还在诉说着岁月那无尽的沧桑。

人生,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时光就在我们音容笑貌渐渐远去的背影里,奏响一如既往的流逝和宁静。而成长,猝不及防的,就到了尾声。

成长,历经我们整个生命。从咿呀学语时,我们便已经迈开了成长的步伐,就已经踏上了时光赠予的风雨人生。

岁月的殇,孕育着成长的光。就这样,我们在一路疾风劲雨中悄然走来,留下了一本本仓促而又风雨满怀的书,饱蘸着我们的情,抒写了一阕与现实与理想、坚持与从容的美丽诗行。

天地无终极,而人生若沧海一粟,瞬间,就不知会陨落何处。我们读着古人流传至今的.诗词与智慧,也会想到,当初古人也与我们一样,缅怀着过去,展望着未来,活在当下。如今,千百年过去了,我们也处在如古人一样的境地,也拥有着古人于诗词中宣泄的悲天悯人、爱恨情仇的一系列成长中的感怀。

成长拓展了我们的视野和胸怀,也孕育着消逝。自古至今,汹涌人流演变为世间的匆匆过客,续写了一代又一代的生命篇章。成长,本是这样积极而又残酷的,它让我们陷入到滚滚红尘,演变为一场场生离悲歌,便不复归来。

如果我再遇见你,我该怎样去面对?还有什么可以给你了呢?

当生命亦不属己所有,那么,爱,便是此生唯一可以绵延和怀念的了。爱,就是让生命成长的,也只有爱,才让我们的成长更有意义。

一生中,我们都在亲情、友情、爱情渲染的氛围里成长。拾起流年的回忆,于等候的双眸中,我看到了爱的涟漪和芬芳。遗落在时光里那些爱的牵念,为我们的成长带来了无限的期望。

亲情,包容着我们的成长,如这个七月里的阵阵清风,为我们带来惬意和清凉。在这个温暖的港湾,我们静静地舔舐成长中的创伤,然后偎依在父母身旁,抬起稚气的脸庞,聆听父母的关爱和教诲。

友情,是缤粉世界中淡雅的花朵,于浩浩尘世间,风雨同舟,并肩同行。彼此的倾诉与安慰,如流水般清澈,如花朵之芬芳,如阳光般温暖。两个独立人格间的互帮互敬,于成长的岁月里生出春风化雨般的柔情和慰藉。

当我们陷入了爱情,可否仔细聆听过爱的感言和真谛?可否倾听过所爱之人的心声和愿望?可否考虑过两人之间是否能于风雨中不离不弃,相濡以沫?彼此之间,相互的宽容与理解越多,爱情的成长就越深。爱情,摒弃偏见与世俗,它是两颗心的同甘共苦,更是两个人的“执子之手,与之偕老。”

成长的岁月,就如这为了一季的璀璨而热情奔放的夏日,于生命的长河里,绽放熠熠光华。我们不要拒绝成长,拒绝了成长,就是拒绝了智慧和美好,也就失去了成熟的风韵和稳重的姿态,同时也就失去了观看夕阳落晚时那一抹淡定的璀璨与自然的恢宏。

当我们有了忧愁,有了落寞,请不要抱怨,因为时光,已将我们成长为大人的模样。于成长中,我们兜起一汪蓝天如碧,捧起生活微漾中的片片浪花,拾起岁月中遗落的回忆,然后放飞心情,去寻觅生活中的斑斓诗意。

“如果,如果再遇见你,我会羞惭的流泪,为那荒芜了的岁月,为我的终于无法坚持。为所有终于枯萎了的蔷薇。”当生命陨落,我还会遇见你吗?若是还能遇见,我一定不会蹉跎时光,而是伴着成长,拾起曾经荒芜的青春,让短暂的生命飞扬。

2.岁月的散文 篇二

是的, 岁月催人老。立于菊花台前, 路畔有火枫斗艳, 足下有银杏绽黄……辗转入秋, 越是到了傍晚, 有晚霞夕阳的时候, 就越会回首流逝的岁月, 感叹“时光如流水, 一去不复返。往者不可追, 来者犹可惜”。

岁月易失的愁绪常常萦绕在心, 镜中的脸庞已经写满了岁月的注脚。有人会感到心酸, 有人会感到彷徨, 也有人会感到满足。每个人都会从青春走来, 有过年少的轻狂, 有过而立的张扬, 也都在为了寻找生命中最绚丽的风景而不懈努力。

3.难忘的岁月 篇三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曾记得她的诞生是在我国烹饪科技书刊极端贫缺的情况下,由温作君、徐中成等一批卓有见识的老师们精心插种,培育起来的。可想而知创刊的老师们为把杂志办好,昼思夜想之劳,呕心沥血之苦,是何等的艰辛。20多年前我和全国厨师一样,欲想获取新烹饪知识的心情似久旱的春苗。她的创刊问世,无疑是给久盼澍水的旱苗喜逢春雨。20年来她把甘美的知识乳汁奉献给了广大的读者,使烹饪爱好者喜遇益友,使厨师们找到了自修进步的良师。“喜看稻菽千层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如今曾吸收过她营养的无数厨师们已成长为现代烹饪界的中坚力量,为中国烹饪事业走向新的辉煌谱写着新篇章。

“创业艰难百战多”,固然;“守业轻松困难少”,非也。如果把《烹调知识》创刊发行20周年划分阶段,那前10年是创业起步阶段,后10年则是守业发展阶段。在后10年中,她几经物价上涨的冲击,又遇到许多新烹饪刊物的挑战,且读者获知的档次提高,迫使刊物再上办刊层次。面临以上3大困难,社长薛慧林、杜力带领编辑部的同志们与读者、作者协同奋斗,终于战胜了困难,走出了困境。历史是一面明镜,纵然时光流逝,人世沧桑,但弥足珍贵的记忆却随着时光流逝得愈久,愈感到清晰,愈使人们难以忘怀。

“谁知刊中篇,字字毕辛苦。”20年来,吴正格、吴国栋、胡长龄、张廉明等一批烹饪界很有名气的大作家,曾为《烹调知识》奉献出了许多熠熠发光的力作,促使《烹调知识》在科普书林中争得一席之位,并敢于和其他科普刊物争辉。在过去20年里,《烹调知识》始终坚持为烹饪爱好者办刊的正确方向,这就必然激发了无数厨师、烹饪爱好者投稿助威。如张更秋、李乐清、张胜文、林传和等同仁众多的文章为她润色添彩。纵观20年来《烹调知识》发表过的作品,虽文思万斛的作品较长,但做为烹饪科普刊物来说,她讲究实效,不摆花架子,传播新知识、新技术,没有让读者花冤枉钱,被成千上万位国内外读者认可为好杂志,这是何等的不易。金奖、银奖,不如读者夸奖。

“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为什么《烹调知识》能渡过这风云莫测的20年,不但没有消沉,还名扬全球?恕我拙见,归纳要点如下:为厨师、烹饪爱好者办刊的方向选对了,也坚持对了;组织起来了一支阵容整齐、稳定、过硬的写作队伍;刊风正派,刊物价位较低,适合工薪阶层;勇于创新,不断开辟新栏目,增加新内容,所以久办久新。以上五点也是《烹调知识》越办越好的支撑点。

4.岁月的味蕾散文 篇四

人渐中年,习惯了波澜不惊的生活,对春去冬来、秋收冬藏的四时美景不再雀跃惊喜。正当我感慨岁月之时,一缕金秋桂香随风而至,在平静的内心荡起一波涟漪,唤醒了记忆深处许多美好回忆,还有那不同时期月饼的味道……

儿时的中秋节,爸妈都会按当地风俗带我去十几里外的外婆家送“八月节礼”。这天,爸妈一大早就开始忙碌,先是到供销社买几瓶外公爱喝的“高粮烧”,再到食品站拎两条活蹦乱跳的大鲤鱼,最后去粮站取来预定的酥皮大月饼。将所有礼品在自行车上捆扎牢固后,爸爸跨上自行车,将我放在横梁上,妈妈侧坐在后座,一路上说说笑笑向外婆家赶去。

去外婆家,要走十几里蜿蜒的山路、爬两个山坡、过一条浅水河、穿过一个苹果园。山路虽崎岖,却是我最快乐的一段旅程:上坡时,爸爸把我放下,推着自行车和妈妈边走边聊,我则跑到路边草丛中摘野花、扑蝴蝶、捉蚂蚱;过小河时,我跳进浅浅的水中,捉小鱼、找石虾、摸螃蟹;路过苹果园,好心的看园老人照例要邀爸爸坐下抽袋烟、聊聊天,塞给我几个大红苹果……

外婆接过月饼时,总会对外公说:“你瞧,孩子们想得多周到呀,这月饼还是热乎的呢!”爸妈知道外婆牙口不好,从不买那些包装好看的月饼,总是带去酥糯可口、热乎乎、香喷喷的新出炉月饼。外婆家的中秋午餐准备得特别丰盛,清蒸鱼、红烧肉、炖蘑菇……当然,每次都少不了上一盘酥皮月饼。

那时的中秋月饼是甜香可口的,热乎乎的,温暖着我无忧的童年……

在外读书后,中秋节多是在校园里度过。学校总会给我们发一些南北风味的月饼,让大家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地过中秋。读大学的第一个中秋节,我们系的学生会在露天体育场组织了一场中秋晚会。节目一开始就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先是系里的“百灵鸟”张晓玲以一首优美的《月亮之歌》开场,然后是大一新生舞蹈《嫦娥奔月》,接着是精彩纷呈的钢琴独奏,将现场气氛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正当我沉浸其中时,高大帅气的学生会主席用富有磁性的男中音朗诵起一首关于月亮的诗……慢着慢着,这诗句怎么听起来这样熟悉?我突然意识到,他朗诵的竟是我前几天信手所作的诗!

羞涩、忐忑夹杂着莫名的喜悦,在热烈的掌声中,同宿舍的团支书告诉我,她把我写在笔记本后面的诗悄悄抄下来报到了节目组!后面的节目我已记不得了,只感觉胸口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东西在喜悦地鼓荡,现在想来,那应该就是油然而生的自信吧!

