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作品论文(9篇)
1.现当代文学作品论文 篇一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上)
小说
郁达夫:短篇小说集《沉沦》 鲁迅:《呐喊》、《彷徨》、丁玲:《在黑暗中》、《自杀日记》、《一个女人》、《一个人的诞生》、《水》、《夜会》、《意外集》、《一九三零年春上海》、《韦护》、《母亲》 老舍:《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月牙集》、《贫血集》、《东海巴山集》、《微神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文博士》、《赶集》、《樱海集》、《蛤藻集》
茅盾:《子夜》、《幻灭》、《蚀》、《动摇》、《追求》、《虹》、《野蔷薇》、《腐蚀》
巴金:《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火》、《灭亡》、《第四病室》、《寒夜》、《憩园》
沈从文:《边城》、《长河》、《雨后》、《三三》 陈忠实:《白鹿原》 高行健:《灵山》 贾平凹:《浮躁》 谌容:《人到中年》 陈染:《与往事干杯》
丘东平:《第七连》、《一个连长的战斗遭遇》 萧乾:《刘粹刚之死》 张天翼:《华威先生》
萧红:《马伯乐》、《生死场》、《呼兰河传》 艾芜:《山野》、《石青嫂子》
张恨水:《八十一梦》、《五子登科》、《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
路翎:《财主底儿女们》
张爱玲:《金锁记》、《倾城之恋》、《传奇》、散文集《流言》 钱钟书:《围城》 苏青:《结婚十年》、《蛾》
师陀:《马兰》、《无望村的馆主》、《果园游记》 冯至:《伍子胥》
无名氏:《北极艳遇》、《塔里的女人》、《无名书稿》 沙汀:《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来来往往》、《孟祥英翻身》《地板》、《李家庄的变迁》、《催粮差》、《福贵》、《刘二与王继圣》、《邪不压正》、《田寡妇看瓜》、《小经理》
剧本:
田汉:《古潭的声音》、《南归》、《第五号病室》、《火之跳舞》、《梅雨》、《月光曲》、《丽人行》
郭沫若历史剧:《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
杨绛:《称心如意》、《弄真成假》 王文显:《委曲求全》、《梦里京华》 陈楚怀:《骷髅的迷恋着》
洪深:《农村三部曲》、《青龙潭》、《五奎桥》、《赵阎王》
李健吾:《这不过是春天》、《梁允达》、《新学究》、《以身作则》、《黄花》、《青春》、《王德明》、《阿史那》
夏衍:《赛金花》、《自由魂》、《上海屋檐下》、《一年间》、《心防》、《愁城记》、《水乡吟》、《法西斯细菌》、《芳草天涯》
曹禺:《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黑字二十八》、《蜕变》、《家》、《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 林语堂:小品《大荒集》、《我的话》
老舍:《残雾》、《国家至上》、《归去来兮》、《面子问题》、《大地龙蛇》、《谁先到了重庆》、《桃李春风》
陈白尘:《石达开的末路》、《金田村》、《恭喜发财》、《后方小喜剧》、《乱世男女》、《结婚进行时》、《魔窟》、《岁寒图》、《升官图》 吴祖光:《凤凰城》、《正气歌》、《风雪夜归人》、《牛郎织女》、《林冲夜奔》、《少年游》
田汉:《秋声赋》、《风雨同舟》、《黄金时代》、《丽人行》、《朝鲜风云》 宋之的:《武则天》、《小**》、《雾重庆》、《戏剧春秋》、《春寒》、《群猴》
于伶:《汉奸的子孙》、《在关内过年》、《夜光杯》、《女子公寓》、《花溅泪》、《夜上海》、《长夜行》、《杏花春雨江南》
沈浮:《重庆二十四小时》、《金玉满堂》、《小人物狂想曲》 张骏祥:《万世师表》、《小城故事》、《边城故事》、《山城故事》
散文集
冰心:《往事》、通讯集《寄小读者》、短篇小说和散文集《超人》、诗集《繁星》和《春水》 鲁迅:《野草》
周作人:《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泽泻集》、《谈龙集》、《谈虎集》
朱自清:《儿女》、《欧游杂记》、《伦敦杂记》
丰子恺:《缘缘堂随笔》、《随笔二十篇》、《车厢社会》、《缘缘堂再笔》 郑振铎:《海燕》、《欧行日记》 王统照:《欧游散记》 李健吾:《意大利游简》 刘思慕:《欧游漫记》
郁达夫:《屐痕处处》、《达夫游记》 钟敬文:《西湖漫拾》、《湖上散记》 李广田:《画廊集》、《银狐集》、《雀蓑集》 丽尼:《黄昏之歌》、《鹰之歌》 陆蠡:《海星》、《囚绿记》、《竹刀》 缪崇群:《晞露集》、《寄健康人》、《废墟集》 何其芳:《画梦录》、《刻意录》
杂文集
翟秋白:《乱弹及其他》、《饿乡纪程》、《赤都心史》 鲁迅:《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随感录》
诗集
郭沫若:《女神》、《恢复》
徐志摩:《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闻一多:《红烛》、《死水》、《奇迹》 何其芳:《预言》
殷夫:《孩儿塔》、《伏尔加的黑粮》、《一百零七个》、《诗集》 蒲风:《茫茫夜》、《摇篮曲》、《生活》、《钢铁的歌唱》、《六月流火》 臧克家:《烙印》、《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运河》 艾青:《大堰河》
田间:《未明集》、《中国牧歌》、《中国农村底故事》
戴望舒:《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 卞之琳:《三秋草》、《鱼目集》、《汉园集》、《慰劳信集》、《十年诗草》
2.现当代文学作品论文 篇二
一、电影为文学提供平台
据统计, 2013年中国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8.42%, 中国网民达6.4亿, 互联网普及率为45%, 在如此之大的前提下, 影视业发展之快令人咋舌。而在日常生活中, 电影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我们的感官。相对而言, 文学这种朴素无华, 深邃如大海的文学作品, 面对如今的读图时代, 已渐渐淡出人们的眼线。然而, 电影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改编, 使文学作品逐渐跃入大众的眼线。随着科学、经济、信息的快速发展, 全国的生活节奏也在大大加快。对大部分人而言, 阅读文学作品相对于他们而言是可有可无的。但电影不同, 无论在哪个人群中, 看电影都可以作为娱乐、放松、约会等形式来进行着。电影对文学的改编, 使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关注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甚者深入探究相关的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 人物刻画, 故事情节。就如2008年上映由吴宇森执导的《赤壁》, 它为观众们展现了一场场三国鼎立时期著名的战争, 如长坂坡之战, 赤壁之战等。当众多观众被惊心动魄、淋漓尽致的战争场面震撼的同时, 也逐渐了解到三国时期的乱世、战争、烽烟及对中国公元前1世纪的历史认识。当然, 对电影里演绎的曹操、刘备、诸葛亮等英雄人物也有了更深的认识。更有甚者, 对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产生了浓厚兴趣。但是, 在这之前呢?又有多少人翻阅过《三国演义》来了解赤壁之战的情节、缘由、经过呢?
是电影, 让文学以跨艺术——电影改编的形式再次闪亮的跃入大众的眼。人们都说鲁迅的小说晦涩难懂, 虽然平时对《阿Q正传》, “祥林嫂”等略有耳闻, 但却是极少人数会去图书馆或书店找书来看。但如果将它拍成电影呢?1956年, 由夏衍编剧, 桑弧执导, 白杨、魏鹤龄等主演的故事片《祝福》, 让观众们在同情可怜“祥林嫂”的同时, 也感悟到鲁迅先生高超的文学水平, 对祖国的热爱、民族救亡的热诚和理性批判精神, 深切体会到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封建习惯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 中国农村深受封建文化制度的束缚, 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强烈的批判性。
二、文学为电影提供材料
一部好的电影, 是需要跌宕起伏的情节, 精心演绎的人物, 还有推动情节发展的时代背景, 这些都不是凭空想象或信手拈来就可以了的。而电影辉煌成功的背后, 文学的身影也呼之欲出, 因为文学为它们提供了丰富的材料。2013年4月, 赵薇执导的由小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改编的同名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以5亿票房的成绩, 创造了华语2D电影票房的纪录, 也预示着畅销文学作品改编迎来一个新的高潮。在此之前, 也有许多根据畅销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都成为华语电影广受追捧的作品。例如, 2006年黄鹤逸改编的《东京审判》, 2011年鲍鲸鲸改编的《失恋33天》, 同年台湾网络写手起家的作家九把刀改编的《那些年, 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还有2013年作家郭敬明也将他的小说《小时代》搬上了大荧屏。关于“作家电影”, 作家刘震云曾表示, 就是要关注当下生活, 要有深邃的洞察力和卓越的表现力。评论家李敬泽认为, 就目前影视剧创作原创力还比较薄弱的情况而言, 优秀的文学作品无疑为影视剧创作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资源库。“对于影视剧, 文学作品可以提供一个丰富的母体, 一片沃土。沃土上结出的果实肯定是盆花的果实无法相比的。”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是难能可贵的, 它也蕴含着无数可供挖掘的内容和主题, 而它的价值与魅力不应该只有阅读这唯一途径才可以领略到的。电影改编文学作品, 使文学作品可以得到更充分的机遇来展现它的光辉。
三、新形势下的潮流
电影的起源地是法国, 时间为1895年, 随后传到美国, 在好莱坞这片土地上得到最大的发展和传播, 而中国电影始于1905年, 也就是说, 电影已存在一个世纪之久了。电影的发明与发展给人类文明一个全新的冲击, 我们也因而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审美时代。在时代的大潮流下, 如不紧跟潮流的脚步, 不随时代的改变而改变自身的存在形式, 那等待的终会是“淘汰”。在现下的读图时代, 成熟内敛, 朴素深沉的文学作品紧跟时代步伐, 与电影振翅高飞, 给广大观众和读者带来娱乐, 知识和思考, 也不断提升全民素质。
当然, 也有许多人对电影改编文学作品存在异议的, 他们认为电影改编文学作品不好之处有两点: (1) 仅是表面功夫, 剔除了最精华的部分, 让人觉得它仅是吸引观众的浮华。 (2) 限定了观众的想象力。他们会这样想也不是空穴而来, 因为确实有不少电影都是泛泛而谈, 平乏冗长, 无病呻吟。但是, 我们更应该注重的是新力量, 新活力, 新潮流的养成, 然后在其过程中不断改进。
四、结束语
在新形势下, 电影改编文学的现象已成潮流, 他们就像一股潜力股, 在现在和未来都会迸发出不容小觑的力量, 不断为影视业注入新能量。
摘要:电影为文学提供平台, 文学为电影提供丰富的题材, 它们相互滋养着, 依赖着彼此提升自我。在新形势下, 电影改编文学的现象已成潮流, 他们就像一股潜力股, 在现在和未来都会迸发出不容小觑的力量, 不断为影视业注入新能量。
关键词:跨艺术,畅销文学作品,提升全民素质,潜力股
参考文献
[1]赵庆超.中国新时期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0.
