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化学创新教育模式

2024-06-18

浅谈化学创新教育模式(共11篇)

1.浅谈化学创新教育模式 篇一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摘要】创新教育是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切实落实化学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更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关键词】化学教学 创新教育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就是要以人为本,以受教育者为中心,通过形式多样和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开发具有不同禀赋的学生的潜能,使之成为能适应21世纪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材。初中教育是建立创新思维,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阶段,因此,初中教学中创新精神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点做法。

一、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创新潜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教师如果从化学课的起始年级就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并因势利导,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进而转化成志趣,那么,就能保持学生对化学学习经久不衰的求知欲。在化学教学中,可以利用现象生动逼真的化学实验,或用曲折多变的问题情景,或用动画与视听相结合多媒体教学来吸引学生、刺激学生。对教学语言进行精心的设计安排,力求生动、形象、幽默、风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探讨和解决问题,使创新意识不断增强。例如在初中化学绪言课第一课时的教学我这样设计:课一开始,我先设置一种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我说“现在,我来表演几个小魔术,请大家欣赏”。在学生惊奇的目光下,我将四个事先已沾有不同液体(都是无色的)小烧杯摆在桌上,然后将一瓶无色液体分别注入四个小烧杯中,奇迹出现了,四个无色杯子中分别出现了红、蓝、白、黄四种不同颜色的“饮料”。此时,全班沸腾起来了。学生们既惊讶又不可思议,个个以期待的目光望着我,希望立即得到答案。我说:“这魔术的答案就在这本书里。”我边说边扬起化学课本,开始正式的讲课。这一课上,学生由于急于知道问题答案,精神集中,思维活跃。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促使学生去学习、去研究、去设想、去探索、去创新。

二、构建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营造创新环境

传统的师生关系严重摧残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要营造宽松的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去学习。在这个环境中,不是你讲我听的简单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打断教师的讲话,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学生相互讨论。这样的氛围,有利于消除学生上课时拘谨的场面,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勇于提出问题,苛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如在讲“分子”这节内容时,我在演示酒精与水混合总体积缩小的实验,以分析证明分子之间有间隙的时候,就有一学生提出:是不是所有两种液体混合总体积都缩小呢?这个问题的提出,我就感觉到这位学生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孕育着可贵的创新精神。我赞扬了这个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探索的精神,号召其他学生向他学习。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宽松的环境,保护活跃的气氛,并驾驭其中,使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不断挑起思想的火花,创新能力也得到不断的培养。

三、巧妙设疑,设置问题,发展创造性思维

爱因斯坦说:“提出来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创新之母,问题孕育着创新,问题是创新之始。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才能启迪新的思路,开拓想象的空间,促进创新活动的开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教师平时要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发问,敢于质疑教师;要教育学生不要满足于书本提供的现成答案,要去发现、去追踪概念和理论的形成过程。例如,初中化学教学中讲授一氧化碳还原性时,涉及到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但教材中并没有写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步骤。这时巧妙地对学生设疑:实验室如何操作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这一实验?这时学生会想到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操作而回答:⑴通入纯净的CO(排净试管内的空气)。⑵加热。⑶停止加热(继续通CO防止Cu重新被氧化)。⑷停止通CO。我作进一步启发设疑: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和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操作步骤是否相同?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会想到CO和H2不一样,因为CO有毒,尾气必须处理。因此,在上述步骤上应加上:⑸尾气处理。当讲到尾气处理时,进一步提问如何处理剩余的CO。学生经过思考会想到几种处理CO的方法,然后师生共同探讨分析得出最佳方案。

四、加强探究性实验教学,培养创新精神

在中学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探索性实验教学是主张让学生通过自主地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在探索过程中,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强,思维异常活跃,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开发,当他们探究成功时便会产生愉悦感,从而创新意识增强,创新兴趣提高。例如:在讲到铁生锈的条件,可按科学探索的思路:提出问题——进行分析实验——得出结论,进行探索性实验。首先出示一只生锈的铁钉,然后⑴提出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的铁制品最烦恼的是什么?那么铁生锈的原因是什么?⑵对问题进行分析:铁的生锈可能是与氧气作用的结果;可能是与空气中水分作用的结果;可能是与氧气、水分共同作用的结果。⑶实验:根据上述分析,设计如下实验:a、在第一支试管中放入一根铁钉,注入蒸馏水,不要浸没铁钉,使铁钉与空气、水接触。b、在第二支试管中放入一根铁钉,注入刚煮沸的蒸馏水至浸没铁钉,然后在水面上注一层植物油,使铁钉只与水接触。c、将第三支试管用酒精灯烘干,放入一枚铁钉,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使铁钉只与干燥的空气接触。将三支试管放置在教室中,每天观察铁钉生锈的情况。⑷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这样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展现智慧和才能。

总之,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实施创新教育,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环境中,独立思考,大胆发问,勇于探究,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浅谈化学创新教育模式 篇二

一、当前教学中是什么严重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发展

诺贝尔奖得主美籍华人朱棣文教授说:“美国学生学习成绩不如中国学生, 但他们有创新及冒险精神, 所以往往创造出一些惊人的成就。”以上情况道出了中国学生创造力缺乏的现状。我国的学生创造力匮乏, 原因主要在于我国教育长期忽视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始终无法摆脱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怪圈, 徘徊于知识型的教育模式之中。在这种模式中, 知识是学生唯一的追求, 创造性被严重的扼杀。

二、创新教育及其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创新教育是在创造教育思想基础上, 根据“创造学”和“教育学”原理, 针对传统教育中有碍人的创造力提高的问题而提出的。所谓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综合的创新素质。它包括:创新意识与动机, 创造精神, 创新能力和创造个性等要素。就其目的而言, 创新教育在于启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鼓励学生创造地表现, 以增进创造才能的发展。就其内涵来看, 它是教师通过课程内容及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以激发和增长学生创造行为的一种教学模式。

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性技能训练是创新素质教育的核心。就化学教学来说, 过去通常的教法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 学生被动地听老师灌输。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限制, 根本谈不上创新和能力的培养。因此, 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 达到知识的传授和综合能力培养的协调一致、同步发展, 就显得十分重要。

三、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化学课堂教学要创新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因此, 教师要以人为本, 相信潜能, 相信学生能够独立学习, 自主学习,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很大的可塑性, 是不断变化发展与进步的个体。所以,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实施“因材施教”, 使全体学生自主参与, 激励竞争, 做到全班学生共同提高的统一整体。因此, 我们的教学应是在保护学生天性的同时, 据其年龄特点,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一) 创设情境, 活跃气氛。

创设教学气氛, 给学生安全、自由感,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机。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应该是“微笑和点头, 专心听他说, 鼓励和赞美”。

