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政的核心竞争力分析

2024-06-23

中国邮政的核心竞争力分析(精选10篇)

1.中国邮政的核心竞争力分析 篇一

努力打造邮政企业县域平台核心竞争力

——内蒙古邮政分公司 李俊科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应用普及,为平台型企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邮政企业作为传统的实体网络平台型企业,应扩大平台的功能和作用,尤其要重点加快县域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设和管理,努力打造县域平台核心竞争力,发挥全程全网的优势,为邮政业务健康快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关键词:邮政 县域平台 建设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平台型企业迅速崛起,平台经济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模式和经济结构变革的重要推动力。目前,邮政企业正处于业务转型和结构调整的攻坚阶段,深入研究平台经济模式,加快县域邮政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对邮政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邮政企业平台的运营现状 1.邮政平台的基本构成

邮政平台由营业网络平台、分拣运输平台、物流配送平台、信息系统等平台组成。本文主要就营业网络平台进行分析和研究(本文中“邮政平台”指营业网络平台)。邮政平台是邮政参与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深化邮政业务转型发展的基础平台。邮政平台是以自有营业网点为基础,社会代理渠道为补充,线下实体与线上电子渠道相结合的综合便民服务平台。其中,邮政自有平台包括:自有营业网点、投递网络、报刊零售网点、小包自提点;社会代理平台包括:便民服务站、金融助农服务点、村邮站、农村电商服务站等等;电子平台包括:邮政11185和11183呼叫中心、邮政网站、邮乐网商城、金融机具、手机 微信平台等。邮政综合服务平台是连接上游合作伙伴与客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邮政拓展业务市场的核心资源。

2.邮政平台的优劣势

优势:一是有成熟稳定的业务系统作为支撑。二是城镇邮政平台业务种类多、功能齐全。三是平台搭载的业务是居民日常生活需求频繁的服务项目,客户到便民服务站办理业务,能够享受到邮政便捷的“一站式”服务。四是邮政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推进了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受到了政府和城镇居民的广泛认可和赞誉,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劣势:一是县域邮政平台网点数量少,尤其是县域以下农村地区更少,未能形成明显的渠道优势,在与政府部门争取相关项目和优惠政策时,得不到政府的充分认可和支持。二是县域平台搭载业务和项目少,经营效益低,有的只开办代收话费、票务等少数几项业务,加盟户的分成费率低于其它社会渠道的代办费率,对加盟商户的吸引力不高,平台推进难度大。三是对平台的管理和维护不到位,平台运营效率低,加盟户得不到快速有效的业务和技术支撑。

二、县域邮政平台建设的重要性 1.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十八大以来,政府更加关注民生工程、服务三农、公共服务均等化等社会问题。邮政作为承担社会普遍服务的国有企业,建设便民服务站,搭建“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把公共服务延伸到社区、工厂、学校、农村等社会末梢,不仅能够解决城乡居民“缴费难”问题,助力政府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需求,而且能够将邮政的营销渠道延伸到乡镇农村市场,对拓展邮政 业务发展空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据统计,近几年全国县域GDP总和已占全国GDP总量的一半左右,县域经济已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加快县域邮政平台建设,一方面能够助力政府服务三农,切实解决县域地区尤其是农村偏远地区居民生产和生活需求,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需求;另一方面,还可以发挥平台信息交换和产品流通作用,促进县域农村物流配送和金融业务快速发展。

近年来,各类平台企业加快了县域农村市场的开发。阿里巴巴上市后,第一笔100亿的投资大单就瞄准了县域农村电商物流配送市场,显现了县域农村市场的巨大发展空间。农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企业也份份加快农村助农取款、惠农贷款、转帐结算、代收代发等金融业务开发和POS、ATM等机具的布放。县域农村市场竞争加剧,邮政企业如不加快县域平台建设,将会逐步丧失农村市场。推进县域邮政平台建设,增强县域邮政平台的核心竞争力也是邮政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业务转型的一个必然途径。

2.建设平台的可行性

邮政企业具备平台建设的经验和基础条件。近年来,各省邮政在城镇推进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与合作企业实现了互利共赢,也赢得了各级政府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邮政企业品牌形象提升的同时,也使城镇居民享受到了邮政提供的各类便民服务。加快县域邮政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符合市场发展的需求。国家各类惠民政策的陆续出台,为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一些县域的经济发展速度超越了城市,有的地方出现了大批农民工返乡潮。县域经济快 速发展为邮政建设县域便民服务平台,拓展业务空间创造了有利条件。邮政有能力把县域平台建设和运营好。经过十几年改革和企业化运营,邮政业务体系不断丰富,生产经营系统,金融网络系统,营业、运输、投递网络日益完善,便民服务站、金融助农服务站的建设和推广也取了一定成效,对县域邮政市场拓展起到了极大的支撑作用。

三、加快县域邮政平台建设的具体举措 1.县域平台建设的定位

一要通过延伸和健全网络渠道,建设好综合便民服务平台,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产品,发挥服务民生、服务“三农”的重要作用,成为政府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和优质提供商。二要依托平台资源,丰富平台业务功能,发挥综合营销作用,形成新的增值点和竞争优势。三要整合社会资源,通过平台建设向政府争取更多项目和优惠政策,实现与政府、企业、个体户、城乡居民的密切合作、多方共赢,促进县域邮政健康快速发展。

2.县域平台建设的切入点

县域平台建设要以便民服务、金融助农服务为切入点,努力打造县域平台核心竞争力。当前,县域综合便民服务平台建设要以搭载代收代缴类(特别是农电)、农资分销类、金融助农服务类业务为基础,逐步叠加票务类、网上代购、报刊订阅、邮件代揽代投等业务,不断扩大业务经营范围。县域邮政综合便民服务平台建设应采用加盟连锁的经营模式,主要与县域范围内商场、超市、手机销售店、小卖店、杂货店合作,投入少、产出多,经营风险可控,是低成本渠道扩张的有效措施。县域 邮政平台建设要采取分步推进、逐步完善的原则。对于有网络覆盖的地区要重点建设互联网模式便民服务网点,尽可能搭载多项业务种类。对于暂时没有网络覆盖的地区,可以先建设EPOS模式便民服务网点,搭载代收代缴、金融助农服务,待条件具备后再采取互联网平台模式,实现多项业务的叠加。

3.持续提升平台的经营效益

县域便民服务平台健康发展的关键是不断叠加经营项目,确保加盟商户的收益水平不断提高,增强商户对邮政的粘性。一要加强与电信运营商、电力、交警、税务、民政、交通等部门的合作。对适合县域平台统一开办的项目,区公司要与相关政府部门、企业总部进行洽谈合作,尽快将项目叠加到县域综合服务平台上,确保县域平台收益最大化。二要以金融助农服务叠加为切入点,满足县域平台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县域平台金融业务要以便民金融类和理财类业务为重点,根据县域客户的特点,提供助农取款、便民汇款、跨行转账、电子汇兑、信用卡还款、缴费、刷卡消费、游戏点卡等便民金融服务和各类保险、基金、国债等理财产品的代理销售服务。三要依托县域平台加快与品牌电商企业的合作。通过线上信息系统以及线下渠道联动,实现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满足农村居民生产生活需求。

4.做好平台运营的支撑与管理

县域综合服务平台运营的好坏,支撑与管理是关键。要加强对便民服务网点的培训、支撑、管理、维护工作,具体抓好以下工作:一要建立项目运营小组,保障县域便民服务渠道的良性发展。成立便民服务站运营管理小组,负责便民服务站建 设管理维护工作,采用“属地化管理”加“专业化支撑”模式,进行分类分级管理,组织明星站点评比和日常业务交流活动,提高经营者的业务水平和营销技能,促进网点效能不断提升。二要借力政府抓好平台建设。加强与县域政府的联系和沟通,将便民服务站、助农服务点建设纳入政府惠民、服务三农等民生工程中,争取政府补贴和项目优惠。三要遵循“五统一”的建设原则。即“统一品牌名称、统一形象标识、统一资费价格、统一服务标准、统一对外承诺”。网点名称对外统一为“***邮政便民服务站”。牌匾、业务标牌统一按照集团公司设计的标准制作。四要配备专职渠道维护管理人员,安排专人负责新建网点业务培训工作,负责网点设备安装、日常维护及技术支撑等工作,及时为便民服务网点结算代办费。五要做好平台业务拓展工作。要立足长远,坚持“开放”、“共赢”、“大平台”经营理念,不断增强平台的核心竞争力。线下实体与线上网络相结合,积极参与电子商务运营,与电子商务公司合作,实现“O2O”营销模式,使其成为线下产品体验、农产品进城的便捷通道。另外,加强便民服务网点的监督检查,将便民服务站纳入日常监督检查考核中,发现违规问题及时纠正和处理,确保县域平台规范运营。

当前,平台经济已成为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邮政企业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需要认真研究平台经济的发展特征和商业模式,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综合服务平台快速发展。作者简介:李俊科(1972年12月出生),男,籍贯: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经济师(中级),经济学学士,从事邮政业务管理研究。单位:内蒙古邮政分公司,邮编:010028 通信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呼伦南路169号内蒙古邮政分公司1706办公室

手机:***,邮箱:

627239641@qq.com 7

2.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 篇二

从08年的奥运会到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中国向世界展示了强大的综合国力,中国已不再是八九十年代的那个中国了,世界人们开始对中国刮目相看了……

中国不少企业已跻身世界五百强企业中,如中石油、中石化、国家电网,但是绝大多数中国企业无论是规模还是实力与世界500强企业相差甚远,中国入世意味着企业直接进入国际市场竞争,与国外大的跨国公司相比,中国的企业在规模上不相当,竞争上处在弱势地位。

当然,中国企业也有他独有的优势,中国是人口大国,虽说经济水平在飞速提高,但是劳动力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依然是相当廉价,这使得中国的商品在成本上占了很大优势;中国地大物博,有着丰富的资源,原材料的价格相对低廉,此外,中国的纺织业,造船业等在国际上都是数一数二的……

