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翻译论文

2024-12-24

英文翻译论文(11篇)

1.英文翻译论文 篇一

Employment Certificate

This is to certify that Mr.**, born in ** 19**, ID No.**, has been working in(name of your employer)since October 20**, acting as ** in the Division of **.Hereby to certify.(name of your employer)

(seal): Special seal for Certificate of(name

of your employer)

** November, 20**

I confirm that it’s a true and accurate translation of the original document.Translated by: **

Phone No.: **

Signature:

Qualification Test for English Majors-Band 8(TEM8): Serial No.:

Date of Translation: **

2.英文翻译论文 篇二

一、中国菜肴英译的基本要求

中国菜肴的名称有着深刻的内涵, 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 其命名不仅包含了菜肴的成分、特征、烹饪方法和饮食功能, 还糅合了很多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等, 有着丰富的文化因素, 如“全家福”, “将军过桥”, “狮子头”, “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因此, 在翻译过程当中一定要给予充分的考虑。和一般文章的翻译相比, 菜名的翻译是一个比较麻烦的事, 虽然可以让外国人知道大体意思, 但很难把一道菜的精华完全呈现出来, 很多饭店望文生义, 将中文菜名直译成英文, 例如将“四喜丸子”译成 four glad meat balls (四个快乐的小肉球) ;“麻婆豆腐”被译成Tofu made by woman with freckles (脸上长斑的女人) ;江南名菜“醉蟹”则被翻译成drunk crab (喝高了的螃蟹) ……这样的译法贻笑大方, 外国人无法理解。因此, 菜名的翻译应尽量忠实准确, 用语简洁, 表现出菜品的原料、辅料、调料、烹调方法, 才能够让外国客人在第一时间内理解译文, 了解中国菜肴, 同时了解菜肴背后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因素, 更深入地了解中国。[1] 针对菜名, 我们应该怎样英译呢?笔者认为, 既要体现当代菜肴的特点, 又要保持中国传统饮食的文化色彩。在翻译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认识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一方面要保持中国的饮食特色, 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西方人的用词习惯。[2]如淮扬名菜“蟹粉狮子头”, 因为“狮子头”就是大的肉丸子, 用料并非真正的狮子的头, 不能译成crab and lion heads (蟹粉狮子脑袋) , 而应译为“crab and minced pork ball in casserole”.

二、中国特色餐饮的基本译法

(一) 写实型译法。 中国特色餐饮中大部分中文菜名, 可以以主料、烹饪方法、形状或口感、人名或地名等几种为主来进行写实型翻译。

1.音译法。 音译是指用发音近似的汉字将外来语翻译过来, 这种用于译音的汉字不再有其自身的原意, 只保留其语音和书写形式。[3]如:cool (酷) 、TOEFL (托福) 、sofa (沙发) 、humor (幽默) 、ballet (芭蕾舞) 、punk (朋克) 、hacker (黑客) 、clone (克隆) 等。 语言影响着文化, 而当这种影响渗透到另一种文化中去的时候, 它的力量是挥之不去的。中国实行对外开放以来, 汉语从别国借入了大量的食品词, 如:汉堡包、比萨饼、色拉、香槟、咖喱饭、寿司等等。中国烹饪在外国深受欢迎, 因而也有不少中国食品名词被引入别国, 丰富了这些国家的饮食文化和词汇。[4]这些食品词本来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概念, 无法用英语表达, 只能用汉语拼音替代, 这样音译法在开始时会显得生硬, 但随着文化的逐渐融入, 这种水土不服的现象会逐渐减弱, 最终完全融入英语文化中。[5]借词是很成功的, 也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耐久力。[6]那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食品, 已被外国人接受, 就可使用地方语言拼写或音译拼写作为其英译, 如饺子 (Jiaozi) , 包子 (baozi) , 豆腐 (tofu) , 烧卖 (sumai) , 馄饨 (Wonton) , 炒面 (Chow Mein) , 点心 (Dim sum) , 馒头 (Mantou) , 人参 (ginseng) 等就是从音译成功的例子。

2.直译法。 在中国菜名的翻译实践中, 多是通过直译法进入英语词汇的。直译法的好处是传达基本信息, 包括每道菜涉及的烹调方法、制作过程、用料以及营养功用等。[7]比如春卷spring roll、燕窝bird’s nest, 熊掌bear’s paw, 莲子lotus seeds, 叫化鸡beggar’s chicken。 在饮食文化中, 有些菜肴的取名, 具有鲜明欢乐、吉祥、富贵、长寿、喜爱的文化旋律, 像“喜鹊登梅”、“锦上添花”、“万寿无疆”等菜名, 让客人不仅品尝美味佳肴, 还领略中华饮食文化中美好祝福的情感, 具有象征意义。这种食品象征文化反映了人们的良好愿望、传统习俗以及思想观念。对于这类菜肴, 英译时可直接从字面上传达祝愿意义, 如“万寿无疆”这道菜, 它的做法是“两吃”——“一吃”采用龟肉焖制, 用西红柿汁与胡萝卜汁加浓汤调制精烹, 肉酱红, 汁金黄, 配以翡翠剔尖面, 口感软糯、滑嫩, 有补充脑力、改善睡眠之功效。“二吃”采用骨、甲炖汤, 配以冬虫草、灵芝等用清鸡汤小火慢炖, 更有延年益寿之功效。[8]它的翻译可为“Long Life Dish”。又如“吉祥如意” (原料为鸡腿肉, 寓意:鸡的谐音“吉”的意思, 代表吉祥、吉利、吉庆!) 按直译法原则可译为“Good For tune Dish”。再如“五谷丰登” (原料:红薯、南瓜、芋头、玉米、花生, 寓意:大丰收) 可译为“Abundant Harvest of Five Cereals”。这些祝愿尽管有些可能与英语文化不符, 但都是对人类美好愿望的表达, 外国人一般都能接受。

(二) 写意型翻译。 意译 (free translation) 是指根据原语言内容含义来进行的翻译, 称为意译。 大量的实例说明意译的使用体现出不同语言民族在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物质文化、生态文化和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性。意译更能够体现出本民族的语言特征, 常常通过意译来达到“信、达、雅”。[9]

1.意译加注释法。 中国传统菜肴和食品丰富多彩, 其名称带有很突出的中国文化韵味。如“腊八粥”, “佛跳墙”等, 这类菜名本身并不显示菜的内容、烹饪方法或口味, 外国人是无法理解抽象的菜名背后隐藏的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如若采用写实手法翻译, 则失却了中国菜肴的文化内涵、意境与美感。[10] 对于这类菜肴, 当音译和直译法都无法传达出菜肴的特性时, 应采用意译方法。如前面论述过的“四喜丸子”, 是南北方酒宴中的一道名菜。“四喜”是指福、禄、寿、喜, 而丸子又代表团团圆圆。因为菜名取得好, 喜庆吉祥, 在北方, 逢有重大喜庆之事, 宴席上必备这道四喜丸子, 而且是主打菜式。仅译为“Braised Pork Balls in Gravy Sauce”是无法体现它所隐含的吉祥美好的寓意的, 因此, 这道菜肴可译为“Four Felicities Meatballs”——The four meat-balls symbolized four happiness which in Chinese meant a heavy rain after along- term draught people encountered an old friend in a strange city;time of your wedding and the moment when you get the highest mark in the exam of the selection of government officials”[11], 通过注释的方法, 外国人领悟这个菜名中隐含的喻意, 并逐渐欣赏由菜名带来的美感, 最终使它完全融入英语文化中。再 以腊八粥为例, 每当农历十二月初八, 民间至今流传着煮“腊八粥”的习俗。《燕京岁时记》中有载:“腊八粥者, 用黄米、白米、红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 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葡萄以作点染。切不可用莲子、扁豆、薏米、桂圆, 用则伤味。每至腊七日, 则剥果涤器, 终夜经营, 至天明时则粥熟矣。除祀先供佛外, 分馈亲友, 不得过午。用红枣、桃仁等制成狮子、小儿等类, 以见巧思。”为什么要煮腊八粥?一般认为这是从“腊祭”而来。农历十二月为腊月, 初八是腊日, 是腊祭的日子。腊月时秋收已过, 处于农闲, 过去人们就去打猎, 用猎得的禽兽用来祭祀祖先敬奉神灵, 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故称“腊祭”。这一日所煮的粥, 也就称为“腊八粥”了。[12]可译为“Laba Porridge——rice porridge with nuts and dried fruit eaten on the eighth day of the twelfth lunar month”, 表现其丰富的文化信息。

