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环境

2025-01-01

人与环境(共14篇)

1.人与环境 篇一

第五章 人与环境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世界和我国人口增长的特点;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2.明确生物多样性的含义,概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措施。3.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过程与方法

1.搜集相关资料,分析说明摁扣增长带来的问题。2.举例说明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生态伦理道德,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2.确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课前导学

一、人类影响环境

1.人口增长:尽管我国已经进入_____(高,低)生育水平的国家行列,但由于____________大,每年净增人口仍在1200万左右。因此,控制人口数量是我国人口政策的重点,我国仍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继续实行_______________政策。

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人口迅速增长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双重压力下,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的问题尤为严重。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环境污染当中,过多的SO2、CO2使大气组分发生较大的变化而产生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如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效应。人口增长引发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类的活动超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人类自身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造成了破坏。

二、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

1.生物多样性概念: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它们所包含的基因以及由这些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的多样化程度。

2.生物多样性类型:

(1)_____________(也叫基因多样性):指地球上生物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2)_____________:指生物种类的丰富度。

(3)_____________:指地球上生态系统的组成、功能的多样性,以及各种生态过程的多样性。3.原因:生物多样性是_______________的结果。4.价值:对于人类而言,生物多样性具有____________价值和___________价值(即“生态价值”),以及潜在价值(指的是“目前未知的价值”)。

5.目前状况:由于人类对资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许多动植物已经绝灭或正濒临绝灭,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的速度正在加快。

6.保护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和立法保护等。

7.人类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模式。

反馈矫正

1.为解决人口问题,我国应采取的措施是()A.提倡早婚,晚育 B.减少城市人口比重

C.推行计划生育政策 D.开垦荒地,增加耕地数量 2.下列不属于人口增长引发的环境问题的是()A.水资源危机严重 B.土地沙漠化严重 C.酸雨和温室效应 D.太阳黑子活动频繁

3.在过去的2亿年中,自然界大约每27年就有一种植物从地球上消失,每个世纪有90多种脊椎动物绝灭。而现在物种绝灭的速度是自然绝灭速度的1000倍,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灾害 B.基因突变 C.生存斗争 D.人为破坏

4.造成野生动植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选择 B.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C.物种退化 D.人类过度开发野生动植物资源并造成栖息地污染和改变 5.下列各项中均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的是()①提供食物 ②调节生态平衡 ③提供燃料 ④净化空气 ⑤提供药物 ⑥提供织物原料 A.①②③④ B.①③⑤⑥ C.③④⑤⑥ D.①③④⑤ 6.在江苏盐城,人们将丹顶鹤的栖息地建成了丹顶鹤自然保护区,采取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就地保护 B.迁地保护 C.防止滩涂破坏 D.恢复生态与环境 7.下列措施符合保护物种多样性原则的是()A.为美化城市环境,随意从国外引进多种观赏类植物 B.为保护草场,减少沙化,要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

C.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育,并进行部分的野外放归实验 D.为控制水葫芦在我国造成的严重灾害,应将其天敌引入我国

8.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价值的实例中,属于间接价值的是()A.大自然中许多生物多姿多彩,具有观赏价值 B.森林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 C.有些生物的特殊功能对科学研究具有启发作用 D.对人体有害的病原体存在尚不清楚的价值 9.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

A.开展生态旅游 B.发展畜牧业 C.增加木材产量 D.改善生态环境

迁移创新

10.从不同角度看,生物具有多样性的原因不同。

(1)从分子水平看,性状具有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变异的来源看,生物性状具有多样性主要是由于____________造成的。从进化的角度看,生物性状具有多样性主要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造成的。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原因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整个生物圈来看,不同的生态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类型的群落,这反映了________水平的多样性。

(4)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其中重要而有效的手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国70多万只家养蜜蜂箱和近万种野生蜜蜂是虫媒植物繁衍后代的“红娘”,尤其对多种农作物、果树、牧草、蔬菜和其他经济植物的产量和质量提高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一事实体现了蜜蜂的()A.直接价值 B.间接价值 C.潜在价值 D.科学研究价值

第五章 人与环境

课前导学

一 人类影响环境

1.低

人口基数

计划生育 水资源危机

森林破坏

土地资源丧失

环境污染

酸雨

温室

环境的承受能力

结构

功能

二 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

2.(1)遗传多样性

(2)物种多样性(3)生态系统多样性 3.生物进化

4.直接

间接

5.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

环境污染

外来物种入侵 6.就地保护

迁地保护

7.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保护环境

不危及后代生存发展。

反馈矫正

1-9

CDDDB ACBD 迁移创新

10.(1)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

DNA分子的多样性

(2)基因突变

生物生存的不同环境对生物进行不同方向的自然选择(3)生态系统

(4)遗传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建立自然保护区(5)A

共同进化

2.人与环境 篇二

人类生活在这个世界中, 可以说是环境中的人, 而环境是人的环境, 也就是说人是环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所以建筑环境的形成过程应以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为目的。因此建筑室内外环境都应该以人为本, 为人服务, 为人创造舒适的环境。

室内中地面、墙面、天花板、窗户等这些环境要素的设计, 体现着人与环境的关系, 针对不同的空间, 这些要素有着不同的设计要求。搞清每个空间的功能, 明白人与各种环境的关系, 是室内设计的第一步, 同时也是贯穿整个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思路。

2 刺激与效应

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表现为刺激和效应。刺激是环境对人体的作用和影响;效应是人对感官刺激做出的相应反应。当刺激量中等时, 人会能动地做出自我调节;刺激量过大时, 人会主动的调整或改变环境, 甚至创造新的环境。

虽然构成环境的物质条件有许多, 包括物理环境、化学环境、生物环境和社会环境, 但本文主要探讨物理环境对室内设计的影响, 其他环境作用不是非常大, 这里就不一一赘述。由于物理环境主要构成因素是温度、湿度、气流、声、光等, 这些对人的刺激, 故而使人的行为效应具体表现为视觉、听觉、皮肤感觉等生理反应。正因为人的这些不同的反应效应, 对室内各个构成要素设计有了不同的要求。

3 湿热和人的关系对室内设计的影响

湿热环境其实是两个概念, 即湿环境和热环境。室外气候条件以及室内发热发湿源直接影响着室内热湿环境。湿热主要与人的触觉发生关系。由于我国处在北半球, 而且南北纬度及东西经度跨度很大, 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相差也非常大。但不管哪里的人们对周围湿热环境的舒适标准要求是基本一致的, 简单讲就是为维持生命, 人体体温必须处于使各器官能够保证正常的功能运作。这个温度成为核心温度, 绝大多数人的核心温度相差不大, 也就是我们在健康情况下测温所得的温度。但周围的环境却要远低于这个核心温度, 以此来使人感到舒适。

3.1 湿热环境对窗户设计的影响

对于室内湿热环境的影响, 主要来自太阳的辐射, 室内空调及暖气设备, 以及人自身的着衣量和活动量。家中的窗户是接受太阳辐射的主要地方。因此要求对窗户的设计要合理, 朝南的窗户要尽可能大些, 以接受较多的光与热, 并且要挂有窗帘或百叶窗, 以抵挡夏日过高过量的热辐射;而朝北的窗户可以适当小些, 减少冬日的寒冷之风。在窗户的设计上, 可以选择双层玻璃窗, 这样对室内保温具有很好的功能。

3.2 湿热与地面、墙面的设计关系

同样, 室内的墙面、地面的设计也受到湿热环境的影响。地面是人与室内环境接触最多、最直接的。卧室采用木质地面为最佳, 不仅可以保温隔热, 还具有舒适性。但由于厕所、厨房等地湿气过重, 应首要考虑防滑耐磨的陶瓷地面。同时为了避免过多的水渗入地面, 对楼下造成影响, 应注意在装修时涂抹防水材料。

