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散文随笔(15篇)
1.清明散文随笔 篇一
四月一日,刚好星期天,风和日丽,和哥哥嫂子一起回何店祭祖。说是祭祖,其实更多的是想看看八十多岁的大伯;还想看看自家的叔叔、婶婶、伯伯们,今年春节我还没有给他们拜年;还想看看我们家老屋的那一块基地。
我的老屋,在天星沟村二组,准确地说,是“二里岗子”。老屋的那一块基地,如今成为别人的菜园,各种各样的菜,长得很是茂盛。菜园的东面还残存着一堵土墙,几十年的日晒雨淋,依旧没有垮倒。每一次站在这里,不知道自己的心里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哥哥和妹妹应该也是一样的心情,大哥说,他要用方便袋将土墙上的土带一些回广州存放,每年都带一点。
菜园的四周都是树。北面的柏树最多,在父亲去世后的植树节,我和小哥在屋后面栽了一些,这些柏树,应该有二十八岁了,那一年同时栽了一棵樱桃树,听说,樱桃每年都丰收。西面,密林中的一间土墙屋,至今完好无损,开始是牛栏屋,后来成为我们姊妹四个的书屋,我们做作业的地方。南面,是老屋的大门方向,一个不大不小的场子,场子前面一个小堰塘,我们吃水洗菜的地方。场子的边上有一棵杏梅,高大茂盛,结的果子又大又甜,好吃得独一无二,我们家穷,且穷得揭不开锅,穷的原因,总被一些人怪罪于屋前的这棵杏梅树。每一棵树,父亲母亲活着的时候,每天不知道有意无意地瞅它们多少次;每一寸土,父亲母亲活着的时候,每天不知道要踏过多少次。
我很想把这一块基地再买回来,不是再盖房子,只是让它保留现在的这个样子,让它继续成为别人的菜园,只是很担心它被其他的建设所占用,担心闻不到土的香味,担心摸不到我们亲手栽的树木,担心看不到父亲母亲在月光下挥汗如雨榔头捶打的土墙,担心踏不到父亲母亲曾经踏过的土地。
担心这些的时候,眼前的一切似乎都在泪光里浮动,似乎听到了母亲温热的呼喊,似乎看到了父亲又在屋后的山岗上等我们归来,牛栏屋儿里似乎又亮起了一盏煤油灯,我们在桌上做作业,母亲在灯旁拉鞋底,父亲在灯旁装犁……
人的思想也真是个怪。1991年离开家乡,几间宝贵的土墙屋1992年卖给同村的一个孙姓人家,几十年过去了,我的梦一直离不开这里,很多次在梦里见了父亲母亲的微笑,在梦里听小脚奶奶摇着蒲扇讲牛郎织女的故事……一幕一幕,现在回忆起来,还恍如眼前的事。
这次回老屋祭祖很幸运,看到了身体仍然很健康的大伯。劳苦了一辈子的大伯不愿意去城里和儿子住一起,“孝”与“顺”是连着的,堂哥也只有顺着大伯的心意。从前我们两家共用的竹林,一片葱茏,大伯用竹条做篓子,做的篓子虽然不够精致,但足够可以给大伯带来乐趣,给大伯消磨时间。一天做一个篓子,间隔三四天背到何店镇集贸市场上去卖,卖得便宜,一般不会有再背回来的时候,大伯用卖篓子的几个小钱再买点自己喜欢吃的蔬菜瓜果零食之类的,卖篓子的小钱当然还有结余。我们跟大伯开玩笑:屋前屋后堆积如山的柴垛一定要烧完(大伯做饭用最老式的柴火灶),做篓子一定要把竹林的竹子用完,才可以老去,不然这些木柴和竹子都可惜了。这样的生活方式,将随着大伯这一代人的离去而终结,除了他们,不会再有如此辛劳、节俭、守着破旧不堪的老屋而终老一生的人。
爷爷、奶奶、爸爸分别住在不同的小山坡,也好,距离不远,各有风光。从这个山坡到那个山坡,看到了一些以前熟悉现在都变了但也还能认得出来的面孔,他们都是同村的长辈,都是熟悉父亲和母亲的那一辈人。他们看到我们,老远地主动迎上来说话,很亲切,哥哥拿好烟、递烟、点烟、问候,家长里短,憨厚老实的父亲母亲一直被可敬可爱的乡邻们惦记,我们姊妹也沾光,有长辈们的笑脸热情迎接。
老屋在天星沟水库的一角,高速公路横穿天星沟村,二里岗子已经失去了原来的模样,这里算不上世外桃源,但这儿是一块能让人安静的地方。有青山有绿水,听着村子里的鸡鸣狗吠,心无杂念,明透单纯,觉得特别平静。二里岗子和其他的地方不一样,自七十年代恢复高考后,姚焕新第一个考上了清华大学,随后,这条岗上的学生基本上都考出去了,在那个大学生很稀缺的年代,二里岗子属于天星沟村最出人才的山岗。
这里很少见到年轻人,年轻人都去城里工作了。
这里没有商店,甚至连最小最小的小卖部也没有,买一袋盐也要去何店镇上或者河那边的刘店街。
这里的太阳很耀眼,月亮和星星都很明亮。这里的山坡上都是松毛铺就的厚厚的地毯,踩上去软绵绵的,山坡上长了很多很多开黄色小花的鸡腿,长了很多很多的棉枣子。
这里的田都是小块儿小块儿的,七十多岁的叔叔们依旧采用传统的农耕方式,牛拉犁,人垄沟,播种、收获都很慢,但很美。祭祖那天,碰巧叔叔正在用牛犁地,婶婶正在做午饭,炊烟袅袅,小狗撒欢,母鸡下蛋。我和小哥采摘了田沟边的刺苔,也跑到犁过的地里寻找小时候最爱的马蹄(荸荠),也跑到叔叔屋侧边多长野菱角的堰塘戏水拍照。
看着我们长大的叔叔婶婶们一直生活在这里,他们的生活、风俗、礼仪、习惯都不一样,不会打牌,更不会上网,偶尔看看电视。长年累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放牛、种地,不慌不忙,累了,就坐下来歇一会儿,抽一支烟,看看天,看看树,看看高速公路上飞驰的车辆,神态安详、心思平静。
何店老屋的长辈们,用他们特有的生活方式热爱着生活,长年累月的坚持着简单的劳作,换来了健康,换来了长寿。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拥有健康的身体,拥有平静的心灵,在豪华的高楼大厦里,也不过一饭一粥,在破旧的土墙屋里也可以睡得香甜。每年的清明,我和哥哥们都会来这个山水环绕的村子,看看我的健在的长辈们,看看躺在山坡上那个角落的爷爷、奶奶和爸爸。
作者:詹桂华
公众号:随州文艺
2.清明散文随笔 篇二
清明作为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 它不仅仅是一个节气与节日的指代, 更多的是作为一种中华文明的象征。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 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其起源
蛋”, 更不是没有任何影响力和分辨力的无知群体。从两种经济理论来看, 电视商品制作和传播过程中两种情景的转换意味着观众在角色上的变更, 从第一个情景的商品专为第二个情景当中的生产者, 而作为生产者, 他们就不是处于弱势群体, 而是掌握重要权力的一方, 他们可以影响群体的意见、左右对某个观点的看法, 进而影响商品的制作、包装与销售。
菲斯克两种经济理论以电视商品为例, 通过对传统媒体产品生产、制作和销售过程的描述, 点明了两种情景下面受众所具有的身份的双重性:既是电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 后来民间亦相仿效, 于此日祭祖扫墓, 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冬去春来, 大地复苏。在古人眼里, 清明是春天到来的标志, 是一年劳作耕种与生活希望的初始。自古清明耕种、踏青、插柳与扫墓的习俗沿袭至今, 如今对于我们现代人而言, 除了作为自然节气的划分, 清明更多的意义在于, 它是一场祭奠祖先与感怀生命的仪式。清明, 一个简单的字眼, 却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明, 它是这个民族对于春天对于过去未来和生命的共同心理期待。在如今全球化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下, 图像、影像已经无处不在地充斥着我们的生活, 而电视作为当下信息传播的主要手段, 也承担着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与传承的艰巨任务。
视商品的消费者同时又是文化意义的生产者, 他以此很好的阐释了自己对受众的观点:正式由于不同受众在阶级、地位、教育水平、生活水平等各方面的不同, 导致了对电视文化产品的不同解读, 进而形成了大众文化的多样性。
菲斯克眼里的大众文化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相对抗的一种力量, 在适当的环境和条件之下, 大众能够通过大众文化产生巨大的力量, 进而有能力去和主流声音相抗衡, 创造特别的文本意义, 并且进一步去影响社会、文化, 以及权力的再分配。
他把受众深处积极、主动的主体性
2011清明之际, 央视暨全国各大卫视都相继播出了清明节仪式庆典活动, 各类节目竞相媲美, 在这个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 上演着一幕幕清新明丽的生动景像。对于先辈的缅怀和对幸福的感恩一样, 都是对生命的祭奠与思索。这时, 电视在传统节日中充当的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角色, 更多应该是制造一个共同的仪式的场, 做到信仰与文化精神和价值观的共享。詹姆斯·凯瑞在《作为文化的传播》中明确地提出传播的“传递观”与“仪式观”。“传递观”源自地理运输和运输方面的隐喻, “仪式观”则指北美新教徒举行的“一种以团体或共同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詹姆斯·凯瑞认为传播不应简单地理解为信息传输, 传统的传播是控制, 但在发展的意义上看来, 传
剖析出来呈现给大家, 让我们认识到了传统受众的影响力, 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大大推进了对电视文化中受众的分析和研究。
参考文献
[1]菲斯克.电视文化.商务印书馆, 2005 (4) :78-79.