[2]李军.《让子弹飞》:消费文化语境下文学电影改编的典型文本[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1 (04) .
3.现当代文学作品论文 篇三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作品;情感价值;失范与失落
在当今林林总总的文学作品中,以情感价值为主体的文学作品也在竞争激烈的文学市场中占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如果在冷静客观的省视与自察过后,不难发现,在这看似繁荣的背后,经历了六十余年思想洗礼的现当代文学作品,其情感价值正面临着严重失范与失落现象。
一、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情感价值失范与失落的具体表现
(一)文学形态方面
情感价值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形态可以说是多元化的,作品文学形态不同,其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价值也就不同。就我国现当代的文学作品而言,其描写形式大致经历了“爱的觉醒→革命→恋爱→田园式爱情→生命力象征式情感”这样的一个历程。在五四运动之后,自我情感体验便开始慢慢介入至各类文学作品当中,因而使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具备了极强的历史感与现实感。比如,丁玲早期的文学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记》,就将女性的卓越才华以及独特情感体验等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对惊世骇俗的爱情理想的描写,展现了女性所有的理想状态及其生存命运。同时,这些作品对情感价值的表现虽放肆,但却不失严肃与高贵,从人类意义的层面来看,是对人的价值内涵的一种有效展示。但尽管如此,这些多元化的表现形态使文学作品的主题变得更加泛化,对中心情感价值的表现力度明显下降。
(二)价值观与道德约束方面
无论是东方的文学作品,还是西方的文学作品,其情感价值所表现的都是在一种本能的状态下所产生的恐惧意识。大部分文学作品在体现情感价值的过程中所表现的都是一个敏锐主体,而在描述这些主题时,通常都是用特写或淡化的方式来进行,最终所呈现出来的就是扭曲、堕落、抑郁和冷漠等多种形态,对人的日常生活和行为的关注较少。部分文学作家甚至不屑于去描述人们的日常行为与生活,总是认为这些描写是无乐趣、无意义的,那么作者自身的一些价值观念就很难通过其文学作品表现出来,读者也就更无法触及到这些作品所包含的价值观以及伦理道德等等。以《侏儒酒吧》(何来)为例,作者通过这一诗篇对人内心的脆弱作了强烈的抨击,具有较强的片面性,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文学体制缺失的一种表现。
二、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情感价值失范与失落的原因
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学价值除了与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有内在联系之外,当时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审美观等都对其造成了较为深刻的影响。我国社会随着封建清王朝的灭亡而进入了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活跃时期。自20世纪二十年代起,许多反对包办婚姻,反映自由恋爱的文学作品开始相继问世,当人们看惯了那些既委婉又含蓄的文学作品之后,一接触到带有直白情感表达的作品时就会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加之这种直白的情感表达又与当时开放的社会风气相当吻合,所以这些作品自问世以来就深受读者朋友的喜爱。
文革期间,极左思潮极大地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一大批古典文学作品也被禁锢。结束文革之后,社会风气和文学都得到了解放,文学作品再也不会因为有较为大胆和直接的描写而被定义成为禁书,所以人们在情感的表达上也更加大胆,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审美观念,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是青年群体,他们更倾向直白的文学表达,反而觉得含蓄的古典文学表达有些过于拖沓。而也正是因为如此,不少文学作品中的感情开始慢慢被欲望所代替,作品中的情感价值的功利性也变得越来越强,类似于爱情专一、心灵相通之类的情感价值在与物质的丰富相比以后,已经变得不再重要了。
三、结束语
在最初的作品当中,是非常避讳情感价值的表现的,后来,情感价值慢慢被作为一种素材广泛地运用到了文学作品当中,而到现在,情感价值在许多文学作品中已然成为了主题。在经历了这样一个既不断发展,又为人诟病的艰险历程之后,情感话语权在文学领域中才逐渐变得更加明朗,慢慢地为大众所接受。而在面对当前文学作品情感价值的失范与失落困境时,既不能完全否定与抛弃文学作品自身的情感价值,又不能丝毫不加批判地承袭一些原有的粗糙结论,而应该要对其失范与失落的原因进行具体分析,找出与之相应的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曾颂勇.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情感价值的失范与失落[J].兰州学刊,2012,05:211–212.
[2]杨玉花.对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价值的失范以及失落的分析[J].文学教育(中),2013,07:26.
4.高中语文现当代文学文学常识 篇四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主要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月牙儿》、解放后写了剧本《龙须沟》、《茶馆》。
此外,还有叶圣陶的《倪焕之》钱钟书的《围城》沈从文的《边城》郁达夫的《沉沦》,都是名家名篇。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其代表作为诗集《女神》。后双写了剧本《屈原》、《虎符》、《高渐离》等。
曹禺的《雷雨》是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还写《北京人》《日出》《王昭君》等名篇。
此外还有夏衍的《包身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冰心的《寄小读者》《小桔灯》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鲁迅的《朝花夕拾》《野草》都是名家名作。
鲁迅原名周树人。著有小说《呐喊》(内有《狂人日记》、《药》、《阿Q正传》、《故乡》等名篇)《彷徨》(内有《祝福》、《伤逝》等名篇)和《故事新编》。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其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他的“农村三部曲”是《春蚕》、《秋收》、《残冬》。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1、当代小说周立波的《暴风骤雨》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荣获斯大林文学奖金。
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
孙犁《白洋淀纪事》《荷花淀》
杨沫的《青春之歌》
柳青《创业史》
古华的《芙蓉镇》都是名家名作。
当代崛起的小说家还有刘绍棠、从维熙、王蒙、路遥、柯云路、张杭杭、王安忆、贾平凹等。
2、当代诗歌散文戏剧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
柯岩的《周总理,我在哪里?》
贺敬之、丁毅的《白毛女》
吴伯萧的《北极星》
杨朔的《茶花赋》
秦牧的《花城》
刘白羽的《长江三峡》
碧野的《阳光灿烂照天山》
5.现当代文学作品论文 篇五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王震亚(2004年12月13日)
2004年10月,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教研室组织进行了一次有关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问卷调查。
该调查由张志忠教授策划主持,教研室全体教师共同参与。针对大中学生、中小学教师与高校教师的不同情况,共设计了互有区别的三种问卷。其中,收回学生问卷550份,中小学教师问卷62份,高校教师问卷35份。在此基础上,对问卷做了数据统计与内容分析,进而引出若干思考。
首先,应当欣慰。
将近四分之三的大学生(71.9%)与超过半数的中小学教师(56.4%)都表示,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对自己是有阅读吸引力的。即使是中学生,也接近半数(初中生45.4%,高中生41.7%)。他们认为,这种吸引力源自现当代文学中的优秀之作贴近社会现实,充满生命活力,体裁、题材与表现形式、艺术手法都不拘一格,将生存体验与文学经验融为一体。
由于被调查的中小学教师多是90年代以来陆续走上工作岗位的,因此可以这样说,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对于十几岁到三十几岁的人群都有着相当的吸引力。这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科建设来讲,是个相当不错的外部环境。
其次,又感悲哀。
那些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作家及其作品,有相当一部分,并未进入大中学生的阅读视野。
在回答“你喜欢的作家”时,进入初中生组前十名的是:金庸、郭敬明、鲁迅、冰心、张爱玲、巴金、琼瑶、古龙、徐志摩、海岩;
进入高中生组前十名的是:金庸、郭敬明、韩寒、刘墉、鲁迅、古龙、痞子蔡、安妮宝贝、琼瑶、徐志摩;
进入大学生组前十名的是:鲁迅、张爱玲、金庸、郭敬明、余秋雨、刘墉、安妮宝贝、痞子蔡、巴金、余华。
其中,除了鲁迅在两个组中进入前三名外,巴金、徐志摩等人都排名靠后。而茅盾、孙犁、艾青、王蒙等人更是名落孙山。
必须承认,当今时代,文学已成为一种消费品,商业化的影响与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通俗作品、青春写作与网络文学如鱼得水。所以,写武侠的金庸在三个组中都进入了前三名,属于青春写作的郭敬明进入了两个组的前三名,走红于网络的痞子蔡、安妮宝贝也榜上有名。“生活类散文随笔”更是成为二三十岁人群最喜欢的阅读类型。
