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中语文远程培训总结

2024-11-10

2022年高中语文远程培训总结(10篇)

1.2022年高中语文远程培训总结 篇一

为贯彻落实《关于转发辽宁省122“全国交通安全日”主题活动工作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紧密围绕“拒绝危险驾驶、安全文明出行”主题,朝阳市运输管理处开展122“全国交通安全日”主题活动,并制定活动方案。

此次活动紧密结合《刑法修正案(九)》的有关内容实施,进一步倡导自觉抵制追逐竞驶、醉酒驾驶、客车严重超速、超员,拒绝开车打手机等危险驾驶行为,逐步形成良好的文明交通社会风尚。

活动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大力开展主题教育宣传工作。结合“道路平安年”专项活动,加大驾校、企业安全驾驶培训力度,积极开展“文明交通”主题宣传,增强从业人员安全驾驶意识;二是集中开展冬季交通安全专项整治。市运输管理处将加大对营运车辆的动态监管,要求企业严格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对存在管理漏洞的企业要约谈其负责人,责令其加强管理;三是大力营造社会面宣传范围。各级运管机构和运输企业印制活动宣传标识、标语,充分利用客

2.初中语文远程培训学习总结 篇二

邯郸市聋哑学校 胡文革

这次培训我有幸听到了知名教授的视频讲座,他们不仅讲得十分精彩,而且通俗易懂,我听了,感慨良多,受益匪浅。现总结如下:这次中小学远程培训活动,为我们教师创造良好的学习机会,提供了优越的学习条件。在培训期间,我积极学习,认真聆听专家讲座,学习教学相关策略,并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用心去领悟教育理论观点,这次培训使我在教学理论和教育观念上得到了大量的补充,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同时也解决了一些我以往教学中的困惑。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点滴体会:

一、提高了思想,净化了心灵

通过这次培训,我看到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看到了新课程改革美好的前景。因而提高了思想,心灵也得到净化。受考评制度的影响,我平时的语文教学也存在功利性,一切为了分数,一切为了考学,成绩不理想时闹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能力和兴趣的培养,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听了各位教授的课后,我开始重新思考语文教学的意义,从长远考虑,老师面对的不仅仅是学生的现在,更是学生的一生,所以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能力,不能培育高分低能的人。功利如浮云,不能为了外在的物质,影响了学生的前途。

二、提高了能力,内化了知识

通过这次培训,对学生我注重了对他们语文学科兴趣的培养。课堂上,将问题分层设置,调度好不同水平的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敢说,能说,会说。让学生参加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明白语文就是生活,生活也是语文,语文无处不在的道理。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通过学习《初中说明文教学策略》《初中语文说课与案例评析》这两门课,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开阔了眼界,拓宽了视野。可我知道,仅仅学到知识还远远不够,不能当两只脚的书橱,应该将学到的知识内化,吸收,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学有所有,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这样才能在不断的学习中进步,取得更大的成就。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努力将这次培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教学第一线,在实践中创造出独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

三、注重了情感,碰撞了心灵

通过这次培训,我开始重视情感投入。我明白没有爱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以前我以为,只要学识渊博,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让学生心生佩服,学生自然会效仿,会努力学习。可是这次学习却让我改变了以前的看法。现在,我开始有意识的关注学生,询问他们的生活,在意他们的情绪,和他们做朋友,拉近彼此的距离,让自己走近学生,让学生走近自己,师生关系和谐融洽,何愁达不到师生同心,黄土变金的教学效果。心灵的碰撞产生的火花,是世上最美的教育。

四、注重了内修,加强了读书

要想教好语文,自己必须先学好语文。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高低,要以“读书”为先,多读书,有才情,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人说外修修身,内修修心。我会注重自己的内修,汲取中外经典名著的营养,滋养自己的心灵。摒弃世俗名利的引诱,为学生做好为人师的榜样。让学生也多阅读,提高语文文学素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与实践结合,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

3.小学语文教师远程培训研修总结 篇三

一、听名师讲座,让我获益匪浅。

因为机会难得,所以我非常珍惜,始终以认真、严谨的标准要求自己,积极参加培训,认真听每一个讲座,看名师的每一个课堂实录。各位专家、名师为我们的语文学科教学注入了新鲜水源。给我们带来了启迪、熏陶和精神的享受,让我们饱享难得的文化大餐。通过培训,让我认识到了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问,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提问的方法,以及如何珍视学生阅读中遇到的问题;我明白了在写作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写作,如何让学生的习作贴近生活、让习作满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获得习作的成功,等等。我明白了在综合型教学中,如何结合农村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性语文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二、互动的交流讨论,让学员能共同进步。

在每一次的交流讨论中,学员们都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发出自己的主题帖,谈出自己的体会。每一个话题都会引发热议,每天都有不小的收获。在交流中大家各抒己见,使我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掌握了更多的教学技能。我将学到的、感悟到的应用于实践,感慨良多。

三、更新理念、提高认识。

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清楚的认识到新课程内容的增减与知识的分布;怎样把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即专家们所提醒的在对学生讲解时应该把握的尺度;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使我不仅要从思想上认识到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也要从自身的知识储备上为新课程改革作好对于一个小学教师,要想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成为源源不断的自来水。知识的更新与深化也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一成不变的教材与教法是不能适应于社会的发展与需求的。对于不同的内容应该分别讲解到什么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做到面对新教材中的新内容不急不躁、从容不迫、不至于面对性问题产生陌生感和紧张感。通过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新课程的内容是由哪些模块组成的,各模块又是由哪些知识点组成的,以及各知识点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对于必修课程必须讲深讲透,对于部分选学内容,应适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新课程的改革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与人才需求而制定的。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需求,作为教师理应先行一步,为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四、改进方法、提高效率。

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整体把握小学语文新课程的重要性及其常用方法。整体把握小学语文新课程不仅可以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小学语文的主要脉络,而且可以使我们站在更高层次上以一览众山小的姿态来面对新课程。整体把握新课程不仅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让学生具备良好的素养才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只有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主线,才能更好地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

所谓的主线即贯穿于某一阶段的某个知识点,或者是某种思想方法等等。这条主线也许只贯穿于我们的新课程、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语文的主线,对于一个小学语文教师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将个人的智慧与集体的智慧融于一体是把握语文中的主要脉络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个问题的看法与理解角度和理解程度是不完全相同的。不同的思维模式会产生不同的讲课方式,不同的授课方式就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好的授课方式与方法能使学生轻松乐学,如沐春风;科学的思维模式,能使学生左右逢源,事倍功半;恰当的情景导学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因此将个人的智慧与集体的智慧融于一体进行归纳、总结、交流能促进我们产生更多更好的授课方式、方法,产生更多更新的科学思维模式。这对于我们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非常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五、不断反思、积累经验。

通过网络上一些老师具体的课堂案例学习、专家的经典点评,使我认识到应该如何把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通过网络上一些老师具体的课堂案例学习、专家的经典剖析,使我们认识到应该怎样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深入浅出;怎样才能顺利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掌握一定的学习要领,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怎样才能将一根根主线贯穿于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之中。新教材的安排与设计充分体现了编者的良苦用心。作为教师,应该通过自己与集体的创造,更好地为我们的学生和社会服务。

六、积极参与学习,享受学习的快乐。

这段时间的课余学习,虽然辛苦劳累,但是让我获得了快乐。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进步,才能适应现代化的教学。

4.2022年高中语文远程培训总结 篇四

材科一:

“新乡贤”文化建设以其深厚的历史传承和创新性的当代建构,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时代诉求。

在今天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进程中,“新乡贤”的时代角色十分突出。他们很多人出自于乡村,成就于城市;成长于乡土,弄潮于商海,在乡村与城市的内在关联上,具有天然独特的优势。在现代化进程的趋势中,从基层乡土去看中国社会或文化的重建问题,主要是怎样把现代知识输入中国经济中最基本的生产基地乡村里去。作为输入现代知识必须的人这一的媒介,“新乡贤”的社会建构,具有尝试____百年中国乡村社会发展困境的珍贵价值。

传统中国文化深植于乡土之中,人和地在乡土社会中有着感情的联系,有着一种桑梓情谊----落叶归根的有机循环中所培养出的精神。在中国家族、乡土文化传承中,具有深厚的根系和广阔的脉系。乡土文化的有机循环,一如费孝通先生所言:“从农民一朝的拾粪起,到万里关山运枢回乡止,那一套所系维着的人地关联,支持着这历久未衰的中国文化。”“新乡贤”文化建设无疑秉承和凸现着这一传统文化的底色。

(摘编自王先明《“新乡贤”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建构》)

材料二:

城镇化已经变成成了一个滋味复杂的命题,近以来,它陆续将诸多治理困境呈现给了转型中的中国。在这当中,乡村空心化、乡村文化断裂、农村社会治理失败尤其令人忧心。人们的普遍感受是,中国乡村已经被一路高歌猛进的城镇化抛在了身后。正气喘吁吁地奔跑在它狭长的影子中。

稍微盘点—下就会发现,近年来以城镇化为关键词的农村报道少见正面的消息,浙江上虞“乡贤文化”确实是难得的例外。在这里,公共服务普及、基层民主建设与乡土文化的延续,公序良俗的形成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一个兼具乡土性与现代性,既存续了人文精神,也展现了现代公共治理规律的新型乡村模式,呈现在人们眼前。

乡土社会是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地方,也是中国现代转型中最艰难的部分。费孝通先生曾言,“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现代社会是法理社会,乡土社会是礼俗社会;现代社会崇尚契约精神,乡土社会通行伦理规矩,简单嫁接与拿来主义在这里是行不通的。成功的乡土社会治理,需要礼乐政刑综合为治,需要从现代公共治理和传统人文精神中找到双重支点。

上虞的“乡贤文化”,正是对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乡贤是从乡村走出去的精英,他们回乡安度晚年,不仅能以自己的经验、学识、专长、技艺支援新农村建设,还能以自身的文化道德力量教化乡民、泽被故土。他们既了解乡土文化心理,又熟谙现代社会规则,既经历过传统文化熏陶,又具备了现代人文精神。他们离乡与返乡的过程,正是在文化意义上打通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过程,而他们返乡支援农村建设的过程,也是乡土社会启蒙和转型的过程。

因此,对乡村治理而言,发挥乡贤作用、培育乡贤文化要会用劲、用巧劲。上虞的做法有其地域特色,是地方政府有效探索的成果,但其所体现的“方法论”,当是中国乡土社会转型和城镇化的必然选择。它以自身的成功再次重申了两个判断:一、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为现代社会治理提供智慧,二、中国社会必须以自身文化为基点完成现代转型。今天我们所致力于探索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需要以这两个判断为前提。

招商引资不算难,打造特色经济不算难,将某一地的GDP提升到某一数字也不难。对于城镇化中的乡村,最难的是继承和重塑乡土文化,重新找到自身角色,搭建一个“法情允谐”的基层治理构架,找到公共治理规则与传统礼俗的最佳平衡点。上虞的“乡贤回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板,也为乡村治理命题设置了一个讨论层次,应该有更多的探索在这个层面上进行。

(摘编自《浙江“乡贤文化”与乡村治理的采访和思考》)

材料三:

“乡贤文化”要“新”在与核心价值观的契合上。“乡贤”,过去多指有文化、有识见又善行乡邻的贤达之人。有史以来,乡贤就是维系中国乡村运转的重要力量。乡贤文化作为管理文化在中国乡土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绵延不绝,显有其相当的存在价值与现实意义。然而,也应看到,我们现在涵育的“乡贤文化”,其主体不仅有别于旧时代乡贤,而且文化内涵既应传承过去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重要要素,更有着契合并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明指向。况且,并不仅仅是有文化、能说会道的就是“新乡贤”,根本是要紧密联系乡村实际,围绕核心价值观在农民群众中的确立与弘扬来干事情、做贡献。明乎此,“新乡贤”才具有适应时代需求的新目标。“乡贤文化”的涵育才能保障社会主义特质的新方向。

“新乡贤”的确立成长与“新乡贤文化”的培育涵养,并非一蹴而就,既需要在火热的新农村建设中锻炼提高,更需要在核心价值观的落细、落小、落实上构建养护,还需要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社会贤达反哺桑梓、造福乡里,扶持“新乡贤”,推介发展“新乡贤文化”。

(摘编自姬建民《涵育“乡贤文化”贵在其“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乡贤文化”建设需要以中国乡土文化为底色,也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断创新为引领。

B.近年来农村在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很多负面报道,这都是“乡贤文化”的作用没能充分发挥造成的。

C.材料二在实践中为材料一提供了观察样板,这一样板可能具有个性特点,但也反映了一些共性问题。

D.材料三对乡贤进行了符合时代价值观的定义,这里的“新乡贤”和材料一、二中“乡贤”的含义相同。

2.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3分)

A.想要____百年中国乡村社会发展困境,需要大力发展经济,也需要培育更多“新乡贤”重建乡村。

B.我国城镇化让人们滋味复杂,是因为城镇化给农村带来了许多治理困境,更因为其取得一些成绩。

C.只有落实好浙江上虞做法重申的两个判断,才能做到中国乡土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D.“新乡贤”的确立成长与“新乡贤文化”的培育涵养需要多方发力、多点突破,不能急功近利。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制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法庭,重要的是看人民怎么去应用这些设备。”

B.“社会秩序范围着个性,为了秩序的维持,一切足以引起破坏秩序的要素都被遏制着。”

C.乡土社会里的权力结构“在人民实际生活上看,是松弛和微弱的,是挂名的,是无为的”。

D.“传统的形式是不准反对的,但是只要表面上承认这形式,内容却可以经注释而改变。”

4.材料三第一段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新乡贤相比旧时代乡贤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蛐蛐

汪曾祺

宣德年间,宫里兴起了斗蛐蛐。蛐蛐都是从民间征来的。这玩意陕西本不出。有那么一位华阴县令,想拍拍上官的马屁,进了一只,供到了宫里。打这儿起,传下旨意,责令华阴县每年往宫里送,县令把这项差事交给里正。里正哪里弄到蛐蛐?只有花钱买。上面要一只蛐蛐,常常害得几户人家弃家荡产。蛐蛐难找里正难当。

有个叫成名的,是个童生,多年没有考上秀才,为人很迂,不会讲话。衙役看他老实,就把他报充了里正。成名托人情,也不得脱身。不到一年的功夫,成名的几亩薄产都赔尽去了。一出暑伏,按每年惯例,该征蛐蛐了,成名不敢摊派,自己又实在变卖不出这笔钱。每天烦闷忧愁,只得听从老伴的话,提了竹筒,拿着蛐蛐罩,到处翻找。清早出门,半夜回家,都无济于事。县令追逼,交不上蛐蛐,二十个板子。十多天下来,成名挨了百十板,两条腿脓血淋漓。躺在床上,翻来覆去,除了自尽,别无他法。

迷迷糊糊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座庙,庙后小山上怪石乱卧,有一只“青麻头”伏着。醒来想想:这是什么地方?猛然醒悟:这不是村东头的大佛阁么?于是挣扎着起来,拄着拐杖,往村东去。到了大佛阁一看,就跟梦里所见的一样。于是在蒿菜草莽之间,轻手轻脚,拨开草丛,发现一只蛐蛐在刺棘丛里伏着,快扑!蛐蛐蹦,成名追,罩住了,细看看:个头大,尾巴长,青脖子,金翅膀。一阵狂欢喜,提着蛐蛐笼,快步回家,举家欢庆。静等期限,好见官交差。

成名有个儿子,小名黑子,九岁了,非常淘气,上树掏鸟蛋,下河捉水蛇,飞砖打恶狗,爱捅马蜂窝。性子倔,爱打架,打起架来像拼命一样。三天两头,有街坊邻居来告状。成名得了个这只救命蛐蛐, 再三告诫黑子:“不许看,千万!千万!”

不说还好,说了,黑子还非看看不可,他瞅着父亲不在家,偷偷揭开蛐蛐罐。腾!一蛐蛐蹦出罐外,黑子伸手一扑,用力过猛,蛐蛐大腿折了,肚子破了一死了 ,黑子知道闯了大祸,哭着告诉妈妈,妈妈一听,脸色煞白:“你个孽障!你甭想活了,你爹回来,看他怎么跟你.算帐!”黑子哭着走了。成名回来,老伴把事情一说,成名掉在冰窟窿里了。半天,说:“他在哪儿?”找。到处找遍了,没有。做妈的忽然心里一震:莫非是跳了井?扶着井栏一看,有个孩子,请街坊邻居帮忙,把黑子捞上来,已经死了,这时候顾不上生气,只觉得悲痛。夫妻二人,傻了一样,傻坐着,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找不到一句话。这天他们家烟筒没冒烟,哪有心思吃饭呢,天黑了,把儿子抱起来,准备用一张草席卷卷埋了。摸摸胸口,还有点温和,探探鼻子,还有气。先放到床上再说吧,半夜里,黑子醒来了,睁开了眼,夫妻二人稍得安慰,只是眼神发呆,睁眼片刻,又合上眼,昏昏沉沉地睡了。