又如:佛跳墙, 佛跳墙即“满坛香”, 又名“福寿全”, 是福州传统名菜, 其来源有多种说法。一说是唐朝的高僧玄荃, 在往福建少林寺途中, 传经路过“闽都”福州, 夜宿旅店, 正好隔墙贵官家以“满坛香”宴奉宾客, 高僧嗅之垂涎三尺, 顿弃佛门多年修行, 跳墙而入一享“满坛香”。“佛跳墙”即因此而得名。另有一说为聚春园菜馆老板郑春发研创。清朝时, 福州一官员宴请高官, 令内眷亲自主厨, 用绍兴酒坛装鸡、鸭、羊肉、猪肚、鸽蛋及海产品等十多种原、辅料, 煨制而成, 取名福寿全。高官尝后, 赞不绝口。后来, 衙厨郑春发学成烹制此菜方法后加以改进, 到郑春发开设“聚春园”菜馆时, 即以此菜轰动榕城。有文人作诗:“坛启荤香飘四邻, 佛闻弃禅跳墙来”。从此即改名为佛跳墙。[13]若逐字逐意翻译“Buddha Jumped the Wall”, 不符合外国人的语言习惯, 很难为他们所接受。采用意译解释法, 即Buddha Jumped the Wall for Luring by its Smell——Assorted Meat and Vegetables Invented in Qing Dynasty.[14]很好的传递这道菜的文化内涵。

2.意译加注释加图片说明法。 以盛行于苏、鲁、豫、皖地区的名菜“霸王别姬”为例, 此菜是甲鱼和乌鸡放一起炖烧而成, 若直接译为“King’s Parting from his Beloved Woman”外国人必然不知所云, 若仅仅译成简短的一句话:“Broiled Chicken Cutlets with Turtle”.一只甲鱼和一只鸡怎能道出西楚霸王项羽与虞姬凄美的爱情故事?这时就需要用“意译+注释+图片说明”的方法, 即列出“霸王别姬”菜肴的图片和翻译 (“Broiled Chicken Cutlets with Turtle”) , 再用字体稍小的英文写出此道菜名的来历Note:In China, chicken and concubine are homophones. In this dish, turtle was described as over lord. There was a historical legend a bout the dish. In 202BC, the King of Western Chu was besieged by Liubang. He wanted to break through from the environment, but could not bear to leave Yu, one of his favorite wives. In order to avoid further troubles of Chu, Yu committed suicide.[15]

二、注意的问题

华人华侨在世界各地传播中华饮食文化, 他们在国外所使用的英译菜谱都已广为流传, 其中一些译名翻译的不太准确, 但经过长时间的实践与运用后, 得到外国人的认可, 固定下来, 不再变更。对于这些已经约定俗成的译法, 可以借鉴过来, 不必另外再译, 以免造成混淆。比如闻名遐迩、享誉世界的“狗不理”包子, 是天津的百年金牌老字号, 是中华饮食文化的典范之作。其英译“Dog-won’t-leave”为三个英文单词, 正好对应原菜名的三个汉字, 且“Dog-won’t-leave”字面意思是“狗都不愿离开”, 正好暗示了包子之鲜香美味, 以至于连狗都不想离去。16此翻译很好地表达出“狗不理”包子这家百年老字店深厚的文化内涵。

三、结语

3.英文翻译论文 篇三

关键词:译名,翻译症,翻译腔,翻译体

一 引言

《上海翻译》2006年第4期曾刊载王宏的文章《Translation Studies 能否一词两译——质疑“国外翻译研究丛书”书名翻译》,对“Translation Studies”译名问题提出商榷,这反映出国内学术界长期存在的译名混乱问题,其实类似情况又何止此一例。笔者不揣浅陋,在参阅中外学者研究成果及各种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试图对translationese的汉语译名予以规范,以求教于学术界同人。

二 西方学者translationese研究概述

在西方学者中,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在其著作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中最先对translationese一词进行了界定和讨论。 就此国内许多研究者,如范仲英认为translationese是奈达为了描述某种翻译现象而专门造的词[1]。英国翻译

理论家彼得•纽马克在其著作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中对translationese一词也有所提及。Translationese在西方辞书中涉及更少。笔者查遍手头资

料,发现只有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收录了translationese词条,并将其定义为 “A general pejorative term used to refer to TL usage which because of its obvious reliance on features of SL is perceived as unnatural, impenetrable or even comical.” [2](“通常来说是一个贬义术语,用来指因明显依赖源语的语言特色而让人觉得不自然,费解甚至可笑的目标语用法。”[3])

三 国内学者translationese研究概述

国内诸多学者对translationese都有所论及。范仲英在其著作《实用翻译教程》中首次提到translationese,在第九章范先生以翻译症为题对这一现象作了介绍,但范先生却认可translation syndrome为“翻译症”的对等翻译。随后,刘宓庆在其两本著作《当代翻译理论》和《文体与翻译》中都提及translationese,均将之视为“翻译体”的对等翻译。刘先生认为“翻译体”(translationese)带有贬义,它应该是指带有“不是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翻译色彩的译文[4]。王治奎在其著作《大学英汉翻译教程》的第八章以力戒“翻译体”为题对翻译体现象作了介绍,王先生认为“翻译体(translationese)”是指“我国翻译作品中存在的语言文字非规范化运用问题”,并且认为translationese和translatorese均为“翻译体”的对等翻译[5]。吕俊在《英汉翻译教程》中以“翻译腔”的功与过为题对translationese作了一分为二的介绍:“翻译腔”破坏了译入语的风格,但在表达方法的引进、新词语的译介、语言表达形式的改革等方面的确起过不容低估的历史作用[6]。孙致礼倾向于将translationese译为“翻译症”,并在《新编英汉翻译教程》中开辟专章分析了“翻译症”的症状表现。孙先生认为带有“翻译症”的译文其危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语言不顺,既违背了汉语语言的规范,又败坏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语言不通,往往让读者不知所云,甚至把读者引向歧路),诊断出四条病因(照搬英汉词典的释义,照搬原文的功能词,照搬原文的语序,照搬原文的表达方式),并提出克服“翻译症”需要解决好的四个环节(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语汇问题,句法问题,认真做好审校)[7]。

和西方辞书相比,国内多部辞书对translationese都有所收录。在林煌天主编的《中国翻译词典》中,translationese以“翻译体”的条目形式出现,但林先生却将该词定义为:“翻译体,又称翻译腔或翻译症……”[8]孙迎春在《汉英双向翻译学语林》的汉英术语对照部分将“翻译体”译为 translationese,在英汉术语对照部分把translationese译为“翻译体,翻译腔,翻译术语” [9]。谭载喜主译的《翻译研究词典》亦将translationese翻译为“翻译体”。方梦之编著的《译学词典》将“翻译症”视为 translationese的对等翻译,并认为:“翻译症,主要特征为文笔拙劣,即译出来的东西不自然、不流畅、生硬、晦涩、难懂、费解,甚至不知所云。这种‘症状’往往并不是由于译者文化水平低、写作能力差而产生,而是由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受原文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和束缚,使译文不符合译文语言的表达习惯。”[10] 陆谷孙编著的《英汉大词典》将translationese翻译为“翻译症”,并解释为“(表达不流畅、不地道的)翻译文体,翻译腔;佶屈聱牙的翻译语言” [11]。

此外,笔者利用中国知网对translationese在国内学术论文中使用的情况进行了检索,发现有15篇文章其篇名、摘要及关键词将translationese视为“翻译腔”的对等翻译,11篇文章将其视为“翻译症”的对等翻译,7篇文章将其视为“翻译体”的对等翻译。针对translationese的汉语译名,国内学术界似乎各执一词,由此产生了译名混乱问题:translationese到底应该翻译成“翻译体”“翻译腔”还是“翻译症”,抑或三者皆可?