当然,也不必太沮丧。比较这三个组就会发现,随着年龄、学历的增长,学生阅读取向的变化还是给人以希望的。比如大学生组的前十名中,鲁迅取代初高中组的金庸,排名第一;此外还有巴金、余秋雨、余华列名其间。这表明,走向成熟的大学生们开始看重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与文学性了。他们中的一些人表示:喜读具有哲理内涵、时代色彩、书卷气息、生活质感与艺术品味的作品,比如《我与地坛》《文化苦旅》《一地鸡毛》等;反感情趣低下、思想肤浅的作品,比如《上海宝贝》《遗情书》等下半身写作的作品与《三重门》、《第一次亲密接触》等热销作品。
第三,需要反思。
反思之一是,目前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效果到底怎样。
本来,教师理应成为学生阅读的主要指导者。但从问卷调查看,影响学生阅读取向的第一因素是“同学和朋友的推荐”(初中生59.9%,高中生59.3%,大学生63.4%)。教师的推荐(初中生21.1%,高中生22.9%),在中学生中的作用,甚至赶不上媒体与影视的影响力。
固然,信息化的时代,学生与各方面的联系渠道远多于过去;容易接受来自社会的影响可以理解。但是,作为教师,也确实需要反思:反思引导学生阅读的目的与方式方法(比如,与教学、作业、考试贴得太近,引起反感);反思教师自己的阅读取向——从问卷调查看,中小学教师最喜欢的阅读类型也是“生活类散文随笔”,占64.5%;最喜欢的作家中,琼瑶、金庸位居第三、第四。试想,如果教师自身对纯文学作品缺乏阅读的兴趣(即使阅读,多是因“教学需要”),怎么可能引导学生去阅读呢?何况,有43.5%的中小学教师承认,在指导学生的学习和阅读中,中国现当代文学所占的比重是“少”的。
问题是,这些中小学教师,恰恰是这十几年间由我们高校培养出来的。因此,就更有必要反思我们的教学工作,考虑如何加以改进。
反思之二是,用于课堂教学的文学史教材是否适用。
从高校教师的问卷可以看出,高校教师对目前较为通用的几本当代文学史教材总体评价不错,但也有不满足的地方。认为:
洪子诚本的优点是线索分明,学术性强,有问题意识。但理论阐释较多,具体作品的分析偏少,从课堂教学的角度看,显得过于简单和概括。
朱栋霖本的优点是打通了现当代文学,有新的材料、新的角度。但以论代史,以论代替文本分析,稍欠系统性。
陈思和本的优点是针对学生,教学定位分明,微观分析好。但史的线索不够完整。
所以,尽管当代文学史教材已有六七十部之多,但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仍然缺乏适用的教材,仍有进一步改善的必要。比如:
大陆文学与台港澳文学的整合问题。现有教材或舍去台港澳,或单设章节,似乎都不理想。
汉民族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的整合问题。现有教材也少有成功的例子。
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兼顾的问题。一般教材较少涉及文学批评与评论家。
史实、史论与作品分析的兼顾问题。往往是顾此失彼。
当然,文学史写作是一回事;课堂教学则是另一回事,不一定要面面俱到。而且,综合院校的现当代文学课与师范院校的现当代文学课也是应当在侧重点上有所区别的。
反思之三是,如何针对大学生的阅读现状加强指导。
问卷调查显示,目前中文系学生的阅读存在不少问题。
比如,阅读面偏狭。大学生与教师讨论较多的是女性文学,占62%。选作论文的作家也集中于张爱玲、余华、池莉、沈从文、鲁迅、金庸和苏童等少数几个人。
又如,阅读有困难。一些人不喜欢读现代文学作品,如《莎菲女士的日记》,是因为“远离当时的语境”,难于理解;有人不喜欢读残雪及寻根文学,也是因为“读不懂”。
因此,如何全面、系统地向学生推介作家、作品,提供背景材料;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提高学生阅读、分析作品的能力,也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问卷表明,学生们还是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的。具体而言,是在作品选择、阅读理解和写作技巧三个方面得到老师的指导。
反思之四是,怎样应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与教学中的难点和疑点。
来自各地的高校教师认为,难点和疑点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随着历史迷雾的逐渐消散,不少现当代经典作品需要重读与解读;
二是新人辈出,作品繁多,良莠混杂。在此情况下是读不胜读,却又不能不读。
三是无法拉开距离,缺少时间的筛选,难以做出历史的评价。
不过,这既是难点,也是现当代文学的魅力所在。问题是,我们如何让学生也充分感受到这种魅力。
对此,各地的教师们也谈及他们采取的措施:
或是运用影像资料来增强教学效果;
或是适当组织课堂讨论以形成教学互动;
或是开设专题讲座,进行特别推介或深入研讨,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
或是鼓励学生创作,做“作家型学者”,在身体力行的实践中领会作家的创作心理,进而深入感悟作品的内涵。
以上,就是我们对“问卷调查”的分析与思考。由于条件有限,我们对大学生的调查,仅限于首师大,对大中小学教师的调查虽然范围较广(北京市及全国),但数量偏小,覆盖面不够。所以,调查的结果不一定有普遍性(比如,北大、人大、北师大、复旦等名校的学生阅读情况是否要好一些)。不过,我们仍希望这一次的问卷调查能对深化现当代文学研究,改进现当代文学教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附: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教研室
“中国现当代文学调查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学生卷)
共调查北京市的初中学生192人,高中学生96人,大学生262人。
一、在学习和阅读中,中国现当代文学占有多大比重
二、阅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主要通过哪些渠道(多选)
三、喜欢的阅读类型是(多选)
四、喜欢的作家(前十位)
五、列举喜欢的和反感的作品,并简述理由。
初中生
列举的作品中,经典名作占的比重最大。理由多为经典作品的思想内容、语言、情节等各方面都堪称典范。但有的学生也明确指出,看这类书主要是对学习尤其是作文有一定帮助。武侠类作品也较受欢迎,认为这类书想象力丰富,描写细致、生动,情节曲折,人物性格突出,没有约束感。在所喜欢的作品中,郭敬明的《幻城》被提到次数较多。对时下的一些热点作品,如张爱玲的《半生缘》、《我这一辈子》等,学生也有一定的关注,但比重不大。
较反感的作品主要集中在言情通俗小说方面,理由是认为这类作品空洞、虚假、做作、雷同,没有学习的收获,比如《还珠格格》。还有的认为一些作品的情节过于悲惨,感觉压抑。另有一部分人觉得有些作家的作品读不懂不易理解,比如鲁迅的作品,因此敬而远之。
从初中生罗列的理由可以看出,他们对于经典的喜爱多是出于学习和受教育的要求,而对于武侠作品的阅读则多从兴趣出发。
高中生
从问卷看,受高中学生喜欢的是武侠类作品,如金庸的《天龙八部》、《鹿鼎记》等,他们认为这些作品想象大胆新奇,故事性强,人物塑造成功,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但引人入胜。史铁生、王小波、刘墉等作家较具思想性的作品和一些经典著作以其丰厚的人文内涵和突出的文学特质也较受学生欢迎。
而高中生反感的是下半身写作及颓废的作品。认为这些作品显现了作者不健康的创作心态,毫无思想意义。对言情作品,学生们认为枯燥、无聊,辞藻华丽却尽显俗气。除此之外,对鲁迅、徐志摩的一些作品,学生们认为看不懂或是旧时代色彩过浓,从而也将其归入反感的作品之列。
有意思的是,对于郭敬明的《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等作品,喜欢与反感的人都不少。喜欢者认为:“情节曲折”、“描写细致”、“语言新鲜”、“很感人并且揭露了世界上一些无可奈何、无能为力的事”。反感者则认为:没思想,欠深度。
大学生
大学生表示,他们喜欢的作品一般应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具有哲理的启示,如《我的精神家园》《我与地坛》《文化苦旅》《一地鸡毛》等。还有一些作品以其跌宕起伏的感情和情节而吸引了大学生们的注意,如《呼兰河传》、《雷雨》等。对时下热销的文学作品大学生们也非常关注,如《半生缘》、《啼笑因缘》、《结婚十年》、《幻城》等。总的来看,受大学生喜爱的作品多数是一些受到公认的经典名作,认为这些作品具有较强的文学色彩、生活质感,能够与读者的阅读产生一定的精神共鸣,并且有所收获。
大学生反感的作品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几类:
①下半身写作,如《上海宝贝》、《遗情书》等,认为这类作品思想阴暗,情趣低下;
②思想较为晦涩的作品,如《爸爸爸》和残雪的作品,相当一部分学生反映读不懂,阅读有障碍,只好作罢。
③十七年文学,认为这些作品指向单一,远离生活和当代人的思想。
④部分现代文学作品,如《莎非女士的的日记》、《爱情三部曲》和郁达夫的一些作品,认为远离当时的语境,无法理解作品中的思想,难以真正认同。
⑤一些曾经热销的作品,如《三重门》、《第一次亲密接触》,认为这些作品思想肤浅,故弄玄虚,有做作感和炒作的嫌疑,读后没有收获。
总体看来,大学生的阅读要求相对较高,比较注重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和时代感。
六、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对你是否有阅读吸引力,简述理由。
初中生
明确回答“有”的占45.4%。认为这些作品(多指当下流行的现当代文学作品)和读者生活在同一时空中,易接受,思想真实,尤其语言方面较为认同。但不少学生指出偏爱当前一些年轻作家的作品。
明确回答“否”的占38.9%,认为“一般”和不作表态的占15.7%。他们的理由是:这些作品远离现实,语言也不流畅,故事单调,情节相似,缺乏创新,所以觉得没有吸引力。
高中生
明确回答“有”的占41.7%。主要是认为这些作品能够反映中国的社会现实,贴近生活,能表现出正确的善恶价值判断,风格突出。
明确回答“否”的占20.8%,认为“一般”和不作表态的占37.5%。认为作品政治性、教育性太强,价值取向单一,缺乏感染力,并且好作品少。
大学生
明确回答“有”的占71.9%。大学生认为现当代作品具有吸引力的最突出的原因是,较之于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现当代作品没有时空距离或者时空距离感较小,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容易被今天的大学生接受、认同。不仅如此,大学生大多认为现当代文学题材多样,不同作家个性鲜明,能吸引不同兴趣、爱好的读者。作品大都内容充实、技巧高超,有助于读者的学习成长,引用一位同学话说“当代作家机智灵敏,作品丰富形式多样,把当代社会及人生百态揭示得淋漓尽致。”