世界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随着经济的发展,所有的优势都可能变为劣势,目前很多发达国家都在研究可替代能源,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亩二分地,资源优势将会逐渐消失,取而代之是新能源,新能源的环保、廉价、取之不尽使得依赖固有资源的中国被迫退出优势圈;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水平更是一年更比一年高,物价年年上涨,薪资水平自然也是节节攀升,中国的廉价劳动力最终不在廉价。最近网上爆料出一则中国的现状,农民工的工资是白领的3倍,很多大学生毕业后的择业方向竟然是搬砖工,在这里,我并不是说搬砖工,农民工的工作怎么怎么样,只是觉得现在中国的教育发生了偏差,国家花费重金打造出的大学生,毕业后竟然去从事体力劳动,这么多年在校学习的知识都成了一种浪费。相信国家领导班子会重视这方面的工作,总而言之,中国现在农民工、工人等工资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而且薪资水平不断升高的趋势不会消失,只会越涨越烈;21世纪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国外的科技发展水平将中国远远的甩在了后面,尽管中国在航天、军事、科研各个方面都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但还是无法与国外遥遥领先的地位相媲美,现代科技的尖端技术大都掌握在外国人手中,中国只能望尘莫及。所以中国现在所具有的优势不会永远存在。

想要在残酷的国际市场上立足,企业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制定完善的企业制度,将每项工作的每个流程都以书面的形式做好规定,每项工作的责任都具体到人,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

2、完善职业经理人制度,随着国际市场的统一,企业的标准化将势不可挡,职业经理人的需求会越来越多,企业要想健康快速的发展,职业经理人的素质将是决定性因素。

3、提高职工整体素质,进而提高生产效率,加快公司运转速度,整体利润提高的同时提高职工的工资,使企业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4、加大研发支出,提高产品竞争力,生产差异化产品,形成自己的产品特色,将利润蛋糕做大,同时,企业应该走向蓝海战略,另辟蹊径,开辟新的市场,不再在同一块面包的分配比例上浪费太多资源。

5、顺应时事,将政府政策作为导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6、树立自己的品牌,保证产品质量,走专业细分化道路,在某个专业细分的市场上研究发展,做某个细分市场产品的领导者。

3.中国邮政的核心竞争力分析 篇三

核心竞争力

摘要:中国人寿作为中国境内最大的国有控股金融保险集团公司,在体制、品牌、资金、资源、技术、人才储备以及产品研发和服务优良等七个方面,具有其他同业公司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但与国际领先的保险集团公司相比,中国人寿仍存在着差距和不足。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样,要在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不断巩固并发展公司核心竞争能力,充分发挥综合经营优势,在更大范围内参与市场竞争,进一步做大做强中国人寿,打造国际顶级金融保险集团,就必须不断提高在制度、技术、管理、营销和企业文化这五个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资源整合、自主创新

目录

引言„„„„„„„„„„„„„„„„„„„„„„„„„3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和特征„„„„„„„„„„„„3

(一)核心竞争力的概念„„„„„„„„„„„„„„„„3

(二)核心竞争力的特征„„„„„„„„„„„„„„„„4

(三)核心竞争力的来源与构成„„„„„„„„„„„„„7

二、中国人寿核心竞争力分析„„„„„„„„„„„„„„7

三、如何不断巩固并发展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11

(一)中国人寿不断巩固并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内部途径„„„12

(二)中国人寿不断巩固并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外部途径„„„18

2003年,我国国有保险公司股份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中国人保、中国人寿和中国再保险三家公司重组改制工作基本完成,人保财险、中国人寿海外上市取得圆满成功。2004年年底,国内保险业“入世”过渡期结束,保险业进入全面开放的新时代。随着新兴保险主体的增加和分支机构扩张,保险市场竞争更趋激烈,保险公司对市场竞争力的关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当前,我公司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继续保持优势地位,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唯有不断地进行自主创新,巩固并增强核心竞争力。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和特征

(一)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1990年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伦敦商学院教授加里•哈默尔(Gary Hamel)在其合著的《公司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发表在1990年的5月到6月的《哈佛商业评论》(the havord business review)上)中首先提出来的。他们对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他们认为“就短期而言,公司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决定了公司的竞争力,但长期而言,起决定作用的是造就和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具体来说,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在制度、技术、管理、营销和企业文化等一个或几个方面具备的应对变革与激烈的外部竞争,并且取胜于竞争对手的能力的集合。它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并扩大优势的决定性力量。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掌握一种长期的、独有的、别人难以简单模仿的盈利模式,即将资金、技术、人才、品牌等要素巧妙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推动企业发展的独有经营模式,是一个以知识、创新为基本内核的企业某种关键资源或关键能力的组合,是能够使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现实或潜在竞争优势的动态平衡系统。

(二)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特定企业个性发展中的产物,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始终融于企业的研究开发、设计、制造、销售、服务等各方而的职能部门,体现企业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的有机结合。由于信息、专长、能力等在本质上仍是企业组织内部的知识,而组织独特的价值观与文化,属于组织特有的资源。因此,企业核心竞争力本质是企业特有的知识和资源,企业核心竞争力体现出以下几方面特征:

1、具有战略价值。核心竞争力富有战略价值,这种价值性主要表现在两个层次上,首先能够对终端产品的用户做出直接、关键性的贡献;其次,有助于为企业创造长期性的竞争主动权,打开更多的通向市场的道路,并能为企业创造超过同行业平均利润的超值利润。

2、具备稀缺和不可替代性。核心竞争力应该是只存在于有限几个现实的或潜在的竞争企业之中,同时,它还应该没有战略上的等同物或替代品。而对于众多企业同时拥有或控制的能力,只能造就竞争的均势而不能产生竞争的优势。按照这一理解,企业先进的设施、充裕的资金、成熟的技术,以及区位优势、成本优势等等,都难以直接归类于“核心竞争力”。因为,在健全完整的市场体系中,在生产资料全球配置的背景下,通过市场交易,上述条件和优势都可以很容易地被获取,或者很轻易地被超越。

3、依靠模仿和学习难以获取。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以特有的方式逐步积累起来的、内在或内化于企业的知识和能力的集合。它与企业相伴而生,具有突出的路径依赖性,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或是通过努力也难以建立起来的一种能力。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领导者的智慧、职工的忠诚和共同的价值观、企业的声誉与形象、管理运作的机制等等,看似无形,却是成为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4、由各种元素的综合或整合而来。以知识与技能为基础,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的各元素长期交融和提炼,在与外界长期冲突和协调的过程中,使得部分元素发扬光大,在全面整合以及有效的相互作用下,使企业获得超越对手的综合优势,才有可能成为 核心竞争力。

5、有限和可控性。只有有限的影响企业经营的元素才能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更多的元素是无异于其他竞争对手的,同时,这些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元素必须存在于企业的控制能力和控制领域之内。

6、企业在核心能力上的投资具有杠杆作用。企业在核心竞争力上的投资,应该能够对企业整个价值链产生独特的拉动和放大作用。即投资应该具有成倍增值的潜力,能够为企业创造超过同行业平均利润的超值利润。

7、应变力和延展性。核心竞争力的价值,在于它能够为顾客提供根本性、关键性的效用和贡献。但是顾客的消费倾向、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以及价值判断标准又是不断变动的。固化的、僵化的或者扩展空间有限的企业能力,显然难以持久产生效力和作用。另一方面,核心竞争力是相对的,它总是与其他企业的能力相比较而言的。如果缺乏必要的应变力和延展性,在竞争对手的追赶和冲击下,其优势地位将不可避免地被侵蚀、削弱,直至被取代。同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是仅仅局限于某一领域或某种产品,而是能够为企业适应环境,在多个领域和相关活动中实施竞争行为提供有力的支持。

8、不可交易性和阶段性。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与企业相伴而生,无法像其他企业资产通过市场进行交易转让。

(三)核心竞争力的来源与构成

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唯有不断地进行自主创新才能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正如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所说的那样:“创新(能力)是海尔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因为它不易或无法被竞争对手所模仿。”企业的自主创新包括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和企业文化创新。其中,制度创新是前提、技术创新是核心、管理创新是保障、营销创新是关键、企业文化创新是灵魂。

二、中国人寿核心竞争力分析

中国人寿是国有控股的全国性商业寿险公司。从2003年起连续十一年蝉联世界500强企业,并由2003年的第290位跃居到2013年的第111位;2007年首次入选世界品牌500强,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同时入选世界双500强的保险企业。2003年底和2007年初分别在纽约、香港和上海三地成功上市。2007年5月,中国人寿总资产突破1万亿元,成为我国保险业首家资产规模突破1万亿元的保险集团。中国人寿以雄厚的经营实力、强大的发展活力和优异的品牌影响力持续领跑着国内寿险市场。其在体制、品牌、资金、资源、技术、人才储备以及产品研发和服务优良等七个方面所拥有的优势是其他同业公司所无法比拟的。公司强大的资本和资金实力、日益规范的管理和良好的社会形象,都 7 为中国人寿打造核心竞争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笔者在总结众多观点并深入分析了公司经营发展实际的基础上,认为中国人寿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自主研发能力。原创性研究开发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寿总分公司集聚了大量的硕士生、博士生,拥有许多世界一流的顶尖人才,如行业顶尖的职业经理,享誉国际的精算专家等等,具有掌握核心技术、使企业获得持久创造产品,从而获得长期利润源泉的能力。

二是不断创新的能力。创新是企业保持长久竞争优势的动力源泉。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取得并保持核心竞争力,必须准确把握市场发展动态,制定相应创新战略,使产品创新、管理创新、销售渠道创新等协调展开,不断地创新和适应市场,实现企业既定目标。中国人寿勇于自主创新,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产品、营销、管理、服务各个领域不断探索、深化,已拥有多项研究成果。

三是技术领先的能力。技术领先就是要在先进技术和手段的应用、创新等方面走在行业的前列,确保经营管理和服务的高效率和高水平。谁能拥有率先使用领先技术的能力,谁就能拥有领先的生产力和竞争力。中国人寿的经营管理活动都建立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已实现了管理的信息化和决策的科学化。