因为这首诗,我“一举成名”,并顺利地被系刊杂志吸收为记者,开始在涂涂写写中寻找乐趣,并陆续在杂志上发表一些“豆腐块”。

那时的中秋月饼是酥脆美味的,香喷喷的,激荡起我青春的风帆……

参加工作后,我成了一名烟技员,由于中秋正处于繁忙的烟叶收购季,所以我和其他同事一样大多是在烟站里过节。

八月十五那天下午,交售结束后,热闹的烟站大院一下子安静下来。等我们清扫完场地、核对好账目,老站长招呼大家吃饭,那株大桂花树下,姓刘的大师傅早已把丰盛的`菜肴端上了桌……

“为了让大伙满意,咱们刘师傅可是把看家本领都使出来了!”老站长一边为我们布菜斟酒,一边开着玩笑。哪能不满意呢?单瞅一眼这满桌佳肴,都要馋得流口水。瞧那香喷喷的蘑菇炖鸡、油汪汪的腌鸭蛋、碧生生的蔬菜……大家边吃边称赞,谈兴渐渐高涨起来。

一会儿,老站长搬出一箱他爱人自制的月饼分发给大家。他家就在不远的城郊,多少年来,为了照顾好在烟站过节的年轻人,这位善良的长者从未回去陪家人过个团圆节。

一轮明月渐渐升起来,每个人的脸上都被涂了一层柔和的光晕。刘师傅自酿的葡萄酒倒入玻璃杯内,变成了可爱的琥珀色。我一边听大家谈天,一边举起酒杯看月亮,皎洁的圆月眨眼间也成了琥珀色……彼时秋虫在脚下吟诵、馥郁的桂花香在空中飘荡,那一刻,我心里涌出一种莫名的感动。

那时的中秋月饼是温馨醉人的,甜丝丝的,粘系着我对基层烟站家一般的情感……

5.岁月的刻刀散文 篇五

时光依旧永不停息的穿梭着,回首渐行渐远的青春年华,总有一种怀念却永远镌刻在我们的心中。行走在人生的旅途上,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双脚,在自己的人生轨道上印上深浅各异的足迹。稚嫩的,是年少的懵懂;激情的,是飞扬的青春;稳健的,是成熟的思考;蹒跚的,是夕阳在山。每个生命都会遵循这一运行轨迹,只有中途脱轨,不会留下空白。

每天都要到很晚、很晚才不得不在疲惫中睡去。疲倦的双眼盯着显示器,冰冷的手指敲打着键盘,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我喜欢把自己藏在心里的话打在一个记事本上,但我却很少把它发表在网上,因为我不想让别人知道我在想什么,我想做什么,也不想得到别人的同情,每一次写完后我都试图从记忆中删除一些痛苦的回忆,但是每次听到一些熟悉的声音的时候,我总是试图逃避现实,但是时间已经来过了!在怎么逃都没有用了,我无法逃避,我承认自己是舍不得,虽然连我自己都说不清楚我在不舍些什么!几个人吗?几件事吗?……

这几日,天气突然热起来了,高温在三十多度了,早晚也在十多度。清新和煦的仲春氛围里弥漫着一丝焦热的味道。我知道,夏已经在不远处等候着。四月,转瞬间,已经接近尾声,一季年轮又将把一段很绵长的光阴都交给了身后,我们唯一的姿态是,前行,随着光阴流泻的节奏,还有方向。生活中,那些忧喜悲欢,都嚼碎,咽下,然后,安静,或者,可以微笑的生活。

我们这一代人呢,在上一代眼中可能是最不靠谱的,是比较叛逆的,但是我们在做事前至少还有一个为什么!现在和我们一样的同龄人从骨子里就没有因为、所以。让人感觉和他们交流就是一种折磨。我总是喜欢提出一个话题,一个思索,一个回忆,能得到一个来自自己对此事的观点,从而形成一种无形的交流。

如今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拥有的是彷徨.面对人生些许的坎坷,我无奈却始终不曾退缩,夜晚的沉思铸就了倔强的性格.一次次的任性,一次次的受伤,原本澎湃的心也因此早已冷若冰霜.生命本来就是短暂的.,我想让它变得更美,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让我的生命历程中有什么遗憾。

时间在无从感知的指间滑去了,很远很远,我也在不知不觉间慢慢长大。成长的日子里,总有太多不能言说的忧伤,渐行渐远的风景,转瞬即逝的快乐,擦肩而过的行人……所有一切的一切都是如此匆忙和难以把握。

一个又一个今日堆成的昨天,在悄然间压碎了我所有的美好。曾经稚嫩的脸庞记录了生活纠结的沧桑,眉宇间也印染了几许不知缘由的哀伤。是啊!人到了什么样的年龄,就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做什么样的事。这,才是真实地生活。

每一次的成长,都会觉得很受伤、很受伤。可即便如此,我们依旧无法拒绝成长。心情,是有些纠结的。那纠结源自自己的爱莫能助,一种无能为力的苦涩,悄然,但很强悍地浸透了整个心,那心,有些酸,有些痛。除了默默守望,我不知道我还能做什么,深深的乏力,然后,就是心隐隐的痛着。以致凌乱了我一向安寂的夜晚,我的安静在夜色里被撕扯得七零八落、一片荒芜。但我还要努力平静着,做那些我该做的,能做的,但是我无论怎样,我都是不能被搁浅或省略的。或许是我的心还不够朗阔吧,顺其自然该是最好的姿态了,但我着实还难以那么洒脱淡定,我知道我的惶惑与不安,唯一的交付,是时间,多么希望时间给予我的答案是,原来,一切,都是虚惊。隐忍着,期待着。

6.温情岁月的散文 篇六

踏着黄昏的余晖我重新回到农村的家,夜里,总是在蟋蟀的鸣叫声中安然熟睡,清晨,总是在小鸟的歌声中醒来,久违的宁静竟然让我难以平静下来,或许是因为感觉到来自灵魂的呼呼,灵魂在欢呼的感觉,让我一下无法适从。

此刻才发现,原来远行之人的灵魂在离去的时候就已经掩埋在故乡那厚重的泥土中,可是自己一直无法发现,总以为自己怀着梦想,带上追寻不止的灵魂,踏上他方。一直到回到家里,心灵接受着如春风般的.沐浴之后,才发现,之前所带上的只不过是一颗不安分的心,还有灵魂的虚影,原来在家的地方,外面的世界的确很轻很轻,轻到我挥挥手就能让其消失。

在家的几天,从未认真的过着以前熟悉的生活,跟着父母,过着早出晚归,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家生活,此时早已不见以前的那种厌恶感,反而渐渐喜欢上这种踏实、安宁、平凡、平静的生活,我也不知道爸爸妈妈是否和我一样喜欢,毕竟这一辈子他们都没有离开过这片哺育我们的土地,虽然他们总是说外面的世界才是我们的世界,让我们走出农村,闯出一片新天地,可是这似乎也意味着走出这一片代代相传的土地,我却想着如何才能回归这片土地,真正的回归,躯体和灵魂一同回归,或许爸爸妈妈只是想我们能出息,有所作为,但如果我们真的离开了,背后的不舍谁又知晓呢,想起奶奶看到我回家时脸上的笑容我就知道了,还有爸爸妈妈真的舍得离开这土地吗?

答案肯定也是否定,还记得八年前的夏天,爸爸背上行李踏上了广州之路,可是还不到一个星期,爸爸就回来了,即使上去之前,家里还有广州那里的工作都做好了安排,后来听爸爸说,那时在缝纫机前工作,看到外面的烈日就会不禁想起家里的禾苗,还有在田里劳作的妈妈以及年幼的我们。爸爸也是一位裁缝,在八九十年代的时候,裁缝还是一门热门的工作,只是随着服装行业的发展而渐渐的消失了,如今找到一份难得的裁缝的工作,爸爸却是放弃了,爸爸是舍不得我们还有这一片土地。

田野里,劳作流下的每一滴汗珠中,仿佛闪烁出我灵魂中的笑容,我总喜欢对着宽阔的田园微笑,喜欢躺在草地上看着蓝天、白云,还有闭上眼睛用心去倾听风的声音、偷听躲藏在草堆中或是水井中青蛙的交谈,我总能发现田野里的一草一物生命中的光辉,不实际中透露出内心实际的想法,当然这感觉只对自己说。

7.刻录岁月的板壁屋 篇七

那些层层叠叠的板壁屋, 就像贴心的小棉被, 依着山的走势, 紧紧地贴在山的怀抱里, 与山合一、与天合一, 流水般流畅, 风一样自然, 让天下所有的山水画都暗然失色。房屋无论是采用吊脚楼、一字屋, 还是天井屋的建筑风格, 都成为山的一部分。有外墙的, 那土墙也仅仅只有一个四方筐, 里面的房间则全部用板壁隔开, 装得如同箱儿一样, 一格一格的, 把舒适、干燥、凉爽、洁净关在里面。富裕的人家, 还专门用桐油将木板漆过一遍, 防虫蛀。

那一扇一扇的板壁叫排扇。中间粗大的柱子一直上顶, 板壁被木匠清过缝, 就如同用手板摸过一样, 镜面一样光滑。木板与木板间看不出一丝缝隙。在乡村, 除开生育之外, 做房屋是人生中另一件重大事情, 而其中最隆重的就莫过于竖排扇了。它胜过任何节庆, 因为立柱上梁那天, 主人必请了全村人来帮忙, 也必得好酒好肉招待。而处于中心的, 自然是木匠。木匠在乡村被称之为掌脉师, 赋予了与教书先生同等的地位。事前, 木匠将几扇排扇都做好, 一一铺在稻场里。竖排扇前, 掌脉师就如同一轮太阳一样, 立在人群中间, 手持了斧子或是墨斗, 致祭词祭祀鲁班:“天上紫云开, 鲁班下凡来。鲁班来到此, 正是伐梁时。一伐天长地久, 二伐地久天长, 三伐三元及第, 四伐长发其祥。”掌脉师的声音并不高, 就如同和尚念经一样, 但整个屋场却是安静得能听见蚊子翅膀的扇动声。掌脉师的每一个字, 也如同粮食粒粒归仓一样, 一一被收进那些村民的心中。