明确回答“否”的占12.6%,认为“一般”和不作表态的占15.5%。其中在现当代阅读比重较少的19.6%的学生中,认为没有吸引力的占52.9%。这部分同学认为作品政治色彩浓厚,更有“油腔滑调”的媚俗风气。所以认为没有吸引力。
七、当前文学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简述理由。
初中生
优点:与实际生活贴近,通俗化,内容积极向上,语言优美、新颖,情节感人。
缺点:在教育和政治方面的功利色彩过于直白,没有感情。一些言情作品空洞乏味,相互之间没有创新,千篇一律。
高中生
优点:时代感强,内容丰富、深刻,富有哲理启示和生活气息,具有新的价值观念和新的表现手法。
缺点:一些作品脱离实际生活,漫无边际,思想阴暗,格调低下,情色泛滥。
大学生
优点:大都肯定当前文学作品能把握时代脉搏,题材多样化,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体现了当代人健康积极的价值观念,同时还注意到当前的文学作品关注个人体验,重视个人价值,认为正在逐步摆脱政治话语的影响。
缺点:商业气息浓重,造成作品相互模仿,虚构离奇,脱离生活。一些作品无病呻吟,没有深度,已成俗套。个别同学提出传统内蕴不足,认为对古典的东西应当有所继承。
八、希望老师从哪些方面对你的阅读进行指导。
初中生
①介绍有意义、有价值、有创新的作品。
②分析作品的中心思想,以加深领会作品的内涵。
③就具体的写作手法进行指导,如景物、人物的描写,叙述角度、语言修辞的运用等问题。
高中生
高中生多出于应试的考虑,希望老师能辅导如何正确领会作者意图,并对作品的写作背景进行补充,同时多推荐一些鲁迅等经典作家之外的优秀作品。
大学生
①加强优秀作家、优秀作品的介绍。
②加强阅读的指导,对作品内涵作深入的开掘。
③加强艺术的鉴赏,对写作手法、技巧作具体的分析,并辅以理论的提高。
综合看来,学生群体多希望在作品选择、阅读理解和写作技巧三个方面得到老师的指导。
(中小学教师卷)
共调查北京市中小学教师62人,其中:
高中老师7人占11.3%,初中老师28人占45.2%,小学老师27人占43.5% ;
中专学历3人占4.8%,大专学历50人,占80.6%,大本及以上学历9人占14.6% ;
80年代毕业3人占4.8%,90年代毕业37人占59.7%,21世纪初毕业22人35.5%。
一、指导学生的学习和阅读中,中国现当代文学所占比重
二、阅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主要通过的渠道(多选)
三、喜欢的阅读类型(多选)
四、喜欢的作家(前十位)
五、列举喜欢的和反感的作品,并简述理由。
中学教师比较喜欢生活化的作品,如《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空镜子》、《一地鸡毛》等,认为这些作品贴近生活,真实不庸俗,并给人一定的启示。经典名作也较受老师们的欢迎,如《家》、《金锁记》、《白鹿原》等。理由多认为这些作品内蕴丰厚、语言独特、描写细腻,广泛反映社会生活,感情真挚。
老师们比较反感的作品有反腐倡廉题材的作品,认为这类作品着意于“高大形象”的塑造,情节虚假不真实,脱离生活实际。下半身写作和低俗、滥情的言情小说也为老师们所反感,认为这些作品没有实际内容,没有意义。
六、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对你是否有阅读吸引力,简述理由。
明确回答“有”的占56.4%。半数以上的老师认为现当代作品切近实际,贴近生活,反映社会现实,笔法细腻,思想深刻,阅读作品可以增长见识。
明确回答“否”的占30.6%,认为“一般”和不作表态的占13.0%。很多老师反映工作压力大,没有时间看书。一些老师认为当下不少作品没有底蕴,枯燥无味,彼此重复,如海岩的个别作品。
七、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简述理由。
优点:作品源自生活,亲切平实,关注人物内心世界,更加人性化、人文化。
缺点:商业炒作,互相模仿,作品思想阴暗,不知所云。
八、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难点和困惑是什么。
难点、困惑在于现当代作品流派众多,风格迥异,更新快,不易准确把握。一些作品年代久远,远离彼时语境的学生缺乏阅读的兴趣。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感到吃力,尤其是无法把文学教学和中高考很好地结合起来。
九、如果参加进修学习,希望从哪些方面得到针对阅读和教学进行的指导。
选择、理解、欣赏作品。
(高校教师卷)
共调查来自全国各高校讲授现当代文学的教师35人。
一、学生和您讨论较多的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阅读类型是(多选)
二、学生和您讨论较多的和选作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的作家(前十位)
三、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下限是
四、认为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和讲授的难点和疑点何在,兴趣和魅力何在
难点和疑点主要在于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原因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十七年文学和现代经典作品的重读、解读;作品繁多,并且新人辈出,处于不断的发展中,难以把握历史逻辑;理论滞后,不易于同当前文学现状联系。
兴趣和魅力主要在于现当代文学贴近现实,自身充满活力,对象众多,角度众多,生存体验和文学经验紧密相连,追问知识分子的心态,发言空间大。灵活、自由。
五、将中国现当代文学打通,是否认为是当前一种趋向,其利弊何在 91.4%的老师赞成将中国现当代文学打通,认为这样有利于从整体上观照20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有系统性,使学生了解文学发生、发展、嬗变的过程,在一个更大的视野中审视作家、作品。
但也有不少老师在表示赞成的同时也谨慎地指出,“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分属两个不同性质的文学,各自的研究对象和所承担的文学使命不同”,将中国现当代文学打通,有可能会对当代文学造成挤压。目前,要真正变“拼贴”为“整合”,在具体操作上还存在不少困难。
六、所在院校采用的讲授方式是
42.9%的老师表示目前正在采用现当代一体的讲授方式,其中,由一位老师通讲的占40%,两位老师分别讲授现代、当代的占46.7%。1位老师表示,是由几位老师分体裁讲,其余的没有表态。
57.1%的老师表示目前正在采用现当代分别讲的讲授方式,一位老师通讲的占45%,几为老师分体裁讲的占15%,其余的没有表态。
七、使用的当代文学教材
八、认为当前使用的现当代文学教材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请简述。
洪子诚 本:
线索分明,学术性强,有问题意识。但理论阐释较多,具体作品的分析偏少,过于简单、概括,不太适合于课堂教学。
朱栋霖 本:
打通了20世纪文学,有新的材料、新的角度。但以论带史,以论代替文本分析,稍欠系统性、学术性,并且重点作家有遗漏。
陈思和 本:
针对学生教学定位分明,微观分析好。但史的线索不够完整。
九、其他(教学和科研的随感)
①加强学生对文本的阅读
②教学过程中应多种手段并用
③遵守学术规范,形成扎实的研究风气
十、是否采用影像资料帮助现当代文学教学
71.4%的老师选择“是”,并且有68.6%的老师认为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帮助。
十一、还采用哪些方法引导学生的阅读兴趣
①组织课堂讨论
②进行特别推荐
③开设专题讲座
④鼓励学生创作,做“作家型学者”
6.现当代文学 篇六
2、“样板戏” 又称作“革命现代京剧”。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极其特殊的称谓和现象。产生于六十年代,流行于文革时期。它是对传统京剧的一次大胆的尝试和改革,由于江青的参与,样板戏过多地与“阶级斗争”的政治现实相联系,形成“三突出”、“三结合”等一系列模式化的文学观念,给文革期间的创作造成恶劣的影响。习惯上将京剧现代戏《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八个样板戏”。
3、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创作特点是: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新写实小说对含有强烈政治权力色彩的创作原则给予拒绝和背弃,努力还原生活本相,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力求复原出一个未经权力观念解释、加工、处理过的生活的本来面貌。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刘恒、王安忆等。
4、先锋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马原、莫言、残雪、格非、孙甘露、余华等为代表,在叙事革命、语言试验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同时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激进的试验。所谓先锋精神,就是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先锋文学从某种程度上是对启蒙与人性的怀疑,打破了传统的文学规范,使得极端个人化的写作成为可能,对以后的文学创作影响较大。
6、伤痕文学:文革后,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和卢新华的《伤痕》为代表的一批旨在批判、揭露“文革”以及极左路线的罪恶性,揭示文革给人们带来巨大身心创伤的作品被称为伤痕文学。这些作品的共同主题体现在对文革的批判及揭露文革给人们造成的精神戕害,在艺术上都采用了能明确剖析社会问题的现实主义手法。如《神圣的使命》(王亚平)、《我该怎么办》(陈国凯)、《大墙下的红玉兰》(从维熙)、《天云山传奇》(鲁彦周)、《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血色黄昏》(老鬼)等。