墙面与人发生了视觉与触觉的关系。为了迎合湿热的影响, 在不同的墙面设计上应有不同的材质装饰。卧室及客厅, 这些人滞留时间长, 又相对干燥的地方, 可以贴上纤维质的墙纸, 它可以对室内温度进行一个有效的保护, 又可以软化墙面, 不至于让人们触摸的时候有一种冰冷冰硬的感觉。而厕所等水汽重的地方, 要考虑防滑防水的材质。

4 声、光、气与人的关系对室内设计的影响

这三种物理环境主要与人的面部器官发生关系。就室内声音而言, 人们主要考虑的是噪声的控制。室内噪声来源主要是户外的交通噪声及社会喧闹噪声。光环境则分为自然光与人工光。人们依靠眼睛来对外界获得信息的频率最大, 占所有感觉器官的87%。而光则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光环境的营造成了室内设计重要的考虑因素。气主要指室内的空气环境, 这包括我们鼻子闻的出的气味 (花香、烟气、秸秆燃烧气等) , 也包括闻不出来的气体 (CO2、CO、微生物等) 。因此最低限度的噪声影响, 适度的采光, 保持空气的流通成为家居设计中的重点。

4.1 声、光、气与窗户设计

窗户是所有建筑物环境构成要素中与这三个环境最为直接最为密切的。窗户的功能历来都是采光和换气, 随着噪声污染的严重, 它又兼具着隔声的作用。首先在窗户开设的位置上就要注意, 在南北的方向上要有能够相对的窗户, 这样有利于空气的对流。使得室内污浊的空气最快的稀释散尽。在大小上, 南面的窗户宜宽大, 北面的宜小一些。在材料上可以选择双层玻璃, 对户外的噪声及有害气体可以降至最低。在色彩上一般选用透明玻璃即可, 不用彩色玻璃, 它会将光过滤, 影响人们对物体色彩的判断, 尤其不利儿童房。

4.2 声、光、气与墙面、地面的设计

由于墙面、地面是人们在室内中触觉和视觉较为密切相关的地方。因此在设计中, 要考虑其色彩的应用。客厅是一家人用于交流的地方, 因此光线应该是最为明朗的, 在墙面的设计上, 可以贴一些浅色系的壁纸, 甚至不做任何装饰, 直接是白墙。这样即便是自然光照射不到客厅内部, 也可以通过墙面将光反射到厅内, 夜晚开灯也可以将客厅的光照度最大化。而地面可以选择稍微深色的材质, 不至于让客厅在夜晚开灯时显得过于“辉煌”, 给人一种舒适的光反射就可以了。光污染渐渐也进入人们的视线, 故不需要将玻璃、镜子等反射折射力强的材料作为客厅装饰的主体。

卧室的墙面就可以适当的暖色处理, 毕竟那是私密的地方, 休息的地方, 柔弱温暖的光, 有助于人的休息与放松。就地面而言, 选择木质的地板最佳。因为木头有吸声的功能, 在这些对安静度要求较高的空间, 可以有效的降低脚步声。

对于厨卫的墙面, 就要考虑清洗的问题。因为受长期的烟熏及水汽损害, 墙面要易于清洗, 以瓷质墙砖为佳。

4.3 声、光、气与天花板设计

如今, 家居天花板的设计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重视。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许多人在吊顶的设计中, 喜欢在四周设计成凹状阴角, 用以作为灯带, 这是很不科学的。因为吊顶本身就具有封闭性, 这样做只会令顶部空气不流通, 在阴角部位容易积尘、聚集细菌繁殖。再者, 那些嵌在吊顶里面的灯具, 通过槽口或反射顶棚, 转向投光, 其有效利用的光只有1/4左右。大部分光都被吊顶“吃”掉了。而设计师为了美观或者照明, 会在吊顶某一边甚至每一边都安装这种凹槽灯或灯带, 这样长久的开着暗藏灯具, 会大大增加热量的散发, 使室内温度升高, 滋生细菌。

天花不仅作为自家的顶棚, 也是楼上业主的地面, 这就难免会有些脚步声或者重物落地传下来的噪声。同时室内的湿热之气也会上浮。因此吊顶的设计采用微孔材料或微孔石棉板材既能有效的吸收楼上的噪声, 也可以保持一定的透气吸湿性, 对室内环境自然调节有利。

室内各环境构成的设计都要依据环境与人的交互作用作为依据。有什么样的刺激, 就有什么样的效应。如果过分追求豪华、奢侈之感, 而忽略了最本质的东西, 那将是本末倒置, 注定不会走长远的设计之路。

参考文献

[1]黄晨.建筑环境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2]檀明山.家居风水[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 2010.

[3]常怀生.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3.论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性 篇三

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途径

中图分类号:F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2-0084-02

马克思曾指出:“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在这里,马克思不仅指出了环境通常是由人来改变的一面,而且强调了人的革命实践的特征:即人改变环境和环境改变人的方向应该是一致的。那么,应该如何实现这二者的一致呢?

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

与其他自然存在物所不同的是,人是以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为中介实现人是对象性存在物的本质。通过改造自然界的实践,人类将自己的本质对象化给自然界,使自然界成为人的作品和人的现实,同时也把自然界的本质内化为自我意识,受到自然界的本质——自然规律——的设定,也就是说人化自然的同时也被自然化。步入现代文明进程中,由于人类自身认识的发展和制造工具能力的不断提高,人类树立的是单纯肯定人的价值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启蒙运动尤其强调人的自身价值,将自然世界看作供人任意改造、利用的资源或工具。自然世界从一个活的有机体变成为死一般的物质世界,人由此也就从自然宇宙世界中分裂出来,成为与自然世界对立的存在。笛卡尔首开先河,将人与自然区分为两个各自独立且平行存在、互不以来的实体。斯宾诺莎反对这种对立说,但他主张在自然宇宙中只存在一个实体,那就是上帝,而心灵和物质仅是上帝这一实体的两个属性。这之后,康德、黑格尔等人试图努力改变这种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局面,但他们却把人看作是自然价值的显现根源。

人类的理性之光渐渐揭开了自然的神秘面纱,用马克思·韦伯的话说就是“世界祛魅”的过程。在工具——目的的理性主义的导向下,步入现代化的今天,人类面临的是“现代性的危机”。它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正是由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一致性发生了异化,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和异化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和异化,以及社会的不和谐。因为人们为了占有由人与自然关系生化出来的财富,造成了人与人的分裂和人对人的剥削与压迫。这使人处于一个无情冷漠异己的物质世界,造成社会关系的物化,使人的精神在巨大异己的物质世界中处于无家可归的渺小无助、无根流放的异化状态,丧失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这就是人类面临的精神意义失落的危机。另一方面是在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支配下,人类奉行的是经济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结果是人类对自然界资源进行了近乎竭泽而渔式的掠夺性、粗放性的开发和超负荷的索取,大大超过了自然界的再生增殖能力,人类排入环境的废物大大超过了环境的承受努力,由此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和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与生态环境发生着某种联系,因此我们要从多层次多角度方面来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科学的自然观与社会发展观 。

首先,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一种真正的平等、和谐的统一,即提倡把人类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统一起来的自然观。人类中心主义倡导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以人为尺度,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在工业文明中,长期居主导地位的传统价值观认为,自然财富是无限的,人的物质需求也是无止境的,人类只要不断地征服自然、扩大消费,就能促进经济发展,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在这种旧的价值观支配下,人们片面追求经济数量上的增长,提倡无节制的消费和肆意开发自然资源。正是这种扭曲的价值观导致了生态危机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发达工业社会的一个显著表征,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异化状态。自然不是被当作与人亲和、协调的对象,而是被当作征服、统治的对象。