(二)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协作精神, 是创新教育的动力。

教学中要注意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要为学生提供参与教学的机会, 不断激发和引导他们的学习兴趣, 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创造的时间和空间。其次, 要加强课堂讨论, 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学习"盐类水解"时, 首先提出酸溶液p H<7, 碱溶液p H>7, 那么Na Cl、NH4Cl、CH3COONa水溶液的p H是多少呢?也许学生马上会回答, 但让学生通过参与实验后, 学生感到很诧异, 为什么结论与自己不一样, 为什么这些盐溶液会呈不同的酸碱性?通过小组讨论, 建立同学间协作学习方式, 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师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评价、启发、激励, 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三) 设疑布阵, 激发求知, 是创新教育的良好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于无疑处觅有疑, 善于激疑, 有意训练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可精心设计一组类似的问题, 使学生沿着教师引导的逻辑思路步步深入, 让学生按教师的指导自己去发现、探索, 并得出结论。如在初中化学中有这样一种计算题:1000吨含Fe2O370%的赤铁矿石中含铁多少吨?这类题对初三刚学化学计算的同学来说, 确实难了一些。如何把它拆成二个题目呢?尝试让学生去解决问题:1000吨含Fe2O370%的赤铁矿石中含Fe2O3多少吨?和这些Fe2O3中含Fe多少吨?这对于学生来说就相对比较容易了。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别出心裁。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经常换个角度看问题, 多问几个为什么, 以便从多角度探索求异;另一方面, 引导学生广泛联想, 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再就是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发现新问题。

(四) 重视学法指导, 培养自学能力, 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优化教育的重要原则。古人云:授人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这就是说教师不仅教给学生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本领, 以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需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辈子自学的能力”。因此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通过这些形式尽可能让学生动脑、动口、动眼、动手, 使他们从中受到激励、启发, 产生联想、灵感, 增添创造意向, 训练和培养创新能力。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唤起潜在的创造智能, 在意志和信念的推动下, 支配自学探索活动, 不断更新、深化和充实已获取的知识, 为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奠定基础。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 二十一世纪需要具有不断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 作为跨世纪的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品质, 开创新世纪化学课堂教学的新开地。

参考文献

[1]刘诫玲.创新的策略[M].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1.

[2]齐宪代.开展创造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C].北京教育, 2001年5月.

[3]肖云龙.创新教育论[C].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0.

3.浅谈化学创新教育 篇三

一、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一)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

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这样,学生才会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二)激发学生的好奇观念

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是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由于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从而产生了重大的发明创造。瓦特对蒸汽冲动壶盖好奇发明了蒸汽机,巴甫洛夫对司空见惯的狗流唾液的现象感到好奇,通过探索终于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心理学。如果没有这种好奇心理作用的推动,创造性思维也无从产生。

例如,学习“盐类水解”时,首先提出酸溶液pH<7,碱溶液pH>7,那么HaCl、NH4Cl、CH3COONa水溶液的pH是多少呢?也许学生马上会回答,但通过实验后,学生感到很诧异,为什么结论与自己不一样,为什么这些盐溶液会呈不同的酸碱性?于是这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探索新知。

(三)设计巧妙的问题情境

设疑是探索科学原理的向导,是催生学生积极思维的源泉。科学研究、探索活动需要质疑。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高质量的质疑艺术呢?首先,教师要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次。其次是疑问的隐蔽性和梯度。不能与结论太直接,也不能太难,要让学生在解疑时有一定的切入点,顺藤摸瓜,才能顺理成章地解决疑问。

例如,在初中化学中有这样一种计算题:1000吨含Fe2O370% 的赤铁矿石中含铁多少吨?这类题对初三刚学化学计算的学生来说,确实难了一些,但如果我们把它拆成这样二个题目:1000吨含Fe2O370%的赤铁矿石中含Fe2O3多少吨?这些Fe2O3中含Fe多少吨?这对于学生来说就相对比较容易了。

二、诱发动机,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觉的、勤奋的、实事求是的、不屈不挠的、敢于冒险的精神。这种精神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培养的。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行为,还要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有责任心且敢于冒险、敢于挑战的创新人格。

(一)动机是创新的条件

动机往往是从“责任感”“好奇感”那儿获得的。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一切发明创造都是来源于对事物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中国化学工业的先驱者侯德榜出于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产生了要创造出中国人的制碱法的创新动机的思维,经长期研究,改进了索尔维制碱法,终于制造出“红三角”牌纯碱,获得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

(二)严谨是创新的作风

许多发明创造往往是在偶然的机会中,一时疏忽,可能会导致终生遗憾。法国化学家巴拉尔发现了溴,使得化学大师李比希后悔不迭。当时,在巴拉尔之前,法国一家化工厂将一瓶液体送给李比希,请他分析液体的组成。李比希没有进行详细分析,冒然断定瓶里的液体是氯化碘。当李比希听到巴拉尔发现溴的消息时,马上意识到他以前对那瓶液体的判断是不妥的,后经重新化验,证实其中确实是溴。本来李比希是可以早几年就发现溴的,但他的疏忽使他没能抓到这一机会。所以,做任何事,特别是科学研究,必须要严谨的工作作风。

(三)顽强是创新的精神

失败是成功之母,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在成百上千次失败中获得的。化学家诺贝尔的成功就是因其顽强、冒险的结果。他从小随父从事军工产品的研究,在制硝化甘油时,多次发生爆炸,他本人被炸伤,四位助手和他的弟弟被炸死,但他没有放弃研究。市里不允许做实验,他就把实验室迁到湖中一只平底船上,最终获得成功,成了大发明家。

所以,创新必须要有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决心。科学发展史上有许多发明创新人才为此付出了生命,才换来了创新的成果。所以,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有意识地介绍这方面的知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结合教材,培养创新能力

在一切的创造发明活动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基础,而创新能力是核心。广博的科学知识、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创新的实践能力等形成创新能力。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创新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联想。如讲到NH3、CH4实验室制法时,根据所用药品及反应条件让学生思考选择用以前学过的哪一套实验装置。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猜想、幻想、异想天开。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灵感等,其主要体现在灵活性。在教学中教师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学会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如AlCl3溶液滴入NaOH溶液中和NaOH溶液滴入AlCl3溶液中的现象是否相同,学生往往按常规的思维考虑是一样的,但实际上存在一个过量的问题,产生的现象是完全不一样的。再如Na投入CuSO4溶液中,学生通常会考虑的是金属与盐的置换反应,而忽略了Na是非常活泼的金属,它首先与水反应,所以得不到金属铜,而是生成Cu(OH)2蓝色沉淀。

(三)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周密精确的观察是一切科学实验、科学新发现的基础。实践能力是将创意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和勇于实践的能力的总和,是创意和创新的桥梁。培养实验观察能力,要加强和补充课堂演示实验,最好是增加学生实验,要求学生从实验观察、实验操作不同视角去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如上述AlCl3溶液和NaOH溶液的反应,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得出结论。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实践,体会创新成功的滋味。

总之,创新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创造充满创新活力的课堂教学,使学生思维发展受益终身,同时让教师的劳动闪现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这是每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和努力实践的。

4.浅谈化学创新教育模式 篇四

关键词:

开放式教学 创新能力 教学改革

摘要:

针对目前高校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些问题,提出开放式创新教学模式。该模式以教学改革为主体,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实验室开放式教学模式为依托,以大学生科技竞赛为主要途径,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同时,对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形式、实验设备等方面进行完善,取得一定的成效。

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经过多次改革和完善,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和素质培养,重理论研究、轻实践环节训练,重共性教育、轻个性发展,重对传统的继承、轻对现状的突破和创新等现象。郑州轻工业学院是一所培养高等技术应用人才的技术应用型大学,坚持培养创新人才的办学理念,强调知识和技术的应用、工程意识的培养,经过多年探索,创建并实践了开放式创新教学模式。