四是促销产品的能力。中国人寿通过高效的产品、价格、促 销和营销渠道整合向客户提供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能力即营销能力。它既取决于公司人力资本和经验的积累,技术手段和营销信息的巧妙运用也是非常关键的。

五是营销网络扩张能力。营销网点是企业推销产品和服务的前沿阵地,其主要功能是产品销售、市场调查、营销宣传和市场开拓等。中国人寿营销网络遍布城乡各地,覆盖最广、最深,在旗县及重点乡镇都有中国人寿的销售网点,并与多家专业保险代理公司和保险经纪公司进行长期合作。这些销售网点形成了覆盖较大区域市场的营销网络,这是其他同业公司在短期内无法达到的。

六是资本运作能力。中国人寿不但是国内最大的寿险公司,同时,公司控股的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还是我国最大的保险资产管理者和资本市场最大的机构投资者之一。目前,所属资产管理公司可运用资金超过90000亿元。2006年以来,中国人寿成功入股中国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广发银行、中信证券、南方电网等重要机构的系列战略性举措,充分彰显了公司强大的资本实力和出色的投资能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益凸显。

七是优良的服务。优良的服务是企业获取并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筹码。中国人寿把服务社会视为至高的责任和荣誉,始终关爱生命、尊重人的价值,“用专业和真诚赢得感动”的服务理念,体现在客户服务的全过程,致力于高效快捷地满足客户的需 求,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人性化、标准化服务。

八是良好的品牌形象。品牌效应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企业的信誉。国寿品牌在市场开拓中具有其他保险公司无法比拟的优势地位。最为悠久的人寿保险业务历史,领先的市场份额以及最大的全国性客户群,使中国人寿在国内寿险行业获得了最高的知名度。“中国50城市保险市场调研”显示,中国人寿拥有高达92.3%的品牌知名度,是中国消费者中认知度最高的人寿保险品牌。2007年8月,中国人寿入选“双世界500强”,标志着中国人寿已经进入世界级品牌的行列,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这是竞争对手在短期内无法赶超的。

九是企业文化特质显著。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能否技压群雄,成功地把握机遇,在竞争中求得发展,不仅仅取决于它是否有足够的核心经济技术优势,关键取决于它是否具有适应新的竞争环境的核心价值观和企业文化,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整合更大范围的资源、迅速提高市场份额的重要利器。中国人寿拥有一套可以凝聚员工的价值观,其“成己为人,成人达己”的双成文化理念已深入人心,吸引了大批高学识、高素质的各类人才加盟,而且能够较好地协调企业与客户的关系、企业与社会 的关系、企业与竞争对手的关系和企业与内部成员的关系。这些是中国人寿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和发展前景显著实现的重要基础。

三、如何不断巩固并发展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

为何有的企业昙花一现,有的中途陨落,有的历经坎坷仍生生不息?原因正在于核心竞争力极其维持。比如1896年被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指数选作首批成分股的12家享有盛名的公司如今只剩下GE一家,再如曾经在国内辉煌一时的巨人集团、飞龙集团、亚细亚集团、秦池集团等如今都已销声匿迹。谁也不会怀疑它们曾经拥有过较强的核心竞争力,其由盛而衰只是由于核心竞争力的丧失或“得而复失”。因此维持核心竞争力是每个企业、尤其是那些已经获得成功的企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分析,一般核心竞争力的生命周期可分为以下阶段:无竞争力阶段、一般竞争力阶段、核心竞争力形成阶段、核心竞争力成熟阶段、核心竞争力衰退阶段和核心竞争力再生阶段。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相对其他企业的竞争能力而言的,是某一时期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一种表现。但这种优势地位的形成并不是相对固定的,竞争对手会通过努力来冲击这种优势地位。如果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不对现有核心竞争力进行维护,并不断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那么这种竞争优势地位就有可能被对手占领。中国人寿只有勇敢地面对,找到不断巩固并发展核心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才能进一步壮大。

(一)中国人寿不断巩固并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内部途径

首先,应对公司内部战略性资源进行整合、培养与创新。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以企业资源为基础的能力优势,而且必须是异质性战略资源,如技术、品牌、企业文化、营销网络、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模式等。只有在这些方面进行强化突出,建立互补性知识与技能体系,才能获得持续性竞争优势,别人才难以模仿。如加强综合经营优势,创新销售模式,推广互动业务,实现交叉销售,科学合理地配置资源,实现资源效能的最大化,这样才能有效增加对顾客销售的产品种类,带来效益的显著增长。

其次,要集中公司资源从事专业化经营,审慎对待多元化。导致核心竞争力丧失的第一个常见原因是盲目、过度多元化。背离自己的核心专长,结果喧宾夺主,优势不再。成功企业大都恪守两个字:专注。全球500强大多是走专业化道路发展起来,以一业为主并在一业称雄的行业领袖、行业巨人。当然,审慎对待多元化并不等于一概排斥多元化。理性的多元化经营要遵循的原则是:一是在一业为主基础上的多元化;二是关联多元化,例如佳能围绕其光学核心技术涉足照相机、复印机、激光打印机、扫描仪、传真机等关联产业,海尔将其冰箱上获得的核心能力扩展到空调、洗衣机、彩电等多种家电产品;三是有限多元化(非“泛多元化”),只选择发展少数优势行业。

中国人寿组建集团公司,为专业化经营搭建了平台,根 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外部市场状况和政策条件,可适时以建立子公司的形式发展新业务或对原有业务进行“拆细”,从而达到专业化经营的目的。这一过程需要与技术及人才的机制配置和深度发展相联系,通过资源配置专业化,实现产品与服务质量的提升,促进供给条件的改善,可通过横向分工和纵向分工两条路径得以实现。从横向看,可根据业务类型设立财产险、寿险、健康险、再保险等若干专业子公司;从纵向看,可根据经营环节对需要实行公司化经营的业务进行分离,成立专门的公司进行经营,如组建代理公司、经纪公司、IT公司等。同时,可根据混业经营形势的需要,建立保险业以外但与已有业务相联系的金融业务子公司。

第三,大力推进自主创新。这是打造中国人寿核心竞争力的潜在支柱。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有句名言“创新就是创造性的破坏,就是要把原来的成功与平衡破坏掉,再创造一个动态平衡。”现代企业制度体现的是企业资源配置的高效性,而这种高效率能否充分发挥,主要依靠创新。中国人寿的创新要根据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政策环境、社会公众的消费特点等进行自主创新,不断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探索管理的新方法,增强中国人寿的竞争力和引领行业发展的能力。具体来说,要重点关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制度创新是前提,制度创新是指企业在产权制度、经营制度和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创新。制度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是企业整体创新的前提。目前,公司已经初步建 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但是制度上的创新仍跟不上经营发展的需要,一些旧体制的弊端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制度上的改革与创新已成为最为迫切和关键的一步。应围绕着产权制度进行改革,通过股份制改造,解决企业资本和资产优化配置的问题;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股权分配制度和工资制度,有效解决企业约束无力,激励不足的问题;要建立严密的人才选聘、晋升制度和严格的监管制度。二是技术创新是核心,一个企业如果在技术方面能够不断地进行创新,它就可以不断地争取并创造出新的市场份额,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要加大投入,建立完善的信息集散机制和人才开发机制,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同时要要讲独创,重质量,求时效,这样才能在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才会具有真正的竞争力。三是管理创新是保障,管理创新是指企业在资源运用上,采用新的组织方法的过程。企业管理水平直接决定着企业的效率,加强管理、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主题。当前,在经济全球化、信息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企业的管理正发生深刻的变革。一些旧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已不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企业的管理创新应朝着加强战略管理、组织结构柔性化、经营管理信息化、重视知识管理、重视以人为本的管理和推进绿色管理的方向发展。四是营销创新是关键,在争取市场占有率和利润率上,运用新的策略和方法提供消费者需要的商品或服务。当前国内寿险行业的市场营销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观念的错误、策略的盲目、手段的落 后、队伍素质的低劣。因此,公司要从营销观念、目标市场的细分与挖掘、营销技术、营销组合以及营销人才几个方面进行创新。五是企业文化创新是灵魂,企业文化的创新首先要在全体员工中树立一个统一的、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并培养企业的团队精神和奋发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积极倡导“学然后知不足”的精神,建立学习型组织。

第四,要致力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提供制度保证。完善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2003年底,中国人寿重组改制后,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成为公司发展的重中之重。要使公司完全脱离计划经济的烙印,进行脱胎换骨的变革,一是要通过引入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使股权结构多元化和分散化,改善和优化公司的股权结构,提高公司治理的有效性。在股权分散的过程中,着重培养一些稳定的战略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可适当吸引外资参股,因为存在不同且相互制约的利益主体,可以使公司的产权更加明确,经营者愈加追求公司价值的最大化。二是要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按照《公司法》的要求,股份制公司的制衡机制是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三权分立,但如何监控好董事会却是公司治理中的首要环节,通过注重程序、权力和责任等更加灵活的方式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保证董事会相对独立于公司的控股股东及经理层,可使董事会独立判断事务,独立作出决策,加强对公司经理层的控制和监督,更好地 维护股东的利益。三是尽快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根据国家政策规定,建立完善管理层、专业技术人才及员工的长期激励机制,将公司利益与广大干部职工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让广大干部职工分享公司改革发展的成果。四是按照市场化运作,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