蛐蛐死了,儿子这样,成名瞪着眼睛到天亮。

天亮了,忽然,听到门外蛐蛐叫,成名跳了起来,远远的一看,是一只蛐蛐,心里高兴,捉他!蛐蛐叫了一声跳走了。追,用手掌一捂,好像什么也没有。四面看看,蛐蛐伏在墙上。成名看它小,瞧不上眼,但墙上的小蛐蛐,忽然落在他袖口上。细看看,小虽小,好像不赖。带回家里,心想拿他去交差,又怕县令看不中。村里有个小伙子,是个玩家、他养着一只蛐蛐,自命“蟹壳青”,每天找一些少年子弟斗,百战百胜。他把这只“蟹壳青”居为奇货,索价很高,也没人能买得起。听说成名得了一只蛐蛐,这小子就到成家拜访,一看,捂着嘴笑了:这也叫蛐蛐!于是打开自己的蛐蛐罐,把蛐蛐赶进“过笼”里,放进斗盆。成名一看,这只蛐蛐大得像个油葫芦,就含糊了,不敢把自己的拿出来。小伙子存心看个笑话,再三说:“玩玩嘛,咱又不赌输赢。”成名把黑蛐蛐放进斗盆。小蛐蛐趴着不动,蔫哩吧唧,小伙子又大笑。使猪鬃撩它,再撩它!黑蛐蛐忽然暴怒,后腿一挺,直窜过来。俩蛐蛐这就斗开了,冲、撞、腾、击、劈里啪啦直响。忽见小蛐蛐跳起来,伸开须须,跷起尾巴,张开大牙,一下子钳住大蛐蛐的脖子。大蛐蛐脖子破了,直流水:小伙子赶紧把自已的蛐蛐装进过笼,说:“这小家伙真玩命呀!”成名也没想到。他和小伙子正在端详这只黑红黑红的小蛐蛐,他们家一只大公鸡斜着眼睛过来,上去就是一嘴,蛐蛐蹦出了一尺多远。公鸡一啄不中,撒腿紧追,眨眼之间,蛐蛐已经在鸡爪子底下了。成名急得不知怎么好,只是跺脚,再一看,公鸡伸长了脖子乱甩。走近一看,只见蛐蛐叮在鸡冠上,死死叮着不放,公鸡羽毛扎散,双脚挣蹦。成名惊喜,把蛐蛐捏起来,放进笼里。

第二天,上堂交差。县太爷一看,大怒:“这么小,你不是糊弄我吗!”成名细说这只蛐蛐怎么怎么好,县令不信,叫衙役弄几只蛐蛐来试试。果然都不是对手。又抱一只公鸡来,一斗,公鸡也败了。县令吩咐,专人送到巡抚衙门。巡抚大为高兴,打了一只金笼子,又命师爷连夜写了一通奏折,详详细细表述了蛐蛐的能耐,把蛐蛐献到宫中,宫里的蛐蛐都是各省进贡来的,黑蛐蛐跟这些“名将”斗了一圈,没有一只能经得三个回合,全都不死即伤望风而逃。皇上龙颜大悦,下御诏,赐给巡抚名马衣缎。巡抚考核给华阴县评了一个“卓异”,县令就免了成名里正的差役;又嘱咐县学的教谕,让成名进了学,成了秀才;又赏了成名几十两银子,让他把赔累进去的薄产赎回来,成名夫妻,说不尽的欢喜。

只是他们的几子一直是昏昏沉沉地躺着,不言不语,不吃不喝,不死不活,这可怎么了呢?

树叶黄了,树叶落了,秋深了。

一天夜里,成名夫妻做了一个同样的梦,梦见他们的儿子黑子。黑子说:

“我是黑子。就是那只黑蛐蛐。蛐蛐就是我。我变的。

“我拍死了‘青麻头’,闯了祸。我就想:不如我变一只蛐蛐吧。我就变成了一只蛐蛐。

“我爱打架。打架总要打赢。打贏了,爹就可以不当里正,不挨板子了。我九岁了,懂事了。

我跟别的蛐蛐打,我想:我一定要贏,为了我爹,我妈。我拼命。蛐蛐也怕蛐蛐拼命。

它们就都怕。

“我打败了所有的蛐蛐!我很厉害!

“我想变回来。变不回来了。

“那也好,我活了一秋。我贏了。

“明天就是霜降,我的时候到了。

“我走了,你们不要想我。——没用。”

第二天一早,黑子死了。

一个消息从宫里传到省里,省里传到县里,那只黑蛐蛐死了。

(节选自汪曾祺《聊斋新义》,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从宫廷好斗蛐蛐之乐写起,每年从民间征收一只蛐蛐常常害得几户人家弃家荡产,为人物命运交代了社会背景。

B.衙役看成名老实,就把他报充了里正,成名不得脱身,不到一年的功夫赔尽几亩薄产,点出成名因“征蛐蛐”而遭受的苦难,同时表现出他迂讷、忠厚的性格。

C.黑子因毙--蛐蛐而投井自杀的悲剧,充分反映了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制度对百姓的戕害,也表现了父母的太重的功利心,给孩子带来的灾难之深。

D.小说写到“墙上的小蛐蛐,忽然落在他袖口上”,黑蛐蛐对成名似乎有感情,表现了黑蛐蛐的异乎寻常,暗示这是由黑子化成的蛐蛐。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 -项是(3分)

A.小说以“蛐蛐”为线索,征虫--梦虫--觅虫--得虫--失虫--化虫--斗虫--献虫,主人公的命运围绕“虫”而展开,跌宕起伏,曲折有致。

B.小说巧设伏笔,层层推进。成名夫妻获虫的喜悦和对虫的特别珍爱,为黑子的误毙蛐蛐作了铺垫,母亲的“你甭想活了”一语,暗扣后文的“把黑子从井里捞上来”。

C.作者采用了衬托与对比的手法叙写黑蛐蛐的善斗,格外生动。“蟹壳青”与黑蛐蛐,从外形到战绩对比鲜明;小伙子前后表现也形成对比,突显了他自高自大、无知可笑。

D.小说语言特色鲜明。如“成名掉在冰窟窿里了。半天,说:‘他在哪儿?’找。到处找遍了,没有。”叙事干净利落,语言简洁精炼,多用口语,平淡无奇却又意境深远。

8.小说细写小蛐蛐斗胜强敌“蟹壳青”与鸡口脱险的情节,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4分)

9.小说是从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小说《促织》改编创作而成,情节大体相同,结局不同:原著的结尾是“儿子从蛐蛐变回人、父亲被加官受爵”的大团圆结局,新作的结尾改成了“儿子变成蛐蛐,帮助父亲解脱困境后最终死去”的悲剧性结局,你认为哪一个结局更好?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

苏秦之弟曰代,代弟苏厉,见兄捭阖七国遂志,亦皆苦学从衡之术。苏秦既死反间,其助燕谋齐之事大泄。齐闻之,乃望燕,燕甚恐。代乃求见燕王哙,欲袭苏秦故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窃闻大王义甚高,鄙人不敏,释锄耨而干大王。至于邯郸,所见者异于所闻于东周,臣窃负其志。及至燕廷,观王之群臣下吏,王,天下之明王也。”燕王曰:“奚以谓吾明王也?”对曰:“臣闻明王务闻其过,不欲闻其善,臣请数王之过。夫齐、赵者,燕之仇雠也;楚、魏者,燕之援国也。今王奉仇雠以伐援国,非所以利燕也。王自虑之,此则计之过,无以闻者,非忠臣也。”

燕王曰:“吾闻齐有清济可以为固,长城足以为塞,诚有之乎?”对曰:“天时不与,虽有清济,恶足以为固!民力罢敝,虽有长城,恶足以为塞!骄君唯利是好,而亡国之臣必贪。王诚能无羞从子母弟以为质,宝珠玉帛以事左右,则可亡齐已。”燕王曰:“吾终以子受命于天矣。”燕乃使一子质于齐。

燕相子之与苏代婚,而欲得燕权,乃使苏代侍质子于齐。齐使代报燕,燕王哙问曰:“齐王其霸乎?”曰“不能。”曰:“何也?”曰:“不信其臣。”于是燕王专任子之,已而让位,燕大乱。齐伐燕,杀王哙、子之。燕立昭王,而苏代遂不敢入燕,终归齐,齐善待之。

苏代过魏,魏为燕执代。后出之。代之宋,宋善待之。齐伐宋,宋急,苏代乃遗燕昭王书。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竟破齐,湣王出走。

燕使约诸侯从亲如苏秦时,或从或不,而天下由此宗苏氏之从约。代、厉皆以寿死,名显诸侯。

(节选自《史记·苏泰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

B.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

C.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

D.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衡,合纵连横,是战国时期各大国为拉拢各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

B.从子,即父之兄弟之子。如果乙是甲的父亲的亲兄弟的儿子,那么乙是甲的从子。

C.质子,古代派往敌方或他国去的人,多为王子或世子等出身贵族的人。

D.诸侯,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君主,在其辖区内,掌握军政大权,但要听从王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代承袭苏秦旧业,巧获燕王信任。苏代也学习纵横之术,希望自己能够成就像苏秦那样的功业,最后通过为燕王献策,取得燕王信任。

B.苏代分析齐国形势,计赂齐王亲信。苏代认为齐国虽有清济、长城等,但是他们君臣都贪图眼前利益,只要能收买齐王亲信,就能灭掉齐国。

C.苏代暗助子之夺权,误导燕王视听。苏代与子之是是姻亲关系,所以他力助子之夺取燕国的政权,暗中说服燕王将王位禅让给子之,导致了燕国的混乱。

D.苏代回燕终败齐国,联各国再合纵。燕昭王召回苏代,苏代尽力策划攻打齐国,完成了燕国的夙愿。苏代在燕王的支持下联络各国建立合纵联盟,名声显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窃闻大王义甚高,鄙人不敏,释锄耨而干大王。

(2)民力罢敝,虽有长城,恶足以为塞!