祭祀完毕, 就由木匠或是画师, 在梁柱上画八卦和太极图。一般情况下, 木匠也是画师。画好, 再搭上彩红, 便杀鸡祭梁。先由主人提来一只准备好的大公鸡, 掌脉师接过, 将鸡冠血涂于梁柱两端和正中, 并边涂鸡血边念念有词:“东君赐我一只好雄鸡, 今日还在弟子我手里。一祭东, 代代儿孙在朝中。二祭西, 代代儿孙穿朝衣。三祭腰, 代代儿孙步步高。手拿雄鸡祭梁头, 子子孙孙做王侯。手拿雄鸡祭梁尾, 子孙万代多富贵。手拿雄鸡祭梁腰, 世代儿孙穿龙袍。”祭梁完毕, 则由全村的大力士们抬起梁柱, 掌脉师再念:“脚踏八卦定四方, 手拿八卦定阴阳, 东君今日修起万代华堂。左边修得高, 好挂乌纱帽;右边修得高, 好挂紫龙袍;修大屋, 如打三阳黄伞;修大门, 好出状元榜眼探花郎。”念完, 将清酒一杯洒向天空, 喊道:“红梁高升!”大力士便开始竖排扇。刹那间, 喊声、吆喝声、号子声就响彻山谷, 所有的群山和万物都跟着一起欢笑起来, 热闹起来。

梁柱一竖正, 自然就是抢福分了。事先, 主人就做好了肉包子。一听见掌脉师的丢包子叫声, 厨房里的大师傅就端了热气腾腾的肉包子出来, 再由人一一递上屋顶。掌脉师接过, 便问:“屋前有人没有”众人答:“有!”再问:“屋后有人没有”众答:“有!”掌脉师便念:“包子一双, 荣华富贵。包子一双, 儿孙满堂。”念完, 将包子撒向前后, 男女老少抢着吃, 即为抢福份。抢到者, 就乐得嘎嘎笑。没有抢到者, 也同样乐得笑嗬嗬。最高兴的莫过于主人, 心里的那份喜悦就盛开脸上, 鲜花一样灿烂。还有的人家装有阳台。那阳台则称为转角楼。伸在外面的, 叫外阳台。做在屋内的, 叫内阳台。

自房屋竣工之日起, 刻录机就开始正式工作了。就如同光盘的刻录针那样, 岁月的炊烟和风霜雨雪一起, 就开始在板壁上刻录岁月的年轮了。刻录的内容都是关于生育、成长、亲情、爱情等等生命的生生不息, 人间的悲欢离合、古老的传说故事等等生命的潮起潮落, 民风民俗、传统美德等等文化传承。那被岁月的炊烟熏得黑漆漆的板壁, 就如同一张容量极大的光盘, 集音、影于一体, 刻录着人间的悲苦、欢乐、失败与胜利, 光荣与梦想等等丰富的内容。如同树的年轮, 那是文化之根, 生命之根。

8.“卡卡”成长的岁月 篇八

出身

巴西高原上,在圣弗朗西斯科河、巴拉那河和托坎廷斯河的分水岭处,城市规划专家卢西奥·科斯塔和建筑师奥斯卡·尼迈尔的杰作展示在5814平方千米的土地上。这座看上去就像一架飞机或者一只大鸟向着西南方向飞行的城市,是巴西的第三个首都,她的名字叫巴西利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最年轻的人类文化遗产。

1982年4月22日,这座城市依旧恬静、优雅,同往常没有任何不同,但对工程师博斯科来说,这一天,整个巴西利亚都新鲜异常。在一番焦躁、忐忑而又满心喜悦的期待之后,一声清脆的婴儿啼哭宣告了这名工程师具备了人生另一个重要的身份—父亲。婴儿名字叫里卡多·伊泽森·桑托斯·莱特,跟球王贝利的原名一样拗口。当然,这个孩子后来也成长为球王贝利般有世界影响力的足球巨星。

拜殷实的家境所赐,年幼的里卡多过着衣食无忧的富足生活。身为工程师的爸爸和身为教师的妈妈忙于工作,更多的时间,小里卡多由爷爷奶奶照看。那时候,爷爷奶奶可没“发明”出“卡卡”这个昵称。“卡卡”的名号归功于里卡多的弟弟迪甘,后来,这个称呼经由圣保罗球迷之口传遍巴西,继而伴随着红黑色的米兰响彻整个世界足坛。

兴趣

身为巴西人,小男孩卡卡的世界里自然少不了足球。四岁那年,他得到了家人作为玩具送给他的一只足球。用他后来回忆自己幼年足球经历的话来说就是,足球是所有巴西小孩的梦想和激情所在,几乎所有男孩子收到的第一件礼物都是皮球。在足球面前所有的巴西人都是一样的,无论他是什么家庭出身,只要看看巴西海滩上踢球的孩子们快乐的样子就知道了。

抱着足球出去跟小伙伴们较量一番之后会感到周身舒畅,所以年幼的卡卡对足球展现出了极为浓厚的兴趣。只是,不管踢球的感觉多好,不管小卡卡多么热爱这项运动,足球在他的中产阶级父母眼里只不过是穷孩子们试图通过球探的法眼去欧洲淘金的职业。于是,望子成龙的父母与小卡卡约法三章:只有在考试成绩理想的前提下才可以玩足球。好在聪慧好学的卡卡没有在书本前败下阵来,良好的学习成绩让他的街头足球生涯得以延续。

七岁那年举家迁到颇具足球传统的圣保罗之后,卡卡依旧扮演着“好学生”的角色。小家伙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在学校里他是个很不错的学生,老师们都很喜欢他。可是不久后,他发现学校里更受同学们尊敬的是一个叫保罗的同学,保罗用左脚征服了他们,甚至包括老师在内。一次卡卡过生日,被邀请的同学大部分都没有来,他们都看保罗的比赛去了。从那一天起,争强好胜的卡卡就决心在足球上超越保罗。一心希望他能够努力学习长大后从事一份受人尊重工作的父亲虽然不太支持他踢球,但是卡卡勇争第一的决心还是给了他很大欣慰。于是,工程师博斯科先生开始给儿子卡卡提供各类运动装备。此外,他还买来大量足球录像供卡卡观摩学习。此后,卡卡更加投入的参加训练,观摩比赛录像,技术因此得到了飞速提高。他的足球天赋很快就被一个当体育老师的圣保罗球探发现,不久之后,这名球探将他带到了圣保罗少年队。此时,超越保罗早就不再是卡卡的终点了,而父母也意识到自己的儿子或许已经离不开足球。

职业

来到圣保罗少年队之后,卡卡的足球天赋逐渐展现、技术水平不断进步。13岁那年,圣保罗少年队进入了全国决赛,点球大战决胜负,卡卡主动要求第一个主罚点球,只见他四两拨千斤地将球轻轻踢出,成功地骗过了对方门将,这坚定了主帅克鲁斯的信心,下决心全力培养这位瘦小但充满自信、天赋无穷的小男孩。

不过,受中产阶级家庭教育的影响,当时的卡卡并不想把足球作为毕生事业。他想读书,想考入大学然后按照父母期盼中的人生轨迹生活。但是,足球的残酷性、现实性与学业间的矛盾很快凸显。

成为职业球员还是放弃足球继续学业?两难之下,偶像的力量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上世纪90年代早期,在观看拉易和他的圣保罗队横扫所有桂冠时,卡卡喜欢或者说崇拜上了拉易和他的足球。“我看拉易踢球时,对自己说我希望变成他那样,他在场上拥有无比权威,通过他的双足赢得队友的尊重。”成为“拉易”,也就预示着放弃学业、全身心地投入到足球。

即使巴西人热爱足球,在像卡卡这样的中产家庭里,几乎没有人愿意让儿子成为职业球员,中产家庭都希望孩子成为工程师、律师或者医生。在卡卡的父亲博斯科看来,职业球员的生活就是他打小教育孩子成长的全部反面:滥交、放荡、生活极不稳定。

15岁那年,卡卡被圣保罗青年队选中,那意味着他的生命中必须做出第一次重要抉择:继续职业足球,还是另选其他?卡卡的家距离圣保罗球场只有10分钟的路程,但要让他将自己的一生通过这短暂的10分钟的路程联系在一起却绝非易事。不过,拉易的飒爽英姿始终在他的脑际盘旋。幸运的是,卡卡的父母非常有耐心,也十分负责。忆起往事,卡卡依旧满心感激:“他们将足球运动员和工程师这两种选择的好处和坏处分别解释给我听。他们说,选择的权利在我自己,无论选择哪个,我都会有快乐和苦恼,但他们会尊重我的选择”。

最终,卡卡选择了足球。“为了踢上职业足球,我曾经很努力,但我从来没想象我有一天做到了”,现在谈及当时的选择卡卡依然感慨万千。

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选择了以足球为职业的卡卡来说,拉易这个少时偶像在卡卡足球理念的形成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后来,随着足球阅历的增多,卡卡对拉易所踢的足球有了更深的认识,这甚至成为其球风形成的最直接的诱因。同贝利、加林查、罗纳尔多等典型的巴西球员相比,卡卡的球风更像欧洲人:没有特别花哨的技巧,一点不独。大多数巴西球员只能踢一个位置,而卡卡却能踢很多位置。这缘于他圣保罗青年队的经历,由于没有特别突出的个人技术,卡卡只能通过“能够胜任多个位置”这一优势吸引俱乐部注意。

除了拉易,卡卡的榜样角色一直是他认同的济科、苏格拉底等球员。相似的肤色,中产阶层的相同出身之外,他们踢球风格也相似。虽不像罗纳尔多、罗比尼奥那么富有创造力,但他们助攻能力极强,知道如何在中场组织起有效攻势。

“他们都接受过良好教育,对比赛的洞察能力比队友更强,也更富有集体主义,这才是他们的天赋所在和价值所在。”巴西昔日解说员阿尔曼多解释说,“所以,他们不是百分百纯正的巴西球员。并不只是指他们的肤色和社会阶层,而是他们的球风与巴西人想象的理想球员截然相反。”阿尔曼多这样评论道。这些特性决定了济科、苏格拉底、拉易与卡卡们可以极其优秀,但他们从未达到或者不能达到贝利、加林查、罗纳尔多的高度。

成长

当“和平年代的战争”成为足球比赛的代名词,身体素质在比赛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卡卡这种不依靠花哨动作克敌制胜的球员而言,速度、力量这些致命武器更是以良好的身体素质为基础。令人意外的是,家境殷实从来不用为营养问题操心的卡卡却生就一副穷苦孩子的身板,当时圣保罗少年队的队友都管他叫“细火柴棍”。