第五,深入塑造独特的企业文化。有一著名的企业家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文化无处不在,你的一切,竞争对手明天就可以模仿,但他们不能模仿我们的企业文化”。文化具有很强的不可复制性,没有文化的企业就是没有灵魂的企业,一个企业的动力及凝聚力都来自于企业的文化。可见,企业文化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深层次因素。有了全体员工共同认同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无形中就形成了对员工的激励,使他们为此而奋斗,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第六,实施人才战略,加强对队伍素质的培养。保险业最终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是中国人寿迎接挑战、提高核心竞争力并走向国际市场的必要和长期的准备。为此,要依照公司制和市场化的要求,为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一是要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不断推进“人才强司”战略,按照“机制引才、制度用才、培训育才、环境留才”的要求,抓好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吸引、用好、培养、留住”等环节工作。建立人才开发、评价、配置和激励的机制,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用人机制,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二是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为基础,以提高领导能力为核心,以增强团结精神为支撑,切实把各级领导班子培养成“四好”的坚强领导集体。三是要加强员工队伍建设。要以增强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培养一支“政治觉悟高、政策水平高、业务素质高、管理能力强”的员工队伍。通过理论培训、实践锻炼、交流培养等方式,切实加大公司急需人才的培养力度。四是要加快建设国际化人才队伍。要制定国际化人才培养规划,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加大国际化人才培养力度,为中国人寿的国际化发展储备人才,造就一批国际化的民族寿险业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全面提升中国人寿的国际竞争实力。

第七,提高经营沟通的能力。一个成功的企业,必须具备与众不同的、独特的内外部沟通能力,沟通是创造良好的内外部发展环境,赢民心、顺民意的基础。中国人寿一直以来都拥有庞大的营销队伍和营销网络系统,通过个人对个人的沟通来推动整体的销售。随着外资品牌的进入,消费者可选余地增加,中国人寿必须通过细分市场、定性研究分析出不同消费人群对保险的认知和需求。整体来看,消费者对中国人寿品牌形象是认可的,但中国人寿现阶段更需要跟消费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沟通,向HAVE(我有什么)——DO(我能做什么)——WITH(我能带来什么)层面去发展,更多挖掘人深刻记忆的东西,努力做到与消费者的沟通从“心”开始。

(二)中国人寿不断巩固并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外部途径

首先,可通过知识联盟获得企业核心竞争力。知识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之间,出于对整个市场的预期和企业整体经营目标、经营风险的考虑,为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和增强竞争优势等目的,通过各种协议而结成的一种联合体。知识联盟有助于一个公司学习另一个公司的专业能力,有助于两个公司的专业能力优势互补,创造新的交叉知识。知识联盟具有以下特征:联盟的各方合作关系非常紧密;知识联盟的参与者广泛;具有巨大的战略潜能等等。优点是:构成知识联盟可以实现降低交易成本、分摊开发与研究费用、利用互补资源、降低经营风险、创造规模经济、顺利进入市场等目的。其具体形式有银保联盟、邮保联盟、产寿联盟、网寿联盟等等。因此,知识联盟是企业从外部有效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途径之一。

其次,以客户价值系统为导向,培育更多的更忠诚的稳定客户群。中国人寿核心能力的打造应以客户价值系统为导向,以学习能力为基础,着力培养中国人寿对客户需求的预测和反应能力,迅速将新观念、新技术融入产品的能力,适应不同的经营环境的能力以及综合各种因素进行价值创造的创新能力。美国联邦快递公司在经营中意识到必须以最快速度、最优质服务将客户所需要的商品送到手中,才是企业生存的唯一原则。于是整合各种技术,研究开发了一种“超级追踪器”,可获得邮件传递的全部信息。这项技术与邮递路线规划、邮件包装等其他技术结合在一 起,便形成了公司服务质量超越于其他企业之上的快速传递核心能力。这种核心能力因其建立的基础是多项动态性技术的融合,而且始终围绕增加客户价值这一根本出发点,所以联邦快递公司在今天的国际递送业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国内不少企业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如小鸭集团的“超值服务”、小天鹅“客户永远是第一”等,都是这方面的很好证明。客户群越多、客户的忠诚度越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就越强大,就越能经久不衰。因此,中国人寿应高度重视培育自己的客户群。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到公关宣传等营销的各个方面着手,努力培育自己的客户群,以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4.中国邮政案例分析 篇四

队长:杨小蝶 院系:工商管理Q1343 组员:梁佳 院系:工商管理Q1343 章雅 院系:工商管理Q1343 梅静 院系:工商管理Q1343

从《中国邮政——“百年老店”的现代化之路》的案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邮政在近几十年里的风风雨雨,其“一分开,二改革,四完善”的改革发展之路也使中国邮政对市场经济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感悟,实现了转亏为盈的良性发展,然而在我们为此欢呼的同时,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伴随着改革机遇的还有更大地挑战,下面就是我们对此的一个分析总结:

中国邮政所面临的外部环境:

1.政治环境:政府实行政企分开,减少了邮政普遍服务的补贴,并且对邮政储蓄银行实行“新老划断”等政策性改革。不可否认的是,政府的这些措施确实刺激了邮政部门向现代市场化企业转进,促使其不断寻找定位、明确业务重心、不断改革以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发展,从而逐步向现代企业制度靠拢。

2.经济环境:我国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为邮政速递和邮政金融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我国是发展工业化发展的中期,当前,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已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内需求旺盛,自然而然带动了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案例中,2013年底邮政银行的资产规模由2.13万亿元增长为5.58亿元,营业规模也增长了5倍,这无疑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关联。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速递物流业的发展,仅以网络物流为例,其一天的速递量就可达上千万件,由此邮政速递企业的发展市场不可谓不广啊。

3.法律环境:“普遍服务”的法律义务制约着中国邮政的良性发展,但同时《邮政法》的修订体现了与现代经济环境相协调。首先,“普遍服务”是我国宪法的具体体现,也是我国政府对公民的承诺义务,《万国邮政公约》中把“以均一低廉的资费向所有地区的所有用户提供经常优质的永久性邮政服务”定位人的基本权利,然而处于低廉的资费远远覆盖不了运输成本和人力成本,总是处于亏损状态。其次,众所周知任何一部法律但是为了调整一定社会关系的,是为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关系服务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和发展,1986年制定《邮政法》时的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2009年新修订的《邮政法》则明显适应了当前经济形势。

4.技术环境: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也冲击着中国邮政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包括互联网在内的新的电子通信手段的应用普及、新产品和新业务的不断开发等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邮政传统业务,人们不再通过写信来表达相思,因为电话、视频、QQ等完全可以把“信件”这个单调缓慢的东西轻松淘汰。

5.行业竞争环境:中国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国内外企业的竞争压力巨增。第一点,对于邮政的速递物流业务而言,随着民营和国外速递公司进入中国速递领域,中国邮政速递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一类是FedEx、UPS、DHL等有着遍布全球的运递网络、雄厚资金与技术管理的国际快递公司;另一类则是申通、中通、顺丰、韵达等活力极强、成本相对较低的民营速递企业。所以邮政业务的市场竞争力以大幅下降。第二点,对于邮政银行来说,压力同样存在,虽然不会受到国外银行的威胁,但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等等对其的竞争压力也是不可忽视的存在。

6.社会文化环境:人们思想观念、文化教育水平、消费习俗的变化和消费选择的多样化,对邮政传统行业造成威胁。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三十年前前写信是一种社会时尚,邮政业在人们生活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正如案例中的那位老邮政爷爷所说,“邮政的日子过的很舒服。”可是三十年后的今天,人们进入了一个快节奏化的生活方式和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如“快”递的出现。因此邮政的传统业务正在被人们所淘汰中。

7.交通环境:近年来,我国的交通系统网络逐渐完善,形成了集公路、航空、铁路、航运于一体的交通网,仅仅就高速公路来说,我国2012年的高速公路总里程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升级也极大地推动了产业进步,物流等的速度加快了几倍,但是与此同时行业的竞争压力也是成几何倍数而增长。

中国邮政的内部条件:

有利条件:1.网络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邮政目前拥有覆盖面广、技术先进、全方位的网络,这种庞大而健全的网络是其它任何竞争者都难以匹敌的。如案例中中国邮政投资新建的南京航空邮件处理中心,其信息处理技术和专业化水平等都是值得我们点赞的。

2.品牌本身的优势。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邮政一直是国家专营,独此一家,这种特殊的垄断地位使得中国邮政的业务使用频率非常之高,邮政的绿色几乎是信誉可靠的代名词。长期的垄断地位为邮政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品牌基础,具有很高的品牌知名度

3.农村优势。邮政网点覆盖了中国98%的县城和农村,因此在开展惠普金融的商业发展道路上具有独特优势:服务“三农”、农村“两小”贷款和涉农贷款等。

4.政府代理优势。具调查,中国邮政已经和各地方民政部门、交通部门等政府部门成功的洽谈合作,得到了代开税票、代收交通违章罚款等获取代理费用的权利。

5.与阿里巴巴的战略合作优势。今年6月与阿里巴巴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将使其在自身遍布全国网点的优势资源上,加上阿里的电商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中国邮政必将迎来改革转型的一次新契机。

6.管理层优势。经过一系列的市场化企业改革,邮政领导层有了许多的新鲜血液,更加积极地促进了邮政的市场化发展和改革。如邮政银行董事会成员中来自中国邮政集团的只剩30%。

不利条件:1.人才劣势:长期以来,中国邮政一直是以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形象出现,其拥有百万劳动大军,这种定位导致了中国邮政在人力资源发展方面的巨大缺陷。尤其是中国邮政经过改革后急需高素质人才,邮政一方面缺少纯技术的高尖 IT 人才,另一方面缺少对邮政业务,金融业务,物流等方面综合性的经营管理人才。

2.雇佣劣势。人民生活水平在逐年提高,全国公务员在涨工资,而邮政却在减工资,一些地方的邮政职工工资已经明显低于当地社会平均生活水平,职工对邮政已经是怨声载道了。如邮务处的员工工作繁重,而平均工资却很低,工作量和工资不成比例,导致员工积极性不高,服务质量差,工作效率低,。3.普遍服务负担大。与国外邮政相比,我国邮政承担普遍服务的种类更多、范围更广、困难更大、维持普遍服务更难。中国邮政所承担的包括边远地区和边疆地区在内的公民函件和包裹,义务兵免费函件和递送机要邮件等普遍服务给邮政带来了巨大的亏损和人力负担,然而不得不说,邮政寄发的速度确实有点慢,而有些人因为不能及时收到,他们就一味怪罪于邮政服务不好,怪罪邮政服务跟不上社会发展,从而在社会上形成了一种不好的邮政慢、服务差的形象。