1国内高校教学模式现状

长期以来,国内高校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约束和应试教育人才选拔机制的影响,许多高等学校在教育中片面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把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主要途径,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大多数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被动接受灌输的理论知识,脱离生产、脱离社会。这种状况迫使学生重知轻能,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而出现研究创造能力差、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综合运用能力差、各种表达能力差。这就使得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的周期长,导致实际工作能力差。创新能力培养,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强调培养有创新激情、想象能力及科技素质的人才,强调在着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基础上,突出创新意识和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开放式创新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方向。

2开放式创新教学模式

加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完善开放式创新教学模式。以开放式教学模式为基础,推动全院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以专业竞赛和综合性竞赛为载体,促进专业建设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2.1开放式教学模式

开放式教学模式以大学生科研为主要培养目标,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提高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参与教师或企业科研项目的研究,介入具有实际应用背景的科研活动,让学生在直接的科研实践中感受和理解知识。学生通过参与项目研究,掌握科研基本的方法,完成项目的选题与立项、申报与调研,制订项目实施计划,独立查找资料,撰写论文,提交成果,等等。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创造性思维能力,树立创新意识和能力。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将教学内容科研化,将科研项目教学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教学的知识、原理与理论以科研项目的形式布置给学生,指导学生参加科研活动,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也得到提高;高校教师与学生组成科技创新团队,教师在指导学生科研的同时,将科研项目中的知识与技能融入到教学中,将工程设计的理念与技巧以教学的形式教授于学生。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将理论知识、科研项目、工程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的科研与创新能力,不再使教学仅仅限于形式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

2.2创新与竞赛相结合

大学生科技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鼓励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是分不开的。科技竞赛通过设计解决方案、制作作品,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必须利用自己现有知识去分析问题、构建思路、选定方法以及验证方案,进而完成从掌握理论知识到切实解决问题的跨越,形成创新能力。

3加强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根据社会的需求,郑州轻工业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为了实现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目标,提出以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办学指导思想,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以及如何与当前电子企业的内部运作方式、管理方式和技术发展接轨,培养学生的焊接技术及仪器仪表的使用,培养学生熟悉和掌握完成生产电子产品的工艺过程,鼓励学生参加电子产品设计制作,参加大学生科技竞赛。

3.1完善配套设施与管理制度

学院成立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已有多年,旨在加强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指导与管理,使学生可以广泛参与科学研究,营造学生从事科研活动的良好氛围。同时,学校每年设立大学生创新科研基金项目,制定详细的活动规则与管理机制,大力支持学生参与科研活动;还设立相应的奖项,鼓励教师与学生组成科技创新小组,支持创新小组参加国内各种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开展多年来,学院教师与学生在大学生科技竞赛中取得各项优异的成绩,如“挑战者杯”、飞思卡尔智能小车竞赛、FPGA设计竞赛等。

3.2实施开放式实验室教学指导

学生参与科研,要依托实验教学,因此,学院实施开放式实验室教学。全院各专业实验室和重点实验室面向大学生开放,学生利用课后实验室的开放时间,根据自身的兴趣与爱好,与各实验室教师组成开放式创新研究小组。

在这里,学生按照拟定题目进行电子设计与制作,拟定不同研究方面的题目,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爱好,自己选择,甚至自由分组来完成。教学方式不再限于固定的课堂模式,而是教师根据学生知识基础,分为基础实验教学、综合实验教学和项目实验教学,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起到领路人的作用。学生拿到题目后,按照要求自行完成资料收集、电路设计、元件购买、电路组装与调试、论文撰写和成果提交。新颖的授课方式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形式,使得学生不仅可以按照已有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学习,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开放式的实践验证,从而更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完善指导教材

在现有指导教材的基础上,编写有关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教学内容,并系统地介绍有关实验的内容、目的,了解和掌握常用的电子元器件和常用仪表的使用方法。系统地介绍实验设备的操作步骤与过程,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保证规范地按实习教材进行教学的同时,增加除基本教学以外的其他相关知识和应用电路,以便学生扩展自己的知识,启发他们思考和设计其他实验电路。

3.4解决学生开展自主创新实践的相关技术问题,充分体现学生是实践的主体,在“内容提出――设计环节――实践操作――总结评估――再实践”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爱好区别对待,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完成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可参与教师指定的实际项目科研。指导教师起到“启蒙者”和“领路人”的作用。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与书籍来完成自己的设计,不再是指导教师“牵着”学生走,从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学习,不仅使学生从枯燥乏味的实习中脱离出来,而且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语

5.化学教育的创新研究论文 篇五

一、采取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许多学生认为化学这门学科艰涩难懂,公式纷繁复杂,难免产生厌学情绪。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化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让学生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介绍著名化学家专治研究化学的事迹,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引导学生向化学家学习,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努力学习。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帮助学生养成严谨和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最终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课题,指导学生进行一些应用性化学实验,让学生运用自己掌握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验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石蜡的催化裂化实验时,设置一个类似于燃气灶的点火装置,让实验产生的气体从中通过。让学生调节进入空气量,对由此产生的回火、蹿火等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最终得到最佳燃烧状态。再联系日常生活中家庭用液化气燃烧不充分的问题,既教会了学生化学知识,又让学生了解到学好化学知识,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能得到解释和解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化学课堂不应该是教师的单向讲解,师生之间应加强交流,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这种氛围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得到解放,创新意识才能得以发挥。另外教师应善于在课堂中设疑。疑问是学习的动力。教师应以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基础,合理设置提问的难度,既不能太过简单和直接,也不能难度太大,要以课堂难点疑点为切入点,最好是设置答案与学生想象有反差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讲解金属的置换反应时,教师提问将钠Na置入硫酸铜CuSO4溶液中会出现什么反应。学生一般会按照金属与盐发生置换反应的思路进行思考,得出生成金属铜的结论。之后在课堂实验中得出生成蓝色沉淀物的结果。此时教师再进行讲解,由于钠Na是活泼金属,会首先与水发生反应,从而生成Cu(OH)2也就是蓝色沉淀物。

二、引进现代化教学模式和手段,提高化学课堂教育质量

化学课本教材的知识内容较为抽象,仅靠教师讲解和学生领悟难免有难度。并且课堂时间有限,有些实验的准备工作繁杂,无法在课堂时间内操作。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恰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通过视频播放实验过程、动画演示反应式等教学过程,将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和形象的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多数学校的化学课堂实验教学仍是采取传统的课本指导加教师辅导模式,学生在课本的实验过程指导下进行实验,教师负责纠正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错误和不规范之处。但是一个班级一般都有超过三十个以上的学生,教师无法做到面面俱到。

这种情况下教师应采取创新型的小组式实验教学模式,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小组的成员学习能力应有所差别,方便先进带动后进,共同进步。这样既能减少教师的工作量,提高教师的指导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建立校企合作模式,为学生提供进行开放性实验的实践机会。与相关的企业和医院建立合作关系,充分利用企业和医院的先进实验设备,让学生亲自走进一线,通过有经验的工作人员现场演示以及学生亲自上手练习,让学生接触更加贴近实际的实验过程,通过实验更好的理解和消化在课堂上学到的化学知识,为以后参加实践工作做好准备。