14.苏代在消除燕王的恐齐之心时,都列举了哪些理由?(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16题

求崔山人百丈崖①瀑布图

李白

百丈素崖裂,四山丹壁开。

龙潭中喷射,昼夜生风雷。

但见瀑泉落,如潈②云汉来。

闻君写真图,岛屿备萦回。

石黛刷幽草,曾青③泽古苔。

幽缄④傥相传,何必向天台。

注释:①《天台山志》:百丈崖,在天台县西北二十五里崇道观西北,与琼台相望,峭险束隘,四山墙立。②潈,众水相会处。③曾青,铜之精,形如珠者,其色极青,故谓之曾青。④幽缄:幽密缄封。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句中“素崖裂”“丹壁开”属于画作内容,写出了瀑布图的壮美。

B.“生风雷”“瀑泉落”动静结合,起到“砾崖转石万壑雷”的震撼效果。

C.本诗的五、六句与“疑是银河落九天”在手法运用和表达效果上相同。

D.诗人运用想象描摹画面,语言豪迈奔放,诗歌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16.诗歌最后两句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2)李煌的《虞美人》中通过绵延不绝的江水来写一位亡国之君满怀愁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蛟龙起舞,妇人哭泣来侧面衬托出洞箫声的魅力和吹奏的效果。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11分)

地坛离我家很近,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缘分: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我时常到那古园里去,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①。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如果以一天中的时间来对应四季,当然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秋天是黄昏,冬天是夜晚。②,我想春天应该是小号,夏天是定音鼓,秋天是大提琴,冬天是圆号和长笛。如果以声响来对应四季,那么,春天是祭坛上空漂浮着的鸽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啦地对蝉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冬天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

18.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A.排比、比喻、拟人

B.对偶、比喻、排比

C.对偶、借代、排比

D.排比、借代、夸张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仿佛我就是为了等这古园,等这历经沧桑的四百多年的古园。”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①近日,被称为中国首部“硬科幻电影”的《流浪地球》,②国内外连创票房新高,③观众们纷纷认为这是“中国第一部大制作的科幻电影”。④这部电影以大胆奇特的想象和充满中国特色的叙事方式,⑤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文化和中国发展的独特视角,⑥让世界感受到了“充满未来感”的中国的魅力。⑦不仅制作科幻电影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⑧还需要科学素养的支撑,⑨反映的是国家乃至电影工业的综合实力。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5分)

4月21~28日,国际乒联第5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单项赛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中国队的许昕/刘诗雯在混双决赛中夺得首金,马龙/王楚钦夺得男双冠军,刘诗雯夺得女单冠军,马龙夺得男单冠军,王曼昱/孙颖莎夺得女双冠军。中国队包揽了本届世乒赛的全部5枚金牌,取得全面胜利。其中的男单决赛,马龙以4比1的比分战胜瑞典球员法尔克,实现了世乒赛男单三连冠的伟业,成为继庄则栋之后50多年来首位在世乒赛实现男单三连冠的选手。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____新年贺词,有豪迈的宣示,也有深情的祝福,温暖人心,催人奋进。学校将组织开展“学习新年贺词,争做时代新人”的主题班会。请你结合下面的材料,写一个发言稿,在这次班会上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

(1)一辈子深藏功名、初心不改的张富清,把青春和生命献给脱贫事业的黄文秀,为救火而捐躯的四川木里31名勇士,用自己身体保护战友的杜富国,以十一连胜夺取世界杯冠军的中国女排……许许多多无怨无悔、倾情奉献的无名英雄,他们以普通人的平凡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

——年新年贺词

(2)与80后、90后从小纠结“上清华还是上北大”的烦恼不同,今天一些95后、00后似乎正面临一个新问题:好好读书还是选择当网红?关于95后就业观的调查显示,54%的95后最向往的新兴职业是网络主播和网红。抖音等新兴短视频和直播平台,让一些普通人坐在镜头前唱唱歌、跳跳舞就能收获万众追捧、打赏,一夜成名。这种短视、功利的人生追求值得反思。

——《北京青年报》

5.2022年高中语文远程培训总结 篇五

难忘培训期间的7月6日下午至7日下午那一昼夜的煎熬——不幸又有幸地受命于所在小组为全班讲解《庄子·秋水》一文,而且以一只“菜鸟”的身份面对众位教育界“鹰隼”!犹记得当晚尽皆翻出尘封于高阁里的与庄子有关的现有书籍,并迫使自己沉静下来回溯先秦,先兀自了然于胸再几经琢磨形成于案,最终呈现出那场“遗憾的艺术”。

直到现在,摆在我面前的还是那几本让我爱恨交加的书:由王力先生主编、通篇繁体字的《古代汉语》(第二册)、由李道英和刘孝严等合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一册:先秦部分)、由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一卷)以及由范昌灼和林文光合编的《中国散文名著》。而通过它们,庄子形象在我心中依旧模糊难辨,但这股道家之气又郁结不散,倒不如不避“照本宣科”之嫌,姑妄言之!

庄子生平轶事中有两件为后人所津津乐道:楚威王闻其贤,于涡水滨聘其为相,庄子以神龟为喻,辞官不就;隐居南华山后,其妻死时,鼓盆而歌,以示旷达。由此,庄子学说可窥一斑:追求精神上的彻底解脱和绝对自由,因而傲视权贵、鄙弃利禄、超脱物累、洁身自好;政治上敢于揭露社会的黑暗面和不平等,对统治者采取不合作态度;宣扬齐万物、一死生的人生观,主张随意自然、清守无为的生活态度。其中,《秋水》一文便一方面体现了庄子在哲学上的辩证法观点与相对主义论调的杂糅,最终走向不可知论;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庄子一派力斥儒、墨,视“道”为其哲学基础和最高范畴,从而继承和发展了老子学说。

回归文学本身,《庄子》无疑是先秦哲理散文当中最具文学价值的。它以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意出尘外、怪生笔端”(清代刘熙载《艺概·文概》)的想象和虚构、形象恢诡的论辩及富有诗意的语言,使得自宋玉、贾谊、司马迁以来,魏晋名士(阮籍、陶渊明)、唐宋大家(李白、柳宗元、苏轼、辛弃疾)、明清文人(曹雪芹等)无不在思想和艺术上都从中汲取养分良多。

6.2022年高中毕业励志歌曲 篇六

演唱者:吴奇隆

“那一天知道你要走,我们一句话也没有说,当午夜的钟声敲痛离别的心门,却打不开我深深的沉默,那一天送你送到最后,我们一句话也没有留,当拥挤的月台挤痛送别的人们,却挤不掉我深深的离愁,我知道你有千言你有万语,却不肯说出口,你知道我好担心我好难过,却不敢说出口。

当你背上行囊卸下那份荣耀,我只能让眼泪留在心底,面带着微微笑,用力地挥挥手,祝你一路顺风!”当年吴奇隆送别陈志朋这首歌,一出来便赚取了无数离别人们的眼泪,后来便成为每一次离别必唱的一首歌。对于即将离开校园的毕业生们来说,这首歌无疑是表达彼此情感的最好诠释

7.2022年高中入团志愿书 篇七

进入高三,我入团的渴望越发迫切,因为身边的同学大多已经加入到共青团的大家庭当中,但是我却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够加入。高三的我对于思想上的要求极为迫切,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加入到共青团这个光荣的集体当中。在学习上我能够不耻下问,经常在老师的帮助下解决学习难题,同时获得中上水平的学习成绩。在与人相处方面,能够在同学们当中建立一定的威信和关系,与他们打成一片,获得他们的一致好评。

如果我能够加入到共青团当中,我能够在学生群体当中扩大团的影响力,同时还能够使得自身的各个方面得到提高和进步,绝不辜负团组织对我的信任,做好一个团员所应有的事情。若是没有能够加入共青团,我绝不会停滞不前,而是将自己的问题总结出来加以思考和改进,争取早入进入到共青团的组织中去。

申请人:

8.2022年高中语文远程培训总结 篇八

在线研讨公告

◆ 研讨话题: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设计

◆ 研讨时间:2008年7月15日19∶30~21∶30时(晚7∶30~9∶30)

◆ 研讨地址:

http://211.151.59.148/bbs/bookforum/View.aspx?fId=2356&aId=73007&pf=1

◆ 研讨专家:朱汉国、赵亚夫、聂幼犁、任鹏杰、黄牧航等历史课程团队主持专家及核心人员

为了让讨论更集中一些,本次在线研讨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如何准确理解历史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的内涵;

2.以“文艺复兴”一课为例,谈三维目标的体现与落实;

3.历史课堂教学如何处理好“目标预设”与“问题生成”;

4.有效教学——历史教学设计追求什么样的目标?