7、反思文学:通过艺术概括,深刻地揭示出极左思潮和现代迷信给党和人民造成的巨大损失和严重后果,从不同方面总结了党的优良传统受到破坏的历史教训,启示人们思考产生历史悲剧的社会原因,以防悲剧重演的这类文学作品称为反思文学。反思文学具有较为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揭露和批判极左路线、反对官僚主义,揭示社会和历史悲剧,呈现和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遭际,刻画悲剧人物性格是它们共同具有的特色。如《内奸》(方之)、《李顺大造屋》(高晓声)、《剪辑错了的故事》(茹志鹃)、《布礼》(王蒙)、《人到中年》(谌容)、《芙蓉镇》(古华)等。
8、第一次文代会: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即第一次文代会于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召开。来自解放区和前国统区的文艺工作者约八百多人参加了这次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央作报告,周扬和矛盾分别代表两个地区作文艺运动经验的报告;会议确定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新中国文艺的总方针。选举成立全国性的文艺组织—文联和领导机构。第一次文代会标志着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和新政权领导下的文艺阵营的建立。开始了当代文学的“一体化”的进程,并确立了各种文学力量在“当代文学”中的资格和地位。
9、双百方针:在1956年5月召开的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公开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指“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中宣部部长陆定一代表中央对这一方针做了权威性的阐释:“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判的自由,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意见和保留自己意见的自由”;双百方针的提出,活跃了当时的文艺创作,开创了文艺理论批评与研究的新局面。
15、寻根小说(寻根文学):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与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现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手法,丰富和加深作品的文化意蕴。代表作家有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王安忆《小鲍庄》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张承志《北方的河》《黑骏马》等。
1.第一次文代会: 1949.7在北平召开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即第一次文代会。在该会议上,“文学一体化”得到了全面的实施。“文学一体化”指的是:文学根据政治意识形态的需要所作的规范化。首先确立的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绝对领导地位;其次对抗战以来的文艺运动进行总结,把解放区主流文艺树立为全国文艺今后发展的范例。
第三实现了文艺工作的体制化:在会议期间成立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1953年更名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中国文联),它采取全体会员制,各种文艺团体是它的团体会员。其中: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最为重要。(1953年更名为中国作家协会,简称中国作协;1984年成为和文联平行的独立协会。)
2.百花文学: 1956年5月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的意见确定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给钱在于各个领域的强大的变革要求以推动和支持。文学界遂出现了突破僵化教条的“解冻”。在1956年和1957年上半年,《人民文学》和各地的一些文学刊物纷纷发表在思想、艺术上的探索性作品,它们或者在题材、主题上有新意,或者提供了新的观点和表达方式。文学界将这些文学作品称之为“百花文学”。如:小说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宗璞《红豆》;诗歌:郭小川《一个和八个》;随笔:邓拓《燕山夜话》、吴南星《三家村札记》。等等。1957年夏政治形势发生逆转,一场反右风暴很快地结束了这一繁荣局面。
8. 朦胧诗: 70年代末80年代初,围绕《今天》杂志,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一批年轻诗人纷纷发表诗作,以其思想感情的复杂隐蔽,与艺术形式上的不同引起强烈反响。1980年8月《诗刊》发表章明的《令人气闷的“朦胧”》从诗的阅读上的朦胧、晦涩展开对这一诗潮的争论,这些年轻诗人的创作也由此命名为“朦胧诗”。代表作有:舒婷《致橡树》《双桅帆》《神女峰》etc.顾城(童话诗人)《一代人》《远和近》《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小巷》;北岛《回答》《红帆船》杨炼《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礼魂》是朦胧派的主将之一;江河《祖国啊,祖国》。
孙绍振概括其三个美学原则,不屑于做时代精神的传声筒;不屑于表现自我情感世界以外的丰功伟绩;回避写那些我们习惯了的人物的经历、英勇的斗争和忘我的劳动场景。简言之:即由客体的真实趋向主体的真实,由被动地反映趋向主动的创造。他们推动当代形诗歌打破自我封闭,探索与人类广泛文化积累建立联系和对话的可能性。坚持诗歌的写作,放在对个体的生存价值的确认的基础上;开始当代诗歌语言的革新,激活现代汉语诗歌语言生命的试验。
12.伤痕小说:伤痕小说是文革之后出现的一个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率先打破文革之后小说创作沉寂的是:刘心武《班主任》和卢新华《伤痕》,这两个短篇引发了“伤痕小说”的思潮。“伤痕文学”概念所指称作的创作,主要是小说,尤其是中、短篇
小说,因此,在许多情况下,它们也与伤痕小说概念等同。“伤痕”小说的核心是:正面描写文革造成的人的心灵创伤和人与家庭的不幸。有四种写作倾向:揭示四人帮的罪恶;表现与四人帮的斗争;展现普通人在文革逆境中的美好情操;从文化的角度对文革进行思考。伤痕小说揭示了文革最大的祸患在于对人的心灵的戕害,除破了50年代文学不触及人情人性的弊端。但现在看来,伤痕文学也还没能完全摆脱那个时代的政治意识。伤痕文学较成熟的作品还有:竹林《生活的路》、叶辛《蹉跎岁月》、《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等等。
13.反思小说:伤痕文学是反思文学的源头,反思文学是伤痕文学的深入。反思文学与伤痕文学有时间上前后相承的关系。反思文学深入到对文革悲剧产生的原因的探索。反思小说进一步深化,从历史反思走向文化反思,融入80年代初的文化热潮中。
14.改革小说:改革小说把目光投入到现实生活领域,在伤痕和反思过后呼唤改革。蒋子龙在这方面尤为突出,连续发表了《乔厂长上任记》《开拓者》《赤橙黄绿青蓝紫》,另外李国文《花园街五号》;张贤亮《龙种》;张洁《沉重的翅膀》;贾平凹《浮躁》手术与改革小说之列。
16.寻根文学:产生与八十年代中后期,是迄今为止当代唯一有理论有实践的小说思潮,但它始终没有获得明确的概念和公认的范畴。它的理论主张体现在韩少功《文学的“根”》及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等理论著作中。代表作品:1985开先河的韩少功《爸爸爸》;王安忆《小鲍庄》;汪曾祺《受戒》《大淖记事》;贾平凹“商州系列”;阿城《树王》等等。寻根文学提倡广义的文化,扩大了当代小说的领域,也使民情风习不再是小说中可有可无的点缀,甚至于成为小说的主题。寻根即寻找民族文化之根,二民族的根甚至于民族的文化之中,散落在民间。这种文化寻根是审美意识中潜在历史因素的觉醒,也是“重铸和度亮”民族自我形象的努力。传统文化的原初精神散失在民间,对民族文化之根的探询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对民间的发现过程。
17.实验小说:80年代中期,文坛上一批作家开始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实验小说是批评家对于一种创作倾向的概括,也有人称之为先锋小说。这一实验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上同时进行。这些作家有:马原、莫言、残雪、格非等。代表作有:马原《冈底斯的诱惑》《虚构》《拉萨河的女人》;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现实一种》;残雪《山上的小屋》;格非《迷舟》等。实验小说的共同特征是:打破了传统小说的拟真性、公开暴露小说的虚构本质;取消情节之间的因果联系;让幻觉、幻想和现实混在一起,真假难辨。实验小说对广大读者阅读习惯的拒绝使它只能在一个狭小的文学圈子里生存。
7.现当代文学教学价值论 篇七
再让我们来反观现在大学的校园, 在重功利、轻人文的氛围下, 我们看到了校园中人文精神失落, 人文意识淡泊, 道德热情下降。一些同学价值观念混乱, 不懂得尊重人, 理解人, 也不懂得如何看待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前段时间的大学生自杀事件和药家鑫杀人事件就是例子, 让人警醒。这是人文精神极度缺乏的恶证。大学校园极需要有一种精神, 高职高专院校也不例外。
文学课的教学目标看上去与社会实际需求有一定距离, 其实是“无用之大用”, 它使学生在文学的熏陶下不仅能提高文学修养和审美鉴赏能力还能使大学生们在文学领悟中具有较为深厚的人文知识, 形成较为深刻的人文思想。而在文学的历史长河中, 现当代文学是离我们最近的文学, 更能起到这样的作用:通过现当代文学的学习能让学生掌握和运用现代汉语言文学, 了解现当代文化, 具有认识价值;能提高学生鉴赏评论现当代作家作品的能力, 培养审美意识, 提高美学修养, 具有审美价值;在此基础上, 现当代文学能培养现代大学生的现代人文精神, 使当代大学生参与建构有利于中华民族发展的永久性精神, 这应该是现当代文学的“无用之大用”。
一.认识价值
文学来源于生活, 反映生活, 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包含着对于社会、历史、人生的认知, 具有现实的认识价值。