[2]陆道夫.电视观众:意义和快感的生产者——试论约翰·菲斯克两种经济的电视文化理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4 (1) .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杭州310028)
播更重要的意义应该是共享信息和共享文化, 一种价值观念和信仰的共享。因此可以说现代传播的意义着重体现在文化精神的共享, 那么在对于传统文化与传统节日的传播上, 应该做到怎样的表现和创造。
自2008年清明、端午、中秋被归为法定节假日起, 保护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文化的回归被提上议程。电视作为当今信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也发挥着它重要的作用。近两年来, 在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祭奠与回归上, 各类电视节目也相继问世, 充当着“仪式场”制造者的角色。2011清明来临, 以央视为主导的各类清明节电视节目也在屏幕上纷纷亮相, 如《国宝档案》——苏轼《黄州寒食诗贴》;《文明之旅》——清明节的记忆与畅想;《我们的节日·清明——中华长歌行》;2011清明诗会;《每日农经》——清明寻寒食;《清明赋家国情》第四届北京清明诗会以及陕西卫视的公祭轩辕黄帝典礼等等, 形式均有不同, 却无疑都是对于先辈的缅怀和对生命的思索。电视节目对于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播不外乎其历史渊源的追溯、节日专题晚会、以及节日活动新闻消息的报道这几种形式。从2011年清明节各个频道播出的清明电视节目来看, 已包括上述各类, 苏轼《黄州寒食诗贴》从古代文人对于寒食节记载与伤怀的角度入手, 对于诗人的创作背景和寒食节的历史渊源作以阐述;《文明之旅》则是以访谈的方式从文化学者苏叔阳述说的角度带领观众了解与认识清明节, 记叙对于清明节的记忆与畅想。自古以来, 清明节有吃寒食的风俗, 寒食节, 又称熟食节、禁烟节, 冷节。《每日农经》则是从清明饮食文化的角度给人们展示老北京的清明特色寒食, 为开发中国传统节日特色农产品开阔思路。
从詹姆斯·凯瑞传播“仪式观”的角度讲, 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意义是形成共同分享的信仰与文化精神以及共同的价值观, 是一种以团体或共同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而对于清明传统民俗中的祭祖与哀思来说, 这正是对生命感怀的一场仪式, 其蕴含着中华民族对于先祖的祭奠, 对于现世的思索以及对于幸福的感恩。而对于先祖的祭奠仪式感则是在陕西台公祭轩辕黄帝典礼中得以最充分的体现。在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与台湾电视媒体联合报道海峡两岸祭祖盛典的直播下, 祭祀的仪式感大为增强。恰逢辛亥革命100周年, 公祭活动又融入了民族振兴等“辛亥”元素, 在公祭典礼乐舞告祭中首次将孙中山、毛泽东颂扬黄帝的词句谱曲成歌, 既继承了以往公祭典礼告祭乐舞的传统性, 又增添了具有时代气息的元素。在祭祀的同时一位长者和百余名儿童联合朗诵《振兴中华赋》, 更表达出中华儿女传承民族精神、崇敬始祖、祝福祖国、实现民族振兴的美好意愿。
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类似有着祭奠仪式含义的《我们的节日·清明——中华长歌行》则更多的是从民俗的角度表现祭祀与追溯。节目以重要的民俗节日“清明”为载体, 分为天地清明、浩气长歌、春满九州三个章节, 突出祭奠先人, 缅怀先烈的主题, 引导观众正确认识与理解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 慎终追远, 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山西长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聚集城市, 是英雄与先烈的威武之地。《长歌行》以诵吟诗歌, 祭祀仪式以及民俗艺术表演的方式传达着清明的文化含义。都城隍下跳迓鼓舞、抗战老人泪洒陵园、潞安大鼓唱响新农村、水库边的热闹“八音会”等传达了民俗文化的内涵。吟诵则以万人大规模的方阵式排列, 朗朗着《春日》、《春潮赋》、《太行山上》、《英雄谱》等古今名作, 以万人空巷及庞大的人潮气势制造着共同的场的仪式感。其中众人齐往鼎中倒酒则是仪式感的鲜明体现。清明节是思考今天和昨天的一个节日, 思考逝者和今人的一个节日。《长歌行》用对清明节日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和提炼, 以及长治元素的巧妙使用, 以形态独特的传统诗文吟诵、新创诗歌朗诵、表现清明祭奠踏青的特色民俗表演以及展现中华文化的神韵和风采, 表达百姓对于幸福的祈望。
与打造庞大的祭祀气势感不同的是, 中央电视台《2011清明诗会》则像一泓清泉, 以柔婉诗意的语言, 将祭奠与哀思缓缓道来, 诉说着对于人生的思索和生命的感怀。春开柳明, 《2011清明诗会》选取在了春暖花开、春水旖旎的姑苏吴中太湖岸边, 其以春和景明、清明雨上、游子寻春三个篇章立意了本次诗会“生命与怀想”的主题。清明节不仅仅是对亲人的追念、对血缘的追怀, 更是对生命的敬重与真情的张扬, 是感怀生命的一场仪式。
《2011清明诗会》既安排了广大观众耳熟能详的古典诗歌, 如孟浩然的《春晓》、杜牧的《清明》以及朱熹的《春日》等名篇, 又精选了现当代诗人的经典诗作, 如余光中的《春天, 遂想起》、林庚的《春天的心》、何其芳的《慨叹》等, 更呈现了舒婷、柏桦、潘洗尘、阳飏、马莉等中国当代诗坛优秀诗人的作品。诗会广邀了朗诵及表演艺术家、影视演员、主持人等倾情演绎, 丁建华、朱琳、喻恩泰朗诵的古典诗歌风格各异, 梦桐、杨锐、赵普、季小军等主持人的表演则呈现了他们主持之外的另一种风采。老艺术家梁波罗、石维坚分别表演了程宏的《江南》和余光中的《春天, 遂想起》, 情深意切、意蕴悠长, 童自荣、狄菲菲的美妙声音将柏桦《苏州记事一年》的江南市井生活传神再现。诗会是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的主要形式, 如何做到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仪式感, 是诗会类节目难以做到和需要加强的。与隆重的仪式化的祭祀典礼相比较, 诗会从形式上似乎更多的只是感性化的吟咏和感叹。而此次《2011清明诗会》则从内容上入手, 制造传统民俗的共同的仪式感。“以诗歌的名义清明, 以清明的名义诗歌”, 《2011清明诗会》以丰富的内容、高雅的品格、唯美的画面、独特的风格给我们制造出一个虚拟的场, 它是感怀生命的一场仪式, 让我们在这样一个诗意的季节里, 怀念故土, 思索人生, 充满着生命的美好与庄严。
清明节, 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的重要节日, 它不仅是在物候气象上的一个节气, 更重要的是它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认同, 是我们感怀过去与向往未来的一场仪式。2011清明节电视节目在形式与内容上都多样丰富, 但对于传统节日传播仪式感的加强则是这类电视节目应该做到的意义之所在。
北京100024)
摘要:清明作为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 它不仅仅是一个节气与节日的指代, 更多的是作为一种中华文明的象征, 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明。对于清明文化的传播也是电视节目承担文化传播的一项重要任务。2011年清明节全国各大卫视的清明节目的上映, 更是着重地突出了我国传统佳节与文化的历史地位。笔者即是通过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对于清明传统文化的电视传播作出相关阐述, 旨在阐明电视作为大众文化传播的使命感。
3.清明散文随笔 篇三
清明二字,曾经于我而言,没有太多的感怀,但自父亲走后,每近这个时节,内心难免惆怅万千。父亲病重时落寞而凄寂的身影总是会不时浮现于脑海,莫名地,一股针扎般的酸痛感就会如游丝般的盘踞在心房。
父亲离开我们已有三年多了,期间从未以只言片语去提笔悼念父亲。不去提笔,不是因为不想念,而是太怕触及内心深处那根一触即发的弦,让哀伤遍野。
父亲咽气那天,正值初冬,落叶纷飞,寒气袭来,四野有些萧瑟。
立于床边,望着呼吸已近衰竭的父亲,我们都束手无策,更感茫然,像个溺水的孩子,只能绝望地等候死神的宣判。
母亲说,你爸爸快要走了,你快去学校叫回萱萱和诗豪,让他们见最后一面。
泪流满面地拉着女儿和侄子的手,奔进父亲卧房时,母亲、二姐、哥哥他们都已悲痛地跪倒在父亲床位前,凄凄哀嚎声淹没了父亲痛楚不堪的喘气声。
屋子里到处充斥着生命将息的腐气。
生命的凋零,有时真的就像被寒风猛烈刮下的树叶,一眨眼功夫,就气息临绝。除了困难急促的喘气,父亲已经无法用任何言语和神情与我们告别了。
也许,父亲自己都没有想到这一刻会来得那么快,快得如天空掠过的一道闪电,怎么突然间,自己就一动不动,不能言语了。
20xx年的秋天,父亲的动作莫名变得有些僵硬和迟缓了,在县里几家医院检查了数次,终不明就理。为了查明病因,母亲和哥哥陪着父亲去南昌检查身体。那天,父亲做了胃牵引手术检查,对于年近七十岁的父亲来说,做这种检查很是痛苦和危险,但父亲还是听从了母亲的劝导,咬牙坚强地做完了这项检查。
母亲说,父亲做这项检查时,心中是捏了一把冷汗的,好在检查中没出意外,随后便开始一心等待检查结果。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的是,一场突出其来的噩耗会连夜袭来,打乱了所有人的步调。
大姐下乡回单位值班的途中被一辆飞来的小面包车撞飞在地。当她被好心人士送往医院时,医生说,已经晚了,你们家属还是早点准备后事吧。
这声音就像从地狱里传来,让我们从头凉到了脚,我们僵在那里一动不动,冰冷的日光灯下,全是刺眼的白……
二姐夫忍着心中的剧痛,理智地说,得通知你母亲和她儿子回来,操办你大姐的丧事。
二姐夫这句话,就像重锥敲在了我们所有人的脑门上,尽管痛彻心骨,却让我们清醒过来,心里再伤痛却也不能让大姐暴尸在外。
拨打了爱人的电话,哽咽着告诉了他家里发生的这一噩耗,并叫他连夜将我母亲和外甥接回永丰,并嘱咐他切莫告诉父亲,大姐的真实情况,只说还在抢救中,并让父亲和哥哥留在南昌等待检查结果。父亲身体弱,又刚做了检查,我们不想让他再承受这样沉重的打击。
当我泪流满面地诉说完这一切时,时间已近深夜十二点。
半个小时后,哥哥拨来电话说,他们一行人将全部返程回来,不等检查结果了。
怎么办,父亲也要回来?