全国历史课程研修简报

2008年第3期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博客同时发布]

http://eblog.cersp.com/userlog6/80343/index.shtml

[“中学历史课程网”同时发布]

http://hist.cersp.com

编: 执行主编: 编

委:

本期责编:朱汉国聂幼犁朱汉国黄牧航夏辉辉吕准能任鹏杰赵亚夫任鹏杰赵亚夫张汉林王宗琦张才能何成刚

聂幼犁 任鹏杰何成刚 张斌平张振鸿 李 杰王 涛

黄牧航

录 李惠军

王 磊 沈为慧 ◆

目 ◎ 编者寄语 ◎

课改·资源·素养·使命/王磊

◎ 案例研修 ◎

案例推荐一/任东【王涛点评】 案例推荐二/周双燕 案例推荐三/杜琼

◎ 作业点评 ◎

张晓霞作业/聂幼犁点评 潘路路作业/王俊明点评 侯玉晶作业/王丽点评 刘思明作业/聂幼犁点评 霍凤莲作业/李杰点评 董 琳作业/李杰点评 郭艳花作业/张斌平点评

◎ 研修感言 ◎

关于教材教法的感悟/吴 洁 关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感悟/李逢珍

语言魅力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Syl(学员)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培训的几点感悟/陈兰花

◎ 团队公告 ◎

新开公共电子信箱敬告学员/历史课程专家团队 ◎ 特别链接 ◎

2007年《全国历史新课程研修简报》

● 编者寄语 ☆☆☆ 课改·资源·素养·使命

· 王 磊 ·

老师们刚把学生送到了暑假,自己却又不辞辛劳地来到了全国新课程远程培训的课堂。这不禁让人念起那“何时得享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的梦想。虽然宵衣旰食的老师们一生都可能难圆此梦,但老师们心中却明明白白地知道,我们完全可以步入另一个充满更多希望的胜境,那就是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将要带来的美好境地。尽管,新课程改革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增加了更多责任内涵,忙碌之余我们或许为此会平添几分“诚惶诚恐”,然而这也意味着我们怀揣着一个更大的梦想。重要的是,在这个更大的梦想面前,我们的目标不是梦幻的,而是清醒的。今夏的全国新课程远程培训,我们有幸与四个省区的同仁们“青梅煮酒论英雄”,充分交流彼此的“诚惶诚恐”。我们“惶恐”的是——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示范校和普通校如何共同实施课改?我们“惶恐”的是学生往往不重视历史学习,而历史课程改革又是所有学科中改变最大的,效果到底会如何?我们“惶恐”的是学校现有硬件资源太差,是否能够推行得了新课程?我们更“惶恐”的是不知道几年后的会考、高考会如何?„„我们“惶恐”得太多太多,都快成为“惶恐滩头说惶恐”了。呵!我们又如何从“惶恐”中解脱?

记得上学时,曾听一位很受人敬重的先生讲:“做学问如同做菜,鱼翅、燕窝能做好,是一个好的厨师,但青菜豆腐能够做得有滋有味,他同样是一个好的厨师。”工作之后,我也曾有幸执教于一所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校,而今在北京一所屈指可数的示范校供职。有了这样的充满“对比”意味的经历,我对先生的话,自然就有了切身的感悟和理解。

不错,老师们面对的学生水平有高有低,面对的工作条件也可能千差万别,然而一个老师只要能够针对自己的学生来设计教学,利用现有的条件让课堂丰富精彩,进而让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他便实现了自己作为教师的梦想和价值,也便成为了优秀教师。如此看来,我们要想从教学资源的“惶恐”中求得解脱,关键在于我们提高自己“做菜”的本领,利用已有的“材料”和“调料”做出最可口的饭菜,而不是仅止于等待学校教学条件改善之后才想有所作为。基于这样的理解,教学形式和方法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任何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而非相反。一堂课老师讲解什么,与学生怎样互动,譬如怎样回答学生的问题或怎样提问学生,譬如采用什么样的活动方式彰显交流互动效应,其实并没有固定的、绝对的模式。说穿了,每一个老师只有根据学生的状况和自己的专业特长来设计每一个细节,才有可能把教学内容的创造性寓于课堂的“过程”与“方法”当中,这样的过程与方法才是有用有益的。完全不必模仿,“模仿者死”。学生的文化背景千差万别,对“历史”的认知千差万别,教学策略和方式必应不同,怎可以用不变的“一”对付得了活生生的、变化不居的“多”呢?

这两天的研修,大家讨论得比较多的话题之一就是多媒体手段教学的问题。显然,多媒体手段进课堂、利用多种形态的教学资源,已渐成一种趋势、一种时髦,甚至到了不用多媒体手段就无法实施教学的可怕地步,近几年的示范课、展示课尤其如此。似乎越是这样,课堂才越显得丰满、生动和充实。于是,从运用简单的幻灯,发展到运用动画、因特网等等,成为一个老师“有才”的不可或缺标志。

这样做效果好吗?其实不尽然,有的甚至大谬不然!有的老师一堂课内展示一百多张图片,这样的例子并不稀见,试问学生从中能得到什么呢?一个显见的后果是,学生疲劳不堪,教学缺乏重点,课时亦严重紧张。“失败”过才知道,一节有效的课,并非占有教学资源愈多愈好,多媒体教学只是作为手段而存在,它的最大意义在于,把潜隐的教学内容显性化,让繁杂无序的教学资源删繁就简,以便于理解和掌握,仅此而已。多媒体等教学条件再好,也抵不上、更代替不了老师的广博知识、清晰表述、情感感染,尤其人格魅力。能够在45分钟内解决问题、落实要求的课堂,就是有效的课,就是好课。这样的好课,在绝对意义上讲,取决于“人—人”交流亦即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知识、思想等方面的互动质量,而不是“人—机”怎样交往。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提出的要求愈高、挑战愈大,困惑也就随之随之愈多,历史教育本身就是一个需要不断在问题与困惑中寻求解决问题、解决困惑的过程,而谁都知道,所有“过程”的终点只是一个——人的建构,亦即学生的健康成长、进步和发展。我们纵使没有“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豪言,却绝对不能没有“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因为,在新课程改革的日子里,我们完全可以用自己的知识、思想和情感,为自己的每一天煲一碗心灵鸡汤,滋养自己也滋养学生,与学生一起成长。

● 案例研修 ☆☆☆

【案例推荐一】

河南三门峡卢氏历史班任东老师的视频案例分析:

视频案例分析1:通过今天观看视频,其中秦灭六国和武昌起义两段课堂视频以其新颖的设计和良好的课堂效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视频它们都成功的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不但使学生完成了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而且锻炼了领悟,感知,思考以及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个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很好的完成课标中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并且通过这个过程可以培养他们独立的人格和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多角度看待问题方法与能力。从而达到新课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要求。从而达到教学改革的目的,培养适合新世纪要求的高中生。

这些都对现在的一线高中历史教学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像周济部长说说的那样,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教师是关键。所以作为高中教师,我们要不断加强学习以满足新时代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

视频案例分析2:今天的案例中,在讲解视频的使用原则时,举了一个《大国崛起》专题片中法国部分开头一部分的视频,我觉得这段视频很好的体现了利用视频的三个原则。

首先,这段视频先简单但又完备的介绍了法国崛起的过程,并且提出了问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它的价值;其次,这个专题是在许多专家的帮助下完成的,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最后,这个专题片播出以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具有经典性,实在是一个好案例。

视频在现在历史教学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资源,但在教学实践中要很好的把握这三个原则,以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优化。