其次,在社会发展观方面,我们必须确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把对自然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统一起来。我们不能离开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单纯强调对自然的保护,使保护变成被动的适应,那样就无法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就会使社会进步缓慢乃至倒退。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许多环境问题正是由于科技和经济不发达所造成的,只有积极致力于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才有可能更好地解决环境问题。同时,我们也不能离开对自然的保护来单纯强调对自然的开发,使开发变成对自然的粗暴掠夺和破坏,必须吸取某些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忽视环境保护的历史教训,使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相互协调,把促进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保证未来的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实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以便全面长远地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和提高生活质量。

(2)构建和谐的生态精神文化。

生态文化就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这是人的价值观念根本的转变,这种转变解决了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生态文化重要的特点在于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去观察现实事物,解释现实社会,处理现实问题,运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态学的研究途径和基本观点,建立科学的生态思维理论。

①生态意识。生态意识,是指人民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环境的自觉而清醒的感悟和认识。是人对所处于环境和自身与环境相互关系的能动反应。人与自然和谐,要求人抛弃人统治自然的思想,走出人類中心主义;要求建设尊重自然的文化,随时从环境的角度,从改善人与环境的关系方面思考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②能够直接影响人们思想行为的莫过于教育。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教育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有效参与能力、普及环境保护知识与技能、培养环境保护人才为任务,以教育为手段而展开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过程。

(3) 要积极培育生态文化。具体要加强绿色文明宣传教育,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提倡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要加强绿色生态标志的推广和管理,倡导绿色消费;要推进绿色城镇建设,发展绿色交通;要通过创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生态示范区等活动,增强公众环境意识,倡导生态文明。

参考文献

[1]卢风,刘湘溶主编,现代发展观与环境伦理[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

4.人与环境论文2 篇四

题目:居室装饰装修后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与防治

姓名:冯月婷 学号:32010071223 学院:信息学院

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2011年6月7日

摘 要 大量调查表明,人们每天约有80%以上的时间在室内度过,与室内环境接触的机会和时间均多于室外。而室内污染已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除人类活动影响外,造成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是通风不良、建筑材料及装饰装修材料和家

具等散发的有害气体。通过对室内污染源的分析,指出室内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极大,为改善、消除居室空气环境污染,保护人群健康提出措施。

关键词 室内污染物 危害 防治

大量调查表明,人们每天约80%以上的时间在室内度过,与室内环境接触的机会和时间均多于室外。而室内污染已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除人类活动影响外,造成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是通风不良、建筑材料及装饰装修材料和家具等散发的有害气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条件及办公环境的舒适度要求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就是装饰装修材料大量应用,由于装修材料良莠不齐,再加上房间密闭性提高、空调的大量使用,使得室内空气污染,环境恶化。专家们指出:“装修材料都或多或少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室内空气污染物的种类、来源及危害

按室内装饰装修后空气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以下化学性污染物和放射性污染物。

化学性污染物主要有以下几类:甲醛、氨、苯及苯系物、总挥发性有机物等主要来源于建筑材料、室内装饰材料等。因此,甲醛、氨、苯及苯系物、总挥发性有机物等成为了衡量房屋是否可以入住的主要指标。

甲醛主要来自于胶合板、刨花板、各种塑料贴面等,胶粘制品、绝缘、保温材料和家具中,均可释放出甲醛。甲醛是一种无色、有强烈刺激气味的气体,具有强烈的致癌和促癌作用、致畸变、致突变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眼鼻刺激、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影响、过敏、肺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和免疫功能异常等方面。长期接触低剂量甲醛可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引起鼻咽癌、结肠癌、脑瘤、月经紊乱、细胞核的基因突变,DNA单链内交连和DNA与蛋白交连及抑制DNA损伤的修复、妊娠综合征、引起新生儿染色体异常、白血病,引起青少年记忆力和智力下降。所有接触者中,儿童和孕妇对甲醛尤为敏感,危害也更大。

氨属于碱性物质,它对所接触的组织都有腐蚀和刺激作用,可吸收组织中的水分,使蛋白质变性,并使组织脂肪皂化,破坏组织细胞的结构,减弱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短时间内吸入大量氨气可出现流泪、咽痛、声音嘶哑、咳嗽、胸闷、呼吸困难、恶心乏力等,严重者可发生肺水肿,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等。氨在浓度过高时,除腐蚀作用外,还可以通过三叉神经的反射作用而引起心脏停搏、呼吸停止。

苯系物如苯、甲苯、二甲苯属芳香烃类。甲苯、二甲苯的主要作用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及引起黏膜刺激;苯能引起麻醉和刺激吸

吸道,并在体内神经及骨髓中蓄积,破坏造血功能(红、白血球的破坏使血小板减少)。长期接触会造成严重后果,引发血液病等;可致癌已被WHO确定为致癌物质;室内浓度过高时,人在短时内会出现头晕、胸闷、恶心、呕吐等症状,若不及时脱离现场,会导致死亡。

放射性污染物:氡及其子体。室内氡的来源主要有3个方面,分别从地基土壤中析出、建筑材料中析出和户外空气带入室内。氡是由镭衰变产生的自然界惟一的天然放射性惰性气体,它没有颜色,也没有任何气味。氡原子在空气中的衰变产物被成为氡子体,为金属粒子。常温下氡及子体在空气中能形成放射性气溶胶而污染空气,容易被呼吸系统截留,并在局部区域不断累积而诱发肺癌。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已把它列为19种主要的环境致癌物质之一。

除了上述室内空气污染物之外,还有酚、甲醇、氯乙烯、苯乙烯等,这些污染物均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害。

室内空气污染防治

为了改善、消除居室空气环境污染,保护人群健康应采取以下措施。大力发展各种绿色建筑装饰材料及其制品。如低毒,无毒、低污染、无异味的建筑涂料,墙纸、壁布,绿色木质板材及非木质板材、管材、防火材料,工业副产石膏建材制品等。

注意室内装饰和装修设计,按照安全、健康、简捷、舒适的原则进行设计,合理搭配装饰材料,减少人造板材用量,防止过度装修,提高室内空气质量。

注意室内新家具的选择。新家具不宜太多,因为其本身释放大量有毒有害气体。尽量不选用大芯板制作的家具,因为大芯板如果甲醛超标很难治理。对新家具应进行甲醛驱逐处理。

居室入住前应请专业环境监测人员对其进行检测,等各项指标均符合居室环境质量要求后方可入住。

在室内有选择性的种植花草可在一定程度上对居室环境污染物加以吸收。

加强通风换气,使污染物及时排除。

必要时可使用一些吸附剂对室内环境污染物加以吸附,如可喷洒少量稀硫酸吸附甲醛。

总之,现代居室环境质量对健康的影响已提高到一个至关重要水平,为了保护人群健康,必须对装饰装修材料及家具的质量加强监控,研发消除居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新方法、新措施,加快绿色环保建材的开发,加强室内通风,使污染物及时排除。

5.人与环境课程小论文 篇五

摘要: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多,传统的化石燃料已经被消耗的所剩无几,而且带来了很多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发展绿色、高效、可再生的能源成为了未来能源发展的趋势。本文将简从核能的利用原理、核能的巨大威力、核能的开发前景几个方面介绍核能。

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目前人们所开发使用的能源主要以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为主,但其终有用尽之时。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未来将以可再生的太阳能、地热能、水能、风能、海洋能、氢能、生物能及核能等能源为主。