这显然不是一名职业球员应有的体格,好在依托圣保罗俱乐部完备的培养体系,“细火柴棍”也可以成长为参天大树。在圣保罗人人都知道,生卡卡是父母的事情,而成就了“完美足球机器”卡卡的工程师则是图里奥。图里奥回忆道:“当时卡卡仅仅15岁,没有什么表现。当时他是最小的,比赛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我当时对他的父母说,不要着急,他还会成长,现在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针对卡卡身体对抗弱的缺陷,图里奥量身为卡卡制定了身体素质训练计划。当卡卡到17岁的时候,他已经长到了1米80。

有了令人满意的身高,接下来就是增加体重。这项训练分两步走,第一阶段为期1年,第二阶段为期6个月。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每周卡卡都要训练三天。以图里奥为首的圣保罗体能训练团队不但以先进的仪器来跟踪卡卡的状况,还在饮食上对他进行了严格的控制,以保证卡卡每天至少要摄入1500卡的热量。除此之外,他们还安排卡卡服用肌酸和蛋白质来提高肌肉力量。肌酸服用是有限制的,先服用3个月,再停止1个月,然后再服用3个月,如此循环。在这段时间内,卡卡的速度、身体柔韧性及心血管机能明显提高,肌肉重量足足增长了30%,力量亦显著增强。

一番悉心调教之后,“细火柴棍”成为历史,卡卡具备了参与并打赢一场场和平年代战争的基本条件。

才情

自古英雄出少年。当初圣保罗街心花园中那个模仿拉易动作踢球的小男孩的动机或许仅仅是为了表示对偶像的由衷热爱,可在圣保罗少年队,当卡卡再像拉易一样踢球时,其中蕴涵着的已经是“拉易二世”之类的无尽深意。

13岁那年,“麻杆”卡卡的表现让他的主管教练兴奋异常。通过努力,卡卡和队友们将圣保罗少年队带入了全国决赛。那是一场势均力敌只能依靠点球决定胜负的比赛,点球大战中卡卡要求第一个主罚。他轻轻地将球踢出,成功骗过对方门将,此举坚定了主帅克鲁斯培养这位充满自信、天赋无穷的小男孩的信心。

卡卡没有让克鲁斯失望。一番不懈努力之后,卡卡在2001年1月12日升入圣保罗一线队。3月7日,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卡卡第一次以职业球员身份参加比赛。这是一场圣保罗队与博塔弗戈队争夺巴西圣保罗州冠军的比赛。上半场,圣保罗队0∶1落后,比赛进行到下半场第14分钟时,卡卡替补上场,在接下来的比赛中,卡卡两度攻破对手的大门,帮助圣保罗完成逆转首次捧起圣保罗州冠军。卡卡一战成名,但这不是全部。处子赛季,卡卡的表现堪称完美,卡卡出场27次,射进12球。赛季末,卡卡更是被评选为2001年度巴西足坛最佳新人和南美洲年度最佳新人。

凭借在俱乐部的出色表现,他得到了国家队主帅斯特拉里的赏识。2002年初,卡卡首次入选巴西国家队,还在1月31日巴西对玻利维亚的世界杯热身赛上首次替补出场。2002年的夏天,卡卡作为巴西队的一员,参加了韩日世界杯。在正处于巅峰的里瓦尔多面前,卡卡自然只能安坐替补席上。但近距离目睹自己的球队夺冠,这种经历对年轻的卡卡无疑大有裨益。

罅隙

偏僻小镇的穷孩子经过个人奋斗,成长为欧洲俱乐部的巨星,用他们的魔幻脚法让球迷倾倒。巴西足球充满了这样的传奇,贝利、罗纳尔多、罗纳尔迪尼奥不过是几千位灰姑娘故事主人公中的几个,但卡卡在职业足球上所走的路与其他巴西孩子都不一样。虽然卡卡不必为了训练每天步行几小时,或让父母辛苦加班攒钱给他买球鞋,但他仍要面对一些问题,这些是他的那些穷队友们不曾面对的。最大的困难就是他似乎永远是个局外人,永远与穷队友们格格不入。

对于出身宽裕的少年卡卡来说,选择踢球更多的是意味着与来自不同阶层男孩的交流和融合。从少年队开始,谦逊的卡卡就开始积极主动地与那些穷人家的孩子打成一片。在圣保罗青年队踢球时,如果有前来试训的乡村孩子,卡卡会邀请他去他家一起过夜。虽然卡卡一直试图通过这种方式交朋友,这些友谊却从来都是既不深入也不持久。伊万德罗·索萨的话足以说明一切:“我记得卡卡和他家,他们真的太好了,但我们没有成为好朋友,因为我们之间没什么相似的事可做或者可以聊的。也许因为我是穷人,他是富人”。回忆去圣保罗试训时几次在卡卡家过夜的情形索萨感慨良多,“他看上去真是个优雅的人,喜欢外国音乐和娱乐,而我喜欢桑巴”。

当然,与队友难有真正友谊不至于影响球队成绩。但是,如果本队的球迷站到自己的对立面,那么打好比赛只能是空谈。悲怆的一幕出现在韩日世界杯之后的2003年,圣保罗在里约-圣保罗州锦标赛决赛中输给了同城死敌科林蒂安,在全国锦标赛中也输给了拥有迭戈和罗比尼奥的桑托斯。于是,刚刚攀升为球队领袖的卡卡成为球迷们竞相攻击的目标,23轮比赛,他只打了8场,但仍然被淹没在球迷的嘘声和辱骂声中。

其实卡卡的表现并非一无是处,球迷们攻击他,是因为他拥有巴西赛场上罕见的文雅球风,而这却被认为是圣保罗疲软的原因。甚至于他的长相、举止都成为了被羞辱的对象。每逢圣保罗队比赛,不论结果如何,球迷们集体骂他是鹿(在巴西是同性恋的象征)和“芭比娃娃”。如果卡卡如埃德蒙多或罗马里奥般与球迷争辩甚至对骂,事情或许不会变得糟。卡卡的不还击,又被那些狂热的球迷视为“伏罪”的表现,叫骂也愈发不雅。可以说,此时的卡卡与那些圣保罗球迷之间已经出现了罅隙。当然,这不一定是坏事,起码这为欧洲球会的介入提供了前提条件。

腾飞

尽管巴西依旧是人们口口相传的“足球王国”,但欧洲联赛才是全世界足球目光汇聚的焦点所在。因为对足球文化理解上的不同,曾经圣保罗队的新任领袖卡卡已经与球迷结下了深重的梁子,“出走”欧洲已是无法避免。

在2001年,卡卡被评选为南美洲最佳年度新人。然而,在当时的欧洲并没有多少人知道卡卡。后来,卡卡在金杯赛的精彩表现以及世界杯上的短暂亮相给了很多欧洲大牌球会更直观的认识。在世界杯回到圣保罗的一年中,不知道多少双球探的眼睛不停地盯在这位巴西帅哥的身上。先是国际米兰,后有切尔西,最后是AC米兰。据说切尔西老板阿布拉莫维奇曾把价码开到了2000万美元,但卡卡最终选择了圣西罗,因为他知道比起英格兰,巴西球员更适合在意大利发展,何况巴西国家队队长卡福就在米兰。

当然,转会这档子事光有一头热显然不行。尽管当时没有完全预见卡卡的发展前景,但米兰看到了卡卡的商业价值。米兰引进卡卡的目的之一,就是想充分利用他身上类似与贝克汉姆一样的商业潜力。他清澈而不叛逆的形象,既适合贝鲁斯科尼这样的保守政治家,也是各大公司看好的完美形象。出色的球技,英俊的外貌,绝佳的涵养……没有谁可以拒绝这样一名颇有人气的偶像。于是,在赞助商阿迪达斯的支持和莱昂纳多的斡旋下,卡卡以800万欧元的身价走进了圣西罗球场。

9.曾经的岁月情感散文 篇九

一到苇田,就看见许多的人正背起行李准备回家,看见我们,说:“兄弟,回去吧!今年的苇子太不好了,挣不到钱的,大帮的都走了,我们也差不多是最后一波了。”

一下子,我们满腔的热情在今天的苇塘降到了冰点。可是,我们三个人拿出各自所剩的钱还不到三十元,已经付不起回家的路费了。

三个人,朱东的鬼点子最多,眨巴眨巴眼睛说:“村西头的李小三的大舅子不是在盘锦住吗?江涛你往回打个电话问问详细地址,因为江涛和李小三离得近,知道号码,江涛上卖点打电话要来地址。刚巧,一个拉苇子的车把式是李小三的大舅子的姐夫,听说我们要找他的小舅子,便把我们送到李小三的大舅子孙军家。

到了孙军家,朱东把情况介绍一番,又自我介绍,“我叫朱东,朱德的朱,毛,泽,东的东,是尊弟李小三的铁哥们。”

江涛推了推眼镜说:“我叫江涛,和李小三也挺好的。”

孙家哥哥和我在李小三家有过喝一次酒的的交情,看到我们就更加热情,问了一些他妹妹家的状况等家常理短的事后,就让他媳妇给我们做饭。

晚饭时,孙军的姐夫,就是把我们送到孙家的车把手也被叫过来了,我们就一边喝酒一边唠割苇子的磕。他说:“明天你们三个就跟我干吧!我明天在大队找块好的地块包给你们,我算是你们代刀的,明天再带你一天,你们割够一车,我找车给你们拉去,十多天就给你们解一次帐,只是今年的苇子太差了,不好割,一天不使劲干就煞不了几个钱,唉,既然来了,就干吧!总比打白眼的强。”

席间,三兄弟千恩万谢,朱东更是使出浑身解数,频频的敬酒,再加上跟车把手按姐夫称呼,更是口若悬河,把亲情夸得像一团火,更把两位老哥恭维得飘飘然。就这样,我们三兄弟就住在孙家,开始了我们有生以来的割苇子的生涯,吃我们有生以来未吃的苦,遭我们有生以来未遭的罪。

第二天,天刚麻亮,那个把式哥哥把我们领到苇场,取来打捆用的铁架和草绳,又扛着这些东西,步行三里来路来到兔子毛般的苇田割苇子,带刀的和我们割了半天,告诉我们方法后,又看看我们的活计说,小子活计不错是把硬手,好好干吧!再往里苇子也好了,说完就回到他包的地块去了。

朱东不管嘴好,活计也真是一流。我也算是铮铮铁汉,也不在朱东之下,只是江涛是大学漏子,没等下苦力干活,父母就为他娶下媳妇,如奶油小生般,干体力活稍微差点,但他聪明,眼睛里能看出巧妙。