二姐夫说,也罢,自己的女儿出殡前,总得让他见上最后一面。
可是父亲刚做完检查,身体已很虚弱,又怎能经受得住这么沉重的打击?母亲年岁也已大,女儿是她身上掉下的一块肉,白发送黑发,叫她一时怎么承受。我们一定要给他们一个缓冲期,瞒住他们说是在抢救。尽管知道大姐依靠呼吸机维持脉搏跳动,这只是一个自欺欺人的安慰,但好歹胜过抚摸一具冰冷的躯体。
所有在场的亲人商定,在父母赶到医院前,我们全部要忍住悲伤,不允再掉眼泪,否则瞒不住精明的父母。
凌晨三点半,父亲在哥哥的掺扶下与母亲、外甥、爱人跌跌撞撞地奔进了急救室。我们惶恐地迎上去,装出要保持安静的神情,劝说道,爸、妈,别着急,医生正在积极抢救。
是的,医生在测血脉,在翻眼皮,在换药血,但我们却知道,这一切都是假象……
我们没有让父亲太靠近手术台,只是让他在几米开外看了一眼,便劝父亲先行回去休息,不要影响医生工作。实在困乏的父亲见我们语调说得较为轻松,也怕自己的声响真会扰了医生工作,便在爱人和哥哥的护送下,回往了家里。
而母亲不管我们怎么劝说,就是不肯离开急救室一步,待父亲走后。母亲抑制不住地去查看大姐的瞳孔,并抚摸大姐的脚板,突然间,就放声地嚎啕大哭起来……
灰蒙的瞳孔,冰凉的脚底,这一事实,怎么也骗不了精明的母亲。大姐脚上穿的袜子早已擦得破烂不堪,手掌、肘关节,各处都是擦伤、裂开的瘀肿血块,面目凄惨,让人心酸。
母亲悲怆的哭泣,引得所有人又嚎啕大哭起来......
大姐是多么痛苦不甘地离别这个世界,但她的亲人都没有聆听到她最后的声音。
那一夜,我们一宿未眠,都只顾着悲伤,却忘记了还有父亲在漆黑的夜色下孤零零的惶恐等待……
天空破晓,当我搀扶着双眼浮肿的母亲,踩着晨露的湿气,回家添衣时,灰暗的屋子里,却见父亲端坐在大厅的椅子上,孑然孤寂。见了我们进来,他满心期待地探出身子,急切问道:“情况怎么样了?”
母亲抬头,一脸悲戚:“还能有用吗?”寒冷的声调,让空气瞬间凝固。
父亲怔坐在那,刹那间就失去了表情。
几天后,父亲对我说,你妈妈这句话就像一把尖刀扎在我的心门上,让人无以招架。虽然,我回到家里,但心里却一直在盼着消息呀,听你们说在抢救,我是满怀希望的呀,我呆在家里,何曾合过一眼?
父亲的话,让我的泪水差点又喷涌而出。
大姐抢救无效的消息,让父亲的精神全然坍塌。
我常想,如果上天不带走大姐,父亲是否不会那么着急地离开我们?
那时,父亲自理能力急骤下降,必须有人搀扶才可走动,坐在椅子上和躺在床上也需要人来相扶。南昌医院也发来通知,告知父亲是肺癌中期,考虑年纪偏大,以中药调理为主。但我们那段时间一直忙着大姐案子和丧事办理等繁杂琐事,几乎忽视了父亲的感受。我也无从知道,父亲那段时间是怎样打发那一天天难熬的日子。
大姐的案子是在大姐遗体送往殡仪馆火化那天才告破的。那天,天空下着蒙蒙的细雨,父亲因身体之故无法参加自己女儿的出殡,只是一个人在家默默流眼泪。每次我们出门,丢在身后的一定是他落寞、孤独的身影。
当大姐的丧事告一段落时,我们才发觉,父亲的生命猛然间就拐入了不可回天的衰竭,搀扶着他行走时,感觉他的动作已是十分的笨拙和缓慢,像是戴上了沉重的镣铐,只能以一寸一寸的细碎步子,艰难地移动着僵硬的双腿。他的神情开始变得木然,他的目光总是透着一种冰冷的寒,哪怕是面对他曾经疼爱的儿女。
苦不堪言的疼痛如蚯蚓似的开始四处钻入父亲的肌骨,侵蚀着他的每一根神经。父亲的面容也在日渐消瘦,由最初的淡黄色继而转为黄褐色。昼夜不停的咳嗽,日趋渐紧的呼吸,已让父亲甚少言语,除了一日三餐的机械吞咽,就是静静地坐在椅子上,滴嗒滴嗒,听着秒针的声音,从白天坐到夜里,又从夜里坐到白天。偶尔盯着某个物体时,目光就像放飞的轻气球会有所飘移,随后又一动不动地死死盯着......
自行走不便后,父亲卧房已由原来二楼的西北方向的房间搬到了一楼的东北方向的房间。周边高耸的楼房终年遮住了四处弥漫的阳光,让屋内显得更加阴湿潮重。父亲虽然穿着几重厚厚的棉衣,手脚却依然不见温暖。偶尔,阳光灿烂,气温有所上扬时,我们就会扶着父亲坐在屋檐下去晒晒太阳,帮他揉揉四处泛疼的肩胛和脊背。父亲的神情,常会引来路人的关注和侧视,一些原来时常见过父亲在公园里散步的邻里会好奇相问:“老刘这是怎么了?前阵子,不都见他好好的,还常见他在公园里行走吗?怎么一会子就变得今天这样子了?”
外人自不能明白父亲所承受的精神和肉体上的双重疼痛。精神上的彻底坍塌,导致病魔像狂风扫落叶一样袭卷了父亲元气不足的肉身。艳阳下,望着谈笑风声的矫健路人,听着来来往往的汽笛喧嚣。他的目光偶然也会流露出对生命的一丝眷念,但更多的却是无可奈何。任何药物,都已无法阻挡父亲身体的枯萎。多数情况下,呆在父亲身边,多是我们在说,父亲只是默默听着,我们无法洞悉他心中所虑所想,只是偶尔听到他漏出一两句这里痛,那里痛。
父亲的沉默寡言,让母亲很是担心。静处下来,母亲便会相问,你还有什么未了的心愿,还有什么话语想交代我们。但父亲只是摇头,问得紧了,也就是嘟嚷一句,没有什么话要交代了,这让母亲有些失望。也许母亲是想听听父亲的一些倾吐,但对于心思向来不喜外扬的父亲而言,又怎会在万念俱灰时作一番情深意切的表达呢。
那时,我们一直以为父亲可能感知时日不长,所以,面对红尘,万事倦怠。一日下乡时,听得母亲打电话告诉我,你父亲今天念叨你去哪儿了?并问怎么没见你的身影?可能前阵子你常帮他推拿、按摩,让他心里有了一丝依赖了。我听了,心里是又暖又酸,暖的是父亲心中原是有我们的,只是没有表现出来而已。酸的是父亲需要我时,我却不能陪伴在他身边。
父亲后来连起身、穿衣都无比困难了,他拒绝再出门晒太阳。除了饮食,终日便是躺卧在床上。
父亲离世的前一天,我与母亲轮流看守。母亲守到了深夜十二点,我从十二点开始看守病床上的父亲。父亲的房间连日照着灯光。泛黄的`灯光映照着父亲越来越困苦艰难的呼吸,他张着嘴,进气声一声比一声紧,一声比一声急促。面容近似一具张嘴呼吸的腊像。
夜里,寒气逼人,四野俱寂,唯有父亲的房间在闪烁着孤零零的灯光。偶尔靠近父亲床边,握着他的手,拿起或放下,已引不起他任何回应,轻声叫唤一声爸,也没见他有多少神情流露,只是依稀可见有微微的眼泪打湿在眼睑深处......