四 translationese译名辨析

其实在笔者著此文之前已经有学者注意到translationese的译名不统一现象,如孙致礼在《新编英汉翻译教程》中就指出:“这种翻译语言,有人称翻译体(或译文体),有人称翻译腔,有人称翻译症。三个名称之间是否存在一定差异,比如说‘体’、‘腔’、‘症’是否有个变态程度之差异,似乎还可以探讨,但本书不准备做这种‘节外生枝’的事,只想选择‘翻译腔’一词……”下面笔者拟以上述研究成果为基础,“做这种‘节外生枝’的事”,尝试对translationese的汉语译名予以规范。

先区分一下“翻译症”和“翻译体”。“翻译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译文中不符合译语规范的语言表达形式,其“病因”是过分拘泥于原文形式,不懂变通,患有“翻译症”的译文意思并没译错,译文读者勉强也能理解,只是表达不地道、生硬、别扭,甚至滑稽[12]。相比较而言,“翻译体”有其自身独特的“美学品格”,它使得原文中一些新奇的语言表达方式得以保留,这些表达方式反映了异域的思维模式和风土人情,可以丰富本民族的语言,因此在一定时期内有它存在的价值[13]。

“翻译腔”和“翻译症”是一回事吗?二者又有何区别?“翻译腔”属于中性词,它客观地描述了一种不符合译语表达习惯的翻译现象,有“翻译腔”的译文并不影响读者的理解,不过翻译味浓一些而已。比如说一个人讲话“洋腔洋调”的,但对理解他的话并不造成多大影响,最多也只是一时的不适应;而“翻译症”其影响程度要重得多,此种“病症”当然需要尽快“诊治”,否则必然侵蚀目标语,撼动其根基。

那么“翻译体”是否如孙致礼所见,等同于“译文体”?香港学者金圣华认为:“‘译文体’是……一种不中不西、非驴非马、似通非通、佶屈聱牙的表达方式;一种大家看来碍眼、听来迍耳、说来拗口,却又乐此不疲,以为非如此不足以表示自己前卫先进的流行文体。”[14]故此“译文体”类似于笔者上文提及之“翻译症”,此种“流行文体”当及时接受“救治”,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当尽量避免之。

最后回到translationese的汉语译名问题上。综合分析西方辞书的定义,可知translationese通常用来描述某种由于明显依赖源语的语言特色而形成的目标语用法,也就是说,它并不会影响到读者对译文的理解,仅仅使其觉得不自然、费解甚至可笑而已。故翻译为“翻译症”有用词过重之嫌(况且“翻译症”有其对等语翻译形式translation syndrome);而翻译成“翻译体”亦有不妥之处,正如相关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翻译体”有其积极作用,这层意义是translationese所不曾包含的;而“翻译腔”代表着一种因不符合译语表达习惯而有失自然、不够流畅的译文风格,符合translationese的英语释义,是translationese最贴切的汉语译名。

参 考 文 献

[1]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98-109.

[2]Shuttleworth, Mark& Cowie, Moria.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 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 1997: 187-188.

[3]谭载喜.翻译研究词典.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254-255.

[4]刘宓庆.文体与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590.

[5]王治奎.大学英汉翻译教程.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174-184.

[6]吕俊.英汉翻译教程.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316-318.

[7]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95-103.

[8]林煌天.中国翻译词典.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184-185.

[9]孙迎春.汉英双向翻译学语林.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27-28,261-262.

[10]方梦之.译学词典.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26.

[11]陆谷孙.英汉大词典.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2013.

[12]赵尚.硬币的两面——译本文体的是非功过. 宜宾学院学报,2007(10):101-103.

[13]冯兴石.文化翻译中的“翻译体” 现象.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6):95-96.

[14]顾炎斌.难为筑桥人——金圣华教授翻译甘苦谈[EB/OL].http://season.ouc.edu.cn/news/xyxw/200704/1999.html.

杨普习: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外国语学院,257061 

刘典忠: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外国语学院,257061

4.机械英文翻译 篇四

Cutting tool design Physics of metal-cutting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by which we must examine all other elements of cutting tool design.We have workpiece materials from a very soft, buttery consistency to very hard and shear resistant.Each of the workpiece materials must be handled by itself;the amount of broad information that is applicable to each workpiece material is reduced as the distinctions between workpiece characteristics increase.Not only is there a vast diversity of workpiece materials, but there is also a variety of shapes of tools and tool compositions.The tool designer must match the many variables to provide the best possible cutting geometry.There was a day when trial and error was normal for this decision, but today, with the ever-increasing variety of tools, trial and error is far too expensive.The designer must develop expertise in applying date and making comparisons on the basis of the experience of others.For example: tool manufactures and material salesmen will have figures their companies have developed.The figures are meant to be guidelines;however, a careful examination of the literature available will provide an excellent place from which to start, and be must cheaper than trial and error.Material removal by machining involves interaction of five elements: the cutting tool, the toolholding and guiding device, the workholder, the workpiece, and the machine.The cutting tool may have a single cutting edge or may have many cutting edges.It may be designed for linear or rotary motion.The geometry of the cutting tool depends upon its intended function.The toolholding device may or may not be used for guiding or locating.Toolholder selection is governed by tool design and intended function.The physical composition of the workpiece greatly influences the selection of the machining method, the tool composition and geometry, the rate of material removal.The intended shape of the workpiece influences the selection of the machining method and the choice of linear or rotary tool travel.The composition and geometry of the workpiece to a great extent determines the workholder requirements.Workholder selection also depends upon forces produced by the tool on the workpiece.Tool guidance may be incorporated into the workholding function.Successful design of tools for the material removal processes requires, above all, a 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cutting tool function and geometry.This knowledge will enable the designer to specify the correct tool for a given task.The tool, in turn, will govern the selection of toolholding and guidance methods.Tool forces govern selection of the workholding device.Although the process involves interaction of the five elements, everything begins with and is based on what happens at the point of contact between the workpiece and cutting tool.The primary method of imparting form and dimension to a workpiece is the removal of material by the use of edged cutting tools.An oversize mass is literally carved to its intended shape.The removal of material from a workpiece is termed generation of form by machining, or simply machining.Form and dimension may also be achieved by a number of alternative processes such as hot or cold extrusion, sand casting, die casting, and precision casting.Sheet metal can be formed or drawn by the application of pressure.In addition to machining, metal removal can be accomplished by chemical or electrical methods.A great variety of workpiece may be produced without resorting to a machining operation.Economic considerations, however, usually dictate form generation by machining either as the complete process or in conjunction with another process.Cutting tools are designed with sharp edges to minimize rubbing contact between the tool and workpiece.Variations in the shapes of the cutting tool influence tool life, surface finish of the workpiece, and the amount of force required to shear a chip from the parent metal.The various angles on a tool compose what is often termed tool geometry.The tool signature or nomenclature is a sequence of alpha and numeric characters representing the various angles, signification dimensions, special features, and the size of the nose radius.This method of identification has been standardized by the 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 for carbide and for high speed steel.

5.英文翻译 篇五

密西根理工大学6挡机械自动变速器的开发

摘要

本次报告针对一款使用了密四根理工大学 挑战X 技术的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描述了其自动变速控制系统的开发过程,机械自动变速器AMT能够得以发展,是由于它在具备了与自动变速器等效燃油效率的同时还消除了液力变矩器和和液压泵的损失。这份报告说明了循环模型,这个初步被证明的概念的发展过程。此外,它还描述了控制策略和传动硬件模型的开发。在开始设计之前要对AMT进行基础的研究。车身系统采用simulink块组装,在对框架进行验证之后,完成对硬件的选择和原型的建立。这份报告详细描述了一款使用AMT的并联式混合动力电动车实现从概念到原型的复杂过程。说明

变速器是汽车的最重要的部件之一,因为它对汽车各方面的表现和燃油经济性有重大影响。自动和手动变速箱都有其各自的优点,也都有其各自的缺点。机械自动变速器(AMT)综合了手动和自动变速器的主要优势,因其良好的自动性,高效性和燃油经济性而得到广泛使用。通过运用AMT技术,车辆从0到60mph的加速更快,燃油经济性更好,因为它能方便控制变速系统的模式,增加其在较高效率工作的时间,同时减少了常见自动变速器的传动损失。本文将阐述一款采用MTU Challenge X技术的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这种车以福特6速变速箱为基础,采用了从研究到完整工作模型的设计步骤。研究