由于受地域及科技发展的影响,使太阳能、风能、海洋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受到限制。太阳能的利用设备需要相当大的面积,而且太阳光的强度受天气、季节影响较大,同时太阳能电池板主要是晶体硅,其生产的过程会带来很大的污染;风能的利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域以及季节的影响,而且其机组会产生很大的噪音,干扰周围的鸟类的生存;海洋能完全受制于地域,内陆地区几乎没有几乎直接利用,而且开发设备需要大规模展开;水能的利用会破坏自然河道的水质循环,如三峡大坝的使用给我国的南方带来的更多的暴雨和洪水。相对而言,核能具有更加稳定、易于开发、能量利用密度更高的优点,将在未来能源需求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核能是通过转化其质量从原子核释放的能量,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2)。核能通过三种核反应之一释放:

1、核裂变,打开原子核的结合力,使原子中的质子和中子分开。

2、核聚变,原子中的质子和中子融合在一起。

3、核衰变,自然的缓慢释放过程。利用核反应中原子核的裂变或者聚变所释放的热能进行发电的方式与火力发电相似,只是以核反应炉以及蒸汽发生器来代替火力发电的锅炉,以核裂变能量代替矿物燃料的化学能。一般类型的动力堆都是一回路的冷却剂通过堆心加热,在蒸汽发生器中将热量传给二回路或三回路的水,然后形成蒸汽推动汽轮发电机。

核能有巨大威力。1公斤铀原子核全部裂变释放出来的能量,约等于2700吨标准煤燃烧时所放出的化学能。一座100万千瓦的核电站,每年只需25吨至30吨低浓度铀核燃料,运送这些核燃料只需10辆卡车;而相同功率的煤电站,每年则需要300多万吨原煤,运输这些煤炭,要1000列火车。核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则更巨大。据测算1公斤煤只能使一列火车开动8米;一公斤裂变原料可使一列火车开动4万公里;而1公斤聚变原料可以使一列火车行驶40万公里,相当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此外,核能也是一种清洁能源,它可避免煤、电使用过程中产成的酸雨和温室效应,有利于保护环境。

地球上蕴藏着数量可观的铀、钍等裂变资源,如果把它们的裂变能充分利用,可以满足人类上千年的能源需求。在大海里,还蕴藏着不少于20万亿吨核聚变资源——氢的同位元素氘,如果可控核聚变在21世纪前期变为现实,这些氘的聚变能将可顶几万亿亿吨煤,能满足人类百亿年的能源需求。更可贵的是核聚变反应中几乎不存在反射性污染。聚变能称得上是未来的理想能源。

但是,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我们都知道在核电的开发和建设中,如何开发更加安全和经济的新型反应堆是核电发展的关键。因为核安全是核电发展的生命,良好的经济效益是一个新兴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1979年美国三哩岛核电站事故、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以及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均对核电发展造成很大冲击,事故后不久就有不少国家放弃或修改了核电发展计划。现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所选用的堆型已被淘汰,几个核电大国正在开发先进的核电技术,以提高核电站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为保障利用核能的安全性,目前正在研究和开发的新型反应堆有:改良型核电站、革新型核电站和非能动安全系统。其中,非能动安全系统将是下一代先进压水堆的发展方向。运用非能动安全技术后,核电站的安全特性将会比现有的核电站安全100倍,系统进一步简化,经济性能将大幅度提高。这样来讲,在不久的未来,随着我们的科技水平的提高,我们对核能的开发的技术会更加成熟,我们对核能的利用也会更加安全,逐步地实现降低风险、消除风险,实现对核能的安全合理的运用。

6.人与环境作文800字 篇六

记得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在一片安静祥和的大森林里,生存着一群鹿和一群虎,鹿以食草为生,虎以食鹿为生,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自然界中最寻常的食物链关系,可不知从哪一天起,森林里来了一群贪婪的捕猎者,他们肆意捕杀老虎,然后取得虎皮,在一声声枪声中,在一句句惨叫声中,这群老虎便消失在曾经是那么祥和的森林中,从此,生态不再平衡,鹿由于没有虎的追赶,每天,吃饱了就躺在草地上休息,晒太阳,结果变得越来越胖,疾病也越来越多,最终鹿也离开了这片广茂的森林。然而,现在吟呻着的,渴望被保护的,不只那些野生动物,还有给我们带来奇思妙想的蓝天,白云,土地等。

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环境污染极为严重,工厂废气的任意排放,煤的不充分燃烧,增多了空气中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的含量,使地球产生了温室效应,酸雨的下降量增多,严重的污染了我们的环境,使天空不在蔚蓝而变得灰暗,森林的乱砍滥伐,使我国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发展,草原退化加剧,而这一切的一切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是必然的,是我们破坏了地球的和谐发展,为了弥补我们犯下的这些过错,唯一的方法就是保护环境,保护已被人类糟蹋的变得千疮百孔的地球……

7.人与环境 篇七

(一) 人与自然和谐的渊源

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渊源。春秋战国时期的“天人合一”思想, 反映出原始的、朴素的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的理念。老子曰:“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即要求人们要遵守自然客观规律, 遵守“天道”。

西方学界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研究, 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思想史上一次重大的变革, 这一时期的思想家反对神学的束缚, 宣扬人本主义理论。培根、笛卡儿提出的“人要驾驭自然作自然的主人”理念, 莎士比亚认为人是“宇宙的精华, 万物的灵长”, 人是万物至尊, 人可以支配自然。这种思想被当时的人们所信奉并坚持, 而人类中心主义也因工业时代的繁荣而成为西方世界在人与自然关系中所体现出的主流思想。后工业时代, 人们意识到一味追求经济增长已经严重危及到生存环境, 于是有了非人类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之争。非人类中心主义者站在人类中心主义的对立面, 反对以人为中心, 而主张人与自然环境在整个世界中的平等地位, 强调人类必须终止一切影响自然的活动。

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 还是近代西方的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 人与自然和谐的内涵已经在时代的变迁中发生了巨大变化。

(二) 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

马克思把自然看成从最初起就是和人的活动相关联的, 是存在论层次、使用价值层次和价值层次的统一体。在存在论层次上, 马克思认为, 自然是基础, 是人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主要是指支撑人类生存的根源。自然先于人并独立于人类而存在, “是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纽带”, “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在1845年《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马克思明确提出“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的论点。

马克思认为, 在资本主义环境下, 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 对自然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在这种条件下, 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具有严重的不可持续性。因此, 要“合理调节”人与自然关系——将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共同控制之下, “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马克思所处的时代, 因大规模工业生产而导致的环境问题并没有受到广泛关注, 环境问题对人们的生活所造成的影响也尚未暴露。因此, 马克思的人与自然观没有对此深入研究。但上述观点足以证明, 马克思已经意识到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想状态, 即双方应当“合理调节”, 追求一种平衡的状态。

(三) 当代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理论的发展

当代中国特色的人与自然和谐理念, 作为一个完整概念提出, 是一步一步发展并完善的。在十六大报告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曾这样指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这句话中, 已经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的问题。2005年2月19日, 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 他说:“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对和谐社会的较完整的表达。可见, 人与自然和谐无论是在理论上, 还是在“构建和谐社会”思想的发展与形成上, 一直都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自然和谐,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要求人类的发展要做到与客观自然情况相适应。一方面, 人们在发展的过程中, 要利用自然资源;一方面, 人们应该尽可能地保护自然资源, 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 应当遵循自古以来在自然界中形成的固有法则。而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 人与自然的和谐实质上是一种人与自然的互荣共生的平衡状态。

二、经济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途径

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把人与自然和谐的内容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这三个方面不仅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内容, 还是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状态的特征。

(一) 经济发展是生产发展的重要范畴

物质财富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经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经济建设是生产发展的重要内容, 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 实现共同富裕, 更好构建和谐社会。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 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 给我国经济社会注入了以往一切时代都不可比拟的生机和活力。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居各国之首,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因此, 发展经济, 提高经济实力, 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没有生产的发展, 物质的丰富, 人与自然不可能实现最终的和谐。