4.业务能力下降。从市场结构看,邮政的专营业务日渐萎缩,竞争业务的有效竞争能力下降,市场占有份额较低。而失衡的市场结构也导致邮政业务整体素质不高,竞争乏力,缺少源自邮政内部的发展机制的推动力量。

5.技术水平有待提高。从邮政的网络技术上看,邮政的技术设备层次和水平与国外同业基本接近,但在企业规模和网络发展建设上还有待加强,尤其是邮政资产的地理分布不均衡。中西部的邮政通信能力仍然有待增大投入,同时由于信息技术,金融的快速发展,邮政对基础设施特别是邮政三网合一要加快投入和建设。

中国邮政未来发展战略

整体战略1.实施邮政的专业化经营:针对邮政速递业发展的困境,市场环境变化巨大,邮政速递的反应速度慢,效率低下,约束力大,当然没有民营企业有活力。速递业对于整个邮政都有很大的启示,中国邮政规模巨大,尾大不掉,内设公共服务部,网络运行部,计划财务部,与其平行的还有各大业务管理公司行使业务管理权,业务经营由各省市县等营业局行使混合经营,管理部门冗杂,并且由于各专业职能公司没有隶属关系,各自为政,在沟通协调,良性竞争上有很大的问题。因此必须进行专业化经营:首先,按照产品特点把关联业务拆分成二级法人企业,形成邮政专业公司,各个公司精简管理部门,利用自身管理层注入了新鲜血液这个优势,分配到几个主要专业公司,引领企业整顿和改造,对其自身的人员,服务,价格,财政等进行统一调配,了解对手,着重打造各自优势,形成邮政的几个重点。当然,在此基础上相互之间还要建立紧密的合作沟通机制。从而提高中国邮政的效率和生命力。其次,专业分拆形成的专业公司经过良性发展,上市之后就可以筹措 到很大一笔资金,用于可持续发展。

2.改进中国邮政的普遍服务,加强邮政的盈利业务。目前中国邮政的普遍服务对其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中国邮政为偏远地区农村地区提供普遍服务,巨大的人力及基础设施成本对其造成巨大负担,并且这对于盈利业务去弥补它的亏损,也是不利于盈利业务以及有活力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对于普遍服务这一块的巨大亏损,理应申请国家加强建立普遍服务补偿机制,获得更多的专营权,以及适当的价格调整。并且自身加强边远地区邮政站点的整合和基础设施完善,降低人力成本。对于目前发展势头较好的业务,进一步加大它的发展,增加盈利以缓解资金紧张,应对成本上升。

部分战略1.发展第三方物流。邮递类产品是中国邮政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而在生产者物流和消费者物流之外,第三方物流发展是很有前景的,而中国邮政自身遍布全国的网店,覆盖面广的网络,以及和阿里巴巴的合作,使其有这个实力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多元化经营,也正好利用了自身的特有优势,有利于打开市场。

2.调整人力资源结构,吸引优秀人才。通过调整工资分配,提高基础员工的工资待遇,加强基础员工工作的积极性,通过评估机制根据表现发放工资,从而提高 员工的服务态度以及服务质量,塑造中国邮政的形象,培养和吸引高素质人才,形成有活力向上的职工环境。

3.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借鉴现代企业优秀的管理模式。中国邮政作为一个国企,有一些不好的传统根深蒂固,在民营企业崛起的过程中,也可以学习他们的优秀的经营管理模式,加强对各部门工作的监督,提高效率。缩短办事流程,加快反应速度。

4.依托老牌国企的品牌和实力,大力发展公共服务。中国邮政自身优势明显,网点多,网络覆盖面广,而在中国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过程中,帮助民政部发放助农款,新农保等,这样在农村以及偏远地区就增加了其业务量,减轻财务负担,将劣势转变为优势。

5.加强邮政产业相关的高科技技术的应用。传统邮政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面对现代社会的挑战和高要求,必须加大信息技术的应用,淘汰落后的基础设施,引进现代化机器设备,既可以减少人力的使用,降低劳务费用,也可以提高准确性,提高效率。

6.谋求与电商的进一步合作。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信函等被取而代之,而信息技术和物流后勤运营有机结合却在这方面给邮政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国邮政开办电子商务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国邮政应谋求与电商的进一步合作,对所属网站进行资源整合,推出多样化产品,提供具有竞争力的服务,紧跟顾客需求变化。

7.实施国际化战略。中国加入世贸之后,中国邮政的国际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对拥有全球运速网络的国际快递公司,中国邮政必须融入到国际化浪潮之中,迎接挑战。通过兼并和并购的方法,可以效的了解国际速递业的内外环境,掌握规则。进行资源有效地整合之后,从而促进国际市场的开辟和实现协同效益的最大化。同时加入了世贸以后面临国际大企业,邮政有了学习的对象与比较的坐标,通过对国际大企业的学习,将提升自身的能力,把握住进入国际市场参与竞争的机会。

5.中国邮政的核心竞争力分析 篇五

中国移动___公司是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移动)在___设立的全资子公司,并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直接领导和管理。___是经济大省,交流大省和人口大省,___移动公司的客户数和运营收入在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已连续9年稳居第一,客户规模超过5000万。

2005年,中国移动___公司提出了“国际化理念,本土化创新,中国式管理”的创新理念,积极构建通信企业系统化的创新体系,开展“跨部门跨公司.跨行业”的创新活动,营造“人人有创新企业有专利”的创新文化,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为公司推进移动信息专家战略转型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新跨越提供了良好支撑。

创新体系构建与实施背景

一、国家提出自主创新发展战略

国家提出了“坚持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颁布实施了《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将自主创新提到国家战略层面.提出“十一五“时期着力自主创新.并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十一五“时期的”六个必须”之一。

二、我国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将严重影响行业发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将信息技术作为国家创新的重点突破领域.但目前我国信息产业的整体对外依存度过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国际竞争力较弱。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国外通信企业已在国内申请大量运营业务专利未来将直接影响到我国通信企业的发展。

三、复杂的外部环境要求通信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从渐趋复杂的外部环境来看.技术变革、竞争环境和客户需求的变化.传统语音业务的萎缩和增量不增收.数据业务发展压力的加大.信息化发展的大势.3G牌照的发放等.都要求通信企业必须进一步加快创新步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开发更多的新业务.推出更多的信息化产品.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客户需求,提升企业价值。

四、通信企业的创新能力现状呼唤系统化的创新体系

从目前来看,我国通信企业缺乏系统化创新体系已成为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瓶颈。主要体现在:①创新缺乏统一战略.统一理念.统一规划和整体推进,企业的创新往往是分散的,创新工作.创新资源难以整体协调,降低了资源的利用率;②缺乏创新工作效果评价机制,没有形成创新闭环管理,无法实现对创新绩效的有效评估和引导;③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意识仍显淡薄,缺乏规范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流程和方法。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移动___公司提出并开展了创新体系的构建和实施工作,以有效提升企业的自

主创新能力,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___移动创新体系的构建

综合国内外相关创新研究成果,借鉴Vodafone、NTTDoCoMo、SBC、法国电信等国际标杆企业的经验,中国

移动___公司逐步探索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创新体系。体系模型如下图所示:

电子化系统

中国移动___公司创新体系模型___移动创新体系的实施

一、树立“国际化理念,本土化创新、中国式管理”的创新理念,营造“人人有创新,企业有专利”的创

新文化1”国际化理念,本土化创新、中国式管理”的创新理念。2005年6月,___公司领导班子以构建创新型企业为愿景,明确提出了”国际化理念本土化创新、中国式管理”的创新理念,要求从企业实际出发,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活动,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在创新理念的指引下,明确提出利用新的知识来创造新技术、开发新业务服务,采用新的生产和经营管理模式以及对现有活动的持续改进,从而驱动企业增长。创新理念的确立,扭转了以前公司创新工作目标不明确.思路不清晰、资源分散.活动缺乏协调、效果形不成合力的状况,为公司创新活动指明了方向,有利于整合企业资源,实现创新的统一战略.统一规划和整体推进。

2.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活动,营

造人人有创新,企业有专利的创

新文化。2005年,公司提出了”123”

创新活动目标:设立100万创新提案

奖励基金.成立200个质量管理小组.

开展3000人参与的创新活动。公司

开展了”跨越2005”主题创新活动,鼓励全省员工参与,2005年共收集员

工创新提案5000多份:结合智能网

生命周期管理,开展”延长智能网生

命周期管理”等专题创新活动发挥

员工积极性,全面开展群众性质量管

理小组活动,参与公司质量改进、效

益提升,共组建QC小组539个,参

与人数近5000人;组织开展管理、业

务服务、技术三类创新成果评审活

动,共收集创新成果164项,其中有

6O多项被评为优秀成果。在全公司范

围内形成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

新氛围。

创新活动LOGO和

6.中国邮政的核心竞争力分析 篇六

课程设计报告

专业:物流管理(职教师资)班级:10物流管理2班 学号:xxx 姓名:xxx

课程设计

中国邮政速递物流发展的分析探讨

——以中国邮政速递物流南宁分公司为例

一、企业简介

中国邮政速递物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邮政速递物流、EMS)是经国务院批准,中国邮政集团于2010年6月联合各省邮政公司共同发起设立的国有股份制公司,是中国经营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网络覆盖范围最广、业务品种最丰富的快递物流综合服务提供商。中国邮政速递物流在国内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全资子公司,并拥有邮政货运航空公司、中邮物流有限责任公司等子公司。截止2010年底,公司注册资本80亿元人民币,资产规模超过210亿元,员工近10万人,业务范围遍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所有市县乡(镇),通达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全球200余个国家和地区,营业网点超过4.5万个。