我们三个人的关系有点微妙,江涛是我表了好几辈的表亲,我自然是江涛的表哥,朱东是和本村的姑娘自由恋爱结婚的,姑娘是江涛本家当户的妹妹,比江涛小一岁,江涛自然又是朱东的大舅哥。我和朱东是本村同岁,可他比我大两个月,我又只好管他叫哥。三个人谁也不敢称大哥,原来在村里关系也不是特别近,聚在一起开始还恭恭敬敬彼此相互叫着哥哥,可装了几天就装不下去了,三个爷们一天累得孙子似的,哪有那么多的正经。朱东再向别人介绍时说,朱德的朱,毛,泽,东的东时,江涛和我同时说,猪八戒的猪,后来就大叫猪八戒,其实,朱东和猪八戒是沾不上一点边的,他是聪明细心的汉子,且有点洁癖。

转眼割了十多天的苇子了,只拉走了一车,三兄弟把第一笔的苇子钱给了孙家算是饭资。想想我们三兄弟在村里也都是有身份证的人,也总想把光面装给别人看,暗地里三个人的兜里已经掏不出几文大钱来了。刚好这天江涛感冒了,我们把各自的钱都拿出来,朱东步行三里多路去药店买药,回来时买来一袋花生粘和一瓶大米烧酒。于是三个人在苇田里就着花生粘,喝那六十度的大米烧酒,也真是悲催的,买来的花生粘竟然一半是酸枣核粘的,朱东吃了几颗就嫌脏不吃了,我和江涛吧余下的花生粘全部消灭掉。是酸枣核的就把枣核吐出来,许是心情的关系,只一斤的白酒三个人都喝多了,江涛由于感冒,脸膛红红的,喝过酒后更红了,嚎了几句,离家的孩子没有衣穿,没有好烟,就哭了起来。朱东在衣兜里拿出给他女儿买的顺笛呜呜咽咽地吹起来,我在大衣口袋里摸出一捏烟末,三个人如获至宝抢着抽起来,大冷的天,由于醉酒,我们躺在苇垛上睡起觉来。睡了大约个把时辰就被冻醒了,江涛又上我的大衣兜里抠烟,却什么也抠不出来了,我们三个人呆呆地待在哪里,吧嗒着嘴望着远处,苇塘的南面有人用焯子捞鱼,朱东提议,走,过去看看。

我们三个人大爷长大爷短地帮人家撵了半个小时的鱼,大爷给我们一盒鸽子花牌的烟,于是,我们喜出望外的回到苇田,像打了鸡血一般的干起来。由于从大队包来的这块苇田约有四十亩地,怕年前干不完,回不了家,三兄弟总是两头顶着星星干。早上去时一个拿着打捆的铁架子,一人扛着草绳一个人拿着中午吃的饭,到地后把大衣脱下来把饭包上,到中午吃饭时不至于冻冰。回来时没有草绳,还得扛一捆苇子拿回去当烧炕的柴火。

割了十几天算是得到要领了,只是每个人的鞋子都被割破了,早上起来用草绳把鞋从脚尖开始捆一直捆到脚腕,割一天的苇子,脚上的鞋就和草绳冻在一起有十几斤重,往往第二天早上穿时,鞋上的冰还没有化,那可真是不愿意把脚往鞋里穿啊。有几天没有咸菜了,朱东就去买了几个大萝卜切成手指粗的条上面撒上盐面,拿到苇田,到中午吃时就成咸菜了。

一天,孙家嫂子说:“今天你们早点回来家里包饺子。”我们三个人中午也没带饭,一口气干到下午两三点钟,便打道回府,原来是孙家打稻子下场,我们三个棒小伙加上孙家哥哥扛了近一个小时的麻袋,光交公粮的就八十麻袋,剩下的用穴子穴上,后来朱东又联系几家打稻子的活,我们就早回去一会,算是赚点外快。

一天,扛铁架子的江涛不小心把眼镜碰到地上打碎了,只好把碎片捡起来,每每想看远处的物件时,就掏出镜片用手举着用一只眼睛看,然后又小心翼翼地用手绢包好揣进兜里。

割了一个月后,离村中的大道不算远了,大道上有赶集办年货的,偶尔有美女路过,我们就把美女按漂亮的程度,分成十八寸到二十四寸彩电,有时江涛说,看又来一个二十寸的,我说,也就算得上十八寸。一天一个孕妇慢慢地走过去,朱东坏笑着说,这个是二十寸,只是不是平面的,江涛阴了脸,一天没有和我们说话,朱东想他女儿时,便拿出那好看的顺笛摆弄一会,只是过一会,就更加用劲的干起活来。

近腊月时,我们终于把包给我们的那块苇田收割完毕,工钱是带刀的到孙家给我们送去的,我们给孙家留够足够的饭资,每人分到薄薄的一沓钱。登上了回家的车,活了二十几岁,才知道什么是想家的滋味。为什么说归心似箭?我们不过割了五十多天的苇子,面目上好像是老了十年,白白净净的江涛,脸上也爬满了胡茬,我和朱东更是满脸的沧桑,像两个老在架上的丝瓜,又黑又瘦。

到家时,妻不在家,一想也好,这模样再吓着她娘俩,去妈家收拾一下吧!便来到母亲家,母亲和儿子正坐在炕上玩,儿子看看我忽闪着大眼睛往母亲身后藏,母亲看到我说:“你找谁呀?”“妈,儿子。”我笑嘻嘻地摊开手,妈转过身擦把眼睛说:“怎么黑瘦成这样?”我都没看出来,又推儿子说:“叫爸爸,是你爸爸。”

10.难忘的青葱岁月散文 篇十

孙荣林老师,个儿高挑,身着笔挺的黑色西服和西裤,脚下蹬着一双经常擦得呈亮的黑皮鞋,国字脸,鼻梁上总是架着一副褐色边框的近视眼镜。

说实在话,我们在上物理课时,他总是在上课前的上十分钟,就已经站在了教室门框边,不停地环视着教室的边边角角,当他戴着的眼镜,直视你的时候,镜片总泛着一片白光,时不时的与我们的目光相遇,大家都从心理上感觉到有一道寒光闪闪,教室里鸦雀无声,同学们都正襟危坐,没有一个同学在这样的境况下,敢做小动作,或者去交头接耳。

他,上课时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与众不同。每当上课时,只见其他教师,怀揣教科书,走进教室,总要照着书本或者讲义,裙子里赶跳蚤——一折一折的来。有时还免不了照本宣科,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同学们在课桌上昏昏欲睡,可想而知,收效甚微。

孙荣林老师,上物理课时可大不相同,只是一只粉笔而已,传授物理知识的时候,根本就不是按着常人所想的思路那样挨帮听流。他授课,除了物理基础知识,爱打比方,还喜欢用些诙谐幽默的语言,让同学们在轻松愉悦之中,轻轻松松就牢固掌握住了一些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

记得一次,孙老师在给我们讲授物理学中“张力”这个部分的时候,他还巧妙的与语文学科有机的结合起来,时不时还给我们于无声处传授了文学的相关知识。

他问大家:“何为‘张力’?”

教室里死一般的寂静,大家大眼瞪小眼,张丞相望着李丞相,大气都没敢出。

“你们以前都没接触过‘张力’这一说,怎么能回答得出呢?”

听孙荣林老师这么一说,同学们的心境渐渐回到了原位,一个个白纸一般的脸上,才慢慢染上了红润。

“‘张力’一词,最早见之于物理学,从物理学的角度讲,张力是物体受到两个相反方向的拉力作用时所产生于其内部而垂直于两个部分接触面上的互相牵引力,例如:悬挂重物的绳子或拉车的绳子内部就存在着张力。物理的张力有二:其一,它产生于静止或相对于静止的事物中,如挂重物的绳子是静止的,拉车的绳子于车是相对静止的;其二,它是相互作用的力,不是单一方向的力,如拉车的绳子受到向前和向后两个方向的力。假如绳子脱了钩,就会被迅速地拉向前去,这时的绳子就是运动的,其内部的张力不复存在。”

同学们瞪着眼睛,张着大嘴,洗耳恭听,听得津津有味,在于无声处的潜移默化之中,大脑中深深地记存下了物理中“张力”的概念。

孙老师见大家确实对“张力”这一概念,有了深刻的印象。突然,话锋一转,顺其自然的转向了有关文学方面的知识上。

“文学也是有‘张力’的,文学张力与物理张力有着相似的特质,:平衡态中包容不平衡态,‘不动之动’的动态感;多种因素尤其是相互矛盾因素的组合与相互作用力。文学张力,大致可以这样来决定:在整个文学创作中,凡当至少两种似乎不相容的文学元素构成新的统一体时,各方并不消除对立关系,且在对立状态中互相抗衡、冲击、比较、衬映,使读者的思维不断在各极中往返、游移,在多重观念的影响下产生的立体感受……”

一堂物理课,按一般的教法,不外乎就是从概念到概念,从公式推论到公式。真正能把物理课上得有声有色、有血有肉,生动活泼有趣。我反正从打上初中起,就接触到物理这门学科,大多是上得干燥无味,老师费力不讨好,学生也学得索然无味,所以,学生大多数是不喜欢上物理课的,主要是学得头昏脑涨,不是一种愉悦,而是一种痛苦。

这也是我们上了高中,能遇到像孙荣林老师这样的物理课授课老师,在孙老师物理课堂上,从他的举手投足,从他的音容笑貌之中,渐渐地迷恋上了物理这一门学科,进而对文学素养方面也在潜移默化之中,得到了提升,从那时起我对文学的爱好,正在潜滋暗长。

在高中毕业不到半年的时间内,我在业余时间里,坐在昏暗的油灯下,激情澎湃,自觉地流入笔端,如井喷式的,把生活中熟悉的人物,了解到的事物,见著于各种报刊及文艺杂志上,几乎隔不到三五天就有新作面世,一时间,我在家乡丹水成了新闻人物,原《宜昌报》报社社长、主编熊庆文老师,专程来到丹水,对我进行采访。

现在回想起来,我的文学爱好源自于我的高中时期的孙荣林老师。

11.麻雀的艰难岁月 篇十一

这“十七条”很快变成了“四十条”,叫做《1956年到195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其中第二十七条为:“除四害。从1956年起,在12年内,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基本上消灭老鼠、臭虫、苍蝇和蚊子。”