(二) 经济发展是生活富裕的基础条件

生活富裕, 有着丰富的涵义。它包括人民物质生活的富裕, 也包括精神生活等其他方面, 但经济富裕是其他富裕的基础。现阶段,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方法即大力发展经济, 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倘若社会生产不能得到发展, 人民就不可能富裕,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也无法满足,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就难以解决。

要实现生活富裕, 首先要大力发展经济, 根本目的就是为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让人民富起来。经济的发展导向, 应当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密切联系, 要让经济的发展成果惠及全民。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持续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 物资的生产得以丰富, 人民生活最基本的物质需求普遍得到满足, 充分证明了发展经济的重要性。人与自然和谐的内容中, 生产发展是基础, 生态良好是条件, 生活富裕是目的。经济得不到发展, 就不可能实现生产的发展, 生活富裕更是无从谈起。因此, 经济发展是生活富裕的基础条件。

三、环境保护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

(一) 良好的环境是生活富裕的重要标志

生活富裕的涵义是丰富的。它不仅包括物质生活的充足, 还包括人民拥有良好的精神生活状态。富裕的生活要有经济基础, 但更需要优秀的文化、良好的环境。

最近一百年以来, 工业革命的浪潮改变了人类历史, 改变了自然界, 也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原始社会和农业社会中, 人对自然的敬畏心理被打破, 转而大规模地征服和改造自然。于此同时, 人类生活的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工业化的破坏和污染, 引发了资源枯竭, 水资源被污染等一系列生态危机。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 其国内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因此给人们带来的疾病和灾害层出不穷, 尽管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但国民生活质量却因此下降。

由此可见, 如果人们仅仅是物质条件得到了改善, 而居住在一种恶劣的生态环境中, 随时可能受到环境恶劣所带来的灾害, 无法保障健康的生活方式, 并不是实现了生活富裕。而当人的物质生活极大富裕的同时, 如果以牺牲良好的环境为代价, 那么人们的生活永远不能实现真正的富裕, 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无法实现。

(二) 环境保护是生态良好的实现方法

生态伦理学认为, 从本质意义上讲, 人与自然同为价值主体。在共同生存的环境中, 人享有生存的权利, 一切人以外的生命和整个自然界同样享有生存的权利。在人类诞生以前, 自然界先于人存在于地球上持续多年, 自然可以独立于人而存在。但人的生存和发展却依赖于自然, 自然界的所有生命都处于巨大的循环圈中, 人与其他生命共同生活在地球上。历史已经证明, 人类试图征服自然, 战胜自然而做世界的中心, 是有悖于自然规律且无法实现的。只有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 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才能更好的利用和改造自然, 在人类自身得到发展的同时, 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 维持人与自然的共荣共生状态。

环境的涵义是广泛的, 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将“环境”作了如下定义:“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水生植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这一定义是从实际工作需要出发, 是从人的生存角度对环境所做的定义。

建设生态文明, 是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 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人要发展, 就要从自然界中利用和索取自然资源, 对原始的自然产生影响。人的生产生活给自然带来的影响, 也会反馈到人类身上。当人的行为符合客观的自然规律并维持在合适的限度时, 自然就会报以慷慨的赠与;当人的行为违背客观规律, 对自然进行过渡索取时, 自然也必将予以“报复”。正如恩格斯说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 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 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 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生态良好的一个重要标准即良好的生存环境。环境对人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这种作用通常不会很快发生, 却可以长期影响人的生活。工业文明给我们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 却对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工业生产对大气和水资源的污染甚至已经危及到人的身体健康, 而工业发展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也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

在一定限度内, 环境对人们的行为有一定的容纳能力和自我调整能力, 但目前人类的许多行为已经远超出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在当代人与自然的关系中, 人类毫无疑问地处于强势地位, 但这种强势带来的并不完全是进步, 人类对强势地位的滥用已经使自己尝到苦果。但自然界的客观性又决定了我们身旁的水、森林、草原等物质, 并不会主动适应人的生存而改变自己的固有形态。因此, 要实现生态良好, 只有人类树立起正确的环境意识, 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主动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 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才能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四、人与自然和谐语境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

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 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需要经济发展, 也需要保护环境。只有经济得到发展, 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存要求才能得到保障。经济发展是物质富裕的基础, 没有经济的良好发展, 没有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要求, 人与自然和谐的最基本问题就无法解决。生活贫穷的状态下, 人为了基本的生存而不可能去关心其他问题, 环境的保护更无从谈及。所以, 经济发展是解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最主要手段。

然而, 经济的发展给环境带来的问题, 是不容忽视的。历史上, 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曾经遭遇过严重的环境危机。工业生产所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垃圾等有害物质, 曾给人带来难以治愈的疾病, 甚至影响到子孙后代的生存。在接受了沉痛的教训之后, 这些国家开始重视环境破坏环境污染所造成的问题, 付出极大的代价后才解决环境问题。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经济正处于飞速发展之中。在发展的过程中, 我国同样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一些企业为了经济利益, 疯狂掘取自然资源, 在生产中排放对人体有严重危害的物质;一些官员为了政绩而盲目追求经济增长忽略环境的重要性, 这些问题都是我国在现阶段发展中必须解决的。发达国家的前车之鉴告诉我们, 我国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走以前的老路。工业的发展虽然不能完全避免环境问题, 但却可以采取积极的方法把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 做到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相适应。例如发展“低碳”经济, 倡导人们环保的生活方式, 用先进的、绿色的技术进行生产, 引导人们树立环保意识。保护环境, 实现生态良好, 不仅可以为生产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 还可以让人的生活, 尤其是精神生活变得更加富裕美好。

五、总结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 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内容, 二者分别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重要手段。生产发展是基础, 离开生产发展, 社会进步就失去前提, 生活富裕也不可能实现。生活富裕是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体现。不断提高整个社会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 使社会财富得到合理分配, 使全体社会成员共享发展成果, 人类文明才能不断进步。生态良好是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标志。只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 坚持可持续发展, 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Z].北京:学习出版社, 2003

[2]、唐德才.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前提和基础[J].贵州: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09

[3]、张仁玲.生态文明蕴涵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统一[J].安徽: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0

[4]、王玉庆.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之道[J].北京:北京大学学报, 2010

[5]、刘小珍.科学发展观视域下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J].广西:广西民族大学, 2008

8.人与环境 篇八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探讨

中图分类号: X82;TV2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16.026

水利发电是一种绿色能源,不仅具备一定的再生能力,同时也不会给环境带来污染,也正因为这些益处,水利发电被人们越来越多的开发和利用,同时人们还通过兴建水利工程满足更多有关防洪排洪方面的需求。水利工程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正效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洪水给生态环境系统造成的冲击。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水利工程的建设也会胁迫到生态环境,这种影响虽然通常都是在局部发生,但是造成的后果较为严重,在水利工程建设阶段和运行阶段都会持续存在。

1 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的含义

要对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准确的评价,首先要了解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的含义,目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上并没有比较明确的定义。通常意义上,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就是因兴建水利工程而影响了生态环境系统,并对自然界中的生物造成了一定影响。

2 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的相关评价体系

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系统十分复杂和庞大,涉及的领域也十分广泛,包括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诸多方面,在评价过程中应该对工程给当地造成的经济和环境方面的多方面影响进行综合考虑。水利工程生态效应评价不同于工程建设前的环境影响评价,与水电工程建成后的评估也不同,针对已建成的水利工程,从人居环境影响、野生动植物影响、自然规律影响、经济发展影响等4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评价体系主要由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构成。

2.1 评价指标体系

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研究逐年深入,很多国内外的专家也提出了关于评价指标的相关标准,但是并没有一项共识性的体系成型,现在使用的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评价方式通常为2种:第一种,传统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式建立指标体系;第二种是基于压力、状态和响应模式。