视频案例分析3:今天的教学案例讲解中,在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宗法制”的时候,老师从“宗”字的构成及意义讲起,用看是简单的方法把教育新理念和方法和好的融入到了课堂中间来,并达到了和好的效果。

课标新理念强调要把学生带入课堂中来,并使他们成为课堂的重要分子,并在这个过程中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以及锻炼他们各种自我学习的方法与能力和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及正确的价值观,以改变过去老师单一主导的课堂所具有的缺陷。老师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历史知识及学习方法很好的灌输进去,达到了课改的目标。这就要求老师不但要拥有宽阔的视野和知识面,而且还要具有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的学习来达到这一要求。

视频案例分析4:通过认真观看专题一《课程目标与教学设计》的相关视频,其中在教材内容这一方面对我触动很大。在教材内容方面改变了以往以横为主的传统模式,而是采用专题模式,以纵为主,把本来孤立的专题历史模块有意识的进行整合,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强调突出“历史感”,以具体历史事实和时代背景带出核心历史内容,而不是孤立、静止地介绍某些制度、事件、现象、和人物,从而避免纯政治学、法学、文学、科学学科的专业化和学术化特征。专题式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加强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从而也就为现代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和合格公民。

【案例推荐二】

河南三门峡卢氏历史班周双燕老师的视频案例分析:

视频案例分析1:今天我看了专题二,有关新课程和以往教学模式的比较,其中有几点我印象比较深刻。

首先,在教学模式上,采用专题式教学,和以往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区别。以往的教学过程只是历史结论的简单呈现,方式比较单一,是一种老师“教”学生“学”的机械式教学,缺乏趣味性和探究性。而专题式教学是生动的再现历史的真实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讨论、探究等多种教学模式自己得出结论。这不仅大大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同时也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充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其次,在教学目标上,新课程强调了对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专题式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和世界意识方面有很大优势。因为新课程中将古今中外历史的各个方面进行整合,采用混编的方式,各个历史知识点纵横交错,有利于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系统的历史概念。

另外,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和以往的章节式体系不同,新课程采用专题式体系。章节式体系将中国历史与世界通史分开编写,难以立体、全面、清晰的展现历史的全貌,而专题式体系体现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以纵为主,纵中有横。每一个模块都完整具体的展现历史某一领域的整体发展趋势,而且各个模块之间又相互联系。同时,新课程的专题式体系也避免了与初中课程结构的简单重复。

视频案例分析2:在新课程必修一专题六是关于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其中第三部分是罗马人的法律,在这节课中要让学生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其中重点是罗马法的主要内容;难点是罗马法的历史作用和现实价值。

首先,通过预习是学生初步了解罗马法的发展过程,再通过资料研读与问题探究法以及讲解使学生认识罗马法的演变是古罗马历史变迁的反映,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连续性、统一性。从而得出罗马法演进的线索(城邦时代——习惯法→罗马共和国——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公民法→罗马帝国——形成体系的万民法、《民法大全》)。同时采用情境再现与历史对比法,使学生学会分析罗马法对于维系罗马帝国的作用,并从中西历史发展的两个方面比较罗马法的影响,最终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认识罗马法是通行于整个古代罗马世界的法律,对于维系和稳定庞大的罗马帝国的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罗马法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为维护罗马帝国统治而存在;认识罗马法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对后世尤其是近代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认识中国现行的《民法通则》和《继承法》也受到罗马法的影响,深入了解罗马法的历史沿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最终肯定法制在现实社会中是一种最合理的国家治理方式,具有不可替代性。

【案例推荐三】

推荐卢氏一高杜琼老师的视频案例分析:

秦统一中国案例分析——在课程目标与教学设计这一专题的学习过程中,引用了很多贴切的案例和视频,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个老师讲到秦灭六国统一中国问题时,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分析、探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秦为什么能够统一六国,以及秦统一六国后采取的管理措施。这位老师通过创设历史情境,感受历史真实,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将感性认识深化为理性认识。这很值得我们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学习借鉴。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落实要依赖于学生这个主体的不断活动,新课程改革后的历史教育更为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产生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历史课堂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体现其主体作用。同时新课改也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改变过去单纯进行知识传授对知识掌握的倾向,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另外也更加注重课程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试验能力。

学生在分析探讨的过程中不但能体验历史的真实,而且还增强了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主人公意识,增强学生关心时事、关心国家大事的责任感。所以说我们历史教师要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真正体现新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 作业点评 ☆☆☆

【张晓霞/作业】今天,在听了专家的讲课以后,对夏辉辉老师的导言课感想颇深。夏老师的导言课设计的思路非常简单,但是,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在导言课上提出的第一个让学生进行思考的问题就是:学习历史的价值。通过学生的思考,必定会让学生与他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其次,第二个问题:生活的历史有那些。学生的回答一定会出现五花八门的答案,比如,自己家乡的旅游地,自己家乡的历史人物,民间传说的故事,以及当地的风俗,服饰等。学生的这些答案的提出,会引起他们的激烈讨论,使他们感觉到历史和现实的紧密结合。同时,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时,如果教师能够再结合我们生活当中的一些事例,效果会更佳。比如,河南电视台的就有专家鉴宝这个节目,并且在社会上反响很的大,如果在课堂老师以此为例,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而且也可以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第三,让学生回顾初中的历史学习方法。教师在听了学生的回顾之后,主要是给学生提出指导性的建议,比如,分析初中和高中历史课的差异,根据它们的不同之处,我们应该怎样学习高中历史,在学习中我们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通过学生的自我讨论,教师进行终结,这样,使学生在自己的意识中已初步有了学习的方向。总之,夏辉老师的导言课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历史课应把过去和现在相结合,使史为今用,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有活力,学生才有兴趣。

●点评专家/聂幼犁:有意义学习的起点是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情感,导言课之所以重要就在于首次构建课程与学生心灵的桥梁。方法可以不同,但归根结底是这一条。

【潘路路/作业】今天视频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专家所提到的学习历史必修(I)学生缺乏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这个问题。初中学生普遍存在对历史这门学科不太重视和不感兴趣的现象,再加上学生个体素质差异,有的学生对通史知识已经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而有些同学还是略知一二或者根本毫不知晓,而且学生不仅对历史知识掌握的不够全面和牢固,在技能和能力方面也有待提高,他们还无法脱离课本,不会阅读,不会思考,更不会分析和解决问题!所以这样的现实情况就对我们学习新教材带来了很大的阻力。在视频中专家针对这个问题也提出了解决方案,那就是开始“预备课程”和“导言课”。利用这些课程的开设来帮助初中学生进入高中课程,我认为很有必要。要想成功达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要求教师会“教”,也要求教师也充分了解学生的“起点行为”,了解他们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性格特点,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帮助他们顺利进入高中历史课的学习。专家所推荐的两种方案并不是唯一可行的途径,我们在具体实践中也可以根据当地教学资源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扬创新精神,争取找到更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更适用的方法!

●辅导教师/王俊明点评:结合眼下初中教改流于形式的现状,认识到新高一在开始正式上课前进行一定铺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也是我们教改所必须面对的。

【侯玉晶/作业】经过三天的课改培训,越来越发现自己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欠缺得太多,有许多不合理的教学方法,还有许多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用到的一些及现有的教学资源,通过今天的视频学习,我主要想谈谈三位老师讨论学习历史的方法的一点拙见,总的来说学习历史应该从四个方面进行学习,他们分别是阅读,思考,质疑,讨论。这是几位老师讨论的重点,我刚从高中生或脱离没几年,即将踏入教师岗位,我自己也说一下我的高中学习历史的一点方法,希望在我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所帮助。我们在读每一节的内容时,要想想在一个历史事件之前之后都发生了些什么事,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能够说明什么历史道理。也可进行历史事件间的横向纵向的比较。例如,某两场政变或两种政策之间有什么异同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异同,说明了什么。分析异同点也很简单,无非就是从背景、性质、影响等几个固定的版块去想。有的书上说,要把历史学成“立体”的。我想,所谓的“立体”,大概也就是这种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吧。经常这样思考,对不同的历史现象,我们就可以较准确地分析出它们的实质,无论碰到什么题都能迎刃而解。这是读书时要注意的问题。书本决不仅仅是读过即可的,光记住一些时间、地点、事件是没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用历史思维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后的东西。相信你不久就会发现,历史是越读越有味的。这就是我的一点心得体会。

●辅导教师/王丽点评:内容贴合讲座,感情真挚!