三、总结

6.化学课堂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探索 篇六

摘要:创新是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动力,是民族兴旺发达的灵魂。一个民族要强盛不衰,必须要增强全民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提高全民族整体创新意识和能力,就要从学生抓起。中学生是思想最活跃、参与意识最强、最富想象力的群体。因此,中学时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佳时期。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从改变教学形式,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意识;树立楷模,培养创新精神;多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几方面做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创新教育 课堂教学 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

创新是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动力,是民族兴旺发达的灵魂。一个民族要强盛不衰,必须要增强全民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提高全民族整体创新意识和能力,就要从学生抓起。中学生是思想最活跃、参与意识最强、最富想象力的群体。因此,中学时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佳时期。下面就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谈一下创新教育的几点探索。

一、推陈出新,培养强烈的创新意识 创新的核心在于“新”。创新意识就是创造的愿望与激情。没有愿望,没有激情,即使有创新的机会,也会失之交臂,所以必须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课堂教学变僵化为开放,唤醒创新意识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一精辟的教育理念长久以来被教师们津津乐道,离不开“授”的课堂教学始终以教师为主,从接受“鱼”到接受“猎枪”,学生总是被动接收者,无需创新,也不用创新。只有改变僵化的课堂教学,为学生营造充满情趣又富于竞赛规则的“渔猎场”,使深长在课堂上主动学习,研究性学习才能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学习CO2的性质用途的内容时,学生对CO2已经从小学自然课、初中生物课上有了不少了解,然而知识的重难点和内涵却又在无精打采中难以落到实处,在设计和实施教学时,出于以上原因的考虑,在上一节课结束时布置研究问题:CO2是无用的废物吗?你对CO2了解多少?安排学生提前预习教材,查阅相关书籍资料,结合日常生活生产实际,搜集素材。下节课介绍CO2大比武,“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表现最佳者有奖。学生为了能够一展风采,劲头十足地去准备,认真钻研课本,积极准备实物,设计实验,翻阅课外书籍等,忙得不亦乐乎。上课时有的拿出汽水介绍CO2溶于水生成碳酸,解释“汽水”碳酸饮料的由来;有的魔术表演“清水变牛奶”,把CO2的检验演绎得趣味盎然;有的操作灭火器当堂进行火灾扑救,并大模大样地进行二氧化碳灭火安全宣传;教室窗台上摆上了学生从家里带来的鲜花,并挂牌揭示绿色植物净化空气的奥秘是:CO2经光合作用变成O2;美术墙角张贴了粉刷墙壁生炭火盆的漫画,并文字讲解墙壁“出汗”的原理;行动的故事伴着形象的灯火实验使师生共同经历了“食人谷”的历险。同学们相互交流,争先恐后,以各种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独具匠心,乐此不疲,创新的意识一下子被唤醒。

2、创设问题情景,激活创新意识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造的前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创新型人才的核心。陶行知先生的一首诗中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生动简练地概括了问题意识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师生共同去创设问题情境。例如,设计课前提问环节,由学生通过预习教材,仔细思考,对本节课内容大胆提出难点问题,帮助师生明确探究解决的目标,比一比,看一看,谁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率先圆满解决难点问题。变教师引入为学生引入,高涨学生的学习情绪;再有,在研究知识、完成实验、解算习题等过程中,有意识给学生安排质疑空间,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民主的氛围,让学生有机会提出不受传统观念束缚的反叛问题;不惟上,不惟书的怀疑问题;标新立异的假想问题,以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研究金属活动顺序时,有的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湿法炼铜是用铁制取铜,速度肯定比钠制取铜慢,为什么不用钠制取铜呢?”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先组织学生就所了解的知识和生产实际展开讨论:

1、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是否符合反应规律?

2、钠能否作为制取铜的原料?学生讨论的结果认为虽然符合反应原理,但钠太活泼,冶炼成本高,不宜作原料。这时又有学生提问:“课堂上演示一次中,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真的快于铁吗?”教师采取延缓评判的原则,组织学生动手实验,结果学生发现烧杯中出现奇异的现象,并未出现红色的铜,而是生成了蓝色的硫酸铜。针对现象,教师再次组织学生动手实验:将钠放入水中,奇异现象之后用无色酚酞试液检验,酚酞呈红色,说明溶液呈碱性。学生思维活跃,忙于写化学方程式,争着解释以上几个同学提出的问题:钠太活泼,和水反应生成酸,不能和盐溶液发生简单置换。并有感而发:“多问为什么,就有机会获得更多的知识。”创新意识大大增强。

二、寻找“偶像”,培养持久的创新精神 创新的关键在于“创”,而“创”是一种精神。只有敢于想、敢于闯、敢于干,有创新的勇气和精神,才能开辟新领域,创出新天地。如果畏首畏尾,裹足不前,不肯吃苦,不肯钻研,没有持之以恒的意志,是不可能实现创新的。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适时组织以“我最崇拜的科学家”为题目的故事会或演讲比赛,使学生了解、熟悉科学家的伟大发明创造和他们献身科学的动人事迹以及他们为人类文明所做出的重大贡献,鼓舞学生学习化学的勇气,坚定学好化学的信心和决心,培养他们献身科学、献身人类的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挖掘深埋于内心的创新动力。在学生中树立敢于攻克难关、不畏艰辛、勇往直前的楷模,通过学生自我介绍成功的喜悦和探索的乐趣,号召同学们向着理想的彼岸奋力拼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再加上教师善于发现勤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积累他们的点滴进步和成绩,表扬鼓励,就配制成了一剂治疗自卑、增强自信、勇敢创新的良药。

三、多方引导,培养全面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创新的必备素质,而一个人的创造力是深深依赖于其本身的思维品质的,离开了探究、灵活、独创的思维,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森。而思维品质的培养是长期、复杂、系统的工程,教师必须抓住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多角度全方位地捕捉时机,创设条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加强培养和训练。

1、变革实验形式,训练思维的探究性 思维的探究性是创新活动的动力源泉。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本身的综合性、严密性、复杂性都为训练思维的探究性提供了极好的素材。实验教学中,要摒弃一切包办、表演、机械的教学方式,变演示实验为动手实验,变验证实验为探究性实验,结合教材改进实验、补充实验等等。鼓励学生不惟书、不惟师,不迷信权威,敢于对实验现象、结论提出质疑,对实验方案进行“挑剔”,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给予新的思考、分析,找出其缺陷和不足,进行修正和改进,设计各种合理可行的方案,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例如: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实验,在探究原理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对象,结合实际分析反应特点,再对照课本实验装置大胆质疑,评判优缺点,指出存在的问题,并大胆设想、改进。学生结合物理知识经讨论辨论,设计各种方案,最后在教师的引领下,落脚到启普发生器的简易装置,实现了思维一路探究,最终成功飞跃的目的。