这“四害”之中,以麻雀的故事传得最广。其中原因,有人认为首先是麻雀吃谷物更猖狂,繁殖力又强,抓麻雀农民很赞同。其次,抓麻雀最具表演性,群起攻之,场面宏大;个人单挑,形象鲜明,大作家巴金、大数学家苏步青都曾经上街敲锣鼓。还有,在这“四害”之中,只有麻雀便于清点数目,地方官员表功时可以报出具体的数字来。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麻雀的去留具有争议性。

1956年10月,在青岛举行的一次会议上,生物家朱洗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讲了一段历史:1774年,普鲁士国王也曾下令消灭麻雀,并悬赏杀雀。百姓争先恐后,麻雀很快绝灭,但各地果园却布满了害虫,连树叶子也没有了。国王不得不急忙收回成命,并去外地运回雀种,加以繁殖保护。朱洗说,麻雀吃谷物是坏蛋,但吃害虫却是好人。

在科学家的反对声中,《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又有了修正版本,第二十七修正为:“从1956年起,在12年内,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基本上消灭老鼠、麻雀、苍蝇和蚊子。打麻雀是为了保护庄稼,在城市里和林区的麻雀,可以不要消灭。”这是1957年10月的事。

又过了几个月,到1958年2月,风云再起,国务院下达“关于除四害讲卫生”的指示。毛泽东提升说,“除四害的根本精神是清洁卫生,人人振奋,移风易俗,改造国家”。如此一来,各地除“四害”的活动风起云涌。为了抓麻雀,学生停课了,工人上街了,教授上房顶了,农民上山了,军队拿出了枪炮。

是年4月19日,北京进行了全市抓麻雀总动员,300万人热烈响应。锣鼓喧天,彩旗飘扬,鞭炮齐鸣。

凌晨5时整,北京市围剿麻雀总指挥王昆仑副市长一声令下,全市军民立即奔赴各自的战斗岗位——“不论白发老人或几岁小孩,不论是工人、农民、干部、学生、战士”,都对麻雀充满了仇恨,每个人手里都拿着武器——弹弓、锣鼓、扫帚以及真枪实弹。明枪难躲,暗枪更难防——整个北京城里,共有830个投药点,200多个射击区埋伏了大批神枪手,还有30辆摩托车四处“侦察”。

这一天,首都的麻雀无处藏身。要么被追赶得四处乱飞,要么被击中毙命,要么因劳累而折翅坠落,可谓哀鸿满城,尸横遍地。傍晚,战斗英雄们举行了胜利大游行,用汽车装着麻雀的尸首,浩浩荡荡走过长安街。据次日《人民日报》报道,当天全市统计出来的累死、毒死和打死麻雀共有83249只,还称军民“正在养精蓄锐,好迎接新的一天的战斗”。到了4月22日的月《中国青年报》报道:首都三天歼麻雀40万多,而上海市3天内捕杀麻雀50万只。

一时间,全国各地涌现出各种各样的捕雀先进分子。

郭沫若写了一首《咒麻雀》的诗:“麻雀麻雀气太官,天垮下来你不管。/麻雀麻雀气太阔,吃起米来如风刮。/麻雀麻雀气太暮,光是偷懒没事做。/麻雀麻雀气太傲,既怕红来又怕闹。/麻雀麻雀气太骄,虽有翅膀飞不高。/你真是混蛋鸟, 五气俱全到处跳。/犯下罪恶几千年,今天和你总清算。/毒打轰掏齐进攻,最后方使烈火烘。/连同武器齐烧空,四害俱无天下同。”

好在并非所有知识分子都作此咒。生物学家郑作新教授解剖了大量麻雀,发现麻雀的食物中虫子占95%。他得出结论说:麻雀有许多益处,不应一律加害。1959年11月27日,中国科学院张劲夫写了一份“关于麻雀问题向主席的报告”,称科学家一般都认为,由于地点、时间的不同,麻雀的益处和害处也不同;有些生物学家倾向于说消灭雀害,而不是消灭麻雀。

1960年3月,毛泽东指示:“麻雀不要打了,代之以臭虫,口号是‘除掉老鼠、臭虫、苍蝇、蚊虫’。”麻雀解放了。

今天,由于农药的大量使用,麻雀繁殖力急速下降,成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 5月1日

1980年 由中国民航北京管理局和香港中国航空食品公司合资经营的企业——北京航空食品公司正式营业,获得中国工商部办法的中外合资企业营业执照001号。合资期限为8年,注册资本588万元。这是中国内地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

■ 5月2日

1998年 美国大猩猩可可进入互联网,这只重135公斤的大猩猩能听懂约2000个英文单词,并靠敲击键盘在网上与人交谈。

■ 5月3日

1927年 美国华纳制片公司推出了电影史上第一部有声片,给世界电影带来了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

■ 5月4日

1715年 法国制造商在巴黎推出第一把可折叠雨伞。

■ 5月5日

1835年 欧洲大陆上的第一条铁路在比利时开通,从布鲁塞尔至梅赫伦。

■ 5月6日

1889年 法国埃菲尔铁塔在世界博览会上正式对外开放。

■ 5月7日

1948年 “欧洲统一运动国际委员会”在海牙召开了有西欧各国代表约800人参加的欧洲统一运动首届大会,大会通过的决议内容包括建立一个欧洲政治经济联盟;由各成员国议会选派代表组成欧洲议会等。

■ 5月9日

1960年 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宣布已批准使用一种安全的口服避孕药。由于成百万的妇女需要这种避孕药,医生的诊所和药房顿时庭若市。

■ 5月10日

1933年 纳粹分子在柏林大学前烧毁大量被定为是“非日尔曼的”书。焚书只是纳粹分子最近对德国的知识分子、科学家和文化界领袖采取的严厉手段的一部分,在被大学和文化组织中解职的人员中有作家托马斯·曼、哲学家蒂利希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赫兹和弗兰克。学校的课程被修改,加进了《种族学》。“学校必须不断地强调”,纳粹的内政部长弗里克说,“决不能让外国人的血液侵入日尔曼人的血液中,特别是犹太人和黑人的血液。”

■ 5月11日

1994年 曼德拉在宣誓就任南非总统之后,与南非第二副总统德克勒克高举紧紧相握的两只手。这标志着种族主义的统治一去不复返。

■ 5月12日

1777年 美国第一个冰淇淋广告刊登在《纽约公报》New York Gazette上,广告词是,糖果商Philip Lenzi宣称冰淇淋“几乎每天都有”。

■ 5月13日

1993年 美国国防部长阿斯平宣布“星球大战时代”已经结束,美国放弃在空间建立反导弹防御系统的计划。1983年3月23日,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向全国发表电视演说,首次公开提出战略防御计划。

■ 5月14日

1932年 美国纽约举行“我们要啤酒”的大游行。从1920年1月17日凌晨0时开始生效的美国宪法第18号修正案——禁酒法案(又称“伏尔斯泰得法案”)使美国人饮酒受到极大的限制。这项不得人心的法案在大游行一年后被废除。

■ 5月15日

1957年 从1957年5月15日起,中共中央先后3次发出关于干部参加劳动的决定,全国有百万干部下放到农村和工矿企业参加劳动。

■ 5月16日

1966年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由毛泽东主持起草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它针对同年2月中共中央转发的《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关于当前学术讨论的汇报提纲》,提出了进行“文化大革命”的一整套理论、方针和政策;宣布撤销《二月提纲》和“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及其办事机构,重新设立在政治局常委领导下的中央文化革命小组。

■ 5月17日

1949年 汤恩伯遵蒋介石亲自派人用武力从中央银行劫走了黄金19.8万余两,银元120万元。从1948年12月1日起,蒋介石集团开始劫运大量黄金白银去台湾。共从上海原国民政府所属的中央银行里将黄金277.5万市两,银元1520万元,分三批运往台湾。

■ 5月18日

1917年 美国总统威尔逊写入法律里一条法案,要求美国所有21-30岁之间的男子,在可能条件下登记报名到美国军队中服役。这项为人所熟知的新法律“选征兵役草案”计划征兵50万人,参加对德作战。

■ 5月19日

1921年 美国总统哈定签署移民法。法案规定将移民数额限制为1910年在美国的各个外国出生集团人数的3%。十九世纪末,赴美移民的迅速增多引发了历史上规模上最大的一次移民浪潮。大批移民的涌入,引起美国社会的恐惧和不安,美国国内主张限制移民的排外主义倾向日益增强。移民法实施后,来美国的移民迅速减少。

■ 5月20日

1927年 美国飞行员查尔斯·奥古斯塔斯·林德伯格驾驶“圣路易斯精神”号飞机,从纽约起飞,开始人类第一次单人驾机飞越大西洋的飞行。

■ 5月21日

1991年 上海股票市场全面放开股价,从这一天起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市场。

■ 5月22日

1761年 美国第1份寿险保单在费城发出。

■ 5月23日

1785年 本杰明·富兰克林宣布他发明了老年人使用的双焦距眼镜,戴上这种眼镜既可以看清近处的东西,也可看清远处的东西。.