【刘思明/作业】今天的视频给我印象深刻的是有关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话题。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传道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学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更多体现的是教师对教学的主导,而很少考虑教学方式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是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和积极性,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了。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中心,认为教学方式应包含学习方式,这就避免了旧课标的弊端。无疑,这对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考虑到新课标允许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课程进行合理的取舍和整合,教师就更应该对教学方式进行大胆的创新。我认为,教学应充分重视三维目标之一的“过程和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回溯历史,再现历史,分析和评价历史,让学生真正的“神入历史”,在春风化雨中提高各种历史思维能力。能够做到这一点,我相信,就能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这也必将极大的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点评专家/聂幼犁:对新课程的理解是正确的,但今天是昨天的发展,昨天是前天的进步。所以,在思想方式上不见得就一定要用“传统的”来彻底否定过去,你说是吗?有一位教师用“扬弃”一词我看比较准确,既有继承又有发展。【霍凤莲/作业】历史教学应依据课标,依托教材,大胆合理地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对于课标不作要求的,内容比较简单的,不利于教学整体设计的教材内容或少讲,或不讲,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掌握;对于学生不易理解的又是课标要求的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就要增设背景材料,辅助学生学习,对于教材中已有的资料,如正文、图片、课后思考,课下注解等,凡是有利于教学和符合课程标准的教材内容,必须充分利用好。教材的每一章内容虽然是独立的,但历史知识往往是前后联系的,老师不应受教材编排体系的约束,而要敢于创新,依据课标和基本史实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讲清内容之间以及章与章之间的关联,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但在整合中,不应盲目随意的进行,而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教育性原则,培养学生对自己民族、国家及世界人类的认同感:第二是创新性原则;第三是人文性原则,教学中注意对中外传统人文精神的吸收与发扬,挖掘相关资源,以促进学生的人格养成与完善。总之,教材整合的目的在于优化教学过程,深化教学主题,提高教学实效,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

●点评专家/李杰:新课程的教材观一个重要改变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样对于我们一线的广大的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是不能像过去那样按部就班的进行教学设计,需要我们教师的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我们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实际来进行开发教材,进行教学设计,这一方面先进行课程改革的广大教师给我们做了很好的表率,如浙江海宁的朱能老师对于教材的开发和处理就体现了很强的史学功底和思想深度。另一方面对于我们来说也是我们不能象过去那样仅仅按照教材教参就可以进行教学了,教材只是提供一些教学的素材。如何整合教材进行有效的教学?这是需要我们今后共同努力的。象黄牧航老师对于整合教材的三个层次可供我们参考。

【董琳/作业】在这些案例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曹老师上的一堂课如何讲授宗法制,分封制及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首先他开门见山地将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点出,这样让学生可以有重点,有分寸的掌握。其次曹老师很巧妙地用“宗”这个字引入,可以说是说文解字的方式来引导学生通过这样一个字的分析得出较难得知识点即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这告诉我们新课程虽然是一种探究,研究式的教学,但老师依旧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反而要求一线教师有更深更广更专的知识结构,以便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当好一个好的引导者。同时这堂课的安排,我认为也体现了学科与学科之间紧密地联系。文史可以被很好的利用,可以为彼此服务,而且这样的入课可以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这正是向着课改的目标而发展的。

●点评专家/李杰:说明你对新课程的理解是比较到位的。新课程要求教师不要过于控制课堂,成为课堂的引导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但是新课程决不是忽视教师专业能力,而是更加强调教师的专业素养。因为只有这样的探究才可能从本质上去认识,这样的探究才能真正有效。

【郭艳花/作业】在专题二中,有讲到充分挖掘教学资源这一点,其中举了一个拿破仑加冕的图片,并从中挖掘出更为深层的历史信息,这就让我想起了在南京参加的犹太人大屠杀和南京大屠杀国际研讨会。

研讨会中有一个环节就是由英国犹太社团的老师对我们的进行培训分,很有幸我参加了其中一个培训,就是在讲授犹太大屠杀时如何运用图片来实现教学目的,再有一节课中,外教就拿出了一系列的图片,其中印象最深的便是他给出了一张看似很平常很普通的照片,这张照片就是一大堆的鞋子,图片出来后,外教并没有给我们解释图片,而是让大家看一分钟后,说出自己的看法或者疑问,这就让我们更多地投入到图片中,投入到学习中,并产生很多疑问,比如怎么会有这么多鞋子,这么多鞋子并不是崭新的但又不是破旧不堪但是有什么用呢,并且仔细观察还会发现,这些鞋子中有的很时尚,应该是属于年轻人,一些还有是一些小的鞋子,很显然应该属于孩子的,当然还有属于老人的,男子,女子的。。。换个角度呢,那就是这些鞋子的主人从事不同的职业比如走街串巷的商人小贩,文职,更或者是演员等。很简单的一张图片却展现除如此丰富的信息,紧接着犹太外教继续启发我们,问什么这些鞋子会集中在一起,我们就结合学习内容联想到可能和屠杀犹太人有关,最后老师肯定了我们的看法并解释了这张图片:在二战中形形色色的犹太人,无论男女老幼,进入到纳粹集中营的毒气室之前要将所有的衣物脱掉堆积到一起,而德国人又会将这些衣物进行处理利用服务于战争„„这时,整个大屠杀中纳粹的残忍、对生灵的涂炭就已经是形象、立体、活生生地在我们脑海中浮现,整个课堂效果异常好。因此,以往教学中我们忽视的一些细节其实正是展现历史的活生生的证据,也是学生与历史亲密接触的良好契机,我们老师应该架设一架桥梁,真正把这些隐性的历史信息通过我们传递给学生,并让学生对历史有更深厚的感悟力,这是我们应尽的职责。

●点评专家/张斌平:举一反三,体现教师的学习能力。

● 研修感言 ☆☆☆

关于教材教法的感悟

· 吴 洁 ·(山西省太原市历史二班)

材料教学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它是探究历史奥秘的一种重要途径,是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也能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学家是怎样求证历史的,从而形成有深度的历史认识的基本方法。如补充教学参考资料:希腊的陶片放逐法和直接民主政治,让学生通过具体史实,认识古代雅典民主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范围的直接的民主,易受私欲影响。直接民主的弊病也在苏格拉底死刑案件中充分表现出来。雅典的法院在五百人组成的陪审团中,多数人投票赞成判处苏格拉底死刑。

讲授法往往因有满堂灌之嫌,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受到一些质疑,但它仍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方法。因为这种教学方法能发挥教师在历史知识、教学能力和水平上的优势,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尤其是学生知识储备不足、思维能力难以达到的问题,引导学生更好地分析解决问题。如通过比较西方古代和近代民主制度,让学生寻找西方民主制度发展轨迹,认识到“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实际上是古代西方民主制度在近代的新发展。英、美、法、德四国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在确立和完善过程中各自所显现出来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这四个国家的代议制民主制度形式基本上代表着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的四种主要类型。标准选取这四个国家的宪法为具体切入点的主要意图是为了清楚地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制度的共同基本特征以及由于各国历史和国情的不同而呈现出来的某种差异性。

关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感悟

· 李逢珍 ·(山西长治历史三班)对过第一天的视频学习,我感触最深的是关于三维教学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认识。

第一,过程与方法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应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掌握为出发点,而决不是传统教学中的教师的“教”的过程和“教”的方法。我们在新的课程教学中需要关注的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新的教学理念,通过本专题的几个关于课程目标实现的案例片断,也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一点来。其中,教师只起必要的引领和启发作用。

第二,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设计应是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特点。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设计中,不能简单地提出在什么样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和训练学生什么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应该对“过程与方法”目标实现的具体程序、学生的参与方式等进行具体明确的设计。例如,在关于秦统一原因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设计中,这样的做法是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的“在分析秦统一原因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用唯物主义的方法解读历史问题的方法。”

第三,过程与方法目标,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生对历史结论的掌握,这里面,会有更多的情感体验和自主学习的内容。从这点上来看,过程与方法既是目标,又是途径和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提法,本身就存在着新的教学价值理念,这是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中要多体会和领悟,从所体现的教学理念这一方面来讲,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提法和传统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有着质的差别。我们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将原来的“能力目标”改头换面成“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极不符合新课程基本精神的,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在新课程教学中是千万要不得的。

第四,过程与方法有时很难区分开来,例如搜集历史资料进行探究活动,既是过程,又要有必要的方法指导。那种总是将过程与方法分开来处理的观点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纠缠不清的问题,我们不能总是以“在某个具体史实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某种方法”的旧的理念来处理过程与方法的目标的相关问题,这们只会使我们误入岐途,离新课程教学越来越远。

第五,过程与方法目标本身有着很大的生成性特点,它很好地体现着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新要求。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不可能在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过程中全部预见过程中学生的所有思考的内容和方向,人以开放的心态对待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设定,在教学实践中及时发现学生思维活动的闪光点,进行鼓励,这样过程与方法目标才能很好地与知识与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融在一起,真正实现历史教学的社会教育的功能。