为了发展AMT模式,要求AMT必须实现量产。要想正确认识到这项新技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那么AMT需采用MTU提出的发展路径。为了实现6挡变速的要求,实验和软件上要浪费一段时间。概念的建立要在研究完成的基础上实现。

AMT现状

业界很早就开始研究AMT,据查最早的模型是1950年梅塞德斯发明的自动离合器。当操作者触及操纵杆时,自动离合器的控制电路就被关闭。它的启动方法跟正常离合器非常相似,但其主缸采用的是真空缸体,非常类似今天的许多车辆辅助制动器。

当操纵者长时间没有接触操纵杆时,离合器处于闭合状态。这种先进的控制和执行模式可以完全自动化,并且被证明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潜在设计。

使用AMT的汽车越来越多,包括宝马5,梅赛德斯6,阿尔法罗密欧156,排量3L的大众路波,以及最近发布的奥迪A4。而且许多人还在不断扩大其市场,但是并非所有技术都可以实现完全自动化。对于宝马和奔驰,驾驶者可以选择全自动或者是仅离合器自动的模式,传动系统大多采用电动或液压系统,液压传动响应较快,但是效率不高。越来越多简单的设计中采用手动变速器改装的执行机构。我们的研究表明AMT的发展不需要重新设计一款变速器,而且,AMT也有一些缺点,比如在传动过程中产生的振动会降低汽车的平顺性和动力性。引起不适的主要原因是离合器在结合与分离的过程中会对驾驶者产生很大的冲击。动力损失和任何采用手动变速器的汽车相似,值得注意的是较长时间的换挡时间会导致加速缓慢。

传动要求

此外,关于传动和控制方面的一些要求必须基于对现有车辆的研究之上加以确定。首先,动力总成分析系统通过参考模型确定一些换挡参数,下图显示了离合器在不同时间下的工作位置。此图是用来确定一个采用手动变速器的汽车的换挡时间的。

由于上述给出的数字不太准确,确切的数字需要根据实际的换挡时间来确定。为了实现这一点,一些5挡手动变速器的车辆包括齿轮的换挡时间都采用了平均统计的方法,下表反映了测试结果。还有,必须确定连杆机构实时作用给齿轮的扭矩包括主气缸的压力。两个连杆要求必须使用2.3N·m的旋转扭矩,升降杆在每个位置升起约0.22英寸并且旋转约21度。杠杆的位置标记在图上,整个研究过程最后要测试的是离合器的主缸,主缸需要用3500Kpa的压力驱动直径3/4英寸的副缸。研究结论是根据现有AMT和传动参数推导得出的,没有一定的研究水平是无法得出原始概念的。

初级概念

研究完成之后需要完善一下这个初级概念。这个概念在满足换挡参数的前提下发展成为一个很容易建立的简单设计方案。AMT设计主要有三个要点:离合器采用人工驱动;齿轮换挡系统和控制系统加以改进;经过集体讨论和最后决定之后完成初级概念的确定,建立原型。

离合器驱动

离合器驱动大约有两种方式,第一种采用伺服阀的液压泵来替代离合器主缸,但是人们发现这需要使用复杂沉重的液压泵,而且要全天候运行。这不是一种高效的选择方法,但是我们可以考虑使用现有的动力转向泵,可是AMT是使用电动助力转向而不是液压转向,这就需要改变整个汽车的动力转向系统。

第二种可能方案是使用电子线性执行系统驱动主缸。这种方法使用电子线性控制系统取代了驾驶员的双脚,据研究,根据速度和载荷要求建立一个合适的运动模型,执行机构必须在潮湿的环境中使用,同时必须具备自动反馈机制。下面这张图反映了一个离合器执行机构的简单工作模式,可以很容易建立最后的模型,使它成为最好的离合器驱动装置。

齿轮驱动

6.英文翻译材料 篇六

———基于工业工程理论

严化川

(东南大学,江苏南京210000,中信银行南京分行,江苏南京210000)

摘要:每个企业都是一个复杂的、有生命力和连续变化的“社会—技术”系统。系统本身与周围环境有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在公司进行财务活动的过程当中,最为典型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便是现金的交换。现金的流动带动了公司相关的供应链和价值链的正常运转。公司的筹资、投资和股利分配三大理财活动构成企业现金交换的完整过程。作为企业融资的主要提供者的商业银行,面对为数众多的数额巨大的资金需求者,深刻感到单纯以企业个体信誉或对企业状况的主观判断和经验估测作为贷款的依据,必然身陷泥潭,血本无归。因此债权人(商业银行)必须对企业经营业绩进行自主的评价。本文基于工业工程理论,对债权人(商业银行)视角的企业经营业绩评价体系设计框架进行浅析,以期基于此框架所设计的企业经营业绩评价体系能够帮助债权人实现维护自身利益的目标。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09)08-71-0

3企业业绩的测试、评价与改进,是组织系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企业融资的主要提供者的商业银行,面对为数众多的数额巨大的资金需求者,深刻感到单纯以企业个体信誉或对企业状况的主观判断和经验估测作为贷款的依据,必然身陷泥潭,血本无归。因此债权人(商业银行)必须对企业经营业绩进行自主的评价,并且作为企业业绩的评价主体,必须基于自己的视角构建企业经营业绩评价体系,以满足自身对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需求。

基于债权人视角的企业经营业绩评价体系的框架结构应当由评价理念、评价程序、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共同构成,它是商业银行以防范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为目标的内控制度的重要环节。

一、确立正确的评价理念

管理首先是一种理念,管理的实践是一项系统工程,管理是在一定的理念指导下为了实现现实目标的系统工程。

评价理念是指导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基本原则,是整个评价体系运行的前提。根据工业工程的基本原理,我们应当确立系统变异的观点,从全局 整体系统思考的观点,以及价值定向的观点。

(一)系统或过程/流程变异的观点

分析和掌握系统或过程/流程变异的观点是工业工程建立有效的测量系统的重要出发点。

设计企业经营业绩评价体系,需要考虑组织背景对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影响。这里所说的组织背景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包括外部环境、技术、组织战略、组织结构、规模、文化等变量。

工业工程理论提出:企业是一个复杂的,有生命,连续变化,“今天和昨天不一样”的大系统,具有时变的动态特征。近些年来,经济全球化使企业变得更加复杂化和动态化,企业面对市场变化、竞争规则、经济、市场和资源条件都同已有的经验极不同,企业面临着日益增大的商务风险,并且这种风险还处在不断变化当中。

因而在设计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时,我们必须按照工业工程所指出的那样,利用数据统计方法和量化分析掌握系统或过程/流程的变异,了解变异的本质,并对之实施管理控制。鉴于了解工作性能/业绩方面统计思考起着更加关键的作用,我们应当按照以下要点进行统计思考:

1、所有的工作都是相互关联的过程或流程的一部分。

2、变化(变异或变差)总是存在于每个过程/流程中。

3、85%以上的问题是过程流程变化造成的。

4、过程决策必须建立在合适的过程数据基础上。

(二)从全局/整体进行系统思考的观点

工业工程遵循系统论与系统工程与分析的观点,处理任何问题都必须从全局/整体、全过程、全寿命的角度进行调查、测试、研究、分析、评价与决策,按全潜力发挥为准绳,匹配、整合、系统地集成规划、实施与测评。

从全局/整体进行系统思考的观点,就是指设计企业经营业绩评价体系时,不仅需要注意系统要素的完整性,而且要注意系统要素之间的关联性。一切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的,系统是一个整体,有一定的运行环境和一定的寿命期。工业工程理论指出:系统是由相互关联的功能实体组成的,构成系统的组元是相互关联与相互作用的,形成协同机制支配下的自组织整体。基于债权人视角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理念,评价程序方法和评价指标等基本要素,如果系统要素不完整,缺少任何一个基本要素都可能影响评价系统实施的效果和效率,如果要素之间不协调,甚至矛盾,那么也会限制业绩评价系统作用的有效发挥。