2.2 评价使用的相关标准

生态环境效应评价标准要具备一整套完善的生态环境质量和人类活动影响程度的评价,使决策者能够通过与参照比较来确定当前状态,进而采取措施减轻或消除生态负效应,改善生态环境现状。

2.3相关评价方法

水利工程会给生态环境产生很多影响,并不能用单因子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所以通常使用综合的评价方法。

3 相关学科的形成及其发展过程

以前水利工程中都是利用水工建筑物的建设来完成对河流的改造和控制,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需求。近二十年的时间,人们在不断进行着水利工程的发展建设,也更加关注水利工程的建设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各种影响,同时也更加注重对生态环境的维护。

在传统的水利工程学和生态学中逐渐演变出一种新型的学科——生态水利工程学,这门学科主要的研究对象是传统水利工程学的河流以及湖泊共同组成的水文系统,各个拥有生命特征的河流生态系统也包括在内。相关研究专家认为,生态水利工程学属于水利工程学的一项分支学科,主要是对水利工程学在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的同时,更加关注其系统完善科学和可持续发展使用方式方法的一项工程性学科。

4 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的发展方向

4.1进一步研究评价指标体系

在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评价的过程中,关键环节就是建立指标体系。生态环境系统的发展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并能对系统的状态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准确反应。

4.2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

目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的评价并没有相对统一的标准存在,但是广义上来说是能够建立一定的评价标准的,具备这样的标准,能让今后的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建设更加标准化,评价结果也能更加科学和有据可查。

4.3改进评价方式

要对评价方法进行改进,对各个学科的评价方式进行借鉴,这样才能让单个评价方法中的不足之处得到弥补,让评价变得更加准确科学。伴随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更多的在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评价的领域中得到应用,这样不仅能有效降低综合评价的工作难度,也能降低工作消耗的成本。

4.4 研究流域尺度上的生态效应

从前使用的水利工程开发生态影响的评价通常比较重视单一工程的局部影响,而忽视多个工程开发产生的影响,这样会让流域范围中生态环境频繁出现问题。因此一定要重视对流域尺度上的生态效应研究,这样才能更好的给流域水资源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

5 结语

目前我国水利工程生态效应研究还处于摸索时期,因此相关工作人员一定要对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各种效应进行科学和准确的分析,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共同发展,而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改进评价方法和扩大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尺度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文惠.基于AHP的工程项目文明施工影响因素评价[J]. 教育教学论坛,2011,(30).

[2] 谷永祥. 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J]. 湖南水利水电, 2011,(04).

[3] 鲁春霞,刘铭,曹学章,唐笑飞.中国水利工程的生态效应与生态调度研究[J].资源科学,2011,(08).

[4] 张雷,黄园淅,程晓凌,杨波,李江苏.流域开发的生态效应问题初探[J].资源科学,2011,(08).

9.第三单元人与环境 篇九

班级 姓名

一、问答题

1、你知道哪些仿生产品?p42 答:有锯、船、雷达、飞机等。

2、怎样理解“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含义?p41 答:住在山区的人们利用矿产、林业等生活,住在江海边的人们利用渔业、运输业等生活,人类是自然环境的产物,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3、为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人们做了哪些努力?p46 答:使用无铅汽油;进行城市绿化;建立污水处理厂,减少向大自然排放污水;建立自然保护区

4、人类哪些活动使环境受到破坏?p43 答:人们对森林过量采伐,在草原上过度放牧,毁林开荒等活动都造成对植物的严重破坏,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以及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和有机农药也造成了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的严重污染和破坏。

5、如何适应社会环境?p42 答: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关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能从多角度分层面去分析问题;形成并提高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终身学习,不断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创造力。

二、设计。

1、设计一条保护环境的广告词。P44

10.论正确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 篇十

【内容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关系,也是各个时代哲学的主要论题之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理念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批判传统哲学、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为人类正确解答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也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解决的一个紧迫问题。

【关键词】

和谐发展

可持续发展

社会主义

自然是万物生长的环境。大部分的生命的生存都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比如生命的衰老,猎食与被猎食,疾病的感染,各种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都会造成生命的逝去。不过,原先存在的生命可以孕育新的生命,这些旧的生命的逝去并不意味着永远消失,它会通过新的生命延续下来,继续扮演旧的生命在自然中的角色,维持自然的平衡。

何为自然的平衡呢?自然环境中生命大致分为这几种角色: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是将能量带入自然环境推动自然环境这台机器运转的重要角色;消费者是自然环境里的主角,消费者和生产者以及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构成了我们常说的食物链食物网,能量的传递不能缺少消费者;而分解者是处理死去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角色,少了它们,能量将不能重新被利用,能量的循环将会断开。这就是自然的平衡,能量随着生命的诞生与消逝不断循环,循环一旦被打破,将会有严重的后果。

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从最初的敬畏自己身边的环境,渐渐地想改变自己自身的环境,想去征服自己身边环境。而这种改变也就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当人类还在为自己的成就而沾沾自喜的时候,却不知道大自然的报复却已经悄然而至,随这全世界耕地面积的减少,水土流失,沙漠的扩大化,森林的面积锐减,还有地球上的种族频繁然灭绝,不少在几十年前甚至十几年前还是繁荣的种族,在今天已经变成了濒危灭绝的种类,而这已经要引起我们的警觉。

自然环境对人类的惩罚不仅表现在环境的污染方面,还表现在生态平衡失调,这就是当代的环境问题。今天,无论哪一个国家和地区都遇到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挑战。我认为科学技术对于人类而言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固然可以把人类生活带到一个新的生活高度,但是与此同时我们身边的环境也随着我们科技的发展遭受的污染也是越来越来的严重,大气严重污染,水的资源空前短缺,森林惨遭毁灭,可耕地不断减少,大批物种濒临灭绝,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处在危机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出现了一种对立的局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着很多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对我们今天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有着很强的理论指导作用。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的辩证法观点正是今天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理论依据。

人与自然共处在地球生物圈的同一体中,人类的繁衍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大自然,必须以大自然为依托。因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显的犹为重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高度统一。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们必须发扬民主,提倡、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建立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实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有机统一,进一步开发人与自然更加自觉的和谐状态,重新认识和理解自然规律,重新反思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天人合一”的协调发展理念,在更高的科技水平上取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关系,也是各个时代哲学的主要论题之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理念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批判传统哲学、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为人类正确解答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也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解决的一个紧迫问题。

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都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人们在开发和利用生物圈中各种资源创造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不能忽视人类活动对各种身体环境造成的胁迫效应和影响,更不能将充满生机的生物圈看成是人类的资源库和蓄污池。因为,人类对生物圈施加的任何影响,生物圈多将按照自身的规律反馈给人类,只有在开发利用的同时,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按照生态学的规律办事,才能使生物圈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能够被人类持续永久地利用,才能是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持续拥有着美好的地球家园,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否则,无论科学技术有多么发达,人类也难逃自我毁灭的厄运。

11.职人与神业 篇十一

《寿司之神》里的小店,没有巴黎Le Meurice Restaurant纯金装饰的奢华,也没有香港龙景轩的九龙半岛风光,同为米其林三星级餐厅,小野二郎的“数寄屋桥次郎”寿司店是那样不起眼。在非用餐时间里,小店门可罗雀。寂静的地下室过道里,你会看到一个叫中泽的小胖子在专注地烤着做寿司卷的紫菜,单调的唰唰声,在过道里寂寞的回响。但为了有资格做这件差事,中泽注入了十多年的光阴:首先学会为客人拧毛巾,毛巾很烫,一开始会烫伤手,但没学会拧毛巾,就不可能碰鱼;然后,要学会用刀和料理鱼;再十年之后,才可以学煎蛋。当中泽历经200多次失败做出了第一个合格品,那天,师父小野二郎终于称他为“职人”。