■ 5月25日

1895年 清光绪二十一年五月初二,“台湾民主国”宣告成立,唐景崧被推为大总统。唐着大清官服遥向北方行三叩九拜大礼并放声大哭,就任“台湾民主国总统”之职。1895年4月中日签订了(马关条约),其中规定台湾割让给日本。台湾绅民决定成立台湾民主国,以示对抗。

■ 5月26日

1900年 莫高窟道士王圆篆,为第17窟(现编号)中偶然发现一个“藏经洞”,里边藏有从公元4世纪到公元14世纪历代文物五六万件,这是20世纪初我国考古学上的一次重大发现。

■ 5月27日

1919年 美国海军NC-4型水上飞机今天抵达里斯本,完成第一次横渡大西洋的空中飞行。NC-4型从纽约州罗卡威起飞,飞行了将近44小时,总航程达3150海里。

■ 5月28日

1942年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 5月29日

1910年 在纽约《世界报》的赞助下,举行了一场飞机和火车的赛跑,从阿尔班尼到纽约城,最后飞机获得胜利,飞行员格伦-科蒂斯获得了一万美元奖金。

■ 5月30日

1896年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车祸发生在纽约。一个从马萨诸塞州人开车来到纽约,与一个骑自行车的人相撞。没有人知道谁对谁错,因为那时汽车才诞生不久。开车人被投进监狱等待医院的伤检报告。很幸运,第一次车祸没有造成死亡。三年后,又一场车祸发生在纽约,Henry Bliss 成为第一个死于车祸的人。

■ 5月31日

12.写给岁月的感谢信 篇十二

原因是我的人生内容丰富了, 虽然缺少了苹果一样的粉红脸蛋和杨柳细腰, 还有小姑娘顾盼生辉的怯懦。

我这样形容我自己, 以前是块透明的钻石, 现在是道绚丽的彩虹。两者一样美, 但钻石有价, 彩虹无价。

我以前是一块新鲜的牛排, 现在还是, 但却是经过好厨子烹饪过的牛排。岁月就是那个好厨子。即使成色再好的牛排, 在中国人这里, 都不敢生吞活咽。而岁月却将我精心烹饪, 于是, 在你面前的我, 赏心悦目, 秀色可餐。

我很喜欢自己现在的状态, 随遇而安、遇事不急不躁, 该有主心骨的时候能镇得住场, 不该有的时候能心安理得躲一旁不多话;会爱人, 会关心人, 会牵挂人, 但不缠人;有思想, 有理想, 有理性, 很幽默, 敢自嘲;会为爱的人甘于放下身段, 但除此之外, 可以自由到不看任何人的脸色行事;有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每天都在进步, 但不再期待别人的夸奖。印象里, 小时候的我学点东西就要四处炫耀, 等着父母奖赏。而现在, 我能够真正做到, 学为自己, 自己喜欢。

我有自己喜欢的事业, 且有未来想做的事情。经济独立、受人尊重, 也不争强好胜到要抢天下男人。出则风起云涌, 入则贤良安端。大场面司空见惯, 小日子恬静平淡。

情感上拿得起放得下, 这个很重要。我已经摆脱了少女的那种情怀, 一旦爱上你就天崩地裂、海枯石烂, 不生死与共与天绝则不够爱。我可以收放自如, 你希望我多爱你我就多爱你, 你希望我保持多远的距离我就默默离开。而且我会自己找乐子, 即便独自一人, 我都不会寂寞孤独自怨自怜。

我还理解了爱的基础是友谊。因为, 爱的下面首先是个友字。爱你, 我们是情侣。不爱, 我们是朋友。

我有担当。敢于面对未来所有的风浪, 也不怕负担周围所有爱的人, 无论是经济还是情感上的依赖。

我愿意付出, 不计较多少, 且把周围我爱的人的幸福当成是幸福的基点。

我感叹, 觉得自己现在的时光, 真是美好。我喜欢现在的自己, 岁月让我像红酒一样沉淀缓释的余香。我发现周围有越来越多关注我的异性眼光, 虽然我心里永远只装着一个人。

其实我也相信, 再过10年, 我一定会更好。而相貌的改变, 真的越来越不重要。

想起自己在很多年前总是感慨, 洪晃真是悲惨啊, 长得既不像爹也不像娘。其实大多数的青春少女都和当年的我一样, 可怜中年、害怕中年。而今天, 我的年纪已经和洪晃那时的年纪差不多了, 我觉得, 她当时肯定跟我现在的想法一样。她并不好看, 但她的一生, 从没缺过优秀男人的爱。因为她清楚地知道自己爱着谁、要什么。

这就是我这11年来对岁月的理解。

13.我们同桌的岁月散文 篇十三

“小时候,你坐在我旁边,我们还是个懵懂的少年,虽然可以天天见面,但谁都没有珍惜时间,转眼就到了离别的那天,有些话我藏在了心里面……”每当听到《思念已久的同桌》这首歌,我便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匆匆那些年,我们同桌的岁月。

在那些令人难忘的岁月里,曾经凝聚过无数美好的瞬间,有老师的教诲和宽容,也有同学的羡慕和赞赏;有欢乐,也有忧伤;有领悟,也有迷惘……这些犹如人生记忆长河中泛起的朵朵晶莹的浪花,都是那样美丽夺目,光彩照人,常常令人浮想联翩,久久不能忘怀。

有那么一件琐事,现在回想起来,依然清晰如昨。还是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那时家里很穷,同桌的是一个女生,她的家境很好,比起我来简直就是一个天,一个地。我的父母亲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而她的父亲是在乡政府吃皇粮的,每个月拿的是固定工资,自然她家的条件要比我家优越得多。那个时候的钱不比现在,十块钱至少可以抵得上现在的两百块钱用。没钱的日子,对于穷人的孩子来说,无论是吃饭还是上学都是个大问题,因为压根没收入来源啊。俗话说得好,“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也许真的是被苦水泡久了的缘故吧,穷人的孩子人穷志不穷,我从小就懂得勤奋要强,加之性格内向,自然也就不太合群。那时的我只知道埋头看书,学习成绩在班上总是排第一,自然而然也就招来了其他家底稍微厚实一点的同学的羡慕嫉妒恨。

记得有一次我被几个同学欺负了,眼睛哭得像个红红的桃子。我的同桌女生看见了,就来安慰我,还从书包里掏出一个花手绢递给我,示意我别再难过。我平生第一次接受了同学的关心和安慰,而且还是来自同桌女生的,当时的心情如五味杂陈,就别提有多难过和激动了。依稀记得,原本我那被人欺负后十分沮丧的心情,一下子得以平静下来,心里更多的是默默地感激我这位女同桌,是她给了我适时的宽慰,让我一下子找回了自信。之后的学生生涯中,乃至于走上工作岗位后,每当我遇到委屈,心情难过的时候,总会想起那个可爱的同桌女生,想起她给予我的关怀和温暖。

世间有一种感情,虽然久不联络,甚或一辈子都难以再见面,却能一见如故,那就是同学情谊。同学,尤其是同桌,意味着曾经共同拥有过的一段青葱岁月,那是一段深刻、难忘,可以分享但不可剥离的回忆,它已然融入了彼此的生命,必将留在人生记忆长河中永远不会泯灭!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无论时间流逝得多么快,同学情早已扎根于心。有句话说得好,“同窗情是一壶上好的陈年老酒,无论何时何地开启,都会让人沉醉。”同样,同桌情更显得弥足珍贵了。

一直忘不了初中的那些青葱岁月,是如此的美好。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我的`同桌,她是一个特别爱看小说的女生。曾记得,在课堂上,我的同桌经常把小说半藏在抽屉里,趁老师稍不注意,就会偷偷的阅读起来,她那防不胜防,时不时伸头缩脑的神情,就像老鼠看到了猫的样子,实在是可爱。而我就在一旁时不时地偷笑,自然也就成了她偷读小说的保护神。有一次,上数学课,我的同桌被老师点名起来回答问题,当时她先是一愣,一下子不知所措,满脸涨得通红,一副极其尴尬的样子望着我,我自然从她那迫不及待,急于求助的眼神不难看出,她当时是多么热切地希望我能立马给她解一下围啊……初中毕业时,能够考上高中的寥寥无几,而我的同桌也因为数学单科成绩掉队,没能和我一同如愿以偿升入高中。虽然这件事已过去了几十年,可是每当提及此事,当时的情景依然像放电影一样,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深处。

从初中到高中,从豆蔻年华到花季雨季,恰同学少年,一同飞扬青春的旋律,经历过成长的烦恼,承受过考试的压力,走过了叛逆的日子。

回想高中同桌的一幕,依然令人难忘。那时我坐在倒数第三排,我的同桌还是个女生,她上课时非常活跃,喜欢随便说话,且擅长与调皮捣蛋的男生对骂。对此,我非常反感,因为我是班委且跟她同桌,有时实在看不下去,就友情提醒了她几句,诸如骂人是不文明的行为等等,但她还是我行我素。一直到高中毕业时我才得知,原来被她经常骂的那位男生,后来竟然成了她的结婚对象。现在回想起来,我还真有点内疚和自责。我这个懵懂无知,傻得不能再傻的书呆子,哪里知道人家那一对,其时是在打情骂俏,正热恋着呢!

高考补习班那年,我的同桌是个男生。那时条件相当艰苦,两人合一张不足一米长的学桌,四十多人把一个三十多平米的教室挤得水泄不通。我的同桌一向很霸道,且好胜心也很强,平时月考成绩一般都比我好,无论从哪方面来说,我都不是他的竞争对手。曾经两个人为了放置书本,有哪一方稍微越过了“楚河汉界”线还红过脸呢。那时都时兴高考前先行预考,两个人还就此相互赌过气,不是我预考不上就是他预考不上,不信走着瞧……经过这次争吵后,还真给我施加了压力,我就在想,我要是果真考不取,还不把我同桌的大牙笑掉了不可才怪呢!于是就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努力过好预考关。“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同桌不知之前说过了多少负气的话,我至今也记不太清楚了,可等到考试分数出来后,居然我的同桌预考没过关,最终没能有资格参加高考,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十分遗憾的事。

熬过了十年寒窗苦读的日子,我有幸跨入了大学的大门,成了我们那一批高中同学中的佼佼者。上大学那年,我的同桌又是个女生,我们平时很少说话。那时我是班级卫生委员,为了工作上的事,每周必须要进女生宿舍检查卫生一次,也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和女生搭讪上几句话。直到现在都还有同学这么笑话我,说我当时大学毕业前怎么没谈个女生带回家的,说来还真有点惭愧之极。每当我看到一对对男女同学,手牵着手从校园里走出时,心中也不免怯生几分羡慕之情,但心里唯有默默地为他们祝福、祈祷!