中国邮政速递物流主要经营国内速递、国际速递、合同物流、快货等业务,国内、国际速递服务涵盖卓越、标准和经济不同时限水平和代收货款等增值服务,合同物流涵盖仓储、运输等供应链全过程。拥有享誉全球的“EMS”特快专递品牌和国内知名的“CNPL”物流品牌。

邮政速递物流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不断在资金、人员和设备等方面加大投入,加强自身运营能力与综合服务能力。

2003年1月18日,中邮物流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属于从事合同物流的企业,兼营快货业务和国际货代业务。这一年,邮政速递物流开通了物流集散网,同时开办了中邮快货与冷链物流两项业务。2004年8月创办了国内规模最大的全夜航公司,并推出国内重点城市次晨达和次日递业务。2005年,“飞人”刘翔正式签约,成为了EMS的形象大使。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邮政速递物流又在2007年1月和8月,分别开办了国内电子商务速递业务与经济快递业务,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2010年10月,邮政速递物流完成股份制整改,正式更名为中国邮政速递物流股份有限公司。

课程设计

中国邮政速递物流坚持“珍惜每一刻,用心每一步”的服务理念,为社会各界客户提供方便快捷、安全可靠的门到门速递物流服务,致力于成为持续引领中国市场、综合服务能力最强、最具全球竞争力和国际化发展空间的大型现代快递物流企业。

二、中国邮政速递物流南宁分公司的发展现状

由于国有企业具有些许历史负担的影响,在南宁物流市场中,中国邮政物流的市场份额不够突出。同时,南宁邮政速递物流公司在其发展中更是受到专业人才匮乏、现有体制不完善和信息技术欠缺等一些问题的限制。南宁邮政速递物流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和需要面临相对大的压力。

当然,南宁邮政速递物流在发展中的成绩不可忽视,客户不断增加,承运的货物种类多,日营业额也相当可观。然而,由于在中国的物流市场中民营物流企业的不断出现,加上一些不正规的个体经营者非法注册物流公司,这些都给南宁邮政速递物流公司和邮政物流业务的发展带来困扰。由于民营物流公司不断增加,消费者在物流服务商的选择上越来越多,对运输时效和服务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使得南宁邮政速递物流在发展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物流管理方式落后、发运系统过于简单、服务意识不强等等,这些都影响着南宁邮政速递物流公司的发展。

南宁邮政速递物流的业务运营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营模式。也就是南宁邮政速递物流在充分的利用当前现有物质资源和网络优势的基础之上,自主的去开发物流市场,同时自行完成客户所需求的物流运作的一种模式。另一种是联盟模式。为了降低企业运营中不可避免的风险,南宁邮政速递物流将通过与

课程设计

优势的,下面就南宁邮政速递物流的发展来对其做一个优势分析:(1)网络优势

总体而言,邮政物流具备了现代物流特有的优势,即物体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三流合一”。因而,南宁邮政速递物流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与建设,如今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以火车为主的物流集散网、以汽车为主的县域和配送网,并且在逐步形成一个覆盖南宁市六县六城区区的邮政物流的实物运输网。同时,目前南宁邮政速递物流也在逐步建立一个全面的物流信息系统,即实现面向客户、贯穿供应链全过程以及对货物运输进行实时跟踪。除此以外,南宁邮政速递物流公司也开办了代收货款以及收件人付费等业务,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辅助了物体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同步。(2)品牌优势

南宁邮政速递物流历经了长期的积累与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中国邮政物流作为国内一个传统的国有企业,它在群众心中的良好信誉是毋庸置疑的。这种先天的品牌优势使得南宁邮政速递物流在当地的物流市场具备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对于选择邮政物流的客户而言,即能满足他们最基本的物流需求,同时又能获得安全保障。总而言之,邮政物流为客户在其物流选择过程中提供了快捷、准确、安全等服务,极大地促进了南宁邮政速递物流的发展。(3)专业优势

中国邮政就其自身而言,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物流系统,并且具备很多天然条件,而这些天然条件则是很多民营物流企业所不能比拟的。就国内邮政网点来说,遍布全国,具备了独一无二的网络覆盖面。南宁属于国家行政二级城市,具有六县六城区,很多地方其他民营物流企业无法涉及,而南宁邮政速递物流公司则传承了邮政物流这一专业优势,业务范围覆盖了很多城镇死角,这就为邮政物流的发展做好了铺垫。(4)政策优势

新《邮政法》规定邮政企业的邮政普遍服务业务与竞争性业务应当分开经营,这正是国家通过政策来支持和鼓励邮政物流的体现。南宁邮政速递物流鉴于国家今年来出台的一系列相关政策,积极发展了六县六城区的邮政物流,使得南宁邮政速递物流公司在快递和物流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可以不断完善,并且实现了

课程设计

跨越式的发展。

四、邮政速递物流南宁分公司的劣势

南宁邮政速递物流和其他民营物流相比也有存在一定的劣势,使得其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限。这些劣势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课程设计

通过加强网络能力的建设,提高网络运输能力,确保客户的货品能够及时的送到目的地,进一步提升南宁邮政速递物流公司的整体竞争力,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4.完善物流系统

南宁邮政速递物流要不断发展,现有的综合信息处理平台还需进行完善,特别是加强物流的量收的可视化管理,确保邮政物流企业的信息系统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5.开拓市场范围

首先邮政物流要提升市场化运营团队素质与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能力与营销能力,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全面满足客户对物流服务的个性化需求,其次是要加大对速递业务与物流业务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做好优质客户与项目的开发与培育工作,从而提高市场的占有份额。

课程设计

高附加值、高时效性和多批次产品。同时,依据生产的产品特点,邮政速递物流所进入的细分市场应该定位在高层次的物流市场,例如具有良好品牌的企业和其他大中型制造业企业等。

六、结论

7.*-核心竞争力分析模型 篇七

核心竞争力分析模型(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加里·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的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模型是一个著名的企业战略模型,其战略流程的出发点是企业的核心力量。

自内而外的企业战略(Inside-out Corporate Strategy)

传统的自外而内(Outside-in)战略(例如:波特五力分析模型),总是将市场、竞争对手、消费者置于战略设计流程的出发点上。核心竞争力理论恰好与其相反,认为从长远来看,企业的竞争优势取决于企业能否以低成本、并以超过对手的速度构建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能够造就料想不到的产品。竞争优势的真正源泉是企业围绕其竞争力整合、巩固工艺技术和生产技能的能力,据此,小企业能够快速调整适应变化了的商业环境。核心竞争力是具体的、固有的、整合的或应用型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各种不同组合。

Hamel和Prahalad在他们的《企业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1990)一文中,驳斥了传统的组合战略。根据他们的观点,把战略事业单元(SBU)放在首位,是一个明显的时代错误。Hamel和Prahalad认为,应该围绕共享的竞争核心来构建企业。SBU的设置必须要有助于强化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中心部门如财务不应该作为一个独立层面,它要能够为企业的战略体系链接、竞争力构建增加价值。

识别核心竞争力的三个测试

1.为企业提供通向广阔的多样化市场的潜在信道。

2.使企业能够从生产顾客所需产品中获得巨大回报。

3.竞争者难以复制。

构建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是通过一系列持续提高和强化来实现的,它应该成为企业的战略核心。从战略层面来讲,它的目标就是帮助企业在设计、发展某一独特的产品功能上实现全球领导地位。

企业高管在SBU的帮助下,一旦识别出所有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要求企业的项目、人员都必须紧紧围绕这些竞争核心。企业的审计人员的职责就是要清楚围绕企业竞争核心的人员配置、数量以及质量。肩负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人员应该被经常组织到一起,分享交流思想、经验。

核心僵化?

8.企业核心竞争力案例分析 篇八

沃尔玛公司作为一家美国的世界性连锁企业,由美国零售业的传奇人物山姆·沃尔顿先生于1962年在阿肯色州成立,以营业额计算为全球最大的公司。沃尔玛主要涉足零售业,是世界上雇员最多的企业,连续三年在美国《财富》杂志全球500强企业中居首。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沃尔玛公司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私人雇主和世界上最大的连锁零售企业。沃尔玛在全球27个国家开设了超过10,000家商场,下设69个品牌,全球员工总数220多万人,每周光临沃尔玛的顾客2亿人次。

沃尔玛提出“帮顾客节省每一分钱”的宗旨,实现了价格最便宜的承诺,沃尔玛还向顾客提供超一流服务的新享受。公司一贯坚持“服务胜人一筹、员工与众不同”的原则。走进沃尔玛,顾客便可以亲身感受到宾至如归的周到服务。再次,沃尔玛推行“一站式”购物新概念。顾客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购齐所有需要的商品,正是这种快捷便利的购物方式吸引了现代消费者。此外,虽然沃尔玛为了降低成本,一再缩减广告方面的开支,但对各项公益事业的捐赠上,却不吝金钱、广为人善。有付出便有收获,沃尔玛在公益活动上大量的长期投入以及活动本身所具的独到创意,大大提高了品牌知名度,成功塑造了品牌在广大消费者心目中的卓越形象。

沃尔玛公司建立了良好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使其能在世界市场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第一、建立了竞争优势的资源。这能帮助其利用外部环境中的机会,降低潜在威胁并建立竞争优势的资源。零售业的关键是顾客满意度。“天天平价”作为沃尔玛长期奉行的经营宗旨,也正是沃尔玛着眼于顾客的举措。这里的平价不是定期或不定期的减价促销活动,而是长期稳定的保持商品低加价率。

第二、稀缺资源。企业占有的资源越稀缺,越能满足顾客的独特需求,从而越有可能变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此沃尔玛针对不同的目标消费者,采取不同的零售经营形式,分别占领高、低档市场。例如:针对中层及中下层消费者的沃尔玛平价购物广场;只针对会员提供各项优惠及服务的山姆会员商店以及深受上层消费者欢迎的沃尔玛综合性百货商店等。会员制是一种新兴的零售形式。山姆会员商店是沃尔玛经营的一大特色,是它夺取市场战胜西尔斯的一大法宝。