因此,我们必须按照工业工程的观点,在组织业绩测量系统的设计与运行时抓住系统的改进和优化,使组织系统整体达到更好的业绩。

(三)价值定向的观点

工程活动是价值定向的,在工程活动中的人———物关系主要是价值关系。评价工程活动的标准是价值标准。

一个系统是有‘目的’的。公司治理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告诉我们,经济价值是由这样一些人创造的,这些人自愿聚集在一起,通过合作来改善各自的现状。债权人作为利益相关者,首先应当是具有自我利益保护动机的现实社会主体,其不仅应与企业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利益关系,而且应具有自我利益保护的愿望和诉求。

商业银行基于债权人视角的企业经营业绩评价体系理所当然地应当以实现债权人的价值目的为标尺。我们在建立企业经营业绩评价体系时,无论是评价指标的选择还是评价方法的确定,都要从债权人的利益角度出发去设计,以衡量债权人价值实现为导向。工业工程关于企业的目的不再只是“为老板赚钱”,而是“使受益者完全满意”(TSS,Total Stakenolder Satisfaction)。为了达到TSS,企业的目标是“将来同现在一样赚钱”,以净利润、投资回报率、现金流三个指标度量企业业绩,用产销量、库存和运行费用测度企业的运作,以“产销量最大化,库存与运行费用最小化”作为优化企业运作的目标判据的论述,已经让我们找到了企业目标与债权人利益的契合点。

构建符合债权人利益和需求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并且通过这种评价影响企业的业绩结果。从而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以及企业的“资源依赖”。根据一个组织依赖收益相关者的程度取决于特殊资源对组织的重要性,以及掌握资源的人对资源的垄断程度,乃至这些人对资源的分配的决定权的原理,促使企业组织对债权人利益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重视。促进企业管理真正“使受益者完全满意”。从而达到保障债权人利益的目标。

二、设计科学的评价程序和方法

商业银行对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方法在实施时通常都是以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报告为主要的信息来源进行财务分析。究竟应当怎样进行财务分析,在财务分析中又应该怎样注意什么问题,工业工程关于组织系统业绩/性能的测定的有关论述给我们指明了一条科学的路径。工业工程理论指出:一个组织的管理系统可以由三个要素组成,即:谁进行管理,管理什么,和如何实现管理。循着这条路径,我们可以按照以下程序和方法对企业经营业绩进行分析。

(一)系统了解企业的会计政策

工业工程理论精辟地指出:“业绩测定与会计方法相关”。企业会计方法是由企业的会计政策决定的。所谓会计政策,是指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和编制会计报表时所采用的具体原则、方法和程序。进一步说,企业的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对会计原则以及报告的原则和程序的决策。

会计准则的实施,企业经理人员有了相当大的选择会计程序的权力。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益驱动甚至个人偏好等原因,这种权力甚至存在滥用的可能,因而使得对于企业会计政策及其变更的了解更加成为必要。

会计变动与企业风险的变化密切相关。不同的会计人员从相同的事实中得到并提供不同的会计数据,其理由是会计人员可自由地在一套会计程序中作出选择,并且不得不进行主观估计(如折旧)。

由此可见,进行财务分析的前提就是系统地了解企业的会计政策,构成这些会计政策的会计程序和方法,以及会计程序的差异、会计程序的变动以及会计政策变更的理由,并且密切注意有关会计程序的使用和它对收益的影响。

(二)努力跟踪企业的会计循环,为财务分析提供真实的依据

当我们了解了企业采用的全部重大会计政策,以及企业会计处理方法的变更情况、变更原因及其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之后,为要正确地进行财务分析,我们还必须努力跟踪企业的会计循环。

会计信息的产生过程是一个输入———输出系统。会计信息生产过程可以看成将输入(I)、转换/变换(T)成输出(O)的系统。其输入包括原始资料数据,输出包括会计报表及其相关信息,变换可以通过会计核算来实现。

这一过程用会计术语来表达就是“会计循环”。会计循环是指企业在每一会计期间由分析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凭证开始、经过记帐、试算、调整、结算至决算报表的全部会计过程。我们只有跟踪企业的会计循环,对于跟踪检查中发现的数据失真,不论是无意间的技术性错误,抑或是精心筹划的编造,都应予以调整,以使提供进行财务分析的会计数据达到计算上正确合理,含义上科学规范这种完全意义上的真实。

跟踪检查的主要目标应当归结到企业的财务状况特别是资金状况上。财务状况是经营状况的综合反映,资金状况是财务状况的直接反映。可对企业生产经营中的资金、成本、盈利这几个方面总括起来进行统一评价,现金流转所体现的企业的变现能力与偿债能力,是企业流动性强弱的的基本构成要素。

企业的流动性依赖于符合要求的现金流转。没有流动性的企业是没有活力的、甚至要倒闭的企业。

基于上述理解基础上经过跟踪与检查的会计信息才是进行财务分析有用的信息。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跟踪和检查,当然常常可以通过社会审计来进行。但是,如果仅仅依存于企业公布的财务报表,仅仅将分析的范围局限在外部,那我们分析的结果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公布报表所包含的资料的数量和质量的制约,分析的结果将完全取决于报表的可靠性,而这样做的结果,已经为许多事实证明往往是很不可靠的。

因此按照银行信用风险的管理包括的贷款风险管理,审贷分离,贷后管理,贷款稽核等相关的要求,深入实际进行调查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三)在联系中研究财务指标

工业工程理论指出:构成系统的组元是相互关联与相互作用的,形成协同机制支配下的自组织整体。企业的经营活动是相互联系错综复杂的,各评价指标之间存在着逻辑关系、因果关系与行为关系等,必须在联系中研究财务指标,把各种财务指标有机地联系起来,科学地进行财务分析。

事实表明,在财务分析中,任何一项财务比率都不足以判断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只有分析了一组比率,才能作出合理的判断。而对一个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综合评价,则更需要从多重角度进行。

同时,在会计核算中,即使企业已经力求会计核算的准确性,但是由于有些经济业务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因而需要根据经验判断作出估计,这就使得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常常具有近似的性质。因此对于企业经营业绩与财务状况的认识,还需要在生动活泼的经济实践中寻找答案。

工业工程理论提出:当代不断爆出的公司丑闻都和测量业绩的数据相关,所以必须保证测量业绩的可靠性。测量系统与数据的清晰度(能见度)已经成为增强辨识的测量系统的关键组元。时间和质量不再是组织业绩/性能的唯一指标,在今天,业绩/性能应该扩展为:效率、效益、生产率、财务业绩、工作寿命质量、顾客满意和革新等。显而易见,对于企业经营业绩的评价并不能仅仅局限

在进行财务分析的范围内。

(四)坚持综合评价,实现评价多维化

在我们重点研究了业绩评价的财务会计方法以后,我们还必须强调指出,评价企业业绩仅靠财务会计信息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准确全面的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我们还必须掌握和分析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客户、质量管理、职工、综合社会贡献等方面的信息,并相应地设计诸如领导者素质,基础管理水平,市场占有率与客户满意度,行业发展状况及企业地位,企业经济前景,环保等方面的非财务指标,构成一个包含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多维的评价指标体系,实行“评价多维化”。采用多维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将可以避免管理者因为推崇一个评价指标而忽视其他指标包含的信息。研究表明,非财务指标能够提供关于贷款人行为的财务指标以外的增量信息,从而可以更准确客观地评价企业经营业绩(例如,客户满意度指标与公司未来的财务业绩显著正相关,等等)。既然评价企业业绩的指标体系是由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所组成,因而我们除了采用财务分析方法之外,还必须系统地采用统计分析和业务分析的方法,以及其他工程技术的社会调查的方法。为从生动活泼的经济实践中去对企业业绩作出客观综合的评价,我们尤其要重视工业工程有关方法改进的工具———提问技术的运用。从工业工程的角度看,提问技术是指通过实际调查,发现问题,研究与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点/或系统解决方案的技术和方法。它包括,选择被调查的对象的规则,向被调查对象提问问题的内容,提问的步骤与程序,问题设计,调查结果的处理与分析等,它是一门工业工学科的特有的技术方法。

我们应当抓住企业组织业绩中质量、工作寿命质量、效益、革新、可获利性等关键因素,按照工业工程有关工作设计与组织业绩测量的方法,与业绩评价的财务会计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评价方法体系,以全面有效地实现我们的评价企业业绩的目标。