匆匆岁月,岁月匆匆。时间老人的年轮转得真快,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如今已是曲终人散。回想曾经同桌的岁月,在求知的漫漫长路上,我们一路风雨兼程,挥洒汗水,共同走过了人生几度春秋。不知道曾经同桌的你,现在又在哪里……

14.岁月情怀系列的散文 篇十四

清明节快要到了,夜深时分,不由得想起已故的外公外婆,想着想着,多年前的一幕幕场景浮现在脑际,不知不觉中,泪水漱漱的落下来。

早想写一些文字,祭奠他们,怎奈,一想起他们的音容笑貌,就难以抑制自己的情绪,因而终未能动笔。

逝者已逝,生者在时间的洗礼后,慢慢的开始接受亲人故去的事实,心痛的感觉也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化为祝福。

我的爷爷奶奶去世的都很早,我们兄弟姐妹五个都未能享受过爷爷奶奶的抚爱,所以记忆中,外公外婆就是我们心目中的爷爷奶奶,但是,毕竟外公外婆是跟舅舅在一起生活,他们家也有三个孙子,我们享受到外公外婆的怜爱就更加显得珍贵。

外公外婆一辈子生养了六个子女,只有舅舅一个男丁,前面四个都是女孩,我的母亲排行第三,舅舅排行第五,最后是小姨。在那个封建思想浓厚的时代,“重男轻女”观念盛行,在外婆的脑海里更是根深蒂固。尽管外婆在我们的心目中一直是一个慈眉善目的老人形象,在众乡邻之间也被公认为“乐善好施”的楷模,然而,她一辈子即便没有做过戕害女孩的恶行,但用她自己的话说:“哎呀,我也不知怎么弄的,就是不喜欢女伢子!”其实,外婆并不是讨厌女孩子,只是她更加偏爱男孩罢了。所以,上苍对她发了慈悲,满足了她的心愿,舅舅一辈子生了三个男孩,没有一个女孩。后来,我们慢慢的明白了外婆的心思,在那个农耕时代,很多农事都是体力活,家里没有男丁,有很多事情是无能为力的。

我们家与外婆家是邻村,步行不足千余米,母亲的其他四个姐妹都嫁的.比我们家远,因此,我们五个兄弟姐妹相对比其他四个姨妈家的孩子要多享受一些外公外婆的宠爱。特别是哥哥,因为母亲要从事农村大集体里的农事劳作,满月以后就被寄养在外婆家,一直到读小学。因为当时舅舅还没有结婚,四姨、小姨也没有出嫁,所以,哥哥成了外婆一家的“活宝”。哥哥后来独行霸道的性格一定就是被外婆他们一家的溺爱惯成的。我们长大的时候,还经常听外婆跟我们念叨:“你哥哥当时那个霸道呦,全家一起吃饭的时候,他喜欢吃的东西谁都不准碰,全部收拢在自己的面前。后来大家只好想着法子逗他,指着屋顶说:‘伢子,你看那上面是什么哦?’趁他转移视线的功夫,从他的面前抽出一部分东西躲着他吃。”每当听着外婆说着这些趣事时,我们都会在心里暗暗的羡慕哥哥命好呀。

我两个姐姐就没有哥哥的福气了,她们出生的时候,一来,外婆家当时有个食用油作坊要打理,二来,哥哥已经寄养在那里,母亲哪里还能开得了这个口呢?后来大姐就是被锁在家里长大的,二姐是白天寄放本村一个邻居阿婆家里从坐着小凳子到学会走路的。后来,我和妹妹是两个姐姐把我们带大的。我们长大后,我私下里跟姐姐们说:“一定是外婆不喜欢女伢子。”姐姐们就反驳我说:“你是男伢子,你出生以后妈妈怎么也没有把你送到外婆家享福呢?”现在想来,在那个年代,有爷爷奶奶的孩子是多么幸福啊!

记得小时候,外婆经常会隔十天半个月就来我们家一趟,来的时候总不忘带一些水果糖块、油面果子之类的东西分给我们吃。我当时嘴巴甜,专挑外婆喜欢的话儿说,外婆当然也就会更加疼爱我几分。我读初三的时候,在县城住校,每逢周末回家,外婆总要过来看我,一看到我瘦了,马上就会疼惜的摸着我的脸蛋说:“我乖乖伢子,读书受屈吧?你瞧这小脸都瘦成啥样了?”

儿时最开心的事情,就是过年过节的时候,母亲总会让我们提着她早已置买好的糕点,由哥哥带队,我们兄弟姐妹五个一队人马兴高采烈的向外婆家进发。外婆看到我们来,总会把家里收藏已久的好东西都拿出来分给我们吃。外婆家院子里有一棵枣树和一棵石榴树。每当果实成熟的季节,外婆就会颤颤巍巍的用竹竿打枣子或者爬到木凳上去摘石榴给我们吃。在我们的心里,那也是我们吃到最美味的果实。

在我们幼年的记忆里,外公就是那个爱讲故事的老爷爷。外公是读过私塾的人,而且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全村一千多口人家,无论谁家红白喜事都会请他过去,即使到了他年迈腿脚不灵便的时候,也常常看到有人家用车子接送他去写对联。特别是春节前几天,拿着红纸来请外公写春联的邻居可谓川流不息。每次去他家,外公一有空,就给我们讲古诗或者关于三纲五常、忠孝节烈的故事。外公说话和蔼可亲,我们小时候再调皮从没有被外公训斥过,他总会慢条斯理的说:“我的乖乖,我们好伢子是不能这样子的啊!”

等到我们一个个长大成家以后,外公外婆也渐渐老了。我中学毕业后到村小学代课,小学就在外婆家的屋后。每当阴天下雨,我懒得朝家跑,就会去外婆家吃午饭。舅舅的大儿子知道我喜欢喝两杯,往往会让他老婆烧几个小菜陪我小酌几杯。每次去总看到外婆还在忙里忙外做着家务,当我看到外婆用她那双颤抖的手切着猪菜的时候,我的心就会生疼。劝外婆不要再做这些危险的家务,防止切伤了手指。外婆总是笑着说:“不会的,我自己心里有数。”

外婆平时有抽香烟的习惯,直到八十高龄之后。有一年冬天,她在卧室里抽烟,一时大意没有把烟头掐灭,随手扔在纸篓里,然后就离开卧室去厢房烤火了。不一会儿,在院子里干活的表弟发现外婆的卧室窗户有烟雾冒出来,连忙打开外婆卧室的房门,发现卧室里的东西都被烧着了。等大家把火扑灭以后,外婆知道都是自己的烟头惹的祸,从此决定戒烟。可是,戒烟不到半年,外婆感到浑身难受,去诊所找大夫看。大夫说:“老太太,你哪里都没有问题,就是戒烟戒出来的毛病,回去再把香烟抽起来就百病全消了。”外婆以为大夫跟她开玩笑,笑骂道:“你这个龟孙子,你哄我老太太开心呢。”大夫耐心的分析这个病因给外婆听,外婆还是将信将疑的回来把大夫的话说给家人听。全家人都劝外婆那就接着抽吧,上次着火纯粹是一个意外,以后小心就是了。外婆嘴里说着自己真的不想再抽烟了,看大家都这么劝说,自己一时也没有其他好的办法解决身体不适的毛病,才犹犹豫豫的又重新抽起了香烟。不出所料,外婆浑身不适的毛病真的好了。

后来,外婆得了“老年痴呆症”,我们去看她,她谁也不认识了,经常还把来看她的人张冠李戴。有时候,她一个人在自说自话,神态安详,乍一看根本就不像一个病人。我不相信这个事实,回到家里,哭着跟母亲说外婆平时最疼我,她怎么会不认识我呢?母亲也老泪纵横的说外婆是真的老了,每个人都会有老去的一天,你看妈妈现在都老了,外婆怎么还会不老呢?可是我就是不相信,最后我们母子抱头痛哭作一团。

外婆生病期间,都是外公负责她的饮食起居。外公把一匙一匙的饭菜喂进外婆的嘴里,外婆笑眯眯的咀嚼着,仿佛吃着稀世美味一般。每每这个时候,我都会想到这就叫“白头偕老”吧?相对外公的脾气,外婆的性格要稍微刚烈一点,外公经常在我们面前说:外婆如果死在他前头会享福些,否则她有的罪受了。外婆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把“婆媳关系”处理好,这也是所有中国婆婆自古以来就很难处理好的难题。

外婆活到八十六岁高龄去世的,当时我们一家正在地里收花生,表弟跑到田头来给我们捎信的。母亲听到这个噩耗,双腿一软跌坐在地上嚎啕大哭。我们搀扶着母亲赶到外婆家的时候,外婆已经穿戴整齐被安放在堂屋的灵床上。后来才知道,四姨前两天来看望外婆,冥冥之中感觉外婆时日不多,便给外婆洗澡、梳头、修剪手脚指甲。四姨说外婆一辈子爱干净,一定是老天爷知道外婆寿限将至,指引她来给外婆梳洗更衣的。我看到外婆神态安详,就像在睡觉一样,心里稍稍有一丝安慰。可一想到外婆将永远离开我们的时候,眼泪忍不住又刷刷的掉下来。

外婆火化的那一天,我跟殡仪馆的工作人员哀求,让我在遗体告别仪式结束后到火化间送外婆最后一程。他们也许被我的诚意打动同意了我的请求,我终于可以亲眼看着疼爱我一辈子的外婆去极乐世界了,可是我内心还是不舍得外婆真的离开,又恨自己无力回天,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火化工把我的外婆推进火化炉。当我知道这一刻,是外婆彻底与我永别了,便不顾一切的失声痛哭:“外婆,外婆,外婆……”等我从极度悲痛中缓过神来,眼前只剩下外婆的骨灰。舅舅用红绸布把外婆的骨灰包起来抱在怀中和我们一起回家。

按照我们农村移风易俗的习惯,火化以后还要把骨灰装殓到棺材里再举行“吊唁”仪式,因为外公家是个大家族,加之平时外公外婆又“乐善好施”,十里八村前来吊唁的有数百人之多。第二天出殡的时候,只见棺材前披麻戴孝的子孙一字排开绵延数十米,这就叫“人丁兴旺”吧。

外婆去世不久我就去南方打工了,一年才能回来一次。去外婆家的时候再也看不到外婆了,但看到外公的身体还算硬朗,内心也安慰了许多。跟外公聊天从不敢提起外婆,不是怕外公伤心,而是怕自己控制不住思念外婆的情绪。

后来,外公的身体也一年不如一年,我们急着送外公去看医生,医生说老人是肌体的自然老化,属于正常的自然规律。我们都不相信医生的诊断。外公这样的好人,一辈子不与任何人争执,一辈子崇尚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一辈子与人为善,怎么会不“长命百岁”呢?

外公活到九十高龄去世的,我当时在外地,未能回去送外公最后一程。外公病重期间,我去看望外公的时候跟舅舅说过,由于自身工作的原因,也许在外公百年归天的时候我不能及时赶回,望舅舅能够谅解。舅舅有没有谅解我没有听说,倒是四姨在外公咽气的时候念叨过:“不孝啊,平时外公白疼他一回啦。”外公,您一辈子不计较任何人,就原谅外孙这一回吧!

外公外婆的墓地就在村前“小面山”的南麓,一晃10多年过去了。每到清明时节,一想到外公外婆,思念的泪水不由得就会纷纷落下。

外公外婆,外孙真的想念你们呀!

上一篇:学前教育社会实践报告下一篇:安全科长任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