次天的午后,阳光半隐,云色如霭。父亲在一声划破天际的哀吼声中崩然离去。这也是我第一次目睹至亲在眼皮下耗尽了生命最后一缕气息。父亲离世的情景,像一组千年不化的浮雕,深深地嵌在了我的脑海里。
父亲走后,帮着母亲整理父亲的遗物,发现衣柜里的不少衣裳齐整如新。母亲说,你们这些年买的衣服,他基本都没穿,他穿来穿去还是喜欢以前的中山装和旧棉袄。父亲健在时,衣着较为寒碜,尽管给他添置了一些新衣,但多半被他压在箱底。平日里穿的,总是那几件被岁月磨皱了灰白旧衫,我们劝他穿好一些时,他也总是反驳我们,这衣裳哪里不好,哪里就不能穿了呀。对于我们给他添置的新衣,他也时常埋怨,乱花了钱。
父亲的丧事办完后,家里显得极为冷清。进门,我们再也听不到父亲的“咳咳咳”咳嗽声,抬眼望见的只是一幅栩栩如生的瓷板画像。母亲时常独自垂泪,偶尔抬眼望见父亲画像时,会说,照相那会,正是你父亲食量最好,身体发福时,哪知,才多长功夫,就说走就走了呢。
怕母亲闷在家里黯然神伤,有时间,便会挽着她的胳膊上街闲逛,一条街,一条街,任由时光随意晃荡。自大姐和父亲在一个月里先后离去,母亲心境有了一种大悲大痛大哀后的平静,她开始讲述着父亲生前的一些故事,有我熟悉的,也有我陌生的。
母亲说,你父亲年轻时也曾激情热血过,少有落脚在屋,不沾家务活,不是跟着这帮人这里窜就是跟着那帮人那里窜。那时正值十年动荡期,社会上分为几派,争锋相对,互相打斗。这种纷乱的现象也波及到了林场。母亲刚产下幼儿,不喜归入任何派别,坚决置身事外,更不许父亲卷入其中。但父亲是文化人,能写会画,又是当时场里唯一的高中生,便总有一波又一波的人马前来家里蛊惑、游说。父亲终没能听从母亲的劝导,也抵挡不住热血沸腾的诱惑,不可避免地卷入了其中。后来,动荡结束,父亲反反复复写了近一尺厚的交代材料才过了关。母亲说,当时那几个帮派的头头子被杀头的杀头,判刑的判刑,因你父亲只是帮衬着写些文字,并没有卷入实质性的争斗,才幸免一难。我无从知晓,当时林场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云谲波诡的争斗,父亲又历经了怎样跌荡起伏的岁月。只可惜了那一尺厚的交代材料在搬家时烧成了灰烬,我已无法从中窥见一二。母亲说,自此后,你父亲如霜打的茄子,失去了往日的神采,变得谨小慎微,变得怕事胆怯,他开始窝居在家,安心带小孩,做家务。
或许是年轻时能够幸免于难,让父亲失去了向上攀岩的凌云壮志,自懂事起,我所认识的父亲很是忠厚本分,刚直、正派,从没有什么宏伟远大的目标,只是安安份份的过着自己的小日子。他当过会计,分厂的副厂长等,多是主抓单位业务,也是我们所戏言的“军师”。在我年幼时,时常能见职位高于父亲的单位领导,三顾寒舍来请教于父亲。母亲工作上需要撰写的各类先进事迹材料也多半是由父亲主笔、润色,拉框架。母亲常说,比你父亲学历低的诸多同事,后来都混得风生水起,唯你父亲老实如牛,年年在原地上踏步。
母亲希望父亲能如其他八面玲珑的男人那样,加官进爵,也好让全家脸面生光,但父亲耿直老实的禀性难以更改,更无旭日东升之荣耀,始终甘为他人做“嫁衣”。为此,父亲没少受母亲的数落。许是遗传之故,父亲膝下的四个儿女,也没有一个生得口齿灵俐,巧言如簧。其中两个女儿还如父亲一样,年少时都嗜书如命,爱捧着母亲眼里没有一点实效的“光明经”,打发葱茏而漫长的岁月。
父亲过于安守本份的老实个性虽然不招母亲待见,但却为外婆所欣喜。听母亲讲,当年,外婆就是看中了父亲高中学历与老实性格,便作主将自己十里八村都有名的能干长女许配给了父亲。外婆原以为,这是为女儿谋得了一个好姻缘,然而婚姻能否美满,又岂是人好二字可包罗。没有相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志趣爱好,夫妻哪能有长久的愉悦相伴。父亲和母亲志趣、性格皆南辕北辙,不在同一道上。父亲喜欢看书,母亲喜欢闲聊;父亲平素寡言少语,母亲恨不能用大嗓门塞满整座屋子。在我印象中,家里常年埋藏着一点即着的火药。或因为父亲喝多了酒,或因为打碎了几个碗,或动作迟缓了些,诸多拧不清的家庭琐事,都可以点爆一场旷日持续的家庭战火。爱情对他们来说,就像天边的神话,一个沉浸于书中探寻,一个只能望月长叹。但尽管如此,我们兄弟姐妹四人,硬是一个接一个的从“烽烟战火”里爬到了人世间。据母亲透露,在过世的大姐手上,还夭折了一个年仅数月的兄长。
许是父亲少言,每次见了他们吵架,我总是甚为同情,不忍见父亲常年隐忍,便会斗胆为父亲帮衬几句。母亲有很强的语言组织能力,这是父亲阅读再多书籍也无法企及的。在争执中,父亲沉闷的解说词时常淹没在母亲高亢的声调里。只要一开腔,母亲就能倒豆子似的,噼里啪啦倒出嫁给父亲后所承受的满肚辛酸和委屈。年轻时不理家务,婆家隔三差五派人上门催账问钱,如牛马似的累死累活却享受不了自己男人的嘘寒问暖......
父亲虽然也会在嘴上抗辩几句,但他心里却是知晓母亲内心的苦楚,所以私下里,父亲常说,你母亲确实很辛苦,家里大小事宜基本都是她在打理,所以我就不去逞口舌之利,多数是迁让着你母亲,她要说,就让她说。父亲的大度,让我更是心生敬重。
年少不更事时,我与生性要强的母亲时不时就会东风吹、战鼓擂,但与父亲却从未有过一丝不愉快的冲撞。父亲对自己的儿女很有耐心,极少打骂,偶尔我们做错了事,也是耐心细致的劝导一番,从不用獠牙般的语言训斥我们。这也使得儿时,我与父亲更为亲近。
工作之余,回到家,父亲时常要抱起我们,讲一讲他那段风干在岁月里的辛酸往事。父亲听力不好,并非天生,而是患中耳炎时救治不当所致。父亲原本是高中班主任老师最为看中的一名学生,一直被当作可塑之材来培育。然而,谁也未曾料想到,高考前一次体检,却将父亲推入了万丈深渊。父亲怎么也没想到,患中耳炎时,长辈的那次不慎处理,会成为一把锋利的剪刀,剪去了父亲欲以翱翔的翅膀。我不知道父亲是怎样度过了那段痛不欲生的日子。只知道很长一段时间,父亲就像一条活死鱼一样,奄奄一息地挣扎在岸上。他甚至想过吊颈,想过跳江,来了却黯淡无光的人生。我常想,如果父亲听力没有问题,或许就能考入大学,那时,他所迎娶的妻子也许就不会是我的母亲,就不会有我们几个儿女的相继出世。所以说,人生的一道坎,就是命里的一道安排。
父亲说,你母亲只道我是高中生,在场里有文化,但她岂知一位听力有疾者内心所隐居的自卑。父亲年纪越大后,听力也急骤下降,与之交流,时不时要爆大嗓门,不解者,还以为我们对父亲不恭不敬不孝。后来,我们拨电话至家里,都是找母亲说话,父亲听见电话铃音如避蟒蛇,竟现慌张,急呼母亲。父亲变得更加寡言了。我们不再聊金庸、古龙、梁羽生了,也不再聊那些武功卓群、气宇不凡的江湖人物了。那些刀光剑影的传奇,那些渊源悠长的历史,都随着父亲的衰老,一并远去。一本小说拿回家里,也不再像以前那样蜂拥争抢了。一家人围桌畅聊时,父亲鲜有插话,只是一个人默默地扒着饭菜,听着我们欢声笑语,偶尔会用茫然无措的目光掠过我们的脸庞。
岁月不知不觉催白了父亲两鬓青丝,催开了他膝下的几朵蓓蕾。看着我们成家、立业,父亲的眼里流露出欣慰。尤其是看着三个女儿通过自己的努力,先后跳出了林场的院门,父亲更是如饮甘泉。父亲一直甚为钦佩宋氏三姐妹,在父亲心里,总是不知不觉把我们姐妹仨比作宋氏三姐妹。老大端庄持重,老二灵婉秀丽,小女才兼文雅。其实,我们都自知,宋氏三姐妹甩我们何止几条街。但在父亲眼里,我们却是极好的。
处女作出版上市时,爱人微有不悦,父亲从母亲嘴里得知其心思时,颇为不解,背后与母亲振振有词道,写小说有啥不好,多文雅的一项事业。父亲向人提起我时,眼里也满是光亮。父亲很是喜欢女儿笔下塑造的几位主人公,不经意也会陷入剧情中难以自拔。父亲感叹道,如果你的小说能够搬上荧屏,那该多好。
父亲走了三年多,我也未能将那个遥远的梦想化作现实。但父亲的鼓励之言却时常萦绕在耳,催我不怠。
父亲葬在老家的荒山上,那个四野还算平整的稀疏林地里。父亲的坟冢与一面池水相对映。有时,可见到一两只小鸟从林子里窜出,用翅膀沾着水珠子,飞往更远的丛林。
每年清明,前往父亲的坟前祭拜,竟有时光飞逝,往事如烟之感。我再也不是那个攀爬在父亲大腿上的小马驹,父亲也不再能牵着我的手,走在洒满阳光的小道上。父亲的音容笑貌成为了一道远逝的风景。
4.清明散文随笔 篇四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每每读这首诗,就会倍感亲切,想起我们那个叫曹家村的地方。
每逢清明时节,村子里艳阳高照,杏花盛开,芳香四溢。远远望去,整个村子成了一片花的海洋。就连家养的小猫,身上也有了杏花甜蜜的气息。祖母喜欢杏树,在村子里是出了名的。自从我记事,祖母就已经70多岁了。每年清明一过,杏花开了,祖母提个小马扎,这棵树下转转,那棵树下瞧瞧,一看有没有调皮的小孩折杏花玩,再就看家养的小猫会不会窜上树,怕上窜下跳的小猫碰掉花瓣。在祖母的眼里,只有花儿自己落了才是好的,小猫蹭掉的花结的杏子长着长着就会掉。每年清明那一天,在杏树下,祖母还会折一些纸钱,那钱是折给我未曾谋面过的祖父的,祖母一边折,一折喋喋不休地念叨着:“你爷爷那个死鬼啊,早早走了,扔了一个穷家给我,愁的我啊。”祖母叹口气又说:“不过那死鬼啊,病了一辈子,糊涂了一辈子,临走时还聪明了一回,他拉着我的手说:‘好好照顾那些杏树,它们不会亏待你们娘儿几个。’”后来,也是真的靠了那些杏树,祖母用卖杏子的钱拉大了父亲,还供出了大伯、二伯两个大学生。
如今祖母也走了,每年清明节,我们都会折一些纸钱给她。杏花在空中飞舞,杏花的香味扑在我的鼻间,我的心里酸酸的,我不知祖母在那边有没有杏花看,有没有酸酸甜甜的杏吃。
5.诗意清明散文随笔 篇五
清明时节春光明媚,桃红柳绿,万物复苏,令人心旷神怡。因此,古代文人骚客吟诵清明的佳作颇多。
在吟诵清明的诗中,描写习俗的诗占据了很大篇幅。扫墓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一项活动,从古至今一直为人们所重视。清明扫墓在唐宋时已盛行,唐代白居易在《寒食野望》一诗中写道:“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宋代高菊卿在《清明》诗中曰:“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这些都反映了古人扫墓的情景。
伴随着扫墓的踏青活动,也是古代诗人的一个重要题材。“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这是宋代吴惟信所作的《苏堤清明即事》诗,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当时清明踏青的盛景。宋代程颢的《郊行即事》写出了清明踏青流连忘返的心情:“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宋代欧阳修的《踏青》则动静结合:“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让人爱不释手。