三、设计与选择恰当的指标与指标组合基于债权人视角的企业业绩评价的指标体系是由若干指标并且将这些指标分别按照它们各自的性质特征组合成多个指标组加以构成的。

工业工程认为,一个系统是有“目的”的,且可以有一个或多个目的。设计的困难在于是多目标的(包括经济、技术、管理、政治、社区、环境与社会等的目标)动态优化或近优化。因此我们在设计选用评价指标时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经济体,为了实现对其业绩的多因素、多角度评价,业绩评价方法体系应选择多项评价指标进行定量与定性两方面的分析判断。为了全面、准确地评价企业业绩,不仅要考虑物质层面,也要考虑精神层面,不仅要考虑定量的财务指标,而且要考虑定性的非财务指标。

2、财务状况是企业全部生产经营动态和静态的货币反映,包括所有资产、负债、资本、损益的增减变化情况和结果。上述范围内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化都会在另一相关方面显示出来,甚至引起连锁反应,如果某一方面的变化多次重复发生,就会引起企业财务状况发生重大的(良性或恶性的)变化。指标的设计与选择应从资产结构、循环速度、增值能力和筹资方式等多角度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加以全面的反映。

3、现金流是连接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之间、各项资产之间、资产与权益之间的纽带,是企业生存的命脉,发展的血液。现金流指标相对于资产、成本费用、利润等更客观更科学更能综合反映管理活动和财务管理的成效。信用这种经济活动的基本特征是偿还性。它的运动过程是借债还债的统一。现代公司制的有限责任制度是和债务偿还原则密不可分的。契约,尤其是债务及其它付现契约的履行,这是流动性概念的实质所在。因此基于债权人(商业银行)视角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尤其要突出企业偿债能力和现金流动状况的指标。

4、工业工程强调,一切事物是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的。因此,我们评价一个企业的经营业绩,必须把这个企业置于它所处的经营环境和行业之中,从企业所运营行业的相对增长状况、企业相对于行业的增长状况,反映行业竞争环境的供求状况,产品替代性,行业壁垒等方面设计与选择指标,以反映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及其效果。

7.英文翻译论文 篇七

关键词:功能理论,实用性转向,翻译能力

1、前言

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功能翻译理论在非文学领域显示出“较大的灵活性、较高的科学性和易操作性。” (方梦之, 2004:2 9) 国内近些年来, 也有不少学者就其对非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撰写了论文和著作。最为系统的当属贾文波的著作《应用翻译功能论》, 该书系统地探讨了不同类型功能文本的翻译策略、方法和技巧, 为应用文翻译提供了指导性意见。那么, 正在蓬勃发展的翻译教学是否也能从中获得些启示呢?

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 使得翻译教学的内容、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顺应社会对人才实用性和文本实用性的要求, 翻译教学开始转向了以满足翻译市场需求、培养学生翻译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模式。面对翻译教学的这种实用性转向, 克里斯蒂安·诺德 (Christiane Nord) 在其《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一书中就提到了该理论与译者培训的关系, 但在国内还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旨在以功能翻译理论为切入点, 探讨翻译教学中分析文本功能、选择翻译策略、注重翻译过程与培养学生翻译能力之间的关系。

2、现代翻译教学的发展趋势

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要求翻译教学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 使翻译更为全面地参与语言的社会功能, 当今的翻译教学日渐呈现以下的发展趋势:

2.1 教学观念的变化:课堂、校园→社会、市场

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巨大的就业压力对应用型人才提出了迫切的要求。翻译教学应当放眼于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的需要, 要具有前瞻性和预测性 (刘宓庆, 2003:18) , 要从社会和市场的发展中汲取动力。

2.2 教学内容的变化:以文学翻译为主→以应用文翻译为主

传统翻译教学多选取文学作品作为素材, 如今, 文学翻译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许多领域都要求译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或是具备利用各种翻译资源获取所需学科知识的能力 (王湘玲, 毕慧敏, 2008:53) 。因此, 翻译教学素材也逐渐转向科技、经济、贸易、旅游等各个领域的应用翻译。

2.3 教学模式的变化:

2.3.1 教师为中心→学生为中心

传统翻译教学一般都会采用较单一的教学步骤, 即:学生完成练习, 教师给出参考译文, 结合译文讲解技巧。这种教学方式忽略了翻译最重要的特点:翻译往往并不具有唯一正确的译文。现代翻译教学则将这一传统模式进行颠覆。课堂的主体是学生, 教学应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教师不再提供唯一的参考答案, 而是与学生共同探讨, 必要时给出一定的指导性意见。

2.3.2 重翻译结果→重翻译过程

如上所述, 传统翻译教学只关注最终译文的产出, 忽略了翻译过程。学生翻译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 依赖于教师给出的译文, 对自己的思维缺乏理性分析。现代翻译教学注重在翻译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 采用多种教学形式, 让学生对自我的思维过程和产出的译文进行分析、总结, 使感性认识提升至理性认识。同时通过加强翻译过程, 翻译结果也必将得以改善。

3、功能翻译理论与翻译能力的培养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能力的培养而非语言的熟练程度。 (A feature common to the functionalist scholars engaged in translator training is……emphasizing the specific nature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 as against language proficiency.) (N o r d, 2 0 0 1:1 4) 诺德提出, 通过事先对源语文本功能与翻译目的的比较分析, 译者才能对翻译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定位, 而后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 (By comparing the Skopos with the source-text functions before starting to translate, translators should be able to locate the problems that will arise in the translating process.They should thus be able to devise a holistic strategy for their solution.) (ibid.)

在翻译教学中可以借鉴赖斯对文本类型的功能特点的划分并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对信息性文本 (i n f o r m a t i v e text) , 如新闻报道、旅游指南等源语文本的翻译, 就应译为“质朴的散文” (plain prose) , 并在必要时将原文意义“显化” (explication) ;对表达性文本 (expressive text) , 如文学作品, 则要求学生在翻译时注重原文的美学价值, 采用“认同法” (i d e n t i f y i n g) , 准确传达出原文的艺术性;对呼唤性文本 (operative text) , 如广告, 则要注重广告接收者的反应, 采用归化译法, 等等 (李长栓, 2004:66) 。在翻译前确定文本功能及翻译目的, 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文本的全面认识, 翻译的目的性增强, 对翻译策略的定位也更准确。

分析文本功能, 选取翻译策略是翻译教学的重要一环。学生的主动性由此得以体现和发挥。如采用小组讨论、师生讨论等形式,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翻译思维过程之中, 同时利用“挑刺”环节, 让学生对译文不断改进。笔者曾尝试让学生用方言 (如兰州话) 翻译一些俚语、黑话, 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也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文本功能与翻译策略的关系。

4、结语

功能翻译理论对文本功能进行了划分, 并对相应的翻译策略进行了归纳, 这就为翻译训练提供了思路。同时, 该理论对非文学类文本的指导作用也为今天注重实用性的翻译教学提供了借鉴。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教学使学生的翻译能力在分析文本功能、选择翻译策略的过程中得以提高, 因此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方梦之.译学辞典[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3]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4]刘宓庆.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5]王湘玲, 毕慧敏.建构基于真实项目的过程教学模式[J].上海翻译.2008 (2) :52-56.