第三、不可被模仿的资源。沃尔玛一直在中国市场积极开发和推广沃尔玛“自有品牌”,推出“质优价更优”的自有品牌商品,覆盖了食品、家居用品、服装、鞋类等主打品类。自有品牌商品的生产厂家都经过严格的审核和产品检测,确保每件商品都拥有领先同类品牌的优良品质;同时,自有品牌商品均由生产厂家直接生产,节省了中间环节,使售价比同类商品更具竞争力。沃尔玛是一个极其注重品牌保护的企业,2011年7月沃尔玛公司向世界知识产权论坛提交申请,称争议域名OurWalmart点com带有其标志“Walmart”,侵害其权益,要求仲裁回该域名。据了解,OurWalmart点com域名可访问,网站是一个沃尔玛员工反应

相关问题平台,薪金、工作时间等问题都可从这个平台上看到,网站旨在寻求一个员工心声解决方案而提供服务,是一个非盈利组织。

第四、不可替代的资源。沃尔玛家族创业时白手起家,发家后虽富犹穷,通过慈善事业机构捐赠了许多福利项目。如:关爱儿童,支持教育,保护环境,实施绿色环保计划。沃尔玛真正将经营上升到“文化营销、人文关怀”的高度,回报社会,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同时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是别的企业无法替代的。

第五、持久的资源。资源的贬值速度越慢,就越有利于形成核心的竞争力。一些品牌的资源实际上在不断升值,而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迅速的更新换代却对建立在这些技术之上的核心竞争力构成了严峻的挑战。但沃尔玛有着卓越的供应链管理。卫星通信系统是沃尔玛供应链的最大优势,它的全球供应链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依托,构成了一整套先进的供应链管理系统。统一、集中、实时监控的供应链管理系统,是沃尔玛能从根本上改变以往零售商的地位,直接“控制生产”。基于信息技术的高效运作,降低成本,创造价值,不断提高生产率,从而高水准的为客户服务,为商界树立了成功的典范。

9.中邮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篇九

摘要:随着现代科技技术的高速发展,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作为传统企业的中邮物流,受到了各方面的冲击与打压。在这样的背景下,中邮物流要赢得优势并获得丰厚利润就必须打造其核心竞争力,促进自身的发展。本文首先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特征作了简单的叙述,然后对中邮物流核心竞争力进行了现状分析,最后,针对中邮物流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提升策略。本文研究中邮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为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邮物流核心竞争力企业环境提升策略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概述

(一)核心竞争力概述

1.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内涵和要素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和企业家设计、生产和销售产品与服务的能力,其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和非价格的质量等特性比竞争对象就具有更大的市场吸引力。也可以表述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和企业家在适应、协调和驾驭外部环境的过程中成功的从事经营活动的能力[1]。

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以下要素:(1)技术竞争力(2)管理竞争力(3)创新竞争力(4)决策竞争力。这几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企业的有效核心竞争能力,使企业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而产生竞争优势[2]。

(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性

1.从企业战略角度看,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战略形成中层次最高、影响最深远,是企业战略的核心,它决定了企业有效的战略活动领域;

2.从企业未来成长角度看,核心竞争力是能够打开各种潜在市场、拓展新行业领域的“钥匙”;

3.从企业竞争角度看,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能够持久保持优势的来源和基础,是企业独有的能力;

4.从企业用户角度看,核心竞争力有助于实现用户最为关心的核心的、根本的利益,而不是那些一般性的、短期限的好处。

二、中国邮政企业物流核心竞争力现状分析

(一)企业2008—2010年发展现状

注:2008-2010年邮政行业业务收入中未包括邮政储蓄银行直接营业收入 2008年,邮政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邮政企业和全国规模以上快递企业业

务收入累计完成960.2亿元,同比增长14%;业务总量累计完成1401.8亿元,同比增长15.5%。分析其具体增长原因主要归功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顺利召开,北京奥运会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的关注。在奥运会前后中国乃至全球的报纸杂志都再争相报道有关奥运会的情况,其中中邮物流的报纸和杂志的订销量也是受其影响呈现大幅增长趋势,给其主营业务收入增加不少[3]。

2009年,邮政企业和全国规模以上快递企业业务收入累计完成1094.7亿元,同比增长14%;业务总量累计完成1632.1亿元,同比增长16.4%。2010年,邮政企业和全国规模以上快递服务企业业务收入累计完成1276.8亿元,同比增长16.6%;业务总量累计完成1985.3亿元,同比增长21.6%。究其这两年邮政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原因主要是电子商务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了顺应时代需要电子商务C2C模式应运而生,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在网上就能买到自己喜欢和需要的商品,而我们的邮政包裹业也从中获取商机得到可观的利润,并且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壮大,是邮政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的一大“功臣”。

三、中邮物流企业的薄弱点

中邮物流作为传统物流企业,虽然有着较大的资源优势,但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与国内外其它现代物流企业相比,也存在着明显的劣势。

综上所述,中邮物流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以下几点:

(一)管理体制落后

现行的中邮物流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利于物流业务的快速发展。现有的条块结合、分头管理的模式不利于跨区域、多式联运的社会化物流服务运作。缺乏一个自上而下有权威的指挥调度系统,造成了资源浪费,指挥协调困难,运作效率较低[4]。

(二)业务发展滞后

因中邮物流五大集散网及各省级邮政物流专线运输能力不足,无法满足客户对批量大或整车货物运输的要求,且中邮物流与社会物流相比,在价格、时限、服务等方面缺乏优势,从而影响了业务的发展。

(三)信息系统不完善

中邮物流在信息系统管理方面存在信息资源不足;信息技术不完善;金融网络无在线支付功能等问题,中邮物流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加强对信息系统的建设势在必行。

(四)人才资源短缺

对现代物流的认识理解还不够全面和深刻。部分工作人员还停留在萌芽和模糊状态,专业理论、管理经验和技术水平上比较匮乏,缺乏优秀物流专业人才。针对中邮存在的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四、提升中邮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策略选择

(一)推行邮政物流标准化,进行科学管理

按照建设现代物流企业制度要求,对现行邮政物流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变革,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专业化公司,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并建议将连锁分销配送业务分离出来,成立专业公司,单独运作管理。

(二)主动整合社会资源,推动业务发展

中邮物流当务之急就是要充分发挥邮政的品牌信誉优势,大力整合社会资

源,通过与社会上有较强实力和信誉的物流企业联合,借助他们多条直达专线的优势,全力打造中邮物流快递网络平台,打通通往全国各地物流配送通道,以满足广大用户需求。这样,有利于推动物流一体化的发展和为中邮快货业务创造有利条件。

(三)加强邮政信息化建设,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

一个现代化物流企业能否成功,最关键的在于是否拥有先进的信息系统。由于中邮物流目前在信息技术方面未能完全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中邮必需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加强信息化的建设,以提高中邮在物流业的竞争力。

当前邮政物流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应尽快开发与物流相关的应用系统。2.要加快建设基础通信网络的步伐。3.要对现有与物流相关的系统进行改造和完善。4.要逐步使用RFID、条码技术、管理信息系统、EDI、GPS等现代物流信息手段,提高仓储运输系统的效率,保证随时随地的资产可见,及时了解物流服务需求,以达到对物流过程的合理有效控制[5]。

(四)实施人才战略,培养造就一支具有高素质的物流队伍

当今企业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一个企业若没有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做支撑,就会缺乏创新,缺乏活力,缺乏竞争力,最终会被淘汰出局。因此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大力引进和培养物流人才,加强人力资源建设,为中邮物流的快速、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保持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结构。现代物流企业需要大量的管理、营销、作业处理等人员,要科学规划中邮物流组织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作的要求,合理安排人员,做到岗得其人,人尽其才。

2.鼓励在职员工学习或参加多种形式学习。可以通过培训或招聘等方式,进一步培育和引进人才,造就一支有较高素质的物流员工队伍。

3.要广纳人才,给他们实现价值的平台。加强与高等院校的合作,培养和引进熟悉现代物流管理的专业人才,要选拔素质高、业务精、开拓精神强、有志于物流事业的职工到高校深造。

4.建立科学的薪酬体系,强化激励机制。要明确物流成本的构成,健全中邮

物流成本财务模式,理清头绪,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确保合理分配。同时,要强化激励机制,对营销成绩突出的人员进行重奖,切实提高员工发展业务的积极性。

[1]华蕊,马常红.供应链管理[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

[2]叶颖.中国邮政企业物流核心竞争力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6

[3]鞠芳辉.浙江万里学院学报[J].2002

[4]蒋仕涛.光明发电厂竞争战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1

10.中国邮政的核心竞争力分析 篇十

正文目录 第一章 酒精概述1.1 乙醇的相关概述1.1.1 乙醇的概念1.1.2 乙醇的理化性质1.1.3 乙醇的危险性

第二章

第三章

1.2 酒精的主要产品1.2.1 食用酒精1.2.2 燃料酒精1.2.3 医用酒精1.2.4 工业酒精 1.3 酒精的原料1.3.1 玉米1.3.2 薯类1.3.3 甘蔗1.3.4 小麦 国际酒精行业发展分析 2.1 国际酒精行业发展概况2.1.1 世界酒精制造业总体情况2.1.2 2010-2014年世界酒精产量走势2.1.3 酒精制造业区域发展分析 2.2 美国2.2.1 美国酒精的生产与消费2.2.2 2014年美国酒精产量创历史最高纪录2.2.3 2014年美国取消酒精进口关税 2.3 巴西2.3.1 巴西酒精产业发展概况2.3.2 巴西酒精业对外贸易分析2.3.3 甘蔗种植拉动巴西乙醇产业 2.4 其他国家2.4.1 2030年日本乙醇年产量有望升至600万立方米2.4.2 泰国以甘蔗增产推动酒精产业发展2.4.3 哥伦比亚酒精制造业发展迅猛2.4.4 墨西哥大量种植甘蔗用于酒精生产 中国酒精行业发展分析 3.1 中国酒精行业发展概况3.1.1 中国酒精制造业发展回顾3.1.2 2010-2014年中国酒精生产状况3.1.3 2014年中国酒精行业发展特点3.1.4 2014年中国酒精行业发展特征3.1.5 2014年中国酒精产业政策解读 3.2 中国酒精主要消费市场