职人,在日语中是手艺人的意思。一个弟子被师父以“职人”相称,是登堂入室的认可。传统的日本职人往往一生只从事一职,也就是所谓的“一生悬命”。一生把命都悬在一项职事上,这是怎样的境界?奥妙或许都在这“悬”字,那是一种放不下的牵挂,一种如履薄冰的忐忑,一种日求精进的警醒。用小野二郎的话说:“一旦你决定好职业,你必须全身心投入工作,你必须爱你的工作,千万不要有怨言,你必须穷尽一生磨练技能。”他今年86岁,是全球最年长的米其林三星大厨。他做寿司76年,每年只休息一天,至今依然没有退休的打算。不做寿司时,他总是戴着手套,以保护他那双神一样的手,所以尽管他的面容已被岁月风化,而那双手依然像年轻人一般充满活力。但即便在镜头下,他捏寿司的手法也没有任何华丽的痕迹,就算那一握凝聚了七十年的功力,也不可能是美味的全部秘密。他说:“事实上寿司交到我手上时,已经完成了九成五。”

那“九成五”里,包含着弟子们十年练就的精彩,但更多的美妙,早在最初的食材就已萌芽。在东京筑地市场——这座世界最大的鱼市,一天只会有3公斤的野生虾,但最资深的虾贩一旦发现这样的好食材,心里马上就想:“这个适合二郎。”最专业的鲔鱼供应商,会为二郎找到当天市场上最好的一尾鲔鱼。而最懂米的米贩,宁可拒绝东京君悦酒店的订单,因为“有些米只有二郎的学徒会煮”。他们坦然地说“做生意不是看钱”,坦然得像风和日丽的东京湾,因为能得到“寿司之神”的信任,已是他们“一生悬命”的职人追求。那个一身鱼腥、为二郎提供章鱼的年轻人说:“你一旦发现自己无所不知,就会发现其实只是在欺骗自己。”他的祖父曾是这座鱼市里赫赫有名的“海鳗之神”。

“寿司之神”的身后,其实是各路诸神的助力。日本职人喜欢用“神”来尊称行业中的王者,或许因为他们把自己的职业视为“神业”的缘故吧——尤其是家传的祖业,更是先祖神灵的托付,于是职场即“神棚”,“人在做,神在看”。韩国中央银行曾对世界41个国家的老铺企业做过统计,发现有两百年以上经营历史的共5586家,其中日本就占了3146家,而百年以上的老铺企业更是在十万家以上。相信每一家老铺,都有着一个神一般的故事;十万个神,构成了神奇的日本文化。

12.人与机器应该如何共存? 篇十二

作为一位围棋高手, 李世石在接受谷歌机器人Alpha Go的挑战之后表示有些不自信, “我可能无法以5:0战胜机器人, 因为我可能有些怯场。”尽管外界认为这可能是围棋大师们惯用的谦虚之词, 但是就在3月9日, 经过3小时左右的激战, 李世石宣布认输。包括稍后进行的第二局, 被外界关注的人机大战都以人类的失败而告终。

故事讲到这里, 并没有嘎然而止, 因为连续5场的比赛还在进行中, 谁输谁赢还是未知数。从IBM深蓝挑战国际象棋冠军以来, 电脑超过人类的这一天 (也就是奇点) 什么时候到来都是个热门话题。

这次参加比赛的谷歌机器人Alpha Go和之前的机器人相比, 有了很大的技术进步。它同时拥有神经网络和价值网络, 前者帮助它进行决策, 也就是根据棋局判断进行具体的行动, 而后者则是一个预测系统, 它能够帮助进行预测谁将成为胜利者。在这两个系统的背后, 同时覆盖了数千名棋手的对局资料及更多的围棋资料, 并随时保持学习和更新。

创新工厂李开复多年前曾帮助IBM组织“深蓝”团队, 经过多次对决“深蓝”最终击败了国际象棋冠军卡斯帕罗夫, 在当时被认为是特别重大的里程碑。他在谈到此次Alpha Go与李世石的对决时表示:相比之下“深蓝”的对决有很多局限, 因为是可以靠硬功夫、硬搜索出来的结果, 让计算机可以发挥它的优势。“毕竟国际象棋相对来说变化较简单, 而如果围棋被打败, 则认为是人工智能达到了新高度, 机器将崛起、真正有智慧”。

随着超级计算机性能的不断完善, 以及人机交互技术和生物科技的发展, 近年来机器大有超过人类的趋势。普通的计算能力就不必多说, 当前超级计算机的运行次数每秒已经超过千万亿次, 而且随着全球各国对超级计算机的投入不断增加, 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刷新。从人机交互、AI等领域的发展前景来看, 通过神经网络等技术不断完善的智能机器人也在应急、工业生产及其它危险领域逐渐应用, 甚至在生活服务中, 扫地、零售等机器人也取代了人类。过去被视为是脑力劳动岗位的新闻职业, 也出现了能写稿、能主持新闻的机器人, 人工智能的发展必然会引起一场机器取代人的热潮。

但机器代人并不应该引起恐慌。至少在最近50年内, 奇点还不会马上到来, 而人与机器共存的现象必将长期存在。越来越多的企业看好机器人发挥的独特作用。据格力的负责人介绍, 机器人在某些方面填补了智能化、自动化的空缺。近年来富士康使用的机器人约10万台左右, 代替人工进行了大量的重复性工作。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天然在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曾提出, 未来机器人的发展趋势应该是人机融合, 特别是在人机交互领域, 目前技术发展仍有待提高。

13.专题复习九 生物技术和人与环境 篇十三

(九)生物技术专题和人与环境专题

1.生物技术是人们利用微生物、动植物体对物质原料进行加工以提供产品为社会服务的技术。

2.与乳酸菌相关的产品:酸奶、泡菜。乳酸菌生活的环境是无氧环境。

制作面包用酵母菌微生物,它属于真菌。

3.酸奶是一种营养丰富、容易消化吸收的优质饮料。制作酸奶时人们在牛奶中加乳酸菌,在温度适宜、没有氧气条件下,让牛奶转变成酸奶。

4.制作泡菜主要利用的是乳酸菌,泡菜中的酸味主要来自乳酸菌,因为它能在无氧条件下产生乳酸。

制作四川泡菜,要用水把排出泡菜坛子的口封上,其目的就是隔绝空气(无氧环境)

5.制作面包和酿酒都用酵母菌,酵母菌属于真菌,在无氧条件下,可以将葡萄糖分解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酿酒原理)

6.酒药中含有曲霉,毛霉,酵母菌等多种微生物,米饭在酒药的作用下,被酿成米酒,其原理是曲霉和毛霉先把米饭中的淀粉转化为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再把 葡萄糖转化为酒精。

7.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沼气发酵是指在无氧条件下,利用微生物(甲烷细菌)将植物秸秆、人畜粪便等中的有机物制成沼气的过程。甲烷细菌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8.现代生物技术包括克隆技术和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技术是把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DNA中的生物技术。

9.科学家克隆“多莉”的过程中用到的生物技术有细胞分离、重组和细胞移植

附:人与环境专题

1.据专家推测,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超过100亿

2.世界人口增长如此之快的原因:人的出生率大大超过了死亡率

3.降低出生率是控制人口的唯一选择。

4.计划生育的中心内容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具体地说就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5.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物质条件。

6.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环境条件

7.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14.人与环境 篇十四

摘要: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的后工业社会,生态问题的处理是人类的当务之急。不同与以往的历史阶段,科学技术得到极大突破,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加,由之而来的便是人类社会异化严重的问题,天然自然与人类社会的严重对立,导致相对于人类的外部世界对人类本身进行了“报复”,由此引发出的问题:人与自然怎么建设生态文明?