浏览古诗,我们还发现,诗人对清明的户外活动有生动的写照。古代的清明节,在民间开展的户外活动有放风筝、荡秋千、打马球、插柳等。放风筝是清明前后人们最喜爱的习俗。唐代高骈的《风筝》说:“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生动地描写了当时风筝竞放的`情景。
荡秋千是清明节古老的游乐民俗之一。在唐宋文人的作品中,有许多关于秋千的描述。唐代韦庄《长安清明》诗云:“紫陌乱嘶红叱拔,绿杨高映画秋千。”清明春风拂柳之际,女子三五成群荡秋千于郊野树下,确实充满诗情画意。因为清明节处处荡秋千,也有人把它叫做“秋千节”。
6.清明缅怀 篇六
学生虽然很盼望清明假期,但大多是因为可以放假休息、踏青出游。学生对清明节的民俗意义和相关传统文化知识知之甚少;参加学校组织的祭扫活动时也不不够严肃,有些学生甚至嬉笑打闹;参加家庭祭扫时,总认为祭祖是大人的事,不愿参加;甚至有家庭开展庸俗的祭扫活动,影响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为此,有必要通过主题教育课让学生了解清明的由来、习俗等相关知识,继承“饮水思源、慎终追远”的传统美德,激发学生缅怀先烈,感恩先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育目标
1.让学生知晓清明节的有关知识,感受清明节的文化内涵。
2.学生代表分享祭扫谢晋元将军墓的感受,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抗日英雄、爱国将领谢晋元的英雄事迹;学生分享在上海名人墓园的祭扫感受,缅怀先贤为国家、社会、民族发展做出的贡献;教师交流对逝去的家人的思念,激发学生感恩先辈的情感。
三、课前准备
查找清明节的由来、习俗;搜寻缅怀先人的诗词;开展班情调查,了解班级同学及其家人过清明节的情况;收集学生代表祭奠先烈墓、先贤墓的视频和文章;教师写作祭奠先人的文章;制作课件。
四、教育过程
1.诵读诗词导入
师:每到细雨纷飞的清明时节,我都会记起这首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可能有的同学对这首词也很熟悉,现在我请一名同学来诵读一下。
(课件显示诗词,学生诵读。)
师:这是一首悼亡词。作者苏轼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表达了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
大家知道,在我们国家纪念先烈、先贤和先人的传统节日就是清明节。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2008年,清明节首次被列为我国的法定假日,并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清明节。
2.走近清明,了解清明
师:据传清明节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百姓仿效,在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出示课件,清明节的起源。)
清明节的民间习俗是很丰富的,除了祭祖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插柳等。因此,在这个节日中既有“祭先烈、敬先贤、忆先人”的感人场面,也有踏青游玩的欢声笑语。
3.走进清明,缅怀先烈
师:我们晋元中学历来重视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作为一所以抗日英雄谢晋元将军的英名命名的学校,我们特别重视在清明节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这些年,我们学校德育处每年清明节前都组织同学祭扫谢晋元将军墓。下面请同学们观看我曾带过一个班级的班长介绍祭扫谢晋元将军墓的视频。
(观看视频,视频中班长做了如下介绍。)
谢晋元将军墓,位于名人墓园中。沿着青青的甬道,我们很快就找到了将军墓。我们举行了简朴而庄重的祭扫仪式,由学生代表进献花篮并诵读祭文。高一年级12个班的同学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向谢晋元将军献诗,表达我们的敬意。
我们班同学创作了一首诗——《颂八百壮士》。诗朗诵结束后,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向谢晋元将军献花,表达我们深深的敬意!
师:我看到大家刚才都聚精会神地观看了视频,作为用先烈英名命名的学校,我们要祭扫谢晋元将军墓,作为成长中的青年,我们在清明时节可以开展更多缅怀先烈的活动。上海这方面的资源很多,同学们知道有哪些缅怀先烈的场所?
(生:龙华烈士陵园、高桥烈士陵园、松江烈士陵园、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陈毅广场等。)
师:说得很好,此外还有宝山月浦攻坚战纪念碑、淞沪抗战纪念馆、沪西革命史纪念馆等。我们可以就近祭奠,也可以专程前往,读一读碑文,献一束花,献一首诗,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4.致敬先贤,缅怀先人
(1)致敬先贤
师:清明期间,我们不仅要祭奠先烈,还应该致敬先贤。这里有一篇小张同学写的文章《致敬先贤》,我们一起来分享其中的几个片段。
(出示课件,配乐诵读声起。)
祭扫谢晋元将军墓以后,我们又走进名人园,祭奠长眠在那里的先贤。
“三毛之父”张乐平先生,当代知名画家陈逸飞先生,中国儿童戏剧的拓荒者任德耀先生,中国“断肢再植第一人”陈中伟先生,京剧大师周信芳先生,等等,我们从他们的墓前一一走过。
接着我们又瞻仰了宋庆龄墓。宋庆龄主席墓区中间是宋庆龄父母的墓,右边是宋庆龄墓,左边是为宋家服务多年的女佣李姐的墓。国家名誉主席与家中女佣亲如姐妹,墓地位置平起平坐,这不能不让我们肃然起敬。我们依次向宋庆龄墓献花。
随后我们还去了外国人墓园。一块块青石板整齐地排列着,上面有的刻着逝者的名字,有的刻着逝者的生卒年份,有的连名字都没有留下。这些外国人都为我们国家做出过许多贡献,他们逝世后便长眠于此。他们无疑是伟大的,我们为他们献了花,以表达我们的敬意。
在墓园的尽头,我们还找到了鲁迅先生原葬地的纪念牌:鲁迅先生原葬于此。最近我们正在学习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睹物思人,心中肃然起敬。
这一次宋园之行,让我们走近了先辈:他们有的为了民族的大义,热血洒疆场;有的为了国家的富强,操劳绘蓝图;有的为了百姓的幸福,鞠躬谱新篇……他们名载青史,为后人敬仰。现在我们羽翼渐丰满,我们应向先辈学习,多为祖国做贡献。
师:可以看出,同学们都被感动了。现在我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想法。.
(预设:同学们说自己的想法,有很多的感动;这个地方没有去过,有机会要去一下;等等。)
(2)缅怀先人
师:其实,清明节更是一个缅怀逝去的家人的日子。和往年一样,在清明节到来之时,我很想念故去的爷爷,我特意写下了一段祭文,以表达我的思念。
(出示课件,教师诵读。)爷爷:
我不知道您什么时候参加的中国共产党;不知道您什么时候参加的解放天津战役,不知道您什么时候回乡务农,不知道你什么时候健壮的身体日益消瘦,甚至在送别您的最后一刻我也没能在场!
但是您的音容笑貌常常出现在我的梦境、我的回忆中,每每想到您的时候,首先进入我记忆的不是您高大的身材,亦不是您洪亮的声音,而是您坚毅的眼神、勤劳的背影和刚直不阿的品格。身教胜于言传,虽然您从不给我讲您的故事,对儿孙辈从没有长篇大论的谆谆教诲,但我继承了您的那些品格:勤劳、正直、坚定不屈!这是您留给我的让我终身受益的财富,这让我立足社会,坦坦荡荡。
爷爷!我永远想念您!
师:我把这篇文章和大家共享,希望同学们不忘祖宗,不忘本,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来告慰已逝的先人。
5.纠正陋习,还我清明
师:清明节是一个“饮水思源、慎终追远”的重要日子。但在清明节中,同学们是否看到或听到这样一些祭祀陋习:
清明祭扫时,有人请大仙巫婆为祖宗祈阴德,为子孙求荫庇;有人给先人献“美女”、献“别墅”,还献“护照”“机票”“信用卡”;一些人祭扫时唯恐给先人烧的“钱”不够,供的“酒”不多,认为越多越好、越贵越好。你们怎么看待这一现象呢?
(预设:商家们抓住这些人的畸形心理,推波助澜,大发“鬼”财,结果把清明节搞得乌烟瘴气,一点也不“清明”了;这种不文明的祭扫陋习,既造成了物质财富的巨大浪费,又污染了环境;祭扫陋习不仅亵渎了祖先的英灵、毒害了儿孙们的心灵,还容易造成火灾。)
师:时代进步了,祭扫也应与时俱进,现在提倡的植树祭拜、海葬、无烟祭拜、网络祭拜等,既文明节俭,又符合时代特征。让我们一起来推动文明祭扫,还给清明节以真正的“清明”!
6.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7.清明随笔散文 篇七
雨淅淅地下着带来一丝伤感,不由得想起清明时节雨纷纷...
4月4日是清明节,老天在哭泣,为着死去的烈士和四川同胞们而流泪,他终于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哗哗地流着泪她落在屋顶上,雨篷上,肩膀上,地上合成一曲交响乐,为死去的亲人祈祷,祝福老天的哭泣,似乎带动了我的悲伤。我出生的时候,外面就下着瓢泼大雨,让人睁不开眼睛,在那个晚上,我悄然的来到这个世上。第二天,就阳光明媚,好像是在庆祝我的到来。并且,每当我过生日的时候,天空就会下起雨来,这也许是老天送给我的礼物吧!于是,我也喜欢上了她,和她相依相偎。巴金曾说过他也最喜欢雨,古代友人是借酒消愁而如今他是借雨消愁了。我和他有着同样的爱好,每当外面下雨时,我都要冲进雨帘找中,让她来滋润我的全身,她紧紧的搂抱着我,用冰冷的嘴唇抹去我内心中的烦躁,她替我全身按摩,动作是那么熟练,我和她如情人一般。她不仅是我的情人,更是一个传信使者她为别人牵线搭桥,让一对对情侣踏上这桥,去诉说他们之前的爱恋情仇。雨之歌在纪伯伦的笔下,具有了强烈的个人色彩: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是的!她时刻都变幻着各种角色。在大自然界中,她意味着一个循环,她滋润生命,传递着生命的能量,使之生生不息。
这也正如爱情在人类世界中意味着一个循环,它也是从感情的建立开始,成熟于彼此之间的了解与理解,最终获得心有灵犀的默契,这是愉快而又幸福的感觉爱她吧,爱上她后,你会知道世间的美好雨还在下着,伤感依旧...