文学史是历史的一部分, 尤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更有它自身的独特性。现当代文学生动地再现了20世纪百年中国社会、政治、文化、习俗和人们的思想、情趣等各个方面, 描写了20世纪中国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领域的生活变迁。在百年的文学活动中, 不同的时期都有着属于不同时期特点的文学, 20年代的问题小说与乡土小说、30年代的左翼文学、40年代的解放区文学、国统区文学与沦陷区文学、解放后的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新时期文学、再到新写实小说、私人化写作, 每个时段都有着每个时段的文学特点。现当代文学是离我们最近的一段文学史, 是伴随我们的成长并构成我们的时代氛围与文化背景的一部分。但当代的大学生们对现当代历史却有些陌生, 阅览现当代这些文学作品, 可以让当代大学生们更了解近百年的历史变迁, 特别在百年变迁中人的思想感情与追求。当然, 文学提供的知识是不精确的, 有着虚构与幻想, 但从这些文学作品中总会获得如社会常识、历史事件、风土人情等许多真实的知识, 比如从郭沫若的诗歌中我们会感受到“五四”时期激进青年“狂飙”突进的反叛精神;从沈从文的小说与散文中了解到了那古朴的湘西风情;从赵树理的作品中了解到四五十年代中国农民的生活状况与精神面貌……现当代文学补充了经验与书本知识的不足, 丰富了当代大学生的知识。
文学不仅帮助人们认识社会, 还帮助人们认识到自我。[1]作为离我们最近的现当代文学, 更能帮助当今大学生认识自我, 理解自我、完善自我。例如鲁迅通过塑造阿Q形象深刻揭示了国民劣根性, 我们在嘲笑阿Q的自欺欺人、自我麻醉的同时反省自我, 也能从自身身上找到“精神胜利法”的影子, 引导大学生从阿Q反省到自我, 能让青年学子们找到自我的不足, 清醒的认识自我, 明确前进的方向;巴金的《家》着力表现了新一代青年在五四新思潮鼓舞下的觉醒和成长。觉新、觉慧两兄弟有着不同的人生追求与选择。觉新清醒而懦弱, 因为他的“作揖主义”他先后失去了事业、爱情、亲人。觉慧充满着热情、叛逆和追求的精神。觉慧和觉新两兄弟典型地体现了两种人生的选择。他们的人生追求给我们当代的青年学子有很大的启发, 不仅让当代学生了解到那个年代封建家族制度的罪恶, 也给了他们现代应如何生活的一面镜子:如果说觉新是“不应当这样做”的一面镜子, 觉慧就是一个“应当这样做”的榜样;从张爱玲的《金锁记》能体会到金钱对人性的摧残, 且不去管作品揭示的有多么深刻, 但至少会让当代大学生反观现实, 警醒自我;当代散文巨著《随想录》中巴金敢于说真话, 敢于讲真话, 体现了当代知识分子的良知……中国现当代文学不但记录与反映了近100年来中国人民的生存状态与奋斗历程, 而且也反映了近100年来中国人民特别是中国知识分子在这一历史变迁过程中的追求、奋斗、反思的心路历程。因而学习现当代文学, 不但可以帮助青年学生认识历史与现实, 还能启迪他们去认识与完善自我。
二.审美价值
现当代文学不仅具有认识价值, 同时也具有很大的审美价值。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学长河中, 现当代文学仅仅是长河当中的一弯小溪, 但它与古代文学相比, 有着截然不同的审美价值。原因在于现当代文学是以现代语言来表达现代中国人的审美精神的文学, 这种语言方式以及传达出来的情感最易被当今的大学生所接受, 因而现当代文学是最能培养审美意识的文学。学生对文学的最初体验, 对语感的领悟都直接来自于现当代文学文本, 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日后文学欣赏的情趣和鉴赏的能力。“我们要提高各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素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首先要读好的就是现代语言大师们创作的文学作品, 通过大师们的艺术语言认识20世纪中国人的美好情感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 唤起青年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 并在对真善美的追求中获得美的体验, 陶冶性情。”[2]
当然, 这离不开我们对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在教学中只要我们立足文本, 找出经典, 把最优秀的作品介绍给学生, 引导学生细读, 欣赏现当代文学作品。把这些作品中蕴含的诗意魅力品读出来, 使学生不断体会到文学接受的快感, 积累审美经验, 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识, 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 便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艺术判断力及有品味的艺术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比如对徐志摩的诗歌《雪花的快乐》的欣赏, 老师引导学生初步感知, 首先看到的是排列得错落有致的诗形, 有一种参差的美感;初次吟诵后, 脑子里面会有一种画面感:洁白的雪花漫天飞扬, 并感受到具有回环反复, 音韵和谐的节奏美, 音乐美。这种外在形式的美, 给予我们一种诵读的快感, 也得到“这首诗很美”的初步印象。这吸引着师生进一步去探究它为什么美, 又美在哪里, 进而把握该诗的诗情、诗意、诗味。我们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 再次品读这首诗, 便能品到诗人抓住雪花“飞扬”“消溶”的特点以雪花自喻, 追寻着性灵深处的情感, 抒发着“对爱、自由和美”的追求和向往。“雪花”的比喻看似信手拈来, 却再准确不过地反映了诗人飘逸灵动的个性, 同时又吻合“五四”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这是一种升华了的神圣纯洁的理想的爱情, 更是诗人“爱、自由和美”的理想境界的人格化和诗化。诗歌传达着诗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切体验和对真善美的诗意发现。再比如对《祝福》的赏析, 第一遍的阅读会获得对祥林嫂穿戴、神态和淘米、抗婚、洗菜等行动以及失子之后“我真傻”之类语言等外在表象, 在此基础上, 获得关于祥林嫂的整体印象, 产生对她的同情。在这种艺术感受的基础上, 师生对她的生活遭遇和悲惨命运结合自己对生活的理解, 会发现, 祥林嫂是一个在封建宗法压迫下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既有鲜明突出的个性, 又具有广泛深刻的代表意义。这个成功的人物形象, 因为她的深刻性而使我们去思索我们的社会与人生。再比如《雷雨》中的繁漪形象带给我们对那个年代个性解放的认识, 以及透过那个剧本传达出来的对茫茫宇宙不可知力量的不可抗挣, 从而带给青年学子对人生形而上的思考。
透过这类的教学, 只要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 便能品味这些经典作品所传达出的无穷韵味和情趣, 一篇篇, 一首首, 一遍又遍的赏读中, 一种高雅纯正的鉴赏趣味在养成, 同时也会油然生出一种人格或智力上走向成熟的喜悦之感。好象超越了自我, 变得更纯净、更智慧、更完美了。在文学的熏陶下, 人的个性、情感、风范等全面发展, 思想境界提高了, 情感变得更丰富了, 成为更可爱、更有魅力、更理想的人了。
三.精神建构
大学问家王国维曾说:“生百政治家, 不如生一大文学家。何则?政治家与国民以物质上之利益, 而文学家与以精神上之利益。夫精神之于物质, 二者孰重?且物质上之利益, 一时的也;精神上之利益, 永久的也。”现当代文学教学除了具有认识与审美价值外, 在此基础上, 现当代文学具有一种人文价值, 建构着百年来中国的精神, 这才是现当代文学的最大的价值。
人文精神是“一种关注人生真谛和人类命运的理想态度, 它包括对人格、个性和主体精神的高扬, 对自由、平等和做人尊严的渴望, 对理想、信仰和自我实现的执著, 对生命、死亡和生存意义的探索。”[5]在五四新文化运动背景下产生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核心命题是“人的文学”, 传达着现代人独特的精神情感和审美追求。近代的中国内忧外患, 在外来文化的冲撞下他们摆脱了君权观念的束缚, 接受了新的思想即的“人”的观念, 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五四”前后, 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改良文学的“八事”主张;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强调“文学革命”;周作人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中明确提出了“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的口号, 猛烈抨击“非人的文学”, 提出人应有“灵肉一致”的生活。在鲁迅的《狂人日记》《祝福》等作品中我们感受到对封建礼教吃人的猛烈抨击;郭沫若的“狂飙突进”的自由激进的精神更是让人感受到了对自由个性解放追求痛快淋漓的表达;郁达夫通过“零余者”写出了弱国子民的知识分子人生的凄苦悲凉。三四十年代的文学也延续着五四“人”的文学的精神理念:梁实秋提出“人性论”, 认为“文学发于人性, 基于人性, 亦止于人性”;林语堂提出“闲适”与“幽默”;沈从文描写与追求着美好人性;张爱玲从人性被世俗金钱腐蚀的平庸生活的角度写出人生的凄凉……现代作家们对于“人”的思考一脉相承。翻开新的一页, 新时期的文学从刘心武的“救救孩子”这一声又传接了对“人”的关注。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就是一部建构现代人文精神的历史, 五四以来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一直充溢着人文精神。“学习和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一次精神的历险和一次审美的旅行, 它虽然不能直接创造物质价值, 但这一过程肯定有精神的收获。”[4]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 文学的永恒在于它有着特殊的人文精神——对精神世界的自觉追求。作为经典流传的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 一定是它在思想精神和艺术上有着永恒的魅力。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中国近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 中西方文化冲突交融的背景下产生的, 它不仅反映了现代人在近现代历史突变, 中西方文化冲撞下现代人思想、心理上的独特感受, 也传达着作家对现实生活的人生体验和审美追求, 反映着现代知识分子对现代人文精神的建构。