关键词:科学技术 人与自然 生态文明

时刻在发展的世界富足了人类的物质生活,人类自身的生产力提高又加快了世界发展的步伐。日常生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既单一又复杂,面对复杂的自然现象与科技现象,面对生态文明和科技发展,人们需要反思,反思价值理性与技术理性的统一,反思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漫漫长河中的人类文明,人们的生活劳动从手工生产到机械劳作,从蒸汽时代到电器王朝,时代的进步诉说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其中,人与自然的发展的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未受外界影响的天然自然;人类对其部分影响和改造的人化自然;人与自然相互高度发展和相互关系的人工自然。

天然自然也称原始自然,是相对于人类的外部自然界且未曾受过人类活动影响或人不可能对其发生变革作用的那部分自然的总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然观,那么最为根本的就是天然自然观念,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出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的观念。那么从本体论角度来看,以纯天然的自然观念去探讨自然界的本质和发现其中的规律并不可能,是以人的视角也就是经验式的“第三者”视角去认识自然界,人就从自然中脱离出来,这是近代自然科学和近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一主要特点,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实践的观点。天然自然一方面说明物质世界的无垠广阔,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历史局限性。

如此第二个阶段的自然发展,标识着人的实践活动关联着天然自然并有别于天然自然,由人的本质力量所创造的自然,并是社会的人所占有的世界,是打上人类印记的天然自然。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认为人类的本质是劳动,他所表述的“对象性活动”,是与天然自然相对的,内在地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类对天然自然进行了部分的改造,让它在某一方面发生了变化却没有对自然引起根本性质的改变。也许有人在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上不做区分,然而我个人认为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当对自然有着部分的改造以丰富人类的生产生活为目的的一种劳动却不让自然有本质上的改变,所有的东西都是自然的产物,所有的环境自然又都是自然环境,并没有太多的非自然的产物出现,在顺应自然的发展情况下又区别于原始自然的情形。在自然辩证法中提到人有意识的去饲养动物,有意识的种植森林和开垦。山羊只会为了填饱肚子而去吃,所以才有秃山。人的意识作为主流去改变我们的自然,总而言之一切为了人类而去努力奋斗着。

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共同构成自然界的整体。人工自然包括人控制、改造自然的过程、手段,人创造的自然产品,又包括人所影响和改造的自然环境以及人自我改造的人自身。人工自然保留着深刻的自然?傩裕?又带上鲜明的社会属性。人工自然作为自然界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活中的生产生活大部分在人工自然内。

二、生态环境出现的问题

人类文明发展到现在的阶段,也就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新的人类文明的形态。从这个方面来看,人类为了实现生态伦理的最高价值,同时也是在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中到达一个新的状态。这种文明形态是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背景条件所制约和影响的。从工业文明的开始就有一种工业主导的工业发展观,正因为这种旧的发展观,为单纯的追求经济的发展而不择手段,忽略了生态文明的建设,从而出现一系列问题。由此说明了马克思所说的“异化”理论,使得人们进行单向度的发展,最终产生了一个畸型的社会。所以现当代对于科学是否为中性的争辩中,马克思主义学者们认为人们在经济方面的盲目追求导致能源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并不是科学本身的问题,由此产生的危机并不应归罪于科学的生产方式。所以,以上所说的这一切都不应成为“零的增长”或“停止发展”的理由。人类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停止发展,发展是人类的本质意义,人类的历史也积极地说明着人的本质就是发展。所以问题的核心不是要不要发展,而是我们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去发展。人类在文明前行的路上有好多问题,也就是当前所说的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第一,在不可在生资源方面的利用上,能源使用速度过快。石油、天然气与煤炭的过度使用是当前在所难免的重大问题。由于工业文明的发展,提供能量的这些不可再生资源的被视为一种战略储备,所以才有大量的开采和消耗。如此一来,人始终在大量地开发资源,大量的废弃物在环境中累积,按照此种趋势发展下去,自然资源的枯竭及生态环境的恶化会让人类的发展将无法继续。

第二,物种灭绝速度过快。生物的发展是有一个生物圈和一条生物链去维持的,那么当其中某一生物被破坏的时候,随之而来的就是这一系统的被破坏,没几秒钟自然界的某一种生物就会“被”灭绝,强调“被”是因为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所导致的,人类不尊重自然不保护自然的结果。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影响自然环境的状态,失去了他们原有的家园,从而失去了生命。

第三,大气污染污染严重问题。大气污染在某一程度的情况下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环境。在北方寒冷的气候下,城市中采暖锅炉需要消耗大量煤炭,所以在燃烧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有害物质污染大气。污染地区烟雾弥漫已经成为常态,这是一种不容忽视的污染源。农民为了方便下一季的农耕劳作往往焚烧秸秆从而产生浓烟,这时一种生态意识缺失的表现。焚烧生活垃圾和废旧塑料生的烟气还有厨房做饭的油烟等等。汽车、火车、飞机、轮船作为工业产物是当代的主要运输工具,他们的燃料大多为化石燃料,其产生的尾气也是大气污染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污染污染源统称为固定源,交通尾气则称为流动源。科技富足了人类的生活,雾霾也蒙蔽了人类的生活。

三、踏实走好生态文明之路

在紧张的自然状态下,人们努力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友好的和谐关系的时代应该开始了。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核心思想的提出,正是对这一问题的反思并付出行动。为了追求人类共同的目标、利益和生存,必须认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并处理好其中的问题。这就要求人们在人类社会系统的利益诉求之上考虑到地球自然系统和谐相处、和谐发展。

首先,在不可再生资源的来发利用上,已经考虑到了耗竭,那么当前就应该积极的寻找其他的替代物,做出尽可能地少妨碍将来的选择。当前人们应加强太阳能与风能的利用率,在西藏和贵州等高原地区这样的有效实施性还是很大的,虽然成本过高,但是可以加快国际的技术交流,本着共同发展的生态文明的基础上努力建造生态文明地球。我国《可再生能源法》已经提出了包括总量目标制度、分类电价制度、专项资金制度等多种制度,那么在政策和战略支持上都给予了一定的帮助。

其次,保护物种的多样性,使物种灭绝不能超过物种的进化速度。从达尔文的生物的进化论来看都存在这优胜劣汰,但当前科学技术可以才用克隆的技术来保护物种最后的保留,不至于灭绝到最后只有人类的存在,那么从情感上是孤独的,从发展的角度是不科学的。因为当缺失一半的物种时人类就已经没有办法生存了。所以,科学技术是保障最基础的基石,人工自然系统的建设和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这也是对完美生态的锻造。

再次,大气的污染是当前现在最棘手的问题,也是目前最想解决的问题,英国解决雾霾用了五十年,美国也用了三十年解决。所以,解决污染的问题需要人们从根本上再?J识污染源,防治大气污染危害的根本措施就要从头出发。

第一,不仅要有效,更要合理地布局工业。这一方面使得单个工厂的污染物扩散与工厂间的污染物处理和在利用变得便捷,更减少了废弃的排放,也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的废气“再利用”。第二,不仅要有效的利用化石燃料,更要改变和丰富燃料的构成。日常生活中的煤气与液化气、汽油的替代和天然气以及低硫燃料和新能源的使用。再次,不仅要控制汽车的废气排放,更要提倡清洁能源汽车使用。

上文阐述的种种问题和方法,迫切地说明即使在当今各种文明的高速发展下我们的任务仍然艰巨,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时候,我们应考虑到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当下的科技共同体中,确定了生态文明的方向,就应向生态文明方向努力。

参考文献:

上一篇:麻醉药品管理制度度下一篇:元旦春节廉政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