语言魅力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 Syl(学员)·

教学手段众多,但讲述法仍是课堂教学的最主要方法之一。针对中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对生动有趣的内容感兴趣的心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学语言的艺术魅力以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语言、准确的历史术语、抑扬顿挫的声调,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环境,强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一章中的巴黎和会时,这样讲道:“英、法、美三国操纵着会议,率领三国代表的都是国家的重要人物。英国谁来了?首相劳合乔治。这个圆滑而狡黠的政治家,完全代表英国老牌帝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他最仇视当时已经发生革命的俄国;法国谁来了?总理克里孟梭,他已经七十多岁了,说话声音沙哑,外号‘老虎总理’,是一个典型的复仇主义者,他的野心就是称霸欧洲;美国谁来了?总统威尔逊,他原来是大学教授,后来当上了总统,他口头上标榜‘和平’,但态度高傲,就象已经成为世界的主宰似的。”这短短的几句话,很快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三位历史人物的记忆,亦使学生正确地认识历史人物。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培训的几点感悟

· 陈兰花 ·

7月11日,我参加了沙湾县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培训。通过两天的研修交流,我如同打开了迷津之路一般,眼前豁然一亮,心里颇有感悟,这里愿一吐为快,与同行交流。

一、关于创设历史教学设计的问题

实验重在过程,困惑源于问题。说到新课程教学,有很多收获,也有不少困惑。怎样进行教学设计才能实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怎样导入新课才能创设比较合理的教学情境?如何整合课程资源才能体现历史学习的现实意义?培训中专家阐述的“一课一个中心”的教学理念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

教学设计论告诉我们:教学设计的过程,是以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专家就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提出了以下几个五个方面的要求:⑴教学目标要高要求;(2)教学内容要抓中心;(3)教材内容要精整合;(4)教学问题要深探究;(5)教学活动要多形式。知基础。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二单元“抗日战争”一课时遇到的实际问题:本课到底是以“全民族的抗战”中心内容?还是以“日军的滔天罪行”为中心内容?我不得其解。现在我认识到,“全民族的抗战”在本课中处于核心地位,它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同时又属于一般认知性的问题,而学习此课的重要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白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极大的灾难,从而探讨、理解抗战的胜利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来说具有的重要意义,为此专家的总体设计是:情境中心——民族精神;内容中心——全民族的抗战;问题中心——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地位。本课经过这样的设计,比较好地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并在有限的40分钟内完成“学思之窗”、探究的主要问题和探究学习总结的教学任务。

二、关于创设历史教学情境的问题

培训中,专家通过对《郑和下西洋》、《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等课件的教学情境设计分析,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理念:一课要有一个情境中心,情境切勿杂、多、乱,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情境创设的最佳效果,突显内容中心,使学生从中获得情境的认知和感情的体验。就拿人教版第一单元“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课来说,这样创设历史教学情境导入新课: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是计划经济,改革开放以后逐步实行市场经济,这说明体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而不断改变的。中央集权制度也是一样,“它在秦朝创立,从汉至元朝向两个方向不断演变、完善,到明清这种集权制度在君主专制方面得到迅速加强,并达到顶峰”。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种现象的出现是中国古代政治历史发展的必然吗?其表现如何?它对中国社会又造成怎样的影响?”这样设置历史情境导入新课有以下几个好处:(1)交待了中央集权制度的由来和发展,达到承上启下的作用;(2)对中央集权制度概念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完整的认识;(3)通过设问,引发学生对历史探究的兴趣,起到自然而然引入新课的作用;(4)由今返古又由古及今地在时空隧道中穿梭,贴近学生生活的环境,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可见在非多媒体教学的环境下上历史课,教师如何用语言描述一个历史情境导入新课成为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因素。

新课程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教师不断地去实践、探索、反思、总结。“学无止境,教无止境,探究更无止境。历史教学永恒的生命力正源于我们富于智慧、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的探究,我们也必然会从中获中乐趣、感悟和成功。

● 团队公告 ☆☆☆

新开公共电子信箱敬告学员

由于网络不畅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广大学员的作业及各班级学习简报不能正常提交,即使提交了也不能正常显示,这严重影响了此次培训的效果。鉴于此,我们专门开通——

教育部高中历史远程培训公共信箱 hechenggang@ncct.gov.cn 热烈期盼大家将历史远程培训中的(1)培训心得与感悟、(2)班级培训学习简报、(3)本地学习情况综述、(4)历史培训中的精彩花絮,发给我们,有价值的内容将会收录进《全国历史课程研修简报》。

再次感谢大家,希望大家在培训中学有所获!

历史课程专家团队

● 特别链接 ☆☆☆

【编者按】此次远程研修的课程专家,大都参加过教育部2007年秋季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研修,由朱汉国、赵亚夫、任鹏杰、王雄主编,黄牧航、张汉林、何成刚、束鹏芳等共同编辑的2007年《全国历史新课程研修简报》,内容丰富扎实,颇值得细加研读,特别推荐给学员朋友们阅读参考。

链接地址:

1.《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博客“2007新课程远程研修”专栏

9.2022年高中语文远程培训总结 篇九

九)呼唤生命力的表达,叩问教师的心灵素材

每个人在世上走一遭,就湮灭吗?留下痕迹吧,怎样留下痕迹?你独特的表达力就是其中的一种。

可世上太多的样板式表达,太多的虚假的表达,太多的应和表达。怎样的表达,是有生命力的呢?

鲜活的。例如女儿向弟弟的责问:“你又在向姥姥炫耀我的差分吗!”“炫耀”一词在此就是她的独特的表达,它与“差分”形成强烈的反差,膨胀了生命的力度。

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当年我看完周国平的《妞妞》时,直呼痛。只能把感觉表述出。而我的朋友她如此表达:“有一段时间是喜欢周国平的,但看了他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后,再也喜欢不起来了,留在记忆里的孩子成全了他的思想和表达,因为我发现他最爱的还是他自己,他是有机会留住自己的孩子的,但他在世俗的前后顾虑里把孩子还给了上帝。”这样的表达从感觉走向了思想,自己体内的,不受任何感染的。

真实的。学生李玲在周记中写到:“爸爸述说着,好像烈日的云朵,一朵一朵地飘过,不厌其烦。”孩子真实地写出内心所想。

潘涌教授倡导积极语用教育观,要释放学生的创造力、表达力。认为个性、感染力表达是实现人生理想的途径。

唤醒具有生命力的表达,教师责任重大。

孩子的语言是天然的,有生命力的,进入教育的体制后,孩子的灵气减弱,教师难辞其咎。看看我们的教学语言多么干瘪啊,时刻遵循着教参的演说规则,时刻想着批卷人的标准,孩子们的言说的欲望降低,创造力渐无。

觉醒吧,我们脑海中的隐秘的意识;释放吧,那存在体内的生命言说。

10.2022年高中语文远程培训总结 篇十

8日下午,我们聆听了郭元祥教授的《能力导向的深度教学:观念与策略》的讲座。其中引用了一个小学生的作文,引文如下:

星期天,我们去了中山陵。中山陵上有三个孙中山;后面一个是站着的,再到里面,看见一个躺着的。三个孙中山的脸都不一样,不知道为什么。我玩了一会儿,觉得没劲,后来小了一泡便,就回家了。

对于这篇作文,他的老师的点评是这样的:

你看,多么有灵气!多么有童真童趣!真可谓天籁之音!将来一定是研究问题的高手。可是,问题在于我们很多老师说,作文要写有意义的事,要有思想性,不能看到什么就写什么,不能胡思乱想,对伟人不尊敬。当下,我们的许多老师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都是这样指导的。包括我在之前的作文教学中也是这样指导学生。“点题”“点睛”“升华”是我作文教学的常用语。仔细琢磨这篇小学生作文,你看,有观察,有思考,有真情!是一篇很有意思的儿童作文。因此,有关教育人士呼吁:“三个孙中山”受肯定了,中国文学才有希望!

听了徐玉根老师《让作文教学“活色生香”》的讲座后,我的心越沉重,但心境越明朗了。

徐老师在讲座中大胆质疑,谁是扼杀孩子自由思想的“凶手”,老师在作文课上让学生写“香蕉”案列,引发了我深深地的思考:教师总是呼吁学生写作文一定要真实,反对假大空虚套的作文,可是不经意中,教师自己恰恰成为扼杀孩子自由思想的“凶手”。

《我的星期天》是我学生的一篇随笔。抱怨作业多,补课累,怨声载道。我明知这是学生的心里话,但还是以中学生缺少积极向上的精神而加以否定。

听了徐老师对作文教学细致入微、眼光独到的的分析,使我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从中明白了作文教学的本质:

上一篇:课堂教学的三个超越下一篇:课程考试大纲编写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