“五四”以来独具个性的现代作家们, 以各自不同的创作表现出对人的人性、自由、解放的思考。这对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及现代人文精神具有重要作用。欣赏体味他们的思想感情, 既是丰富和陶冶了大学生们的精神世界, 也体现出现代大学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人文教育理念。现代大学是“训练和培养人的智慧的机构, 大学讲授的知识不应该是对具体事实的获得或实际操作技能的发展, 而是一种状态或理性心录的训练”。[6]但是当下的大学生, 正有一种精神的丢失, 他们少有精神的追求。大学应该肩负起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使命, 而这正是现当代文学的精神内核。把这些作品的精神内核重新阐释出来, 让现代大学生在新的形势下传承这种精神, 使现当代文学教学成为“人性化”教育的潜在课堂,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达到潜移默化的“无用之大用”, 从而培养具有积极人文精神的新时代大学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现当代文学课程便成为建构现代大学“以人为本”的大学人文教育理念的重要平台。大学生们在阅读理解现当代文学的同时, 全面了解自“五四”以来的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对新的人文精神建构的过程, 使他们在理解, 领悟, 吸收, 继承的过程中探索和参与建立更有利于中华民族发展的永久性精神, 这是现当代文学永恒的价值。
摘要:在重功利、轻人文的氛围下, 现当代文学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通过现当代文学的学习能让学生掌握和运用现代汉语言文学, 了解现当代文化, 具有认识价值;能提高学生鉴赏评论现当代作家作品的能力, 培养审美意识, 提高美学修养, 具有审美价值;在此基础上, 培养现代大学生的现代人文精神, 使当代大学生参与建构有利于中华民族发展的永久性精神。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价值,人文精神,精神建构
参考文献
[1]杨春时、俞兆平、黄鸣奋编.文学概论[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91。
[2]杨勇.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目标设计思考[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2月第18卷第1期:87-88。
[3]王维国.王国维全集[M].第1卷,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0年:138。
[4]陈国恩.现代文学教学笔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从刊[J].2007.第四期:275。
[5]张全之.人文教育:商海大潮中的自救之舟——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0:6。
8.现当代文学作品论文 篇八
关键词:史的意识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 欣赏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课程的设置旨在使学生对现当代文学创作和发展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学习文学史,除了要了解知识点,以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外,对作品直接的感性体验也十分重要。如果缺乏对文学创作感性体验和直接欣赏的过程,那么就根本谈不上真正掌握了一个历史阶段文学的全貌,谈不上领略文学的真正魅力。特别是由于我们与现当代文学创作处在较为接近历史语境中,我们自身的思想情感可以直接与现当代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产生交流和碰撞,所以对于当代文学作品的学习必然要伴随着与作品心灵的沟通。在此前提下,结合文学史的相关知识,抓准文本思想和形象内涵,把握住文本的特色和价值,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一
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首先要在阅读作品的基础上结合文学史知识进行学习。现当代文学与二十世纪社会思潮、文化思潮以及文学思潮的变迁有紧密联系。某个作品之所以被选取进入教材,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它所产生的那个历史语境中人们思想情感的波动和变迁,而如果离开对于作品产生时各类思潮背景的了解,我们就很难真正理解作品的主题意蕴。比如巴金的《怀念萧珊》被选入选读篇目,除了因为该篇充溢着澎湃的激情,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外,还因为它代表着文革刚刚结束后,经历过文革的知识分子特有的思想情感。我们可以看到,《怀念萧珊》一方面表达对于文革的悲愤和控诉,另一方面表达对于良善的亲人的热爱、内疚和缅怀。巴金之所以会在八十年代重新燃烧起爱与憎交织的情感之火,与八十年代初“拨乱反正”的社会思潮分不开关系。爱憎分明的情感服从于“拨乱反正”的历史逻辑,“文革”被当作“黑暗的过去”而否定,人们充满着对于“现在”,“未来”的信心。在《怀念萧珊》中典型地体现着巴金式的主题和激情,而这种主题与情感极其典型地体现着八十年代初人们的精神面貌。再如八十年代初产生的“朦胧诗”也具有这样一个特点。“朦胧诗”中大量使用了象征手法,其中典型意象的象征意蕴是该选读篇目讲解的重点。其实如果联系“朦胧诗”所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文学史知识,我们就可以总结出这些诗作所采用的意象其实并不“神秘”,它们的意蕴均于关于十年文革的思考、感受和记忆有关。“中国,我的钥匙丢了”其中的“钥匙”喻指在文革动乱中失落的青春,失落的心灵;“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其中的“黑夜”和“光明”也有着时代内涵,也分别代指文革和文革后对于未来的信心和憧憬等等。也就是说,读作品的同时,一定要知道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联系当时发生的社会思潮、文化思潮和文学潮流等一系列文学史知识,才能既深入又牢固地掌握和理解作品的主题意蕴。
二
分析作品艺术手法,其实也要紧扣文学史的背景知识来学习。特定作品的艺术手法之所以受到关注,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该种艺术手法在它所产生的时代中有着典型性或者独特性。比如《百合花》的艺术特色就被考察过。《百合花》是短篇小说,其艺术上具有构思精巧,注重细节等特点。这些特色说起来似乎没什么“特别之处”,但如果联系《百合花》产生同期创作来看,我们就会发现在十七年时期,小说创作重长篇轻短篇,而短篇创作大多因为忽视人与人之间细腻的情感,在描写上较为粗疏简陋,《百合花》的注重构思和细节就在一定程度上矫正了当时短篇小说文体失范的问题,因此具有重要价值;再如,《茶馆》的艺术特色也十分重要。《茶馆》的艺术成就很高,尤其在结构上,采用“风俗画卷式”或者说“冰糖葫芦”式的结构,通过一个茶馆串联起社会各阶层的人物,侧面反映出时代变化的动向。而这种结构不仅就其本身的艺术性而言堪称独步,而且具有史的意义和价值。建国后,当代文学被要求抒写新中国,表现社会主义建设,歌颂工农兵的火热生活等等。而许多现代文学作家进入共和国文坛后大多面临转变创作思维和创作模式的问题,他们对于工农兵的生活并不熟悉,对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比较陌生。所以,一批现代文学作家在建国后就放弃了创作,而继续从事创作的作家由于不适应新的题材和手法,创作成就也大不如前。在此背景下,老舍重新选择了自己所熟悉的北京市民的生活,采用 “冰糖葫芦”式的结构,成功地通过对一个小茶馆的描写展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的变动,昭示出旧社会灭亡的必然性。该手法的成功就在于作家重新找回了自己,找到了适合于自己的表现方式。它一方面以强大的艺术魅力有力地传达了由旧民主主义国家走向新民主主义国家这一社会政治命题,另一方面也在其对时代的艺术超越中渗透了某些超越时代的形而上意蕴。结合这些文学史知识,我们就可以更好地把握当代文学作品艺术上的成就和贡献,也能对考察重点有一个较为合理的预测。
三
作品赏析过程中要紧紧结合史的意识才能够对创作有客观理性的把握。一部作品好与坏的标准中必须渗透历史意识。“历史的过程得由价值来判断,而价值本身却又是从历史中取得的。这种循环看来是不可避免的,不然的话,我们就或者不得不承认那种认为历史是无意义的变化的流的看法,或者不得不运用某些超文学的标准,即一些绝对的、外部的标准来研究文学过程了”。[1]《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旨在提高学生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力,因此每年考卷都有赏析题,学生对这样的题目要么感到无从下手,要么认为只是搬用几句程式化的套语。其实,在赏析作品时,缺少真实的感受和真切的理解只搬用套语是大忌。每一篇创作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都有自己诞生独特的理由,而这一理由与作品产生的史的背景切切相关。而恰当的赏析正是要发现创作在历史长河中生命力。在思考作品思想意义时要多注意作品选择了怎样的题材,其描写与其他同类题材作品有什么差别,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其中蕴藏着作家对世界怎样的思考等?等等。比如父爱题材或母爱题材是这些年作品选考试经常考,原因就是这类题材考生大多比较熟悉,不会出现知识或体验上的盲点。但题材熟悉并不意味着“好写”,因为如果缺乏独特的思考,对这类题材作品的赏析就很容易写成“陈词滥调”。在批改试卷时我们也经常看到,学生将作品赏析写成亲情的颂歌。这样的赏析是不得要领的。问题就出在没有紧扣作品,没有抓住作品在处理某类题材时独特的角度,所升发的独特的主题,所使用的独特的艺术手法,以及由此带来的作品与文学史中同类作品相比较而显现出的审美意蕴和风格特征。
参考文献
1.丁帆主编:《中国新文学史》,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2.朱栋霖、朱晓进、吴义勤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3》,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3.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注 释