2、巧妙设置习题,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创新活动的重要保证。化学课堂教学中各种习题教学所占比重很大,教师利用各种题止对学生思维进行科学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复习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学生经过练习,已经掌握计算思路和多种解题方法之后,适时安排这样一道习题:某金属样品15g和365g10%的稀盐酸恰好反应(杂质不反应),生成的氯化物中含氯元素74.74%,求金属样品中该金属的纯度。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首先想到用化学方程式计算,可审清题意后又发现无法写出化学方程式,因而思维受阻。这时教师启发学生从化学反应实质去想办法,训练其求异思维,学生积极动脑,热烈讨论,最终突破思维定势,创造性地采用元素守恒法,牢牢抓住守恒的氯元素,经溶液计算、化学式计算,终于得到了满意的答案。不仅增强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也极大地训练了思维的灵活性。

除此之外,训练思维灵活性的途径还有很多,如一题多解训练思维的发散性,一题多变训练思维的双向性等。只要在教学中通过不同角度,活跃学生思维,就可以不断拓宽视野,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收放自如。

3、复习课回归学生,训练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创新能力的高级表现。由于复习课知识内容相对新授课内容较为完整和概括,学生思维水平较新授课要高得多,因而复习课由学生自主完成,对训练思维的独创性是绝好的形式。在教师激励扶持下,学生的复习课就可以设计得精彩纷呈独具匠心。如将水、氢知识设计成大海承托轮船的漂亮画面;将溶液知识建立成严密系统的网络框架;将空气氧气知识编写成生动活泼的演讲稿等。有了恰到好处的机会和恰到好处的形式,学生的思维必会大放创造的火花。

7.浅谈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七

一、创新意识的形成———崭露创新之蕾

心理学指出, 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决定了人对现实世界的态度。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引导下, 学生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 这种创新动机将激励和维持人的创新行为。所以,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首先要重视帮助学生树立创新目标, 激发创新意识, 挖掘创新潜力, 释放创新热情。

1.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创新热情。

在讲解化学反应原理专题一第三单元———金属的腐蚀与防护这一内容时, 我让学生事先从家里收集各类铁片在课堂上展示, 真是花样百出 (有不锈钢、烤蓝过的刀片、白铁皮、铁丝、还有略带铁锈的铁制品等) , 由此引入课题, 自然的提出两个问题:一是铁生锈的原理是怎样的;二是有哪些方法可以防止金属锈蚀。其中对第二个问题讨论后, 学生得出了很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防护方法, 如在使用时尽可能保持环境的洁净与干燥、铁片表面涂层油漆或矿物油、包裹塑料薄膜、钝化处理、烤蓝、镀层金属铬等。除此之外, 引导学生从前一单元学的电化学原理角度考虑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学生很快就想到了一些创新性的途径:如和较活泼的金属相连 (即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与电源的负极相连 (即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 , 同时通过教师讲解这些原理在保护海轮上钢板和防止闸门锈蚀的应用, 在学生欣然接受的同时让其体会学以致用, 激发创新热情。以上教学片段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导入, 通过交流讨论和教师引导激发学生的一些新思考、新认识 (如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对学生来讲是事前是没有认识到的) , 特别是与生活实际应用相联系,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点燃创新热情。

2. 通过创设悬念营造创新氛围。

譬如说, 在《金属钠的性质和应用》这一课中, N a和H2O的反应应该是一个重点, 更是一个教学亮点。那么, 如何使学生能够重视这个教学片断呢?一上来, 我并没有直接组织学生实验, 而是先安排了一个教师演示实验, 与其说是一个实验, 还不如说是一个魔术表演———滴水点灯, 就是向事先藏有一小块金属N a的酒精灯灯芯上滴几滴蒸馏水, 酒精灯被瞬间点着了。面对这一幕, 学生无不表现出了非常惊讶的神情, 我知道这不光是点着了灯如此而已, 更是点燃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上述现象无疑对学生的常识形成了强烈的冲击, 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纷纷议论道:水不是能灭火的吗, 怎么变成“助燃”的了呢?我见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充分激发了出来, 然后公布了我事先在灯芯上做的“小动作”。这时, 学生的议论声更大了, 显然兴趣也更浓了, 大家对N a和H2O的反应的究竟真是非搞清楚不可了。在此前奏和基础上组织完成了学生分组实验, 通过亲自实验、相互交流, 辅以教师恰当的引导, 学生对N a和H2O的反应有了一个科学和全面的认识, 学生感觉都是意犹未尽。紧接着抛出如下问题让大家讨论:水一定能灭火吗, 对灭火的方法有哪些新的认识?学生反应热烈, 得出了如下方法:用水或灭火剂直接喷到燃烧物上, 使燃烧物质的温度降低到燃点之下, 停止燃烧;用不可燃亦不助燃的气体冲淡空气使燃烧物质得不到足够的氧气而熄灭;金属着火可以用隔离法, 如用泥土、黄沙等覆盖。以上教学片段通过给学生创设悬念, 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且激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 进而在理解钠和水反应原理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灭火方法有了全新的体验, 这无疑给学生营造了一种较好的创新氛围, 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提供很大的帮助。

二、创新精神的培养———渐开创新之花

许多科学家发明创造的事实都说明, 创造过程中的实事求是、敢于质疑、刻苦勤奋、百折不挠的精神是不可或缺的。而目前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却不一定具备这种精神, 这就需要教师重视对他们在创新精神方面的后天训练, 特别注重的是敢于探索和迎难而上的创新品质及勇于向权威挑战的质疑精神。

1. 利用化学史教学培养创新品质。

例如, 被称为“炸药大王”的诺贝尔, 他的299种发明专利中有129种发明是关于炸药的, 但是他对不同炸药的发明和不断改进的过程也是充满艰辛甚至伴随生命危险的过程, 事实上, 他是历经自己被炸伤, 弟弟被炸死的多次失败后才发明了炸药。再者, 称为“镭的母亲”的居里夫人, 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 发现镭和钋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其中在研究镭的过程中, 她和她的丈夫用了3年零9个月才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0.1克的镭。这样的故事在化学创造发明的过程中还有很多。通过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渗透一些化学史的教学, 可以增强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和顽强意志。同时, 教师在教学中尤其是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失败者进行鼓励, 从而培养学生不折不挠的勇敢精神。

2. 利用问题质疑激励创新精神。

在《氯水的性质》教学时, 我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给各小组提供了必要的玻璃仪器及如下试剂:新制氯水、N a O H溶液、N a2CO3溶液、A g N O3溶液、紫色石蕊试液、酚酞等, 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氯水及氯水与各种试剂的反应来探究氯水的成分。学生完成实验后对实验成果进行交流讨论并进行分析, 其中有一小组同学对新制氯水使含酚酞的N a O H溶液 (红色) 褪色的真正原因产生了疑问:既然H Cl O能漂白紫色石蕊试液 (酸碱指示剂) , 那么新制氯水使含酚酞的N a O H溶液褪色到底是酸碱中和的原因, 还是H Cl O将酚酞氧化而漂白了呢?首先我对提出该疑问的小组进行了肯定和表扬, 随即针对这个疑问, 我组织学生进行探究, 鼓励学生进行实验设计, 最后学生通过多边商讨, 想出了如下方案:向褪色后的溶液中继续滴加N a O H溶液, 如果溶液不变红, 说明的确是H Cl O将酚酞氧化漂白了, 如果溶液变红, 说明是中和使溶液褪色。