8.清明难忘师恩情散文随笔 篇八
又是一年清明到。几天前,同学们问我王耀臣老师过三周年的具体时间。我才醒悟到,王老师已经去世三年了。与他最后一次见面是他八十大寿那天,那天王老师很高兴,红光满面,同我们一个个打招呼、合影。仿佛就在昨天……
不料一个月后,王老师竟因车祸离开了我们,让我们无不痛心疾首。
上高二时,他教我们语文。他讲课跟别的老师不一样,别的老师讲作文都有一定格式,而他在上作文课时,总把我们带到离学校不远的顺阳河畔,南岳庙前,让我们站在衡桃山上,远眺巍巍九皋,俯瞰潺潺溪水,尽览鸣皋古镇风光。等开始写时,他说:“写你们感受的生活吧!”
王老师不仅教我们文化,还是我可亲可敬的长辈。他待人和蔼可亲,尤其对我们住校的外村学生,更是在生活上关怀备至。那时他在居室的门口放了一个小煤火,一个人做饭吃。我们去学生食堂打饭经过王老师的门口,他总是很热情地要我们在他那吃饭,后来有一段时间,我晚上就住在王老师的屋里。
高考落榜后,我到校收拾好行李准备回家,快走出校门时,他从后面追上来,气喘吁吁的,腋下还夹着几本书,他说:“我这里有几本新闻写作方面的书,送给你,希望你能成功!”我的鼻子酸酸的。
后来,我到北京一家媒体工作,王老师送给我的《新闻通讯写作》帮了大忙,有不少豆腐块儿晾晒在首都的`几家报刊上。
高中毕业后,王老师还很热情地给我介绍对象,虽然没有成功,但王老师对我的关爱让我感动。
参加工作后,去看王老师的次数少了,但王老师每次回县城办事,总到办公室找我。时间久了,竟不觉得离开校园已经二十多年了。每到逢年过节,我总会给王老师打个电话,说上十来分钟。知道王老师身体很好,我们也就放心了。
天降不幸。我们怎么也没有想到,车祸会降临到王老师头上。一向和蔼可亲的王老师竟这样走了,走得匆匆,连和我们告别的机会都没有。
某个夜晚,梦中看见王老师向我们走来,领我们出去采风,在小煤火旁扇火烧水给我们下面条吃,醒来已是泪湿枕巾。
9.黄庭坚《清明》解读 篇九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一.以文字为诗
“以文字为诗”,不仅指把散文的一些句法、章法引入诗中,也包含了对诗歌语言文字的锻炼。“以文字为诗”在黄庭坚的具体作品中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即在诗中加入散文句式、讲究语词的锻炼、注重诗律的拗峭。《清明》这首诗着重从语词锤炼方面进行解读。
在语词的锻炼上,黄庭坚作了很大的尝试。第一,表现在以散文中常见的字法入诗,如用虚字,用重字,用语助词等入诗,形成“以文字为诗”的特点。《清明》中“野田荒垄只生愁”的“只”是一个虚字,解释为“只有”,谓没有其它,只有“愁”乃全部之意。说明野田荒芜之处,埋葬着死者的墓地,周围只笼罩着愁思,令人凄寒。第二,更加突出地表现为对炼字的重视。方东树《昭昧詹言》评黄庭坚诗:“以事实典重饰其用意,加以造创奇警,语不惊人死不休,此山谷独有。”(2)诗句“佳节清明桃李笑”中的“笑”字用得十分巧妙,“笑”指盛开之意,把桃李拟人化,使之更具情态,诗中借“笑”字描绘了清明时节,万物生机勃勃的景象,与对句的野田荒垄仅有愁意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以才学为诗
宋之后的诗人们将自身的才学融入诗歌,用典故、学问和才情组成宋诗的另一个特点—以才学为诗。黄庭坚把宋人“以才学为诗”的作诗技巧发挥到了极致,具体说来,“以才学为诗”首先表现在诗中有丰富多彩的内容。《清明》这首诗描绘了两种景象:天地生机盎然和野田愁情笼罩。“桃李笑”“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向我们展示了清明时节,春雷万钧,万物惊醒,春雨绵绵,芳草萋萋,桃李盛开,宇宙给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的图景。“荒垄只生愁”“满眼蓬蒿共一丘”写出了一眼望去,蓬蒿丛生,凄清冷寒的墓地之景。两种不同画面形成视觉上的强烈冲击,使诗具有充实的内容。其次,“以才学为诗”更突出地表现在诗歌的用事上。“人乞祭余骄妾妇”用的是《孟子》中的一个寓言,讲的是齐人在坟墓前乞求祭品充饥,反而在其妻妾面前夸耀有富人请他喝酒。“士甘焚死不公侯”用的是春秋时的一个典故,志士介子推不贪公侯富贵,宁可被火焚死也不下山做官。巧用两个典故,讲述了萎琐卑下,毫无人格尊严之人和弃高官厚碌,隐居山中誓死捍卫志向之人。不同人生价值观的两人又形成一种对比,自然引出尾联的议论。本诗仅一联用典,并不算多,宋人有句句用典,但典故切合“清明”又合乎主题,乃用典精切,不是为用典而用典,所以自然严谨。
三.以议论为诗
钱钟书在《谈艺录》“诗分唐宋”一篇中所评:“唐诗多以丰神情韵见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3)由此可知,宋诗注重筋骨思理,多发议论,《清明》一诗也阐发了黄庭坚关于人生的思考和议论。诗人由清明的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价值,并感叹虽然无论智愚高低,最后都是蓬蒿一丘。诗中通过乞祭余人和不公侯人引出“贤愚千载知谁是”的人生感慨,无论是高洁情操之人还是卑微低贱之人,其死后只留下一丘。人生的了悟,世间的空幻,这种消极的宿命感在诗中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值得一提的是,诗人的这一思考与他的升沉际遇,屡遭贬谪的经历有着密切关系。
通过从“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这一特征对黄庭坚的《清明》进行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诗歌创作的艺术内涵和内在思想。黄庭坚作为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其诗歌创作非常值得后世揣摩与研究。
注释
1严羽著郭绍虞释《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26页
2方东树《昭昧詹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236页
10.小学五年级清明节作文清明随笔 篇十
清明随笔
小学五年级清明节作文:清明随笔
又是一年清明时,起风了。思绪随着风儿愈飘愈远,或许谈不上伤感,或许谈不上离愁。只是在这怀念的季节里,想起了已故的人和已逝的往事。于是,淡淡的哀愁随着清波荡开,荡开……
清明时节雨纷纷。瞧,飘飘洒洒,凄凄冷冷,丝丝细雨,湿润了心头,也唤醒了我。滴滴答答,似乎很杂乱,又似乎很有律动力——正像我的心情,不悲不喜。我轻轻地走在这林间小路上,享受着这难得的安静。低头沉思,想起了那个他——在很久以前,他也像我一样,沉醉于这清明小雨之中。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但细雨纷纷,让人感受到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于是,他写下了雨中行路者的心情——清明时节雨纷纷。他就是杜牧。
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里,我理所当然地想起了已故的亲人。他们走了,却永远留在我们心中。但却免不了多愁善感几回。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杜牧或许与我同样的心情。看那春雨湿衫,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复杂。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又平添了一层愁绪。于是,他写下了这句千古名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雨不知不觉小了,我的愁绪仿佛收敛回来了。人生自古谁无死,何必伤感离愁,抽刀断水水更流,人生亦如此。杜牧或许明白人世间分分离离,故写下了“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一绝句。行人也不愿继续哀愁下去,或许想散散心头愁绪,于是借问酒家何处,而遥指杏花村却令所有人豁然开朗。或许人生总有那么一些死结,需要别人帮我们解开,而杜牧这句,写得实在深得人心,一语惊醒我这个梦中人。
喜欢,很是喜欢。喜欢写这首诗的高明的诗人,写得自如之极,兴味隐跃,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11.清明随笔作文 篇十一
清明随笔作文1
岁岁清明,今又清明,我掬起春天第一片思念,捧送您永远的寂寞,在这个无雨的清明时节。一副宣纸点缀出众多景色,却再也唤不回那一缕幽魂。
山一程,水一程,走一程,停一程,在我撕心裂肺的哭喊声中,您那颗普通的灵魂早已走得很远很远,再也没有归期,也再也没有回程。
没有人知道,生与死的距离到底有多远,时光轻飘飘匆匆飞逝,没有谁能成为谁的永久。柳已抽绿,春已来到,只有那颗沧桑的心还在寻寻觅觅,无处释怀,无处寄托。
清明随笔作文2
今天是清明节,我高兴极了,因为爸爸答应我下乡扫墓、踏青。
上午,爸爸和我两人一起骑车往乡下赶。春光明媚,草木吐绿,沿着公路两旁,有绿油油的麦田,黄灿灿的油菜花。爸爸对我说,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烈士用生命换来的,我们的红旗是用烈士的鲜血染成的.,我们一定不能忘了这些革命烈士。今天我们到乡下祭祀祖先,深切地缅怀先人,这也是有教育意义的。不久,我们到了乡下老家,见到了爷爷奶奶,他们见到我们回来很高兴。一会儿,我们全家进行了祭祀祖先的活动。
下午,我们在回家的途中,来到了双湖公园。双湖公园在县城的南面,因东西两湖而得名。这里湖水清澈,树木茂密,草坪碧绿,景色美丽,吸引了很多游客来踏青。我在这里也见到了好多同学,我们在这里玩得很开心,也拍了不少照片。
到了下午五点钟,我和爸爸就回家了。我感觉今天有点累,但累中有乐,因为增长了见识。
今年的清明节真有意义,扫墓、踏青一举两得。
清明随笔作文3
早在今天,天空就显得憔悴。不久,一场大雨洗刷着大地。末了,只剩下纷纷细雨在徘徊,不愿离去…… 清明节本应是4月5日,下个星期四,但提前的预兆使得整个街道笼罩在节气当中,偶有一辆出租车飞驰而来,又朝向前方在朦胧的雨帘中驶离。在路道上漫无目地走着,尽管身旁的大树还未长得很茂盛,就自己来说,心底里对祖宗的怀念早成了一片树荫繁多的森林。雨还在下着,我还在走着,整个城市的背景主题换成一幅清明雨帘图,如诗如画,令人沉醉。 雨水模糊中,人们的脸庞变得不怎么清晰,只是在水淋淋的路边多了几把清晰的伞,颜色是那样肃穆。伴随着愈发愈浓重的气氛,消失在庄严的大地上。 第二天醒来,我觉得昨天的一切如梦境一般。好像我只是做了一场最高意境的梦。
清明随笔作文4
青春的芽苞虽是短暂,在那忧伤的清明节前,凋谢枝头,令人叹惋,可是啊,春天的凋零并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的涅槃,更高层次的再生哟!