8.英文翻译论文 篇八

【关键词】翻译美学 英文诗歌 版本比对 审美体验

一、引言

翻译作为一种艺术活动与美学有着不解之缘。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美学对翻译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通过《The stolen child》的两个翻译版本,简要研究翻译美学与文学诗歌翻译的关系,探讨翻译美学的不同理解对文学审美的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

本文选择了《The stolen child》的两个译本进行比对,一个是艾梅翻译的《被偷走的孩子》;另一个版本是周英雄版本的《被拐走的孩子》。(关于题目的翻译,将放于内容分析比对之后)。两种版本有很多地方的不同,如果逐字逐句去对比意义并不大,所以笔者挑选了六处对于诗歌意义会产生不同理解的句子进行简要的对比分析。

二、诗文内容的翻译比对探究

1. fairy vats/faery vats. 诗歌中有一句“There weve hid our fairy vats”。艾梅将“fairy vats”译成“魔桶”,而周英雄的版本中翻译成“仙篮”。“fairy vats”出现在诗歌第一节,通过对“fairy vats”的描述为小孩及读者展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不同于我们平时生活的世界。“Fairy”这个词在英语中作名词有仙女的意思,作为形容词它的意思是“魔法、妖法”所以这里艾梅将“fairy vats ”翻译成“魔桶”也并非不可以。当你翻译的诗歌和诗人的原文有所偏差的时候,可能影响整篇文章的意思,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2. worlds more full of weeping than you can understand. 这句话在全诗之中出现了三次,出现频率如此之高是因为它是仙女呼唤孩子来这个世界的话语。叶芝原文是“For the worlds more full of weeping than you can understand.”艾梅将这句翻译为“这世界哭声太多,可你不懂。”周英雄的翻译是“世上哭声遍地,你无从了解。”因为全诗都是仙女试图让孩子安心来到这个世界的一种尝试。因此,翻译者在此不仅要考虑到美学意境的用词,还要注意受众心理的角度,此处呼唤的语气应该更具有煽动性和说服力才更加符合原文作者的心理。

3. trouble is anxious in this sleep. 叶芝诗原文是“While the world is full of troubles,and is anxious in this sleep”,艾梅的翻译是“然而这世界充满了烦恼,睡梦中也挤满了无尽的焦虑”,周英雄的翻译是“然而世上烦恼充斥,睡眠中仍不免焦虑”。对这一句的理解要结合第二点谈到的“For the worlds more full of weeping than you can understand.”前文分析过,翻译为孩子们不懂为更佳,因为这样更能反映他们已经意识到麻烦,可却找不到答案和解决方法的心理,所以“anxious in this sleep”翻译为“睡梦中也挤满了无尽的焦虑”会比较好,且此处的“挤满”是点睛之笔。

4. The solemn-eyes. solemn的本意是庄严,因此艾梅将“The solemn-eyed”翻译为“那个眼神庄严的孩子”,周英雄翻译成“这个眼神凝重的孩子”。诗中原文是“A way with us hes going, the solemn-eyed”,意思为那个要和我们一同离去的孩子,在对孩子的眼神形容上,艾梅使用了solemn的原意“庄严”远不及周英雄所译出的“眼神凝重”。庄严于此处并不恰当,审美特征不明显,也不能准确地表达原文主题。

5. Sing peace into his breast. 诗原文“the kettle on the hob, sing peace into his breast”,艾梅的翻译是“水壶在火炉上的低唱,那些曾安抚他心灵的歌谣”;周英雄的翻译是“炉架上的水壶把谧静唱入他胸膛”。周英雄的翻译明显更具审美意境。由此可见,审美对象(原文作品本身)与审美主体(翻译作者)之间,存在一种可以相互渗透的关系。

三、诗文标题翻译比对

论文最开始提到过,在讨论完诗文的正文内容后再讨论题目的翻译更为合适,更易贴近诗文主题。“stolen”通常我们都认为时被偷走的意思,因此会艾梅的题目《被偷走的孩子》更为精准和规矩;但从翻译美学的审美角度来看,周英雄的《被拐走的孩子》的翻译则更为贴切。因为当你读完整首诗,了解大意后,真的会认为孩子是在被迫的情况下追随仙女离开尘世的吗?仙女使用的手段是一方面指出尘世间充斥烦恼,另一方面展现给孩子看另一个世界的美好。最终孩子选择和仙女手牵手,并不是被迫的结果。

四、总结

两首译本如果细细的对比起来,还会有很多细微的不同,但并不影响整篇诗歌的基调。当阅读完这首诗后,其实诗文的本意是在试图描写一个离开尘世的故事。在每个人心中离开尘世的途径和意义各不相同,因此我们所拥有的选择权也大相径庭。但相似的是,每个人生活在尘世的喧嚣中总会有迷失的时候,千万不要因为一时的诱惑而做出让自己后悔的决定,珍惜我们所拥有的美好,让这些美好成为我们选择留在尘世的动力。

参考文献:

9.英文翻译 篇九

Business Marketing Relationships

Business Marketing Relationships

 The linking of organisations via trading links from raw materials to final sale to consumers

 May involve a network of hundreds of companies  May involve links globally

Nature of Business Networks

 Take place in a relationship

 Affected by previous experiences

 Often development of close ties over time both socially and in dependence

10.英文翻译方法 篇十

2.同义习语借用法——两种语言中有些同义习语无论在内容、形式和色彩上都有相符合,它们不但相同的意思或隐义,面且有相同的或极相似的形象或比喻。翻译时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不妨直载了当地互相借用。比方说汉语中有一句习语是“隔墙有耳“,英语中却有”walls have ears”,两句话字、义两合,无懈可击。我们说“火上加油”,英国人则说”to add fuel to the flame”,两者也完全一样。

3.意译法——有些习语无法直译,也无法找到同义的习语借用,则只好采用意译的方法来对待.例如汉语中的”落花流水”用来表示被打得大败之意,译成英文便是“to be shattered to pieces”。“乌烟瘴气“形容情形混乱不堪,可用“chaos”来表达。

4.省略法—汉语中有一种情况,就是习语中有的是对偶词不达意组,前后含意重复。偶到这种情况时可用省略法来处理,以免产生画蛇添足之感。例如“铜墙铁壁”可译成“wall of bronzl” 已经足够,实在无须说成”wall of copper and iron”.”街谈巷议“在意义上也是重复的,所以译成”street gossip”便可以了。

5.增添法—为了要更清楚地表达原意,有时要结合上下文的需要,在译文中增添一些说明。例如“树倒猢狲散”可译成“Once the tree falls,the monkeys on it will flee helter-skelter,”其中helter-skelter是“慌慌张张”之意,是增添的成分,原文虽无其字而有其义,加了使形象突出,有声有色。

11.英文翻译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交际翻译理论 英文小说翻译 应用方法

翻译是指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其也是将一种相对而言较为陌生的表达方式转换成相对熟悉表达方式的过程,包括语言翻译、文字翻译、图形翻译、符号翻译等。随着人类对文化交流的需求越来越高,小说阅读也成为当前人类互相进行习俗、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等相关内容交流的重要方式。英文小说翻译也成为满足中国当前诸多读者了解英国文学的重要途径。

一、交际翻译理论概述

交际翻译理论来源于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翻译问题探讨》一书。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文学著作翻译盛行,由此也产生了诸多优秀翻译学家。彼得·纽马克正是当时重要的翻译家之一。当时翻译界中对于意译和直译的争论较多,在实际翻译中也存在两派。彼得·纽马克在此基础上对前人的相关翻译理论进行总结和概括,并结合自身翻译经验,于1981年著成《翻译问题探讨》一书,并在其中提出语义翻译理论和交际翻译理论。其中语义翻译理论是指在原文作者的写作中心出发,严格根据作者的写作思想及风格,对原文进行翻译,遵循“忠实性”原则。语义翻译理论也更加注重原文的词语排序及语言表述,需尽可能贴合原著。

而交际翻译理论与语义翻译理论相比,更加注重读者的主观感受,其以读者为中心,更加注重读者的理解状况及心理感受,以求在原著的基础上,为读者呈现原著带给读者的同等阅读效果。在交际翻译理论中,彼得·纽马克认为翻译就是两种语言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其认为翻译中原著精神传达比语义传达更重要。

在上述两种翻译理论提出后,彼得·纽马克又提出了文本类型理论,其主要将文本分为信息型、表达型及呼唤型三类。彼得·纽马克提出不同文本类型需采取不同翻译方法,对于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其翻译的主要目的是向读者传达文本信息,使读者从信息中获得感染,文本的实际表达内容比表达形式更加重要,因此在实际翻译过程中需更加注重文章内容的表达,可不比过于拘泥形式,引起翻译内容晦涩难懂,影响读者阅读感受。因此,这两类文本在翻译时,可采取交际翻译理论。而对于表达型文本,其大多具有较强的学术性,语言的内容和表达形式、风格等更能体现原著作者的中心思想表达,因此在实际翻译过程中需更加注重原著的思想表达,严格按照原著语序、表达形式等进行翻译,这种文本更适合采取语义翻译理论进行翻译。