三、创新能力的达成———结成创新之果

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都是创新教育的重要方面, 但是最关键的还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而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主要包括:想象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直觉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批判思维等思维活动。以下我主要对发散思维和批判思维的培养进行简要的阐述。

1. 在批判思维的锻炼中培养创新能力。

譬如:学生在学完原电池原理后就坚定不移的把“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当做原电池中正、负极判断的不二法则, 这显然不能绝对, 由此折射出学生缺乏批判思维的锻炼。为此, 我提供相关仪器和药品让学生自行选择搭配,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组织学生设计两个原电池, 都是M g和A l作电极, 其中一个要求M g作负极A l作正极, 另一个要求M g作正极A l作负极。有学生提出将M g和A l两电极用导线相连, 分别插入装有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装置中, 根据现象学生很快得出结论———在盐酸中M g作负极, 而在氢氧化钠溶液中A l作负极。另外, 还可以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假设将Fe和Cu分别插入盐酸和浓硝酸中, 猜测可以看到什么现象, 又能得出什么结论, 当然也可以付诸实验进行验证。通过这样的探究性实验的设计, 学生必然对原电池原理的理解更为深刻———原电池的形成是建立在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基础上的, 这往往与反应介质密切联系。再如:学生对A l (O H) 3只能溶于强碱不能溶于弱碱根深蒂固, 往往想当然认为金属氢氧化物都不能溶于弱碱, 其实不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完成相关实验, 在A g N O3、Zn SO4和Cu SO4中分别逐滴滴加N H3、H2O至过量, 均能看到先有沉淀后消失的明显现象, 其实就是先生成相应沉淀A g O H、Zn (O H) 2、Cu (O H) 2, 当N H3.H2O过量沉淀均转化为相应配合物[A g (N H3) 2]O H、[Zn (N H3) 4] (O H) 2、[Cu (N H3) 4] (O H) 2。通过上述类似的教学活动, 不仅能够使学生对知识本身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而且能较好的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和批判思维, 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扎实基础。

2. 在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中提升创新能力。

在一次公开课中, 我给学生设计了如下实验———根据下列所提供的药品及仪器, 有哪些实验方法可证明CH3CO O H是弱电解质?药品及仪器如下:0.1m ol/LCH3CO O H, 0.1m ol/LH Cl, 冰醋酸, 0.1m ol/LN a O H, Zn, 0.1m ol/L的CH3CO O N a, CH3CO O N H4固体, p H试纸, 酚酞溶液, 甲基橙, 蒸馏水, 碳棒, 直流电源, 导线, 灯泡。学生分小组从电离平衡、水解平衡、导电性、反应速率等不同角度讨论并实验, 提出创新设想, 大家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竟然得出了8种方案之多, 归纳总结如下: (1) 配制某浓度的醋酸溶液, 向其中滴入几滴甲基橙试液, 然后再加入少量醋酸铵晶体, 振荡。 (2) 配制某浓度的醋酸钠溶液, 向其中加入几滴酚酞试液 (或测CH3CO O N a溶液的p H值) 。 (3) 配制0.1m ol/L的醋酸溶液, 测定该溶液的p H。 (4) 取相同体积, 相同浓度 (0.1m ol/L) 的盐酸和醋酸, 分别做导电性实验, 比较灯泡的亮暗程度。 (5) 取0.1m ol/L的盐酸和醋酸溶液各1m L, 加入纯度、质量、表面积都相同的同种锌粒。 (6) 配制p H=1的盐酸和醋酸溶液, 取1m L上述盐酸和醋酸分别用蒸馏水稀释相同倍数 (如100倍) , 再测定稀释后两溶液的p H。 (7) 配制p H=1的两种溶液各1m L加入足量的锌, 用排水法收集生成的氢气。 (8) 配制p H=1的盐酸和醋酸溶液, 分别取相同体积, 用酚酞试液作指示剂, 以氢氧化钠溶液为标准溶液进行滴定。

最后, 我组织学生对上述方案进行评价, 其中前四个方案的可行性较好, 而后四个方案实施困难。实践证明, 教师要懂得欣赏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思维、翻新思路去寻求问题解决的多样方法, 才能较好的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8.浅谈初中化学的创新教育 篇八

关键词:教学模式;教学观念;创新精神

创新指的是人们为实现某种要求,解决某个问题,对已有的信息进行深入分析,突破旧有的事实,从而获取解决问题的新方式。现在我们的初中化学教学依旧是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长久以来没有进行必要的创新改革。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学就是要从化学学科的特点出发,利用初中化学的新教材优势,大力推行创新教育,从而达到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帮助学生培养创新能力的目标。本文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角度对初中化学开展创新教学进行一些阐述。

一、学校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学校中,对于初中化学的教学模式,一直以来多是以课堂讲授为主,要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化学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长此以往地偏重于课本上的知识讲授,很难开展有效的化学教学工作。这样不利于帮助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化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化学学习本身就是一门实验性质的学科,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学校一味地要求学生努力学习,强调学生多学多练,忽视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不注重学校的实验室建立,甚至在有的学校中连教师的演示实验都省了,教师“做”实验变成了“讲”实验,学生“做”实验变成了“记”实验,忽视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使教学工作很难顺利进行。所以,在如今的化学教学工作中,学校一定要积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力开展创新教育。第一,学校要扩大化学的信息来源,积极汲取最新的教育科学成果,实时地应用到教学工作中;第二,积极组织教师研究新的教学方法,摒弃传统的死记硬背,埋头苦干的教法。教师不要一味地讲授知识,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还要引入实验教学法。

二、教師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教师一直以来的教学基本上都是以化学课本上的知识为基础,自己为课堂的中心,迫使学生记住专业知识,从而使学生养成必须按照教师规定的方法,规定的思维去学习,丝毫不敢越雷池半步,出现学生的定势思维增强,而创造性思维变弱的局面,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学生的学习变成了被动的记忆,没有了主观能动性,非常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所以,如今的教师一定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断建立创新教育的理念,并运用到具体的化学教学工作中。其次,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了解与化学相关的资源以及环境,不能执著于课本的知识。教师还要多给学生普及与课本上化学知识相关的名人故事,让学生对于书本上知识的来源以及创造者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从而激励他们对知识进行深入钻研,积极培养创新意识。

最后,教师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化学知识本就抽象,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书本为辅,引导学生建立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由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过程,这样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概念以及相互联系有更深入的理解,而且还培养了学习思维能力和归纳能力。

三、学生积极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创新是要求主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主观地去思考探索,从而获取解决问题的答案,所以说创新能力的培养还要受主题的个性制约。所以,在初中的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一定要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秉承科学严谨的态度,积极开发思维,从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首先,学生的学习绝不仅限于课堂,一定要增加自己的信息来源,在课下积极地加强知识补充。比如,现在的互联网高速发展,学生完全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更多的知识为己所用。其次,学生要积极地参加一些社会实践,不断地开阔学生视野,学生只有见得多了,交流得多了,才能掌握更多,才能为自己的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学生要积极开辟第二课堂,观看化学视频,举办化学讲座,动手操作实验。许多化学实验不仅只有在实验中才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存在。比如,铁的生锈,茶壶中白色物质的产生等,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观察能力。让自己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创新意识,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综合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创新素养。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开展创新教育已然是当今教育的发展趋势。新的化学课程就是要求学校、教师和学生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始,全面开展合作,充分利用初中化学的学科优势,积极开展创新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促使学生主动理解化学,学习化学,引导其进行深入的科学探究,从而帮助学生培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解守宗.试述化学教学评价改革的三个动向[J].化学教学, 2001(4).