和着清风晾晒,脱其嫩稚,伴着炊烟杀青,敛其丰腴。拾一堆山竹,再添一把松针,燃起篝火烘焙,烟温香暖中出落成纤纤美人,婷婷玉立,含而默默,始为上品中之佳品!佳品中之绝品也!在春后的时节,烧一壶清泉,把她冲泡,未见其形已闻其香!
暗香氤氲,袅袅娜娜。看其形,观其姿,叹其舞,惊其颜,仪态万千,风情万种!鲜活一波春水,清绿一片心空!啜一口清甜,闻一丝香远!
清明随笔作文5
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年一度的清明又到了。
昨天一直下雨,今天天气晴朗,我和爸爸,叔叔,婶婶要给爷爷上坟,爸爸开车拉着我们回老家了。今天老奶奶在家,我的老爷爷去给战友上坟去了。中午一大家子在我老奶奶家吃的水饺。
下午,我随爸爸,叔叔们一起去给我爷爷上坟。时光飞逝,岁月无痕,眼,爷爷已经离开我们七年了。我爷爷在我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奶奶常常看着爷爷的照片流泪,怀念,思念我的爷爷。跪在爷爷坟前,看着纸燃烧时的烟,熏得我好难受,对爷爷的想念,化作泪,滴在他的坟前。我在心里默念,“爷爷,你在那边还好么?”冥冥中,听见爷爷在说“孩子,坚强点,不要哭。好好听话,好好学习,做一个听话的好孩子”。
抬起头,透过泪水,发现爷爷站在我面前,微笑着,赶忙伸出手,想抓住他,却什么也抓不到。我们又磕了几下头,站起身,一边走一边想,我一定听爷爷的话,刻苦学习,爷爷在天之灵也能很欣慰。
清明随笔作文6
每当我想起清明节,总会想起“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一首诗来。似乎每当清明时节,朦朦胧胧的
其实这种习俗似乎也是人们心灵上的一种安慰罢了,为了让自己心里好受一些,好像如果烧了纸钱,放了鞭炮,行了三拜九叩大礼,就能看到已故的人们在天上生活得很好,并一直注视着我们,关注着我们,一切的事情都和原来一样。
可是即便是这样,这些习俗仍然这样传承下去,每到清明,墓前总会有人站在那里,然后在“噼啪”的鞭炮声中,在敬给已去之人的缭绕的香雾里,在烧纸钱的火堆旁边,行上三拜九叩大礼,在心中祝愿,希望已去之人能在那个世界一切安好罢。
“滋——滋——”手机震动起来,我忽的从我的思绪中收回来,接起了电话:“喂,你好,我是……”
逝者长已矣,生者如斯夫。
清明随笔作文7
清明节,我的感触是很多的,首先,和大多数同学一样。我心里是开心的,因为又要放假了,终于可以休息一下了,终于有更多的时候去巩固要背的内容。其次是感动、悲痛还有崇敬。有多少多少的烈士为了国家而奉献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不为别的,就是为了国家的发展,为了国家的尊严。为了国家的很多很多,他们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无怨无悔!他们不求任何回报!难道,他们不值得我们崇敬吗?他们值得我们崇敬,他们虽然牺牲了!但是他们的精神却永远永远的刻在每个人的心中,他们的爱国情……他们的精神永存!!他们,值得我们所有的人学习,也许,我们不会有他们那么伟大,但是,至少每个人都应该爱自己的祖国,并愿意为这个社会乃至祖国献上自己的一份力。
12.清明时节出行忙公交全力保顺畅 篇十二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清明小长假期间,恰逢第33届牡丹文化节来临,中外游客纷至沓来,争睹牡丹芳容,公交营运迎来小高峰,给我们的工作既带来了机遇,更带来了挑战。为全力保障市民、游客节日期间出行顺畅,集团公司上下齐心,针对节日期间游玩、踏青、祭扫等不同的客流出行特点,多措并举、科学合理地投入运力,较好地满足了乘客的出行需求。
今年清明小长假,集团公司共实现营运里程83.18万公里,客运量达283.61万人次,其中客运高峰4日当天,运客量达100万人次。节日期间运营秩序安全、有序,平稳地度过了清明假期。
13.清明回家随笔 篇十三
清明回家随笔1
今天就是清明节了,每逢清明节我就会想起诗人杜牧写的一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大家是否去扫过墓呢?当然我也不例外!
我们今天回老家拜山,这只是第一次而已,因为爸爸妈妈工作忙,所以好不容易才有了这一次机会。我们回到老家,吃完午饭,便向山出发了。
火辣的太阳晒的我们又增加了一点疲倦,好不容易我们来到山顶,我就拿起扫帚扫起了墓前的垃圾和落叶,看着墓碑,我不禁想起不在世的亲人和我一起度过的时光,不禁潸然泪下。但是我不一会我就扫好了,每次祭祖时,我们都会想起为他们烧一些纸钱、放置一束鲜花。说着我就拿了伙计少了一炷香插在了墓前,而爸爸妈妈却有点难过的为他少了一些纸钱。爷爷把一些鸡肉、美酒和水果摆在墓前,祝愿他们能在天堂的那一边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为了我祝福他们,我们便跪了下来,好想在为祖宗守灵,愿他们能保佑我们幸福平安、生体健康。祭拜完后,爸爸小心翼翼地拿着火机点燃鞭炮,放完后就走了。
我临走时,再次瞄了一下祖宗的坟墓,擦干了眼眶的泪水,随着下山了。心里怎么感觉在百爪心挠?但我也许愿祖宗能在天堂过上和我一样的生活——快乐。通过这次祭祖,我感受到了原来祖宗在天堂的那一边也应该有一个舒适而又温暖的“家”。所以我们应该要珍惜生命的点点滴滴,生命不是游戏,那么大家在清明节有木有拜过山呢?
清明回家随笔2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源于商代时代,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清明节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
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寒食节,宋后移到清明。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也因此又称“介山”。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清明节还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据载,辽代风俗最重清明节,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为乐,仕女云集,踏青之风也极盛。
寒食节——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预先煮好的食物。相传这个习俗起源于春秋时代,当时晋国有人欲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护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饥寒交迫之际,割下自己的肉给重耳吃,希望日后他安然回国,当上国君,并勤政爱民。
十多年后,重耳终于回国当上了国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并逐一犒赏流亡期间曾协助他的人,却忘了介之推,他经旁人提醒,才赶忙差人请介之推前来领赏。可是,介之推和母亲到深山隐居。晋文公与臣子在山中遍寻不获,有人提议放火烧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会救母亲出来。可是,大火烧了三日三夜,仍不见介之推。火熄灭后,人们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介之推着母亲的尸体。晋文公非常伤心和懊悔,将二人安葬在柳树下。晋文公将放火烧山的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纪念介之推的忠诚。
清明回家随笔3
很小的时候,我并不清楚清明节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日,只是觉得这一天没有国庆节、儿童节那样欢庆热闹。人们的脸上少了一份欢笑,多的却是一份沉重与忧伤。直到婆婆(爸爸的奶奶)去世以后,我才对清明节有所了解。婆婆三年前离开了我们,还记得婆婆的棺木被黄土掩埋的那一刻,我的眼泪情不自禁地哗哗直流。我也说不出当时是怎样的感受,只知道婆婆是我长这么大第一位亲眼目睹离去的亲人,我伤心,的是不舍。
今天是清明节,我们全家人像往年一样到乡下祭祀扫墓。穿过开满金黄色油菜花的农田,我放眼望去,山还是那座山,婆婆的坟孤零零地立在那儿,只是坟头又多了些杂草。首先,爸爸、伯伯在爷爷的带领下用锄头等工具把杂草清理干净,并把它们扫到一块空地用火烧,听说是为防止起山火才选择在空地的。我看见爸爸在角落烧一种黄色的纸,便好奇地问:“烧这个干什么呀?”爸爸回答说:“这是纸钱,烧给在天堂的婆婆用的。”“哦。”我点点头再也不愿多问,因为我知道,他们心里很难受,但是,婆婆真的能收到吗?