二、英文小说的翻译流程

1.译前准备。翻译者在实际英文小说翻译前,需做好英文翻译的译前准备,其主要内容包括了解英语小说原著的特点、了解英语小说翻译的相关要求。

英语小说与中文小说一样均具有一定的文体特点。在英文小说中,其特点主要突出在以下几点:语言形象化、语言个性化、修辞格的运用较为广泛、叙事角度较为多样、句式表达形式较为多变等,在实际翻译过程中需先对原著相关文体特点进行了解,根据原著实际表达方式灵活应变,提高翻译质量。英文小说多注重于对客观生活的描述,通过对日常生活环境、人物生活等相关故事等进行描述,为读者创设生动活泼的画面。英文小说题材较多,形式多变,在实际翻译过程中,除了需加强对小说文体特点的了解,还需了解小说翻译的相关要求,以促进翻译文本展现出原著的风采。其四大要求为:形象化、个性化、通俗化、风格化。

此外,在实际翻译过程中,相关翻译人员还需加强对作者及写作背景的了解,以保证翻译文本的准确性,以通过不同语言再现原著。如当代美国作家Madison Smartt Bell的著作《Soldier's Joy》,其写作背景是为了分析当代人类心理问题与生活问题之间的关系,采取第三人称叙事,以娜娜、娜娜的丈夫及娜娜的前男友作为小说主线展开故事。在翻译前了解著作背景及目的能更好地表达作者思想。

2.翻译。翻译过程是影响整篇著作翻译效果的关键。在小说翻译过程中,相关翻译人员需结合英文小说翻译的要求、文本特点、写作背景等,并结合实际翻译经验进行翻译。翻译的主要步骤包括以下三点:第一,将全文细读,准确了解原著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作者的写作风格等。此过程需进行反复阅读,以保证理解效果。第二,进行首轮翻译时,需保证在最大程度上将原文信息保存,避免信息流失。在第二轮翻译中,采取交际翻译理论,在原文表意的基础上,对首轮翻译译文进行润色、修改,保证译文逻辑性和流畅性,保证译文符合读者阅读习惯。

3.译后校对。对译文进行校对时首先需对译文进行通读。第一轮校对时,需保证译文与原文之间意思无出入,信息表达、感情表达、写作风格等需与原著相符。第二轮校对时,在第一轮校对的基础上,对译文内容进行校对,保证译文与原文的统一性。翻译结束后,相关翻译人员需加强对翻译中相关问题的总结,并做好记录。

三、英文小说的翻译中交际翻译理论的实际应用方法

彼得·纽马克提出英文小说可分为信息型和呼唤型两种文本,信息型文主要目的是向读者传递信息,在实际翻译过程中,需将信息传递放于首位,以表达简洁作为翻译基础。而呼唤型小说主要目的是向读者传达情感,在实际翻译过程中需将原著的情感表达作为翻译首位,以表达清晰、语言流畅作为翻译基础。以下对翻译中的词汇、句子、对话中交际翻译理论的实际应用方法进行详细叙述。

1.词汇翻译中交际翻译理论的应用。词汇是组成句子的基础,也是表达著者思想的最基础元素。在实际翻译过程中,不同词汇的运用饱含着著者的思想,一个词汇也表达着多种含义;且词汇背后也蕴含着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情感、文化背景等,因此在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之间也存在较大的理解差异。在实际英文小说翻译中,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将会导致不同读者因文化差异导致难以理解的状况,进而影响原著情感及思想的表达。例如英文中“bear”表示脾气暴躁或饥饿的人,其还有一种含义是熊,而熊在汉语中引申为愚笨的人。英文小说翻译中,对词汇的翻译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选词和词类转译。

在英文和汉语中,一个词存在多种意义的情况较为常见,且在文学作品中,某些词的含义常具有多义性和不固定性,其语义需根据不同语境进行判定。在英文小说翻译中,每次词汇的翻译其含义、情感、意象等均需以语境作为翻译基础,将语境凌驾于一切因素之上,保证词汇翻译的准确性。如在Madison Smartt Bell 《Soldiers Joy》一书中,有如下对话:

“Just in time!”her mother said, hovering above the food, filling three plates,then settling in her customary seat.

“Thanks, Mom,” Nana's father said.

在这段对话中,用到“in time”,该词汇意思为及时、终于,此处根据下文中提到的娜娜的母亲端着三个盛着食物的盘子,可以推断出此时娜娜正好回来,翻译成“来得正好”符合语境。在后文中提到“Mom”,本意是妈妈,但结合后文说话对象为娜娜的父亲,因此,此处翻译时,不能直接翻译为“妈妈”,以免与中国人的表达方式相背离。因此,在实际翻译时,可根据中国人称谓习惯,以交际翻译理论翻译为“孩子他妈”。

由于汉语和英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其在语法、词汇、表达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在英语中名词使用情况较多,汉语中动词较为常见。如在Jesse Lee Kercheval的《Alice in Dairyland》一书写到:“I say to my friend,because I'm afraid if the sniper knows I've been hit, he'll want to finish me off.”这句话中“I'm afraid”中“afraid”为形容词,本意为害怕的。在翻译中若以直译方式,则为:因为我是害怕的,如果……,这种翻译不符合汉语的用词习惯,因此可将其转化为动词:因为我害怕,如果……。通过这种此类转译,更符合汉语阅读习惯。因此,在实际英文小说翻译过程中,需学会变通,学会词类转译,使译文更加通畅、易懂。

2.句子翻译中交际翻译理论的应用。句子是表达著者完整思想感情的基本语言单元,是构成段落的基本单位,也是翻译的基础单位。汉语和英语的语法体系不同,使得两种语言中句子表达形式存在较大差异,汉语中,一个句子中各词汇的逻辑排列组成完整的句子,而在英语中,以连接词来串联各词汇,形成逻辑关系。在句子翻译时,需根据交际翻译理论,以读者的理解能力及心理状态为基础进行翻译,保证语言通顺易懂。其常用的方法包括增译、切分、换序三种。

如:But although Nana's parents were nothing but gracious to him, they were never going to fall under his spell.这句话直译为尽管娜娜的父母对他和善,他们从没有中他的咒语。直译时,对与文章意义的表达欠缺。而根据上下文,娜娜的父母对其丈夫不喜欢的状况,可在翻译中增译为“他们从没有中他的咒语从而对他产生好感”。通过增译能促进句子表达的完整性,也能促进读者理解,更好地了解人物的心理状态。

3.对话翻译中交际翻译理论的应用。小说中,人物对话是表现人物性格、形成文章冲突的重要要素,人物对话直接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人物对话也直接体现着人物性格、思想、身份等,因此。在小说对话翻译时,需把握翻译的个性化、鲜明化,注重语意、语气及感情色彩的处理。

如“Can you talk? Is Anders there?” my mother asked.此句中Can you talk直译为“你能说话吗,安德斯在吗”,直译效果较为生硬,且具有歧义。根据上下文,此对话来由是“我母亲”偷偷给“我”打电话,未防止安德斯听见而出现的询问,采取直译时,其意义不准确,因此可采取语意处理,翻译为“你方便讲话吗,安德斯不在你身边吧”,这样翻译之后,能便于读者理解文章,且更能突出“我母亲”的人物形象及对安德斯的不信任。

四、结束语

汉语和英语语系不同,导致在英语小说翻译过程中,直译效果不佳,易导致读者难以理解的状况发生。在实际英语小说翻译过程中,相关翻译人员在实际翻译中需根据语境状况,综合多种翻译方法和理论,以保证著者思想情感、观点等的准确传达,并能符合汉语的阅读习惯及表达方式,保证翻译效果。

参考文献:

[1]孙英朋.交际翻译法在现代英文小说翻译中的运用[J].剑南文学,2011,(5):54.

[2]刘彤,陈学斌.交际翻译课堂模式的建构[J].教育与职业,2013, (29):145-146.

[3]王爱玲.跨文化交际翻译中语言文化信息的增减与重构[J].河南社会科学,2013,21(10):11-12.

[4]代玥.从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角度看新闻翻译[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18(4):66-67.

[5]徐霞.交际翻译理论在辛克莱·刘易斯小说翻译中的运用——以Go East,Young Man的翻译为例[D].扬州大学,2013.

[6]何鹏程.交际翻译视角下英语小说翻译研究——以短篇小说《Amy Foster》汉译分析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9 (6):18-19.

[7]刘彤,陈学斌.交际翻译课堂模式的建构[J].教育与职业,2013, (29):145-146.

上一篇:图书馆消防工作计划下一篇: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三章 第一节《科学探究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 (新版)沪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