[1]雷·韦勒克、奥·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第296页。
9.现当代文学选读 篇九
推荐书目
鲁迅:《呐喊》《彷徨》《朝花夕拾》
郁达夫:《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
废名:《竹林的故事》
茅盾:《幻灭》《动摇》《追求》《子夜》
老舍:《离婚》《茶馆》《骆驼祥子》
巴金:《家》《寒夜》
萧红:《呼兰河传》
沈从文:《边城》《湘行散记》《从文自传》
张爱玲:《倾城之恋》《金锁记》《流言》
钱钟书:《围城》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
孙犁:《荷花淀》
郭沫若:《女神》
周作人:《苦雨》《喝茶》
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冯志:《昨日之歌》《十四行诗集》
曹禺:《雷雨》《日出》《原野》
第一个十年的新诗 1917—1927重点:《女神》、闻一多 Ⅰ、20年代新诗发展轮廓
白话新诗—自由诗—小诗—格律诗(含十四行诗)—象征诗(以节奏到旋律)—政治抒情诗
Ⅱ、第一节初期白话诗
1、胡适 《尝试集》
代表作:《老鸦》《鸽子》《权威》《乐观》
2、月夜
3、相隔一层纸刘半农(1917)
4、初期白话新诗一览
胡适《尝试集》
刘半农:“白描派”,对新诗形式颇为关注
周作人《小河》
沈尹默:“象征派”
俞平伯、康白情、刘大白、朱自清
5、初期白话诗总体特点
散文化:基本不用韵及平仄;虚词较多,采用白话散文的句式章法
注意向民间歌谣传统的吸取和借鉴:1920年成立北京文学歌谣研究会
以个性解放,关注民生为主要内容
第二节自有体诗
1、概述
2、郭沫若与《女神》
㈠ 《女神》概述
㈡艺术成就
五四时代精神与诗人创作个性的高度融合形式上的“绝端自由,绝端自主”
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强调自我表现,个性解放,理性追求;抒发感情时常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㈢内容
㈣ 《星空》《瓶》《前茅》
㈤历史剧
第三节 小诗
第四节 格律诗
茅盾及其《子夜》
Ⅰ、生平与简介
㈠1927年以前,从事文学理论
1927年以后,从事文学创作,全面反映中国社会现实
1949年以后,以领导工作为主,中国作协主席,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委员常委副主席 ㈡沈得鸿 字雁冰
主张:为人生的写实主义文学
提倡:现实主义
认为:文学是表现人生的东西,不论他是客观的描写事物,或是主观的描写思想,总须以人生为对象
Ⅱ、创作历程
三大革命失败《烛》(《幻灭》《动摇》《追求》)
个帝国主义侵略时期(鼎盛时期)《子夜》民族工业破产《林家铺子》商业经济的破产《农
村三部曲》农村经济破产
阶新中国成立后以文学评论为主,创作逐渐衰落
段
《子夜》
Ⅰ 内容
《子夜》反映了1930年左右中国社会的整体面貌。
Ⅱ 人物形象
吴荪甫:一个悲剧的英雄,一个二十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
他出生于封建家庭,同时接受了西方文明的熏陶,他既具备经营实业的本领,也养成了发展资本主义的志向。性格特点中首要的是果敢,自信,敢作敢为,刚愎自用,有发展实业的热
忱,同时又又凶残,残酷的一面,色厉内荏,脆弱胆怯,空虚惶恐,害怕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
他的性格充分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一方面对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的不满;另一方面对工农运动充满恐惧心理;一方面对统治阶级与军阀混战局面的不满,另一方面又镇压工人农民运动,这也是名族资产阶级固有的两面性。
吴本人的意义生动而深刻的反映了30年代初期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艰难处境和必然破产的历史命运,比嗷嗷漏了他们两重性的经济特征,揭示了中国两半社会的社会性质,驳斥了托派谬论。
Ⅲ评价
《子夜》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几个第一
1、科学的世界观指导中国社会剖析小说
2、正面描写民资的形象
3、“史诗般”的全面展示20世纪30年代社会的经济生活
4、规模宏大和结构复杂的长篇小说
老舍创作经历
㈠20年代中后期(1924-1929)在英国创作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三部作品以文笔轻松畅快,富有北京地方色彩,善于刻画市民生活和心里,引起读者注意。㈡30年代初至抗战爆发,代表作品:长篇《猫城记》《离婚》《牛天赐转》《骆驼祥子》 中篇《月牙儿》
㈢抗战爆发至新中国成立长篇《四世同堂》中篇《我这一辈子》
㈣建国后话剧《龙须沟》《茶馆》《正红旗下》
巴金与《家》
Ⅰ 生平及创作综述
前期创造中,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抗战开始后,创作日益成熟严谨,中小说《憩园》《第四病室》长小说《寒夜》
文革后,迎来第二个创作高峰,1978-1986《随想家》
成就最高者《家》
Ⅱ创作的三个阶段
⒈ 30年代发表的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⒉ 对现实有了更深层的认识,开始关注小人物的生存悲剧,发表了《憩园》《寒夜》等感情更蕴藉思想更深刻的作品
⒊ 文革后,拷问自我和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灵魂的《随笔录》
Ⅲ《家》
⒈ 觉慧寄予作者的激情与理想的人物
一个幼稚而大胆的叛逆者,是巴金人格和性格的象征
两面性:一个准求个人的反抗,追求人权平等,人道主义,基本思想,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敢爱敢恨敢追求自己的幸福,敢于走向放抗家庭的道路,另一方面,又无法摆脱环境影响,有时反抗显得软弱。在情感上对祖父既反抗又有点依赖,在爱情上犹豫不决。⒉ 觉新
是一个充满了矛盾,具有双重性格的人。觉新在新旧交替时期,接受了新思想,他又是旧制度培养出来的人。他作为长子,在封建家长制的压抑下,使他变得性格懦弱,不敢反抗,心理压抑,学会妥协和和忍受。他在即担任了封建大家庭的责任,又在思想深处接受进步思想矛盾中,封建家庭占了上风。所以,一方面听祖父的,维系家庭,一方面理解觉民,觉慧,结果不仅使他自己成为封建家长制的帮凶,而且自己也付出惨痛代价。
⒊ 高老太爷
专横,顽固,虚伪,腐朽的封建家长,他极力维护封建礼教,仁义道德,荒淫腐朽。⒋ 女性群体
被凌辱被损害的人。
⒌ 《家》的艺术特色
⑴、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
⑵、塑造了一系列富有个性特色的人物形象
⑶、情节结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第十二章四十年文学
Ⅰ 国统区的讽刺和追忆小说
⒈ 暴露和讽刺小说
张天翼《华威先生》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
⒉ 体验和追忆小说
路?与七月派作家原京派作家萧红《呼兰河传》
Ⅱ 沦陷区的文学创作
⒈ 张爱玲
2、苏青《结婚十年》
3、钱钟书
Ⅲ 解放区的文学创作
1、《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与解放区文学创作
(1)时间:1942年5月
(2)地点:延安
(3)内容:5月2日第一次会议,毛泽东发表“引言”
5月23日第三次会议,毛泽东作了“结论总结”
1949年,毛泽东在《解放日报》上发表,合题《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内容:作为政治家,毛泽东从政治策略角度论述文艺问题。讲话涉及文艺与生活、政治的关系,内容与形式,普及与提高,世界观与创作方法,批评标准,文化继承,统一战线等多种问题。
赵树理
1、文艺观
(1)问题小说意识和工具论的文艺观
“文摊文学家”“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用”
(2)注意小说的讽劝教育功能
俗话说“说书唱戏是劝人呢”这话是对的(3)紧密反映现实,但不盲从现实,对现实有独立的思考
(4)拒绝五四新文学传统和外国文化传统,重视民间文化传统
2、塑造历史变革中的农民形象
表现中国农民在政治,经济翻身过程中实现的思想上的翻身,并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显示了农民改造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3、其小说的名族化、群众化特点
(1)小说情节结构多数运用传统的手法,注意故事性,情节连贯,环环相扣,有头
有尾,大团圆结局
(2)人物塑造多采用中国古典小说的白描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
性格
(3)语言大众化,通俗化,形象化,个性化,擅长运用农民口语,通俗易懂简洁生
动
孙犁
创造特点:
典型形象的塑造
不以情节取胜,而采用散文式的抒情结构,采用情景交融的诗的手法
新颖,明净的语言风格
乡土小说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暴风骤雨》
白毛女
根据流传在晋察冀边上的“白毛仙姑”传说改编。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师生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
四十年代的诗歌
艾青《我爱着土地》
左联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联合更多作家对抗国民党的文化围剿
形成“剧联”“影联”“社联”“记联”等左翼团体,有中共中央通过“文化总同盟”统一领导,与国民党对文化的领导形成鲜明对比
时间:1930年3月2日——1936年自动解散
地点:上海
【现当代文学作品论文】推荐阅读:
现当代文学论文参考题目06-21
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12-19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必要性思考论文11-25
现当代文学文学常识11-24
现当代文学复习材料08-21
现当代文学复习题06-16
现当代文学的一些题10-19
中国现当代文学选择题11-19
6061 中国现当代文学A卷答案11-08
当代文学名著要求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