[2]周明星.试论创新教学[J].教育探索,2001(6).

9.浅谈化学创新教育模式 篇九

蒋翠英

沛县中等专业学校221600 摘要:文章阐述的是在当前新课程标准下,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造“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二、巧“设疑”,培养学生敢于创新;

三、给“模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四、搭“台子”,展现学生创新

能力。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新;培养创新意识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的是以谋取职业为取向,培养专门人才。忽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创造精神的教育。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掌握了专业知识适应的社会要求方面成效显著,但是在日见端倪知识经济时代,忽视创新精神的培养就不可能使学生从根本上走向市场。忽视科研和产业的融合和互动共进。这就要求职业学校教师不仅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还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设一定的条件和氛围,引导、户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为此,作为职业高中化学教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营造“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们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我讲你听”的单向活动,而是允许学生打断老师的讲话;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学生相互讨论等多向交流。

例如:有关于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我在课堂上给学生讲其原理时,类比联想到关于Na202与S02的反应,我故意把方程式只写成2Na202+2S02=2Na2S02+02,当时我问同学是否有不同观点?立即有同学站起来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Na202具有氧化性应写成Na202+S02=Na2S02,我首先对该同学的意见给予肯定:“敢于否定老师的观点,具有独创性。”然后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再细致地给学生讲解该反应的原理,课后,我把同学们带到实验室通过实验来探究其产物。

我们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这样做就有利于消除课堂上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就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苛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二、巧“设疑”,培养学生的创新动机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因此,创设积极思维的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我们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紧密联系教学实际,深入钻研教材,从教材中发掘不是简单临摹教材的、有一定思考价值的知识内容,将其设计转化为问题情境“激思激趣”,以触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启动学生思维的激活点,进而引发探究的欲望和动机,我们在课堂上,应不断变换设疑的方式和策略,使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动机得以维持和强化。这样,学生在疑与思的循环和矛盾中,就会一直面临“愤悱”情境,保持着高涨的情绪和积极亢奋的思维状态。

我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问题情境的方式有:

1、矛盾揭示式:提出一些白相矛盾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辨析和思考来解决矛盾。例如:学习《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平衡》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当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加反应物的浓度,可以增大反应速率,但当金属钠与乙醇的水溶液反应时,增加乙醇的浓度,反应率反而减小,为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必须经过更深层次的思考,将影响反应速率的内因(反应物的性质)和外因(如反应物的浓度等)结合起来,索隐探微,左串右联,方能形成思维合力。

2、引而不发式:由教师设计和引发思维过程,让学生实现和展开思维活动。由于学生亲自参与和经历了化学思维活动的全过程,使学生逐渐体会化学思维的特点,了解了化学思维的策略、方式和方法,掌握和实践化学思维的操作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出其不意式:创设一些与学生已有知识互相逆反或将学生已有知识置于一个全新陌生情况中的问题,使学生在惊奇中迫切地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例如学了“化学平衡”后,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能否利用反应NaCI+K制取金属钾?”学生首先感到非常意外,因钠的活泼性不如钾,怎么可以置换出KC1中的钾呢?接着学生的思维很快就活泼起来。

4、似是而非式:提出一些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问题,让学生在捉摸不透、无所适从中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例如学了“化学键”一部分内容后,可设计这样的一组判断题:(1)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2)离子化合物中含有离子键;(3)离子晶体中含有阳离子,含有阳离子的一定是离子晶体„„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不仅巩固了有关概念,还培养了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等思维品质。

当学生把老师的问题进行大胆的设想和创新并得以巧妙地解决时,学生就会品尝到成功的喜悦,领略到创新的意义。

三、给“模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众所周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将“实验”与“探究”联系在一起,构成一种教学模式则是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对实验教学功能的再认识,再开发。通过实验创设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依循科学的方法自主地进行探究,通过实验不断发现新问题,或通过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理论假设,从中获取新知识,体验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研究习惯,培育出科学的精神和态度,这就是“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目标。

例如:我在讲述“稀硝酸与铜片反应”的实验时,“出人意料”地指导学生先加入少量碳酸钠,再加入铜片,通过操作的“反常”去激发学生思考原因(C02保护NO不被氧化);又如学习原电池知识后,可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利用生活中的某些物品自制简易原电池(如自制水果电池)。这套装置可以参考教材的设计,但不能与教材完全相同,学生完成后,再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对好的方案特别是有创新的方案,进行表扬和奖励。

有时候,“实验—探究”的模式固然很好,但其受现有办学条件和规模的限制而不能广泛开展,那么,有没有其它的模式来填补这种不足呢?有,可以用“想象实验”的模式来与之互补。爱因斯坦讲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能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其实施过程,可采用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先想象实验结果,再进行实验验证的方法;如在教学中做完“钠和乙

醇的反应”实验后,可提出问题:“钠取代了羟基上的氢原子还是碳原子上的氢原子?”由于教学时间的短暂以及还有其它教学任务尚需完成,因而此实验只好让学生通过想象来完成,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到实验室做实验来验证。

我们要实现“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还要引导学生对课本中现有实验装置或原理进行改进或完善,将装置中仪器进行变换或替代。“实验室制乙炔的装置”中烧瓶就可用大试管、锥形瓶、广口瓶、蒸馏烧瓶等替代,这套实验装置除了用于制备乙炔气体之外,还可用于制备如下气体(所用反应物):C12(KMn04和浓盐酸)、02(Na202和H20或H202和Mn02)、N02(Cu和浓HN03)、C02(CaC02和稀HC1)、S02(Na2S03和H2 S04)、HC1(浓盐酸和浓H2 S04或NaC1和浓H2 S04)。学生得出用这套装置以制备C12、02、N02、C02、S02、HC1等,就必须运用创造性思维来突破以往的知识框框,思维不只是停留在一个点或一条线上,而是在一个三维空间内左冲右突,上通下达,得出的结论才会是全新的。

四、搭“台子”,展现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时,应注意教给学生化学思维的方法和规律,使学生能逐步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活动。

1、正面介绍思考问题的方法。教师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思考化学问题时,可以教给学生如下步骤:(1)问题是如何提出来的?(2)解决这个化学问题有什么实际意义?(3)这个问题应该从何处着手分析?(4)解决这个问题有哪些基本方法?(5)利用这些方法的理论和实践的根据是什么?(6)这些方法哪一种(或是否还有其它方法)比较简捷可行?(7)最后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它的意义及应用范围和条件如何?(8)还有哪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学生按着这一思路去思维,就有章可循,也会对思维产生浓厚兴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就会养成,思维能力也会得到培养。

2、教师将自己的思维过程有声化、有形化。思维过程有声化就是教师有意识地将自己的精心组织和设计的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有形化是指将思维过程中的关节点、转折点等板书出来。化学思维过程有声化和有形化就是思路演示,它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化学思维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在“听”和“看”教师如何思维时,从中受到化学思维方法和规律的熏陶浸染。思路演示实际上就是教师提供思维示范,因此,我们化学教师本身必须提供有理、有节、有序的、新颖、求异、求优的思维过程,切忌展示的思维过程凌乱无章、随意性强。