3.2.1 酿酒业

3.2.2 对外贸易

3.2.3 生物能源

3.2.4 化工及医药行业

3.3 2010-2014年全国及主要省发酵酒精产量分析

3.3.1 2014年全国及主要省发酵酒精产量分析

3.4 中国浓度≥80%的未改性乙醇;改性乙醇等酒精进出口数据分析

3.4.1 2001-2014年中国浓度≥80%的未改性乙醇;改性乙醇等酒精进出口总体数据

3.4.2 2010-2014年中国浓度≥80%的未改性乙醇;改性乙醇等酒精主要省市进口数据

3.4.3 2010-2014年中国浓度≥80%的未改性乙醇;改性乙醇等酒精主要国家出口数据

3.5 中国酒精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5.1 中国酒精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3.5.2 国内酒精行业面临整合3.5.3 酒精企业的原料风险

3.5.4 废液治理制约薯类酒精行业发展

第四章 中国酒精制造行业相关经济数据分析

4.1 2010-2014年中国酒精制造业总体数据分析

4.1.1 2014年中国酒精制造业全部企业数据分析

4.2 2010-2014年中国酒精制造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数据分析

4.2.1 2014年中国酒精制造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数据分析

4.3 2010-2014年中国酒精制造业不同规模企业数据分析

4.3.1 2014年中国酒精制造业不同规模企业数据分析

第五章 中国酒精区域市场分析

5.1 东北地区

5.1.1 2010-2014年东北三省酒精产量分析

5.1.2 东北粮仓成燃料乙醇重要产区

5.1.3 黑龙江向酒精强省迈进

5.1.4 吉林省大力发展玉米酒精加工

5.1.5 辽宁制定《甜高粱转化燃料乙醇产业化发展规划》

5.2 华中地区

5.2.1 2010-2014年华中地区酒精产量分析

5.2.2 江苏大力发展甘薯制燃料乙醇产业

5.2.3 安徽积极推进秸秆制乙醇

5.2.4 河南发展生物乙醇燃料“非粮”之路

5.2.5 山东发展甜高粱乙醇

5.3 华南地区

5.3.1 2010-2014年云南广西两省酒精产量比较分析

5.3.2 广西打造中国最大非粮生物质能源基地

5.3.3 广西燃料乙醇产业发展策略

5.3.4 云南木薯酒精生产概况

5.3.5 云南燃料乙醇产业趁势崛起

6.1 国际燃料乙醇行业发展分析6.1.1 世界燃料乙醇行业概况6.1.2 世界燃料乙醇发展面临双重挑战6.1.3 美国燃料乙醇行业6.1.4 巴西燃料乙醇行业 6.2 中国燃料乙醇行业发展分析6.2.1 中国燃料乙醇行业发展概况6.2.2 中国燃料乙醇发展的多角度分析

第七章

6.2.3 中国燃料乙醇产业发展特征6.2.4 中国对燃料乙醇发展的政策支持 6.3 燃料乙醇原料非粮化6.3.1 中国停建粮食燃料乙醇项目6.3.2 中国非粮燃料乙醇收购制度有望实施6.3.3 木薯是取代粮食生产酒精的理想替代物 6.4 中国燃料乙醇行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6.4.1 中国发展燃料乙醇面临的主要问题?6.4.2 粮食安全成燃料乙醇发展瓶颈6.4.3 技术及成本因素制约燃料乙醇的发展6.4.4 中国燃料乙醇行业发展策略 酒精饮料 7.1 中国酒精饮料行业发展概况7.1.1 2014年酒精饮料发展分析7.1.2 2013年中国酒精饮料行业的发展7.1.3 2014年中国酒精饮料行业的发展7.1.4 2010-2014年中国酒精饮料行业利润分析7.2 白酒行业发展分析7.2.1 白酒产品基本情况7.2.2 中国白酒行业的发展概况7.2.3 2010-2014年白酒产量及价格分析7.2.4 白酒行业消费特征分析7.2.5 中国白酒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7.3 啤酒行业发展分析7.3.1 中国啤酒行业发展概况7.3.2 2014年中国啤酒行业的发展7.3.3 中国啤酒行业已进入全面整合阶段7.3.4 国内啤酒行业竞争格局7.3.5 中国啤酒行业的未来走势 7.4 葡萄酒行业发展分析7.4.1 中国葡萄酒行业发展概况7.4.2 2014年中国葡萄酒行业的发展7.4.3 中国葡萄酒竞争力分析7.4.4 中国葡萄酒行业发展趋势 7.5 酒精饮料主要产品比较分析7.5.1 消费特征分析

第八章中国酒精制造业原料市场分析 8.1 玉米8.1.1 酒精工业对世界玉米市场行情的影响8.1.2 2014年中国玉米市场概况8.1.3 2014年国内玉米市场走势分析8.1.4 中国玉米深加工业发展概况8.1.5 中国玉米酒精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8.2 木薯

第九章

第十章

8.2.1 以木薯为原料生产酒精的优势8.2.2 木薯产业发展概况8.2.3 国内木薯进口量分析8.2.4 中国木薯酒精产业前景及趋势 8.3 糖蜜8.3.1 糖蜜酒精发酵的特点8.3.2 中国糖蜜酒精的市场影响力减弱8.3.3 甜菜乙醇有望实现规模化发展 8.4 纤维素8.4.1 纤维素乙醇的研究与应用概况8.4.2 纤维素乙醇不可盲目追求产业化8.4.3 影响纤维乙醇产业化的主要因素 中国酒精行业发展趋势及前景展望 9.1 中国酒精行业发展趋势分析9.1.1 中国酒精行业的发展趋势9.1.2 中国酒精发酵工艺的发展方向9.1.3 中国燃料乙醇行业发展思路?9.1.4 中国木薯酒精产业发展方向及目标 9.2 中国酒精行业前景展望9.2.1 2010-2014年中国酒精制造业预测分析9.2.2 中国燃料乙醇非粮原料的发展前景9.2.3 中国纤维素乙醇有望在2014年实现产业化 中国酒精行业重要企业 10.1 南阳天冠集团有限公司10.1.1 公司简介10.1.2 2014年南阳天冠集团有限公司经营状况 10.2 焦作市河阳酒精实业有限公司10.2.1 公司简介10.2.2 2014年焦作市河阳酒精实业有限公司经营状况10.3 四川山山药业集团有限公司10.3.1 公司简介10.3.2 2014年四川山山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经营状况 10.4 黑龙江华润酒精有限公司10.4.1 公司简介10.4.2 2014年黑龙江华润酒精有限公司经营状况 10.5 龙口市振龙酒精有限公司

10.5.2 2014年龙口市振龙酒精有限公司经营状况 10.6 宁津县又一春酿酒厂10.6.1 公司简介10.6.2 2014年宁津县又一春酿酒厂经营状况 10.7 梅河口市阜康酒精有限公司10.7.1 公司简介10.7.2 2014年梅河口市阜康酒精有限公司经营状况 10.8 天津市冠达实业总公司10.8.1 公司简介10.8.2 2014年天津市冠达实业总公司经营状况 10.9 吉林省新天龙酒业有限公司10.9.1 公司简介10.9.2 2014年吉林省新天龙酒业有限公司经营状况 10.10 吉安生化乾安酒精有限责任公司10.10.1 公司简介10.10.2 2014年吉安生化乾安酒精有限责任公司经营状况 10.11 松原吉安生化有限公司10.11.1 公司简介10.11.2 2014年松原吉安生化有限公司经营状况 10.12 江苏花厅酒业有限公司10.12.1 公司简介10.12.2 2014年江苏花厅酒业有限公司经营状况 10.13 内蒙古利牛生物化工有限责任公司10.13.1 公司简介10.13.2 2014年内蒙古利牛生物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经营状况 10.14 泰兴市金江化学工业有限公司10.14.1 公司简介10.14.2 2014年泰兴市金江化学工业有限公司经营状况 10.15 天津挂月集团有限公司10.15.1 公司简介10.15.2 2014年天津挂月集团有限公司经营状况 10.16 资中县银山鸿展工业有限责任公司10.16.1 公司简介10.16.2 2014年资中县银山鸿展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经营状况 10.17 丰原宿州生物有限公司10.17.1 公司简介10.17.2 2014年丰原宿州生物有限公司经营状况 10.18 广西新天德能源有限公司10.18.1 公司简介10.18.2 2014年广西新天德能源有限公司经营状况 10.19 辉县市百泉春酒业有限公司10.19.1 公司简介10.19.2 2014年辉县市百泉春酒业有限公司经营状况 10.20 孟州市华兴有限责任公司

10.20.1 公司简介

10.20.2 2014年孟州市华兴有限责任公司经营状况

第十一章 2014-2020年中国酒精发展趋势分析

11.1 2014-2020年中国酒精产业前景展望

11.1.1 2014年中国酒精发展形势分析

11.1.2 发展酒精产业的机遇及趋势

11.1.3 未来10年中国酒精产业发展规划

11.1.4 2014-2020年中国酒精产量预测

11.2 2014-2020年酒精产业发展趋势探讨

11.2.1 2014-2020年酒精产业前景展望

11.2.2 2014-2020年酒精产业发展目标

第十二章专家观点与研究结论

12.1报告主要研究结论

12.2博研咨询行业专家建议

更多图表:见报告正文

详细图表略…….如需了解欢迎来电索要。

本报告实时免费更新数据(季度更新)根据客户要求选择目标企业及调查内容。

附录

附录一:酒精国家标准

附录二:食用酒精国家标准

附录三:工业酒精国家标准

附录四:食用酒精产品生产许可证换(发)证实施细则

上一篇:浅谈儿童教育游戏的意义论文下一篇:初二数学教师家长会稿