爷爷点燃了香蜡,伯伯铺好了垫子,我们长幼有序的依次在婆婆坟前磕头。我跪了下来,望着随风摇曳的烛火,仿佛看到了婆婆那张布满皱纹的脸和充满爱的眼神,回味着婆婆多年对我的爱护与念叨,也似乎听到了她用微弱的声音呼唤着我的小名。记忆中,婆婆是一位慈善的.老人,听爷爷讲,她年轻时是位生意能手,那时她家因为做布匹生意成为当地的一户富裕人家。后来因日本侵略者的入侵,婆婆变得一无所有,并逃亡到桃源乡下定居,一家人靠着勤劳的双手坚强地生活。婆婆在我还没出生时就因为旧疾瘫痪了,从我有记忆开始,她几乎就没出过门。婆婆虽然手脚不方便,但还是很关心我们,听爷爷讲,她去世的那一刻,依然放不下子孙后代。
灰蒙蒙的天依然下着细雨。烛火熄灭了,鞭炮声震耳欲聋。婆婆,清明节到了,我们又来看您啦!知道我们有多想念您吗?您听到我们正在向您问好吗?您一定也在天上关注着我们吧!这样您就不会寂寞了。
站在坟前,我一边感受着四月春雨的那一丝寒意,一边胡思乱想,忽然记起了杜牧的那首《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不知不觉,我的脸颊湿湿的,分不清是雨还是泪。
清明回家随笔4
在路上,我不停地追问着妈妈:“妈妈妈妈,爷爷是长得什么样子呢?”妈妈总是和蔼可亲地说:“就和妈妈一样啊!”我的外公在妈妈读四年级的时候就去世了,也没留下一张照片。每当其他同学提起外公对自己怎样好的时候,我总是又羡慕又伤心。
到了外婆家,向我们迎来的便是年过六旬的外婆。我来到房间里,折起了纸花,也把一个个思念折进了纸里。下午,太阳当头照,我、妈妈、大姨和外婆顶着烈日到山上给外公扫墓。一到山下抬头仰望,就看见满山一派翠绿的景象。大姨扛着锄头一会把这丛草给除了,一会又把那根刺藤给割了。不一会,一条小路就被我们给“开辟”出来。
来到外公的坟墓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长满青苔的陶罐,封得严严实实,只露出地面一小截,那里面装着外公的骨灰。大姨和奶奶开始除杂草,她们一会把坟墓上的小山竹给锄了,一会又把杂草给割了,不一会,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便是干干净净的坟墓。
我麻利地从袋子里取出纸花纸带,洒在了外公的坟墓上,最后把一束美丽的菊花摆在陶罐,听妈妈说,菊花代表对去世亲人的思念。这时,坟墓像变魔术似的变成了一座大花椅子。奶奶也在坟墓前摆上圆鼓鼓的鸭蛋、香喷喷的肉、红通通的苹果、香甜可口的六味蜜饯……
我们把香点着,双手举起香排成一行向外公祭拜。随后,我们烧起了纸钱,放起了鞭炮。“啪啪啪……”那炮声好像是外公在我们表示祝福。
突然,我鼻子一酸,哇哇大哭了起来:“外公,外公,我要外公!”妈妈对我说:“孩子,你别哭!人死了不可能复活。你外公虽然不在了,但他知道自己的外孙很健康、很乖巧,他一定会很欣慰的。只要你认真学习,取得好成绩,就是对外公的思念。”我懂事地点点头。随后,妈妈拉着我的手和大家一起往山下走去。
14.清明时节的清明人散文 篇十四
朋友不必太多,知己一个就好;家里不必奢华,温馨就行;未必富贵,健康就好;未必多才多艺,平安幸福就最好。不要说,你很平庸,也很弱小,就像路边的一株小草。人生就如同那山路弯弯,走着,转着,脚下荆棘会有,沿途岔路更多,虽不至于荒凉到无路可走,但也不是就那么能轻易见到花团锦簇。偏执是生活中最要不得的方式,一旦进入某种偏执就很难获得快乐了,学会实时恰当的释放自己,也就等于释放了自己的不如意。又如一杯不浓也不淡的茶水,需要耐心泡,慢慢品。坦坦荡荡的活着不能奢望太多,至少也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样,谁敢说这辈子活的不值。
花风如扇,柳絮成烟的日子,并不会联想到高楼大厦的钢筋铁骨。那时是“因听紫塞三更雨,却忆红楼半夜灯”的时光,那些浮上心头、吟于唇间的情感,尽赋红楼烟雨中,消融南柯黄粱一梦里。在清淡的情绪中思考问题就比较理智一些,生活原本就是那混杂各种情结的大杂烩,悸动、激情、浪漫的种种情怀只不过是人生中的点缀,除去所有风花雪月的枝蔓,剩下的才是生活的主干。我们是否会感叹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经不起推敲,但是有谁会经常审视一下自己,发现别人缺陷的同时,也同时看到自身的不足呢?“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的`视线往往会忽略自身吧!有时候对别人宽容一些,对自己严格一点,这样就会少很多纷争,也会多出很多感动,当世间的美好不再成为某个新闻亮点,成为习以为常的某件事的时候,那么和谐社会也就不会是个梦了。
站在喧嚣的街头,有时只能听到一个人的心跳。人生中总会有一些记忆渐行渐远;也总会有一些感动撼动心弦;当千辛万苦的走出一条路的时候,总有一种结局叫幸福美满。喜欢和被喜欢,从来都是各凭缘分。缘份,总是出现在不同的人生际遇里,也不过是在不同的时间遇到不同的人,惜缘,得缘;弃缘,无缘。
一个朋友曾经感慨,说安逸的生活应该是舒适而优雅,不应该是四处奔波操劳的劳碌命。我想如果有一天真的过上了舒适而优雅的生活,长久下来也会感觉不过如此吧!倒不如忙忙碌碌的过着平凡人该过的生活,自宁静中寻一份悠闲,在朝起暮归的日子里安享静谧,不也自得其乐吗?风起处,感觉云柔和;雪落时,感觉梅芬芳;感天空依然高远,阳光依然灿烂,这样灵魂就不会因缺少财帛富贵而有什么不同。有人喜欢娴静时星月的清辉,也有人喜欢花开处蔓延的馨香,有人喜欢淡品香茗时的悠闲,也有人喜欢欢快中畅言家长里短,生活不需要刻意的模仿,也不需要攀比,谁的人生更好并不是用财富来衡量,看得见、看不见的价值存在你人生的每个梦里,坚持梦想,你就会成为人生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月夜里写下的诗篇,总如星光下的夜来香缀满诗情画意,字字句句都透着一股恬静,还像搁浅的小船重新覆上大海的脊背,那些张扬着的绮丽,离我们并不遥远。
15.《清明上河图》艺术性解析 篇十五
关键词:《清明上河图》,艺术解析,特色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瑞的代表作,它不仅仅是一幅描绘很好的图画,更是一幅具有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原作品现存放于北京故宫博物馆,绢本、淡设色、高24.8 厘米,长528.7 厘米。画中人物500 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作品描绘出北宋汴京城以及近郊地区在清明节时,社会各个阶级的生活景象和状态。作品的构思巧妙,表现了劳动者和小市民的生活状态,同时,也对人物、建筑物、交通工具、树木等静物之间的关系处理的非常巧妙,极富立体感,具有较大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一、清明上河图当时的艺术氛围和社会状况下形成的背景
《清明上河图》既是一件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也为我们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丰富的形象资料,因此,它还具有历史文献的价值。北宋的统治者宋微宗是一位艺术造诣极高的书画家,宋微宗主持的画院为了提高画家的水平,培养画家的观察能力,还设置了管制登记,以此促进绘画的发展,画家也为了提高自己的职位,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张择瑞是一位风俗画家,画风别具一格,受到当时社会和统治者的鼓励和支持,经过一番创作,完成了流传到至今的《清明上河图》。汴京作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中官府衙门、民居宅院、作坊店铺、茶肆酒楼,屋宇错落,林林总总,街上车水马龙,应有尽有,百业兴隆,热闹非凡。画面又展开一幅从容的景象,有张有驰,形成有趣的对比和节奏感。画家通过对汴京城内建筑、商贸、交通、运输等的描绘,再现了北宋都城的繁华和发达。《清明上河图》的完成并有了今天的地位,可以说是北宋时期的商品经济发达和皇帝的鼓励所成就的。
二、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色
《清明上河图》中,非常鲜明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画的内容上,内容的丰富是这幅画的主要艺术特征,画中的广阔和细致,是清明上河图最大的特色。《清明上河图》中,广阔的从浩瀚的河流,美丽的原野到高耸巍峨的城郭,细致的由到摊贩上的商品,招牌上的文字,乃至木舟上的铆钉,都和谐的在这幅图画上展现着。构图疏密的安排、节奏笔墨的处理以及人物服饰建筑的安排,都是艺术性和构图性的完美的统一和高度的结合才有了这举世闻名的创作。
整幅画在构图布局的方面,运用了移动视点的办法,即“散点透视法”来摄取所需要的景象。长卷沿着汴河从东郊经过集市,再到北边的城门,把很长的一段景色收到了一个画面上,看画的人可以感觉到画面中的视点在移动着,也可以把这种艺术看作多个视点的链接,所有的视点聚集在一个平面上,这样的角度画出来的作品看起来情节性、故事性都有一种厚重感,让整幅图画看起来生动,并在图画中看出了城市近郊的协调统一。
从整体的角度来看,画中描绘的原野、汴河、城郭、甚至木舟、人物,全部协调统一的连接在一起,人物风景在构图方面的衔接十分巧妙。左右两端连接着市中心,有着首尾呼应的效果。这样有疏有密、结构浑然一体的效果,表现出的人物景色准确生动而传神,让画卷具有繁杂而不乱、有起伏有鲜明的艺术节奏感。在画中有一段在虹桥下,船只里面的工人在河水里做工的景象,就与河岸周遭的人物相呼应,协调而统一的融合在一起,也可以从这小小的故事情节中看出人物的心态,也看出了画家高度的艺术造诣。
三、对故事情节的艺术赏析
在对人物构成的时间和场面为主的风俗人物画中,情节一般会受到制约,但在《清明上河图》中,全卷绘画人物共550 余人,处在社会各个地位,年龄、身份、性别、姿态表情各不相同,而且分布在从汴河的市郊、码头、市区等各个不同的区域,对于这样一幅作品,作者不但将一切景色融为一体,在图画中展现了人物的心理状态,更表现出了当时社会的状态。这种鸟瞰式的取景,使整幅作品的人物活动和故事情节有条不紊,紧凑严密,有节奏有韵律的使画面从局部到全局的整体统一。
四、总结
【清明散文随笔】推荐阅读:
清明泪,清明雨散文随笔09-20
清明的雨现代散文09-08
清明忆亲的散文10-14
忆清明节的一段往事散文10-08
杂谈随笔:清明时节话清明11-11
午夜清明生活随笔12-08
写在清明节的随笔07-16
家乡的清明节初一随笔作文07-13
清明养生祝福短信 人也清明心也清明07-21
“清明祭英烈”主题征文:清明情思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