3、让学生暴露化学思维过程。教师在化学课上提问时,要求学生不仅要给出答案,还要给出思维过程。这样,我们就可以发现学生思维过程中的问题,随时给予学生以方法上的引导、点拨和调整,将学生的思维“逼”上正路。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比如:可以让学生完成化学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再结合课本,适当补充学习一些课外知识,拓宽知识面,进行一些趣味性而有意义的实验。我们化学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撰写化学科技小论文,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才华。

总之,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高中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从各个方面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地去进行各式各样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氛围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渗透,才能摩擦出智慧的火花,结出创

造之果;只有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实验,才能激发学生心灵深处强烈的创新欲望。

主要参考文献:

(1)赵宏 主编《走进高中新课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1月第一版

(2)史跟东 主编《主题教育概论》科学出版社 2001年2月

10.浅谈化学创新教育模式 篇十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活动,在活动中营造良好的氛围至关重要。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营造自然、和谐、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允许学生提出问题、提出异议,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多向交流。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敢想、敢问、敢解决问题,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和发挥。

二、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激起求知欲,展开积极思维,去“发现”新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和创新能力。例如:在讲“常见的盐”时,首先让学生判断一些物质所属种类,在物质中我设计了纯碱,从名字上看是碱,那么它是不是碱呢?这个问题把学生带入新的情境,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感到诧异,为什么叫碱不是碱呢?这时我及时引导学生回忆碱和盐的定义,结合纯碱的结构特点分析,学生积极思维、讨论很快掌握了新知识,并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2.重“探索”、重“过程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通过重“探索”,重“过程教学”,设计探索性的实验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好方法。例如:我在讲“质量守恒定律”时,把教材中的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先演示课本上的两个实验,再做一个大理石和稀盐酸在开放的锥形瓶中反应的实验,结果与前面的结论不符。学生很迷惑,我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学生很快得出是由于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空气中;进一步启发学生,怎样改进此装置使它也“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呢?学生讨论得出:加一个带玻璃导管的单孔橡皮塞,玻璃导管上套一个小气球,锥形瓶内稀盐酸单独用小试管盛装。再由学生演示,当两者反应后气球鼓起质量不变,学生非常兴奋,以探究的形式得出了质量守恒定律。通过学生动手“做科学”,使他们亲自体验探索自然的快乐,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实施创新评价,激励创新精神

在实施创新教育中,我觉得一个正确的、创新的评价方式,可以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无论“优秀生”,还是“学困生”。我们都要积极、正确地评价他们的创新活动,对他们的创新加以肯定、表扬、鼓励,使他们想创新、敢创新、爱创新、激励他们的创新精神。

11.浅谈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 篇十一

关键词:化学教学 创新教育 教学模式

一、化学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主导,以知识传授为重点,学生没有学习自主权,因此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只能在特定的框架内解决简单的化学问题,超出框架就不知如何变通了。有的教师甚至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化学公式、化学现象,无论遇到什么题,首先是套公式。对于相对简单的问题,套公式有时确实能够解答,于是学生在日积月累中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学习化学就成了“背诵化学公式、化学现象—套用公式、化学现象解答问题”的程式化过程。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以及高考制度的改革,化学命题越来越多元化、开放化,考查的知识也越来越趋向综合化,主要目的是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此时学生再简单地套用化学公式,往往会无济于事。这迫切要求学生打破思维定式,找到问题的突破点,整合所学内容,创新运用知识,解答问题。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忽然之间萌生出来的,而是在日常的学习中培养、锻炼形成的。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教育观念,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知识装载的容器变为知识加工的个体,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好几方面的工作:

1.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世界上伟大化学发现、化学发明为人类的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化学家勇于探索、不懈追求的精神和事迹感动了无数人;化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光明的前景,使人们充满期待等,使学生全面而深刻地了解化学知识的创造和创造者,从中受到感染和影响,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钻研精神,激励他们树立为国家和科学献身的远大志向。

2.向学生介绍与化学有关的环境、资源、能源等问题

环境、资源、能源与人类的发展息息相关,人类社会的发展既依赖这些因素,又受到它们的制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生存出现了一些重大的问题,如环境污染、温室效应、臭氧空洞、能源枯竭等,这些都与化学有关。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向学生展示这方面的素材,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和人类的生存、发展意识。

3.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实验的地位,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实验是观察化学现象、发现化学问题、验证化学结论的过程。通过实验,不仅能使学生观察到神奇的化学现象,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养。化学实验是一项科学实验,要求必须严谨,任何一个环节即使出现一点点偏差都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因此,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同时,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严格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结果,不能因为得到的结论和书本上或别人的不同,就舍弃自己的结论,要鼓励学生反复实验,查找出现不同结论的原因,这既是反复学习的过程,也是创新的过程,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化学教师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主要以课堂讲授教材为中心,常常是教师“一言堂”“满堂灌”,学生学习到的是学科中固有的知识,而对知识的来龙去脉,如何运用却鲜少涉及。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教材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做实验,而很多教师不重视实验教学的直观性,认为做实验既不安全,也没有必要,只要记住实验的步骤、出现的化学现象、得出的化学结论就够了,导致学生腹中空有知识,却没有能力;一味地墨守成规,却不知创新;习惯单一思维,却不会变通。

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实验教学,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设备,在实验中培养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例如,学习了用盐酸除去不溶于水的氧化物和碱及碳酸盐后,拿出一个生了水垢的水壶,要求学生通过实验除去水垢。紧接着问题来了,实验室中的盐酸是化学物质而具有强腐蚀性,如果用于除水壶中的水垢不仅容易损坏壶,还容易残留化学成分,用起来不安全。那么,有没有什么代替物既可以除去水壶,又不至于残留化学成分呢?在教师的提问、引导下,学生们寻找盐酸的替代物,进行实验验证,不但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更增强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在化学学习过程中既包括创新观察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还包括创新实践能力。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更新、完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创新能力。

1.加强双基教学,打牢创新基础

拥有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创新的前提,离开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谈创新,无异于在空中建楼阁。因此,教师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都要重视双基教学,为学生发展创新能力打牢基础。

2.加强实验教学,从观察中创新

实验教学是高中化学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摒弃传统的以讲为主的方法,采用演示实验的方法进行教学,要求学生留心观察教师的操作步骤、化学物质发生反应产生的化学现象、反应发生后得到的化学产物,并进行交流讨论,使学生通过直观的实验学习到书本上抽象的知识。学生在观察实验时,除了发现共同现象外,有的学生还能够发现不同现象,教师要鼓励发现不同现象的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全面分析,找出现象发生的原理,总结出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加强实验活动,从实践中创新

教师除了进行演示实验外,还应该给学生实验的机会,使学生亲自验证学习到的化学知识,并在验证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进而探索研究,这是学生创新和提高的良好途径。在实验前,教师要明确实验的目的和要求,然后把学生分成实验小组独立设计实验方案,然后相互讨论交流,对方案进行优化。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实验的不足,纠正错误的操作方法,使学生安全、完美地完成实验,从而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上一篇:中专一年级期末考试下一篇:课题的选题与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